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标范文

时间:2023-03-06 06:43:55

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目标论;体育教育;体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45-02

经研究发现,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是有层次性的,一般从粗放向集约转变,再向精细化提升,渗透到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通常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健康目标,第二层是技术技能目标,第三层是终身体育思想目标,第四层是体育文化目标,现就四层目标,谈谈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强身健体是体育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

体育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体育是有目的、有意识施加于学生的教育发展过程。尤其“在学校教育中,学习与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是体育区别于德育、智育、美育的最主要标志。”[1]著名教育家马约翰对体育的含义概括为:“体育是增强体质的一门科学,它专门研究从事体格的活动,使得一个人在身体的各处方面达到最健全的程度。”因此,体育教育教学的首要指导思想是增强学生生理体质和心理水平,促进学生各机能系统良好协调生长发育。

体育的特质是运动,科学的体育运动促进生命健康。“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作为人的生命中一种高级活动,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为健全发展自我而塑造完美生命人格的一种主动和本能的行为方式。”[1]体育教育教学不是盲目的自然活动,而是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有针对性、讲究方法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两个核心关键词是“动”和“练”字:“动”不仅是生命的本质特征,更是体育教育教学核心要素,“动”的本质要求师生在体育课中一定要操练起来,唯“动”是实现健康的有效方法,可“动”不是随意的动,而是有规律的、讲究方法的动,“动”的强度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特点,“动”的形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组织器官生长发育和心态平衡,“动”的表象要有课的结构、形态和格律,同时“动”的主体要彰显体育魅力和享受体育学习的积极热忱。“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个体用意识去理解体育内涵,用身体去感受体育动作,在体育意识和体育动作技术的相互作用下,努力实践体育学习要求,切实做到学生意识参与、行为参与,人人“动”“练”结合的学习局面。

体育教育目标主要是通过体育课的形式来达成的,“体育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锻炼,以求掌握技能来达到锻炼的目的。”[2]体育课的目标任务要适度、内容方法要恰当、动作技术难度系数不能成为学生身体的过重负担。体育教师在目标教学中要注意体育课的活动量和运动强度,学生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过大同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身体机能特点和学生体质实际,选择适量内容、适度的运动量,使学生在努力、愉快的前提下完成体育学习任务。体育教育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要健康,教学措施要健康,教学环境要健康,教学结果要健康,使体育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各器官的机能完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提高学生的机能健康水平。

二、运动技能是体育教育的核心目标

“任何运动项目都有各自一套的专门动作方法,即运动技术。任何运动项目技术动作的形成、巩固与提高都是通过训练去实现的。运动技能、技巧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练习中形成和提高的。学习技术就是在教练员的帮助下,运动员自觉地、反复地、有目的的练习技术动作,掌握正确完成动作方法的过程。”[3]体育教育教学是通过教师讲解、动作示范和学生练习来实现的,学生的练习首先是从接受技术知识和模仿动作开始,经过反复的练习,消除多余动作,形成娴熟的运动技能。运动技能是学生不断练习获得的,是学生掌握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标志,是学生体育能力的象征,同时也是构建学生体育素质的核心要素。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尽可能提供学生学习体育内容与方法的机会,要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健体,使学生娴熟地掌握运动技能。学生拥有了良好的技术技能,就拥有了健康的体育资本。要实现体育技术与健康目标同步发展,最快捷的手段是选择适度的运动内容和科学的锻炼方法。

体育教育教学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和发展变化的人。“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递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4]这个策略就是寻找针对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教育方法。体育教育最基本的途径与方法是:在设置一定量的体育教育教学内容前提下,通过改进或提高体育技能技术难度系数,使学生在努力的条件下,通过思考分析,利用身体条件,实践体育活动,锤炼技能技巧,提高身心质量。

体育课中动作技术不是教师肢体的简单舒展、随意的比画,而是有章有法的身体活动,这个“章”就是体育必须遵循的规律:在体育准备活动阶段,老师要针对体育教学内容特点,动作技术难易系数,以及学生身体素质状况,采取一些由易到难的单个或组合动作,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使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积极为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做好身心准备。在基本教学部分,老师要剖析教材,化难为易,在不影响动作技术连贯的前提下,按照动作技术形成规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结束阶段采用“闭目轻跳法”,可以促进学生生理机能的积极恢复。好的方法不仅能够高效完成教育目标,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能够加快学生动作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反过来,学生快速掌握了动作技术,一定会提高体育自信,倍增学习兴趣,有利于提升技术技能。

三、终身体育思想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就是要运用多种多样的基本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进行教学,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2]思想是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客观的、物质的,但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种软能力一旦产生作用,其功能和价值是无穷无尽的。“思想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的特殊能动性[5]。”学校体育要把社会的要求变成学生的需求,把健身的科学知识和他人的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学生在校期间体育行为是受体育思想支配的,健康的体育思想是学生体育行为的统帅,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体育行动。抓好和打牢学生体育思想,是开启学生体育运动之门。

“终身体育是对生命主体不断进行改善和创造的过程,由此奠定了健康生命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基础。通过终身体育使生命过程始终保持精力旺盛,身手灵活矫健,使生命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6]学生体育思想不会凭空产生,它是从体育教育和体育学习中认知,学生体育思想的认识、态度、情感、需要等源于体育教育,源于体育实践活动。学生终身体育思想还源于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源于对体育知识的学习,源于体育健身功能的需要。健康的体育思想,需要从正能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凝聚。它不仅指挥着学生努力完成当下体育教育教学任务,还陪伴学生幸福健康生活一生一世。

四、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顶级目标

“所谓体育文化,就是人类在所有的体育现象及促进体育发展的活动中,在价值观念、精神状态、情感倾向等方面,在理论知识、方法手段、技能技术等方面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在有意识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的总和[7]。”体育教育的内容是文化,体育活动的实践是文化,体育锻炼的内容与方法同样是文化。体育文化是体育形式的集中与浓缩,是体育教育实践的演绎和升华,是体育活动的高级表现形式。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加强体育教育,拓宽体育教育领域,深化体育教育过程,丰富体育教育内涵,完善体育教育体系,提升体育教育层次,促进体育教育文明与体育文化的统一进步。

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德育教育方面,又有其特殊的功能,是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体育文化除了从运动中感知习得外,更多的是从体育理论、养生、体育思想和体育交流中获得。向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都是学习体育文化的好途径和好方法。体育文化“学习是一件艰苦的工作,当你对学习入迷时,你感觉不到学习的艰苦所在,如果对学的东西不感兴趣,你会感到学习的艰苦,所以兴趣很重要[8]。”体育文化的筛选、消化、吸收都是从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开始的。学生没有体育兴趣、爱好,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产生良好的体育学习行为。学生自觉的学习体育文化,必定是从喜爱体育开始。

体育文化是体育教育的高境界。只有热衷于体育教育和献身体育事业的人,才能追求体育文化真善美。体育文化同时又对学生的体育思想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正能量的体育文化,指导学生产生科学的体育行为,形成终身体育习惯。负能量的体育文化,将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学习和提升体育文化,是体育兴趣、体育爱好、体育消遣、体育休闲者的美好追求和生命享受。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体育文化教育必须从学生的体育元认知和培养体育兴趣爱好开始,加强学生体育兴趣培育和开发,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体育的魅力和乐趣,从中汲取、构建体育知识,不断丰富和提升体育文化内涵是拓展体育文化的必由之路。

总之,体育教育教学的目标既是专一的,同时又是多层的,在不同的教育教学阶段(小学、中学、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不同的,可体育课的目标、任务、途径和方法是相同的,那就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兆祥.体育学术研究[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

[3]谭联斌.美国青少年篮球训练方法250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4]袁振国.为思维而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张恩慈.人类认识运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6]张月英.篮球专选课的组织与教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7]王岗.体育的文化真实[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8]杰罗尔德・W・艾普思,成人学习方法[M].北京:红旗出版社,1986.

教育目标范文第2篇

从学历教育方面看,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教育体系分为中专、大专、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五个基本层次,各层次的培养目标大致规定如下:

中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

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

大学: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会计实际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国家规定。有些学校也尝试自己提出培养目标,但大意都是如此。例如,作为财政部选定的会计教学改革试点之一的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会计学高级专门人才,要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胜任会计、会计教学和会计科学研究工作。”(“三位一体”式目标要求)。

硕士研究生:目前,大多院校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厦门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有坚实的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总体看,现有会计学专业教育的目标定位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会计教育目标表述较为笼统。会计教育的重心环节是知识还是能力,会计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目标中尚不明确、具体。因此,在理解上随意性或者说任意性比较强。

第二,各层次会计教育目标界限模糊。中专与大专之间,目标表述上的差别仅体现在“中等”与“高等”的差别上,大学与硕士研究生都是“三位一体”(实际工作、教学和科研),各层次之间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还不清楚。

第三,中、高会计人才的界定不尽合理。中、高级会计人才的概念区分始于80年代初,当时会计教育的层次结构主要是中专、大专和大学,其中大学教育的规模尚小,研究生教育几乎还是空缺,在当时条件下,这样定义中高级会计人才有其合理性。然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会计教育层次结构日益多元化和高级化;另一方面,经过十多年的会计教育发展,会计队伍中有学历的比重显著提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学历层次要求明显提1高。(1)面对新情况,中高级会计教育的含义应当重新界定。

