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1:17:09

智慧农业论文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1智慧农业

1.1智慧农业特点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传统农业的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业资源不足、普遍浪费、环境污染、产品种类需求多样化等诸多问题使农业发展陷入恶性循环,而智慧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光明之路。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以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换取对资源的最大节约,它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时间,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业操作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地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

1.2智慧农业系统架构

物联网智慧农业平台系统由前端数据采集系统、无线传输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专家系统组成[3]。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主要负责农业环境中光照、温度、湿度和土壤含水量以及视频等数据的采集和控制。无线传输系统主要将前端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传送到后台服务器上。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在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实时采集视频信号,通过电脑或3G手机即可随时随地观察现场情况、查看现场温湿度等参数和进行远程控制调节。数据处理系统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为用户提供分析和决策依据。专家系统根据智慧农业领域一个或多个专家提供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判断,帮助进行决策,以解决农业生产活动中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

2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是新生事物,是多学科技术的集成。随着世界各国对物联网行业的前景看好和企业的大力投入,物联网产业正飞速的发展,并渗透进每一个行业领域。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以及科技、应用会和物联网产生交叉融合,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方向的转变也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

2.1物联网定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名称叫“TheInternetof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体与物体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目前公认的物联网定义是通过智能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激光扫描仪、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等信息传感设备及系统和其他基于物-物通信模式(M2M)的短距无线自组织网络,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巨大智能网络[5]。物联网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和智能处理[6]。它是以感知为前提,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原理和实质是在物体上植入各种微型芯片,用这些传感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再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交互传递,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感知。

2.2物联网架构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以下三层: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2.2.1感知层

采用各种传感器,如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风向传感器、风速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来获取作物的各类信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是射频自动识别,射频识别(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技术与互联网、通讯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7]。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

2.2.2传输层

传输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信息。其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农业领域应用较广泛的一种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SensorNetwork,WSN),是由监测区域内随机分布的大量种类繁多的微型传感器组成,它们通过无线通信方式迅速自行组网,对网络覆盖区域中被感知对象的动态信息进行采集、计算和处理[8]。由于可以对特定的区域进行大面积监控,单个节点成本低,使得传感器网络非常适合于农业领域的信息采集工作[9]。

2.2.3应用层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例如在农作物大棚或园区,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获取作物实时生长环境中的温湿度、光照强度等信息,收集每个节点的数据并进行存储和管理,实现整个监测区域的信息动态显示,并根据各类信息进行自动灌溉、施肥、喷药、调温控光等操作,对异常信息进行自动报警。

2.3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案例

对土壤水分及其变化的监测是生态、农业和水土保持等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10]。蔡镔等[11]针对棉花茎杆直径变化的测量参数,结合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设计了棉花精准灌溉监控系统。该系统由无线监控网络和远程数据中心2个部分组成,给出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开发了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并给出了软件流程。该系统使人们随时获得棉花作物精确的需水信息,并实现精准灌溉。由于采用了无线数据传输方式,该系统解决了有线通信方式存在的难以扩展、难以升级等问题,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扩展灵活等优点。赵玉成等[12]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提出在农田土壤肥力监测领域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方案和思路,实现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与土壤肥力监测相结合,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目标。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于土壤肥力监测,可实时、动态地测定土壤中养分和肥料的含量,从而有效地指导施肥,使肥料得到更高效的利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土壤肥力信息的监测、采集与处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在土壤肥力监测,分布在农田土壤中的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讯网络与汇聚节点进行信息交换,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土壤肥力监测的实时性、可靠性,且实施成本较低廉,性价比高,维护简单,节点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农田作业中土壤肥力信息采集、监测的自动化程度。滕红丽等[13]提出了一种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作物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该系统在ZigBee协议和CC2530芯片基础上,通过对系统软硬件设计,实现了作物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照度、CO2浓度等参数的实时监测,为作物产量提高提供了有效保证。在农业温室环境下,温室环境测控系统可对温室内外环境进行自动检测、显示;可按不同作物的要求进行多因子综合调节与控制;还能对温室内各环境因子的数据长期存储,满足科研和生产的需要,为智能农业专家系统的开发积累丰富的资料数据。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在温室环境测控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且系统开发成本较低廉,性价比高,维护简单,节点的扩展也非常容易,提高了温室环境下农作物种植环境信息采集、监测和控制的自动化程度[14]。朱伟兴等[15]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了保育舍环境可视化调控系统,采用Zigbee无线技术将舍内各保育床及周围设备组成无线网络系统,系统依据分布于各保育床内的传感器获得的环境参数,精确调节各保育床内的小气候环境。通过WIFI无线技术将服务器与IN-TERNET无缝连接,使用户端延伸并扩展到猪舍及室内设备,实现环境与设备之间,环境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该系统性能稳定,信息无线采集、环境自动调控及远程可视化调控均达到实际需求,适合保育猪舍环境智能化精准管理,可应用于自动化、智能化的牲畜养殖中。王文山等[16]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研究了果园环境信息监测系统总体结构,将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传输模块和数据管理模块三部分,研究了数据传输模块,实现了无线组网和数据的远距离传输,在山东栖霞果园的实际应用效果良好。顿文涛等[17]针对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构建食品安全物联网体系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一种食品安全物联网管理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分别为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食品监管及食品追溯。利用物联网技术收集食品产业链数据、构建食品安全物联网体系,对食品从源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追踪监管,能有效加强食品安全。在农业资源利用方面,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北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卫星监测来收集国家土地利用信息,然后再对所采集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处理,最终实现了大范围内的农业统筹规划管理。近年来,我国运用GIS、传感器和GPS定位相结合的技术,通过WSN与无线通信实现了对农业资源的规划管理。为了更加准确地获取农田状态信息,在作物施肥、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土壤养分监测等农田信息采集、管理,以及农业环境变化和农业污染监测等方面都使用了GPS定位技术[18]。

