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师范文

时间:2023-03-17 16:46:13

专业课教师

专业课教师范文第1篇

然而,目前一些职业院校对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不够重视,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而专业课教师因为得不到激励,缺乏赴企业提高自身技能水平的动力。这也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对市场和技术缺乏了解,动手能力不强,不具备相应的技能,尤其是在面对产业领域出现新发展和新技术时,往往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因此,职业院校要完善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并在实施中将激励措施落实到位,提高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参与度和有效性。

首先,学校要科学编制工作流程,形成完善的规章制度。职业院校应当根据现有专业课教师的配置情况、专业发展前景、办学规模等因素,根据教学进度,合理编制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教学计划。要编制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的申请制度,按照学校的培训计划,明确实践的具体内容,学校、企业、教师要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自的权责。另外,要形成完善的反馈制度。专业课教师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企业需求,学习最新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与企业共同完成“校企合作”项目的对接,对在企业实践期间的体会和想法形成专业建设方面的建议,为学校进行课程改革、调整专业布局提供重要依据。专业课教师要将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给学校,而学校要给予专业教师及时的支持,以确保教师赴企业实践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

其次,学校要制定激励和考核机制,并坚决落实到位。为激励专业课教师主动参加企业实践,实现由“被动安排”到“主动要求”的转变,加快职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该通过适当的利益驱动来推动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工作的开展。在报酬方面,可以将参加企业实践计入课时,纳入课时费的补贴范围,以保证赴企业实践专业课教师的经济利益。可以在职称申报、岗位聘任等方面,对参加企业实践的专业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学校还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考核机制,对专业课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的成果予以考察,考评方可以包括学校、企业、第三方鉴定机构等。例如,学校负责对教师专业课实践计划和实践报告的考评,企业负责对专业课教师在企业期间的考勤和技能学习进度进行考评,第三方机构负责对专业课教师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的考评。

最后,对专业课教师赴企业实践给予课题的支持。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校企合作项目课题的申报,在立项上更多地考虑融入校企合作项目,有企业人才参与的课题,并给予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这样,专业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深入生产管理的一线,吸收来自企业专家的建设性意见,并积极参与课题的研究。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后要完成一份调研报告甚至是课题报告,成果能够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学校可据此调整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定位,从而根据市场发展设专业、根据能力要求设课程、根据企业岗位教技术,实现培养出来的人才与产业实际相对接。

专业课教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校专业课教师 职业素养 素养特征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共同需求。面对新形势,针对新要求,我就职校专业课教师的职业素养应向职业道德素养、文化知识素养、职业心理素养等多维度发展提出探讨意见,以供同行探讨研究。

一、道德品质素养

1.崇德厚德,重中之重。

对学生的爱,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的职业素养。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看到了汶川大地震中的同仁的大爱,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谭千秋等老师用自己的血肉身躯救护学生的行为让人震憾。这种高尚品质能在关键时刻体现和激发出来,这是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良好职业品质日积月累养成的结果。良好的职业素养要靠培养,要靠养成。培养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十分注意对自己品质、品德方面的精细磨练和点滴积累,持之以恒地崇德、厚德,以自己良好的职业素养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形成教育者、被教育者共同塑造心灵的优良群体,这样的群体,这样环境下的人,就一定成会为合格的社会人,会成为社会欢迎的有一定职业素养的职业人。

2.优化人格,身正为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必须身正。身正为范,才能不令而行。教师都是扮演正面角色的,面对一双双天真的眼睛,既言传,又身教,一言一行都应为学生作出表率。“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应成为教师的座右铭。乌申斯基指出:“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人格发展和形成。”切实加强自我修养,不断优化和提高人格魅力,教师应以正直、善良、诚实、谦虚的健康人格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人格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每一个人总有在学校读书时对某位老师的优秀人格行为对自己产生巨大影响的美妙回忆,这种影响往往会影响一生。教师的作用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这种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在专业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现代人能否善用科技成果,完全依赖人的素养如何,这种素养不仅包括科学知识与创造能力,而且包括关心人类前途的责任感,以及为之献身的精神。

二、文化科学知识素养

1.博学精业,一专多能。

一名专业课教师必须在精通一到两门专业学科讲授的前提下,努力将本专业所有专业课都能通讲一轮,以便于把专业的知识门类进行有机联系,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如车工专业课教师,若能把《公差与配合》、《机械制图》、《AutoCAD》、《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学》等课程都讲一遍,则《车工工艺学》这门主专业课的讲授效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其他专业课教师亦然。

课程不只是文本的,也应是经验的。即课程要超越书本世界,将生活世界纳入课程的范畴,并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发展教学内容和建构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功能和课程实施上,教师要吃深吃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以发展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不要把教材或书本视为固定的、先验的跑道,而要将其视为达成学生转变的通道和教师与学生都要转换角色的精神实质,教师要具备开发、建构和驾驭课程的能力。

教师的知识渊博精深,成为学生在求学求知的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榜样。讲CAD时,要让学生首先叹服你的作图技巧和水平。教车工时,让学生佩服你的娴熟操作技能,勾起学生跃跃欲试的模仿欲望。

2.继续教育,与时俱进。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谆谆教导:“要想学生学好,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敏而好学,这也是由教研工作的动态性所决定的,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在时代的大潮中落伍。教师要适应职业生涯的发展需要,必须接受和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这就要求学校等教育行政要结合教师职业生涯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给予教师能够满足时展趋势和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的培训和教育,让教师有效地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发展,不断挖掘潜能,顺利地展开自己的职业生涯并不断发展成长以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教师的发展应该是终生的、持续的过程。校内培训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与同事的相互交流中,在与专家学者的相互切磋中,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还应是个“杂家”。教师的知识愈广博,在工作中就愈得心应手。

三、心理品质素养

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养,包括较强的能力、健康进取的个人爱好和坚强的意志等品质。教师具备了这些积极的个性品质,就能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也能影响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

1.能力出众,驾驭自如。

拥有特殊技能,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泥土可以烧成砖瓦,铁矿可以炼成钢铁。中职教育就是要把泥土烧制成各式各样的于社会建设有用的砖瓦。中职教师必须具备发掘学生潜能,把握学生是哪块砖哪块瓦的能力,即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最强点和闪光点,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帮助每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藏的能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和欢乐的“那条含金的矿脉”。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一名好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其实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自己缺少勘探和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

教师有较高的能力素养,就会对学生产生磁力,吸引学生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只有教师能力强,才能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只有知识而无教育能力的教师是不能成为优秀教师的。

2.健康进取,目标远大。

勇于进取,勤奋向上,注重人文教育。一般说来,劳动者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的高低,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但忽视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训练而忽视职业素养的养成,只有“职业”没有“素养”,只有“技能”没有“思想”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打铁先要自身硬,基于这样的理念,专业课教师就要确立健康进取、树立远大目标的品位,绝不能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老师的宏大目标,并将这种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实施该项教育,有很多条件和优势,学校要制定专门的制度,并强化监督和考核,引导和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加大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在教师的手里操纵着幼年的命运,更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尤其在现代社会里,教师所处地位之重要,所起作用之重大,是过去任何时代和社会所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变化,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另外,专业课教师还应具有性格开朗,胸怀坦荡,情绪稳定,自信乐观,善于自解和面对挫折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以及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扬合作精神,善于交流,有较强的适应性等心理品质素养。

