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04:16:44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市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农村品的生产与销售开始逐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这种发展趋势也将越明显。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现代化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了规模化。现代科技的引入,使农村企业更加重视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规模化,更有利于企业在生产与销售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培育市场农业经济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

2.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3]。根据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应逐步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培植,建立一个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培植较为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农产品品种。在农产品的招商方面,应给予潜在商家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商家能够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同时,也为无业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提高农业人才储备

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在农业人才的选拔上,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才,应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遵循贡献越高回报越高的原则。同时,对所有人才实行淘汰制,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内部应定期进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

2.3建设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应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农村企业成员中,着重培养一些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将先进的科技与一流的管理模式应用到龙头企业的建设中,坚持企业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农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在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保证农产品与副产品投入市场的品质,使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2.4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在加入世贸后,市场的规范化使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市场无法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评级。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进行规范。为了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的销售行为。

2.5结合市场需求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农产品,应按照地域优势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主导该农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企业的龙头,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的集中,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此外,应不断转变思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市场的消费能力做出预测。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农业市场经济想要获得发展,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产量。

3结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不断加强市场农业经济的建设。结合我国目前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质量要求日趋严格、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创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人才储备、建设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农业生产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做好市场农业经济的培育工作,实现农村经济的新跨越。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按照可比性、系统性、可获取性以及统计口径一致性原则,尽量选择能够体现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投入产出指标,见表1.所使用的指标数据主要来自2003年和2013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安省统计年鉴》,并运用Deap2.1软件对这两个时期的面板数据进行农业效率分析.

2结果分析

2.1农业经济效率的总体特征

分别计算2002年和2012年淮海经济区各地市农业经济的各项效率指标.从两个时期农业经济效率总体测度结果看,淮海经济区农业综合效率总体水平较低,呈下降趋势,2002年和2012年分别仅达到效率最优情况下的76.2%和73.6%;农业纯技术效率水平也偏低,但呈上升趋势;农业规模效率水平较高,但呈下降趋势,表明总体农业规模效率的下降制约了地区农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从变异系数(C)的计算结果可以发现,研究区效率指数相对差异不断增大.同时,相同时期区域综合效率变异系数均较大,规模效率变异系数均小于纯技术效率变异系数,表明纯技术效率是影响各地市农业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

2.2农业经济效率的分异分析

2.2.14个片区农业经济效率分异特征根据所属省份不同,淮海经济区可分为苏北、鲁南、豫东、皖北4个片区.受各省农业政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内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其各自农业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差异程度也各不相同,见表2.各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差异较大,且差距逐渐拉大.从时间序列上看(表2),苏北地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大于鲁南,鲁南大于豫东,皖北最低的格局特征未变.从相对差异看(表2),2002年鲁南和皖北是效率变异系数高值区,苏北的变异系数最低;2012年鲁南和豫东变异系数率的下降,而皖北农业综合效率的下降则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下降导致的.

2.2.2各地市农业经济效率分异特征分别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市的2002年和2012年的农业经济效率指数进行分解测算,并运用专题地图进行空间可视化.

1)农业综合效率.2002年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达到DEA效率最优水平的地市为莱芜、日照和盐城;2012年达到DEA效率最优水平的地市为莱芜和盐城.同时,从2002年到2012年,淮海经济区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较高(>80%)的地市数有所增加,但低效率(<60%)的地市数也在增加,地区农业投入产出效率10年内呈下降状态,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从综合效率的地区分布看,2002年农业综合效率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鲁南北部、苏北南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均地处淮海经济区边缘地区,成“半圆”型分布,形成了莱芜、日照和盐城沿海的高效率分布带,而淮海经济区其他大部分地区农业综合效率较低,且效率水平大致相当;2012年农业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分异较为明显,苏北和鲁南高效率地市数增加,且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并呈现出“哑铃”状分布的格局.

2)农业纯技术效率.2002年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地市为莱芜、日照和盐城;2012年达到纯技术效率最优的地市有所增加,分别为盐城、济宁、泰安和莱芜.较之2002年,2012年纯技术效率有所下降的地市仅8个,且效率下降幅度较小.从地区分布看,农业纯技术效率的空间分布与农业综合效率的分布大体一致.2002年农业纯技术效率较高的地市主要集中在苏北和鲁南,以盐城为中心的苏北地区由于受到长三角地区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较快,农业科技人才储备较丰富,农业技术水平较高;莱芜和泰安等鲁南地区北部受到胶州半岛经济圈的科技辐射,农业纯技术效率较高.到2012年,农业纯技术效率高的地区在苏北、鲁南地区扩展较多,而皖北、豫东地区的农业纯技术效率普遍较低,从而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差异格局.

