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12-07 11:57:37

智慧交通信息化

智慧交通信息化范文第1篇

建大物流

作为中原物流大省,河南物流业近年来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及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社会物流需求水平不高,物流企业较分散,专业化程度低。据河南省交通物流协会会长张洪华分析,目前河南物流专业化服务程度较低,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大多数企业对现代物流无迫切需求。物流企业经营主体过多,且小型化、单一化经营比重过大,专业化、社会化发展步伐十分缓慢,网络化、规模化的经营优势很难发挥。

物流业仍局限于传统模式,科技含量低。物流业务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水平较低,大部分仍局限于运输与仓储,即运输公司只提供运输服务,仓储公司只提供仓储服务,将产品出厂到销售的环节机械地割裂开来。机械化和电子计算机应用覆盖率低,科技含量不高,还不能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来实现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加工配送一体化、装卸机械化和信息管理网络化等现代物流综合服务。

但河南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在地理位置上,河南地处中原,承东启西、通南达北,是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到西北部经济开发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是我国东部、西部、南方与北方商品流通的中枢地带,是我国东部、西部、南方与北方商品流通的中枢地带,是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重要枢纽,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誉,若以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南下武汉,西至关中,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间,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在交通环境上,多条全国重要的交通大动脉贯穿全境。铁路方面纵贯南北的有京广、京九、焦柳等铁路干线,横贯东西的有陇海、宁西等铁路干线;公里方面有多条南北和东西向的国道及高速公路通过河南,全省60%的县(市)通达高速公路,整个河南高等级和次高等级的公路里程占全国近10%,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中部六省之首,位居全国第四位。省会郑州作为中国重要的铁路、公路、航空、通信枢纽,已被国家确定为商贸中心改革试点城市。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生产及货物集散地,大市场、大流通、大物流的格局正在形成。进入“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为推动实现新一轮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加快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变革的步伐,加强高新科学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应用构建大物流,拓宽服务范畴,把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六轮驱动

近日,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正式了《河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重大工程推进方案》,全力推进近期的信息化建设“六大工程”。据悉,相关部门结合河南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基础条件,根据各项工程的需要,建立六个工作推进组。各工作推进组根据工程建设内容和要求,细化建设内容和阶段性目标,确定工程组织管理模式,有效推进各项目实施。厅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加强协调和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重大工程建设,确保到2013年底圆满完成各项任务。

河南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通过深入调研全省交通运输数据采集、分布和应用状况,初步建成省级交通数据中心和各市级数据中心,搭建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数据整合与交换平台,初步搭建全省统一的GIS平台、GPS平台和行业综合运行分析系统。通过整合基础数据和业务系统资源,实现公路基础属性信息、空间数据的综合查询,基本建成全省交通运输的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和三大系统。其中到2013年底要完成6个省辖市的资源整合工作。

“城市智能交通”试点工程针对城市交通以客运为主、分时段拥堵、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汇聚等特点,建设重点是:开展城市出租汽车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工程建设,在省辖市级城市推广应用。开展城市公交与轨道交通智能调度与管理、动态停车诱导智能化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试点工程建设。此外,选择郑州、新乡作为示范城市先行建设,在2013年底前完成试点工作。待建设完成后,分两批推广至全省18个省辖市。

全省公路水路安全畅通和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工程。本工程主要包括路网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道路运输运行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水路运输运行管理与应急处置系统、水上交通安全运行管理与搜救指挥系统的建设,在以上四个系统的基础上搭建河南省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指挥系统,并与交通运输部建设的全国公路水路安全监管与应急指挥系统相连通,实现突发事件信息接报、安全生产和应急信息统计和查询、安全生产和应急综合分析、安全生产和应急预测预警、安全信息服务等功能。此外,河南省作为全国第一批建设省份,按要求2012年完成前期工作,2013年正式建设。“十二五”期间,暂建设省级平台。

“智能高速公路”建设工程通过建设完善的以联网收费、路政为代表的智能高速公路执行系统。以数据采集、信息为核心的智能高速公路管理综合信息系统,以应急指挥、统一调度为主要内容的智能高速公路管理指挥平台等三大系统,实现全省高速公路管理从简单、静态管理到智能、动态管理的转变。本工程根据各高速路段交通量大小,分批试点推广。2013年底前先行选择试点路段建设,通过使用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完善,在“十二五”期间推广至全省通车高速公路。

全省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工程。建成省、市两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包括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和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监测预警和决策分析系统。通过开展对重点物资运输、基础设施运行、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安全、运输市场、行业能耗等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状态的监测、预警和综合分析,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交通运输行业的影响,适时调整行业发展政策,面向社会及时相关信息,发挥导向性作用。此外,河南的交通运输经济运行监测预警与决策分析系统覆盖省厅和18个省辖市,2012~2013年先行建设省级系统,再分批在省辖市中试点、推广。

智慧交通信息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十三五”;阜阳市;交通信息化;对策

1 交通信息化发展主要问题

1.1 信息孤岛现象尚存在

信息化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中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业务管理协同程度较低,交通运输数据中心尚未搭建,信息资源整合、数据交换共享还有待进一步统筹规划,信息化在打破部门间、业务间、区域间的信息壁垒,提升建立协同式、网络化的交通运输业务新模式方面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1.2 现代信息技术与行业管理和服务融合不够

管理效能提升还有较大空间,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为传统的交通运输要素运行监测、行业管理、信息服务、政务公开提供基础的技术条件,实现交通运输行业主要业务的数字化和可视化。现代信息技术与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融合程度尚浅,实现交通运输生产组织和行业管理模式的创新,提升交通运输要素生产率,推进行业转型升级还有较大空间。

1.3 交通运输公共信息服务水平尚需提升

信息服务公众体验不佳,伴随着阜阳市建设“智慧城市”的进程,城乡居民对交通基本信息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对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质量和效益,人民群众实际感受更加关注,保障交通信息化发展与阜阳经济社会现代化相协调,将先进理念、制度、政策和技术手段融入交通运输全领域全过程,将成为摆在阜阳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面前的重要问题。随着阜阳市构建智慧城市工作的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和其他行业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需求业更加迫切。

1.4 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尚未形成

社会力量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投入有限,技术、人才、资金等制约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力量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管理、运维、服务领域的作用还有待发挥,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亟待构建。

2 形势需求

阜阳市在十三五期间加强智慧交通信息化发展,一是构建皖北区域中心城市,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综合运输需要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保障交通运输的畅通高效安全,需要构建交通运行环境和运载装备监测体系。三是保障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良性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四是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需要“互联网+”与传统业务深度融合。

3 发展目标

3.1 实现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

依托阜阳市云计算中心,推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运输多种信息服务资源的整合,省级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的数据聚集于云中心。配合省交通运输厅建设统一的覆盖市、县的两级行业信息网络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互连互通,交通信息网络在市、县交通运输业务主管部门以及交通重点企业的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行业信息专网的稳定性和可靠度。

3.2 实现公共信息服务精准化

交通运输行政许可主要事项在线办理覆盖省市县三级;实现公交、长途客运、铁路、水路、民航等运输方式的出行服务信息共享。

公交一卡通发卡量达到100万,公交车、出租车智能终端覆盖率达到100%,公交站牌电子化率大于80%。

3.3 实现行业监督管理精细化

实现重点路段、桥梁、隧道、服务区、船闸、港口、客货运场站等基础设施实时监测;实现“两客一危”车辆、“四客一危”船舶、交通运输执法车辆的动态定位跟踪监测,监测覆盖率达到100%;全市Ⅱ类以上治超检测站100%实现信息化管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市场信用信息覆盖全市所有交通建设市场和运输市场主体,重点建设工程关键点实现实时监测。

