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德育范文

时间:2023-07-24 10:48:53

学科德育范文第1篇

其实不然。学科德育,即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展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目标上,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而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态度的改变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不仅仅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还要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很容易找到学科德育的内容之源。

第一,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

新课改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并且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尤其是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态度目标,这是因为人们对情绪、情感的正向价值有了充分的认识:积极地情绪、情感具有沟通、传递、感染、分享作用;强化、放大、动力作用;内部监控、激励和长效性的支持作用等。情绪情感的发展与提升是人的德性品质和精神成长的最基本保证,因此,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

第二,学科德育的部分内容是在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师生、生生交互中生成的。

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过程,教学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性质的。教师除了充分利用和挖掘不同学科在内容和材料本身所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还要从教学设计、结构、策略、方法等方面加以研究、开发和创造。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的时空段,教师本身是否遵从并践行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显在或隐性地传送着价值。教师言谈举止中所实际表露的德性品质和价值观对学生影响是深远的。

第三,依据学科特点体会学科德育的内容要求。

中小学文科类课程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人文、思想与政治等教育内容,要充分利用学科已有的德育因素,善于发挥学科优势,有效地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环节,使学生广泛地了解中外历史与文化,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中小学理科类课程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艺术体育类课程要针对学生喜欢文化、体育类课程和活动的特点,在艺术、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潜移默化地传授先进文化,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信息技术类课程,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抵制不良信息,提高网络免疫能力。

学科德育范文第2篇

第一,学科德育被形式化、教条化。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德育的任务赋予了德育课和政教部门,学科起辅助作用,德育课承载了过大的期望,而学科教学则逃避了德育的责任。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环境之下,学科教学自然地就偏向了知识教学,而并不愿过多地去关注道德教育。新课程改革之后,应试教育的情况虽然有所缓解,但是素质教育要想真正取代应试教育,依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他学科的教师在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时,自然也就没有太多心思和精力去开展德育。因此,不论从德育学科自身还是从其他学科的角度来看,学科德育的施行都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从而很难在学校教育中顺利地展开。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学科德育低效,甚至被形式化、教条化。

第二,忽视了学科德育的基本特性。目前,学科德育多集中在学科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点,而忽略了学科德育规律性的东西和基本特性。

(1)学科德育是一种间接德育,学科德育的首要特性是它的间接性。一方面,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完整的育人过程;另一方面,各学科本身也包含着诸多的道德元素,比如语文课程中的英雄故事、道德故事,历史课中的伟人的道德品格等等。这些道德元素往往能够在各科教学中以间接的方式传达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2)学科德育是一种隐性德育。“隐性德育”这个词标示出了学科德育所具有的隐蔽性。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教学一般是一种显性德育,它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方面都趋于显性,虽然其中也会有一些隐性元素。而学科德育之所以是一种隐性德育,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德育目标的非预期性。学科德育并不设定一个显性的德育目标,它所产生的德育影响往往是不可预期的,是一种隐性的德育影响。二是德育内容的隐蔽性。学科德育中的价值内容往往隐蔽在各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当中,比如自然学科的真理观,政治学科的世界观、人生观,语文学科的榜样人物和道德故事等等。这些价值内容的传授和学习一般都是隐蔽性的。三是德育方式的非系统性。系统的德育教学是专门德育所经常采用的,但是学科德育并不以系统的方式展开德育教学,而主要是在各个学科的知识教学中融合着价值教育,通过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知识的教学来传递价值观。

(3)学科德育是一种“渗透式”德育。学科德育把价值观的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第一,学科德育把道德教育渗透在知识教学当中,通过知识教学来帮助学生去发现真理,提高学生的智慧和理性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第二,学科德育将道德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师的言传身教当中。教师的身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各科教师的道德榜样作用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价值灌输,所以德育的效果非常明显。第三,学科德育把道德渗透在各科的课外教育活动中。各科的课外教育活动是比较丰富的。比如历史课的参观博物馆及历史古迹,自然课的接近大自然、欣赏自然美景,音乐课的爱国歌曲演唱等活动,都渗透着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可以形成正面影响。

