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0:58:26

智慧课堂论文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的背景;研究内容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31-02

一、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的重要性

自从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对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的要求日益增大。现有的教学活动具有教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创造性,而原有的教和学全然无力驾驭它。这就需要有全新智慧,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智慧。而当下“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智慧缺失现象较为严重”,专家和学者都在思索怎样才能提高教育之核心活动――教学活动的智慧性,使之在现有条件下节约师生的人力、财力成本。对教学智慧的深入研究,于当前的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增强课堂教学智慧性以及完善教学智慧理论、提高其对于新教学背景下各级各层的教学指导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的必要性

然而,教学智慧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的层次还比较浅,只注重教学实践智慧研究,缺乏教学智慧的理论研究,如教学智慧的概念界定不清楚。尤其中小学老师分不清教学对策、教学艺术、教学机智以及教学方法等与教学智慧之间的区别,常常将他们加以混淆,直接的后果是造成了对于他们自身的教学活动界定不清楚。教学智慧对于大多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显得玄乎其玄。这使教学智慧对实际的教学指导是极为不利的。

二、查找文献方法概述

本文的文献、数据资料主要来自中国知网。通过在题名中键入“教学智慧”搜索到的论文、文章共301篇。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教育发展研究、当代教育科学、课程・教材・教法、教育探索以及大学学报等学术报刊杂志中。从的时间来看,2000年以后发表的数量为299篇,占总数的99%,而且从时间上看,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是呈上升趋势的,这说明学者们对于教学智慧的研究日趋关注。从论文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学科的教学智慧、教学智慧的实证研究、教学智慧的策略研究还有教学智慧的研究发展研究以及教学智慧的应用研究等。本文主要是从这301篇中选取了31篇来自核心期刊杂志的文章进行分析而成的综述。

三、概念界定

(一)智慧

现代汉语辞典对于智慧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而有学者认为“能力”作为主观条件是“智慧”的一部分,“智慧”则是“能力”与“实践情景”的双向整合;在活动中,“智慧”表现在对活动过程中推动活动进展的主观对客观所做出的“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上。也有研究者认为智慧它的意思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指一般的聪明与谨慎;二是指敏于技艺;三是指学问和智慧。

(二)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

教学智慧这一概念意义界定,从研究之日开始就一直被学界所关注。程广文、宋乃庆(2006)、吴昊文、谢泽源(2009)、曹辉、尧新瑜(2008)、燕镇鸿(2010)等对教学智慧的概念进行了定义。综其所有所述,教学智慧就是师生内化教育人文性和教育科学规律性后,处理教与学活动中的“预设”与“生成”关系以达成师生有效教学、享受幸福教学境界的智慧。

四、相关研究状况

到目前为止,国内专门论述教学智慧的学术著作并不多见,而2001年以后出现的关于教学智慧的硕士和博士论文却有一批。通过整理和分析文献,发现对于教学智慧的以下内容进行了探讨。

(一)教学智慧的特点

程广文、宋乃庆(2006)、杜萍、田慧生(2007)、王鉴(2006)、燕镇鸿(2010)等从教学智慧的特点出发,认为教学智慧具有“一次性”、个性化、集成性、高效性、创新性、缄默性、情境性、复杂性、实践性、动态生成性,随机偶然性等特征。

(二)教学智慧的类型

闫艳(2008)、王鉴(2006)等从教学智慧的类型对教学智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从教学智慧存在的方式来看,教学智慧分为显性的教学智慧和隐性的教学智慧两种类型;从教学智慧的复杂程度来看,教学智慧分为经验类教学智慧和创造类教学智慧两种类型。

(三)教学智慧研究价值

杨启亮(2002)、程广文、宋乃庆(2006)、罗小娟(2011)、王九红(2010)、林宣龙(2009)、闫艳(2009)等分别从理论与实践的链接、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课堂教学的需要以及教师专业的发展等的角度,认为教学智慧的研究可以丰富教学智慧的理论和实践,从而更好地联系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使得理论在教学智慧的链接中更好地指导实践,使教学活动能够从容面对教学活动的复杂的、人为的和为人的特性。教学智慧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智慧、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发展、改革现有弊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课程实施。

(四)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

程广文、宋乃庆(2006)、杜萍、田慧生(2007)、王九红(2010)、申继亮、辛涛等从教学智慧的生成要素对教学智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教师的直接经验是教学智慧生成的基础,教师的间接经验是教学智慧生成的必要支撑,教学经验、“理论修养”(包括“学科修养”)、教学思维力、“德性”、教学执行力以及教学监控力的高度发展与融合,成就了高水平的教学智慧。

(五)教学智慧生成的途径

李如密(2011)、仇定荣(2008)、刘爱(2009)、李建军(2011)、李如密、程华平(2011)、闫艳(2009)、赖玉华,林枋(2009)、黄爱华、胡爱民(2007)、朱细文(2002)、李云吾(2010)、吴永军(2008)等从教学智慧的生成途径对教学智慧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在教师具有较高的师德与教学理论修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情况下,通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与学,挣脱教学惯习的桎梏,提高教学的创造性水平、顿悟教学、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提升教师的思维品质,在构建教师教、学、研结合互动、撰写研究报告,实现“转识成智”中寻求。通过课堂想象、择优法、交往法、期待法、强化法、“融情”、“点火”、“指路”、“解围”、“等待”、“曲说”、“传球”、“抛锚”、“放弃”、“转向”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充分体会到学习的成功和满足感。

(六)教学智慧生成的阶段和层次

燕镇鸿(2010)对以前的学者的学术成果进行整理后,从教学智慧的生成阶段和层次对教学智慧的生成阶段和层次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教学智慧要经历三个阶段,即技能熟练且恰当运用阶段――机智应对突发性教学情景阶段――融通共生、自由和美的境界阶段。教育智慧的层次为知性智慧、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实践智慧。

(七)影响教学智慧生成的因素

燕镇鸿(2010)通过他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的影响教学智慧生成的因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很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受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环境,教学内部的因素。知识是智慧的前提。内部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和教龄、教学经验、个性和人格、智商、教育情感、道德伦理、教学反思。

五、结论

综上所述,教学智慧的的问题已经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智慧的重要性已被人们所认识,但是通过整理文献发现我国的大部分研究都集中于教学实践智慧的研究,比如何获得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在课堂上如何生成等。对于教学智慧的理论研究有,但是缺乏系统性,存在教学智慧内部几个子概念的交叉模糊认识、教学智慧与其他概念的关系没有理清等问题,造成了中小学老师在论文中出现张冠李戴几个概念的情况,出现中小学老师对于自我教学成果定义不清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建军.教学智慧内涵界说[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6(2).

[2]程广文,宋乃庆.论教学智慧[J].教育研究,2006,(9).

[3]燕镇鸿.教学智慧研究的价值、进展与趋势[J].西北师大学报,2010,5(3).

[4]吴昊文,谢泽源.2009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智慧提高的干预技术[J].教育探索,2009,(1).

[5]曹辉,尧新瑜.教学机智:教师的专业追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0).