3.4 实现综合分析决策科学化

初步建成大数据决策分析平台,建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决策管理机制。

4 对策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

切实发挥各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信息化领导机构的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履行信息化规划制订和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与协调等职责,确保全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有序开展。进一步推动县区交通运输信息化执行机构建设,各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业要加强联系,及时沟通,紧密配合,形成上下、条块联动的统筹协调机制,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4.2 加强政策制定和制度落实

制订全市交通运输信息化相关政策,做好相关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各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认真贯彻《阜阳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完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流程,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项目立项、招投标、采购、实施、验收、后评价等全过程的监管。建立信息化绩效评估制度,强化交通运输系统各行业、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情况的考核,科学评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加强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各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行业管理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要求,做好交通运输信息系统的定级备案和安全防护工作。建立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建立信息安全培训机制,对从业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信息安全防护意识和水平,为交通运输信息化提供安全保障。

4.3 注重标准建设和执行力度

各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组织信息化标准规范宣贯,加强行业信息系统第三方测评工作,促进行业标准编制和应用有效衔接;加强对信息化项目的管理和监督,将标准规范管理纳入信息化项目管理过程,确保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贯彻落实各项技术标准。

4.4 强化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

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按照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为主,以引进为辅,培养一批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熟悉交通运输业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加强国际国内的技术合作交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体系,为全市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4.5 加强技术融合和成果推广

各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积极引导、加大支持和调动信息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和推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学研结合,逐步形成行业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北斗卫星导航、高分遥感在交通运行状态动态数据采集、综合交通出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强与国际和国内其它地区的技术交流,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积极推进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

4.6 推动模式创新和政企合作

各级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发挥市场对信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多渠道筹措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和运维资金,以市场化方式规范、引导和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交通运输信息化的建设与运营中,在交通运输公共信息服务领域进行市场化建设与运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积极推动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与运营逐步走向社会化,形成交通运输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智慧交通信息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路径

引言

目前,欧美日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系统,中国对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非常重视。嘉兴市在2012年提出了“智慧嘉兴”的建设,而“智慧交通”的建设正是其中需要完成的一项目标。正确分析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并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模型,可以为嘉兴市打造智慧交通提供一份参考,对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将产生重要作用。

1 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嘉兴市的智慧交通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禾行通”公共出行服务平台、嘉善县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引领,全面开展了智慧公交、智慧电召、公共自行车服务、汽车客运服务、危化运输服务、汽车维修服务、路网感知、行车诱导、综合信息等系统建设。

嘉兴市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了运管、公管、港航、市建委、交警、城管等各部门交通信息资源,实现了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和共享,“禾行通”公共出行服务平台针对不同的出行方式,面向公众提供基于实时路况、实时交通状况、人性化的出行信息服务及智能行车。停车诱导服务,使公众出行更加便利,有效提升了公共交通的载客率,减少了燃油环境污染。嘉善县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是交通运输部县域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项目总投资超过5300万元,建设包括运载工具智能监控平台、基础设施智能监控平台、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枢纽综合管理系统、交通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等九大应用系统。

当然,通过调研可以发现,嘉兴市在建设公共交通信息化和推进智慧交通试点建设工作中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缺乏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体制机制的支撑;交通产业链发育不健全;智慧交通认识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

2 发达地区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嘉兴市的公共交通相比于国内外发达城市如北京、上海、纽约等地,无论在技术规范,还是管理配套,抑或是终端服务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道路网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了环形加放射式的道路网络。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建成4大类ITS系统,道路交通控制、公共交通指挥与调度、高速公路管理和紧急事件管理系统,分散在各交通管理和运营部门。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路线、奥运场馆周边拥有120处系统控制公共交通信号。此外,还建设了公共交通综合监控系统,该系统包括视频监控、交通流检测和交通违法检测三个子系统。同时,在奥运会场馆周边和相关道路上还建设了80处电视监控点、15套交通事件自动检测系统、80套数字化视频系统。另外,车联网的提出,让车能够和网络、云端发生联系;一款车联网硬件产品,具有总里程、行驶里程、平均车速及油耗、读取和清除故障码等功能,车联网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是解决未来城市交通压力的一个重要项目。

放眼国外,如今英国已形成由地铁、轻轨、有轨电车、公共汽车、轮渡等多种交通方式组成的城市交通体系,伦敦和格拉斯哥2个城市开通了地铁线路,有7个城市开通了有轨电车,其中曼彻斯特有轨电车线路达100公里。公交专用道和公交优先通行信号十分普遍,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在欧洲处于较高水平。伦敦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70%。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伦敦投入运营。目前,伦敦已有地铁运营线路12条、275个车站,总里程408公里,高峰期地铁运营车辆525辆,每天客运量约380万人次。并且伦敦市的公共汽电车线路多达700余条,市区公交专用道里程280公里,1.7万个公共汽车站,6800多辆营运车辆,日均客流约600万人次,公共汽电车运营企业9家。

3 影响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影响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章针对嘉兴市,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同所有的出行者选择交通工具的行为一样,在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中,出行者首先是产生了某种出行需求,然后在主观因素影响下,选择最令其满意的出行方式,从而影响了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根据嘉兴市历年公共交通量及其他有关项目数据,分析发现影响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的主观因素主要有经济性、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可靠性、设施完备性等。其中,经济性在于出行者考虑的票价高低、付费方式等,舒适性包括车内环境、车况(性能、档次……)、车辆运行的平稳程度等,便利性主要出于车辆的速度、换乘的方便程度,可靠性指按时刻表是否准时到站及等车时间长短等,设备完善性包括站点信息化设备完善程度(如电子显示屏等设备)、车内信息设备完善程度(如语音报站等设备)等信息化指标。

以上是从乘客感知的主观角度分析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影响因素,而城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还和许多客观因素相关联,如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水平、居民需求度等。其中,城市规模主要取决于人口数量和城市面积,城市发展水平有经济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的建设规划等,居民需求度则在于居民满意度和居民的人均消费等。

基于以上分析列出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的几大主要影响因素。

4 构建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路径模型

为构建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模型,我们主要以嘉兴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发达城市和国外发达地区的发展现状,参考了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相关的影响因素,从服务质量、服务媒介、服务效率三个方面对嘉兴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在20世纪以前,公共交通信息化还不发达,受居民的消费水平,城市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被动接受现有的公共交通方式,城市的公共交通大多只能依靠人力和普通的多媒体技术;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增大,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提高,市民们出于便利性、舒适性、安全性等方面考虑也不再满足于人工化和滞后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的服务,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渐渐产生了各种公共交通信息管理、信息服务、视频监督系统和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等,如2003年嘉兴市市区城市公交着手建设并应用了IC卡系统,公交IC卡系统因其支付不需找零、刷卡方便、节省上下客时间、减少企业假币损失、方便科学统计等诸多优点在公交行业得到广泛推广也被市民普遍接受;2012年提出了“智慧嘉兴”的建设,完善了嘉兴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2015年实现了嘉兴-杭州IC卡互通的新发展;最近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出现了“滴滴出行”“U步”、嘉兴市公交APP等各种形式的APP,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基于对公共交通信息化的主观和客观影响因素考虑,对比分析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我们预计未来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如“互联网+”、各类智能化交通体系以及车联网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平台等会朝着信息服务多样化、服务系统通用化、网络系统立体化、运营调度智能化发展;向着智能化即交通规划更科学、设施更有效、管理更智能、行为更规范发展,这不仅仅可以提高现有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行效率和交通供给能力;在交通需求方向,通过交通信息服务、交通拥堵收费等系统,还可以改善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特性,使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得到缓解。

以此构建了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的通用模型。

5 结束语

根据调查数据证明,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如广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根据国内外城市发展经验,大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信息化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能否有效运行发展直接关系到城市经济能否快速发展。此外,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对整个城市的信息化发展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应当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和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环节来发展。

通过服务质量、服务媒介、服务效率来研究嘉兴市交通信息化的发展路径并建立其发展路径模型,能够对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建设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间接地促进嘉兴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对嘉兴市的城市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军,张生瑞,胡长水.交通信息化发展评价[J].长安大学学报,2007,27(6):76-79.

