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级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2 01:51:55

中高级职称论文

中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在相对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坚守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上,理应得到社会尊重和公平待遇,尤其在职称评定方面更应得到与城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一样公平公正的评审标准。为弄清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深入到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某乡村中学和小学进行了细致调查研究。

1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概述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是通过对教师思想道德素养、教学工作能力等的一系列综合评价来确定教师职称等级的一种制度。教师的职称不仅关系到教师工资的高低,更是职业价值的标尺,对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更是如此,既有精神层面的慰藉,也是物质生活的依托。我国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起试点范围扩大。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2013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计划在2014年全面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正式施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等级设置上,中小学教师在职称等级上将分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此外还辅以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1]

2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乡村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的欠佳,所在学校的相关管理不尽科学,地区经济落后等都使乡村教师发展得不到社会的有力支持和公平对待,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也就伴随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职称评定工作中指标不均衡、标准难度大以及评定方式不完善。

2.1职称指标分配不均衡

乡村教师晋升机会少是其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像学校这种事业单位,尤其是乡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指标普遍偏紧。在调查问卷中显示,该小学的初、中、高级教师职称的比例为7:2.5:0.5,中学为6.5:3:0.5,两所学校的中高级职称教师都很少,因为指标分配是根据该校现有职工总人数和相应级别职称人数确定,也就是各级别的职称数是有固定数量限制的,如果已经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上级也就不再分配给学校名额。然而这些乡村中小学本身教师数量就少,所以具备中高级职称评定资格的教师迟迟得不到分配指标(见图表1)。同时依照惯例,指标是人事部门按照省市县乡逐级下放,往往是城镇学校多于农村学校,重点多于普通,这种方式容易产生对职称指标的截留与挪用。水平资质相当的教师能否更快的评上高一级职称,就要看自己处于什么水平的学校了,这种情况会使越来越多的现农村教师想办法转入条件和机会优于乡村的城镇学校,同时应届大学毕业生也都更青睐于工资高、发展机会多的城镇学校,从而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年轻师资供应不稳,教学质量下降,加剧城乡间师资力量的不平衡。

2.2职称评定标准难度大

在职称评定中,城乡中小学教师有着同样的评定标准,但由于地区经济和其他方面发展的落后,恰恰是这种“平等”带来了评比中的不平等。我们在调查咨询中发现,评定中高级教师职称标准的难度大使得这里的乡村教师面临着与其他地区乡村教师同样头疼的难题。第一,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难度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国家对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掌握水平要求也提高,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对于教师的应聘及职称评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想要晋升中高级职称,计算机等级证书是晋升之路上的一道坎。而对于部分地区的乡村教师来讲,有的甚至连电脑都没摸过,别提参加更深难度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了。第二,难度大。论文是我国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重要一环,它反映教师在所处学科领域的科研水平及见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掌握程度。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中,对于参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都要求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研论文,或正式出版教育教学著作,或参编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地方课程等。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反映很多大学教师涉嫌学术论文抄袭,那么本身水平就不高的乡村教师来说,要写一份如此高难度的论文很是为难。问卷显示,此中学的中学教师在职期间发表文章著作三篇以上的占9%,一篇到两篇的占15%,剩下的近70%没有文章发表经历。笔者在调研中还看到,乡村学校很少有一定规模的阅览室,更不必提图书馆了,很多教师都是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一篇具有学术性质的论文真是难上加难。而且写论文需要有大量时间。在农村,通常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往往“身兼数职”,在一些小学,一个老师往往要承担一整个年级甚至多年级的教学,除了超额完成教学工作外,部分本地教师还得在农事繁忙期间兼顾农活。

2.3职称评定方式不完善

现在的教师职称评定一般以专家评审为主,评审组由本市重点中学优秀教师和教研室的教研员组成,评审现场会有多位评委打分,打分前各评委会互相交流。调查中有一多半的教师认为其评审方式不完善,由于职称评定是教师间激烈的竞争,它不光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更与利益相挂钩,所以经常会出现部分教师弄虚作假的现象,部分参评教师会在提前通过非正常手段达到为自己加分的目的,而评审组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教师的各项资料进行严谨的分析,自然会对找过“关系”的教师有较深的印象。同时,评定方式的不完善还体现在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在评定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无记名投票方式,难以对评审团队进行监督。

3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的主要措施

3.1均衡分配职称评定指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2]职称数量和等级应向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队伍倾斜,落实《教师法》中关于教师职称“定期晋升”的规定。第一,提高乡村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对符合评比职称的乡村教师予以政策上倾斜,让符合一定标准的教师都能够在职称上有所收获,改善论资排辈、年轻教师评不上职称的现状。第二,对负责下发职称指标的各级部门进行严格规范和监督,对擅自截留职称指标的更要严肃处理,不能让那些符合标准的乡村教师无职称可评,要让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3.2合理制定职称评定标准

国家对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近年来从未停歇。新华社北京2015年9月2日电,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完善评价标准,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职称制度,具体评价标准条件要对农村教师适当倾斜。[3]笔者认为,对乡村教师评价标准的倾斜应体现以下三方面:第一,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与城镇教师的标准分离。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符合实际情况,降低论文、计算机、英语等证书级别要求,尤其在偏远地区应取消对一定等级刊物发表数量上的要求。人事部职称处郑富仕说,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的原国家教委中小学教师职务实行条例中提出,论文并不是必要条件,现在这种“轻教学,重论文”的做法,是简单操作、照搬高校的做法,根本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的职业特点。[4]第二,取消“工龄论”“奖状论”。一些并不擅长科研的一线乡村教师,往往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却在评定过程因为工龄或证书没能得到肯定,所以乡村教师的评定标准应淡化工龄以及所谓的“带头人”“优秀公开课”等奖项,而是根据工作态度以及取得的教学成绩综合评定。第三,“软硬”结合考察。学校教育工作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有精神知识的传播,担负着育人的任务。农村学生相比于城市学生更需要教师在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引导,所以对参评教师的考察要软硬兼备,注重个人能力的同时,应将个人素质的考核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3.3规范职称评定方式及过程

2011年7月1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会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5]对于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这样的改革不仅需要落到实处,还需要根据乡村教师评定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内容形式:第一,要规范专家评审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评审中的外部利益及人情因素的干扰,可以跨地区选聘专家及优秀教师入选评定队伍,不断更新队伍成员,对评审人员的身份进行保密。第二,完善评审监督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向公众公开评审的程序,全面推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有序操作,规范执行。第三,创新评价方法。在新的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创新评价机制,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方式[6],所以在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我们不仅可以组织参评教师进行现场授课、答辩等,还应大胆创新,多听听学生的评价,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引入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中。总之,乡村教师的权益如果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努力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使城乡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均衡。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评定中的公平性,做到客观实际透明。妥善解决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是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均衡的重要步骤。为了我国乡村基础教育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给那些默默坚守在乡村讲台第一线上的教师们以相关政策,去重视并支持他们。

作者:丁山 杜桂娥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思琴.教育叙事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再审视[J].教师教育论坛,2014,(12):50.

