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测评范文

时间:2023-03-21 18:21:09

综合素质测评

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关系到学生在校期间奖学金和评优选先的评选,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完成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早在2004年3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至此,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已非常明确。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更加明确,高职学校教学管理、课程设置日益完善,更加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与此同时,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却一直是大家求而未果的问题,从理论上说:“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受社会欢迎”是衡量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标准,但如何把这一标准具体化并以此去评价学生在校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情况却并非容易做到的。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大多是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是以“知识为核心”并将各项评价指标全部量化,忽略了职业技能及职业素质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地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原则缺失。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受现实多种因素束缚是外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起统领作用的原则和理念体系,评价学生的侧重与学校培养人才目标不相符,起不到准确评价高职学生的作用,学生的认可性和接受度不高。测评工作本身缺乏目的性,存在为测评而测评现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不是为了构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将学生综合测评当做了“绩效考核”,而并非“绩效管理”,这样虽然简化了工作,但是却不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机制单一。高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运作模式方面还没有走出传统模式的局限。通常,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评优为目的而建立的素质评价机制。部分评价内容的内涵过于简单,如在对综合测评中占很大比重的智育评价上,往往只注重评价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更多地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是一种静态评价,而对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甚少,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有的把一切东西都数量化,完全量化学生的素质缺乏科学性,因为我们很难说素质分79分的学生就比80分的学生差,素质测评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不够,不能有效地满足素质测评的需要。

3.实施错位。素质测评不仅是科学认识被测评者的过程,更是以此为基础的测评结果的接受过程,其目的是为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行为导向,并使其内化在行为中。由于测评结果不具有调节和引导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风向标,所以,素质测评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效用。

事实上,以上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已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积极寻找更为科学、有效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为了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在保持原有测评办法中客观的、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内容基础上应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测评办法的适用性。对学生的测评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学生在校的不同时期应该有不同的测评标准:一年级侧重专业认识、人文修养;二年级侧重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三年级侧重就业能力、职业道德。学生成长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用一个不变的标准去测评变化的学生显然是不适用的,因此,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首先应是由针对不同年级制定出的相应的三套测评办法组成,以解决测评办法的适用性问题。

二、测价办法的科学合理性。把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都分数化是不科学的,这样既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符合我们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人才应该是这样的:除了职业能力以外,当他某一方面达到一定水平就够用了,并不因他在这一方面的更高水平而改变他的价值。为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应从下列几个方面调整测评细则:1.粗化测评项目,把各项活动分成政治、技术、文化、娱乐等大类,减少不必要的项目;2.区分绝对项目和相对项目,学生必备素质为绝对项目,必须强化,相对项目可在一定范围内自选,达标即可,通过增加各类活动的加分权重来吸引学生有选择的参加活动;3.变绝对分数为数量级,学习成绩分段测评,尽量减少“量化”因素的影响。

三、增强测评办法的功能性。学校对所培养学生的测评工作应成为整个高职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测评办法不仅是检查、鉴定学生的标准,同时还应该是引导学生的路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调整的信号。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既是对整个学校教育效果最终的检查,又是下一轮教育方向进行调节的依据。为了使测评办法切实发挥以上作用,应建立测评工作制度,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向教研、教学、学生管理等各部门提供学生动态,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调整工作的依据,同时调整测评办法有关项目标准,为下一轮学生素质测评作准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成为一个动态的良性循环过程,成为高职教育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阶段、分层次、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动态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发展的大事。

目前,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还处于摸索阶段,怎样从高职学生的特点出发、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来进行高职学生的知识运用和专业能力的评价,已引起教育及企业各方的高度关注,而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每一阶段的综合素质测评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逐步地向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因此,搞好在校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的基础,也是优化教育教学、实现学校资源最大化效益的前提。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是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所期盼的,它将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鲁亚平.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改进策略论析[J].职业技术,2009,(6).

[2]吕垚.从绩效管理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J].管理科学研究,2009,(8).

[3]季丽.构建科学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9,(3).

[4]董雨,付淼.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文教资料,2009,(9).

[5]李兵宽,李国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J].中国青年研究,2005,(4).

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生 综合素质测评

综合测评,一个非常熟悉,与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字眼。它是对一个学生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及各方面的评定,不仅关系到一个学生是否可以获得少则80,多则500甚至8000的奖学金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个学生毕业时的综合能力的评定。从最初的学习成绩评定,到将思想品德、文体活动、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的东西加入其中。然而,无论综合测评如何操作,每一学期每一学年都会引起一定的争议,甚至争吵。学生自评、互评、辅导员打分、体能素质还有各种加分,公平吗?公正吗?公开吗?本文以我校学生综合测评为例,浅析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1 高校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的意义

高校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大学生在学习好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应当加强自身的文化素质发展,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历史、文学和其它方面的书籍,积极参加专题讲座、名著导读、名曲名画欣赏、影视评论、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质水平;同时,也应当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的锻炼及文化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为学好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积淀深厚的人文底蕴;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真正的“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那么,作为高校的教育者、管理者如何来督促学生?高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宗旨是:引导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合格人才;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贯彻素质教育思想;规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定工作,使之科学化,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提供较客观的毕业生情况。

由此可见,学生素质的综合评定,是以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在校表现进行全面定性、定量评定的一种方法。通过评价,使教育管理者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基本素质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管理和教育,并以此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内在积极性。

