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成果范文

时间:2023-09-22 09:34:04

智慧教育成果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1篇

铸造智慧教育产业链形成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作为信息化教育的高级形态和愿景的智慧教育,无论是在应用层面还是市场角度都急需一个平台将智慧教育产业链清晰全面地呈现出来。在此次智慧教育展上,来自全国数千所有信息化建设需求的院校,在展会上看到了智慧教育的全面解析:智慧教学、智慧校园教务管理、智慧互动课堂、智慧校园生活管理、智慧校园设施、智慧校园后勤管理、智慧图书馆……全方位展示最切合学校需求的产品。记者在现场所见,此届SmartShow汇聚了来自全国优秀应用方案集成商、内容提供商、IT技术及软件提供商、教育信息化设备厂商等尖端展商,华为、松下、百度、中国教育出版网、长城电脑、启明星辰、神州数码等知名品牌厂商的重装亮相突显智慧教育展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引领作用。

全面渗透教育体系

在本次的智慧教育展上,数十场的智慧教育系列精彩活动诠释了在顶级教育学术研究引领下,继承发展传统,融通现代信息技术,共同建设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全新教育教学环境的发展蓝图,全方位解读了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未来趋势。在中国首个“校园好方案”评选大赛决赛现场,入围决赛的15家企业带来的校园好方案热烈角逐,通过权威专家团的精彩点评以及来自全国知名院校评审团现场的踊跃投票,推选出了教育领域“最受用户欢迎的Best Solution大奖”。

以终端用户角度展示校园信息化的“首届中国智慧教育成果巡礼展区”人头攒动,现场观众透过巡礼活动看到了来自清华大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徐州市教育局、最早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形式的遂宁卓同国际学校及遂宁安居育才中学、部级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获得者郑州二中等全国20所信息化成果示范校带来的校园信息化应用案例。

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十七次学术年会分会――大数据背景下促进教育均衡和个性化发展”论坛上,来自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权威机构解读了中国教育信息化政策及未来趋势,同时还邀请了全国知名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校长分享校园信息化应用的经验,更有信息化企业畅谈中小学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之路,为与会的500位中小学校长、电教中心负责人构建了未来智慧教育发展新思路。

开启创新教育融合时代

用展会的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引领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成为首届智慧教育展会上的一大亮点。教育创新技术领航企业:思来氏、世纪超星、优士创新、方宇、蓝蛙等公司的展台人气爆棚。在此届智慧教育展上物联网、大数据、教育云、虚拟仿真技术、3D技术、教学机器人等最新教育应用技术,让到场观众领略到了这场科技创新教育的巅峰盛宴。

会场运作与学术双重保障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2篇

道是什么?道就是自然规律,就是不得不走的路。不这样走,就一定走弯路。道是一直不变的真理,是任何人都得老老实实尊重的东西。

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

福特前总裁里德去参观丰田工厂,丰田前总裁张富士夫对里德说,丰田对你完全开放,你可以去参观任何一个地方,可以询问任何问题。参观后,张富士夫问道:你有什么感想?里德说:“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地方。”里德很失望,没能看到自己渴望的奇迹。

事后,张富士夫把丰田的总经理们召集起来,他说:“今天我们上了一堂非常有价值的课。福特总裁没有看到我们的独特竞争力,其实那就是我们的员工,我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们拥有智慧的、非常优秀的团队成员!”

“先造人、再造车”便是丰田的哲学,人是丰田最重要的宝贝,千万别忽视这六个字,虽然只是六个字,但其先后次序正体现了丰田人的道。

在丰田,每个员工都是值得尊重的人才,培养他们,并让他们的智慧得到彻底发挥,让员工实现一生的自我价值,是对员工的爱护同时更是对每位员工真正的尊重。

员工绝不是如生产要素般简单的工具,员工是企业智慧的源泉。丰田人看重的绝不同于欧美人的“少数专家的智慧”,而是全员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强大的且是源源不断的,而一经在工作现场的“改善”和人生的“价值体现”相连接,那工作的不断进步便成为人生“修齐治平”之大道,丰田人把工作的改善上升为生命价值,这是以东方儒家文化为基础的管理智慧。

在丰田与通用联合经营的工厂中,一位原通用的工人这样说道:“如果没有丰田,再过100万年我也不会觉得我的工作富有创造性。丰田教会我们如何解决问题,这就把我们解放出来了!丰田认为我可以让这个体系变得更好。这个想法改变了我的人生。突然问,我开始寻找解决问题、改进生产的办法了!我的办法就是消除一切愚蠢的事物,消除浪费,让操作变得更加完美。突然问,我开始运用我的大脑了!现在我就是专家,我可以创造新的工艺流程!我猜这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可以为我找回一些骄傲和尊严。”

“尊重、改善”是丰田核心文化,而“尊重员工”是使员工发挥全部才智、实现全员持续改善的真正前提。

尊重是通过领导者“以身作则,爱护员工,建设和谐职场气氛,不轻易批评员工,视员工错误为共同学习机会的职场文化”等等理念和行为,加上以人才育成体系、支持育成体系的完整的人事制度和高效的改善机制来落地实现的。

尊重使得员工内在需求得到满足,生活有保证,工作安全,爱与归属感,被信任、理解和培养,这样的员工在学习掌握了改善工具后,在组织健全的改善机制和激励机制的鼓励下,自觉自发开展各项改善工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是必然的结果。每位员工希望自我实现,希望与之一体的企业永续发展,这是企业和员工共同的志愿。

尊重应该是平等的,对一切员工尊重的态度应该是一样的,虽然根据贡献不同获得的回报可能不一样,但敬重每个员工的心应是一样的。而每位员工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自己的人格受尊重,自己的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每位员工都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培养,哪怕是最基层的员工,这种关爱与温暖的感受一样都不缺乏。这种“平等”的本身便是组织强大的文化。

只有“平等的尊重”才是真的,对一个人不尊重,就表明整个公司尊重员工的文化是不真切的,甚至是虚假的。如果因为员工给我带来的利益大,就给予所谓的重视和敬重,这只是出于私利而已,这种尊重只是因为有利可图。这样的“尊重”感动不了员工,这样的文化也没有力量。

“发挥员工的智慧,无论什么样的设备水平,都要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靠的就是员工的参与和智慧发挥。”

丰田正因为秉承和践行它的人才哲学“敬人育人”,才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而“造物先育人”,“育人为上”的先进理念和先后次第是其成功的关键,也正是我们可借鉴的地方。