第三,忽视了学科本身的隐性课程作用。学科德育所具有的间接性、隐蔽性、渗透性等特性,使得它与专门的德育有着显著区别,体现出其独特的德育意义,能够产生出专门德育课程所无法达到的德育效果,从而可以成为专门德育课程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我们可以说,学科德育具有一种独特的实践意蕴,它对于道德教育使命的达成能够发挥出特殊的、有价值的影响。比如:学科德育可以激发各学科隐性课程的德育影响。各个学科中都具有一些隐性课程因素,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往往涉及不同的价值观。比如:自然科学课程向学生传达着“求真”“求实”的价值观,艺术课程向学生传达着“求美”的价值观,历史课程、政治课程则向学生传达着关于世界历史、人生意义等方面的价值观。不仅如此,在科学课程、艺术课程、历史课程、政治课程中,除了“求真”“求实”和“求美”的价值观之外,同时还有着“求善”的价值观。科学课程培养人的理性、智慧,这是发展人的潜能的基础;艺术课程在寻求“美”的过程中也在传播着人格美、道德美的观念;历史课程中的伟大人物的道德品格是受教育者天然的道德榜样等等。各个学科中的这些价值因素往往都是隐性的,但是它们所发挥出来的德育影响力却无疑是巨大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第四,忽视了学生完整的学校生活。事实上,学科德育的关键应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优化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德育如果抛开学生的学校生活而不顾,就只能窄化为短短的一个课堂、几个道德概念、几点道德知识,而无法全面地影响学生。因此,德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两节德育课,而应扩展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学校中的每一个课程、每一位教师都对学生产生着德育影响,这样的德育影响是全面性的,它拓宽了学校德育的边界,使得德育真正覆盖了学生的整体的学校生活。

为了使学科德育发挥出实践影响力,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策略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第一,从教师层面来看,应提高各学科教师的德育自觉性,让各科教师都自愿参与到德育工作当中。各科教师从德育工作中“退场”,已经成为了比较普遍的现象。考试竞争的压力使得学科教师必须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本学科的教学上,守护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专门的德育课程的设立也使得各科教师为自己的“缺席”德育工作找到了理由。于是,随着各个学科的教师从德育领地中退却,德育成为了一块专属的领域,成为了课程表中的一节节德育课。但是,很显然,道德教育的使命并不是一两节德育课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在学生的整个学校生活中得到延续。所以,要使学科德育真正有效地实施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各科教师的德育自觉性、主动性。教师应当具有这样的观念,即把自己从单纯的知识教学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一个能够培养出品格健全、智力优异的学生的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称为“优秀教师”。

第二,从学科教学的层而来看,优化学生心理生活是育德的基础。

一个人是否具有心理的安康状态直接影响学习和生活的质量。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重要的是在一个平等、尊重、接纳、真诚、融洽、活泼的情感氛围中,优化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有效地发挥主体作用。

优化学生心理生活是育德的基础。比如:消除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学生心情愉悦,体验积极,诸如焦虑、挫折、愤怒这样的消极情绪得到调适,不会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等。精神安康是一个动力驱动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人可尝试将自己的信念与行为结合起来。精神安康的课堂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融为一体的,学生感到存在的价值。也就是说,在健康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有用,并懂得去关注和尊重他人。

在健康的课堂上,学生处于积极乐观状态,能有效调动自己的内部潜能,对不断涌现的挑战、不顺、失败、挫折等做出恰当的反映,各种心理品质得到良好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因素,发挥其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满足学生的尊重、理解、赏识等心理需求,通过积极的交流和互动方式,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课堂通过优化学生心理生活,为学生道德的升华奠基,而这样的奠基,要比直接的道德教学所产生的影响更有效、更持久。

第三,从学校管理的层而来看,学校的管理者应通过各种途径制定相关的规定或政策,以此来鼓励各个学科的教师都参与到德育工作当中,而不是只有孤孤单单的几位德育教师在“孤岛”上奔波劳累,让德育成为一座“孤岛”。应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和观念的转变,教师们将逐渐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也意识到自身所赋有的德育使命。这对于提升学校德育的影响力与效果显然是非常有帮助的。

学科德育范文第3篇

学科德育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同时还包括针对课堂实际情况而实施的教育,即管教管导。前者以教材为依托,以知识为载体或中介,由知识教学中渗透或引发德育思想进行育人,体现一个“导”字。后者以学生为依托,随学生的课堂表现而转移,主要通过组织教学来完成,体现一个“管”字。