[2]房建宏,陈红,徐安花.青海省交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评价[J].青海科技,2005(05):54-56.

[3]彭昌淑,周雪梅,张道智,等.基于乘客感知的公交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3,31(4):40-44.

[4]嘉兴步入智慧交通时代.信息化建设[J].2015(02):28-29.

[5]郭玮,晋艳艳.智能交通在各国现状以及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趋势[J].理论科学,2009(05):41-42.

[6]陆化普,李瑞敏.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4,6(1):6-19.

[7]滕绍光,吴凤平.公共交通的影响因素分析[J].山东科学,2005,18(4):79-82.

[8]Ignace Snellen, John L. King. Informatiz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The ComputerJournal.1992,35(5).

智慧交通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慧交通;物联网;体系架构

引言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带来的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而智慧交通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交通运输安全性、快捷性和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物联网技术与交通运输各组成部分的有效结合,是交通运输行业向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可见发展智慧交通已成为大势所趋。

1.物联网与智慧交通

1.1物联网

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和网络国际会议上提出,“物联网(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1]。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传感网、射频识别(RFID)、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技术实现物品之间的自动识别、信息互联以及智能化处理等。在物联网中,物体可以无需人的干预直接就行彼此“交流”,通过RFID、传感器等的全面感知和存储信息,通过传感网、通信网、移动互联网等多网融合技术把它们传送到中央控制系统,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信息交换和共享、物品的“透明”管理以及智能化的加工、处理与管理。

1.2 智慧交通

我国交通能耗、污染和拥堵问题的日益严重,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出现,人们提出了智慧交通的概念。智慧交通与智能交通都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等多种技术在交通领域应用的产物,二者在建设内容、关键技术、应用方向等方面拥有共同点。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智能交通主要侧重于各类交通应用的信息化,而智慧交通则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有效集成运用,侧重于追求系统功能的自动化和决策的智能化[2]。

智慧交通是将自动控制技术、无线传感技术、数据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集成运用到交通系统的各个节点,形成高效利用交通设施、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尽力减小环境污染的智能化交通新格局,可见智慧交通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新方向。

智慧交通系统以国家智能交通系统体系框架为指导,建成"髙效、安全、环保、舒适、文明"的智慧交通与运输体系;大幅度提高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出行者提供全方位的交通信息服务和便利、高效、快捷、经济、安全、人性、智能的交通运输服务;为交通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高及时、准确、全面和充分的信息支持和信息化决策支持。

2.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的应用

将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通信传输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并运用到整个交通系统,是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这个网络中,各要素能彼此进行交流,实现所有交通信息的综合处理,并为各要素提供所需的要素信息,将汽车、驾驶员、出行者、道路及相关的服务部门相互连接起来,使整个交通体系智能化。

物联网在智慧交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3],有以下几个方面,如图1所示。

1、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智慧交通的重要领域,可以建立城市交通“一卡通”信息系统,实现公交车、出租车多种城市交通消费一体化;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利用GPS、RFID、人像识别、车内视频监控等技术掌握实时信息;站台车辆信息平台建设,方便乘客查询相关乘车信息,合理制定乘车方式。

2、物流信息化: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通过道路运输GIS系统定位跟踪与运输导航、RFID、3G网络提供广域移动车载通信手段实现货物状态位置实时管理;通过电子标签及识别自动收集货物信息,从而缩短作业时间,提高运营效率。

3、电子收费:ETC(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即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它可以加快路桥收费站车辆通车速度,加快效率、减轻或避免车辆在收费用站口拥堵问题。

4、电子证照:IC卡电子证件嵌入了RFID逻辑加密芯片,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性价比等特点,使得IC卡电子证件成为一张智能卡;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汽车电子牌照等对于防止假牌假证具有积极作用。

5、设施监测:在智能交通物联网中,道路基础设施被赋予电子标签,并有特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和平台,能够实时掌握对象实体的状态信息,并将有强大的后台数据挖掘分析功能及丰富的展示平台,用于提高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

3.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架构

智能交通系统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换、分析和利用,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但海量数据存储和处理等技术难题渐渐显现出来,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智慧交通”的理念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通过移动计算、智能识别、数据融合、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形成智慧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系统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交通整体框架

智慧交通系统从整体架构上可以从感知层、传输层、支撑层、应用层四个层次来进行划分。

(1) 感知层

感知层主要运用RFID、二维码、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和实时定位等技术进行数据采集与收集,及时、准确监测交通信息。

(2) 传输层

传输层主要通过移动网络、无线网络、Internet、卫星等通信设施将感知层所采集信息运输到数据中心,供支撑层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3) 支撑层

支撑层是在智能处理、云计算、管理系统及数据库等资源下,实现海量信息并行处理和优化以及存储资源动态配置和部署。

(4) 应用层

通过信息存贮与处理系统、综合控制系统对信息进行管理,将信息以多样的方式展现到使用者面前,供决策、服务、业务开展。

智慧交通主要系统模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数据采集与收集系统

随着射频识别采集器、雷达检测器、GPS导航等新科技的运用,城市交通信息的采集更加便捷,为交通调度和智慧交通控制系统提供了更加准确、及时、实时的信息数据。

所有交通信息采集装置构成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由于采集的信息包括视频信息、位置信息、车辆速度信息、车辆流通量信息等多种模式,因此信息的收集、融合和处理是智慧交通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信息传输系统

将交通信息采集起来,运用有线信息传输和无线信息传输方式,根据已有条件,如电视网、通讯网、计算机网等,实现交通信息传输,此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安全性。

(3)交通信息存贮、处理系统

信息采集并传输过来后,必须建立相应的存储系统,并运用相关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整理,并做出相应决策。

(4)信息和控制系统

根据信息收集、传输、处理、分析后的决策,提提供交通出行的各种信息安全服务,如交通信息系统、最佳交通导引系统、停车库空位信息系统、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交通安全控制系统、紧急事故处理系统等[4]。

可以充分利用收集的信息,及时相应的交通拥堵情况,疏导最佳线路信息,为出行者提供参考;对于各交通要道的车流量信息,合理控制交通灯的长短,减少交通拥堵的状况;对于车辆故障,及时路况信息,并通知事故处理机构等。

4.总结

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是当今世界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它能够更加及时准确的收集各种交通信息,通过信息传输、分析和处理,为出行者提供更全面和准确的交通信息,使人们出行更加方面和快捷。

参考文献:

[1] 李鹤艺,熊燕舞.交通在行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0,(7):16-20.

[2]徐波.基于物联网的智慧交通系统建设思考[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3(3):27-31.

[3]张海亮. 智能交通物联网发展展望 [J]. 中国交通信息化 ,2010(12):30-32.

[4]孙怀义,王东强,刘斌.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与发展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1(S1):28-35.

