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命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11:54:38

作文命题论文

作文命题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一向坚持“依纲据本”的原则,体现了国家教委对高考提出的“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方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纵观这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上作文方式几乎都涉及到了。近几年来,紧扣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进行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比如1991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其中“近墨者黑”直接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对于辩论这种形式,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专章论及,考生也接触过。1992年、1993年“全国卷”的大作文,1992年“三南卷”的续写,都是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一则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关这一命题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就在高中语文(统编)第二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联想和想象”一节。又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尝试》,此题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也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第一题出现过。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没有超纲离本,较好地解决了“两个有利”的矛盾,这对引导中学师生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重视并用好课本上的写作材料,扎扎实实并有序地进行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据此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高考作文仍然会遵循“依纲据本”的原则,统编语文课本各册“单元知识和训练”的写作训练内容,仍有可能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其中的写作训练题目,亦有可能成为199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类型题。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和题型总的演变趋势是“稳中有变”。现归纳出几个特点,分述如次:

1、从思想内容看,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总是避开了当时的政治热点和社会焦点,而是侧重于要求考生反映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多数试题可以从几个角度选材立意。对“全国卷”17次命题,按其思想内容可分为:哲理7次;做人6次;做学问3次;人际关系1次;人同自然的关系1次;治国1次。命题重点十分突出。从涉及的题材范围看,一类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学习、道德修养、人生看法的内容。比如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学生对师生有关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1989年要考生给好友写一封信,帮助好友解除填报考志愿时遇到的困惑和苦恼。1992年高考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涉及了社会公德问题。1994年的《尝试》,实际是要求考生写亲身经历的或他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活动。这些命题大都贴近考生的生活,适合大多数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便于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另一类是有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内容,大都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审题立意和阐述分析问题。比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是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987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把握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的大作文要考生就玫瑰园里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发表看法,实际是要求考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那个小姑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的错误。1993年试题要求考生扩写完“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写对话阐明新旧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新的事物、新老一代、新旧体制之间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类试题都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思想内容或选材范围方面也不会去迎合政治形势,不会超出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仍然会注重可写性,突出思想性,显示辩证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命题不直接与政治热点挂钩并不意味考生作文可以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试题往往是比喻型或类比型的,题意比较隐蔽,只要不是牵强附会,考生尽可展开合理的联想,针对社会生活实际来深入议论,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方能做到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气息。

2、从命题形式上看,“全国卷”17次作文命题,大小作文按文体(有的题目兼顾几种体裁,分别统计)分为:议论文14次,记叙文9次,应用文2次,说明文2次;按题型分为:命题作文3次,选题作文1次,看图作文1次,根据文字材料作文14次,缩写2次,改写1次,扩写2次,续写1次。总的规律是:议论文和给材料作文连续反复出现,命题作文间隔出现。仔细分析,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给材料作文备受青睐。17次命题就有14次采用了给材料作文形式。八十年代初期侧重考给材料写议论文,从90年起注重考给材料写记叙文(即“情境型材料作文”,亦简称“情境作文”)。这类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题目所创设的情境来作文,也就是按照材料中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感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后限制性条件进行写作。比如1993年写“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这类文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可防止猜题押题,避免搬套范文。

二是两题并举,大小作文兼顾不同的文体、语体。

近几年,给材料作文的题数从单一演变为一材多题,并往往以一种文体为主(大作文),兼及其他文体(小作文):比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一材三题,由简到繁,先描述后议论,先片断后综合。1992年作文试题记叙、议论各半,平分秋色,可谓一种创新。有时则是“多题配套”。如1993年小作文写一段介绍圆规的说明文字,大作文是情境作文。这种“一材多题”或“多题配套”的命题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为大家所首肯。它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又便于阅卷者把握、操作,增加了作文评分的公正合理性。

三是注重检测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迫切需要。学生走上社会,无论是传播知识、学习经验、交流情感,还是从事社交活动,都离不开口语,离不开实用文。从国外作文的发展趋势看,作文命题十分注意与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作了成功的探索。比如1991年“全国卷”要求考生写辩论稿参加辩论;1993年“六省市卷”要求考生写一篇广播稿,小作文要求考生分别写两段介绍文具盒的文字;“上海卷”要求考生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身分写一篇播讲稿,预告并介绍新节目“上海之夏”,等等,都是检测考生的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很有可能是“大”、“小”兼及的给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或一材多题,或两题配套。就文体来说,大作文多半是议论文(因为1993年、1994年已连续两年考了记叙文),小作文有可能是情境文(根据材料写片断)或实用文(如新闻简报、说明书、广告词等)。就语体讲,演讲稿、辩论稿和广播稿也许会涉及到。

三、几点主要的应试对策和指导方法

根据以上的预测,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指导方法和应试对策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1、采用梳辫子的方法,将统编高中教材中所有的“单元写作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把各册所有的写作训练内容和题目都作归类整理,然后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思想内容和题型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力求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点点落实,节节过关,不留知识漏洞。

2、作文命题要注意与学生实际接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从中精心选择一些反映校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时文来设计作文训练题,让学生阅读写作。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首先可采取举办哲学讲座和指导课外阅读通俗哲学读物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其次选取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鲜活的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题立意,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蕴。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中的一、二则材料,分别写出富有辩证思想的文章,尽可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品评历史、剖析现实,展示未来的恢宏气魄和成人感,而不显得稚嫩、肤浅。

3、各种文体、各种语体、各种表达方式要全面训练,不可偏废,让学生巩固强项,突破弱项。可先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片断训练,后作各种不同体裁的综合训练,也可二者并行。对上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型,在训练中均应让学生有所接触,还须留心近年各级各类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

作文命题论文范文第2篇

现在,先来看命题议论文的题型,归纳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十一类:

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足--庸人的哲学》、《勤能补拙》等。

概念型用一个概念提出要论述的问题。如《说习惯》。《谈"穿着打扮"》、《"时髦"小议》等。

关系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概念,表明要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等。