第四,职业性和专门性太强。各层次目标表述中,都有“会计专门人才”的提法。从实践看,过于强调会计科学的专业教育,对通才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大学会计教育,综合性、人文性等通才教育的特征和要求没有得到必要的保证。

第五,目标定位偏离现实环境。比如,把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为“三位一体”,是80年代初会计教育结构层次偏低的产物。如今,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已有了较大发展。展望21世纪,会计研究生教育会有更大发展。并且,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在新形势下,培养教学型和科研型会计人才的任务,也应当有个“梯度”转移,即转向研究生教育层次。

二、西方会计教育:目标演变及其启示

大多数西方国家会计职业发达,对注册会计师申请资格和报名考试所规定的条件都是要求达到大学或专科毕业,这一条已成为衡量各国注册会计师素质和质量的一个标准。据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对62个国家的调查,成为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平均专业教育时间为4年。并且在这些国家,会计职业界对会计教育的参与力度也较大。如美国,1989年成立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其经费主要是由全美最大的6家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有鉴于此,高等会计教育一直把将未来职业会计师所具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目标。比如在美国,会计教育的首要目标历来是使学生能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

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会计实务日趋复杂,会计师的职责范围不断扩大,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将难以应付更多的新变化。因此,从80年代后期开始,AECC着手进行会计教育改革,确立会计教育的新目标,并重新制定会计课程体系和会计教学方法。在会计教育目标方面,主要变化有两点:

第一,会计教育的重点转向学生能力的培养。AECC认为,传统会计教育目标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会计职业的需要,会计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要让学生在刚刚从事会计职业时即已成为专业的会计工作者,而是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会计人员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终身能从事学习。这种能力包括三个方面:(1)技能,包括沟通才能、智能才能和人际才能;(2)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与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3)专业认同,即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乐于建立会计专业人员必备的学识、技能和价值观,熟悉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能从事价值判断,随时准备探讨与会计专业诚实性、客观性、适当性及公共利益有关的问题。(2)按照上述主张,美国扬·布雷格汉姆大学提出其会计教育目标不仅包括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还包括: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组织领导能力的培养;团体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第二,区分了会计教育目标与注册会计师考试要求。AECC在1991年7月发表的第2号问题公报中认为,允许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参加会计职业考试的做法,往往会扰乱正常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会计课程规划的目标,造成大学会计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实现。同时指出,会计学业教育的要求与会计职业考试是两项不同的标准,建议“区分学业课程和职业会计准备课程”。

AECC将会计教育的新目标重新表述为:“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作准备”。并给“会计

职业”下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即包括大中小型会计公司从业的会计工作,公司会计(包括财

务管理、主计管理、财务分析、计划与预算、成本会计、内部审计、系统设计、税务及一般会计)和

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会计。

AECC的目标新定义,对我们定位会计教育目标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首先,这个定义适应了会计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和新要求,突出能力和素质培养,符合“环境适应”原则。

其次,这个定义具体明确地表述了会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内容,符合“可操作性”原则。再次,这个定义将以大专和本科为结构的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方向定为从事实务工作的“会计职业界”,不同于我们的“三位一体”模式,符合“层次差异”原则。我们重新确立会计教育的目标时,也应当遵循这三个原则。

三、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差异

1.会计教育的功能差异

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功用各不相同。总体上讲,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人才;另一类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前者称学术型人才,后者称应用型人才。有人认为,会计学是一门应用经济科学,因此会计人才主要应当是应用型或实用型人才。我们不同意这种看法。会计学与会计人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会计学在性质上虽可归属于应用经济科学之列,但会计活动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性,客观上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研究和揭示会计活动的规律性,以此推动会计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会计教育的“产品”——会计人才,在功能上仍可有学术型和应用型之分。

在我国现有会计教育结构中,两类人才教育的分工差异应当是:中专、大专和大学三个层次培养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教育培养学术型人才,硕士研究生介于二者之间,兼具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双重功能,但以教学科研型为主。

有人认为,“会计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理论、科研型转向综合应用型。”(3)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偏离我国国情,依此会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从现实看,近年来确有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工作,但这种现象并不一定正常、合理,实际上是在教师“不吃香”的特殊背景下形成的。在现阶段我国会计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因而急待改善提高的情况下,应当鼓励硕士毕业生走上会计教学岗位,这样才更有利于会计教育质量的尽快提高。我们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分配导向。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尚处于市场经济初创阶段,经济发展水平不甚高,会计实务工作还没有达到非要硕士生从事的程度,大量的会计硕士生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要么造成能力过剩,人才闲置,要么改行他业,学非所用。

本科会计教育的目标原定“三位一体”,即学术型和应用型并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提高,研究生教育应有较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要净化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在功能上,退位到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上来。但考虑到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和大量中等、专科会计教育的存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会计本科毕业生还要部分地流向中等、专科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因此,现阶段本科会计教育的功能应当定为:以应用型为主,教学型为辅。

2.会计毕业生的流向差异

会计毕业生的功能决定了其流向。学术型的会计人才(博士生),应当主要流向会计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以教学与研究为主的学术型和应用型复合的会计人才(硕士生),应当主要流向大学和专科学校,一些财会工作难度较大的单位和岗位,也可吸纳一些会计硕士生;以应用型为主的会计人才(本科),主要流向会计职业界(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从事财会工作和中等学校从事会计教学工作,纯应用型的会计人才(大专、中专),应全部流向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部分素质较高的会计专科生可流向会计师事务所。

以上只是会计毕业生流向的理论或理想模型,会计毕业生的现实选择,受多种复杂的因素影响,如比较利益、社会地位、工作稳定性、权力资本、发展条件等,因此实际的选择结果总是与理想模型存在偏离。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说,绝对不能放任那种导致人才流费的不合理流动,应当在不断优化人才流动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会计毕业生流到最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其效能的地方去。

3.会计教育的等级差异

确立各类会计教育分别在会计教育体系中的等级地位,至少应考虑如下两个因素:一是整个会计教育体系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如,在“大学——大专——中专”和“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两类不同的会计教育体系中,大学本科教育的地位和等级是不同的。二是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及其对学历的要求。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职务分为会计员、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四档”与初级(会计员、助师)、中级(会计师)和高级(高师)“三级”。根据国家规定的职务评审条件,不难发现,中专和大专两个层次的会计教育是把培养初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大学本科是以培养中级和高级会计技术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研究生是以培养高级职务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作为目标。综合这两个因素便得出结论:中专和大专中级会计教育是初级会计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为中级(或准高级)会计教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为高级教育。

4.会计教育能力结构差异

(1)会计人才的能力体系

会计教育不是生产文凭和学历,而是“生产”有知识有能力的会计人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环境,人们一致认为,衡量会计教育质量的水准,并不在于看学生能否理解那些枯燥死板的规则,而在于看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在各种情况下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会计教育的天职就在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力地吸收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即在于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智力开发。

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是不同的。就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其能力的结构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专业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199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将专业能力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与机会的能力;二是辩认、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与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作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三个方面,概言之就是我国会计界常说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实际上就是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专业能力应当包括:①获取应用性专业知识的能力,(它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②应用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③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成功的应用型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全面具备这三个方面的专业能力。为使目标定位更加明确,这里有必要进一步解释“专业”一词的基本含义。从理论上说,“专业”的范围与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有关,会计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的“专业”概念是不同的。但从教育角度来理解专业,必须适合社会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在多数企业单位,“财、会、审”三位一体而不是“分灶吃饭”,在这种情况下,会计的“专业”范围就应当完整地包括:财务、会计和内部审计制度设计;财务规划与预算;管理预测和决策;日常营运资金管理;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内部审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

第二,品质能力。具体包括:①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②人际交往和商业公共关系能力;③组织领导能力;④价值观、敬业精神和公民责任;⑤职业道德责任和团结协作精神等。(2)能力的层次差异

各层次会计教育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其专业能力和品质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总体情况是:

第一,中专、大专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一些人认为,中专和大专会计教育是职业培训,主要培养初级会计人员,因此是专才教育。我们同意这个观点。在这两个层次中,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注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注意培养获取和应用基本会计知识和方法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会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最低的中专会计教育层次上,要侧重“二懂、三会、四好”(4)的培训。

第二,大学本科会计教育是通才教育。大学本科会计教育主要培养中、高级会计人员,与初级会计人员相比,中高级会计人员除应具备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实务操作能力外,还应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能力范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在专业应用能力范围上,除获取与应用基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培训外,还应适当增加一些高难度财务会计审计问题的教学,如制度设计、合并报表、租赁会计、外币报表折算、期货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跨国公司会计、财务与管理决策等。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初级会计教学侧重操作方法,但大学会计教育还应深入到系统分析与设计层次。

②拓展专业应用知识的研究能力。会计理论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理论和应用性理论两个基本层次,会计本科毕业生应具备一定的对应用性会计理论的研究和分析能力,随机应变解决各种会计实际问题。

③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研究生会计教育是专才教育。硕士研究生应在具备本科生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基础上,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拓展专业能力。主要方向和特点是:

①在专业应用能力方面,硕士研究生应具备获取各种对实际工作有直接指导的专业知识以及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②具备较高的应用性专业理论研究、创造能力;

③具备一定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创造能力。

一些尚未应用于实际工作的专业新知识,如人力资源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物价变动会计、质量会计、金融工具会计、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会计等,硕士研究生应能较全面、熟练的掌握,并在条件具备时,有能力应用于实际。

