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材范文

时间:2023-02-28 00:30:02

作文题材

作文题材范文第1篇

作文题材的处理 --------谈 春 秋 笔 法 的 运 用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273300 李传鹏 好的文章既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又要波澜起伏,富与变化。文章最忌平铺直叙。平铺直叙会使读者感到单调乏味。元遗山说:“作文要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这个比喻很好,直布袋是指文章从开篇,一眼就可望到底。袁枚说:“凡作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古人这些话,都是说文贵曲折,文贵变化。所以笔法之妙不在于一泻千里,而在于一波三折,不在于一气呵成,而在于婉转反复。而波澜跌宕,变化不测,不仅是在段的变化更主要在于题材的处理上,下面谈谈题材的处理。春秋笔法是指微言大义,暗寓褒贬。此笔法在古代小说创作中经常运用到,它对题材的处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微而显。晋人杜宇说:“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其意思说:在处理题材时不能面面俱到文章的内容稍微了解,但它的意义通过读者想象其内容更加明朗。如:朱自清的《背影》作者就运用此手法处理材料的。作者没有直接描写父亲,通过父亲车站送别,望父买橘这一细节达到微而显用以少胜多手法使主旨明朗清晰,和盘托出在读者的面前。 二、志而晦。杜宇说:“约言示制,推以知例”。“志”即“记”;“晦”即“隐”,“隐”而秀产生美丽。其意思是说“在题材处理上,运用简单的几个句子,就能让读者可以推出文章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例子,起举一反三的作用。”如: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我们一般理解为,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劳动,提倡节约,其实诗中蕴涵的不止是这些,李绅是唐朝的宰相亲身躬耕,真正体味到劳动的艰辛,作为宰相号召人民节约,这体现出“仁”的理想,因此更深的诗韵隐晦起来,让读者去品味更是一石三鸟的境界。 三、婉而成章。杜宇说:“曲从义训,以示大顺。”其意思是说在处理题材上:运用起承转合来写文章才能达到文章的通顺畅达。朱熹说:“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如:茅盾的《白杨礼赞》这说:“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说它不美……但它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开头一句,文章急转直下,言外之意,白杨树是不美的。可第二句,作者却没有说白杨树是不美的,用了一个表示不肯定的副词“也许”以猜想语气来说,第四句用“但是”一转再赞美白杨树美质,用“它……也不缺乏……更不用提它……它是……”的写法作者婉而成章,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赞美白杨树,婉转动人,跌宕起伏。 四、尽而不语污。杜宇说:“直书其事,具文见义。”其意思说是在处理题材时,用实录来写其事,但不说的污秽直白,依据实录来了解其内容。如:《黔之驴》中,作者借驴的一举一动写出了那中外强中干,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短短的几百个字就能写出文章深邃的内涵,可谓言简意赅。作者在文章的结尾也没大发议论,而是给读者留下广阔空间来思考,作者的构思可以说妙不可言。 五、惩恶劝善。这是春秋笔法当中的最后一个表现。其是说选择优秀的题材来弘扬中国的传统。我们作文就奔着这一原则来写。弘扬真、善、美;惩罚假、恶、丑。如:晚清的刘鹗的《老残游记》 文章借主人公老残,游说民间,行侠仗义,扶贫救济,惩罚贪官,揭露黑暗。我们中学生以后作文更是要发扬光大,来歌咏社会、生活、人生。 综合上述,作文的题材的处理不仅是以上的几种方法,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在平时我们作文时经常运用定会有收获。只要我们集思广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处理作文题材上是会独具匠心,别树一帜的,才使自己的作文熠熠夺目。 电子信箱: 宅电:0539----4284618

作文题材范文第2篇

一、展示家乡风采,激发创作的兴趣

凉山是个神奇秀美的广阔天地,而彝族聚居区特色更是别具一格。“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只有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去寻美,在取材中孕育美,在写作中表真情。

1、采群山之险

雷波有着一座座巍峨壮观的高山,一座座的山峰各有各的特点和神韵,它们的形状、大小、都各具特色,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去发掘家乡的形式美和内在美,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又能够避免舍近求远、浪费资源、避免了学生的猎奇心理。更锻炼了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采山岭之美

以连绵起伏的山岭为背景,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是值得欣赏的。对于民族地区的学生来说,山岭已经融入到了他们的生活当中而不易被他们发现,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感知美,学生从感知美到表达美的过程,也是内心情感起伏发展的过程。

3、采新农村建设之恩

改革开放及党和政府的关怀,给凉山带来了无限生机,彝家独特的居民建筑,厚实的土掌房、堂屋里设的火塘、火塘边的锅庄、家具上刻着的有着浓郁彝家特色的彩绘等等,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描写彝家新居的美,激起学生热爱家乡之情,也让学生在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当前我们的家乡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栋栋彝家新居正是民族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学生习作,学生通过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乡富了、变了,不正是讴歌祖国的的一大题材吗?