(一)学科德育的实施方式实施学科德育的基本方式有两个,即直入式和渗透式。其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影响是实施学科德育的最佳境界。实施学科德育采用何种方式视学科特点,德育内容和受教育者的素质而异。从学科上看,理科(自然科学)侧重于直入式,文科(人文学科)侧重于渗透式;从学生的素质上看,接受能力强的班级主要采用渗透式,接受能力差的班级更多地采用直入式;从德育内容上看,思想方法更多地采用直入式,人文思想更多地采用渗透式。但总的来说,渗透式是主流。渗透的方式方法受教育者的教学艺术水平影响。

(二)学科德育应注意的问题1.正确处理好知识教学与德育的关系(1)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课堂德育过程是教学思想目标的实施过程。思想目标是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课堂德育是德育的一个范畴,但课堂德育不能脱离知识教学和课堂上学生的实际而进行。教育内容应是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智育与德育的主旨是统一的,即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同唱一首歌,一明一“暗”两主线。教学过程是知理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过程。每一位任课教师既要在教知上下工夫,更要在教做人上花力气。(2)强化课堂德育不能弱化知识教学课堂德育的目的有两个,即育人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课堂德育不能削弱或冲淡知识教学。课堂德育的渗透和引发应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割裂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保证知识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以不间断课堂教学过程为基本原则。课堂德育是结合知识本身和学生实际进行的,课堂上不能脱离教材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单纯的德育,即要避免课堂“跑题”“离题”现象。(3)要摒弃两极倾向教学过程中,德育和智育不能走极端。要么重智育,轻德育;要么重德育,弱智育都是极端错误的。课堂上的物质文明建设(知识传递)和精神文明建设(德育导航)比翼齐飞,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2.课堂德育要把握时机课堂德育主要是“随风潜入夜”即随知识的讲授同步进行渗透或引发,或讲完知识后的升华。其次还应是针对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而施行。课堂德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于知识而外的德育奉行“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别出手”的方针,使养成教育恰到好处,课堂教学秩序不受冲击。3.学科德育要有学科特点课堂德育的内容广泛,涉及德育范畴的全部。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但并不意味着每一学科进行全部的德育教育。每一具体学科只是课堂德育的组成部分。每一学科的德育渗透要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要有侧重,充分体现学科特点,要有学科特色,不要面面俱到(大而全)。要注意发挥多学科的合力作用。

二、寓德育于工业会计学科教学中———学科德育举例

(一)结合知识点实施德育———以知开慧,以智养德1.钻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文以载道”。工业会计学科教材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如:“维护城乡建设税”内容蕴含有“爱家乡”思想;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等税金问题中蕴含有爱国主义思想因素;“教育费附加”问题蕴含着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经济要发展,教育必先行,尊师重教等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思想因素;“营业外支出”中公益性捐赠内容中蕴含互帮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会计机构设置”“会计的职能”内容中蕴含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观念;在会计核算理论与实务蕴含着大量的会计制度、法规思想,同时也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想。如:“材料的购入”的核算,不同的购入方式的核算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这部分内容中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思想”;“财务会计的产生”内容蕴含有“发展的观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方法”,“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这些内容中有一分为二的观念……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努力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这些德育因素,有目的的准备与知识内容相关的德育材料和施教的方式方法。2.归纳德育思想,明确课堂德育任务工业会计学科教材内容中蕴涵的德育思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经济法等法规法纪思想;b.会计人员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思想;c.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互帮互助等传统美德思想;d.尊师重教思想;e.哲学思想。针对工业会计教材内容中蕴涵的这些德育思想因素,在课堂教学中要完成四大方面的德育任务:a.进行会计法纪法规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观念;b.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学做好人,学做能人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c.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d.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

(二)加强组织教学环节,培养有纪律的劳动者课堂德育的任务,除通过知识教学渗透思想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学习进取心教育,培养意志力等非认知品质。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加强组织教学环节。教师组织好教学,控制好教学过程,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它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遵守纪律观念和习惯的重要途径。责任心强的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要组织教学,不组织教学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一般来说,课堂中知识而外的德育,通过组织教学完成。组织教学以不间断课堂教学为基本原则。如解决个别生说话问题,可采用“注视法”“提问法”“呼唤名字法”等。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行为的“管”与导,用语要注意掌握分寸和方法,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切忌使用讽刺挖苦刺激性语言。课堂上尽量不要批评学生,这样一方面影响被批评者的听课情绪,另一方面也影响讲课的进程。最好的办法是课上“止住”,课下疏导,即采用延缓说理的方法。