[6]杜萍,田慧生.论教学智慧的内涵、特征与生成要素[J].教育研究,2007,(6).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49-03

当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教师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做一名智慧型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并发展一种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实践智慧,因此,教师实践智慧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意义的课题,如何正确地看待和生成教师实践智慧也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实践智慧的研究程度稍浅,时间稍晚。虽然早在20世纪末,郭金平、袁祖社就从哲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论述了实践智慧,但却并没有从教育领域论述实践智慧,也没有将实践智慧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才逐渐积累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背景

第一,学术期刊。2003年,吴德芳的《论教师的实践智慧》揭开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神秘面纱,这也是国内最早论述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学术论文。截至2015年6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教师实践智慧为搜索主题词的文章有92篇,其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学术期刊文章2篇。这92篇文章大部分以一般性理论论述为主,结合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少。

第二,著作或著作章节。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著作有范国睿的《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引导》、邓友超的《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以及舒尔曼著、王艳玲译的《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同时,姜勇等著的《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和王守恒等著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都提到了教师实践智慧。但是这些著作年份都较早,知识更新不及时,一些新的观点并没有被采纳进长。

第三,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有以席梅红《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论》为代表的文章,共5篇;硕士论文有以郑苗苗《论教师的实践智慧》为代表的文章,共12篇。在17篇研究教师实践智慧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数量很少,仅为2篇。

虽然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著作、文章不断增多,也近百余篇,但基本上是重复性的研究,真正有创意的研究寥寥无几。目前,就思想政治课来说,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文章只有3篇,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王荣华的硕士论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李宏昌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师实践智慧问题及对策研究》和苗田的期刊论文《新时期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基本策略》。无论是对教师实践智慧还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都主要涉及含义、特点和生成。

(二)关于含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知识能力说。李斌、赵瑞情和范国睿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第二,认识体验说。张兴峰和王素梅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体验。第三,综合素质说。许占全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生成和体现。由此可见,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理解众说纷纭。实践智慧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翻译而来的,被汉译为“实践智慧”“实践理性”或“明智”。因此,这个命题必定会引出不同角度的讨论。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教师实践智慧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很好地体现出了教师实践智慧是知识、能力、德性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三)关于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成性。教师实践智慧产生于教师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应对这些动态的突发事件中使实践智慧得到提升。第二,缄默性。实践智慧往往是一种瞬时间的直觉反应,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明显的不可言传性。但席梅红却对此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但它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可观察、可转述和可言传的”[1]。第三,个体独特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学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实践智慧”[2]。其实,教师实践智慧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实践性、德育性等。虽然这些特点并未在学术界达成统一认识,但也是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所以,纵观现有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一些学者对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还是有些片面的。

(四)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四个观点:第一,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智慧的获得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和相互影响”[3],实践智慧的生成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并在理论知识的升华中发展实践智慧,积极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实践智慧。第二,教师的个体自我反思。王恩惠认为“只有将实践性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教师头脑中得以重新建构,这样才能在教学情境中发挥其教育学上的意义,完成知识向智慧的提升,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策略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4]。第三,加强教师合作。 “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是这个人所属共同体的教育理念与行为的一种表现,个人的智慧是该共同体文化的实践的产物”[5]。第四,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教师生成和积累的实践智慧究竟是否科学、准确,这需要课堂实践来检验,因为“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教学过程的展开却并非完全依照预定的教案”[6]。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实践智慧来及时感知和处理教学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综上分析,通过对国内教育领域对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研究,笔者发现普遍存在如下四个问题:第一,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界定未达到统一认识;第二,对教师实践智慧的重复性、无用性研究文章太多;第三,缺乏对教师实践智慧和思想政治课之间的整合研究;第四,对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理论论述较多,但对实践方法的论述较少。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者和教师要专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只有回归到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把握实践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到的国外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资料大多是关于实践智慧的研究,并没有对教师实践智慧方面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三个方面进行。

(一)关于含义的研究

西方实践哲学传统源自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反思性智慧。同时,其他学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以奥迪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真实的、伴随着理的能力状态”,强调实践智慧的介理性;以里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对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邓恩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对人类有益的道德品性。综上分析,外国学者对实践智慧研究多倾向于一个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概念,虽然后来延伸至人类的实践智慧,但并未延伸至教育学领域,也没有专门地探讨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成为国外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

(二)关于内容的研究

对实践智慧内容的研究也为分三个观点: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考虑的乃是对人的整个生活有益的事;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物的知识,并且经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7]。所以,他主张生活实际就是实践智慧的内容,而且是生活实际中对人类有意义的事。第二,邓恩认为,实践智慧是使人走向真善美的行动倾向,这种倾向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是技术倾向所不具备的道德意识。第三,舒尔曼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性的智慧工作”[8],“教师教育必须转变,从知识论的培养观转向实践智慧的培养观”[9],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慎思”的生成与发展。

(三)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的生成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通过“教育叙事”,这种观点强调教师个体的反思。康内利和柯兰迪宁主张教师通过写日志、传记等方式进行单独的个体反思,或经过教师间会谈、参与观察等方式后再进行反思。第二,通过“合作的自传”,这种观点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巴特和雷蒙德主张一组教师先对工作的背景、使用的课程、教育理论等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组内批判性的评论,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来生成实践智慧。可见,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各执己见的。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语言表达对于教师反思的重要作用,并以某种语言表达方式为媒介来设计教师活动。

综上分析,国外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都是未达成一致观点的,这给深入地研究实践智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没有矛盾就不会发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会不断产生出更多、更新的观点,并最终会剖析出其本质。同时,这也正是我国学者需要深思之处。因为我国学者的观点大都相同,真正有建树的文章较少。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不需要重复性研究,而需要实践性、创新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席梅红.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可言传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75.

[2] 吴德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34.

[3] 杨燕燕.培养实践智慧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4):40.

[4] 王恩惠.蔡培菊.试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9(9):38.

[5] 许占权.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7(8):8-10.

[6] 朱丽.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提升[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9.

[7] 转自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4.

[8]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荣誉后”教师 课堂智慧 立体重构

利用主持特级教师工作室跨区带徒的契机,笔者对多所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少取得“高级教师”职称或获得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简称“荣誉后”教师),其专业成长往往处于停滞甚至相对后退现象,其突出的表征是,他们的课堂似乎少了年轻教师的活力,而又明显缺乏卓越教师的丰富智慧和特色追求。

不可否认,相对于新人职的教师,在多年日常教学以及参评、参赛过程中,“荣誉后”教师一般都熟练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技巧。但是,即使是被广泛认可的课堂,还需要更多智慧的支持。常有这样的情况,观一些“荣誉后”教师的课,总觉得比不上其几年前的课,且受应试压力和自身懈怠等因素的影响,其课堂格局越来越“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智慧,是“荣誉后”教师走出课堂教学瓶颈、突破成长高原的关键。

笼统地说,课堂智慧由以下几方面构成:积极而健康的教育情感,渊博而有效的知识验体系,敏捷而缜密的思维决策,娴熟而巧妙的课堂行动机智。这是教师职业信仰、学识素养、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等因素的综合体现。

