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

时间:2023-02-24 16:44:05

中高职教育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高职 教育衔接 对策

在综合国内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教育现状,本文提出了合理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和对策。

1 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宏观机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直线上升,超过了本科院校。但长期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很低,很难招到好生源,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在国家日益重视职业教育的当下,如何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的水准和吸引力,是广大中高职院校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1.1 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 以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线,建立一套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理顺中、高职教育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并着力配设一专司中高职教育的行政机构,由教育局统一领导,确保中、高职教育层次紧密接洽,防止中高职人才培养脱节。

1.2 提高中、高职教育的地位 首先,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度。以实践技能培育为主线着力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拓宽其就业前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1.3 加强中、高职之间的对话 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配合国家建立的中、高职衔接统一课程标准,联合举行各对口专业关于课程衔接的教研活动,实施固定期限的教学计划。

2 严格遵循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原则

专业对口的原则: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层次的学校招生除了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外,还应该从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通过选拔,择优录取相当比例的中职毕业生。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院校招生同样除了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之外,还应当招收一定比例的专科层次和中职的毕业生,以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和沟通,以利于专业学习、技能的形成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目标对应的原则:中职课程设计应该基于相对应的原则,通过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能力结构与高职课程相衔接。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有两项原则,首先是理论知识不能重复,能力训练不能脱节,二是应该以中职课程为基础设计整套课程体系,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设计重点。

能力本位的原则:能力本位是职教课程衔接的关键点。笔者所谓的“能力”除了涉及基本的专业技术以外,还包括技术与能力组合而成的专业技术能力。要求在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必须考虑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训练,由此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能力训练体系,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分层整合的原则:在人才培育方面,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有目标,侧重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独立。但是鉴于均属于职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两种教育形式,中职与高职的延续性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中职教育为高职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而高职教育则是中职教育的延续和提升,二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统一出口的原则: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较为开放,生源多,本科与专科在人才培养方面标准的统一更有助于高等教育的扩散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3 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形式

3.1 确定主流学制和衔接模式 “3+2”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项目是目前被众多地方院校使用最多的教育项目。通过该项目招收的学生可实行“3+2”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这种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意在打造职业教育贯通式培养。因此,在教学上,区别于普通中职教育及高职教育。

3.2 将四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作为补充形式 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力度,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将四年一贯制和六年一贯制作为主流学制和衔接模式之外的补充形式,实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工程,并推进中职与高职的紧密衔接、职教和普教的相互沟通。

3.3 完善学分制 国内现行的中高职学制流程复杂,往往中职院校出身的学生在升学方面处于劣势。比如,部分院校入学后四个学年可直接获取大专文凭,但有的院校四年后只能算是中专毕业生。鉴于此,我国教育界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学制体系,根据专业现状统一学制标准,缩减重复的学时或内容,同时以学生为重配套完善学分制系统,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项目。

3.4 开办高职预科班 高职毕业生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中职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彼此的劣势恰恰是对方的优势,高职院校可以广泛开办预科班,与中职院校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平衡彼此之间的差距。

3.5 一体化结构类型宜倡导中职与高职校际联合 分段负责是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措施,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同时可防止高职挤占中职。

3.6 增进不同结构类型的学生相互交流 允许一体化结构类型的中职毕业生填报同类专业的其他高职院校;允许独立性结构类型的中职毕业生参加对口招生考试成为一体化结构类型的高职学生。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积极协调,尽可能为不同结构类型的学生的交流创设条件,确保中高职柔性接洽。可推行学分制管理模式,要求学生补修没有合格的课程,允许其免修已合格的课程,学分修满后允许毕业。

3.7 高职院校招收毕业生应该区别对待 外贸英语、文秘等文科专业对操作能力要求一般,可直接招募普高毕业生。但是工科专业对操作技能要求较严格,不建议直接招收普高毕业生,可要求普高毕业生报考前先学习同类专业的中职课程再报考。

3.8 大力发展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 现阶段,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可面向高职大专毕业生招收二年制本科生,同时也可面向中职毕业生招收四年制本科生,推行两种学制和衔接模式的同时不断积累经验教训,确保本科的主流学制延续下去。

4 深化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内涵建设

4.1 培养目标的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分层次衔接,职业教育中中职与高职是两个不同的层次,人才培养方面自然有区别,因此,目标明确是首要前提,以免所设定的目标脱离实际影响中高职之间的衔接。

4.2 专业设置的衔接 现阶段,中高职院校已有各自统一的专业目录,但彼此在设计专业目录时往往忽略了中高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中高职院校对此也没有系统的认知,导致专业衔接相互脱节。而且,中职院校目前的专业设计比较盲目,只考虑岗位需求,而鲜少从整体上做出具有前瞻性的专业策略。中高职院校必须从大局着手,对专业设计统筹安排,以确保专业衔接良好。

4.3 课程与课程标准的衔接 加强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就要实现课程目标衔接体系的合理排序,即指为实现课程衔接的整体优化来设计整套课程体系的排序。这种排序是基于知识与技能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由于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鉴于此,在专业课程衔接方面必须充分考虑二者的关联性。中高职院校在确定基本的专业课程框架后应注意调节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决定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和行进路线。只有这样,才能既使教学以合乎知识和技能内在关系的合理途径进行,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脱节。

4.4 师资的衔接 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重点对各系部教师企业轮训、暑期培训、兼职教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科研活动。师资队伍建设将以“五个能力”为携领,打造出具有教学力、科研力、实践力、社会服务力和职业教育国际化能力的由名师、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骨干教师、普通教师、新近教师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的堤坝式教学团队,促进中高职教师结构的衔接。

5 丰富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的方式

方式的衔接主要是指全日制学历教育衔接与非学历或非全日制教育的衔接。除了中高职独立结构与一体化结构的衔接之外,还可以广泛采用合作办学模式,发挥集团化的优势。此外,通过函授、成人教育等方式,也可实现广义上的中高职衔接。通过鼓励学生报考非全日制的职业院校,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学业,也可达到衔接的目的。

6 制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统一标准

建立一套利于中高职院校衔接的课程标准,按照国内职业资格认证流程统一考核,区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的职业资格认证,构成阶梯递进的结构,确保职业能力培养与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引导社会转变教育理念和择业观念,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与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新阶段相适应。

参考文献:

[1]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

[2]马吉保.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索――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价值工程,2013(21).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2篇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

(一)一体化教育、终身教育的表现

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是一体化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体现。真正的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体化、系统化、终身化的。我国中高职教育属于不同的教育层次,有不同的功能及特色,如何让它们有效对接,并让学生们有机会进行教育层次提升,追求终身教育正是大家所关注的。

(二)促进教育公平,让中职学生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顺利实施与完善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有重大作用。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3093所,占高中阶段总量的48%以上;中职招生人数占到普通高中阶段招生总人数的49%。中高职教育的科学的衔接可以让中职学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一样,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仅凭人生中的一次抉择和经历就限制了一生的发展,这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为企业及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

在高职院校、本科院校的围绕下,中职毕业生有一些不足,如学历较低、年纪相对较小、专业能力及文化素养不足等现实情况,这些不足不仅使中职毕业生就业受挫,而且也不利于企业与社会的发展。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会改变这一现状,让继续追求学业的中职毕业生们踏入高职教育的门槛,并从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提升,成为更满足企业及社会需求的优质人才。

二、课程衔接对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其中课程衔接是核心,它直接关系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质量与成效,对于形成科学的课程体系、技能体系、综合素质体系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国外中高职教育衔接及课程衔接方面的优秀经验

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衔接方面已经进行了多年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与效果,对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实施过渡课程(补习课程)