二、从生活中感悟写作的魅力

作文题材范文第3篇

一、在平凡的校园生活中挖掘题材

从表象看,校园生活是平凡而程式化的,“三点一线”的奔忙,几堵高墙围起一个似乎有些封闭的社会。但从实质看,校园生活又是不平凡不平静的,许多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老师在这里执教,许多多梦多思的少男少女在这里学习生活,许多的故事在这里诞生。

写作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发现。如果学生的目光只停留在校园的晨雾、朝霞、花朵、灯火、小路、书声这些表象上面,就很难有深层次的发现。但,如果把目光投向校园中的主人――这其实是校园中最复杂最美丽的风景,那情景就会大不一样。平凡的生活通过独特的观察和思考,就能折射出迷人的色彩。例如教室,在一般人眼中,就是一个上课的地方,“上课”二字似乎就概括了它的所有内容。有位学生则在文章中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受:教室,是天天都坐满了人的地方,是老师防止谈恋爱而把座位男女分开的地方,是上面讲课下面偷画老师形象的地方,是偷看杂志被老师发现而吓得腿肚子朝前的地方,同时也是英才伟人成长的摇篮,扬帆人生的港湾。同样看教室,在作者的眼中,远比一般人生动开阔得多。

二、要善于把校园生活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取材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校园生活也不是孤立的,社会中新旧矛盾的冲突,观念的更新,各种思潮的影响,都会反映到校园生活中来。比如金钱意识对幼小心灵的腐蚀,权力意识给校园生活带来的阴影,开放的思维与封闭传统的教育方法的抵牾,还有诸如友谊与爱情的萌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生成长的困惑,个性独立的呼唤,这些横贯于社会――家庭――校园三个领域的问题,为学生写作取材提供了更多的契机。教师应该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向,抓住主流,予以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把它们紧紧抓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河南一名叫郝红梅的中学生,写了一篇题为《名声》的散文,反映农村中学里封建思想对学生的严重摧残,读后催人泪下。《作文》月刊发表后,立即在河南全省引起轰动,《河南日报》专题讨论半月。这是一篇把校园生活置于社会大背景的佳作,它提出了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如何正确对待男女中学生的正常交往,因而也使作品变得有分量有力度,这远远胜于许多单纯着眼于校园生活的内容肤浅之作。

三、要善于从多种角度甚至从反面捕捉题材

文似看山不喜平。生活呈现于我们面前,犹如一座山峰,如果总是从一个角度看,常常会因观察角度的固定而形成思维定势,不能全面生动地反映特征。而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思考角度的不同。因此要教会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从反面观察捕捉题材,往往会别有洞天。

例如《我最尊敬的人》之类的作文题,比较陈旧难写,很难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除一些有感触的学生可能写得生动外,多数人就是在生硬编造。基于这种情况,我让题目脱掉苍老陈旧的容颜,出了一个与之相反的题目《我最讨厌的人》,没想到这个题目竟使学生喊出了“太棒了”的赞语,而且表现出异常盎然的兴趣。是的,人生在世,谁能没有个喜怒好恶?谁心目中没有自认为是“最讨厌的人”?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得以调动,文章也写得自然流畅、真实感人。其中一篇文章给我印象极深。这篇文章只选取了上晚自习的一个小镜头:大家都在紧张地复习迎考,教室里格外安静,可是安静的环境被来自教室一个角落里有节奏的皮鞋叩地声破坏。开始,他以为是别人解出了一道难题或捕捉了某个灵感火花之故,便竭力在心里叨念:“可以理解,可以理解。”但声音越响越脆,越响越持久时,便顿生厌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讨厌的声音,那人也是世间第一讨厌的人。而自己又不肯去提醒他,只得怀着一腔怒气忍受着。文章在细腻地描绘了情景和心绪后写道:“现在想起这事,又觉好笑幼稚,仅仅因为人家浑然不觉的举动,就这么诅咒人家太不近情理。假若当时提醒那位同学一下,也不至于让他戴上那顶讨厌的人的帽子。是呀,人人都免不了出错,也都免不了不知道自己的举动是否会妨碍别人,而需要提醒,这不是很简单的道理吗?”俗语说,“喇叭不响掉头吹”,即是要求我们要善于调整变换写作角度,达到最佳效果。

