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7 15:19:42

职场心理学论文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39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8-0588-06

日本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是学习美国的经验,以后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渐进入专业化的培训。近年来,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中有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和强烈的呼声,就是心理学各个相关学会正在联合,倡导认定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基础资格”和“职业资格” [1]。到目前为止,日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人员资格认证还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资格认证主要来源于各种学术团体。在日本与心理健康和咨询服务相关的学会有近40个。不同的学会有自己的资格认证体系。但是最有影响的专业资格主要有:临床心理士,注册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士,大学心理咨询师,产业心理咨询师。

1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领域与机构

日本的心理健康服务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当时日本就有专门针对神经症治疗的心理治疗森田疗法。但是普及意义上心理健康服务应该从战后50年代开始。1951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咨询专家、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威廉逊到日本讲学,推动了日本高校的心理咨询发展,东京大学是第一家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大学。50年代中期,日本电信电话公司导入产业心理咨询师制度,国际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也设立了产业心理咨询师岗位。产业心理咨询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经济高度增长给社会大众带来了种种心理问题。如青少年中的欺侮、逃学、自杀,中年人的忧郁、酒精依赖、身心疾病等带来的危机,老年人的疏远感和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都成为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课题。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司法、社会福利、产业、社区等。教育领域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文部科学省从1996年开始派遣学校咨询师到中小学去工作,派遣人数逐年增加[2]。日本的大学大多数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这样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机构,平均每个中心专职咨询师1.3人 [3]。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邀请咨询,扩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推广活动。

医疗机构的心理健康服务主要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综合医院的精神科、精神神经科、小儿科等都有心理治疗人员。医疗心理健康服务对象从儿童到老人,从患者到家属,范围广泛,工作包括协助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理测验及评估,开展个别和团体心理治疗。对于非精神疾患的病人,需要心理治疗的也很多,例如老年人的临终关怀、癌症病人的心理重建等。司法领域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主要设在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少年院、保护观察所、监狱等机构中。福利领域很宽泛,包括从幼儿到老年的服务。社会福利领域有多种国家资格的专业人员,例如社会福祉士、精神保健士等。作为专业的心理服务,在福利机构有心理评估员、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士、心理治疗师。他们活跃在儿童咨询服务机构、身心残障人士服务机构、老年福利机构。产业心理咨询是为所有劳动者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在企业的保健管理室、员工咨询室、职业咨询所等领域活跃着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身影。

2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资格认证与管理

2.1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

在日本,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的资格认定和培训还没有国家资格和标准。许多在医院、学校、企业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相关工作的人员强烈企盼国家资格认证制度。2005年的国会上,提出了由国家认定临床心理士和医疗心理士的议案 [4]。目前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的资格主要由各专业学术团体认证,比较有影响的专业资格有十种:临床心理士(1988年开始认证)、产业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注册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大学心理咨询师(2002年开始认证)、学校咨询师(1989年开始认证)、学校心理士(2004年开始认证)、家庭心理咨询师(1992年开始认证)、临床发展心理士、健康心理士、艺术治疗师。其中法人协会认定的临床心理士和日本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认定的产业心理咨询师影响最大[5]。

2.2临床心理士资格认证与管理

临床心理士是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最早、影响最大的专业资格。从1988年9月开始资格认证工作,目前日本已经有约17000人拥有临床心理士资格,也是唯一需要心理学硕士学位才能获得的资格。临床心理士的培养主要是依靠大学和研究生院的专业训练,而其他资格则主要通过各个协会或者学会的培训。临床心理士的申请条件是指定大学的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2006年5月1日为止,日本全国一共有156所大学通过了指定审查。这156所大学具有较完善的临床心理士的教育和训练系统和设备。临床心理士的工作主要有能够选择和运用各种心理测验技术进行心理评估,学习各种心理治疗的理论,提供有效能的心理治疗[6]。临床心理士必须学习的知识包括:(1)心理测试(包括问卷法和投射法)。(2)心理治疗(主要包括精神分析、荣格分析心理学、来访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游戏疗法、心理剧、箱庭疗法、绘画•艺术疗法、催眠疗法、团体治疗)。(3)基础心理学(包括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家庭心理学)。(4)哲学•文化•宗教。(5)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机构是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该协会是由日本16家心理学和心理咨询治疗学会联合而成的。临床心理士资格申请和审查流程见图1[6]。

获得临床心理士认证后,每5年需要重新审查。在这5年期间,临床心理士必须获得15分以上才能重新更新资格。这15分中必须含有以下(1)和(2)中任何一个项目,并跨越3个不同的项目:(1)协会举办的临床心理士研修会和心理健康会议;(2)协会主办的全国大会,以及各个地区临床心理士会主办的培训;(3)协会承认的相关学会主办的活动;(4)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坊和培训;(5)协会承认的督导经历;(6)协会承认的和临床心理学相关的研究论文以及著作的出版。

2.3注册心理咨询师

认定心理咨询师即注册心理咨询师,是由成立于1967的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证的专业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有会员6000多人,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咨询学术组织。从1989年开始的资格认证已经有1000多人获得此项资格。日本心理咨询学会认定的注册咨询师每7年需要再次审查。这样的制度是为了促进获得专业资格认证的人继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专业技能,提供有质量的服务。日本心理咨询学会注册咨询师资格认证申请及审查过程见图2[7]。

2.4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与管理

日本从1992年开始实行了产业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认证,并得到劳动省的支持和劳动大臣认可。产业心理咨询师主要以个人服务为主,必要的时候需要担负预防的职责,承担起对一般员工进行教育训练的职责。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掌握包含心理咨询各种技法在内的心理治疗能力,而且要开展各种预防、保护工作,还需要担当教育培训管理监督者和初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资格分为产业咨询师(初级)、资深产业咨询师(中级)、高级产业咨询师(高级)。对于产业心理咨询师考试合格的人员,社团法人•产业心理咨询师协会将给予登记并颁发合格证书,授予产业心理咨询师称号。产业心理咨询师认证的三级体系见图3[8]。产业咨询师考试(初级)内容见表1[9]。

2.5大学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和管理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成立于1955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1999年5月14日,在学会第18次大会上正式决定建立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又经过3年多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建立了由学会认定具有专业知识的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制度,目的是确立学生咨询的专业性,被认定者的名单将送到全国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校长手中,从而使取得认证资格的心理咨询师在学校的咨询活动能够得到领导的推动和支持。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学会会员的专业水平,为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心理服务和成长指导。

2000年6月文部省高等教育局出台的《关于充实大学生活的方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创建我们的大学》文件中,强调心理咨询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要使咨询师的资格专业化、专职化。也就是说,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必须是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才。为了推进学校内部的心理咨询工作,必须建立相应的资格认证制度。学会在关注其他心理学资格认证的同时,必须要建立起学会的特别资格认证。目前拥有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人数100多人。其申请条件和流程见图4[10]。

取得大学心理咨询师资格后每5年需要申请资格更新,即重新登记,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在取得资格的5年间仍然是本协会成员。(2)在5年中3年以上的时间在学生咨询机构从事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援助工作。(3)取得资格的5年间,满足以下3条:①撰写与学生咨询有关的著作、论文、案例报告、翻译文章等取得2分以上的分数;②在本协会主办的大会上口头发言1次以上;③参加本学会主办的研修会、演讲会、研究会等30学时以上。如果从事督导工作5次以上算作20学时。

3 日本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

在日本从事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人员培训主要有三条渠道,第一是大学和研究生院的职前培训,也称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毕业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等;第二是由学会及学术团体提供的在职专业培训,如由日本心理咨询学会等相关机构通过培训班、工作坊、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进行的培训;第三是由民间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提供的专业培训。下面介绍这三类培训的具体培训要求、课程设置。

3.1学历教育

日本现有大学中设有心理学科系的有106所,其中国立大学37所,公立大学4所,私立大学65所 [11];设有培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学位的学校有98所。从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要求看,学历教育应该是主流。

3.1.1 临床心理学专业培训及特点

以名古屋大学为例来说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2]。名古屋大学教育学部拥有8个专业,在全国国立大学中规模最大。精神发展临床科学专业是其中一个。从本科开始学生就要学习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学习指导、态度形成•态度改变、生涯发展、意欲•动机形成、认知•思考、性格形成、人格变化等内容,并要完成毕业论文。毕业以后期望成为临床心理士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在本科的时候就可以选修投射法基础、临床面谈法、临床案例研究法等课程,并进入研究生院心理发展科学专业。心理发展科学专业是文部科学省在1990年设置的学科,这个学科以人类的发展(幼儿、儿童、青年、成人、老年)为纵轴,空间的扩展(个人、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地域社会、跨文化)为横轴,培养心理临床的实践家,以及以临床为特长的学者。心理发展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如下:1. 发展临床心理学特论(必修)、发展临床心理学研究演习Ⅰ、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发展援助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注:在“特论”中主要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理论性研究,“演习”中主要通过案例研究学习,而在“实习”中则是自己一边接受督导,实际接待来访者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2. 家庭发展临床学特论(必修)、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Ⅰ、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演习Ⅱ、家庭发展临床学研究实习(必修)。3. 生涯发展教育学特论、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演习Ⅰ、生涯发展教育学研究实习。4. 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特论、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演习、跨文化临床教育学研究实习。