在德国,中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要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必须经过过渡课程的学习。过渡课程是补习性质的,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使中职毕业生达到高中段学历标准,从而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法国与德国的模式较相似,会开设高中毕业会考补习班,目的是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够取得高中毕业会考文凭。不同专业分类分别组织高中会考,使之与不同的高校对口衔接,同时通过采取宽口径、拓展性的职业方案来实现专业对接。

(二)课程单元化、层次化、标准化

英国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明确了职业教育各个层次、各个专业在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应达到的标准和程度,规定了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与职业能力等级、职业教育层次之间的关系。这种模式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文凭具有同等价值,在升学与就业方面具有同等效力,因此拥有职业资格也有权利接受各类高等教育。在职业资格考核过程中,实行的是学业认可、累计学分制度。并且英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被分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元,课程的逻辑顺序强,以统一培养标准为基础,避免课程学习重复及衔接断档现象,保障了学习的连贯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澳大利亚与英国采用的模式类似,也认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文凭等值,采用的是“培训包”模式。“培训包”是国家认可的,用来认定和评价技能的职业标准和资格的体系,它由国家承认的培训、认定和评估技能要素组成。“培训包”是由澳大利亚国家行业咨询委员会研发的,与资格框架层层对应,相邻层级之间的内容都有联系。瑞士职业完全中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会针对性的开设这些方面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锻炼他们这三大方面的能力,这些关键能力是他们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具备的。

(三)一体化教学大纲、课程及技术准备计划

美国采取中、高等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教学大纲或课程的衔接模式。它通过课程或大纲的直接衔接来实现课程对接。通过实施“技术准备计划”,普遍地实现中高职之间的课程对话,以整合中等及中等后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级教育之间的联系与对接,有效的减少了课程重复,且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俄罗斯与美国采用的模式类似。该国职业教育大纲、课程体系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且相互衔接,完成了较低层次的职教大纲、课程的学生可直接进入更高一层次学习,并按精简的大纲及课程提前完成学业。初、中、高一体化大纲包括:实施初等与中等一体化职教大纲、实施中等与高等一体化职教大纲。

(四)以学制为中心衔接,其中课程设置遵循的首要原则是逻辑体系

在日本,采用的是对口入学衔接模式。其实质是高等专门学校(类似于国内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职衔接,是一种典型的以学制为中心的衔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高等专门学校学习五年,前三年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后两年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充分考虑逻辑体系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该模式在中国也普遍采用。

四、国外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重视内涵的衔接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注重学历的衔接多过于注重内容的衔接,很多中职毕业生选择读中高职衔接教育大多基于能够拿到大学专科文凭,许多学校在开设中高职衔接班的时候只是在形式上做到了衔接,而一些发达国家重视的则是内容的衔接。学历衔接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表面的衔接,而学习内容的衔接才是内涵式的深层衔接,而内容衔接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课程衔接。只有真正重视内容的衔接,才能形成科学的提升体系,使中高职衔接落到实处。

(二)中高职课程要合而不同,体现各自的特色

中高职课程要合而不同是指中职与高职开设的相同名称课程,内容不可以完全一样,应在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教学目标上体现差别;而中职与高职开设的不同课程也不应完全无关或背道而驰,应体现专业整体性及相关性。我国应进一步明确中职、高职的功能,把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进而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在各方面进行详细规定与区别,体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不同教育层次的不同教育特色,要避免中职和高职开设重复内容课程或重复技能训练等,即避免重复办学和资源浪费。

(三)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体现层次性、递进性、逻辑性、系统性

中高职课程还应在衔接上体现层次性、递进性、逻辑性、系统性。中职教育向高职教育的转变,课程内容及难度设置上一定是由易到难、由少到繁、层层递进并遵从逻辑体系原则,这样的课程设置才是符合人类的普遍认知规律的。中职毕业生进入到高职继续学习后,发现还有更多、更深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学习和掌握,而且自己在中职的学习中又奠定了一定基础,他们既自信又有好奇心和积极性,对于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应由国家统一制定的课程衔接标准和体系

目前国际上所采用的多为课程大纲模式、“培训包”模式、还有单元模式,都是以课程衔接作为核心。而国内的课程衔接体系还待加强,通常是由中、高职院校共同合作研发与制定课程。不同院校相同专业在进行中高职衔接时,课程体系是不同的,甚至有很大差异,没有统一、规范的标准,而这样的标准对于提高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质量及效率都有重要作用。

(五)制度、法律、政策的支持

国外发达国家的丰富经验都说明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只有提供了保障,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模块“课程衔接”及其它方面的衔接,才能规范的去实施。我国已经在这些方面迈出了一些步伐,不过步伐还不够大,应更加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政策,以促进中高职教育在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等多方面的完美衔接。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

引 言: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不但涵盖到中职教育的发展动向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还影响到中高职教育教学品质的提升以及当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不但属于尤为关键的理论问题,还成为具备引导性的实践问题。因此,通过对中高职教育的探讨,对中高职的有效衔接给予分析。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要性

1、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人员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以及创新能力。受到经济发展以及行业发展的不平衡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良好的方式加快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从而有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处在经济转型以及社会变革阶段,在经济构造以及经济增长转变下,就业压力逐渐增大,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尤为险峻。缓和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做好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成为政府的解决方法。

3、普及高等教育的所需

在社会发展下,人们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愈发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招生为普通高中毕业生,从而令中职生无法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一缺陷则阻碍了有志者的发展,令经济发展欠缺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备受影响。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问题

1、目标的定位不够清晰

所有方面的目标定位准确才可以完成中高职人才的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定等重要方面的有效衔接。高职教育建立了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建立初级技能型人才。这一理念较为笼统,欠缺可操作性。从而令中高职院校在设定人才培养中各行其是,不具备相互间的递进与依存。中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就业能力,大多具有注重基础、重视专业、忽视理论等状况,从而令学生较难符合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

2、高职招生制度有限

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学生大多为高中毕业生,中职对口升学的比例则在5%上下,从而令中职学校里大多数学生不能透过对口升学在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并且中高职院校在专业目录中的分类准则、专业名称乃至专业设定均有所差异,令升学受阻。改革招生制度令中职学生可以走进高职继续深造,成为了中高职完成有效衔接的目的。

3、课程设定衔接不充分

当前我国不具备中高职融汇的课程标准系统,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均不具备高职课程内容的分类,未打造出统一的分类课程准则。所以,中高职院校均自行设定自身的教学内容,设定相应的课程范畴以及准则,欠缺交流的平台,令课程设定具有反复性、断层性以及脱轨性的状况,令中高职衔接不具备应有的内涵支撑。对于课程设定而言,中职学校将专业课以及实践课作为主要方面,而文化课与基础理论课则以专业课为核心给予执行,并未关注学生总体文化素养的提升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建立[1]。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方法

1、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有效进行

当前,我国在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中的管理制度中并未实现有效衔接,令中高职教育在对接融汇中展现出诸多不适宜之处。所以,创新管理体制,确保职业教育的有效进行则十分关键。应当转变目前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营的状况,创建职业教育管理的全新体系,需对职业教育管理的原本方式给予显著的转变。并且,需要对管理职能给予相应的改变,还需完善企业的参与制度,将产教相融合,激励行业与企业多进行一些职业教育,展现出企业办学的主体效果,以此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效率及激情。

2、改革招生入学考试制度,完善职教人才成长途径

依照经济社会人才的发展所需以及高品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在成长方面的规律,从而完善相应的招生考核方法。实施校企结合的招生、共同培养的学徒制试点,将政策给予完善,加快校企结合,为学生提供可以接受不同层次的高职教育创造机遇。通过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展现出中职教育在发展中的基础效果,展现出高等职业教育在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效果。强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交流,为学生创造不同的途径。并且还需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对中职院校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加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对高职毕业生的招收比例。创建学分累计和转换制度,加快学习成果的相互衔接。

