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范文

时间:2023-02-24 23:38:17

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范文第1篇

陈适点开的是手机里一个叫“医口袋”的APP,不仅包括各类病情的详细介绍,还包括及时更新的医疗知识和医疗条款,看病的时候具体记不清的条目就可以调出来随时翻阅。之前,陈适跟病人解释病情时则需要事先准备一些小纸条,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病情、如何治疗和预后等。然而每天接诊的病人很多,他基本上没有时间给病人做详细讲解。

移动互联网让陈适等医生随时通过手机浏览国内外最新医学资讯成为可能,而患者则可享受在线挂号、查看化验单、缴费、咨询等服务。除了让医生和病人建立起更方便的双向联系外,不少移动医疗APP的业务模式是搭建面向全国患者和医生的开放平台,可以进行网上健康咨询和服务,同时还能满足患者术后恢复、慢性病调理等需求。

无疑,移动互联网热潮正在席卷医疗领域。在为老百姓提供便利的健康服务的同时,移动医疗发展中遇到的盈利模式、门槛过低、政策约束等难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火热市场

“本轮总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未来双方将共同在互联网医疗领域进行深耕,这也是该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融资。”

“互联网医疗领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融资依然是丁香园。今天刚宣布的某个号称‘一亿美元’的投资信息披露是公开的忽悠人”。

一个多月前,丁香园CTO冯大辉连发数十条微博对挂号网的腾讯融资提出质疑。有意思的是,此前丁香园刚刚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战略投资,创下当时该领域融资新高。

一场口水战直接把目光移向了移动医疗领域,一种利用移动终端和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健康咨询、疾病评估、挂号缴费等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兴行业兴起并迎来爆发机遇。

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就频获融资。除丁香园和挂号网之外,春雨医生获得5000万美元C轮融资、5U家庭医生完成近千万元首轮融资、九安医疗开发的智能健康品牌iHealth获得小米公司2500万美元投资

互联网企业对移动医疗表现出的兴趣还不仅仅如此。除腾讯、小米入资创业者之外,阿里巴巴联合北京友谊医院和东华软件公司共同推出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未来医院”。

阿里巴巴的目的是希望打造基于大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智能就医平台,年内将会有约50家“未来医院”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10个城市。阿里巴巴还斥资1.7亿美元战略投资中信21世纪,之后中信21世纪更名为阿里健康。

百度则主打“大数据”,联手智能设备厂商和服务商推出“北京健康云”。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将分析结果提供给医院、健康咨询机构、减肥机构、健身机构等健康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专业健康服务。该项目为北京祥云工程重点项目之一。

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移动医疗领域与其市场快速发展不无关系。目前该市场规模已达到数十亿元,而且增速还在逐年加快。根据艾媒咨询的预测,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增长率接近30%。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25.3亿元。

此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医疗资源的供需缺口明显加大,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都对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利好条件。

原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将推出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预算达到611亿元,是历年来政府在医疗信息化试点工作中预算最多的一个工程。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总投资规模有望超过1000亿元。

双刃剑

无疑,移动医疗市场这块蛋糕是诱人的,但其尚不明确的盈利模式却阻碍着移动医疗的可持续发展。

在线问诊模式就是证明。“好大夫在线”虽然收录了近30万医生,积累了几十万用户,但在其信息查询服务、专家咨询服务、预约挂号和电话咨询等产品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其他服务都无法产生利润。“春雨医生”则采取部分在线服务付费模式,但付费用户比例不到5%,且全部交给医生;免费问答也要向医生支付报酬,并一直倒贴钱。

除了在线问诊模式外,广告、增值服务等模式也是目前国内移动医疗企业的主要盈利模式。睿峰科技CTO马泳宇表示,企业靠庞大的用户量来卖广告的模式并不能长久,而应该深入诊疗环节,因为移动医疗的核心还是医疗本身。

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国外的移动医疗产品已经有盈利模式,企业会向医院、医生、药企、保险公司和消费者进行收费。ZocDoc是美国一家在线医生预约网站,采取对患者免费、向医生收费的商业模式,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元使用这个平台。WellDoc的主打产品是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以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和存储血糖数据,该公司主要向保险公司收费。

不过国内企业很难借鉴这些模式,这和中国医疗体系的复杂性不无关系。国内一家医疗企业的高管说:“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还不能和美国成熟的商业模式相比,国内现状是以公立医院为主,医生资源主要限制在公立医院,同时,商业医疗保险业不发达,根本不可能照搬国外模式。”

门槛过低是阻碍移动医疗发展又一原因。在移动医疗行业中,良莠不齐的信息解答内容将直接影响用户的信任度。目前的医疗软件中,有的软件比较规范,在线解答的医生标明了工作单位、姓名、专业等信息;但也有不少软件信息并不全面,还会出现诊断错误的情况。

这和处于缺失状态的监管不无关系。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均未涉及互联网医疗行业。

事实上,政策约束是移动医疗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中信产业基金投资副总裁何风志在由“健康界”与北京安贞医院联合主办的健康圈媒体训练营上表示,众所周知,我国的医疗卫生叫事业,而不叫市场,所谓事业是指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

清科创投高级投资经理丁康认为,受限于国内医疗体制、治疗等环节的障碍,目前的移动医疗还不能算真正意义的移动医疗。真正的移动医疗在于能够实现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有效交互,通过采集病患的身体健康数据,智能地给与患者健康管理建议,而不仅仅是将挂号、问诊、治疗等环节的打通,解决中国大城市看病难、挂号难的问题。

2009年原卫生部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医疗保健信息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这就意味着在线问诊的医生,只能给患者提供与健康相关的指导意见,以及提醒患者就医前和就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而不能给患者开处方。

对于在线诊断是否触及非法行医红线,法律和政策层面一直未给予明确的答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医疗机构执业必须进行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得开展诊疗活动。同时,移动医疗所属公司在没有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情况下组织行医行为,系行政违法,应受到卫生行政机关行政处罚。

这意味着在移动医疗APP上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因为其所服务的APP服务商不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其行医行为也属于非法行医行为。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医生可能构成非法行医罪,承担刑事责任。

监管受到如此关注,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杏树林CEO张遇升提到:“应尽快出台相关监管政策,至少可以明确‘黑白’,让我们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不可为的就尽快打住,别浪费投入。”

事实上,国外在政策监管方面早已先行一步。美国在2012年通过了对医疗类APP的监管法案。FDA也宣布将在2014年正式出台相关监管草案。

移动医疗范文第2篇

急救车在移动过程中,车上的X光片机同时开启。几乎就在车载X光片机拍照的同时,远在8公里之外的医院就已经收到了X光片机传回来的数据报告,医生们根据数据报告一边通过视频指挥急救车上的医生进行急救,一边商议下一步的诊断计划……

跟以前只有等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医生才能诊断相比,上述创新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而要实现这一结果,前提是要实现高清视频的稳定传输。在2013 GSMA亚洲移动通信博览会现场,中国移动首次将 4G移动通信技术纳入急救医疗体系,开启了移动医疗领域的新纪元。

看见未来

X光片机同步传输只是移动医疗最基本的功能。

83岁的Sigrid Gorn正坐在客厅的椅子上,看着手腕上的血压读取器对着电视屏幕说:“好,看到了。”

电视机屏幕里则是面带微笑的Malte Cornils,这位计算机专家正在德国柏林的查瑞特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与Gorn视频通话。

“一切正常。”Cornils告诉Gorn,“我已经收到你的血压和脉搏测量值了。”

这是在波茨坦开展的老年人辅助系统实境测试,Gorn便是其中的一位参与者。此次为期50天的试验将测试“环境辅助生活”(AAL)项目研发的部分技术。AAL是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拨款扶持的科研项目。

电信创新实验室的健康研究与创新总监Michael Balasch说:“项目首要目标是打破孤立解决方案的模式,构建标准化的AAL平台,另外则是通过推出开放标准系统,确保老年人能够用上价格适中的AAL和远程医疗解决方案。”

以上是西门子公司在其《未来之窗》杂志中为人们描绘的一个情景。而这并不只是设想,它已经成为了现实。

科技正驱动着人类创造更好的医疗服务,移动医疗就是趋势之一。

移动医疗,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如移动电话、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例如,通过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来提供医疗信息和医疗服务等。2007年该概念首次提出,2009年被公众接受,之后发展迅猛。

移动健康时代

“移动医疗的市场范围很大,有低端也有高端。”在美国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总经理李瑞看来,移动医疗有商机,大家会关注这个领域。不过每个商家关注的领域不同,例如有的人只是提供检测,有的人则提供老年服务,不同年龄层的医疗需求不同,也会有不同的模式去满足不同的需求。

杏树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移动互联网医疗应用软件开发的机构,其创始人张遇升介绍了目前移动医疗的情况。

2011年,张遇升选择回国创业,杏树林就此诞生,公司旨在为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基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临床信息服务。主要产品“医学文献”和“医口袋”,是专门为医务人员量身打造的免费智能手机应用,为医生提供个性化的文献和参考资料,包括药典、检验、医学计算等。

移动医疗主要包括医院、医药公司等医疗服务相关组织;医生、营养师、健身教练等服务机构及相关专业人员;以及求医问诊的患者、及对医疗健康信息有需求的普通消费者等三类用户。

不同用户市场,均有相应的移动医疗模式。

例如,Vocera公司针对医院提供可供在医生和护士佩戴的移动设备,随时发送、接受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以往在医院里使用的BP机;而Zeo公司则主要以普通患者为目标客户的公司,其主要的产品是通过一个可佩戴的硬件来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