三、结语

学科德育范文第4篇

厘清学科德育的几个问题

1. 关于课程德育与学科德育的范畴

课程德育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实际,通过各类课程有目标、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以及法制教育,包括地方和校本课程和学科德育。课程德育在教学目标上,不是简单地传授某一方面的知识或知识体系,它的目标在于价值观念的建立、态度的改变以及正确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方式的形成;在教学内容上,是依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思想实际,内容要求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不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科德育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这一界定把研究从德育角度引入学科角度,从学科自身来研究学科德育,拓宽了对学科德育内涵的认识。

2. 关于学科德育的基本方法

一是显性结合,即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与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相联系。二是隐性挖掘,即与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相关的寓德内容。目前,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等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寓德因素。三是动态生成,即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寓德内容。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规划,这是预设的,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方式、角度等都是未知的,因此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过程中可能蕴含着一定的寓德因素。

3. 关于学科德育和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关系

一是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新课改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并且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二是学科德育的部分内容不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制定时即有的,而是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交往中生成的。基于对教学本质的理解,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过程,教学在本质上是具有道德性质的。

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学科德育实践

1. 研制与实验“学科德育指导纲要”

受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研制了《北京市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各学科德育的指导工作意见》,为教师教学提供宏观性的教学导向,为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每个学科如何依据教学内容挖掘寓德点?实施学科德育的途径有哪些?如何评价学科德育实施的效果?为此,基教研中心为27个中小学学科研制了在全国具有首创意义的《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一是学科德育范畴,简要、清晰地阐释了该学科德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方面,基本是源于对新课程中情感类目标的分析和提炼;二是学科德育主要内容、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主要以表格的形式,以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蓝本,着重分析、挖掘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承载的德育点及德育目标,并提出了教学活动及教学资源建议;三是学科德育教学案例及评析,列出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学科德育案例片段,并从德育实施策略、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评析。《中小学各学科德育指导纲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宏观性的教学指导,在研制—实验—征求意见—修订学科德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突显了在基础教育领域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可行性,对一线教师教书育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2. 依托研究实验基地开展针对性研究

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在研究中确定了丰台、顺义、西城为学科德育研究的市级实验基地。我们还建立了由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统筹规划,市区(县)校共同承担,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同步推进的三级研究网络。依据区县和学校的特点,确定丰台区的研究重点为中小学学科德育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顺义区的研究重点为中小学各学科教师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培养,结合新课程改革地方课程的编写和研究,编制与课程相适应的配套地方(乡土)教材,西城区则结合区域性资源,开展课内外教学研究。

3. 研制典型案例,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科德育的新方式

在各学科层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每年推出具有引导和示范价值的学科德育教学研究课例;编辑出版了以教研员和教师的学科德育研究论文、优秀教学案例描述、教学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德育案例集》和课例集锦,通过各学科教研员和教学专家点评的形式,启发一线教师潜心研究学科德育问题,加强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研究,引导各学科教师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初步形成北京市开展学科德育的经验

北京市开展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取得的成效,其主要的经验有:

加强研究,营造氛围。注重理论学习、注重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引导全体教师人人关心德育,科学实施德育,提升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广大教师自觉地将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使学习知识与培养思想道德情操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同时学会做人,充分发挥了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作用。

及时总结,典型引路。积极鼓励教师大胆研究、积极尝试,通过成功课例、优秀论文、研究课、学科德育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总结一线教师在学科德育研究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及时宣传推广成功课例和典型经验,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示范作用,推动全体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

学科德育范文第5篇

(一)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1.教学管理队伍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担负着学科建设日常工作的各项开展,对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且由于学生就业压力所带来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思想,致使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只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忽略学科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优秀教师评比、教学成果奖评比等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涉及学科德育的内容很少,学科德育被弱化和边缘化。

2.教师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承担的工作。虽有一部分教师知道要开展“育人”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意识和水平不高,对在学科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认识有限,也无法在教材中挖掘出德育内容,致使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传授上,使学科德育工作“被”忽略。