育成文化比较

或许,欧美企业看重并想引入的的确是丰田人精密的做事方法和一系列工具,至于育人的理念各有倾向。欧美有着强大的天主教、基督教文化背景,在强大的宗教文化的土壤上,精益方法论得以移植成功。但众所周知,在“全员能力开发成果和全员改善境界”上很难与精益鼻祖丰田公司相比。

其实,自《论语》和《千字文》传至日本,日本企业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爱人敬人”成为文化主流。加之日本独特的岛国文化,“孤立无援、资源极其匮乏”,使得日本民族高度重视团结和全民能力的开发。“和谐的大家庭,发挥每个人的才智,不浪费每个员工的智慧”,是整个日本民族的心声和精神,这种忧患意识自然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彻底消灭浪费,首先要消灭人才的浪费。在此意义上,尊重、培养每个员工,不仅成为企业的使命,还体现了国家意志。

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企业的人才育成的理念和方法论,是儒家思想和日本特殊的生态环境的综合体现,它的渊源和成果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我们都知道,人只有在被尊重、理解、快乐、安全的状态下,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智。而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能发挥才能的空间,这是人的基本需求。但恶劣的职场环境,不单是“钱”的问题,而是不良的企业文化、领导者的素养真实影响着员工的内心感受,影响着每个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果。

更值得一提的是,当下多数中国企业采取的是西方的精英管理体系,除了对核心人才如研发、技术、销售等人员通过高工资、高福利表现得尤为“重视”外,大多基层员工在领导者的眼中不足为奇,甚至在某些私企,这样的员工真的如同草芥一般。

中国经典《孟子·离娄下》中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意思是说,领导把下属看作自己的手足,下属就会将领导视为自己的腹心;领导把下级当作犬马,那下属就会把领导当作陌路人;如果领导把下属当作尘土草芥,那下属就会把领导当作强盗、仇敌。

中国文化认为领导者要做好三个角色“为之君,为之亲,为之师”,想培养出好员工,一定要先爱之亲之,同时做到以身作则,在此基础上再如师长悉心教导,才能获得可贵人才。

“敬人爱人”通过领导者以身作则,尊重员工,爱护员工,信任员工,及各种人文关爱活动得以实现。让员工切实感受到温暖、情义和恩泽,感受到归属感和幸福感,令企业和员工成为和谐共荣的大家庭。

因此,“敬人爱人”的组织文化是育成工作必需的良性环境,是人才育成的“境教”。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能把企业建成真正的社会大学,从道德、能力各方面培养员工,我们不仅给员工提供实现价值的工作平台,更教会他们大有所为的技能,将员工培育成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不仅是对员工的尊重,也尽了国家道义、社会责任。

如上所述,敬人爱人+育人机制=不断成材、能力高效发挥的员工。

行动来自信仰

欧美人相信精英,培养精英;日本人相信大众,培养平民英雄。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如何行动呢?

欧美企业和日本企业生态文化不同。欧美人“相信精英,重用精英”,人力系统扶植精英,把精英团队的打造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重点。

以丰田为代表的一批日本企业相信群众智慧,秉承“东方大家庭主义”,认为持续改善靠每个人的贡献而绝不是少数精英,因此平等培养每个员工,“一个都不能少”,坚信每个员工都能成为问题解决的专家。

日本企业主对员工的信任、尊重,表现之一就是对“安东”的充分授权。生产线“安东”系统赋予基层员工停线的权利,权利的背后是绝对的信任,权利的结果是绝对的忠诚。日本员工和公司看似劳方资方,其实彼此是一种紧密共生的合作关系,是战略共同体,是一个整体。善于凝聚和团结每个团队成员的力量,将每个人的才智发挥到极致是日本企业文化精巧之处。事实证明,平凡的一群终生合作的日本人的集体智慧,在很多时候战胜了强调精英个体发展的欧美企业。

了解了欧美、日本企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我们可修订自己的培养计划,我们可兼容并蓄两者优点。

首先向日本学习,重视团队智慧,因为每个员工能力的开发是最为强大的集体力量,实践证明丰田全员改善活动至今是欧美精英企业所望尘莫及的。所以,广泛的、全员的人才育成活动应扎扎实实开展。而且,在多数中国企业,我们确实也没有那么多“精英”。

另外,随着教育事业发展,格局开放,近几年中国也逐步储备了一系列的专业人才,具有了独特的人才优势,优秀的精英梯队建设一样有望实现。

所以,我们可以同时吸收欧美、日本人才培养的独到经验,结合本土文化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先进的人才育成理念与操作模式。

人才培养的真道,必定要合乎人性的规律。喜悦的人,没有后顾之忧的人,受到充分爱护与尊重的人,得到认真培养的人,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有着榜样引领和教导的人,在企业中发挥着最可观的效能。

“丰田事件”后,丰田章男上台说丰田偏离了它的“道”所以出事。丰田的道(生产之道,育成之道)不仅是他们自己的道,也是人类共同的路。不按正确的规律行事,谁都会出轨翻车,丰田自身也不例外。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3篇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子女学校的35支代表队参赛,并邀请德国、巴西、法国、瑞典等14个国家的青少年和教

师开展交流。本次大赛以“中国梦、科学梦、青”为主题。

经过6天紧张激烈的竞赛、评审、交流和展示,决出本届大赛各个奖项,其中共有360个学生项目、183个科技辅导员项目进入终评决赛,涵盖工程学、环境科学、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生物化学、数学、计算机、微生物学、医学与健康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同时,有10名长期工作在科技教育第一线的基层科技辅导员获得“十佳科技辅导员奖”。

为鼓励青少年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本届大赛上特别设置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培源奖”,有3个项目和5名选手喜登榜端。

大赛活动很丰富

除了选手问辩和技能测试项目以外,本届大赛还给参赛代表以及公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知名科学家报告、科技辅导员论坛、参赛代表座谈、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和互动等活动受到了参赛代表的欢迎。

在开幕式上,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突然亮相让参赛代表们兴奋不已,她寄语青少年学生,要为了梦想而坚持:“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进步、完善,终有一天,你的梦想会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在科技教育成果展区,物联网科技、智能机器人以及3D打印机等项目也吸引了人们的关注。

