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10 12:35:09

写作素材

写作素材范文第1篇

郭老师:首先,我们对观察日记要有个具体的认识。“日记”的字面意思,就是记下当天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写日记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观察日记”是将一天中自己经历的事,见到的人、游历的景点,阅读的文章以及体会等,进行必要的记述。这些内容的长期积累,能帮助很多同学解决写作中的一个大问题――写作材料的获得。

尤芳:具体写作中,究竟该怎么写呢?不少同学往往对“今天的事情”找不到下笔的方向,觉得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事,随便几句话就囊括了一天。

小楠:我就看到这样的一篇日记――

2011年8月6日 星期六晴

今天早上一起床,爸爸就叫我洗脸吃饭。吃过饭就去玩了,还没有过多久,就到了中午,正玩得开心呢又该吃饭了,时间过得真快。我高高兴兴去吃饭了,真是快乐的一天。

郭老师:正如文章反映的这样――小学生写流水账日记经常有,原因就在于找不到写作的素材。

尤芳:写作的素材很广泛,留意一下身边的事物,就会觉得可以写的东西很多。

郭老师:比如――

1 绘景:可以写四季的变幻,比如秋天的早晨、夜晚,也可以写月亮、星星……

2 状物:植物、动物、建筑物、交通工具、玩具等。

3 写人物: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

尤芳:假如是“叙事”,我们可以写学习:如晨读,上课,绘画之类的,写劳动,可以写扫地、洗菜、擦玻璃,一些文体活动也是写作的素材,比如打篮球、跳绳、下棋等。

小楠:假如写“花草树木”,我想写自己最喜欢的“花”。可以怎么写呢?

郭老师:第一步,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花――可以描写花的叶,花瓣,茎;再者,你还可以发挥想象,用拟人法写。还要注意运用好词语,描写得越详细越好。

小楠:我知道了,首先要观察花的形状、颜色、大小等方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写出自己看了花之后的感想、联想等,还可以引用诗词。

尤芳:我认为,观察日记,一定要落实好“观察”,并且要发挥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是看到的还是闻到的?是听到的还是感觉到的?要注意观察仔细,观察整体,最后总结。

郭老师:是啊,稍微观察一下就有了众多写作素材,我们也就确认了写日记的方向。

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大家对“与郭老师聊作文”的支持,希望大家积极踊跃给我们投稿,记得写清楚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噢!

来稿请寄合肥市长江中路57号《家教世界》杂志

郭老师 收

写作素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学生;作文素材;挖掘;写作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83

写作是一种通过语言文字的创造活动,是语文知识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写作是这样表述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对于大批视野相对狭窄的农村学生来说,普遍害怕写作,他们为了完成写作任务,要么闭门造车,要么东拼西凑,写出的文章,内容空洞,情感虚假。如何改变农村学生习作现状,提高农村学生写作水平呢?笔者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挖掘生活素材,让笔尖跳跃起来

新课标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注重从身边收集素材,提炼素材,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有效地加以利用。其实农村生活中很多可提炼的素材:

1. 观农村之景

乡间田野的风光:青山绿水,麦苗稻浪,乱花细雨,可以是素材,落日炊烟、暮野春光、曲径通幽也是可以描述的意境;春的播种、夏的热烈、秋的丰收、冬的雪藏无不是好源头。在抒发自然之美的同时,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就自然地流泻出来。

笔者在指导写家乡景物的时候,用手机拍了不同姿态的荷花,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不同的角度,用生动的语言去描写。一位同学这样写:

站在塘堤上,放眼远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幽深水墨画。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含羞带怯,像温婉的小家可人;有的颔首低眉,似心事重重的少女;有的尽态极妍,像端庄素雅的闺秀。朵朵怒放的菡萏,似女子动人的脸庞,一颦一蹙让人魂牵梦绕。而在千万朵粉红之中,也零星点缀着几朵怒放的白花,花瓣晶莹透明,花丝金黄灿烂,如绝世脱凡的仙子。尽管时候已经渐渐入秋,满池荷花依然保持“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娇羞,展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绚烂。