作文题材范文第4篇

提起语文课,很多学生最头疼的就是作文课,十年寒窗,作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可是,你无情来它有意,六月天里等着你。那么,作为高三学生,整天泡在题海里,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作文水平,获得考场高分呢?本人认为,应充分挖掘课本素材,打造文化底蕴,才能成就考场高分作文。 首先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场上鹤立鸡群,获得高分。 例如05年高考满分作文: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带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着享誉文坛百千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却忘了官场的失意,忘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再如: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 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有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语言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他传达彼此的关切。 上面两个作文片段,引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使文章不落俗套,别具一格其次,要广泛积累素,活用书中的文本素材。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素材是文章的血肉。有许多考生,在写高考作文时,常常为写作材料的贫乏而大伤脑筋。这固然与考生们平时不注意积累写作材料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排除考生们不会使用材料,不能是有限的材料发挥尽可能大的作用。 能言善辩的烛之武智退秦师挽救了郑国;口若悬河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胸有成竹的触龙说服怒气冲冲的赵太后使赵国在危难之时得到了齐国的援助,从而转危为安;出口成章的魏征。谏太宗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开创了大唐盛世。这些来源于课本的事例,经过我们巧妙的运用,就成为说话艺术的典型材料。 素材能否优化运用,往往决定文章等级的高下。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考场写作时不是记忆仓库里没素材,而是缺乏对素材的思考和发现,是有货不会用。因此要使自己的作文在高考是不至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写作材料之外,把课本中的素材进行梳理,合理运用,也不失为“临时抱佛脚”的应急手段。 屈原忠心爱国,刚正不阿,他不愿同流合污,当理想破灭时,为保持自己的清白而投进了汨罗江。(屈原《离骚》)陶渊明远离官场,过上隐居生活,得到了心灵的自由,“久在樊笼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田隐居》)李白离开长安后,投进了祖国的大好山河,获得了人格独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上源自课本中材料中的三个人物可与“人格独立”之类的话题相连。可见课本中处处都有鲜活的例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用心感悟,艺术处理,这些事例就会激活我们的文章,使其亮丽无比。 马克思对别人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表达马克思胸怀宽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苏轼虽因“乌台诗案”别贬谪到荒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两个材料可以与“胸怀豁达”等话题相连,如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将会使文章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 现代诗人穆旦在诗歌《赞美》中写到“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这表现他对人民无比热爱。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思想,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保护老百姓,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寡人之于国也》强秦因不施“仁政”失去民心,从而失去天下。(《过秦论》)灭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他们自己不爱护百姓,灭掉秦国的也不是天下人,而是他自己爱护天下的百姓。(《阿房宫赋》)以上4段材料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与我们时代脉搏相连。 其他源自课本的材料举不胜举。 像学习问题方面,我们想到旬子的《劝学》及韩愈《师说》中的语句,关于“亲情”方面我们就想到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以及朱自清的《背影》等,课本中的材料是我们写作的源泉,解读庄子,我们明白什么是逍遥潇洒;解读屈原,我们明白了什么是人间大爱,解读杜甫我们明白了什么事忧国忧民……借助与教材,我们可以走进古人遥远的丰富的情感世界。 书到用时方恨少,看了这些例子,同学们就会明白我们少的不是书,我们少的是激情,是体验,是与文人墨客们进行跨越时空的感情交流。让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在语文课本中淘得我们高考作文中的这桶金吧!

作文题材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作文;题材;观察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解决作文的题材问题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应该抓住“选、想、找、寻、挖”这五个字,做好以下几点。

一、走进生活选题材

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社会生活、学校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和人、事、物双向交流,如果不去细心观察,那就什么都会成为过眼烟云,留不下什么印象,自然也就没有东西可写了。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摄取最感人的瞬间,从中选出写作的题材。作文要写得生动,观察必须准确;作文要写得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得深刻,观察必须透彻。在我们的理解中,笑是高兴的标志,哭是伤心的体现,但若仔细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运动员在领奖台上,常有激动的眼泪;《红楼梦》中王熙凤人未到笑先闻,更是人物世故圆滑的刻骨描述。

生活是五彩缤纷的,走进生活努力寻找与众不同的素材,这样才能吸引读者。比如,住在山里的人可看见人们在忙碌的采茶,住在城里的人晚饭后能看到成群结队跳舞的人,住在农村的人住上了新公房……我们要用心捕捉,不要轻易地让这些独一无二的材料从我们眼皮底下溜走。经常这样观察,我们的写作素材就会从生活中飘然而至,一篇篇感人的习作就能在典型的实境中愉快地生成。