附属的临床教育设备:名古屋大学在1985年通过文部科学省的批准,继京都大学和九州大学之后,建立了日本第五个大学附属的“心理教育相谈室”。由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数十名成员构成的咨询室,不仅完成了对研究生的训练和培养,还每年向社会以及社区提供数百次的心理测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并实行收费。研究生在这里持续地接受教授以及校外心理临床专家的督导,使得自己的技术逐渐熟练,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在名古屋大学心理临床训练要求严格,通常开始的半年只能在单面镜下见习,给教授以及高年级学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然后再在教授的陪同下逐步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督导制度很完善,第一年督导由指导教授担任,第二年以后需要自己付费找学校指定的督导师,督导需要定期汇报督导情况给学校。每周都有一次案例研讨会,案例研讨会分3-4个会场,每个会场都有数名教授以及校外的督导师参加。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多工作于精神病院、儿童咨询所以及学校心理咨询室。博士研究生虽然大多成为大学老师,走上学者的道路,但是他们都从事于研究和临床两方面的工作。

3.1.2咨询心理学专业培训特点

以筑波大学为例来说明咨询心理学专业的培训特点[13]。筑波大学人间学类(相当于学院)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心身障害学的三个专业。心理学专业又分为实验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言语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五个领域,由三十多名教授构成,进行教育、研究和临床实践。

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是实验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概论、心理统计、心理统计实习、心理学研究法、毕业论文等等。如果希望以后从事心理临床的学生还需要选修心理诊断、心理疗法、咨询心理学、性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演习、咨询心理学演习、临床心理学实习和临床心理学特论等科目。

进入研究生院以后,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课程是学校心理咨询、教育咨询、临床心理学特讲、演习、学生指导论、学生理解等。此外,临床心理学实习和督导将占去研究生们的大部分时间。筑波大学拥有附属心理相谈室,对外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从1992年开始收费。研究生将在这里一边接受教授的督导,一边完成他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临床训练。

在筑波大学,心理临床训练分成4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在单面镜下见约半年,给教授以及博士研究生做咨询纪录,总结咨询报告。第二阶段,在教授的陪同下接触案例,并总结咨询报告在案例研讨会上汇报。第三阶段,自己一个人能够进行咨询,每做完一个咨询就要报告给督导。第四阶段,可以陪同下级生作咨询,并给与指导。每周有一次案例研讨会,研究生们轮流发表自己的案例,接受集体督导。毕业生大多就职于家庭裁判所,少年鉴别所,保护观察所,儿童相谈所,教育相谈所,还有企业的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人事部等等。

3.2 在职培训(包括学术机构的培训和民办机构的培训)

3.2.1 民间培训机构

在日本有一些注册的心理咨询培训机构,例如财团法人关西心理咨询中心就设有专门的咨询师培训系统。他们在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长年从事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培训。

3.2.2 学术团体培训

3.2.2.1 日本心理临床学会对临床心理士的培训

获得临床心理士资格以后的持续教育,主要由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日本临床心理士会以及各个地区的临床心理士会主办多种培训来完成以外,每年定期召开的日本心理临床学会也作出很大的贡献。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会员数,截止到2007年10月31日是20,778人,远远超过日本心理学会的会员总数,是日本最大的心理学术组织。日本心理临床学会的专业人员培训主要通过工作坊,案例报告•公开督导方面。工作坊的内容全面,有适合初学者的,也有适合心理咨询师在工作中的各种需求的。而每一个案例报告•公开督导计时一个半小时。报告者有经验浅的咨询师,也有从事心理临床二三十年的老前辈。由于心理咨询和临床的特殊性,从案例报告和督导中学到的知识、技巧和积累的经验是最重要的。

3.2.2.2日本学生相谈学会大学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日本学生相谈学会也就是大学心理咨询学会,作为大学心理咨询师认证基础,专门制定培训的内容。按照认定规则,《大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课程》涉及学生咨询总论、咨询的理论与学习、案例评估、大学生诸问题、大学教育与学生咨询、调查研究6个领域,通过学会主办的培训班、讲演会、研究会等形式,确立大学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性所涉及的必要内容 [14]。

3.2.2.3 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①除了进行心理测验、心理治疗等工作外,还需要从事与相关人员的联系、环境的调整、善用社会资源等工作。②必须对系统内的咨询师和同行咨询师以及管理监督者进行咨询、建议和指导。③必须开展为了维护员工心理健康而组织的、由管理者和员工双方共同参加的教育活动。④必须对下一级产业心理咨询师的工作进行支持和指导。⑤需要把握不同职场劳动管理的特色,根据职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训练,并且具备为了解员工的需求进行调查的能力。⑥实施根据劳动安全卫生法第70条第二项规定的“建设快乐的职场”的要求,把尊重个性作为根本原则。劳动者的个性形成除了受到性别、年龄、体力、技能、生理机能的影响,也受到心理机能的影响。此外,为了建设快乐的职场,做到快乐工作,产业心理咨询师需要具备和不同职种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产业心理咨询师(初级)培训总学时169小时,分成三部分:理论学习48小时(必修的科目共四门,其中产业心理咨询概论18小时,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法12小时,人格理论9小时,职场心理健康9小时);心理咨询实用技巧训练81小时;小论文和对话分析等40小时。中级产业心理咨询师除了对人生、职场的学问、经验有自身独到的见解,在具备必要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法的基础上,还应当了解包含心理健康内容的劳动管理、劳动法的知识,企业、组织和其中人员的产业心理学知识,人际关系理论等多方面的知识和理论[15]。

4 日本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

日本作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其社会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服务。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要在全国1万所初中配备专职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厚生劳动省也提出5年中培养5万名职业咨询顾问的政策[16]。同时,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正在为推进育儿心理咨询师的发展合作。但是总体来看,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训练有素,经验丰富,具有良好信誉,专业服务水准高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可能采取短平快的培养方式,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专业训练。近年来,日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发展迅速,培养专业人员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不断增加,但是师资跟不上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正是目前日本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界正在探索之中的议题。

参考文献

[1]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6.

[2]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56.

[3] 大利,林昭仁,三川孝子,等.2003年度学生相にする.学生相研究, 24(3):269-304.

[4]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ラになるための本.ナツメ社,2006:17.

[5]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ナツメ社,2004:202-223.

[6] 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认定协会.临床心理士になるために.诚信书房,1988.

[7]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0.

[8] 樊富珉.主编.心理咨询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41.

[9]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67.

[10]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2.

[11] 松原达哉.日本の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心理法のと状.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会议主题报告,2006.

[12] 田治.名古屋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10.

[13] 佐々木雄二.筑波大学,床心理士入.日本社,1995:25.

[14] 鸣泽实.大学カウンセラ制度の发足.学生相谈ニュス,2002:3.

[15] 日本的产业カウンセラ.社团法人日本产业协会,2005:33.

[16] 松原达哉.编著.心理カウンセリング.ナツメ社2004:26.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广东女性职业教育论坛》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涉及到女性职业发展、性别平等、教育等方面的论文和研究成果。该刊每季度出版一期,以发表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成果为主,内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对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该杂志主要关注女性职业发展的问题,从女性学、职业教育和职场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女性职业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旨在推进女性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

它在女性专业、女性学及女性职场文化等研究领域内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和观点,为广大学者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该杂志还扩展了女性职业教育的研究领域,关注女性在各行各业中的职业发展和平等权利的争取,促进了女性在各个领域中的全面发展。

该杂志的读者主要来自广东省,包括广东省内大学、社会各界学者以及关注女性职业教育的广大读者。它为广东省内的女性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了一种交流和分享的平台,使她们得以了解最新的女性职业发展研究动态和各类女性教育和职业培训活动。同时,该杂志的发行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学术研究和政策建议的影响也逐渐扩大。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告学;实践教学;途径广告学

具有实践性强、注重应用操作的特点,因此在现代广告学教学中,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对现代广告学的实践性教学途径进行探讨。

1构建科学的广告专业理论知识结构

广告学理论课程以“广告是什么”、“如何做广告”、“如何做好广告”三个核心问题,将课程可设置为广告学及其相关理论模块、广告项目运作相关理论模块以及素养养成及素质拓展模块。其中,广告学及其相关理论模块课在大一、大二低年级开设,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广告项目运作相关理论模块在大三、大四开设,通过广告市场调研、广告策划和设计创意,广告市场项目方案设计及数字营销下的媒介策略基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在广告项目运作的每一个步骤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养养成及素质拓展模块是通识教育模块,可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培养之中,加大与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相关课程的选修,通过培养学生人文社科类、艺术类修养来开拓眼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广告的运作原理。