具体来说,Zeo提供一个腕带和头贴通过蓝牙和手机或其他设备来记录晚上的睡眠周期。用户通过监测的得分变化和该指标的平均值相比较,以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这也支持了Zeo对用户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

而在中国,2000年成立的医药生命科学专业网站丁香园也在涉足移动医疗领域。

丁香园旗下产品众多,主要包括帮助医生提供文献检索资料、求职信息、分享病历等的“丁香客”,以及帮助医生提高医药处方准确性和安全性的“用药助手”。

“以医生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模式很有想象空间,因为这有可能会吸引到药厂的关注。丁香园之外,杏树林、睿医等新兴企业都在服务医生这个专业群体。”一家大型社交网站的运营经理李力表示。

而针对普通消费者推出可穿戴设备的天津九安公司在未来则更为看好物联网和大数据,即将所有的数据电子化,对一个用户的整个行为进行追踪。该公司自主研发的iHealth(智能血压计、智能血糖仪等)被称为在移动平台方面的最具潜力的创新性产品。《纽约时报》曾盛赞iHealth是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上四个最酷的产品之一,其也被业界认为开启了移动健康时代。

超百亿元的“蛋糕”

移动医疗,带来的不仅仅是医疗上的便捷,还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像我们之前没有淘宝而现在有电商一样,在移动互联时代,医疗市场也必将会有移动医疗的市场空间。”李瑞认为,一个产业的市场很好,一定是因为有需求的存在。现在的医疗市场就像大家吃大锅饭,机会非常多。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7.7%。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达到125.3亿元。

此外,中国在卫生事业方面的“十二五”规划,给移动医疗市场带来利好。例如在基层医疗领域培训15万名全科医生,城乡居民电子健康病历建档率达到全国人口的75%以上。

艾媒认为,在未来5年,中国医务人员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将接近100%,医患沟通平台将较为完善,中国也将逐步建成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城市或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为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这一切都表明,移动医疗市场正在迎来春天。

“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很大成长空间而又处于变革期间的医疗产业来说,机会多多,哪怕一个细分的领域出来,都是一个很大的体量。”李力说。

探寻盈利模式

尽管瞄向了更为长远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于就医观念的难以改变,先行试水移动医疗的企业势必需要先经过一段艰难的开创之路。

“2012年国内移动医疗处于起步阶段,各企业正积极布局,探索各种运作方式,不过盈利模式尚未清晰。”艾媒咨询表示。

例如,春雨掌上医生系统,该公司的产品是针对普通消费者提供“自查+问诊”的轻问诊的工具类APP,也就是说,该公司主要希望解决用户在有身体疾病症状的时候能随时、随地地利用手机做诊前咨询。

除了能够用其查找附近的医院、药店等,产品还包含免费以及收费提问。

但目前该公司的付费用户并不多,而医生的费用则由春雨支付,盈利模式并不清晰,无论是用户还是医生都处于市场培育阶段。

移动医疗的先行者――“好大夫在线”平台同样也在耐心寻找盈利模式。“通过互联网提高效率来解决医疗资源紧缺问题,将是‘好大夫在线’未来盈利的方向。”该网站创始人王航行曾对媒体表示。

目前“好大夫在线”平台共有30万名医生,其中有5万名活跃医生,以免费解答患者问题来积攒用户群体。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好大夫在线”从最初的网站留言回答进阶到付费回答,可能是1对1或者1对2模式,这取决于用户的付费情况。但这种付费一般都比较低。他认为,“好大夫在线”的盈利模式难题实质并不在于付费低,而是手段,“医生给患者看病,一定要看病历资料,否则没有办法判断病情。”

加州健康科技集团旗下的“好医友”同样也是网络远程会诊服务平台,它提供的另一种操作模式:医生和患者在这个平台上有直接接触的机会,并可在医生端查看用户病历,从而给出咨询和判断。

“我们是基于客户端去传送相关信息,而非基于医院端,医院端是基于医院内部的网络,而且在开放方面也面临很多限制。”李瑞说,通过平台,患者可以享用目前中美乃至全球最优秀的医疗资源,安全上传、云端存储病历资料和健康信息供医生研究参考,并直接同国内外知名医疗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体验可信、专业、优质的医疗相关服务。这不仅对接了国外的医疗资源,而且同样也给国内的医疗资源提供了出口渠道。

用户付费,医生或者医疗机构进行收费,而“好医友”平台则在中间收取一定比例的平台费用。根据医生端不同级别的情况,收取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我们会提供给医生和患者进一步的服务,例如病历的压缩和管理,给予患者不同的医生推荐等等。”李瑞说,对“好医友”来说,目前推广的难度在于现在中国使用网络的经验远比美国低,年龄大的人对于网络使用会有恐惧心理。

监管风险难题待解

除盈利模式问题,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医疗行业本身的特殊性。

例如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改尚未到位。 大部分公立医院信息系统开放度低、标准化低、数据共享能力欠缺。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等都是移动医疗行业的实际困难。

此外,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也正是移动互联网的软肋。 而目前的移动医疗类APP并未给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带来很好的消费体验。

根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 2012年中国手机用户对移动医疗认知度非常低,仅有8.6%的用户了解移动医疗,77.1%的用户完全没听说过移动医疗。报告分析认为,目前移动医疗APP实际应用融入中国手机用户的生活尚需一段时间。

李力认为,这首先与用户的使用习惯相关,其次繁忙的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作是他们以往工作习惯和流程的颠覆和改变,而这被看作是对医生及医疗体系有效运转的干扰。

移动医疗范文第3篇

去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意义重大。《意见》提出,要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

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正是契合了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也必将推动和进一步促进健康服务业的多样化和便利化发展。

移动互联网医疗是指利用移动终端和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健康咨询、疾病评估、挂号缴费等医疗健康服务的新兴行业,因其成本低廉,使用便利,加之可穿戴设备的逐步普及,移动互联网医疗实现了健康数据实时监测“进入寻常百姓家”,受到各方关注。

在为老百姓提供多样化便利的健康服务的同时,移动互联网医疗对进一步破解医改难题也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破解移动互联网医疗的身份焦虑、监管缺失、误诊维权难题等,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移动医疗的新产业曙光

移动互联网的热潮正在席卷各个领域,医疗领域也不例外。如今,移动互联网医疗APP(第三方应用软件)快速增长,患者可在线挂号、查看化验单、缴费、咨询,甚至是在线问诊,同时还能满足患者术后恢复、慢性病调理等需求。移动互联网医疗,因其服务市场前景可观,正呈现出新产业的曙光。

让患者看病就医更便捷

也许不久,老百姓去医院看病,挂号、候诊、交费、取检验报告,将不再需要排队。有人预言,移动互联网将彻底颠覆现有的传统就医模式。

近日, 北京友谊医院、支付宝和东华软件公司共同搭建移动医疗服务平台――“未来医院”正式上线。记者带着好奇对该院进行了体验和采访,感到“未来医院”确实让患者看病更便捷了。患者到北京友谊医院看病时,无需在医院大厅多次排队,在手机上即可完成挂号、交费、排队候诊与支付、取报告等就诊环节,大大缩短了就医排队时间。

支付宝服务窗在友谊医院上线,无论自费患者还是医保患者,只要患者的手机下载安装了支付宝钱包,在其“服务窗”中搜索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并绑定北京友谊医院的诊疗卡号后,就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挂号、交费、查取检验报告等操作。

找医生看完病后,医生开具处方,患者手机上会收到提醒,点击同样可以在支付宝中支付药费,然后直接到药房窗口取药。值得注意的是,使用支付宝缴纳挂号费和医药费,都支持医保结算。北京友谊医院理事长刘建介绍,患者在离开医院前,可以在门诊大厅内的自助终端机上进行“医保分解”,完成分解之后,医保报销的费用将实时返还到患者的支付宝账户上。需要发票的,还可以在窗口补打发票。

据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统计,在上午挂号最为繁忙的7点至10点,移动挂号数已约占挂号总数的13%。支付宝医疗行业的产品经理赵连升表示,与线下挂号相比,支付宝还能通过技术手段和数据分析识别“黄牛号”,如一人一天当中多次挂号、每天挂号,系统可以识别,从而对这个账户进行限制,减少黄牛挂号。支付宝还会在医院内提供免费WiFi服务与室内导航等技术支持,引导患者就诊、检查、交费、取药等。

今年5月支付宝宣布“未来医院计划”,要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用5年至10年时间,打造基于大数据、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智能就医平台。目前,阿里巴巴已和全国主要城市的近50家三甲医院达成合作意向,年内将会有约50家“未来医院”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昆明、重庆等10个城市。

此外,由于网络平台通常引入了“服务反馈”功能,患者在就诊结束后,还可以对医院环境、医生专业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以及服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评价。

不仅仅是阿里巴巴在角逐“未来医院”,腾讯的微信也在抢滩登陆。据悉,上线不到两个月,佛山市中医院微信公众号粉丝迅速超过3万人,医院就诊卡绑定量超过1.8万,绑定量高达60%,目前每天通过微信平台的交易近1000笔。

小病无需再跑医院

湖北武汉市民周涛发现近期大腿上经常长红疹。他将红疹照片和症状输入手机中的一款名为“春雨医生”的免费医疗APP中。不到1小时,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皮肤科副主任就进行了回复,医生为他提供了毛囊炎治疗建议方案和注意事项,并提醒若病情加重应去医院进一步检查。