2 我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基本情况

为了贯彻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我校根据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几经修改,制定了《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施方案》,在我校《大学生手册》中有详细说明。

我校综合测评遵循过程测评与结果测评相结合,基本表现测评与特别表现测评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原则。测评采用“加减分评分法”与“加权求和评分法”相结合,学生自评申报和学生民主选出考评小组(辅导员、班主任、班长、团支书必须参加,以及学生代表)评定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包含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素养、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文化素养、身心素质等五个方面;综合素质测评总成绩为学习成绩与其他素质及能力定量考核成绩按规定比例计算后的总和,测评总分满分为100分。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素质测评分=学习成绩*70%+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能力分*30%

其中学习成绩为必修课平均学分积与任选课学分积总和。

计算公式如下:

■+ 任选课学分总和

这中间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成绩均按每学期正常考试实际成绩计算,也就是说这中间不包括补考考试成绩。

思想道德素质及综合能力测评主要是从思想、道德、文化、体育、劳动、心理、卫生习惯、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学习进一步定量测评。测评成绩=基本分+奖励分-扣除分。

基本分:基本分为学生在思想道德及综合能力诸方面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所能达到的客观分值。基本分为60分。

奖励分:奖励分为学生在测评学期内所有获奖项目或某方面成绩突出反映在综合测评中的分数。奖励分最高分值不限,同项目重复得分者,以最高奖计分,不累加。奖励分中有15条小项,在《大学生手册》中有详细说明。

扣除分:扣除分为学生在测评学期中,在某方面未达到基本要求或违犯校纪校规反映在综合测评中的分数。扣除分累积不超过60分,超过60分,按扣60分计。扣除分中有4条小项,在《大学生手册》中同样有详细说明。

我校每一学期综合素质测评,尽量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的使用,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各年级各班按学生学期学年综合素质测评总分排定名次,供评定该学年专业奖学金及其它评优工作使用;②毕业生按各学年的综合素质测评总分的平均值排定名次,供评选优秀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选用毕业生参考;③综合素质测评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可见,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学校一项重要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但在每学期每学年的测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 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问题

3.1 现在我们学校实行的是辅导员、班主任双重管理学生的制度,各个系因实际情况不同,所采取的管理措施也有所差异。有些系班主任老师负责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每个班主任对综合测评细则理解不同,因而各班的综合测评不易统一,尤其到了每学年评定“先进班级体”时评定标准比较难统一。

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式;构建

一、科学的测评模式,是素质教育和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综合素质评价在素质教育全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而评价模式,又决定着综合素质测评的科学性、全面性和公正性、公平性。评价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测评的“指挥棒”,科学合理的测评模式,它既是促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手段,又是学生加强自理、自学、自强、自律和自护教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导航。

一方面,测评模式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的手段。一般情况下,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身心素质、能力素质、人文素质等五个方面。根据测评内容和目标,制定科学的测评模式,能够确保综合素质测评的公平公正,确保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

另一方面,科学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能够增强学生自理、自学、自强、自律和自护能力,也能够引领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测评结果,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就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高。使学生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最终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一般情况下是对学生的各项表现打分,然后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出综合得分,并据此给予相应的评优奖励。在综合测评中,由课堂考试得到的学习成绩一般占70%;此外,包括、参加某项科技竞赛获奖等的科研能力得分;还有反映学生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担任校院系班级学生干部、遵守公寓文明规范等的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得分等。目前测评模式,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 测评目标偏移

目前的评价目标中,知识素质占70%比重,其它素质只占30%。就是在知识素质中,只有学习成绩可以量化,是硬性的,知识素质的测评成绩实际上就是平时的文化课成绩。而现代需要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水平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却不在测评范围内。

(二) 测评内容存在一定缺陷

现行的评价模式,对影响学生发展的许多因素未涉及或涉及不深,其中包括对学生一生至关重要的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即使有些素质在测评范围内,其测评内容内涵过于简单,过于概括,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流于形式。

(三) 测评的方法主观因素较多

目前的测评方法多用主观核定的方法,只有学习成绩一项是可以量化的。具体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代表或全班学生中,根据平时的印象打分,人为因素很多,可操作性不强,很难保证测评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四)测评结果指向性不强。由于测评方法主观因素较多,测评数据较少,致使测评的结果没有层次,显现不出每个同学的个性,大多处于中游,起不到激励作用。

三、综合素质测评模式探讨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式,决定着测评结果的公平公正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测评模式的构建应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测评指标和权重,它决定着素质教育和综合测评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时代性;二是测评的程序,它保证测评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三是测评成绩的管理与使用,它激励学生自觉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测评指标和权重

测评指标分为五个一级指标:知识素质、思想素质、身心素质、能力素质和人文素质和二十四个二级指标,具体测评指标和权重如表1:

各院系根据具体情况依照综合测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所列项目及权重,制定详细的测评细则,最终得出综合测评成绩。对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学生,院系可另行制定政策。

(二)程序

1.自评。每位学生应根据具体的测评标准和自身的表现填写自我测评表,确定等级。

2.班评。各班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组织班委会、团支部干部对学生自评结果进行班级评议,对自评结果进行检查、核实、班内公示。按测评指标要求核算出每位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统一填写《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测评表》并上报院、系办公室。

