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11:53:41

医药化学论文

医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1.1教师的准备

实验课的准备和理论课有所不同,除了需要备课、书写教案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好预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前一周事先进行预试实验,熟悉整个实验的各个环节,掌握操作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设想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解答,从而加强教学过程预见性;同时检验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从而降低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即便讲课多年,许多教师每次上课前仍坚持预试,因为只有通过预试实验才能取得最有效、直接的资料。对于新增的实验内容,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要求所有授课教师都必须参加集体备课、预讲、预试。另外,教师实验课准备还需要事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专业、学习基础等,以便于调整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1.2学生的课前准备

我们对学生强调实验前预习的重要性,要求每次实验课前充分预习,并书写预习报告、课前提问检查。由于各类高等院校不断扩招,二本院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教学过程需要同时培养智力和非智力素质,所以指导其做好课前预习就显得更为关键。我们将整个学期的实验安排和预习要求提前印发给学生,明确要求其将实验原理简要写在预习本上,以流程图或其他简明的形式写出实验主要内容(避免完全照抄实验指导),注明实验注意事项。并建议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讨论写出可预知的实验结果,教师在实验课前检查并给出相应的成绩。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听教师讲解时能较快跟上进程,做实验时能较早准备好实验所需试剂、器材,较快进入状态,缩短了实验总体花费时间,使实验顺利开展。学生准备充分、操作顺利、实验成功,更容易激发自身兴趣,然后更积极地思考实验相关的问题,比如除了本实验所采用的方法外还有哪些其他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等,无形中引导学生自觉拓展相关知识。因此,要提高实验教学效果还需要教师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准备。

2重视实验课第一课的讲授

二本医药院校开设生物化学实验课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获得基础医学实验知识的科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但是,部分同学对生物化学实验课不够重视,兴趣不大,也认为在将来的工作中不会发挥实际作用。因此,鉴于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我们认为,首先要从生物化学实验课的第一节课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物化学实验在整个生命科学乃至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教师在第一节课时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向学生介绍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适当引入相应诺贝尔奖案例的简介,以展现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使学生充分认识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重要性,正确地对待实验课,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一课还包括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初始就养成规范的操作习惯。除基本操作技术外,我们在第一课时将分光光度法、电泳和层析等这些贯穿整个实验体系的主要技术重点向学生讲解,以利于后续实验的开展。

3与时俱进,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传统的实验教学因仪器设备和试剂等条件的限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较难反映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实际应用。例如,本室以往开设的组织核酸提取与定量实验,将动物肝脏匀浆破碎,离心分离细胞质与细胞核,水解后分别用二苯胺和苔黑酚测定DNA和RNA含量。这个实验对仪器和试剂的要求不高,对本科生而言是一个综合性的尝试。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真正得到纯化的DNA或RNA,定量所用的试剂基本上是强腐蚀性或强氧化性试剂(如过氯酸、KOH),实验过程影响因素较多,实际应用已较少。为适应医学和分子生物学快速发展的特点,除基础性生物化学实验外,目前医药院校的本科生还应该掌握一些分子生物学实验新技术。因此,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非常必要。我们在经过开放式实验教学课题实践论证的基础上,更新实验室设备,将上述实验删去、改换成基因组DNA的提取及电泳鉴定。新开设的综合性实验涉及口腔拭子标本采集、真核细胞基因组DNA提取以及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核酸鉴定等步骤,利用了商业化的微量DNA抽提试剂盒,让学生直接接触和领略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现状,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4加强互动式和启发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照做;这对于一些基本操作的讲授可能效率较高,但实验课如果仅仅如此,那么学生就会缺乏积极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教师应该适当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和回答,多进行师生互动。一些基本操作如刻度吸量管的使用,我们会让学生演示操作,由其他同学观察、并提出其操作是否有不规范之处。我们还发现,即便是让某位学生朗读某一操作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行之有效的简单办法。作为高等院校的教师,应该将实验目的、操作与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实验前启发学生认清实验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会出现的各种结果,有什么样的意义,最后根据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即使不是最初想要的理想结果。比如纸层析法分离检测转氨反应体系中的谷氨酸和丙氨酸,就实验设计而言,要带领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同时检测四组样品,即谷氨酸、丙氨酸、转氨反应组、转氨反应对照组,让学生学会标准品对照及阴性对照的运用,了解他们的意义。实验完成后,将学生的实验结果与我们预先准备好的实验结果图片(包括不理想的结果:层析斑颜色很弱、分离效果不佳、各组层析斑块间重叠等)做对照,逐一分析产生的原因,了解点样量、展开剂用量、层析系统的密闭性等对结果的影响,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讨论如何调整实验条件、重新操作。使学生通过这些实验不仅掌握其操作技术,更要学会独立分析结果,做到举一反三,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科研实践的兴趣。作为医药院校的基础课程教师,还应将生物化学实验与学生的学习专业恰当地融会贯通,这也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办法之一。比如上述基因组DNA提取及电泳鉴定实验,我们提出就地取材采集每组学生的口腔拭子,学生自己用消毒后的棉签擦拭口腔中两侧脸颊收集口腔黏膜脱落细胞,学生的兴趣立即被激发。随后结合本系教师的研究方向跟学生介绍基因组DNA分型研究在阐明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毒物敏感或耐受性以及药物治疗的反应性上所起的重要作用,学生自然产生积极动手的意愿,想体验学有所用的乐趣,了解自己的基因分型及对某一物质的代谢特点,无形中使学生自觉地参与科研实验当中。

5综合评定实验课程成绩

适当的考核机制不仅可以科学地检验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实验课程考核不应只注重实验报告,而是应贯穿实验准备、实验操作、实验结果报告和实验总结等实验全过程;考核的内容应包括所学知识和技能及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考核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将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期末考核三部分,从预习、考勤纪律、实验室规范、仪器的清洗整理、数据记录、实验报告完成、实验结果分析等多方面进行考查,最后给出每个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考勤、实验态度、课堂提问和实验操作技能实际情况而定。每次实验记录学生考勤和纪律情况,对超过三分之一及以上学时无故旷课的学生,实验成绩给予不及格。实验开始前提问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实验过程中全程考查仪器使用和常规性操作的正确或规范与否,就实验现象和结果随时提出相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检查实验结束后台面的整洁性,综合评定给出平时成绩。实验报告的书写是科学论文写作的训练过程,体现了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实验报告书写方面除了要求完整性外,我们强调实验原始数据记录的规范性,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同时更重视实验结果的分析。一些学生实验结束后仅给出一个实验结果数据或图像,但对这些数据图像却不做详解,所表示的意义和说明的问题也不做对应的分析,这并不能真正达到实验目的。例如血清葡萄糖含量的测定,大多数学生的实验报告结果只出现测定的含量数值,很少有学生分析这个数值的血糖是否在正常范围内,操作中哪些步骤可能影响这个测定值?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操作任务,达不到生化指标检验的目的。因此我们要求将实验结果所表示的意义、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以及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的拓展等都写进实验报告讨论部分,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层面,为今后深入学习或工作打好基础。期末考核主要基于以往实验所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结合理论课,选取代表性实验内容。比如学生平时操作做过样品蛋白质浓度测定实验,理论课程中重点学习过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实验操作考核时可以选择酶的米氏常数测定。考核实验涉及的技术是试剂的准确量取和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涵盖了本学期所做实验的主要技术重点,又可以考查学生对酶促反应动力学的掌握情况。考核前教师不再讲解,学生应充分准备好,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全程巡视,随时记录每个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在学生随堂完成实验报告后,当场评分。以上这种多方面的综合考核办法可以相对客观地系统评价学生实验的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作风和综合能力。总之,高等医药院校基础实验教学环节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和毕业生的质量。我们应与时俱进,积极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拓宽实验内容,使之更具系统性、实用性,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优势的复合型素质人才而努力。