参赛项目亮点多

本届大赛公开展示的作品呈现出3大亮点。首先是“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展出作品中有不少涉及到交通安全、居家生活和残疾人出行等许多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遇见的问题。这些作品得到了公众和评委的青睐。比如福建省代表队钟正航同学设计的“免匙牛奶派送箱系列”就是从日常的生活中获得灵感。这个项目获得了本次大赛的最高奖——中国科协主席奖。

其次是“紧扣热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除了关注日常生活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也是参赛选手们关注的焦点,在环境保护、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城市管理等选题方向上,选手们也上交了不错的答卷。“可翻转太阳能双层窗”、“含菌量快速测试仪”、“ 生物淋滤技术浸提回收电镀镍渣中有价金属镍”等作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最后是“关注前沿科技,注重创新型研究”。与往届大赛一样,此次大赛的许多作品依旧关注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并在一些项目上做出了骄人的成绩。医学与生理学领域以及新能源领域的作品是其中的代表作。所有作品都凝聚着参赛选手们的智慧与汗水,引得参观者们连声赞叹。

来自14个国家的中学生所带来的科技发明项目也是本届大赛的一大亮点。韩国的“智慧手机电池”、印度的“种植救护装置”和挪威的“UV射线研究”等,都十分新颖有趣。

活动简介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国家体育总局、、全国妇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承办地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领衔赞助的一项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智慧课堂智慧生成

当前我校提出的智慧课堂定义为:生长智慧,生成智慧的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高效、优质的课堂。这个概念是对性质进行描述,从教学模式中概括而来,其内涵外延还不够明确,有待完善。我们还从操作模式、实现条件方面对智慧课堂进行了研究。

操作模式包含了四个环节:揭示目标、激活智慧;自主学习、生长智慧;合作探究、碰撞智慧;拓展提升、生成智慧。

学校对智慧课堂几个需要的提出无疑是一种号角,在吹响的号角声我们一路前行,不致迷途。纵有千般险阻,有生动发展的团队力量也是无畏的。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从《智慧课堂有效教学框架》下关注较好的实现路径,教师要充分实施个性化教学,丰富智慧课堂内涵。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的实证磨砺中进一步建构智慧课堂,形成精彩纷呈的各自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的专业性更强了,教师的智慧才更多,学生的智慧很好地发展了,教育智慧就彰显了。其一他们有相融共通性;其二个性化教学追求能铺垫智慧课堂实施的成功;其三可以兼顾局部与整体推进学校课改。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关乎教师的自我发展及教学技能的精湛和艺术性,关乎学校管理与教学评价机制,更关乎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实现个性化教学教师认清自我,进行个性化发展,并自觉追求个性化教学的教学过程;每个教学环节中都应具有自己独立的个性特色;同时学校在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的过程中应给予足够的管理支撑,制定适宜的教学评价机制,推动高效的智慧课堂教学。

一、首先要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我校教师大多处于高原期,高原期教师往往表现出这些状态:教学分心,神思紊乱;水平高高,可以无学;应试教育,桎梏发展;道德失范,精神颓丧。地音先生在《教师发展与学习力问题研究》中认为上述种种,皆因教师缺乏为人师表的道德力所致。另还有双重疲劳,积成“高原”的; 培训不得法,劲头难持久的;学习过滥,出现紊乱的。破解我们的“高原现象”,就要构建念力、愿力、动力的动力系统,加强“育己”,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

所谓“育己”就是需要以学习力为基础,充分发展自身的道德力、知识力、执行力、领导力、洞察力、创新力、教研力,这力越强大,越能解决自身的“职业倦怠”。

实现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目的是做生命型智慧教师。追求个性化发展的生命型教师需要三个支撑:教育理念、教学自由、反思研究。

只有专业才能卓越。我们在以上三个支撑点上修炼本学科的专业能力,实现不可替代的专业性,智慧教师生长才有希望。

智慧课堂是生成性的而不是预定的,需要教师立足于教育情景的实际变化,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作出即时的判断、决策。教育情景的复杂性、生成性,决定了教学需要创造,创造必须理念的正确引导,不然将失去创造的方向。由此我们不懈地对学科前沿理论进行专业阅读与思考,并诉诸笔端,勤于写作,内化教育理论。

教学自由不是放任自流,“教师的教学自由是一种积极自由,表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自主地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评价,以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实践者等”。

教学反思和教育科学研究相结合,是“六龙”相伴的教师生涯必修的功课。教学反思沉积经验,厘清教育观念,形成成果雏形并判断在实证中检验的教育行为的科学性。教育科研并不是让所有人成为专家,他让我们教育人教得明白,活得明白,明明白白享受教育幸福。

我们做生命型的教师,他不再是教学“技工”和“工程师”,而是具有教育观念、教育信念,具有教育自由,善于进行反思和创造的“艺术家”、“研究者”,是独特的力量强大是教育生命个体。为此,教师专业成长须得走出单一追求技术化的迷障,重视提升教育观念,给教师以教育自由,使他们在创造和反思研究中得到成长。

二、其次在智慧课堂中进行个性化教学

尊重学科特性教学。尊重担任学科,也是重视及严肃对待自己的职业,那么得看清自己“碗”里装的什么,成色何如,营养几何。“碗”里的“本味”搞清楚,这样,每个科任教师才能细致入微,小心谨慎,手里才能出绝活,凸显学科专业性。

从学科内容和方法上把握好本学科特性是个性化教学实现的前提。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多数学生该学科的个性化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特性都是教师要了如指掌的,如同庖丁解牛,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气魄淋漓,体现出特有的精气神。

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实施教学。教育生命环境中,师生、生生间差异性是一个客观存在,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差异,善待差异,这样才可能实现客观的平等教学关系。个性化教学显现着教育生命的个性和灵性,不仅仅是正确理解教学双边关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中教学过程实施中做到真正的个性化。我们不仅需要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系统整合。在每一课时教学目标体现出个性化,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更需要在这种差异性的教学中促进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合作学习、个体学习与整体学习结合,小组合作带动不同层次的学习收获,调动全体学生心智发展。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学时机,利用教育机制,有效碰撞教育智慧,在课堂中蹦出源于教材、立足生活又高于生活和新知的智慧火花。诚然个性化教学中不光是激发碰撞教育生命智慧,还要尽力提供每个个体个性发展的机会,成功是大家的,不仅是优等生的。