3结束语

智慧农业取代传统农业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更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智慧农业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实现各类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同时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以“智慧旅游”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和“主题”为检索项,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自2010年至2014年的文献进行检索,搜集到的文献有555篇,其中报纸文献256篇,会议文献有5篇,硕士论文有14篇,期刊文献有280篇。本文的研究以除去报纸文献之外的且有作者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共计257篇。运用文献统计法,分别从年份发文情况、作者活跃程度、所发期刊状况以及论文主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但是多数的学者处于单兵作战状态,没有形成一致有凝聚力的研究团队,学者们的研究活跃程度还不够,但是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主题比较全面,不过中西部学者仍需努力。

关键词:CNKI;智慧旅游;文献统计法;统计分析

1.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旅游产业也享有了信息化的福利,智慧旅游就是应运时展和人们需求而生的科技产物。2008年,美国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战略构想,由此衍生出智慧城市、智慧旅游(Smart Tourism)等。我国“智慧旅游”的概念是2010年由江苏省镇江市提出的,一经提出便名声大噪,各旅游城市纷纷投身于“智慧旅游”的打造之中。

本文以“智慧旅游”为检索词,分别以“篇名”、“主题”为检索项,搜集了CNKI中收录的自2010年至2014年五年的555篇文献,其中报纸文献256篇,会议文献有5篇,硕士论文有14篇,期刊文献有280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法,分别从年份发文情况、作者活跃程度、所发期刊状况以及论文主题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从一个时段的统计分析中,了解和掌握学者们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现状,期望为今后的旅游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信息参考,为旅游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2.年份发文统计分析

2.1年份发文总状况统计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关于智慧旅游的发文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期刊论文的数量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对智慧旅游最先有呼声的是报纸,这也与报纸文章出版速度比期刊论文要快的原因不可分离。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就有硕士论文涉及到智慧旅游的研究,虽数量不多,但足见年轻学者的研究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紧跟社会热点的现象。

图2可以看出,2010年期刊发文数量为0篇,2011年和2012年的期刊文献为39篇,占总数的16%,这说明该阶段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正在初步引起我国学术界的关注。从2013年开始,文章数量激增,仅2013年一年的文章数量就占到统计总体的32%,说明自2012年末至2013年末,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4年发文数量为136篇,占统计时段总数量的53%,达到了统计时段的高潮,同以往相比,足见对智慧旅游的关注热度呈现有增无减的趋势。

2.2期刊发文状况统计分析

对于来源期刊的统计分析,有助于了解各期刊对智慧旅游研究的重视程度,也有利于找到相应主题的期刊。本着严谨的态度,本文所研究的文章是除去报纸和未署名后的所有文章,共计257篇。经统计,这257篇文章来自于166种期刊,平均每种期刊刊载1.55篇文献,总体来讲,期刊来源分布比较分散。

3.发文作者统计分析

根据统计,此257篇文章涉及到的作者共有379位,这是由于某些文章是由大于一位的作者合作完成的原因。

3.1作者合作情况统计

根据文献计量学常用的合著率和合作度指标来衡量科研论文的合作情况,如表2所示。合著率是指合著论文在论文总篇数中所占的比率,合作度是指篇均作者数。

根据统计,可以看出,合著率是43.19%,合作度是1.47,两者均不是太高,而且由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章有146篇,占论文总数的56.8%,可见在这方面的研究,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仍处于单枪匹马状态,没有形成合作的理念。

3.2作者发文情况分析

文章进一步通过洛特卡定律来了解作者的情况。从表3可以看出,仅发表一篇论文的学者占据89.97%,远远大于60%,这又一次证明了多数学者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尚不活跃,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

4.文章主题统计分析

借鉴黄思思、林若飞、王辉、高振发等的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综述,笔者总结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研究智慧旅游,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4.1对智慧旅游概念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智慧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界定。学术界关于智慧旅游的概念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黄超、张凌云和姚国章的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的11篇文献,占总统计文献的4.28%,研究成果不甚丰硕,而且时至今日,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研究还有待继续进行。

4.2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关于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本文统计到有16篇文献,占统计文章总数的6.2%。如韩玲华、姚国章等、黎忠文等,学者们分别从内涵、构建、创新等几个方面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有的学者以某一地方为例进行研究。足见学者们观察问题的全面性。但是研究成果较少,需要在这方面予以加强。

4.3智慧旅游利益相关者影响研究

有55篇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的研究,占总统计文献的21.4%,相较于上文中的三个主题,此主题的文章数量不算太少。罗剑宏等、徐徐、张甜等,作者分别从对政府管理、旅游企业、消费者、导游、旅游教育等方面研究智慧旅游的影响作用,研究范围较全面,研究成果较丰硕。

5.小结与建议

以上是对智慧旅游研究现状的统计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结论。这些统计结果仅代表此次统计时段的结果,部分结果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受研究结果的启示,对“智慧旅游”的研究,笔者有以下四点建议:

5.1建立团队合作研究理念

根据上文分析,对于“智慧旅游”研究的合著率是43.19%,而且由一位作者单独完成的文章占论文总数的56.8%,可见我国绝大多数学者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学者们应借鉴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现象,少单兵作战,加强与其他学者的合作,尤其是联合电商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者,逐渐形成一支强有力的研究团队。

5.2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

事物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研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根据统计分析,仅发表一篇论文的学者占据89.97%,这说明多数学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没有形成持续性研究氛围,研究的持续性和连贯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5.3中西部地区学者应加大研究力度

通过对发文作者的统计分析,发现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学者大都是江浙一带,这与智慧旅游建设率先被提起的地点有关,还有就是中南部地区旅游资源比较多的原因。但是,智慧旅游的建设是全国性的,尤其是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中西部学者也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形成全国性的智慧旅游研究氛围。(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翁蔚,黄飞,尤韶华.《中国茶叶》近十年载文作者群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

[2]刘盛博,丁遥杨莹,刘雅洁.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旅游 综述 中国

“智慧”概念最初来源于IBM公司于2008年提出的商业计划,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打造快捷、便利、个性、智能、高品质的生活环境。“智慧”理念展示的美好生活愿景开启了全新的城市发展方向。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信息技术带动下的“智慧”化转型升级发展趋势也初现端倪。2011年7月,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表示,旅游业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走在中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进程的前沿,争取用10年时间,在中国初步实现“智慧旅游”。