除了为医院的医生和患者建立更方便的双向联系,不少移动互联网健康服务APP的业务模式是搭建面向全国患者和医生的开放平台,可以进行网上健康咨询和服务。这类APP还能满足慢性病护理的需要。北京市民赵先生的父亲患糖尿病多年,他专门给父亲下载了一款名为“糖尿病心天地”的手机APP,上面有糖尿病患者必备的日常护理知识,还能提供健康食谱、计算每天的卡路里摄入量等。“糖尿病是个慢性病,以前动不动就要跑到医院去排长队咨询医生,现在用一款免费的手机APP就解决了糖尿病的日常护理、保健问题,确实很方便。”赵先生说。

如今,“身体不舒服,低头问手机”已成为年轻一族的生活潮流。山东济南的上班族王琳琳刚生完孩子,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专门下载了一款名为“妈咪掌中宝”的手机软件,从备孕到孕期营养、护理,再到产后调理,都可以在上面得到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医生的专业解答。“不少医院的妇产科都是人满为患,问诊都要先挂号再排队,这款软件为我省去了挺着大肚子跑医院的麻烦。”

对于医生而言,移动互联网医疗服务也已成为诊疗工作的重要补充。重庆某公立医院儿科医生赵岩去年年底加入“春雨医生”。她说,移动互联网医疗APP让患者不再“有点小病就跑医院”,还打破了地域限制,能有效弥补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一定帮助。

医生可远程查房,护士出差错的情况也少了

移动互联网医疗带来的革新也在医院的内部管理和运行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介绍,目前,北京市很多大医院建立了移动查房、移动护士站、移动收费站,医院正在步入移动医疗时代。医生要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在机场候机时打开装有特殊软件的平板电脑,他所在病区的病人资料、最新检查结果、体温脉搏等信息就会在电脑上一一显示,而且实时更新。医生即便身在千里之外,也能随时对所负责的病人进行远程查房。

记者在北京朝阳医院采访,医院现场演示了该院是如何实现医生移动查房的。所谓移动查房,即医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安装一个相关软件,有需要时,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登录系统对患者进行实时监测和治疗。

北京朝阳医院一位消化科医生打开小型平板电脑,登录后能够看到该科当天住院病人有44人,其中新入院9人,医生点中其中一位病人的名字,这个病人的姓名、床号、入院时间、主管医生等基本情况立刻显示在屏幕上。继续向后翻就能看到这个病人的电子病历,包括入院记录、初步诊断、病程记录、以往查房记录、医嘱、病人体征信息等。此外,医生还可以调阅出病人所有的检查结果,比如内窥镜的片子、CT图像、报告单等,图像还可以动态播放。

据朝阳医院介绍,2013年该院将相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在移动平板设备上,开发实现了移动查房系统,实现了医嘱系统、检验系统、影像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的互通共享。

护士拿着一台手机大小的掌上电脑扫了一下患者腕带上的二维码,主管医生两分钟前刚开的最新医嘱立刻显示在屏幕上。这种移动护士站已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以下简称“北医三院”)等多家医院中得到应用。小小的掌上电脑正在取代以前的手写护理记录单和纸质医嘱。

过去,护士都是先到护士站看医生的医嘱是什么,然后跑到病房给病人做检查或治疗。在北医三院,如今护士是在床旁用PDA直接读取医嘱,减少了医疗差错和事故。

另外,过去护理记录是手工填写纸张,手写容易出错,现在护士给患者量体温、测血压后,在掌上电脑上轻点几下,把这些检查结果直接输入,这些数据就直接记录到全院的护理信息系统中,不仅差错少了,护士还能从繁重的护理记录工作中解脱出来。

资本发现新机遇

10月13日,挂号网联合腾讯宣布,挂号网获得腾讯领投的融资,本轮总融资额超过1亿美元。此前,“丁香园”宣布获得腾讯7000万美元的C轮投资,“丁香园”成立于2000年,是面向国内医生、医疗机构、医药从业者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人士的专业性社交平台。移动互联网医疗在给患者看病就医和医院的运行管理带来便利的同时,资本已发现并看好这一新机遇和新市场。

大量投资的远不止腾讯一家。9月19日,九安医疗公告称,其开发的智能健康品牌iHealth将获得小米公司2500万美元投资。iHealth是九安医疗旗下的智能健康设备品牌,目前已推出智能健康腕表和移动互联血压计两款产品。

“春雨医生”于8月宣布完成C轮融资5000万美元。投资方包括中金公司、如山创投、蓝驰创投等。“5U家庭医生”也宣布完成首轮近千万元人民币融资。“5U家庭医生”不同于“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专科医生在线问答模式,致力于推广发达国家成熟的家庭医生模式。而之前提及的阿里巴巴的“未来医院”计划,腾讯微信等工具与医疗机构合作也正在积极推进中。

在大数据方面,7月,百度联手智能设备厂商和服务商推出“北京健康云”,将其基于大数据中心得出的分析结果提供给健康服务机构,比如医院、健康咨询机构、减肥机构、健身机构等。

根据艾媒咨询的预测,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医疗市场的增长率接近30%。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国内移动互联网医疗服务APP已达2000多款,伴随互联网技术和环境的提升,移动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在2017年将达到125.3亿元。

移动医疗撬动医改“顽石”

业内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医疗在为患者提供就医便利的同时,对于医疗体制改革,在完善分级诊疗、增加医疗服务供给、弥补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和大数据分享等方面,将发挥积极的辅助推动作用。

完善分级诊疗 缓解医院负担

多名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医疗行业的现状有三个特点:一是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紧缺;二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三是在医疗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医生仍有执业限制。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软件开发科科长尚华说,在发达国家,80%的疾病都在基层医疗组织里面消化解决了,在中国则是千军万马奔大城市、奔大医院。移动互联网医疗可以解放医生的生产力,在医院前端对患者进行分流,助推分级诊疗。

北京同仁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房居高已经在“好大夫在线”开设个人网页5年多,每天早晨,他都会用半小时查看各地患者上传的病例、检查结果等,并解答患者疑问。房居高说,每天网上咨询的十几个病人中,最多只有一半的人需要到医院进一步检查或诊疗,若移动互联网医疗能进一步普及,将起到重要的诊前导流作用,为人满为患的医院减轻负担。

作为省会城市的杭州也正将互联网医疗作为医改的突破口,吸引病人到社区首诊。据了解,杭州做法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把“信息孤岛”连成了“群岛”,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与大医院的互联互通。杭州建立了全市城乡一体化的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所有市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相关数据都汇集到市卫生数据中心。

据悉,杭州主城区有4家市属三甲医院和4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影像、心电会诊中心。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向上转诊申请、电子病历上载和下传、转诊满意度评价等功能,为双向转诊提供了信息化的平台。老百姓的市民卡与医保打通,卡片充值后,医生开完药可即时结账,免去了交费排队之苦,这种“诊间结算”为患者省去了不少麻烦。有了这些保障和便利,老百姓也更愿意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病了。

增加医疗服务供给 缓解资源分布不均

“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说,无论实体医院还是移动互联网医疗,医生都是最宝贵的资源。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整合的资源既有二级医院的医生,也有不少三甲医院的医生,但利用的多是他们午休前、下班后等“零碎”时间,并不影响其正常工作。根据其解答问题数量和用户好评度获得报酬,做得最好的一个月有一两万元的收入。移动互联网医疗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优质健康服务供应。

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说,移动互联网改变着健康信息的利益相关者,这种新的信息利用模式,已经冲破了医院的围墙。

“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说,目前春雨每天有3万多条待回答问题,100%的问题都可以获得解答,并且都是在30分钟内获得解答,这些都是调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实现的。这已经超过了中国最大医院的门诊量。“有可能的话,我们还会把全国甚至全球的健康服务资源连接起来,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增加健康服务供给。”

此外,业内人士还表示,移动互联网可突破时空限制,推动医生多点执业,让农村地区的患者也能享受到大医院医生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北京市医改办主任韩晓芳表示,在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影响下,包括患者的健康管理模式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这项工作将影响医改全局。随着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移动互联网医疗必将带来深刻变革。

互联网和大数据提供的医改便利

记者调查发现,互联网、大数据、信息共享逐渐为医疗改革提供便利。

宁波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朱春伦告诉记者,宁波的智慧健康保障数据中心和专网为市级各医疗卫生机构和该市海曙、江东、江北区提供了基础平台和应用服务。

互联网医疗助推传统医疗体制改革,医保改革也获益。记者在杭州的多家公立医院看到,医生开药的过程中,电脑里有时会弹出一个提醒框,内容是该药品不在医保范围内或是超量,通过这一提醒,医生就会对用药开始控制,这个简单的提醒不仅节省了医保浪费,将医保基金用在刀刃上,还能时刻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

为了提高医保监管的效率和质量,杭州医保通过互联网应用,建立了智能审核监控系统。依托信息化平台的发展,通过升级医保联网结算系统,配合医疗系统诊间结算的开展,对通过项目付费的医保费用做到事前规则提醒,事中结算控制,事后计算机全面审核的全过程监管模式。

杭州市医疗保险管理服务局局长谢道溥说,这一模式是通过网上智能监控,规范医务人员的临床诊疗行为和参保人员的就医行为,形成因病施治、合理诊疗的导向。总额预算与智能监控相结合,并通过对医保大数据的挖掘应用,推动医保管理的良性运作,确保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新产业能否长大有三问

尽管移动互联网医疗发展有助于缓解看病难问题,但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各方合力推进其健康发展。