立体地看,课堂智慧包含三个维度。从具体教学内容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不同模块或不同专题、不同内容侧重的教学智慧;从课堂教学进程的维度看,课堂智慧包括教材解读的智慧、学情把握的智慧、教学设计的智慧、教学生成的智慧、课堂评价的智慧、教学反思的智慧、后续优化的智慧;从课堂策略运用的角度看,课堂智慧包括合理组织学习的智慧、适度讲解分析的智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智慧、方法指导与方向引领的智慧、助力与生成点化的智慧,等等。

一般而言,一线教师的课堂智慧是在学习中感悟、实践中生成、研究中明晰、反思中发展的。基于名师工作室成员合作、聚焦课堂智慧立体重构的研修,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自我课堂研究,促悟成智

正如学生的课堂学习,须有课前的基础与预习、须有课后的作业跟进一样,名师工作室的合作研修,集中的时间与机会是有限的,而有限的集中研修活动,须有成员自我研究的基础与准备,而集中研修的最终目的也是指向成员独立自主的后续跟进。因此,合作研修的第一步是引领成员对自己的课堂作必要的研究,这是方便经济的起点,一定程度上也是终极之目的。

1.撰写“课前解读录”

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序言中说到:“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特别是向名师行进中的教师,必须要拥有过硬的文本解读能力。

工作室研修以笔者发表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上的几十篇文本解读文章为例,进行归类研读,把握文本细读的基本方法与策略。每次活动之前,围绕确定的课堂展示或说课交流之具体篇目,各个成员写好自己的文本解读文章。

2.撰写“课堂推演录”

与一般的教学备课或教学设计不同,“课堂推演录”,主要是通过了解或揣摩学生状况,聚焦重点问题或学生可能困惑的问题,虚拟课堂进程、师生对话和活动状况,并在不同预想中调整,筛选最佳方案,使备课、设计更具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是实现对学情的充分把握;二是揣摩课堂的可能走向,实现进程的简化与优化。很多情况下,这其实也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3.撰写“课堂回忆录”

一学期至少打造一两堂“拿得出”的课,并录制成像,然后反复观看与揣摩,同时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两个动作。一是尝试把录像课转换成文字实录。在转换的过程中,可以使自己“慢”下来细细思量,包括师生对话中的“嗯”“呀”之类多余的言语,这样才能使自己更清晰全面地走近自己的课堂,把握自己的得失。二是在课堂实录基础上进行反思自评,每次可以抓住一、二个点展开,总结成败,提高技能。

二、名家课堂研习,转识成智

听课、观课,是教师向他人学习借鉴、提高教学能力的基本方法;如果能够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名家名课进行研习,则可以在提升自己对课堂及其规律有更高更深认知的同时,成就自己的课堂智慧。

1.实录名家课堂奠基

这里的实录,主要是指把名师名课录像转换成文字记录,这样可以还原名师课堂,回到课堂现场,并深入名师课堂所呈现的智慧内核。这种研修,不受听课时间与机会的限制,是学习揣摩课堂智慧的重要方法。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小学语文课堂,也足可以让高中语文教师“居高临下”地看,看得更清楚,特别是观察到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自然与真实。

2.研读专家评析引路

一般教研活动的评课,大都只是应景性的言说,少有深入的探析,很难触及课堂的智慧与不足。研习名师的课堂,也可以借助名家的评析来增强对课堂智慧的感悟与借鉴。笔者主持的工作室在课堂智慧研修中,选择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和《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进行研读和研修。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摒弃一般听课、评课中偏重教学技法和课堂枝节的现象,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其“名课研习”“课例研讨”“课例评析”“课例兼评”“课例综述”五个板块,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对课堂的研习提供了方向和方法。从评课,反观教材解读、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流程设计、教学现场生成和课后反思调整,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综合智慧。《品味课堂:褚树荣评课实录》则更多地在还原课堂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作翔实的解释与评析、建议,接地气而更易找到揣摩与借鉴的抓手。

三、工作室集中研磨,聚慧成智

1.“一点多研”,聚焦核心能力重点突破

“一点多研”,就是确定课堂智慧的核心要素为研修点,然后聚焦于此,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重锤敲打式的突破性研修,进而点点相连,形成综合素养。

比如,教师自身基于教学的文本细读与基于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是阅读课堂的核心智慧。工作室聚焦于这一研修主题,以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为对象,展开了合作研修。

(1)任务前置与知识补给

每位成员抛开现成参考资料而自行“裸读”《品质》,简要列出自己的解读成果。同时,结合对此文的细读,自学钱理群的《名作重读》、孙绍振的《文本细读》、莫提默・J・艾德勒的《怎样阅读一本书》、王先霈的《文本细读讲演录》,把握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和重要策略。

(2)主题讲座与切近示范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笔者作《文本细读的智慧》之讲座,结合自己发表于《名作欣赏》《语文学习》等刊物的《缘何让人怦然心动?》《聚焦“傻”问题,凸显“真”阅读――伯尔(在桥边>的一种读法》等文本细读文章,从八个方面阐述文本细读的主要方法。

(3)课堂教学与说课呈现

由杨伟民老师和胡育强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呈现,具体地展示自身对《品质》的细读成果;由汤见光和李晓敏两位老师用说课的方式,阐述自己基于细读的教学设计。然后,每位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细读思考。最后主持人与大家一起梳理细读《品质》的主要收获。

(4)后续跟进与成果固化

集中活动之后,各成员进行后续研修跟进,在进一步把握文本细读的方法和有效吸纳同伴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研读,并把自己的研修成果撰写为论文。工作室15位核心成员撰写的相关论文有20多篇,其中数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

2.“定点抛锚”。提升辩证施教的能力和智慧

教师对各种课例或主张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在广泛借鉴中有主见,这是走向专业成熟必不可少的素养。

就语文学科而言,对类似“长文短教”“短文长教”“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少教多学”“学为中心”等理念,真正具有智慧的课堂,要能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辩证思考而不作简单化的教学处理。

(1)“长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祝福》的教学,离开文本对主题作抽象化讲解的较多,偏于诸如用“断案”的方式探究“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之类的形式求异不少,简单地对此文进行走马观花式“长文短教”的更多。在集中研修活动中,成员金中老师的展示课从“深文”如何教的视角,尝试对《祝福》的“深难处”进行有效突破;笔者的展示课则基于自己“‘长文短教’批判”的理念,引领学生在“长文”里“慢慢走,欣赏啊”。在专题研讨中,笔者提出了“适度‘长教’:从任务取向到学生视角”“适当‘复读’:从巧妙追求到实然引领”“尝试‘多学’:从简单辩证到多维探究”的“长文”教学策略。

(2)“浅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在不少师生眼里,《像山那样思考》的主旨是显豁的,写法似乎也无特别之处。其实,引领学生在“一望而知”处见“技巧”,引领学生在“不解处”见用心,引领学生在“没有感觉处”处见匠心,方可为学生的阅读素养真正奠基。

(3)“深文”教学的智慧构建

比如,对于《记念刘和珍君》这样有一定难度且不在学业水平考试篇目之列的“深文”,不少教师往往不加思考地进行“浅化”处理。其实,从“深文”的内在特质看,较一般文章具有更丰富的探究资源,如果引领学生在“深文”中停留充裕的时间,可为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探究惯的养成奠定更加扎实的基础。“深文”教学更需教师的课堂智慧。