二、探究生活想题材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生活是学生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写直观的事物,只立足于表面现象,很少考虑事物的内在含义。要使学生在写作中猎取的题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得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细心揣摩、认真挖掘。

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春天”的征文活动,绝大部分学生都写了春天的美景:大地万紫千红,高山绿树成荫,鸟儿唱起了动听的歌儿……这样写,从审题来看完全正确,所选材料也符合题意,然而从选材范围来看,就未免过于狭窄。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从“春天的特点”着手引导学生选材。春天的特点是:温馨、暖和、舒适。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过这种感觉呢?学生马上想到了车上、医院、校园等地方。一个学生以《喜笑颜开的病房》为题,在文中这样写道:“那些爷爷、奶奶们,外公、外婆们,看着产妇病房里一个个光秃秃的小脑袋,一双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眼睛,一张张贪婪吮吸奶水的小嘴巴,一只只不停挥舞的小手,乐得合不拢嘴!整个病房里充满了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就像初春时,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是多么的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呀!”

三、课外阅读找题材

课外阅读是学生填补课堂知识的乐园,是拓展学生眼界的平台,是学生选材的极好场所。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在生活所赋予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所映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的正确道路。”

许多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是因为无话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教师要着力帮助学生广开写作源泉,力避无感而发,无事硬写。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除了要正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事物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到书籍中去找写作题材。课外阅读的文章既可成为学生作文的拐棍,又可帮助学生从中找到写作的好材料。如学生在读了《动物的远游》后,我要求他们到《百科全书》中去寻找有关动物的生活习性、繁衍方式等资料,写一篇《我的新发现》;读了《高原与平原》后,我要求学生到图书馆去查找书籍,了解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生活、经济等特点,写一篇《南方和北方》。学生带着一种需要去阅读,写起作文来就能得心应手,也解决了作文“无米之炊”的问题。

四、补充题目挖题材

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哪怕在大人眼里习以为常的事物,他们也会觉得好奇而充满想象。我们如能帮助他们打开尘封的记忆仓库,定有源头活水汩汩而来。要打开学生的记忆仓库,半命题作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补充写作题目,能帮助学生挖掘封存在记忆中的许多题材,如在完成习作训练《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方法。写前,我首先要求学生补充题目:《一件_____的事》。学生一看到这个题目,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来了灵感,纷纷举手口头填空:《一件触目惊心的事》《一件刻骨铭心的事》《一年令人开心的事》《一件懊悔莫及的事》……这样,不仅题目妙趣横生,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课堂气氛活跃,人人有话可说,人人有事可写。

作文题材范文第6篇

走进历史人物已经在“走进名人”“走进英雄”两节说过,这里主要谈走入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空间。2002年高考作文为“心灵的选择”,有篇满分作文写的是《选择之流水账》,文章分为六个小节。第一节谢了公元前16十级禹、其子同部落的人有关禅让制存废的一次选择。第二节写民国元年孙中山封建制度,选择走资本主义道路。第三节写1949年,、等领袖人物带领无产阶级选择走自己领导的社会主义道路。第四节写1978年邓小平根据国情,选择了一条适合本国农村发展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道路。第五节写21世纪以同志为核心的领导班子,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民族凝聚力更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第六节是后记,提出思考普通人面对选择怎么办?应该“瞻前顾后,量体裁衣,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2005年广东卷考的是“纪念”,一位考生就把文思引入历史,写一篇文章《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通过三段“60年前”情境的回忆,写出“纪念”的具体内容,又通过三段60年后今天人们纪念场景的描述,提出“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主题。中国的历史故事更是考生们青睐的材料,尤其是古代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如2005年全国卷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这个话题就有考生选择了前秦苻坚率大军攻打东晋而失败的故事,写出了《失败的原因》,也不失为一篇好文。

走进历史情境是指把“自己”置身于某个历史朝代、历史情境,展开联想,讲述故事。比如下面的高考作文题材走进了历史,获得高分。笔者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用这种方法效果很好,这是一位同学写的作文。

忆东坡

宋朝,一个成长烂熟的时期,一个伟大的创造时代,也是抒情诗的起点,这个时代,诗韵浑厚,这个时代,孕育了无数的文人举士,这个时代,出现了一个伟大的豪放派代表诗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坡。

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但他的仕途却历经艰辛,屡遭迫害,可他仍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人才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那天生的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豁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中。