“智慧”理念带来的经济行业发展变化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通过中国知网(CNKI)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查询整理,力求从总体上说明国内智慧旅游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文献描述

(一)研究文献的数量及来源

截止2014年4月10日,在数据库内限定搜索范围为期刊、硕博士论文、国际国内会议论文,以“智慧旅游”(135篇)、“智慧景区”(16篇)、“智慧酒店”(4篇)为篇名分别进行检索,共获得研究论文155篇。从文献总量来看,对于智慧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二)研究文献的纵向分布

从的时间分布看,智慧旅游的研究起于2011年(6篇),2012年(42篇)及2013年(86篇)有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期刊出版特点,2014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至3月15日的当年论文为21篇。

由此可见,智慧旅游的研究是伴随着“智慧”理念的提出、智慧化城市建设的推进而出现的,为配合智慧旅游的深入、合理发展而进行的理论探索。

二、我国智慧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对论文进行梳理,认为智慧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分析及应用模式的构建、针对特定区域智慧旅游的发展研究、涉旅企业或旅游服务的“智慧化”,以及有关智慧旅游技术分析、智慧旅游效果评价和市场影响分析等的相关研究(见表1)。

(一)智慧旅游理论分析和模式构建

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受实践经验的启发,是面对实践先行的产业环境而展开的理论补充,学者一方面着手充实智慧旅游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试图从理论上给出“智慧”化发展的合理方案。

1、智慧旅游理论分析

对于智慧旅游的理论分析多集中于概念、内涵及理论体系的讨论。对于智慧旅游的概念界定,学界还未有统一的、较为科学并被普遍接受的表述。整理现有文献中的观点,罗列于表2。

现有研究对智慧旅游的阐述多强调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普遍提到了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及便携式的移动通信设备,认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优化了旅游相关者交互信息的过程及结果,即为智慧旅游。张凌云教授从产业总体运行的角度分析,认为智慧旅游是以技术为手段,为实现更有效率的资源调用和更高的市场满意水平为目标的,以系统化、集约化为特征的管理变革。较多的研究文献采用了张凌云教授的观点。

从内涵来看,张凌云[5]认为智慧旅游是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并提出由智慧旅游的能力、智慧旅游的属性、智慧旅游的应用三个层面构成的CAA框架体系。能力指智慧旅游借助的技术手段,属性关注应用的盈利性或公益性,应用指智慧旅游对应用主体的区分及实际提供的功能。有研究者提出智慧旅游体系涵盖技术、应用、产业、关联四个层面的内容。技术层指可用的技术手段,是智慧旅游的基础和依托,应用层是指技术与旅游要素的融合继而形成的旅游方案供应平台,产业层指旅游产业的发展与扩展,包括原有旅游要素的智慧化发展演变,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以及新技术下创新的产业要素。关联层指在智慧城市背景下,智慧旅游在智慧城市平台上与其他智慧产业共生,相互借助又相互服务深入融合协作的机制[1]。

2、智慧旅游模式构建

智慧旅游系统的建设,也是研究者关心的问题。高天明[8]提出智慧旅游的建设应当理性有序,避免一拥而上,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建设的同步进行”,“电子商务、电子服务、电子政务协同发展”的思路,首先在国家层面确定建设标准和平台,设计指导性纲领,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造成的巨大浪费,同时对智慧旅游的微观部分,即企业层面提出建设标准、程序及要求,保证系统中有效的信息传递,顶层与底层建设必须同步推进。此外,在智慧旅游建设平台上实现商务、服务、政务系统的共建共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效益。

黄超、李云鹏[1]通过分析认为智慧旅游的应用主体主要包括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省级、市级、区县级)、旅游管理组织、相关部门与产业五类。针对不同的应用主体,智慧旅游的实现路径不同。从旅游者角度,智慧旅游提供智慧的旅游咨询、智慧的旅游预订和购买、智慧的旅游接待和智慧的旅游售后服务。从旅游企业角度,借助智慧旅游平台实现“宽渠道式”营销以及与营销对象“零”距离的接触,同时智慧旅游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共享能力解决了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自身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从旅游目的地角度,智慧旅游优化旅游目的地营销及接待体系。从管理组织角度,智慧旅游优化管理方式,提升管理效率。从相关部门与产业角度,智慧旅游可以是旅游产业的关联效益进一步显现与增强。姚国章[6]认为,智慧旅游的建设要围绕体系展开,即制度体系、基础设施体系、信息资源体系、应用支撑体系、应用体系、服务体系、法规与标准化规范体系、信息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

(二)特定区域智慧旅游发展研究

特定地区的智慧旅游研究是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领域,论文数量占据了文献总数的28%。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发展较为充分的长三角、北京、山东、海南等地是智慧旅游研究的热点地区。从全国范围来说,智慧旅游的建设自2010年起才开始在试点城市启动,历史较短,实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还未充分显露。现有研究表明,智慧旅游架构的信息共享解决了过去旅游公共服务供应低效或不足的问题,拓宽了旅游公共服务的领域,并延伸至相关行业如交通、医疗、安全等形成旅游保障[4]。智慧旅游的建设切实实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提升了旅游城市的美誉度和游客满意度。同时也提出,立足旅游目的地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总体方案设计是智慧旅游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的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并强调了政府的总体协调职能[10]。智慧旅游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等特点使政府成为了无可替代的投资主体[11]。

(三)涉旅企业或旅游服务“智慧化”研究

从微观层面来说,涉旅企业如何适应“智慧化”转变,如何利用“智慧化”引导服务也引发关注。现阶段,只有较少涉旅企业的管理者对“智慧”理念有明确全面的认识,大部分管理者认识比较模糊或完全不了解。对旅游企业的智慧化建设水平较低,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12]。

从酒店企业角度来说,智慧化建设有利于酒店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带来酒店业态创新,引发管理变革,全面系统的提升酒店管理、服务水平,带来酒店业的重构,催生周边服务、定制服务,延长产业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13]。