四、职校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特征

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职校专业课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个素养特征。

1.良好的性格特征。

具备良好的性格特征,就是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保持积极热情、乐观稳定的情绪,要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和对己对人的宽容精神,保持健康的心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不断提高思想素养,培养积极向上、自信乐观的情绪,提高自我鉴赏、自我调控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发掘潜能,发挥才干,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性格特征,提高教书育人的水平。

2.高尚的人格特征。

热爱和尊重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职校学生素质差,更需要教师关心和爱护,更需要加强育人工作,要求教师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爱心,去诱导和感召学生,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要与学生交朋友,取得学生的信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鲁迅先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是建立在尊师爱生、师生关系融洽的基础上,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学生在教师的关心和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在师生双方良性互动下,会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

3.非凡的能力特征。

职校专业课教师有了上文提到的一专多能的广博知识,就会拥有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纵横驰骋、游刃有余的特质,因而在能力方面表现为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优良的注意分配能力和敏捷的思维力等。这些能力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此外,教师的特殊能力还表现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决策、教学监控等多方面,如有创造性的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今职业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如何提高当代教师的职业素养,既是形势发展的呼唤,又是教师应有的追求。相信21世纪的教师会担负起民族的重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林升乐.高等职业教育要重视高素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1-23.

[2][美]Lynda Fielstein,Patricia Phelps著.王建平等译.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319-321.3(1).

[3]张炳生.教师职业道德新论[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专业课教师范文第3篇

每个教师在教育方式上都有其各自特点,但对于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却有一段相似的进步过程,经过分析和探讨,在此提出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材提供思路。

一、由学生向教师过渡时言谈举止的转变

由于年龄的关系,新教师与学生间相差甚小,很多教师只是从一个学校转到另一个学校,常常不能摆脱“学生气”。“学生气”应用在很多学科上是很受喜欢的,比如体育课、英语课等等,它营造了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使师生间产生一种良好的互动。但是,教师毕竟已经不是学生,无论从气质上还是心理上应该有一个角色的转换。

很多年轻教师认为:我们必须打扮得成熟一些,以免让学生认为是刚刚毕业而不放在眼里。此话没错,但是只是打扮得成熟是远远不够的。试想面对淘气学生的故意捣乱而不知所措,或是对学生的随机提问感到哑口无言,就是打扮成熟也一样威严扫地。

所以,作教师第一天开始,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应该是得当的、适宜的、稳重的。这些转变中最重要是要理解自己已从受塑者变为塑造者,因此无论在学识上、思想上、道德上、行动上都要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令他们信服和尊重。

二、将高水平的知识讲授作为前提和基础

专业课教师是以教授专业知识为主要任务的。一个无广博知识、无修养涵养的教师,纵有千般风情也不能算作一个称职的专业教师。这是我作教师的最大体会。为什么比较而言学生们更喜欢听一些知识渊博、才思敏捷的老教师上课呢?因为老教师有两大优势:一是知识的积累使之渊博,二是经验的积累使之睿智。

刚刚任教时我曾认为:只要我的知识比较系统完善、口齿伶俐并且表达清楚,上课就没问题。的确,我可以完整的讲完内容,但学生的反映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青年教师有这样类似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几方面:一是课上教师讲授的知识内容与以前学生自身积累的相关内容不连贯,因此学生听不懂;二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枯燥,启发性、互动性和生动性太差;三是重点不够清晰,层次不太清楚;四是时间把握不好,时快时慢。学生的这些反映暴露了新教师的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比如知识点掌握不够准确,对学生的求知心理不完全了解;思考和讲述之间逻辑性差;预备知识因自身掌握不多而介绍不足,板书不规范、重点性不突出等等。造成这样的现象与教师的知识基础、经验、阅历非常有关,但是对年轻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努力尽量避免其中的主要不足。

回想上大学期间同学们最喜欢的几位老师,无一不是上课内容详略得当、语言连贯、生动幽默、知识面广、举一反

三、与现实生产发展衔接并有良好前瞻性。这样看来,作一个合格进而优秀的专业课程教师似乎的确很难。其实,只要带着必要责任心,细心观察与学习就能够有所提高,下面提供几个有效思路和方法:

第一,教师应积极揣摩教学大纲,掌握重点难点,不要自以为是,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二是讲课切忌紧张、心不在焉,课上放慢语言速度,有条不紊的将前因后果介绍清楚,下课积极交流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第三,课前全面准备,多参阅文献,为防止时间安排不当,可以在家里课前演练,熟悉内容;第四,自己不懂的知识不能抱着不给学生介绍和含糊讲解的心理,应积极请教有经验的教师;第五,找机会听各位老师的授课,不论什么授课内容,主要是听讲授方法,比较自己的差距;第六,课外多看各类的书籍,注重知识全面积累和丰富;第七,教师对学生的认知度要了解,讲解的知识不能期许学生全部掌握,因此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造成教师资源的短缺,很多教师从一个学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另一个学校任教,从理论到理论,新教师岗前的教学实践机会少,有些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生产实践,这就难免造成科研实践能力差,实例讲解不够,授课内容枯燥,这对专业课程的教学是非常不利的。比较十年前任教的青年教师,他们多是从助教工作开始,要求在基层企业或助教工作中反复积累,多年之后才走上讲台。实践环节的差距是专业课程青年教师的重要缺失,必须及时弥补,只有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环节,积极深造,增加知识面和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才能尽快提高。

三、正确认识合适的师生关系

青年教师比较老教师有一个优势:有活力,易与学生沟通。因为没有代沟,学生从思想上更容易接近青年教师。很多学生喜欢青年教师,往往希望与教师作朋友。面对这种状况青年教师一般有两种对待方式:一是非常高兴地积极融入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分彼此;二是基本保持高调,与学生拉开距离以树立威严。

事实上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不适当的。首先青年教师需要调整心态和位置,教师与学生都是年轻人,但是是师生关系,这种关系中青年教师应该是一座桥梁,一座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又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桥梁。俗语说:“距离产生美”。距离挺难把握。有一个青年教师告诉我,他与学生关系甚笃,学生犯了大错他都不好意思不网开一面,结果自己常常处在两难的尴尬境地。

所以,在心理上关心和帮助学生、在生活上保持一定距离,这样才能建立彼此的尊重。让学生感到你是他的榜样,而不是距离拉近后成为他的“兄弟”,更不是高高在上如君主一般不近人情。

四、积极培养良好的个人素质

“教师”这个称呼为一个群体行为,每一个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对这个群体的整体印象。学生常常评价各个高校的优劣,实际的评价标准是教师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整个学校的氛围。因而每一位教师的个人素质加和成为整个学校的素质。新教师入校的第一专修课程是“师德”。

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师德之后,还要在行为举止、衣着仪态等方面注意。个人修养涵盖很多内容,从外到内,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要补充的是“为人师表”不是一种个体行为,每个学生会无意识地模仿教师在某方面的特点,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像电影中的主演一样,甚至比电影主演更具有感染力和现实意义,吸引着学生观察和模仿,所以我们要先修内、再修外。

这几年入校的青年教师已经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因而外在的表现都很满意,但随着各种思潮的风起云涌,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不近相同,很多人更加崇尚所谓“个性”。其实只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与正确的价值观,有个性的百家争鸣更值得借鉴。这就像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个性化”发展一样,只要前提和中心正确,形散而神聚即可。