对于这些有特征性的文本教学,以往都有一些看似辩证的理念,对这些理念进行深入的思辨,以探索的姿态进行新的实践,则可以获得更为丰富的课堂智慧。

3.“道”“器”并举,实现“微技能”分享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课堂“微技能”。这些技能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与不同层面之中,包括学情调查与分析的技能、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技能、课堂导人与课堂提问的技能、课堂讲解技能、学生偏误纠正技能等。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教学,还有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差异和特性。工作室合作研修,可以在理念共享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个人教学“微技能”的筛选、提炼、甄别、完善、交流与共享、融入。

语文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体悟诗化语言,可以使用一些微技能。教学《春酒》,一般教师都会关注“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此进行“概括”,概括“我”的心理,概括“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学生与诗化语言的品味失之交臂。其实,在这个片断中,“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似乎是一种“常态”,而“有一次”是一个“特写”。先试着还原当时的情形,将常态“泡开”:“我端着,走来走去;我闻着,走东走西;我赏着,走进走出……”这样,似乎多了一份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而原文的“端着、闻着”中间只是一个顿号,表示两个动作的紧密,联系前面的“一点点”,可能更能表达出“我”的急切与珍惜心理。但不管是“从容,自得,甚至是炫耀”还是“急切与珍惜”,都可看作作者在回想这个片断时感觉自己当时的“可笑”,我们分明感觉作者就坐在我们面前,娓娓而谈,说到这里,她可能噗嗤一笑,在这种“一笑”中获得一种快乐与满足。

在作文教学中,谈教学理念的多,做提升引领的少。凸显引领的“微技能”,需要更多的实在智慧。指导学生拟题,就不能简单地讲什么“题好一半文”“拟一个吸引阅卷者眼球的标题”之类,需要有“贴着学生基础”的实在指导。其中一项不可忽略的指导“微技能”便是:呈现班上学生自己所拟的标题,引领学生归类、比较,识别较好的题目,进而感悟如何就作文要求、自身立意、自己所选材料等角度,拟一个得体而有吸引力的标题。这样的“微技能”看似常识,但恰恰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智慧。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ICT的发展即信息及通信技术(以下称ICT)的发展为公众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个人,无时无刻受到它的冲击与影响。以杭州为例,早在2008年8月1日,杭州无线城市就已正式开通使用,杭州成为全国第一个在主城区实现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的城市。2012年10月15日,杭州市出台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按照《“智慧杭州”建设总体规划(2012-2015)》,杭州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国内领先,智慧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与服务达到国内一流。公众普遍能通过网络享受工作、生活、学习等服务,公众在出行、就医、教育等各方面的便捷程度显著提升。智慧杭州包括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旅游和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将进一步成为教师今后开展教育工作的指引。按照《规划》,在智慧教育方面,家校信息化互动率达到90%以上,网络教学比例达到50%。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3号,明确了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

由此可见,利用ICT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将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但是ICT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教师作为技术的学习者和使用者,必须要将ICT适度地用巧用好,在英语课堂上尽情发挥ICT带来的正能量,展现ICT无穷的魅力。

二、IC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1.大学英语教学特点。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在需要教师广泛收集英语方面与时俱进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造出能够培养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的学习环境,除了课内丰富的教学内容,还有课外学生自主的操练,而课外学生自主学习需要教师一定的监督指导。老师和学生都能广泛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教学相长。

2.ICT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大学英语教学的需要。现代化的教学技术手段迅速进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课尤其需要以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为源头,源源不断地为课堂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补充前沿的教学内容。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了时时学,处处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1)教学平台Blackboard Academic Suite。BB平台的出现,能实现老师和学生课后的交互,学生和教学资源的交互,学生和学生的交互。一对多资源共享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学生也可随时多次下载资源;在线测试能方便教师对学生的评估过程,也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够更加合理安排课后的学习时间。

(2)课堂管理平台课堂点名系统。课堂点名系统较以往的纸上点名而言,增加了实时性。一旦输入学生的到课或缺课信息,班主任或辅导员将同步看到是否到课记录,极大地方便了班主任配合教师一起督促管理学生工作的开展。

(3)交流平台微信。微信等交流平台能使师生随时分享学习心得和点滴,促进师生情感培养;并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学生会,社团,讲座等各项活动的宣传和开展都离不开通信工具。微信以其强大的交流和交往功能保证信息快速有效的广泛传播。同时通信工具也可以作为传播知识文化和生活经验的平台,迅速拉近远在外地的父母和在校子女的距离,增进相互了解的程度。

(4)毕业论文管理平台。毕业论文平台有着加强指导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毕业生之间交流的作用,能实现资源共享,师生互发信息,管理人员及时通知等功能,使得毕业论文工作按时有效顺利开展。

(5)校园无线网络覆盖。无线网络的覆盖能使学生在课堂也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如在线词典和百度百科。

三、ICT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弊端

信息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给英语教学带来了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消极方面。比如,有部分学生利用在课堂上用手机上网查阅资料的机会,玩起了游戏,和朋友聊天或者读电子小说等,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使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教育培训机构的一些教学视频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与传统课堂教学大相径庭的方式,看起来天花乱坠,实质上学生却没有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微信上的一些功能对于社会经验尚浅的学生来说有安全隐患。如摇一摇功能和二维码功能,有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渠道加好友,冒充朋友索要钱财。有些二维码本身已被植入盗号木马,一旦学生好奇去扫入二维码,个人信息就被盗。

四、结论

ICT的发展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学英语教学非常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ICT的先进之处用到学习掌握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这三方面。ICT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运用除了能够丰富地展示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料,也能在课堂上传递高尚的人文信息,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在人文的天空里翱翔。

参考文献:

[1]安琦.基于实证研究的网络语境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生态化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09(03).

[2]陈坚林,谷志忠.要求更完善,方向更明晰——对07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新解读[J].外语电化教学,2008(01).

[3]刘敏.信息技术手段与大学英语教学[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2).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一、 基于文体,思考简单议论文的教学价值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编排了《说勤奋》(第7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9册)、《谈礼貌》(第10册)、《学与问》(第11册))、《学会合作》(第12册)5篇简单议论文。这类说理性文章分布在中高年段,行文的逻辑论述和思维方式比较严密,具有很强的学习借鉴价值,为学生以后的议论文学习奠定基础。基于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以理性的思维,从语文的视角,对“这一类文体”进行审视与揣摩,我们认为这些议论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关注“如何说理”,着力于文本的表达形式及学生“表达思想的能力”,这是语文课的“独当之任”。因此,教会学生“看别人如何说理”、“学习说理的智慧”,从中揣摩具体的说理方法和内隐的表达规律,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充分发挥这一类文体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价值,促进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同构共生,应当成为我们教学这类文本的核心目标。

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的教学为例,我们充分发掘教材内蕴的语文教学价值,合理重组整合相关教学资源,着力于从“言之有序”、“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三方面,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悟文章的说理方法,感受表达的智慧,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有效载体。

片断一

比较《说勤奋》和《滴水穿石的启示》两篇文章,结构上有什么相似呢?