误诊维权之问

近日,北京市民赵烨的孩子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他担心看病麻烦,按照网络在线医生的建议,给孩子吃了两天感冒药和抗生素,没想到症状不仅没缓解,反而还加重了。随后,孩子在正规医院被诊断为肺炎,需住院治疗。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副主任高蕾等医师表示,移动互联网医疗的最大优势在于疾病预防、健康知识普及、小病诊疗等“轻问诊”服务,若所有疾病都用此来诊断则存在一定的误诊风险,很多疾病的症状和原因复杂,且患者个体差异明显,需要望闻问切和专业仪器辅助,单靠互联网平台的简单交流可能导致误诊,引起医疗纠纷。

业内人士认为,在医院内的诊疗活动,如果出现医疗纠纷,医院通常不会让医生独自面对,而是出面协调解决。可在线问诊中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则有可能出现医生“裸奔”的现象,医院不会为医生承担法律责任。

线上交流与线下的面对面诊治,也存在不搭的问题。如患者身在杭州在线提问,杭州的医生在线回答,可以在网上了解基本情况,同时约定线下的面对面就诊时间,对于这名患者而言,这就是一次极为有效的掌上就诊体验。而如果换作是北京的医生在线回答,患者就不太可能跑到千里之外就医。

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主任医师、博士张海波表示,移动互联网医疗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还有很大的改善或者发展的空间,很多只是作为人们健康交流应用的,从医院的角度考虑,如果作为临床诊断,要下医院明确的诊断和用药的话,现在还不多。

宁波市卫生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朱春伦认为,有些病种可以适当开放,如高血压,通过每天的血压数据等相关信息来进行诊断。互联网医疗可以用来辅助,但是常规性手段不能放弃。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医疗最有应用前景的地方应该是健康管理,即利用互联网积累健康数据,对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进行管理。

在U糖首席执行官陈潇枫看来,像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引起并发症,所以监控和预防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人,每年投入的医疗费用数额巨大。慢性病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应该是一个发展趋势。

监管身份之忧

门槛过低导致当前移动互联网医疗行业鱼龙混杂,信息解答内容良莠不齐,直接影响用户对该行业的信任。记者随机下载几款医疗软件,有的软件比较规范,在线解答的医生标明了工作单位、姓名、专业等信息,但也有不少软件信息不全。记者在一款软件中尝试输入了一个皮肤方面的病症,却是一位耳鼻喉科医生给出的诊断,继续追问就再也没了回复。

业内人士表示,相对于国内互联网医疗产业的蓬勃发展状况,对其监管却处于缺失状态。现行的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均未涉及互联网医疗行业。

“监管不足很可能造成用户维权困难。”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教授谭启平表示,患者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即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但用户在医疗客户端上获得的处方建议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一旦出现了误诊或用药问题,患者将陷入维权困境,很难找到责任主体。

同时“身份焦虑”也阻碍行业健康发展。多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互联网医疗前景广阔,但目前普遍存在身份不受认可,主体资格缺失等“身份焦虑”问题。“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说,他们与全国各地的医院谈业务合作时,经常被院方提出的两个问题“难倒”:一是公立医院与互联网医疗企业合作,是否有政策支持;二是互联网医疗企业不具备医疗机构资格,医生参与网络问诊是否存在非法行医嫌疑。这两个问题已成为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壮大的最大障碍。

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也成为移动互联网医疗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移动医疗企业“好大夫在线”目前已积累了几十万用户,收录了近30万名医生,但仍未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创始人王航坦言,其产品主要包括信息查询服务、专家咨询服务、预约挂号和电话咨询服务,其中只有电话咨询服务是收费的,其他服务都无法产生利润。与“好大夫在线”一样,“春雨医生”虽然采取部分在线服务付费模式,但付费用户比例不到5%。

健康发展之路

受访业内人士和专家建议,政策法规和政府监管应跟上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步伐,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可因噎废食,宜从资质许可、监管政策、信息共享等方面入手,推动移动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授予行业资质许可,并将其纳入健康产业扶持范围。业内人士认为,涉及群众生命健康的医疗健康行业作为牌照性准入行业,资质认定对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在当前难以取得医疗执业资格的情况下,应将互联网医疗行业纳入健康服务业范畴进行扶持鼓励,还要明确医生参与互联网医疗咨询的合法性,解决行业发展的身份焦虑和资质缺失障碍。

其次,填补政策法律监管空白,规范行业秩序。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准入审批、经营范围等做出标准化要求。比如明确手机等移动平台在一定情况下可作为医疗设备使用等。

谭启平等专家建议,我国宜借鉴美国经验,在平衡保护患者与鼓励创新之间,出台相关政策并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对互联网医疗企业的审查备案、医生资质、医疗纠纷处理、患者维权等关键问题予以规定,改变该行业“无序生长”的现状。同时,应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轻问诊”的优势,对于其可涉及的疾病种类和诊疗规范予以明确,尽量降低误诊风险。

再次,加强用户体验,整合优势资源,探索良性盈利模式。“在盈利模式的探索上,需要提升服务质量、资源整合和健康全领域业务拓展‘三管齐下’。”张毅建议,应将保健、体检等健康全领域内容纳入到应用服务中,一来可加深用户体验度,二来可将更多的设备商、运营商、软件开发商、医疗机构和药企纳入产业链,并形成有序利益分成,发挥更大的资源流动优势和市场规模优势。

移动医疗范文第4篇

丹尼尔·卡夫因为2011年在TED上的演讲而被世人所知晓。他演讲的内容是关于信息技术、互联网对于医学和人体健康领域的重大意义,“比如iPhone4,现在有两万多种程序可供下载,其中一个来自英国的便是,你可以在这个与手机相连接的芯片上小便,就能检查出你是否患有性病”他举例。当然不是丹尼尔·卡夫在现场举出的所有案例都这么有“笑果”,血糖、心率、身体影像以至于核磁共振、癌症、内窥镜都与iPhone联系在一起。

越来越多兼具移动性、更高性价比、更准确的软件和硬件被开发出来,并且应用在普通的医疗人群身上。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未来医疗让我们的身体变成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的确,借助智能移动设备、云计算,人们有了更多的与外界交换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摩尔定律在IT和互联网产业多次验证有效,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能在这些技术与医学交叉的部分创造出这样的奇迹?

根据美国健康网站Health It No的统计,从2010年到2011年,App Store中医疗类App销售量上升了250%;预计到2015年时,全球会有超过5亿人手机中装有至少一款医疗类App。甚至去年7月21日,美国FDA就颁布了《移动设备医疗类App管理草案》来对这些App的开发、使用进行严格管理。但是,这并没有减少移动医疗(MHealth)领域创业者们的热情。

“这些从外部进入到医疗保健领域的创业者,他们不断有新的想法,并且在更新他们的技术,他们有能力将医疗保健拓展到一些有意义并且具有延展性的方向上。我们认为,只要把这些创新者与正确的支持网络、顾问和资源结合起来,将会颠覆现在病人和医生的互动方式。医疗保健的未来是导向自我管理的。”Rock Health的联合创始人Leslie Ziegler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的采访时说。Rock Health是美国的一家创业孵化机构,专注于孵化与保健和健身相关的初创企业。

移动终端设备和3G网络的确对医疗产生了影响。轻便传感器等硬件让随时随地的自我检测和诊断成为可能,而在不同移动终端上的软件开发几乎覆盖了你能想到的任何一个医疗环节—从在家的医疗知识学习、自我诊断,到去往医院的挂号、导诊、医生诊断,手机和平板电脑都有相应的App提供服务;而就诊之后涉及药房、病历保存、保险公司赔付等健康数据的管理也都能被移动设备完全覆盖。当你的医疗数据被上传、保存、处理,它们不仅成为你身体的一份资料,并且也会帮助到其他人。

全面入侵已经开始,对于背景各异的创业者来说,健康和医疗领域的每个环节似乎然都是那么陈旧与低效,这让IT和互联网技术有了更多的应用空间,也就催生了更多的创业公司。

最容易找到的一个突破口是,人们对于医疗知识和用药知识的缺乏。

曾任网易公司副总编辑的张锐发现了这个市场,然后做了一个叫“春雨掌上医生”的App。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一个是儿科大夫的父亲,“过年回家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会接到很多咨询电话。而大部分的电话我父亲只需要几分钟去回应,比如‘没什么问题’、‘注意些什么就好了’,并没有很多情况需要他说‘你赶紧去医院’这样的建议。我就在想,如果有一个应用可以解决人们快速问诊的需求,就可以避免用户动不动就到医院去排队挂号的问题。”

使用春雨掌上医生,用户可以在人体界面图上点击不适部位,选择症状,然后获取与此症状相关的病症名称以及对应的检查、治疗、预疗方法,进行症状自查。也可以在线向医生咨询,不过每天免费的总名额只有1000个,先到先得。没有抢到的用户则需要为此付费。这是它在上线时就有的两大功能,随后又根据用户反馈的防病需求增加了健康资讯。

在张锐的经验中,要找到后台愿意回答提问的几百名医生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完成技术难度更高的自诊功能。一方面是要投入精力整理和搭建后台的自诊数据库。另一方面,则是用户体验的问题。对于想要查询症状的用户来说,尤其是自查症状,用文字来描述确切的症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用别的方法来解决用户在移动端不愿意搜索但却存在的搜索需求是很大的困难。”出于“所有移动产品都应该轻输入”的直觉,张锐在春雨掌上医生最早的版本里就用到了人体界面图让用户选择不适部位,但同时也保留了症状搜索框,不过人们用到这个搜索框的次数确实很少。