在这个片段中,该生通过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手法,生动描写了荷叶的形状、姿态以及荷花的色彩,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些在农村孩子眼中很平常的景物,立刻变得富有诗意了。

2. 看农家趣事

走街串户的蹭饭,锅碗瓢盆鸡毛蒜皮事的喋喋不休、红白喜事时的齐合众力。瞧这家农忙忙不过来,不用吆喝,三五成群不请自来。谁家有事需要搭把手,总有些人主动送上门。三五户人家修路,八九户凑钱装路灯、接自来水。闲事婆和事佬一堆一扎,个个干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就连伙伴之间的打闹、斗嘴也都是可以拉出来溜一溜的趣事了。

笔者在教学《俗世奇人》之后,让学生写一篇人物速写,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一学生学习《好嘴杨巴》写法,写自己邻居一做篾人,取题为《巧手陈公》。

陈公学得一手绝活,刨得竹篾又匀又快,十米开外的大竹子在他手里,像是拿捏一根筷子。陈公先是把竹子每个枝节的棱角刮个干净,刀法娴熟,每个竹节上绕一圈一刀了事,竹屑从不断线。陈公劈竹,那功夫更是了得。十米长的竹子在他手上,陈公不怎么费劲,破竹之声却震彻天响,力度可想而知,我想陈公肯定是气运丹田而发于手。每次削竹,陈公总是有条不紊地把篾青放在脚边,选一根,细拉快抽,那篾青被抽得就像跳跃的兔子,三下五除二,一根根篾青就变得光滑铮亮了,整齐有致。编竹篮时,那长长的篾青在他手上总那么乖巧,时而往左扭,时而往右钻,插缝、“过桥”、“引线”都那么游刃有余。

作者之所以能把邻居陈公的手艺写得如此细腻和风趣,正是他善于观察,细心发现,把熟视之事了然于胸了。

3. 赞农家特色

腌萝卜,做菜心,摘茶,养鸡,喂猪,放鸭,各家有各家的拿手活,他们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善生活,寻找致富之路。每一种美食都是一种特色,他们如此热爱生活,又乐于生活。当我们学生逐渐深入生活,他们会发现到处都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如何写好农家的特色?最近《舌尖上的中国2》这部纪录片在中央一套热播,收视率很高,于是笔者把其中的部分台词找出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借助这段台词,笔者让学生仿写家乡的香菇,蕃薯粉丝,杨梅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像记流水账。

感人的未必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要善于从目之所及、耳之所闻的小事中体悟人生的哲理、生活的真谛、人性的光辉。这样,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二、重视阅读积累,优化写作指导

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学会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语言表达、材料取舍和文章立意等,从阅读中领悟写作技巧。

1. 重视课内外的有效阅读

阅读和写作两者相互促进,写作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外在体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逐渐培养了鉴赏作品,感悟作品语言,提升审美能力,掌握写作技能。农村学生可能没有更多的条件允许他们去买书或到书店看书,但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室,也可以结合语文教材,通过精读、细读、精思几本名篇大作的方法来解决。

如教上届九年级,那时有几个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大,一度情绪低落,甚至有个学生和父母闹矛盾走极端。当时恰逢教冰心的《谈生命》,对此,笔者因势利导。在解读文本中,重点让学生理解:生命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织着成功与失败、欢喜与悲哀、痛苦与欢乐,这种交织的状态构成了生命真实与美丽的情态;“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这些精彩的文句使学生明白:人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生命,对待生命的每种状态。然后再引用前一单元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和《贫穷永远是自己的错》(课外材料)中讲述的故事,请同学们进行比较分析,寻求答案: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正确勇敢地面对挫折,用自己的行动使生命的价值得以体现。在讨论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写一篇作文:真实记录自己生活的时段,发表自己的心情感怀。

教师还可有意识地将文本阅读向课外写作延伸,加强仿写、续写、改写训练。“补白”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和写作能力的锻炼。创作空白是作家留给读者艺术想象的空间。比如《台阶》一课,有一处很值回味:“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父亲的答非所问为何:失落?喜悦?手足无措?又如在《端午的鸭蛋》一课中,“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中的掏出来和吃了之间的逗号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有何意味?补白不仅是对文本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锻炼,可以让学生从原文的阅读中跳跃出来,展开想象的翅膀。