[2]刘奕湛.我国将改善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工作教育的待遇[J].农村实用技术,2010,(26):28.

[3]新华每日电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N].中国新闻,2015-09-03(8).

[4]叶万军.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并非必要条件[J].教师博览,2000,(4):30.

[5]王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带来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1-09-25(3).

中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一、教育装备管理队伍的尴尬现状

教育装备队伍由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组成。本文所述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是指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和图书管理人员。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教育装备管理队伍不被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重视,形成当前的被动局面:

1.被边缘化的人群,缺乏归属感

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属于哪支队伍?归谁管理?全国、各省及各市、州情况各不相同。教育部没有条件装备司,由基础教育二司管理,也没有教育装备所(仅有教学仪器研究所),从1999年至今,国家也没有出台一个教育装备工作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基层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接收不到来自国家高层管理机关指挥的文件和声音。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各省及直辖市的情况也不相同,有的设立教育装备处,有的设立教育装备中心,有的与后勤产业处合并,有的与电教馆合并,其名称有的带有“装备”二字,有的不带“装备”二字。在四川省,虽然省内设有教育装备处指导装备业务工作,但各市、州大多与电教馆合并,只有少数几个市的教育装备机构没有与电教馆合并。在同一个地市内,同样的装备机构,其职能职责也不相同。在学校,有的管理人员由教务部门管理,有的由后勤部门管理。正是由于管理的混乱,造成装备队伍和管理职责的混乱,从客观上造成了基层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找不到自己组织的问题,从而缺乏归属感。

2.来去自由的人群,缺乏专业感

由于现在的教育装备管理机构大多是由过去的教学仪器设备供应机构翻牌而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其职能是教学仪器设备的收发运转,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技术,工作责任也相对较小,工作任务也较轻松,并且由于掌握着物资大权,因此其便成了解决领导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就业和安置照顾对象的场所,没有从业资格要求,所进人员大多没有正规院校的学历文凭,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和进行上岗资格考核。相反,一些个人素质较好的人员,则常常被调出或安排去从事其他工作。因此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极不稳定,且整体素质较差,缺乏专业技术知识。

3.没有任职条件的人群,缺乏职业责任感

在四川省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文件中,没有教育装备管理序列,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只能评聘实验师系列职称(尽管他们中许多人并没有从事实验教学工作),但即使是参加评聘实验师职称,也没有专门的实验师的任职条件。在评聘实验师职称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对实验人员的要求极低,从而造成职称评聘也不能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业务进修提高起任何促进作用,给人们的感觉是评实验师系列职称任职条件低,评不上教师职称的人员才评实验师职称,进而给人以实验师系列人员低人一等的感觉。

4.待遇低下的人群,缺乏荣誉感

在《教师法》第九章四十条中明确指出“其他教育机构,是指少年宫以及地方教研室、电化教育机构等”,教研、电教等被明确为教育机构,而教育技术装备机构则没有被明确为教育机构,在其他文件中,也都找不到教育装备机构属教育机构的文字。在重庆等个别省市有关于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但在四川等省市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中,只有青少年宫、勤工俭学机构人员享受教师待遇的补充文件,从而造成装备管理机构人员虽然评的是实验师职称,但至今还有一些地方的装备管理人员不能享受教师的待遇。在大多数学校,装备管理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装备管理人员地位低下,在评先评优、奖金发放等方面往往被遗忘,不能被同等对待或享受同等待遇,从而造成许多人不愿评实验师职称,不愿从事装备管理工作。

二、建设高素质教育装备管理队伍的几点建议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严入口关和把紧出口关,让有一定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的人进入到装备队伍来,使进入到装备队伍的人爱岗敬业。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的建设,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切实发挥教育装备管理机构的“规划、规范、协调、指导、供配、服务和监督”的职能

教育部应设立中央教育装备管理所或装备管理司,省教育装备处要突出管理职能,市、县都应设立独立的装备管理所或站,学校应设立专门的装备管理处。通过理顺管理机构,明确装备管理机构的职责,加强装备队伍的建设。

2.明确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逐步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

首先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在认定的基础上给予任职资格证书,同时对从事某项管理工作的人员实行全省统一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发给上岗证。不具备上岗证的人员不得从事装备管理工作,不得评聘实验师等专业技术职称。对评聘装备管理的专业技术职称,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任职标准或条件,坚决制止把体弱多病或并无专业技术的人员照顾进装备队伍。也可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实行计划单列,人事部门按专业技术岗位编制单独调配。对不适合从事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人员要调离装备工作岗位;学校要把懂技术、精应用的年轻人充实到装备队伍中来,促进教育装备队伍的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

3.建立职称评聘立交桥,享受平等的教师待遇

由于教育装备管理的复杂性,应允许装备管理人员评聘多种技术职称。如物理实验管理员可评实验师序列的职称,也可评物理教师的初中高级教师职称,图书管理人员可评图书馆序列的专业技术职称,也可评有关的教师职称,关键是把他们的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同等对待。在管理人员评了实验师等职称后,还可允许其在达到条件的基础上评聘相应的教师职称,消除一些条件较好人员担心从事装备管理工作后在评职上的顾虑,让其安心从事装备管理工作,保持队伍的稳定。

4.建立平等的管理机制,将教育装备研究成果纳入相应的职称评审认定范围

四川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四川省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成果)认定范围的试行意见》的通知(川教〔2007〕81号) ,列出了作为四川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成果评审参考范围的主要类型,其中在“省教科所、市(州)教科所、省电教馆、市(州)电教馆举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论文(课件)评选中获奖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课件(成果)和在县(区)教育行政、教研部门和电教部门举办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论文(课件)评选中获奖的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课件(成果)”均列其中,但却没有包括教育装备部门组织的自制教具、装备论文等评选的成果,从而影响了教育装备部门的形象,打击了广大教师和装备管理人员从事实验教学研究和自制教具等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装备工作的开展。建议省教育厅有关部门将教育装备部门开展的有关活动成果列入教师及相关人员职称评审认定范围。