2设计符合课程特点的实践环节

广告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广告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特点,通过安排实地调研、广告大赛赛前研讨等实践环节,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努力研究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理论课与实践课并举,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访大型商场超市等,来了解商品销售、广告宣传与促销情况,深入体会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也可组织学生在校内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广告的关注以及广告对大学生消费产生的影响,利用广告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做好广告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新媒体环境下,广告行业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广告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一方面,要突破原有广告学的课程领域,将广告学科专业知识主动和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进行良好融合,构建出更“广义”的、更广阔的广告学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广告学知识的获得更加具有包容性、交叉性,拓宽学生的广告学知识宽度,再结合实践广告策划与案例分析,在心理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广泛支撑下,真正实现广告学专业学生新媒体广告能力的切实提升。另一方面,在新媒体带来的新技术层面上,加大新媒体技术应用课程在全部专业学科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强化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使用,强化新媒体技术的实践操作,通过媒介融合、超媒体技术、广告交互等方面的充分学习,推动广告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

4以赛带教将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相互结合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目前的广告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以赛带教”,在课程中引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台湾时报金犊奖、戛纳幼狮等广告赛事,让学生在广告赛事的创作过程中,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广告专业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为例,作为一项由教育部指导的文科竞赛活动,在国内高校有较强的影响力。该赛事在每年的春季学期举办,命题单位是有赞助商提供,参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命题单位的相关产品及服务进行调研、体验后根据不同的类别创作不同的广告作品。在项目运作中,从创作初期的市场调查、竞争者调查、消费者调查,到中期的广告策略制定、广告创意激荡,再到后期的广告内容的执行全过程是一次完整检验广告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可让学生边创作边思考,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理论背后的因果联系。

5重视模拟实战

模拟实战,即在广告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项目模拟、模拟广告公司及相关活动等形式,来创设广告业务情境,强化实战训练。教师应根据广告学科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变单纯教学为多元化教学。如通过模拟广告公司、媒体广告部及企业广告部,使学生对现实复杂的广告运作有一定的感知,能起到良好的实践作用。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成立网络与多媒体、影视制作、图书编辑与策划、摄影等课余工作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良好的实战氛围,让学生在实在训练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6做好学生反馈和行业反馈机制的设计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学教学,知识更加具有灵活性,操作更加具有应变性,因此,反馈机制的确立势在必行,对于广告学教学来说,反馈机制应当包括学生反馈和行业反馈两个层面。从学生反馈层面来说,重点是教师要通过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可以采取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途径实现,也可采取更为直接的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实现,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从行业反馈层面来说,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校企结合,通过校企结合共建专业教学体系的方式,双方都可受益,在企业获得了人才资源、人才渠道的同时,学校也可借助企业的窗口,更为直观地了解社会广告行业的普遍现状、人才需求、发展方向等,从而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培养更具有实践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总之,在现代广告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广告学实践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终提高学生的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陶丽萍,熊文军,熊洁芬.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与改革研究.今传媒,2009-01-05.

[2]广告专业毕业论文.百度文库,互联网文档资源,2012.

[3]姚婷.全媒体环境下广告心理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方向探索.新闻研究导刊,2015-06-10.

[4]姜笑君.创新教育理念下谈广告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论坛,2014-10-01.

[5]陶丽萍,熊文军,熊洁芬.广告专业实践教学与改革研究.中华新闻报,2009-02-04.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面包or爱情,幸福需要什么?面对“情绪勒索”,该怎么办?如何解开嫉妒的心结?如何搬开失恋的石头?同居,要不要继续?懒散个性会让爱情远去吗?……每天,张怡筠都聆听并解答来自不同人群的各种烦恼。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听她的演讲,看她的书,看她的电视节目,还有她的博客,从中学会如何向幸福快速进发。

张怡筠,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心理学博士,第一位以中文写作EQ专业书籍的学者,上海云起时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资深企业培训师,爱上情商网心理学总监,情商俱乐部创办者,多档电视节目心理学嘉宾,多家杂志报纸专栏作家。

多年来,张怡筠始终将工作重心定在EQ的全方位研究与推广,坚持做幸福的布道者,以专业的学理训练和丰富的演说经验来疏导心灵的障碍,轻松说道理,明确讲做法,言语间传递着积极的力量,帮助青年人提升心理素质,在职场、爱情、婚姻、家庭中轻松穿行。

她,是幸福的布道者

内地大多数人知晓张怡筠,是通过上海电视台一档名叫《心灵花园》的节目。在节目里,她把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说得浅显易懂,却又入木三分。与其专业知识相得益彰的还有她时尚优雅的着装,温暖的话语,以及充满西化的举止,这一切都颠覆了大众一直以来对于心理学专家的刻板印象。

事实上,在此之前,张怡筠已经在台湾大叶大学事业经营研究所做了11年的副教授,是炙手可热的心理学专家。1996年,她凭借第一本畅销书《EQ其实很简单》荣登年度十大畅销女作家之列,同年,她开始配合电视台做心理节目,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觉得“闭门造车不是个好办法,应该出来跟大家聊聊,让大家学会用心理学帮助自己”。

2005年,张怡筠参与配合国内第一档心理咨询电视节目――上海电视台《心灵花园》,此节目被20多个省市电视台转播。通过这个窗口,她将心理学知识带进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家中,帮助他们了解自己,了解心理学,更好地处理生活及工作中遇到的情绪困扰及心理困境。她坦陈,当初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答应了下来,没想到一发不可收拾。

之后,张怡筠将工作重心移到了内地,更索性把家搬到了上海。陆续,在央视《半边天》、《心理访谈》,东方卫视《幸福魔方》,湖南卫视《变形记》,以及江苏卫视《名师高徒》等节目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其间,她还应出版社的邀请,写关于情商方面的书,带动了华文EQ风潮。

此外,张怡筠在上海继续发展自己已做了10多年的企业培训事业。据统计,她曾为640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做过心理培训,如IBM、德国拜耳、阿里巴巴、中国银行(上海)、中国移动、国泰人寿、宝钢、花旗银行、宝洁、诺基亚等。

“做培训其实很耗心力,要调动全场气氛,要跟进现场互动,大多时候我还需要满场跑来跑去照顾每个学员的学习状况。”但是,每当看见有那么多的青年在自己的演讲中领悟生活真谛,向幸福迈进的时候,张怡筠又会感到无比的兴奋与安慰。

曾有一位500强企业的高管,30多岁,因为觉得与领导沟通不畅而想辞职,在听了张怡筠的一番话后,他决定换一个角度去看问题,就一切都迎刃而解了,豁然开朗。张怡筠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看问题往往都不全面,遇事消极对待,其实,态度能改变一切。”

在自己开办的情商成长课程中,有一个女孩结婚三年因丈夫有外遇而离婚了,之后便迟迟不愿接受其他追求者。张怡筠在课程中提到,“爱情和婚姻的成功与否,不是靠牵手这一标准来衡量的,失婚绝不等于失败,自己如果从中更了解自己,也学到爱的能力,即使分手,这段感情也是成功的。”

这个女孩在课程结束后单独找到张怡筠,说:“您说的对,我其实没有失败,而当我理解他在那段时间可能与我一样痛苦,我就释怀了,也不恨他了。我现在有信心去找寻我的幸福。”

“一年以后,我收到了她的结婚喜帖。”说这话的时候,张怡筠的嘴角微微上扬,她是发自内心的高兴。

除了为企业员工做职场情商培训,张怡筠还去很多高校为大学生们做演讲。2011年,一年间,张怡筠和同是博士的丈夫每月至少去一所高校做“双博士演讲”。“我们的演讲是公益性质的,目的就是让这些还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为以后做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做好EQ准备。”

作为一名情商研究专家,张怡筠表现给公众的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都似乎是对情商的最有说服力的诠释。凡是听过张怡筠演讲的人都说:“张博士善于以知心朋友间的谈心、互动方式,轻松、明白地把大道理寓于具体的行为方式中,深刻的人生道理被她演绎得简单、易懂,颇具可操作性。让我们深感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听到这些赞誉,张怡筠笑着说:“厉害的不是哪个心理学家,而是心理学本身,当我学得越多,我对心理学越心生敬畏。如果要说我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是我努力把心理学知识用大白话讲出来,教大家如何运用,进而丰富自己的生命。”

她,让大家都快乐

谈起最让自己难忘的人生导师,张怡筠直言是她的硕士导师。“他是美国统计学方面的重量级教授,因为他讲课太高深了,大家经常听不懂,所以他真正对我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在课堂外。”