对比型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等。

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如《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赏花·育花·护花》等。

象征型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

评议型针对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或某一观点进行评议。如《鲁迅的精神》、《论雷峰塔的倒掉》、《评"仓廪实而知礼节"》等。

引申型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熊猫废物箱的联想》等。

考证型用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考证的形式命题,要求查核并发表议论。如《"一言堂"小考》、《的由来》。《"下笔如有神"新解》等。

感想型以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命题,要求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议论。如《读〈拿来主义〉有感》、《有感于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影片〈鸦片战争〉观后》等。

批驳型针对不同意的观点或看法,用反诘或质疑的句式命题,意在批驳。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忠于原著"质疑》等。

尽管每种类型的命题议论文,都有各自的审题特点,但是作为命题作文,不管何种类型,都有着共同的审题要求,这就是:要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确立论题,展开议论。要分清概念型命题和关系型命题的异同,虽然都由概念命题,但前者是阐述一个概念,后者要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对比型、比喻类比型、象征型命题的特点和要求,特别是比喻类比型命题,要做到比喻贴切,紧扣"类比点",充分而深刻地揭示类比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的共同属性;还要明白,抓住命题中提供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两者之间的类比点,从中类推出所蕴含的共同道理时,选择的生活现象越典型,蕴含的道理就越带普遍性、议论就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要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命题的细微差别,评议要求评事议理,引申要求借题发挥,考证要求查核证实,感想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对批驳型命题,要审视并明确对方的立论错在何处,讲究"针对性的批驳",不可自说自话,言不及题;即使遇到论点型的命题,似乎一看便知,也要逐字理解论点的含义,不可望文生意。

如全国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的意思未搞清楚,把它解释为"先生下来的人总是忧愁加忧愁,后生下来的人总是快乐又快乐",闹出了笑话,文章立论自然就不知所云了。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一知半解,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观点,配以反面事例进行批判,殊不知"后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是"天下人都忧愁了,我也忧愁",应该说还是包含了"忧天下"的思想的,作为反面论点来批判,显然不妥当了。所以,对论点型命题的审题,同样也不能掉以轻心。

由此看来,无论什么样类型的命题议论文,都必须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把握住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下面三种方法。

(1)标志法。就是看清文章题目上的标记,了解议论的对象。如《评"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题目,"实"和"知"两个字便是题目中的标记,看清这两个字,就会明确写作本题必须评析清楚"仓廪实"与"知礼节"之间的关系:"实"而后"知"即物质生产对道德观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先要论述"仓廪实"的重要。但反过来再想一想,还存在"实"而后未必"知"的情况,这就要扣住"知"字做文章,论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礼节",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抓住"实"和"知"进行议论,不仅能紧扣题意,而且能"评"出深度。一般地说,高考议论文的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那么,我们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现象的发生。

(2)分析法。就是分析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了解议论的范围和重点。如《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这个题目,句子较长,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组成题目的语言关系:这个题目可分为"从柔石的损己利人"和"说开去"两部分,两者的关系是:

前者是议论缘起,后者是议论重点。而柔石的"损己利人"这四个字是有典的,出自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对柔石的一段评价:"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就给柔石的"损己利人"下了注解,也限定了议论范围应由此而展开,明确文章重点不是评价柔石的革命一生,而是从赞扬他的"损己利人"的高贵品格"说开去",联系当前实际,展开议论。这就正确理解了题意。

(3)比较法。如果一时对一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把握不准,那么,不妨把另一个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明辨各自不同的议论重点,进而审清题意,也是一种好方法。如把《的由来》和《的危害》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理解前一个题目的重点是要挖一挖的"根",考证一下是怎么"起源"的,扣住"由来"进行议论,后一个题目则要重点议论的危害性;又如《"下笔如有神"新解》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个题目,似乎很相似,实际上大相径庭。前一个题目中有"新解"两字,那就不是要求论述第二个题目中杜甫原诗的内容,不然,又"新"在何处呢?而且恰恰相反,从"下笔如有神"五字加上了引号来看,题意显然不是指杜甫原诗"读书破万卷"的结果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下笔如有神"了呢?就值得仔细思索;如再对其中的"神"着重评点议论几笔,这才是"新解"了。

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对相似题目的比较辨析,可以帮助我们懂得怎样排斥写那些不合题意的内容或材料,而且通过比较,还能启发我们避开"相似题目"的雷同构思,从而能把握住写作重点,并有可能在文章中议论出别人未觉察出的新意来。

作文命题论文范文第3篇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一向坚持“依纲据本”的原则,体现了国家教委对高考提出的“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方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纵观这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上作文方式几乎都涉及到了。近几年来,紧扣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进行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比如1991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其中“近墨者黑”直接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对于辩论这种形式,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专章论及,考生也接触过。1992年、1993年“全国卷”的大作文,1992年“三南卷”的续写,都是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一则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关这一命题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就在高中语文(统编)第二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联想和想象”一节。又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尝试》,此题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也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第一题出现过。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没有超纲离本,较好地解决了“两个有利”的矛盾,这对引导中学师生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重视并用好课本上的写作材料,扎扎实实并有序地进行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据此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高考作文仍然会遵循“依纲据本”的原则,统编语文课本各册“单元知识和训练”的写作训练内容,仍有可能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其中的写作训练题目,亦有可能成为199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类型题。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和题型总的演变趋势是“稳中有变”。现归纳出几个特点,分述如次:

1、从思想内容看,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总是避开了当时的政治热点和社会焦点,而是侧重于要求考生反映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多数试题可以从几个角度选材立意。对“全国卷”17次命题,按其思想内容可分为:哲理7次;做人6次;做学问3次;人际关系1次;人同自然的关系1次;治国1次。命题重点十分突出。从涉及的题材范围看,一类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学习、道德修养、人生看法的内容。比如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学生对师生有关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1989年要考生给好友写一封信,帮助好友解除填报考志愿时遇到的困惑和苦恼。1992年高考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涉及了社会公德问题。1994年的《尝试》,实际是要求考生写亲身经历的或他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活动。这些命题大都贴近考生的生活,适合大多数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便于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另一类是有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内容,大都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审题立意和阐述分析问题。比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是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987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把握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的大作文要考生就玫瑰园里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发表看法,实际是要求考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那个小姑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的错误。1993年试题要求考生扩写完“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写对话阐明新旧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新的事物、新老一代、新旧体制之间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类试题都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思想内容或选材范围方面也不会去迎合政治形势,不会超出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仍然会注重可写性,突出思想性,显示辩证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命题不直接与政治热点挂钩并不意味考生作文可以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试题往往是比喻型或类比型的,题意比较隐蔽,只要不是牵强附会,考生尽可展开合理的联想,针对社会生活实际来深入议论,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方能做到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气息。

2、从命题形式上看,“全国卷”17次作文命题,大小作文按文体(有的题目兼顾几种体裁,分别统计)分为:议论文14次,记叙文9次,应用文2次,说明文2次;按题型分为:命题作文3次,选题作文1次,看图作文1次,根据文字材料作文14次,缩写2次,改写1次,扩写2次,续写1次。总的规律是:议论文和给材料作文连续反复出现,命题作文间隔出现。仔细分析,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给材料作文备受青睐。17次命题就有14次采用了给材料作文形式。八十年代初期侧重考给材料写议论文,从90年起注重考给材料写记叙文(即“情境型材料作文”,亦简称“情境作文”)。这类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题目所创设的情境来作文,也就是按照材料中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感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后限制性条件进行写作。比如1993年写“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这类文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可防止猜题押题,避免搬套范文。

二是两题并举,大小作文兼顾不同的文体、语体。

近几年,给材料作文的题数从单一演变为一材多题,并往往以一种文体为主(大作文),兼及其他文体(小作文):比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一材三题,由简到繁,先描述后议论,先片断后综合。1992年作文试题记叙、议论各半,平分秋色,可谓一种创新。有时则是“多题配套”。如1993年小作文写一段介绍圆规的说明文字,大作文是情境作文。这种“一材多题”或“多题配套”的命题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为大家所首肯。它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又便于阅卷者把握、操作,增加了作文评分的公正合理性。

三是注重检测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迫切需要。学生走上社会,无论是传播知识、学习经验、交流情感,还是从事社交活动,都离不开口语,离不开实用文。从国外作文的发展趋势看,作文命题十分注意与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作了成功的探索。比如1991年“全国卷”要求考生写辩论稿参加辩论;1993年“六省市卷”要求考生写一篇广播稿,小作文要求考生分别写两段介绍文具盒的文字;“上海卷”要求考生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身分写一篇播讲稿,预告并介绍新节目“上海之夏”,等等,都是检测考生的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很有可能是“大”、“小”兼及的给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或一材多题,或两题配套。就文体来说,大作文多半是议论文(因为1993年、1994年已连续两年考了记叙文),小作文有可能是情境文(根据材料写片断)或实用文(如新闻简报、说明书、广告词等)。就语体讲,演讲稿、辩论稿和广播稿也许会涉及到。

三、几点主要的应试对策和指导方法

根据以上的预测,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指导方法和应试对策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1、采用梳辫子的方法,将统编高中教材中所有的“单元写作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把各册所有的写作训练内容和题目都作归类整理,然后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思想内容和题型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力求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点点落实,节节过关,不留知识漏洞。

2、作文命题要注意与学生实际接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从中精心选择一些反映校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时文来设计作文训练题,让学生阅读写作。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首先可采取举办哲学讲座和指导课外阅读通俗哲学读物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其次选取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鲜活的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题立意,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蕴。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中的一、二则材料,分别写出富有辩证思想的文章,尽可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品评历史、剖析现实,展示未来的恢宏气魄和成人感,而不显得稚嫩、肤浅。

3、各种文体、各种语体、各种表达方式要全面训练,不可偏废,让学生巩固强项,突破弱项。可先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片断训练,后作各种不同体裁的综合训练,也可二者并行。对上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型,在训练中均应让学生有所接触,还须留心近年各级各类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

作文命题论文范文第4篇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一向坚持“依纲据本”的原则,体现了国家教委对高考提出的“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方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纵观这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上作文方式几乎都涉及到了。近几年来,紧扣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进行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比如1991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其中“近墨者黑”直接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对于辩论这种形式,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专章论及,考生也接触过。1992年、1993年“全国卷”的大作文,1992年“三南卷”的续写,都是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一则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关这一命题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就在高中语文(统编)第二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联想和想象”一节。又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尝试》,此题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也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第一题出现过。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没有超纲离本,较好地解决了“两个有利”的矛盾,这对引导中学师生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重视并用好课本上的写作材料,扎扎实实并有序地进行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据此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高考作文仍然会遵循“依纲据本”的原则,统编语文课本各册“单元知识和训练”的写作训练内容,仍有可能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其中的写作训练题目,亦有可能成为199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类型题。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和题型总的演变趋势是“稳中有变”。现归纳出几个特点,分述如次:

1、从思想内容看,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总是避开了当时的政治热点和社会焦点,而是侧重于要求考生反映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多数试题可以从几个角度选材立意。对“全国卷”17次命题,按其思想内容可分为:哲理7次;做人6次;做学问3次;人际关系1次;人同自然的关系1次;治国1次。命题重点十分突出。从涉及的题材范围看,一类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学习、道德修养、人生看法的内容。比如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学生对师生有关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1989年要考生给好友写一封信,帮助好友解除填报考志愿时遇到的困惑和苦恼。1992年高考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涉及了社会公德问题。1994年的《尝试》,实际是要求考生写亲身经历的或他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活动。这些命题大都贴近考生的生活,适合大多数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便于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另一类是有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内容,大都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审题立意和阐述分析问题。比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是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987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把握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的大作文要考生就玫瑰园里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发表看法,实际是要求考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那个小姑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的错误。1993年试题要求考生扩写完“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写对话阐明新旧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新的事物、新老一代、新旧体制之间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类试题都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思想内容或选材范围方面也不会去迎合政治形势,不会超出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仍然会注重可写性,突出思想性,显示辩证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命题不直接与政治热点挂钩并不意味考生作文可以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试题往往是比喻型或类比型的,题意比较隐蔽,只要不是牵强附会,考生尽可展开合理的联想,针对社会生活实际来深入议论,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方能做到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气息。

2、从命题形式上看,“全国卷”17次作文命题,大小作文按文体(有的题目兼顾几种体裁,分别统计)分为:议论文14次,记叙文9次,应用文2次,说明文2次;按题型分为:命题作文3次,选题作文1次,看图作文1次,根据文字材料作文14次,缩写2次,改写1次,扩写2次,续写1次。总的规律是:议论文和给材料作文连续反复出现,命题作文间隔出现。仔细分析,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给材料作文备受青睐。17次命题就有14次采用了给材料作文形式。八十年代初期侧重考给材料写议论文,从90年起注重考给材料写记叙文(即“情境型材料作文”,亦简称“情境作文”)。这类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题目所创设的情境来作文,也就是按照材料中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感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后限制性条件进行写作。比如1993年写“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这类文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可防止猜题押题,避免搬套范文。

二是两题并举,大小作文兼顾不同的文体、语体。

近几年,给材料作文的题数从单一演变为一材多题,并往往以一种文体为主(大作文),兼及其他文体(小作文):比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一材三题,由简到繁,先描述后议论,先片断后综合。1992年作文试题记叙、议论各半,平分秋色,可谓一种创新。有时则是“多题配套”。如1993年小作文写一段介绍圆规的说明文字,大作文是情境作文。这种“一材多题”或“多题配套”的命题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为大家所首肯。它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又便于阅卷者把握、操作,增加了作文评分的公正合理性。

三是注重检测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迫切需要。学生走上社会,无论是传播知识、学习经验、交流情感,还是从事社交活动,都离不开口语,离不开实用文。从国外作文的发展趋势看,作文命题十分注意与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作了成功的探索。比如1991年“全国卷”要求考生写辩论稿参加辩论;1993年“六省市卷”要求考生写一篇广播稿,小作文要求考生分别写两段介绍文具盒的文字;“上海卷”要求考生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身分写一篇播讲稿,预告并介绍新节目“上海之夏”,等等,都是检测考生的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很有可能是“大”、“小”兼及的给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或一材多题,或两题配套。就文体来说,大作文多半是议论文(因为1993年、1994年已连续两年考了记叙文),小作文有可能是情境文(根据材料写片断)或实用文(如新闻简报、说明书、广告词等)。就语体讲,演讲稿、辩论稿和广播稿也许会涉及到。

三、几点主要的应试对策和指导方法

根据以上的预测,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指导方法和应试对策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1、采用梳辫子的方法,将统编高中教材中所有的“单元写作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把各册所有的写作训练内容和题目都作归类整理,然后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思想内容和题型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力求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点点落实,节节过关,不留知识漏洞。

2、作文命题要注意与学生实际接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从中精心选择一些反映校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时文来设计作文训练题,让学生阅读写作。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首先可采取举办哲学讲座和指导课外阅读通俗哲学读物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其次选取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鲜活的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题立意,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蕴。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中的一、二则材料,分别写出富有辩证思想的文章,尽可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品评历史、剖析现实,展示未来的恢宏气魄和成人感,而不显得稚嫩、肤浅。

3、各种文体、各种语体、各种表达方式要全面训练,不可偏废,让学生巩固强项,突破弱项。可先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片断训练,后作各种不同体裁的综合训练,也可二者并行。对上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型,在训练中均应让学生有所接触,还须留心近年各级各类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

作文命题论文范文第5篇

现在,先来看命题议论文的题型,归纳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十一类:

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论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足--庸人的哲学》、《勤能补拙》等。

概念型用一个概念提出要论述的问题。如《说习惯》。《谈"穿着打扮"》、《"时髦"小议》等。

关系型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关的概念,表明要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个人和集体》、《人格与国格》、《天才·勤奋·条件》等。

对比型用两个可以对比的概念或事物来命题,要求论证两者的对比或转化关系。如《自卑与自负》、《失败和成功》、《电脑和人脑》等。

比喻类选择能作为比喻和类比的事物命题,要求揭示比喻和类比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如《清流与活源》、《科学家和春蚕》、《赏花·育花·护花》等。

象征型选择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命题,要求论述事物所象征的某种精神和品格。如《"绿叶"赞》、《路标》、《小草的风格》等。

评议型针对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或某一观点进行评议。如《鲁迅的精神》、《论雷峰塔的倒掉》、《评"仓廪实而知礼节"》等。

引申型用作为引子的某一件事或某个事物命题,要求借题发挥,展开议论。如《从"萧何追韩信"谈起》,《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熊猫废物箱的联想》等。

考证型用需要对某个问题进行考证的形式命题,要求查核并发表议论。如《"一言堂"小考》、《的由来》。《"下笔如有神"新解》等。

感想型以读后感或观后感的形式命题,要求发表自己的感想并进行议论。如《读〈拿来主义〉有感》、《有感于雷军长的"当头棒喝"》、《影片〈鸦片战争〉观后》等。

批驳型针对不同意的观点或看法,用反诘或质疑的句式命题,意在批驳。如《"知识越多越反动"吗?》、《斥"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忠于原著"质疑》等。