3、创建完善的课程有效衔接,加速创建职业教育体系

创建完善的中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对于促进创建当前职教体系而言尤为关键。中高职教育侧衔接则为课程衔接。这需要通过校企合作、工学融合、产教结合的方式给予执行,加快校企的共同进步。由此可见,课程的衔接需要符合经济的发展、产业的提升以及技术的改革,需创建专业教学体系以及职业体系相结合的开发机制,需不断加快专业设定、专业课程内容乃至职业标准的融合,从而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与专业的设定乃至教学过程相融合,构成紧凑、鲜明、良好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从整体执行素质教育,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整体发展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方式设定课程,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融汇于人才培养当中[2]。

结束语:总而言之,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经变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面,处于创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处在中高职教育对于各方面的实践与分析而言,只有将中高职给予有效衔接,将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相融合,才能够令职业教育变成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衔接:理想设计与现实难题[J].教育与职业.2012.(13):28-33.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职业生涯;机械视角;有机视角;策略

作者简介:马瑶珠(1963-),女,浙江岱山人,浙江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11-0081-0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兴起以及终身教育理念的推广,产业人才需求层次也相应地提升,个人继续深造的主观愿望也更加强烈,中高职教育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完整系统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也明确了中高职衔接十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结构布局、课程与教材体系、教育与教学过程、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招生考试制度、评价模式、教师培养、行业指导作用、职教集团建设等。目前全国各省市已开展了不同学制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试点工作,学者及教育工作者也从不同视角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本文拟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视角,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进行理论辨析,并提出实践策略。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理论辨析:从机械视角到有机视角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本质上属于不同阶段的同一教育类型,因此,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虽然存在时间阶段的分界,但两者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这种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两者统一于学生在对应行业企业中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

关于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所持有的理论视角主要有机械视角和有机视角。机械视角强调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二者作为相对独立的实体,如何厘清各自的使命、目标和定位,做到界线分明,同时又接口良好;有机视角则强调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二者的内在一致性为切入点,统筹规划和设计,做到中高职教育的真正衔接。

(一)机械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

传统的机械视角下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相互分离的两个实体,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和培养目标,有自己的人才培养规格,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有自己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甚至有些职业教育工作者形象地把中职教育定位为“动手为主”的教育,高职教育定位为“动脑为主”的教育;中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为主;中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单项职业岗位能力,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岗位能力。这是一种简单的机械二分法,试图通过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来区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并且强调首先在对中高职进行定位的基础上来设定中高职两个不同阶段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然后在预设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来开展职业岗位能力的分析,最后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来开发课程和构建课程体系。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目标-途径”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也就是说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是基于一种人为预设的目标下来展开后续的相关教学活动,哪怕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也是在目标设定范围下进行的。在这种机械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事实上是一种貌合神离的衔接,也就是说高职与中职分别基于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而导出的不同课程体系,缺乏内在的统一性。并且这种看似泾渭分明的中高职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区分是一种人为的机械划分,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机性。是否中职到高职之间一下子就实现这种质的跳跃,而没有一个量的自然累进的过程?这种机械的划分,从理论逻辑的角度而言是说得通的,但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很难行得通,或者勉强行之也存在诸多的弊端。最后落实到课程体系中经常会出现如下问题:课程内容重复或缺失,也就是说部分课程内容中职学过以后,高职又重新学一遍;部分本该学习的课程却高职与中职都没有开设;部分课程难度层次错位,同样的课程,高职难度反而低于中职,没有基于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路线来设置课程。

这种机械视角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试图在明晰中职和高职两个实体各自定位的基础上来衔接二者,背后隐含的哲学理念是一种机械的理念,以为只要从外延学制的角度来切分好中高职不同阶段的课程内容分配,不存在明显的重复或缺位即可。同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总是把重点放在中高职衔接界面的对接研究上,强调中职升入高职的选拔环节的设计,中职和高职的领地划分,尽量做到“各自为政”,这种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一种外延式的衔接。如何从外延式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转变成为真正的内涵式中高职教育衔接成为真正打通中高职教育通道的必由之路。

(二)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

机械式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试图去整合两个独立的实体。然而,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却从一开始就把中高职教育当成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中高职仅仅是职业教育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已,如图2所示。机械式视角强调怎样把两个独立的实体焊接到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而有机式视角强调中高职教育统一于相关行业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之中。不同于机械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在设计各阶段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途径-目标”式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在有机视角下,各阶段的培养目标并不是预设的,而是基于对职业生涯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制年限、资源限制等外部约束条件的基础上所自然涌现出来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设定更多地基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客观约束条件的限制,因此,更具有现实可行性,也更符合职业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讲,有机视角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就是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统一到同一个人才培养方案之下。虽然这个人才培养方案有阶段性的培养目标,也有基于高职和中职学制年限约束所造成的课程体系划分界线,但最终统一于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之中,也就是说中职和高职只是对应于人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已,即人为了适应职业生涯发展的一个内在成长过程。

二、职业生涯的内涵界定及其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在我国《现代劳动关系辞典》中,对职业生涯的定义是:一个人一生中在职业活动上的全部经历。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可以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其中外职业生涯是指氖轮耙凳钡闹耙蹈谖坏谋淝ǎ以及伴随职业岗位变迁的一些诸如工作内容、职务职称、工作时间地点等外显要素的重新组合与变化的过程。内职业生涯,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的重组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的发展提升过程实质上也是职业教育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影响的一个过程。内职业生涯的各因素是真正的人力资本所在,是一个人获得良好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动力。内职业生涯的提升和完备将有力地促进外职业生涯的发展。内职业生涯有效地链接了职业教育,外职业生涯有效地链接了行业企业中的工作世界,同时,职业生涯也与终身教育理念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职业生涯这一概念天然具备了统一职业教育不同阶段的特质。

内职业生涯发展本质上是一个能力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者逐步经历一个职业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专家。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处于低级阶段的人通过合适的方法带入到更高级阶段的过程。这五个阶段事实上并非截然割裂的五个阶段,而是一个边界相对模糊,学习者逐步成长的过程。外职业生涯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从业者面对的工作任务逐步复杂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从业者逐步经历一个工作任务调整的四个阶段: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系统的工作任务、蕴含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无法预测的工作任务。这四个阶段的任务也是从业者在整个职业生涯过程中将逐步面临的任务。职业教育必然需要解决学生如何培养应对这四个阶段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因此,本质上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本质上是服务于学习者(从业者)的职业生涯发展这一共同目标。

三、职业生涯导向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策略思考

中高职教育衔接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笔者认为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框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一体化课程体系、全程对接分段培养过程,将有效推进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内涵式衔接。

(一)准确框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职专业衔接的灵魂[1]。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体现个体与社会二方面的需求。一是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有利于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是岗位变迁、职务晋升和学历提升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做到“以人为本”。二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满足经济转型发展与技术进步的需要,做到“需求导向”。

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专业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应按专业对应的职业分析其职业生涯链,确定其基础岗位、目标岗位和发展岗位,从而框定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将此分解到中职学段和高职学段,确定分学段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而言,基础岗位对应中职学段,目标岗位对应高职学段,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培养目标框架如图3所示。以笔者所在校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联合中职校开展三二分段的五年一贯制试点培养,通过分析对应的职业生涯链,其基础岗位为机匠(支持级),目标岗位为三管轮(操作级),而发展岗位是二管轮(操作级),后续发展岗位为大管轮(管理级),直到轮机长(管理级),由此确定该专业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航运企业第一线需要的,具备从事现代船舶机电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有适任海船三管轮能力、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操作级船员”,其中分解到中职学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支持级船员。