智慧交通信息化范文第5篇

在全国高铁网、城轨建设步入高峰的背景下,轨道交通信息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投资主线。我们认为,高铁及城轨建设作为未来5~10年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与之配套的信息化系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基建投资在前 信息化投入将后来居上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铁路和城轨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当前正处于投资高峰期,其庞大的投资规模对经济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从产业链受益角度看,随着其建设进入新一轮高潮,整个产业链都将依次受益。

按时间顺序,产业链上依次受益的是基建施工、工程机械、基建配套设备、机车车辆及其配件,以及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及设备。由于基建建设需2~3年,而信息化投资在基建完成之后,故轨道交通信息化与铁路和城轨基建投资相比明显滞后,未来几年将是轨道交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开始,但从投资视野看,当前布局恰逢其时。

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前景十分广阔

在轨道交通大规模基础建设的背景下,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加,轨道交通行业信息化也具备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主要体现为应用范围的逐步扩大以及市场的不断拓展。

铁路信息化应用范围广

信息化在铁路领域的应用范围极广,涉及到运营、管理、安全、服务的方方面面,其中,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是铁路信息化的三大主要应用领域。

国家《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明确了我国铁路信息的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在全路建成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经济适用、安全可靠、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为实现这一目标,未来信息化的应用范围将不断扩大,并将最终覆盖我国铁路的各个领域。

应用范围的扩大极大拓展了铁路信息化的市场空间。据赛迪顾问的统计,我国铁路信息化的投资规模近几年都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最近两年的增长率更达到30%以上。受益于铁路大发展的延续,高速增长的势头仍将延续。

城轨信息化市场潜力巨大

由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交通问题困扰着我国各个大中城市,可以说,这些城市都有建设城轨交通的愿望和需求。2009年,国务院公布了地铁建设的3项指标:城市人口超300万、GDP超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100亿元。目前,全国达标的城市有近50个,其中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已经获批。未来,开通城轨建设的城市必然越来越多,这主要因为在我国城市化率进一步提升的背景下,那些达标未建的和新达标的城市将会加入城轨建设的大潮。

可以预见,至少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都会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而城轨交通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离不开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因而城轨信息化市场未来的增长潜力非常巨大。

根据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系统的市场规模在逐年提升,并且未来几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这与我们判断的城轨信息化市场的趋势也正好吻合。

智慧铁路为铁路信息化打开新的空间

2009年,IBM在北京成立了全球铁路创新中心,提出了“智慧的铁路”的发展策略,这对现阶段的中国铁路可谓是“正当其时”。由于社会对铁路行业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我国铁路有必要借助智能信息管理实现突破。而“智慧的铁路”正是利用其可感应可度量、互联互通和智能化三大特点,实现智能信息的网络化,进而实现信息的互联和共享。

纵观我国铁路信息化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无外乎是社会对铁路不断提出的更高层次的需求。过去,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了铁路的安全、高效。而随着世界变得更加智能,对铁路也提出了很多新的智能化的要求,例如乘客能够快速、简便的对旅程做出最优的计划和管理,铁路公司成本减少的同时提高乘客服务的质量,通过对数据的实时分析对运行做出智能化的决策等等。然而这些新的需求在现有的信息化基础上无法实现,必须依赖更高水平的铁路信息化――智慧的铁路。可以说智慧的铁路是铁路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鉴于以上的分析,未来智慧铁路的推进必将引发对信息化软件和设备的新需求,例如RFID标签、传感器、自动识别设备(AEI)、智能化决策系统等等。这些新的技术、系统和设备在铁路的应用,将掀开新一轮的信息化发展。

迈入成长期 本土上市公司更具竞争优势

事实上,每个行业都要经历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成长性是不同的,其中,成长期是行业成长最快的阶段,是最具投资价值的黄金时期。我们将轨道交通信息化行业与成长期行业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轨道交通信息化行业目前正开始迈人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极具投资价值。

我国轨道交通信息化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国内外各大IT厂商前来掘金,然而我们却发现,本土的公司占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他们是这块蛋糕的最大受益者,而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国外IT巨头却鲜有斩获。探讨背后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本土上市公司拥有国外企业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具体来说,这些优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政策优势、本土化优势和市场优势。

政策优势

国家政策支持轨道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铁路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对于行业内的本土企业,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支持。

本土化优势

我国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例如客货混运,因此国外的标准化系统并不能适应我国铁路运输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又由于国外的厂商对中国铁路的情况了解远不如我们本土企业深入,其开发的产品在适应性等方面较国内企业要逊色不少。

市场优势

我国轨道交通建设的主体是国家,在市场招投标过程中,选择的天枰必然偏向我们本土上市公司。而对于先进入行业的本土企业,一方面,他们先进人市场,其技术和系统规范可能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后进入者再想进入就有了壁垒;另一方面,他们能够积累更丰富的优质客户资源,拥有更多的项目经验。因而,本土的上市公司更具有市场优势,且目前已经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投资建议

智慧交通信息化范文第6篇

京津冀ICT智慧交通智慧城市

1引言

2014年3月,《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指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第一次进入国家级战略规划。2014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文《关于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多次强调要完善智慧城市2.0时代的顶层设计方案。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的高热潮的冲击下,智慧交通的完善与优化也刻不容缓。

道路的交通需求在快速增长,但道路所能提供的交通通行能力却没有提高。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的私家车数的增长速度和同期的道路建设里程数分别为77%和2%,在城市交通的高峰期,54%的车都处于拥堵状态,导致人们每天消耗在上下班的时间比平时多1.5个小时。2015年3月5日,总理特别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新一代ICT支撑、创业创新环境下智慧城市的基本特征。

以互联网广泛应用为标志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ICT),通信技术(CT)和信息技术(IT)正日益深刻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ICT在交通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不管是交通体系的理论、内容、方式、方法还是组织形式。

2交通现状

交通犹如人体的“血管”,城市的发展需要“血管”向城市运输新的养料,良好的交通管理体系有助于加快城市的建设进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驾成了人们出行的主要方式,私家车不断增加,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也给道路通行等交通因数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得城市的“血管”堵塞,导致交通拥挤、交通噪声、交通事故频繁、道路堵塞、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交通问题。

2.1道路建设不足导致交通拥堵

随着私家车的不断增多和道路面积严重,过盛的交通量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载。在建设城市道路的过程中,一般仅限于建设机动车道,而非机动车动车道,却往往因道路的改良就被取消。在机动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因保证道路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的平衡,道路交通量日益增加,导致很多城市出现了严重阻塞、占用车道、违法停车等动态和静态交通问题,加剧了道路交通阻塞。在2010年北京市交通部门统计的数据中显示:北京市早晚高峰路网平均运行速度仅为20km/h,次干道及之路平均运行速度不足16km/h。

2.2环境问题

交通运输是主要的空气污染源,汽车的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车出行发出的噪声和尾气同样是世界最大的污染源之一,据调查数据表明:大气污染总量的50%来自于车辆出行排放;同时80%的噪音污染来自车辆。

2.3交通安全问题

空气污染造成路面的能见度降低,在现有的交通体系中,城市给行人和非机动车辆使用的道路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这些人在路上往往处于危险的交通环境。此外,机动车驾驶员的驾驶素养也成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诱因。

2.4现行交通系统混乱。

随着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机动化出行进程加快,小汽车出行方式已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我国现有城市交通的路网结构是密度低、干道间距过大、支路短缺、功能混乱,属于低速的交通系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交通的需求。

2.5公共交通建设衰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的公共汽车交通建设出现下滑的现象,不管是经营管理,是服务水平,都趋于衰退。公共汽车交通的衰退,加速了非机动车的成长,使拥堵的交通更是雪上加霜。而且我国公共交通形式还比较单一,只有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建有地铁线路,尚未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综合运输客运体系。

2.6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对于我国现在的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城市交通管制等交通管理系统中几乎没有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信息采集和信息提供技术,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国内交通管理系统中基本上还是空白,对于一些发达城市如上海引进了一些国外先进的交通信号管理系统由于交通管理设施不足、管理水平低下,应用也十分生硬。

2.7交通发展战略缺乏科学统筹

导致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中,缺乏科学的整体交通战略和规划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现有的道路交通架构建设中立交桥、高架道路和城市环路,只能缓和暂时交通问题,因规划不当,不但不能解决拥挤问题,甚至造成交通量增加,给道路增加负担,诱发交通建设的结构性的“负效应”。

3ICT2.0的技术特征

早期时候,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属于两个独立技术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两个独立的技术体系逐渐出现技术上的碰撞,进入ICT1. 0时代,随着云计算、虚拟化、智能化等一系列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和“互联网+”的提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逐渐融合发展并进入ICT2.0时代。ICT2.0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云计算和网络架构趋于一体化