很久之前,我就想写一篇关于坡的文章,但在当时,我认为我对坡的理解还太少,只是片面的了解他,其实我想打破人们对坡的传统观念,只是在说起坡这个人时,只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一个造诣颇高的人,而他们,却没有到坡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其实坡这个人是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的人,仕途虽然艰辛,但他却坚守着,捍卫着他内心的那一份乐观,像坡这样的人物,却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诗人,是士大夫,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人们的好邻居,是月光下的漫步者。可是这些也许不足勾勒出坡的全貌。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便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坡。而我喜欢他的诗文,不因为别的原因,只是因他写的那么美,那么纯朴,那么丰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如果可以,我想穿越千年,回到神秘的宋朝,去亲身了解这位乐观豁达,随遇而安的他。

坡,虽已逝去千年,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上乐观、幽默的世界。

忆谁?回忆我敬重的东坡。

作文题材范文第7篇

确实,纵观古今中外,不少作家出现灵感时,思如泉涌,下笔千言。可是在许多学生眼里,作文却如枯槁之衰木,涸泽之泉源,难于采伐挖掘,其言枯涩稚拙,其文空洞无物。如何在有限的考场有限的时间里,拓展写作的内容,提升文章的品质呢?在长期分析考生作文的基础上,我总结了以下七种方法,并在作文教学中加以应用,收获颇丰。

一、 联想引申法

所谓联想引申,指由当前事情情境,勾连出与此题材相类主题的事情。并由点及线,由线而面,让文章内容立体化。请看下面我在下水作文中的一段实例:

泪,悄然湿了枕头。想起那满桌子的菜,我仿佛看到母亲拖着病躯走向那她不怎么去的菜市场;我又仿佛看到她刚从医院出来,又奋力地蹬着自行车冒着风雨向学校骑来,就为了省那几块钱的车费。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会佝偻着腰;我这才明白她为什么苍白着脸。回忆突然像断了线的珠子,洒落满地。我不禁想起那次我突然回家,看着母亲正在田地里啃着一块馒头,而那,却是她的一顿午餐;想起那要妈妈多少个夜晚伏在织机旁苦织才能挣来的羽绒衫,妈妈咬咬牙买下,她自己却一直穿着那已穿了多年的工作服;想起那为了我学英语,妈妈从牙缝里挤下的MP3,她却连个雪花膏都舍不得买……回忆如同一根银针,刺得我生疼。 ――《让我惭愧的一件事》

这段文字本来所着力表现的是当前在饭席上的情景。由于前面已经作了铺垫,此时需要将母亲的形象展现得更加丰满,以强化情感。于是将母亲买菜、骑车及至平时在家自己省吃俭用,为我却毫不吝惜的事例加进来,这样就比单纯在饭桌上的空洞感受要深入得多,使得文章情有所依,感有所托,不致给人感觉干瘪。

二、 细节拓展法

细节拓展,是指针对当前所写事情,进行具体而微的描写,从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多方面去勾画点染。

下面这段文字是我的一个学生写母亲的(我曾把它发到了我的博客里),我帮她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和添加。

母亲在夜幕下为我缝衣。她拨亮了那盏灯,温暖顿时盈满了整个简陋的屋子。

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被岁月的风雨分割得沟壑纵横的脸,泪水不禁淌满了我的整个面颊。

缝好了,母亲抚平衣角的褶皱,比试着,觉得满意了,她轻轻走到我身边,小心地把衣服套在我的身上,认真地扣好每一个扣子,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撒播的种子。做完这一切,母亲手有点哆嗦地轻轻拍着我,哽咽道:“孩子,在学校要好好学习,天冷时注意加衣,别冻着了。” ――《母亲》

这段文字通过母亲拨灯、穿线、缝衣、抚衣角、扣扣子等动作以及母亲的语言、外貌等细节,借助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细腻勾画出一位慈母形象,可谓是针针含情,线线有意。正是借助于细节,我们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画面感,这不是罗立中油画《父亲》的另一个版本吗?

三、 环境渲染法

写作语言在作文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提升语言品质上,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会给文章增色不少。通过环境描写,来对文章的感情进行烘托渲染,对文章的主题予以铺垫突出,这就是环境渲染法。

下面两个片断是环境渲染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每到宁静的夜晚,我总爱到彩云桥上走走。玉盘似的月亮对着宽大的河面梳妆,两岸丰茂的芦苇也随着清风轻轻摇曳。大船的船头撕破了如丝绸般柔美的河面,任白净的月光洒在船上。船后,便是月光跳动的碎片。一切都是寂静中的忧伤。而今月光仍可为我而舞,但它已沾染上了城市的喧闹。只有那彩云桥上寂静的月光永远缱绻在我的心头。

――《轻轻的,我走了》

在记忆的深海中,我望见了收获的金麦在大片的农田中灿灿发光,我望见了钻入油菜花丛中探险的伙伴,我望见了那飞窜的蜂蝶……(开头)

