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7 11:30:04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1

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浙江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

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二、项目背景

当前,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全面迈入小康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提上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绿色食品还将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工作。对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帮助广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推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发蔬菜、茶叶、酒类、罐头、鲜果、粮油、干果、海产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56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只。现标志有效使用权期内的产品40只。绿色食品产量10万多吨,销售额4亿多元,利润5000多万元,全省省内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测面积超过4万多亩。还有28只产品已通过环境监测,正在进行初审。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发展还比较迟缓,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截止2001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达到121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400个,实物总量达2000万吨;年销售额500亿元,出口额4亿美元。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绿色食品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升为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成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为绿色食品事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市场,逐步建立起绿色食品销售服务网络,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开拓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依靠市场机制大力推动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特提出本项目。 三、项目建设的意义 1、发展绿色食品是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目标。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发展方向,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2、食品是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手段。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名牌效应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绿色食品生产自始至终贯彻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生产、加工、贸易过程的标准化和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以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形象面对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市场。绿色食品近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名牌加绿标等于精品”的概念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95%的企业使用绿色食品商标后效益明显增长。因此,发展绿色食品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效益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3.发展绿色食品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我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中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染严重、质量差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受到限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农业和市场利益及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大了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以技术标准、动植物检疫、健康标准、食品标准、产品标识等一系列所谓的“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限制越来越大。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出口的一些农产品如茶叶、蔬菜、海水产品、鲜香菇、蜂产品等,由于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技术指标超过外方的限制标准,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屡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因此,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绿色食品打破“绿色壁垒”,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有力措施。 4.发展绿色食品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食品生产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环境”,也就把自然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融入了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之中。绿色食品通过产地大气、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只有符合条件的产地环境才能开发绿色食品的要求。从事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和农户对环境条件比较好的产地要珍惜和保护,对环境条件暂时达不到标准的产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从而将“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式环境保护行为转变为主动式保护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通过监控生产过程,要求生产者严格遵循绿色食品生产操作的规程,合理使用肥料、兽药、农药等,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对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并保证绿色食品最终的质量。 四、项目主要内容 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即建设一个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制定五项规程:五个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一个规划: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 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是构建浙江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 具体内容为建设常设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常年开展绿色食品展示展销;在因特网上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 完成这二项建设内容,可实现实物展示展销与网络展示展销相结合,可常年展示浙江省绿色食品、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和效益农业发展风貌,并吸引省外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逐步形成幅射周边省市乃至面向国内国际的绿色食品市场。从全国而言,目前也只有哈尔滨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城市建有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省级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目前还无先例。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乃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二)制定五项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 技术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是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行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是通用性标准,第二是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第三是生产操作规程。根据农业部要求,今后农业部中绿中心主要负责通用性标准和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报农业部颁布。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由省绿办负责修订工作,由地方主管部门颁布。因此必须抓紧抓好标准的制定工作,使我省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 尽快得到完善。2002年先行试点修订5只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并组织成立“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有关专家在标准的修订中的作用。 (三)制定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和“创建绿色浙江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加强区域布局规划指导是明年绿色食品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是明年农业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绿色食品发展的 条件和特点,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点,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把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规划出来,对于指导绿色食品的发展非常必要,是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措施。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将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根据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战略目标,组织专门力量,研究编制“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依据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总体规划,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规划,重点突出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主导产品。并组织有关专家、领导对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科学。通过加强规划指导,促进绿色食品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项目资金预算 该项目资金预算270万元。具体支出内容: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费用预算150万元。其中: 1、展示展销大厅:目前以租赁方式,年租金约40万元。 2、浙江省绿色食品网站建设经费90万元(见表1),机房及办公用房从现有办公用房解决,装修经费20万元。 表1:浙江省绿色食品网站投资预算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单价

合计

备 注 服务器

IBM或HP2000

3 5 15 内外网数据库各一台

网管服务器

联想万全2100

1 1.6 1.6 网络系统管理

交换机

U-Hammer24

1 1.5 1.5 网络系统管理含机架

2600路由器

Cisco或华为产品

2 3.0 6.0 内外网各一台 防火墙

1 8 8 网络安全管理 系统软件

1

1.5 1.5网络系统管理

网络管理设备

1套

0.6 0.6

磁盘阵列 HP 9.1G 1 2.8 2.8 数据库使用 笔记本电脑 COMPAQ或IBM 3 2.0 6 检修、演示使用 台式电脑 PIV 2 1.0 2 信息制作与管理 台式电脑 联想 5 0.8 4 工作站 扫描仪 2 0.4 0.8 信息制作 打印机 1 2.0 2.6 绘图1台激光2台 UPS电源 SMART3000UX 1 2.0 2.0 后备电源8小时 投影仪 SONY 1 4.0 4.0 演示与培训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单价

合计

备 注 数码相机 1 1.0 1.0 信息制作 数码摄像机 SONY 1 1.0 1.0 信息制作 复印机 东芝A3幅面 1 1.2 1.2 信息制作 传真机 2 0.2 0.4 信息制作 一体机 1 2 2 信息制作 配套设备 7 含空调电脑桌椅沙发等 不可预见 7 硬件合计

78

网络维护费

12 含应用软件、电路租费、机器维护、技术支持及易耗品等 总 计

90 (二)编制五项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费用预算25万元。其中用于编制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费用每项3万元,计15万元;用于组织成立“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审定、会议等费用10万元。 (三)编制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费用预算30万元。其中用于组织专家调研及委托规划编制费用22万元;用于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专家论证会议等费用8万元。 (四)工作配套经费费用预算65万元。为了确保上述计划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为了保证绿色食品工作的正常运转,工作配套经费费用预算65万元,主要用于: 1、绿色食品宣传费用预算支出40万元。主要用于:一是开展绿色食品宣传月活动费用预算20万元,集中时间、集中力量、统一策划,利用报刊、电视等多种舆论工具,大力宣传、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和优质名牌绿色食品,强化社会各界的认知,扩大绿色食品的影响和知名度;二是印发、购置绿色食品书籍、资料、音像等宣传资料和日常宣传费用20万元。 2、技术培训预算支出15万元。主要用于绿色食品知识和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的业务素质。计划举办2期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研讨班,培训内容为:计划培训人数100人,参加对象为各市、县农业 部门主管绿色食品、绿色农产品、有机食品工作的领导,各市绿色食品工作经办人员、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的领导和技术骨干等;培训时间每期10天左右,包括理论学习和参观考察。 3、绿色食品市场管理费用预算10万元,主要用于联合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一次绿色食品市场大检查,严厉打击各种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净化绿色食品市场,提高绿色食品声誉,保护和调动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积极性。 六、项目预期效益 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的实施,必将推动我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成为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通过项目计划实施,预计在 “十五”期间,可建成100个以上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创建10余个绿色食品示范县,引导和示范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到“十五”期末,可有200只以上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全省优质名牌农产品基本达到绿色食品要求,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50万吨,销售收入20亿元,利润3亿元,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同时,实施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在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食物的更高要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七、结论 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项目,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行业总体规划,属于国家政策优先支持的领域和范围,也是我省绿色食品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实施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是认真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和农产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一项有效措施,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工作。项目目标明确,方案切实可行。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2