生:都是总分总的结构。

生:都在文章开头说了自己的观点 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说了一些证明他观点的例子。

师:是啊,一般的说理文,总是先―提出观点,再―事例证明,最后―得出结论,这是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你们找到了说理智慧的第一把金钥匙。那就是―“言之有序”。

片断二

师:开头提出观点,最后总结观点。这样说服别人就可以了吗?别人会相信吗?

生:不相信。

生:要举出人物的例子。

师:那么为什么不举你的例子,也不举我的例子呢?

生:因为举的例子都是名人,让我们更可信。

师:要举例,举例子才能让我们信,举了名人的例子,更让我们―

生:信!

师:这就是说理文的又一个智慧―言之有据,而且,你这个事例要? 典型!

片断三

师:(出示三个例子,最后的省略号,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不能换成句号呢?而是省略号?

生:因为说理文要简明扼要,所以不可能把所有成功者的事例一一列举。

师:为什么用了三个正面的人的例子,却要再举一个雨水的反面的例子?

生:人的例子太多了,而且正反事例,更让人信服。

师:看课文的开头和这里―

生:同样是一正一反,太极洞的例子和雨水的例子。

师:这就是作者说理的智慧―摆事实,讲道理,即言之有理,而且要说得严密。严密,也是一种说理的智慧,

二、 聚焦学情,推敲简单议论文的教学价值

教材蕴含的教学价值与资源是丰富的,但并非教材所有的价值都适合落实于课堂。课堂究竟适合“教什么”,最终还得根据“学情”作取舍。老师不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阅读此文该“学什么”“得到什么”?哪些是学生已知已会的?哪些内容可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盲点?学生的哪些能力可以得到提升……“学情”应是删选教材教学价值、研制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滴水穿石的启示》作为五年级的说理性文章,前有四年级《说勤奋》,后有五六年级《谈礼貌》《学与问》和《学会合作》,如何在四年级初识说理性文章的基础上再拾阶而上,承前启后呢?基于对教材深入的研读,对学情的反复考量,我们前“承”四年级的《说勤奋》,后接五年级下册《谈礼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前后勾连,对同类文本教材进行比较归整,学习作者说理时“行文的智慧”和“提出观点的智慧”。

片断四

师:文章开头就说了观点吗?

生:不是,之前有一个例子。

师:直接开门见山说观点,好吗?

生:不太好,直接说不容易让人心服口服。

师:是啊,用一个自然现象来引出观点,很有说服力。我们再来回想一下,四年级的课文《说勤奋》是用了什么方法?

师:为什么不直截了当说呢?为什么要用设问呢?

师:联系五年级下学期要学的一篇课文《谈礼貌》,看一看,它用什么办法来引出观点?

生:引用古人的观点,一句古训,可以让现代人更加信服。

师:老师再补充一篇课文的观点 ,出示:《行动才会有好结果》。

师:不管是用设问,还是用自然现象,或者用故事,所有的方法,你注意到了吗,篇幅怎么样?

生:精简,不能长篇大论,否则别人不愿意读了。

师:是啊,观点的引入要简明,要鲜明。你们发现了很多知识,学习就是这样,步步深入。

对于文中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然而,却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选材的特点,也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这些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关注。不教,就很容易从文字表面滑过去。因此,我们内引教材中《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外引课外信息资源,通过对《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教材的重组以及与同类文本的比较,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从关注事例的内容上转移到关注事例的内容与表达上,进而关注事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从中,让学生发现不同文体在叙事时的语言差异,发现议论文文体说理事例的典型与严密,学习作者说理时“陈述事例的智慧”和“语言表达的智慧”。

片断五

师:其实,关于《本草纲目》,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还记得吗?

生:《李时珍夜宿古寺》。

师:对,这篇课文把李时珍夜宿古寺写得很具体。告诉你们,老师数了一下,有700多字。有细节的描写,有环境的烘托,这些细致的描写,能不能替换到我们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中去吗?

生:太长了,不能。

师:老师问你们,你们喜欢有人在你的耳边滔滔不绝地说道理吗?

生:不喜欢。

师:是啊,这700多字的故事,最后浓缩成短短的30多个字。老师告诉你,说理文的语言和记叙文的语言是不同的。语言要―精要!这短短的30多字,都在围绕李时珍是多么持之以恒写啊!

三、 关注编写,斟酌“这一单元”的教学价值

当学生通过《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习得说理的智慧,明白如何紧紧围绕一个观点,选取典型事例加以论证,论证的语言要精要、概述之后,我们就在思考,如何让这种阅读方式和表达方式适时适度地加以迁移运用,有效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发展呢?单元编写进入我们的视野,《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五年级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前面三篇课文分别为《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是三篇典型的写人叙事类课文,从内容层面推敲一番,你会发现,三个均为名人,三个名人的事例均体现了“滴水穿石”的精神。编者的独具匠心,不正是我们需要的教学资源吗?创造性运用教材,关键看你有没有发现的眼光和智慧的开掘。单元编写意图的深入揣摩以及相应教学价值的开掘,可以让我们的教学更有效度,更具深度,学生的语文学习将建构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精神的发育和智慧的生长。

片断六

师:回想一下这一单元的前 三篇课文,这是三篇什么类课文?

生:写人叙事类的课文。

师:分别写了谁的什么事?是否发现这三个人事例的共同之处了?

生:三个人的事例都说明了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师:这三个人物的事例如果引用到我们学的《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议论文中可以吗?作为事例引用,在表达时要注意些什么?(引导回顾板书内容)

出示:

请选择上述课文中的一个人物,围绕“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这一观点,仿照《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三个典型事例的说理方法,写一段话。(学生练笔)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第6篇

(一)、完成了学习宣传动员阶段任务

1、成立了学校“比师德、比师能、比业绩”活动领导小组,讨论、制定了学校活动方案。

2、利用每周一下午教师集中学习时间向全体教师宣讲了活动方案,布置了活动安排。

(二)、校内组织实施阶段完成部分任务

(1)、开展“比师德,讲奉献”活动。

活动契入点:关爱系列活动:《关爱从我做起》。将活动与师德月活动、学校关爱特色活动有机结合。

①撰写“我的关爱座右铭”。每位教师收集一则典型关爱故事,撰写一条关爱座右铭。

②进行了“关爱叙事”征文评比。每位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工作,撰写了一篇关爱叙事。学校组织评委进行了评比,并公示、奖励。

(2)、开展“三优”竞赛活动。

活动契入点:关注课堂,重塑行为:“有效预设与智慧生存”研究。将活动与教学研究相结合,开展优质课、优质案例、优秀论文等“三优”竞赛活动。

①开展了“关注课堂,重塑行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优质课竞赛。

②完成了“有效预设与智慧生存” 优质案例竞赛前期工作:教师 “案例素描”或“课例诊断”撰写培训。

(3)、开展“比业绩,讲贡献”活动。

活动契入点:寻找身边的伟人——榜样。将活动与学校规范建设相结合,与政教处、教导处、教科室工作相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树立身边的榜样,激发和引导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建功立业劳动中去。