尽管每种类型的命题议论文,都有各自的审题特点,但是作为命题作文,不管何种类型,都有着共同的审题要求,这就是:要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确立论题,展开议论。要分清概念型命题和关系型命题的异同,虽然都由概念命题,但前者是阐述一个概念,后者要论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要理解对比型、比喻类比型、象征型命题的特点和要求,特别是比喻类比型命题,要做到比喻贴切,紧扣"类比点",充分而深刻地揭示类比事物和所要说明的道理之间的共同属性;还要明白,抓住命题中提供的自然现象和自己熟悉的生活现象两者之间的类比点,从中类推出所蕴含的共同道理时,选择的生活现象越典型,蕴含的道理就越带普遍性、议论就越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要辨明评议型、引申型>!<、考证型、感想型命题的细微差别,评议要求评事议理,引申要求借题发挥,考证要求查核证实,感想要求夹叙夹议;审题时如把握住这细微的差别,议论时就能精确地体现命题意图;对批驳型命题,要审视并明确对方的立论错在何处,讲究"针对性的批驳",不可自说自话,言不及题;即使遇到论点型的命题,似乎一看便知,也要逐字理解论点的含义,不可望文生意。

如全国高考作文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宋朝名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的意思未搞清楚,把它解释为"先生下来的人总是忧愁加忧愁,后生下来的人总是快乐又快乐",闹出了笑话,文章立论自然就不知所云了。有的考生对这句名言一知半解,在文章中提出了一个"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的观点,配以反面事例进行批判,殊不知"后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是"天下人都忧愁了,我也忧愁",应该说还是包含了"忧天下"的思想的,作为反面论点来批判,显然不妥当了。所以,对论点型命题的审题,同样也不能掉以轻心。

由此看来,无论什么样类型的命题议论文,都必须从题目本身去揣摩题意,把握住议论对象、议论范围和议论重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可以采取下面三种方法。

(1)标志法。就是看清文章题目上的标记,了解议论的对象。如《评"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个题目,"实"和"知"两个字便是题目中的标记,看清这两个字,就会明确写作本题必须评析清楚"仓廪实"与"知礼节"之间的关系:"实"而后"知"即物质生产对道德观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先要论述"仓廪实"的重要。但反过来再想一想,还存在"实"而后未必"知"的情况,这就要扣住"知"字做文章,论述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知礼节",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抓住"实"和"知"进行议论,不仅能紧扣题意,而且能"评"出深度。一般地说,高考议论文的题目大都有一定的标记,如果我们能通过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细加推敲,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的涵义,那么,我们就不难明确题目的要求和议论的对象,也就能有效地防止离题现象的发生。

(2)分析法。就是分析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了解议论的范围和重点。如《从柔石的"损己利人"说开去》这个题目,句子较长,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组成题目的语言关系:这个题目可分为"从柔石的损己利人"和"说开去"两部分,两者的关系是:

前者是议论缘起,后者是议论重点。而柔石的"损己利人"这四个字是有典的,出自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对柔石的一段评价:"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这就给柔石的"损己利人"下了注解,也限定了议论范围应由此而展开,明确文章重点不是评价柔石的革命一生,而是从赞扬他的"损己利人"的高贵品格"说开去",联系当前实际,展开议论。这就正确理解了题意。

(3)比较法。如果一时对一个题目的写作重点把握不准,那么,不妨把另一个相似的题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中明辨各自不同的议论重点,进而审清题意,也是一种好方法。如把《的由来》和《的危害》放在一起比较一下,就会理解前一个题目的重点是要挖一挖的"根",考证一下是怎么"起源"的,扣住"由来"进行议论,后一个题目则要重点议论的危害性;又如《"下笔如有神"新解》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个题目,似乎很相似,实际上大相径庭。前一个题目中有"新解"两字,那就不是要求论述第二个题目中杜甫原诗的内容,不然,又"新"在何处呢?而且恰恰相反,从"下笔如有神"五字加上了引号来看,题意显然不是指杜甫原诗"读书破万卷"的结果了,那又是什么导致"下笔如有神"了呢?就

值得仔细思索;如再对其中的"神"着重评点议论几笔,这才是"新解"了。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对相似题目的比较辨析,可以帮助我们懂得怎样排斥写那些不合题意的内容或材料,而且通过比较,还能启发我们避开"相似题目"的雷同构思,从而能把握住写作重点,并有可能在文章中议论出别人未觉察出的新意来。

作文命题论文范文第6篇

一、命题分析写作指导

对于半命题作文:“_______不_______”。考生应当先审清题意,去思考这个“不”字的前后填什么样的内容是合乎清理的。此题目是一个前填式和后填式并重的半命题作文,填题的关键在于这个“不”字,所填的内容前后可以形成正反对比,有强烈的冲突表现欲在文字中体现出来,前后的内容有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也可以形成一种疑问的语气,其实却已经指出了作者的观点。从这里分析,我们的题目就不难得出。比如,“有为有不为”、“知足不知足”等等,才能体现出将要描述的内容,面对某种社会现象,我们应当采取怎样一种明确的态度,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不会出现文不对题,跑题、偏题的现象。审清题意,填好题目是考生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前提,既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亦能在自己的文章中一展所学的知识。

二、思路点拨写作指导

(一)实际出发,量衣选裁

关于“_______不_______”,题目拟好以后,选择什么样体裁来进行写作,就直接关系到考生能否将想要表达的东西,以一种较为清晰、条理思路在文字中涌现出来。笔者建议考生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综合语言能力,用一种自己擅长并具有优势的体裁去进行写作。“_______不_______”,在文体的选择上,这种题目可能更适合以议论文的形式,用合理的论点论据去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多角度、深层次的视角去分析“不”字前后内容的对比性,我应当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种现象,表达出自己独有的观点,使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当然,考生也可以运用以记叙、描写以及及抒情的方式进行写作,通过描写自己身边的小故事,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以“我”的眼光,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事件的前后,以小见大,思考如今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停下来,让我们的灵魂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树立一种感恩、善良、热爱生活的现代精神。