5.享受同等的教师待遇

目前,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与任课教师相比,其地位和待遇偏低,职称评定到中级后大多不能再评高级职称,其评先评优、外出培训、参观考察等机会也较少,导致装备管理人员不稳定,甚至产生埋怨情绪,一有机会便想方设法跳出装备管理岗位,难以提高一些能力较强且愿长期从事装备工作的同志的素质。要建设高素质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必须将高素质的人才吸引进和留在装备管理队伍,且让其享受与任课教师同等的待遇。所谓享受任课教师同等的待遇,就是在评聘职称、晋级、进修、评先及福利待遇等各方面要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机会均等。首先,要确定其教师名誉。只有承认其是教师,才能名正言顺享受教师待遇。其次,要制定一个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队伍工作的评价体系,定期对装备队伍的工作成绩、科研成果进行评估检查和认定,对成绩突出者及时给予表彰宣传,晋升提级,促进装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第三,学校在评聘职称、晋级、进修、评先等方面要兼顾甚至照顾装备管理人员,使其机会均等。第四,要根据学校规模、当地教育规模和装备工作的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减轻其过重的工作量。第五,切实关心和改善教育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除了落实兑现现行的劳保待遇外,还应修订或制定更加科学和适应现时环境条件的劳保待遇,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6.提供培训机会

国家和省市教育装备机构对教育装备管理人员要制定好培训规划,有目的、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培训,可以采取在岗轮训、短期集训和脱产进修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参观学习,或请专家开设讲座,还可以培训重点骨干,然后以点带面,推动整体,从而形成一种层层抓培训,一级抓一级的培训网络;同时要提供信息交流的机会,经常组织专题经验介绍和工作研讨会,以提高装备队伍整体水平;省级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培训政策,每年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教育装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这是提高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业务素质的重要物质保证。

三、结束语

中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创先争优,师德为本,注重修养

作为党员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廉洁从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良好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深入学习了一系列文件精神,坚定了对事业和党中央的信任;下半年继续学习师德的先进事迹,参加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师德文章交流。日常生活中,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发扬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关心群众生活,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注意渗透德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先争优,坚持学习,提高业务

1、教学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教学方向。

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声声呼唤中,语文二期课改新教材应运而生。二期课改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从材料的选择到体例的编排上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正确清醒的在头脑中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它作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影响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筹帷幄。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所蕴藏的人文因素,如何艺术地处理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为学生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这是我要把握的教学方向。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新区首批语文教师初级班的培训,收益匪浅。上半年连续每周日全天及暑期尽管学习很忙碌、也很充实,聆听专家的讲座,学习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到新课标精神,也认真反思了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下半年是实践教学活动,每周四下午到各校参加听课、评课活动,11月27日上了《松鼠》一课的区级公开展示课,获得好评;年底将完成培训小结和考试。一次展示,重要的不是展示的那节课,而是准备的过程。在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你的课堂的理解,对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升华。而这些是我们在别人身上搬不来也学不会的。

2、人事方面:继续参加各项岗位培训,为下一步人事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如5~6月参加区人事局的人事干部培训;参加四署组织的各项人事实务培训,如6月“人事制度改革”();8月“工资福利”();9月“职称改革”()。

三、创先争优,关爱学生,勤勉教学

上半年:担任预备年级的世博礼仪课,认真备课,不拘泥于教材,广泛查找资料,几乎每节课动手制作课件,教学中力求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切实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下半年担任预备(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如建立互助监督学习小组网络,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作业分层,并通过“自读作业本”来提供学生的预习、质疑、探究、感悟能力;每日坚持写小作文片断等。根据开学初制定的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及措施,有如下体会:

1、班级语文学习监督机制初步建立起来。学生已基本熟悉、适应小组监督、互助的学习机制,能在交作业、背诵、默写、批改、检查等方面自觉服从组长的监督与帮助,尤其在作业统计、抽查背诵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有1/5的学生不配合的,如徐晨、陈高吉、樊世祺、罗玲玲、钱立冬,须进一步加强对其监控的力度,学生的分组情况也有待进一步调整。

2、课文阅读学习的方法有所改进。通过实行语文阅读学习五步阶段法(自读、问题探究、感悟阶段),初步掌握在预习、上课、复习阶段所应达到的自主学习要求。如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借助“自读笔记作业本”,完成“辨识、提要、析疑、借鉴、感悟”的内容,但多数只停留在前两项内容,而后三项内容的自主作业完成仍流于形式。

3、运用小作文每日一练这一有效手段,为写作积累素材,逐步重视起课外积累。但发现学生后来往往图完成数量而忽略了质量,下学期还要树榜样,提高内容与质量。

4、作业本格式已有2/3的学生能注意要求:如左列留一公分划线,写题号;每题间空一行;抄课题;用钢笔或黑水笔;但在书写工整、整洁方面还有待努力提高,目前仍有一半的学生书写很乱,须加强练字;有1/4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或及时订正。

5、学生基础知识仍较薄弱,从这次期末考试第一块题目“积累与运用”看,失分严重,日后还应重视拼音、成语、名句等抄写、积累。那一世

6、学生“两头”差距仍较大,且从进校摸底考至后来的月考、期中、期中几次考试中,都缺乏尖子生,还须重点辅导、培养。

7、通过新课导入设计、趣味语文知识介绍、语文知识竞赛擂台、小品剧表演等策略,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比开学初有所增强。但如何让这种热情继续保持在每一节随堂课及课后自主学习中,还须进一步努力。

四、人事工作琐碎、繁多,往往任务急,但依然认真细致,任劳任怨

1、工资福利:如每月在职、退休及返聘人员的工资、奖金审核、发放;养老保险金的基数调整;2、职改: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鉴定及申报工作;3、统计:各项表格、人事数据、信息的采集、专技人才和工资的月报及年报统计等工作;4、考核:教师学年度业务考评、分数录入工作;年终考核表结果上报、反馈签名、存档工作;5、离退休:办理教职工退休金、抚恤金、丧葬费审批手续;耐心、及时接待处理离退休人员的来信来访中的各项事务,落实离退休教师的生活待遇(周以新离休干部津贴及退休“高知人员”的养老待遇调整补发);6、调动:在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向上级打专题报告,引进两位数学教师,暑期来回办手续;7、进一步完善聘用合同制的签定工作:按有关规定与在职、退休返聘人员签好合同一式三分,个人签收一分,其余整理归档;面对人事争议问题,与当事人沟通,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咨询了解政策,变被动为主动(如协助校长处理杨介国、王玉凤事件)。8、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年初顺利通过上级审查,几乎没有被扣分,并在四署经验交流会上获提名表扬,对我校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起了进一步推动作用。9、毫无怨言地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及临时任务。

一年来,我继续体验着教师这一职业的诸多滋味:有工作的艰辛与压力,也有收获的喜悦与欣慰;有求索的痛苦,也有成长的快乐……这些就犹如一串串音符谱写着我的青春之歌。并且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年纪轻,教学经验尚且不足,还需多方面、多渠道学习、总结经验,尤其对新教材的把握还需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还需锤炼。同时兼任学校人事工作,常因琐碎繁忙的外出事务打乱课表正常排课,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为学生补缺、补差……

中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一、创先争优,师德为本,注重修养:

作为党员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廉洁从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良好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深入学习了一系列文件精神,坚定了对事业和党中央的信任;下半年继续学习师德的先进事迹,参加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师德文章交流。日常生活中,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发扬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关心群众生活,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注意渗透德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先争优,坚持学习,提高业务:

1、教学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教学方向。

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声声呼唤中,语文二期课改新教材应运而生。二期课改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从材料的选择到体例的编排上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正确清醒的在头脑中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它作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影响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筹帷幄。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所蕴藏的人文因素,如何艺术地处理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为学生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这是我要把握的教学方向。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新区首批语文教师初级班的培训,收益匪浅。上半年连续每周日全天及暑期尽管学习很忙碌、也很充实,聆听专家的讲座,学习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到新课标精神,也认真反思了自身教学实际,研

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下半年是实践教学活动,每周四下午到各校参加听课、评课活动,11月27日上了《松鼠》一课的区级公开展示课,获得好评;年底将完成培训小结和考试。一次展示,重要的不是展示的那节课,而是准备的过程。在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你的课堂的理解,对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升华。而这些是我们在别人身上搬不来也学不会的。

2、人事方面:继续参加各项岗位培训,为下一步人事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如5~6月参加区人事局的人事干部培训;参加四署组织的各项人事实务培训,

如6月“人事制度改革”(xxx);8月“工资福利”(xx);9月“职称改革”(xxx)。

三、创先争优,关爱学生,勤勉教学。

上半年:担任预备年级的世博礼仪课,认真备课,不拘泥于教材,广泛查找资料,几乎每节课动手制作课件,教学中力求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切实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下半年担任预备(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如建立互助监督学习小组网络,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作业分层,并通过“自读作业本”来提供学生的预习、质疑、探究、感悟能力;每日坚持写小作文片断等。根据开学初制定的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及措施,有如下体会:

1、班级语文学习监督机制初步建立起来。学生已基本熟悉、适应小组监督、互助的学习机制,能在交作业、背诵、默写、批改、检查等方面自觉服从组长的监督与帮助,尤其在作业统计、抽查背诵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有1/5的学生不配合的,如*,须进一步加强对其监控的力度,学生的分组情况也有待进一步调整。

2、课文阅读学习的方法有所改进。通过实行语文阅读学习五步阶段法(自读、问题探究、感悟阶段),初步掌握在预习、上课、复习阶段所应达到的自主学习要求。如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借助“自读笔记作业本”,完成“辨识、提要、析疑、借鉴、感悟”的内容,但多数只停留在前两项内容,而后三项内容的自主作业完成仍流于形式。

3、运用小作文每日一练这一有效手段,为写作积累素材,逐步重视起课外积累。但发现学生后来往往图完成数量而忽略了质量,下学期还要树榜样,提高内容与质量。

4、作业本格式已有2/3的学生能注意要求:如左列留一公分划线,写题号;

每题间空一行;抄课题;用钢笔或黑水笔;但在书写工整、整洁方面还有待努力提高,目前仍有一半的学生书写很乱,须加强练字;有1/4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或及时订正。

5、学生基础知识仍较薄弱,从这次期末考试第一块题目“积累与运用”看,失分严重,日后还应重视拼音、成语、名句等抄写、积累。

6、学生“两头”差距仍较大,且从进校摸底考至后来的月考、期中、期中几次考试中,都缺乏尖子生,还须重点辅导、培养。

7、通过新课导入设计、趣味语文知识介绍、语文知识竞赛擂台、小品剧表演等策略,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比开学初有所增强。但如何让这种热情继续保持在每一节随堂课及课后自主学习中,还须进一步努力。

五、人事工作琐碎、繁多,往往任务急,但依然认真细致,任劳任怨。

1、工资福利:如每月在职、退休及返聘人员的工资、奖金审核、发放;养老保险金的基数调整;2、职改: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鉴定及申报工作;3、统计:各项表格、人事数据、信息的采集、专技人才和工资的月报及年报统计等工作;4、考核:教师学年度业务考评、分数录入工作;年终考核表结果上报、反馈签名、存档工作;5、离退休:办理教职工退休金、抚恤金、丧葬费审批手续;耐心、及时接待处理离退休人员的来信来访中的各项事务,落实离退休教师的生活待遇(周以新离休干部津贴及退休“高知人员”的养老待遇调整补发);6、调动:在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向上级打专题报告,引进两位数学教师,暑期来回办手续;7、进一步完善聘用合同制的签定工作:按有关规定与在职、退休返聘人员签好合同一式三分,个人签收一分,其余整理归档;面对人事争议问题,与当事人沟通,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咨询了解政策,变被动为主动(如协助校长处理杨介国、王玉凤事件)。8、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年初顺利通过上级审查,几乎没有被扣分,并在四署经验交流会上获提名表扬,对我校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起了进一步推动作用。9、毫无怨言地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及临时任务。

一年来,我继续体验着教师这一职业的诸多滋味:有工作的艰辛与压力,也有收获的喜悦与欣慰;有求索的痛苦,也有成长的快乐……这些就犹如一串串音符谱写着我的青春之歌。并且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年纪轻,教学经验尚且不足,还需多方面、多渠道学习、总结经验,尤其对新教材的把握还需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还需锤炼。同时兼任学校人事工作,常因琐碎繁忙的外出事务打乱课表正常排课,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为学生补缺、补差……

中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一、创先争优,师德为本,注重修养:

作为党员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廉洁从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良好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深入学习了一系列文件精神,坚定了对事业和党中央的信任;下半年继续学习师德的先进事迹,参加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师德文章交流。日常生活中,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发扬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关心群众生活,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注意渗透德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先争优,坚持学习,提高业务:

1、教学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教学方向。

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声声呼唤中,语文二期课改新教材应运而生。二期课改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从材料的选择到体例的编排上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正确清醒的在头脑中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它作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影响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筹帷幄。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所蕴藏的人文因素,如何艺术地处理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为学生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这是我要把握的教学方向。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新区首批语文教师初级班的培训,收益匪浅。上半年连续每周日全天及暑期尽管学习很忙碌、也很充实,聆听专家的讲座,学习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到新课标精神,也认真反思了自身教学实际,研

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下半年是实践教学活动,每周四下午到各校参加听课、评课活动,11月27日上了《松鼠》一课的区级公开展示课,获得好评;年底将完成培训小结和考试。一次展示,重要的不是展示的那节课,而是准备的过程。在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你的课堂的理解,对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升华。而这些是我们在别人身上搬不来也学不会的。

2、人事方面:继续参加各项岗位培训,为下一步人事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如5~6月参加区人事局的人事干部培训;参加四署组织的各项人事实务培训,