医药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1)从中医药的角度来看

有机化学是药学研究与药物应用的有力工具。用于临床上的大多数药物(包括合成药、生化药、天然药等),其主要成分几乎都是有机化合物。因此,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充分发挥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避免由于药物使用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这都需要我们了解及掌握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性状。有机化学同时也是中药研究与创新的必备手段。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继承与发扬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的优势与特色,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充分发挥与应用中药的特长,开发与创新临床上有效的中药新品种,是我国医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临床上使用的中药方剂组成成分复杂,同一种中药出现在不同的方剂中其所起的功效不同,这与中药本身含有多种成分有关,可以说一种中药自身就是一个小小的复方。比如:中药的配伍,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组合使用。在熬煮中药的过程中,药与药之间发生了某些相互作用,其实也就是发生了化学反应,使中药材中原有的主要成分结构发生了改变,而结果是有的增进或减低了原有药效,有的则抑制或消除了毒性和烈性。因此,弄清每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对临床用药是多么的重要。这也就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有机化学的又一原因了。

(2)从化学学科的分类上来看

有机化学在大化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化学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在大学的课程安排中,都是先学习无机化学,然后再学习有机化学,最后学习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即没有有机化学的学习,是学不好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有机化学还是中药相关专业学生考研的一大必考科目,考研的同学只有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打下坚实的基础,掌握学习方法,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从而成为顺利通过考试的一个关键。由此看来,无论是从有机化学的历史上、从它与生活的联系上,从它在临床用药上、在中医药的研究领域上还是在大化学中的作用上、在学生考研上,它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2学好有机化学的方法

有机化学虽然知识点多、记忆困难,但是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它不是问题。

2.1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本职工作——课堂上认真听讲

做好笔记(1)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在有机化学体系中,各部分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对某些知识不了解,那么在学到与之相关的知识时就会特别吃力。例如,醇、醛、酮这几章节的内容没学好,后面再学习糖类化合物这一章节时就很吃力。因为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糖类是多羟基醛(酮)及其缩聚物和它们的衍生物,糖的结构中含有醇羟基、醛基和酮基,它同时具有醇和醛、酮的性质。因此课堂上能不能跟随老师思路,不错过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2)老师在课堂上会反复的强调某些内容,这些内容一般都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考试恰恰不都是考重点难点么?如果掌握了这些,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应该就不成问题了。(3)老师教学多年,不管是在知识层面上、解题思路上还是在常见错误分析上,经验都十分丰富,尤其是我们的大学教师,他们大部分都是优秀的硕士、博士甚至是教授。在课堂上,老师大都遵循着这样的古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古训必定有它的道理。老师除了传授给我们知识外,更多的是传授给我们解决问题的经验与方法。一旦我们掌握了这些经验与方法,定能学好有机化学。

2.2课上做好笔记至于笔记

我建议大家记些老师强调的重难点、解题思路、方法以及例题。不懂的课下可以问老师,即使将来忘记了,还可以再复习。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上课时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做个有心人就显得特别重要,也许这就会成为你学习有机化学更好的捷径。

2.3课上、课下积极地记忆“记”即记忆

与数学、物理等理科相比较,“记忆”对有机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习化学的最基本方法。这是由于化学本身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当然不能死记硬背,而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记忆的方法有很多,有理解记忆、有意记忆、联系实验记忆、对比记忆、归纳记忆、趣味记忆、记错记忆等等,这么多方法并不是每个都适合我们,我们要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做好实验我们都知道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就必须先要做好实验。在做实验时最重要的就是自己动手,不要眼高手低,而且要学会观察。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浦洛夫曾在他的实验室的墙壁上写着6个发人深思的大字:观察、观察、观察!瓦特由于敏锐的观察而看到“水蒸气冲动壶盖”进而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由此可以看出观察的重要性。在化学实验中,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是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实验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反应,从而更轻松地记住反应。

2.5学会思考柏拉图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

华罗庚曾说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发明,都是和发明者深入看问题的方法密不可分的。可见在学习知识上,学会独立思考很重要,它会使你对知识有更透彻的了解。尤其是有机化学,更要学会独立思考,要能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

2.6培养信心与兴趣以上的学好有机化学的方法

其实就是地面上的高楼,而地基则是来源于大家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与兴趣。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做好一件事是少不了信心与兴趣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也要慢慢培养学好有机化学的信心与兴趣。有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好有机化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例如,现今不仅很多老年人常年饱受心脏病的折磨,而且很多年轻人也是如此。常年吃药的人都知道强心苷具有强心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节律障碍等心脏疾患。强心苷主要分布于夹竹桃科、百合科、十字花科、毛茛科、卫矛科等十几个科的一百多种植物中。如果你学好了有机化学,你就会知道,强心苷是一种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并且知道如何从这些植物中将该成分提取出来,进而更好的应用到临床上,减轻病患的疼痛。如:胆甾醇(又称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的血液、脂肪、脑、脊髓、和神经组织中,蛋黄中含量也较多。人体内含量过高,则会引起胆结石、高血压和动脉粥硬化。如果你学好了有机化学,就会知道它是无色蜡状固体,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这对于研究与之相关的疾病又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由此看来学好有机化学并不难,只要大家做个有心人,掌握了正确的适合自己的方法,那么又何必担心或者苦于学不好有机化学呢?

医药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教学对象

从对我院近三年的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入校的文理生源数据统计结果得知,药学、中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各专业学生中,有不到一半的学生是理科生,而在理科生中,仅有15%左右的学生高考选物化。因此,文理生源的差异,以及有无化学学习基础的差异导致了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学生上课普遍反映有机化学内容抽象、难学、难懂,教师上课普遍反映一问三不知、内容无从下手、进度赶不上、考试大面积不及格,出现了教师上课“不会上”、学生考试“不会考”的现象。

1.2使用教材

教学使用的教材是我院教师主编的医药卫生类专业适用的“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教材内容经过浓缩精简,删去了晦涩难懂的反应机理、反应历程、复杂的反应等内容,并且结合专业特色,增加了反应的实际应用和重要的有机物在医药中的重要用途等内容,因此,本教材的编写可以说是专门为医药卫生类专业学生量身定做的。

1.3课时安排

对比大学本科教育有机化学的教学课时安排,本科教育有机化学一般分两个学期至少120个以上的课时,然而高职教育有机化学的理论和实践课时加起来仅有64~80个课时,因此,课程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

2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适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有信心、不放弃、兴趣高、学得快、学得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摸底调查、对症下药

在开学之初,统计本班学生的文理基础,以及大概了解学生的入学分数段,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学习基础,平时还要善于观察不同班级学生的学生习惯、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通过学期初学生学习基础的静态摸底以及学期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动态摸底调查相结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轻松学习有机化学。

