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表现性评价模式研究

时间:2022-01-16 02:48:56

高职学生表现性评价模式研究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高职学生学习的科学评价方式,在对表现性评价的涵义和意义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根据对表现性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出在高职课程的教学中,表现性评价可采用的三种模式:问题研讨评价模式;小组合作式评价模式;项目式的评价模式。

关键词:高职;表现性评价;内涵;模式

作者简介:陈晔武(1975-),男,浙江浦江人,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2.4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6-0052-03

一、引言

高职课程应注重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维度上的全面评价,评价应该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必然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却过分偏重于书面考试、偏重书本知识的考核;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把分数作为区别学生好坏的惟一标准,过分注重结果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积极性及努力的程度;忽视了对学生的发展、变化、成长过程的动态评价。评价主体过分单一,学生只是被管理者和被评价的对象,很少或根本没有学生间的相互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改变传统落后的评价方式,采用科学的评价方式迫在眉睫,而表现性评价正是适应了当前评价方式的发展趋势。

二、表现性评价的内涵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是指通过学生给出问题答案和展示作品的过程和结果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优秀的评价方式,因其发展性特征而备受人们关注,它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依据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表现性评定有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学生通过创造出问题解决方法或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表现性评定要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并做出评定,激励和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积极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第三,教师必须持续性地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而不只是单纯的考试结果。

因此,它不仅能够评价认知领域的内容,而且更注重于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意志品质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高职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模式

高职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对实践实训活动的参与情况,关注他们对实践实训活动的兴趣,教师要以一种开放和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和品评,要以多样化的方式和衡量尺度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笔者根据高职课程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评价精神,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对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交流和探索,总结了以下三种评价模式:

(一)问题研讨式评价模式

问题研讨式评价模式的目的是:通过布置给学生作业和参与其中的讨论,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技能,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判断和解决能力,而发展表达技能的重要方式是通过学生参与问题研讨。

问题研讨集中于某个单一问题的讨论,讨论始于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其后是对问题的分析,在此,学生以其他同学所论为基础并形成自己的诠释;学生间相互提出问题;学生们可以团围而坐进行讨论。问题研讨的最后部分是对问题研讨形成有成效的简单评定。在此期间,进行征询,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表现和问题研讨本身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此时对问题与他们刚接触问题时相比是否获得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问题研讨模式的具体评价可以结合个人、小组或团体评价的方式,评价结果可以以简单的形式加以记录,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但更多地可以采用文学性描述的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或其他各种记录方式。如学生在问题研讨中的成绩可以按四个指标进行分等评定:听、行为、思考或推理、阅读。这四种指标的打分可以按如下标准进行。

(1)听:注意细节,记下问题和想法。所作回答考虑到其它参与者的解释并表明该生维护之。指出不合逻辑处。

(2)行为:对行为学生表现出的关心程度,能容忍不同意见和多样性。以要求他人进行说明表现出进取心,能与所有参与者对话,而不只是老师或某个学生。不说得过多过长,不过于温和,不过分挑剔和找错。

(3)发言或推理:在回答问题时,能从书本或资料中引用证据,表达完整的想法;评论分析有逻辑性;与其它的发言者建立联系;发言生动有趣。

(4)阅读:阅读文献有组织、有条理;对资料的阅读能抓住其要点,获取和摘记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式的阅读。

通过实施问题研讨式评价模式,能激发学生参与对问题讨论的热情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式评价模式

强调小组合作展示性评价模式提倡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增强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小组合作表现性评价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从他人中学习和吸取优点。小组合作展示性评价模式的主要方法是:

(1)4-6人一组,可根据班级人数把全班分为若干组,可按位置就近分组,也可按成绩搭配;

(2)每组确立一名组长,可轮流担任,开始时可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好协调能力的学生担任,他的职责是给队员分工;

(3)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分组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评价标准;

(4)分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5)分组合作演示,成果展示。

教师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时,评价从基本的积极性、方法、合作能力、创新方法等方面进行分类,最后打分,一般可采用为十分制或百分制的形式进行。在该模式中,每一小组的分数就是该小组每一个学生的分数。

在实施评价时,教师除了对案例讨论实训的结果进行评价外,应注重从以下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表现性评价:

(1)大家的交流是否踊跃,组内发言和讨论是否积极认真,讨论中能否倾听其他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否合理;

(2)解决方案的设计是否经过大家讨论,小组成员是否有分工合作;

(3)实训中遇到问题时小组成员是否共同探索新的解决方法;

(4)共同分析数据的相关性得出结论,收集证据并且向全班交流,评价学生对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汇报各组员的分工合作情况,论述各成员对实训结论做出的贡献,评价整个小组是否有团队精神。

(5)小组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来优化自己的设计方案,评价各小组能否采纳他人不同的见解。

(6)进一步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沟通和交流信息,共同探讨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评价学生共同探索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小组合作式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与其它的评价模式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可以引导学生发展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小组合作式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沟通协作、以及挖掘有用的信息、吸收他人优点的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项目式评价模式

项目评价主要针对课程中一些诸如收集活动类、调查考察类、项目分析类、实验实践类的活动进行评价,这是一种整体的评价方法,可用于评定学生的计划能力、创新能力、整合与知识归纳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能力等。其完整的操作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

(1)课前准备,以评激学。

先发一张评价表供学生在课外实践时备用,可以是个人调查用的自评表,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用的互评表。当学生拿着这些带有要求的评价表时,就会在课外自觉、主动、有目的性地去完成调查和收集相关内容的任务,从而达到目标。

评价表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作课堂交流之用,自主或互评的等级可作单元总评时的参考,也可作为一项考查作业内容存放于学习笔记中。

(2)项目课堂展示,以评督学。

为了达到以评督学的目标,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学习,在展示中相互评价。这一方面能有利于学生把课前准备的内容在课堂中进行展示流,另一方面能够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可以发展学习过程中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知识表征能力。

(3)综合反馈,以评促学。

通过课堂展示及在展示过程中激励性评价的恰当运用,能综合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在无形中找到持续学习的动力,即以评促学。当学生们在课堂中紧张学习的时候,作为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教师,不但要适时引导,更要恰当评价。而在展示过程中的学生交互式评价需要学生相互之间的比较,从中找到各自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点及缺点,在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中,在师生间的合作评价中,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提高了学习要求,从而达到了以评促学的目标。

如果每个项目都同上例一样进行全面评价,比较费时费力,教师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于项目的表现性评价,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评价方式进行,可以针对其某一阶段进行评价,某些项目可以以学生的自主评价为主。

通过对项目过程的表现性评价,可以不断加强学生对实践过程的重视,而不只是结果,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科学评价方法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是无形的激励。通过实施表现性评价,笔者认为教师工作量虽有所增加,但认为通过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可以弥补传统的评价模式的缺陷,评价效果较好。通过实施表现性评价能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这是符合注重以能力为核心的改革方向的。但表现性评价在其应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这种评价方式在最初探索阶段比较费时费力,老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定表现性的具体项目和内容;其次是由于人为评分,表现性评价比较容易受到评价主体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评价结果信度较低;第三,要在课程中较多地采用表现性评价还有相当的困难,有赖于学校相应条件的支撑,尤其是图书资料、实训设施设备等。随着教学改革和评价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坚信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会越来越科学,取得越来越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比尔・约翰逊.学生表现性评定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边玉芳.课堂展示性评价:学生学习评定的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4,(5).

上一篇:“育人”而非“制器” 下一篇: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人格特征初步研究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