张怡筠至今仍然记得当自己写论文遇到瓶颈、抓狂的时候,她的这位导师就会说“不急,我们先去喝杯啤酒聊聊再说”。“他教我凡事应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有一次,这位导师的太太出了车祸,张怡筠和同学们都很着急,打电话问候,他却不疾不徐地说“她撞断了一条腿,幸运的是,还有一条腿没事”。

“‘幸亏没有更糟’就是他的口头禅。这位超级乐观的导师深深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态度,之后不管碰到什么情况,我都会想到他的那句口头禅。我后来还编了一首《乐观之歌》,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幸亏没有更糟’。”

张怡筠从导师身上领悟到,老师最首要教给学生的应是经营生命的态度和方法。多年来,她也正是用此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我想通过我的心理学知识让大家都变得快乐积极,使心理学成为人们通向幸福彼岸的诺亚方舟。”

让张怡筠感到可喜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心理健康,也愿意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沟通,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在谈到“快乐”的定义时,她说:“让自我处在一个轻松、自在的心境,被成就感和满足感包围。就像我正在从事的企业培训工作,在帮助这些青年人疏导心灵障碍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产生一种超然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那时的自己,完全处于快乐的氛围中。”

“当下,很多青年人在高压的工作和生活下,产生焦虑、忧郁,担心自己达不成目标、机会溜走、买不起房、养不起家,甚至20多岁就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对此,张怡筠说,“一个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任,要积极乐观地去解决问题,凡事都有两面性,乐观的人在挫折中,都能先看到其中的好处,找到前进的动力。再者,给自己的低潮心情定一个期限,也许是两天,两天之后,就必须振作起来。还有就是寻求亲朋好友的支持与帮助。”

“心情是测量快乐和幸福的温度计,只要乐观,就有前进的动力。”张怡筠曾在演讲中多次提到“一二三四五自我幸福给力方法”,即一天10分钟情绪放松,一天20分钟有氧锻炼,一天30分钟阅读,一天四个自我肯定,一天五个让自己值得感激的理由。

她坦陈,“我一天除了忙得顾不上有氧锻炼之外,其他四个都能做到。这些方法可以让我一整天都感到快乐、幸福,很有效的。此外,一个人要时刻保持在快乐的状态中,还应知足常乐。”

张怡筠说自己就有一项“特异功能”――选择性失忆,选择性记忆。在她的脑海中,大多都是温暖的记忆,而不好的事通常记不住。“记得我有一次走在路上,碰到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可是他一看到我就躲到了旁边的小店里去。我当时还在纳闷,为什么一见我就跑呢?事后才想起来,原来他还欠我好几万块钱啊。”

做心理访谈类节目多了,别人的负面情绪也听多了,然而,张怡筠称这并不会影响到自己的情绪。“作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首先要有摒弃情绪垃圾的能力。做了这么多年的心理嘉宾,留在我脑海里的,都是有正面能量的故事。此外,独处的时间很重要,自己与自己对话,可以释放掉一些负面能量。工作日,我喜欢独自吃午餐,有人会觉得我不应酬不给人面子,其实我是需要利用时间来做自我情绪调理。”

如今,无论在电视荧屏上,还是在工作生活中,张怡筠给人的印象总是穿着色彩明艳的衣服,笑容满满,语调轻快,快乐向上,让人觉得亲切和信任。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是蔡康永的第一本实用书,在他“说话”多年之后首次尝试教人“说话”。本书一开头蔡康永便许下宏愿:“这本书会令本来已经很讨人喜欢的你,在未来变得更讨人喜欢。”全书包括40篇精彩短文,每篇都是让谈话水准升级的灵药,同时配以熊宝绘制的令人喷饭的搞笑插画,如同蔡康永的主持风格一样犀利俏皮,饶有情趣。

《气场》

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全球政治圈、财经圈金字塔尖人物都在关注的成功秘密:气场。在过去的整整三千年,这个秘密只在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等少数国家悄悄流行。直到后来,它流行到美、加、英、法、德、意、葡、日、韩、丹麦、荷兰、巴西、爱尔兰、西班牙、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160多个国家,并且以强大的趋势风靡全球,成为了政治圈、财经圈、娱乐圈金字塔尖人物的必胜成功法则。

《拆掉思维里的墙》

你是否缺少安全感?你会经常觉得累吗?结婚一定要买房吗?坚持一定会成功吗?努力一定有结果吗?只有有钱才能够幸福吗?老板可以掌控吗?小人物就无法对抗不公平吗?你对现在的生活不满意,但却因为父母、老婆或者孩子不得不这样过下去吗?每天都在混日子,却幻想有一天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就一定会全心投入吗?如果有一个回答是“YES”,那么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

《张亚勤:让智慧起舞》

本书的作者在企业家里是科学家――他拥有60多项专利,并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作“一个灵感的启示”;在科学家里,他又是企业家――他将一个不到10人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发展成为拥有3000个聪明头脑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被比尔・盖茨视为“微软的宝贝”。他就是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本书试图走进张亚勤快慢相谐、动静相宜的世界,走进他“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心,寻找他成长、成功的路径和智慧。

《金领手记》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商业、商务人士的生活、职场生存的秘诀,这些听起来严肃的主题在作者笔下变成了“成功必有怪癖”、“老板为什么不生病”、“商务人士为什么都白头发”、“你会不会雇漂亮的女秘书”这样轻松诙谐的故事。故事中带着对职场、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让人读起来会心一笑的同时,免不了怅然若失、击节叫绝,或者颌首无语。

《天下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

这是一本记录“创意教父”包益民从求学到工作的自传。本书充满了用积极态度做创意的精神:哪怕只是一点儿机会,都具有改变一片天的潜力。如果你对智威汤逊、李奥贝纳等全球知名的广告公司,以及耐克、里维斯等名字如雷贯耳,你就需要多看几遍这本书,它能让你知道如何与这些大品牌的招聘人员过招儿。如果你和包益民一样贪心,想在各个自己感兴趣的跨界领域中都有所建树,这本书会教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生创意经”,以及如何善用自己的智慧。

《将才》

本书会告诉你企业中真正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将才;成功的管理者不是“监工”,而是“教练”。作者杜书伍集结30年培养将才的独门心法,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告诉你如何从基层打造将才实力,等待跃升的机会;如何成为教练式的管理者,教导部属一步步成长为得力干将。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

这是一本看了就想去做点儿什么的好书。它提倡“只需去做,生活就会改变”,提供给大家的是简单生活的建议,告诉一些大家平时想不到,或者想到了却一直没有去做的事情,并且教会读者怎么去做,或者去哪里可以做到。

《真实的幸福》

本书作者马丁・塞利格曼被称为“抑郁专家”、“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博士曾登上《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众多流行杂志,他的著作超过20本,他的书被译成多种语言,并畅销全球。通过本书,他发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召唤――帮助普通人增加幸福感。这本书非常适合压力过大的职场人阅读,在调整身心的同时,你将会获得一种别样的人生体验。

《机会只爱有准备的大脑》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职业圈·现代软科学》(CN:11-4103/G0)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专注于职业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等领域的期刊。该杂志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杂志关注当代软科学,覆盖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职业心理学、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培训、领导力与管理等。杂志中的文章主要涵盖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践经验等方面,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该杂志涵盖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为读者带来权威的学术视角,帮助他们了解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杂志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实用性的指导和经验,助力读者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杂志中的文章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提供丰富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学术研究论文、案例分析、职业发展指导、职场心理健康等。杂志不仅聚焦于国内研究成果,还关注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通过介绍和分析国外相关研究,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考。杂志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包括作者笔者、专家访谈和读者互动等,促进学术界、企业界和读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教育 冷暴力 界定

一、缘由

人民网教育频道参与“2011中国教育十大网络热词”评选活动,列举了15个热词作为投票候选,最终“教育冷暴力”以21400票排列第三当选。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5日刊登《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泛用》文章指出: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42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教育中“冷暴力”现象普遍。72.4%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在上学期间遭受过老师的“冷暴力”。 可见教育冷暴力已受到社会普遍重视,社会关注力十分高。纳尔逊.曼德拉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的《世界暴力与卫生总结报告》的序言中指出:“我们应该给我们的孩子——社会上最易受伤害的群体,创造一个没有暴力和恐惧的环境。”。媒体的炒作,社会的关注,专家的点评,于是尚还没有搞清楚的教育冷暴力成了2011年的热词!孩子伤不起,教师伤不起,教育伤不起,国家和民族更伤不起!