总之,在阅读中感受作品中的人物,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感知作者选材的艺术性,借鉴布局谋篇的技巧和遣词造句的准确精美,对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是不无裨益的。

2. 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阅读作品,不只是接受一种思想,认同一个观点,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情感,交流思想。并且能够学到谴词造句的功夫,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力和语言表现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有时教师可以把课前、课间、课下作为训练场地,说一小故事、一事一议、一日汇报、一小段感悟,定期召开读书汇报课都是不错的形式,以说促写是一种提高写作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让我们第一次看到外貌描写可以如此“放肆”:“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目光)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突出列夫・托尔斯泰有着浓密的须发、丑陋的脸部轮廓、穿透心灵的深情锐利的目光等形象特点,还通过众人对他人格的仰慕与看到相貌的失落的反差来表现他的个性品质。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写出富有个性的人物肖像?学生做了如下总结: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独特的体貌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修辞凸显人物特征;要了解人物的个性品质,突出与众不同的气质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的外貌。

一位同学这样描写他的父亲:

他,长相平平,拥有一张和普通人一样的脸,如果混在人群中很难引起你的注意。可是那一天,我却从这张脸上发现了新天地。父亲的脸就像一片广漠的沙漠。灰黄脸色,一个个张大了的毛孔就像骆驼走过留下了深深浅浅的脚印。在沙漠的边境有几抹黑色,那是沙漠上的绿洲――胡子,有一回刮了胡子,满脸阳光!那双凹陷的眼睛澄澈明亮,犹如沙漠中的一泓清泉,永不被风沙遮迷。

作者抓住了父亲独具的那印着岁月痕迹的沧桑的脸,那一双特别明亮的眼睛,写出父亲的与众不同。

3. 写作教学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训练

好作文的创造,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避免作文教学无序,应制定一个合理的初中三年作文教学计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实际写作水平。每一次的写作都应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七年级侧重对人、事、物的记叙和表达。八年级则侧重体验和感悟类文章的仿写,包括说明文的仿写。九年级则侧重议论文的仿写,对立意、构思,谋篇、语言有较高要求,重视技法。每一阶段都应有目标和侧重。只有建立一个合理的作文教学体系,学生才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水平。

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训练的重点是“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对于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农村学生很难运用。因此,在指导的时候,笔者特地选择一些范文,供学生阅读,然后要求他们找出抒情性的语言,区分哪些是直抒胸臆的,哪些是借景抒情的,哪些融情入理的。如范文《母爱伴我成长》中的抒情性句子: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路边的小草,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在叶尖上滚动,像一颗颗晶莹的宝石,又像一颗颗慈祥的眼睛。多么善良的露珠啊!

啊,我懂了,这就是母爱。冰心说:爱在左,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成长有时并不复杂,有时思想上迈出一大步只在一瞬间,那个带露珠的早晨让我在母爱中成长。

有了这样的例子做铺垫,再要求学生作文中运用这种表达方式,抒发真情实感,他们就感觉不会太难了。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师恩伴我成长》一个抒情片段:

师恩像一枝柳梢,轻轻抚摸着你的脸庞,给了我温柔;师恩是一轮太阳,为我照亮未来的路,让我不再迷惘;师恩是一团烈火,为我点燃心中的希望,让我前行的脚步变得更强劲。

对于师恩,我不想去赞美,因为任何语言在师恩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只想用我生命里的每一分每一秒去感受去珍惜,我只知道我每一步的成长都有师恩给我的力量和温暖。

最新版的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安排写作训练,但是训练又有侧重点。它比以往将写作跟综合性学习结合在一起的更有针对性,训练的目的也更明确,作文教学序列化也更加明显突出。

总之,写作能力是评价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学中,我们只有把作文教学和生活联系,走入生活,作文素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只有立足教材,扎根于阅读这块沃土,从阅读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优化写作方法的指导,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学生才会有章可循,写作兴趣也才会盎然。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2] 许芹.让乡土之花艳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作文教学研究,2006(5).