(二)评价标准缺少德育因素

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但评价的指标大多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听课情况、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指标为主,与德育相关的指标一般是与教师的道德行为有关,明确将学科德育作为评价标准的少之又少。由于评价标准中缺少学科德育的指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掉这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组织评选学校的优秀教师或者是教学名师。评选的指标多以教师完成的课时量和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量为主。甚至很多学校都是“唯科研论”。承担课题多、多、课题所获资金多的教师在评选中占的优势非常大,也让别人看起来“有面子”。由于评选条件中缺少学科德育指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很少关注学科德育。

(三)缺少学科德育沟通平台

由于对学科德育的认识不足,虽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天职,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缺少搭建各学科之间德育沟通的平台,单纯地认为只要是与德育相关的工作都应是学工部门完成。因此,学科内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教师很少针对学科德育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的缺少导致在教师教学意识中学科德育意识的弱化,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教学体系中学科德育的内容将“缺失”。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学科德育意识

有什么样的意识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广大教师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度形式规定每学期教师必须接受相应学时的在岗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接受培训的学时可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的继续教育学时,以此提高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培训可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结束要求教师递交学习心得或学习论文。通过培训和学习论文的思考,目的是让广大教师时刻清楚且意识到各学科和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一位学科的教师有肩负育人的职责。通过培训可使广大教师以更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培训可使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传授学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德育修养。

(二)构建学科德育平台

学科德育的发展较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除了队伍人员意识淡薄之外,缺少各类学科德育发展的平台也成为影响学科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就学科德育的发展构建各类发展平台,以此促进学科德育的进一步发展。

1.构建各学科教师沟通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其他学科的德育知识不可能生搬硬套到该门课程中,需要教师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才能呈现,属于隐性教育。由于教师自身水平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一教师都能很好地从学科中完全挖掘出德育知识。此时需要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德育知识方面的敏感性相对一般教师要高。两个学科的教师沟通有助于专业学科教师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出德育知识。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为各学科教师构建多种沟通平台。如:建立学科德育发展论坛,让广大教师就学科德育的发展在论坛中讨论,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的学科德育知识进行探讨;或者建立学科德育之家,给各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设施,让各学科教师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探讨学科德育问题。国内知名的大学都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虽然教师发展中心涵盖的内容很多,覆盖面比较广,但很多教师发展中心都有教学咨询服务职能,由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团队为学科教师解答问题。一旦教师有了学科德育意识,针对这方面的咨询必定会增加,建立教师发展中的模式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很有帮助,值得推广。

2.构建学科德育教学平台。上好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德育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效果更有效。教学管理部门可建立学科德育教学网站,网站可由文件精神、学科教师教案、教师上课视频、学科德育教学讨论区等模块组成。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有代表性的学科和教案进行网上点评,重点突出学科德育方面的特色和不足。教学管理部门还可安排专家随堂听课,安排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人员现场录制学科教师上课情况,然后由专家组进行点评,并将点评意见上传到网站上。专家组的点评除专业点评外,应针对学科德育方面进行重点点评。通过构建网站沟通平台,使广大学科教师吸收专家的点评意见,学习如何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学科德育科研平台。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辅助,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必须辅以科研工作,没有深入的学科研究是不可能上好学科课程或提高学科课程的“层次”。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广大教师申报以学科德育为课题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别是专业学科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申报的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严格考核,督促教师实实在在地研究学科德育,对学科德育项目的优秀成果予以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并对优秀成果大力奖励,激励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与科研部门沟通,在科研课题申报指南中有意识地指导非思政科教师申报学科德育课题,对于学科德育课题未结题的项目允许教师再以主持人的身份主持其他课题的科研项目。在学校中形成教师积极申报学科德育课题项目的氛围,以此达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完善学科德育制度

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性,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1.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专业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它让师生都清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审核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有意识地对制定目标的学科教师给予学科德育方面的导向,以便于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

2.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各门学科教育由具体的各门课程所构成,当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后,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相应增加学科德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加细化该门学科的德育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可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方式接受本学科德育教育,上《网络安全》课程时,教学大纲辅以网络诚信教育、网络“黑客”法制教育、网络侵权行为教育等,则更有利于提高该门学科的德育教育,也有利于对该门学科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学科德育标准。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有一些常规的评比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学期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成果奖评比、教学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活动进行评比时应该加重学科德育的标准,检查考核时多关注学科教学是否挖掘学科德育内容,教师上课是否有学科德育内容,教师学科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教师是否有科研成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评选教学名师时更应以师德为首要评选条件。通过在管理制度中完善学科德育的标准,以此来鞭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学科德育,更应在行动上践行学科德育。