以上讲的教育冷暴力实际上是指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为了研究方便我们简称教育冷暴力。那么教育冷暴力是什么?需要科学地回答。

二、关于基础教育学校冷暴力的相关研究

(一)国内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大陆关于教育冷暴力案例的报道越来越多,人们对教育冷暴力所带来的危害有了较深的理解和认识。例如:绿领巾、红校服、三色作业本、让差生测智商、校长宴、评最差老师、某校3个男孩因不守纪律被罚脱裤子在操场上跑步、差生被迫给好学生送礼、“差生”在教室外考试等一系列的校园乱象让教育冷暴力成为当下社会各界的热议对象。国内对基础教育学校暴力问题的研究已是硕果累累,但对基础教育学校冷暴力的研究还不多,少量的相关研究仅散见于各种报纸、杂志、理论性的论文专刊或经验介绍中。例如李勇 《警惕“学校冷暴力”的危害》和《教育冷暴力的危害分析与解决》、陈佳慧和向楠的《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泛用》、田丽的《关注学校冷暴力》、田晓霞的《4-9年级学生的教师言语冷暴力承受力对其人格的影响》、陈兰芝的《摈除教育冷暴力 构建和谐校园》等。以上研究虽对教育冷暴力的相关概念、发生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危害的程度、预防的措施、治疗的方法做了大量研究,但仍然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香港、澳门、台湾省尚未发现对教育冷暴力的专门报道,从相关的文献看,他们把教育冷暴力纳入校园暴力在研究。例如,台湾省的研究成果《无霸凌校园》是一本给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手册,其中指出霸凌行为有各种形式:直接霸凌有、語言的、肢体的、姿能的、勒索和网路霸凌;间接的霸凌较为隐晦,通常涉及有计划的操控社交关心以孤立某人,或是促使他人讨厌某人;这些行为(霸凌)是一种过程,必須有效的切断这个过程。另外,桃园县谘商心理师公会也于2011年3月给学校工作人员编写了《因应霸凌行为辅导手册》。要求必須集全校各处室、教职员生、家庭与公权力来共同建构一个辅导网路,一起来努力。只有每个教育和辅导工作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效能,才能让校园成为孩子健康发展的环境。

综观国内对学校暴力(包含教育冷暴力)的研究,研究视角几乎都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而这些研究大多数也仅仅停留在对学校暴力的新闻评述和分析上;更多的关于教育冷暴力的研究简单的将归因指向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批判上等。

(二)、国际的相关研究

世界各地的校园暴力问题近些年来已趋于严重,暴力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暴力形式也越来越恶劣。暴力是青少年暴力问题的最主要表现。校园暴力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对校园暴力的分析和研究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20世纪80年代初,自挪威、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学校陆续发生一系列因欺侮而导致学生自杀的恶性暴力事件后,学校的欺侮与骚扰问题逐步引起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对此展开了全面研究,其中不少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政府、学校干预活动。挪威的卑尔根大学心理学系的奥尔韦斯教授(Dan Olweus)1978年出版的《学校中的攻击:欺侮者与受害者》一书被视为校园欺侮问题系统研究的开端。美国是世界上校园暴力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早进行校园暴力研究的发达国家之一,他们主要关注校园欺侮、枪击、性骚扰等几种典型的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对校园冷暴力没有这样的专门提法,美国(Kathleen Conn)凯瑟林·柯恩认为学校里欺侮、骚扰和恐吓三者很难加以区别,言语戏弄、嘲笑或辱骂会带来伤害,行为也是一样。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教育冷暴力。从他们的《预防计划蓝图》、《年度学校安全报告》以及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部的“联合起来:一个行动计划”等文献中可以看出,把教育冷暴力纳入了校园暴力之中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很好成果。他们制定出了学校和学区实施安全计划的行动方案:家长、教育工作者、商区和社区领导以及学生可以采取的促进学校安全的措施步骤中包含了预防教育冷暴力。比如要求教育工作者“营造宽容的气氛,确保所有学生不分种族、宗教、性别、社会经济地位或其他特征,一律得到平等的尊重和对待。”;要求学生“制止戏弄、起外号以及其他形式的。”等。德国的巴特(Bach u.a.)等人将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同学的言语上的攻击行为,包括讽刺、愚弄、谩骂、嘲笑同学;第二类是身体上的攻击行为。

综合国内外对基础教育学校冷暴力的研究看,学校冷暴力是学校暴力的一个子集,它又包含以下内容:教职员工之间的冷暴力(职场冷暴力)、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同伴冷暴力)、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师生间冷暴力)。教职员工之间的冷暴力属于职场冷暴力,钱诗金所著的《职场冷暴力及应对技巧》,对于学校有参考价值,但针对性不强,教职员工之间的冷暴力还有专门研究的必要。学生之间的冷暴力(同伴冷暴力),国内外主要对学生间的、欺侮、欺负、霸凌等的研究,对以冷暴力形式的研究还不多,从目前研究的成果看,国内(大陆)也还没有形成预防、控制、治疗等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教职员工与学生之间的冷暴力,作为新闻报道的多,社会关注力高,多以道德的方式评判,结果是学生和教职工都受伤害。还非常有必要从理论和技术层面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教职员好心办坏事、社会关注过热催生悲剧发生的学校教育中的实际问题。

三、什么是教育冷暴力

(一)、相关概念界定

暴力: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政治范畴,指阶级斗争和政治活动中使用的强制力量。第二种是法律范畴,指“侵犯他人人身、财产等权利的行为。”世界卫生组织将暴力定义为: 蓄意地应用的力量或武装,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侵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发育障碍、精神伤害、死亡或剥夺权益。

冷暴力:它是暴力的一种,是指不是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其表现范围很广,主要表现在家庭、工作单位及学校等,直接造成了许多的社会悲剧。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是一种精神虐待,与显性暴力不同,冷暴力是一种软性暴力。

校园暴力:指发生在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地域,学生、教师或校外侵入人员故意攻击师生人身以及学校和师生财产,破坏学校教学管理秩序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校园暴力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可以分为硬暴力和软暴力即冷暴力。

基础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

(二)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

到目前为止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学术界也还没有较统一的意见。下面列举几种定义:

第一种说法: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非暴力性手段对学生惩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行为,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漠不关心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灵上受到侵犯和伤害【1】。第二种说法:“学校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以非暴力手段对学生进行惩罚的行为,致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受到侵犯和伤害【2】。第三种说法:教育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表现为冷漠、轻视、放任、疏远、嘲讽或其他非暴力手段,不公正地对待学生,致使学生的精神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从而达到惩罚学生目的的行为【3】。第四种说法:所谓教育冷暴力,是指学校教育中教师及管理服务人员以冷淡、轻视、嘲讽、疏远、放任和漠不关心等非暴力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从而造成对学生人格、心灵和精神伤害的行为,其实质是精神暴力【4】。

以上定义都不全面,不足之处在于:第一,把加害与受害主体绝对化了,只说明了加害的主体是教师和学校管理服务人员,受害的主体是学生,事实上教育冷暴力加害的主体和受害的主体既有学生也有教职工。第二,教育冷暴力既包括学校教育中的冷暴力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冷暴力,但从社会关注的程度上看,集中指向在未成年人的学校教育上,即基础教育领域里。基于上述原因,教育冷暴力的科学定义是本研究将要回答的问题。

尽管教育冷暴力还没有科学地界定,但从暴力和校园暴力的定义来看它是存在的,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如下的划分:从学校类别来分,可分为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校中的教育冷暴力;从加害的方式来分,可分为教育言语冷暴力和教育行为冷暴力;从加害的主体来分,可分为管理育人系列、教书育人系列、服务育人系列、学生系列四个部分;从加害者的意识来看,可分为有意的施加教育冷暴力和无意的施加教育冷暴力。

根据分析我们认为应该这样界定教育冷暴力的定义:在基础教育学校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以非暴力手段进行的有意和无意的不公平对待, 致使对方的精神和心灵上感受到侵犯和伤害的行为。

以上界定的理由,首先,我们认为受力者与施力者是相互的,不存在单方面问题;其次,法律上规定了故意与过失,所以我们认为冷暴力施力者有有意和无意之分;最后,结果一定是使冷暴力受力者感受到精神和心灵上受到侵犯和伤害,这个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勇, 警惕“学校冷暴力”的危害[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26期

[2]田丽,关注学校冷暴力[J],当代青年研究,2009年10期

[3]代旭旭,对中等职业院校教育冷暴力现象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 报,2010年07期

[4]陈兰芝,摈除教育冷暴力 构建和谐校园[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5]陈佳慧,向楠,超八成受访者称教育冷暴力普遍 “差生”概念被泛用[J],中国青年报,2011年10月25日 [6]张升峰,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冷暴力的现象和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田晓霞, 4-9年级学生的教师言语冷暴力承受力对其人格的影响[D]温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王友强,刘玉碧,实施新课程与学校情感化管理研究[M],中央文献出版社,《教师论文集锦》,2006年5月

[9]罗建河,国外中小学校园欺侮行为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9月

[10](美)Josephp.Hester著, 邵常盈、吕春辉译,应对校园暴力——学校安全信息指南 [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

[11](美)Kathleen Conn著,万赟译,校园欺侮与骚扰—给教育者的法律指导[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