三、最后努力达成智慧教育成果

个性化教学达到一定境界,最终走向智慧课堂的实现,努力达成智慧教育目的。一旦教师具备了“高尚的职业情怀,深厚的学术底蕴,丰富的实践经验,闲适的心里状态,独特的教学敏感”, 智慧教师就发展起来。一旦教学行为自然流淌着智慧,教材组织、教程设计、教学策略孕伏了智慧,教学观察酝酿了智慧,教学对话表现了智慧,智慧教学就发展起来。这两者的发展,智慧课堂的实现就成必然。

智慧课堂是生长师生智慧,生成师生智慧的场所,他展现着6个基本特征:“从教学方式看,教师重视启发与诱导,教学手段具有激发性;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智慧生成主要是在知识经验积累中经历直觉感悟的过程,因而具有顿悟性;从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看,智慧课堂教学具有体验性、生成性、创新性、道德性等特征。”⑧这生动愉悦的智慧课堂中,我们以教育智慧培育智慧学生,成就智慧人生。

参考文献:

①李如密.教学风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②冯一哲.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J].科教导刊,2011,(8).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5篇

“本届教博会让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展示的智能教育成果让我不禁感慨,佛山的学生真幸福。”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表示,教博会展示的不仅仅是佛山智能教育的过去和现在,还展示了智能教育的未来。佛山的智能教育适应国家教育发展趋势,在广东率先启动建设,与国际接轨,进展很好。

多元智能创意展示

教博会组委会介绍,佛山按照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分区展示多元智能装备体验空间,这在全国尚属首次。在教博会上按照国家和省教育装备最新标准,并结合学习者的智力和能力发展,将中小学校常规的和最新的技术装备以创新体验的模式呈现现场。

现场展区各具特色。在自然探索智能专区,佛山五区各学校的小发明家们纷纷拿出自己得意作品,向到场观众介绍作品的发明创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在数理逻辑智能专区,一群小朋友戴着专用眼镜,兴致勃勃地看着3D电影,人群中不时传来惊叹声。教博会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多元智能教育装备展区是本届教博会最具人气的展区之一。教博会通过这次多元智能装备体验区建设和展示,将更好地转变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装备管理者的教育装备建设和应用理念,进一步提升佛山市中小学校的教育装备建设与应用水平,推进佛山中小学科学与创新实践、技术教育等往纵深层面发展。

电子交互白板成风景线

在禅城区“智慧校园”项目打造的智能课室,电子交互门板、电子书包和智能教学录播系统是不可或缺的“三大件”。在教博会展区现场,电子交互白板已替代液晶显示屏,成为各教育机构展示智能教育成果一个互动窗口,观众可以在上面画画、模拟实验、翻阅地图甚至练书法。禅城区“智慧校园”项目展区,工作人员正在大屏幕上操作化学实验,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就能将显示的实验仪器图样按自己意思摆放,并且呈现相应的实验现象。

正筹划草拟“智慧校园”国家标准的佛山智力科技有限公司r作人员介绍,屏幕显示亮度需要控制在对学生视力无害范围,具体的指标也会在“智慧校园”一体化解决方案里体现出来。目前该公司能制作最大的电子交互白板在150寸,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订制。

根据“智慧校园”一体化解决方案指引,课前,教师需要在备课模式下,按照系统初定流程(课前回顾、新课引入、函授新课、练结),加入各种素材,即可顺利完成备课。课上,教师只需要在电子交互白板上轻轻一按一点击,教案板书、实验操作、练习作业、提问回答等都展现在电子白板上,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桌面的电子书包,接收教师发送的练习、作业,通过这种即时反馈信息,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水平,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电子书包渐成风潮

“这是IPAD吗?”记者在禅城区“智慧校园”展示区随手拿起一只触屏电脑左右翻看。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最新研发的一款电子书包。与其他由笔记本电脑改装成的电子书包不同,这款更像IPAD的触屏电脑,里面只安装了教学相关的软件和资源包,既符合现在人们倾向使用触屏电子产品的喜好,也比普通笔记本电脑更轻便。“用触屏还鼓励用于写作业,避免学生提笔忘字。”

据了解,按“智慧校园”项目设想,轻便的电子书包将逐步代替沉甸甸的书包,成为学生随身学习用具。学生可以拿着电子书包,在任何地方学习。在有无线网络的地方,甚至能实现在线师生交流、提交作业等。

“泛在学习(无处不在的学习,是一种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是我们项目一个目标。”佛山“智慧校园”示范工程总设计师蒋家傅教授说。

教学录播搭建资源云平台

在佛山市教育局展区了解到,“微课”模式已在佛山推广,老师将最精华的5-8分钟课堂视频上传到网络,通过“佛山数码学习港”传递给学生。视频的采集,通过智能教室的智能教学录播系统完成。智能教室前、后、左、右各有摄像头和感应器,既能用于摄制课堂视频,学生可以随时重播录制下的视频,温故知新,也能远程实时播放,实现远程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基础教学 传承 实践教学 模式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local compulsory education requires three major tasks to be done, including “inheriting instead of going backwards to” traditional practice teaching models in China, “borrowing instead of copying” practice teaching models from abroad, as well as “integrating instead of relying too much on” teaching theories of various school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local compulsory teaching as the study basis, with the solution to those problems as the study purpose, and with the concept of organizing efficient classes, the paper is aimed to offer reasonable advice as how to localize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for compulsory education.

Keywords compulsory education; inherit; practice teaching; model

在Υ传统基础教育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传承而非返古的思路,进而才可以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对待外来基础教育文化问题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而非拿来主义,更不能在中西陈旧的理论体系中往复循环,而应该根据基础教育的客观情况直面教学实践的本身,并以此纽带融汇中西已有的各种理论,提炼适合地方特色的模式构建方法,解决地方问题。

1 融汇与传承

在面对已有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理论指导问题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三个着力点:一是传承融汇传统教育文化积淀避免文化倒退;二是将西方理论融汇为已所用避免效颦;三是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本身对中外教育理论进行融汇,创造智慧课堂。

1.1 坚持传承而非返古

基础教育传统是围绕着教育领域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关于教育的处事方式,是一种对教育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号召力的文化力量,为此基础教育改革绝不能丢弃传统。

一方面必须坚持传统,我国实践教学从源流来说, 主要是以儒家课程与实践教学思想为主线的教育传统, “以孔、 孟、 荀为源, 以董、 韩、 朱、 陆、 王(夫之) 等为流, 以王国维、 蔡元培、 黄炎培、 陶行知、陈鹤琴等为变”。这些教育思想在教育历史中获得赞许和认可,并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传承。