会计学博士和博士后,应在具备硕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坚实、宽广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有较强的基础性专业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美国L.威尔逊教授把哲学博士学位的标准归纳为三条:一是彻底掌握本学科某一专门化方向的知识;二是广泛通晓本学科知识,熟悉相关领域;三是有对本学科发展做出个人贡献的能力。这些标准,同样适用于会计学博士。

四、会计毕业生的质量特征

学术型和应用型会计人才的质量特征有所不同。就应用型会计人才来说,一般应当具备实用性、创造性、外向性、通用性等主要质量特征。

1.实用性。即指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使会计毕业生成为应用型会计人才,会计教育应做到:(1)培养方向要以人才市场为导向,体现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2)教学内容必须紧扣社会实际,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3)有效地安排和利用实习时间,让学生有“真刀真枪”实干的经历;(4)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要互相渗透,使矗立于学校和社会之间无形的厚墙不再成为一个障碍。

2.创造性。指能够创造性获取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会计实践活动千变万化,会计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根据具体情况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否则,就难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

3.通用性。指学生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不长的实践,能胜任各种行业和企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胜任各种会计职业工作。有人认为,通用性是对本科会计教育的要求,大中专层次的会计教育更多地应强调专门性。我们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专业上的通用性与通才教育并不是一个概念,大学本科层次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教育,及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素养,这一点的确不同于以职业培训为目的的大中专会计教育,但各个层次的会计教育都要进行专业教育,对专业教育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应用于各种会计职业。在目前行业会计制度和通用会计准则并存、行业制度直接规范会计实务的情况下,一些层次的会计教育兼顾行业特点是必要的,也是确保会计人才实用性的重要保证。但从发展趋势和方向看,准则终归要完全替代制度,届时,不管哪一个层次的会计教育,都不会存在按行业会计制度教学的问题。

教育目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目标 设计

本文所说的家庭教育目标是指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家庭教育目标决定孩子的成败。家庭教育目标的设计应该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一些家庭教子失败虽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对家庭教育目标的基础性、科学性、适度性和层次性等方面没有把握好,许多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以至于造成许多悲剧。我们希望家长在为孩子规划人生、设计目标时要把握好心态,量力而行,减少盲目性。

一、家庭教育目标设计的重要性

目标能照亮一个人的生活,目标能引导人生的航向,目标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牵引着人飞向梦想的彼岸。罗曼・罗兰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明确的目标。纪德说:“没有目标的生活是向机会投降。”所谓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信念、目标的坍塌犹如失去航标的一叶扁舟,随时都有触礁沉船的危险。所以,在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醒目的人生目标,教育子女那就更不用说了。

目标决定着人的行为,目标鼓舞着人的斗志,目标强化着人的毅力,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如果人生没有目标,就好比在黑暗中远征。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没有希望的人生。

1953年,一群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的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哈佛大学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25年后,哈佛大学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上述调查结果说明,目标对人的成功很重要,人生目标不是可有可无的。

二、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 目标模糊。很多父母对家庭教育的目标往往认识不清楚,甚至认为家庭教育没有目标,民间流传的一些谚语,例如,“好孩子不用管”、“树大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等等,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这些家长对孩子成长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顺其自然的做法,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缺乏一种奋发向上的前进动力。

2 目标过高。家庭教育目标过高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而孩子的这种心理压力家长往往并不了解,久而久之,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但学习成绩上不去,性格也会变得不好,最终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案例在生活中时常发生。

3 目标过低。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把目标锁定在“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旧传统上。有的定位于“能认识男女厕所、认识钱就行”的半文盲标准上。一位农民在接受“普九”调查时说:“你说我们农村孩子上学还有啥用?你看,有的花好几万元钱,读了高中,上了大学,还不照样回来种地吗?不如在家养一栏猪,一年到头还能卖个千儿八百块的。”这些过低的目标,使得许多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扼杀了他们的潜能。可见,家庭教育目标过低易埋没人才。

4 目标单一。许多家长重智轻德,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有的家长只让孩子学习,学习以外的事情全由家长包办。有的家长眼睛只盯着分数。有一位年仅15岁的中学生,突然自杀了。此前她是连续三年的三好生,死前正准备报考重点高中。导致孩子死亡的原因竟是83分的试卷!不!确切点说是父母的警告:“只要掉下90分,干脆别回来!”90分的魔影像紧箍咒一样,让活泼快乐的小姑娘一下子变得孤僻、抑郁、少言寡语,她只想着念书、考好,用好成绩换取父母的笑脸,可83分的成绩怎么有脸回去向父母交代?孩子在遗书中写道:“女儿去了,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你们不用为我伤心,我辜负了你们的期望,是个不争气的孩子,再没脸见到你们……”

5,目标不定。有句俗语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家长在帮助孩子确立志向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孩子立长志,不要让孩子常立志。平是高二学生,他一向希望自己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两年前,他希望将来当个老师,华发初露的时候被人尊称一声“教授”,桃李满天下,四处留芬芳。一年前,他又想当一名医生,医治伤病,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功德无量。而今,他又想当一名外交官,风度翩翩,彬彬有礼,微笑大方,出访外国。这种“常立志”的现象给人以无所适从的感觉,没有长期的目标,将会一事无成。

6 目标不正。家庭教育目标不正确易误入歧途。有一个小男孩在过11岁生日的时候说:“我吹蜡烛时许的愿是买中500万大奖,然后去周游世界,最后剩下的钱买个官来当。”无独有偶,还有一个11岁的小女孩,当爸爸要求她努力学习时,她竟然说:“学习不好不要紧,关键是将来嫁个好老公。”小小年纪,语出惊人。家长要防止庸俗价值观对孩子的侵蚀,不要把孩子的目标功利化,要批判那种“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实用主义哲学。

三、家庭教育目标的四个层次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家庭教育目标大致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不成才也不成害,二是不齐家也不败家,三是不富有也不啃老,四是要拔尖不要平庸。

(一)不成才也不成害

这是家庭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是家庭教育的底线,是没有办法的无奈选择。但是,即使这样,也比让孩子成为人渣、变成祸害要好。就孩子的发展而言,如果孩子有大才,就要让他承担大一点的社会责任;如果孩子才能很小,就让他做小一点的事情。就家庭生活条件而言,如果生活条件好,家长要教育孩子身在福中要知福,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如果父母能力不济,家庭条件不好,那么,教育孩子坦然地接受社会和他人的关心照顾,而不是采用不法手段强取豪夺,为非作歹,做家长的也就可以放下心来。只有这样,家庭才是一个安宁的家庭,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我们的先人告诉我们:能者安邦兴国,无能者独善其身,两者对于这个社会都是同等重要的。如果家庭教育没有守住底线,孩子成了祸害,沦为罪犯,那不仅危害家庭,也危害社会;不仅危害自身,也危害他人。那还有什么“安宁”、“和谐”可言!

(二)不齐家也不败家

“齐家”,语出儒家经典《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齐家”,就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使家风得到端正,使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成为有道德、有作为的人。“齐”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我们提出家庭教育第二层次的目标“不齐家也不败家”,就是要让孩子在“不成害”的基础上经营好家庭,如果不能治理好家庭,也不要成为“败

家子”。扩大一点说,一个单位、一个集体也是如此。我们把这种说法当作家庭教育的一个目标,实属无奈,有些家长可能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但是,请大家注意:没有一个家长想让孩子成为“祸害”和“败家子”的,都是一不小心才造成的。所以,作为家长,还是“小心”为妙。

中国有句古话:“富不过三代”。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第一代人,通过艰苦创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当自己富起来后,就自然希望让自己的儿女生活得好一点,尤其是中国的父母,都是希望把苦难留给自己,把幸福送给子女,但往往下一代却不争气,不善于治家,不善于理财。虽然,“第二代”不见得都是败家子,但是败家子却很容易在“第二代”中产生。

如果我们说,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中国的绝大多数家长不会认同。先贤林则徐说得好:“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其实,给孩子留不留财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成人成才。如果孩子没有学会做人,没有谋生能力,财富再多也会挥霍一空,甚至会学坏;孩子学会了做人,成了才,有了生存能力,他自己就会去创造财富,“才”就可以生“财”,孩子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也就把自己变成了财富。这才是可取的财富观。家长首先要把孩子变成家庭的财富,然后再让孩子成为国家、社会乃至人类的财富。

(三)不富有也不啃老

我们提出家庭教育第三层次的目标“不富有也不啃老”,就是要让孩子在“不败家”的基础上,不要成为“啃老族”,能够自食其力,承担起自己家庭的责任,虽不是大款,但也不用依赖父母生活。我们把这个标准当作家庭教育的一个目标,其实是有普遍意义的。试想,不论国人还是老外,高官大款毕竟是少数,罪犯和败家子以及不能自食其力者也都是少数,更多的人都生活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层次上,并且在这个层次上努力拼搏,力争上游。

“啃老族”一词是“舶来品”,又称尼特族,源于英国。“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中很多人并非找不到工作,有的不愿离开大城市;有的不愿找一般性工作;有的节假日打着“常回家看看”的旗号,在父母家中肥吃肥喝一通却分文不掏,啥都不买;有的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更有甚者,有的儿女拿着高薪照样啃老。“啃老族”中有不少是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的年轻人。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啃老族”的形成,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要拔尖不要平庸