3.审核确定。院、系根据班级上报的测评结果,组织由学生、教师代表和班主任、系领导参加的《学生综合测评小组》进行复核确定。

(三)管理与使用

1.管理。对学生每学期的综合测评成绩一方面上报学校学生主管部门,存入学生档案,使主管领导对学生整体素质强项、弱项、综合优势便一清二楚,并作为推荐就业、确定奖助学金、评优入党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报给学生,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的了解, 找准自己的不足, 并根据自身的优势找到努力方向。

各项指标的测评结果,作为确定获奖学金、三好学生、推优入党及各种奖励的的主要参考依据,具体用公式表示为:

对于测评成绩的使用,一定要根据各院系的实际情况和名额的分配情况而定,对于专项奖励,如励志奖学金和助学金等要根据政策和具体条件另行制定方案。此测评办法尚处于试验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探讨。

作者简介:

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 综合素质 测评系统

在高校工作中,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针对的是在校大学生,通过对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活动等各方面的行为进行信息收集,将之分类并分别赋予不同权重,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以此考核学生的素质水平。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所得到的数据,有利于学校对学生培养任务的细化,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一、研究目的

为全面、客观地评价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践运行系统。利用信息网络的手段,通过软件系统,实现测评的自动化、科学化。具体而言,研究该系统的目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实现综合素质测评信息的可持续追踪

目前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普遍是每年一次,在每一学年末进行。通过系统对反映大学生该学年的综合素质的数据进行保留,直到毕业当年,该生可查看其大学四年的素质变化的记录。而这份记录可作为大学生找实习岗位时,用人单位通过这份记录了解该名学生之前在校的表现,以及综合素质体现的优势或优点,给予合适的岗位。也可以作为毕业生求职时,用人单位衡量其大学期间的综合表现的依据。通过这份记录,可避免部分学生大学期间表现好,但临场考试发挥不理想而错失工作机会的情况。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任务,除了通过教师的教学评估得以体现外,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也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如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任务是德智体全面发展,那么其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指标中德、智、体这三方面的权重要均衡。而如果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任务是偏向于培养艺术类人才的,则其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指标中“体”这方面的权重要扩大一些。但总的来说,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以学习为主,“智”这一权重要绝对性的比其他方面大一些。但这三方面的权重比例,可以根据学校对学生培养任务的侧重点确定更合理和科学的比例。

(三)实现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不断完善

通过对各班学生综合测评结果进行分析,尤其是专业素质方面的专业课和实践课的结合对提高学生素质的影响的量化,可以衡量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效果,从而使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断加以完善,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引导学生在专业课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专业相关的实践,达到学以致用,有所创新。

(四)实现学生的自我衡量和示范作用

通过每一学年的综合测评,学生总结过去一学年的在德智体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自我衡量,找出与标准的差距,发现自身不足,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继续努力。通过综合测评,个别学生在德智体这三方面或某一方面表现突出,显示出其独有或强大的优势。这些同学将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二、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普遍实行的是学生(德、智、体)综合素质量化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既有理论上需要进一步科学化的问题,又有实践操作上,如系统设置、系统需要人工操作所需要的结合环节等方面缺陷。

(一)测评指标体系不科学

测评指标的权重比例不科学;这表现各个学校难以将自身的培养任务、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这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设置测评指标体系,造成测评指标权重比例不科学。如有些学校都把“体”这方面的权重设置较低,这造成学生参加文体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忽略自身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如果没有强壮的身体,较强的心理素质的保障,其他素质都是天方夜谭。又如有些学校把“智”这方面的“实践类课程的参与”比重设置较低,这会使学生只追求学业上的成绩获取测评分数,而忽略关于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参与或创新。

(二)测评结果未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能力

在引入量化的方法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后,不仅提高了测评效率,而且避免了之前测评方法中自评、互评、班团委、辅导员和班主任评定这些主观行为所夹杂着的个人色彩。但由于每位学生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学生的能动性也是不同的,而且测评技术上不尽完善,存在局限性,有些量化指标还比较笼统抽象,造成测评结果未能准确反映学生的能力。如思想道德素质这部分如何量化,如何赋值,而专业素质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来测评,实践及创新方面的赋值也较难把控,是否存在滥竽充数、谎报的现象。

系统方面,有些学校的测评系统,在自评部分本应由学生自己评价,但是系统设置为学生本人自评后还要由班委再评,结果由班委定夺。这难免会造成偏差,班委可能会以主观判断、与某位同学的友谊深浅,给予片面、带有个人色彩的分值。

另外,很多高校的综合测评工作都是在每学年年底进行,对过去一年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进行量化,这种方法缺乏动态性和主动性。从本质上说,大学生素质是通过心理现象体现的,因此它带有一定的潜在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对某个素质在量的积累后发生质变的时刻,采用这种每年年末再进行测评的方式,无法及时反馈。另外,某些素质不一定在大学期间就有明显表现,而需要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情境下才能表现出来,所以这样的评估方法往往预测性不高。

三、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基础

针对现阶段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探讨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基础。

表1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指标重要性调查统计表

(一)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本项目组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遴选了本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08份。要求被调查学生根据自己对各指标重要性的认识和对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排序。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强调集体的认同感和对学校规章制度的遵守;对实践类的课程积极性较高,希望自己在科研成果上有所收获;注重身体素质、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调查情况详见表1。