如6月“人事制度改革”(xxx);8月“工资福利”(xx);9月“职称改革”(xxx)。

三、创先争优,关爱学生,勤勉教学。

上半年:担任预备年级的世博礼仪课,认真备课,不拘泥于教材,广泛查找资料,几乎每节课动手制作课件,教学中力求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切实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下半年担任预备(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如建立互助监督学习小组网络,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作业分层,并通过“自读作业本”来提供学生的预习、质疑、探究、感悟能力;每日坚持写小作文片断等。根据开学初制定的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及措施,有如下体会:

1、班级语文学习监督机制初步建立起来。学生已基本熟悉、适应小组监督、互助的学习机制,能在交作业、背诵、默写、批改、检查等方面自觉服从组长的监督与帮助,尤其在作业统计、抽查背诵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有1/5的学生不配合的,如徐晨、陈高吉、樊世祺、罗玲玲、钱立冬,须进一步加强对其监控的力度,学生的分组情况也有待进一步调整。

2、课文阅读学习的方法有所改进。通过实行语文阅读学习五步阶段法(自读、问题探究、感悟阶段),初步掌握在预习、上课、复习阶段所应达到的自主学习要求。如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借助“自读笔记作业本”,完成“辨识、提要、析疑、借鉴、感悟”的内容,但多数只停留在前两项内容,而后三项内容的自主作业完成仍流于形式。

3、运用小作文每日一练这一有效手段,为写作积累素材,逐步重视起课外积累。但发现学生后来往往图完成数量而忽略了质量,下学期还要树榜样,提高内容与质量。

4、作业本格式已有2/3的学生能注意要求:如左列留一公分划线,写题号;

每题间空一行;抄课题;用钢笔或黑水笔;但在书写工整、整洁方面还有待努力提高,目前仍有一半的学生书写很乱,须加强练字;有1/4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或及时订正。

5、学生基础知识仍较薄弱,从这次期末考试第一块题目“积累与运用”看,失分严重,日后还应重视拼音、成语、名句等抄写、积累。

6、学生“两头”差距仍较大,且从进校摸底考至后来的月考、期中、期中几次考试中,都缺乏尖子生,还须重点辅导、培养。

7、通过新课导入设计、趣味语文知识介绍、语文知识竞赛擂台、小品剧表演等策略,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比开学初有所增强。但如何让这种热情继续保持在每一节随堂课及课后自主学习中,还须进一步努力。

五、人事工作琐碎、繁多,往往任务急,但依然认真细致,任劳任怨。

1、工资福利:如每月在职、退休及返聘人员的工资、奖金审核、发放;养老保险金的基数调整;2、职改: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鉴定及申报工作;3、统计:各项表格、人事数据、信息的采集、专技人才和工资的月报及年报统计等工作;4、考核:教师学年度业务考评、分数录入工作;年终考核表结果上报、反馈签名、存档工作;5、离退休:办理教职工退休金、抚恤金、丧葬费审批手续;耐心、及时接待处理离退休人员的来信来访中的各项事务,落实离退休教师的生活待遇(周以新离休干部津贴及退休“高知人员”的养老待遇调整补发);6、调动:在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向上级打专题报告,引进两位数学教师,暑期来回办手续;7、进一步完善聘用合同制的签定工作:按有关规定与在职、退休返聘人员签好合同一式三分,个人签收一分,其余整理归档;面对人事争议问题,与当事人沟通,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咨询了解政策,变被动为主动(如协助校长处理杨介国、王玉凤事件)。8、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年初顺利通过上级审查,几乎没有被扣分,并在四署经验交流会上获提名表扬,对我校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起了进一步推动作用。9、毫无怨言地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及临时任务。

一年来,我继续体验着教师这一职业的诸多滋味:有工作的艰辛与压力,也有收获的喜悦与欣慰;有求索的痛苦,也有成长的快乐……这些就犹如一串串音符谱写着我的青春之歌。并且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年纪轻,教学经验尚且不足,还需多方面、多渠道学习、总结经验,尤其对新教材的把握还需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还需锤炼。同时兼任学校人事工作,常因琐碎繁忙的外出事务打乱课表正常排课,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为学生补缺、补差……

中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第6篇

一、创先争优,师德为本,注重修养:

作为党员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廉洁从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良好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深入学习了一系列文件精神,坚定了对事业和党中央的信任;下半年继续学习师德的先进事迹,参加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师德文章交流。日常生活中,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发扬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关心群众生活,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注意渗透德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先争优,坚持学习,提高业务:

1、教学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教学方向。

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声声呼唤中,语文二期课改新教材应运而生。二期课改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从材料的选择到体例的编排上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正确清醒的在头脑中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它作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影响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筹帷幄。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所蕴藏的人文因素,如何艺术地处理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为学生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这是我要把握的教学方向。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新区首批语文教师初级班的培训,收益匪浅。上半年连续每周日全天及暑期尽管学习很忙碌、也很充实,聆听专家的讲座,学习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到新课标精神,也认真反思了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下半年是实践教学活动,每周四下午到各校参加听课、评课活动,11月27日上了《松鼠》一课的区级公开展示课,获得好评;年底将完成培训小结和考试。一次展示,重要的不是展示的那节课,而是准备的过程。在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你的课堂的理解,对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升华。而这些是我们在别人身上搬不来也学不会的。

2、人事方面:继续参加各项岗位培训,为下一步人事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如5~6月参加区人事局的人事干部培训;参加四署组织的各项人事实务培训,如6月“人事制度改革”(xxx);8月“工资福利”(xx);9月“职称改革”(xxx)。

三、创先争优,关爱学生,勤勉教学。

上半年:担任预备年级的世博礼仪课,认真备课,不拘泥于教材,广泛查找资料,几乎每节课动手制作课件,教学中力求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切实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下半年担任预备(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如建立互助监督学习小组网络,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作业分层,并通过“自读作业本”来提供学生的预习、质疑、探究、感悟能力;每日坚持写小作文片断等。根据开学初制定的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及措施,有如下体会:

1、班级语文学习监督机制初步建立起来。学生已基本熟悉、适应小组监督、互助的学习机制,能在交作业、背诵、默写、批改、检查等方面自觉服从组长的监督与帮助,尤其在作业统计、抽查背诵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有1/5的学生不配合的,如徐晨、陈高吉、樊世祺、罗玲玲、钱立冬,须进一步加强对其监控的力度,学生的分组情况也有待进一步调整。

2、课文阅读学习的方法有所改进。通过实行语文阅读学习五步阶段法(自读、问题探究、感悟阶段),初步掌握在预习、上课、复习阶段所应达到的自主学习要求。如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借助“自读笔记作业本”,完成“辨识、提要、析疑、借鉴、感悟”的内容,但多数只停留在前两项内容,而后三项内容的自主作业完成仍流于形式。