①开展了“常规展示”示范活动。从“作业批改、教案复备、家校联系”微观入手,小切入,大动作,用榜样引导、激励、带动他人。

②开展了“常规达标验收”活动。一周一评,一月一达标验收,对“行为习惯示范班”进行了授牌、挂牌表彰。典型人物做了经验交流。

③开展了“关注课堂,重塑行为”——课堂教学中“有效预设与智慧生成”系列校本研究活动。

④启动了“爱心帮扶天使”行动,建立了相关资料档案。

⑤开展了学生及家长评教评学调查。在全校学生及家长中从“学生基本情况、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学情况、学校工作”四方面进行调查,真实、有效地加强了家校联系与沟通,扩大了学校办学影响力。

二、下一阶段要完成的工作:

1、开展“关爱教育”沙龙活动:针对我校学困生、特异体质学生相对较多的现状,探讨、交流学困生、特异体质学生的教育问题。先组内交流,再每组推荐一名教师代表本组在全校交流。要求提出具体的操作办法和相关的理论依据。

2、启动教师“爱心义务帮扶”行动。全面推广教师一帮一或一帮多的义工式活动,对活动进行启动,即选定帮扶对象;实施,即义务辅导;验收,即全面检验帮扶成果。

3、举办《关爱从我做起》师德演讲比赛。

4、开展“有效预设与智慧生存” 优质案例竞赛。

5、开展学科专题或课题优质论文竞赛。每位教师根据本学期所教学科研究专题或课题研究撰写一篇较有价值的论文,学校学校组织评委进行评比,并编辑成册。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将推荐到相关教学杂志或网站上发表。

6、“爱心帮扶天使”行动成功经验交流。

7、组织学校先进典型参加局工会组织的各学科竞赛。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写毕,感慨良多。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回首过往,2007年9月踏入哲学院伦理学殿堂,一个书生的书海独行,品老师们思想的盛宴,曾经是那样的快乐。其实,在我的内心深处,有着一个伦理学梦,真正想学一点伦理学,不过,感觉自己的心是浮躁的。伦理学,这是一门智慧的学科,三年研究生时光,自己或许还是滞留在“水面”,并没有沉入“水底”,但想来还是欣慰,学习过程中,我也向业师杨清荣教授聊过这个问题,杨老师告诉我,要想真正学进去,学深入,必须静下心来研读,必须有一种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必须有一种耐得住寂寞的心境。按照杨老师的说法,三年的研究生学习中,我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

这篇论文从选题到最终成文,得到了业师杨清荣教授的精心指导。从选题来说,还是得到了杨老师的肯定的,因为在此之前,哲学院伦理学专业的师兄师姐们未曾涉足这个论题。但杨老师告诉我,研讨王阳明致良知的伦理思想,相关的文章很多,要想写出新意就有难度,如果没有写出新意,文章就会变得平实。我还是写了这个论题,是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供人参考这本身也就是一种价值吧。说到业师杨清荣教授,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他课堂上的讲授,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严谨并具有逻辑,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他修改到文章的字词与标点符号,他的严谨与逻辑体现得淋漓尽致。杨老师主要讲授伦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立身严谨,立教严谨,有儒者之风。学生们可以感受得到,杨老师对自己从事的学问、对传统文化的精义与价值由衷的热爱。他对学生的开导可谓是尽心的,对杨老师的关爱、教诲,学生会铭记于心。

感谢专业老师刘可风教授、胡真圣副教授、陈燕副教授。课堂上,刘可风教授的幽默和智慧、胡真圣老师的视野与和蔼,陈燕老师的认真和执着,给了我很大益处。对他们三年来对我学习上的帮助和教导,我深表谢意。感谢已经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作的倪瑞华老师,她的环境伦理学课堂上,主张学生要有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的方法,给了我启发。感谢已经去上海任教的葛四友老师,我上过他的课,在课堂上,他讲授如何做研究写论文,他教授的“证成”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也特别感谢龚天平教授,在我撰写论文期间,龚天平老师送给我邓名瑛老师写的书,《寻找生命之真——明代心学的本体追求》。拿到书的那一刻,我打开扉页,上面写道:“龚天平2000.9.25湖南长沙”,我猜想,或许是龚老师在读博士时看的一本书。简单的字迹,刻画着一个青年学者的学术情怀。

感谢论文开题报告时给我建议的王文贵老师,虽然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没有在课堂上得到王老师的教诲,但王老师就我的论文如何写得更加好,给了许多建议。感谢论文评委张春香老师,虽然也未在课堂上得到张老师的亲授,但在论文答辩时得到张老师的指导和建议,我想说,谢谢您,张春香老师。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第8篇

本人于1994年毕业于**高等专科学校,96年8月分配到**中学,98年调到**小学,99年到**小学,一直工作至今。98年9月经**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小学一级教师,同年获教师资格证书,99年1月,参加苏州市办公自动化考核,成绩合格。99年12月取得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合格证书,2000年11月参加普通话培训考核达到二级乙等。2002年5月,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录取江苏省扬州大学科学与计算机系,现本科在读。2002年10月参加了江苏省职称计算机考核,成绩合格。共通过三篇论文鉴定,其中二篇达到良好。现任三到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首先在师德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都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份作业,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去做一个深受学生尊重和信赖的老师。

一、做一个科研型教师

教师的从教之日,正是重新学习之时。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的不只是操作技巧,还要有直面新情况、分析新问题、解决新矛盾的本领。在学校领导的指引下,我积极投身于学校教科研,被学校聘为教科员,协助教科室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朱玉棣老师的指点下,成功申请了市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模式的研究》,由我执笔撰写了《东莱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案》,我的活动方案《奔向二00八》也被选送苏州。20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03年4月,在学校领导和市教研室傅强老师的指导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组研讨活动在我校顺利开展,并取得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去年4月,我参加了全国首届智慧学术研讨活动,论文《大成智慧学与教育信息化》获准大会交流,并入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现被张家港市智慧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参与了部级课题《智慧学理论在教育中应用研究》方案的撰写。

二、做一个富有爱心的教师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学生,要以尊重和依赖为前提,要做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中有信、严中有度。我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我的工作随笔《教育,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开始》《实施“心情教育”培养健康心理》《一瓶钢笔水引起的思考》《再富也不能富孩子》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上相继发表。其次,我和家长也积极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的教育更具理性。我的实践《别开生面的家长会》在《关心下一代周报》上发表,并在该社当年上半年好稿件评选中获二等奖。我的思考《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在张家港日报《家庭教育》月刊刊登。

三、做一个理念新的教师

目前,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张家港市全面推开,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数学课上,我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学习情境,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发现,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一改以往教师演示、学生模仿的传统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来源不只是老师,更多的是来自对书本的理解和与同伴的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我在实践的同时,也不忘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展现变化规律激发主动发现》在市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论文《小学数学教学探例》《“圆柱的认识”教学案例对比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初探》《小学信息技术文字处理单元教学设计》《论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当教学设计面对新课标》相继发表。2002年12月,在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获一等奖。