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浙江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

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二、项目背景

当前,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全面迈入小康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提上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绿色食品还将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工作。对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帮助广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推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发蔬菜、茶叶、酒类、罐头、鲜果、粮油、干果、海产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56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只。现标志有效使用权期内的产品40只。绿色食品产量10万多吨,销售额4亿多元,利润5000多万元,全省省内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测面积超过4万多亩。还有28只产品已通过环境监测,正在进行初审。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发展还比较迟缓,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截止2001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达到121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400个,实物总量达2000万吨;年销售额500亿元,出口额4亿美元。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绿色食品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升为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成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为绿色食品事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市场,逐步建立起绿色食品销售服务网络,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开拓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依靠市场机制大力推动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特提出本项目。

三、项目建设的意义

1、发展绿色食品是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目标。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发展方向,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2、食品是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手段。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名牌效应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绿色食品生产自始至终贯彻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生产、加工、贸易过程的标准化和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以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形象面对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市场。绿色食品近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名牌加绿标等于精品”的概念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95%的企业使用绿色食品商标后效益明显增长。因此,发展绿色食品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效益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3.发展绿色食品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我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中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染严重、质量差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受到限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农业和市场利益及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大了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以技术标准、动植物检疫、健康标准、食品标准、产品标识等一系列所谓的“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限制越来越大。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出口的一些农产品如茶叶、蔬菜、海水产品、鲜香菇、蜂产品等,由于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技术指标超过外方的限制标准,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屡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因此,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绿色食品打破“绿色壁垒”,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有力措施。

4.发展绿色食品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食品生产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环境”,也就把自然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融入了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之中。绿色食品通过产地大气、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只有符合条件的产地环境才能开发绿色食品的要求。从事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和农户对环境条件比较好的产地要珍惜和保护,对环境条件暂时达不到标准的产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从而将“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式环境保护行为转变为主动式保护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通过监控生产过程,要求生产者严格遵循绿色食品生产操作的规程,合理使用肥料、兽药、农药等,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对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并保证绿色食品最终的质量。

四、项目主要内容

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即建设一个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制定五项规程:五个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一个规划: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

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是构建浙江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

具体内容为建设常设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常年开展绿色食品展示展销;在因特网上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

完成这二项建设内容,可实现实物展示展销与网络展示展销相结合,可常年展示浙江省绿色食品、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和效益农业发展风貌,并吸引省外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逐步形成幅射周边省市乃至面向国内国际的绿色食品市场。从全国而言,目前也只有哈尔滨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城市建有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省级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目前还无先例。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乃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二)制定五项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

技术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是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行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是通用性标准,第二是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第三是生产操作规程。根据农业部要求,今后农业部中绿中心主要负责通用性标准和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报农业部颁布。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由省绿办负责修订工作,由地方主管部门颁布。因此必须抓紧抓好标准的制定工作,使我省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尽快得到完善。2002年先行试点修订5只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并组织成立“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有关专家在标准的修订中的作用。

(三)制定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和“创建绿色浙江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加强区域布局规划指导是明年绿色食品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是明年农业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绿色食品发展的条件和特点,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点,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把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规划出来,对于指导绿色食品的发展非常必要,是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措施。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将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根据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战略目标,组织专门力量,研究编制“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依据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总体规划,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规划,重点突出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主导产品。并组织有关专家、领导对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科学。通过加强规划指导,促进绿色食品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项目资金预算

该项目资金预算270万元。具体支出内容:版权所有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费用预算150万元。其中:

1、展示展销大厅:目前以租赁方式,年租金约40万元。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3

关键词:城市背景 绿色建筑 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节能方面,应该将建筑能耗指标与城市节能减排目标相关联,以控制建筑的能耗指标为核心。建筑的节能标准,不应该根据政府的意愿随意确定,更不能出于建设单位自愿确定,而应该把建筑能耗指标与城市的节能减排目标建立对应关系,使绿色建筑发展承担起城市节能减排的任务。在节能标准实现途径上,应该选择适宜的节能技术,以被动式技术为主,适宜的主动式节能技术为辅,力争以最低成本实现节能目标。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应该鼓励选用太阳能光热等低成本技术;对于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技术,应该在开展设计前对场地条件、建筑物用能特性等进行充分论证;对于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技术,由于转化效率低、成本高,应该结合项目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合理选择,并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等支持政策。

节水方面,在区域层面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在单体层面应该以控制建筑耗水量为核心。在进行建筑水系统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利用项目所在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系统、再生水供应系统等,避免重复建设独立式污水处理回用系统而造成资源浪费。在进行雨水收集利用时,应该考虑项目所在地降雨量和蒸发量,若降雨量大于蒸发量且规模可观,可以考虑进行雨水收集利用;若降雨量小于蒸发量,或降雨量规模较小,则应该优先考虑将雨水下渗增加地表水涵养。

节地方面,应该在城市规划阶段合理确定城市建设密度和人口密度。在城市规划阶段,应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建设适宜性评价等分析结果,确定城市每一区域的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在进行每个区域内的项目建设时,应该根据给定的强度、密度进行规划设计,而不应该对不同的区域采用相同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等指标加以限定。