从景区角度来说,党安荣等人提出了“3个平台、5大体系、7项保证”的智慧景区建设框架,3个平台包括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共享服务设施,5大系统分别是资源保护系统、业务管理系统、旅游经营系统、公众服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7项保障包括管理政策、运行机制、资金投入、信息技术、规范标准、人才队伍、安全保障[15]。

从航空运输企业的角度,研究者认为在面临高铁建设及燃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双重压力下,航空运输企业可以利用智慧旅游平台打造“航班临飞前4小时智慧旅游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提升航空运输收益[14]。

从旅游服务的角度,研究人员普遍认可智慧旅游搭建了旅游资源、旅游服务与旅游者直接沟通的渠道,其所借助的技术手段可以完成传统产业模式下的部分人工劳动如向导及介绍讲解,造成旅行社企业的生存危机,但信息平台不具有人工服务特有的亲和力和表现力,也无法满足旅游者在人际交流中的情感需求,可见,人工服务是旅游服务中不可取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智慧平台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16]。

(四)智慧旅游评价及市场影响分析

评价是对智慧旅游运行效果的客观衡量,对智慧旅游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张凌云认为对智慧旅游的评价体系应建立在四层模型基础之上,即资源配置层评价、数据采集与处理层评价、业务应用层评价、客户感知层评价[18]。姚国章等人认为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形成科学的框架,才能从理论角度形成说明力,并提出三层指标体系 [17]。刘利宁认为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系统性、认知性、可比性、可加性的原则,提出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硬件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和应用价值评价三部分,并构建了二级指标体系[19]。

在市场影响方面,研究者普遍认同智慧旅游将激活更大的市场规模,同时更深入的满足市场需求。同时,研究也发现,智慧旅游会催生全程互动性的旅游营销方式,扩大旅游电子商务规模,但是智慧旅游平台提供的丰富信息也可能促使旅游者未到旅游目的地而先有旅游感受,使旅游者真正置身旅游目的地后的旅游体验有所残缺或扭曲[20]。

(五)智慧旅游技术分析及其他相关问题研究

技术分析是智慧旅游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主要来自于信息工程领域,其技术的工科背景超出了旅游学者的研究领域,需要借助相关专业的学者合作完成,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形态可以提供智慧旅游更为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发展分析。

此外,智慧旅游建设中的人才培养、基于智慧旅游发展给旅游目的地农业生产及相关服务业发展带来契机、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竞争企业的进化博弈、智慧旅游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等问题也引起部分研究者关注,但研究成果极为有限,未形成有影响力的观点。

三、对我国智慧旅游研究的评述

智慧旅游的建设刚刚起步,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智慧旅游理论分析和模式构建、特定区域智慧旅游发展研究、涉旅企业或旅游服务“智慧化”研究、智慧旅游效果评价及市场影响分析、智慧旅游技术分析及其他相关问题研究。研究者在智慧旅游整合旅游产业相关资源、改善旅游产品结构、深层次满足市场需求、催生旅游产业经营管理变革,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达成共识,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方面,相关研究虽然刚刚展开,总体数量较少,但是发展较快,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不断进入该领域,加速了智慧旅游理论研究的完善。从表1看,70%的研究着眼于智慧旅游的体系架构问题,过于集中并且缺乏理论深度,其中很大一部分研究没有与实践的相互佐证,缺乏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于智慧旅游系统与其他智慧产业系统的沟通、旅游产业“智慧化”升级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动态博弈、智慧旅游的建设标准及制度设计等较深层次的问题研究寥寥无几。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不断拓宽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将研究向纵深推进。同时,现有研究中过分关注和夸大智慧旅游的正面效益和发展意义,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关注不足,无法有效的指导实践合理发展,规避风险,折射出研究的短板。

研究方法方面:现有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侧重于智慧旅游理论、基本概念分析、内涵价值探讨、模式设计、特定地区智慧旅游建设思路和发展战略的一般性探讨,论述基本处于描述的初级阶段,规范分析和演绎分析的运用尚未出现,缺乏体系化、数量化、规范化的理论研究成果。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注重定量分析方法的使用,以保证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为定性研究的观点提供有力的逻辑支持,使研究更严谨科学。

参考文献:

[1]黄超,李云鹏.“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智慧旅游”体系研究[C].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2011:55―68

[2]刘军林、范云峰.智慧旅游的构成、价值与发展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21―124

[3]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6):97―100

[4]金卫东. 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旅游学刊,2012,27(2):5―6

[5]张凌云,黎,刘敏. 旅游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体系[J]. 旅游学刊,2012,27(5):66―73

[6]姚国章. “智慧旅游”的建设框架探析[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3―16

[7]付业勤,郑向敏. 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2013(4):62―65

[8]高天明. 热旅游,冷思考:智慧旅游之我见[J]. 旅游学刊, 2012,

27(9):3―4

[9]金卫东. 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J]. 旅游学刊,2012,27(2):5―6

[10]邓贤峰,张晓海. 南京市“智慧旅游”总体架构研究[J]. 旅游论坛,2012,5(5):72―76

[11]刘加凤.江苏常州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思考[J]. 焦作大学学报,2012(9):61―64

[12]蔡蓉蓉,顾婷婷,潘鸿雷.南京智慧酒店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对外经贸,2013(10):62―64

[13]李臻,朱进.智慧酒店――酒店产品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J].镇江高专学报,2013(1):31―34

[14]方智磊.航班临飞前4小时智慧旅游产品设计[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65―166

[15]党安荣,张丹明,陈扬.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2011(9):15―21

[16]杨阳.浅议“智慧旅游”下的旅行社发展[J]. 商,2012(18):156―157

[17]姚国章,陈菲,周晓平,周冰倩.智慧旅游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商贸,2013(20):110―111

[18]张凌云.智慧旅游:个性化定制和智能化公共服务时代的来临[J].旅游学刊,2012,27(2):3―5

[19]刘利宁. 智慧旅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3(6):67―71

[20]张旗. 智慧旅游对旅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2013,17(2):34―40

[21]冯珍、王程. 智慧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竞争企业的进化博弈[J].贵州社会科学,2014(3):94―97

[22]葛军莲,顾小钧,龙毅.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智慧景区建设探析[J]. 生产力研究, 2012(5):183―184

[23]武博. 基于智慧旅游思想的海南热带旅游农产品物流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J]. 热带农业工程, 2013,

37(1):19―23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大家好!