四、做一个信息时代的教师

目前,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教师再也不能满足于用粉笔来教学了,而要把计算机和网络当作新的教学工具,进一步把我们的课堂进行延伸!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上,在理论上我作了以下探索,论文《信息化环境下战争与和平的教学设计》《“形神兼备”的整合》《新课程:整合,可以更精彩》《信息技术与小学社会学科整合的实践与思考》在部级专业刊物上发表,我还积极参与第一、二届张家港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活动,均获三等奖。第一届参赛学科是社会课,课题是战争与和平,第二届参赛学科是数学课,课题是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我还参与了学校网站的建设,为老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化学习的平台,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因我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2002年被评为张家港市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先进个人。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第9篇

从初登讲台到今天已有17个年头。其间,我基本上没有停止过思考与写作。我深深地感到,写作是一个不断锤炼思想、化蛹为蝶的过程,也是我专业成长的助推器。作为教师,如果不把自己有关教育教学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不把我们的教学经验理论化,我们就不能改变自己,不能成为智慧型、专家型教师,最多只能做个经验型教师而已。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指出:“理论是不能改变世界的,只有人能改变世界,但理论能改变人。”这些年,理论(特别是自身教学经验的理论化)的确改变着我。

发表的第一篇“豆腐块”

工作开始的3年,喜欢舞文弄墨的我为参加论文评比写了一些文章。孤芳自赏之后,与那些优秀论文相较,我发现了自身的差距。那些优秀的论文既有鲜活的实践案例,又有一定的理论支撑;既有独到的见解,又有能给人以启迪的实践智慧。而我的文章则显得缺乏冲击力,不能给人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意识到,优秀的论文,源自心灵的投入和智慧的创造。

2000年,基础教育还没进入新课改。那时的大纲还没有提出“动手实践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在执教“体积和体积单位”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感受“空间的大小”,建立体积概念的表象。执教之后,自我感觉理念新、效果佳。于是,我把教学设计附上说明寄给《湖南教育》杂志,但一直杳无音讯。正当我准备重誊再投时,出乎意料地收到了样刊。我迫不及待地翻看我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专业文章。可是,从前翻到后,我根本没看到自己题为“‘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的文章。回到目录,还是没找到。再仔细查找,终于在“灵机一动”栏目,没有分行的几篇文章标题中间找到自己的名字,题目是“操作实验教体积的意义”。翻到第61页,我目瞪口呆了!原本3000多字的教学设计被压缩成不到500字的小短文,而且与另外两篇短文挤在一页纸里。我发表的第一篇称不上专业论文的“豆腐块”竟是如此模样!失望归失望,我还是冷静地读着这篇我提供思考、编辑替我写作的文章。编辑的厚爱让我明白,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创新是文章的生命。

发表的第一篇“长文”

“豆腐块”的发表奏响了我教育生命的“四部曲”:读书——思考——实践——写作。我陆续在《江苏教育》《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了一些1500字左右的文章。我“得寸进尺”,梦想着能发表称得上专业论文的3000字以上的长文。2003年,张齐华老师在小学数学界刮起了一股“数学文化”的旋风。如何让数学课走出狭隘的工具主义的怪圈,成为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热议的话题。我边实践边思考,一年后写出了《重塑数学文化品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一文。感觉文章虽然写出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但5000多字的长文估计不能发表,也就没有勇气寄出去。想想这样的长文参加论文评比应该是有分量的。于是,这篇论文一路过关斩将,从县走向市再到省。出乎意料的,居然被省教研室作为三篇论文之一推荐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评比并获得二等奖。获奖兴奋之后,也就渐渐淡忘了。2005年初的一天上午,突然接到省小学数学教材编辑部侯正海老师的电话,说我的那篇文章,探索新、挖掘深、文笔美,打算发表在《小学数学教学》杂志,但必须把文章压缩到3500字以内。想着能实现发表长文的梦想,我只好忍痛割爱了。但持续两天的修改却让我发现,5000多字的长文居然用3000多字照样能表达清楚,原来文章是可以更短的。我相信编辑完全有能力帮我完成这项工作,但留给我的这个自我修改的机会却让我认识到,优秀的文章,应当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

一堂课,三篇文章

在我看来,一线教师的文章应当是“做”出来的。执着于某个专题的持续思考和积极实践,会让我们实现自我认同与自我完善,保持心灵的开放和创造的激情。2007年初,南通市计划组织一次学科带头人优秀课展示活动,如皋教研室通知我做准备。我不太喜欢执教别人演绎过太多次的课,一是我没有勇气向别人挑战,二是我想通过执教别人没怎么尝试过的课题挑战一下自己。于是,我选择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一课题。全新的教材、全新的内容,意味着没有参考资料,寒假里连教师教学用书都没到!通过研究,我发现转化策略与前面学过的枚举、倒推、替换、假设这些策略有很大的不同。之前学过的这些策略都是针对某一类特殊类型的问题,相比而言,更接近于方法。而转化策略更具有上位的性质,与数学思想接近。因此转化的策略教学实际上是对小学阶段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的一个总结和提升,具有复习课的性质。有了这样的认识,我就通过引入、梳理、提炼、应用等几个环节设计教学。设计出来后,教研室却委婉地通知我不用上了。我并不遗憾,因为我可以在自己的班级用实践检验自己的思想。实践的成功点燃了写作的激情,我连夜写就《让转化策略扎根学生心田》一文,并向《教学与管理》杂志投稿。无巧不成书,当年12月份,南通市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第一次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我被选拔为执教者之一。学期临近结束,上册教材可选的内容不多了,我就想到未能在南通市展示的这节课。重新解读教材,我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一部数学发展史,特别是初等数学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用转化思想解决新问题的历史。于是,我决定除了激活学生已有的关于转化策略的具体经验,更从数学文化的角度,把一节课放到数学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去考察。我阅读了很多数学史方面的材料,努力寻找适合六年级学生的数学史料,并从儿童的视角重新打造,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就在上完课的那天中午,我收到了《教学与管理》的样刊,关于这节课的第一篇文章正式发表了。寒假里,我将教学设计和说明寄给《江苏教育》杂志,没想到很快在4月份就发表出来,而且给了我整整3个版面。2008年3月份,在海安参加南通市小学数学年会,海安的老师从不同的视角演绎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他从“空间与图形”“数与代数”“综合应用”等几个领域,以具体方法为支撑,不断引导学生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以至于常态课根本无法完成。但给我的思考是,转化策略不是一节课或一个小单元就能教完的,应当在后续的多节课中,有意识地渗透,提升学生的策略意识,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结合自己在转化策略这个单元的教学实践及思考,我写了《丰富方法体验 增强策略意识》一文,很快就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我感觉,这似乎成了一个关于转化策略教学的微型课题研究。它让我体悟到,教学研究中的课题意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非常重要。要使自己真正成为研究者,就要保持对教育的兴趣和热爱,以敏锐的眼光捕捉教学问题,从实践中产生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开展行动研究。