另外,无论教师的个性是否千差万别,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素质,即“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取”,极端地崇尚“个性”,标榜所谓的与众不同,不是真正的进取,不符合对教师的要求。

五、随时严与律己,不断修正不足

大部分从事教育行业的新教师,多是在校期间品学兼优的优秀人才,而这样的人往往业有所精,但不够全面发展。突出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有些教师专业能力较强,但其他的方面比较弱,在与学生交流和互动中某方面明显不协调;

二是某些教师才思敏捷、授课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很强,但身体素质很差,不能适应比较繁重的科研教学和育人的任务;

三是因年轻而精力充沛,不能集中对事物的关注力,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没能完全树立,等等,这些问题不是短时间可以克服或改正的,需要一点点在工作和生活中领悟。但考虑到教师的责任和教育任务的紧迫性,必须严于律己,及时发现和修正不良的习惯、改正不足,积极听取老教师和学生的建议。

专业课教师范文第4篇

我院是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院校,作为专业课教师,除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外,还要扮演多重角色。

1 专业课教师在学习上应是学生的导师

学生对于精通专业、学识渊博的专业课教师格外尊敬,专业课教师要争取成为该专业的佼佼者,更主要的是担当起学生治学与成才的向导和顾问角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专业课教师在教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自学习惯,学会分析、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不仅能争取优良成绩,而且让其享用终生。同时,由于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要培养学生的现代科技意识,关心该专业变化和革新,注重其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限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特别重视政治方向、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及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塑造。因为具有坚实行为素养的人更适合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专业课教师应把精神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养成贯穿于学习指导过程之中。为此,专业课教师除了精通所教学科,还应熟悉相关学科,使自己的知识面广一些,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结构。否则,将难以适应来自学生和来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的挑战。

2 专业课教师在思想上是学生的朋友

专业课教师能否成为学生思想上的朋友,关键在于能否做到“知人又知心,知心必交心”。高职学生正处于“心理闭锁”时期,常常将心里话倾诉在日记中,锁在抽屉里。专业课教师只有把握了学生的思想脉搏,才算拿到了教育的主动权。教育必须从了解人着手,只有了解人才能教育人。

要知心,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只有人格平等,才能换来信赖和友情,特别对后进生更应如此。其次要理解学生,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青年前期,一个人生巨变期,专业课教师应掌握他们身体变化带来的心理变化和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矛盾性,尽量满足其渴望被别人了解和理解的心理要求,积极热情地倾听他们的呼声,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与其进行思想沟通与交流,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人。

3 专业课教师在品德上应是学生的楷模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是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品德教育既要言传,更要身教,专业课教师必须做学生品德上的楷模。专业课教师不仅要以扎实的理论、实际的运用能力影响和教育学生,而且还应该以“为人师表”的姿态将自己的道德、人格、情操、责任感及献身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专业课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只靠知识和说教,更要靠人格与道德威望,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育者的人格与其道德风貌,对学生的意识和性格的形成,对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 专业课教师在心理上应是学生的监护医生

我国现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各种文化思潮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冲击着高职学生脆弱的心灵,他们因而极易出现封闭症、忧郁、神经性厌食、孤独症、神经衰弱等诸多突出的心理问题。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应是一位心理保健医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并采取恰当方式对其进行心理指导, 指导其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节,克服各种心理障碍。使其能保持健康、愉悦的心态,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和学校生活。学生健康的情绪、感情能推动其智力活动的积极进行,促进智力的发展;健康的意志是智力发展的保证;健康的性格是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个性力量;健康的人际关系又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微观环境。所以帮助学生调节好心理,作学生心理上的医生是专业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5 专业课教师在生活上是学生的父母

当代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有些自以为是,不能吃苦,缺乏自理能力,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依赖性极强。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像一位慈爱的长者,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全心全意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到长者的慈爱、温暖;要帮助他们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指导、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使他们逐渐成熟起来。爱学生是专业课教师工作的天职,也是做好专业课教师的起码条件。这就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就是要从生活、学习、思想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既做学生的“引路人”,又要关心照顾他们,做学生的“慈母”。“爱”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严”表明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严出于爱,严是爱学生的表现;爱寓于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一片真情。如果严而不爱,这种冰冷的教育不会有好的效应;爱而不严,那是放纵学生,不是真爱,而是实害。严爱相济,适度而施,才能真正体现专业课教师的教育艺术。当然, 专业课教师不能以“长辈”居傲,而应父母般地与学生交朋友,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收稿日期:2006-10-10

专业课教师范文第5篇

一、实习单位简介

杭州欣美成套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4月,是杭州萧山供电局下属企业萧山电力开关厂与美国RLI公司合资组建。主要生产和销售高低压开关柜及配套元器件。几年来公司业务不断发展,综合实力位居浙江省开关行业前列。

二、下厂实习的意义

1 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能力。

我们学校是一所技工学校,技工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发展实际了解不多,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欠缺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欠缺不可避免对专业课教学带来不良影响,譬如讲授泛泛而论,照本宣科,不能结合生产实践,使学生失去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等等,下厂实习则是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2 了解学生下厂实习的情况,加强学生下厂实习的管理。

学校与企业一样,能否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质量如何,而学校的产品就是毕业生,学校的声誉就建立在学校毕业生优良表现的基础上。当一所学校的毕业生质量好,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和信誉的时候,这所学校的办学就会越办越好,呈现良性循环的状态。反之,办学就会举步维艰,难以持续。而作为一所学校的准毕业生即下厂实习的学生的表现如何,是赢得社会认可的关键所在,教师下厂实习的另一个任务是了解学生下厂实习的情况,加强学生下厂实习的管理。

三、实习态度和方法

一个著名的学者说过: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乎他自身的心态。实习是否能达到效果最重要就是看实习的客观人,在实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认真听讲、仔细观察、详实记录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

1 认真听讲。

在实习中要认真听取师傅的生产现场的讲解,通过师傅的边讲边做使我对实习车间生产所需的电气元件、图纸、主要接线工艺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下厂的第一天算是最开眼的,也是给自己打击最大的,同时也是激励自己的起点。看到师傅们每个人都在忙自己手下的工作,凑近一看才傻了眼,以前在大学里实习时看的是原理图,而眼前的是一张专门的接线图,我看都看不懂,后来通过师傅的讲解,才开始一点点把图纸看懂。

2 仔细观察。

通过师傅的讲解,对所实习的车间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紧接着就是在生产现场进行仔细的、认真的考察。根据师傅的工作安排,到厂的第一天刚好是师傅接到新的工作任务,从领电气元件一直到接线工艺完毕,从头到尾跟踪接线工艺全部工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是通过仔细观察学习师傅的放线方法。

3 详实记录。

实习过程中把师傅的讲解内容及自己的观察记录都整理成笔记,很多东西,看一遍听一一遍和写一遍,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是有目共睹的。通过实习笔记不但可以获得许多有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我们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习惯,锻炼分析问题和讲解问题的能力。