另一个功能类似的App是“快速问医生”,它的使用流程是,用户在应用中输入或用语音描述病情,这些病情会通过服务器找到合适的医生来问诊,之后医生的回答会在15分钟内推送到用户的客户端上。对于创始人陆德庆来说,移动应用为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用户的注意力。

“在网页上,用户一般对提问回答的等待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超过半小时之后,他就会离开页面。但建立在智能手机上的移动平台有推送功能,这就使得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可连接性增强了。”

不仅是患者正在享受移动医疗所带来的便利,医生的工作效率也同样得到提高。丁香园对于国内的医生们来说一直是一个可以和同行讨论与医疗相关的一切专业话题的网上社区。同时网站也提供一些附加的服务,比如在线招聘、生物试剂耗材网上采购平台。在中国目前拥有的约650万医疗卫生领域的从业者之中,有300万人注册了丁香园的账户。

移动医疗范文第5篇

移动医疗前景向好

据了解,移动医疗的范围很宽,各种应用都在持续不断地发展。目前,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关键应用主要有:教育与通知、远程数据采集、远程监控、针对医疗工作者的交流与培训、疾病与流行病传播跟踪及诊断与治疗支持。

高通公司(QUALCOMM)全球执行副总裁汪静在接受新浪采访时表示,随着3G技术和终端手机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对于移动医疗的支撑已经不是问题,预计2010年全球移动医疗所产生的收入可达500亿至600亿美元,而到2014年,全球移动医疗终端可能会超过4亿部,从而在手机产业之外,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就经济效应来说,移动医疗经济发展前景光明,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它不仅能推动医药产业以及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更是我国未来的服务业重点。在新医改未来三年8500亿的总投入中,医疗信息化占的比重应是很可观的。跨国企业如IBM、微软、戴尔、惠普,本土方案商如用友、东软、神州数码等IT厂商都纷纷涉足医疗市场,与专业医疗信息化方案商抢滩商机。另外,调查显示社会大众对于移动通信医疗服务也颇为期待,有些人已在享用这样的服务。

《经济学人》近日发表的文章也对移动医疗的发展表示乐观。文章透露,微软公司前总裁、现为全球健康慈善家的比尔-盖茨,近日受邀参加华盛顿的一次大型“移动医疗”会议,并发表讲话。约2400名来自私营与公共部门的无线通信医疗服务提供商,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数十项相关实验项目已在世界各地开展。然而,盖茨先生却提醒参与者不要过早庆祝。他强调,不要以为一个小规模的移动医疗项目在某个地方看上去取得了成功,就“自欺欺人”地以为它就会成功,除非能够广泛复制。泛美开发银行的Rafael Anta用词则更为谨慎:“我们对此影响几乎不了解,对其商业模式就更不知道了”

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关于移动医疗的有效性正被日益证实。医学期刊《柳叶刀》近日刊登的―项研究表明,简单如用短信提醒肯尼亚HIV患者正确服药这样的事,使得患者对该疗法的依从性提高了12%。美国WellDoc公司在最近的一次试验中发现,移动医疗方案依靠行为心理学给糖尿病患者提供控制疾病方面的建议,比使其服用主流的糖尿病药物更为有效。

三种力量助推移动医疗发展

移动医疗有着光明的前景,其中的商业利益剧增是另一原因。一种推动力来自于云计算(提供数据存储并做网上处理)的兴起。微软公司的PeterNeupert表示该技术将给无线医疗带来“变革”。美国新兴企业UltraLing公司基于“软件即服务”模型,使用“云”提供医学影像。美国电信巨头AT&T每年从医疗保健事业中取得40亿美元的收入,最近又新成立一个部门,致力于使用云计算提供无线医疗服务。

第二种推动力来自于政府的扶持政策。就美国来说,未来数年,美国政府将提供补贴逾300亿美元,用以鼓励医生和医院采用电子病历。美国卫生部的Todd Park表示,美国为人诟病的纸质医疗体系即将迎来数字化,势必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

另一种推动力有可能来自于发展中国家不断涌现的创意。Dalberg公司(一家发展咨询公司)的VIctoria Hausman在世界银行任期间,调查了海地、印度和肯尼亚的数十种移动医疗商业模式。她预测已在肯尼亚开展的移动银行将大大推动移动医疗的发展。企业也在想方设法让病人用自己的手机支付诊疗费、接收补贴凭单等。

对于人力的替代技术(如公立诊所医生不在时)是另一种趋势。Healthpoint Services公司是一家新兴企业,正在印度旁遮普省的乡村建立营利性的中心,提供医疗服务和纯净水。该中心的医疗工作者背着背包在乡村里巡诊,背包里装着诊疗设备,他们的手机则用来记录和解释诊断数据,这就可以用于付费的远程医疗咨询。近日美国消费品巨头宝洁公司宣布与HealthPoint公司结盟。

移动医疗范文第6篇

宣判死刑的说法有些夸张,毕竟阿里健康背后是财大气粗的阿里巴巴(以下简称“阿里”)。而阿里有足够的实力和资源支持阿里健康继续发展,比如计划多时的向它注入天猫医药馆。但很现实的一点,阿里企图通过从药品电子监管入手掌控中国药品零售和流通大数据的作法已经破产,而阿里健康的规划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挫折。从阿里健康的命运中,我们或许可以窥探到如今移动医疗的困难所在。

与其他行业轰轰烈烈的“互联网+”相比,医疗行业却显得平静了许多。除了以单纯的销售为主导的药品电商发展比较迅速外,其他的移动医疗却一直难以推广。比如最受大家关注的互联网问诊,更是进展缓慢,只有乌镇互联网医院一家尚在试点之中。

最近还闹出个的丑闻,有报道称近日多名网友反映,自己在《好大夫在线》APP等“网络问诊”时接连遭遇“变相索要红包”和“患者隐私难以保障”等一系列问题。而据了解,多款移动健康APP都有类似的行为,以此激发医生的积极性、提高平台的活跃度。由于能从中提升医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多数医院也默许自己的医生注册各大移动健康平台的行为。

目前进入移动医疗领域的多是互联网创业项目,而真正的医疗主体对此兴趣不高或不愿投入。尽管摸索多年,现有的移动医疗项目却一直未能拿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模式。只会“烧钱”圈地、不会赚钱求发展,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隐忧,业内甚至开始出现“九成移动医疗企业将成炮灰”的悲观论调。

移动医疗陷入困境的原因何在

一边是患者有着旺盛的医疗需求,一边则是跃跃欲试的创业者。为何看似理应蓬勃发展的移动医疗却面临着困境,制约其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医疗资源的短缺矛盾难以解决,移动医疗最大的矛盾是缺乏优质医生。目前中国的好医生是稀缺资源,主要体现为两个集中,一是向少数大城市集中,二是向少数大医院集中。真正专业能力强的好医生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少数大医院中,他们甚至都根本没时间来开展移动医疗服务。

其次,移动医疗规则应由谁来制定,数据安全问题如何保障,这也是阿里健康从国家药品电子监管码项目出局的一个重要原因。药品企业担心的是,阿里健康代运营整个药品电子监管码系统,整个行业的大数据为其所有,而药品企业本来就是这些数据的生产者,在付出相应服务费之后反过来却需要为此而高价买单,使得他们心有余悸,引起了集体反弹。那么,未来移动医疗的规则谁来主导?数据的所有权归谁所有,如何保障数据安全和用户隐私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再次,消费者观念转变问题,习惯了所谓互联网免费模式,医生的技术价值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前面说到的《好大夫在线》红包风波为例,大夫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咨询服务,收取报酬无可厚非。限于现有规定,平台方只能以虚拟礼品的方式来激发大夫的积极性。而消费者普遍缺乏医疗服务价值观念,反而认为大夫在变相索取红包。数元至十数元人民币的赞赏,只是对大夫付出劳动的象征性认可,离所谓红包相去甚远,但仍然引起争议,这表明社会对医生专业技术的价值认可程度之低。

如何才能促进移动医疗走出困境

那么,移动医疗如何才能突破瓶颈,走向更大的发展呢?

首先,建立分级医疗体系,更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目前大医院的资源紧缺,而很多社区基层医院却面临业务萎缩。原因是很多社区基层医院就能看好的病人出于心理因素,纷纷跑到大医院求医。事实上,大部分病人的病情,在社区基层医院就可看好,甚至通过移动医疗就能方便就诊。实施分级后,大医院的压力减少,医生资源得以调配,而社区基层医院的资源也得到更充分的运用。

其次,移动医疗创业者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医疗服务这一个环节上,可以尝试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按照国际医疗卫生会员组织(HIMSS)的定义,移动医疗(mHealth)是指通过使用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当然也包括了互联网)―来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和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在这些领域,创业者都可以去大胆尝试,像基础护理等尚未有严格的政策限制,其市场前景大有可为。

移动医疗范文第7篇

在近几个月,沉寂已久的移动医疗行业再度热闹起来,新人不断涌入,老将们则在积蓄力量,颇有大干一场的架势。

更多目光聚焦移动医疗

在苹果的iOS8系统当中,首次引入了HeathKit功能,以及随后的AppleWatch,引发了大家对于移动互联网在医疗和健康领域的诸多讨论。苹果通过iOS这一强大的软件平台、AppleWatch等硬件产品,搜集用户的体征数据,并引入专业医疗机构参与制定个性化的用户健康计划。

实际上,在苹果推出HealthKit套件之前,就有Jawbone、Gear Fit和小米手环等大量从健康出发的智能穿戴设备。尽管大多数设备的完成度还并不高,但是一股通过移动互联网呵护身体健康的风潮,已然兴起。面对一个还没有成型的大市场,各方势力已经蠢蠢欲动,从各个不同的路径跑马圈地。