把子女培养成顶尖人才,不是平庸等闲之辈,这是最高目标。家长能把孩子培养成政治家、科学家(属于大目标,不平庸),让孩子成为拔尖人才是家教的成功,而培养技术工人和新型农民(属于小目标),虽然有些平庸,也不能说是家教的失败,只要孩子不成害、能自食其力也应该说是成功。仔细想来,“拔尖不平庸”的人才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孩子还是要成为“平庸”的人。所以,家庭教育目标不能嫌小,要立足小目标,展望大目标。须知,任何一位政治家都不是一出校门就走上现有岗位的。当然,家庭教育目标也不能惧大,目标太低,缺乏挑战性;目标远大,具有激励性。只是要注意这个目标是否符合孩子的实际,是否被孩子认同。只有符合孩子实际并被孩子内心认同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1 做人的目标放在第一位。学会做人是21世纪教育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做人的内涵是很广泛的,标准有高低,老幼有差别,要求也就各有不同。同志曾提倡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昧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高标准、高要求、高境界。邓小平同志提出做“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新时期对做人的一种广泛性要求,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共同努力达到的目标。对于“做人”,我们要倡导陶行知先生的“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的思想。基本要求是: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在家里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将来做个好公民。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孩子做一个有德、有才、有用的人。

2 学历目标尽力而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33.8%的中国高中生父母希望孩子具有研究生学历,50.7%希望孩子将来具有本科学历,12.6%希望孩子将来具有大专学历,仅有2.9%希望孩子将来具有高中(含中专、技校、职中)学历。上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上名牌大学,考取研究生,出国上学。可见,中国父母普遍对孩子抱有较高的学历期望。

我们认为,如果孩子具有很高的素质,家长希望孩子获得高学历,这种心态很正常,如果孩子是考大学的料,家长一定要支持,不要埋没孩子的才华,耽误孩子的前程;但是,如果孩子资质一般,仍然期望孩子获得高学历,心态就不正常了。我们的观点是,不要让学习不好的孩子愣跟人家学习好的孩子去挤“应试教育”那座“独木桥”能挤过去的人毕竟是少数。

3 职业目标因人而异。一项家长问卷调查显示,在最希望自己的孩子今后从事的职业中,主要有医生、机关干部、公司经理、科学家、律师、外交官、工程师、教师、军人和警察等。想让孩子选择煤矿工人、清洁工、建筑工人、司机、有技术懂经营的农民、售货员、理发师、兽医、美容师、厨师、护士等职业的家长比例均低于1%。从“未来职业期望”看,不论是独生子女还是非独生子女,对于“技术工人”、“有现代技术的农业劳动者”岗位的选择比例普遍较低,均低于3%。而独生子女在选择“护士”、“建筑工人”、“司机”、“厨师”、“理发师”、“清洁工”、“农业劳动者”的比例更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职业选择上没有明显差异。这可以看出,父母对子女的职业期望是稳定的高收入行业,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价值观与人才观。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行行都能出状元。个性化是人才形成的基本规律,多样化是人才形成的客观要求。家长不要只看孩子从事什么职业,也不要看能否考上高中和大学;而应该看能力和远期成就:能否成才并有所作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应该成为家长的共识。

四、家庭教育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家庭教育目标的设计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家庭教育目标的设计必须以国家培养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二)家庭教育目标“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能力有距离,两者之间就会产生矛盾;如果父母不去调整过高的目标,再采取种种高压手段,就会酿成悲剧。家庭教育目标可以上不封顶,但是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孩子前途可以无限发展,越大越好,什么大老板、科学家、国家领导人等,都可以去想;下要保底,就是要守住底线,这

个底线就是“不成害”。许多家长都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那就是设计目标只高不低,而不是由低到高。他们忽视了目标设计的基础性,缺少一颗平常心,更缺少一个“不论孩子将来怎样,绝对不能让他学坏”的防范意识。这就像做生意一样,不能只想赚多少多少钱,而要先想想怎样不赔钱。这也像登山一样,目标都是登山观日出,有些人只想比别人早点儿看到日出,领略顶峰的无限风光,不考虑安全这道底线,盲目抄近路、攀悬崖,结果有坠崖的,有望而却步的,有半途而废的,等到他们再回过头来走正常的路登上山顶,早已日上三竿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

话又说回来,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有错吗?其实是没有错的,对孩子没有高期望还生他干什么?不如养个宠物算了。其实,要说错,那主要错在两个方面:一是错在家长的“强迫”上。许多家长把自己未酬的壮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甚至让孩子集几代人的希望于一身,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发展。稍不如意,轻者训骂,重者拳脚相加。这才是酿成悲剧的根源。二是错在脱离孩子的实际能力上。许多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智力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断为孩子加压,使孩子的体力和智力双双透支。

家长要想实现自己对孩子的高期望,可以尝试三种方法:一是“示范法”,就是父母带头学习,首先为自己确立一个目标,然后再同孩子协商制定其发展规划,父母以自身的模范行为为孩子树立好榜样,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二是“内化法”,就是想办法把自己的期望变成孩子认同的目标,这是最重要的,不管目标大小,如果孩子不认可,家长再急也白扯。三是“激将法”,本来家长心里非常想让孩子考重点大学,但是,嘴上就不那么说。家长可以现身说法,比如说,我们当年只考了个中专,连大学都没考上,我们也不能对你要求太高,那样对你不公平,你能上个中专技校就行了。家长这样说,相信绝大多数孩子从内心会不服气,他会想,你们瞧不起我,我非要做出个样子给你们看看。孩子就是孩子,很多时候,你越不让他干什么,他越想干什么,所以,家长要巧妙利用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激他一下,这比命令式和唠叨式管用。当然,这种方法不一定对所有孩子奏效,如果激将不成,还要另换别的方法,防止孩子自暴自弃。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家长要立足长远,心中始终要有大目标,这是必须的。需要注意的:一是父母不要太心急,不要“恨铁不成钢”。许多父母都恨不得“一锹挖个井”、“一口吃成个胖子”,以至于出现一些包办代替的做法,好心做了错事,须知:他人是不能代替孩子成长的;二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把大目标先分解成小目标,等到孩子不断达标、自信心大增之后,再把心中所想的大目标提出来,同孩子商量,让孩子认同,这里有一个如何把握时机和如何引导的问题,也就是教育艺术问题,如果家长引导启发得当,说不定孩子自己会提出令父母吃惊的大目标,那是多么成功的教育呀!这比强迫的效果不知要好过多少倍;三是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轻言放弃所想目标,但可以调整,决不能走极端,从高山跌人低谷,不要向孩子发牢骚,埋怨孩子;四是不能总把大目标挂在嘴上,偶尔说说“你将来要怎样怎样,现在就必须如何如何,不能如此如此”之类的话还可以,但必须认真讲明道理,绝对不能经常说,那会适得其反。家长要明白,没有大目标和高期望,容易埋没孩子;但是,强迫孩子去实现家长确立的大目标,又往往会摧残孩子。

(三)家庭教育目标要“高不成,低不弃”

调查显示,61%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成为企业家和社会管理者等社会精英;38%的家长希望孩子能成为专业人士、公司白领等“社会精英”,没有一位家长希望孩子成为普通劳动者。调查中发现,多数家长在帮助孩子规划未来的时候,还是坚持报考高中,而且是重点高中,三年之后参加高考。其中有些家长很极端,一旦为孩子确定的高目标落空,则大发雷霆,训孩子说:“考不上重点学校就别念了!”于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考生家长吴建辉认为,无论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接受高等教育都至关重要。我们非常赞成吴先生的观点,同时我们也提醒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帮助孩子确立目标不要“高不成,低不就”,而要“高不成,低不弃”。如果家长所期望的大目标实现不了,不要连小目标也放弃了。对小目标的不屑一顾,也是教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证明,为孩子设计目标应该由低到高,从小到大,在保证孩子“不变坏”的基础上再稳步向前发展,是比较科学的做法。因为期望过高,一旦落空,容易失望,或者绝望。这不仅仅是理想的破灭,更重要的是自信心的丧失。而由低到高向前发展,那一点点成功的积累,那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就会使孩子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调整、发展、放大自己原来的目标。另外,由低到高调整目标,那是一种愉快而又充满希望的规划;而目标由高到低,或者由高到无的变化,那是一种沮丧而又无可奈何的选择,两种状态,两种感觉,效果截然不同。可见,抱着一颗平常心,坚持低调育人、保底谋发展的策略反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时候,家长认定的目标,孩子往往很难达到;相反,家长认为低等的目标孩子反而有很大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家长的深思。

(四)家庭教育目标的起点和重点:责任感的培养

1 家庭教育目标的起点:自我责任感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自我责任感就是教育孩子对自己负责。其要点有三:一是对自己的生活负责。二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三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基本要求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基本措施是让孩子分担家务。要让孩子对他人负责,必须先让孩子对家人负责;要让孩子对家人负责,必须先让孩子对自己负责。这既是做人的基础,又是人生目标的起点。