……

于是我又仿佛听见耳畔回荡的蛙鼓,又听到屋后大树上的蝉鸣,又看见照在那一方土上的满空繁星。就像一瞬间时空逆转一样,我还是那个矮矮的、童音未脱、童稚未泯的小男孩,充满了对万物的好奇。我的目光不再停留在纸上的文字,我无法再平定我那波澜的心,那夜,无眠。(结尾)

――《别了,那一方土》

第一段文字是应用在文章中间的,通过状写彩虹桥上的月光之美,来表现这美景消失的忧伤。景物表现得越美妙,这美好东西的消失也就越能凸显出失去之后的忧伤,使情味愈浓。而第二个片断则是在一篇文章的首尾分别借助环境,巧妙点染出物是人非的感觉,为文章的品格获取加分。

四、 音乐渲染法

好的歌词本身就是诗,就是优美的散文。如果能在适当的情境中引用合适的歌词,会让文章变得灵动起来,使得文章给人的感觉不是简单单薄,而是韵味十足。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耳边又响起那熟悉的歌:“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是啊,不管有多大的风雨,总有母亲深情的守望;不管有多少的失败,总有父亲坚强的目光。面对这暂时的困境,怎么能就此退出呢?

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想到这里,我毅然挺起胸膛,向着无边的黑夜走去。

这一段文字,为了表现自己如何走出困境,就巧妙借助张韶涵《隐形的翅膀》和刘欢的《从头再来》,勾画出自己的心理,让文章变得鲜活起来。

五、 抒情议论法

一些同学写文章,写来写去都是记叙事情。而我们如果能在叙事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抒情议论,就会增加文章的表现力,使得文章的中心得到凸现。请看下面这两段文字: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大音希声,我突然理解什么叫大爱无言。我知道,爱,总躲在无声的角落,如月华般润物无声,而这一切,我从未缺少过。

母亲,虽然,我现在远在百里外的学校,可我知道,无论我漂泊多远,黑暗中的那盏灯,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牵挂。

这两段文字通过议论和抒情,把对母亲的情感加以强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六、 心灵独白法

所谓心灵独白是指写作过程中借助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方式来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下面几段文字就是通过小作者的心灵独白来展现的:

那一刻,我多想长大,多想自己能成为一个大人来让妈依靠,来温暖妈妈的心。

我多想长大,多想用自己挣的钱来养育妈,多不想让妈为我上学交学费而受苦,多不想让妈每天晚上孤独地留在房间,多想……

……

我从失去爸那一天起,就决心再也不让妈伤心了,可是一次又一次,我总是让妈担心,伤心。所以我好想长大,弥补我的过错,让妈能不再为我落泪。

我好想长大,如庄稼一样,不知不觉就成熟了,给妈带来欣喜。 ――《我多想长大》

围绕作者的内心独白,一个遭遇丧父之痛的孩子表现出来的孝顺善良与坚强得以集中地展现,与不少人想长大的原因不同,作者之所以想长大,是为了更早地为母亲分担风雨,文章的立意境界一下子高了许多。

七、 诗意点染法

我国曾经是一个诗的国度,可是许多优美的语言在现在的孩子笔下几近失传。如果我们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巧妙地引用诗歌,无疑会让文章的语言变得摇曳多姿起来。相信也绝对会让读者眼前一亮,品味一种不一样的味道。

下面这段文字是我下水作品中的一段练笔:

走在烟雨蒙蒙的乡村,轻抚翻飞飘扬的雨丝,心变得轻松恬淡……

喜欢在细雨绵绵的夜晚,独守一方清幽的池塘,看雨打浮萍,灯影碎乱;喜欢信步在悠长的雨巷,体味雨点打在伞上的韵律,品味那份自适的悠闲;喜欢独倚阑干,感受那份“倚石观云垒,凭轩听雨眠”的优雅与从容;喜欢在雨中流连陌头,看“杨柳丝丝弄轻柔,烟缕织成愁”,体会“海棠未雨,梨花先雪”的闲愁。

……

雨,仍在淅沥,风,轻拂面。心,在雨中走向远方,触摸历史,轻抚岁月的斑驳与感伤。“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其中的滋味,谁人与享?“雨丝风片,烟波画船”,其中的情意,谁来共唱?

我在想,假如我们的学生也能充分积累古诗文,并能学会在文章中应用,何愁语言苍白无力?何忧作文不得高分?