[12]钱诗金编著,职场冷暴力及应对技巧 [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年1月

[13]唐晓昱译, 世界暴力与卫生报告总结(WHO) [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09月

[14]姚建龙主编,校园暴力控制研究 [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注:本文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基础教育学校教育冷暴力研究(CJF012068)”成果。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毕业论文 选题 实用性 理论性

高职院校毕业论文的质量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诟病,究其原因有多种多样,其中之一是与毕业论文的选题关系极大。笔者多年从事高职院校毕业论文的教学与指导实践,从中尝试了不同的选题方法,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本文就高职院校部分文科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容易出现的问题,试作分析探讨,从而说明正确选题对撰写毕业论文并提高其质量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毕业论文选题应该避免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一、过于肤浅

在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由于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对所学专业领域有些什么问题值得研究不甚了然,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感觉非常茫然。因此,其毕业论文选题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肤浅的、带有常识性的问题。例如:《门票的作用》(选题1,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同事沟通》(选题2,涉外商务秘书专业)。选题1,学生只是就门票的一般作用进行研究,阐述其调控游客数量、保护景点环境、增加经济效益等。首先,应该是对旅游景点的门票问题的研究,排除其他门票(例如电影门票)问题的研究。其次,如果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研究旅游景点门票的作用,其研究就没有什么意义,而应当围绕调控游客数量、保护景点环境来研究如何发挥旅游景点门票的功能和作用,这对旅游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选题2,学生运用教材《沟通技巧》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就与同事沟通的重要性以及与同事进行沟通有哪些方面的技巧进行研究,内容比较一般。首先,应当考虑到进入职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同事,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不同、经验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到同事之间的相处关系。其次,学生自己在以往的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同事沟通的经验教训。因此可以将所学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以及别人的经验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探讨怎样与不同类型的同事打交道。这样的研究比较实际,可以为进入职场的毕业生提供经验借鉴。经过指导老师与学生对其选题进行的共同分析探讨,最终确定为选题1《如何发挥景点门票的作用》;选题2《怎样与不同类型的同事进行有效沟通》。

二、过于宽泛

由于撰写毕业论文的经验不足,高职院校学生在选题时往往会出现“过于宽泛”的现象。有的学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例如:有学生从社会上对女秘书的一些偏见,联想到中国最早的秘书是所谓的“皇帝身边的太监”,由此确定了自己的研究课题《中国秘书发展史》(选题3,涉外商务秘书专业);有学生对文化产业与城市化发展比较关心,认为文化产业对城市化发展意义重大,所以就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文化产业与城市化发展》(选题4,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上述选题3,凭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功底和对秘书这一职业的认识,在短时期内要完成《中国秘书发展史》这样的鸿篇巨制,显然是不现实的,从学生自己所阐述的内容来看,似乎要探讨在当今社会上,人们对秘书这一职业偏见,要为秘书尤其是女秘书这一职业洗清不白之冤。在现实社会中,的确存在被“潜规则”的女秘书,但应该看到更多的女秘书,都是在脚踏实地工作、知书达理诚实做人,所以不能以偏概全地对女秘书职业产生种种误解和偏见乃至于职业歧视。所以,作为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探究一下人们对女秘书职业误解和偏见的社会原因,就如何正确看待女秘书职业提出自己的一些可行性建议。选题3确定为《如何正确看待女秘书职业》。选题4,加快城市化发展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亦是文化界和经济界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但是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既要研究文化产业,又要探讨城市化发展,更要说明文化产业与城市化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短期内完成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与市场经济接轨条件下我国理论界所面临的研究难题,显然是内容宏大,难度更大。据此,指导老师建议学生放弃选题4这一课题的研究,可以多多关注学术界的研究动态,为以后自己能够作此研究准备和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在毕业论文选题时,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克服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心理,尽管所选课题很有理论价值,但必须结合自己的实际,量力而为,选题范围“宜小不宜大”。如果能够选择学科领域的某一问题或者问题的某一侧面进行研究,用翔实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充分地说理,远远胜过一个大的选题。选题过于宽泛,内容空洞,说理不够,就会让人难以把握。

三、过于繁杂

所谓选题过于繁杂,是指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在毕业论文选题时,表现出的一种贪多心理,把许多问题杂糅在一起进行研究。由此就会分散研究主题,使研究难以深入,毕业论文的写作就会陷入困境。例如:《外语、秘书学、心理学等在商务秘书工作中的运用及有用程度》(选题5,涉外商务秘书专业);《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行政管理》(选题6,行政管理专业)。从选题说明会上,指导老师发现,选题5的学生是想通过调查的方式,去搜集涉外商务秘书专业所学的相关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然后写出报告型的毕业论文。选题6的学生是要研究计算机技术对于行政助理工作的重要性,通过采集往届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做行政助理的工作实践中,计算机技术运用情况的几个相关案例来加以说明。由此,选题5的学生,应该集中某一学科应用于商务秘书工作中的实践效果进行研究,改变原来那种分散凌乱的研究,有利于研究的主题集中、开掘深入。例如将选题确定为《浅谈心理学应用于商务秘书工作的几个实践问题》;选题6的学生,应当明确在行政助理这一职务中,计算机技术的某一方面对其工作的成功与否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由此确定研究课题为《熟练掌握办公软件对行政助理工作的意义》。

四、过于陈旧

毕业论文的选题,贵在创新,创新是衡量论文研究价值的重要标准。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尽管要求其毕业论文选题具有新颖性、独创性和开拓性不太符合实际,但选题过于陈旧的现象应当力求避免。例如《秘书保密工作的重要性》(选题7,法律文秘专业);《秘书的工作内容》(选题8,涉外商务秘书专业),这样的选题就显得过于陈旧,缺少新颖性。对秘书保密工作进行研究,应当揭示当下秘书保密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从而提出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名企业秘书应该怎样做好保密工作,以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对于秘书的工作内容,已经没有必要去进行重复研究,而应该从秘书工作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探讨秘书工作内容出现的新变化,对秘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这样的研究,才有利于人们尤其是从事秘书职业的毕业生,对秘书工作内容有新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履行秘书职责。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必须强调内容的应用性,重在考查毕业生是否具备专业资料的查询能力,运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高职院校的教学而言,往往偏重应用性,而理论性是其薄弱点,所以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应该偏重实用性,尽量避免研究那些高深而苍白的理论。因此,指导老师应当根据高职院校毕业论文的目标定位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指导学生克服在毕业论文选题上的盲目性,选择既有研究价值,又符合自己实际研究水平的课题,以利于毕业论文的顺利写作,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嘉陵.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其实都不是,实际上心理学很平凡,它就在我们身边。研究“遗忘曲线”的艾宾浩斯说:“心理学有一个短暂的历史,和一段很长的过去。”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但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生活中总结、记录和应用心理学了。例如《荀子·正名》中将人的情绪分为“喜、怒、哀、乐、爱、恶、欲”,中医理论也关注人的情绪,强调“七情”异常会引起阴阳失调、经络堵塞等身体疾病。又如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述了后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回到当下,让我们再来思考下面这四个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来了解心理学怎样解释我们身边的各种现象:为什么在雾霾天气下,普通口罩也会脱销?为什么崔永元的语文很好,而数学成绩一塌糊涂?什么让Google公司长期保持创新能力?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

从众——社会影响的力量

近期,我国北方地区普遍遭受了雾霾天气的侵扰。一时间,如何应对雾霾天气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同时,以北京为代表的众多城市都出现了口罩脱销的情况。

那么口罩能阻挡住PM2.5吗?专业人士指出,对于国内以浮尘为主的污染,只有N95、N99等少数规格的口罩才有用,一般口罩不能发挥抵挡污染的作用,甚至有些劣质口罩反而会危害人体,有心血管疾病、身体虚弱者以及老年人还需要谨慎佩戴。

在这种情况下,是什么因素,影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继续抢购可能完全不起作用、或者起反作用的口罩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从众的心理学实验。

从众是指个人受到群体的影响,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转变。阿施的实验中由七名被试共同进行。但其中有六名被试都是阿施的“同伙”,只有一位是真正的被试。实验先给出一张画有三条线段的卡片,再给出另一张只有一条线段的卡片,要求被试判断三条线中的哪条与单独的线段一样长。在很容易判断正确答案的条件下(被试单独回答时正确率为99%),前两次判断任务,所有被试都轻松地完成了。但第三次判断却让那名真正的被试大吃一惊——其他的被试竟然一个接一个地选择了错误答案,尽管他们选的那线段明显跟单独线段不一样长。这时真正的被试会作出什么选择?研究发现,有75%的人至少做出了一次从众行为。