2.2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针对学生入学来的化学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授课计划中,教学进度以先慢后快为宜,教学内容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为宜。避免教学一开始,教师每节课“高速”赶进度,或者花大量的时间讲反应机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的接受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将产生“惧怕”有机化学、“讨厌”有机化学的学习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例如烷烃章节中,烷烃的命名规则是学生接触到的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的命名规则,也是对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命名,其他有机物命名加上官能团的命名规则即可,如果在这里没有学透、学懂,后期的有机物的命名将遇到拦路虎,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花点课时讲解,练习,并且进度不宜过快,尽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再例如杂化轨道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排布,共价键等知识点,如果学生欠缺或者不熟悉这部分内容,教师要花点课时补充或者要求学生提前自学,以便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

2.3兴趣导学、学而不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原生性动力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刺激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例如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伊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机化学在医学、药学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有机化学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等,进而分析当地医学、药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就业前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穿插有机物的发现、俗名的来源,有机物或者化学反应在制药或者临床中的应用,“社会热点”等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而不厌。

2.4把握规律、触类旁通

大多数的有机化学教材的章节基本上都是按照有机物的类别来编排的,一般来讲,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类似的性质[2],一类物质一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按照“分类、结构、命名———性质———用途”为主线,因此规律性特别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乙醇分子中,受羟基吸电子的影响,α-H比较活泼,易发生氧化反应,Cr2O2-7(橙红色)被还原为Cr3+(绿色),生成乙酸,因此,酒精分析仪利用该反应原理来检查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并且从乙醇的氧化反应可以看出,反应实质是含有α-H的醇的脱氢氧化,即伯、仲醇都能发生此反应,而叔醇不能。因此,把握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触类旁通,学好本门课程。

2.5手段并用、双管齐下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学生能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课堂单调、容量有限;在现代信息化的课堂上,教师大多利用PPT课件边播放边讲课,学生看着课件,以听为主,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时而穿插动画、时而播放视频、时而展示图片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容量大。但是PPT播放的节奏一般较快,很多同学跟不上播放速度,来不及做笔记或者索性放弃了做笔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上课只是听“热闹”。因此,教学中,将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6辅导答疑、查漏补缺

“师者,所以授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多、课时少、进度快、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也是高校教学的特点,因此,采取以课堂提问、定点答疑、问卷调查、课后作业以及手机短信、微信、邮件、QQ群、教学资源库交流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的辅导答疑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查漏补缺,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通过辅导答疑,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避免教学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2.7评价多样、综合考核

经过了高考“一卷定终身”的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学习,课程学习应该更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会学习、会应用”的学生,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因此,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中,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化、个性化,有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生课程以综合成绩计算,包括:平时表现,如课堂活动的参与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勤、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测验和期中成绩,如平时的各项考试成绩都关系到最后的总评,因此,一次考试差,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让学生看到希望和机会;实验成绩,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作操作规范、小组协作能力、实验现象观察、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在学期中,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课外活动,如查阅资料写报告、自主设计实验线路、调查访问等,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以上各项按照适当的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

3结语

在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专业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及时和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配合教师的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做学习的主人,师生共同努力,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医药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教学模式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作者:何昱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

医药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 研究生 培养 探索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浙江海洋学院正式设置“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二级学科,并开始招收学术型研究生。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借助基础科学理论和工程技术方法研究海洋资源,尤其是海洋生物原料及其产品的理化特性、营养保健功能、安全保藏加工原理与技术、海洋药物及其他用于卫生保健的海洋生物材料和制品等,其既与海洋科学具有相近生物学基础,又具有以化学和工程学为主干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是海洋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学科。

1.培养目标和要求

重点培养研究生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使其具备实际工作和基础科研能力,以适合现代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其能胜任海洋科学相关教学、科研、生产、产品开发和管理工作。培养要求包括: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具备“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备较宽广的理论基础和较熟练的野外操作及动手能力;熟悉海洋科学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选修研究方向的动态;能从事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资源利用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相关的应用和研究;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学科外文资料,并具备一定听说写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2.培养研究方向

2.1海洋食品质量与安全:培养研究水产品渔药、重金属、过敏源等危害成分的风险评估与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内源有害成分的性质及其加工贮藏中变化规律、控制及去除方法;研究水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及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等。

2.2海洋生物利用与加工:培养研究水产品贮藏特性及新型保鲜加工利用技术;研究水产品功能提取制备和应用;研究远洋渔业资源、低值及废弃水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海洋微生物工程化利用技术等。

2.3海洋生物制品:培养研究海洋蛋白及多肽、多糖、脂质制备工艺、理化和生理活性;研究与开发以海洋蛋白及多肽、多糖、脂质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医用食品和护肤系列精细化工产品;研究海洋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技术及其质量标准的制订。

2.4海洋药物:研究海洋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快速发现和结构表征技术;研究海洋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技术与构效关系:研究海洋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调控机制;研究海洋药物的筛选与功效评价技术;研究以海洋功能寡糖和多肽等为原料的创新药物的工程技术。

3.学制与培养方式

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3年,课程学习阶段为1~1.5年,学位论文完成阶段1~1.5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申请提前毕业,但在校时间不得少于2年;有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习任务者,允许适当延长年限,但在校时间不得超过5年。

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或导师组培养方式。鼓励与校外高校、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具体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严格的科研训练与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课程培养采用讲授与讨论、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强调教学过程中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式,注重培养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严格考核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求研究生认真学好政治理论课,并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公益劳动和社会活动,经常进行形势与任务、方针与政策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4.培养课程设置

海洋资源利用与生物医药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5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32学分(学位课不少于21学分,其它必修环节3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科研和论文1分、实践活动1学分。

学位课:(1)学位公共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英语,共6学分;(2)学位基础课按一级学科设置,不少于6学分;(3)学位专业课按二级学科设置。

非学位课:(1)专业选修课侧重拓宽学科知识面,增强研究生综合素质训练,并考虑学科的前沿性、交叉性。(2)公共选修课,其中《自然辨证法概论》必须选修,1学分。(3)跨专业选修课可在培养方案外选修,不少于2学分。

补修课程:同等学力或跨学科攻读硕士学位、及在招生考试时被认为基础理论或专业知识有着某些缺陷需要入学后进行适当补课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大学本科主要课程2~3门。详细课程设置如下表所示。

5.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

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学术活动等也为必修环节。(1)学术活动1学分,贯穿培养全过程。要求研究生至少参加1次省级及以上学术研讨会,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至少全面参加1个市级以上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培养其独立科研工作能力;至少参加1项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的申请。(2)科研和论文1学分:要求研究生必须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含收录)1篇及以上与课题研究相关学术论文(不包括综述),论文必须是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导师)、浙江海洋学院为第一单位。(3)实践活动1学分:包括社会调查、助教、助研、助管等,在学期间研究生应进入实验室或校外基地实习1个月以上。

6.学位论文

医药化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本刊立足于行业报道的前沿,关注相关的政策动态,跟踪报道中医药重大课题,及时分析报道中医药的新政策、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新疗法,努力使信息的选择与表达方式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水平,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