“农民的手干裂、粗糙,那是辛勤劳动留下的痕迹,春夏秋冬,他们总是忙碌着,农民了不起。”这是我在一篇小学生的作文里读到的。的确农民把整颗心都交给了土地,只有收获的日子才能给他们安慰和喜悦。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工作者,每到这个时候都无法逃避自己肩上的责任。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把论文写在**的土地上》。我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我的职业。记得大学时的校训是“把论文写在**的土地上,”那么,今天我有机会把我的论文写在东昌的土地上,用我青春的激情和智慧为**农业的发展和振兴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农业是我国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目前正处于困难的爬坡阶段,有利条件多,困难问题不少,中央的“一号文件”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两个反哺”方针都充分证明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良好势头对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城市的发展,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加之气候条件的不利因素,如何把党的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千家万户,如何寻找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问题摆在了*区委、区政府及农口各部门领导和同志门的面前。农业发展观的科学转变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问题。很快围绕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这个目标,树立了“创汇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观念,遵循农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规律,推进农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产业和和产品结构的“三个转变”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依托优势产业、打特色牌”的战略得以实施。

回首“十五”心情振奋,**的农村和农业经济形式喜人,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业税的全部取消,粮食直补资金的足额发放到位,这一反一正的差距共为农民减负357万元,使我东昌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多个中药才生产基地相继通过了GAP认证。人参、黄芪、贝母等优质药材源源不断从那里产出。环通、金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使得我们自己生产的无公害食品走进了超市,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目前我区已有20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并且成为全省首批的无公害农业示范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拉动了农民增收。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拉动农户,“**奶”“**牌”“***”牌的无公害蔬菜已家喻户晓。同时一支以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强有力农业科技队伍已逐渐形成,他们走遍**的山山水水,传播农业致富信息,提供科技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在他们的实验基地您可以看到多个优质高产品种的区域种植示范,嫁接的菜苗,一体化营养基地等一系列高新农业科学技术在那里得到战士。**的农业真正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服务为手段”的发展之路,打造实力**的誓言在这里得到实现。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大家好!

“农民的手干裂、粗糙,那是辛勤劳动留下的痕迹,春夏秋冬,他们总是忙碌着,农民了不起。”这是我在一篇小学生的作文里读到的。的确农民把整颗心都交给了土地,只有收获的日子才能给他们安慰和喜悦。作为一名基层的农业工作者,每到这个时候都无法逃避自己肩上的责任。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把论文写在**的土地上》。我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我的职业。记得大学时的校训是“把论文写在**的土地上,”那么,今天我有机会把我的论文写在东昌的土地上,用我青春的激情和智慧为**农业的发展和振兴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农业是我国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目前正处于困难的爬坡阶段,有利条件多,困难问题不少,中央的“一号文件”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两个反哺”方针都充分证明保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良好势头对保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城市的发展,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是不可避免的,加之气候条件的不利因素,如何把党的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到千家万户,如何寻找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问题摆在了*区委、区政府及农口各部门领导和同志门的面前。农业发展观的科学转变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问题。很快围绕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集体经济实力增强”这个目标,树立了“创汇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的观念,遵循农业发展和市场发展的规律,推进农业发展理念,生产方式,产业和和产品结构的“三个转变”促进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依托优势产业、打特色牌”的战略得以实施。

回首“十五”心情振奋,**的农村和农业经济形式喜人,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农业税的全部取消,粮食直补资金的足额发放到位,这一反一正的差距共为农民减负357万元,使我东昌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多个中药才生产基地相继通过了gap认证。人参、黄芪、贝母等优质药材源源不断从那里产出。环通、金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使得我们自己生产的无公害食品走进了超市,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目前我区已有20种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食品认证,并且成为全省首批的无公害农业示范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拉动了农民增收。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拉动农户,“**奶”“**牌”“***”牌的无公害蔬菜已家喻户晓。同时一支以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强有力农业科技队伍已逐渐形成,他们走遍**的山山水水,传播农业致富信息,提供科技服务,推广优良品种,在他们的实验基地您可以看到多个优质高产品种的区域种植示范,嫁接的菜苗,一体化营养基地等一系列高新农业科学技术在那里得到战士。**的农业真正走上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服务为手段”的发展之路,打造实力**的誓言在这里得到实现。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N:42-1558/C)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2012年以来,先后多次获得“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称号,“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栏目获湖北期刊“特色栏目奖”。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本刊复合影响因子为5.551,综合影响因子达到3.250,在50种农业经济领域学术期刊学科排序中列第6位。连续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以CSSCI数据库数据为基础的20种“学术研究中使用较高的综合性学报(2019、2020、2021)”;共有199篇论文入选中国知网《学术精要数据库》近12年(2011—2022年)高影响力论文,其中高被引论文134篇、高下载论文100篇、高PCSI论文119篇,有48篇同时入选高被引论文、高下载论文及高PCSI论文。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中国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

本刊牢牢把握办刊方向,紧紧围绕新时代“三农”问题研究主线,致力于关注乡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关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问题研究,尤其欢迎实证性、理论性以及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成果。常设栏目包括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土地问题等,并轮流开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科技发展与科学传播、全球化与比较研究等专题。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字】山东,旅游,文献综述

山东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迅速并具备了一定的旅游品牌实力。随着移动信息化的推进和智慧旅的发展,山东旅游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深刻变革,笔者从山东旅游现状、山东各地区旅游业和智慧旅游发展、山东智慧旅游三个方面对知网权威论文进行分析研究,尝试结合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为山东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

一、山东旅游现状的文献综述

郑兵兵(2009)对威海市的温泉旅游进行了研究,在研究威海市温泉旅游现状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威海温泉的产品开发和产品组合策略。郑兵兵提出要在完善法规、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来发展威海市的温泉旅游,其研究较其他研究来言,长处在于运用了问卷分析的方法,较为翔实可靠。