4 实际操作。

两天实习结束,我们从头到尾跟随师傅完成了一只电气柜的接线任务,在这期间,我们只是帮师傅做了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缠绝缘带,拧螺丝等。第三天实习时,由于我们这个车间的师傅们都被外派工作,所以我和另一位老师有机会独立实际操作完成了一只电气柜的接线工作。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号码管的方向要统一及一些电气工具的使用方法等。实际操作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提高动手能力的过程。

四、实习采访调查

这个单位的工人群体中有一部分是我校前几年的毕业生,还有几个实习生现在也在该单位实习。我和另一位老师在实习空闲时间对在该单位工作或实习的学生做了采访,了解一些他们情况,同时也采访了两位车间主任和办公室主任,通过对他们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单位对实习生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在学校里一定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安全起见,工作时间在车间里要求工人之间避免出现一些追逐打闹的现象,所以要求学生在学校里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下厂实习时能较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2 要宥能吃苦耐劳韵精神。

单位里的工人除了萧山人以外,还有一部分是外地招来的技校生,他们的家庭状况一般或者比较差,能够来到萧山这里工作,这是他们的幸运,所以他们都比较珍惜现在的工作,都挺能吃苦的;而我们的技校生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吃苦这方面存在劣势,长期下来,如果我们的技校生不煅炼自己,很快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3 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较好的表现力。

对于实习生来讲,刚刚进入到单位实习,第一重要的就是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不管你的能力是强是弱,态度是第一位的,担任什么职务就得做什么样的事情。

中国有句俗语:“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在今天,只是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做事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适时地,恰当地表现自己。让老板知道你做了什么,让老板知道你的存在是必要的!这样你才有发展的可能,别人才会认可你,承认你!

专业课教师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双师型;专业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747(2012)01-0114-01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各职业学院积极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该意见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要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具有双师型的专业课教师的培养就显的尤为重要。

一 为什么要培养双师型的教师

1.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中职教师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更求,首先知识经济需要创造性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是创造性人才的创造速度和创造效率的竞争。

2.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也对中职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中职教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3.深化中职教学改革的需要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重注入轻训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理论教学的比例大于实训教学比例,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提高。要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及人才培养新模式。要适应这一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首先提高中职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逐步建立健全提高教师专业技能的制度和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服务的理念,通过工学结合、下厂实践、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学习掌握现代企业所需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中职教学改革的需要。适应双师型教师的需要。

二 如何才能培养合格的双师型的教师

1.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为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继续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在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推进职教攻坚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更应加大参与和协调的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营造继续教育的良好环境。

(1)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可能的条件下,政府应制定或出台有利于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发展的政策,并利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针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继续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为工学结合继续教育模式的推行创造有利条件。

(2)政府要大力支持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必要的行政手段帮助学校和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如鼓励中职教师到企业参加继续教育、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及时相关信息,牵线搭桥,促成学校与企业联姻,达成长期合作关系,使学校能为社会和企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3)政府要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在地方财政年度预算中,将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经费纳入预算,确保资金投入到位;同时,各级政府应出台更多的校企合作优惠政策,为构建多元化的工学结合投入机制,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创造条件,促进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2.不断创新,建立健全工学结合,终身学习继续教育新机制

(1)要创新工学结合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引导教师根据时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选择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密切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进行学习,着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为终身学习、终身服务打下基础;在形式的创新上,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挂职锻炼等多种学习形式,为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2)建立健全中职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长效机制。各中职学校要把教师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纳入教师培训的总体规划,结合学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专业调整和课程的设置,制定出教师中、长期继续教育计划和具体的培训方案,并分步实施到位,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3)进一步健全教师终身学习的继续学习激励机制,调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学习实践及相关的进修、培训,学校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上给予支持、时间上给予保证,并对在继续教育,终身学习上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为教师学习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掌握新技能提供动力。

专业课教师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通识课程;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24-05

中国的大学大都没有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文理学院,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般都由各专业学院的专业课任课教师来承担。这就存在一个问题:专业课教师如何改变专业教育的理念,承担起通识教育的任务。

一、专业课教师讲授通识课存在的问题

专业课教师讲授通识课既存在教育理念方面的问题,也存在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

在教育理念方面,专业课教师往往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素质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概念来理解通识课程,简单地将通识课理解为专业知识的普及课,没有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

有研究者指出,大学教师对通识课程的理解有三种观点:一是指文化素质课程,即人文社科类课程,二是指可以任学生自由选择的“公选课”,三是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1](P268)。通识课程设置的目的仅仅是使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扩大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适应性[2]。2001年起,北京大学实施以通识教育为目的的“元培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但这一计划实施5年后,仍然遭到陈向明、刘钧燕等人的批评。“它在概念上将‘通识教育’基本等同于‘通选课’(包括学科大类平台课),将一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与一类课程(甚至课程内容)相提并论”[3]。《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2003年版)明确要求:“各院系应积极推出若干门(小院系1-2门,大院系2-3门)足以代表本学科水平的专业基础课,经过凝练作为通选课每学期向全校开设,以供全校本科生选择”[4]。通选课是专业课教师从专业课中挑选出来的,所谓凝练,无非是精简内容,降低难度。“受专业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北大的通选课生成机制与核心课程大不相同,它生成于原有的专业化课程体系,留下了专业化课程体系的烙印,从而导致了它与通识教育的理念相去甚远,至多只是专业教育的一种弥补与补充”[5]。这些研究有的已经过去10多年了,但事情至今并没有多大的好转。笔者访问了一些高校本科生院或教务处的网站,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文化素质课”、“人文素质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概念,将专业课程以外的这些课程笼统地称为通识课程。与北京大学相比,这些学校甚至还没有通识课程的概念。

笔者给本科生院开设的《文学选读》在2008年的培养方案中叫“人文素质课”,属“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在2012年的培养方案中,归类为“通识教育模块”,与“学科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并列。通识教育模块的课程包括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和学科大类平台课。尽管新方案中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被归类为“通识教育课”,但教师和学生仍然习惯地称之为“人文素质课”。多年以来,笔者所理解的人文素质课就是对专业课的补充,是为其他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人文知识普及课,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此,在给非英语专业学生讲授《文学选读》时选择《圣经》中故事性较强的、学生感兴趣的章节,旨在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源头经典《圣经》的文学性有最基本的了解。新的2012年版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模块”已经有了,但学校的通识教育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教师当中通识教育的理念还远远没有形成。笼统地将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外的课程都称之为通识课,只是借用了一个时髦的概念而已,方案的制定者尚未明白通识教育的真正内涵。

新中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沿用前苏联的专业教育模式,大学生所学习的课程除了政治理论课外就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培养的是“又红又专”的高级专门人才。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培养狭窄专业领域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199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显然,文化素质教育只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尽管杨东平、李曼丽等学者较早就较为全面地引介和论述了通识教育的理念[6-7],近10年来研究通识教育的论文和著作更是大量涌现,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仍然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中国大学的课程管理者历来并不关注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习惯于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文件办学。这种背景之下,大学的文件里滥用通识教育、通识课程的概念,大学教师仍然将通识课程理解为人文素质课程,就不足为奇了。