本刊于1994年创刊,曾2次获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三等奖;200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等指标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在69种来源刊中综合排名第23位。随着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相继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波兰《哥白尼索引》(IC, Index of Copurnicus)、美国《化学文摘》(CA,Chemical Abstracts)、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Western Pacific Region Index Medicus)及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CAB Abstracts,Centre for Agriculture and Bioscience Abstracts)、英国《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等诸多国内外知名检索系统收录,为中医药学更广泛地传播与交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为了履行学术期刊的社会责任,促进学术交流,2010年《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积极尝试网络环境下新的出版模式,施行开放获取,提供一种他人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其学术成果的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为中医药工作者提供更加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本刊主要栏目:中医动态、中医药发展论坛、专题论坛、改革与管理、综述、临床论著、流行病学调查、中医药信息学、循证医学、实验研究、中药研究与开发、临床报道、专家经验、临证心得、思路与方法、中医教育、医院药学等。

编辑部工作流程:①当编辑部收到您的投稿时,我们会为您提供一个文章编号。②收到您的论文后,大约20个工作日评审工作结束。在评审过程中,将有70%以上的稿件不能通过。为了不耽误您及时将论文另投他刊,您可通过投稿系统随时查询稿件的处理情况。③经过评审同意发表后,我们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论文采用通知,通知您所需手续。④当您的论文进入编辑、加工程序时,编辑会努力提高论文的可读性,即对该专业内学者来说它是易读的,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并且使论文符合本期刊的风格。一篇论文,通过编辑、加工一校二校三校作者核稿,最后印刷出版。出版后,我们会及时将杂志寄给您。

医药化学论文范文第7篇

一、培养医药化工人才的必要性

传统的医药工业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以救死扶伤、保证人民健康为唯一宗旨,以生产出产品为首要目的。实现工业化生产时较少从化学工程角度去考虑设备与过程的设计、放大和控制,缺少化学工程研究。因此,我国制药工业中的化工过程比较落后于其它化学工业。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医药工业除面临新药开发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挑战外,还面临着竞争机制的挑战,特别是复关后面对的是国际大市场的竞争,如不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建立现代医药工业,就会在市场经济中缺乏竞争能力。根据医药生产过程基本是化工过程的特点,要建立现代医药工业体系,提高生产操作水平,降低成本,减少能耗、物耗,就必须加强在医药工业化生产中的化学工程研究。

根据我系毕业生分配情况,医药行业尤其是制药行业与公司迫切需求医药化工方面的毕业生,虽然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分配至医药行业的科研、生产单位,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这包括数量与质量两个方面的不满足。分配到医药行业的毕业生也反映他们的知识结构上的不适应,需要花1-2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药学方面的知识和特点进行熟悉和再学习。

二、发挥清华大学的工科优势培养医药化工人才

医药工业是技术密集型的特殊行业,理、工、医药学科的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共同培养药学人才是加强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使之更好地为我国医药工业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清华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兼有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即将成立的人文社科学院的综合性委属重点大学,具有雄厚的公共基础和机、电等公共工程基础。化工系的化学工程学科是学校的重点学科之一,近几年来又着重在加强工程实践基础上做了不少努力。具有较雄厚的化学工程的反应、分离、过程优化设计等科研基础和教学基础,也是优势所在。同时我校还有相关的生物科学技术系、化学系。化工系也设有生物化工与制药研究所,并即将与国家医药局科教司联合成立国家医药局清华大学医药工程中心,因此也具备一定的开设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的基础课(如生物化学、有机合成)的能力。但目前尚欠缺开设有关药学和药理等专业课及实验的条件,需要兄弟医、药院校的协助。因此总的设想是在国家教委和国家医药管理局的统筹安排下尽快在我校化工系试办以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为特征的、同时覆盖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专业面较宽的5年制医药化工(或制药化工)专业,尽快培养一批适应我国医药事业发展的、既有坚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又懂化学及生物制药的特殊原理及要求的工程型医药学人才。

三、办学方式

方式1:以清华大学化工系为主,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的师资、办学经验和条件,五年中前三年突出清华大学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校的办学优势,打好公共基础和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第四学年开始,请兄弟医药院校、系的教师开设有关药学方面的专业课,并尽可能就近借助兄弟医药院校、系的实验条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本系这方面的师资和实验条件的建设。见习和生产实习均到制药厂进行,第五学年的最后一学期进行制药化工过程中的工程、工艺学习,以及少部分偏重基础研究的毕业设计(论文)。获得工学士学位。

方式2:在试办“医药化工专业”的同时还可试办第二学士学位,多途径培养多种类型的制药工程人才。在获得化学工程第一学位的同时,取得药学第二学位。在我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生中,于第三学年开始选取一批优秀的志愿者,在修第一学位(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的同时,陆续选修药学专业的基本必修课。五年内同时修满两个学位的必需学分,并同时完成化学工程学与药学两方面的毕业设计(论文)者授予两个学位。此类学生第一学位为主,第二学位为辅,有条件者,两篇论文最好相结合。第一学位由清华大学化工系负责,第二学位由医药院校负责,合作对象待定。

方式3:在试办5年制本科“医药化工专业”的基础上可与兄弟医药院校合作培养医药化工硕士和博士生。在我系师资、经验和技术条件成熟时可更多更广地培养这方面的高层次人才。

医药化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SCI;文献计量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论文SCI-covered papers publish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Based on SCI as the data source, this paper collected the articles published since 2004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volves years, literature type, cooperation country, the paper citation rates, source journal, journal impact factor, partition and so on. This paper provide the references for the discipline development and school construction.

Key words:SCI;bibliometric analysis;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scientific paper

学科评价是指对学校对教学与科研投入与产出以及得到效益的一种评价。它的评价有多个方面,大致可以分为教学指标、科研指标。教学指标如师生比、博士学位授予量、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图书藏书量、人均藏书,以及投入数据库的人均经费等。科研指标有总研究经费、师均研究经费、研究经费资助教师比例、论文产生量、专利产生量、专利专化率、论文引用总被引、人均被引次数、核心期刊论文数、SCI收录论文数等等。其中,SCI收录论文数,既可以作为衡量科研产出,也可以作为评价科研水平的指标,受到学科评价工作者的欢迎。

本文以SCI为统计源,统计SCI收录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截止检索日2013年11月8日止,论文被SCI收录以及被引用等情况,从一个方面评价我校科研状况,为进一步发展科研实力,确立科研政策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以web of science平台检索南京中医药大学,包括各附属医院发表的科技论文。检索条件如下:地址=(Nanjing Univ Trad* Chin* Med*)OR地址=(Nanjing Univ Chin* Trad* Med) OR 地址=(Nanjing Univ Chin* Med*) OR 地址=(Nanjing Trad* Chin* Med* Univ) OR 地址=(Nan Jing Univ Tradit Chinese Med) OR 地址=(Nanjing Univ Trad Med);检索时间:2013年11月8日。

检索结果:截止检索日止,共检索到文献894篇。涉及作者918位,发表在115种期刊上,引用参考文献2522次,总被引次数2933次,去除自引有2471次,平均引用3.28次。数据结果与分析如下。

2 数据分析与讨论

2.1 论文总量年度分布以及被引用情况。

论文分布在2004至检索日为止,共有894篇论文被web of science收录。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4年到2008年,我校被SCI收录的论文屈指可数,但从2009年开始,论文数量开始大量增加,到2013年收录的论文数达到了232篇,从2010年到2013年属于我校SCI的高产阶段。一方面说明我校科研人员越来越认识到在国际性期刊上的重要性。在国际期刊上,体现了对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与科研水平的认可。同时,也与我校近几年对博士毕业资格要求的提高,以及对申请副高以及正高的要求大大提高是密切相关的,也与近几年我校教师申请省级及以上课题的热情有关。[1]

