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4:02:39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赵道利(1973-),男,湖北洪湖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郭鹏程(1975-),男,陕西府谷人,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副教授。(陕西 西安 71004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185-02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开展创新学习、创新研讨和创新实践等活动。但长期以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存在学生参与率低、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在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改进,逐步探索出了一套组织与管理方法,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性循环。

一、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改革与实践

1.制定了一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

西安理工大学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西安理工大学科技竞赛活动的管理办法》、《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加强学生创新教育的规定》、《西安理工大学关于对“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活动指导教师的奖励办法》、《西安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等二十余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就学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的组织机构、职责、竞赛等级及分类、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等都做了具体而详尽的规定。其中,对按期完成科研立项项目的学生和获得各级竞赛奖项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及奖金奖励,在推荐免试研究生、选调生、双优生、学年综合测评、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营造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2.发挥学生科技协会和科技小组的组织、引领作用

为了更好地组织广大同学参加科技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知识和科技创造能力,促进学院学生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于2005年4月成立了学生科技协会,该协会由科普部、竞赛部和调研部等部门组成,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发展各类与科技制作相关的学术研究及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知识及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学生科协的主要工作有:

第一,“大禹讲坛”。定期聘请学科相关专家、学者或优秀学生进行报告或学术讲座,以此作为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活动品味,开阔科技视野,不断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新平台。

第二,形成相对固定的科技活动小组,定期开展小组活动。水利水电学院学生科协经过改组,首次以学生姓名命名科技小组,引领和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例如:赵明仓制图小组以CAD、3DMAX等为辅助工具,培养成员对工程图纸的理解,该小组组长赵明仓同学在2012年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获得了水利尺规和水利全能两个二等奖;杨博航模小组对有航模兴趣的学生进行航模知识培训,组织他们进行航模模型制作和调试,组织参加各项航模比赛,该小组组长杨博同学在2012年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3.以科技竞赛为契机,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实践的能力素质,是将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而参加科技竞赛能有力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加科技竞赛,尤其是“挑战杯”等综合性较强的竞赛,都要求参赛者的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因此在准备过程中要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习一些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知识,同时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培训以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参加的科技竞赛主要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和科技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学校、学院举办、组织的其他学术科技竞赛,等等。

4.加大对学生科技活动的资助和奖励力度,推进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第一,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挑战杯”和其他各类竞赛为契机,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选题与立项申报,学校进行统一评审,从中择优资助,并加强阶段性考核。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每年资助20项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每项资助0.5万~1万元,主要用于购买必要的实验耗材、元器件、图书资料以及相关调研、学术交流等。学生按计划完成项目并经验收合格后,可获得2~4个创新学分。

学校要对参加“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和节能减排大赛等的申报作品提前在校内进行多次评审和改进,对创意较好并能按期完成各阶段任务的作品按其等级高低进行分级资助。对前期立项资助但未按期完成作品的资助经费予以收回;对前期自筹经费项目,只要最后能达到最终资助要求,也按相应资助额度补差。这种资助方式可以确保有限经费的合理使用,而且通过多次校内公开评审和答辩,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便于学生发现作品缺陷并及时改进,提高科技作品的质量;同时,这种公开的评审和答辩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第二,科技作品完成后,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对获得较好成绩的项目进行奖励,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为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和联系,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鼓励在校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2012年起,西安理工大学与江苏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协议,由该单位向西安理工大学捐赠50万元,设立“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奖学金”,创新奖学金重点资助学生开展的科技发明、制作、设计及分析等相关科技活动。该奖学金将连续5年,每年以10万元奖励20名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在校本科生,每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

5.以校内开放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为基地,支持学生制作样机并进行调试

全校各实验室均向学生免费开放,提供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做到保证使用,悉心指导。

第一,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实验教学中心主要有水力学、水利水电工程、水资源与农业水土工程、动力工程和水利电力自动化等实验室,学生只要提前预约,均可在实验室开展相应的试验或研究工作。

第二,学校的“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精密仪器实验中心”、“‘三电’实验教学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和“现代分析测试中心”等实验室均可面向学生开放,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

第三,学校的工程训练中心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备有各种原动机、传动机构、执行机构、部分小型先进加工设备和常用工具等,学生在该中心可根据作品的设计方案,亲手制作样机,并完成测试、试验和改进等工作;对于无法做出样机的作品,也可以用计算机软件等手段实现动态演示,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6.针对水利水电类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以社会调查为主的科技创新活动

在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中,电气、热动专业(水动方向)的学生依托其专业,可以开展机械、电子、控制和信息技术类的科技活动,而水利水电工程和水文及水资源、农业水利工程等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机械、电子和控制方面的基础,制作科技作品不是其强项,针对这种情况,学院要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针对当前水利水电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确定调研工作的总体方向,选准调查实践活动的突破口,组织学生提前准备好调查提纲,明确调查目的、调查范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和调查的重点,并设计统计表格或调查问卷等,学生经过充分的准备,带着问题深入实践,获得相应的调查结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言,最终形成社会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也可作为作品参加“挑战杯”等竞赛。

例如:近年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学生完成的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主要有:“西部大开发中水资源利用极限及临界调控模型”、“长安八水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调查报告”、“面向生态的黄河流域二次配水仿真模型研究”、“城市水问题现状分析与节水方案研究——以西安市为例”、“渭河径流过程变化对泾渭湿地水文的影响”和“西安市高校节水调查及对策研究”等,这些作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均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结语

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小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的距离。

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类专业通过多年的实践,已有70%的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全部学生参与了各类实践与创新活动,超过50%的学生参加了“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了良性循环。通过参加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增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总体评价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创新素质高”。

参考文献:

[1]周培松,孟三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

[2]全洪兵,张绍荣,李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蔡安江,郭师虹,阮晓光.浅谈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田野,钱桦,陈劭,等.以科技竞赛为龙头,构建机电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2).

[5]苏海泉.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省团校学报,2010,(3).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第2篇

实践教学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教学环节。本文介绍了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开展概况,进行了实践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从实践教学的总体认识与评价、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实践教学效果总体较好,满意度较高,但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为此,提出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关键词:

实践教学;效果调查;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方式[2],通过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本研究以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为例,通过对近几年毕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调查分析,准确把握实践教学效果,明确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实践教学开展概况

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创办于2001年,是重庆市唯一培养水利水电类高级人才的本科专业,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重庆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专业定位紧密围绕国家建设重大需求,瞄准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科研一流大学的发展水平,强化教学科研特色,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教学、科研及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的水利水电工程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基地。专业特色是注重水利和水运有机结合,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水利、水运行业的契机,培养水利行业的复合型人才;紧密联系水利行业建设的第一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基础,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掌握水利工程领域及其相关工程领域的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毕业学生能够胜任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和应用研究工作[3]。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类型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类基础课和专业课,并安排了相关实践教学。研究认为,实践教学体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或设计、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4-5]。从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情况及学分组成来看,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4个部分,实践环节总学分为32.25分(必修课程),占培养计划总学分的18.4%,各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依次为4.75分、7.5分、8分和12分,占实践环节总学分的比例依次为14.7%、23.3%、24.8%和37.2%,相对较为均衡。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10~2015届本科生毕业生,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31份,回收率为为83%。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男生253人,比例为76.4%,女生78人,比例为23.6%;在校期间总评成绩前20%、中60%和后20%的分别为122人、178人和31人,各占36.9%、53.8%和9.3%;目前工作单位性质为管理、设计、施工、读研和其它(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的分别为23人、65人、160人、58人和25人,各占6.9%、19.6%、48.4%、17.5%和7.6%。同时,问卷调查表还要求被调查人结合近几年的学习工作经历,给出提高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和意见。

(二)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分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软件条件、效果评价及后期改进四个部分,其中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包括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和师资力量等,软件条件包括教学方法、实践方式和管理考核等。围绕上述内容,共设计了三类题型,第一类为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4个备选项;第二类为不定项选择题,可单选也可多选,共10小题,每题4~6个备选项;第三类为简答题,共1小题,主要征求对实践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认识与评价

对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环节组成的认知方面,表示了解和熟悉的毕业生分别占96.1%和61.9%,说明学生对于实践教学体系构成总体上有较好的认知。对实践教学质量水平及满意度方面,75.2%的毕业生认为我校本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水平较高,有84.9%的毕业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总体效果感到满意,但也有15.1%的毕业生认为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大多数毕业生认为,目前在专业上较缺乏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在校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非常必要。