云计算技术和网络架构的发展促就了ICT技术的另一个创新,即云网一体。软件定义网络 SDN和软件定义存储SDS,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流量调度、计算存储融合是云网一体的三个方向发展,其中Fit Cloud云网一体化战略是目前云网一体化技术的主要成就, Fi-t OS云操作系统、Fit Data大数据平台、SDx技术分别是云计算、大数据时代、IT架构对云网一体演进的深入思考,使云数据中心成为数据的主要来源地。

3.2协同共享

在传统交通管理体系建设管理模式中,各个模块独立运作,并且都有独立的业务系统。ICT2.0时代,智慧交通管理将建立交通数据交换共享平台,通过技术手段打通各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通道。数据共享将消除原来交通系统数据来源的单一性。

4搭建ICT智慧交通管理系统的智慧系统

ICT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建设一批基于ICT技术的智慧交通业务应用系统,解决道路拥堵、交通监管水平低、交通管理体系不全面等一系列交通问题。通过海量数据信息汇集、处理、分析、管理的综合处理,构建广泛互联的交通要素感知网络,实现更加丰富、更加准确、更加人性化的公众信息服务,形成一个智慧和谐的交通出行环境。从智慧交通系统的生命周期看智慧交通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由各自的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重点突破,示范引领。

第二阶段:转型升级,全面发展。

第三阶段:三网融合,车路协同。

第四阶段:自驾系统,移动互联。

在科技发展的催化和交通迫切需求的推动下,国内各地的智慧交通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由于没有给智慧交通统一的定义和发展方向,各地的智慧交通发展形态不一。智慧交通系统框架应包括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三张网络、一个云平台、八项应用、四个保障五个部分。发展ICT智慧交通管理体系应该加快推进交通系统信息化建设,落实智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工程建设;完善道路交通安全监控和紧急交通事故处理系统;建立基于移动设备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享交通信息和实现交通信息的透明性,建立特殊交通出行方案,为京津冀提供智慧出行方案。京津冀ICT智慧交通建设体系架构总结如图1.

在建设基于ICT技术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时,京津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ICT智慧交通。

4.1优化硬件设施

(1)增加服务器数量并提高服务器等相关设备,优化网络配置,改善内存运行速度,改善交通信息化环境。

(2)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易拥堵路段增加无线覆盖的面积和加强无线网络的信号强度。

(3)提高监控器及导航系统硬件的质量和精确度,优化网络环境。

4.2挖掘多种数学模型和算法并应用于智慧交通

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兴起和新信息技术计算时代的到来,为建设更好的智慧交通系统,需要探索智慧交通系统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其中包括大数据分析、最短路径算法、轨迹数据挖掘、交通网络演化分析、交通网络决策分析、社会计算和开源技术等。

4.3完善和深化道路交通信息系统,形成道路交通管控。

发展ICT智慧交通时,道路交通信息化、道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应同时进行。开发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行公共交通信号优先控,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处理并共享新城区的交通数据,实现与京津冀的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推进诱导信息联动、加快路网诱导系统建设,推动京津冀地区道路交通信息交换与共享。完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实现自助缴费、交通卡支付、移动支付、自动折扣等功能,建设京津冀基于ICT智慧交通的高速公路停车监管和服务系统。

4.4建设“三网融合”,推进车路协同系统产业化发展。

(1)“三网”指交通运输信息网、车联网、位置服务信息网,三网融合的技术突破和集成应用,引领智慧交通可持续发展,推进车路协同系统产业化发展。

(2)建设“京津冀车路协同系统工程”,重点建设智能路侧系统、集成应用平台和电子车牌技术的应用等项目。打造京津冀地区可持续的绿色低碳ICT智慧交通示范。

(3)推进高精度卫星导航和定位产品和服务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应用,优化智能导航和定位系统算法。

4.5加强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实现交通出行综合信息服务。

(1)整合各类交通数据,加强源头数据采集质量管控,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及时性,形成交通大数据产业化发展格局。

(2)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扩大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服务范围,促进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深入开展交通信息、道路信息和车辆信息的数据挖掘分析,建设交通综合运行监测平台。

(3)加强ICT智慧交通发展政策研究和标准化工作,规范和引领京津冀ICT智慧交通建设。

5结论

建立ICT智慧交通管理体系是实现智慧城市的必然选择。城市将紧扣建设“ICT智慧交通”这一主线,立足应用驱动,深入开展ICT2.0背景下智慧交通的研究与创新实践,加速信息技术与交通管理系y的深度融合,积极探究基于ICT的智慧交通与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京津冀智慧城市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朱昊.上海智慧交通发展对策[J].上海信息化,2016(01).

[2]叶鹏松,学军.基于ICT智慧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以信息化促进学校现代化内涵建设的新思维[J].江苏:苏州工业园区莲花学校出版社,2015(12).

[3]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06).

[4]王少华,卢浩,黄骞,曹嘉.智慧交通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

资金支持:2016年度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611420007)。

智慧交通信息化范文第7篇

关键词:智慧交通;智能交通;发展现状;物联网;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 U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07-3

0 引言

交通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城市交通的发展程度也是一座城市现代化程度体现。城市交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生活、工作效率。

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持续繁荣,使得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这对原有的城市交通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当前全国大、中、小城市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交通安全、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日益严峻的生态和生存环境不断考验着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如何缓解并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成为关注热点。

1998年原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从而引发了将其概念应用到“数字城市”的社会信息化运动,2008年,IBM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明盛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引发了世界上国家和地区建设“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

1 智慧交通的特点

智慧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智能传感技术、通信传输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等有效集成,并运用到交通系统中,以提高交通管理服务效率、提升人们的出行体验为目的,以更精确的信息在更广的时空范围内构建的智能化、人性化、立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1 高效省时

智慧交通通过实时跨网络交通数据分析和预测,避免不必要的时间、能源等浪费,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使交通流量最大化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

1.2 安全便捷

智慧交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向各交通行驶主体及相关部门提供实时、有效的交通信息,使其避免产生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力图做到安全出行。通过移动通信提供最佳路线信息和车辆实时运行信息,以及一次性支付各种交通费用,为旅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增强旅客体验。

1.3 以人为本

智慧交通面世以来即秉承着以人为本、服务民生、需求引导、开放创新的理念,“智慧”落脚于人们的出行需求得到高水平满足。

1.4 节能环保

新能源汽车等智能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会大幅度降低碳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和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 智慧交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国外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里程来看,各国交通发展均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大力增加公路通车/通航里程;提高公路/航道等级;综合运用各种运输方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优化各交通运输方式;交通信息化、智能交通/智慧交通。由于智慧交通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概念,是智能交通在新时期的趋势和最终目标,因此本文主要以智能交通的发展为主要论述对象。

1995年,日本的通产省、运输省、邮政省、建设省和警察厅五部门制定道路、交通、车辆的信息化方针,拉开了ITS系统研究开发和实施的序幕。日本心交通系统是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之一,在“日本ITS框架体系”的指导下,该系统有一个具有高性能的核心性综合交通控制中心和10子系统组成。这些系统包括:公交优先系统、交通信息提供系统、综合智能图像系统、安全驾车辅助系统、行人信息通信系统、紧急车辆优先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动态车辆导航系统、车辆行驶管理系统等。

英国对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其拥有世界最多用户的SCOOT系统一直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英国交通信息高速公路(Travel Information Highway,TIH)和视频信息高速公路(Video Information Highway ,VIH)是世界领先的交通信息网络平台系统。