节材方面,应该推广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设计,执行住宅全装修标准。在建筑材料选择时,除了考虑材料全寿命周期能耗指标、环保指标、原产地距离等因素外,还应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引入节材理念。在设计建筑的卫生间、厨房、楼梯间等功能房间时,应该尽量统一开间、面宽,并与材料模数建立对应关系,减少材料的尺寸种类和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二次加工。对于住宅类项目,应该尽量提高精装修比例。目前我国一步到位的精装修住宅数量占年住宅开发总量不及10%,住宅二次装修正在造成巨大的浪费。而发达国家精装修住宅数量一般可达占住宅开发总量的 80% 以上。此外,旧建筑拆除和新建筑装修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垃圾的搬运、处理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一、通过情景分析建立城市发展目标与绿色建筑指标的联系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便把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开始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理论的不断扩展,许多城市开始制定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可持续性、生态性的量化要求和评判依据。然而,如何将设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进行分解并能够保障指标的实施,仍然是个难题。我们认为,应该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与城市指标体系中节能减排指标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解决城市节能减排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市的节能减排指标确定以后,首先应该通过情景分析方法,建立城市远期能源消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将城市能耗总指标分解到建筑、交通、产业、市政等各个耗能领域,得出城市的建筑总能耗。建筑总能耗指标确定后,再针对住宅、公建、产业等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相关适用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各类型建筑的用能特点、建设模式、工程造价等因素,最终确定住宅、公建、产业等各种类型建筑的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这一建筑能耗指标,即应作为地方绿色建筑标准的核心控制内容,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控制目标。

二、将绿色建筑内容纳入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

以城市为背景发展绿色建筑,应该将绿色建筑的内容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我国城市的规划体系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3个阶段,这 3 个阶段是逐层深化、逐层控制的关系。因此,可以将城市和建筑相关联的指标,如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排放量等指标,借助城市的规划体系从城市层面分解到建筑层面里去。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建设适宜性评价等分析结果,确定城市总建设规模、总人口、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城市各个区域,纳入分区规划同时根据建设和人口规模,确定能源供应、给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容量和规划方案。制定城市的常规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供应、污水处理和再生水供应、垃圾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规划方案,界定城市基础设施层面和地块开发层面所分担的任务内容。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将上位规划确定的各项能源、资源消耗量和 CO2、废弃物排放量指标分解到各个地块,作为实施层面管理的依据。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各项要求的落实,还应该将有关要求纳入规划管理之中。在制定每个开发地块的规划条件时,应该将各项指标纳入规划条件,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附件赋以其法律效力。待地块进入开发阶段,将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纳入到规划、建设管理程序之中。在不增加规划审批环节的前提下,实现对绿色建筑要求的层层把控。例如 :在核提规划条件阶段,应该对各个项目提出绿色建筑相关要求,明确需要达到的节能、节水指标。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阶段,应该在场地设计、室外管网工程设计中明确可再生能源设施的位置范围 ;明确雨水收集、透水地面范围 ;明确无障碍设施位置 ;要求设计单位提供对总平面布局进行的日照、风环境、噪声等场地环境模拟报告,合理确定建筑布局。在建筑方案审批阶段,需要核查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比、维护结构做法、遮阳措施等,检查相应的建筑能耗模拟报告,确定建筑能耗量 ;进行可再生能源设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明确各类能源的计量方案 ;确定空调、新风系统形式及设备效率 ;确定建筑用水量和节水器具类型。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阶段,需要将节能、节水、节材的各项设计内容纳入施工图纸,并最终确定各设备、器具的规格、效率。在工程招投标阶段,需要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施工的相关要求,对设备节能、节水效率的相关要求。在工程施工阶段,除了对常规的质量、安全内容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对建筑节能关键部位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检查。在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围绕绿色建筑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在建筑运营阶段,需要通过建筑节能部门对建筑物的能源、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三、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目标逐步提高,节能减排任务越来越艰巨,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将绿色建筑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提出推进绿色建筑的各项法律要求,建立起规划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制度、竣工验收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制度等;修订《建筑法》,建立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部品材料及设备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建设行业绿色转型;指导各地健全绿色建筑地方性法规,建立符合地方特点的推进绿色建筑的法规体系。为了在技术层面保障绿色建筑有效实施,除了建立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以外,还应该建立贯穿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的第三方技术审查机制。可以由行业协会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也可以依托我国现有的施工图审查机构,经考核后授予其绿色建筑技术审查资质。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负责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运营各阶段的技术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作为规划建设行政审批程序的前提条件。同时,应该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资格审核和对审查人员的培训、认证,培养专业的绿色建筑技术审查机构和审查人员。

另外,应该针对从事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运营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建立资格审核和培训、认证制度。由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负责对从事绿色建筑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获得资格认证后方可从事相应阶段的工作。此外,还应该在高等院校、专业院校规划、建筑专

业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绿色建筑专业知识学习。对于从业人员,也应该结合规划师、建筑师的注册资格考核,专业职称的继续教育等途径,进行绿色建筑相关技能的培训。培养发展绿色建筑所需要的人才。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大范围、快速、良性发展,激励建设单位建造高标准绿色建筑,应该制定完善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参考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可以采取对生产和使用绿色建筑技术产品的企业减免税收,对开发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给予容积率奖励,对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和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政府率先采购绿色建筑相关产品,对购买绿色建筑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财政补贴,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建造提供免费技术支持等激励政策。此外,还可以探索借助碳排放交易等碳金融工具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

四、政府发挥表率作用进行示范引导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政府应该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由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行政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应该率先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对商业开发项目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在政府采购时,通过直接购买的方式,引导和示范相关产品的使用,促进技术商业化和快速普及,提供一定的市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降低产品流通和营销成本,降低技术的成本。以天津生态城项目为例,该区域在实施 100%绿色建筑的前提下,政府率先按照生态城绿色建筑最高等级建设了行政服务中心、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并结合正在设计的中学、公屋展示中心等项目进行超低能耗、零能耗建筑的积极探索,成为区内其他建设项目学习借鉴的标杆。