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很明白科学引文的重要性。课题在开始进行研究以前,研究者必须对前人曾经做过的相关研究要有个调研以及追溯,对整个课题的历史、现状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要有全面而且系统的了解,从而能做到胸有成竹。调研的结果应该是前人工作的继续,或者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并且是有意义的课题。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引用文献来支撑相关的论述。当自己的研究工作完成一个阶段,或课题结题撰写论文时,在论文中引用别人的数据或观点,以示区别作者自己的观点,并在论文最后把参考文献引上,这既是一位科研工作者科学道德的体现,也是科学研究工作本身继承性的需要,完全符合国际学术规范,实际上引文是科学论文的一个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论文引用率是指科学论文对文献的引用次数。论文引用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科研文献被其他国家或机构的认可度的标志(或数据等)。论文引用率的高低,说明了科学工作者发表的科学文献的被引用情况,也说明其在某一科学领域的影响力。科学论文是科学工作者科学成果的重要载体,它的被引用反映了科学成果受到了解和吸收、传播的情况,被引用的越多,说明其传播的范围越广,受到的关注越多,相应地,做出科学成果的科学工作者的影响力也就会增加[2]。

从文献被引用情况来看,图2可以看出,我校SCI收录论文被引用频次是逐年在增加,尤其随着2009年以后数的增加,被引频次增加的更明显。表1也可以看出,从篇均被引频次来看,虽然我们的论文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每篇论文平均被引频次也是一直在增加,并没有因为的数量的增加,而引用率降低的情况,说明我校科研工作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被同行权威的认同与关注程度也逐渐在提高。

2.2 论文合作国家分布

表2可以看出,从论文合作国家分布来看,美国、中国台湾和日本是与我校科研工作者合作比较多的国家,如表所示,共计402篇,占全部论文总数的45%。论文平均被引次数在前三位的是德国、加拿大、日本,分别为13.67、8.25、7.23。从篇均被引次数来看,与同类院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19.92、12.56、11.15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也希望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在已有的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同时,科研管理部门,也应该从单纯的SCI收录的奖励,结合被引用情况,来激励科研工作者,可以更大限度的激发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热情以及科研能力。

2.3 论文合作单位分析

表3可以看出,从合作单位来看,我校与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以及南京医科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合作的论文比较多,共计344篇,占论文总量的39%。从篇均被引次数来看,与中国药科大学合著的文献篇均被引次数均最高,有5.02次。这个数据低于与国外合著的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说明我校与国外同行合著的论文更容易被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2.4 论文文献类型分析

从文献类型看我校发表的SCI收录的论文来看,研究型论文占了90%以上,占据我校第一位。平均被引用3.40次,低于北京中医药大学5.06次。综述论文数虽然少,但其平均被引用率高于研究性论文,也远远高于其他类型的文献,说明综述与研究性论文的文献价值还是比较高的。

2.5 来源出版物分析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SCI期刊专业归属,以及JCR影响因子将SCI期刊进行排名,分属于一、二、三、四共四个区。因此这种分区情况不单单是按照影响因子走,跟专业也有很大关系。同样的影响因子,在工程技术类里一点多影响因子可能就能在二区,而在生物类可能只能在四区。根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的《JCR期刊影响因子及分区情况》,将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检索源期刊中一区、二区和三区期刊收录的论文界定为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

从表5中可以看出,11种期刊,刊载了我校科研工作者所发表的232篇论文,占论文总量的23%。其中,二区的论文数有16篇,占2%;三区论文有115篇,占13%;四区论文有101篇,占11%。二区以及三区的论文量有15%,高于四区论文的量,也就是说,高水平的期刊论文还是比较多的,这一点可以肯定上我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校发表的论文中,未见到一区的期刊,也是我校科研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2.6 研究方向分析

从表6看出,从研究方向来看,我校发表的被SCI收录的论文,药学、药理学、化学、中西医结合医学,以及分子生物学占了90%以上,作为中医药院校来讲,没有突出中医以及中药的特色,因此,突出中医中药特色,在国际上发表更多中医中药类的文献,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以及科研支持部分应该努力的方向。[3]

3 结论

通过应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对南京中医药大学发表SCI收录科研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我校发表SCIE收录科研论文的特点如下[4]:

⑴我校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E收录论文数量在逐年增长,但自2009年起不但速度明显加快,而且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也稳步提高。结合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分析,原因有三个方面,学校颁布了一系列发表SCIE收录科研论文的激励政策;国家对科研,特别是中医药研究的投入显著提高,有效的改善了学校的科研条件;国际上对中医药的态度也由怀疑逐步转为认可,使得中医药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校师生要抓住这个契机,深化对中医药的研究,努力推动中医药进一步走向世界。

⑵从论文合作单位和国家分析可发现,我校的科研工作与国外和校外的合作偏少,而与国外或校外合作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明显高于本校独立完成论文,特别是与德国合作的3篇论文,平均被引次数达到13.67,这说明我校的科研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显著的差距,这也提示我们要加强与国内外先进的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继续深化“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

⑶从研究方向分析可发现,我校发表的被SCI收录的论文,大多数来源于药学、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而中医的临床研究较少。诚然这些学科由于可以比较直接引入一些现代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论文相对比较好发,但中医临床始终是中医药的核心所在,也是特色的体现。因此建议学校对中医临床的研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以使中医药能真正进入世界医疗体系,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

[1]许吉,王广东.SCI收录上海中医药大学论文的计量分析.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1,20(4):67-68.

[2]尹莉,曲安京,赵继伟.一种新的引文计数函数――基于对《自然科学史研究》的统计分析.情报杂志,2011-12-18.

[3]李洁.1988年~2012年贵州师范大学SCI收录论文统计与分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4):117-120.

医药化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麻黄碱,麻黄素,中文译名,定名

中图分类号:N04;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6-0047-06

The Transformation and Nomenclature of the Chinese Name for Ephedrine

XU Dingding

Abstract:From 1920s, ephedrine became th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rug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 Because the early researchers have published in foreign languages, there were kinds of transcription names and free translation names of ephedrine when it was introduced from different translators As two main translated names, mahuangjian and mahuangsu have been coexisted to this day after two times of the work of official term standardization This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rm is a vivid case to find various influences and impacts depended on different translator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modern indigenization of science terms

Keywords:ephedrine, Chinese translation, denominate

引 言 麻黄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ephedrine(麻黄碱)是提取自麻黄的有效成分,是中国国内较早进行的,也是中药药理学研究成就最大的药物之一。由于早期研究均为外文,因而根据外文文献的来源、译介时间和翻译者主体的不同,衍生出多种中文音译词和意译词。在学界,虽然经过民国时期和1949年后两次译名审定,但由于译名使用习惯和翻译方法的区别,使得“麻黄碱”“麻黄素”两个中译名并存至今。分析ephedrine一词中译名的变迁,不仅可以了解生物碱类科学名词在中国早期的形成与演变,也可以看出科学家群体在科学名词本土化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深刻影响。

一 麻黄碱的早期研究和在中国

的传播 1885年,日本药物化学家长井长义从麻黄中提取出有效成分麻黄碱,并于1887年在德文刊物上①[1]。此后,长井长义又于1892、1893年在日文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制取方法和化学式测定等研究的文章,将麻黄碱“以其原植物的拉丁名,称ephedrin”②,并以片假名“エフェドリン”作为其日文名称[2]。