2.2 国内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及自动控制技术,并在全国主要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使用单点定周期交通信号控制器和线协调交通信号控制系统。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城市道路交通控制系统,如英国的SCOOT系统、澳大利亚的SCATS系统等。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趋于饱和,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加大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统建设,成为各地智力交通问题的首要任务。特别是结合了2008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举办需求,实施了国家综合智慧交通技术应用示范等重大项目,并且围绕国家高速公路网不停车收费和服务系统、北京奥运智能交通集成系统、上海世博智能交通技术综合集成系统、广州亚运智能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系统、远洋船舶与战略物资运送在线智能检测系统五个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科技引领是我国智慧交通的一个重要特点,从“十一五”开始,“863计划”将现代交通技术列为一个单独的领域来开展研究;2011年4月,交通运输部颁布的《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研发包括智能车载终端设备、公共交通信息采集监测于服务、运营监管和应急保障等城市智能交通关键技术。2012年国家《交通运输行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将智能交通提高国家战略地位,成为我国第一部以政府文件形式的智能交通战略。另据“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研究报告”统计,2008年至2013年期间,城市智能交通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2%,而受益于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十二五”规划》、《道路交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政策,预计未来10年内智能交通的资金投入将超过1700亿元。

从整体上而言,我国智慧交通未来的发展呈现三大态势: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给智慧交通产业创造巨大空间;二是世界智慧交通系统将进入一个创造新一代移动社会的崭新阶段;三是智能交通技术应用方面,利用智慧交通技术来减少交通污染,发展低碳和绿色交通,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方向。

3 智慧交通总体构架

传统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交通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系统、公交信息系统、车辆管理系统、泊车系统、车辆控制系统六大子系统,其核心在于控制,即将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融入交通领域,形成完整的控制体系。

智慧交通是在智能交通的基础上,融入人的智慧,实施及时、便捷、安全、高效的交通控制。智慧交通的核心在“智慧”,即给交通安装大脑,使之能够及时看到、听到信息,并及时作出反应,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资源浪费、安全事故频发、难以实时控制事态等难题,使城市交通发展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智慧交通系统是将电子、信息、通信、控制、车辆以及机械等技术融于一体,应用于交通领域,并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提出解决方案,以改善交通状况,使交通发挥最大效能的系统。

智慧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型系统,由许多关系密切的不同领域、不同功能的子系统综合集成。其中,人、车、路和环境是交通的四大基本要素;管理者、行人与驾驶员构成交通中人的要素;公交车、地铁、出租车、自行车、商用车、特种车辆等构成交通工具要素;普通公路、高速公路、轨道、航线、公交站、停车场、综合交通枢纽等构成交通基础设施要素;自然灾害、天气状况等构成交通中的环境要素。这几者之间依靠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互联构成以车联网为中心的交通信息广泛采集、即时传输的网络,将交通流信息和气象信息等输送到城市交通云中心,利用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对交通信息进行储存处理,并进一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交通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将结果输出给公众,向管理者、出行者提供随需而变的服务。最终形成集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智能高效于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涵盖交通管理系统、出行者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管理系统、电子收费系统、智能车辆、自动公路、综合运输、紧急事件与安全以及车联网等系统。

4 智慧交通建设内容

智慧交通将先进的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和交通工程集成,形成各项建设内容,加强人、车、路之间的互联互通,将各种设施单元(车载设备、路侧单元、控制中心)、交通管理部门和出行者集成到一起,为提高运输系统的总体运输效率和安全水平提供基础和手段。

4.1 交通规划与管理

智慧交通在交通管理与规划领域的建设包括三方面,分别为: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系统、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其中,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是重点,交通基础设施智能监控是基础,交通运输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则属于长期宏观类型的应用。

4.2 出行者信息服务

出行者信息服务领域包含的内容及分类方法较多,从系统建设独立性的角度分析,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三方面:智能车流诱导系统、智能车载导航系统和多渠道信息服务系统。

4.3 车辆运营管理

智慧交通在车辆运营管理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公交系统、快速公交运营管理系统、轨道交通运营调度系统、出租车调度管理系统、公共自行车管理系统、智能商用车辆管理系统以及特种车辆运输智能监控系统等。

4.4 电子收费

智能交通在电子收费领域的建设主要体现为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和智能停车系统。其中,不停车收费系统是智能交通系统中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的建设内容。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短程物物通信技术的进步,还将衍生出多种其他基于便携终端的自动收费系统。

4.5 智能车辆

智慧交通在智能车辆的建设内容包括智能防撞系统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先进的车载电子系统、车载传感系统以及车程无线短程通信系统,实现全方位的车辆避撞功能,包括:纵向防撞、横向防撞、交叉路口防撞以及碰撞前的车辆乘员保护等。

4.6 紧急事件与安全

智慧交通在该领域的建设内容包括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和紧急救援系统。其中,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包括事件的预防、事件的检测与确认、事件的鉴别、事件的响应、事后管理、事件的记录等功能。紧急救援系统的主要服务对象包括机动车驾驶员、行人、摩托车驾驶员以及非机动车驾驶员等。

4.7 综合运输

智慧交通在综合运输领域的建设内容主要体现为智能客货综合联运系统。该系统利用部署在货物、车辆上的各种传感与识别技术以及旅客的便携智能终端的能力,结合运输路径所在范围内的实时路况信息,实现客货运信息资源的交换,大幅提升旅客联运服务和货物联运服务中的效率和质量问题。

4.8 自动公路

自动公路系统是智慧交通中最先进的应用领域之一,通过在公路系统上铺设路面磁钉车道,控制中心可直接对每辆智能汽车发出指令,调整其行驶工况。该系统通过与智能车辆系统进行信息交换来检测周围行驶环境的变化情况,达到行车安全和增强道路通行能力的目的。

4.9 汽车移动物联网

汽车移动物联网,简称车联网,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具体应用。在物联网的技术背景下,交通系统中的人、车、路灯组成要素的感知能力将逐渐实现。相当于提供了覆盖率极高的海量信息采集终端和信息终端。在物联网的环境中,以汽车移动计算平台为核心,利用泛在感知能力可以对现有的几乎所有智能交通系统进行升级强化,建设基于物联网的路网车辆状态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的交通控制系统以及基于物联网的信息服务系统等。

5 结语

在信息化浪潮与数据科学崛起的共同推动下,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下一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智慧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及基础支撑。智慧交通的实现依赖于技术与理念的进步,技术的进步是交通朝纵深、智能的方向发展;技术和理念的提升给交通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延伸拓展空间,不但连通了各种交通方式和交通参与主体,使交通更加高效,而且将交通系统的末端渗透到智慧城市的其他领域,通过便捷的交通吸引大量客流、物流、资金流,给城市医疗、旅游、教育、安防、商业等领域带来巨大活力,极大地开拓城市的发展潜力,而城市的发展也会带来交通领域更大的繁荣,激发出交通领域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

参 考 文 献

[1] 曹小曙,杨文越,黄晓燕.基于智慧交通的可达性与交通出行碳排放――理论与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4):418-429.

[2] 孙怀义,王东强,刘斌.智慧交通的体系架构与发展思考[J].自动化博览,2011,10:61-62.

[3] 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3,6:224-227.

[4] 张新,杨建国.智慧交通发展趋势,目标及框架构建[J].中国行政管理,2015,4:150-152.

[5] 苑宇坤,张宇,魏坦勇,等.智慧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综述[J].电子技术应用,2015,41(8):9-12.

[6] 尹方平.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思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1):171-173.

[7] 陈琨,杨建国.智慧交通的内涵与特征研究[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9):28-30.