[3] 宋.浅析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J].传承,2009(24).

写作素材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写作 材料 教材 新颖素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b)-0157-01

在写作中,许多同学面对写作素材的选择显得无所适从。写自己的事吧,好像跟别人的选择显得无多大区别;不写自己的事吧,似乎又无事可写,只好将记忆之中的某篇文章稍加改动搬上。可这样的文章又难逃读者老师的法眼。于是在许多同学看来,选材太难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写作的素材是发掘不完的,也不在与素材的新与旧,关键是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利用素材,用好素材,一个材料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选材就是要立足于中心用最佳的材料去表现的过程,其要求就是最确切地表现主题即作者的观点态度,使材料与主题的对接巧合无痕。

材料的积累来源广泛,教材,课外阅读,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文字都是我们的材料。

1 如何得到好材料

1.1 由此及彼

“此”与“彼”可以为正反对立,也可以同类,它既是根据文题确定的中心,寻找第一个材料(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再反向联系寻找相反的材料,此为正反选材。例如以“宽容”为例:先从正面找到“蔺相如宽容廉颇”之例,然后反面联系,找到“周瑜不能宽容”之例。正反对比,观点鲜明。第三种联系选材就是依据你找到的材料(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然后想一想与它同属一类的事例还有哪些。

1.2 抚今追昔

就是用典型的历史事实来阐明主旨的方法,古今中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一幕幕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个闪闪发光的人物,善于捕捉善于剪接,既显示深厚文化底蕴又令人信服。

1.3 吐故纳新

就是舍去陈旧的,选用新鲜独特的材料。新颖独特的材料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气息,能给人以新鲜的效果。例如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名人热点时事、胜景人文等。

2 如何用好好材料

2.1 推陈出新

即使是旧材料或同一材料,只要角度不同,同样能写出新意来。要做到推陈出新,就要善于运用求异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同时善于比较,去同存异,表现独特的“这一个”。例如爱迪生是大家写议论文时常用之例,但如果充分想象,将爱迪生工作的情景生动的描写出来,这样,老材料也不显呆板了。

2.2 以少胜多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的选材。记叙文选取事情发展中最精彩的片段反应事物本质,选取人物的最典型的事例、经历表现人物性格,舍去一般性片段、事迹等。议论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论据来证明论点,舍去一般性论据。例如朱自清在《背影》选取最感人的一幕:父亲到车站送我,给我买桔子的情景,细致刻画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吴晗的《谈骨气》中仅举了文天祥、闻一多的事例就充分证明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中心论点。

2.3 以小见大

“滴水见太阳”小事也可以折射大千世界。所谓“小”不是那些毫无意义的小事,而是能反应事物本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素材”。从小处落笔,以小见大,使人耳目一新。

2.4 深入挖掘

很多材料的内涵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向的。一个素材,只要深入挖掘是可以用来论证多个主题的。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依照主题转变方向。充分利用素材的多向性为自己服务。

素材海阔天空,但不能任意游,选好素材才能使你的文章在海阔天空中独树一帜!

3 新颖素材的来源

(1)来源于习作者直接的生活经历,包括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如《我爱野豌豆》一文,写了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如野豌豆带给自己儿时的快乐,又写了自己听母亲所说的野豌豆是我们的大恩人。

(2)来源于习作者间接生活经历,包括自己从课本、课外读物、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方面得来的人或事。近年来的中考、高考满分作文中,名人现身说法、名言增添光彩,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加以改造,添加一些新的内容,注入时代“活水”,体现时代精神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效果也很好。

4 结语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同学们除了要学会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外,还应该学会从社会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着眼于当代热点、焦点,为你的选材注入新鲜的血液,出新制胜,写出特色,何愁你的作文不吸引人的眼球?

参考文献

[1] 朱红娟.让细节描写成就成功作文[C]//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2010.