采得百花方成蜜,聚得千川成江海。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作文的写法千种万样,而对于考场作文,如何借助思维方法,借助语言积累,让考生在短时间内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不仅是考生要关注的,同时也是我们教者在平时作文教学中要倾力关注的。在此不揣浅陋,总结了上面七种方法,希望学生在平时练笔过程中能积极运用,教者在教学应用中能给学生以适当引导,相信对于常感捉襟见肘的考生会有所帮助。

作文题材范文第8篇

这里所说的真情,主要体现在亲情、友情、师生情和人文关怀的悲悯之情等几个方面。亲情可以写母子(女)情、父子(女)情、兄弟情、姐妹情等。抒写情感要写情感的矛盾、不解、无悔、冲突、惭愧、内疚和忏悔,写出情感的变化、波折和复杂性,这样才能感人。

走入真情,走入自我的情感世界,这是一种很动人的现实。《祭弟文》(2004年湖南卷“家庭教育”)虽然以文言行文,但描述的是自己眼中活泼灵动的表弟在创新被骂、养花被骂等一件件小事上越来越失去了自我,最后郁郁而终,字里行间透露出对表弟深深的怀念,更满溢着对苛责教育的愤怒,这种真挚的情感使这篇批判性的文章更富张力。《芬香永存》(2005年广东卷“纪念”)一文写母亲去世后,自己的在四年中的成熟:“你走后我变乖了”“把这坏习惯改掉了”“您走后我更关心妹妹了”“您走后我就把头发留长了”“您走了,整个世界变得那么陌生,我无所适从。我开始独立,学会做各样的活儿。我把家布置得跟您生前一样,妈妈您知道么,是为了更好地纪念您。我愿意相信灵魂的存在,那样,妈妈您就会知道女儿用了这些特殊的方式来纪念您。”这些语言都是发自肺腑的至真至诚的话语,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被打动。

2005年湖南卷以“跑的体验”为话题,满分作文《那鱼・那鹰・那人》写了一个高考落榜生艰难痛苦的人生奔跑过程,“那年高考,

发挥失常,落榜了。我坚决地拒绝复读,执意背着大大的旅行包”,要“跑出父母的实现,跑上自己的轨道”,后在亲情的召唤和现实的挫折中又再次回到人生新的跑点的过程。

写真情最忌虚假,不要编一些并不感人的故事,或者写一些极端的生活情节,比如,非得把某位亲人或老师等写得很惨,不一定非得编造才感人,生活中许多小事也能感动人。

作文题材范文第9篇

走进名著的思路有三:一是对名著的细节进行合理扩展。根据主题需要对名著的某个精彩的细节进行扩展,由此可以形成一个生动的故事。二是对名著的结局进行创新性续写。借助名著的详知性信息和典型情节,就其结尾进行扩展赋予一种新的意义。第三是对一个或多个典型人物进行抒情或说理。所谓“多个任务”一般是指三、四个左右,期间要有内在联系,即都要围绕主题和话题。

这些名著有:《三国》《水浒》 《西游》《红楼》《东周列国志》《封神演义》《家》《鲁迅小说》 《神曲》《唐・吉诃德》《浮士德》 《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红与黑》《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名著大约每个同学都知道一些,作文中只要应用一点就会使文章不同凡响。

如2002年考“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有考生写《相逢是一种偶遇――现代西游记》,写《八戒破产记》;2004年考“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这个话题,有考生写《孙悟空再打白骨精》,考“遭遇挫折放大痛苦”这个话题有的考生也用到了取经故事;2005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这个话题的满分作文中《没有了妖魔的取经路》也绝妙地化用了取经的故事。《三国演义》故事也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运用这个材料的也很多,如2002年考“心灵的选择”这个话题,就有不少像《三国英雄开会》 《赤兔之死》 《三国演“异”》这样的佳作;2003年“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也有《孔明挥泪斩马谡》等好文;2004年“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关羽之恨》;2005年湖北卷“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则有《马谡日记》等。另外运用较多的名著就是《红楼梦》,如:《送玉僧妙语如珠解心结 贾宝玉思前想后出家门》(2002年“心灵的选择”)、《宝钗鸣冤》(2003年“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薛宝钗魂断大观园》(2004年福建“人物或文学形象”)、《晶莹雪 寂寞林》 (2005年福建卷“圆形与星形图”)、《花气袭人》(2005年全国卷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等。

走进名篇也是使自己的思路马上进入题材的好办法。旧瓶装新酒,可以写故事新编,可以就名篇评论,借名篇抒情,可以化用名篇的意境写散文,方法不一。可以走进的名篇主要是写你熟悉的名篇,也可以是你学过的名篇,能背下来的名篇,这些名篇要有张力,要是经典,有再创造和多角度分析、解读的可能性。