2 家庭教育目标的重点:家庭责任感的培养。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就要让孩子把自己当作家庭所需要的、且应该对家庭作出贡献的一名成员看待。要让孩子有责任意识,就不能让他只讲权利,不讲义务。除了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以外,还要帮助父母打扫房间、在厨房当帮手、分担家庭的所有事务和困难等。要让孩子有社会责任感,必须先培养孩子的集体责任感;要让孩子有集体责任感,必须首先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责任胜于能力。责任感是永恒的职业精神,是奋发向上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实现远大理想,获得家庭幸福的一种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要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就要先培养孩子的个人责任感,要让孩子对自己负责,父母就要引导孩子从自我服务性劳动做起,比如,收拾玩具、整理床铺、打扫房间等。要让孩子从简单的劳动中体悟父母的艰辛:自己照顾自己有时还手忙脚乱,父母忙一整天回家就得做饭、料理家务,还得照料自己,太不容易了!这样,孩子不但能增强责任感,而且会使敬老之心油然而生。如果家长这样培养孩子,就不会出败家子了。孩子在自理的基础上,先立足于“扫一屋”,将来才有希望“扫天下”。

(五)确立目标要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

1 目标要适度。帮助孩子确立升学目标,包括选择什么样的学校,要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因为读书毕竟是孩子的事,重点高中、非重点高中,还是职业技术学校,哪种类型适合自己,孩子心里最有数。父母应该与考生坐下来,认真分析孩子现有的实力,根据自己现有的成绩基础,权衡录取的可能性。最后决定考入该校是否可以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努力的限度保持在自信而不自满的程度。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权利,不要盲目学别人。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向孩子提出建议,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做最好的自己。

2 标尺要准确。许多父母的标尺有问题,测量方法也不科学,即使孩子按其年龄和能力已经做得很好了,可是,父母用自己的标尺一量,孩子怎么都达不到标准。一是横量不够长,差距甚大,量别人家的孩子“长”,量自己家的孩子“短”,比第一的同龄孩子差很远,与“哈佛女孩”及“耶鲁男孩”更是没法比。二是竖量不够高,即使孩子使出了吃奶的劲儿考出了比较好的成绩,可距离父母的高标准还是矮一截。这不能不说是那些对孩子要求过高且方法简单的家长教子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3 标尺多样化。有些父母只会使用一把标尺、一个标准去衡量孩子,那就是“分数”。只用分数这把标尺衡量孩子,合格的太少了!大多数孩子会成为“差生”。一把尺子,丈量不出孩子的个性和天赋,盲目地运用“尺子理论”,使许多父母忘记了人的差异性,一味地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把人用两分法去归类,要么聪明、要么笨,结果许多孩子的特长和潜能未能被家长及时发现;不仅如此,用单一的尺子去衡量孩子,还会使孩子的特质逐渐消失甚至被扼杀。家长用分数衡量孩子不是单纯的方法问题,而是一个观念问题。我们希望家长更新观念,坚持多元标准,“不拘一格看孩子,不拘一格育人才”。应当说,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孩子不争气,而是标尺有问题。如果家长多一把衡量的标尺,就会多发现一些孩子的长处,就会为孩子找到更为合适的发展方向,孩子也会从这把尺子里看到自己明天的希望。

(六)目标定位要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对孩子培养兴趣的想法,往往会受社会潮流和自我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如果要培养的兴趣与孩子原本的兴趣相悖,那就会南辕北辙,不仅没有效果,而且会被孩子拒绝,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许多名人、科学家的事迹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兴趣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因此,家长在为孩子设计目标时,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看其爱好什么,想干什么,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提出目标定位。当然,孩子处于成长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兴趣、爱好还不稳定,或是不合适、不健康。家长要分析原因,讲清道理,让孩子明辨是非,切忌把自己的愿望、兴趣作为目标定向强加给孩子。

(七)家庭教育目标是动态的、生成的

家庭教育,面对的是孩子鲜活的生命个体,其教育目标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设计性,任何一个预先设定的目标,都不可能包容孩子的所有方面,也不一定符合孩子的特点。这就决定了预先设定教育目标的不科学性和主观臆断性。因为每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他们时刻在与周围的人和物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这样的交往,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影响既定目标的达成。生成性的目标则不同,它所注重的是过程,是教育过程中目标的形成。就像农民种地那样,如果说预定产量目标,充其量也只是有前提(排除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的估算。没有哪一个农民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脯说,他的哪一块田保证能够打多少斤粮食;也没有哪一个家长可以夸口说,他能保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家。需要指出的是,不预先设定目标,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对孩子的教育抱无所谓的态度,让孩子自然成长,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因势利导,在孩子不断成长过程中挖掘其潜能,从而生成目标并加以调整和完善。说得明白些,奥巴马的父母也不是一开始就把他当总统来培养的。

(八)孩子的梦想需要鼓励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梦想是孩子自我形象的理想化。鼓励孩子追梦,孩子会产生强劲的内驱力,面对各种困难也会主动想办法去克服。梦想能使孩子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创造不辍,并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据对爱迪生、毕加索、达尔文等成就卓著人物的研究表明,他们在童年时期,都有一个绚丽多彩的梦,他们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实现早年的梦想。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梦想的孩子是没有美好未来的,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孩子有了梦想(哪怕有些不可思议),父母都应为他有了“理想的我”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并给予肯定与呵护。父母对孩子的梦想坚信不疑,孩子就会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获得勇气,树立信心。世界上的事情不是因为难而不敢,往往是因为不敢才变得难。古今中外,一切发明创造,无一不始于梦想。因为有了遨游太空的梦想,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因为有了追求光明的梦想,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因为有了打造世界品牌汽车的梦想,本田宗一郎才能让他的汽车跑遍全球;因为中国人也有登上月球的梦想,杨利伟才能在太空潇洒走一回!任何成功皆源于梦想。梦想没有边界,无所谓最大。家长同志们,让您的孩子放飞梦想吧!在人生的路途上,家长要让孩子争当出头鸟儿,竞做弄潮儿,勇敢地塑造一个精彩的人生。是雄鹰就应该翱翔,是猛虎就应该称王,是翠竹就应该拔节,是金子就应该闪光!但是,家长别忘了,无论孩子的梦想有多大,没有实际行动,那只能是幻想。

(九)孩子的人生需要规划

古语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孩子及早做好人生规划,并且不断修改、调整和完善,使家长和孩子逐渐明确努力方向,不仅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还可以为将来做好准备,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赢在家庭教育上。

人生如大海航行,人生规划则是人生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才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目的地。

人生又好比长跑,长跑要进行训练,而训练又要有计划。在人生的长跑过程中,有的人虽然赢在起跑线上,却输在终点;有的人虽然输在起跑线上,却赢在终点;有的人既赢在起跑线上,也赢在终点;而有的人却半途而废,没有闯过困难期;还有的人摔了跟头或犯了规。事实证明,光有长跑的愿望不行,必须有训练计划和措施。若不经过艰苦的训练,想跑就跑,那非把人跑休克不可。可见,计划的有无和训练方法科学与否,对结果有着极大的关系。

教育目标范文第4篇

近年来,我国会计教育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会计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我国会计职业界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会计教育改革要成效卓越,首先必须确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会计教育目标。笔者就此作一探讨。

一、会计教育目标的内涵《辞海》中对教育这样定义:“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由此可见,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而高等教育目的则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统的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确定的培养人的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标,即教育目标。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最终是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现出来的,即目的与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因此,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会计专业领域的实现即是会计教育目标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会计教育目标的内涵依然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一定规格和质量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会计教育目标的特征会计教育目标是会计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然而,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即确定什么样的会计教育目标才算是科学合理的呢?会计理论界、教育界、实务界等都提出了诸多观点,国家也曾做出过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会计教育的发展,这些规定已经不足以反映会计教育目标的如下特征:

1.会计教育目标的层次性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有层次和差异的,比如从一名普通的出纳员、会计师到博士生导师等。针对这种差异,会计教育也体现出层次性,我国目前有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的五个培养阶段,而这种层次性就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教育目标进行约束,否则将会无所适从。如果中专层次的会计教育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具备很强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明显是强人所难。而相反,如果要求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具备基本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这显然造成人才和教育资源的双重浪费。因此,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首先应该明确其层次性,使之与会计教育的层次性相适应,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2.会计教育目标同一层次内的一致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五条规定:“国家支持采用广播、电视、函授及其他远程教育方式实施高等教育”。因此,我国的会计教育不仅在层次上呈现多样性,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教育,还有电大、职大、自修大学等涵盖了各个层面,而且在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上也呈现多样化,从函授、自考、进修、半脱产、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到全日制教育,形式俱全。但是,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变化是同处于同一层次会计教育的前提之下的,所以,达到相同的会计教育目标才是最终的目的,不能因为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的变化而改变同一层次上的会计教育目标,而应保持其一致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而且有利于创造人才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3.会计教育目标的延续性和发展性会计教育目标应该是一个发展的概念,这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一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日趋复杂,而法规及制度建设则滞后于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步伐,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才不仅能够对已有的经济活动作出正确的记录和反映,并且能够对新出现的经济活动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判断。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和背景,美国于1989年成立了“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对美国的会计教育进行深刻的改革,在全美国甚至在全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二是会计专业自身的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会计专业发展日益成熟,会计法规及制度建设日趋完善,但是,它本身仍然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完所有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树立“会计教育是一项终身教育”的观念,教育的重点应该转向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职业判断的能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将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于“为日益拓展的会计职业界作准备”,充分体现了会计教育目标的可延展性。尽管我国也要求会计人员每年应接受一定量的后续教育,但这仍然是强制性的、被动性的,而非自发式的。