发表篇数最多的文章类型

新课改以来,我一直把做高度自觉的反思者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我认为,只有跳出课堂看课堂,理性反思自己的课堂,才能把自己从感性的海洋中拯救出来,冷静地思考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而寻找到变革的方法。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而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十年来,我坚持借助案例进行思考,高度重视案例的分析与积累,并通过案例的比较获得关于如何从事新的实践活动的重要启示。从2008年起,我在课题的引领下自觉开展反思性实践。我喜欢把大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小课题,分阶段逐一突破,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生成属于自己的“实践性智慧”,提升课题研究的高度。郑毓信教授认为,好的教学反思应当“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虚实并重,小中见大”。我所写的案例都坚持“小切口,深挖掘”。我觉得,教学反思案例的撰写应当达到像郁达夫说的“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中说人情”的境界。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仅2008年,我就发表了22篇教学案例与反思。近5年来,我在近百篇的案例撰写过程中,用一场远未胜利但前景美好的静悄悄的革命,不断改变着我的课堂。我也从一名普通的老师成长为学校骨干,再到市学科带头人,直至幸运地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案例记下了课堂上无法预约的精彩,是案例存下了稍纵即逝的教学灵感,是案例录下了教学艺术的遗憾,是案例写下了课题研究的注脚,是案例留下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足迹……案例已经流淌于我教学生命的血脉之中,成为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花一个月修改的文章

2008年,我校承办了“师陶杯”论文颁奖活动,学校动员每一位老师撰写教育科研论文。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暑假里,学校请来省教科院专家来校指导论文修改。王一军教授看了我的论文之后,语重心长地说:“一线老师的论文往往是散点式的,没有一种整体的框架,缺少立体式思维。文章的几个部分之间应当是并列关系或者是递进关系,每个小标题之间也应该是这样。一线老师的文章既要有理论支撑,又要有吸引人的实践案例佐证。理论要和实践紧密结合,防止写成抄一段理论加一个案例的形式。要通过文献索引和综述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与创新。”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发现,自己的实践是丰富的,案例也是鲜活的,但缺少理论架构和系统思维,层次不够高。于是,我把自己关在家里一个多月,对相关的文献重新检索、形成综述,对论文的结构重新思考,使其系统化、立体化,力求写成规范的学术论文。这期间,我边研读著作《课堂提问的艺术》《被压迫者教育学》《有效教学论》《论对话》等10部著作和大量的论文,边修改自己的论文,最终完成了《有效提问的理念观照与思路设计》。功夫不负有心人,论文获得了“师陶杯”论文评比一等奖。没想到这一个月的阅读量竟是我过去一年的总量。“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写作推动了我的专业阅读,而阅读又提升了我文章的品质。现在,我已经养成了这样的论文写作习惯:先捕捉写作话题灵感,再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形成综述,然后着手微型课题研究,接着形成论文框架,最后下笔成文。真可谓:阅读、写作两不误。

花三年写成的专著

2009年起,我参与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小学‘倾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南通市教科研中心副主任冯卫东的带领下,课题组成员摒弃浮躁、静心读书、用心思考、潜心实践,追求“真课题,真研究,真成果”。也正是在这种扎实、充实、厚实的研究氛围中,我被感染、被卷入,从而开始了一段“倾听教育”的心路历程。我们对每一次研讨都充满期待。在这里,我们分享读书的快乐、课堂的机智、碰撞的智慧、激荡的灵感。每一次研讨既有对已有实践经验、理性思考的梳理和总结,又能生成许多新的研究思路、方向及子课题,指引着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定期研讨的成果不断渗入平时的课堂。于是,我们以倾听的视角审视自己的课堂,不再把“倾听”只作为一种热切的教育态度、一种单纯的教学行为,而是把“倾听”具体到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细节。师生的每一次对话、一举手一投足都打上了“倾听“的烙印。提升倾听修养,养成倾听习惯,修炼倾听智慧,提升倾听艺术,构筑倾听课堂成为我尊重学生生命、促进学生成长的职业追求。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积累起一篇篇教学案例,系列论文在《江苏教育》《福建教育》《北京教育》等杂志陆续发表。

有了大量的实践案例和系列论文作底子,我便产生了写书的冲动。书稿从2010年开始酝酿,其间经历了理论功底匮乏的困扰、实践探究的困惑、身体欠佳的苦恼、行政事务缠身的烦躁,写作和修改的过程时断时续,有时候实在写不下去了,真想放弃。但是课题组的一次次研讨,时时点亮我心中的希望,激活我钝化的思维,激发我写作的热情。而课题组成员的鼓励和帮助,更是让我深受感动。终于,我完成了平生第一本著作——《倾听数学》。对我来说,专著的完成让我享受到写作的高峰体验。倾听、儿童、生命、成长这些教育的关键词,随着写作的进程,在我的思想中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儿童数学”的教学主张也在倾听儿童心音、倾听数学本质、倾听自我思想的基础上清晰起来,我分明感到自己迈向了生命成长的新一重境界。

智慧课堂论文范文第10篇

一位三级达标校的教师来我校(一级达标校)交流,并举行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公开课教学。冠之“文以意胜,理以气达”的主标题,内容是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显然,这是一节作文指导课,但该教师下发的材料对中心论点“简单是一种智慧”设置的分论点“精彩举例”却是这样的:

简单是一种智慧,它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人超高的思考能力,也是一个人对人生感悟的体现。

一生之中,我们要做很多事,每做一件事,是面面俱到、绞尽脑汁、盘算利益,还是如孔圣人之“再,斯可矣”,抑或如子路般想都不用,直接就把事情做好?

显然,孔圣人之言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故简单是一种智慧乃真理,因为知晓简单是一种智慧,故我们总能将自己的人生打理得清清楚楚、张弛有度。因为我们的生活节奏掌控在自己手中,故我们的人生便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该教师在上课时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讲一则作文材料就要求学生按组别大声朗读。读完,就引导学生鼓掌,以资鼓励。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对各种逻辑关系诸如并列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等的详细阐释。整整两节连堂课,学生除了勉强大声朗读外,大部分时间都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很显然,这是一节失败的公开课。失败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该教师的定位不准。

首先,授课的对象是一级达标校高二学生,学生素质比起之前接触的三级达标校的学生高出许多,很多知识性的东西,比如复句中各分论点间的关系学生早已掌握,而该教师却将授课重心安排在如何区分各分论点间的关系上,学生自然提不起精神,课堂沉闷乏味也就必然。

其次,该教师在举分论点的设置例子时,也没有遵从高标准严要求的示范原则,而是按三级达标校一般学生的水平举例,如上面所呈现的三个分论点,不要说应该简明扼要,力求句式统一,长短一致,就连最基本的“分论点必须是一个个明确的判断”都未做到,这样低水准的“精彩举例”示范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如果定位不准、举例失当,学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错误地认为,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原来可以如此随心所欲,几无标准。以后要想纠正,难度可就大了!

最后,这是一节作文课,理应围绕“文以意胜,理以气达”的主题来讲清如何在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上实现“意”和“气”,而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势必要通过恰当的举例来引导学生善发现、多思考,但该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朗读,似乎不见书声琅琅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更不是语文公开课。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不同于阅读教学,“读”这一手段不宜在作文课上频繁使用,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现、多比较、多思考、多修改才是上策。况且,有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只需快速浏览即可,一味地朗读那些毫无必要的句子段落,不仅形式刻板,索然无味,而且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上一篇:跨境电商论文范文 下一篇:装配式建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