(二)系统设计中高职衔接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职业生涯导向下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体系的一体化设计上来。从课程论的视角看,人才定位与课程内容并不是从上往下的演绎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2]。中高职课程衔接并不是依据中高职各自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而独立设计课程体系,而是通过系统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以及职业能力这三个核心要素,整体设计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先依据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及其发展途径,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并分析出完成这些典型工作任务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通过对这些职业能力进行归并整合,并依据学生在中、高职阶段的成长规律和知识、技能学习水平,得出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框架,同时依据中高职分学段的培养目标定位,来确定中高职分学段开设的课程。

在对中高职衔接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时,应区分哪些课程内容或课程比较适合在中职阶段开设,哪些课程内容或课程比较适合在高职阶段开设。一般而言,部分课程可以明显归口到中职阶段或者高职阶段,也有部分课程无论中职阶段开设还是高职阶段开设皆可,或者部分课程需要在中高职两个阶段都需要开设,但存有难度的层次之分。中高职分学段课程设置依据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进入职场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途径及相关岗位要求,一般而言职业生涯发展早期岗位所对应课程划归中职阶段,反之划归高职阶段;第二,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规律,一般而言理论难度较低,操作技能比重大的课程划归中职阶段,反之划归高职阶段;第三,考虑学制年限,设备设施,师资经费等外部约束条件,譬如有些无论划归中职还是高职都可以的课程的归口基于上述外部约束条件。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两个不同阶段和不同的教育,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时期,职业教育承担起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21世纪的到来,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此而来的变化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致使人才需求结构的改变,人才需求趋向高层次,同时,经济的发展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对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中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的共性即教育性又有区别,把握中高职教育的异同点,是研究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的根本。下面,我们根据中高职教育的自身的特点,做了一个比较,如下: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是进行高中职业教育阶段的前提。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实施,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基本学制以三年制为主。

其次,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当地综合实际需要为主,结合生源情况、就业状况等综合情况,确定招生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招生计划、收费等相关问题。通过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中高职教育既有共性,也有差别,中职教育其核心是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而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强调培养应用型、管理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

一、目前教育体制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必要性:

(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必要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单纯依靠中级技术人才难以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移。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已经显得十分迫切。因此,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有利于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色,有利于促进中高职教育共同发展,同时,可逐步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中高职教育两者同属于职业教育,两者的衔接具有可行性。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同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具有前后的关系,因而具有许多相同的特点,如两者都强调职业性等。

(三)现代社会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目标

1、新形势下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即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现代社会的急速发展培养强大的人才支撑,因此,必须加快中高职教育衔接。

2.新形势下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任务即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

3.目前,完善的职教体系赋予职业教育新目标。职业教育仍处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必须完善中高职教育的教育体系,明确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现行教育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不是简单的两种教育模式的链接,而是两种教育模式在多种情况下要具备兼容性。经过近些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教育衔接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总结出多种有效地衔接模式,目前,我国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对口升学模式;2、五年一贯制模式;3、高职自主招生模式。其中,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

三、现行体制下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中高职教育由于教育体系的不完善,在衔接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不连贯

1.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很多课程设置重复性强,课程的难易程度衔接不够合理。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学生基础差。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弱,在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实践能力定位较低。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有些实践训练项目高职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对接

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定制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目前,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够系统、完善,导致高职阶段无法很好的衔接。

四、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的建议:

当前,必须重视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针对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采取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办学。

(二)实行模块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三)中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层次化。

(四)中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杨进.中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15).

[2]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3]高原,曹晔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分析与对策[J].职教论坛,2004,(8).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比较研究;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32-02

中高职衔接指在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中等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及职业高中的学生(三校生)可升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的教育衔接形式。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有利于确立各行业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并推动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一、全球典型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及地区均充分意识到并极其重视职业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探索出符合本国(地区)政治、经济及文化环境特征,可有效促进其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教育体系,并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各具特色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如表1。

1.英国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用国家资格框架整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体系,来真正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英国职业教育衔接的具体做法是,将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统一制定成包含五个层次的教学单元,其中I、II、Ⅲ三个层次的教学单元为中职课程,Ⅲ、IV、V三个层次的教学单元为高职课程。同时,不同模块对应相应等级的“全国通用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国家统一资格框架来保证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清晰界定及顺利贯通。

2.美国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美国职业教育以课程、项目的方式散落至各个阶段的教育系统中来开展。这是一种基于课程的单轨制职业教育体系,它的典型特征是通过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实现普职高度融合。在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引入以应用为导向的综合课程,将高中和高中后职业教育联系起来,实施技术准备教育,并统一制定出中高职相衔接的教学大纲。中职与高职层次教学大纲或课程呈现系统性,通过大纲与课程的对接保障这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顺利衔接。

3.中国台湾教育体系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台湾教育体系自中等教育后期则分为“普通教育”与“技职教育”两大相对独立的体系。在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纵向通达且自成体系;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沟通,平等平行。“五年一贯制”是最典型的一体化衔接方式,具体做法是高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生,实行五年一贯制教育。我国台湾的“五专”实行学分制,规定至少修满220学分,学生在前两年公共课学习结业后允许进行一次专业选择,在具体教学中采用模块的教学方式。

二、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项政策、文件的出台,中国各省份纷纷进行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与尝试,根据相互衔接中中、高职院校间关系的不同,可将其概括为五年一贯制、分段贯通及对口招生三种模式。

1.五年一贯制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即在一所高职院校或重点中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教学内容贯通中职与高职层次,教育期限为五年,是完整的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教育衔接五年一贯制模式有利于减少衔接中的内耗现象,便于系统设计教学计划,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未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各自的办学优势;五年教育期限培养周期较长,学生易因期间缺少竞争压力而产生麻木及倦怠;五年时间统一由一所高职或中职院校实施教学,而在学籍管理上则是分段管理,这造成管理繁杂,难度较大。

2.分段贯通模式(3+2、3+3或4+2模式)。分段贯通模式指高职与中职院校挂钩,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在此种模式下,相互衔接的中高职院校间存在合作关系。分段贯通模式打破了中、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此模式中的中高职院校之间存在合作关系,有利于双方共同探讨、整体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与办学优势。存在的问题则表现在,中高职院校管理者及教师可能由于固有的习惯,不愿意根据双方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改变,因此,双方合作的深度及效果存在较高的不稳定因素;仅由一所高职院校组织入学考试,考试的规范性、严肃性无法得到保障;同时,对于中职毕业生而言,升学选择面较为局限。

3.对口招生模式。对口招生模式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三校生),通过单独组织的高职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一般由高职院校所在省、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考试,中高职学校之间没有合作关系。此种升学、考试模式有利于引起各方面的重视,统一协调,能够保障考试的质量和规格。存在的问题则表现为,通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成绩评判职业教育人才,不具有人才选拔的针对性;一些中职院校违背了开展对口招生的初衷,在新生入学时就开始组建升学班,偏重文化课学习,偏离了中职教育的意义;高职与中职院校的课程及教学内容没有衔接,专业学习断档及重复问题严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中外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1.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与实践需以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为基础。英国、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等教育体系完整,发达的国家地区均已形成了与本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特点相适应的系统、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纵向衔接。而中国目前仍停留在各层次教育机构各自为政的探索中,需逐步构建中国特色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横向贯通及纵向衔接,并以实现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为基础。

2.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需要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在中国中高职教育实践中,各省份相关中职及高职院校纷纷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努力,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衔接模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中高职教学内容重复、中职毕业生升学选择面窄等问题,并非是中、高职院校层面可以解决的。全球典型的英国、美国、德国、中国台湾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均具有系统化的顶层设计的特征,它使得教育衔接的系统性、规范性、严肃性和普适性得以保证。可见,在各地、各相关院校发挥主动性的同时,中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同样需要系统化的顶层设计。

3.中国中高职教育“内涵衔接”亟待加强。与全球典型中高职衔接模式相比不难看出,中国目前的中高职衔接模式还停留在仅做到了学历衔接的阶段,诸如中高职专业不对口、培养目标定位混乱、课程设置断档及重复等,由于缺乏“内涵衔接”而出现的问题在全国各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实践中已经逐渐凸显。而在全球典型的中高职衔接模式中,无论通过课程分级、一体化大纲、专门补习,还是一贯制模式,均是以“内涵衔接”来保证中高职衔接的真正实现的。比较之下,中国中高职教育“内涵衔接”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我国中职与高职衔接研究评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1,(7).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武佩牛.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2).