3)农业规模效率.2002年达到规模最优的地市有莱芜、日照和盐城,而规模效率低于0.940的仅有济宁,整体水平较高,有14个地市的规模效率是递增的;2012年规模最优的地市有莱芜和盐城,规模效率低于0.940的地市增加到11个,有17个城市的规模效率是递减的.虽然农业投入产出的规模效率水平依然较高,但出现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区域内普遍存在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生产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制约了农业综合效率的提高.从地区分布看,2002年农业规模效率除淮海经济区中部的徐州、枣庄、济宁、淮北和蚌埠等地市外,其他地区的普遍较高,形成了四周高、中间低的“凹陷”型分布格局;2012年各地市农业规模效率差异变大,效率较高的地市零星分布在淮海经济区的边缘地带,低效率的区域范围急剧扩大,规模效率整体水平下降明显.

2.3农业经济效率的问题

针对淮海经济区农业综合效率现状,基于2012年的各地市指标,通过DEA-BCC模型计算出非DEA有效决策单元(地市)的农业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不难发现,不同地市相同投入与产出的无效指标差异显著,如连云港农业机械总动力的投入冗余比例仅占3.7%,而菏泽则高达74.1%;同一地市不同投入产出的无效指标差异也较大,如徐州农作物播种总面积投入冗余比例仅有4.4%,而化肥施用量冗余比例则有35.5%.此外,各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未出现产出不足的现象,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较为明显,特别是阜阳农民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高达81.9%,说明各市农业总体产出水平较高,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相对于投入来讲远没有达到最优回报.总体看来,淮海经济区各市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基础要素投入冗余较多,要素投入结构和规模不合理,导致产出严重不足,效率低下.因此,根据模型数据结果,各市可以整,合理规划要素投入,减少投入冗余,提高投入要素的利用率,优化要素投入的规模结构,逐步提高淮海经济区的农业经济效率.

3结论

本文采用DEA-BCC模型,对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农业要素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及变化趋势、空间分异特征及演化格局进行了探讨.总体看来,淮海经济区农业经济的综合效率水平较低,未能充分发挥投入生产要素的效力;纯技术效率有所提升,但效率水平依然较低,应继续加大技术要素的投入;规模效率较高,但呈下降趋势,对综合效率的制约影响加大;纯技术效率是制约综合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提高淮海经济区农业投入产出效率,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大技术投入,提高纯技术效率,加快农业技术更新速度,加大对有效技术的推广力度;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基础要素投入规模,提高投入要素利用效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警惕规模效率的下降对综合效率的影响.从淮海经济区农业效率地域差异来看,苏北、鲁南农业效率指数均较高,皖北、豫东农业综合效率较低,且与苏北、鲁南差距较大;高效率地区、低效率地区分别趋于集中,东部与西部两极分化特征明显.行政边界的阻隔作用、不同的区域农业发展政策以及外部经济区影响等因素导致了淮海经济区农业效率的空间极化局面.对非DEA有效决策单元(地市)分析发现,区域内普遍存在基础要素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现象.各市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业发展过程中要素的投入、产出作出相应的调整.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突出特色农业及提高农技人员素质等措施来提高农业综合效率.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1.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3]。根据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应逐步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培植,建立一个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培植较为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农产品品种。在农产品的招商方面,应给予潜在商家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商家能够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同时,也为无业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1.2提高农业人才储备

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在农业人才的选拔上,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才,应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遵循贡献越高回报越高的原则。同时,对所有人才实行淘汰制,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内部应定期进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

1.3建设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应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农村企业成员中,着重培养一些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将先进的科技与一流的管理模式应用到龙头企业的建设中,坚持企业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农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在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保证农产品与副产品投入市场的品质,使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1.4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在加入世贸后,市场的规范化使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市场无法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评级。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进行规范。为了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的销售行为。

1.5结合市场需求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农产品,应按照地域优势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主导该农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企业的龙头,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的集中,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此外,应不断转变思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市场的消费能力做出预测。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农业市场经济想要获得发展,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产量。