[2] 高有忠.引导观察 培养兴趣[J].小学青年教师(语文版),2006(8).

写作素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写作;素材挖掘;文言文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6-044-1

众所周知,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少之又少,让学生广泛地阅读虽说意义重大但却不切实际;可是不阅读何来写作素材?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上获取更多的资源,积累更多的素材呢?《教育信息报》上的一篇文章启发了笔者:“充分挖掘利用现有教材中的写作资源,并按一定的规律建立新课程的写作教学体系是一件极为有意义的教学实践,这对减轻教学负担,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教学实效有一定的作用。”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受时间的锤炼并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经典篇目。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认真梳理整合,将成为中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文言文中有很多可供积累的材料,比如:一种美妙的意境、一幅生动的生活场景、一则妙趣横生的小故事……那些不朽的篇章为学生提供一幅幅广阔的生活画卷,学生可以从中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反思历史、触碰心灵,从而帮助他们构建一个非常丰富而新颖的素材库。那么,学生写作中无话可说或题材不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积累语言素材,提高作文的文化品位

1.成语典故

文言文言简意赅、炼字炼句的特点致使大量的成语留存至今。在背诵文言篇章时,学生一定要注意成语及典故的整理和积累。比如《谏太宗十思疏》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垂拱而治”“择善而从”;比如提倡“唯陈言之务去”的韩愈流传下来的成语不胜枚举:“落井下石”“动辄得咎”“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含英咀华”“俯首帖耳”“兼收并蓄”等等。这些成语典故区区几字就向我们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或是再现一个精彩的故事场景,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学生在作文中若能自然、恰当地使用这些成语,既收言简意赅之效,又有锦上添花之功。

2.名言佳句

古文遣词造句的凝炼、精要之处还表现在文句大多用笔简洁而意蕴丰富,节奏鲜明且韵律优美。经典古文中有大量文质优美的对偶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富有哲理的警示句、情感真挚的抒情句、鞭辟入里的议论句,如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欧阳修的“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等等。学生写作中若能合理引用、巧妙化用,不仅可以使文章生动优雅,文采斐然,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含量。如2005广东高考佳作《心弦上的焰火》:“舟摇摇以轻,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之不谏,犹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也很写意――纪念靖节先生,让我懂得了在浮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直接引用和化用《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中的语句四处,以其语解其人,精当美妙。

二、整理人物形象和典型事件,充实论据

1.作者形象和作品中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文言文中各类名人比比皆是,既有具有高尚品德的作者形象:像志高品洁的屈原,铁骨铮铮的司马迁,居安思危的魏征,忧国忧民的范仲淹,孝心拳拳的李密等等;也有鲜活生动的作品人物形象:如深明大义、机制善变的烛之武,勇敢无畏、大局为重的蔺相如,命途多舛、坚守节操的苏武等。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人物,从生平经历、精神品质、思想道德等不同角度来审视他们,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样就能积累大量的有关历史人物的事例,就可以摆脱写作找不到素材的困境,在写作时也就能信手拈来,有如妙手偶得。

2.典型事例

有人物就会有事件,文言文从各个方面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的各类事件,既有秦灭六国、楚汉战争、窃符救赵、卧薪尝胆、渑池之会等历史大事,又有各类人物爱国报国、勤学苦读、修身养性的励志故事,如班超投笔从戎,宗悫乘风破浪,祖逖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借光,晋平公炳烛而学等,无论是家国大事还是个人小事,它们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流传至今,包含着很深厚的思想内涵。只要日积月累,积小流而成江海,不断充实写作素材的储藏室,学生在写作时就能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三、梳理思想文化,提升人文素质

写作素材范文第5篇

1.鲜为人知的材料

发人之所未发,人无我有,避免雷同。

2.有个性特点的材料

属于我自己的,带我之烙印。如李白、苏轼的诗词。

3.内涵深刻的材料

学会突破视角的局限,避免孩子气。

要做到这些,首先要注意积累,厚积才能薄发。主要的途径是广泛阅读、注意观察生活。

然而素材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即使短期突击,收效也不明显。但如果对已拥有的素材进行一番整理,发掘其多方面的意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一种食材,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也可以吃它不同的部位。(如:芹菜、茄子)