(二)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

实践教学内容设置方面,83.3%的毕业生认为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与其工作需求是相适应的,但由于学生毕业后有跨专业甚至跨学科就业现象,仍有16.7%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不太适应目前的工作需求,有必要丰富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学时方面,除少数毕业生认为偏多外,75.7%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实践教学学时适宜,有13.6%的毕业生认为课时不足,占总课时的比例应从目前的18.4%提高到25%或以上。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印象最深刻、总体效果最好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其次为实习实践、课程设计和实验。创新实践方面,有52.9%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过创新竞赛活动,主要参加的竞赛类型包括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28.4%)、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3.6%)、挑战杯中国创业计划竞赛(23%)和学校举办的各类专业知识竞赛(29%),说明学生在校期间可参加的创新实践活动较多,但引导力度有待加强,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科研训练方面,60.7%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过科研训练,主要参加的训练有学生自主实验(35.6%)、专业教师主持或主研的科研项目(34.7%)、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9.6%)和开放基金资助项目(18.4%);今后仍有必要加强科研引导和训练,提升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校内实训平台(如实验室、模型试验中心和校办企业等)是学生实践的良好场所,少数毕业生认为平台开放时间不够灵活、对学生的限制较多、实验条件有待更加完善;实验过程中应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绝大多数毕业生对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具有较高的认可度,同时建议某些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可聘请校外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讲授。

(三)实践教学的软件条件

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影响因素方面,73.4%的毕业生认为影响实践教学体系实施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教学方法,54.1%的毕业生认为是实践方式,34.7%的毕业生认为是管理水平。可见,教学方法和实践方式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质量有重要影响。实践教学方法方面,传统的做法是教师教授如何开展某个具体实践环节,学生按照规定的步骤复演,直至达到预期的实验结果;72.5%的毕业生认为这种方法很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较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方式方面,70.7%的毕业生认为现有实践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建立更多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企业生产实习,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实践教学管理考核方面,64.7%的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最规范的环节是毕业设计(论文),87%的毕业生认为今后应重点加强实习实践和课程设计管理。

四、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受“大土木”传统思想[6]的影响,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包含了较多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然而,这些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的结合不够紧密,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明确,尚未形成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训练体系。因此,建议进一步理顺实践教学的逻辑主线,优化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开展多层次递进式的立体实践教学训练。适当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目前,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时间大约为27.5周,约占教学总周数的18%。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虽有75.7%的毕业生认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适宜,但也有13.6%的毕业生希望能适当增加本专业实践教学学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在培养计划制定与完善过程中,可适当考虑这一需求。加强创新实践和科研训练。调查显示,在校期间未参加过创新竞赛活动和科研训练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7.1%和39.3%,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科研兴趣的培养,对继续攻读研究生的学生也缺少必要的科研引导与训练。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应有针对性地强调创新实践和科研训练,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实践平台建设与开放

实践是工程的本质特征[7],增加实践教学机会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实践平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和基础保障,加强实习平台基地建设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8]。从问卷调查结果看,今后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开放,建立实验室、实验中心、校办企业和校外实习基地等多种实践平台,增加平台的开放时间,提高开放的灵活度,完善实验设施和条件。同时,要调动学生利用实践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许多实验教学往往是严格遵照实验大纲去做,甚至连具体的实验步骤和目标结果都固定了,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很难真正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达不到实践教学的预期目标。因此,应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此外,结合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生今后大多进入施工单位的特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强调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应用,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

(四)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通常指校企双方以各自的发展和需要为导向,借助对方的条件与资源优势,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9]。校企合作是培养工程应用人才的有效模式,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开展得还不够深入,导致学生校外实习机会不够多,难以真正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践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也不够紧密。为此,今后应进一步寻求校企合作机会,完善校企合作模式,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例如,对实践性很强的“工程测量”“水利工程施工”等课程,学校可尝试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来讲授,避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学生也可借此获得深入企业进行相关课程内容实践锻炼的更多机会。

(五)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和考评制度

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评估、考核机制以及管理规章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10]。要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除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平台、方法和模式外,实践教学管理与考评制度的规范与健全至关重要。今后应建立更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进一步规范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到全程跟踪与考评,确保相关规定的严格执行,从制度上保障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作者:钟亮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河海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阳.我国高校本科实践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12

[2]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7):61-64.

[3]重庆交通大学招生信息网.水利类本科专业介绍[EB/OL].[2015-09-03].

[4]李树林.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5.

[5]郑艳娟,张宇敬,赵秀明.高等专科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1):54-55.

[6]张弘.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5):63-66.

[7]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8]余明东,钱波,郑发平.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研究与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127-129.

[9]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第3篇

收稿日期:2013-10-15

基金项目:“十二五”水利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SLGJY125-ZD01);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13IRTSTHN030)

作者简介:左其亭(1967- ),男,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学及水资源方向的研究,(E-mail)

摘要:课程设计在大学本科专业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通过课程设计相关文献以及实践经验,分析了大学本科专业课课程设计的现状、意义等,重点介绍了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设计的具体做法,为大学本科专业课课程设计的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大学本科;专业课;课程设计;水资源规划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4)01-0136-03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校专业课教学,其实践环节占总课时的1/3。近年来中国高校专业课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实践环节,大家普遍认为:“实践才是专业的根本。”而课程设计就是实践教学最重要的方式之一[1]。

大学本科作为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阶段,应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性强的人才。大学本科专业课课程设计是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桥梁”,它对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专业课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专业理论课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而专业课课程设计则可以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一、专业课课程设计的研究现状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课程设计一词使用频繁,课程设计的英文表述为:curriculum design,与中文课程设计相应的概念表述还有:curriculum development,curriculum construction,curriculum making,curriculum building等[2]。国内的“课程设计”与国外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中的“Project”基本一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国外,学生发表的学术论文或毕业论文很多来自课程设计,由此可见他们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关于课程设计的概念,已有研究者给出了许多明确的定义,如廖哲勋认为:“课程设计是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和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是课程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3]孟令雅、李松、张礼华等人也对此作了相关研究[4-6]。笔者认为,专业课课程设计是为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利用经过处理或者模拟的专业项目对学生进行设计训练,以期在短时间内提升其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专业课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院校的专业课课程设计环节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课课程设计题目相似,设计思路单一,达不到锻炼学生的目的;课程设计显得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思维受到限制[7-8] ,创新不够;专业课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完成多门课程设计,使得学生无法按时保质地完成设计任务;或者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学生忙于准备升学考试和求职期间,以致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课程设计中,往往应付了事,课程设计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此外,课程设计同专业课课程衔接不紧密,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关联性也不强。

三、 专业课课程设计的重要性

专业课课程设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加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拓展思维,促进创新。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加深他们对专业课的认识,以及提高学生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应用能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

(2)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强化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领导能力。在课程设计中,组员分工不同,需要组员之间合作沟通、齐心协力解决难题,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也锻炼了自身的协调和沟通能力。

(4)促进多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力。

(5)锻炼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程设计的组织和实施:以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为例

专业课课程设计有四个步骤:第一步为选题;第二步为结合所选题目,向学生介绍和分配课程设计任务;第三步为课程设计实施环节;第四步为专业课课程设计考核环节。以下以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设计为例说明课程设计的具体做法。

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9]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设计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一) 选题

本次课程设计以新疆博斯腾湖[10]流域作为研究背景,给出博斯腾湖流域的降雨量、蒸发量、径流量以及水位观测等数据,包括湖底地形及库容曲线、下泄流量与库容之间的关系曲线等详细资料。

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设计有两组题目可选择,一组为“水库兴利调节计算”,包括兴利调节计算基本资料及调节计算原理和方法两部分内容。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水库特征曲线、特征水位、特征库容、水库水量损失情况,在对第一组题目进行计算过程中,应注意概念的理解和特征水位、特征库容的计算和确定。另一组为“水库洪水调节计算”,主要内容包括水库调洪计算原理和方法、水库防洪计算等,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水库调洪计算的列表试算法。除以上两个主要选题外,还有“水能计算与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运行方式”、“水电站及水库主要参数选择”和“水库调度”三个难度稍大的选题,不同题目实现的目标不同,所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的侧重点也大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师在评定成绩的时候也会将选题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考虑其中。这种选题难度等级区分[11]有利于不同能力学生水平的发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和对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要求及安排

1.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设计的要求

(1)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深入理解水利水电工程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程序,了解水资源的特点及其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知识;通过实例分析和计算,掌握水库兴利调节计算的原理和方法,能进行兴利调节计算,推求水库兴利库容,选择水库的正常蓄水位及死水位;掌握水库调洪计算的原理和方法,能针对不同工程情况进行水库调洪计算,确定水库防洪参数;掌握水电站水能计算方法及水电站动能指标计算,了解电力系统负荷图及水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运行方式,正确选择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和水库参数;了解水库群水能、水利计算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掌握水库群径流、电力补偿调节的原理、方法及水库群蓄放水次序的判别方法;掌握水库调度图的绘制方法和应用,了解水库优化调度的原理和方法。

(2)课程设计本身的具体要求:认真阅读课程设计大纲及要求;要求在了解背景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内容,撰写相关报告;在设计完成后,安排时间分组进行答辩,由每组的一位代表进行设计内容介绍,然后教师随机要求学生回答相关问题,成绩记入每组总体成绩和个人成绩。课程设计的最后成绩由“小组总体成绩+个人表现成绩”两部分组成,各占50分。“小组总体成绩”是根据小组提交的报告、软件和答辩情况总体给分,全组成员成绩一样。“个人表现成绩”是根据个人在小组课程设计中所做的贡献、答辩表现、平时表现等综合给分。