由于把通识课程仅仅看成是弥补专业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选择教学策略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第一,大班上课,难以实行因材施教。既然是为学习专业的学生普及人文知识,授课班级的大小似乎不是问题,只要有学生选课,教室能容得下,授课班级就可以有多大。因此通识课程100多人一个班的情况不在少数。第二,以讲授法为主,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调查显示,研究型大学中多达68.9%的学生认为通识课“教师讲授太多,课堂互动交流少”[8]。既然是人文知识普及课,教师一般不会就某些学术前沿问题作深入讲解,也不会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即使笔者尝试过就《圣经》中诸如人的堕落与犯罪、罪与罚等主题进行课题讨论,但由于授课班级较大难以展开。所以,通识课程一般都是教师“一言堂”,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第三,过分依赖多媒体,难以在课堂上开发新的课程内容。知识普及课不需要多少创新,也没有多少疑难需要在课堂上解决,最适合用多媒体课件讲课。多媒体课件预设了需要讲授的大部分内容,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内容很少。第四,教学评价手段单一,难以实现教学评价的激励和调节功能。有研究显示,研究型大学中77.6%的教师的通识课程学习评价的主要方式是考试与测验[8]。教师很少展开课堂讨论,因而难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大多数教师只在课程结束时通过随堂考试或提交课程小论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一次结果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手段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有效的调节作用。

二、专业课教师应有的通识教育理念

改变现状首先要改变文化素质教育的观点,树立起通识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好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以哈佛大学《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为重要标志,二战以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由专业教育转向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在西方,它是从自由教育理念发展而来的现代大学教育理念,其核心的内涵是通过对自由学术的探讨,培养理性完善、情感优美、行为优雅的“完整的人”(the whole man)[9]。民国初年,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就已经把通识教育的理念引进到了中国的大学。对此,学者们已经有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其实,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就是通识教育的理念,通识教育就是《学记》中所说的从“离经辨志”到“知类通达”的教育。《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10]。通识教育就是“培养足以化民易俗,身边的人悦服,远方的人怀念的知类通达的大成之士”的教育。两年一个阶段,学程整整十年。每个阶段既有艺的目标,也有德的目标,培养的是德艺双馨的“完整的人”,这与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涵和培养目标是一致的。

头两年的目标是“离经辨志”。“艺”的目标是离经。离经是给经典断句,学习经典的意思。德的目标是辨志,分辨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自己的意志。通识教育首先要把经典承载的人类共同的和共通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融入到大学生的生命中,让它成为大学生的修养和性情。据张寿松的研究,美国通识课程的类型主要有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以圣约翰学院为代表的经典名著型课程、以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分类必修型课程。而核心课程和分类必修课程中都有大量的经典名著课程[1](P137-184)。《圣经》作为西方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和文学经典之一,是大学里最重要的通识课程,斯坦福大学的7个CIV(文化、观念及价值)学程中,都有《圣经》。

第3年和第4年的目标是“敬业乐群”。这阶段“艺”的目标是敬业。完成教人如何做人的普通教育之后要进行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而是要将专业教育融合到通识教育中。德的目标是乐群。专业教育阶段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乐群之德、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乐群的教育是通识教育,但乐群的教育要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中进行。所以,简单地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分为两段,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严格地区分开来是错误的。专业课中有通识教育,做人和做事不能分割。笔者给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设《文学选读》,这些学生有的毕业后要继续深造,将来要从事英美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文学选读》对他们来说是专业课;有的将去企事业单位从事其他的工作,这门课程对他们来说则是通识课。作为专业课,课堂上会涉及到一些较为专业的文学知识和专业术语,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能力。但作为文学课,主要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些属于通识教育的目标。

第5年和第6年的目标是“博习亲师”。进入到研究生阶段后,头两年“艺”的目标是“博习”。做学问必须有广博的知识。“离经”的阶段学习的是经典,“博习”的阶段要广泛阅读名著。笔者以前给硕士生讲《文学研究》时在课堂上花了较多时间做细致的文本分析。按照“博习”的通识教育理念,这门课程应将圣经文学与欧美文学名著广泛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围绕《圣经》中的一些文学主题和叙事技巧大量阅读欧美文学名著。这一阶段“德”的目标是亲师。中国古代的学问是有师承的。欧洲人做学问,也有所谓的流派。亲师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识教育,师生之间关系疏离,就不可能有人格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就难以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的人”。

第7年和第8年的目标是论学取友。这时期“艺”的目标是论学。博习之后可以真正做点学问了。论就是讨论、论证、议论、理论。博习是学习别人的思想和学问,论学是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这一阶段德的目标是取友。能取得论学之友,能与学友坦诚讨论学问的人是具备了学术品德的人。有了做学问的德和艺的人小有成就,谓之“小成”。

第9年和第10年的目标是知类通达。这时“艺”的目标是知类。知类就是知道事物的原因和原理,掌握了真理和规律,就是有思想,懂哲学。德的目标是通达。通达就是止于至善,一通百通。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强立而不反”,想再做个凡夫俗子也不再可能。这样的境界叫做“大成”之境。

由上可见,中国古代的“大学之道”所蕴含的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学生多年的学习过程中。这个过程是由通(离经)到专(敬业)再到通(博习)再到专(论学)最后又回到通(通达)的过程,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相应的“德”的修养和“艺”的训练。

三、专业课教师上好通识课的教学策略

通识教育的这些理念要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思想。教学策略涉及到对学生的研究,对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评价工具的运用等许多方面,在这里我们仅就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出一点建议。

第一、选择经典名著作为教学内容。大学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经典名著为主,其中人文和社科板块的通识课更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经典名著。无论西方还是中国,古代的通识教育几乎可以等同于经典名著阅读。赫钦斯倡导通识教育之后,美国掀起了一场名著阅读运动。经典名著中,文学经典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中有“文学名篇选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判性理解能力。斯坦福大学的7个CIV(文化、观念及价值)学程中都有《圣经》。《圣经》原本是宗教经典,但它本身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对西方文化和欧美文学的影响无处不在,可以说不了解《圣经》就不能完整地了解西方文化和欧美文学。因此,将《文学选读》设置为大学的一门通识课程再恰当不过了。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识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人的主体性的教育。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基本内涵。所有教学组织形式中,个别教学最适合培养人的主体性。因为主体即个体,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是个体的个性特征。为了适合成年人个性发展的需要,欧洲的大学在中世纪就创立了研讨班(seminar),德国人完善了它,采用小班上课,课前需要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以讨论为主。英国人还发明了“导师制”,牛津的导师制是一对一的个别辅导,每周一次。还有学术沙龙,围绕一个问题自由讨论。欧美国家的大学也有学生人数较多的讲座,讲授基础知识,但有答疑课作为补充,以满足个性化的要求。哈佛大学“大多数课程的学生规模在20人以内”,“许多研讨会课程有意限制了学生人数”,“考虑到哈佛学院的规模和课程的数量,所有课程的平均规模还是较大的,大致在50人上下或者更多”[11]。哈佛学院是哈佛的文理学院,主要承担面向全校的通识教育的任务,班级规模比较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分小组教学,“共同的意见似乎是12-16人之间的某个数在长期来看有着最大的可能来鼓励人们讨论”[12](P65)。

关于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国古代也有很多很好的发明,我们不应该遗忘[13]。有面授,即当面个别授课。古代的私学大师深居简出,能得到大师面授的机会是一种荣耀。现在的导师制,每个学生都有导师,能不能像古代那样,由老师选择高足作为“入室弟子”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这样做显得尤为必要。有相授,即所谓“弟子以次相授”,得到老师亲口传授的学生再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现在大学里有研究生,他们参与辅导课、研讨班、学术沙龙,甚至基础课的教学也是可以的,既能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满足个别教学的需要,也能让研究生得到锻炼。