2结语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应不断加强市场农业经济的建设。结合我国目前以消费者需求为主导、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质量要求日趋严格、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创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提高农业人才储备、建设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农业生产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做好市场农业经济的培育工作,实现农村经济的新跨越。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一)缺乏专业农业技术人才

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改革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农业技术既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又要保障农业产品的产量,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目的,这使得我们农业技术正面临着挑战。目前我国缺乏农业人才,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从事农业科研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给农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困难。并且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一直以来做的都不是十分理想,很多农业技术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和缺少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有着直接关系。缺少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就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产量并不理想,无法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缺乏投资

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改革中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基础改革创新需要耗费一定的财力物力,如先进的农业设备需要经过不断的研发和科研实验,不断的实验,最终才能投入使用,在这期间所产生的费用是巨大的,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更加侧重工业发展,对农业技术科研并不重视,所以一直以来农业技术开发都缺乏经费和资金,因此我国农业生产大多数还停留在陈旧的农业技术阶段。

(三)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将技术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目前我国能够进行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单位较少,所以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农业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并且农业技术推广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和专利技术推广费用。这使得我国农业技术没办法很好的推广,几乎没有私人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

二、改革创新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建议及思路

(一)加大投资力度

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农业技术对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效率意义重大。农业生产中加强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能够明显提高产量,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想要保住农业技术的创新,必须加农业技术开发投资力度,保障农业技术科研经费的充足,以保障农业技术开发的顺利进行。并且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二)培养优秀农业人才

只有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技术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科研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想要保证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必须加强有效农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事业宣传让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业事业中,并加强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通过实践改革,以此来创新我国农业技术。实现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结束语

农业技术对于农业经济的意义重大,农业产业的稳定发展关系着社会民生问题,农业技术影响着农业产业的稳定,影响着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改革创新农业技术,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目标,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技术积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进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综合国力和综合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也推动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遵循一条科技创新、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产业化的进程,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优化和发展。机械化和产业化生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与普及,各种农用机械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指导下得到了推广与运用,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农村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是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广大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充分解放,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也向更高的层次跨越。

二、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特点有集约化和高效化、地域化和规模化以及现代化和社会化,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小觑的问题。首先,完善的产业化运作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首要动力。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合作组织协作形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够稳定,不能够充分的发挥农业经济合作的积极作用,责任权利关系不够清晰,内部合作运行机制不规范。其次,由于传统农业发展造成的桎梏,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体现在市场主体和农业经济产品上。农业经济实体的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含量低,农产品加工深度不高,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低,无法抵御市场的风险。再次,农业区域经济与特色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实体是主导型产业,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源头和基础。由于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实体的实力、规模和竞争力普遍较弱,产业发展辐射联动能力较弱,缺乏长远发展的潜力。此外,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是将广大农户统一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方式,而我国多数农业合作组织规模小、服务内容单一、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较差,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产业化组织机构缺失严重。最后,产业化优惠政策的落实相当困难。在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是受一些因素的影响落实工作进行较缓慢,实际操作性差,有关部门对惠农政策的具体实施对象和主体不能细化处理,导致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缓慢。

三、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加强领导,坚持宏观调控。

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是事关农村改革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特别是县级领导必须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重要工作,组织成立专门的协调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各方面问题,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重点培养项目。建立领导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使各个部门、单位和环节既能积极参与分工,又能有效配合、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根据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发主导型产业的潜能,运用宏观调控的手段,优化农业经济产业化结构。要注重农业经济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开发和管理,重视协调农业经济实体发展的潜力资源,规范和扶持农业经济产业市场,促进区域主导产业的长远科学发展。

2.坚持科技创新,机制创新。

农业经济实力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需要以科学技术的普及为基础,促进、依靠科技创新,因地制宜,因劳动力制宜,全面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化效应,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综合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经济的多元化、产业化发展。产业化发展的核心是要建立合理健全的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运行机制,要切实处理好各经营环节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健全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包括四大机制,首先是利益分享机制,风险与利益的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利益结构若出现了失衡的局面,则会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产业化经营的起步阶段,各级政府要强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积极制定和执行相关政策法规,协调产业化经营机制内外部的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第二是行为约束机制,即契约、合同机制,使农门与市场与企业形成双向的约束,以保证农产品的顺利销售,形成稳定的共同利益合作。三是市场制衡机制,即通过企业的规模效应和市场垄断效应,通过市场制衡机制的调节来抵御和减轻市场波动所造成的风险和不利影响。最后是辐射带动机制,是指一某个产业为先导,带动另一个或数个产业的全面发展,进而激发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