2.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设计的安排

在人员安排方面可分成两个组,每组安排5位同学合作完成,要求制定一个设计计划,编制计算机软件,撰写一份报告。在时间安排方面,先由教师布置任务,介绍课程设计要求及实例区基本情况;学生熟悉任务书及背景区资料,根据要求计算和编程,撰写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设计报告书,展示软件运作过程和成果;教师当场评定成绩。

(三)实施与指导

在课程设计实施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全面负责专业课课程设计的管理,各班由班长负责考勤和纪律;每个工作小组组长负责协调工作。日常答疑一是由教师随时到课程设计教室进行指导;二是由学生预约教师指导;三是通过邮箱或短信联系解答疑难。

(四) 成果汇报及收获

水资源规划与利用课程设计成果汇报采取向指导教师提交报告和软件并进行答辩的方式。答辩具体流程为:全体小组成员一起参加答辩,首先将本组完成的课程设计报告提交给教师,由一名学生担任主要汇报人,对该组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每位组员所做的工作和贡献进行描述,阐述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组员是如何面对这些问题的等,向指导教师展示课程设计计算软件系统的程序代码、系统界面以及计算结果,最后交流课程设计的心得体会。指导教师对每组提交的报告和计算软件系统进行点评,随机就课程设计过程中涉及的相关问题提问,最后当场给出分数等级。

对于存在的问题,可由课程设计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对存在问题的小组进行指导并帮助他们完善课程设计。如果仍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可及时向任课教师寻求帮助和指导。教师应当场给予解答,提出解决方案。

五、结 语

近年来,大学本科专业课的课程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课程设计以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以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课程设计不仅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有利于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本科学生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无法替代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李久胜,王明彦,孙铁城.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81-84.

[2] 刘家访. 我国“课程设计”研究问题的检视[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62-268.

[3] 廖哲勋,田慧生. 课程新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孟令雅.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2):182-184.

[5] 李松,方晓波. 给排水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化工高等教育,2013(2):99-102.

[6] 张礼华. 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质量控制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12(14):330-331.

[7] 闫秋会,南晓红,李安桂. 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94-97.

[8] 历长云,王英,王狂飞. 工科院校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途径[J]. 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8):24.

[9] 左其亭,陈曦, 著.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与管理[M].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10] 夏军,左其亭,邵民诚, 著. 博斯腾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实践[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1] 葛浩,林其斌. 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138-14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under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 design

ZUO Qiting, ZANG Chao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Environ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design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study of under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 We reviewed a lot of relevant literatures about the course design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eaning of specialized course design based on our experience. We also described the specialized practice for planning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ours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pecialty, which can be a reference to undergraduate specialized course design.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文与水资源;创新实践;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86-03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水利中的重要专业领域之一。本专业的培养原则是: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信息采集与分析计算结合,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并重。所培养的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外语、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能力,掌握与水文、水资源相关的专业及基础知识,能够解决水利水电工程中,如勘测、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中出现的水文、水资源问题,应具备扎实的水文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工程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意识。随着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日益严重,加之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水旱灾害加剧,给新时期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我们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常规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问题,更需要具有一定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来解决变化环境下日趋复杂的水资源问题。针对此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与管理实践,建立了“一核心四支撑”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架构培养模式,即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教学管理、制度保障、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四个重要平台为支撑,探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水文学及水资源领域还存在着大量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水文学主要研究区域的水循环规律与模拟,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存在着大量的产汇流理论问题亟待解决[1]。如人类活动对流域下垫面的改变以及大量水利、水保工程的修建使得经典的产汇流理论无法直接应用进行流域水文模拟与水资源评价等工作。再如气候变化使得水文气象资料的一致性遭到破坏,从而更加剧了水文资料短缺的程度。上述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创新性的去解决。其次,从目前我校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析,近三分之一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还有部分从事水文勘测、测验、设计与规划、施工等相关工作。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必然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潜质与创新能力,而从事勘查设计工作的学生也需要灵活应对勘查设计中的一些复杂问题甚至是新问题。此外,本专业教育注重系统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学生专业能力比较单一。现代社会对水利工程师的需求已由知识型转变为能力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大学,更应当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国家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重大变革以及现代水利对水利人才的需求,一些新技术、新仪器不断涌现,更需要毕业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创新,将新技术、新方法等引入到专业领域中,以解决日趋复杂多变的水文、水资源专业问题。水利高等教育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体系,人才的创新实践培养也应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别的培养模式,需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与创新实践能力实施方法。

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有效引导学生参与相关学科竞赛。学科竞赛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一些全国性的高水平学科创新竞赛平台,以任务驱动方式促进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相关的部级竞赛有“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等。另外,省级及校级的其他各类竞赛在此不一一列举。鉴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对数据分析处理与建模能力要求较高,故建议在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上述各类竞赛时,重点推荐参加数学建模大赛。通过参加数学建模培训,可使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建模能力、模型求解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如水文预报、水库运行调度与管理、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文水利计算、水信息采集与处理等)学习打下良好的应用基础,从而有利于将数学建模等多方面能力应用于专业问题的求解。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课程设置,推荐大二时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培训。

2.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创新思维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紧密配合,包括课堂教学、课外作业、课下小组讨论等环节。课堂教学作为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创新能力培养启蒙的重要环节,要求专业课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统筹规划,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取适合的专业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从而便于引导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需认真研究教案,讨论教学案例设计,特别是针对目前水文、水资源领域中的一些尚未解决的老问题以及伴随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重点进行讨论。针对我校的区位优势,可利用三峡地区的水文气象资料为基础,在讲解中长期水文预报时,方法众多,类型多样。课程讲解时宜先引入传统的历史演变法,再讲解该方法的不足,引出其他的预报方法。针对预报因子的选择以及预报方法,可将学生分组,引导各组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预报因子与预报方法进行径流预报,最后将结果汇总,引导学生进行方法间的综合对比分析,并归纳各方法的适用条件与优缺点等,进一步针对各方法的不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方法。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制订出改进方案或实施步骤,再经讨论后进行实施。这样可以既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与团队意识,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加科学研究兴趣。在课堂教学环节,还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最新学科发展动向。如讲解《水文预报》课程中的河道汇流方法-马斯京根法,在讲解完方法的提出背景、方法基本理论等后,进一步针对该法的参数率定问题,引导学生在手工率定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优化率定,可以指定学生阅读事先准备好的相关论文,由学生就算法、率定目标等进行自主选择,采用竞赛的方式评选出预报效果最优的学生或者小组,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从中锻炼了学生的文献阅读、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学生采用专业思维模式进行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起到了巩固专业知识的效果。此外,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以研讨式、头脑风暴式、课堂模拟演练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大胆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环境。不轻易否决学生的想法,为激励创新思维,还应从成绩评定等方面对学生加以奖励。通过上述措施达到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创新思维的效果。

3.重视实验教学,拓展专业实践。实验室是从事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2]。而目前受学时限制,无论是从实验数量与质量上都不足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实验室的开放,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是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因此,在有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的前提下,合理的对本科生开放部分专业实验室,有利于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开展诸如《水文学原理》、《水文信息采集与处理》等课程的相关实验,特别应适当开设一些带有探索性质的实验。此外,大力鼓励本科生全程参与研究生的课题实验,尽量为学生创造发现新问题的机会。通过参与实验,有利于学生了解当今的新技术、新手段、新设备在本专业的应用状况,如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激光颗粒粒度分析仪、ADV、TDR等先进设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实践是本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环节,可以有效提升动手能力、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大力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生产与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建立相应的专业实习、实践基地等以利于学生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我校建立了水利与环境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三峡水文局、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宜昌分院等单位合作,搭建校外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实习基地,为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4.建立创新实践保障机制。创新实践培养环境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管理保障作为支撑。对于有创新潜力的学生,教师应加大培养力度,从学校、学院层面上应为每个创新实践小组提供良好的资金与实验环境,并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采用由学校、学院、系部、学生组成的“四层”创新实践保障机制,设立相应的管理小组对创新实践活动全过程与实施效果实行督导与评价,接收学生及指导教师的反馈与工作协调等工作。为鼓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指导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或者补贴等。如我院自2011年起试行了“本科生导师制”项目,从各专业中选拔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作为培养对象,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为每位本科生配备指导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我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学校也设立了“求索”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与科技创新基金,资助大学生科技立项课题、科技论坛。另一方面,加强教师培训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培训,通过校企合作,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事业、生产单位等第一线定岗挂职锻炼,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此外,定期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学生做专题讲座,增强本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与理解,了解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现代水利需要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水利专门人才,本文结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特点,探讨了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与途径,建立了“一核心四支撑”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架构,从而达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较强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为水利事业培养更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基金项目:三峡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104)。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领会理论知识和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对高等院校工科专业高级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1];它将课程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融为一体,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平台[2]。然而长期以来,受教育观念和资源投入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工科专业实践教学在目标制定、教学体系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3]。目前,许多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仍以验证理论知识、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为主,缺乏设计性、开发性等综合实验环节,再加上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空间有限[4]、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的训练欠缺[5][6],导致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招聘单位对本科毕业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如何将工程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有机结合,科学构建现代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实战化建设水平,成为了我国工科类本科专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了“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并结合该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块和各环节特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分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一“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科学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整体教学框架体系,是有序组织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的指导文件,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后续工作潜力至关重要[7]。本研究以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例,在深刻把握培养该专业人才所需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1“四层次”的教学阶段