5 搭建绿色建筑产业化平台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每年约 20 亿 m2的新建建筑,并且这一进程将会持续 10 ~ 20 年。如果这 20 亿 m2新建建筑都成为绿色建筑,将会使我国成为未来全球最大的绿色建筑市场。这个市场必定会吸引全世界最好的绿色建筑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生产企业进驻中国。我们正是可利用这一契机,建立一个绿色建筑技术转化、研发、应用和推广的产业化平台,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备产业化基地,形成与之相应的市场环境、投融资机制,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应该重点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的设计、咨询、检测、认证等服务业发展,形成上下游完整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条。因此,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应该尽快制定针对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培育、扶持政策,建立绿色建筑产业联盟,成立绿色建筑发展基金,设立专项财政补贴,吸引知名企业进驻,形成带动效应,培育该类型产业在我国健康发展。同时,制定技术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检测机构,对投入使用的技术产品进行检测,保障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4 结语

我国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虽然我国工业革命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建筑技术、材料等领域相对落后,但是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基本结束,无法再拥有大规模发展绿色建筑的机会,而我国却拥有着世界最快的城镇化速度和最大的建筑市场。我们正是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发展基于城市背景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通过建立完善的政策机制保障绿色建筑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最终掌握绿色建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赖明.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建筑节能减排[J]. 建设科技. 2011(05)

[2] 第七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低碳成为绿色建筑主轴[J]. 建筑节能. 2011(04)

[3] 仇保兴会见参加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国内外代表[J]. 门窗. 2011(04)

[4] 本刊记者.绿色建筑 构筑人类绿色家园――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四大特点[J]. 住宅产业. 2009(04)

[5] 刘云佳.第六届绿色建筑大会在京召开 低碳时代助推绿色技术[J]. 城市住宅. 2010(04)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4

1.1强化绿色经济意识,落实科学发展实践

在全市范围内做好对绿色经济的相关宣传,让广大干部及市民都充分了解绿色经济的含义以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绿色经济意识,明确其发展趋向,坚定对其发展的信心。同时,建立科学的绿色指标考核体系,在体系中要将绿色经济的相关要求充分体现出来。要对微观经济主体做出合理的引导,让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重视污染及资源耗费控制问题,在建设工程的设计建造阶段,都要做好节能、环保以及最大利用效率的和谐。

1.2做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结合高州市市情,正确分析当前高州市经济发展存在问题,制定相应的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并将其作为高州市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第二,结合高州市未来的绿色发展规划,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从而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并且基于此规划,制定出高州市每年的年度绿色经济发展目标,然后结合目标,严格依据规划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最终实现高州市的可持续发展。

1.3做好绿色技术开发和推广,寻求绿色能源新突破

结合高州市当前减排潜力不足的情况,适当的将减排重点从关停和治理作为主导力量向减排新技术、工艺改进、流程改善上过渡,从而在新技术下提高生产效率,减低生产成本,实现效益的提高。探寻一些新能源产业诸如热能等,并将它们作为新兴经济增长力量。结合世界环保产业发展的前景,在工业制造以及石油化工等方面探索新的绿色突破。

1.4突出绿色优势,推动结构转型

第一,对增量做出相应调整,使得绿色产业的比重不断加大,重点发展一些高技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从而进一步将结构转型到高级产业结构上。第二,对存量做出相应调整,发展高端化的生产技术并一起带动产品结构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化,使得产业结构逐渐过渡为高端技术、高端附加值以及高端消费。第三,对空间做出相应调整,将一些具有相同或者相关产业的企业布局进行集中,如此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得到一定的聚集,从而有利于资源高效配置和集中处理企业污染问题。

1.5对绿色消费行为作出倡导,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第一,对于公共消费来说,要提倡节约和节能减排,推动全社会的节能降耗,进而推动绿色经济目标的及早实现。第二,对于消费行为来说,要鼓励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对一些大功率的私人交通工具做出相应限制,将一些因交通拥挤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控制在最低。第三,对于生活方式来说,要尽量少用一次性产品,在节约资源及能源的情况下,最大化地实现可持续消费,从而推动高州市两型社会建设。

1.6进一步完善绿色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应保障及支持

第一,抓住新机构改革的先机,将每个部门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划分清楚,整合其管理的权限,将其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对其问责机制做好相关强化,做好市域范围内的发展规划、项目制定、相关检查及监督等工作的相关协调。第二,针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地方性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从而对绿色经济的工作行为做好规范,对生产者及消费者的行为做好相关约束。第三,做好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落实工作。将有利于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土地及资源配置政策全面实行;落实好项目审批及市场准入的政策,使得绿色经济的门槛得以提高。落实好绿色产业及产品的相关激励政策。政府应该对本地的绿色产品出台相应的鼓励与支持政策。第四,做好绿色管理工作。正确运用好各类经济、法律、教育及行政手段,从而保证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要严格格执行,不断加大执法强度和监督力度,保证信息的透明性,建立高效的绿色市场,对一些非绿色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

2结论

综上所述,绿色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选择。当前,对于广东省高州市来说,面对目前发展绿色经济时存在的问题,应该认真分析,并结合相应措施,将发展绿色经济的有利时机紧紧抓住,从而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将存在问题及时解决,进而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抢占先机,在激烈竞争中获取到自己的位置。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5

[摘要]在政府采购中实施绿色采购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可以促进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以及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尚无具体规则来指导和规范政府的绿色采购行为,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介绍,探讨如何通过建立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政府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循环经济

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公共财政体系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一项基本手段。而所谓“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规定产品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需符合环保要求。

由于政府采购数额巨大,实施绿色采购具有很强的杠杆作用,可以促进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实施绿色采购能够直接减少政府日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可以为社会各界树立良好的榜样。实践表明,绿色采购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成本,有利于保护本国经济和资源,有利于实现政府的社会政策目标。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日本等国开始实施政府绿色采购以来,政府绿色采购发展非常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利用政府采购调节环境保护、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形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积极推行绿色采购,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国际组织也组成了绿色采购联合会,很多国际知名大公司以及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自愿实施绿色采购,绿色采购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

一、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绿色采购

1.日本

日本被认为在绿色采购方面作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工作。1994年日本制定实施了绿色政府行动计划,拟定了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鼓励所有中央政府管理机构采购绿色产品。为推动此项行动计划,1996年日本政府与各产业团体组成了日本绿色采购网络组织(GPN),参与该组织的会员团体承诺将通过购买环境友善物品及服务,减少采购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GPN的活动主要包括颁布绿色采购指导原则、拟定采购指导纲要、出版环境信息手册、进行绿色采购推广活动等。这种由政府部门、民间企业、社团组织共同组成的绿色采购团体和联盟,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宣传绿色采购观念、提供绿色采购信息以及会员间的信息交流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2000年日本颁布了绿色采购法,这是日本为建立循环型社会颁布的六个核心法案之一。绿色采购法规定,所有中央政府所属的机构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并向环境部长提交报告;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目前全日本有83%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实施了绿色采购。