BAT,又是BAT

是的,又是BAT,这一次他们又看上了移动医疗这个重要的垂直领域。这其中,动作最大的要当属如今风头正盛的阿里巴巴。早在今年5月底,支付宝就对外公布了“未来医院”的计划。

按计划,支付宝平台将对医疗机构开放,以帮助医院提升自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转效率。对于用户来说,便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的“服务窗”,完成挂号、远程候诊、诊间缴费、取报告单和诊后互动等多个就医环节,避免在医院就医时的排队等待。而在后期,甚至还可能出现在线就诊和电子处方等功能。

另一个爆点来自腾讯。9月初,医疗健康网络平台丁香园宣布获得来自腾讯的7 000万美元战略投资―国内目前该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巨头腾讯,由此入局。据悉,后期丁香园将会和腾讯各个平台展开一系列合作,其中就包括与《微信》大平台的对接。最终通过《微信》和独立APP等方式,为公众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信息与相关服务。

其实,《微信》此前也开放了硬件接口,目前已经和十多家智能穿戴设备厂商达成了合作。用户通过《微信》可以查看和分析这些设备所获取的用户运动数据。不止如此,腾讯更还在《手机QQ》的5.1版本当中,新增了专门的“健康中心”―一个开放的健康管理社交平台。第三方应用和智能硬件都可以接入其中,腾讯希望打通同类型应用和硬件间数据无法互动的问题。

和前两者的高调不同,百度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布局则更为务实。早在去年,其便推出了专门的平台Dulife,吸引了数十家硬件厂商加盟。这些硬件产品都打有Baidu Inside的标志,因为它们都采用了百度所提供的云技术。百度的野心也很大,那就是继续在智能硬件上延续优势、提供服务。为此,百度近期还上线了在线健康咨询等服务。

创业团队

在BAT之外,还有不少创业团队也看好移动互联网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前景,纷纷上马。不少智能硬件团队,选择了《微信》平台,软件团队则大多希望自建平台。这其中,最受关注的要数小米和春雨医生。

9月中旬,小米宣布2 500万美金注资九安医疗,而后者将旗下健康智能硬件的部分剥离出来成立新的公司,由小米持股20%。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这家公司旗下的iHealth品牌一直是苹果的智能硬件合作伙伴。除了投资,小米自身也开始试水智能穿戴设备,并了一款售价仅为79元的智能手环。

而通过应用侵入移动医疗行业的春雨医生,如今已经拥有超过超过2 300万用户和3万多名注册医生。今年8月,春雨宣布其已经完成了5 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在此前接受我刊记者采访时,CEO张锐就曾表示:春雨的团队接下来将致力于建立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电子健康档案),通过大数据建立核心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和天猫医药馆一样,春雨医生也在近期宣布和好药师网合作,联合试水医药电商。

三座大山的考验

虽然市场很大,而且富有想象空间,但这几年移动医疗行业的发展却并未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蓬勃。在和一些行业中的从业人士交流之后,我们发现这其中的原因是多元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如何解决好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接下来移动医疗能否大跨步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其一,是来自于医疗行业本身的阻力。同行是仇人,这句话在医疗行业显得尤为写实。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同的医生甚至还会刻意在处方单上使用潦草的字迹,避免“方子被外泄”。相对于其他行业,医疗行业要更加封闭。

而现如今,几乎每一家医院都不乐意随意开放自己的数据,医院与医院,医院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数据沟通很难完成。这对于移动医疗领域的创业者来说,就意味着难以进行医疗机构、健康和诊疗数据,以及相关服务的全面整合。简言之,切入现行医疗体系的难度很大。

除了这个市场化程度不高的行业本身封闭,政策带来的“围城效应”同样是问题。第一个帽子,可能就是“非法行医”。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说法,医疗机构营业必须先进行登记,并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如若没有这个许可证的话,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不得开展诊疗活动,否则将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处罚,甚至是触犯刑法。

要知道,我国当下对于医疗相关的政策限制比较紧,加之医疗还处于体制内,还未做到完全向民间资本开放,移动医疗创业团队要拿到许可证的难度较大。无证营业除了移动医疗创业团队涉嫌违法,入驻这一平台的医生也将涉嫌“非法行医”。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医生还可能构成非法行医,承担刑事责任。

其二,是实打实的安全风险。尽管诞生已久,但移动医疗相关的行业标准还基本处于空白,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发展。对于这个涉及用户人身安全的敏感行业来说,没有规范、专业人才缺乏和缺乏开放的硬件基础,会导致诸多风险难以控制。

对于患者而言,不专业会带来误导与误诊的风险,严重的话会延误病情。也正是因为这此,用户使用移动医疗服务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大部分用户也表示只有小病小症才有可能在移动医疗平台寻求参考,真有什么病状的话首选还是专业的医院或诊所。

业内人士表示,互联网企业习惯小步快跑,多次试错,可以在试错成本很低的个人健康领域去尝试,但对于一些疾病的处理监护如果没有长期临床试验,得出严格的标准规范,试错成本就会很大。

其三,是并不明朗的盈利模式。虽然最近融资和并购的新闻在移动医疗行业不断曝出,但是目前还并没有一种公认的成熟商业模式。做医疗大数据是春雨医生等厂商的一个大战略,可眼前如何赚钱养活自己,大家却说不了太多。

事实上,纵观整个国内移动医疗行业,还几乎找不出一个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如何活下去,是一个大家难以回答的问题。有些创业团队甚至放出话来,表示短期内并没有盈利计划。

移动医疗,如何突破?

在全球范围内,移动医疗也是形势喜人。美国 GVR预测,2020年全球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490亿美元。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 Research此前的研究结果认为,到2016年“移动医疗”(mHealth)应用的全球下载量将达到1.42亿次。而要实现这一切,首先需要创业者们跨越上述三座大山。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创业者或许需要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要首先建立一个可靠的医疗大数据平台,做好自己现阶段能做好的事。春雨医生、百度和最晚入局的腾讯等,都有类似的计划。不过,大家所使用的具体实现方式又不尽相同,有的从硬件出发,也有的靠APP起家。长远看来,软硬结合或许才是最有效的方式。今年年中,就有相关从业人士表示,将采用APP与硬件相结合的方式,以补强APP在用户健康数据采集方面的短板。而百度的Dulife除了囊括了数十款硬件产品之外,其背后还有百度云计算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二步,才是牵手传统医疗机构,通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解决移动医疗从数据到服务的转化。在拥有一个足够大的医疗大数据平台之后,创业团队再去和传统的医疗机构的谈判也要顺畅很多,底气更足。如今移动医疗行业资本开始活跃也表明,相关的政策也正在逐步松动。

移动医疗范文第8篇

2010年3月,在加州洛杉矶召开的TED科技峰会上,心脏病医学专家埃里克・托普对着台下数千位科技公司领袖、风险投资人、创业者、科技博客和媒体侃侃而谈。

“你们谁还记得听诊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那是在1816年。不过到了2016年――听诊器发明200周年的时候,就没人再需要一个听诊器了,取代它的将是无线数字设备。”埃里克说,“作为一名心脏病医生,你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通过手机实时监控到病人的心脏和脉搏跳动情况。在我身上,这一切已经发生了。”

埃里克・托普是全美最早把诊疗和对病人的服务搬上移动平台的医生,也是一名传统医疗工具的终结者。在他看来,移动医疗才是医疗行业的未来。

何为移动医疗?据悉,全球128项最新的“移动医疗”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比如,通过智能手机收集、存储、分析和上传生命体征、位置等数据,医生可以更及时地开展病情监测;利用覆盖完善的移动网络,能通过手机对偏远地区的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和远程支持;无线跌倒预防设备把加速过滤器和重力传感器与手机网络相连接,以监测老年人的行走状态,预防他们的“跌倒”;“移动医疗” 甚至还能够开发一个专门的交流系统,供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的受难者互动沟通、恢复信心。

中东是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之一,到2030年,该地区糖尿病人数将达到5170万。为此卡塔尔电信将重点提供人们饮食方面的建议,而目标用户群是那些不便前往医院的人们,他们通常居住在农村或者偏远地区。

在英国,病人可以使用沃达丰提供的3G医生移动视频咨询服务,通过拨打3G视频电话向医生咨询,只需支付35英镑咨询费,就可享受专业医师提供的咨询服务。

移动医疗的运用在让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病人感觉便利的同时,也带给了移动运营商、医疗设备制造商、芯片企业、应用开发商、风险投资者对回报的更多期许。

GSM协会2月份的报告显示,五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医疗设备厂商、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及医疗保健服务提供商,将分别获得66亿美元、26亿美元和24亿美元收入。

市场研究公司ABI最近的一份报告称:体育与健康移动应用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1.2亿美元增长至2016年的4亿美元。到2016年,无线网络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3.4亿美元,届时将有3000万台移动设备与无线网络中的“医疗局域网”相连接,可佩带在人们身上的无线医疗感测器将达到1亿台。

这些无线医疗感测器(如血压监测器、血糖仪)都是“无创”、“非侵入”式的,体积十分小,佩戴后就能对自己的体温、心跳律动等数据进行监测。这些数据还能够接收和发送到你的移动设备、网络平台等,方便你查询。

某些公司已看到了这一点。开发富于创意的数字无线通信产品的美国高通公司,不久前宣布成立高通无线医疗公司,运营无线医疗业务。同时,还将设立规模为1亿美元的高通生命基金,用来扶持相关的移动应用创新与设备研发。