(四)通过竞赛践行学科德育

提高学科德育效果,“言传”非常重要,但“身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性”。促进学科学习,参与学科竞赛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竞赛中可以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引导和教育学生。如: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知识性的问题,还会遇到很多其他困难,这对大学生在毅力、信念、诚信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作为竞赛的指导教师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学术风气正派等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参赛学生。广大学生纷纷以指导教师为榜样,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努力奋斗。教师在进行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辅以学科德育的教育,将大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学管理部门肩负着教师教书育人工作的导向性和规范性,应针对如何更好地挖掘和传授学科德育知识作出研究和提供平台。“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是社会最需要的,同样也是衡量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满意的标准,教学管理作为高校的核心管理,应为此作出努力和贡献。

学科德育范文第6篇

一、宣讲我国数学家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开学初集中讲。学生刚入中学,对什么都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第一堂数学课的机会,生动、具体、真实地介绍我国古今数学成就,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氛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数学成就显著。计算圆周率,自西汉刘备、东汉张衡,三国时刘徽、直到南北朝祖冲之等多位数学家,为之进行艰苦探索,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南宋数学家秦九韶1247年就编著《数学九章》,同代数学家杨辉揭示了二项式展开式系数的规律,比法国数学家早四百多年。

祖冲之的儿子祖恒对求几何体积有独特创见,比意大利数学家早一千多年。比刘,近代的徐光启、李善兰及当代的华罗庚、陈景润,在他们所研究的领域中都对数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过宣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

2、组织讲座专门讲。对初一学生还可借助“华罗庚金杯赛”的机会,进行题为《如何自学成才》的专题讲座,介绍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生平事迹。华罗庚学历是“初中毕业”,可他深钻细研,成为当代国内外闻名的伟大数学家。通过讲座,使学生懂得学习好坏关键在于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努力,明白“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道理。进而发奋学习,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二、结合传授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1、实践的观点。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科学,教学中要揭示数学本身的物质基矗如讲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时,教师要说明早在公元一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多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勾广三,股修

四、经偶五”的规律(即勾

三、股

四、弦五),并且借助图形对该定理进行了两种巧妙的证明。让学生明确,任何一个定理、公式的形成均来自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正确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的能力。

2、辩证的观点。恩格期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连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数学概念正数与负数、常量与变量等,都表现对立的形式,又各以它的对立而存在。在数学中要揭示这一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当直线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半径时,直线与圆的位置处于两个交点状态(相交);当距离与半径相等时,发生质变,直线与圆只有一个交点(相切);当距离大于半径时,再次发生质变,直线与圆没有交点(距离)。讲这一关系时,要启发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予以启示,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打好基矗3、发展的观点。世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在不断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数学也是这样,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负数,有限到无限等,都遵循着这一规律。在这个数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不是断发展变化的,培养学生超越旧事物,创造新颖,独特新事物的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作风

1、言位身教,从自己做起。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进行概念数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避免“圆”和“园”、“连接”和“连结”混用。时时事事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

学科德育范文第7篇

一、有一个充满幸福感和正能量的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关键

有一个幸福的教师是幸福教育的重要条件,有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教师是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教师的心态和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所以在高效幸福课堂的教学准备阶段,教师的心理状态和精神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应对各种压力,同时要有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关心学生的学习劲头,尽心准备每一堂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关心学生是否把所学的知识掌握了,想着如何让后进生取得更大的进步,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怀,老师享受着劳动带来的成就、分享着学生收获的喜悦,并在良性循环中不断提高工作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心态。同时,学生也能感同身受,紧追老师的步伐。当赢得了学生信服的同时,也就为德育赢得了机会。

二、结合初中教材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寓德于教

英语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其中不少对话、日常用语、阅读文章都具有丰富的德育修养知识,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实施教学,在传授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自然也就渗透了人文性、思想性的教育。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大任务。另外,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找到并确定教材中训练的内容和思想教育内容的结合点,以防止德育空泛化。在讲初二第16课的课文中,因为文章背景是火灾现场,所以借此机会跟学生探讨了如何避免火灾,尤其在学校什么行为要避免,什么行为要坚决维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后,让学生自主查阅了火灾发生时如何做,如何去逃生的材料。学生不仅对课内知识印象深刻,同时有效地接受了德育。