1909年,中国国内译介日文西洋医学的著名学者丁福保在其编译的《化学实验新本草》一书中,在“麻黄”条目下介绍了长井长义的工作,并原文引用了“エフェドリン”一词,没有提出中文译名[3]。1923年后南满医科大学袁淑范等人在医药杂志上就直接使用德语词ephedrin,或加上音译的“爱菲特林”来表示麻黄碱[4-5]。到1926年,丁福保在《汉药实验谈》中提及麻黄碱时,也改用中文音译名“爱勿独林”,只是仍然附上日文及德文名称[6]。

由于早期麻黄碱的研究结果主要以德文和日文发表,影响有限,英语背景的研究者对此知之甚少[7]。在不了解前人工作的情况下,1923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药理学家陈克恢开始研究麻黄碱的药理作用。他与协和药理系主任施密特(CFSchmidt)的研究引起世界瞩目。1926年,协和医学院的药物化学家赵承嘏和继任的协和药理系主任伊博恩(BERead)继续研究和发表了关于麻黄碱、伪麻黄碱的提取和制备等研究结果。上述论文均以英文发表,但到1927年发行的《中国生理学杂志》(Th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的第一卷第一期中,两篇关于麻黄碱的论文中文标题中均将ephedrine译作“麻黄素”[8-9]。其后《中国生理学杂志》相关论文也都采用这一译名,这可能反映了部分协和医学院的研究者的意见③。作为民国时期国内学术地位最高的医学和生理学期刊,这一译名对药学界和该杂志的读者群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值得一提的是,与“麻黄素”一词主要见诸学术期刊不同,受一些科普刊物的影响,同一时期使用的中文译名“麻黄精”④似乎有更广泛的受众。1926年,周建人在自己主编的《自然界》杂志上的《麻黄的性质》一文就采用了“麻黄精”这一名称[10]。尔后在专业期刊中也时有出现。如1928年10月出版的《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刊载了一篇简短的译文《天然及人造麻黄精之比较》[11];同年的《医药学》杂志中,有机化学家黄鸣龙也采用了这一译名[12]。这一名称的流行,可能与当时常把纯化的化学物质译作“某精”有关,如烟碱称作“烟精”,胰岛素称为“岛精”,肾上腺素称为“肾上腺精”“副肾精”等,因而将ephedrine译作“麻黄精”也显得顺理成章,而且还颇受欢迎。1929年,在《古今科学家对于麻黄之研究》一文中,作者说“现世学术界所称为伊菲特纳ephedrine者,烈(汤伟烈)按此名大可译作麻黄精”[13]。1930年,鲁迅翻译的《药用植物》一书中也有如下的句子“……麻黄的有效成分是厄茀特林,又称麻黄精”[14]。1933年,作为中药科学化研究的主要机构之一,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在其概况介绍中也说“制造部……现在制造中者,为麻黄精(ephedrine)”。有趣的是,即使协和医学院的研究者和学生,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之外的刊物上也有使用这一名称的。另外,由于陈克恢的研究是当时中药科学研究中最负盛名者,因而“麻黄精”也常见于报章书籍的介绍。其他采用这一名称的文献就更多了,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二 民国时期权威工具书对ephedrine

的收录与译名的官方审定 20世纪20年代末,麻黄碱成为国际公认的治疗哮喘的重要药物,自然也为医药工具书编辑者所注意。1929年1月,国民政府卫生部开始编纂《中华药典》,1930年5月正式颁布。此后不久出版的还有《高氏医学辞汇》等。这些医药学工具书均有关于ephedrine的词条。

《中华药典》可能是收录ephedrina(即ephedrine的英式拉丁拼写)一词最早的中文医药工具书,其中文译名为“麻黄素”。该药典中其他生物碱也译作“某素”,如aconitina(乌头碱)译作“乌头素”,theophyllina(茶碱)译作“茶叶素”等。而《中华药典》的审查人中,就包括曾在《中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中药药理研究论文的伊博恩、朱恒壁、赵燏黄那批重要的药理学家,他们选择这类译名也在情理之中。《中华药典》的主要功能是对药品的品质、性状、含量等进行规范,审查药名并非它的主要任务。但是,作为民国第一部部级药典,其药名的权威性对使用者的影响自然不容忽视。另一流传较广的医学工具书《高氏医学辞汇》也在其第七版(1931年)中收录了ephedrine一词⑤,中译名也为“麻黄素”。作为“我国近代最重要的医学工具书”,《高氏医学辞汇》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标准中英医学辞典”[15],影响极大。

1930年后除《中国生理学杂志》外,在《中华医学杂志(中文版)》《医药学》《中华药学杂志》等学术刊物上,相关论文也大都采用“麻黄素”这一译名。与上述工具书一样,这一现象应视作中药科学化研究者这一群体长期延续使用这一译名的结果。

与此同时,20世纪20年代虽然迭经科学名词审查会等机构进行名词审查工作,但在药物名词方面仍然较为滞后,因而教育部译名委员会于1929年3月开始组织药学名词审查工作,交付国立编译馆编审,于1932年11月公布了《药学名词》。其中的化学名词“均系依据部颁《化学命名原则》而定”[16]。《化学命名原则》涉及生物碱的命名规定如下:

复杂之醣类,配醣物类(glycosides),生物碱类(alkaloids),染料(dyes),蛋白质(proteins),酵素(enzymes)及其他结构复杂或结构不明之物质,得用旧有名称或依原名译之[17]。(《化学命名原则》“有机化合物”“总则”第86条)

其下列出的两个生物碱名词nicotine和caffeine的中文译名分别为“烟碱”和“咖啡碱”。不用流行的其他译法而用“某碱”,似可从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郑贞文的《化学命名原则自序》一文中找到答案。他说:“……至新定之名字有新创者,必须注意于(一)谐声,(二)会意,(三)有系统,(四)应语源,(五)合构造,(六)表物性,(七)便音读,(八)易书写,(九)避同音,(十)避歧义,(十一)避异形。”[18]在英语词汇中,化合物词尾为ine的表示碱性物质。将生物碱命名为“某碱”,符合上述“有系统”“应语源”“表物性”的要求。因而《药学名词》中ephedrine的“决定名”就定为“麻黄碱”,“麻黄素”则作为其“旧译名”[16]。