2.美国

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经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采购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生态农产品法案、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一系列绿色采购计划。

美国政府尽管还没有制定绿色采购法,但政府采购法第23章专门做了规定,③该章的名称是“环境、自然保护、劳动安全和无毒的工作场所”,主要内容就是绿色采购规定,如23.904款明确指出,采购那些对人民健康和环境影响最小的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采购政策。

目前,美国政府主要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如美国总统第13101号行政命令“透过废弃物减量、资源回收及联邦采购来绿化政府行动”,以及美国资源保护与回收法(RCRA)。④

3.德国

德国自1979年起推行环保标志制度,国家规定政府机构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规定绿色采购的原则包括禁止浪费、产品必须具有耐久性、可回收、可维修、容易弃置处理等条件。在1994年9月27日通过的循环经济法第37章中对政府采购循环经济产品作出了原则规定,⑤明确规定联邦政府有关机关应拟定工作计划,进行采购、使用有关物品;拟定建设计划,采购和使用满足一定的耐用性、维修保证、可再利用性等规定的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

4.欧盟

许多欧盟国家的政府开展主动性环境采购计划已经近10年了,各国之间的绿色采购合作也日益密切。为了避免混乱、进一步协调各国的行动,2004年8月,欧盟委员会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⑥该手册主要用于指导欧盟各成员国如何在其采购决策中考虑环境问题,为此欧盟委员会还建立了一个采购信息数据库,目前信息库中已有100多类产品的信息,包括产品说明书、生态标签信息等,还提出了一般采购建议。欧盟通过《政府绿色采购手册》统一了绿色采购纲领。

二、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时机基本成熟

从目前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看,我国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循环经济为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战略机遇

在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出现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构筑和谐社会,就必须改变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技术范式,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可持续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内容,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绿色采购是建立可持续消费体系的重要切入点。可以说,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2.我国《政府采购法》对绿色采购已有原则性规定

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保护环境目标,⑦“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高科技和环境保护产品,促进环保企业的发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⑧。目前,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刚刚实施两年,有关实施细则和制度正在进一步完善当中,这是制定绿色采购法规的有利时机。

3.我国已具备了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的市场条件

从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和绿色采购产品的规模来看,我国已具备了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的市场条件。由国家环保总局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全球生态标志运动而发起的中国环境标志计划诞生于1993年,目前已经由国家环保总局批准颁布了56项环境标志标准,已有1000多家企业,18000多种产品获得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形成了700多亿元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体。⑨环境标志产品的特性,主要从环境友好角度充分考虑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安全、资源能源节约、再生资源利用以及产品的可回收和再循环。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基本涵盖了政府采购的产品内容,是下一步我国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的重要基础。

三、国外政府绿色采购对我国的借鉴及其启示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和方法建立我国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从美、欧等发达国家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的经验来看,通过立法强制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是他们的共同做法。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我国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化”政府消费行为的首要措施。从长远来说,我国应像许多发达国家一样,制定专门的《政府绿色采购法》,对政府实行绿色采购的主体、责任、绿色采购标准和绿色采购清单的制定和进行明确规定。我国《政府采购法》刚刚颁布两年并在法中已有相关原则性规定,因此现阶段可以在该法的框架下,制定和颁布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条例或办法,从政府绿色消费的要求出发完善和细化目前的政府采购法,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2.建立绿色采购标准,绿色采购清单

绿色采购标准的制定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核心。可以根据目前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

从国际经验看,环境标志产品是各国制定绿色采购产品标准和指南的重要基础。为了核查和审计的方便,许多国家都将环境标志产品与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挂钩,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指南的制定都以环境标志产品为依据和基础,要求政府采购环境标志产品。如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日本的生态标志等。因此,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成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重要配套制度。

3.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完善监督机制

环境信息是制定政府绿色采购指南、产品清单的重要依据。日本的绿色采购产品非常重视环境信息的规范和,其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注重环境信息的获取、利用和。积极获取有关产品生产和出售企业的环境信息,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成为绿色采购实施和监督的重要依据。因此,我国也需要制定公开产品相关环境信息的规范,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建立人大和公众等对政府绿色采购的监督机制。

4.通过经济手段,扶植绿色采购发展

由于采购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采用经济手段推行绿色采购是经济活动规律的客观要求。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实施价格补贴。由于多数绿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费用要高于非绿色产品,因此,政府在采购时可为绿色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或者对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实施价格补贴。实施价格补贴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绿色采购的一条成功经验。为此,应该允许政府以高于市场平均价来购买绿色产品。这要求财政部门在进行政府采购预算时,对进入绿色“清单”产品的购买要给予一定的“价格补贴”,以此来保证采购人购买绿色产品有资金来源。

其次,实施财政补贴。对绿色产品生产企业和开展绿色产品开发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对于更新、改造生产设备和工艺手段的资源消耗型企业也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通过财政补贴以补偿生产企业对环境的治理费用和保护稀缺资源,引导、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绿色生产。

最后,对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进行适当的税收减免。对浪费性消费和污染环境的消费课以重税,比如,开征高额的增值税和资源税,抑制其生产和消费,而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税收上给予适当的减免,降低厂家生产成本,激励公众消费绿色产品,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6

关键词:政府绿色采购,国际经验,启示

随着世界各国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政府绿色采购已经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所谓“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着意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

政府绿色采购的市场效应分析

(一)政府采购的规模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采购的范围和采购规模日益扩大,政府采购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贸易的最大消费者。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各国政府采购消费大约相当于各国GDP的10%左右,发达国家的这个比例要更高一些。如欧盟各成员国政府采购每年约1万亿欧元,占其GDP的14%左右(还不包括公共事业部门的采购)。日本中央政府每年采购额达到14万亿日元。联合国每年支出约30亿美元。

由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公共事业的不断加强,政府采购不仅价值大,数量多,而且涉及的产品范围广。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达到了2500亿元以上,占当年财政支出的7%,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7%.  2004年全国政府采购货物类规模为1048.7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49%,比上年增长了17%.工程类采购规模为948.3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44%,增长了44%.服务类采购规模为138.4亿元,占采购总规模的7%,增长了33%.