按照实践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本研究将“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目标设置为基础夯实、专业强化、综合集成和创新培育等四个方面,据此,可从纵向上将教学分解为基础实践教学层、专业实践教学层、综合性实践教学层和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层等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知识结构分别覆盖了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学科门类教育、综合技能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本内容,由此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环环相扣、相互促进,进而形成了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完整教学计划体系,贯穿于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及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

2“七模块”所属的实践教学层

(1)基础实践教学层基础实践教学层的目标是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包括——①基础实验实践模块:在保留“普通化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必要的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实现对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培养;同时,适当尝试开设创新性实验,以期尽早启迪学生创新思维。②社会实践环节:积极建立具有专业特点的基层水务部门社会实践合作平台,以促进学生初步获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后能尽快将理论联系实际。依托该平台和自主组建的节水者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分组集中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了解所修专业相关行业的基本情况,并提升其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

(2)专业实践教学层专业实践教学层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领会专业基本知识,强化专业基本技能,包括——①专业实验实践模块:针对专业课程实验仍简单依附于理论课程的“一对一”封闭式模式问题,突破课程之间的壁垒,建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基础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系统联系,统筹课程内部及课程之间的实验内容,使涉及基础理论的验证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现合理配置。本研究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土壤学与农作学”、“土壤物理学”、“地下水利用”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课内实验予以优化整合,单独开设了“专业综合实验Ⅰ”课程;同时,将“灌溉排水工程学”、“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微灌工程设计”等专业课程的课内实验予以优化整合,单独开设了“专业综合实验Ⅱ”课程。在避免部分课程实验重复设置的同时,这两套课程为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和更专业的平台。②课程设计模块:是工科类专业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学生设计能力的总要求,科学安排课程设计环节,并与相应的专业课程理论教学统筹协调,既要避免与理论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等相冲突,又要注重设计环节的相对独立性(如单独设置、独立考核);应理顺不同课程设计之间的衔接关系,注重设计环节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本研究探索并安排了“工程水文学—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工建筑物”联合课程设计环节(即从“工程水文学”课程的产流汇流、暴雨计算、设计洪水过程线推求开始,经过“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的兴利调节、防洪调节及水库特征水位计算,完成“水工建筑物”课程的大坝等建筑物设计),使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完整的水利工程设计过程,达到实战化课程设计训练的效果。

(3)综合性实践教学层综合性实践教学层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深刻领悟及综合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包括——①专业综合性实践模块:包括大二认识实习、大三生产实习、大四毕业实习等综合实习环节和毕业设计环节。其中,综合实习环节旨在充分发挥校内外两种不同类型的实习资源,将认识实习以校内模型和校外实际工程相结合,实现较低成本培养学生总体工程认知意识的效果;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则突出工程性和综合性,应将学生集中或分组安排在校外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索形成了“校内水利模型与校外多类工程感性认知系里集中与导师分组指导生产实训定点与兼顾就业的工程实践”等专业综合实践分类实习模式。而在毕业设计环节,应强化对学生选题的要求和指导,突出设计题目的实战性和工程性,尽可能地进行设计题目与校外设计单位工程设计的结合、与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结合、与SRTP(StudentResearchTrainingProgram,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结合、与学科专业竞赛活动的结合,并主动与校外实践基地共建单位(如相关设计院)合作。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索形成了三种合作模式:第一种,“请进来”——针对工程设计任务集中、学生需求多的工程项目,应采取“请进来”模式,即学校邀请合作单位工程师和其所负责的工程项目双双进校,校方根据项目需求配备相应数量的学生,让学生在工程师和校内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同步完成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即“毕业设计双导师制”);第二种,“派出去”——针对设计战线长、学生需求分散的设计项目,宜采取“派出去”模式,即学校分阶段、分批次适时将学生派往设计单位,依托设计单位提供的场所和设备条件,在工程师的独立指导下开展设计工作(即“校外导师制”);第三种,“接进来”——在校企双方已进行大量工程设计项目合作的基础上,学校积极争取承接部分测绘、描图、数据整理等基础任务重、学生需求多的工程项目或部分设计任务,对此宜采取“接进来”模式,即由校内拥有丰富工程设计经验的教师直接负责设计工作和学生指导工作,原设计单位适时派工程师进行审核督导。②自主研究性实践模块:主要目标是在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积累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支撑该模块内容的开展,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所有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室都面向学生开放,并专门设置了实验室管理勤工助学岗位,招聘学生(以研究生为主)直接负责实验室开放工作的管理,切实将开放工作(负责场所保证、开放时间保证)落到实处。同时,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由导师针对学生在自主研究领域中遇到的问题提供必要指导,并及时掌握进展情况,进一步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

(4)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层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层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更综合、更专业的实战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涉及科技创新模块,该模块由以下环节组成——①科研训练:以学生为创新研究主体,构建了以“部级为引领、校级为主体、导师资助为补充”的三级SRTP体系。鼓励学生根据在已有创新实践中发现的科学问题,自主组织团队(一般包括3~5名学生和1名指导教师)选题,并申报国家和学校SRTP项目;也可直接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由导师指导并直接提供经费开展创新研究。②认证培训: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能力要求,将教学、培训、认证相结合,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展CAD资格和工程测量资格的认证培训项目,并通过最新前沿培训、赴企业学习先进设备操作和感受创新研发氛围等,提升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③学科竞赛:构建了由数学建模、力学结构设计、挑战杯、水利创新设计等组成的分阶段的竞赛活动体系,力求实现“以赛促能、以赛创新”的目的。④科研助手:设立科研助手与勤工助学相结合的本科生助研岗位,由学校勤工助学办和科研项目主持老师共同协调招聘学生并定期发放助研补贴,在导师、研究生等的指导下开展项目研究工作,达到勤工助学与专业对口、科研能力迅速提升的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分类建设

优良的教学硬件条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本研究针对“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教学模块和各环节特征,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分类建设,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硬件实践教学平台资源,如图2所示。

1优化校内资源,加强基础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近年来,甘肃农业大学(下文简称“学校”)采取“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方针,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基础实验教学条件。以新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为契机,学校成立了校级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对分散于各学院的公共基础实验室统一集中管理,并面向全校各相关专业有序开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利用,保证了学生基础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2多措并举,提高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服务能力

(1)整合院内实践教学资源,成立院级工程基础教学中心和水利土木实验教学中心学校将分散于学院各专业的测绘、制图、CAD、力学等实验室进行整合,设立了院级工程基础教学中心;同时,将水力学、土工、建材、水工、结构、灌排、节水灌溉等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建立了水利土木实验教学中心。两大中心的成立,实现了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的统筹管理、统一调配,为校内专业实践教学的高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转变思路,大力推进实验室与校企的联合共建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如何将学校充裕的场地、雄厚的师资力量与企业先进的设备、市场化的产品研发环境相结合,构建集“研发—生产—检测—学生实习实践”于一体的校企共建实验室,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基于上述认识,学校积极与新三思公司、甘肃大禹节水集团公司合作,先后共建了农大—新三思联合力学实验室和农大—大禹灌溉排水实验室,实现了公司产品研发、检测与学生创新研究的有机结合。