3、运用小作文每日一练这一有效手段,为写作积累素材,逐步重视起课外积累。但发现学生后来往往图完成数量而忽略了质量,下学期还要树榜样,提高内容与质量。

4、作业本格式已有2/3的学生能注意要求:如左列留一公分划线,写题号;每题间空一行;抄课题;用钢笔或黑水笔;但在书写工整、整洁方面还有待努力提高,目前仍有一半的学生书写很乱,须加强练字;有1/4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或及时订正。

5、学生基础知识仍较薄弱,从这次期末考试第一块题目“积累与运用”看,失分严重,日后还应重视拼音、成语、名句等抄写、积累。

6、学生“两头”差距仍较大,且从进校摸底考至后来的月考、期中、期中几次考试中,都缺乏尖子生,还须重点辅导、培养。

7、通过新课导入设计、趣味语文知识介绍、语文知识竞赛擂台、小品剧表演等策略,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比开学初有所增强。但如何让这种热情继续保持在每一节随堂课及课后自主学习中,还须进一步努力。

五、人事工作琐碎、繁多,往往任务急,但依然认真细致,任劳任怨。

1、工资福利:如每月在职、退休及返聘人员的工资、奖金审核、发放;养老保险金的基数调整;2、职改: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鉴定及申报工作;3、统计:各项表格、人事数据、信息的采集、专技人才和工资的月报及年报统计等工作;4、考核:教师学年度业务考评、分数录入工作;年终考核表结果上报、反馈签名、存档工作;5、离退休:办理教职工退休金、抚恤金、丧葬费审批手续;耐心、及时接待处理离退休人员的来信来访中的各项事务,落实离退休教师的生活待遇(周以新离休干部津贴及退休“高知人员”的养老待遇调整补发);6、调动:在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向上级打专题报告,引进两位数学教师,暑期来回办手续;7、进一步完善聘用合同制的签定工作:按有关规定与在职、退休返聘人员签好合同一式三分,个人签收一分,其余整理归档;面对人事争议问题,与当事人沟通,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咨询了解政策,变被动为主动(如协助校长处理杨介国、王玉凤事件)。8、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年初顺利通过上级审查,几乎没有被扣分,并在四署经验交流会上获提名表扬,对我校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起了进一步推动作用。9、毫无怨言地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及临时任务。

一年来,我继续体验着教师这一职业的诸多滋味:有工作的艰辛与压力,也有收获的喜悦与欣慰;有求索的痛苦,也有成长的快乐……这些就犹如一串串音符谱写着我的青春之歌。并且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年纪轻,教学经验尚且不足,还需多方面、多渠道学习、总结经验,尤其对新教材的把握还需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还需锤炼。同时兼任学校人事工作,常因琐碎繁忙的外出事务打乱课表正常排课,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为学生补缺、补差……

中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第7篇

一、创先争优,师德为本,注重修养:

作为党员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廉洁从教,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具有良好师德风范和教师素养。深入学习了一系列文件精神,坚定了对事业和党中央的信任;下半年继续学习师德的先进事迹,参加浦东教育门户网站的师德文章交流。日常生活中,能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发扬奉献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关心群众生活,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注意渗透德育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先争优,坚持学习,提高业务:

1、教学方面:更新教学理念,把握教学方向。

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声声呼唤中,语文二期课改新教材应运而生。二期课改语文教材的特点是:从材料的选择到体例的编排上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正确清醒的在头脑中确立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把它作为相对稳定的精神力量,影响我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筹帷幄。如何巧妙地利用教材所蕴藏的人文因素,如何艺术地处理教学中的种种矛盾,为学生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这是我要把握的教学方向。今年我有幸参加了新区首批语文教师初级班的培训,收益匪浅。上半年连续每周日全天及暑期尽管学习很忙碌、也很充实,聆听专家的讲座,学习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到新课标精神,也认真反思了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下半年是实践教学活动,每周四下午到各校参加听课、评课活动,11月27日上了《松鼠》一课的区级公开展示课,获得好评;年底将完成培训小结和考试。一次展示,重要的不是展示的那节课,而是准备的过程。在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你的课堂的理解,对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升华。而这些是我们在别人身上搬不来也学不会的。

2、人事方面:继续参加各项岗位培训,为下一步人事制度改革奠定基础。

如5~6月参加区人事局的人事干部培训;参加四署组织的各项人事实务培训,

如6月“人事制度改革”(xxx);8月“工资福利”(xx);9月“职称改革”(xxx)。

三、创先争优,关爱学生,勤勉教学。

上半年:担任预备年级的世博礼仪课,认真备课,不拘泥于教材,广泛查找资料,几乎每节课动手制作课件,教学中力求趣味性、教育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切实培养学生文明礼仪习惯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下半年担任预备(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将培训中学到的理论、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如建立互助监督学习小组网络,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作业分层,并通过“自读作业本”来提供学生的预习、质疑、探究、感悟能力;每日坚持写小作文片断等。根据开学初制定的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及措施,有如下体会:

1、班级语文学习监督机制初步建立起来。学生已基本熟悉、适应小组监督、互助的学习机制,能在交作业、背诵、默写、批改、检查等方面自觉服从组长的监督与帮助,尤其在作业统计、抽查背诵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也有1/5的学生不配合的,如徐晨、陈高吉、樊世祺、罗玲玲、钱立冬,须进一步加强对其监控的力度,学生的分组情况也有待进一步调整。

2、课文阅读学习的方法有所改进。通过实行语文阅读学习五步阶段法(自读、问题探究、感悟阶段),初步掌握在预习、上课、复习阶段所应达到的自主学习要求。如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借助“自读笔记作业本”,完成“辨识、提要、析疑、借鉴、感悟”的内容,但多数只停留在前两项内容,而后三项内容的自主作业完成仍流于形式。

3、运用小作文每日一练这一有效手段,为写作积累素材,逐步重视起课外积累。但发现学生后来往往图完成数量而忽略了质量,下学期还要树榜样,提高内容与质量。

4、作业本格式已有2/3的学生能注意要求:如左列留一公分划线,写题号;

每题间空一行;抄课题;用钢笔或黑水笔;但在书写工整、整洁方面还有待努力提高,目前仍有一半的学生书写很乱,须加强练字;有1/4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或及时订正。

5、学生基础知识仍较薄弱,从这次期末考试第一块题目“积累与运用”看,失分严重,日后还应重视拼音、成语、名句等抄写、积累。

6、学生“两头”差距仍较大,且从进校摸底考至后来的月考、期中、期中几次考试中,都缺乏尖子生,还须重点辅导、培养。

7、通过新课导入设计、趣味语文知识介绍、语文知识竞赛擂台、小品剧表演等策略,使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热情比开学初有所增强。但如何让这种热情继续保持在每一节随堂课及课后自主学习中,还须进一步努力。