三、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鼓励学生辨认自己的价值观念,揭示并解决自己的价值冲突,与别人交流自己的价值观念,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教师要通过诱导,反对呆板的说教和僵硬的灌输式教育;用小组道德讨论模式,启发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或辩论,作出判断,寻找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考虑他人的观点和意识,协调与他人的分歧。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面向全体学生,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关心。创造条件,给后进生以更多的成功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不断增强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确并合理使用奖励和惩罚,在期望的良好行为出现后,教师就要立即给予奖励,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德育的目的才会充分得到实现。

四、抓住时机,培养良好习惯

教学既是认知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参与、体验和情感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的真正统一。新课标在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及健康的人格,使素质教育得到真正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具体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抓住时机,使学生通过学习既能掌握综合语言技能,又能提升道德情感。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德育渗透

英语教学如果一味地采用老师单调的讲解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会感到乏味,更谈不上德育渗透,而使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这样能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学科德育范文第8篇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即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人的各种德育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享受。道德不仅是规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有理想和引导性品格。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小老师”,真诚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新编中学英语教科书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文所渗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一﹚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

1、组织学生合作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指正,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

2、创设情境活动

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理想的或冲突的,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游戏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试想当学生学会了单词,来走“单词迷宫”,最后同桌二人齐心协力走出“迷宫”的游戏活动,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精神财富。

(二)找准机会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

四、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强调: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例如当学生了解了文化“Mother’s Day”,我结合Let’s make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并对妈妈说“I love you, mum. Happy Mother’s Day。”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学科德育范文第9篇

碳单质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过程包含着认识事物及其化学变化的行为方法、思维方法,蕴含着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养成科学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涵。本节课在解析教材、分析学情的基础上,设计了适切的三维目标,实施过程中注重统整三维目标,力求无痕落实学科德育、优化课堂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为“生活化情境创设―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小结―师生互动深化”。利用生活中见到的碳单质作为原料的物品,如钻石、铅笔、铁锁、电车等创设生活化情境,适时挖掘相关历史素材和科技新知识整合进教学资源,唤起学生对化学的亲近感,使其自然地从化学的视角感受科学世界向现实生活的回归。教师层层设疑、步步深入地引导,温文尔雅、形象生动地表述,不仅要关注学习科学知识与开展科学推理,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领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物质本质观、宏观与微观联系等化学基本观念;不仅要关注促进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的形成,还要对学生进行密切联系学科的唯物辩证法教育,引导学生领会量变引起质变、事物不断发展等观点,确立科学世界观。在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关怀的化学课堂上,学生在“探究―发现―合作”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主体意识、情感共鸣和群体智慧进行自主建构和内化,获得了知、情、意的协调发展,收获了求知的喜悦,实现了生命的成长。

二、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碳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碳的几种单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感受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树立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关系的本质认识观;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C60、碳纳米管的了解,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体验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的密切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素养。

教学过程(略)

三、成效与思考

本节课创设人文课堂,落实学科德育。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开启快乐的化学学习之旅,教学过程中力求给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思维空间,把化学与生活、现象与本质、知识与思维、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统一起来。根据课堂实施的效果,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探究学习,体验学科学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获得了知、情、意的协调发展,三维目标得以整合落实,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德智并茂”。

1.立足学科德育,提升教学环节

学习两种重要碳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时,围绕“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这一主线开展教学活动,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金刚石和石墨作为原料的一些物品,注意图文结合及联系最新科技成就,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自主建构。在分析结构时,自然地提到了2010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石墨烯,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碳的单质,领悟物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树立科学发展观。

学习碳的化学性质时,通过反应物质量比变化引起生成物变化的分析得出“量变引起质变”的普遍规律,对学生进行密切联系学科的唯物辩证法教育,使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与积淀,达到了德育无痕的效果。

学习后,安排了适量练习,都是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巩固所学知识,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出学习化学的价值,实现了由科学世界向现实生活的回归。学生的表现说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对相关问题形成了较为明确清晰的认识。最后,布置了趣味作业,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网络。