这里主要谈谈课本上的名篇。课本是我们最熟悉的经典,每一篇课文都是我们写作的最好素材。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很多学生无暇阅读太多的课外书籍,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作文就不会赢得理想分数。因为我们12本还有掌握的最熟的材料――初中高课本。课文作为第一手材料,一定要把他们作为高考作文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考试的时候可以先回想学过的课文,看一看哪些内容可以与实体建立联系。

课本篇章大多数都是一些经过几代人筛淘的经典作品,有着很深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他就像一大批品质很高的原材料,可以让我们加工和再创作。很多同学关注了这笔财富,高考满分作文《哀痛者?幸福者》 (2004年全国卷: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孔雀东南飞〉新传》(2004年江苏卷:山的沉稳与水的灵动)、《愚公移山吃官司》(2005全国卷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都是取材于我们最为熟悉的课本材料。

利用课本名篇做文章,关键在于立意要新,要旧瓶装新酒,要有化腐朽为神奇,要善于挖掘新的表现角度。

比如高考满分作文《作文收藏古典――〈红楼梦〉》:

《三国演义》写雄主名王,谋臣勇将之事,攻城略池,纵横捭阖之心;《水浒传》写草莽英雄,江湖豪杰之事,仗义行侠,报仇雪恨之心;《西游记》写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之事,伸张正义,斩妖除魔之心。独《红楼梦》写少男少女之事。小小女儿国里,花招绣带,柳拂香风。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流淌青春。故于茫茫书海,我收藏心中的最美――《红楼梦》。

把四大名著恰如其分的引入作文中,增加了文章的意蕴,提高了作文的档次,自然在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作文题材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生活化 实施策略

所谓“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以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学生习作内容着手,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热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语言表现生活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简言之,“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践行“生活作文”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实施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应把沟通习作与生活的桥梁作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作文,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来反映现实生活,并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做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有高雅品位和高尚情操的人。

一、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看看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断:“教学生作文,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写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著名论断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

其次,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首先应实现作文题材生活化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文是因为生活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以写实为基础的、为交际服务的实用化作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即便是虚构的纯文学作品,也应取材于现实生活。笔者认为,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首先应实现作文题材生活化。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充满七色阳光,作文题材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

针对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语文教育专家相继提出了“作文命题的交际化”、“作文类型的实用化”等作文教学策略。那么,从作文题材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还应提倡“作文题材的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笔者所说的“题材”,是指学生习作时为了表现主题、实现交际目的、增强表达效果而选用的事实素材。这些题材以整体描述或者片断引用的方式将习作充实起来,使习作内容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论述道理有根有据,从而增强习作的表现力、感染力与说服力。笔者所说的“生活”,包括初中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所社会生活,主要涵盖他们社会生活的见闻经历、平时所议的新闻时事、最爱探讨的人生话题、时常憧憬的未来图景、交往建构的人际关系及校园家庭的生活琐事等。笔者所说的“生活化”,是指初中生习作题材的选择尽量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学生在运用题材表达习作主题时,才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也只有这样,初中生在生活中选择习作素材时,才会取舍有度,运用自如,而不至于望而生畏。

当然,要实现作文题材生活化,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初中作文训练的内容方面也彰显了作文题材的生活化理念。利用这样的教材组织作文教学,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学生习作往作文题材内容的生活化方向引领。

初中作文教学常常通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种体裁样式,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在记叙文训练方面,教师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记叙文的题材内容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在应用文训练方面,教师要将应用文的种类选择控制在学生可能接触与使用的生活范畴之内,例如书信、报告、请示、申请等应用文种类等;在说明文训练方面,要引导学生选择熟悉的题材进行训练,要注意通过新颖的命题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议论文训练方面,则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班级、学校或者社会上的某种现象或陋习,发表议论,各抒己见;也可以引导学生就老师教育学生、家长管教孩子及孝敬老人、建设和谐家庭、环境治理、打造温馨小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这方面题材内容的议论文训练,学生有感同身受的生活体验,能够调动生活储备,有助于发表出自内心的观点与态度,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走出“捉襟见肘”、“闭门造车”的困境。

三、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实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注重生活体验,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味,流露出真情实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自信心与习作水平;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能力。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作文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以友善的态度,给予学生温馨的人文关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习作命题的生活化、作文题材选择的生活化,最大限度地将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世界、关注社会变化。唯其如此,才能够给予学生体验生活与自由习作的时空,才能够调动学生捕捉素材的灵感,激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热情。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J].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

上一篇:细节决定成败作文范文 下一篇:五一作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