对各个指标分配的权重不同,直接影响测评结果。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普遍采用德尔菲法、专家意见法、层次分析法及频数统计法等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这些方法中,层次分析法在人员评价中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它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严谨的数学理论为基础,保证了定量分析的有效性,所做出的权重计算和评价也更科学和客观。因此,在本文所构建的测评体系中,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是在将决策问题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的基础上所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后由他将之引入教育评价领域用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这种方法首先要求把问题层次化,按指标体系各指标间的隶属关系由高到低排成若干层次,建立不同层次间的相互关系;然后对同层次中各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相对重要程度,并把比较判断结果按给定的标度量化;最后通过统计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

在对本校学生对所设定的学生综合素质各层级指标重要性的调查基础上,本项目组织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尤其是各班辅导员老师,对各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再分析,确认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排序,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关于层次分析法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的应用已有很多参考文献,如孙咏梅等(2011)《基于AHP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赵洁等(2005)《基于AHP法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2]等都详细阐述了此方法,并且借助计算机软件,使繁杂的数学计算过程变得容易操作。本文确定的各素质测评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本文在此不做详细的过程推导,仅以Uci目标层Uc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过程为例做简单说明。

依据层次分析法的标度系统(相同:1,稍微好:3,明显好:5,强烈好:7,极端好:9)和重要性排序情况分析,Uci目标层Uc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过程如下。

表2 Uci目标层Uc的判断矩阵及权重计算

λmax=2?摇CI=0?摇CR=0

(二)减少测评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公平的因素

采用逐月认定的方式。很多高校的综合测评是每年年底举行一次,学生多,且每个学生要涉及思想、知识能力、身体心理、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各指标的评定,信息量大且复杂,会出现为了节省时间,而对谎报或假报的情况没有进行查实就给予评定,造成不公平的现象。本系统采用逐月认定的方式,通过系统功能的设置,每月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一次认定,由学生申请,提交系统,进行认定。将繁重的任务分解到每个月,既避免堆积到年底,信息量大,又减轻测评工作压力。

在系统设置上,避免由学生自评的基础上由班委定夺的情况。系统设置时,可以设置自评和班委各占一定比例,且系统最后要由学生管理的老师确认才能最终将数据提交到系统并进行计算分析。自评所占的比例大些,达到由班委确认各班学生所填项目的真实性和具体性,而非由他们定结果,而系统需要学生管理的老师确认,是确保在自评和班委评定出现冲突和不一致时,由老师确认冲突和不一致的地方,使数据更客观和全面。

四、建立实践运行系统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关键

在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后,如何将这套体系通过软件系统在实践中运行起来,是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关键。

(一)采用B/S(浏览器/客户端)架构

B/S(浏览器/客户端)架构,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方面被普遍使用,是Web发展后出现的一种网络结构模式。用于在安装了Web浏览器及其他相关的数据库软件之后,就可以很方便地对系统中的信息实现操作。用户通过浏览器向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请求进行处理,并将用户信息反馈到浏览器上。这种架构,只要有网络,有浏览器的地方,学生就可以登录素质测评系统进行操作。

B/S结构其主要的特点有:简单的维护和升级与较低的开发使用成本,在系统设计开发和实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具有良好开放性和扩展性,在模块化设计管理方面具有容易实现的特性。本项目采用该架构的模式如图1。

图1 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的组织架构

(二)实施方案

服务器:通过VC编程作为一个界面与数据库进行连接。

数据库:采用MSSQL Sever 2015做一个数据库平台,把学生填的数据及系统对其进行计算的结构储存到这里。

操作界面设计:学生输入用户名、密码之后进入素质测评系统的界面,界面现实几大模块,由系统管理模块、测评成绩管理模块、基础管理模块、加减分管理模块及留言管理模块五部分组成。

系统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四个方面。依据这四项指标内涵与外延的扩展范围,进一步确定每项一级指标下分属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从而构成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指标内容。

黑盒测试:随机抽取学生测试该系统,看功能是否实现、是否有漏洞。

该系统设计了三个角色,分别为“学生”、“教师”、“管理员”。学生登录系统,可查看、修改个人信息,进行各项素质测评的数据输入;教师登录系统,可查看自己所属班级学生的信息,对学生信息进行管理;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修改和分配权限并对系统的各个模块进行操作管理。管理员业务流程图如图2。

图2 管理员业务流程图

五、结语

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收集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思想、学习、生活、参与实践活动等方面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建立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指标的测评体系,以全面测评大学生素质的一种评估方法。建立一个科学、全面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能使这种评估方法得以成功实现。随着高校任务的不断变化,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不断更新,大学生综合素质系统研究是一项与时俱进的课题,在推动高校素质教育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起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咏梅.基于AHP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价值工程:2011.

[2]赵洁.基于AHP法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

[3]梁晨.基于Web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

[4]林钦松.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模型构建――以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为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

[5]丁汉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4.