总之,考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多种文体可以进行选择。你们可以用朴实深情的故事来感染读者;可以用敏锐深刻的哲理来警示读者;可以用形象丰富的事物来启迪读者。

(二)灵活思路,用活素材

无论是话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写作素材的运用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作文题目《知足不知足》为例,考生在选定体裁以后,在文章内容中如何适宜地加入平时所积累的素材,考生应当灵活思路,要把自己平时所积累的素材活学活用。

例如下面这段素材:“近年全球大灾难频发,于是“世界末日”之说又引发媒体关注与讨论。关于人类的命运和前途,乐观派与悲观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和市场。我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导向是:只要全世界携起手来,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对待所发生的一切,人类的前途将一片光明。”考生可根据题目分别站在知足与不知足的角度来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内容:人类对目前的生存环境不知足,大力改造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而面对伤痕累累的地球,仍旧不知疲倦的肆意破坏着大自然,知足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无私馈赠,却不知道我们生存的地球已频频告急,这样将人类的不知足的掠夺与知足地享受辩证的统一起来,就是一篇很具有深度和思辨性的文章。

作文命题论文范文第7篇

一、运用探索、猎奇心理命题。探索、猎奇心理是中学生普遍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求知的增强,社会接触面的拓宽,学生探索、猎奇心理也愈强烈。“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刺激着他们去认识,去探寻。这种心理实际上是青少年对未知领域有强烈的求知和证服欲望。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供他们辨折。例如,有一则材料名为《鹿狼之战》,谈一群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鹿被赶进了养殖场,结果生长状况愈来愈差,病弱越来越多。有人想了个办法,在养殖场里放进了两只狼,结果鹿群非但没被消灭,反而越来越壮大。这个材料很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怎么没有天敌而反有害,有了天敌反而有益”,一题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歧见迭出,想叫他们不说也不行。再如写谈《王熙凤的“笑”》、《新乞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王熙凤,怎么单写她的笑呢?乞丐也有新旧,这里的“新”到底是什么含义?由于命题新颖见奇,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普遍喜欢写。探索、猎奇心理是学生写作愿望的内在引发因素,命题时善于运用,会产生很好的引发效果。

二、运用质疑、是非心理命题。在学习生活中,学生必然会遇上许多疑难,许多是非难辨的事物,这会引起他们的思考、争辩。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理性思维的增强,他们表现出乐于思考,不愿盲从,有正义感。倘能通过自身努力去解决疑难,辨明是非,从心理上他们会感到很大的满足。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命题时,就可以出一些学生希望解决而又有探讨价值的疑难、是非问题,供他们讨论。如《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吧?》、《走在最前面的人也是最痛苦的人》,前一问题经常困扰着学生,因为几乎每个学生都在成绩浪线上起伏,也同时引来家长、教师、同学的不同评价和不同对待,现实中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于是他们想质疑、想说出心里话。后一命题是题目本身使学生质疑。“走在前面的人怎么会最痛苦?”这似乎有悖常理,于是学生产生了征服疑难的愿望,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一课,他们认识到先知先觉者、披荆开路者是最大的幸福者,又是最大的哀痛者。

再如《有“礼”走遍天下》、《班门弄斧辨》,这类文题很触动学生的是非心理。“用礼来走天下,打天下,这是哪来的道理?”“弄斧为什么不能到班门?”一种反对歪风邪气、反对旧传统观念的情绪油然而生,写作冲动产生了,学生自然会兴趣为文。

三、运用关注、责任心理命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从自身的发展出发,他们有自己关注的问题,有希望自己健康成长的责任态度,特别到了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增长,有关他们自身发展的关注心理、责任心理也愈强烈。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学生圈里的热点问题、关注问题,把文题出在他们关心的焦点上,从而达到既有利于写作,又有利于引导的目的,这应是我们命题的又一思路。例如《关于追星族的思考》、《谈中学生早恋》、《中学生当干部弊大于利吗?》、《读书与做人》、《机遇》等,这类文题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关注过,思考过:什么是真正的星,对待星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身边有同学早恋了,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同学们选我当干部,为什么父母却反对;同样是博览群书的人,为什么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遗臭万年……这类问题就不单单是作文问题了,而是关系到他们怎样成长、怎样成功的切身利益问题。在关注心理、责任心理的驱使下,这类问题,他们乐于思考,这样的文题,他们乐于做,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确引导。命题中,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关注、责任心理,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同时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见义勇为赞》,这类作文就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四、运用自强、成就心理命题。争强好胜,想有所作为,这是青少年普遍的心理特点。特别进入高中,学生进入青春初期,开始意识到生活的连续性,明白了未来对自己的重要意义,远大的目标、杰出的人物时时在激励他们,于是现实中的我开始否定过去的自我,追求理想中的我,不断用理想的我鞭策自己,由此,自强心理、成就心理十分突出。这些心理特点,也就给教师提供了命题的引发因素。例如:《要战胜自我》、《发光与沾光》、《由圆明园废墟引起的思考》,这些文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自强自奋心理,前两题容易激起向自己挑战的情绪,后一题往往在痛定思痛之后,学生会表达出“青年当自强,民族当自强”的强烈愿望。再如《人才与兴国》、《当代青年大有希望》这类文题,不但能刺激学生的自强心理,还能激发他们的成就心理。“兴国需人才,我是人才吗?”“我们荣幸地赶上了这个时代,我能成为栋梁吗?”写作这类题,理想的我,成功的我总是在向自己呼唤,心中总有一种内在的驱动,情绪冷静之后便会换来理性的思考和表达。