4.会计教育目标的国情化与国际化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化和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环境。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后,会计行业将逐步向世界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在走出国门的同时也面对国外会计行业的挑战。加入WTO以后,国内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会计人员就不能满足于掌握国内的会计规则与要求,还应该熟悉和掌握国际的会计规则和要求,否则,将会严重束缚企业的发展。同时我国会计中介与服务界同样将与国外的同行同台竞技,但我们的实力无法与对手抗衡。冷静地思考不难发现,这些考验的核心仍然是会计人才的竞争,而培养通晓中外、走遍世界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是会计教育面临的任务,但我们又不得不面临国内会计教 育和会计职业界与国外的差距,因此,必须妥善处理好会计教育目标国情化与国际化的关系。

5.会计教育目标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尽管国家在对各个层次的会计教育目标规定中都提到“德才兼备”或者“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现实情况与我们的期望之间的巨大反差不得不使我们重新审视会计教育目标的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近些年来,会计信息失真成为社会公害。上市公司蓝田、猴王、郑百文、银广夏等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在社会上产生了恶劣影响。从不题词的前总理朱基也难以忍受此种现象的蔓延,他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考察时亲笔题词“不做假账”。前不久,美国的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暴露出的财务丑闻更使这种现象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源自于各个方面,但是,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不高和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因此,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应该成为确定会计教育目标的核心问题。除上述所揭示的特征之外,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还会受到文化背景、教育的发达程度及上层建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们应该认识到会计教育目标尽管是我们主观的理想,但其特征及影响因素却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将综合制约着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会计教育目标的实现目标是成功的导向,其价值体现于目标实现所产生的巨大效应。保证目标真正实现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转变观念,建立我国会计教育基本框架体系转变观念就应该与时俱进,面对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必须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建立会计教育的基本框架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括:科学的会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科学的教学方法体系;正规的专业设置和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优化的会计教育层次体系;稳定的高水平师资体系;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等。有了这个根本前提,会计教育才能够有章可循,循序渐进。

2.改变教育模式,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强化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将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于会计专业技术知识不能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综合素质低下,并且在实际运用知识过程中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够。随着入世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会计人员将面临的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环境,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会计人员才符合社会的需求。因此,会计教育的重心应转向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并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其潜能,增强其适应性。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成为必然,案例教学、模拟实验等教学方法和手段便应运而生。外语能力、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也将成为会计人才必备的本领。会计职业道德不仅是会计理论中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会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K?D?拉尔森教授在其1990年出版的《基本会计原理》中,曾以“道德:最基本的会计原理”为题,设专章讨论会计职业道德问题。这是由会计的职业特征所决定的,因为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水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会计工作的质量。因此,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敬业精神就成为会计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3.规范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搞好教材建设前些年,在“会计教育热”的诱导下,会计教育出现混乱现象。专业设置五花八门,课程体系的结构比例失调,教材的出版和运用更是“百家争鸣”,甚至有些院校根本不具备开办会计教育的基本条件也开设会计专业,这些短期行为和混乱局面对会计专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其实这不仅没有对会计教育作出贡献,反而给社会培养了一批“残次品”,失去了会计教育的正规性和严肃性。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已经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整顿和改革,比如对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组织编写和出版面向21世纪的会计专业课程教材,等等。这些有效措施将对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开辟一条有效途径。

4.加强宏观控制,实现会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统计资料显示: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在校生每10人中有1人学习会计专业。这样的比例是否合理值得怀疑。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变,旧的体制造成的重复建设、畸形发展等势头得到扼制。因此,很有必要对会计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整合,真正做到才尽其用。保护有限的会计教育资源,涉及到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和保障体制,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很大程度的伦理责任。

教育目标范文第5篇

现今,我国国内的法学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其中确实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教学模式和经验教训,然而,还是有很多突出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比较明显的就是“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对老师和学生却也是另一层面上的限制。我国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受传统教育中文史哲的影响,使得法学教育注重培养法学精英,重理论而轻实践,导致很多法律人才实践经验的缺失。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基本上就是以老师讲解为主,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培训,缺失了对法律内涵的讨论。实践教学主要局限于被动式的案例讨论、无声的审判观摩(法庭旁听)、程式化的模拟法庭和断裂式的毕业实习等四种形式。首先,案例讨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但这种教学方式一般都是老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分析解答,决定权主要在老师,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难以形成自己的见解,老师所提问题限制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吸收。并且,老师所提问题可能没有考虑到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仅仅围绕法律本身,使法律缺失了其社会效应。审判观摩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实践,使学生真正接触到具体案件中,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加上老师不能及时根据案件中所涉及法律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学生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模拟法庭教学对于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有其自身的优越性,然而,其中所设计的案件都是经过精心的设计和预想,难以达到真实的效果,使学生不能更深层次的思考案件本身,很难引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毕业实习在某种层面上补充了其他几种实践教学中的缺陷,并且提升了学生分析处理案件的能力,然而,由于实习期通常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年进行,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常常不能参与到案件的整个过程中,大大降低了实习的质量。而且,临近毕业,学生可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中去,因此实习效果可能也不够明显。

二、法学教育目标的明确定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法律的要求总是在不断更新,因此法学教育目标的确定也应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动态变化。法学教育目标应当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不能完全按照国外的模式生搬硬套,而是结合自身需求,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所以,在确定法学教育目标时,需要充分全面的考虑法学教育当前的历史和社会条件,弄清楚法学教育的内涵,确定符合本国发展需要的法学教育模式和法学教育目标。因此,在我国的法学教育改革中,利用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资源,实现法学教育的分层化,不仅要大力推广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还要加强法学教育的职业化和大众化。法学教育的大众化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基本法律的需求,法学教育的职业化符合法律职业的需要。

三、法学教育目标实现的对策举措

(一)完善法学教育方式。首先,需要完善课堂教育模式,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法律知识,还应加强课堂上的讨论,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由于法学知识枯燥难懂,于是对于刚开始学习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就算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之后,可能还是有很多知识难以理解消化,因此,课堂上的讨论还是相当有必要的。适当的讨论不仅可以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对相关重点难点进行深刻探讨,加深印象。通过老师授课加上课堂讨论的方式,更好的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其他一些方式辅助学生的学习,例如模拟法庭等等,使学生亲身经历,让所学知识得到发挥利用。(二)法学专业课程进行优化。对于我国的法律教育模式还比较的呆板,不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得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我们可以参考下美国的教学,借鉴下他们的顶点课程。这一课程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美国法学本科的教学课程。这一课程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属于本科法学课程系列中的终点课程,它能够充分的考察和提高一个学生的能力。这种课程因为在教学过程中的效果明显,而被各个国家引进学习用于教学中。顶点课程被用于高校高等教育法学改革之中,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三)构建科学测评体系。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督促作用,构建一套完整合理的科学测评体系是相当的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一套测评体系制定出比较完善的考试题型,可以评估教学完成情况,教师的教学质量还有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宪法学的考试命题需要很高的要求,命题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对当前的命题方向能够很好地把握。一套比较好的考题,既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还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适应我国快速发展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法律教育改革仍需不断进行,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在保证法学教育素质化和精英化的同时,还要保证大众化和职业化,为我国的法制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莹 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德香.论国际先进法学教育模式对我国改革之借鉴[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3(02).

[2]赵新颖.法学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法学教育模式的选择[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7).

教育目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教育目标及相关概念辨析

通过比较《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教育心理分册),以及《教育学辞海》等多家看法,归纳其一致之处,教育方针就是由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其依据是政治、经济的需要,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同于狭义的培养目标,即指各级各类学校或专业的培养要求或培养标准;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即教育想要大大的结果。三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1 三者的区别

教育目的比较抽象,实际上是理论术语,不由国家或政党来规定,而要由理论界探讨以求共识,因而具有不可操作性。

教育方针高度概括,是工作术语,由国家和政党规定,体现国家和政党的意识,直接面向教育实践、面向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但无直接的衡量指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和分解,也是工作术语,由国家规定,并具有更进一步的可操作性,有直接的衡量指标,如人才培养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结构目标等等。

1.2 三者的联系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理论表述,实际上就是确立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直接理论前提,教育目的的任何不科学、不完整必然带来教育方针、教育目标的不科学和不完整。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定义,它本身取决于教育目的的深度和广度,而它的实际操作将产生对教育目的的反馈。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相对来说是教育方针的操作层面,更是教育目的的操作层面,其具体执行结果有助于直接检验教育方针是否切合实际,判断教育目的是够正确科学。

基于以上辨析,我们认为,无论是从时间跨度还是从国家跨度上,对教育方针的比较都比对教育目标的比较更加宏观、有效,更具有反思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2课程目标

2.1 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它是现代课程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介于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之间,起着桥梁转换作用。

2.2不同科目间课程目标的比较(见表1)

分析原因:

(1)生物、物理与化学三门学科都隶属于自然科学,在课程改革后其课程总目的是更加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和化学这两门学科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实验,在科学方法、问题判断、文化素养素质方面得到训练。所以物理和化学的课程目标在三个维度上是: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科学虽然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课程目标或课程目的上当然也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生物科学的研究经历从现象到本质,定性到定量的发展过程,所以,生物学课程目标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所以在高中阶段更多地关注学生在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和利用多种媒体搜集生物学的信息,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分享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非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的过程与方法,这点值得注意。

(2)生物学科学习的内容大都是生物学现象和事实,生物学概念(包括原理法则规律、理论等),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和能力,并形成一些至关重要的观点和态度。所以,对于生物科学的学习时课程标准对于知识这一维度更多的要求是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在能力方面要求能够正确使用一般的实验器具,掌握采集和处理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实验的操作、生物绘图等技能。

3教学目标

3.1教学目标的概念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教师教的目标和学生学的目标的统称。是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实现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障。

3.2教学目标的功能

其一,导向功能;其二,控制功能;其三,激励作用;其四,中介功能;其五,测度功能。

3.3教学目标表述的方式

表述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1)行为主体:教学目标表述的应该是学生的行为,因此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具体教学目标应采用可操作、可测评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认出”、“说出”、“背诵”、“辨认”、“描述”、“解释”、“说明”、“拒绝”等词,使其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

(3)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在表述中指明行为的条件,即影响行为表现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根据地图”、“不靠帮助或参考书”、“在十分钟内”、“利用网络环境”等。对条件的表述包括四种主要类型,即允许或不允许使用参考资料或辅助手段、是否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行为完成的情境。

(4) 表现程度: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4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一旦确定后,基本是静态的、不变的,而教学目标要依据学习情景、学生水平及个性差异不断进行调整。教育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每门具体的课程,而课程目标的实现需要更加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何宝安.“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区别和联系[J].江苏教育研,1992(4).