(二)政府绿色采购的市场效应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成为引领绿色消费的重要手段。由于政府采购具有消费规模大,资金量多,涉及面广和市场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是我国建立可持续消费模式的突破口。因此只要政府将环境要求纳入其采购模式,增加绿色产品的购买力度,对市场中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对供应商产生积极影响。政府行为代表社会公共利益,通过政府采购,优先考虑绿色产品、绿色服务和有利于环境的工程项目,必然会促进企业向绿色方向发展。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客户,必会积极采取措施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程度。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有助于提高我国企业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作为一个世界制造大国,我国主要的加工制造行业中,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技术及其产品还占很大比重,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经常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和其他市场准入问题,一些产品由于达不到环保标准而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或者无法长久立足。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能够通过绿色标准、绿色认证和绿色清单等措施的引入,将国际最新绿色产品信息和动向及时传到国内相关企业,引导企业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升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可以促进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可持续生产体系。政府绿色采购因其量大面广,可以引导和培养一大批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带动和促进绿色清洁技术的发展。具体地讲,就是政府要通过绿色采购,进一步引导企业调整生产和技术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技术,促进电子设备、交通设备等轻污染产业的发展;加快对化工、造纸、冶炼、电力等重污染产业的技术改造,减少自然资源消费和污染排放量;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等。如美国有近1/3的家用电器是在“绿色旗帜”下推出的。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可以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政府绿色采购对普通消费者有强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消费者的绿色取向促进了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尽管这些国家公众绿色消费行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政府绿色采购无疑发挥了重要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国外政府绿色采购的实践

许多国家和地区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纷纷对政府采购制度进行修正和完善,并通过政策和法律逐步使政府绿色采购理念制度化。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积极推行绿色采购,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国际组织也组成了绿色采购联合会、很多国际知名大公司以及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自愿实施绿色采购,绿色采购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

在实践中,各国纷纷推出各项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政策和措施,主要包括:推出鼓励和推动绿色采购的法律与行政命令;制订和出版各种指导纲要与手册;列出绿色采购产品清单等。各国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国家政府确立政策方向,指导下一级政府进行采购。如法国由中央管理机关制定采购计划并向基层部门贯彻;丹麦、日本由国家推出可持续采购国家政策,指导地方政府与民间的组织与团体推动绿色采购;另一种是以地方团体先自发的绿色采购行动为主导,政府仅属于辅导协助的地位。如瑞士联邦建筑物组织会议作为民间行业组织负责协调建筑业采购。

(一)美国

目前,美国政府主要以联邦法令与总统行政命令作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基础,如美国总统第13101号行政命令“通过废弃物减量、资源回收及联邦采购来绿化政府行动”与美国资源保护与回收法(RCRA)。美国政府尽管还没有制定绿色采购法,但政府采购法第23章专门做了规定,该章的名称是“环境、自然保护、劳动安全和无毒的工作场所”,主要内容就是绿色采购规定,如23?904款明确指出,采购那些对人民健康和环境影响最小的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采购政策。美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已经先后制定并实施了采购循环产品计划、能源之星计划、生态农产品法案、环境友好产品采购计划等一系列绿色采购计划。

(二)日本

1994年日本制定实施了政府绿化行动计划,拟定了绿色采购的基本原则,鼓励所有中央政府管理机构采购绿色产品。1996年日本政府与各产业团体组成了日本绿色采购网络组织(GPN),参与该组织的会员团体承诺将通过购买环境友善物品及服务,减少采购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GPN的活动主要包括颁布绿色采购指导原则、拟定采购指导纲要、出版环境信息手册、进行绿色采购推广活动等。2000年日本颁布了绿色采购法,这是日本为建立循环型社会颁布的六个核心法案之一。绿色采购法规定,所有中央政府所属的机构都必须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并向环境部长提交报告;地方政府要尽可能地制定和实施年度绿色采购计划。目前全日本有83%的公共和私人组织实施了绿色采购。

(三)加拿大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决定》中提出,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湖南”。建设“绿色湖南”,就是要使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与生态环境容量相适应,不以损害和降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危害和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低碳、节约、循环、创新、责任、平衡、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三者互动和谐、共生共赢为目标,最终实现湖南生态健康、经济绿化、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

从战略全局高度认识“绿色湖南”的重要意义

绿色发展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的总趋势。上世纪70年代以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成为全球共识。80年代绿色经济理念一经提出,便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被一些发达国家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安排。此后,欧洲特别是西欧和北欧国家在发展绿色经济上实现长足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实施“绿色新政”,以发展绿色经济创造就业机会。从短期看发展绿色经济是为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从长远看则是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和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绿色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在有利于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其本质和内涵就是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公平、社会发展、社会分配、利益均衡等作为基本内容,把“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取得合理的平衡”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基本手段,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并且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发展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湖南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面临资源环境日益严重的约束,绿色发展可以破除湖南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约束和自然资源瓶颈。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全国敏锐而适时地提出“绿色湖南”发展战略,把“绿色湖南”作为“两型社会” 第一张名片来打造,既符合省情,更是对中央“转方式、调结构”要求的准确领悟和创新实施。湖南站在新的发展历史起点上,一定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湖南的青山绿水”,一定要彰显湖南个性特色,敢于担负绿水青山的保护责任,也勇于承担可持续的发展责任。

建设“绿色湖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潜力

建设“绿色湖南”有着良好的基础条件。青山绿水是湖南的一大优势。据统计,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林地、湿地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7.52%,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森林覆盖率57.01%,列全国前三强,淡水资源占全国的10%;活立木蓄积量4.01亿立方米,森林固碳、放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生态效益总价值达到8140.34亿元,其中森林储碳总量达到7.4亿吨。辖有“一湖”(洞庭湖)“四水”(湘江、资江、沅水、澧水)“三山五岭”(武陵山脉、雪峰山脉、罗霄山脉、五岭山脉)。低碳环保绿色的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湖南拥有丰富水电、太阳能、风能以及生物能,绿色经济水平早已走在全国前列。