坚持而并非返古,传统虽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权威的“前见”逐渐成为“死板教条”时,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积淀进行融会贯通的“领”与时俱进的“悟”,传承合理的文化内核,从而使传统的基础教育理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地方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当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结合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汲取的元素和灵感,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教学模式架构。

1.2 坚持借鉴而非效颦

在对待西方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问题上,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着“东施效颦”的困境:近代以来,我国大量引入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代德、日、法、捷、美、苏、英等过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上常以谱系学、行动学、现象学、建构主义等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分析视角透视地方教育实践,陷入了西式思维和表达,有的无视地方基础教育现状生搬硬套,最后东施效颦、南橘北枳。对待西方教学理论的方式不应该屈膝相望,而将其作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工具书,仔细根据目录查看能解决地方实践教学哪个方面的问题。“冷存”各种西式理论,在适时于中国传统理论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用之不竭的养分,并在寻根、流传、质变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地方特色。

2 检验与升华

地方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不能只在理论范畴里做思辨,而必须深入地方基础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域,在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升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解决地方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直依赖经验流传的不完整性的问题。

2.1 坚持“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从根本上讲,实践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学研究范畴一样都是事理研究,因而必须以教学实践本体为基点。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必须紧跟教学实践,将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作为教学论证的起点,从而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追寻适应时间、空间要求的教学事理,要想掌握真实的教育状况,就必须深入教育实际,进行亲身感受走访调研,在课堂上为研究导航,在学生与教师的口中探寻问题。必须在学校课堂的讲台上找出“是什么”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口分析 “为什么”的问题,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及教育体系理论深入梳理解读下找到“怎么办”的问题,完善具有地方基础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表达。

2.2 坚持实验校正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是教育实践中平息争论的唯一方式,是检查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是排除了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丢弃古老智慧的危险的情况下创建的不停地退出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有效的教学实验参与是可以判别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是教学经验的堆积还是具有时效性的科学范式的有力工具。正如王策山所说:“理论先行,进行教育实验,生成教学模式,进而上升理论,乃是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描述式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实验室定量分析式对样本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拒绝文学式的笼统表达,同时确定主客分离的关系,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作为独立的主体,合理把握主体间性,避免研究成果受到研究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3 转化与创新

将国外的实践教W模式创造出中国范式、将古代教育智慧改良时代范式、将实践教学经验理论转化成为地域范式,这些变化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转化以基于地方、融通古今、连接中外为呈现形式的实践教学理论。

3.1 以地方问题为转化与创新的基础

地方教学理论构建的基础在于如何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范畴应该是地方性突出的针对性实践教学问题。地方教学问题域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地方特色实践教育范式的形成:一是地方特色教育智慧的传承有了基础,使文化积淀得以丰富,从而有效处理了传承和复古的辩证关系;二是国外教学实践模式中国范式有了平台,有了在平台上展示、量化、选择的依据,从而有效避免了“东施效颦”的闹剧;三是使现代中国教学实验有了重点,有效地避免了主观意识对实践教学的影响,真正地在教育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对实证研究所产生的教育现状、问题、事理及规范进行地方式的描述与归纳,最终构建显著地方特色教学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提升地方教育问题研究对客观教育实践的引导能力。

3.2 以原创理论解决地方需求、成为地方特色为研究路径

利用传统与西方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出发点,从不同的侧面观测地方实践教学,提出假设进而验证是研究方法之一,但必须明确的是:根据这个起点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能够满足地方经济需要,促进地方教育特色改革发展的原创性问题的产生。想要问题的特色与原创就不能按照中国传统理论和西方理论的思维范式研究问题,而必须“冷存”各种理论,直面地方实践教学的本体,以原创性问题为基点,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让研究成果流向课堂、流向讲台、流向教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构架。将基础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当作源点就能够给清晰判读论点与依据比例。找到“为什么”“是什么”的根本成因。

3.3 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发声

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原始组成部分,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离不开课堂的评价。试想在实践教学模式虽然按照原创性、地方性、时效性的产生研究成果,当成果放置于课堂进行检验时效果堪忧时候,所有的研究一文不值。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应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确定正确的方向。

智慧课堂如何构建,课堂效能如何提升,这是实践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在实践教学研究中在确定方式内容等内容后,最终着力点不论是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体。什么是技术?一般认为, 它是 “产品的制造方法,采用的工艺或提供的服务或技能”有学者指出,“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由教学的方法、形式、手段、技术等构的行为样式。”可见,课堂技术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技术与课堂艺术有机融合创造智慧课堂 、特色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目的。在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降低课堂重心,放手学生去学习、去思考, 学生能做的事情尽量交给学生去完成;提炼 “核心知识组块”打造简明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实践出真知”是智慧高效课堂建构的核心因素,实践教学模式创建就是高效课堂的创建、高效课堂就是教与学、讲与练的整合和配方技术,将高效课堂背后的隐秘技术性结构呈现出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张传燧.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8.

[2] 彭正梅,张玉娴.德国普通教学论传统、危机与新方向――对德国教学论专家迈尔的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2):10-17,24.

[3] 詹姆斯.H.麦克米伦,萨利.舒马赫.教育研究:基于实证的探究[M].曾天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43.

[4] 王策三.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89.

[5] 李森,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2010(12).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基础教学;传承;实践教学;模式在对待传统基础教育文化的时候必须坚持传承而非返古的思路,进而才可以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对待外来基础教育文化问题上,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而非拿来主义,更不能在中西陈旧的理论体系中往复循环,而应该根据基础教育的客观情况直面教学实践的本身,并以此纽带融汇中西已有的各种理论,提炼适合地方特色的模式构建方法,解决地方问题。

1融汇与传承

在面对已有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理论指导问题上,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坚持三个着力点:一是传承融汇传统教育文化积淀避免文化倒退;二是将西方理论融汇为已所用避免效颦;三是基于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本身对中外教育理论进行融汇,创造智慧课堂。