第三、更多地采用共同解决问题型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分为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中国的大学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提示型的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应该主要采用共同解决问题型的教学方法,如教学对话、课堂讨论和协调研究等。

教学对话显然有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形式。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式的教学对话常常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生活境遇作出不同的回答。往往是三两句话即切中要害,学生立时顿悟,豁然开朗。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西方式的教学对话则不同,常常是教师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更适合于对价值问题的探讨,苏格拉底“助产术”式的教学更适合于对真理问题的探讨。

把教学对话扩大到整个课堂,在师生、生生之间开展广泛的对话,就是课堂讨论。西方的课堂讨论已发展出成熟的技巧,并且被绝大多数大学教师所采用。戴维斯所著《教学方法手册》列举了100多条大学课堂讨论的策略和技巧[14]。“如果去问任何一群大学教师,他们觉得哪种方法最适合高等教育环境中的教学,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或许是绝大多数,很可能会选择讨论”[12](P58)。

协作研究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说我们国家的大学重视科学研究是不准确的,只能说我们国家的大学重视科学研究的结果。因为说大学重视科学研究应包括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研究的条件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条件、过程和能力中,最重要的是能力。而科研能力要通过协作研究来培养。牛津各学院最主要的甚至唯一的功能就是对本科生进行教学,但牛津大学是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大学,原因就在于它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5]。

成立文理学院,主要由文理学院的教师承担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是一种通识教育模式。由各专业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承担通识课程的教学任务,也是一种通识教育模式。笔者认为,后一种模式更为可取,因为专业课的教学中同样承担着通识教育的任务。通识教育中有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中有通识教育,二者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因此,无论是否成立文理学院,对专业课教师进行通识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寿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季诚钧.试论高师院校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2):55-60.

[3] 陈向明.从北大培元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71-85.

[4] 北京大学教务部.北京大学本科生教学手册(2003年版)[Z].2003:10.

[5] 刘钧燕.通识教育,抑或专业教育的补充?[J].复旦教育论坛,2006(1):8-13.

[6] 杨东平.通才教育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7] 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 吕林海,汪霞.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程实施的学生满意度调研[J].江苏高教,2012(3):66-69.

[9]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8.

[10] 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514.

[11] [美]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9.

[12] [美]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M].周心红,洪宁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65.

[13] 姜国钧.中国古代的教学组织形式[J].大学教育科学,2008(6):65-68.

[14] [美]巴巴拉・G・戴维斯.教学方法手册[M].严慧仙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7.

专业课教师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 专业课教师素养 提升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81-01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并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包括: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五个方面。中职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需要个人、学校、社会、企业、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与融合,企业在中职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思想素养

无论是黄炎培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于很多专业课教师而言却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成功的案例。2007年12月25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第五点“不断增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中强调: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要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专业课教师通过自身下企业锻炼,教师可以亲身体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真实需求,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在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时更能有的放矢。同时,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和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对教育思想有深刻体会并能内化,进而产生新的教育心得。

二 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专业课教师在下企业实践锻炼期间,将接受企业培训和顶岗实习,期间要同企业工人师傅、企业管理人员密切接触,切实了解企业的制度、企业的物质、企业的理念、企业的行为等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专业课教师坚守扎根职教、发展职教、献身职教的职业理想,使他们日后更能爱岗敬业,积极地、热情地投入工作中。

三 融入科研团队,提升知识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技术不断应用于各个行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课教师要能迅速掌握本行业最先进设备的操作技术并随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目前,中职学校会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见习,一方面参与产品研制开发,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提高教师对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可以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协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融入企业的科研团队,便于其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四 加强实践训练,提升能力素养

目前,中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几种形式:(1)员工式。教师除具体工作外,还参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研究项目,在贡献自己已有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企业的精髓。(2)助手式。下派教师在企业里不独立工作或只是充当助手,跟随企业里某职位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观察他一天的工作情况,熟悉工作日程与安排。(3)短训式。下派教师在企业里待上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有一份具体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工作的内容,需要具备的能力,学习行业里的技术,接受行业的新观念。(4)轮训式,它是短训式的一个补充。一种是轮流安排教师到企业的某一个岗位上实习,另一种是同一教师间歇式地到企业去进行短期多轮次的锻炼。

无论哪种形式,专业课教师都能通过在企业车间的磨炼,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操作技能,为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奠定了基础。目前中职学校还可吸收行业企业中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具有高级技工、高级技师证书的专家作为生产实践指导老师。专业课教师也可在学校进行实践训练。

专业课教师实践训练,不仅是提高实践操作技术的过程,而且也是备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师通过顶岗锻炼,可以用丰富、翔实的生产实践案例充实课堂,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使专业课教学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五 拓宽交流空间,提升身心素养

在专业方面,专业课教师在学校交流的人相对较少,只局限一个教研组,有时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只有一两个人。工作中的焦虑、压抑、疲劳有时无法通过交流排遣。走近企业,扩展了交流的空间,使生活更加阳光,而实践中的纯体力活,无形中又锻炼了身体。

需要注意的是,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学校要严格挑选。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中,企业对专业课教师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就是专业课教师的老师,如果企业没选好,对专业课教师素养的提升就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发挥企业在专业课教师素养方面的作用,提升专业教师的社会竞争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校企联系将更加紧密,合作的形式将更多样,合作的程度将更深入,企业在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方面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牛岩红.浅谈新时期中职教师素质提升[J].职业技术,2009(7)

专业课教师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监督博弈分析;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61-05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开展已久并备受重视。21世纪以来的多项职业教育改革决策中均指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并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课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时间等作出了具体要求。因此,一定程度上看,教师企业实践实现了从方向性制度向规定性制度的转变,从零散实践向集中实践的转变。企业接待教师实践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已从自发性接受向制度性接受转变[1]。但是,时至今日,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活动并未形成长效机制,且一直存在着某种形式上的博弈。深究这种博弈形成的原因,职业学校教师角色内涵的变化可能是始作俑者。

从研究的角度看,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角色一直备受关注。在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要求方面,有学者指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只有“亲临现场”,实施“教师企业行动”,方可联通校企,驱动教师在校企之间“输血”与“供血”,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品性[2]。但是,专业课教师“亲临现场”这种行为并不能自然发生。相反,专业课教师的企业实践可能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其中,对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监督直接影响着“教师企业行动”的成效。学者对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有效性进行实地调研表明,虽然参与项目研发的教师比例达到 55%,但实践的层次、质量却令人担忧。譬如,结合实践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计、编写实训教材比例数分别为35%和31%,说明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成效并不理想[3]。如何对教师企业实践活动进行有效测量和评价,并对此基于一种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是一个现实问题。博弈分析是经济学领域常用的研究方法。本研究拟对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进行监督博弈分析。