它的第一个产品是用于无线医疗终端的2net平台和集线器。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全球最大医疗IT展会上,高通无线医疗公司展示了一种家庭无线医疗解决方案“2net”。医疗机构可通过基于云端的2net平台,随时查看家中患者的体温、脉搏、血糖值等生命体征数据。

在ABI的报告中,其预测的13.4亿美元无线医疗与健康的市场规模中,有4亿美元将来自那些与健康和医疗相关的移动应用程序。

ABI Research首席分析师乔纳森・科林斯说,他预计下载量的增长将两倍于营收的增长,到2016年时,每年的应用下载量会超过10亿次。

人们似乎开始愿意为这些程序付费,我们进入了一个用App和软件改变医疗与健康行业的好时代。

在苹果零售店内有一款产品是Lark“睡眠腕带”,这一医疗服务工具,在这里起码卖到了几十美元。乍一看,你会认为Lark是苹果的产品――它的简单、弧线、设计甚至包装盒的装置,都与苹果的产品一模一样,而实际上它是一款移动应用程序,是一个独立的产品。

目前,仅仅在iPhone上才能运行Lark的睡眠监控程序,使用者只要用Lark iPhone App设定好起床时间,并且在睡前戴上感测手环,手环将透过无线通讯和iPhone交换资料,等设定的时间到了,就会以轻微振动唤醒使用者。更重要的是,Lark的睡眠腕带能追踪一个人的睡眠情况,睡醒后可以查看过去几小时的睡眠质量,比如你醒了几次,什么时候醒的。

另一款全球热门软件是Epocrates,它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数以千计的处方药和数以百计的非处方药的信息查询。通过它,医生们可以查看用药的剂量正确与否、是否有副作用,以便及时调整。据称,其可以检索到3300种以上的药品。Epocrates公司在移动应用领域的成功,基于其建立了十多年的药品数据库,超过100万的卫生领域专家,包括全美超过45%的药师,都是它的用户。

风险投资掘金医疗健康产业

“下一件创造沟通体验的大事一定是医疗,这是可以被连接的未来。”与Twitter和Square的联合创始人杰克・多西一样,很多风险投资公司也看到了移动医疗的市场价值。

美国一家名为ZocDoc的网站就得到了投资公司的青睐。ZocDoc通过为病人提供寻医平台,让病人能够通过网络寻找到合适的医生并进行预约等服务,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了消费者的极大兴趣。医生们支付一定的费用后,他们的信息就可以进入ZocDoc的数据库。去年8月,DST向其投资5000万美元,9月份该网站再获高盛2500万美元投资,并被高盛认为是30家最具IPO可能的初创企业之一。现在ZocDoc拥有200名员工,总共筹集到了9500万元的资金。

在旧金山和硅谷,出现了专门针对医疗健康创业的投资俱乐部和孵化器。比如去年早些时候推出的Rock Health,一个针对移动医疗创业项目的投资基金、创业训练营和孵化器。

虽然医疗保健得益于技术进步而不断发展,但大众的健康水平仍然不高,而且与健康相关的成本也在增加。美国人在2008年花在医疗保健上的费用高达2.4兆美元,但患者的治疗效果却比同类国家低。

Rock Health希望能扭转局面,吸引更多的资金。他们是这么做的:在你提交完申请表格后,会有投资者与医疗健康专家组成的评估小组进行评估,每期选择10个项目展开为期五个月的“夏令营培训”,参加的团队将得到一笔至少2万美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并由Rock Health提供办公场地,以及医疗、品牌、传播和法律上的支持和业内专家的指导。

Rock Health拥有着强大的创业导师和顾问阵容,包括Path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大卫・莫林,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副局长斯科特・戈特利布,该计划的顾问包括Twitter的工程副总裁迈克尔・阿贝特等。

参与Rock Health首期学习班的初创公司,大部分从事简单而有趣的应用程序开发。

比如BrainBot能帮助监测并了解大脑活动。BrainBot利用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设计的最先进技术,让你轻松地提高大脑性能(从压力管理技巧,到提升冥想的效果)。

Skimble通过有趣的互动应用程序促进你的健身活动。它提供两个优秀的免费医疗保健与健身应用:一个是Workout Trainer (适用于iPhone/iPad),它通过真实或虚拟的教练提供多媒体训练指导,激励你保持合适的运动量;另一个是GPS Sports Tracker(适用于iPhone和Android),你可以通过它共享45种不同的运动。

Omada Health则是第一个将社交网络原则运用到合法的临床治疗上的公司。它正在创建一个糖尿病的预防方案,其特点是强调社交、教育和指标测量,既为患者提供激励,又对结果进行验证。

这些围绕着医疗的创业项目,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正在一步步走向商业成功。

中国移动医疗APP正起步

在中国,移动医疗健康类市场也在成为跨界焦点,一些企业已开始了尝试。目前39健康网的个人用药管理类产品“药品通”,针对医患互动的预约、咨询类产品“好大夫在线”,针对医药专业人士推出的丁香园“用药助手”,以及自查+问诊的健康咨询工具“春雨掌上医生”等,都拥有相当规模的用户下载量。

而丁香园显然是其中的翘楚。2000年,丁香园起步于为医药专业人士提供文献检索服务,两年之后,转型做专业论坛。丁香园上一个好帖常常可以得到上千条跟帖,几乎条条都是非常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在专业学术领域受到了医生的欢迎。

从2006年开始,丁香园决定坚持把论坛和子网站分开运营,逐步建立起多元盈利模式。一方面,它建立起两个子网站――生物医学人才招聘、生物试剂耗材的电子商务平台“丁香通”;另一方面,主页医药生命科学资讯和子网站中,植入领域专家调研、学术会议直播等学术推广形式的广告。目前,两个子网站共有500多家会员企业,而药企学术推广则主要来自包括辉瑞、赛诺菲、阿斯利康等几十家国内外制药企业。

2009年,丁香园开始持续盈利,年底收入超过500万元并获得第一轮200万美元融资,去年整体收入已经突破千万元。

丁香园在商业上实现了突破后,他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基于移动终端的医疗健康市场。

面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会,丁香园的CEO一开始并没有想清楚到底要什么类型的产品。去年初,他在美国参加了一次以移动互联网、社会化媒体为主题的医药行业会议,听到Epocrates 的公司准备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消息,而且这家公司只有一款医疗类APP后,丁香园很快成立无线产品小组,并提出“用药助手”这款应用产品的设计方案,并于当年8月在App Store顺利上线。

考虑到丁香园网站会员大部分是医生,药品是医生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能给医生提供一款更方便的产品,随时随地帮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找药、查药遇到的问题,从这个方向入手容易找到盈利点。

到去年底,上线才四个月的“用药助手”已经有超过100万下载量。除了专业的医生外,不少网友也会拿出手机,打开“用药助手”,下载一些常见病病症和治疗方法,研究对比药品疗效和禁忌,然后把用药方案收藏起来,以便及时预防治疗。

“用药助手”除了专业版99元的收费,还有药企广告、学术推广方面的收入来源。丁香园通过搭建详细的药品数据库黏住了一大批专业的医生用户,以此对医药厂商构成了可变现的影响力。

如今,丁香园又推出了针对医生之间互动社交的移动产品“丁香客”,使得丁香园真正成为医生的社区(BBS+SNS),为医生的交流带来更大的便利。

与“用药助手”类似的医药APP软件,还包括“春雨掌上医生”,只不过“春雨”将目标客户群定在了普通用户上。

从2011年11月上线App store到今年2月,“春雨掌上医生”客户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迎来第100万个下载客户。“春雨掌上医生”在健康信息推送、身体健康自查、门诊预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已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春雨掌上医生”的创始人张锐曾担任网易副总编辑,自离开网易后,他把创业点选在了医疗服务。创业伊始,他就获得了千万级别的风险投资。

虽然确定了医疗健康作为创业方向,但到底从何处切入?张锐和他的团队发现,诸如减肥、心理咨询等APP虽然颇受欢迎,不过商业延展性似乎不够,如果切入到求医问药的咨询,为患者提供就医前服务,这样一种起点式服务,可以为以后的衍生商业化做铺垫。

“春雨掌上医生”客户端向用户提供自诊和向医生问诊两大功能,软件和所提供的服务全部免费。用户可选择自诊或向医生问诊,实现自我检查、紧急求助、专人护理等个性化智能“家庭医生”服务,提前知晓身体状况,实现了病人和医院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实时跟踪。该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

据悉,“春雨掌上医生”的数据来源主要有三种:从国内外购买数据库,并且不断补充来自海外权威的药典、医典的记录;采用互联网方式获取一些疾病数据;聘请专家帮助编辑。

在问诊上,“春雨掌上医生”采用的是聘请专业医生与用户互动方式。为了解决医生问题,张锐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与国内三甲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另一种是与医生个体签约,有全职和分时段的兼职两种。聘用医生的标准,一是须在三甲医院工作过,二是须有博士以上学历。

在“春雨掌上医生”获得千万元风险投资后,它的商业模式引人关注。据悉,它今后将采用“免费+增值”商业模式,每天100个医生免费线上问诊,超过数量则通过增值收费满足用户个性化和进阶的问诊需求。“春雨”提供的是一种基于EHR(电子健康记录)的家庭私人医生服务。另外,药品广告也是“春雨”赢利点之一。

张锐认为未来盈利模式“充满想象空间”。比如提供B2C服务,“春雨”充当平台,嵌入药店数据库,使用户可以像上淘宝购物一样购买药品以及服务。现在,不少线下民营医院医疗闲置资源很多,“春雨”也将激活这块资源为用户服务。