3分环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的服务水平

针对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学校分环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国网甘肃刘家峡水电厂、甘肃景电管理局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刘家峡水电站、景泰电力提灌工程等建筑形象具体、典型的实践基地,用于认识实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利枢纽组成、各种枢纽建筑物形态及功能的感性认识;同时,与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甘肃农业工程咨询设计所、甘肃华成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专业特征明显且生产氛围浓厚的实践基地,用于学生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此外,学校还与张掖水务局国家重点试验站等单位合作,共建了实践教学科研创新基地,用以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4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协同构建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1)参与建立节水灌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节水灌溉院士专家工作站2013年,由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统筹,有甘肃农业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3家单位参与,成立了节水灌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节水灌溉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此联盟和工作站,学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教师与甘肃大禹节水集团公司的科研人员联合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自然基金5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并指导40余名本科生结合上述项目完成了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2)集聚社会众创资源,成立学校创新创业中心①优化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托“慕课”等网络课程平台,在丰富“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通识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学校采用创新创业讲座沙龙、KAB(KnowAboutBusiness)、SYB(StartYourBusiness)、GYB(GenerateYourBusinessIdea)等形式,开发了个性化创新创业课程,构建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②稳步推进创客空间和创业苗圃。按照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的理念,学校致力于打造具有配套支持全程化、创新服务个性化、创业辅导专业化等特点且具有鲜明农业特色的众创空间。目前,学校已成功申请到甘肃省教育厅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项目2项和企业投资创客空间项目3项。③试点建设创新创业实验班。学校进行了创业实验班(宣人班)和创新实验班(彤笙班)的试点建设——前者针对有强烈创业愿望的学生而开设,通过创业培训,组建创业团队,参加创业大赛,开展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后者则针对有浓厚科技创新兴趣的学生而开设,通过选派指导教师,依托校企各类科研平台及科研项目,以立项资助的方式开展创新实践活动。④拓展校外创新创业服务资源。与“船说创业咖啡”等省级众创空间建立合作关系,对接社会专业化、服务化的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资源,联合开展专业孵化服务;与KAB、北森、智慧树等网络课程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对接企业线上课程资源,联合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服务;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与相关农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3)探索形成“本科3+1”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强化学生节水灌溉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我国水资源紧缺及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等瓶颈问题,学校在农业水利工程本科专业办学的基础上,又增设了节水灌溉培养方向,并和甘肃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设了大禹节水班,实行“本科3+1”办学模式(即3个学年在校内学习,1个学年到公司实践)。该模式强化了学生在节水灌溉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方面的能力培养,为行业和企业培养社会急需的、从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节水灌溉”方向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做出了贡献。

三应用效果

经过“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实践教学平台分类建设,学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稳步增长——这三类实验的总比例由2011年的50%增长到2015年的85%,学生毕业设计结合工程实际项目和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由49%增长到95%以上。与此同时,“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平台的建设,也推动了专业和学科的快速发展——2013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成为学校首批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得到学校重点立项培育,同年,该专业获批为甘肃省高等学校本科特色专业。“四层次、七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平台通过5年多的实践,在甘肃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①2011~2016年,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累计申报立项SRTP项目105项、研发的作品申报专利8项、发表科技论文9篇。②相关学生先后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得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全国第九届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获得甘肃赛区省级一等奖3项,在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中获得特等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CAD设计本科及以上组竞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③2015年,该专业学生研发设计的“温室灌溉增温设备”、“基于屋面优化设计的全自动雨水初期弃流装置”作品代表学校首次参加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并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优胜奖;同年,该专业学生研制的“地下滴灌增温加气设备”作品获得甘肃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一等奖。④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且连续5年的就业率、考研率均超过94%。

参考文献:

[1]何小溪,仲伟峰,周威.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75-76.

[2]邓婉玲,马晓玉,黄伟英,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践性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和探索[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S2):41-46.

[3]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4]温武,,郭四稳,等.基于人才联盟的“实验室+企业”网络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55-60.

[5]李书国,陈辉,李雪梅,等.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4,(3):69-71.

[6]王亚军,刘佳佳,,等.工科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以地质工程(煤及煤层气)实践教学改革为例[J].经济师,2015,(6):246-247.

[7]张洪.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119-125.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水利;大学生;创新;形式;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 G5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6?0105?03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基本内容,创新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力保证。当前,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自信,开拓学生思维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主流,创新活动是一种以学习为主、开发思维为辅的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本文以黑龙江大学水利类相关活动为基础,拟对实验的相关方法和实验取得的实践效果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探讨。同时也为今后的相关科技活动更顺利地开展,提供参考。[1-2]

一、活动的主要形式

1. 实验类创新活动

实验类创新活动是一种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形式。黑龙江大学学生利用科研教育平台,共完成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共15项,如表1所示。(注:下表中的编号分别与表5相对应)

实验类创新活动不仅保证了实验室的开放效果,而且通过实验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 模型类创新活动

模型活动是根据物质守恒原理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描述参加水循环的过程或是探究水体中水质组分所发生的物理、化学等诸方面的变化、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的模型实践活动。[3]我校以模型构建为主要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为目的组织学生参加校级、部级创新实践类模型比赛共6项,具体如表2所示。

模型类比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也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客观问题以模型的方式加以模拟,提高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性认识,在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自信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应的教学工作。

3. 综合类创新活动

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拓学生创新思路,鼓励学生自由选题,设计实验,完成综合类实验共41项,如表3所示。

黑龙江大学组织学生进行的综合类创新活动是由学生主导,独立选题,构思实验,教师做辅助指导而进行的创新项目,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联系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其他创新活动

除水利专业知识相关创新项目与比赛外,还号召学生参见了哈尔滨市创新项目1项,绿色家园杯节水项目7项,如表4所示。

两项大赛扩展了学生对除专业知识相关方向以外的其他领域的知识,旨在辅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兴趣多元化。

5. 创新科技活动分类举例

针对以上所提及创新项目与各级比赛,择各自具有代表性作品,如表5所示。

[收稿日期] 2013-10-29;[修回日期] 2013-11-24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黑龙江大学寒区特色水文与水资源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11551330)

[作者简介] 戴长雷(1978-),男,山东郓城人,黑龙江大学副教授,黑龙江省创新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寒区地下水及国际河流.

表1 实验类科技活动统计表

编号 名称 组织方 相关要求 实立个数 级别 备注

a1 黑龙江大学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黑龙江大学教务处 参研对象为一、二、三年级本科生,项目内容不得与学生创新实验室项目内容相近或重复 9 校级 已结题

a2 黑龙江大学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之学生创新实验室项目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 参研对象为在校本科生,研究选题要求以专业知识为背景和基础,并具有自主性、创新性 6 校级 已结题

表2 模型比赛统计表

编号 名称 组织方 相关要求 实立个数 级别 备注

b1 黑龙江大学“金穗杯”学生创新项目研究成果大赛 创业教育学院、创业教育中心、教务处、科学技术处、校团委 面向对象为全体在校生 4 校级 二等奖、三等奖不等

b2 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 中国水利教育协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 面向对象水利类本科在校生 2 部级 二等奖

表3 综合类创新活动统计表

编号 名称 组织方 相关要求 实立个数 级别 备注

c1 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 一、二、三年级本科生 24 校级 已结题

c2 黑龙江大学暑期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 一、二、三年级本科生 7 校级 已结题

c3 黑龙江大学学术科技创新课题(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 项目负责人为一、二、三年级本科生、大四学生、研究生可参与 10 校级 已结题

表4 其他创新活动统计表

编号 名称 组织方 相关要求 实立个数 级别 备注

d1 哈尔滨市青年创新创意大赛 团市委、市青联 面向对象为全市青年 1 市级 获优秀作品

d2 黑龙江大学“绿色家园杯”低碳环保创意大赛 黑龙江大学 面向对象为全体在校生 7 校级 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表5 创新科技活动举例统计表

类型 项目实例 年度 负责人专业 负责人年级 参与人数(人)

a1 寒区冬季傍河条件下浅薄含水层渗渠集渗能力试验 2009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二本科生 5

a2 实用地下水位测量计改进与制作 20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二本科生 5

b1 集水廊道模型设计与制作 2009 农业水利工程 大三本科生 4

b2 某典型流域产汇流模拟模型 2009 水利水电工程 研一硕士生 3

c1 冻层融冻条件下地下水位变化特征监测与分析 2011 水利水电工程 大三本科生 5

c2 佳木斯市城区水功能区划图件绘制 2010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二本科生 4

c3 宝清县水资源公报年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研究 20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三本科生 5

d1 寒区城市雨雪资源综合利用系统 20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三本科生 4

d2 节水工艺宣传 2011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大三本科生 4

二、活动的效果评价

第一,实验类创新活动。结合15项实验类创新活动所取得的良好效果做以下简要评价,实验类创新活动的主要承办单位有教务处,创业教育学院。二者利用其各自不同的方式方法,都达到了扎实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务处要求以一、二、三年级本科生为主体并担任主持人,且推举老师为项目责任人指导实验,使项目高效率地执行和完成。[4]在此背景下,学生利用提供的教学实验室及千元基金完成实验,保障了实验的进行,实现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的操作性成功。创业学院要求以在校生为主体,担任项目主持人,老师只进行指导,这样虽减弱了项目的执行与完成率,却充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与协作能力。[5]此外,创业学院与其他学院共同设立的创新实验室及其独立提供500元到1500元不等的实验基金对项目的完成提供了实验平台和条件支撑,从基金不等与实践结果中可以看出创业学院不只为锻炼学生,更着重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二,模型类创新活动。我校所指导的6项模型均已成功参赛并获奖。两类活动都是以比赛的方式,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金穗杯”大赛是黑龙江大学创业教育学院承办的校级比赛,参赛作品可以是学术论文、实验室研究成果、发明制作等。创业教育学院是专门设置这类活动的单位,旨在调动黑龙江大学学生参赛的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思维发散的能力。全国水利大赛是由中国水利教育协会组织的部级比赛,参赛作品固定为水利类模型,专业性要求严格。参赛对象为水利类专业在校大学生,针对性强,比赛的难度大,所需费用较高,从制作模型到比赛结束,需经过报名、布展、答辩、评审的过程。这项比赛有较高的严谨性和专业性,旨在提炼出较高专业水平的模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加强各高校水利学生之间的交流。两类比赛,前者重在服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后者重在服务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由此,取得其各自不同的实际效果。[6]

