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端产业梦

时间:2022-10-20 12:29:51

中高端产业梦

11月2日,历经7年曲折研发和制造的中国首架大型客机C919下线,填补了中国在大飞机自主研发领域中的空白,海外舆论认为,这有可能打破全球大型客机市场由波音和空客长期垄断的格局。

这是中国产业逐步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一个努力。举世瞩目之中,亦有对发动机等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的隐痛。“十三五”剑指“制造强国”,从“大国”到“强国”,还需要更多这样的突破。

早在2010年,中国便从规模上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伴随这一进程,从产业界到决策层,越来越不再满足于生产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以“超级推销员”力推的装备制造业为例,据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主任李东介绍,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进入产业化阶段。比如百万千瓦级超临界火电发电机组、百万千瓦级先进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精密高速加工中心、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高铁动车等,初步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格局。预计在“十三五”期间,某些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高端化比例有望超过50%。

但放眼全球产业格局,现有的产业进步程度仍与第二大经济总量、第一大制造业大国地位不相匹配,外资在诸多产业中仍掌握技术专利的核心命脉。

看到差距、缩小差距、跨越差距,成为“十三五”规划承担的重任。中央对“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而当前我国仍然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

“十三五”规划建议为我国产业中高端化指出了明确的路径,即“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产业升级早已不是新话题,但仍被屡屡提及、反复说明正是因为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转型迫在眉睫,也说明转型不易,创新不易。“老树”必须发出“新芽”,才能真正启动经济增长的新一轮周期。

差距:横向比、向前看

中国产业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有多大?

以“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第一大重点产业信息技术为例,工信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曾有一份报告显示:中国信息产业非常缺乏核心专利,半导体专利国外企业占85%,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器材专利国外企业占70%,无线电传输国外企业所占比例高达93%,移动通信和传输设备国外企业也占到了91%和89%,足见中国在技术专利与标准体系制定方面与国外的差距之大。 宁夏电建公司工人在安装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空冷燃煤机组工程。

再如另一个重要产业数控机床,在四个方面都有明显差距。一是,精确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存在差距。比如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国外产品连续工作1500小时基本无故障,国产大约只能保障1000小时,相差约1/3。

二是,机床的复合性能差距较大。目前市场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多用于航天航空、核电等行业,单台价格达四五百万元。中国企业和科研单位使用的高档机床大多为进口。

三是,数控系统的差距。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核心,德国西门子、利勃海尔和日本的马扎克、法拉克掌握着数控系统的最高水平,利勃海尔数控系统16个软件包的价格接近母机价格,软件和母机不分开出售,软件利润极高。目前国内使用的中高档机床的数控系统基本都是进口。

四是,其它关键配套件也有差距。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机床制造可达到95%左右的国际先进水平,但剩下的5%不是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能够做到的,需要国家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工艺、检测等环节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差距不仅在于技术方面。对比美国产业发展不难发现,美国高端制造业“血统”纯正,无论是技术、知识产权还是品牌,几乎清一色为“美国”。而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技术一般源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真正自主创新比例不高,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

同时,美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一直依托其全球领先的研发基础、金融服务以及丰富的新技术产业化经验支撑,这些方面往往也是中国产业的软肋。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中国产业界需要清醒认识到自身差距,破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关键技术引不来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并非简单地奉行“拿来主义”。

当今世界已进入扁平化时代,产业发展的起始阶段存在大量借鉴和模仿。比如,在1980年代,美国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起来后,逐步把夕阳产业向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韩国、新加坡转移。韩国得益于此,抓住时机,大量引入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推动了产业发展。

这种渐进式发展经验让“拿来主义”在国内产业界蔓延,谈转型升级就谈购买设备、技术或并购企业。甚至有人认为,只要能与世界500强企业联姻,就好比登上了可以抵抗市场风险的大船。

短时间内这样的做法的确事半功倍,有的产品甚至属于国内外一流。但产业界若都停留于此,创新就是一纸空文。因为,不能成为引领者,就只能做追随者,发展必然被动,还或面临大量侵权诉讼,陷入种种纠纷的困扰之中。

国内手机产业就是典型案例。必须承认,国产手机也有不少基于国情的创新。比如最早推出双卡双待手机、双系统硬件隔离、全球最薄的手机、将Hi-Fi产品的芯片移植到手机上等,但还是欠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对用户痛点的卡位能力、包装能力等独家优势。

部分国产手机厂商向苹果做生态的路子看齐,走高端化路线。但苹果的根基是以iOS为核心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生态与品牌沉淀,国产手机则处于Android阵营,操作系统没有掌控权,产业链环节也受制于人,搭建生态系统的做法实现起来的困难可想而知。更为关键的是,苹果并不追求全产业链掌控,而是拿下软硬件的核心技术与资产。比如苹果的A8处理器和iOS系统以及图形处理技术、M7协处理器等,而辅助硬件则交给供应商一起研发,照样掌控产业链话语权。

此外,对创新研发的投入不够也是“拿来主义”盛行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 2013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刚刚超过2%,而工业发达国家基本都大于2.5%,瑞典、芬兰等甚至超过3%。中国企业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额的1%~1.5%,而国外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多为3%~5%。

没有足够的研发投入,很难培育企业的研发能力。因此,中国产业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就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实现由技术跟进向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转变,产品发展实现以跟进模仿向创新改进相结合的模式转变。

“十三五”规划建议把创新驱动摆在重要位置,正是认识到关键技术一般引不来,引不来的东西只能靠自己创造。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

突出“高精尖缺”人才导向

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础是创新,而创新离不开人才。人才是推动和实现创新的关键因素。

麦肯锡《新兴市场人才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工程和金融方面的毕业生只有10%左右具备全球化企业所要求的能力,本土的MBA毕业生能够胜任管理工作的不到20%。以IT服务产业为例,由于缺乏创新型人才支撑,中国IT跨国服务总收入中有65%来源于附加值较低的日本市场,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而印度这一比例为75%。

中国在呼唤“乔布斯式”的创新人才。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

人才的培养、储备需要教育体制的变革,非朝夕之功。是故,人才的引进也重要。据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2014)》估算,在5000万华侨华人中,专业人士约有400万,行业分布以高新技术、教育、金融等领域为主,他们普遍有较高层次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

蓝皮书著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中国需要从主要依靠海外华侨华人吸引外资参与中国建设,转型到重点依靠他们吸引“外才”来华参与中国发展。

专家认为,要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除了薪酬等“硬条件”外,打造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圈”尤为重要,即事业环境、生活文化环境和服务环境的营造。

上一篇:金鸡湖创业长廊是如何建成的? 下一篇:微小额度快速信用借款,下一个独角兽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