1.1坚持传承而非返古

基础教育传统是围绕着教育领域形成的世代相传的关于教育的处事方式,是一种对教育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号召力的文化力量,为此基础教育改革绝不能丢弃传统。一方面必须坚持传统,我国实践教学从源流来说,主要是以儒家课程与实践教学思想为主线的教育传统,“以孔、孟、荀为源,以董、韩、朱、陆、王(夫之)等为流,以王国维、蔡元培、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等为变”。这些教育思想在教育历史中获得赞许和认可,并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进行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必须坚持传承。坚持而并非返古,传统虽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在权威的“前见”逐渐成为“死板教条”时,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积淀进行融会贯通的“领”与时俱进的“悟”,传承合理的文化内核,从而使传统的基础教育理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基因。另一方面地方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当地的基础教育现状及问题,结合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的发展趋势,汲取的元素和灵感,形成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实践教学模式架构。

1.2坚持借鉴而非效颦

在对待西方实践教学研究成果的问题上,地方基础教育实践教学面临着“东施效颦”的困境:近代以来,我国大量引入从古希腊、罗马到当代德、日、法、捷、美、苏、英等过课程与教学论思想。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上常以谱系学、行动学、现象学、建构主义等带有浓郁西方色彩的分析视角透视地方教育实践,陷入了西式思维和表达,有的无视地方基础教育现状生搬硬套,最后东施效颦、南橘北枳。对待西方教学理论的方式不应该屈膝相望,而将其作为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工具书,仔细根据目录查看能解决地方实践教学哪个方面的问题。“冷存”各种西式理论,在适时于中国传统理论有机融合,使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的过程中获得用之不竭的养分,并在寻根、流传、质变的辩证运动中形成地方特色。

2检验与升华

地方实践教学模式建构不能只在理论范畴里做思辨,而必须深入地方基础教育实践中寻找问题域,在深入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升华理论与实践的契合度,解决地方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一直依赖经验流传的不完整性的问题。

2.1坚持“不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从根本上讲,实践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学研究范畴一样都是事理研究,因而必须以教学实践本体为基点。这就要求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必须紧跟教学实践,将不断变化的教学实际作为教学论证的起点,从而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追寻适应时间、空间要求的教学事理,要想掌握真实的教育状况,就必须深入教育实际,进行亲身感受走访调研,在课堂上为研究导航,在学生与教师的口中探寻问题。必须在学校课堂的讲台上找出“是什么”的问题,在教师与学生的口分析“为什么”的问题,在大量的数据分析及教育体系理论深入梳理解读下找到“怎么办”的问题,完善具有地方基础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表达。

2.2坚持实验校正方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实验是教育实践中平息争论的唯一方式,是检查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是排除了为迎合低级趣味而丢弃古老智慧的危险的情况下创建的不停地退出教育成果的唯一方式”。有效的教学实验参与是可以判别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成果是教学经验的堆积还是具有时效性的科学范式的有力工具。正如王策山所说:“理论先行,进行教育实验,生成教学模式,进而上升理论,乃是从实践到理论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描述式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而实验室定量分析式对样本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拒绝文学式的笼统表达,同时确定主客分离的关系,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都作为独立的主体,合理把握主体间性,避免研究成果受到研究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

3转化与创新

将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创造出中国范式、将古代教育智慧改良时代范式、将实践教学经验理论转化成为地域范式,这些变化不是目的而是方法,转化以基于地方、融通古今、连接中外为呈现形式的实践教学理论。

3.1以地方问题为转化与创新的基础

地方教学理论构建的基础在于如何促进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研究的范畴应该是地方性突出的针对性实践教学问题。地方教学问题域的形成,有利于推动地方特色实践教育范式的形成:一是地方特色教育智慧的传承有了基础,使文化积淀得以丰富,从而有效处理了传承和复古的辩证关系;二是国外教学实践模式中国范式有了平台,有了在平台上展示、量化、选择的依据,从而有效避免了“东施效颦”的闹剧;三是使现代中国教学实验有了重点,有效地避免了主观意识对实践教学的影响,真正地在教育问题上寻找突破口,对实证研究所产生的教育现状、问题、事理及规范进行地方式的描述与归纳,最终构建显著地方特色教学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框架,从而提升地方教育问题研究对客观教育实践的引导能力。

3.2以原创理论解决地方需求、成为地方特色为研究路径

利用传统与西方实践教学模式作为出发点,从不同的侧面观测地方实践教学,提出假设进而验证是研究方法之一,但必须明确的是:根据这个起点提出的问题,并不是能够满足地方经济需要,促进地方教育特色改革发展的原创性问题的产生。想要问题的特色与原创就不能按照中国传统理论和西方理论的思维范式研究问题,而必须“冷存”各种理论,直面地方实践教学的本体,以原创性问题为基点,对理论进行实践检验让研究成果流向课堂、流向讲台、流向教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教学理论构架。将基础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当作源点就能够给清晰判读论点与依据比例。找到“为什么”“是什么”的根本成因。

3.3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发声

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原始组成部分,高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离不开课堂的评价。试想在实践教学模式虽然按照原创性、地方性、时效性的产生研究成果,当成果放置于课堂进行检验时效果堪忧时候,所有的研究一文不值。基础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应以智慧课堂效能提升为核心,为实践教学改革确定正确的方向。

智慧课堂如何构建,课堂效能如何提升,这是实践教学中的首要问题。在实践教学研究中在确定方式内容等内容后,最终着力点不论是任何课堂实践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对立统一体。什么是技术?一般认为,它是“产品的制造方法,采用的工艺或提供的服务或技能”有学者指出,“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是由教学的方法、形式、手段、技术等构的行为样式。”可见,课堂技术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课堂技术与课堂艺术有机融合创造智慧课堂、特色课堂,是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重要目的。在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中许多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降低课堂重心,放手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学生能做的事情尽量交给学生去完成;提炼“核心知识组块”打造简明实践教学课堂,倡导“实践出真知”是智慧高效课堂建构的核心因素,实践教学模式创建就是高效课堂的创建、高效课堂就是教与学、讲与练的整合和配方技术,将高效课堂背后的隐秘技术性结构呈现出来,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传燧.本土课程与教学论:内涵、体系及其特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1):38.

[2]彭正梅,张玉娴.德国普通教学论传统、危机与新方向——对德国教学论专家迈尔的访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2):10-17,24.

[3]詹姆斯.H.麦克米伦,萨利.舒马赫.教育研究:基于实证的探究[M].曾天山,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43.

[4]王策三.教学论学科发展三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89.

[5]李森,王天平.论教学方式及其变革的文化机理[J].教育研究,2010(12).