[4]胡晓红.关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问题的若干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9,(1).

[5]赵志群.国外中高职课程衔接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2,(22).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东省教育厅省级教改项目《高职教育国际贸易类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GZZD2011011);2011年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广东省中高职国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衔接方案研究》(XJMS2011111);2012年度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教学改革项目《国贸专业中高职衔接核心课程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JG201223)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7篇

[关键词]资格证书现代学徒制学分框架衔接模式

[作者简介]汤书波(1982- ),男,湖北郧西人,云南开放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远程教育。(云南昆明650223)

[课题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学分银行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课题编号:Q12011,课题负责人:汤书波)和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课题“云南省中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结构调整研究”(课题编号:ZJQ1307,课题负责人:汤书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0-05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4-0021-04

一、英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通过基于院校和工作场所的继续教育及基于社区的成人教育的方式实施,但主要在“继续教育体系”内开展。截至2011年,英国有346所继续教育学院承担了全国11%的高等教育课程任务,为全英国43%的16~19岁青年提供高职教育与培训①。

(一)英国中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英国职业教育不作为单独的教育类型出现,也不存在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英国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普通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即中职教育包含在中等教育之中,而高职教育多包含在继续教育之中,中高职教育实现了与普通教育同等的衔接机会。

1.英国中职教育发展现状。英国学生义务教育结束后可选择进入综合中学、现代中学、技术中学和城市技术学院接受中职教育。②综合中学面向年龄组内的所有对象分类提供学术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特征明显的课程组,现代中学主要为智力较低和能力较差的初等毕业生提供具有实用价值和职业技术含量较高的课程,技术中学侧重培养工程、电力、航海、建筑、农业和商业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并为高等工程技术学院输送技术生源,城市技术学院则主要为11~18岁学生提供技术、科学和数学类技术学科而独显特色。全英国4209所公立中学中综合中学3304所,城市技术学院5所,技术学校83所(英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综合中学占有绝对数量优势,而城市技术学院受到各方好评并得以快速发展。

2.英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英国学生中等教育毕业后可选择第六学级、第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第三级学院接受职业性质的高等继续教育。第六学级和第六级学院是为完成义务教育后有继续学业愿望的青少年提供为期2年的以升学为目的学术教育的学级和学校,兼施职业技术教育和生计教育,全英国约有95所第六级学院提供各种职业课程。继续教育学院拥有经验、设备资金和师资优势,以工学交替的方式广泛开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继续教育证书课程”和“高级水平的普通教育证书课程”,课程涵盖面广、教学质量高,2010年英国270所继续教育学院为17万名学生提供高职教育课程。③第三级学院综合上述学院的职能而成为更高一级的“综合学校”,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全日制、时间制和夜间制职业学习课程。

(二)英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1.以教学单元为基础的资格证书衔接模式。英国9级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了各级证书对应的能力标准以及相应的文凭和学位等级,确立了以证书为基础的教育层级衔接模式。英国所有职业资格都被纳入国家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中,确立了教育证书和资格证书等级的对应关系,实现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教育“文凭”价值均等④,两种证书都是毕业生能力的表征和继续学业的凭证,促使中职毕业生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均衡流动,并有机会进入普通高校深造⑤。中职毕业生及在职人员只要持有国家职业资格一级和二级证书,注册学习三级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时前期课程、学分及学业证书等均予以认可。

英国在实施国家教育/资格证书框架基础上,较为成功地创立了以教学单元为基础的中高职教育资格证书衔接模式。中高职教育课程以具体行业工种(岗位)和实际工作为基础实施融合,并统一划分为有序衔接的教学单元。各教学单元依据课程难易程度划分为五个基本阶段,中职教育占Ⅰ、Ⅱ、Ⅲ阶段,高职教育占Ⅲ、Ⅳ、Ⅴ阶段⑥。阶段Ⅰ与初中课程相连,阶段Ⅲ有效衔接中高职教育课程,实现相邻教学单元的有机衔接和教育层级的自然过渡。学生按照教学单元顺序开始课程学习,各单元课程学习结束时可按所学教学单元总数的最低值申请相应的等级证书。学生学完前三个教学单元并获得证书后就可直接申请学习后续教学单元,从而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在教学单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高职资格证书衔接模式不仅实现了分解课程内容以降低学习难度的目标,也加强了各教学单元的联系,确保教学内容不会出现断档或重复现象,提高了职业教育办学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

2.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衔接模式。英国2009年颁布实施《学徒制、技能、儿童与学习法》,并成立“国家学徒制服务培训中心”,为开展现代学徒制培训项目提供了组织、协调和资助等方面的服务。现代学徒制培训项目主要针对已经受雇并且接受正式、结构化培训的人员(其中为就业积极做准备的16~18周岁青年人占40%,提升自身职业技能的19~25周岁从业者占60%),承办学徒制培训项目的院校和机构达1100余所,参与此类项目的雇主近13万人,接受学徒制培训的学生超过40万人,学徒制完成率达74%以上。英国现代学徒制包含青年学徒制、学前学徒制、学徒制、高级学徒制和高等学徒制五个阶段⑦,如图1所示。

青年学徒制为14~16岁能力强、学习兴趣高且每周有两天在工作场所学习行业知识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学前学徒制以未能开始学徒制的青年为对象开展“就业入口”项目,定位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1级水平;学徒制定位于NVQ2级水平,内容包括NVQ、关键能力和技能证书;高级学徒制定位于NVQ3级水平,内容包括NVQ、关键能力和技能证书,申请者需要获得5个C等以上成绩或GCSE证书或已完成学徒制;高等学徒制是将学徒制与高等教育联系起来的试点项目,定位于NVQ3级水平,学习者可同时获得NVQ3和基础学位证书,申请者需要完成高级学徒制或相关高级水平证书(A-level)。学徒培训项目主要提供学徒制和高级学徒制课程,某些行业如会计、信息通信技术、工程技术和采购供应管理等也提供高等学徒制。由于学徒资格申请实行全面开放,申请者在“国家学徒制服务培训中心”网站上“学徒岗位招聘匹配服务”系统中查阅到学徒岗位并提交申请(需要低一级证书作为证明材料),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高一级学徒(直至学位)学习机会,实现中高职教育在学徒基础上的职业资格衔接模式,为大批在职人员提供了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

3.以学分为基础的“立交桥”式衔接模式。英国是世界上资格证书种类较多的国家之一,证书多、层次叠和源头杂是英国政府在新时期开发国家资格证书框架体系时面临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名目繁多的资格类别导致资格体系间学习量重复,同时存在以资格为学习单元的学习量大而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矛盾。英国政府除整合源头颁证机构外,还尝试建立一套学分换算体系,为不同证书赋予分值,使之有了比较的标准和转换的依据,力图解决证书杂和学习量大等难题,提高了学习者学习认证效率。学分换算体系于2011年开始运作,如图2所示。