“任何事物或事理都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去分析,便会获得不同的发现。”客观材料所包含的意义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对于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也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其实,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一些写作素材,关键是如何根据不同话题有效地利用已有素材写出较有水准的作文。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素材“变身”技法:

1.添油加醋成美味,根据话题的需要修补某一个情节。

素材的内容离不开人物故事,既然是故事,就有情节,而情节发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元的,这就给我们修改和补充素材中的故事流下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来整合现有的素材。

2.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根据话题的需要放大其中细节。

“细节,就是细微末节……可以是肖像方面的细微末节,可以是行动方面的细微末节,可以是语言、心理方面的细微末节,还有景物方面的细微末节。”可见,人物的一颦一笑景物中的一花一木,都是细节。人物故事中包含着很多典型的细节,只要根据话题(或主题)的需要将其放大,就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抓住食材自身的鲜美,根据话题的需要拓展关键语句。

所谓关键语句。是指提示素材大意或提示素材中心的句子。人物故事以文本形式存在于不同的载体,如课本、课外读物、网络资料等)之中,考生把其中的某一个关键语句加以拓展,就能使之成为作文的题材。下面我们就以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的事迹为例,看看考生是如何抓住关键语句,对素材进行“变身”的:

[邰丽华事迹]2005年的春节晚会,一下子让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了邰丽华以及她领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纯净至美的艺术享受。

[评委颁奖词]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再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根据邰丽华这个素材,不同的考生就提取出了不同的意蕴。如下面文段:

1.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05年春节晚会的现场,一群美丽的少女用她们优美的舞姿征服了所有的观众。“千手观音”让每一位中国人记住了她的名字。你可知,就是这群少女,她们却是在无声的世界里长大的。是的,上帝让她们失去了声音,她们却用优美的肢体语言告诉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只要你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就会获得成功。

(2006年全国卷《找到人生的定位》)

2.当舞姿优美、神情娴静的邰丽华与20位同样生活在无声世界的伙伴们站在舞台上用千手将爱撤向人间时,没有人还会记得她们身有残疾,剩下的只是心灵的震撼。邰丽华用汗水和努力证实了自己的意志和智慧也可以给人们带来至纯至美的艺术享受。可以这么说,生命赋予她美丽的肩膀,担负着爱的天使。是你——丽华,用美丽的肩膀担负无尽的爱,并撒满人间。

(2006年辽宁卷《肩膀》)

其实,第一文段是作者从“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邰丽华的事迹中抓住“在无声的世界里,邰丽华创造了一种特殊的美丽“这一关键语句进行引申、拓展,根据文章主题叙述分析:“……上帝让他们失去了声音,……只要你找准自己的位置,你就会获得成功。”从而使素材与主题完成了对接。第二文段作者从评委的评语中选择“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这一句话,从手臂联想到肩膀,并进行扩写,写出她“用美丽的肩膀担负无尽的爱,并撒满人间”,实现了从素材到主题的跨越。

写作素材范文第6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议论文没有素材,内容就会很空洞,说理自然苍白无力。但是,有了素材就一定能写好议论文吗?答案是否定的。有素材并且能恰当地运用素材,才会使文章锦上添花。那么写作议论文时应如何恰当地运用素材呢?

一、剪裁舍弃法

剪裁舍弃法,即根据论点的需要,对典型事例进行剪裁处理,舍弃次要信息。首先,我们要明确素材是为论点服务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论点的需要来剪裁材料,留下与论点有关的内容,摒弃与论点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其次要根据论点将素材进行合理地扩充,使其更加完善、合理,与论点紧密联系。

二、概括排比法

概括排比法,即围绕中心论点,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列出一组事例。一个事件一般用一个句子表述,句子不仅要内涵丰富,还要一语道破论点。

1.事实叠加。穿越时空,用整饬的句子荟萃名人典例。叠加素材时一定要根据论点来筛选信息,扣住论点来分析说理,使各个素材个性与共性结合,同时又具有时代性和历史性,此外,还应边叙边议,使事例为论点而存在。如:

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徵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运用句式辅助。运用句式辅助不仅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还能增加文章的文采。经常用到的句式有:“从……到……”“当……时……”“假如……那么……”“正因为……所以……”如:

从“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到“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宋江;从“迎闯王,不纳粮”的李自成,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洪秀全,一批批农民英雄揭竿而起。他们拼死高举义旗,“掀开地网,撞破天罗”,但惨烈的事实却宣告了这条造反求安之路的失败。

三、正反对比法

正反对比法,即选取相反或相对的素材进行组合,形成正反对比,呈现出两种价值取向,并突出强调其中的一种,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常言道,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在议论文中能采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文章会更有说服力。正反对比是一种常见的横式结构,在论证过程中我们既要正面说理,又要反面阐述,在对比分析中,表明正确的态度,从而达到写作目的。运用这种结构要注意,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有主有次,紧扣文章的中心论点展开。

四、理例结合法

同学们写议论文往往容易犯“以叙代议,例而不议”的毛病,对所举事例缺少具体的分析而使论点和材料不能有机结合。写作时,事例是举出了不少,但只是材料的简单堆积,而没有围绕论点展开分析论证,最终,使所用素材既不能很好的证明论点,又不能与整篇文章融为一体。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就要对素材进行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论证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只有透辟分析,突出说理,才能说明论据是正确的,我们的观点才能让人接受。

所以,要写好一篇议论文,举例后的分析、评论必不可少;否则,事例只能是点缀的附属物。议论文中常见的例证方法有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据此推求其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假设分析法就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事例和析例有机结合,文章会更有说服力;比较分析法就是用与所述事例在某方面相同或相反的材料进行类比或对比,从而揭示出材料的意义,发挥事件的论证作用。无论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记住:议的目的是为了使事例更好地证明论点,使论点更突出,文章更具说服力,因此,议,必须紧紧围绕论点,决不能偏离论点。

五、一材多用法

所谓“一材多用”,就是运用“变通”的观点,让同一个材料灵活地运用于不同论点的一种方法。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能使枯燥的材料变得多姿多彩,富有活力,而且也可以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作文素材的分析运用也一样,我们不但要运用发散性思维解读素材,而且要找到素材和文章主题的契合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出同一素材的不同适用角度。

【思考练习】

1.请围绕“磨难,能历练人生”这一论点,用因果论证法对下面的素材进行道理分析。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震撼人心;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名垂青史;一代体操王子李宁虽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答:

2.请运用假设分析论证法将下面的材料融入到作文中,论证角度自定。

贝多芬中年不幸失聪,到57岁逝世,中间20多年的岁月里,他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贝多芬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

答:

3.请运用比较分析论证法把本素材融入到作文中,论证角度自定。

2004年奥运会上,面对枪靶,44岁“高龄”的王义夫一枪失准,下枪再来,终于在最后的关头显示出过人的老练,用金牌弥补了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遗憾。而英国网球运动员亨曼虽然一直在一流选手的行列之中,但他从未拿过一项大满贯赛事的冠军。

答:

4.请围绕“要善于抓住机遇”这个中心论点对下面这则素材进行剪裁。

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法国著名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18岁时在巴黎学法律。有一次,他参加了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当从楼上要下来的时候,童心未泯的凡尔纳像孩子一般从楼梯扶手上往下滑,结果撞在一个胖胖的绅士身上。此人正是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从此,凡尔纳结识了大仲马,并在大仲马的影响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答:

5.关于李白,通过多角度的思考可以把他的经历作为素材运用到哪些不同的话题呢?