2.立足学科知识,追求学科德育

(1)学科德育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实现学科德育不是贴标签,更不可能靠宣讲和灌输完成,如果脱离学科知识,学科德育会使课堂变得空虚。学科德育只有适切巧妙地融合于学科知识才是有价值和有效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科知识的德育内涵,教师要在对学科知识深刻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知识放到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循着知识的生长过程,从知识的生活性、经验性、社会性、历史性等诸多方面挖掘整合。我们会发现,知识从产生那一刻起,就带着人类普遍的道德情感和价值取向,而巧妙地将其揭示和彰显,能够实现“以智育德”。

(2)学科知识需要学科德育的润泽

化学知识的学习需要理性的思考、逻辑的抽象、实验的证实,但不应止于此。课堂上学生学习都是带着某种情感和心境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对认知有促进、保持、优化的功能。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不仅来自于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来源是学科知识,而这可能恰恰是最为老师们忽略的。学科德育润泽的学科知识,更立体丰富和亲切感人。重视学科德育的落实,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对方法的灵活运用,丰富内心生活、提升文化品位,实现“以德促智”。

学科德育范文第10篇

……

2013年10月14日在我校召开“铁岭市中小学学科德育渗透现场会”,……得到了省教育专家等与会教育界同仁的高度赞扬。

……

开发区九年一贯学校的全体教师深知,……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阳光课堂教学、学科德育渗透、阳光、自信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全面发展,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在阳光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学科德育渗透教学工作,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各年级、各学科的学科德育渗透有了一定的成效。课堂上少了批评的话语,更多的是对学生的鼓励、肯定、和赞扬,学生变得越来越阳光,越来越自信。

学科德育渗透之所以在课堂上得以充分展现,得益于校长赵民辉的高度重视,赵校长在课改教学方面一直比较前卫,为了深化阳光课堂教学提出“学科德育渗透”、提出“预习、背板、脱稿”,而且召开全体教师大会落实课改教学工作,召开中层以上领导会议,研讨学科德育渗透的具体实施办法。为了让教师们明确学科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学校特邀请教育学院郑重书记到校为全体教师作学科德育渗透报告,郑重书记的报告发人深省,他不但讲解了学科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和教育理念,而且从育人的角度阐述了德育渗透的意义。让全体教师更进一步明确在教学的目标定位上核心的问题是回归“育人为本”的教学,走出知识点过关为终结目标的学科教学误区。

为了更好的落实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教学工作,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在白国民校长、孙凤侠校长、高少龙主任的带领下分三组开展听课指导工作,各学科也选派骨干教师参与此项活动,经历了示范讲解、听课指导、学科教研、集体备课、教学技能大赛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促使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逐步走向正规化、常态化,为了让学科德育渗透再上一个新台阶,学校又邀请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的德育处领导、各学科教研员来学校听课指导教学工作,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学校教师学科德育渗透教育教学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得到了市学院相关领导的认可。

学科德育渗透让学校的阳光课堂教学更显生机与活力,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更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少了批评指责,多了表扬和鼓励,小组合作探究更加和谐,预习、背板、脱稿展示学生学习能力,互帮互助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品格,礼貌用语培养学生文明交往的意识等等,可以说有了德育渗透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加快乐的参与学习活动,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科德育渗透得到铁岭市学院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 2013年10月14日在开发区九年一贯学校召开了铁岭市中小学学科德育渗透现场会,在主会场中学部揣丰老师上了一节语文学科德育渗透展示课,初中部18个班级由孙凤侠、高少龙、池兴宇、张琳、曲威、张凯英、鲍鹏飞、张莹、张露、温娜、刘慧琴、王珂珈、肖作鹏、张丽静、石丽华、林亮、王娜、宋丽18位教师面向全体与会领导和教师展示了18节各学科德育渗透课,小学部也相应的展示了19节各学科德育渗透课,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38节展示课得到了所有听课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赵民辉在主会场作了学我校“学科德育渗透经验”报告,从“讲清道理、明确要求、加强培训、科研引领、跟进评估、成果检验”六个方面展示学校阳光课改、学科德育渗透的工作经验,赵校长的报告得到了省教育专家、铁岭市教育专家的肯定,得到与会教育界同仁的高度赞扬。

学科德育渗透在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阳光课堂教学中芝麻开花节节高,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团结协作、友好往来是每节课呈现的表现形式;“你能行”,“你是最棒的”,“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谁愿意夸夸他”等等令学生贴心的话语贯穿课堂的始终,学生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伴随着每节课的交替进行,学生们享受学习的快乐。

上一篇:数学拓展知识范文 下一篇:安全法治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