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将课程划分为学习单元,每个学习单元对应一定的学分和级别,1学分相当于10小时国家标准学习时间。级别表示学习难度,依据难度高低划分为入门级和1~8级9个级别,每个级别累积获取1~12学分、13~36学分及37学分以上者可分别申请对应的资格认证、证书及文凭。学习者无论以何种方式获取的学习成果,都可以凭借学习证明材料,通过明确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收集佐证材料、对佐证材料的文件整理或评估、使用针对个人设定的系统对学习成果确认和针对接续下去的学习和证书的建议等环节后申请学分认证和累积⑧,只要累积完成一个学习单元即可获得相应学分。学分存入国家学分数据库后终身有效,并可不断累积和转化。学习成果转化为学分后,学习者可按某种资格的“组合规则”取出相应学分,即可兑换为相应的资格、证书或文凭,中职毕业生只要累积具有相应的资格或证书就可以申请接受高职教育。

英国学分换算体系给予各种证书公平待遇,以量化形式将原本很难比较的各种资格证书梳理为有序的、参照性很强的证书比照体系,以普职教育证书等值方式将职业教育摆在与普通教育同等的地位,扩展了中高职教育衔接范围,并促使职业教育立交桥式发展。该体系将各种证书融汇成整体,以叠加的方式促使学习者积累式发展,不仅学生个人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同时也对学生不同方式的学习经历予以认可和肯定,从而激发人们更大的学习热情,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奠定了制度基础。⑨

二、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一)“一贯制”衔接模式

“一贯制”衔接模式是我国最早倡导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五年一贯制”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⑩“五年一贯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实施全日制职业教育,通过实施三二分段教学,学生分段侧重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即前三年以公共课为主培养学生一般能力,后两年为以专业课为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学生中职教育毕业参加考核合格即可直接升入高职院校,前后两阶段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升学考核是协议院校内部以学生实际能力为基础的考核,针对性强,衔接成功率高。学生高职毕业同时拥有中职和高职教育毕业证书,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若中职毕业生没有升入高职院校,则可参加就业或是学习一段时间获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再就业。由于该模式主要招收参加统一升学考试的初中毕业生,生源基础比较统一,便于统筹安排中高职阶段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职业人才培养的效率。然而,该模式难以兼顾中高职学校各自的办学特点,即在中职学校办学则不能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在高职院校办学则不能调动中职学校的积极性,未能实现中高职学校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分段式”衔接模式

“分段式”衔接模式是中高职教育分别在协议内中高职学校内分段完成的衔接模式,中职毕业生按照协议规定获得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对口招生”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中职毕业生通过中高职“对口”的“3+X”(“3”指语文、数学和外语三门文化基础课考试,“X”指专业综合考试,文化基础课一般由高职学校所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命题,专业综合考试由招生高职学校参加命题11)招生考试后,可录取到协议内高职院校对口专业学习。“对口招生”主要有“3+2”或“2+3”衔接模式,无论那种模式高职院校招收的都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充分发挥了中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性,有效利用了中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由于实施分段式衔接模式时高职班级中招收了中职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两种生源,学生文化基础和专业实践技能差异较大,混合生源组班授课很难兼顾学生学习背景,导致教学内容重复,造成中职毕业生在高职阶段技能提高不明显,难于开展实质性的内在衔接。

(三)“直通车”式衔接模式

“直通车”式衔接模式是在中职学校实施学分制基础上,以中职二年级学生中年满17周岁,且修满文化课程学分和愿意参加开放教育专科学习的学生为对象,实施中职学生注册申请开放高职教育的衔接模式。学生注册时需要验证毕业证书,开放大学依据各省《中职业学校实施学分制暂行办法》相关规定,为符合条件且愿意搭载“直通车”的中职二年级学生提前一年办理毕业证书。中职学生参加该项目后,在三年级顶岗实习期间同时参加开放高职教育,学习年限一般为2.5~8年。12“直通车”式衔接模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课程薄弱而不擅长升学考试的问题,也有助于开展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但如何在开放教育阶段开展学生技能教育还需要探索。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内涵与运行机制虽有不同,但其着眼点均在教育政策和教改措施允许的基础上创造中职学生继续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衔接模式较多地局限在以学制为主的外延和粗放式衔接上,非学历教育与培训还未真正纳入衔接轨道,与衔接相配套的制度不健全,还有待在大范围内开发中高职教育专业和课程体系衔接,探索适合我国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建立科学合理认定高职教育入学的评估体系,构建中高职教育间无障碍的内在衔接模式。

三、中英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随中英国情和教育价值追求的不同而各显特色,英国建立在教学单元和现代学徒制基础上的职业资格衔接模式及学分认证基础上的立交桥式衔接模式,实现了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内在衔接,与我国以学制为主的外在衔接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突显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成功率低和质量不高,同时,为提升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品质提供了参考。

(一)增强普职教育融合发展

普职教育融合发展不仅能逐步提高职业教育地位,也能有效利用普通教育资源发展职业教育,从而促进普职教育的共同发展。中英两国都建立了职业教育体系,从颁发的职业教育证书看,英国可授予与研究生文凭等值的职业文凭,并可颁发相应学位,而我国职业教育最高只能颁发专科文凭,不能颁发学位。虽然职业教育不以颁发文凭和学位为主要目标,但普职教育地位悬殊阻碍了职业教育发展。尤其是我国没有设置副学士学位,使同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职教学生没有机会获得学位,即使部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普通高校获得普通学位也非职业教育学位,文凭和学位的缺失导致职业教育学生很难获取接受较高层次教育的机会。

普职教育并行发展而形成的普职独立教育系统,彰显了普职教育体系的个性,但不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和综合型人才培养。尤其是受我国“学而优则仕”传统影响较深的地区,普职教育分离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伤害更深。英国一度视传统普识性绅士教育为正统而饱受欢迎,职业教育是不入流的细枝末节,是社会下层人士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而已,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普职教育在资格认证基础上实现了沟通对话和平等发展。职业教育毕业生在整个教育系统内流动不仅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高了普通教育的实用性,实现了普职教育资源互补后的共同发展。我国普职教育分离烙下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硬伤,重文轻技的思想至今还很盛行,普通教育一直是人们追捧的香饽饽,虽然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警醒,但职业教育仍然是很多学生的无奈选择。普职教育分离发展带来社会普遍重视普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在资金投入、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中职在校生数量与普高持平后只能培养综合素质低于普高的毕业生。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分离发展也带来了普职教育资源不能有效整合利用,导致职业教育资源匮乏和普通教育实用性差的不利发展局面。只有加强普职教育间的沟通对话和协调发展,职业教育才能借助普通教育资源获得快速发展,逐步改变职业教育终结性教育的历史,促使中高职教育分别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阶段,各阶段职业学生毕业后可获得与普通教育学生同等的升学机会。

(二)淡化中高职教育学制界线

中高职教育以学制作为层次区分有其合理性,两种高低相连的教育层次不仅反映了职业人才培养层次的阶梯状分布,也反映了社会职业人才需求的层次。然而,现实办学过程中学制分段已成为我国中高职教育难以逾越的三八线,割断了二者的必然联系。高职教育把中职毕业生挡在围墙之外,学制成为桎梏职业教育连续性发展的障碍。中高职教育学制界线不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偏离了职业人才成长的规律,需要逐步淡化以促进中高职教育的自然过渡和内在衔接。

中高职教育应逐步淡化学制界线,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入学制度,回归持续培养职业人才的轨道。英国淡化了职业教育层级概念,以反映学生实际能力的职业资格和文凭作为区分职业人才的依据,实现了由外在教育形式向内在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规律的转变,各级职业资格申请以低级职业资格为基础,顺利实现以职业资格为基础的内在职业能力衔接,弱化了学生在教育层级间流动的障碍。我国职业人才采取严格的学制分层培养模式,历史上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职业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选拔性升学考试后的学制分层培养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障碍,中高职教育生源各异的现实导致职业教育未能真正实现融合发展,极大地浪费了职业教育资源。只有淡化职业教育层级间的学制界线,尝试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的注册入学制度,才能真正实现中高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衔接模式。英国以资格和证书为基础的注册入学制度,为我国职业教育入学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促使我国职业教育招生制度实现由外在区分向符合职业教育和职业人才成长规律的转变。