[6]龙宝新.走向核心知识教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时代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2.课程教学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8篇

精彩课堂需要教师用心设计,将情感与智慧融于其中。“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何尝不是孔子的教学智慧。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

第一,让语文课堂成为人文与品行、知识与情感的结合与交汇。语文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情感的触发、感知、体验与熏陶是学生德行修为的积累所在,那么,充满主观激情地进行语文教学应是语文教师的素质之一。声情并茂与肢体语言的完美结合,是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一种手段。简言之,语文教师激情与智慧的表现,需以深厚的专业修养为基础,厚积然后薄发。当语文课堂只作为了一种传授的程序与手段时,课堂必然失去其本真的价值和意义,使其流于形式,成为一种纯粹的应试工具。学生在被动甚至无奈中学习,其意义何在。因此教师使自己富于情感,充满活力,是实现语文课堂充满情感与智慧的先决条件。

第二,课堂的广度与深度是语文教学充满激情与智慧的体现。博大精深又具强烈主观色彩,是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语文充满了生活的点点滴滴,所以“大语文”是在理念上的努力方向。增强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无疑,博学多才的积累,是语文教师展现语文学科灵性与智慧的基础。只有学好了语文,才能领会更多知识并实现各学科的有效融合。比如,于丹教授对文史甚至曲艺的融会贯通,就使人们得到一种极大的心里享受,又在其滔滔纵横中,享受其文采横溢的光焰。人文学识的光彩何其壮哉!给生命以滋润,给时光以思考。先人曾经的辉煌照古耀今,而只有恬淡的苦行僧般的修行者,才可能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使者,不负先人,泽被后世,一如于丹。儒家给人修行的情感,道家给人生存的智慧,两者的结合才可能成就一个人“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精彩人生。语文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受益的最大平台之一,莘莘学子,皇天定不负其情其智。

其三,做到课堂内外的完美结合,使师生的情感交流与培养得以自如进行,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语文教师除了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之外,自身教育理念的培养与人格的提升,也是语文老师不懈努力的方向。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会到教育的公平原则,享受到教育成果的雨露阳光,不以成绩论“英雄”,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其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小学而大遗,未见其明”,是教学中的大遗憾。亦师亦友,应是师生关系的恰当定位,使学生敢于并勇于发表自己学习中的见解、心得和新思路,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活跃思维,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思想的源头活水。“问渠那得清如许”?那便是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职责所在,任重道远。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幸福教育 培养能力

著名教育家费尔巴哈说:“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不单他是这样看的,先哲们都认为人生最高的目的就是幸福,幸福是人追求的永恒主题。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实际上也是对幸福的一种追求。而凭着生活经验,当有人被问及对子女最大的希望是什么时,被问的人往往会回答“希望孩子一生健康、快乐、幸福”。苏霍姆林斯基之所言 “教育是培养幸福的人”。孩子的成长是由教育过程伴随着的,因此作为人类通往幸福天堂的阶梯,教育就承载了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历史任务,实施幸福教育成了如今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必然选择。

幸福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的心理感受或心理体验。在人们向着现代化奋进的过程中,社会现实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我国面临着向市场经济迈进的前提下,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时期出现暂时的“短板”,在对事物的认识、探寻或追问过程中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困难、挫折,导致人们在心理上出现动荡、矛盾、不适应等现象,社会阅历浅、身心变化大、学习负担重的未成年学生面对时代的冲突、外来文化的冲击,更容易令学生产生困惑、失望、难过等诸多不如人意、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不要忘了,青少年学生是我们正在努力培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对社会逆反、对生活失却信心、意志力脆弱、耐挫力低下等问题,如何能担当起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所以,时至当下的教育任务不仅仅是传递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坚强的奋斗意志和应对社会发展的心理素质。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学校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给学生从事劳动及合乎要坟的社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而且要给每个人以精神生活的幸福。”教育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就是使学生快乐成长,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这种美好的体验就是享受到的幸福教育。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幸福教育应该成为关怀学生成长的事业,即关心学生成长过程中那些“不如意”,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亮点,找到生活的幸福点,达到内心与外在环境的协调,引导他们从容地面对挫折,正确地看待人生,形成追求幸福的基本素养。

但教育是一项“以智慧启迪智慧,以精神涵养精神,以信念强化信念”的事业,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启迪学生的智慧、涵养学生的精神、强化学生的信念”。同样,绝不存在单纯的幸福教育。幸福教育只能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去实施,也就是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认识幸福、创造幸福的智慧和能力。

心理学认为,幸福是一种能力。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对幸福的察知、对幸福的体验、对幸福的追求的能力是幸福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现时代的未成年学生,有的享受着祖辈、父母的关怀,拥有着富裕的物质条件,生活在不知比自己的祖、父辈优越多少倍的精神环境里却“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是察知幸福的能力低下;有的被优厚的家庭条件笼罩,被生活中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金钱关系等变了形的生存现实钝化了幸福的感受,认为得到或拥有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应该有的,“沉浸在幸福之中”却体验不到生活的幸福,这是“幸福的心理体验”能力弱小;有的从小因为隔代关怀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自己能做的事不去做,想做的事做不成,遇到困难就让,碰到挫折就退,生活能力低下,生存本领几乎没有,这是创造幸福、追求幸福的能力低下。学校实施幸福教育,就必须解决这些问题,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幸福教育的实施,我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努力。

一是调查摸底。制作并发放幸福现状问卷调查,在不作任何引导的情况下,弄清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察知、体验、营造幸福能力的现状,并形成调查报告,便于在实施过程中对症施教。

二是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将师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切入点,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和主要手段,切实加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培训等),使师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基础和心理能力,初步具备察知幸福的基本能力。如用一句话描述幸福,用一个词代替幸福,初悟“幸福是什么”。

三是营造良好、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教育氛围。努力打造以“幸福家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设计专题或主题活动,让师生能够在校园、班级文化氛围中和主题活动中感受、体验幸福。如:班集体建设以“家”为称,构建师生热爱并进一步努力构建的“幸福家园”,让“幸福”成为学校生活的“主题词”,形成平等和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情同手足、师爱学生、生爱老师、干净整洁、布置温馨、开拓创新、精彩不断的和谐氛围。校园达到绿树成荫、整洁大方、文化厚重、氛围浓郁、师生文明、言行优雅、团结友爱、温和有礼、勤学善思、健康向上的环境要求。