3.培育市场,注重人才开发。

现代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本质上说就是发展市场农业经济,积极培育、努力开拓市场,是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和前提。地方政府要积极培育市场,培育市场主体,进一步把商品经营的权利还给农民,确保农民在市场中的等价交换,平等地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发展开放型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要求切实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重视综合性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培养,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发展技术型人才,创造和谐的人才资源环境,组建开放性经济合作组织机构与联合形式,进而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4.健全服务,坚持科学管理。

根据现阶段农业经济的发展,只有小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统筹兼顾,确保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有序发展。要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把服务市场和产业政策有机结合,形成区域化布局和群体化生产,以获得规模效应。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是农业产业组织方式、基本经营方式和资源配置形式的深刻变革,关系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需要深入转换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和多种所有制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为现代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等服务。要从实际出发,保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完善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政策体系,健全土地经营流转市场,加强农业经济产业化的政策和方案研究,规范管理和运作,保障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四、结语

随着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化运行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后盾,以政策为支撑,通过重点企业的带动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联动进而形成以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的经营体系,既要放手发展,又要加强管理。要在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促进、依靠科技创新,注重农业经济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开发和管理,通过多种渠道引进和发展人才,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和多种所有制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激发市场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而推动现代农业经济产业化的又好又快发展。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6篇

1茶叶品质优异

消费者认可度高,已成为马边的一张名片马边茶场主要集中在海拔600m~1300m的二半山区,该区域林木苍翠,山峦起伏,终年细雨蒙蒙,云雾缭绕,孕育出了风味独特品质上佳的马边茶叶,深受消费者亲睐,赢得了“送礼就送竹叶青,喝茶还喝马边茶”的美誉。茶叶已成为马边的一个品牌,一张特色名片。

2基地设施完善

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已成为马边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近几年来,马边积极争取、整合项目,加大基地建设投入,不断建设、完善茶园路、渠、池等基础设施,茶农生产生活条件日益改善。累计已新建、完善茶叶产业路40km、茶叶园区路104km、沟渠10km、管道165km、水池350口共1.2万m3。同时,积极开展7个万亩示范区和15个千亩标准园的打造工作,通过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色板、矿物农药和生物农药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喷灌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标准,新技术,种良种,用良法”的现代农业的跨越。茶叶基地已成为全县现代农业的一个典型示范窗口。

3基地面积快速扩大

规模效应显现,已成为全国重点绿茶原料基地马边茶叶产业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基地面积快速扩大,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截至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1.46万亩,已成为全省五大茶叶原料基地之一。年加工能力可达1万t,整体加工水平已跃居乐山地区第二位。优质、丰富的原料,每年都吸引众多的省内外厂商前来洽购,规模效益显现。目前,马边已与省内的竹叶青茶业、峨眉雪芽茶业、叙府茶业、米仓山茶业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与福建、浙江、江苏、陕西等地的采购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马边茶叶几乎年年都是供不应求。

4产业健康发展

产值逐年提升,已成为马边农民的绿色银行茶叶是中国传统瑰宝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六大保健食品之首,正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绿色健康健康饮品,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喜爱和推崇。马边茶叶产业发展是全球茶叶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飞速发展后步入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阶段,供求基本保持同步稳定增长。2013年,全县干茶产量8144t,干茶产值7.98亿元,分别较10年前增长224.9%和1195.5%。2013年,全县茶叶鲜叶产值5.42亿元,农民人均茶叶鲜叶收入3045元,农民人均茶叶纯收入2588元(含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582元的56.5%,茶叶产业已成为马边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已成为了农户的绿色银行。

二茶叶产业链条完善

带动县域内产业发展茶叶既是农产品,也是工业产品,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涉及基地建设(含基础设施建设)、种植、生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及服务。茶叶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很强的吸引力,在马边县域范围内,有力带动了全县产业的全面发展。