(三)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符合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也是实现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选拔制度的基础。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客观反映。我国引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后,结合国情建立了自己的职业资格制度,但还不健全。由于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和教育证书分属于不同的部门管理,致使二者缺少内在联系。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之间缺乏互认,学生毕业仍以课程考试为主,职业资格证书与文凭联系不大。职业资格证书与其他社会认证之间也缺乏有效沟通,无法使不同认证体系相互沟通和协调发展。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写照,职业教育需要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促使职业资格证书内部及其他各类证书的互认和衔接。我国可参照英国国家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体系建立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体系,整合全国资格认证考试,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提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与社会职业要求的契合度,使职业资格与其他资格认证有可以参考转化的标准,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间建立起对应关系,使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在学生升学考核时具有同等参考价值。职业资格证书(尤其是较高级别的资格证书)可作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学校的依据,体现高职教育入学选拔的职业性取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在国家层面建立由低级到高级的完整职业资格证书框架体系,在制度上保证该框架与普通中高等教育毕业证书以及学位等学术性资格证书具有内在关联性。其次,开发与各级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的课程培训包,规定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能力标准,提出资格评价指南和学习策略,使培训包在内容上具有较大的连贯性与较高的社会可信度,在行业内得到普遍认可。再次,职业院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设置专业,通过管理机构的资质认证后获得职业资格培训包,并按照培训包的要求开发教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最后,职业院校实行模块化课程教学及学分制管理,通过自主选修模块课程和累积学分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特长提供条件。

(四)加强学习成果的量化和认证

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成果主要包括课程学习成果和非课程学习成果。课程学习成果由于有标准考核过程和量化分数很容易转化为通用学分而得以量化,并在系统内流通。非课程学习成果是学生通过自学学习形式取得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认证等,由于涉及因素较多而难以量化和认证。职业教育以增强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出发点和归宿,而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传统以理论经验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能全部实现的,实践课程和工作经历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这些课程往往因为很难量化考核而成为“隐性”课程,难以成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考核要素。职业教育学生的工作经历、职业大赛获奖及资格认证等实操性很强的学习成果,往往比理论课程的学习更能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某种程度上是更重要的职业学习,应成为职业学生毕业和升学的考核依据,然而这些课程在我国多属于非学历教育范畴,与权威的学历证书和升学考试无缘。我国应积极开展非学历课程学习成果的量化和认证,参考英国对以往学习经历认证审核流程,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认证模式,使非学课程学习成果成为中职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将中高职教育衔接建立在坚实的职业因素基础之上。

[注释]

①刘育峰,许竞.英国学徒制政策与实践考察报告[A]//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79.

②晓晓.英国教育体制:现状,学制,体制,特点[J].内蒙古教育,2012(3):38-39.

③英国学院联合会.Aoc Manifesto[EB/OL].www.aoc.co.uk/en/publications/index.cfm,2011-02-05.

④樊大跃.英国国家教育/资格证书等级特征描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9):56.

⑤张建.英国中高职衔接的经验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2(11):106-107.

⑥杨显彪.对中高职课程目标衔接问题的思考[J].职业通讯,2006(5):38-39.

⑦石伟平.比较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

⑧樊大跃.英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分析[A]//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251.

⑨樊大跃.融会贯通普职教育的“工具”――英国学业分换算体系简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5):52.

⑩刘爱英.中高职衔接主要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46.

11刘育锋.论我国中高职衔接的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10):6.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衔接模式;升学意愿;组织管理;学习难度;教学内容和方式;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衔接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取得了卓越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单独发展中存在教学内容重复、资源浪费、生源急剧减少等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更存在学历水平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知识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要等弊端。中高职教育如何发展一直困扰着所有“职教人”,改革中高职“各自为政”现状,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探索适应湖北省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本课题组就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开展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调研工作。

一、中高职衔接模式现状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始于1985年,1999年的《实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实施意见》又加快了中高职衔接的速度。到了21世纪,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地不断进行试点探索,形成了一些成熟的衔接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种:

一是由中职和高职学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一所或几所中职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联合办学,中高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按阶段实施各自的教学任务。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广泛采取的有“3+2”、“2+3”、“3+3”三种衔接方式。

二是由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独立完成5年学制的教学任务,高等职业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学完中专教学任务后,按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完成高职教育。

二、湖北省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了摸清湖北省内中高职衔接的现状,本人及同事对省内多所中高职院校进行了实地考察、访谈,并向部分中高职院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涉及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含普高和中职两类生源)、教师三类人群。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79份,有效回收率为84.88%。并对调查样本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总结。

1、学生升学意愿不强

中职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不强,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升学意愿不强,其主要原因体现在:

(1)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高。(2)升学途径了解不多。(3)高职对口招生的专业有限,可供选择的高职院校较少。(4)部分学生认为中职阶段所学技能够用,担心升入高职后学非所用,认为积累工作经验比提高学历要重要,也有部分中职学生认为目前的工资起薪和岗位设置符合自己的要求,故没有升学意愿。

2、学校组织管理力度不够

在调查访问中发现,中、高职学校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这一问题上,更多是从各自学校利益考虑,鲜有中、高职学校从学生备考、招生、授课、就业等过程中权衡学生、校方的综合利益,无法实现互利双赢的目的。

(1)中职学校组织参与不积极

由于政策和舆论偏重于中职学校的就业率,各界对中职教育的定位多是“终结式教育”,中职学校的升学率很少被人提起。

(2)高职院校管理投入不够

近几年,高职院校迫于招生压力,已不断扩大招收中职毕业生的宣传力度。在调查中发现,多数高职院校为节约办学成本,没有为中职生源的学生单独开班,也没有为这类学生单独制定教学计划。

3、学生对学习难度的认识不同

(1)对文化课学习难度的认识:中高职学生均认为英语、数学等文化课学习难度大。

(2)对专业课学习难度的认识:大部分中高职学生认为专业课程(主要为理论课)的学习难度一般。

(3)对技能课学习难度的认识:在技能课程学习方面,67.66%的中职生源的高职学生认为学习难度不大,具有明显优势,其次是中职学生,高职学生最没优势。

4、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衔接不流畅

由于中职生源的高职学生人数少,往往无法单独开班教学,因此教学内容无法实现中高职衔接,主要体现在课程方面:(1)中职和普高文化课的难度有较大差距,而在高职教育中,文化课教学采用同一标准,没有考虑中职和普高生源的基础差异,这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均带来了一定困扰。(2)中职生源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过部分专业课和技能课,有一定的基础,而高职阶段又开设这些课程,造成课程的重复设置。

5、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不清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提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虽然文件中有明确阐述,但是各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仍存在一些误区。

三、对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建议

1、改革招生考试政策

许多专家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突破口为招生考试制度。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存在众多问题的根本原因也是生源短缺,加之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有增无减,令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更是举步维艰。改革招生考试政策,拓宽不同中职学校学生升学的途径就变得十分必要,可以采取凭职业资格证书入学、知识+技能、综合素质测评等方式。

2、加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衔接

高职院校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制定符合自己校情的中高职衔接方案。我们认为,高职的主要公共基础课包括“两课”、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应是中职课程的延伸与深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及技能训练课应根据专业情况有的需要延伸与深化,有的要做拓展。

3、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中等职业教育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升入高职时已具有一定的技能基础,经过高职阶段的理论学习后,一般可达到大专层次的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水平,但实践能力往往没有明显的提升。应大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着重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应用训练,鼓励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李玉珠.中高职发展踏上“和谐号”[J].职业与教育.2011,(16)