王蔚(2010)提出山东休闲旅游应该采取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树立软硬件过硬的娱乐设施,强化品牌竞争力,塑造旅游吸引力。

石学慧、曹继磊等(2011)指出山东省800余处景区,3200多公里海岸线的旅游资源优势,指出山东的美食文化与山东旅游品牌“好客山东”相得益彰的关系。

王圣、孙吉亭(2011)指出山东海岛众多(326个,有居民35个),应在政策保护下合理规划、在保护海岛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克服多数海岛面积较小、受天气影响大、海岛基建缺乏、特色资源欠缺等劣势因素,对海岛进行开发,促进海岛旅游资源可持续的发展。

封甜惠(2013)在研究中详细介绍了山东省旅游业区位条件、旅游资源概况和经济状况,并列举了山东省10年间(2000-2010)的旅游数据,提出山东旅游业要进一步联动发展,加强保障体制和强化品牌与形象建设。

金成辉(2013)通过对山东高尔夫旅游产业的球场及规模、从业人员、消费价格、客流量和年收入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后指出,国内高尔夫兴趣爱好者逐渐增多,山东省需要合理调控,通过规划整合来发展高尔夫旅游,同时要加强管理、联合营销、打造品牌,可与韩国联合来促进本地高尔夫旅游的发展。

王乐(2014)的研究主要立足于山东省的乡村旅游,指出:截至2012年,山东已具有627个好客人家农家乐,380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550个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4.8万发展业户和20.1万从业人员。王乐指出,山东省乡村旅游的优势为:齐鲁文化风韵突出、农业和现代农业体验产品发达、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冯媛媛(2016)对山东入境旅游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统计分析,指出青岛、烟台、威海三市是山东省入境旅游的主要力量,约占全省的40%。冯媛媛的研究借助灰色模型对山东省未来十年的入境旅游游客量进行了预测。

小结:在研究山东省旅游发展现状中,笔者第一参考了官方网站的资料,如官方统计、政府文件、领导讲话等,第二参考了“好客山东”系列等权威书籍和知网上学术权威的论文。等笔者认为,要想了解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这个大命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官方资料入手,尽量引用官方资料中的数据。第二,在找不到官方权威论述时,尽量查阅权威学者的研究资料。第三,除了定性分析外,需要做定量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加准确可信。

二、关于山东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文献综述

张琳琳(2010)通过对山东泰安肥城市乡村旅游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肥城市的乡村旅游应该以政府指导、完善结构的原则,走开发保护相结合、提高宣传促品牌的路子。

林德山(2011)研究了日照的民俗旅游的基本概况,认为民俗旅游对日照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具有深刻影响,在日照结合当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俗旅游不但能提高当地经济收入水平,更能较大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满意度。

李莉(2011)对枣庄市的红色旅游进行了研究,提出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是枣庄城市转型的发展策略,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对后人的一种教育。

张腾(2013)研究了烟台市的节庆旅游,提出了烟台市围绕渔业展开节庆旅游的发展思路,在对烟台市渔业节庆的发展现状做出较详细的评述的同时,提出可以通过清晰定位、明确主题、加强营销的手段来促进烟台的节庆旅游。

杜德义(2014)对山东潍坊青州市的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提出要着力提升旅游服务接待体系,培育重点旅行社来不断提升青州的旅游服务接待水平。

胡立灏(2014)通过对山东济南章丘市的龙山文化和龙山黑陶进行研究,认为章丘市旅游业需要进行区域联动、加强人才培养、树立品牌等手段来进一步宣传龙山文化和龙山黑陶,同时要立足于自身的优势,不断开发新的产品。黑陶在具有广阔的旅游市场前景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做大做强。

于洋、吕春莉(2015)阐述了山东半岛沿海地区高尔夫旅游的优势和劣势,指出要在解决产业发展诸多问题的同时制定好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

小结:要想了解山东省旅游业的概况,必须先了解山东各地旅游业发展的情况并从中提炼总结,同时要求研究者既要看到树木,也要看到森林。笔者查阅的文献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很小的切入点下手,来探究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一些特色、不足以及发展建议,而这些文献的研究者也来自于不同的专业和研究方向。除了走差异化的路线,文献中几乎一致的提到,各地要注意对资源的整合利用,总结并放大自身旅游业的独特之处,坚持不懈的培养旅游人才,注意营销手段的选取,加大宣传力度来宣传当地品牌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山东智慧旅游的文献综述

朱岩(2011)非常全面的对山东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同时对山东省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山东省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旅游网站功能不完善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东旅游智慧化的发展。

吉慧(2012)阐述了山东智慧旅游的具体实现方案,指出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应用发展为山东智慧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陈晓迪(2014)对山东旅游业和智慧旅游的发展做了详尽的研究,清晰地指出了山东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山东智慧旅游建设的现状及问题所在。陈晓迪以新加坡的旅游业建设为例,深入剖析了新加坡旅游的背景、战略目标、具体举措和成功的经验。陈晓迪的研究详细的从基础层、应用层、保障体系三大方面对山东省智慧旅游的框架进行了搭建,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是研究山东智慧旅游的宝贵资料。

王天宇(2015)通过调查发现2015年山东省将编制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规划,最终实现2015年旅游消费总额6850亿元,较2014年实现增长12%的目标。王天宇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为旅游业带来优质服务,山东旅游已经进入大数据为技术支持的智慧旅游时代。