1茶叶产业已成为县域农业经济支柱性产业

有效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一个劳动力可有效采摘2~3亩茶园,马边21多万亩茶园,可就地解决1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在名茶采摘期间,每人日收入可达150元/天~300元/天,即使在大宗茶采摘期间,每人日收入也在80元/天左右,全年(采摘时间半年左右)茶农人均茶叶收入可达2万元。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民还可以在家从事其他农业生产或就近务工,这种在家门口挣钱的方式并不比外出打工差。就带动就业而言,马边的茶叶产业堪比一个绿色的“富士康”工厂。

2茶叶产业已成为县域内农民季节性劳务项目之一

增加了农民季节性劳务收入茶叶生产季节性很强,采摘和加工主要集中在2~8月。随着全县加工能力的提高,茶叶加工工人需求量持续增加,已成为县域内较稳定的劳务活动项目之一,全县219个茶叶加工企业(点),每年可吸收1000个季节性生产工人,工人在茶叶加工期间人均加工劳务收入可达5万元。同时,通过积极争取基地建设项目,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每年可吸收200人次的季节性劳务工投入到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中,劳工人均劳务收入可达1万元。农民就近就业,既没有荒废农业生产,又能照顾小孩料理家务,有利于稳定农村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

3茶叶产业已成为马边农业与第三产业有效对接的契合点

拓宽了马边农民工就业渠道随着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新开设的茶叶销售点、品饮店和茶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增加了就业平台,拓宽了就业渠道,吸收了大量从事茶叶销售和茶楼服务的务工人员。就马边而言,招聘从事茶叶销售和茶楼服务的人员主要以马边县域内为主,每年可吸收800马边人从事与茶叶相关的第三产业,其中,300人从事茶叶销售工作,500人从事茶楼服务工作,每人年务工收入可达1.8万元。

三后续发展潜力无限

促农增收空间巨大马边茶叶产业虽然目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但还远未到达发展的顶峰,仍有很多潜力可挖,促农增收空间巨大。一是茶叶基地单产仍有提升空间。通过加强肥培管理、科学修剪和低产改造等方式,茶叶单产有望增产20%,达到每亩产干茶60kg,每亩产值增加700元。二是原料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通过加强对外合作,加速推进茶叶新产品的研发和茶叶精深加工工作,重点开发红茶和边销茶,提高夏秋茶原料和修剪枝叶的利用率,茶叶单产有望增产100%,每亩产干茶达到100kg,每亩产值增加1000元。三是加工能力仍有提升空间。推进厂房标准化建设工作,通过扩建厂房,购置高、新生产设备,实现工艺升级,县域内茶叶加工能力可提升50%,达到年加工干茶1.5万t,年茶叶产值增加5亿元。四是品牌塑造仍有提升空间。加大“马边绿茶”区域品牌打造和保护力度,强化品牌宣传工作和产品质量监管工作,进一步增强马边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茶叶附加值可提升10%。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7篇

1.农业经济组织走企业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随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理念,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有效途径。本着以企业经营模式经营农村、以企业文化精神引领农民的理念,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管理机制应运而生。其实,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有过短暂的企业化发展历史,但是那时的经济组织走的是传统农业组织合作的老路,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组织管理中,农民不但要承担部分经济后果,政府也会对组织生产行为直接干预和指导。现下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是以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以资源配置优化、农业技术和现代企业理念为手段,坚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化、市场化,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又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而受到企业和农民的欢迎。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就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水平的必然选择。

2.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的意义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以实现农田建设标准化、农业操作机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管理科学化为目的,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农业济组织企业化的意义,一是缓解了农业经济组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企业化模式下,农业经济组织立足于农业合作组织,开展生产资料大规模采购和对外业务,形成生产合力和规模经营,增加了与金融机构谈判的筹码。有了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加上农业经济组织的牵头引线,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担保显然更有信心。二是推动了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始终是制约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我国农业企业多是民营企业,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人才理念淡薄。在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管理模式中,选拔企业中有才能、有闯劲的负责人到高等院校系统培训,就成为农业经济组织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许多农业经济组织还与企业联手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聘请专业人才来,建立农业企业专业化管理团队,彻底扭转了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局面。三是增强了农业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农业经济组织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他们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培训、产品质检、品牌打造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许多农业经济组织还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开展技术合作,争取为产品中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四是促进了农民利益均衡体系的构建。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通常采用的是农产品培育、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运营、销售领域产生的增值利润能通过合作制度、剩余分享制度很快回流给农民,产品外部利润的内化程度也因此提高,外部利润的差别则相对淡化,农业群众利益均衡体系也随之构建起来,农业效率和利润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