[2]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理性追问[J].教育研究.2011,(11)

作者简介: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206-01

一、中高职教育课程设置衔接

针对目前中高职教育课程的衔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课程结构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要进行压缩,适当加大专业课课时,突出应用性,使学的理论知识够用,有职业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要根绝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文化课进行合理调整以满足职业教育需要为准。(2)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例如英国采取将一门课程分为六个从低到高的有机衔接的模块,前三个模块供中职教育使用,后三个模块供高职教育使用,这样就使课程设置具有流畅的延续性,也不会出现重复设置。

二、招生与就业的衔接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国外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经验,在高职对口招生考试时,专业技能的考核和文化课的考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课的考核要同时兼顾职业高中、中专、技校三类学校的教材,制定出统一的考试大纲,文化课考试难度不能太大,文化课考试所占总分值比例也不能太高,以适应高职学习的基础为准。为避免中职教育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可以采取多种招生形式,例如《河南省2012年高等职业院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规定2012年有7所高职院校获取单独招生资格,考生参加院校自主招生测试合格后即可被直接录取,无需高考。单招考核由文化科目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文化科目考试由试点院校单独或联合组织进行,职业技能考核由试点院校单独组织进行。按照教育部规定,考生参加单独招生考试,若被录取,不再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未被录取的考生可继续参加全国统一高考。高职院校的招生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实现“宽进严出”的制度。中职学生可以凭借其在中职阶段累计的各科考试成绩报考高职院校,在毕业时无需再参加统一考试。如果一次考试没有通过,则可以在一定的年限内参加多次考试,放宽报考条件,允许非应届中职毕业生报考高职,从根本上突破中职学生升学限制,从而为中高职之间从注重学历的衔接转向注重内涵的衔接创造有利条件。在就业方面,学校应当实行校企联合和中、高职联姻,建立就业、管理、教学、招生一条龙的育人模式。为了解决学习与继续深造、培养与就业的脱节问题,采取校企结合、中高职联姻,要实行按需培养,按需招生,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应当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实行选拔式升学与就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加强进行培养,要能够科学利用实践基地,解决生产实践、教学实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培养目标衔接

要想做好中高职教育的科学衔接就应当对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培养目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上既要有层次性,也要有一致性,中等职业教育核心是强调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应用型的中级人才,强调的是学生拥有一技之长。高等职业院校定位是高技能性、高层次性,强调是培养高技能型、管理型、应用型人才,要比中等职业教育有更高的技术水平、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要有创新能力,较高的综合素质,广泛的适应性。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在素质、基本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相近,但是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比在综合素质、技能和综合知识、管理能力和知识、高新技能和知识等方面要求还是较低。

要转变观念,树立大职教理念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把终身学习的理念渗透到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表述中,从大职教理念出发,坚持系统科学指导。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找准对接口,界定能力培养区分度;系统地对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一体化设计,分段确定。

四、专业设置衔接

中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时,要在要求上存在一致性,要根据行业和区域的发展需要进行设置。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专业名称、专业分类、范围要求等就业面较窄,专业设置不科学、随意较大,甚至还出现中职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高职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的设置方面专业设置较多,而高等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相对较少,这样就造成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的愿望受到影响,一些领域应用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对专业进行设置时,没有结合中职向上延伸的需要,在进行专业设置时,主要考虑专业是否热门和本校是否具备条件。中等职业学校除了技术含量较低,一线操作、服务类的专业外,都要按照要求进行设置,另外还要考虑专业设置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要按照职业岗位与专业设置、产业与教育相对接的原则,结合产业结构特点和区域内经济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和专业结构,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预警机制和信息平台。要认真做好中高职专业设置统筹工作,对于淘汰类产业的专业要必须取消,限制类产业的专业要进行严格的限制,鼓励性产业的专业要进行积极的发展,改造调整办学需求与质量以及层次需求不对接的专业。

参考文献:

[1]郭福娜,李庆苏.中高职衔接问题初探[J].北方经贸,2013(1).

[2]王屹.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4).

[3]张霞.谈构建中高职教育高效衔接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作者简介]朱学体(1969-),男,河南淮阳人,中教高级,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英语教学、中高职教育研究。

中高职教育衔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现状;衔接问题;成因和对策

一、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状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高职教育衔接分为五年一贯制和中高职三二分段这两种衔接模式。所谓的五年一贯制又被称为“初中起点大专教育”。这种模式在1985年的时候正是投入到招生工作当中。五年一贯主要是通过中考来招收初中毕业的学生。学生在经过了五年的学习时候,在毕业的时候可以获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而中高职三二分段则指的是中职与高职分成两个阶段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在完成了中职阶段的学习之后,还需要经历选拔才能进入高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在结束高等职业学校的学习后,也可拿到高等教育专科文凭。

二、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所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明确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

众所周知,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的一种。因此,在中高职教育当中,也会有相应的岗位群以保障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满足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从当前我国的高职教育内容设计与专业设置来看,已经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规划。但是,在中职教育当中却存在着专业设置过于杂乱,无法与高职教育进行系统的衔接,往往会导致中职毕业学生在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后无法找准自己对口的专业进行学习。而这样一来,必然也会对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产生影响。

(二)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当前我国中高职学校在办学主体以及办学l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导致目前中高职衔接还只停留在招生与就业上的衔接。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衔接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和计划中,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中高职在实际的衔接过程中脱节。

(三)教学内容

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那么在进行学生认知能力和技能的培养上,中职和高职学校在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具有递进性的关系。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高职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重合的。这样一来,不仅会使得教学资源出现浪费的情况,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他们自身能力的提高受到阻碍。

三、导致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出现的成因

(一)落后的职业教育观念

虽然在我国,中高职教育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并且中高职的教育目的与普通高等教育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然而,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普通大众心中,对中高职教育存在较大的误区。社会大众认为中高职教育比起普通高等教育来说较为低劣,而会接受中高职教育的学生也是学生中较差的一批。这样一来,就给中高职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无论是从生源还是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和习惯都较为薄弱。因此就使得即便中职学生能够完成中职教育并且顺利毕业,但是却极少学生能够符合高职教育的要求,导致社会对于中高职学生的认可度更低。

(二)缺乏积极性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学校对于中高职衔接模式都缺乏积极性。这是因为,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如果选择中高职衔接模式,那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的升学,需要增加一年的办学成本,这样一来不仅会增加学校的成本消耗,同时由于一部分学生选择就业,一部分学生选择升学,也会加重学校的组织工作。而对于高职学校来说,目前的高职学校所招生的学生依然是以普招为主,而选择中高职衔接的学生较少。而学校如果选择了中高职衔接模式,那么就需要为这很少一部分的学生投入大量的资源来保障教学的质量,这对于高职学校来说也会增加成本的投入。

四、针对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支持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当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中职和高职学校所归属的主管部门不同,导致政策上的支持也有所不同。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笔者认为国家政府或者是相关部门可以制定一套统一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同时还可以搭建一个交流平台,加强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的对话,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

(二)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想更好的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工作,那么就需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所包含的内容应当有培养目标、能力体系以及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等。除此之外,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还应当要充分考虑到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偏好,找准社会和市场的脉搏,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中高职的教育衔接当中,要想确保教育衔接的有效性,那么就必须要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一定要明确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根据不同岗位群的特点作为参考依据,并且还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从而搭建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

结束语

职业教育也是我国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帮助。因此,笔者认为,相关部门以及教育工作人员也需要对职业教育进行不断的探索和了解,加强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这样一来才能让中高职教育充分的发挥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鑫,柳燕.我国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4):5-8

上一篇:本科教育范文 下一篇:建设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