第三,综合类创新活动。综合类创新活动涉及领域广阔,从各个角度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并从中不断积累、学习。所以此类活动中,从学生参与者的情况分析,实际立项的个数最多且均已成功结题,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其中,创新项目所占个数最多,达到24个,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创新项目的选题不限,类别广泛且开展时限长。综合类创新活动主要是创业教育学院除创新实验室以外的项目,承办方是创业教育学院,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负责指导的训练项目。不同的是,其中创新课题学生立项的平台不受限制,可以是大四学生及研究生,使其在学术上有一定的创新价值。[7]

第四,其他创新活动。在表4中,笔者系统地概括了其他一些学院学生曾经参加过的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像绿色家园杯节水创意大赛中,学生做的节水创意方案,节水工艺宣传,发明制造等,都是保护资源,有利于社会的活动。在这类科技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互相合作的集体责任感和对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感。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奠定作用。因此,这类具有深远意义的比赛是很必要的,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其个人能力和修养的同时,为我们的生活、社会做相应的贡献。[8]

三、结语

水利类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无论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还是导师的角度亦或是组织者的角度看,这样的科技活动都具有深远且不可替代的意义。

从学生角度看,科技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活动开展的核心。首先,学生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一定的能力实施项目,大多数项目主持人都是大三以上学生,项目的实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了其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提升了自身的发展空间,培养了创新思维。但存在的弊端是与其他学院以及上下届没有形成较好的协作关系,每一届只是锻炼自身的能力,并未使实验在一定基础上得以加强,以此作为经验,学生现在已逐渐地与上下届及其他学生合作。从导师角度出发,导师的一系列指导对项目的成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着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和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磨砺学生的精神意志。从组织方教育机构的角度,各组织方及学校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提供现有的实验室做支撑。首先,我校创业学院是专门设置开展学生搞业余创业活动的机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其次,创业教育学院积极组织各类的创业科技活动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状态,以致学生能自主自愿的加入进来;再者,创业教育学院的师资力量齐全,足以确保学生创新科技活动的实施和发展,这也是学生搞业余科研的有力保证。[9]

参考文献:

[1] 高永新.浅谈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0(4):13.

[2] 戴长雷,孙思淼.大学生导师导学方法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0(4):74-76.

[3] 杨邦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2):255-258.

[4] 戴长雷,刘春艳,樊乔铭.组织指导大学生参与水利模型比赛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4):7-9.

[5] 戴长雷,吴敏,常龙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6):66-69.

[6] 黑志坚,等.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工作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08(2):22-25.

[7] 孙豫峰,杨晓东.试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J].中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1(1):80-81.

[8] 戴长雷,李治军,吕雅洁.水势Seminar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3):26-29.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国际化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大学教学的质量。(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倡导资深教师无私地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和教学核心力量。在学校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带领下开展“老、青教师结对子活动”“青年教师再提高工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2)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关。按照专业办学规模与教学需求,根据人才引进规划,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对拟聘用人员,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其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主要由试讲和面试两部分组成,试讲需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所学专业的熟悉程度;面试主要考查其专业知识面、外语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3)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成为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4)适应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国际竞争的新要求,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目前主要是利用国家各种出国政策提供的契机,建立多种国际合作模式,与国外高等院校密切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来校等方式,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争在学生交流和联合学位项目中取得新进展,在吸引留学生和建立联合研究项目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第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课程为单元,组建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以“农田水利学”“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工建筑物”“水土保持工程学”“设施农业工程学”“水泵及水泵站”“小型水电站”“工程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单元的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才在此教学团队的大环境中,在教学、科研上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教学团队共同成长,营造出既敢于争论,又善于合作的学术氛围。

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条件建设

第一,以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促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响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在原有教材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核心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章节教学内容,找出各章节专业技术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根据新制订的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关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组织编写核心课程和有关选修课教材;并与成熟的教材相匹配,发挥团队的作用,制作图文并茂、反映教学要求与规范的多媒体课件。第二,建设一流的全方位、立体化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类教学资源库。整合课程建设成果,创建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1)按课程体系建立素材资源库,包括该课程的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影视图片、教具、习题库、试题库等。每门课程资源库由专人负责,设定建设时间,划分建设经费,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验收;(2)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网站,反映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的以及动态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科介绍、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简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环节、视频集锦、国际交流、创新平台、师生论坛等栏目,供教师与学生“享用”公共资源;(3)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教学实验设备,在确保现有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开发、研制和购买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设备,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鼓励教学创新,加快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现代化教学方法体系。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调动以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以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建设,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1)从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论文、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2)加强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大类招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第二,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应从学生、教师、教材内容等多方位考虑,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观,真正建立起启发式、研讨式的方法体系[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根据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5-6]。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行“教学与科研、课程与学术、学科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综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此外,还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将外部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挖掘资料,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本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是需要进行探索的课题。农业水利工程系在实践中以完善“实习—设计—实验”体系为主,在专业建设中落实第一第二课堂贯通、校内校外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第一,建立稳固的认识实习基地和灵活的生产实习基地,强化实习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早期以培养单科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而现在则要求人才综合素质好、知识面宽、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为跟上农业水利工程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探索和更新实习教学思想,使专业教育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素质教育。(1)强化与安徽淠史杭灌区(全国第二大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的合作,依托其下属大中型取水枢纽、灌溉渠系、闸门、渡槽、水泵站等类型全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的优势,共同建立大型实习教学基地。此外,广泛吸纳各方面的优质资源,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节水、农村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目标,使实践性教学更贴近实际。(2)调整实习教学知识结构,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实践性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对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文件,使实践性教学的全过程及各环节的主要质量监控点和质量标准有据可依。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适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性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了创新实践的重点。第二,建立具有自主选题、题型多样、院内外、校内外对口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模式,优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进行适当课时的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极为必要。目前课程设计有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电站课程设计、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等9门,另有毕业设计。(1)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指导讲座,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理论的学习转入应用知识和拓展概念的阶段,使学生能更主动地、目标明确地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2)在毕业设计环节,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设计题目和方向,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之后即走上工作岗位的特点,鼓励学生到生产单位结合生产任务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到国内知名高校甚至境外高校参与具有一定科研色彩的毕业设计工作,使毕业设计在培养创新科研人才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3)制订了《河海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若干规定》《河海大学本科生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暂行规定》《农业水利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纪律管理规定》《农业水利工程系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或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等文件,在各实践性环节中,要求指导教师严格按照管理规定,有效地组织学生实习,加强对学生的纪律、安全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学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做好实习报告的批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以及答辩、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工作,保证各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和质量。第三,开发设计性、综合性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打造综合性实验平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的能力[7-9]。实践教学的另两个环节是教学实验和学生创新活动,这部分活动以部级和省级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龙头,以农业水利实验室为依托,结合农业水土研究所、农业环境研究所以及水利部河海大学节水园区的实验场地进行。依托水利工程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实验中心的功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农业工程实验室是开放型实验室,不仅满足正常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还满足学生开展科研或创新活动的各种需求,学生不论是做实验还是创新活动,都可以随时来实验室,实验室都会为有需求的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帮助。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着眼于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和组织创新竞赛两部分,依托的平台包括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河海大学“农业节水创新大赛”、“水工创新杯”竞赛、校级和部级创新训练计划、专利申报等。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积极性、扩展学生受益面,在部级和校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之外,设置院级学生科技基金,设立院级创新创业计划,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将学生主动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融合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使得低年级学生主要在科技制作方面的技能得以提高,高年级的学生在科研和创业方面得到实践。

五、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第一,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基层教学管理由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为主”向“专业建设管理与教学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转变。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管理是关键”的意识,从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措施等方面,推进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办公室协助做好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办公室与系功能定位不同,相互补益。前者侧重于专业建设管理,主要在对专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案实施与教学管理的措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发挥智囊作用;后者为本专业教学组织实施机构,侧重于教学过程管理,主要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实施与管理措施制订的同时,具体负责相关教学环节的落实,强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二,建立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学校对学籍管理、学分制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习管理、教风管理以及学风管理等方面,已有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相关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突出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负责人制度,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新教师教学责任导师制度,课程试讲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班导师工作制度,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联席会制度,学生综合评价工作制度,优秀学生研究性学习业务导师制度,学生评教工作实施办法,院内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创业实践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与社会评价制度和实施办法等等。

六、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建设水平能集中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办学实力。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推动特色专业建设,并充分发挥部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辐射作用,使得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稳定提高,每届学生中均有保送清华大学或武汉大学等名牌大学攻读研究生,每届毕业生中约30%的学生保送或者考取重点大学的研究生。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较快提升,在各类竞赛中表现优异,硕果累累,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一次就业率连续十多年达96%以上,名列学校前茅。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团队建设、教学资源条件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建设以及教学管理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的尝试和实践,在工科类专业建设中具有借鉴和推广价值。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创新引智平台 水利工程学科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055-02