[6]丁旭.基于B/S架构的软件项目实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7]王莲芬,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引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综合素质 测评 德育 实践 指标 模糊识别

中图分类号:G4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14-02

现在很多高校都采用综合素质测评的方法对在校生的综合表现做出评价。例如笔者所在学校,采用的就是综合测评成绩=学习成绩 60%+德育成绩 20%+实践成绩 20%的方法。学习成绩主要是学生个人每学期所有考试科目成绩的平均分;德育成绩指学生在出勤、卫生、内务等方面的分数,他主要反映了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习惯;实践成绩来自于学生参加社团、班级、学院、社会活动以及获奖情况,属于业余生活范畴。通过观察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的统计结果,发现其各分项指标之间以及分项指标与总指标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现以本校某班为例,以模糊识别的方式进行说明。本校某班级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表:

两个模糊集、之间的接近程度可以用贴近度函数来描述,

距离贴近度:。

下面通过计算全班27位同学对应的4个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之间的贴近度,来分析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首先27位同学对应的4个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相对隶属度值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

(学习成绩)=(0.044,0.040,0.043,0.033,0.030,0.028,0.039,0.035,0.032,0.027,0.029,0.046,0.045,0.041,0.037,0.030,0.038,0.026,0.027,0.033,0.036,0.039,0.043,0.034,0.036,0.042,0.031)

(德育成绩)=(0.042,0.038,0.044,0.035,0.030,0.040,0.038,0.034,0.034,0.032,0.029,0.043,0.045,0.033,0.046,0.029,0.036,0.028,0.043,0.040,0.037,0.039,0.041,0.032,0.036,0.045,0.031)

(实践成绩)=(0.035,0.034,0.040,0.033,0.036,0.036,0.044,0.031,0.032,0.029,0.042,0.046,0.039,0.032,0.041,0.029,0.038,0.028,0.041,0.045,0.043,0.040,0.034,0.030,0.038,0.043,0.037)

(综合成绩)=(0.043,0.039,0.044,0.034,0.032,0.033,0.041,0.035,0.033,0.029,0.032,0.046,0.045,0.038,0.041,0.030,0.038,0.027,0.034,0.038,0.039,0.040,0.042,0.034,0.037,0.044,0.033)

计算结果见下表,

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

由择近原则可知,模糊集与模糊集,模糊集与模糊集,模糊集与模糊集最贴近。可以认为最贴近的两个模糊集具有紧密的相关关系。从数据可以看出,具有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自律性高的同学通常学习成绩也较好。因为学习成绩在总测评中占的比重最高,所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通常总测评也高。而拥有较好习惯的同学其总成绩也往往很好。从数据还可以看出模糊集和模糊集,模糊集和模糊集贴近度较低,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过多的参加学习以外的活动会影响到学习成绩,从而影响到总测评,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也往往不太喜欢参与到其他活动中,但是这些同学中其实不乏存在一些有潜力的同学,可以鼓励他们抽出一部分精力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 刘合香.模糊数学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测评;高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68-0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而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与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指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活动。素质教育强调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文化修养,也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根据《决定》精神在大学校园中全面展开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量化考核。它对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高等院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素质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是素质教育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其次,通过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科学、系统地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规范学校开展全面素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情况。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测评体系不合理 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某些高校还偏重于传统的学习成绩等易于测评的内容,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测评。这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也不符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更强,对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德育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要求更高的现实。各高校应根据企业及社会的要求,制定出符合专业岗位需求的综合素质测评内容。另外,某些高校综合素质测评内容虽然涵盖了素质要求的各项内容,但设定的加权比例不合适,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框框。

测评程序简单化 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与学生后续的奖、助贷、减补有很大的关系,如程序太简单显得这项工作太草率,不能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还会带来一些矛盾。

评价主体单一化 现在许多高校综合素质评价由辅导员和班长来完成,这样测评出来的结果具有片面性和主观性。

注重横向测评,忽视纵向测评 综合素质测评结果会根据测评内容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然后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分数进行排名,根据分数和一定的比例排出等级,这是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让某些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消极的或自暴自弃的想法。

注重结果测评,忽视过程测评 许多高校测评均设基础分,然后设加分项或减分项,三者之和为综合素质的最后得分,加分项和减分项一般为学生获奖或被处分的分数,只重视结果得分,而没有将学生过程参与或改正错误的过程考虑到测评中去,这样,打击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某些高校规定只要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学生综合素质成绩就是不及格,这样的规定没有考虑学生改错的过程,不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

注重校内学生素质评价,忽视校外学生素质评价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厂中校”等办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实施,但对学生校外综合素质的评价还是空白,多数学校到第三学年就不进行综合素质评价了,这对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缺失。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有效途径

测评体系合理化 人才素质目标及社会、企业用人要求是不断变化的,学校要不断调研,构建科学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现提供一种测评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测评程序严格化 为了保证综合素质测评的参与性、公平性、公开化,可以采用如下页表2所示的完整的程序进行。

测评主体多元化 在测评过程中,可采用学生自评(占10%)、班级互评(占30%)、考核小组评定(占30%)、班委成员评定(占10%)、班主任评定(占10%)、辅导员评定(占10%)方式进行,然后将各项测评成绩加权得出综合素质评定分,以减少主观性和片面性。

兼顾横向测评和纵向测评 横向测评各高校均执行得较好,纵向测评建议采用档案袋法,即从每个学生入校起就建立学生成长档案,不仅收集学生的作品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记录学生发展的历程,根据学生个人发展情况可设立单项奖,如学习进步奖、体育之星、实践之星、思想进步奖等。

兼顾结果测评和过程测评 在综合素质测评细则中应加入对学生参与过程的考虑,而不仅仅是对获奖等各种结果的考核,这样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兼顾校内和校外学生测评 各高职院校办学情况不同,可分别制定《校内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和《校外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条例》。这样,不仅有利于对校内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也有利于对校外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培养。校外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种培养模式对学生素质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兼顾素质测评和素质培养 素质测评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培养效果的检测手段。各高职院校一定要根据素质测评的各项内容努力创造和提供各种机会及条件进行学生素质培养。另外,素质测评体系一定要充分体现素质培养的各项内容。

各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整套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才能切实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长旺,赵彦,范丽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

[2]杨海斌,徐慧君.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及措施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

[3]李俊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探索及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6).