湖南一直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节能减排成效明显。节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湖南省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3.39%、4.43%、6.72%、5.1%,共累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90.5%。减排方面,截止2010年上半年,经环保部核定,湖南省“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累计净削减10.24万吨,较2005年下降11.14%,完成“十一五”任务;化学需氧量累计净削减7.36万吨,较2005年下降8.22%,完成“十一五”任务的81.3%。污染防治能力显著增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486万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1.38万吨,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达69.56%,县城以上城镇无害化处理率为44.8%,基本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县城全覆盖。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顺利推进。投入174亿元巨资,采取“五个一批”组合整治措施,截止2010年6月底,流域内共完成整治项目1148个,流域内共建成64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县城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的目标。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已列入全国重金属重污染治理的试点,实施方案正上报国务院审批,共规划项目1800多个,总投资800多亿元,第一批治理项目已启动实施。洞庭湖水环境治理成为全国湖泊治理的典范。关停了234家污染严重的小造纸企业,新上了一批环保生产线,纸浆造纸企业由33家减少到9家,局部水域水质已由原来的Ⅴ类、劣Ⅴ类上升到Ⅲ类,多年未见的江豚多次在洞庭湖出现,湖区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绿色国土建设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全省人工造林1543.1万亩,封山育林1400万亩,低产林改造1153.8万亩,中幼林抚育2150万亩,义务植树6.15亿株,森林覆盖率57.01%,列全国前三强。

建设“绿色湖南”一直是全省重要发展战略和共识。建设“四个湖南”,第一个就是“绿色湖南”。为了保护好绿色,湖南一手抓发展方式转变,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发展战略,坚持守住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四条底线”,注重调大调强与调绿相结合,全面启动“四千工程”建设,制定实施“9+3”重点产业振兴方案,大力推动绿色企业、绿色园区、绿色产业发展,使湖南工业逐步告别“傻、大、黑、粗”,加快向“高、精、尖、特”华丽变身。优先发展“绿色”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均为绿色产业。如新能源产业从勘探、规划、研发、设计,到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国际工程承包,已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湖南的电动客车研发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清洁能源产业异军突起,低碳经济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越来越多的“绿色产业”不断崛起和壮大。循环经济产业初步成型。6家国家级、24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进展顺利,企业、产业之间的循环经济链逐步成型。清洁生产逐步推广,一批技术成熟、效果明显的清洁生产模式得到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废旧物资回收与再生资源能源利用系统和机制初步建立,汩罗市循环经济工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大胆先行先试,在国内率先开展环境资源交易、污染责任保险、绿色信贷等方面探索实践。长沙大河西先导区采用了国际上最流行的“先确定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区域,再确定开发区域”的“反规划”建设理念,保证了大河西近2/3的面积被保护起来。

建设“绿色湖南”要走科学发展之路

绿色湖南是适合省情的发展战略,要节约使用稀缺的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引进开发高端的知识资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发展绿色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走出一条彰显湖南特色、符合“两型社会”要求的科学发展之路。

科学制定规划。以国际视野和现念,借鉴国内外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家和省“十二五”规划,坚持“四化两型”战略,制定高标准、超前性、务实性的绿色发展规划。一是优化绿色空间规划布局。合理确定全省经济功能和绿色功能、绿色资源配置规模和布局、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布,实现绿色规划全覆盖。重点加强城市过境水系、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规范生态保护的红线范围,土地面积及其土地用途等。特别是要加强长株潭、张家界、湘西等地原有地形植被和景观保护,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采取避让、绕道或地下隧道等保护措施,尽可能地保存山水河道、古树名木、村落民居,以发挥它们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要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之路,坚持城乡统筹,把城市、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的绿色空间网络格局。城市依山就水,山水洲城相融,城镇和农村则突出历史、文化、民族、地域特色,逐步实现生态人文交融互补,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三是统筹绿色经济区域合作。绿色没有县界,没有市界,也没有省界。条件相近的行政区域应当形成各自特色的同时,应当以开放式理念打破行政区划,加强资源、技术、人才协作和联合,实现优势共享、避免产业雷同、发挥综合效益。

坚持基础先行。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夯实绿色发展基础。一是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快全省环保、旅游、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抓好城市备用水源、水质监测、生活垃圾无害化和清洁能源工程。例如探索绿色快捷交通运营模式、在原140亿城镇污水处理计划上继续扩大新建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美丽繁荣的湘江生态经济带打造中国的“莱茵河”等。二是凝聚绿色发展共识。新闻媒体和宣传部门要加大“绿色湖南”的宣传力度,党委政府部门要深化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使全省上下一心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保护绿色生态。完善的生态体系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目前全省森林储碳、放氧、储能、蓄水、保土保肥等森林生态效益总值为8140亿元。要把绿色自然资源作为核心资源优先保护。一是守住森林覆盖率这条底线。稳定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蓄积量。进一步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加大保护绿色资源力度。制定全省绿色资源数字地图,明确保护范围、重点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三是重点打造长株潭生态示范区。突出“绿心、一带、多廊道、多斑块”的亮点和特色。四是建设城乡一体绿色生态网络。把生态网络从城市范围拓展到城市郊区和山区森林、农田林网、丘陵果园、河流湖泊等,让乡村变得更加清洁秀美。

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强势推进节能减排。从高把关项目准入、从严淘汰落后产能、从快发展循环经济,坚决限制高耗能、高耗水、浪费资源的产业发展,关掉不达标的“五小企业”,从快建设污水处理、废物处置、废气控制、污染物减排工程。二是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湖南省新能源资源丰富。全省风能经济可开发量约100万千瓦时;太阳能主要原材料硅的储量达2亿吨以上,生物质能可开发利用总量约每年3150万吨标准煤,纤维生物质资源年产5000万吨,已探明铀矿储量2.6万吨。拥有一批在新能源领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等院校和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研发中心,风电叶片制造、燃料乙醇制备等居国际领先水平,兆瓦级直驱永磁发电装备制造等居国内领先。三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研究制订有色、建材、冶金、化工、石化、造纸等传统高耗能产品的能耗限额标准、机关办公用耗能限额标准、商业用耗能限额标准、居民生活耗能限额标准,抓好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并配套出台阶梯电价等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办法。利用节能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发展绿色产业。绿色产业应当成为湖南未来经济的主力引擎,占领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实现中部崛起的王牌。要发展高新科技、节能环保、现代农业、旅游文化、高端服务等绿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完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基地+企业的模式,确保绿色资源的适度合理开发。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二是打造领先品牌。围绕湖南省资源、科技优势,进一步发展壮大粮食、水产品、机械制造、绿色照明、新能源、文化旅游等6个优势行业。要根据市场需求,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知名度的“湘”字品牌。三是组建产业集群。加大中小企业重组兼并力度,重点组建资源再生、污染治理、新能源、机械制造等绿色工业产业群。打造产业航母,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四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是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工业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五是打造绿色核心科技。核心技术的突破和集成是绿色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围绕重点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组建电动汽车、风力发电、轨道交通、机械制造科技创新联盟,联合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共同承接国家重大研发课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重点企业、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对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给与百万重奖的同时,还要加大在湘企业知识产权力度,发明专利总量继续保持中西部第一,力争全国领先。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拓宽绿色融资渠道。加强国土、财税、户籍、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等政策引导。建议每年确定10件绿色技改项目,推动机械、食品、有色、轻工业等湖南传统主导工业转变成为绿色工业。