水利工程学科是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支柱性学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重要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同时,由于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水利学科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本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水利学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水利工程学科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区域性水资源严重短缺。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2030年人均水资源量将仅有1750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国家。随着区域经济、城镇化深入发展,未来水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水资源分布的极其不均衡,造成我国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水文事件频发。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等导致全球气候变迁,因而降水型态发生变化,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大大增加。河流水文规律发生变异,极端水文事件频发,严重干旱与洪涝在不同区域并存且愈演愈烈。

(三)水质问题亟待解决。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当前,我国约40%的河床劣于三类水,三分之二的湖泊富营养化。

不过,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当前,大量有关治水用水的新思维、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管理策略不断涌现,水利工程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丰富。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水利工程学科将依托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态。同时,水利学科发展的这些动向必然对水利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新形势对水利学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水利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下降。究其原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精细化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工程人才培养应随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为了应对水利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水利行业企事业单位期望引进适应学科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实施现代化生产和管理。

(一)作为水利学科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特点,跨学科交叉融合要求水利人才具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传统的水利学科要求水利人才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和工程专业基础。新形势下,水利学科将不仅与传统学科密切相关,还将与生态学、信息科学、自动控制、园林景观、“3S”(遥感RS、地理信息GIS及全球定位技术GPS)技术等密切集成与融合。“3S”技术已在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工程选址、防洪p灾、水土保持等工作中得以应用,并必将进一步集成和融合。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水文生态与水安全专业人才迫在眉睫。水利工程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向生态水利和民生水利的转变,一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已不能仅从其带来的发电量、蓄水量等经济效益来评价,而更应该从生态、环境、民生等长期效应去全面衡量。因此,从科学发展观和永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水文生态与水安全、低影响发展(LID)、注重综合效应的水利及水工学必将是未来热点。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下属5个二级方向,即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设置并建设水文生态与水安全等新学科是适应水利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基于对前沿热点及难点问题突破的要求,急需能攻坚克难的科研人才。跨流域水资源、雨洪资源、中水甚至气态水资源利用、气候变化条件下水文系列变异和不一致性等方面的研究既是水利学科面临的重大问题,又是学科领域内急需突破的前沿课题。这些研究理念或方法上的突破将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水利工程学科因而必将从理论和技术上得以不断创新。因此,从科研角度,培养一批能攻坚克难的高端研究型人才势在必行。

三、发挥创新引智优势,推进水利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上述形势下,新型水利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学科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近年来,长安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立足我国西北,放眼全球,牢牢把握水利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依托于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及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全力推进水利工程新学科的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11”引智计划又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其目的是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的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作为国家首批“111”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及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2008年获批,目前已完成了一期的建设并获滚动资助,全面开展第二期基地建设进程。通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第一期的建设,长安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于2011年获批。

为了保证新学科建设的前瞻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专业人才,创新引智基地时刻以“研究型、国际化、强实践”和体现“学生主体性”为导向,以“引智交流,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和共同研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建立起水利专业人才“基础─实践─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与德国土宾根大学、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国际上一批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或联合培养机制,引进海外专家23人,其中,国际知名学术大师3人。基于引智特点,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以学科引智为基本手段。组织师生广泛开展与海外知名学者和学术大师的交流座谈,探讨学科领域内的疑难问题,听取答疑,吸取本学科最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托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平台,引进的外籍专家来华工作时间平均223.6天/年,其中学术大师累计工作天数39.6天/年,其他人员累计时间达184天/年。

(二)以派出培养为必要补充。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和学术骨干,派出进修教师、访问学者与留学生,有针对性地向大师跟踪深化学习。依托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近年来,派出赴外交流教师8人,赴外留学学生7人,且派出人员和比例逐年上升。通过进修访学,培养了一批精通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人员。

(三)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相互促进。设立水文生态与水安全相关科研攻关项目,锤炼自身科研队伍。通过与境外专家学者合作,落实合作研究内容9项,通过一期建设,在本专业领域获得了五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四)注重实践落实,巩固创新引智成果。近五年来,与协作单位合作先后建立“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产学研三结合实习基地”和“新疆石河子炮台土壤改良试验站产学研基地”两个“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外籍专家、本校科研教学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通过在“产、学、研”三结合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和联合研究,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成果。

在新学科建设之前,长安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相对较弱,与国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也相对较少,相关的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和科技奖励缺乏。在学科引智基地迅速发展的这几年里,实验室建设等各项软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客观上有力地推动并促进了各项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开展。依托于水文生态和水安全新学科建设,创新引智基地成员承担的部级科研课题数量逐年攀升,基地建设前期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年均不足3项,近年来已攀升至每年6-7项。人才伍、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日新月异,在短短几年建设期内,新增国家“”专家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2人,吸收博士后工作人员11人,博士10人,硕士24人(其中5人作为联合培养出国深造)。通过“基础─实践─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均上升了一个台阶,每年约有50%以上的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共获各类奖项10多人次。上述这些成果表明,通过引智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专业人才的培养向前迈了一大步。

总之,水利学科是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形势下,为了应对日益紧迫的水问题和水危机,建设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学科,必须培养与时俱进的水利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11[R].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2

[2]李正.“大工程”背景下的研究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 2006(10)

[3]杨学军.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

[4]李明忠.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与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5(10)

[5]陈伟.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之评价和超越――关于研究方法论的尝试性反思[J]. 高等教育研究,2003(4)

[6]刘镇,周翠英.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

[7]张洪波,钱会,卢玉东.特色人才培养与行业精神培育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及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B08039);长安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BPCC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在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应用与实践”(1327);长安大学部级特色本科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刘 招(1975― ),男,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第9篇

路京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遥感中心主任,教授。1979-1987年在清华水利系学习,获水资源工程专业学士和土壤水动力学方向硕士学位;1987年到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助理研究员,从事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1991-1992年在荷兰代尔伏特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参加了第一期的水信息学专业进修学习;1995-1996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城市暴雨管理方向博士学位;1996-2000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遥感中心工作,副研究员,从事图像处理以及林火与海上溢油遥感监测等研究工作;2000年回国进入中国水科院,2001年起担任遥感中心副主任;2001-2002年挂职内蒙古额济纳旗政府副旗长;最近几年主持遥感中心工作,主要从事遥感技术水利应用与水信息学方面的科研工作,近年来先后负责完成多项国家及水利部的科研项目,在区域河流遥感监测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兼任中国遥感学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国水利学会会员、水利侨联秘书长。

“我常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没有战乱与动荡的年代,一个国家蓬勃发展和民族正在走向复兴的辉煌时刻。我感恩这个时代,因为它使我一个土生土长的乡下孩子,有幸在红旗下接受了义务教育,没有像大多数祖辈那样文盲一生,更使我伴随着改革开发的号声接受了高等教育,从大学到研究生,从国内到国外,到现在已经成长为国家的一个高级知识分子。”

这是路京选教授在刚刚过去不久的《人民日报》迎接十水利特刊上的一段开篇语,也是感慨所走过的风雨30年水利科研路的肺腑之言。自从走出乡村进入清华学府治学水利专业以来,路京选教授便将自己的人生和祖国的条条大江大河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忆当年 学海无涯水利有情

生长在北方的路京选从小对水就有着特殊的感情。由于老家位于陕西洛惠渠灌区,干渠里夏季总是有水,放学之后小伙伴们常常戏水其中,这使路京选充分感受到了水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恩泽,也使他在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清华大学的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带着北方农民对水淳朴感情的遗传和本身少年受水滋润的经历,当刚入大学不少同班同学闹专业情绪的时候,路京选却能心平气和,因为学水利是他自己的选择。

本科毕业后,渴望学到更多专业知识的路京选继续进行了硕士研究生的深造。8年的学习生涯之后,他发现自己必须走出校门增加实践阅历,于是放弃了继续读博而选择了去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经过几年综合科学考察与区域水资源规划实际工作的磨炼,意识到还需要进一步在方法论与技术手段上探讨水资源问题研究的出路,为此于90年代初路京选开始了在国外长达8年的求学与工作:先是进修了一年的水信息学专业,接着完成了《智能化城市暴雨管理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博士论文,随后更进一步选择遥感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研究方向。

早年的求学和科研中,路京选取得了一系列水利学科领域的成就。80年代中期,他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地面灌水技术的计算机数值模拟,较早开展了节水型社会、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和有效田间灌溉指标体系等研究;同时作为IHE首届水信息学专业的学员,他较早地将水信息学概念引入到国内。90年代中期,他又较早将集成型的智能化空间信息管理系统IDSS概念引入城市暴雨管理中,开发了一个集GIS、水文模型、专家系统为一体的智能型城市暴雨空间决策支持系统,在海面油污遥感监测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同行肯定。赤子心祖国召唤学者归来