四是精心设计教学、文体活动。在学校的各类活动设计上下功夫,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感和培养起察知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初步具备追求幸福的能力。如,在课间活动中加入《幸福拍手歌》的律动表演,学唱《幸福在哪里》等关于幸福的歌,收集关于幸福感悟的学生心语、小语、征文、演讲稿,举办“我的幸福体验”征文、演讲比赛等。

五是引导美好回忆、反思。开展营造幸福比赛,让学生在比赛的构思、准备、实施、小结中进一步构成了追求幸福的能力。再让师生在活动的总结阶段认真反思,使他们回忆各项活动中的种种情景,感知到自己身在这个群体中间是幸福的。

六是构建幸福课堂。可开展“幸福课堂”教学比赛。在课堂中,要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关系融洽、师生平等、没有体罚、没有歧视、氛围民主、其乐融融、动口动脑、学有所获的基本要求。

最重要的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我认为优秀者往往健康、快乐、幸福。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示范者、被模仿者,健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才健康,快乐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才快乐,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有幸福感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幸福感,有幸福体验的教师才能让学生有幸福的体验,有创造幸福能力的教师才能教给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打造出幸福的氛围、组织幸福的活动。因此,实施幸福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造一支优秀的、幸福的教师团队。

实施幸福教育,应该获得以下教育成果:《幸福的童年》校本教材;学生体验心语集、征文或作文集;幸福教育教案、辅导案例、论文集;幸福教育主题活动实施方案集;“幸福家园”校园文化、班集文化物化成果;学生活动及书、画作品(照片)集;幸福教育特色学校牌;幸福教育课题研究结题证书;幸福教育活动(音)像集等。

综上所述,幸福教育似乎是一种理想境界的教育。但教育就应该追求一种理想的境界。只要肯努力,就能实现目标。但愿能唤起所有教育人的共鸣,共同走向幸福教育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费尔巴哈《幸福论》

2.沈贵鹏《心理教育活动论》

智慧教育成果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育改革中,我国新课改突出强调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开展活动性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这为课程实施尤其是创新取向的课程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反思

作为一种当前非常流行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源驳杂,流派纷呈。各个流派的观点虽有不同,但共通之处也很明显,有着较多的共识。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决非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表征,而是人们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一种对于世界的解释。

1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侧重研究

建构主义敏锐地注意到了教育过程的生成性特点。师生关系、教育成果是在师生不断沟通、认同中形成的。建构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他们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将教育过程视为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参与、讨论、协商的过程,教育成果的测定也是由双方不断辩证对话而共同构建的研究结果决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再是引导学生向某一确定目标迈进,而是在对话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客观地”审视和领会互为主体的“主观”。正如加达默尔(H.Gadamer,1994)所指出的,“领会”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不同主体之间“视阈的融合”。双方的智慧水平共同决定着教育的效果。教育成果主要表现为教师和学生思想的不断沟通和认同的不断达成。同时建构主义学习观将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因素充分考虑进来,学生的个性张扬,教育过程中参与主体的开放性、平等性和互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欢迎。如此理想的展望,似乎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了,教师也在某种程度上“减负”了,大家很轻松地将“苦读”转化为“乐学”,但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在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西方教育改革中,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生自己确定主题、搜集资料、上机学习,教师讲解较少。很多学者对此表示忧虑:学生的中心地位是体现出来了,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无从体现,教育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在我国,新课改突出强调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大力倡导开展活动性的、合作的、探究式的学习,这为课程实施尤其是创新取向的课程实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然而在课改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片面理解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义与作用,把自主变成自流,有的课堂老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学习方式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课堂乱哄哄,有了活动但缺乏真正的体验;二是在摒弃了“满堂灌”的做法之后,换成了“满堂问”,问题缺乏启发性,缺乏思考深度,不少教师在运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时候,忽视课程内容的需要,忽视教学任务与学生学习的需要,不顾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加区别地一律把“探究”“讨论”“互动”派上用场,割裂了学习内容与学习形式之间的联系,出现了形式主义的倾向。同时,也出现了课程实施中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弱化了教师指导作用的倾向,影响了课程实施的实际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林淑媛,2007)鉴于教育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同时需要对指导我们教育发展的理念进行必要的反思。

其实,在传播和介绍建构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始终都有主张对建构主义应该审慎的声音。高度的不确定性和情境性的人类知识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观,以及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合作者和支持者的教师观,这些看似动人的观点,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中并不陌生。从卢梭的《爱弥儿》、杜威的“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做中学”的教育主张和实验,以及布鲁纳所倡导的学科结构理论和发现学习,无一不是当今“建构”思想的原型。人们也都清楚地知道,以上述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改革也无一例外地基本以失败收场。但是人们始终也不愿放弃以培养适应社会变化和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教育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其自身的不断演进,从极端建构主义、个人建构主义,到现在的社会建构主义,不断地燃起人们熊熊的理想之火。所以,尽管仍有失败的风险,但人们却不愿面对其先天的缺憾,总是想将其按照自己的理想完善起来。

2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学生中心及“主导——主体相结合”

任何事物不可能单独存在,单独强调系统因素的任何一方面的独立价值在操作中都容易丧失系统整体的最大效果。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具有很多适应现展理念的良好基础上,必须注重教育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诸因素的配合和平衡。相对主义的哲学基础凸现了教育过程中思想的开放性、灵活性以及教育关系的平等性,但同时潜藏着教育过程缺乏导向性和教育内容缺乏客观性的重大危险。“主导一主体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深入吸收建构主义学习观合理因素的同时,科学合理地确认了同一过程不同方面教师和学生不同的地位和功能,即在教的方面教师必须具有主导性,而在学的方面学生必须具有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只是强调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学生,教师的引导最终是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指导,即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两者如何处于一个和谐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永远不可能用程式规定下来的问题。

是否应该将建构主义作为指导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社会各种条件的配合,依靠哪一种单一的理论做局部的调整都很难获得整体的发展效果。所谓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我们必须注重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了解中西部和东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把握社会各阶层不同的心理。建构主义在相当程度上调动了人们的想象力和自由发展的积极心态,为个体创新提供了心理支持。但同时我们的传统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有明确的导向,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是我们不可动摇的信念,基于个人经验的人生探索必然要回归到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的正途上,伦理道德的建设绝不能为相对主义所迷惑,建构主义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科学探索的方法,而不是一种能够涵盖教育人生的智慧观照。我们需要更加深邃而完美的理念,为我们的美好人生勾画蓝图。

上一篇:项目委托管理范文 下一篇:民俗文化常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