可见,群体的社会影响,让我们出现从众行为。具体到雾霾天气下普通口罩脱销的现象,哪些因素会影响个人是否购买口罩呢?根据阿施等人的研究,“群体凝聚力”是一个影响因素,群体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也越大,如果你的家人、亲密伙伴都佩戴了口罩,出于对这个群体的归属感,你也很有可能顺从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地位”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地位高的人往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人们在电视、网络上看到新闻记者、明星等名人都戴上了口罩,虽然不清楚他们戴的是哪种口罩,但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群体一致性”是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你所在的部门、群体中,有一个人公开声称他不会抢购口罩,那么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就会降低,你也可能倾向于不戴口罩。心理学研究呈现了从众现象和影响因素,也提示我们注意坚持自己的独特性,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人际期望——皮革马利翁效应

主持人崔永元在其组织的乡村教师公益活动上,曾经讲到自己小时候优异的语文成绩和糟糕的数学成绩,以及它们与两位老师的关系。

崔永元回忆,小学的语文老师经常夸他作文好,甚至在诸如“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这样模式化的文字后也批注:“精彩!”以至于那时的小崔觉得自己写作跟鲁迅差不多,语文成绩也不断提高。而数学老师对崔永元则是截然相反的态度,不相信他能学好数学,还在一次课上将粉笔头扔到小崔脸上。结果崔永元的数学成绩一落千丈。

教师的期望和态度真的会影响学生吗?为了揭示其中的关系,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一所小学中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研究者对全校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随后提供给每位班主任一份智商排名名单,上面注明了哪些学生的智商更高(实际上,所有的排名都是随机分配的,只有班主任才认为名单上排在前列的学生会有不同寻常的智力表现)。

学年结束后,再次的智力测验结果显示,那些教师认为智商优秀的学生,其智力的提高幅度要显著高于那些没有得到教师期望的普通学生。罗森塔尔将这种人际期望现象称之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罗森塔尔的研究在除教育以外的领域,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仅1997—2000年间,就有80余篇社科类论文引用了皮革马利翁研究。现在,试想作为一名管理者,你有着怎样的员工队伍?你又是怎样评价和期望你的员工呢?

自主感——“疗养院”研究

Google成立于1998年,作为一家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他们在短短的10余年时间里,已经晋身2012年度世界500强企业排名的第277位,并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互联网领域巨头。是什么让Google公司长期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和旺盛的创新能力?

1975年,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处疗养院中,兰格和罗丁进行了一项实验研究,把院里的老人们分成了两组,分组唯一的差别在于:第一组老人需要自己负责决定房间如何布置,尽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对第二组老人,疗养院的服务人员则会把起居布置得非常舒适周道,尽可能做出详尽的安排,不需要老人费心。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组老人比第二组更加快乐,对生活更感兴趣,社交活动更多,也显得更有活力。

兰格教授的研究证明了自主感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谷歌公司,有一种“20%的工程师文化”,即每位工程师都可以拥有20%的带薪自由时间,自己决定做什么。其间,员工之间的私人交流往往会创造出许多创新点,在对这些项目进行评价之后,公司便会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加以支持。Google公司称,给工程师20%的自主时间,他们能回报40%的创新产品。

责任扩散——沉睡的旁观者

在企业中,管理者都希望拥有像《致加西亚的信》中罗文那样负责、忠诚的员工。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似乎比送信人更常出现在职场中。是遇人不淑还是用非所长?

关于责任的心理学研究,源于一桩发生在美国的暴力悲剧事件。1964年的一个晚上,凯蒂女士在结束工作返回公寓的途中,在公寓所在的安静的中产阶级居住区内,遭到持刀歹徒的袭击,她大喊救命,许多房屋的灯亮了,一个邻居在窗口大声警告歹徒:“放开这女孩!”歹徒忙欲逃走,但随即发现并没有人出来干预,于是又返回凯蒂身旁,用刀将她刺杀。其间女孩一直呼救,但直到警察接到报警,在2分钟内赶到时,女孩已经死去,歹徒也不知去向。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共有38人目睹了这一事件,袭击持续了35分钟,但最终只有一个人选择了报警,无人现身干涉。

这一案件震惊全美,为了寻找阻碍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因素,约翰·达力和比伯·拉特纳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在一个面对癫痫发作病人的情景中,研究者发现,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多,被试们作出援助反应的时间也逐渐增加。研究者表示,这一实验证明当人数增多时,提供帮助的责任分散了,人们认为会有其他人提供援助;同时不提供帮助的羞耻感也分散到多人身上。正是这种扩散阻碍了援助。

在职场中,建设一支高绩效的团队,管理者不仅需要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同时也需要明确、细化每项工作的负责人,帮助每位员工澄清职责。

并非绝对——部分的真理

在了解了上述现象,以及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后,你是否认为这些研究足够好地解释了我们身边的问题呢?

没错,正如你所想,答案是“不”。虽然这些研究带给生活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但心理学研究者们从未停止过对已有研究结论的批判和反思,让我们一起听听不同的声音:

虽然阿施关于从众的研究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可,也在多种实验条件下反复验证。但心理学家们仍然在思考这项研究的实用性,即“也许被试可以在实验环境下,对线段长度这种并不重要的琐事上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在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重要事情上,他们不会轻易地表现出从众行为”。听上去是不是有些道理呢?为此,研究者们还从其他角度(如文化)探索从众现象。

皮革马利翁效应也同样受到批评,桑代克、理查德·斯诺等研究者都对罗森塔尔的实验环境、被试提出了质疑,认为没有充分的证据表明“操纵教师的期望会提升学生的智力”。但同时,赫曼·H.斯佩兹等学者也指出,教师的积极期望不能提升学生的智力,这并不意味着它对学生没有任何影响。相反,它确实可以改变学生的态度、行为和成绩。

心理学家对“责任扩散”的另一种解读被称为“预测性焦虑”,即当别人在场时,我们没有去帮助当事人的部分原因是我们害怕难堪或被嘲笑。设想一下,当你想帮助别人,但对方并不需要你的帮助时,你将会有多么难堪。这种焦虑让我们认为:帮助行为可能会让我们看上去很愚蠢。

哦,对了,我们还没有提到兰格教授和她的“疗养院”研究。事实上,关于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批评正是由兰格和罗丁自己提出的,她们关注和反思——在实验中使老人重新获得了各类控制力,而实验结束后他们又失去了这些能力,由此带来的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隐患。换句话说,在任何与被试身心健康相关的情境下进行的实验结果,都必须进行仔细思考,以保证被试不受到伤害。

职场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文/苏颜 现代派乐活作家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同事虽然工作能力一般,但是,不管和领导相处,还是和同事相处,总是游刃有余,没有人说他的能力差,也没有人说他处世不得体,倒是我们自己常常的在背后有人说小话,打小报告,虽然工作努力,和同事说话处处小心,但是,总感觉有一些地方不对劲,不说领导是不是喜欢,连天天都要打交道的同事都交往得疙疙瘩瘩,连呼吸都担心碍了别人的事。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成了这个职场的冷暴力受害者呢?究其原因,那就是,由于我们自己大量的负面心理暗示,我们自己先让自己成了职场上的小人物,同事不喜,领导不爱的万人嫌。

“心理奴”的防治方法

1“别人怎样想”的奴隶

这种“心理奴隶”最普通,对创造力和人格最具有破坏性,多见于心理不成熟的人。“我多说话,别人就会认为我爱出风头”、“我做那件事,别人会嘲笑我”……这种“别人”式的想法使之成为“别人”思维的奴隶。大部分这种“心理奴隶”还会去倾听不够资格的人的忠告,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创造力。

如果你在模仿他人之后能感觉到快乐,不妨尽力去模仿。否则,你就应该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理智地面对别人的另眼相看、批评指责,因为职位越高,被人当作闲谈对象的机会也越多,被批评的机会也越多。与敢作敢为、乐于助人、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

2“注定失败”的奴隶

这种类型的“心理奴隶”缺乏自我意识,认为自己很渺小,无法真正看清自己。他们经常抱怨“我没有好机会”、“我将会失败”、“周围的人都在跟我作对”、“领导没有看重我”……其实,思考本身就能左右事情发展,当一个人想要怎样时,他就真会变成那样。

经常使用良好的、积极的、建设性的语汇暗示自己,就会增强自信心。平时尽量从“为什么能做到”方面着想,而不应围绕“为什么无法做到”打转。脑子里经常想着“我将要成功”、“我是一位胜利者”,这会增强必胜的信念,并努力寻找各种“有助于成功”的方法。

3“年龄”的奴隶

这种“心理奴隶”通常认为在某一年龄阶段时就应当做某事情。比如有的认为自己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现在进退维谷、骑虎难下,只得听天由命,其实,没有一个老板因为年龄而淘汰一个员工,而是因为这个员工没有了职场竞争力。

不要理会年龄的限制,一定要不断学习,让自己在职场上具有一技之能,有时候,技能比技巧更重要。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着自己的理想努力。

4“安全感”的奴隶

许多人宁愿拿很少的钱,只要工作稳定、安逸,这就是典型的“安全感”奴隶。缺乏想象能力是“安全感”奴隶共同的心理特征。

有风险才会有攀登,有困难才会有突破,有压力才会有奋起,有风浪才会有搏击。因此要学会面对种种困难和罕见、未知的事物。

5“过去错误”的奴隶

心灵被过去的失败创伤所控制,害怕任何新的尝试是其主要特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因失败而灰心丧气,不懂得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过去错误”的奴隶会损害人的探索能力,让人裹足不前。

将失败看成

一种投资,就不觉得是损失了。如果能及时觉察出错误,那根本就不能算是错误。

我得了决心综合征

文/静雅 应用心理学研究生

你是否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平时上班一直会迟到的你,突然有一天,下定决心:今天我上班说什么也不迟到!下定决心的结局往往有两种:一是你很准时地出现在办公室里;二是想想天那么冷,我还是再多睡会儿吧,睡着睡着你又迟到了……后者就叫做“决心综合征”。

什么是决心综合征?