尽管国内推出了诸如“春雨掌上医生”、“用药助手”等软件,但和国外移动医疗市场相比,可操作空间与商业价值上的差距仍相当明显。比如,目前用户对移动医疗方式的接受程度还不高,产品的收费空间也非常小,向医生支付的费用过低也无法产生线上服务的动力。

移动医疗范文第9篇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移动医疗将成为2012年医院信息化的突破点。对于政府来说,移动医疗可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对于公众来说,通过移动医疗可以获得更廉价、更便捷的基础医疗保健服务;对于医院来说,移动医疗可以缓解“医患矛盾”,减轻门诊压力;对于信息产业来说,移动医疗可以拓宽应用范围,更好地服务社会。

中国移动盐城公司与盐城当地卫生部门、三级医院合作,针对患者在诊前、就诊、住院、出院等环节开展了跨行业信息化应用合作。

这种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在服务民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上,帮助医院打通内部信息系统信息流转和交互环节,为患者和家属带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整个系统包括了医患互动、预约挂号、住院全程跟踪、医院外定制服务等不同平台。

医患互动综合平台

该平台提供了全方位的医患互动平台,通过电脑互联网、手机及平板客户端、手机短信、呼叫中心等多种技术手段,各个层次的患者可以很方便地接入互动平台,可以将自己的各类咨询信息提供给后台管理人员,同时患者之间也可以通过论坛交流病情。后台管理人员通过平台也可以进行资料整理,一般性的咨询问题可以直接进行答复,专业的问题派单到相应科室或者综合科室处理,科室答复反馈之后由后台管理人员审核确认输出答复意见。整个流程采取工单制,有效地保证了患者的服务反馈答复时限。

预约挂号平台

该平台可以为市民用户提供预约挂号服务:市民可以通过呼叫中心电话、手机客户端、互联网Web网站、手机WAP等多种方式进行远程预约挂号,并通过手机账户、手机支付、银联卡、支付宝第三方支付等多种方式支付费用;如预约门诊医生因故不能按期提供诊疗服务,可通过呼叫中心话务员人工服务和短信服务两种方式通知客户,并退还客户挂号费用;市民凭手机二维码短信或者数字验证序列号可在预约时段直接到自助设备进行挂号取号;门诊医生出具处方之后,市民可以凭手机二维码短信直接到自助设备通过手机支付、银联卡、支付宝等多种方式支付费用,打印凭证之后直接到药房取药。

通过预约挂号平台将医院柜面操作前移,优化现场自助设备取号和缴费等环节,减少了客户在医院等待时间和提升就诊体验。

全程就诊手机平台

有了这个平台,市民凭手机二维码短信或者数字验证序列号在预约时段直接到自助设备进行挂号取号,自动进入排队机系统排队就诊,可以将患者处方、患者病历、用药须知、医生医嘱等信息通过短信、彩信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推送给患者。涉及到验血、B超、CT等仪器检查可以事先将检查地点和检查须知用短信的方式告知患者,直接引导患者进入检查窗口。患者一旦完成缴费,系统自动下单到药房,药房工作人员或者自动配药机立即开始配药,患者到药房时药物已经准备就绪。

住院全流程跟踪平台

患者住院期间,每一笔消费都会第一时间形成电子账单,患者可以主动实时查询或者每日按时收到医院推送的账单明细清单信息,明明白白消费。婴儿被盗和抱错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通过佩戴带有远程芯片的腕带,医院不但可以实时监测婴儿的心跳、血压等状态,时时呵护婴儿的健康,而且腕带一旦被剪短或者发生非正常移动,婴儿防盗系统自动报警并反馈最后的位置,值班人员第一时间收到预警信息并现场处理;老年痴呆症、失忆症患者住院期间外出,一旦走丢后果不堪设想,给他们佩戴带有支持非接触式近距离通信、GPS和LBS定位的手机,无论身处何方,均可定位,即使手机丢失也可根据历史定位记录寻找到相关信息;对于重点监管病人或者严禁出院病人可以设置电子围栏,一旦越界也会启动预警流程。

医院外服务平台

移动医疗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移动医疗APP 医疗服务

数字化医院的发展基于网络化管理模式,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通过高效快捷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存储等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就医观念以及就医模式。移动医疗APP正是现有医疗业务的延伸,它是以移动互联网终端为载体,通过4G网络与医院信息系统的实时连接,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工作服务平台来充分挖掘与共享医疗资源。患者通过手机APP客户端享受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缩短在医院的停留时间,提高就诊效率,也为医院的市场开拓创造有利条件,提升医院自身的品牌形象。移动医疗APP不仅是医院推出的便民服务,也是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措施之一,是今后医院发展的一大趋势,应分别面向医院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推广使用。

1 移动医疗APP解读

移动医疗由国外“Mobile Health”衍生而来,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掌上电脑(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而移动医疗APP正是基于此,凭借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而产生的一种医疗健康类应用软件。目前,移动医疗的应用覆盖了基础护理、公共卫生研究、急救护理、慢性疾病管理、自助医疗服务等多个领域。

2 移动医疗APP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

移动医疗APP可以实现将院内服务向院外延伸,患者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即可随时随地获取诊前、诊中、诊后一站式医疗服务信息,建立患者与医院之间持续、连贯的沟通新渠道。

2.1 移动医疗APP服务患者的应用

2.1.1 通过“智能分诊”帮助患者明确诊治方向

智能分诊功能能模拟医生问诊,正确指导患者根据自己的症状和病情选择就诊科室,在患者就诊前对自己的病情进行简单评估。这里涉及庞大的疾病描述与对应科室的数据库的建立。通过模糊录入患者症状,系统会列出更详细的子条目供选择,为患者推荐合适的科室就诊。这样,可以部分取代患者向人工服务台排队问询,改善多次挂号浪费时间的现象。

2.1.2 通过“预约挂号/候诊队列查询”缩短排队挂号及候诊时间

患者或家属可直接通过医院APP进行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的挂号和结算,凭挂号支付成功短信直接到科室就诊,无需到医院窗口排队取号。

2.1.3 通过“科室医生”让患者实现点名就诊

APP中的“科室医生”涵盖了全院各科室医生的简介、坐诊时间及预约号源数。就诊患者可据此自主选择医生,点名就诊。

2.1.4 通过“信息查询”帮助患者查询就诊信息

信息查询模块为患者提供就诊时产生的各种记录的查询服务,包括预约、费用、检查和检验等历史信息。

2.1.5 通过“用药提醒”促进健康管理

患者可能因为不清楚或忘记医生所指示的用药方法,导致因治疗计划不能有效落实而影响治疗效果,特别是对长期依靠药物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应用移动医疗APP的用药提醒功能,患者可在线读取一定时段内的处方或手动添加用药信息,根据系统发出的提醒,按时用药。

2.1.6 通过“出院随访”提高随访率有效跟踪患者病情

医院相关科室对已出院的慢性病患者会定期随访。APP中的“出院随访”功能不仅可以直接准确的找到患者本人,通过一系列随访问答,获悉患者出院康复的基本情况,而且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在方便的时候接受随访,自动提交到医院后台相关科室。此举既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大大方便了患者,有利于提高随访成功率。主管医生可以通过移动APP动态掌握患者病情并进行相关指导,保证患者顺利康复,更可以扩大医院服务的外延。

2.1.7 通过“满意度调查”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APP中的满意度调查功能可以让患者方便快捷的对诊疗体验进行评价,有利于医院准确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有利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2.1.8 其他应用 APP中的“专家在线”、“健康宣教”等等都赋予了医院服务更多的内涵

“图片新闻”、“医院简介”也使得医院的工作宣传和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导医服务”中包括医保政策和物价公示等,患者可根据需要自主查询。

2.2 移动医疗APP面向医护人员的应用

2.2.1 用于医政管理

移动医疗APP不仅向医护人员推送重要信息,如医院重要通知、医生工作绩效指标等,还包括医疗护理管理制度,以增强医护人员医疗安全意识,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风险。

2.2.2 用于诊疗工作

移动医疗APP可以辅助医生的诊疗工作。医生可通过APP查看患者的化验检查结果,随时掌握患者的健康信息。APP中的药物手册可帮助医护人员随手查看药物说明及配伍禁忌,便于医生处方。门诊安排和工作提醒,可帮助医生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查看出诊时间、手术安排等,为医生的医疗工作提供便利。APP还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诊疗知识库和医学文献,引领医护人员朝着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工作质量的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3 展望

从移动医疗APP的角度切入智慧医疗服务链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智慧医疗时代的医疗服务链分为诊疗前、诊疗中和诊疗后三大部分,并进一步细分为健康管理、自诊、问诊、寻诊、候诊、诊疗、用药、院内康复、支付、后续用药这十个环节,最终再次进入健康管理环节形成一个医疗闭环。从每个环节的移动医疗APP分布来看,大多数的APP选择在诊疗前环节开展服务,且多为轻问诊和轻健康管理服务,而诊疗中和诊疗后相应服务较少,开发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曲蕴慧.浅谈移动医疗系统的前景与应用[J].科技视界,2013(13):182-190.

[2]王茜.医院信息系统运用与完善[J].医疗装备,1002-2376(2015)10-0066-02.

[3]邓勇,刘威,李桐萱.移动医疗APP运行现状及其法律监管问题初探.科学管理,1674-1633(2015)08-0141-03.

作者单位

上一篇:移动技术范文 下一篇:行业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