强化考核监督。制定绿色指标考核体系,提高绿色发展指标在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实施绿色GDP核算,完善地方立法监督。

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篇8

关键词:绿色GDP中小城镇绿色产业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当前世界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从20世纪至今,全球城市化水平从世纪初的15% 飙升到世纪末的50%。21世纪更是被誉为“城市的世纪”城市发展趋势不仅会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改变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类也带来了巨大负担[1]。近50年来,中国GDP增长了10多倍,但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2]

基于上述问题,各国学者和科学家积极地研究如何高效节约的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让人类和城市的未来永续发展。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以减少碳排放和以生态足迹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一系列研究。绿色GDP理念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绿色GDP也称为可持续收入(Sustainable Income-SI),,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就是绿色GDP,其基本思想最早是由希克斯在其1946年的著作中提出的。[3]2009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中国做出了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的排放量降低40%的承诺。[4]

在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许多中小城镇缺乏系统科学的长远计划。首先未对自身,历史基础,资源禀赋考虑很多。贪大求洋,不顾经济实力盲目拉大城镇框架。[5]一些中小城镇忽略了城市化与工业的协调发展。大肆圈占土地搞新区开发。导致大量土地长期搁荒浪费,本来具有优质绿色本底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绿色GDP理念通过以下几点改善城市:

(1)研究城市总体生态格局,对城市用地的开发进行控制,使城市集约高效的利用土地,防止造成摊大饼的现象。

(2)大力发展绿色循环产业,以减少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加强建设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具有完善的网络生态系统,加强城市抵抗环境污染和吸收碳排放的能力。

(4)改善路网体系,建立以公交系统和绿色慢行系统的为主导的绿色出行方式。

2 琼中县发展现状分析

琼中县位于海南省中部,正处于海南岛的“生态绿心”,境内森林覆盖率高,拥有良好的生态本底。2010年县域人口21万、县城城区人口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5%[7]。

表1 琼中县城市发展的SWOT分析

3 发展策略

营根镇不仅被琼中县域范围内四大旅游片区所包围,是黎苗文化风情带的重要节点,而且其自身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规划以旅游为导向,带动相关产业群。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把旅游开发与饮食业、商贸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业和其他服务产业共同规划发展。

3.1 产业发展策略

继续发展优势产业,推广特色产业。琼中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是琼中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呈现出了特色化的趋势。围绕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琼中提出了“山水优势互补、山区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琼中作为海南岛三江源头的生态中心,黎族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地以及宜居的生态胜地的旅游特色,旅游业将成为琼中发展的新的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扶贫开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由粗放低效的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发展,科学发展水果种植业。初步创建“五月荔枝,七月龙眼,九月绿橙”的特色农业产品品牌;重点建设绿橙基地,突出“绿橙节”品牌效益。(图10)

基于绿色GDP理论下的产业应该是把生态因素考虑进来。不能再继续以往的发展道路,片面追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那样的结果可能会换来短期的“繁荣”,但却很可能永久失去可持续发展所赖以存在的基础。

发展资源型精、深加工业,包括南药、竹藤、茶叶、橡胶、 水果、木薯等加工,从中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展高科 技绿色产品加工业与环保产业紧密结合,高度强化生产与消费领域的环境无害化处理,发展生态产业,提高聚集效应。(图11)

现代物流业是计加工、运输、仓储、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为一体,运用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进行高效率计划管理、配送的新型服物业,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图12)

3.2县域体系发展战略

生态本底县域范围以生态为建设本底,强调琼中海南生态中心的地位。优化交通县域范围以贯穿全县纵横交通为交通骨架,发展遍布全县的支状交通。中心突出强调营根镇在全县区域、交通、产业等各方面的中心作用。合理布局各乡镇沿主要交通网络沿线发展,优化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在整体上认清了生态本底和山水格局,通过对区域内山体,水体,植被等场地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十”字型生态内核和城市生态屏障。以紧凑城市和田园城市理论为依托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形成土地高效混合利用。(图13)

3.3 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开放空间发展战略

营根镇地形起伏较大,主要为丘陵地貌,山清水秀,空气质量上佳,是理想的生活环境居所。通过对规划区内水体、山体、植被等场地等景观要素的解读和生态敏感性分析,构筑以“X”字型的绿色开发空间。将水系、农田、森林、绿地等生态开放空间联系起来,并且与城市建设空间协调发展,形成生态宜居的城镇空间。(图14、图15)

4 总结

琼中县城概念性总体规划的过程紧扣绿色GDP理念,深度发掘海南省琼中县低碳策略对我国小城市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由于各项低碳策略的实施均考虑了与现状的密切结合,并且注重规划理念贯穿在规划的始终,从而确保了各项略能够落到实处,是生态城市研究的一种新的尝试。对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研究是有益的补充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中小城镇循环经济之路探索王玮2005年中国环垅资派法学研讨会(年会)( 2005. 8. 5}9.江西枯州)论文集

[2] 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循环经济思考赵恩超 包景岭 土小春

[3] 长沙市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耦合研究胡伏湘

[3] 绿色GDP的认识误区及其辨析高敏雪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

[5] 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加快发展的途径丁登林

[6] 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理论与实践分析 张群 秦川

上一篇:医疗质控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防台风工作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