二、模型构建

(一)假设条件

我国中职学校大多为国家设置的事业单位,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小,其大部分教师对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渴望并不强烈,认为“吃老本也够用”的现象普遍存在[4]。不可否认,也有许多认真负责的专业课教师希望以企业实践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基于此,本研究提出第一个假设:中职教师没有外在约束的条件下,通常对到企业实践持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大部分中职专业课教师认为参与企业实践的效用会低于专心学校教学或科研工作带来的效用。即大多数情况下,规避企业实践、轻松教书才是中职教师安逸生活最为理性的选择。为了维护正常工作日的学校教学秩序,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往往被安排在周末甚至是寒暑假进行。经过紧张教学和难度较大的中职学生管理工作,教师往往特别渴望借假期好好休息,放松身心。要求中职教师利用节假日参与企业实践,难免会产生厌烦、倦怠情绪。缘于此,相当一部分中职教师并不渴望参与企业实践。用E0表示规避企业实践给中职教师带来的额外效用,此时E0的取值往往较高。第二种态度是一小部分中职专业课教师也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即认为参与企业实践确实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牺牲自己的假期也无妨。此处,用E1表示参与企业实践给中职教师带来的效用。在假设前提下,显然E0>E1。不妨假设各地区中职教师的意愿都符合上文情况,即所有其他中职教师和该区域典型教师保持一致。

针对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组织管理问题,国家明确规定:对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统筹工作要具体落实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即运行与管理机制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在此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本身只负责制订教师企业实践的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及教师选派和管理指导工作。因此,可以作出第二项假设: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情况是直接受到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在此博弈中,参与人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位典型的中职专业课教师,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是监督者,中职教师是被监督者。监督者的策略为“监督、不监督”;被监督者的策略是“参与企业实践、规避企业实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职教师均为有限理性经济人且双边彼此信息不对称。

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而言,中职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是拓展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一般来说,上级教育部门将采取划拨专项经费的形式推动校企合作,并加强基地建设,为教师到企业实践搭建桥梁,产生了直接的显性成本。除此之外,在推动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更离不开上级教育部门的规划、监督与管理,也就是上级教育部门监督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耗费的成本[5]。与此同时,一旦教师不按国家要求参与企业实践必然会受到学校乃至上级主管部门的惩罚。因此可以作出第三项假设:上级教育部门监督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耗费的成本为C,一旦发现中职教师未按照规定参与企业实践受到的惩罚为F(同时 -F可以理解为因发现参与企业实践教师认真细致的工作而给上级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带来的满足感;另外作为一个合格的上级教育监督部门则F恒大于C,否则其自身的工作不存在价值)。a表示单个典型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给上级教育部门带来的效用值,参与企业实践的中职教师数量越大,则a的效用值越小。

(二)策略集构建

根据以上三个假设绘制中职专业课教师和上级教育部门的策略集矩阵,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表1中并不存在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为说明问题,需要对预设条件进行进一步阐释。

(三)预设条件

设P1为上级教育部门抽查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概率,P2为教师规避企业实践的概率,可以得出:

第一,如果P1为恒定值,教师规避企业实践(P2=1)和参与企业实践(P2=0)的期望收益分别是:

П2(P1,1)=(E0-F)P1+E0(1-P1)=E0-FP1

П2(P1,0)=E1P1+E1(1-P1)=E1

采用效用等值法,得出。

第二,如果P2为恒定值,上级教育部门采取抽查(P1=1)和不采取抽查(P1=0)的期望收益分别是:

П1(1,P2)=(-a-C+F)P2+(a-C)(1-P2)=(-2a+F)P2+(a-C)

П1(0,P2)=-aP2+a(1-P2)=-2aP2+a

采用效用等值法,得出。

(四)监督博弈结论

第一,如果中职教师规避企业实训的概率小于,那么上级教育部门的最优解是选择不监督;如果中职教师规避企业实训的概率大于,那么上级教育部门的最优解是选择不监督;如果中职教师规避企业实训的概率等于,那么上级教育部门的最优解是选择监督或者不监督。

第二,如果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概率小于

,中职教师的最优选择就是规避企业实践;如果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概率大于,中职教师的最优选择就是参与企业实践;如果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概率等于,中职教师的最优选择就是参与企业实践或者规避企业实践。

综上所述,以上博弈已形成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即表示上级部门有的概率选择严格查处教师规避企业实训;同时表示中职教师有的概率选择规避企业实践。

三、问题分析

(一)对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分析

从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概率考察,是最优监督概率。如果上级部门监督的概率大于,中职专业课教师最优选择无疑是下企业实践。然而,如果越来越小,中职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概率逐渐接近于1,也就是说中职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概率越大。不难发现,E0-E1以及F的大小直接影响中职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的概率。其实,职业教师通过学校的教学或者科研工作获得的效益基本保持在(一旦校领导有要求,下级教师加班加点亦需完成)不变,但E0是很容易变化的量。这要求上级教育部门能够尊重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建立相应机构对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监督和管理,保障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时间和质量,并不断完善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中长期实践计划等[6]。

(二)对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中职专业课教师规避企业实践的概率为。因此,未按照规定参与企业实践的中职教师受到的惩罚F越重,其规避企业实践的概率越小。在实际操作中,教育部门仅仅规定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并没有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教师企业实践的相关法规,更没有形成一项专门制度。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转型期时,学校、企业和政府更应该自觉建立沟通机制,确保教师企业实践机制的长期性和有效性。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更应该得到法律法规的支持,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确保教师企业实践工作正常开展,防止实践流于形式,规范实践工作过程,以形成性教师评价理论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为依据,构建多主体的教师企业实践评价体系[7]。一旦有教师消极对待企业实践,应当使其受到相应惩罚,保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有效和广泛开展。

四、应对策略

当前,由于职业教育的跨界性特点,职业学校、企业、政府等各方在这个“共同的事业”中角色认识并不到位。在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问题上,实施成效也受到各方博弈行为的影响。为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的实践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快建立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和教师等多方相互协调的长效机制[8]。让“校、企、政”共同努力,实现多赢当然不失为万全之策[9]。也正如前文分析所示,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概率,降低教师规避企业实践的可能性便是教师企业实践问题的核心所在。根据上述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建议强化以下三方面的策略。

(一)优化政府监督行为,降低监督成本

降低上级教育部门监督成本,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可能性,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策略:

首先,匿名和突击检查相结合。在不失公允的前提下,应鼓励上级教育部门尽量使用匿名抽查或突击检查的方式对某区域教师企业实践情况进行检查,并按照国家政策严格落实相关待遇,或提出批评和落实惩罚措施。

其次,将监督职权分散,形成互相制约的博弈格局。将监督职权分配给同级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甚至大型企业。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企业理应承担起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领导层可以成为中职教师企业实践的最好监督者。按照此逻辑,不久的将来国家会要求更多企业承担起中职专业课教师实践的监督责任,企业也将处于被监管的情势下,企业、中职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三方博弈的格局将会形成。

最后,直接降低教育部门监督成本。在上级教育监督部门内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指导团队,落实“突击检查和长效指导”相结合的做法。上级教育部门应把握中职教师企业实践“时间短、内容多”的特点,根据中职教师的不同需求,充分获得企业理解、支持与配合,鼓励企业承担教师实践工作[10]。建立一支由企业、学校和教育部门人员共同构成的“智囊团”,教育部门依靠“智囊团”的谋划,可以巧妙地对教师参与实践进行监督和监管,防止盲目监督造成成本抬高(此处将中职教师负面情绪抬升造成的教师质量下滑归类于上级教育部门的成本)。