[2]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汪忠,刘恩山.生物课程课程标准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走进新课程丛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 朱正威.教学设计重在“学”的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11).

教育目标范文第7篇

谈笑之余,我想,这位医术精深的医师,作为“资深”烟民,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他精通的医学理论与他正在拿着的烟卷之间的矛盾吧。在思考王阳明那个著名的“知行合一”的教育格言的时候,在用红笔重重勾下意大利哲学家维柯“真理即行动”这句名言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作为教育者的资格和前提,肯定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反省。我们追求的教育目标,如果不能与自我的生活方式保持一致,则必定缺乏起码的诚意。

作为教育者,我常常自问:当你埋怨社会不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个“潜规则”尚存的世界,就是我们从学校里教出来的?您也许呵责我过于神经,生拉硬拽,不能把一切社会问题归结于教育,教育不是万能的。您说得有理,教育没有那么大的本事,让所有的人停止请托,阳光办事。但是,教育必须自信――从真正的教育中走向世界的人们,他们谴责“潜规则”的时候,自己首先有一张阳光的心照亮的灿烂面孔。

教育的自信,来自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的一致。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杜威对教育的力量给予美好的期许――教育就应该有塑造明天美好生活的勇气和职责。教育甚至在此刻就应该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状况。《金刚经》开篇,释迦牟尼在讲说真理前,先去城中化缘,然后从容洗脚,盘足稳坐,这才开始讲授。释迦牟尼用自己的行为向在座的听众展现了一个本真的佛徒应有的生活常态。他的这些生活细节是《金刚经》不可或缺的内容。孟子的学生曹交抱怨,自己身高同周文王、商汤王差不多,可自己却不能成圣,白吃饭混日子。孟子回应他,尧舜所做的不过孝悌而已,你做尧舜的孝行,你就是圣人尧舜。你实行桀纣的恶行,你就是桀纣。这些圣贤的教育之道如此简单明了――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你怎样活,你便怎样教。教育,就是教师的自我呈现。

常听一个笑话,说一名教授赏识一名高足,逢人就夸。可某天有人闲话:教授的女儿跟他那个高足谈恋爱。教授勃然大怒:怎么能让这样的人当我的女婿?教授为那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骄傲,可教授拒绝这个孩子成为自己女儿的爱人。这位教授的教育,看来只是需要学生为他增添所谓教学业绩,但他却信不过自己的这个“教育产品”。想来,今天的教育出了问题,症结正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过程,与我们的教育目标相违背。我们都说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可我们都在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认为只有牺牲今天,才会有美丽的明天。殊不知明日复明日,明日又是一个今天。我们让孩子们今天舍弃幸福快乐,沉埋试卷,放下想看的课外书,只要明天考上大学,就可以实现一切目标。我们用自己的种种不合理行为强化着这个应试的、冷冰冰的、越来越失掉了人性温度的教育环境,我们却口口声声说这是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我们让自己投身这种环境的巩固过程,在逼着孩子们完成更多试卷的同时,失掉了富有灵性和温暖的教育生活。

教育目标范文第8篇

一次偶然的翻阅,让我知道了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了,而且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一次新课程的培训,—次新课程讲座的聆听,一次新方法的尝试,让我隐隐感觉到了这场变革将给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也就是说,新一轮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所处的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让我欣喜,让我深感自己的责任将越来越重大。

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美术教师,新的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并界定角色智能可以说是迫在眉睫。因此,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我将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新时代、新思潮、新理念、新尝试、新改变……一切都会悄悄的发生变化。

第一、我将由原来的美术知识的传授角色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角色。

在此之前,反思、剖析传统教育下的美术课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种不中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以前我们教师以成人的要求、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要求学生该怎么画就怎么画,该画什么就画什么,这种完全由老师规定课业内容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沦为学习的奴隶,使学生不赶轻易出手,加重了学生的自卑感,导致学生对美术望而却步,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且,老课程本身具有许多的弊端,且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即偏重于以教师为主导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学习内容单—、高深、繁多,以培养专业化人才为倾向,完全背离了个性发展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则不然,它确认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更不能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横在学生面前,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能和个性灵活处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教师充当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应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相互合作的关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树立学习信心,实实在在地作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使学生把你当作心目中的“大朋友”,愿意和你接近,愿章和你交流,愿意你分享他们的欢乐……

有了这些新的思索,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做了些新的尝试,慢慢的觉得这些变化是可行、效果是不错的。

第二、我将改善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围绕教科书做一些新的资源开发和累积。

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越发的觉得新课程迫切需要的、呼唤的是知识面广且多才多艺的综合型的教师,这是—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一直以来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活动都是分科进行的,各自的角色—旦确定,就只管吸收自己领域内的知识了,往往在自己所教学科的砌起下高墙、且悠然自得的满足于现状。如今的改革,使我很敏感的意识到这种单一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艺术课程改革的需要了。如我年教艺术七年级下册《春日抒情》之《播种希望》一课时,里面所涉及到了乐器知识、语文中的诗词解读知识,还有关于春天气候方面的知识等,我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所以,越发的感受到新的艺术课程迫切的要求艺术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

除了要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当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力图获得比学生更为丰富、详尽的资料,才能对艺术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解决起来游刃有余。以综合艺术课程为例,每—个单元都是—个主题,比如《艺术与数》、《秋天的节日》、《线的情感》、《黄土地的畅想》等,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和其它的学科知识,同学们在学习美术、音乐知识的同时感受各种知识的快乐。作为每一个美术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必须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要不断的攀登知识的颠峰,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学生—个艺术的诠释。

知识无边,资源无限。正是因为如此,我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越发觉得仅仅靠教科书为唯一资源上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艺术课程资源需要不断的开发并要很好的利用,才能上课的质量保证上课的量和效果。原有的音乐、美术教科书越来越不适应时展的需要,越来越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动—动脑,自己思索一下,学校里学生的艺术作品展览室、图书馆、省级市级艺术馆、各种民间团体、校内外的网络资源及美好的大自然,不都是我们艺术教学的最好的资源吗!

充足的资源找到了,还需要我们的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活动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社会的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如我在上《春之歌》那课时,就带着学生到江边放风第,让学生在广阔的、充满春意的大自然中自由的翱翔。

那么,这些艺术课程资源如何来开发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文化,正是美术与音乐综合课程大力开发和利用的宝贵资源,如藏族的歌舞、朝鲜族的荡秋千、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以及汉族的民间手工艺等。都是民族艺术文化的体现。对课外、校外艺术资源的开发,包括家庭艺术活动(如休息天的郊游,参观博物馆等),社区艺术活动(如镇上组织的书法、绘画比赛,演唱比赛等),少年宫艺术活动(星期天及节假日的各种美术音乐兴趣班等),区、县艺术比赛等等。还有,对蕴涵着艺术的自然地理资源也可以进行开发,独特的地形地貌,壮 丽的山河……“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我想这些丰富的艺术课程资源将给我们的艺术老师带来全新的艺术感悟,也将给我们的学生带来无穷的艺术享受。

第三、将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作出合理的、充满人性的评价,不断的激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

—支红笔,优良中下,“好”与“不好”,“象”与“不象”……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除了这样的评价方式,就再没别的让我觉得站在我的立场评价学生的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了, 且不知这样的评价方片面强化了评价的界限,让我尴尬的扮演着终结性和惟—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被动境地,给了他们自卑和压力,就好比在他们的脖子上挂着石块,而要求他们轻松的游过河。经过全新的思索和实验,印证了新课程标准评价理念要求美术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从评价角色转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角色。经过实践,我发现要这样把握: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如讲《春日抒情》那课时,我播放春天来临时大地发生变化地影片,同学们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积极的讨论着,尽情感受春天所带给人们的欢乐……让学生充分感受春天冰雪融化,大地一片生机到处都有生命在萌动。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的学习,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那反之学生若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教学就轻松多了。

又如在上《线的情感》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线来描绘一样事物,随便什么的事务都可以,我尊重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可以按客观去描绘,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既可以用写实地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画完了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见解。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教师要用发展地眼光看特学生,会给他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

