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疗心得

时间:2022-01-29 08:23:49

【中图分类号】R58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6-0201-02

【摘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对它的认识不足,导致病史搜集缺漏,对诱因投入了太多的关注。治疗上强调胰岛素用72h以上,且要求平稳降低血糖。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诊断;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的一个极严重的并发症,其临床表现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很容易漏诊、误诊,从而导致误治。为了总结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本文将我院1999年1月~2007年收治的21例资料较完整的DKA病人,进行临床剖析于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1例DKA都是住院病人。男12例,女9例。年龄21~72岁,平均47.1岁。按1985年WTO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为1型糖尿病的11例,2型糖尿病的10例。入院时可确诊患有糖尿病的病人10例,有高血压病史的病人6例,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2例。合并重症肺结核2例,并发肾功能损害者2例。

1.2 临床表现:有意识障碍的14例,其中神情恍惚者7例、浅昏迷5例、深昏迷2例,多饮8例,尿多14例,恶心与呕吐12例,腹痛3例,消瘦与程度不同的脱水患者15例,大而深的呼吸者9例,中等度发热4例,高热者1例,血压偏低者8例。

1.3 生化检测:血糖值18~25mmol/L 3例,26~30mmol/L 11例,31~35mmol/L 5例,血糖值超过35mmol/L者2例。尿酮体(2+~3+)8例,(4+)的13例。尿糖(4+)的21例。血电解质检查,治疗之前血钾升高的13例,为正常值者7例,低于正常值者仅1例。血钠升高的9例,在正常范围的10例,低于正常的2例。血氯降低的7例,在正常值内的14例。血淀粉酶升高的3例。21例测定的二氧化碳结合率都低于20mmol/L。血pH值都小于7.35。

1.4 治疗:全部病员在综合治疗时,都进行了液体治疗和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且点滴时间全部在72h以上,同时依据心功能的状况、血压的变化、血糖测定值和即时血清电解质变化的实际状态调整输液的种类、胰岛素用量和给药途径。

1.5 结果:21例DKA病人,病情缓解的19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9.52%)。11例1型糖尿病患者无1例死亡。2例2型糖尿病死亡病员均为脑出血合并症,其中1例死亡前同时合并轻度尿毒症。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分析

2.1.1 诱发因素较为明确。21例DKA患者中大多可以找到明确的诱因。其中最常见的误诊人为诱因是使用高浓度的葡萄糖液,共13例。另外的诱因系感染、突然终止胰岛素的治疗或不恰当的减少胰岛素的用量等。找不到明确诱因的,本组仅2例(9.52%)。

2.1.2 脱水与消瘦的体征表现突出。21例中有16例表现明显的脱水和消瘦。11例1型糖尿病人,由于平时就隐伏着消瘦体征,且不为人关注,一旦因感染或腹痛等来就诊,在高血糖状态下使用高浓度葡萄糖,便可诱发DKA,致病情突然恶化。其他5例,因本身身体素质低。在外界的诱因之下,一旦发生DKA,脱水的体征表现得尤其明显。

2.1.3 神志变化和转归的关系。本组入院时神志清楚的7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死亡的2例患者皆系入院时已经深昏迷的患者。可见,神志清醒与否、昏迷程度如何与死亡结局有一定关系。

2.1.4 血清电解质测定的意义。本组中治疗前血钾不正常的14例,血钠不正常者11例,分别占66.67%与52.38%。随着治疗补液的进行,中性胰岛素的滴注和酸中毒的纠正,血容量得到补充,血清钾、钠、氯含量随之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过程是动态的,所以在临床治疗中,要随时根据电解质检测值,不断纠正电解质的紊乱。

2.2 误诊原因分析

2.2.1 DKA病人患病初期常出现食欲不振或厌食,甚至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其发病机制可能和继发细胞内失钾、失镁引致胃肠弛缓性麻痹有关[1]。有报道显示,约有22%的DKA病人有急性腹痛,伴肠积气与积液,约79%的DKA病人有血清淀粉酶程度不同的增高,其中48%系胰腺型。这一升高可能和高渗透压与低灌注时对胰腺造成了损害相关[2],临床则易误诊为急腹症。

2.2.2 询问病史不仔细。

2.2.3 诱因的表现突出,掩盖了DKA的临床表现。而医生分析诊断又缺乏整体性。由于DKA常见的诱因为感染,患者常有发热、咳嗽等局部感染的症状。因而忽视了对多饮、口渴、多尿、脱水、低血压的问诊与分析。这都说明医师对本病认识上存在不足。

2.3 胰岛素治疗是关键。临床上一直强调、推荐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点滴[3,4]。对于如何使用胰岛素,有以下几点体会:

2.3.1 静脉点滴胰岛素持续的时间,最少在72h以上。这有利于病人水、电解质紊乱的再调整。

2.3.2 慢慢地将胰岛素的持续静脉点滴,切换到皮下注射,以调整胰岛素使用量。

2.3.3 治疗时平稳降低血糖至关重要。既要防止突降突升,又要防止忽高忽低,以防低血糖状态的出现。低血糖引起的电解质、酸碱度平衡的紊乱更大、更严重、更难调理[5]。

总之,及时确诊,合理治疗,在DKA的诊疗中意义重大,它不仅要求医生对本病高度关注,也直接关系患者抢救的缓解率。医界早就认为,一位内科医生处理DKA的水平,可直接、真实地反映这位医生诊疗水平的高低,此话颇有根据。

【参考文献】

[1] 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

[2]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56.

[3] 付祖植,王佑民等.Ⅱ型糖尿病的综合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6:389.

[4] 王吉耀.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92~997.

[5] 元邦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2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03,24(1):59.

[收稿 2008-11-19]

上一篇:重度胎盘早剥3例临床报告 下一篇:浅谈心血管病治疗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