二、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1.政府扶持,构建成熟的企业化政策环境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多国政府都给予农业经济组织的企业化发展以大力支持,法国就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专门制订了一系列涵盖农业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补助金发放、贷款优惠在内的规定;意大利也做出了给予农协经营性经济组织财政补贴的规定。尽快构建成熟的外在制度环境是我国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鉴于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组织的政策指导与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应完善农业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农业经济组织能够享受到其它农业服务组织、农业经济龙头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其次,政府要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适度的资金支持,做好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建设补贴。同时,政府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农业经济组织的性质、权利和义务,规定其经营活动范围,并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农业经济组织注册、还贷能力审核工作,督促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必要担保。最后,地方政府部门要合理减免农业经济组织注册、登记、检查等费用,简化相关流程,禁止有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组织的工作直接干预。对供销社、技术公司、劳动协会给农业经济组织提供的的各项服务应持支持态度;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帮助,鼓励地方高等院校、农业科技单位、农业部门与农业经济组织携手共建,设立以农业经济组织为主体、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将农业经济组织的公益性与农业经营、服务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综合服务与专项服务的协调。

2.通过农业经济组织管理机制的构建,促进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规范化经营才是事物长久发展的根本。为了避免走弯路,农业经济组织应积极借助科学、规范的制度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农业经济组织机制建设的重点为:首先,企业产权制度。农业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决定了其产权制度必须涵盖产权性质、组织发行的财产权地位、公共产权的完整性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在组织产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农业经济组织要本着民主管理、同股同利、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明确产权边界,维护产权个体的合法权益。在产权制度施行过程中,为了确保这一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组织还要设立风险基金,处理好农业经济组织与组织成员的利益。同时,农业经济组织还要在按劳分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施行按照交易额、股份进行分配的形式,争取让基层农民享受到真正的服务与实惠,促进农业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发展。其次,监督职业制度。监督是最利于组织发展的约束机制。农业经济组织监督由内部监督、系统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这三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合力作用。最后,完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与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机制非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莫属。在“三会”中,会员大会是组织权力机构,肩负着组织发展、决策的重任,理事会和监事会都由其选举产生;理事会是组织决策执行机构,外部业务开展、内部事务管理是其主要职责;监事会是组织监督机构,负责理事会各项决策的执行和监督。“三会”只有明确自身职责、权限与义务,才能确保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不偏离正常轨道。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试点示范与推广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在我国是新生事物。面对农民群众的组织化经营需求日益高涨的现实和知识、资金、人才、行动力制约等方面的短板矛盾,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应提高农业服务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对农业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和帮助。具体来说,政府应强化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试点示范与推广工作,在那些产业基础较好、农户经营专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实施试点,同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农业合作理念的传播,扫清农民的认识误区,扶植一批组织规范、运作良好、效益明显的农业经济组织或农产品产业协会,抓好典型推广和宣传工作。努力解决农业经济组织的融资问题,通过研讨会、培训班、技术小组等形式培养农业经济发展的管理人才,帮助农业经济组织打造管理队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普及诚信教育、市场经济知识等,探索农业经济组织的良性发展道路。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8篇

农业产出的统计指标通常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包括了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副渔业5个方面。吴玉鸣和吴丽萍等在对中国农业经济的相关研究中均采用大农业口径的农、林、牧、副、渔总产值表示农业总产出。陕西省农业生产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04年之前渔业产值很小,副业没有,水利建设投资除了防洪、发电、水保及生态建设等公共服务外,其余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因此,本研究借鉴Lin经典的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研究,用农业总产值表示农业产出水平。对于农业劳动投入的衡量,应采用从事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实际的工作时间,但是,农业劳动力的实际劳动时间没有准确数据,只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也没有详细的统计。为便于计算,本研究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乘以农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之后得到的劳动力人数代替农业劳动投入。对于土地要素投入通常采用播种面积和耕地面积2个指标衡量,常用耕地指经常进行耕种并能正常收获的土地,不包括坡度在25°以上的陡坡地和临时开发的零星土地;而农作物播种面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仅包括种植在耕地上的,还包括种植在非耕地上的播种面积。张元红和石慧等在其有关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使用农作物播种面积衡量土地要素投入。然而,农业上的水利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常用耕地灌溉,选用年末常用耕地面积衡量土地要素投入更为合适。农业固定资本用农用机械总动力衡量。另外,由于客观上数据缺失问题,本研究没有加入畜力和农用化肥使用量等固定资本。水利建设投资数据完整且易得,并且在水利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用水利建设投资完成额来替代水利投资。