所谓决心综合征就是你特别想发誓要做一件事,下了决心后,但是又总是不去做,最后自然是无法完成任务。或者说总是下错决心,努力的过程总把握得不好,当然最后结果也不会太好。再说通俗一点,就是我们所谓的那些说得比唱得好听的人。

决心综合征的病源

决心是给别人对自己的一个期望,当然也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期望。为什么现在职场上会流行这种所谓的决心综合征呢?一种说法是现在有些年轻人不自量力或者说老是想不清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考虑周遭的一些制约因素、这件事情的可操作性、只考虑我想这么做就应该能做到,但更多时候是这种决心是身不由己的,比如老板当着所有人的面问你,明年有什么新目标,你要怎么回答?目标定得低了你在老板那里肯定过不了关,他斜着眼睛看着你;定得高了,到时候若没完成,自己也丢脸。最后心里想想,只能先定了,到时候再说吧。

同样本周上海招聘网也做了这么个调查:你是否决心很多、实施很少的时候,结果居然有高达45%的白领如同被点醒般地察觉自己一直有这个毛病;还有36%的人属于清醒的决心综合征的患者,他们知道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只是一直无法解决。也就是说上面两类加起来有81%的人都有夸海口的毛病;只有10%的人认为自己是个言出必践的行动派,没有决心综合征的现象;另有9%的人则表示自己害怕下决心,几乎从来没下决心,这样的人更为可怕。

你有多少自制力?

刨根问底,患上决心综合征的人大部分是因为自己的自制力太差。下一个决心很容易,但要真正付诸行动就很难。关键要看你有没有一个自制的能力。你一定要懂得控制自己,把握自己,押送自己奔向你的目标。当然更要保持一个特别的自制力:就是当你在夸下海口的时候,要记得给将来留点余地。

御宅女的新健康主义

文/安娜苏 新生派乐活作家

严晓菲的职场生涯结束后,很幸福地做一个御宅女,过上了足不户的幸福生活,工作之事网上解决,生活问题家里解决。可是3个月后她发现自己人也胖了,眼也花了,皮肤也粗糙了,还经常生病,懒得和人说话。她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一点也不像别人那样滋润?

御宅女健康1+1

1情绪低落。很多宅女经常嘴巴上挂着一句名言――无聊,虽然天天对着网上那么多人,心里仍然觉得虚空。要知道,网上聊天很难达到这种认同,所以越聊越无聊。

想要交流感情最好还是找朋友面对面的说吧,实在不行,那就煲个电话粥,此时有声胜无声。

2浮躁。对家长极不耐烦,稍微多说两句,就会火冒三丈,对权威毫无理由得不耐烦。

多参加团体活动,即使是硬逼着自己来的,世界的绝大部分真相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人既是社会成员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需要积淀对世界尽可能的多认识,才能达到意识的足够高度,才能让人看起来不那么浮躁。

3瘦弱,不爱运动。在审美上受日式漫画的影响,崇尚中性美和病态美。在受到刺激之后,会表现出病态的固执。这样就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方面弱不禁风,另一方面又偶尔会有惊人之举。

多晒太阳,多进行户外运动,加强营养,不做泡面一族。身体是人最接近自然的组成部分,一个健康强壮不容易被击倒的身体可以让我们做宅女做得更滋润。

4性格软弱,喜欢为自己的意志不坚定找理由。遇到任何困难,第一想到的是逃,而且每一次是先找好逃的理由和借口,不喜欢通过沟通达到与外界意见统一,而是表面妥协,内心强烈反感。

独自外出旅行,好好谈一场恋爱都是解决问题不错的方法。

5消极,拒绝长大。不喜欢被人说成熟,尤其不能容忍被人当成年人对待。不耐烦与长辈讨论一些实际的问题,反感参加长辈在场的应酬。害怕负责任,尤其是感情的责任,会觉得焦虑不安和无奈。

从他人的角度多想一想,也可以从哲学层面去了解索取和付出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像课本里所说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心理专家说

在今天,“御宅”作为个人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不影响他人,又不损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无可厚非。但令人忧虑的是,部分“御宅族”对于虚拟世界过度依赖,反感甚至害怕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除了亲近的人之外,他们很难和外界沟通,容易形成孤僻、自卑、内向的性格,给学业、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这部分“御宅族”除了应多参加户外运动,还应该主动接触社会,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认识更多朋友,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改变单一的生活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做个阳光御宅族。

假装快乐

文/王梓恒 心理学家

在某化妆品公司任销售经理的许小姐最近失恋了,她向公司请假,不准备参加公司安排的周末联欢会,也推掉了大学同宿舍女友聚餐的邀请,“其实,我也想参加,只是打不起精神来,不想动,也不想凑热闹。”许小姐说,“看到其他姐妹高高兴兴地过节,我怕自己心里更难受,还不如一个人在家待着。”

一些女性因为生活或工作上遭遇挫折,陷在悲伤的情绪中无力自拔,不想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心理专家表示,“假装快乐”是一种快速调整情绪的好方法,可以使人们脱离不良情绪,尽情享受节日的快乐。

情绪压抑者可“假装快乐”或练“笑功”

陷在不良情绪中的女人,希望感受节日的快乐,却又力不从心,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调整情绪呢? 从医学角度来说,悲伤的情绪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减缓,所以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精力衰退,兴趣全无。

“假装快乐”是一种快速调整情绪获得快乐的方法,虽然治标不治本,但的确有效。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身体和心理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整体。某种情绪会引发相应的肢体语言,比如愤怒时,我们会握紧拳头,呼吸急促,快乐时我们会嘴角上扬,面部肌肉放松。然而,肢体语言的改变同样也会导致情绪的变化,当无法调整内心情绪时,你可以调整肢体语言,带动出你需要的情绪。比如你强迫自己做微笑的动作,你就会发现内心开始涌动起阵阵欢乐,所以假装快乐,你就会真的快乐起来,这就是身心互动原理。

这种感受还可以通过行为获得,情绪压抑者可以尝试“笑功”:先站直,然后身体前屈90度,再后仰10度,并配合喊出“哈哈哈哈”的声音,动作和声音力求夸张,连做六次,前后对比就会有不同感受。

好心情

就藏在你的左脑里

文/紫琪 应用心理学研究员

著名的布罗卡分脑区实验通过对失语症的研究,使人类终于认识到了左脑和右脑的同时存在,布罗卡通过研究也写出了轰动科学界的论文《人是用左脑说话》。

通过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科学家们终于发现各自独立的半球有其自己的意识流,在同一个头脑中两种独立意识平行存在,它们有各自的感觉、知觉、认知、学习以及记忆等。也就是说,左脑同样具有右脑的功能,右脑也同样具有左脑的功能,只是各有分工和侧重点而已。

“雄辩家”与“艺术家”

如果进行形象一点的描绘,左脑就像个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右脑就像个艺术家,长于非语言的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像力极强。不擅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左右脑两部分由3亿个活性神经细胞组成的胼胝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不断平稳着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信息连接起来。

然而就在“雄辩家”的身体中,隐藏着我们的好心情。

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好心情的人不是后天的,而是天生的。一个人的好心情藏在他大脑的左半球里。

美国神经生物学家们最近有个惊人发现,好心情的人不是后天的,而是天生的。他们通过长达十年时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为:一个人的好心情藏在他大脑的左半球里。他们对上千名志愿者的实验结果表明,会享受生活,自得其乐,朝气勃勃和充满希望等优良品质都存储在大脑左半球里,右半球存储的则是忧郁,失望和懊恼。所以,所有的悲观主义者,怀疑主义者和自杀主义者思维站主导地位的都是右半球,而乐观主义者左半球思维站主导地位。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右脑发达艺术家们通常都具有悲观主义倾向。

上一篇:心理语言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