五、运用审美、认同心理命题。爱美是人之天性,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着生活。对于中学生,我们讲“五讲四美”,主要从道德情操、行为习惯上进行美的教育,力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中学生进入青春初期,除逐渐注意外在形象外,内在审美体验明显加强,他们强烈追求真、善、美的事物,按照社会培养,自己初步建立起来的审美情趣评价着周围世界,希望社会净化,环境净化,世界美好,自己变得更美好。了解这种心理,我们就可以出一些适合学生审美,培养学生美好情操的文题。如《从一声“谢谢”谈起》、《谈“净化”》、《谈“生活的色彩”》。前两题能唤起学生美化环境、美化心灵的审美情趣,后一题则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绚丽多姿、思想的丰富多彩的更高的审美要求,这些文题能把学生带入到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理性思维中去。当学生用他们的审美观确立了美好的事物时,认同心理也同时产生了;“善善而恶恶”。他们会赞美、学习美好的东西,批判、摒弃丑恶的事物。如写《我赞廉颇》、《美哉,海迪!》、《壮哉,徐洪刚!》,这会唤起他们的审美冲动,又能引发认同心理,产生内摹仿,为文时,他们会由衷地写出他们的感受,阐发他们的灼见。

作文命题论文范文第8篇

即兴命题,命有所写。

即兴是对眼前景物有所感慨,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假如教师能抓住学生因某事某活动而喜而忧,构思一道围绕此情此景为中心的命题,学生即景生情而写下一篇短小作文,写得真实而不离主题,这便是抓准了学生不由自主的“情”而命题所产生的效应。因此,平时应留心学生的心理。当学生为集体活动、竞赛的胜利而欣喜若狂时,为班级期考平均分偶然下降而遗憾时,为中队连续获得四面红旗而喜悦时,为同学间发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激动不已时,即刻精心出一道题目,如《记一次教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班级里的新鲜事》、《意想不到的事》……写起来,非凡深刻。这些题目在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感慨,有酝酿,有材料,教师的命题也对准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收到较好效果。

深入生活,提炼命题。

教师经常在一节课里让学生练笔,要求对准生活的某个镜头写短小精悍的文章。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命题作文,是捕捉命题的好时机,也是利用短时间练笔的一种好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命题要小,选材要宽,一旦命题,材料就把握了。这种命题很灵活,很自由。教师先为学生示范命题,学生便跃跃欲试提炼命题了,往往会产生出更贴近生活,更新奇的题目,比如针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命题《紧张》;父母唠叨催命,作业多,补课多,命题《烦恼》;饥肠辘辘写《饿》,赶夜路出《怕》……这种针对性地从生活的某个新的角度思索命题,作文时,虽然在《小学生作文逊之类的读物里找不到仿写材料,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立足点,消除了以往只服从教师的大命题的从众心理,做到命题常中有变,富有新鲜感,摆脱了没东西可写,人云亦云的僵局。学生感受到这种命题有趣,也有内容可写,写作兴致油然而生,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自己命题写下了生活中《乐极生悲》一幕,见闻《奇》,这事真《妙》,生活小曲《犹豫了》、《吃面》……这样,深入生活自由地提炼命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审题、选材、确定中心的过程。在选择命题中,学生有了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融进了创造思维,发挥了创造想象力。

依纲扣本,深入浅出。

单元作文练习是本单元作文练习的重点,也是和本单元阅读要求紧密相联的。要认真练习,力求过关,扎实巩固,就得探究它。比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基训一中的作文练习摘要:写一件你听到或者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先确定中心,然后按顺序写,注重写得具体些。像这样一道只提要求,而无命题的作文练习,当我们帮助学生审清题意后,是否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笔写了呢?不,这当中如何为这一写作练习命题是个关键的环节。命题要抓住作文练习的内容要求部分摘要:“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再思索给学生什么题目范围,接着去命题。命题时,既考虑“听到”、“看到”的地点(校园、庭、社会)又要思索表现“新风尚”的事。以内容命题《校园里的一件新鲜事》、《街头一件新事》……以中心命题《助人为乐》、《心灵美》、《暖和》……抒情式的命题《一股暖流涌进心窝》、《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难忘的深情》、《我心中的歌》。学生看到这些贴近生活的题目,就有了内容,有了中心,有了明确的练习目标,这样便使貌似难题实则不难了。

观察入手,移面于点。

教师带学生春游或秋游之后,往往以《春游》或《秋游》为题让学生作文,这样题目大,范围宽,难切题。是否从《春游》、《秋游》这个面上的大命题落实到点上去命题,让学生作文呢?这就要有针对性地在游览中,仔细察看四周景物,抓住一两个观察点,进行命题,达到移面于点,一题散写的目的。如游石竹山,山上一片野芋,美极了,可命题《天芋》;山间有棵奇异的树,树上一半长着绿叶,一半是枯叶,真神奇,可命题《双季树》;有个山坳全是岩石,千奇百怪,可写《岩石赞》。命题对准了大自然的绮丽,这些题目拓

宽了学生“春游”的视野,有着写不完的大自然景点。还可以赞美劳动人民的聪明为中心,从观察入手设计命题,如数不清的层层石阶,是劳动人民搬上山坡的,它高耸入云,我们设想命题《云梯》;他们亲手建造古香古色的亭,可让学生写《古亭》、《神亭》;有座小桥,似蓝天白云中架起,可谓天险,可指导学生写《通天桥》……针对眼前事物,学生在大自然里通过观察,选择命题写作,这使是移面于点,一题散写的好处所在。

作文命题论文范文第9篇

即兴命题,命有所写。

即兴是对眼前景物有所感慨,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假如教师能抓住学生因某事某活动而喜而忧,构思一道围绕此情此景为中心的命题,学生即景生情而写下一篇短小作文,写得真实而不离主题,这便是抓准了学生不由自主的“情”而命题所产生的效应。因此,平时应留心学生的心理。当学生为集体活动、竞赛的胜利而欣喜若狂时,为班级期考平均分偶然下降而遗憾时,为中队连续获得四面红旗而喜悦时,为同学间发生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激动不已时,即刻精心出一道题目,如《记一次教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班级里的新鲜事》、《意想不到的事》……写起来,非凡深刻。这些题目在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感慨,有酝酿,有材料,教师的命题也对准学生的思想感情,从而收到较好效果。