在辅导学生作业的过程中,我降低标准,不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门的作品,也不用“画得像不像”作为衡量的唯—标准,大大的鼓励了我的学生,使他们对学习美术充满了兴趣。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边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顿毒打,庆幸的是这并末让小画家夭折。今天,这样的事将不再发生。作为老师,特别是从事充满色彩的艺术教学的教师,千万不要吝备用最美好的语言激励你的学生,如:“你画的真棒!”你的画色彩搭配的真漂亮!“”你比老师画的好“……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育目标范文第9篇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理解,我写下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不言而喻,当前的无锡教育,少了“成人”这一“核心”教育目标。何谓“成人”,就是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目前的无锡教育只主导“成才”教育,不太重视“成人”教育。

放眼无锡教育,师资队伍人才济济,校园风景美丽如画,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网络化、信息化等早已不在话下,教育资金更是没有囊中羞涩之说!如果来个纵向比较,过去的无锡教育与今天的无锡教育是没法相比的。如果来个横向比较,无锡教育就是跟那些最发达地区的教育来比,也是毫不逊色的;如果是跟那些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地区相比,那就简直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了。

既然人力、物力、财力如此丰沛充裕,那么,按理来讲,有这样优质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无锡教育应该什么也不少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教育的本质问题上,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家庭都把“成才”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却把“成人”排在了其次,有时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主导下,无锡教育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出现了:

平时,学校各种练习、测验、摸底、统考、竞赛、等等检查学习成绩的形式不胜枚举。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老师的命根。因为学校要评比,要评价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周六,你总会在公交车上碰到那些背着书包的学生,也总会在人行道上遇到那些步履匆匆的孩子。他们到哪里去?当然是学校,因为学校要在这上半天对他们进行文化补习、兴趣培养、技能训练等。

你再翻翻无锡当地的报纸,看看有多少的家教机构在招生信息。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家教机构竟然开办了半托和全托服务。于是,有些孩子出了学校不是回家,那么到哪里去呢?就到这些家教机构去接受辅导,做题,不断地做题。而那些在家里请家教的孩子,则不计其数。这样,在校上课,回到家里补课或者到家教机构去补课,就成了很多无锡孩子的学习方式。

看看招生情况。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哪一所有点名气的学校不是被学生家长踏破了门槛?到最后,门外还站着许多被“挤”出来的懊恼不已的家长。家长们为什么会为择校而乐此不疲?因为名校师资好,教育教学质量高,可以考高分,上名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高分前进,当然最终会学业有成,好工作,好薪水,好生活……由此也想起了昨天看到的一则报道(3月28日《无锡日报》),说无锡有个六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在报名上幼儿园了,园方还说报得迟了。据说明年还要面试,好像是要背诗。天哪,一岁半的小家伙连话都还说不清楚,竟然面试还要背诗!看了这样的报道,你说你的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看看书市。无论你什么时间到南禅寺书城去走走,买教辅书籍和考试资料的家长和学生总是最多,什么宝典、密卷之类的,都是学生和家长们的最爱。

说一说社会教育。消防局、环保局、卫生局、公安局、各大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教育单位,我们的学校请他们来做了几回讲座,听了它们几次报告?我们的家长,又带孩子参加了几回社会实践活动?为什么不请?为什么不带?因为浪费时间。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题来得实际又有效果。

为什么“成才”的风景如此独特?因为做对题目,考个高分,孩子在班里的排名就上升了!排名上升了,说明成绩上升了,孩子在班里也就具备了胜人一筹的优势,胜出的机会就多些。于是,做题,做题,不断地做题,就成了老师和家长的高招!而做人与做事,却从来没怎么引起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注意。

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主导下,无锡教育的一些现象越来越让人感到尴尬:

学校说学生越来越难管,老师说学生越来越难教,家长呢,说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社会说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

孩子生活上不能自理,尤其表现在动手能力上,不会洗衣,不会做饭,简单拖地、抹桌、洗碗都不会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生活。于是,有的家长到学校洗衣,甚至送饭到学校。

自私、冷漠、个人主义、缺乏爱人之心;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复杂多变;缺乏忧患意识诸如节约、环保、安全、卫生等等。

试想,一个长大后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你还会期待他(她)能做好事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自私冷漠心中无爱的人会给他人带来温暖?一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你还能希望他(她)眼里还会有他人的存在?一个心理问题复杂多变的人会让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一个缺乏忧患意识的人还会为社会作无私的奉献?

综上所述,当前的无锡教育必须回归到教育本位,把“成人”目标确立为育人的“核心”目标。并且,最优质的教育成果,就是把学生教育成“人”,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只有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无锡未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和推进剂。如果一味地追求“成才”教育,而忽略了“成人”成果,无论师资力量如何强大,校园风景如何美丽,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教育资金如何充足,那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无益于个人成长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教育目标范文第10篇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理解,我写下了这样的一个题目。不言而喻,当前的无锡教育,少了“成人”这一“核心”教育目标。何谓“成人”,就是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目前的无锡教育只主导“成才”教育,不太重视“成人”教育。

放眼无锡教育,师资队伍人才济济,校园风景美丽如画,教学手段与时俱进――网络化、信息化等早已不在话下,教育资金更是没有囊中羞涩之说!如果来个纵向比较,过去的无锡教育与今天的无锡教育是没法相比的。如果来个横向比较,无锡教育就是跟那些最发达地区的教育来比,也是毫不逊色的;如果是跟那些欠发达地区或者贫困地区相比,那就简直可以说是遥遥领先了。

既然人力、物力、财力如此丰沛充裕,那么,按理来讲,有这样优质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无锡教育应该什么也不少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在教育的本质问题上,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家庭都把“成才”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却把“成人”排在了其次,有时甚至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

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主导下,无锡教育一道道独特的风景出现了:

平时,学校各种练习、测验、摸底、统考、竞赛、等等检查学习成绩的形式不胜枚举。分数不仅成了学生的命根,也成了老师的命根。因为学校要评比,要评价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周六,你总会在公交车上碰到那些背着书包的学生,也总会在人行道上遇到那些步履匆匆的孩子。他们到哪里去?当然是学校,因为学校要在这上半天对他们进行文化补习、兴趣培养、技能训练等。

你再翻翻无锡当地的报纸,看看有多少的家教机构在招生信息。让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些家教机构竟然开办了半托和全托服务。于是,有些孩子出了学校不是回家,那么到哪里去呢?就到这些家教机构去接受辅导,做题,不断地做题。而那些在家里请家教的孩子,则不计其数。这样,在校上课,回到家里补课或者到家教机构去补课,就成了很多无锡孩子的学习方式。

看看招生情况。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哪一所有点名气的学校不是被学生家长踏破了门槛?到最后,门外还站着许多被“挤”出来的懊恼不已的家长。家长们为什么会为择校而乐此不疲?因为名校师资好,教育教学质量高,可以考高分,上名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路高分前进,当然最终会学业有成,好工作,好薪水,好生活……由此也想起了昨天看到的一则报道(3月28日《无锡日报》),说无锡有个六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在报名上幼儿园了,园方还说报得迟了。据说明年还要面试,好像是要背诗。天哪,一岁半的小家伙连话都还说不清楚,竟然面试还要背诗!看了这样的报道,你说你的心里是个什么滋味?

看看书市。无论你什么时间到南禅寺书城去走走,买教辅书籍和考试资料的家长和学生总是最多,什么宝典、密卷之类的,都是学生和家长们的最爱。

说一说社会教育。消防局、环保局、卫生局、公安局、各大企业、科研机构、文化团体等社会教育单位,我们的学校请他们来做了几回讲座,听了它们几次报告?我们的家长,又带孩子参加了几回社会实践活动?为什么不请?为什么不带?因为浪费时间。与其浪费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多做几道题来得实际又有效果。

为什么“成才”的风景如此独特?因为做对题目,考个高分,孩子在班里的排名就上升了!排名上升了,说明成绩上升了,孩子在班里也就具备了胜人一筹的优势,胜出的机会就多些。于是,做题,做题,不断地做题,就成了老师和家长的高招!而做人与做事,却从来没怎么引起过家庭、学校、社会的注意。

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主导下,无锡教育的一些现象越来越让人感到尴尬:

学校说学生越来越难管,老师说学生越来越难教,家长呢,说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社会说学生的素质越来越差。

孩子生活上不能自理,尤其表现在动手能力上,不会洗衣,不会做饭,简单拖地、抹桌、洗碗都不会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生活。于是,有的家长到学校洗衣,甚至送饭到学校。

自私、冷漠、个人主义、缺乏爱人之心;心理压力增大,心理问题复杂多变;缺乏忧患意识诸如节约、环保、安全、卫生等等。

试想,一个长大后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你还会期待他(她)能做好事情,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自私冷漠心中无爱的人会给他人带来温暖?一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你还能希望他(她)眼里还会有他人的存在?一个心理问题复杂多变的人会让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一个缺乏忧患意识的人还会为社会作无私的奉献?

综上所述,当前的无锡教育必须回归到教育本位,把“成人”目标确立为育人的“核心”目标。并且,最优质的教育成果,就是把学生教育成“人”,成为一个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只有品格高尚、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无锡未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最强有力的保障和推进剂。如果一味地追求“成才”教育,而忽略了“成人”成果,无论师资力量如何强大,校园风景如何美丽,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教育资金如何充足,那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教育,无益于个人成长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上一篇:专业课教师范文 下一篇:税法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