(二)规范教师企业实践行为,加大规避行为代价

从问题分析部分可以看出,加大对规避企业实践教师的惩罚力度能够促进更多教师因“迫于压力”参与企业实践,从而降低规避企业实践的概率。事实上,提高规避企业实践教师付出的代价并不是上级教育监督部门的唯一选择,采用惩罚和“负强化”相结合的办法也是可取的。融“负强化”和惩罚为一体的策略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提高“双师型”教师薪酬。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中职教师中“懂技术、会操作”的能工巧匠更多特殊待遇和津贴,让不参与企业实践的教师切实感受到自身利益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样,依托双师型教师培养本身便可以提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愿。同时,通过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以及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都将推动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有效落实和开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保证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同时保证教师企业实践期间的工资福利待遇。

其次,提升参与企业实践教师的认识水平。不可否认,当前部分教师对企业实践存在认识不到位,以应付检查为目的的情况[11]。因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培养企业实践教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尤其是在职业学校教师参与项目研发的层次、质量和参与度仍然让人担忧,成效也并不理想的形势下[12],教师要带着问题或项目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紧密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参与企业实践是现实所需。通过认真参与企业实践,中职教师在技术技能和科研方面均可获得丰厚收益。相反,不参与企业实践的中职教师将在多方面蒙受损失,甚至发展前途也会受到影响。同时可将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教师职业再也不是“铁饭碗”的情况下,原本对于下企业实践持消极态度的中职教师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会自觉自愿投入到企业实践中来。总之,为有效防止中职专业课教师企业实践流于形式,更应规范运作锻炼工作全过程,应以形成性教师评价理论和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为依据[13]。

最后,以“危机意识”促成教师企业实践。上级教育部门可以扩大“兼职教师”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让更多能工巧匠直接参与学校一线教学。由于中职学生动手能力强,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受欢迎程度可能大大高于中职专业课教师。迫于这种压力,中职教师会更加自觉地投入到企业实践中来,对自己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三)明确中职学校责任,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减小上级教育部门监督的成本、加大教师规避企业实践的代价是促进中职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直接手段。但是,中职教师和上级监督部门间的博弈不能忽略职业教育中另一个举足轻重的利益相关方――中职学校。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必须依托于校企合作开展,因此,中职学校应积极促成校企合作并鼓励、支持教师的企业实践。然而,在现实情况下,中职学校有时会成为教师企业实践的“障碍”。这种“障碍”表现为:大多数公办中职学校对上级主管部门依赖度高,而与企业合作不密切。这种情况下,以学校自身之力难以与企业建立稳定持久的关系。尤其是当中职学校面对教师们所关心的“课时量”、“工作任务”等问题时,对教师施加压力反倒影响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因让教师参与企业实践而无法争取到充足的经费,反而打击了教师工作积极性,职业学校不希望出现这样的窘境。尽管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明确规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是很少有地区能够做到这一点[14] 。因经费缺乏学校无法保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落实,这也是中职学校难以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为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改革也应该从职业学校层面入手。首先,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制度,为教师实践提供充足的企业技术岗位。教师对企业的技术和研发支持与企业对教师实践岗位的提供应当形成“等值抵消”和“付出终有回报”[15]。其次,上级教育部门应当推动建立深层次、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等系列活动促进教师到企业实践。让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深层次紧密型的合作关系,成为双赢共生的合作伙伴,充分鼓励企业搭建平台,增强吸引力[16],让中职教师在企业中学到“真技术、真本领”。第三,鼓励私人捐助、社会募集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推动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在经费方面解决广大中职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偏远落后地区中职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后顾之忧,让更多的中职教师“安心、放心、舒心”地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总之,需要学校加强管理和制度建设,增强推动力;需要教师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执行力;需要企业搭建好平台,增强吸引力[17]。

参 考 文 献

[1][5][8]李梦卿,杨妍F.“双师型”视阈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 2013(19):53-58.

[2]张等菊.基于“教师企业行动”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J].教育发展研究,2013(5):38-43.

[3][10][11][12]成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11):62-63.

[4][15]王启龙.中职教师到企业实践进修难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10-10-21.

[6]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7

[7][13]武俊梅.高职教师下企业锻炼的评价体系构建[J].教育评论,2013(2):51-53.

[9]张学兵,陈玉兰.“政、企、校”共同破解高职院校教师下企业锻炼面临的问题[J].职业时空,2011(12):9-11.

[14]李玉珠,闫志刚.迈过中职教师企业培训的“坎”[J].教育与职业,2011(4):34-38.

专业课教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业课教师;情感;教学;作用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专业课教师的情感更是如此。专业课教学,由专业特点决定,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更为直接、具体。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与配合,使教学气氛活跃,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一、情感概述

情感是师生之间产生思维共鸣与心灵和谐境界的一种特殊手段。在教学活动中,要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情感。特别是专业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就更离不开运用情感这一重要手段。这是由专业课程的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决定的。

一般认为,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对教师而言主要指教师通过语调、表情、动作和手势等方面的变化,表达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对教育学生具有决定性意义。教师在培养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时,对待学生在情感上的热爱,不仅能使学生尊敬教师,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反之,教师若对学生情感冷淡、讨厌,学生对教师也就反感,对他所讲的课也无心学习。

二、专业课教师情感的作用

1.对提高教师教学质量有增进作用

认识的积极性情感具有动力功能,即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在同样的教学条件下,对于同样的教学目标,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一个处于良好情绪状态中的专业课教师,更多表现出教学的自觉性、主动行和思维的灵敏性。以这样的情感影响学生,能使学生表现出兴奋、积极、主动的情绪,并积极地进行学习。

2.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情感的交流中,作为专业课教师,要特别注意情感的变化和运用。人们在面部、体态、声调等方面可显露的各种表情,这是情感交流中的一种特殊手段。如在实验课中,当学生做练习遇到困难而犹豫不决时,教师的表情应该是鼓励和期待,而不应该是不耐烦或置之不理。

3.能够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里气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状态。如前所述,情绪有着极大的感染作用,教师如果情绪良好,就有可能创造一种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学生就会心情愉快,积极思维,主动参加各种练习。反之,如果教师的情绪低落,语言含糊无力,对学生冷淡,学生就会无精打采、心不在焉、反应迟钝。

4.有助于提高专业课教师的社会素质

情感具有协调交往功能。即一个人的情感具有促进或阻碍人际关系的效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情感作用,能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业,随其行”。

三、专业课教师提高情感素质的具体要求

1.专业课教师情感素质要具有稳定性

在教师情感素质中,情感的稳定性是最基本的。情感越稳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就越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这种情感的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敬业精神。

2.专业课教师要注重情感的纯洁性

人的情感是有社会性的,因而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无论是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在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中,切不可违背良知,不负责任地以是为非或者已非为是,不注重学生个体生理、心理的差异,对一些学生出现的许多奇怪想法和出乎意料的行为不加以分析,就对学生讽刺体罚,污辱学生人格。情感纯洁性在教学中主要表现就是良好的师德风范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坦诚的真挚感情。

3.专业教师要有豁达大度的宽容情感

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对待学生的错误,教师应采取冷静的态度,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能够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即崇敬又敢于接近,且能友好相处的心理相融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激发出学生的激情。

真情所至,金石为开。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因此,专业教师应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的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1]柳海民.教育原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卢家楣.以情优教[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思政建设范文 下一篇:教育目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