深入生活,提炼命题。

教师经常在一节课里让学生练笔,要求对准生活的某个镜头写短小精悍的文章。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命题作文,是捕捉命题的好时机,也是利用短时间练笔的一种好办法。这就要求教师命题要小,选材要宽,一旦命题,材料就把握了。这种命题很灵活,很自由。教师先为学生示范命题,学生便跃跃欲试提炼命题了,往往会产生出更贴近生活,更新奇的题目,比如针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命题《紧张》;父母唠叨催命,作业多,补课多,命题《烦恼》;饥肠辘辘写《饿》,赶夜路出《怕》……这种针对性地从生活的某个新的角度思索命题,作文时,虽然在《小学生作文逊之类的读物里找不到仿写材料,但以学生生活实际为立足点,消除了以往只服从教师的大命题的从众心理,做到命题常中有变,富有新鲜感,摆脱了没东西可写,人云亦云的僵局。学生感受到这种命题有趣,也有内容可写,写作兴致油然而生,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自己命题写下了生活中《乐极生悲》一幕,见闻《奇》,这事真《妙》,生活小曲《犹豫了》、《吃面》……这样,深入生活自由地提炼命题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审题、选材、确定中心的过程。在选择命题中,学生有了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融进了创造思维,发挥了创造想象力。

依纲扣本,深入浅出。

单元作文练习是本单元作文练习的重点,也是和本单元阅读要求紧密相联的。要认真练习,力求过关,扎实巩固,就得探究它。比如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基训一中的作文练习摘要:写一件你听到或者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先确定中心,然后按顺序写,注重写得具体些。像这样一道只提要求,而无命题的作文练习,当我们帮助学生审清题意后,是否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动笔写了呢?不,这当中如何为这一写作练习命题是个关键的环节。命题要抓住作文练习的内容要求部分摘要:“一件你听到或看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再思索给学生什么题目范围,接着去命题。命题时,既考虑“听到”、“看到”的地点(校园、庭、社会)又要思索表现“新风尚”的事。以内容命题《校园里的一件新鲜事》、《街头一件新事》……以中心命题《助人为乐》、《心灵美》、《暖和》……抒情式的命题《一股暖流涌进心窝》、《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难忘的深情》、《我心中的歌》。学生看到这些贴近生活的题目,就有了内容,有了中心,有了明确的练习目标,这样便使貌似难题实则不难了。

观察入手,移面于点。

教师带学生春游或秋游之后,往往以《春游》或《秋游》为题让学生作文,这样题目大,范围宽,难切题。是否从《春游》、《秋游》这个面上的大命题落实到点上去命题,让学生作文呢?这就要有针对性地在游览中,仔细察看四周景物,抓住一两个观察点,进行命题,达到移面于点,一题散写的目的。如游石竹山,山上一片野芋,美极了,可命题《天芋》;山间有棵奇异的树,树上一半长着绿叶,一半是枯叶,真神奇,可命题《双季树》;有个山坳全是岩石,千奇百怪,可写《岩石赞》。命题对准了大自然的绮丽,这些题目拓

宽了学生“春游”的视野,有着写不完的大自然景点。还可以赞美劳动人民的聪明为中心,从观察入手设计命题,如数不清的层层石阶,是劳动人民搬上山坡的,它高耸入云,我们设想命题《云梯》;他们亲手建造古香古色的亭,可让学生写《古亭》、《神亭》;有座小桥,似蓝天白云中架起,可谓天险,可指导学生写《通天桥》……针对眼前事物,学生在大自然里通过观察,选择命题写作,这使是移面于点,一题散写的好处所在。

作文命题论文范文第10篇

[内容]

大小作文结合是近些年中考作文的一个特点。一般来说,大作文绝大多数是写记叙文,小作文便是写议论文、说明文片断,或应用文,或形式多样的作文修改。也有少数省市的大作文是写议论文,而小作文常常常要求写记叙文片段。

下面是1997年全国中考作文试题一览表。

大作文省市 题目 文体 字数 试题类型上海 良师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天津 记我的一次成功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江西 美,在我们中间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湖南 敬礼,老师 记叙文 500以上 全命题湖北 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广西 温暖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江苏南京 真没想到……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湖北宜昌 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 记叙文 500左右 全命题四川内江 临近毕业的日子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江苏盐城 心愿 记叙文 600左右 全命题安徽六安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 记叙文 600左右 >!

他真______ 记叙文 500以上 半命题(选作)安徽 我懂得了______ 记叙文 600左右 半命题浙江温州 难忘______情 记叙文 不少于500 半命题广东 爱心 记叙文 500—600 提示写作内容河南 自拟题目 一篇文章 600左右 提供读书名言北京 我有一双____的手 记叙文 600左右 提示手的作用甘肃 自拟题目 议论文 600左右 提供材料吉林 自拟题目 记叙文 500—600 提供开头山西 我的未来不是梦 记叙文 600左右 提供歌词辽宁 哦,山是这样移走的 记叙文 500—600 提供《愚公移山》山东 自拟题目写讲演稿 不少于600 提示内容重庆 我最____的人 记叙文 500—600 提示范围湖北武汉 不能这样做 议论文 不少于500 提供事例四川成都 自拟题目 记叙文 不少于500 提供内容扩写

小作文省市 文体 试题上海 议论文 提供三则材料,自拟题。天津江西 应用文 根据提示写申请书。湖南湖北 应用文 提供材料招领启事。广西江苏南京 议论文, 依据材料写短文。

上一篇:作文内容论文范文 下一篇:作业成本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