进入新世纪之后,有感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发展的大好局面,路京选在自身国外积累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毅然举家回国效力。带着浓浓的固有水利情结,他没有重回中科院系统而是选择了水利部门,进入中国水科院遥感中心工作。作为新时期的一个典型“海龟”,虽然不能经历解放初期那种投身热火朝天大干水利的激情岁月,但他却完整亲历了这10年我国水利建设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与民生水利的巨变过程,见证了我国水利的10年大发展,也处处感受到了这种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001年刚回国不久,路京选就参加了水利部组织的沿黑河青年挂职团,到黑河下游由于严重缺水而导致生态恶化的额济纳旗人民政府任副旗长,分管水利、科技、教育等工作,同时兼任内蒙阿拉善盟黑河工程建设管理局第一副局长。为掌握居延绿洲的演替变迁规律,他顶烈日、冒风险;为了解额济纳旗的乡土风情,他孜孜不倦地一口气读完了《额济纳旗志》:为体察民情,他走遍了额济纳旗广大地区,“两湖一山”的边远牧区留下了他的足迹,多次沿黑河流域查勘水系、工程布置、治理方略。在黑河调水问题上,路京选经过深入的调查了解和科学分析提出,恢复绿洲植被和抢救绿洲自然生态不单有水量的要求,而且同样具有时段要求。他也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看做自己的神圣职责,因为关心广大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他通过深入仔细地体验广大牧民的实际饮水状况,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为改善人民的饮水条件付出很大努力。

耕耘者 心无旁骛默默付出

最近几年,路京选开始主持遥感中心的各项工作,作为遥感中心(即水利部遥感技术应用中心及国家遥感中心自然灾害监测部)的常务副主任以及水利行业的遥感应用学术带头人,他致力于推动遥感技术在区域河流监测、干旱监测、水资源管理、灌区用水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在区域河流国土流失遥感监测评价与跨区域遥感监测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创新性成果。同时,他科研态度严谨,积极思考,勇于创新,还提出了跨时空遥感的学科概念。

源于对所从事的水利遥感科研工作的热爱,他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一系列不平凡的业绩。在科研中,路京选在遥感技术水利应用、水信息学等方面先后主持参与了科技部、水利部、地方以及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多项,近几年所完成的基于多指标的内陆河流域绿洲演化遥感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成果分别获中国水科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水利部大禹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撰写研究报告数十篇。此外,路京选不仅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近几年他还带领水利遥感技术队伍,积极参与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遥感监测,从汶川地震堰塞湖、帕里滑坡堰塞湖、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到西南大旱等。

“虽然这些工作平平常常,个人一路来也默默无闻,但心中始终无怨无悔,因为我知道自己努力了,因为10年水利建设成就中有我的一份参与和我所增添的一小块砖和一小片瓦。”路京选谦虚地说。

研究生水利水电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创新引智平台;水利工程;学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

水利工程学科是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支柱性学科,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重要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同时,由于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水利学科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对本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水利学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水利工程学科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区域性水资源严重短缺。当前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约为2200立方米,2030年人均水资源量将仅有1750立方米,属于严重缺水国家。随着区域经济、城镇化深入发展,未来水资源需求将持续增长。水资源分布的极其不均衡,造成我国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干旱、半干旱地区面临的水资源形势将更为严峻。

(二)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水文事件频发。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剧等导致全球气候变迁,因而降水型态发生变化,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大大增加。河流水文规律发生变异,极端水文事件频发,严重干旱与洪涝在不同区域并存且愈演愈烈。

(三)水质问题亟待解决。水体污染严重,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当前,我国约40%的河床劣于三类水,三分之二的湖泊富营养化。不过,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的当前,大量有关治水用水的新思维、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的管理策略不断涌现,水利工程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和丰富。当前及未来一定时期内,水利工程学科将依托这些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态。同时,水利学科发展的这些动向必然对水利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二、新形势对水利学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水利工程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下降。究其原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精细化发展的需要,也不符合工程人才培养应随社会需求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为了应对水利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大多数水利行业企事业单位期望引进适应学科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实施现代化生产和管理。

(一)作为水利学科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特点,跨学科交叉融合要求水利人才具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传统的水利学科要求水利人才具备扎实的数学、力学和工程专业基础。新形势下,水利学科将不仅与传统学科密切相关,还将与生态学、信息科学、自动控制、园林景观、“3S”(遥感RS、地理信息GIS及全球定位技术GPS)技术等密切集成与融合。“3S”技术已在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工程选址、防洪减灾、水土保持等工作中得以应用,并必将进一步集成和融合。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水文生态与水安全专业人才迫在眉睫。水利工程学科的发展经历了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向生态水利和民生水利的转变,一项水利工程的建设,已不能仅从其带来的发电量、蓄水量等经济效益来评价,而更应该从生态、环境、民生等长期效应去全面衡量。因此,从科学发展观和永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培养水文生态与水安全、低影响发展(LID)、注重综合效应的水利及水工学必将是未来热点。目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下属5个二级方向,即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设置并建设水文生态与水安全等新学科是适应水利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

(三)基于对前沿热点及难点问题突破的要求,急需能攻坚克难的科研人才。跨流域水资源、雨洪资源、中水甚至气态水资源利用、气候变化条件下水文系列变异和不一致性等方面的研究既是水利学科面临的重大问题,又是学科领域内急需突破的前沿课题。这些研究理念或方法上的突破将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水利工程学科因而必将从理论和技术上得以不断创新。因此,从科研角度,培养一批能攻坚克难的高端研究型人才势在必行。

三、发挥创新引智优势,推进水利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在上述形势下,新型水利专业人才培养与新学科建设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近年来,长安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立足我国西北,放眼全球,牢牢把握水利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依托于国家外国专家局、教育部“111”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及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全力推进水利工程新学科的建设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11”引智计划又称“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其目的是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配备一批国内优秀的科研骨干,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的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努力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作为国家首批“111”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生态及水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项目2008年获批,目前已完成了一期的建设并获滚动资助,全面开展第二期基地建设进程。通过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第一期的建设,长安大学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于2011年获批。为了保证新学科建设的前瞻性,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专业人才,创新引智基地时刻以“研究型、国际化、强实践”和体现“学生主体性”为导向,以“引智交流,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和共同研究”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建立起水利专业人才“基础─实践─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与德国土宾根大学、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国际上一批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或联合培养机制,引进海外专家23人,其中,国际知名学术大师3人。基于引智特点,新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以学科引智为基本手段。组织师生广泛开展与海外知名学者和学术大师的交流座谈,探讨学科领域内的疑难问题,听取答疑,吸取本学科最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依托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平台,引进的外籍专家来华工作时间平均223.6天/年,其中学术大师累计工作天数39.6天/年,其他人员累计时间达184天/年。

(二)以派出培养为必要补充。针对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和学术骨干,派出进修教师、访问学者与留学生,有针对性地向大师跟踪深化学习。依托于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近年来,派出赴外交流教师8人,赴外留学学生7人,且派出人员和比例逐年上升。通过进修访学,培养了一批精通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人员。

(三)人才培养与科研项目相互促进。设立水文生态与水安全相关科研攻关项目,锤炼自身科研队伍。通过与境外专家学者合作,落实合作研究内容9项,通过一期建设,在本专业领域获得了五方面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四)注重实践落实,巩固创新引智成果。近五年来,与协作单位合作先后建立“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产学研三结合实习基地”和“新疆石河子炮台土壤改良试验站产学研基地”两个“产学研”三结合基地。外籍专家、本校科研教学人员、研究生、本科生通过在“产、学、研”三结合基地进行专业实习和联合研究,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新学科建设之前,长安大学水利工程学科相对较弱,与国外高层次人才交流合作也相对较少,相关的科研项目、高水平论文和科技奖励缺乏。在学科引智基地迅速发展的这几年里,实验室建设等各项软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客观上有力地推动并促进了各项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开展。依托于水文生态和水安全新学科建设,创新引智基地成员承担的部级科研课题数量逐年攀升,基地建设前期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课题年均不足3项,近年来已攀升至每年6-7项。人才队伍、科研实力及创新能力日新月异,在短短几年建设期内,新增国家“”专家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专家2人,吸收博士后工作人员11人,博士10人,硕士24人(其中5人作为联合培养出国深造)。通过“基础─实践─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均上升了一个台阶,每年约有50%以上的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共获各类奖项10多人次。上述这些成果表明,通过引智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专业人才的培养向前迈了一大步。总之,水利学科是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关系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形势下,为了应对日益紧迫的水问题和水危机,建设符合时展要求的新学科,必须培养与时俱进的水利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教育委员会.国际工程教育前沿与进展2011[R].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12

[2]李正.“大工程”背景下的研究型大学工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6(10)

[3]杨学军.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

[4]李明忠.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与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15(10)

[5]陈伟.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之评价和超越——关于研究方法论的尝试性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6]刘镇,周翠英.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复合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4(2)

[7]张洪波,钱会,卢玉东.特色人才培养与行业精神培育的角色定位[J].中国地质教育,2012(4)

上一篇:建工论文范文 下一篇:水利规划与设计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