五、人事工作琐碎、繁多,往往任务急,但依然认真细致,任劳任怨。

1、工资福利:如每月在职、退休及返聘人员的工资、奖金审核、发放;养老保险金的基数调整;2、职改: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鉴定及申报工作;3、统计:各项表格、人事数据、信息的采集、专技人才和工资的月报及年报统计等工作;4、考核:教师学年度业务考评、分数录入工作;年终考核表结果上报、反馈签名、存档工作;5、离退休:办理教职工退休金、抚恤金、丧葬费审批手续;耐心、及时接待处理离退休人员的来信来访中的各项事务,落实离退休教师的生活待遇(周以新离休干部津贴及退休“高知人员”的养老待遇调整补发);6、调动:在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向上级打专题报告,引进两位数学教师,暑期来回办手续;7、进一步完善聘用合同制的签定工作:按有关规定与在职、退休返聘人员签好合同一式三分,个人签收一分,其余整理归档;面对人事争议问题,与当事人沟通,积极主动向上级部门咨询了解政策,变被动为主动(如协助校长处理杨介国、王玉凤事件)。8、干部人事档案工作:年初顺利通过上级审查,几乎没有被扣分,并在四署经验交流会上获提名表扬,对我校干部(人事)档案规范化信息化管理起了进一步推动作用。9、毫无怨言地完成好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及临时任务。

一年来,我继续体验着教师这一职业的诸多滋味:有工作的艰辛与压力,也有收获的喜悦与欣慰;有求索的痛苦,也有成长的快乐……这些就犹如一串串音符谱写着我的青春之歌。并且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如年纪轻,教学经验尚且不足,还需多方面、多渠道学习、总结经验,尤其对新教材的把握还需提高,对教材的处理艺术还需锤炼。同时兼任学校人事工作,常因琐碎繁忙的外出事务打乱课表正常排课,也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为学生补缺、补差……

中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09-03

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理性审视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扭转农村中小学教师超常量外流局面,对办好农村中小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

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15.7%,农村教师减少了417%。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1.6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3.4%。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1.58%,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14.48%。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高中学生增加26.6%,教师反而流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特点

(一)师资呈单向性流动为主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三年内调出790人,占10%,辞职138人,占1.74%。根据对参加2010年1月第一期农村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长的问卷调查,有教师调动的学校66所,占87%,近三年内共调出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11%,辞职33人。从流向上看,教师调动是从农村流向县城,从靠近城市的农村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流动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流失情况反而严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有高级教师72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9%;而农村师资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根据对参加校长培训班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农村小学调出教师的职称绝大多数是小学高级或者一级,年龄绝大部分在35岁以下,学校领导班子和热门学科教师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县某农村中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9岁,近十年没有分配一位新教师来,而两年内优秀教师调动或者借用达到13人。近两年三明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评审遭淘汰论文比例达到1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农村教师流失之后,剩余教师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

师资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优秀生源流失。城市、县城高(完)中与农村高(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龙岩某县城一所独立高中,目前已经扩展到90个教学班,每个年段20~28个班,一个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学生。福州某校也有类似情况,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学生数,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师就达到30多人。城区高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农村普通中学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龙海某农村中学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临近的某农村中学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农村中学,每届学生都有辍学的,最多的曾出现一届辍学100多人。

(四)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接收地区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大大高过流出地,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学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师一边保留着教师岗位,一边干起了“副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使学校领导措手不及。学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问题分析

(一)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

农村年轻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影响农村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学校提供给农村教师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实农村教师并不怕苦,他们害怕的是没有希望,得不到认可。故而要解决农村师资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教师留得住和好教师愿意来的问题。

(二)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

目前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师毕业生,后已进修大专或者本科,这部分人很多已在学校中层以上岗位;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这部分教师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32%,35岁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中学教师总数的65%;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60%,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43%。这些35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由于他们是外来人,缺乏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149人,占校长总数的0.92%。高(完)中校长级教师占全省担任校长职务的特级教师总数的54%,其中正职校长占了64%,而初中校长中仅有7位是特级教师。小学校长级教师56人,占小学校长总数的0.5%。普通初中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8人。

具有专科学历的初中校长占总数的26%。调查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仅4人。小学校长中,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的占小学校长总数的34%。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现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2008年底,福建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师;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师;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全省增加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到2011年底前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颁发《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逐步实现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任(支)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财政支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C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强化福建教育学院培训、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达10546人次,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9个,培训校长3385人次;共举办教师培训班91个,培训中小学教师7161多人次。其中,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班55个班次,培训3760名农村教师;独立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3个培训班,培训239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二)进一步“控流”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试行城乡教师双向、定期流动制度,所有教师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以便彻底杜绝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都要关心农村学校工作,共心农村教师生活,并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评估。

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福建省三明市12县市区几乎都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对于能到农村任教三年,且成绩突出的,应予以特别嘉奖。

三是建立农村学校校际协作教研制度。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处于劣势。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参与课改,进行教研。各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因为学校背景条件、师资、生源类似,有很多共同点,教师有共同语言,容易形成教研氛围,具有“相携性”的特点,可以形成横向跨片区学校的协作,围绕共同的教学问题、学生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当然,也有必要定期邀请城区优秀教师对农村校际协作教研进行指导,避免低水平的协作,不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中高级职称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福建省;农村师资;教师流动

师资合理流动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然而,农村师资超常量外流严重削弱了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瓶颈。理性审视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现象,采取相应对策,扭转农村中小学教师超常量外流局面,对办好农村中小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概况

2008年福建省小学在校生2471464人,其中农村小学在校生1311091人,占小学在校生总数的5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小学在校生减少了15.7%,农村教师减少了417%。农村小学生师比从2007年的15.1:1下降到2008年的13.6:1。

2008年福建省初中在校生1512936人,其中农村初中在校生629789人,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41.63%。与2007年相比较,农村初中在校生减少了3.4%。2008年农村初中教师占初中教师总数的41.58%,其中,调入1568人,调出2732人,净调出人数是1164人。2008年农村初中生师比是15:1,与2007年生师比17:1比较,生师比相对下降。

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在校生748828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14.51%。2008年福建省普通高中教师52531人,其中农村普通高中教师占全省普通高中教师总数的14.48%。农村普通高中生师比14:1,与2007年生师比16:1相比,有所下降。从农村高中教师的调入与调出来看,2008年农村高中教师净调出36人。高中学生增加26.6%,教师反而流失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特点

(一)师资呈单向性流动为主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三年内调出790人,占10%,辞职138人,占1.74%。根据对参加2010年1月第一期农村校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提升工程的76位校长的问卷调查,有教师调动的学校66所,占87%,近三年内共调出教师637人,占教师总数的11%,辞职33人。从流向上看,教师调动是从农村流向县城,从靠近城市的农村流向发达城市,从非重点学校流向重点学校,从办学条件差、待遇差的学校流向办学条件和福利待遇相对较好的学校。流动情况在农村各地区的分布不均衡,比较偏僻的贫困地区流失的情况反而较少;而距离城镇较近的地区流失情况反而严重。