[4]贺泽群,李方遒,倪东辉.以科学发展观创新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新模式[J].高教论坛,2010(3).

[5]刘国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的探讨[J].科技创业,2010(11).

作者简介:

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也开始探索适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层面有了新的变化,由原来的单纯考虑成绩,变为综合考虑德智体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全面,过于粗放。很多学校评价时,简单地分为思想分和学习分。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2.评价主体单一,主要是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等根据班级选票情况进行评价,学生的人缘情况很大程度决定了评价的结果,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同学的素质。3.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存在偏差: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主要作用是给学生评定奖学金,变成了一个给学生划分等级的工具,因而不能真正发觉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很好地指导,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提供指南。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指导学生素质的发展,同时能够真正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因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1.一致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评价是有效的。2.全面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全方位的体现学生的进步和能力特点,从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多方面考察。3.多元性: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不是划分等级,应该发现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体现出多元的特点,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4.动态性: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学生活动或成绩的表象的记录,更应该能反映出学生性格、学习和创新能力、特长、兴趣等内在的特点,从而能够指导学生的发展和职业选择。5.引导性: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不应该是简单的每年例行的考核,更多地应该是能够反映出学生努力方向,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确实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参考和指南。6.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一定能够方便地衡量,有可行性。7.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所在的团队可以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往组织能力等。学生自己可以设定大学的目标。8.普遍和特殊相结合:评价可以分为统一标准和自身特点的特殊标准。统一标准用于奖项的评定。软性的标准用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指导,例如学生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团队意识等,这样更能真实地评价同学,帮助他们进步。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素质评价为素质培养提供了方向,但是综合素质的实际培养过程是评价的根基,因而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应遵循素质培养的原则:1.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大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身体渐趋成熟,能力提高,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想法,不希望被人束缚。同时很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大学教育要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体性,给他们以鼓励,发挥他们的潜力。2.更加注重实践性,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都能够把教育放到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质。3.更加细化地考察学生的能力,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很好及时地得到反馈。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知识的教授,缺少必要的考核,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慢慢消退。学生团学活动环节,学生的表现没有给予及时的回馈,因而学生能力比较难提高。4.加强高校各部门共同的配合,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学部门等共同合作,共同协商。交流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学生的素质发展问题。

总体来讲,我们高校目前由于在师资力量、科目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还没有跟上,因而很难给学生细致的指导。师资比例太低,并且教师的科研、教学各方面的压力较大,在和学生的交流上不能投入较多的时间,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指导。教学管理上比较机械,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尊重,学生想转换专业发展自己的兴趣受到阻碍。教学科目的设置有时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因而综合素质的评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所以高校需要整体的思维,加大教育的投入,增加教师数量,并且改变评价老师的指标,管理上更以学生为本,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有发展。

参考文献

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8篇

关键词: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62-02

随着我国经济体系的日益完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事业也实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由研究生教育的小国迅速跨入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作为我国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为了确保研究生培育质量,对其综合素质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是一项必要的管理环节。因此,构建一套科学的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我国稳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长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本文认为,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原则。

1.多维性。即:测评内容维度上,要涵盖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等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测评主体维度上,要综合院系评价、导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层面评价意见;测评时间维度上,要体现分阶段、动态性,即连续地、动态地将各阶段的测评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全面反映出研究生的个性和素质。

2.导向性。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应围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从综合素质的基本内涵出发,考查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即:不仅关注理论课程成绩,还应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智育评价,还应考查德、体、美育的综合发展;不仅注重研究生的共性发展,还应鼓励研究生的个性张扬。

3.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综合素质测评指标的设置必须分层次、分类别,将相关性较大的测评指标整合归类,使测评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并使测评标准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要注意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即在运用定性分析时辅以量化手段,以增强定性分析指标的可测量性;在定量分析中辅以定性说明,以使量化指标含义更明晰。

4.客观性。客观性原则要求测评指标体系体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其中,一般性要求根据高校和学科点的实际情况、研究生的实际素质,按照研究生培养的一般要求,设计出每一个研究生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测评指标;而特殊性则要求按照研究生培养的高端要求,设计出少数研究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测评指标。

5.激励性。通过与他人的测评结果进行横向比较,研究生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将历年的测评结果进行纵向分析,研究生也可以看到自身的长处和短板。另外,研究生综合测评结果通常要作为奖学金评定、优秀表彰、国际交流人选的评判依据,类似的物质奖励或非物质奖励的获取与否,也将对研究生产生直接的激励作用。

二、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文件精神,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笔者从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等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

(一)思想道德素质测评指标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人在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方面具有的符合时代特色的基本品质。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测评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素质测评与道德素质测评两部分。其中,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态度、政治学习和党团荣誉;道德素质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1.政治素质测评。政治态度测评基本内容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坚持原则,有上进心。政治学习测评基本内容为认真学习各种政治理论,参加学校、院系、党支部、班团组织的政治学习、形势政策学习和各种教育活动。党团荣誉测评基本内容为研究生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包括优秀党员、党务工作者、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等。可按获奖级别分别计分。以上测评项目可由研究生本人自评打分,由基层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认定。