智慧交通信息化范文第8篇

上海,这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正借着2010年世博会,焕发出新的风采。

2009年7月1日,上海世博会的门票开始销售,各个销售点排起了长龙。2010年,世博会将启用智能门票,智能门票里面的芯片,记录着参观者的资料,并以无线方式与世博园区内的传感器交换信息。通过这张门票,计算机系统能准确了解“观众是谁”、“他现在在哪”、“他的同伴在哪”。

在2010年世博会举行之前,在上海新建的地铁线路上,列车可以快速诊断并排除自身故障,实现无人驾驶。地铁线路将安装智能化控制系统,轨道交通将依据客流自动调节发车的间隔时间,还会自动诊断运营故障并修复。

这座融通古今的城市正在朝着智慧化的方向演进――其体内的各种设备和系统越来越具有感知性。智能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会更加舒适和便利。然而,作为拥有1800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大城市,大上海在走向智能化的过程中,一边感受着智能化所带来的快乐,一边也承受着蜕变的艰难和痛苦。

一个城市的智能化探索

上海普通居民王晶晶身上平时都怀揣着两张全国闻名的卡――“社保卡”和“交通一卡通”。出行坐公交、地铁、出租车、船舶等用交通一卡通,当涉及到医疗保险、公积金、读书、入党、当兵、选举、尊老服务时则启用“社保卡”。

这两张上海居民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卡已经有了10年左右的历史,其功能也在不断地拓展。比如最近一卡通在长三角的一些城市(如无锡、杭州)可以通用。截止到2008年,社保卡的累计发放量超过了1500万张,交通卡累计销售量超过了4100万张。

这两张在全国“成名”已久的卡片只是上海居民数字化生活的一个侧面。从出生、读书、结婚到申请文件、生病、工作等方方面面,上海一直在探索如何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加智能。

“上海的城市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的平均水平。”今年两会期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智能化没有止境,需要不断完善,上海发展城市智能化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承担着两项职能,一是信息产业的管理,二是信息化的推进。

作为这个城市信息化最高机构的主管领导之一,邵志清不掩饰对这个城市信息化成绩的自豪,也不隐瞒它的不足和对它的期望。

据邵志清介绍,在城市管理方面,上海建立了综合的应急管理系统。三个号码110、120、119统一接入,三网联动。遇到突发的事故,能马上全城调配相关的资源。前几年,上海开始探索城市的网格化管理,当时安装了很多信息采集点,遇到突发事件可以快速定位,用网格化的手段来保障城市的安全。

关于城市的管理和对老百姓的服务,上海市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陆小敏在接受采访时说, 上海也许可考虑学习美国的经验。美国公民只要记两个号,一个是311,一个是911,紧急的情况打911,求助打311。以后上海各类热线电话号码也可以考虑整合,比如市民遇到紧急情况打110,要咨询打114。

而让邵志清觉得非常有必要的是上海需要建一个基础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企业法人服务等。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比较复杂,各家的标准也不统一。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邵志清希望自己的办公方式更加智能化,比如说可以电子审批文件。一方面能提高政府内部的办公效率,另一方面能为老百姓提供便利。

为了推广网上办公和电子政务,上海各个委办局各自建了自己的网站。这使得老百姓办事透明化,效率也大大提升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每个委办局都有自己的内部办公系统,同时也有其他信息资源应用系统,造成了各个部门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信息不一致,不能实现共享。

“上海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正在做调整,希望能达到节约资源、共享资源的目标。” 邵志清说,上海正在尝试建立行政审批的统一平台,挂接各个委办局内部的一些工作系统,给老百姓提供“一站式”、“一门式”的服务。将来发展到一定阶段,甚至可以线下集中办公,一个部门一个窗口,老百姓办事不需要再跑多个地方。

这种办公模式在技术上实现并不难。“所有技术的实现都依赖于人的思想,流程理清楚了,管理机制理清楚了,思想解放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位政府人士说。

经过多年的摸索,上海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已经走在国内城市的前列,但即便如此,上海还尚不能算是一个智慧化的城市。即将在2010年召开的世博会,使得这个城市更是加快了智能化的步伐。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和医疗服务,成了上海探索智慧化之路的问路石。

出行的便利与困惑

小施刚刚买了车,“五一”小长假他开车到上海的郊区玩,狠狠地体验了一下“不停车收费系统”的便利。在高速公路出口,一边是排着长队等待着交费的车辆,而在另一边,小施的车依然能以30公里的速度快速通过专用的收费口。

这都是因为小施的新车上安装了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的车载电子标签,这个类似烟盒大小的电子标签贴在挡风玻璃上,当通过不停车收费系统专用车道收费口时,车辆不需要停下来,装在出口处的天线能自动地识别车辆、确认收费。

上海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由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负责搭建的。长江计算机公司总裁助理章玉宇介绍说,现在上海所有的高速公路入口,已经有100多条车道装了不停车收费天线,目前开通了40多条专用车道,供装有ETC的车载电子标签的车辆通过。

刚开始,一台车载设备440元的成本让很多车主并不感兴趣。后来,上海一卡通公司、工商银行和长江计算机集团公司进行合作,只要往一卡通里一次性充值1500元,车载电子标签设备就可以送给车主。这种营销模式受到了欢迎。据章玉宇介绍,现在每天能卖掉300个车载设备。长江计算机集团的计划是2009年ETC用户达到8万,到 2010年世博会前,ETC车辆用户达30万。

尽管享受了不停车收费的便利,但买了车的小施却苦恼于上海交通高峰期拥挤的交通。他家住在浦东的世纪公园附近,在浦西的淮海路上班。每天上下班堵在路上的大量时间,让他很无奈。

尽管在过去,上海在“交通控制”、“交通信息服务”、“收费电子化”、“GPS技术应用”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道路高峰期的拥挤还是得不到缓解。

2010世博会在即,上海建设更加智能化的交通系统的需求很迫切。上海尝试从交通信息的集中采集和入手。2007年上海成立了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欲建成上海市交通信息资源数据中心、交通信息共享、的主渠道。2009年5月,记者在网上看到“上海市交通信息采集和系统工程”正在招标。

过去,上海市交警、市政、交通局等部门各自有一套交通信息采集和管理办法,这些系统为各自部门日常工作搜集所需信息,这些信息中,有不少仅仅为自己部门服务, 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和管理上的低效率。

上海市交通信息采集和系统工程有望改变这种局面。据了解,2010年在覆盖上海市的信息采集方面,交警、市政、交通局等部门将依托自己原有的系统采集交通信息,从各个子系统采集上来信息,将各部门二级平台集中并统一发送和共享给交通信息中心,中心将为上述每个部门提供统一接口,使各方数据畅通无阻,形成获取、双向共享机制。 依托原有平台,交通信息中心还联合多方共同开发了上海市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系统组成上分为3个部分: 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中心区快速路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以及中心区道路交通信息存储和共享平台。

沟通子系统之间的信息联系,是智能交通系统推进成功的关键。一位上海当地研究智能交通的人士认为,智能交通涉及的面比较多,一是信息的采集,二是信息的,三是资源的调度。信息的采集来源有港口、道路、地面、车辆等等,采集来的信息如何,如何去调度资源,涉及到多层管理的问题。高架的高速公路、地面、车辆等等,有的属于公安局,有的属于交通中队,有的属于市建设交通委员会,怎么调度、怎么协作,需要一个慢慢的过程。 “互连互通”的关键,一是标准问题,一是利益问题,两个问题解决好了,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这可以向欧洲的一些城市借鉴。记者从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总经理王阳那里了解到,像英国 、瑞典的一些城市就已经实现了智慧交通。道路上的探头可以根据汽车GPS系统或者手机的定位来判断行驶的速度,从而判断道路的拥挤程度和顺畅程度。甚至可以由此做出推断,哪条道路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再将这个系统与警察系统、医院系统连接起来,在交通事故未发生前赶到现场。

医疗跨越藩篱之困

病人从一个医院转到另外一个医院,不需要重新检查; 从他的电子病历,医生就可以知道他以往所有的病史……不同级别的医院――社区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资源可以实现共享; 转诊、转检,病人的检查在其他医院可以得到认可。

这样的状况是今年“新医改”希望达到的目标之一,也是上海卫生局信息中心计划要做的事情。

根据上海市信息中心总工程师陆小敏介绍,上海的卫生信息化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共卫生信息化,包括疾病的预防、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今年2月,上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项目落成; 二是医疗服务信息化,是医院体系内部的信息化,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诊断信息系统等; 第三是以居民健康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化,主要配合医改,实现不同医院间的资源共享以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目前,前面两个方面的工作都已经完成,需要不断地提升,第三方面的工作正是政府部门着手推进的事情,但未来在医疗机构全面实现患者电子病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谢维告诉记者,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的第一步核心目标,是推动当前的卫生电子病历规范在全市的实施。“电子病历是以病人为核心的,但以往医院信息化都是以业务为核心。”