李丽娜(2016)通过总结山东旅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从管理、服务、营销三方面提出了山东智慧旅游发展的具体路径,从而促进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智慧旅游一词常见诸于山东省内的各大媒体、政府会议文件、领导人发言等文件,这充分显现出政府和社会对智慧旅游发展的重视和期待。在笔者查阅到的文献中,学者一致认为山东省智慧旅游的发展仍在初级阶段并略显雏形。智慧旅游的发展在山东省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在山东正将逐渐完善。近年来,随着政府的推动,旅游的网站、微博、微信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为搭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信息支持。第二,旅游卡和电子票务成为发展趋势。旅游卡不但实现了旅游景点的捆绑销售,提高了效益,还可以逐渐实现旅游产业的品牌化。电子票务使游客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旅游景点的门票,更使旅游管理和决策部门利用大数据和相应数据挖掘技术更好的对本地旅游景点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统计监控。第三,移动终端的智慧旅游APP大有潜力可挖。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智能手机信息处理速度的革新,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更乐意使用移动终端的APP来完成日常的一些消费行为。第四,智慧旅游的发展需要优质旅游资源的支持。优质的旅游资源不但能给游客优质的旅游体验,还能更好的对景区景点起到人际口碑的宣传作用,优质的旅游资源辅以专业的品牌和适当的营销宣传才能达到游客旅游的终极目的。

在山东省智慧旅游的建设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建立统一规范的网络信息。现代爆炸的网络信息,造成了信息的不统一、虚假信息有时存在、网络门票价格不一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智慧旅游建设中网络信息的不规范现象。第二,无线网络的进一步覆盖。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无线网络的需求大增,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无线网络的进一步覆盖甚至是普及。第三,移动终端APP的推广使用和完善。移动终端APP可以使游客更加便利的了解旅游信息如实时天气、交通工具、票价等,方便游客出行。

参考文献:

[1] 菅文静,宋晓英.旅游文化传播视角下山东旅游资源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6:172-173.

[2] 陈婕.提升“好客山东”旅游品牌的原则和对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2:81-85.

[3] 谢如红.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山东旅游商品设计[J].大舞台,2015,08:60-61.

[4] 宋飞,师守祥.山东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及模式探讨[J].中国经贸导刊,2013,20:49-52.

[5] 李静.试论齐鲁文化对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3:175.

作者简介: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 智慧图书馆发展问题及策略研究 试论图书馆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图书馆发展中图书验收的流程及问题分析 试论从数字图书馆到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内涵式发展中的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发展中的思考 浅议发展中的高职图书馆服务 浅谈图书馆的文化在图书馆发展中的若干思考 浅谈现代图书馆在高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数字图书馆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 河南省区域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高职高专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公共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制约企业医院图书馆发展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订单农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试论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试论图书馆的服务层次及策略 制约基层图书馆服务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3 ] 李显志,邵波.国内智慧图书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J].图书馆杂志,2013(8):12-17.

[ 4 ] 智慧[EB/OL].[2014-04-29].#fromoutpvid=NT

IxOTUwNDU.

[ 6 ] 广东省文化厅.全国首个智能型流动图书馆在广州图书馆问世[EB/OL].[2011-05-06]..

[11] 刘荣发.福州地区大学城文献提供云平台建设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2014(4):9-12.

黄 辉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广东广州,510507。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第9篇

>> 云计算时代更需政府智慧 智能机器将取代甚至消灭人类? 人类智慧vs人工智能 智能机器人学会欺骗人类 机器智能技术模仿人类认知创造价值 智能机器人时代的来临 “放弃”更需要智慧 智慧城市进入超智能时代 安全更需要智能 《机器智能》 智能仓储物流机器人时代的来临 世界机器人大会2016,开启智能时代 机器人开启安全智能时代 人类与机器赛跑 机器如何“假装人类” 机器狗搅乱人类情感 围棋手挑战人工智能 全职妈妈更需要智慧 职场管理更需要智慧 管理婚姻更需要智慧 融合智慧社区建设智能家居迈入“云”时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机器智能时代更需人类智慧 机器智能时代更需人类智慧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丹妮")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1997年5月3日,卡斯帕罗夫在纽约与“深蓝”对弈。

1997年,超级计算机“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时,人类对机器智能的不懈追求和恐慌之感同时俱增。今天,当数字技术、机器智能被不断应用于教育、金融、传媒等领域,并创造出丰硕成果时,人们对“机器是否将取代人脑”的追问更加迫切。这场由“机器发起的变革”让亲手创造它们的人类“痛并快乐着”。

面对日益强大的机器智能,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不过,长期关注教育、科技创新以及公共政策的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丹尼尔・阿拉亚(Daniel Araya)认为,机器取代人脑尚需时日。他在近期发表的《机器智能时代的教育与失业》一文中提出,我们更应看到:正是因为机器智能的蓬勃发展,人类智慧,特别是创新思维才更显得难能可贵。

机器智能打破“旧秩序”

尽管丹尼尔认为现在机器取代人脑还为时尚早,但他也毫不避讳机器智能给社会带来的冲击与改变,特别是在部分职位被机器取代后带来的失业问题。

《机器智能时代的教育与失业》一文认为,统计显示,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仅有5%,但许多经济学家承认,实际数字恐怕要高出许多。而导致当今美国社会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只有两个字――科技。

这一说法并不“武断”。丹尼尔指出,农业革命后,人类饲养动物为农业服务;工业革命后,人类制造大型机器为工厂生产服务;计算机革命出现后,人类正想方设法让电脑变得更智能化、高效化,以期取代会疲劳、容易出错的人类,或者干脆将人类从工作中彻底解放出来。

总体而言,当下这个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蓬勃发展的社会,正变得越来越“计算化”:新式软件算法,电脑辅助设计,数据挖掘,还有机器学习……凡此种种都已开始扰动现有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实践,后工业社会的新秩序正在逐步形成。文章认为,这种“计算机知识经济”的日趋发展和成熟,必将大大推进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革。

目前美国的机械化程度已经很高,丹尼尔认为现在也应该为未来的劳动人口担忧了。文章研究发现,美国的劳动力参与率从2009年开始就在走下坡路,同时,为了调节通货膨胀,从19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的人工工资就再也没有增长过。

当然,科技不能完全为失业问题“买单”。丹尼尔认为,过去三十年所创造的财富,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到了小部分精英的手中,位于财富金字塔顶尖的那1%的人群,实际上掌握着世界一半的家庭财富,这样的不平等显然给劳动人口带来了更多问题。

机器智能需要更多创新人才

对于美国及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内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部分国家在公共政策方面已开始有所回应。丹尼尔认为,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上。