《药学名词》后受到了学界的重视。1935年,药物化学家、《中华药典》的编纂者之一于达望提出十条药典修正意见,其中第九条为“药名及其他名词,应以教育部公布之药学名词及其他有关系之名词为标准”[19]。赵燏黄也说要在其《现代本草生药学(上编)》的后续中采用《药学名词》规定的药名[20]。1939年出版的《高氏医学辞汇》第九版中,ephedrine的中文译名也增加为“麻黄碱,麻黄素”[21]。而从30年代开始,一些详细介绍生物碱类的专业书籍,如《化学概论》《实用有机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工业原料》等,均采用了这种译名法,如罂粟碱、古柯碱、马钱子碱等,其中自然也包括麻黄碱。这是与药理学和有机化学的发展相匹配的。生物碱类名词的整体规范化,是“麻黄碱”一词在确立其标准地位后,逐渐得以推广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麻黄碱”一词虽已被确立为ephedrine 的标准中译名,并散见于《药和化学》《药学季刊》等为数不多的期刊,但“麻黄素”一词依旧在大量使用。《中国生理学杂志》的中文标题直至1939年仍采用麻黄素一词(根据目录,1939年后该刊似未再刊载有关麻黄碱研究的论文)。1934年《医药学》杂志刊出一篇译文《属于麻黄碱(Ephedrine)及Tryptamine之十种胺类(Amines)之药理作用》,但同期又有一篇译文《麻黄素及其诱导体之定性试验》。这种情况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其一,国内麻黄碱的研究主体依然是协和医学院、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等机构,其研究者和学习者习惯使用已有名称。另外,《中国生理学杂志》是英文期刊,其中文标题的译名是否符合最新规范,编者未必十分重视。其二,早期药理研究更多地关注药物来源、性状和药效等问题,对研究者而言,药名只要易用且便于区分即可,在早期生物碱类研究种数不多的情况下,“麻黄素”这样的名称并无大碍。可见药物学家和化学家在名词定名方面的不同态度。

但是,随着有机化学研究的进步、中药药理学研究的进展和中文科学名词的规范化,生物碱作为一类重要物质,笼统地称之为“某素”,既不易体现出物质的性质,在命名上也易与其他有机物质混淆。1943年,药物学家楼之岑在提出《中华药典》的命名法改进意见时说[22]:

生物碱类之名称,应一律加一“碱”字——第一版药典中,生物碱(膺碱⑥)类名称,非照英文名译音,即取原植物名后加一“素”字,而配醣类名称之后亦常用“素”字,故生物碱与配醣物之名称不易从形式上分别,应依照药学名词之规定,一律用植物名后加一“碱”字。

这一意见,不仅是麻黄碱等名词逐渐代替旧有名词的反映,也是有机化学的发展对译名严谨化的要求。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中华药典》第二版并未面世,无从得知其收录ephedrina时所采用的名称,但由“国立编译馆”编审、1950年在台湾公布的《化学名词》一书中,再次确立了“麻黄碱”这一译名[23]。

三 1949年后ephedrine中译名的审

定与“麻黄碱”“麻黄素”二词的并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也很快开展了学术名词的审定工作。自然科学组各科名词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负责,下设若干小组和分组;医药卫生名词由卫生部负责。生物碱因为兼具化学和药学两方面的特征,因而分别归于化学名词和药学名词,由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化学名词审查小组以及卫生部组织的药学名词审查委员会进行审查。前者联系了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主持生物碱名词的审查工作,其成员有曾广方、刘宝善、李承祜、王葆仁、朱任宏、梅斌夫、高怡生、赵承嘏[24];后者的组成人员较多,其中进行过生物碱类研究或发表过有关论著的有赵燏黄、楼之岑、袁士诚、薛愚等人[25]。在此我们分别就两者的情况进行考察。

1951年1月,在编审“国立编译馆”《化学术语》等旧稿的基础上,化学名词审查小组在《化学》期刊上陆续刊载了《化学名词草案》(以下简称《草案》)。《草案》中列出的ephedrine一词,中文译名为“麻黄素;1-苯-2-甲氨(基)丙醇[1]”[26]。考虑到审查者,即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其前身就是国立北平研究院药物研究所,赵承嘏、梅斌夫等人均长期采用“麻黄素”等译名,这一点就不足为怪了。1955年1月,在综合各方对《草案》的意见后,化学名词审查小组出版了英中对照的《化学化工术语》,其中ephedrine一词的中译名改为“麻黄碱;麻黄素”[24]。同时,《化学化工术语》编订条例中规定“同一意义的几个不同名词之间用(;)分开,较妥者置于最前面”[24]。

药学名词是药学名词审查委员会1951年8月开始审查的,初稿分发全国各医药院校征求意见后,于1954年春进行合并整理。此后,“为应急切需要,先出版外文中文对照之部,所有中文外文对照之部容再版补入”[27]。这就形成了1955年出版的英中对照“副编”和1956年出版的中外文对照“正编”的两册《药学名词合编》。在 “副编”中,ephedrine对应的中文译名仅有“麻黄碱”一词[27];在“正编”中,则有“麻黄碱,麻黄素”二词对应ephedrine[25]。这一倾向于“麻黄碱”的选择,应也与上述的几位药学名词审查委员有关。前述三四十年代介绍生物碱或提倡“麻黄碱”译名的著作和文章,就有不少是他们的手笔。

化学名词审查小组的另一项工作是化学物质名词的审定。在修订旧有《化学命名原则》的基础上,于1951年7月出版了《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其中涉及生物碱的部分,与前述《化学命名原则》基本相同。但与民国时期的名词审定不同的是,上述的《化学化工术语》和《药学名词合编》,均未提及遵照《化学物质命名原则》进行译名审定。

由上述情况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名词审查活动中,“麻黄碱”“麻黄素”均作为ephedrine的中文译名保留下来。直到2000年的《英汉化学化工词汇》第四版中仍然如此[28]。“麻黄素”一词的生命力,除了它被从事中药药理和生物碱研究的科学家共同体长期使用之外,也与麻黄素较早就作为一种为人熟悉的药品密切有关,而1949年以后很快建立起来的麻黄素生产工业又加速了这一名词的传播。其后,作为一种受到管制的药物,“麻黄素”一词还时常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之中。当“麻黄素”成为大众的一种习惯用词后,“麻黄碱”一词虽然更符合译名的规范,就难以取而代之了。

与此相对的是,1953年第一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即收录“麻黄碱”[29],此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均收录“盐酸麻黄碱”一条。而在国家医药管理局编写的《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的编写说明中,则有“植物拉丁学名的词根加‘in’的成分名称:根据词根对译原则,把‘in’对译成‘素’”,以及“常用词尾的对译:词尾‘ine’为生物碱,‘in’为中性成分,‘oside’为甙……”等明确规定[30]。这些说明让人重新想起40年代的更改译名的呼吁。而该书的审稿者之一,就是曾经疾呼改变生物碱类旧命名法的楼之岑。

四 余 论 ephedrine一词的中译普通名词至今存在二名并存的情况,这在生物碱类的命名中是比较少见的,或许在化学名词中也为数不多。实际上,除了上述的意译名,ephedrine的音译名不仅在20世纪20年代得以使用,在三四十年代也时常出现。

与各种意译名的广泛使用不同,ephedrine一词的音译名似乎主要出现在一些介绍现代药学进展的中医药书籍和期刊中。如1931年《科学的验方新编》一书,作者在“鸬鹚涎丸治百日咳”的药方后加注解说:“麻黄据近人之研究,谓内含一种成分名爱非特林,能弛缓支气管,而奏定喘止咳之功。”[31]1932年《现代国医》杂志也有一篇《麻黄与爱非特林》的短文,对麻黄碱的药效做了十分简要的介绍。1935年《最新实验药物学正编》中介绍麻黄成分“含有一种植物盐基,名曰爱泛特林”[32]。中医药书《汉药新觉》也采用了这一译名。除了正面介绍外,也有从反面进行引用的,如1933年《灸法医学研究》的序文中,作者批评国人唯西方是从,不重视中医,“待外国人证明了,方假用外国名词以示新颖”。第一个例子就是“爱非特林”[33]。此外还有“爱非术林”“爱夫得灵”,前述的“爱勿独林”“伊菲特纳”“厄茀特林”等音译。可见这样的音译取字并无一定之规,更像是译者随文自译,其杂乱无序也说明音译名的使用范围比较狭窄,恐怕还多有未见及者。虽然1949年之后音译名仍有人使用,但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或许鉴于ephedrine一词译法太多,有些工具书,如《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版)在“麻黄”条中并未采用中译名。该书在“国外学说”栏中主要是引用日人研究,采用片假名“エフェドリン”;在“近人学说”栏中,则用“ephedrin”。还有一些学者,如黄劳逸在其论文和著作中也未给ephedrine取中译名[34-36]。