(二)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出居多

根据对2009年农村初中校长培训班141位校长的问卷调查,141所农村初中有高级教师727人。仅占教师总数的9%;而农村师资外流,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以本科为主。根据对参加校长培训班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的问卷调查,农村小学调出教师的职称绝大多数是小学高级或者一级,年龄绝大部分在35岁以下,学校领导班子和热门学科教师流失率偏高。三明市清流县某农村中学,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9岁,近十年没有分配一位新教师来,而两年内优秀教师调动或者借用达到13人。近两年三明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论文评审遭淘汰论文比例达到10%,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村教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农村教师流失之后,剩余教师素养不高的问题。

(三)优秀教师外流引发生源外流

师资外流的直接后果就是引发优秀生源流失。城市、县城高(完)中与农村高(完)中形成鲜明的反差。龙岩某县城一所独立高中,目前已经扩展到90个教学班,每个年段20~28个班,一个年段有1500名左右的学生。福州某校也有类似情况,为了应对不断膨胀的学生数,一年新招聘青年教师就达到30多人。城区高中教育的绝对优势,对农村普通中学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威胁。龙海某农村中学2008年高一只招了279人,临近的某农村中学只招了150人左右。泉州某农村中学,每届学生都有辍学的,最多的曾出现一届辍学100多人。

(四)师资外流的负面影响较大

外流中青年骨干教师的主要接收地区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都大大高过流出地,造成教师队伍的严重振荡,人心浮动。特别是年轻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和茫然,既看不到学校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有的教师一边保留着教师岗位,一边干起了“副业”;还有一些教师干脆不打招呼就辞职走人,使学校领导措手不及。学科骨干流失,使得留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三、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问题分析

(一)守望岗位与心理落差的交织

农村年轻教师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从本质上说,他们接受过高层次的教育,深受父辈的影响,还是能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但他们讲究更多的是付出与回报的效率比。影响农村教师稳定的因素主要是农村学校提供给农村教师的生活与生存环境。其实农村教师并不怕苦,他们害怕的是没有希望,得不到认可。故而要解决农村师资均衡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让教师留得住和好教师愿意来的问题。

(二)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的缺失

目前农村教师分为三类:一是通过招考进来的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二是中青年的中师毕业生,后已进修大专或者本科,这部分人很多已在学校中层以上岗位;三是老年教师,从民办转正,这部分教师已经不多了。福建省农村普通中学教师占全省中学教师总数的32%,35岁以下的农村中学教师占农村中学教师总数的65%;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小学教师总数的60%,35岁以下的农村小学教师占全省农村小学教师的43%。这些35岁以下的教师大部分是招考来的,由于他们是外来人,缺乏乡土情结与血缘连结,无论是个人价值观还是个人生活都无法真正融入农村,总是希望早日离开农村,迅速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三)学校管理水平与教师发展的矛盾

福建省中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149人,占校长总数的0.92%。高(完)中校长级教师占全省担任校长职务的特级教师总数的54%,其中正职校长占了64%,而初中校长中仅有7位是特级教师。小学校长级教师56人,占小学校长总数的0.5%。普通初中校长中具有硕士学位的仅8人。

具有专科学历的初中校长占总数的26%。调查的76位农村小学校长中,特级教师仅4人。小学校长中,中专(中师)及以下学历的占小学校长总数的34%。由于学校管理水平问题,部分中老年教师不求进取,一些年轻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甚感担忧,对学校管理现状不满,这也是造成教师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

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流动的措施及建议

(一)现有的“控流”措施

一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2008年底,福建省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提高到城市学校水平,城市、县镇、农村初中学校统一按员生比1:13:5配备教师;小学在校生200人以上的学校按员生比1:19.5配备教师;在校生31~200人的学校按班师比1:1.7配备教师;在校生10~30人的至少配备2名教师;在校生10人以下的配备1名教师。全省增加6500个编制,优先用于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到2011年底前为农村小学足额配备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教师,使所有农村小学都能开齐开足国家和省规定课程。

二是实行“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2009年底,福建省政府颁发《关于福建省2010~20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实施意见》,福建省逐步实现县(市、区)域内公办学校教职工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师资校际交流制度,促进校长、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原则上在同一所学校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教师都要进行交流,每年交流人数要达到应交流人数的10%以上;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学校任(支)教一年或在薄弱学校任教三年以上的经历,其中城镇义务教育学校40周岁以下教师评聘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任(支)教两年以上的经历。

三是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2008年,福建省财政支出中1/4用于教育,教育财政支出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确保县C市、区)域内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镇教师待遇;设立农村教师奖励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从教、表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适当提高农村学校(含教学点)中、高级教师岗位的结构比例和农村教师在各级各类评先表彰中的比例;在农村地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实施农村紧缺教师代偿学费计划,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及以下中小学任教的,可直接转正定级,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一级。

四是实施农村教师(校长)培训工程,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强化福建教育学院培训、教研功能以及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启动农村教师(校长)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到2012年底前将全省农村教师(校长)轮训一遍。2009年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校长培训达10546人次,共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29个,培训校长3385人次;共举办教师培训班91个,培训中小学教师7161多人次。其中,举办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省级培训班55个班次,培训3760名农村教师;独立举办农村中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工程3个培训班,培训239名农村中小学校长。

(二)进一步“控流”建议

一是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在改善农村学校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的优惠政策前提下,对新补充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和靠农村优惠政策评上高一级职称的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都需要制定服务期制度,在聘用中给予明确规定。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可以率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方便的地方试行城乡教师双向、定期流动制度,所有教师无条件在城乡学校之间流动,以便彻底杜绝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和当地乡镇领导都要关心农村学校工作,共心农村教师生活,并对他们的工作绩效进行年度评估。

二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共享机制。福建省三明市12县市区几乎都实行教师“上挂”与“下派”制度。“上挂”就是把农村学校的教师送到城市学校学习培训,通过“上挂”学到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达到参考式培训的目的。“下派”就是把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派到农村学校支教,让“下派”的教师到农村学校做示范,把城市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传授给农村学校的教师,通过教师的相互交流,达到城乡师资统筹和教师培训的目的。对于能到农村任教三年,且成绩突出的,应予以特别嘉奖。

三是建立农村学校校际协作教研制度。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相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都处于劣势。教育主管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参与课改,进行教研。各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因为学校背景条件、师资、生源类似,有很多共同点,教师有共同语言,容易形成教研氛围,具有“相携性”的特点,可以形成横向跨片区学校的协作,围绕共同的教学问题、学生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当然,也有必要定期邀请城区优秀教师对农村校际协作教研进行指导,避免低水平的协作,不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上一篇:中级经济师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师评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