早在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就规划健康档案的建设。“有很多经验和教训。” 谢维说,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各家医院对健康档案的定义都不一样。直到这次“新医改”,卫生部颁布了相关的标准,才使得健康档案的统一成为可能。

新医改的方向与IBM提出的“智慧医疗”的内涵不谋而合。负责IBM中国医疗行业业务的IBM 中国区政府与公众事业四部总经理刘洪告诉记者,健康档案的特点应该是“标准性、连续性、完整性和访问的可及性”。

“配合新医改,上海卫生局信息中心的思路是针对整个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医疗诊治服务这三大服务体系,建立一个庞大的平台,这个平台负责所有数据之间的互连和业务之间的互通。” 谢维告诉记者,这一思路已经报发改委进一步论证。

谢维坦承这个工作很难。上海的三级、二级以及社区医院各自建立了自己不同层次的内部系统,这相当于把医院之间的围墙打破。 “这个事情挺难的。”

“推动不同医院资源共享确实阻力比较大。”IBM的刘洪也这样认为。阻力主要来自于医疗服务体系整体和局部效率的不一致。医院不像银行,并没有形成几大垄断的集团,是由高度分散的实体组成的,且每个实体都独立运作,这让大协调、大协作很难运转。而且从投入产出比而言,很多医院花了很高的价钱购买了高端的设备,需要投资回报。如果实现了影像的共享,第一家医院拍的片子到别的医院能用,其他医院就没有这部分的收入了。因而知名的、比较发达的医院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推动资源共享。

在这种状况下,需要寻找一些激励的措施。“综合的大医院并不是不需要变革。新医改的出发点也响应了综合大医院内在的业务需求。” 刘洪认为,大医院并不愁病人,但并非每天门庭若市就是理想状态。大医院需要对病源进行识别,把其核心竞争力真正释放出来。这就要求中心医院与一个个终端,即社区机构进行合理分工、协同工作。一位医院院长,并不希望他的科室很忙,却没有什么效益。换而言之,大医院也需要借助技术,找到“对的病人”。因而,从长远来看,构建一个更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也符合中心医院、大医院的根本利益。

抛开不同级别医院间利益上的冲突不说,如果上海建立一个统一的医疗数据共享平台,技术上是否有难度?谢维认为挑战性非常大。上海有1800万的常住人口,这么多的数据在同一平台上高效运转,很不容易,更何况数据的多元性、异构性决定了系统运行的难度很大。而且平台上的健康档案建完以后,怎么管、怎么用、怎么协调、怎么调阅都是难题。上海卫生局信息中心曾想过成立一个独立的机构来研究和论证技术上的风险。“只有技术上论证没有风险了,才敢上。否则即使批下来了,也不敢做。”

谢维认为,传统的管理方式是由一个强势的政府部门来推动某项工作,这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医疗信息化的改革应该是以服务对象(即病人)为核心,使患者满意。“系统好看和能用,都不是最终目标。”

迈向智慧之城

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通畅安全的交通、清洁安全的水和食品、便捷的医疗服务、低量的能耗和碳排放、高效热情的公共服务、无处不在网络连接……这是人人所向往的城市环境,也是城市治理者们的目标―打造智慧之城。

可是现阶段,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医疗和教育资源短缺等困扰着众多城市的居住者和治理者。在通往智能城市或者智慧城市的路上,我们可以做什么?

“如果说上海推动城市智能化有什么经验的话,首先是有总体规划和设计,领导层比较重视。”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做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这如同装修房子,如果没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设计,装修出来的厨房、卧室、卫生间等,要么颜色不协调,要么风格不协调,要么功能不完善。据了解,2007年底,上海就了信息化“十一五”规划以及信息产业、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9个专项规划。

这种观点同样得到了陆小敏的认同。陆小敏认为,在城市智能化的过程中,如果各个机构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做项目,各自为政,从长远来看,做出来的系统总有局限。

从世界范围来看,走在智能化前列的国家和城市,统一规划的影子都非常清晰。新加坡的“智慧国”计划是由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牵头实施的。新加坡2006年颁布的“智慧国2015”(iN2015)的计划目标非常清晰,比如至少90%的家庭使用宽带,以及电脑在拥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中的渗透率达100%等。而U-korea(无处不在的韩国)是由韩国的信息和通信部(MIC)于2004年规划的,并专门制定了详尽的“IT 839战略”。

相比之下,中国政府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政府层面应该更关注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陆小敏说,要建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城市,该从哪些方面体现,该达到哪些指标,都应该去做一些梳理。比如各地相关机构都投了不少的钱进行电子政务建设,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进行一下思考和梳理。

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认为,一个城市是否具备迈向“智慧城市的先决条件,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前瞻性、是否对通过信息化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形成明确的思路。

“每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不一样,因而迈向智能城市、智慧城市的路径并不一样。把国外的智慧城市案例复制到中国来并不可取。”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甘绮翠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城市应从实际出发,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智慧城市”离我们有多远?或许还没有精确的答案。也许在迈向智能化和智慧化的过程中,我们最大的敌人,是我们的想像力。

他山之石

斯德哥尔摩市缓解交通拥堵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一座由岛屿组成的城市。随着交通堵塞问题不断加剧,瑞典国家公路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希望找到一种既能缓解城市交通堵塞又能减少空气污染的两全之策。

在 IBM 的协助下,斯德哥尔摩市找到了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创新的高科技交通收费系统,它直接向高峰时间在市中心道路行驶的车辆驾驶者收费。这项计划规定对一天之内不同时点超出城市交通限制的车辆收取费用。该计划旨在将高峰时段市中心的车辆数量减少10%至15%。

在这项计划中,分布于斯德哥尔摩城区出入口的 18 个路边控制站将识别每天过往的车辆,并根据不同时段进行收费,高峰时间多收费,其他时段少收费。

这项计划的工作原理是: 驾驶者在车上安装简单的应答器标签,标签将与控制站的收发器进行通信,同时自动征收道路使用费。一旦车辆在指定的拥堵时段通过路边控制站,收发器就会通过传感器识别该车辆。

此外,经过控制站的车辆会被摄像,车牌号码将用于识别未安装标签的车辆,并作为强制执行收费的证据。车辆信息将输入计算机系统,以便与车辆登记数据进行匹配,并直接向车主收费。驾驶者可以通过当地的银行、因特网或 7-Eleven 这样的社区便利商店支付账单。

这项计划有效地缓解了斯德哥尔摩市的交通拥堵。

斯德哥尔摩实行的是一种渐进式收费体系,起点为 1美元左右,在高峰时段最高收费约为3美元。这个收费系统帮助司机实时掌握哪里的交通路况最糟糕。

专家观点

钱大群:

智慧城市应当具备四个特征

首先是要全面感测。所有涉及到城市运行和城市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都能够被有效地感知和监测起来,遍布各处的智能设备能够源源不断地将感测数据收集起来。

其次是要充分整合。所有这些智能设备都被互联起来,整合成一个大系统。它们所收集起来的数据也能够充分地整合起来,使数据获得意义,变成有价值的信息,使我们获得关于城市运行的一个实时的全图。比如城市整体的交通状况、水质情况、电力消耗情况等等,从宏观到微观,都能够实时地了解到。

第三是激励创新。有了这样一个先进的智慧基础设施,我们可以进行无穷无尽的创新,做出各种各样的应用。一个智慧的城市应当鼓励人们进行这些创新应用,这些创新应用是最终使人们能够享受到“智慧城市”价值的关键。

上一篇:地质信息范文 下一篇:新能源研发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