而上面提到的“麻黄精”后来没有得到认可也颇值得玩味。其主要原因可能还是这个名词没有得到药物化学学术共同体的认可。麻黄素得到认可首先在于它被提出时,就在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共同体学刊上出现,并逐渐在这个学术圈子里被认可,而这批学者后来又把它编在知识传播上非常重要的《中华药典》和《高氏医学词汇》等工具书中,无疑进一步巩固了它的地位,加上相关化学教科书的推广、普及更使其“根深蒂固”。相形之下,麻黄精虽在社会上曾产生影响,但在学术共同体,尤其是学界精英的认可度比不上麻黄素,因而在学科的知识传播体系上未被采用,被淘汰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ephedrine一词并存的两个中译名,均为学界所长期采用,这也是很有趣的。特别是“麻黄素”一词的流传,得益于它的主要研究者从一开始即选择了这个译名并长期于研究和生产中采用,形成广泛的使用群体;而“麻黄碱”一词则更符合化学名词的命名法和有机化学发展对术语规范化的要求,受到推崇和提倡。当两个名词都在科学家群体中被接受时,二者并存就不足为奇了。而作为一个化学译名中的“特例”,这两个译名恐怕还会继续长时间保留下去。

致谢:感谢我的导师罗桂环研究员对选题的指导和对全文的仔细修改。同时感谢廖育群研究员对中医药书籍中出现的译名问题的详细指点。

注 释

①见Nagai, NEphedrinPharm Ztg1887,32:700转引自文献[1]。

②ephedrin为麻黄碱的德语词,英语词为ephedrine。19世纪末,日本学者视德国为医学、生理学中心,前往留学的很多,所写的论文也常用德文。

③《中国生理学杂志》是中国生理学会的会刊。中国生理学会于1926年在协和医学院生理系成立,早期会员也主要以协和医学院的研究人员为主。

④麻黄精一词可能较早已经出现。吴承洛回忆说,1922年上海粹华制药厂等尝试“以中药制成药水,用时只需混合,不待煎煮”时,就生产了如“贝母精、当归精、麻黄精等普遍使用之药”,且似乎销路不错。但这种“麻黄精药水”显然与后来所指的ephedrine相去甚远。由于缺乏文献,其中文名称是否存在借用不得而知。

⑤《高氏医学词汇》第六版(1930年)多方检索未得,未知其详。

⑥当为“赝碱”。

参 考 文 献

[1]Chen K KTwo pharmacological traditions:notes from experience[J] Annual Review of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1981,21:1—6

[2]長井長義漢藥麻黄成份研究成績(續)[J]藥學雑誌,1892,121:181—221

[3]丁福保化学实验新本草[M]上海:文明书局,1909:221—229

[4]袁淑范汉药麻黄之医治效用[J]民国医学杂志,1923(2):13—20

[5]章飞仙汉药麻黄之医疗应用及药理[J]医学杂志,1924(18):90—97

[6]晋陵下工汉药实验谈[M]上海:医学书局,1926:198

[7]Lee M RThe history of Ephedra (mahuang)[J]Journal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of Edinburgh,2011,41 (1):78—84

[8]伊博恩,林巧稚麻黄素挪复卡印与肾上腺素及硫酸钾之混合麻醉液[J]中国生理学杂志,1927,1(1):23—32

[9]冯志东纯正“盐酸麻黄素”之制法[J]中国生理学杂志,1927,1(1):63—68

[10]乔峰麻黄的性质[J]自然界,1926,1(3):209—213

[11]译丛:天然及人造麻黄精之比较[J]中华医学杂志,1928,14(5):56—57

[12]黄鸣龙药化新知:酒精制剂中三烷醇之检定、乌罗特罗屏(Urotropin)之迅速定量法、麻黄精(Ephedrin)及其盐类之试验[J]医药学,1928(12):54—55

[13]汤伟烈古今科学家对于麻黄之研究[J]农事双月刊,1929,7(5):40—54

[14]鲁迅,译药用植物[C]//李新宇,周海婴鲁迅大全集16,译文编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212

[15]张大庆高似兰:医学名词翻译标准化的推动者[J]中国科技史料,2001,22(4):324—330

[16]教育部公布药学名词[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3:凡例,63

[17]教育部公布化学命名原则[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43

[18]郑贞文化学命名原则自序[J]福建教育周刊,1933(154):38-39

[19]於达望对于中华药典改正时之我见[J]药报,1935(46):1—3

[20]赵燏黄,徐伯鋆现代本草生药学(上编)[M]中华民国药学会出版,1934

[21]鲁德馨,孟合理高氏医学辞汇[M]中华医学会出版委员会,1939:143

[22]楼之岑对于中华药典第一版命名法修改之建议[J]药学季刊,1943(5):199—200

[23]教育部公布化学名词[M]台北:正中书局,1950:227

[24]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化学化工术语[M]北京:中国科学院,1955:序例,95

[25]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药学名词合编·正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序例, 88

[26]化学名词审查小组化学名词草案(续)[J]化学,1951(Z1):233—261

[27]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药学名词合编·副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序例,41

[28]科学出版社名词室英汉化学化工词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681

[29]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一九五三年版上海:商务印书馆,1953:192

[30]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编写说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31]林徵五科学的验方新编[M]丹阳:林徵五医室,1931:142

[32]温敬修最新实验药物学正编[M]上海:上海中医书局,1935:112

[33]周子叙灸法医学研究·序[C]//原志免太郎著周子叙,译灸法医学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31

[34]黄劳逸汉药麻黄之研究[J]科学,1931,15(11):1790—1812

医药化学论文范文第10篇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药学会承办,国邦药业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定于2014年6月初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将邀请两院院士作特邀报告,并就我国青年药学科技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同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及评奖

①征文范围: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药剂、药物分析、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药品与质量、海洋药物、老年药学、制药工程、抗生素、医院药学、药事管理、军事药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安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医药知识产权、药学史等药学领域研究论文,以及近年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均在应征范围。论文要求立题明确、条理清晰、实验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并没有在科技期刊公开发表。②征文要求: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青年工作者征文,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年龄在45岁以下(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论文格式请参照《中国药学杂志》。应征论文字数限3 000字以内(包括参考文献)。③论文评审:由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合格的论文将收载在大会论文集中。遴选出50篇论文作会议报告交流,每人12分钟以内,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会议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奖励金额(含税)分别为2 000元、1 000元、600元人民币,并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③其他事项:请将论文电子稿以Word格式编辑后发E-mail至:,并注明稿件所属专业,以便于论文评审;文责自负。我们收到每篇稿件后,将及时给作者邮件回复。会议获奖论文推荐在《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学会主办期刊发表。⑤征文截止日期:2014年5月9日。

2 会议情况查询

上一篇:微生物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科学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