2水利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检验

陕西省农业总产值与水利建设投资大体上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对于时间序列样本数据,直接使用OLS进行估计容易产生虚假回归现象,因此,“伪回归”问题不得不考虑。通过对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陕西省水利建设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经济增长,但具体影响程度和水利投资的实际作用还需要运用实证模型进一步量化研究。

3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含有劳动、土地、固定资本和水利资本及其滞后期变量的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对陕西省1982—2011年连续2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陕西省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力人数、年末常用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水利建设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在资金投入后第3年体现出来,第5年达到最大,第6年开始下降。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见效慢,大型水利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工期长,所占总投资的比重大,用于见效快的配套和小型水利设施项目投资所占比重较小,以及资金审批程序复杂等原因,使得水利投资表现出较强的滞后效应。

3)水利投资1亿元,在6年后可累计促进农业经济增长1.256亿元,表明水利投资是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9篇

国外的经济专家针对农业资本深化对农村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正面作用已进行了明确的证实。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相对较多,比如农产品产量的增长必然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就代表农村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资本深化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农业资本深化通过将资本—产出比的涨幅进行提升促进农民收入上升。具体来说,农业活动所需的机械或者场地等因素能够促进农村生产率的提高,进而提升农产品的产量,使农民的收入随之增长。通过查阅资料可知,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有劳动投入以及整体生产率的提升。要素方面的生产率与技术进步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技术进步具有较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业个体对于这个进程不具备推动的意义。基于这个理论,那么个体农户的生产率提高主要依靠其自身对生产过程中的环节进行必要的改进,使其能够为自身的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劳动投入方面,主要与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存在较为重要的联系,在对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农村劳动力呈现出较为严重的下降趋势。对于外出务工人员是否属于农村劳动力进行明确判定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考虑农村居民纯收入的过程中,将外出务工人员排除在外。经过以上的分析可知,生产率提升、劳动投入以及资本深化都能够对农民收入的提高起到较为正面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开始了针对农村土地的改革,使得原本存在的诸多问题得到解决,农村的生产热情被彻底激发出来,使得生产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农民收入也随之取得了较为重大的进步。在农民的生产状态稳定之后,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也逐渐平稳,几乎处于不再提升的状态,使得农村经济发展也相应的趋于和缓。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兴起了农民外出务工的风潮,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农民进入到城市之中,开始了务工生涯。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经济状况不佳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返回家乡。在此过程中,劳动力投入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的作用逐渐减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针对农村的投资活动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能够对农民收入发展起到积极影响的各个因素也都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较为严重的阻碍。1991年和2000年,农村经济呈现出负增长的状况,很能说明当时的现实问题。为了研究便利,针对农业资本深化速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表2所示,资本-产出比波动较大,证明农业资本深化受到诸多影响,表现出较大的变化。

二、农业资本对促进农村经济影响实证研究

(一)实证研究前提

农村经济增长与农业资本深化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比例关系。实际上,农村固定投资状况较差,使得其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农产品产量的提高起到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需要在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慢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资本—产出比增长率对农村经济的扰动情况进行研究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在增长的趋势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同步性。上个时期的资本投入能够对农村经济起到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农村经济随着资本存量的增长而出现上扬趋势。受到资本与劳动力方面的共同影响,与农村有关的各种现实制度出现较为重大的变动,使得农村在资本以及收入方面在整体经济当中所占比例不断发生变动,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会对其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情况(曹跃群等,2011)。同时劳动生产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下降,这代表农村在技术方面也随之出现回落的状况。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就是为了确认农村在某些时刻的资本与劳动产出弹性之间存在扰动机制,互相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模型构建