2.道德素质测评。道德认知测评基本内容为具有强烈的社会公德意识,关注社会道德,熟知各种社会道德规范,熟悉校规校纪和学术道德规范。道德情感测评基本内容为具有人道主义情感和正义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道德情操高尚,懂得自尊、自爱。以上两个测评项目可由研究生本人自评打分,由基层学生管理部门进行审核认定。道德行为测评的基本内容为研究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情况和获得各种表彰的情况。在测评年度中,研究生参加公益活动应达到一定的学时;学时越多,该指标得分越高。

(二)学术科研素质测评指标

学术科研素质主要指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科研综合能力。学术科研素质测评主要包括学习学术活动测评和科研素质测评两部分。

1.学习学术活动测评。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测评基本内容为学位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课程学习情况。该指标的分值为研究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按照学分进行加权平均的结果。参加学术活动情况测评基本内容为研究生在测评年度参加校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的状况,要求达到规定的次数。参加次数越多,指标得分越高。

2.科研素质测评。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主要包括以下类别:第一类,SCI、SSCI、EI、ISTP、ISR收录的期刊论文,或其他国际刊物发表的论文;第二类,在国内核心、一般期刊发表的论文;第三类,在部级报刊的学术、科研、理论版发表的论文;第四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省级以上)论文;第五类,校级学术论坛获奖的论文,被收录到论文集的论文。可按论文类别设置指标分值。研究生出版的专著主要包括:研究生独立出版、参加编著的学术著作或译著。可按出版社级别进行计分。研究生获得的专利主要包括: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可按专利类型和排名顺序分别计分。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主要包括: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863项目、973项目;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市级及企事业单位的项目;作为负责人主持校级科技立项;作为负责人主持院级科技立项。可按项目类别和排名分别计分。研究生参与的科技类活动主要包括:参加科技发明、制作类与论文类等科技性竞赛。可按获奖类别和排名分别计分。

(三)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测评指标

优秀的研究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良好的审美情趣,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公益和文体活动。研究生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测评主要包括社会实践素质测评与文体素质测评两部分。

1.社会实践素质测评。研究生担任的学生干部主要分为主席(党支书)、部长(团支书、班长)、委员三级。该指标分值由高校各级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根据研究生所担任的职务及其履职表现进行评定。研究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主要包括研究生担任其他社会职务或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情况。可根据不同情况酌情加分。

2.文体素质测评。研究生参与各类文体活动情况主要包括研究生参与体育竞赛、文艺演出和其他非科技类竞赛(或活动)的情况。可按照获奖类别分别评分。

三、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计算与实施要点

1.测评结果的计算。在每个测评年度,研究生素质综合测评的总得分由思想道德素质、学术科研素质、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三个方面的测评得分加总得到。即:测评总得分=思想道德素质得分+学术科研素质得分+社会实践与文体素质得分。按照综合素质测评的总得分可以进行排序,并以此作为研究生评奖评优、个人发展历程比较、用人单位就业推荐等方面的参考依据。

2.测评工作的实施要点。在实施之前,应通过广泛的校内宣传,使参加测评的全体研究生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目的与意义、具体的指标含义和操作流程,从而认真、实事求是地参加测评工作。同时,应组建由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工作管理部门、研究生辅导员、学生代表等多层面主体组成的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小组,其人员构成和工作方式应得到研究生的认可和信任,并要确保其能够公正、客观、认真、细致地开展相关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综合素质测评底层指标评价标准的制定应兼顾具体性、灵活性,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对各项底层指标的具体分值进行合理设置和适时调整。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工作还必须坚持制度化、规范化,工作程序要公开、测评结果应公示,对于研究生提出的异议应给出及时、明确的解释。同时,要克服综合素质测评的短视性,即不能只为评奖评优和内部选拔而测评,应始终将切实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积极性作为工作目的。在运用测评结果时,高校要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和通报机制。对于年度综合素质测评未能达到一定分数的研究生,对其进行个人预警,提醒其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提升;同时,在适当范围内予以通报,发动研究生的导师、辅导员、同学,从学习、科研、生活等多个方面对其加以关注和帮助,引导研究生更好地发展,从而有效地发挥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和激励性效能。

参考文献:

[1]易晓喻,张照青.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2]潘屹鸣,马超.关于构建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3]张庆一,贺颖.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多元模型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7,(21).

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9篇

关键词:模糊综合评价;综合素质;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25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很多学生综合素质影响因素的评价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传统的评价方法很难对其进行准确定量评价。本文采用模糊数学和模糊统计的方法,建立综合素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有学习成绩、德育素质、能力素质等。德育素质包括集体观念,诚实守信、文明举止和身心健康;能力素质包括实践能力,团结协作,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成绩为每学期各科的平均成绩。德育素质、能力素质得分由评审老师打评语,本模型设定的评语为{优,良,中,较差,差}。将因素集做如下划分,因素集U={U1,U2,U3},U1为学习成绩,U2为德育素质,U3为能力素质。U2={U21,U22,U23,U24},其中U21为集体观念,U22为诚实守信,U23为文明举止,U24为身心健康;U3={U31,U32,U33,U34},其中U31为实践能力,U32为团结协作,U33为组织能力,U34为创新能力。

二、各项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对于每一层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β=(β1,β2,…,βm),构造两两成对比较的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元素的值反映人们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认识。