无论是在拥有较高机械自动化程度的美国,还是在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教育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培养技术工人、扩大就业机会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目前教育领域的许多改革政策仍过于短视,政府未能以长远眼光进行教育改革政策的规划和制定。

《机器智能时代的教育与失业》一文以美国为例,当科技正以指数倍的趋势发展时,现有人力资源策略和教育改革方式,没有考虑到科技对新型劳动力的促进作用,只是把这些新型劳动力按一般劳动人口,简单地纳入全国劳动力资源中。可实际上,教育改革应该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新型劳动力为长期目标。

什么是“新型劳动力”?丹尼尔认为,计算机和数字媒体应用将成为21世纪领军型行业的基础,这为重大的长期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诚然,电脑确实可以在许多逻辑功能方面超越人类,但它还不能像人类一样,高效完成那些要求灵活性和判断力的任务。换言之,电脑能提高许多常规工作的自动化水平,但也放大了社会对有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人才的需求。这部分人才就是当今教育体系应着力培养的新型劳动力。

因此,在机器智能时代,教育改革的价值不言自明。可是,文章认为,现在的问题在于,当前的教育系统,还没有为即将发生的大规模劳动错位问题做好准备,无法承担起培养足够新型劳动力或创造型人才的任务。

改革教育才能适应新时代

长期的研究与观察让丹尼尔相信,如今的学生必须拥有运用自主创新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除基本的计算和读写外,一些更高级的职业素质,比如网络协作、数字化应用、创新思维等应成为必备技能。

为此,政府必须推行新政,改变由来已久的教育教学结构和方式。文章提出,当前教育政策制定的核心应当是:满足能适应具有破坏力的“计算机经济”的人才需求,而不是仅满足大规模工业社会的人才需求。

当然,这样的改革还面临诸多挑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丹尼尔在其著作《创新经济与教育》一书中也谈到,在一个由创造、创新能力来驱动的社会,转变已经固化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教育体系,着实不易。如果说现有文化系统所肯定的能力,是工业社会的教育目标的话,那么在机器智能时代,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对这个文化系统进行创造性的改革。与为社会再生产而存在的工厂相比,人类如今更需要的是迅速建立在“智能扩张”基础上的各式创新孵化器。

如今,人类处在一个关键拐点,计算机正在把教育从“严格的信息传递系统”变成将机器学习、创业合作和多媒体资源结合起来的交互式学习系统。因此,教育领域的新政策应是在正规教育继续集中传授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搭建起一个能运用先进计算机技术传递最新知识的有效平台,让学生能运用机器智能和创造性思维,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文章认为,机器智能所催生的这场教育变革,一是需要有效的政府引导,敢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大胆创新和实验;二是从具体实践来看,未来的教育改革应集中在游戏教学或身临其境的模拟教学上。

智慧农业论文范文第10篇

查看更多《中国信息界》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中国信息界》编辑部

战略与政策

(5)广播电视网络在三网融合中的对策研究 李大珊 梁跃 鲁英杰 袁韵峰 蒋安玲 裴多

实践与应用

(9)村级电子政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赵丽敏 廖桂平 陈艳 姚元森

(13)智慧城市的发展和问题浅析 彭保

(15)市民卡建设推广的思路和路径浅析——以南京市市民卡建设和推广为例 顾颖

(17)团结湖智慧街道建设探索与实践 李容珍 徐锋 马哲 邱逸

(19)科学规划智慧莱州建设 加快推进县域经济 吴琼 施瑞军 曲锡峻 陈爱峰 吴开平

(21)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邓小勇

(27)资源整合下的政府数据中心建设研究与实现 严爱明

(31)省(市)国资委信息化建设策略与系统架构研究 杜罗砷

(33)浅析后危机时代江苏省中小企业“云”改造模式 葛福江 姚立

(35)企业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刘文华

(37)基于itil理念的高校云服务资源管理研究 方力 沈鑫 叶昭晖

(39)电子商务专业能力培养与课程设置满意度研究 赵丽 付华

(41)提升党校教师信息素养要念好“四字经” 张青

(43)我国汽车制造业erp系统应用研究 李志刚

(45)烟草农业信息化的困境与对策 彭俊

(47)可编程短波数据处理终端的设计与实现 朱贤斌

(49)it服务持续性管理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最优化选择 朱光

(52)长春市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规划设计研究 柳羽辉

(54)基于starlims平台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配置的研究 马文俊 张家勇 罗承渺 胡卫民

(57)从“国家检察官学院吉林分院内部办公业务网”建设谈项目的整体管理 赵淑霞

(59)基于oracle的epdm模型数据迁移策略研究 孔明华 顾娟

(61)探析物联网在石油行业的应用 王伟 陈奇志

(63)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应用系统集中管理技术开发与应用 单延明 吴钧 李大勇 王志敏

(65)勘探战略选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及应用 冯红君 马玉龙 滕良娟 段非 张海勇

(67)应用油水生产数据分析技术判别水平井水侵类型的研究 刘斐

(69)云gis在石化行业总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实践 廖志锐 刘争飞 刘力嘉 任宗雷 徐红军

(72)面向流程行业mes系统的虚拟化硬件架构 谷克宏 黄岷 张振宇 朱家兵

(74)万兆交换机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李淑倩 杨敏 关宇

(76)玛河气田智能建设试点设想 蔺胜利 滑晓辉 单鸿飞

(78)智能安防报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门虎 郭振杰 武旭

(81)智能巡检系统在克拉美丽气田的应用 杨斌 张扬 蔺胜利

(83)石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 于顺安

学子园地

(85)“沙集模式”未来发展之路——在“小即是美”与“大是所趋”之间的抉择 齐志强

(89)电子政务系统-环境生态学测评指标分析 夏宜君

报告与方案

(92)信息通信技术对超链接社会的影响分析 无

海外论文

(98)因特网是我们生活的主页 张进京(译)

资讯

(104)以信息生产力推动“新四化”及社会转型 无

(104)《中国经济向何处去——基于信息经济学的分析》新书会在京召开 无

上一篇:农业化的论文范文 下一篇:有机农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