针对本文中的模型进行构建,需要使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对要素产出弹性进行必要的确认,对其进行必要的数学处理便可以得到较为明确的模型(严九鼎,2010)。但是这种形式的模型与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现实偏离,因此使用农村资本存量能够对农村经济产生正面影响的结论对其进行必要的休整,再结合考量整个模型的资产与产出弹性的变得情况与时间的推移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模型进行现实应用发现,针对1985-2010年期间的βt与γt都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现了负增长的状况。这种情况说明劳动与资本在对农村经济的增长起到较为正面的作用,1985-1994年的βt数值较为平缓,1994-1997年之间处于急剧上扬阶段,1997-2010年这段时间又归于平缓,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通过对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我国的农业资本深化效应较为明显,但是其进程的不断缩短使得农业投资呈现负增长。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只能够依靠农产品发挥作用(侯国栋,2010)。因为,从这个角度而言,农产品的产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涨趋势。其实,如果从资本积累以及生产技术更新方面而言,需要较长时间与较高成本,难以针对目前的现实问题起到良好的解决或者缓解作用。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还可以发现,根据当期的形势,加大对农村的财政补贴力度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因此必须在这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三、结论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三农”问题仍然是各方关注的重点。农业资本深化的过程中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这种情况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能够起到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实,从农村整体层面而言,农业资本深化的过程代表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对农民而言,农业资本深化能够促使其个人的收入升高,所以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农业资本深化,都能对“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针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较慢,农业经济增幅小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滞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低,抗灾能力不强。中低产田4万hm2,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7.6%,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畜牧防疫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这都制约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抑制着农业经济的大幅增长。

(二)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任务较重

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社旗的农业结构调整不快,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数量相对较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与财政投入等成为新阶段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龙头企业少、实力不强,产业化水平、标准化生产仍处于初级阶段。

(三)农业服务组织化、市场化程度低

科技支撑作用较弱农民组织化程度还不适应农业组织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农业科技推广网络还不健全,农业科技示范点作用不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较弱,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建议

(一)多措并举,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1、建立安全可靠的水利基础设施。围绕产粮大县建设,把规模化经营作为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促进高标准良田的土地流转。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打造项目区农建工程,经过2~3年,使示范区内实现“田、渠、路、林、电”五网配套。加快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好河道治理,发展节水灌溉,加强水生态环境治理保护。

2、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必须抓好四个关键点。一是严守耕地面积和质量,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二是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三是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农技推广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四是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

(二)调整优化,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1、稳定烟叶种植规模。严格控制烟叶生产规模,加大烟叶生产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因价格提升盲目扩大种植面积,不因控制总量而降低烟农种烟积极性,正确处理好稳定烟农种烟积极性与控制规模的矛盾,努力营造稳定生产规模的良好氛围。

2、打造现代化的蔬菜生产基地。从促进蔬菜产业的长远发展入手,以巩固扩大蔬菜基地建设为基础,按照无公害要求高标准建设,提高科技含量,进一步增加单产、品种和效益,加强无公害蔬菜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无公害蔬菜的产地认证工作,积极打造更多的“放心菜”“优质菜”等品牌品种。

3、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一是围绕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狠抓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大产业化经营,构建现代畜牧业结构体系。二是健全生态循环、科技服务、疫病防治和质量安全等保障体系。

4、巩固提升花木产业。重点围绕S333、S240公路沿线5~10m范围内,全力打造成10km“花卉长廊”。在全县现有的0.19万hm2苗木花卉面积基础上,3年内新规划发展0.49万hm2,到2017年,使全县以紫薇为主的苗木花卉总面积达到0.67万hm2,建成苗木花卉生产大县。

(三)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1、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原则,制定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有关政策,引导农村土地合理有序流转。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农业效益。

2、加快培育农业公司和龙头企业。一是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产业优势,兴办特色龙头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二是壮大集群龙头企业。通过内育和外引两个途径培育龙头企业,对内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实行项目倾斜,搞好资金扶持,对外通过招大引强,对食品产业延链补链。三是做强品牌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做强农畜产品加工行业的“龙头老大”,提升企业知名度和产业档次,塑造名优特品牌和“拳头”产品。

3、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打破小规模分散经营格局,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固的供销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双赢”。

(四)加快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1、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持续完善县、乡镇、基地“三级推广体系”,充分挖掘乡级农业服务中心的功能,发挥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作用。彻底改变农技推广“网破、线断、人散”的现状,构筑和完善强大的农技推广体系。

2、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健全信息综合体系,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农产品价格及灾情预防等农业信息资源。抓好乡镇、村两级益农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高标准实施好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作。

3、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健全县、乡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组建骨干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走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4、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健全完善县、乡镇企业、基地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有档案”的“五有”标准,建立源头监管长效机制。

上一篇:工程造价论文范文 下一篇:幼儿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