A=a■ a■ Λ a■a■ a■ Λ a■ M a■ a■ Λ a■

其中,aij表示指标i与指标j的比较结果,且aii=1,aij=1/aji。

计算判断矩阵A中每一行元素的乘积Mi,Mi=■aij,i=1,2,Λ,m。

计算Mi的m次方根β'i=■,对向量β'=(β'1,β'2,Λ,…,β'm)作归一化处理,令βi=β'i/■β'k,i=1,2,Λ,m。

则向量β=(β1,β2,…,βm,)即为指标的重要程度向量。

按照层次分析法,由专家对指标进行评判,德育素质各因素权重向量为:A2=(A21,A22,A23,A24)=(0.25,0.22,0.20,0.33);能力素质各因素权重向量为:A3=(A31,A32,A33,A34)=(0.31,0.29,0.18,0.22);最高层的评价权重向量为:A=(A1,A2,A3)=(0.51,0.26,0.23)。

对指标等级量化为5个等级,即设评语集W=(w1,w2,w3,w4,w5)=(优,良,中,较差,差),对应的分数集为F=(f1,f2,f3,f4,f5)=(100,80,70,55,35)。

三、隶属度的确定

1.学习成绩隶属度的确定。学习成绩由各学科的学习成绩取平均值获得,然后计算成绩对各种等级的隶属度,隶属函数如下。

μ优=1 x≥90■(x-60) 60

μ良=1 80≤x≤90■(x-60) 60

μ中=1 70≤x≤80■(x-60) 60

μ较差=1 50≤x≤60■(x-40) 40

μ差=1 x≤40■(70-x) 40

2.德育素质和能力素质各因素隶属度的确定。对于德育素质和能力素质中每一个因素i对每一个等级j的隶属度定义为:rij=■。

四、应用实例

设评判人员由辅导员及任课老师10人组成,评判对象为甲、乙、丙三名学生,学生甲的综合素质统计如表1。

学生甲的学习成绩的隶属度为p1(1)=(0.4,0.6,1,0,0),做归一化处理后为p1(1)=(0.2,0.3,0.5,0,0);学习成绩的综合评判为B1(2)=p1(1)·FT=79。

学生甲的德育素质的隶属度为:p1(2)=A2·R1(2)(0.18,0.33,0.27,0.175,0.045),德育素质的综合评判为B1(2)=p1(2)·FT=74.5。

学生甲的能力素质的隶属度为:p1(3)=A3·R1(3)(0.184,

0.262,0.36,0.147,0.047),能力素质的综合评判为B1(3)p1(3)·FT=74.27。

学生甲的综合素质评价为:B1=A·(B1(1),B1(2),B1(3))T=

76.75。

按照上述方法可分别得到学生乙、丙的综合素质评价为83.659、77.706。

B2>B3>B1,因此学生乙的综合素质最高,学生甲的综合素质最低。

五、结束语

学生综合素质模糊综合评价,考虑了因素的重要程度,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建立模型,给出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种方法,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金羽,等.浅谈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在区域水资源管理水平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11(8).

[2]李鸿吉.模糊数学基础及其算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钟强.学生素质的模糊综合评价[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2(1).

[4]罗晓芳.基于模糊评价的学生综合素质挖掘方法[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6,30(6).

综合素质测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就需要建立能反映其综合素质状况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本文根据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的体会,浅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两点认识。

一、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1]。通过测评,学生全方位评价自我,发现优势与不足,扬长补短,不断自我完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文明习惯,成为品德高尚、学业精良、体魄强健的优秀大学生。因此,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2.有助于开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

通过对学生开展综合测评,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教学管理部门参考测评结果改进教学方法、调整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进程。测评也为高校学生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当前,在校大学生均是 9 0 后,他们热情、奔放、敢想敢做,这是9 O 后大学生的优点,但是,9 0后大学生比较自我,承受力、社会责任心相对较弱,面对新的教育对象,测评体系为辅导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方向,也为辅导员恰当地评价、奖惩学生提供了有力依据。

3.有助于大学生就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而是涉及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等。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有效改变了既往评价中的唯学习成绩论的不合理测评方式,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与社会接轨,对智商的与情商的测评两者并重,在测评体系中引入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向着社会就业的方向努力学习和发展,成为时代、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合理建立综合素质测评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参考依据,这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只追求片面的知识、不重视综合能力的塑造、更不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业成绩,而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建立和运用测评体系时,可以围绕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方面。基础性素质主要包含德、智、体等主要方面,发展性素质包括文体特长、辅选修情况、特殊表彰、组织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2]。根据实际情况,可围绕以下五大项目展开测评。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评价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现、责任感、敬业精神、集体荣誉感、各种奖惩情况等。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主要测评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语等级、学业活动中的表现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3.团队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此项主要测评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等能力素质。

4.文化艺术特长:主要测评学生在文艺、体育、演讲、辩论、书法、绘画、设计等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

5.学生互评:以班级为单位,考评个人身心健康程度、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方面,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同学之间互相测评。

在测评中,年级不同内容、权重可不同。例如,对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评价其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水平,而对于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酌情增加对学生组织管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能力水平的权重比例,引导学生挖掘多方面潜能,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就业做准备。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测评以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代蓥.简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J].青年与社会,2014,(29):62-63.

上一篇:素质教育的内涵范文 下一篇:身体素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