写作素材范文第7篇

寒假里,老师布置我们阅读《生活的镜子》一书,并要求我们写读后感。这本书的内容真是太精彩了,令我爱不释手。其中的一篇文章《再试一次》给我的印象最深。

这篇文章讲了两个相反的故事。第一个故事写了水族缸中一条饥饿的鳄鱼向玻璃对面的鱼虾猛烈进攻,第一次失败了,第二次被撞得头破血流,第三次,第四次还是吃不到,于是它放弃了努力。当玻璃被撤掉后,游动着的鱼虾就在鳄鱼嘴边,但鳄鱼还是活活地饿死了。

第二个故事讲了在一次火灾中,一个小男孩被烧成了重伤,下半身已经毫无行动能力了,医生告诉他以后只能靠轮椅度日了。但他不甘心困于轮椅的生活。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站起来!”。他每一天都抓紧篱笆墙练习走路。但一天天过去了,他的双脚还是软弱无力的垂着,没有任何知觉。尽管如此,他仍没有泄气,继续坚持练习着。他的身体慢慢恢复了,最后有一天,他竟然在院子里跑了起来。他就是葛林•康汉宁博士,他曾跑出过世界最好的成绩。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应该向葛林•康汉宁博士学习,学习他面对挫折,永不退缩的精神。而如果面对挫折,畏惧不前,那只能像文中的鳄鱼一样,永远也吃不到美味可口的鱼虾了。再试一次,就是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只要抓住这次机会说不定就能改变你一生的命运。

面对挫折,永不退缩,不仅只有葛林•康汉宁博士,还有爱迪生、林肯等许多伟大人物也都一样。爱迪生一生有2000多个发明创造。电灯就是其中一种,而他在发明电灯时,也经历了一千多次的失败,但他却乐观地说:“至少我知道了一千多种会导致错误的方法。”就是凭着这股面对挫折,永不退缩的精神,他终于发明了电灯,也成为了一名伟大的发明家。林肯总统也是一样,他在住进白宫之前,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八次竞选,八次落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但是,就是因为他遇到失败永不退缩,最终才成为,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可有多少人能像葛林•康汉宁博士、像爱迪生、林肯一样呢?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我碰到一点点挫折,就会失去信心。记得我在少年宫参加健美操队员选拔赛时,看到要考的项目都是体操中的难度动作,如劈叉、下腰等,这些都不是我的拿手好戏,我最怕的就是这些高难动作了。当时我就想不跳了,妈妈奇怪地问:“为什么要走呀,接下去就轮到你了”,我说,许多队员都比我出色,而我的劈叉比别人差,我肯定没希望了”。妈妈安慰我说:“选不上也没有关系,这次不行,你只要努力练习,以后肯定能行!”幸运的是我被选上了。在后来的健美操训练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难,有时,练习劈叉和扳腿,使得腿一连几天都非常地疼,真不想再练习了,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我已经是学校的健美操主力队员了,并且代表学校参加了省、市、区等组织的多次比赛,为集体赢得了荣誉。回想当时,如果我早早地放弃了选拔,放弃了努力,哪会有今天的成绩呢?体操的高难度动作和葛林•康汉宁博士的遭遇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具有“面对挫折,永不退缩”的精神,就一定会战胜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老师评语:小作者通过熟读文章,进行比较,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面对挫折,永不退缩”的深意,并以此为出发点,旁证博引,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进一步说明了“面对挫折,永不退缩”的精神,是通向成功的必备素质。

人生的试题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羞耻。

——题记

确实,每一个人刚生下来时,就如被咬了一口的苹果,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关键就要看自己如何把握。

人生就好比一场考试。让我们先来做选择题。在真与假、美与丑、好与坏之间,你应当选择什么,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杨靖宇选择了尊严,尽管他的生命已逝,可依旧被后人所赞。选择了权利,因而永远被排除在炎黄子孙之外。如果你连选择题都无法做好,那么这场考试,你注定就将失败。

接下来,让我们做填空题。因为人无完人,所以,我们应用自己的行动,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生命来弥补人生的空白,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世界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梅兰芳,填满了中国戏曲事业的空白,邓稼先填满了核事业上的空白,钱学森填满了火箭发明的空白。他们都,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然后,让我们来做问答题。如果答对了,不要骄傲,继续完成下面的题;答错了,别着急,用橡皮擦去错误的答案,认真填上准确的答案。

接下来,是综合题了,它要求我们,用德、智、体、美多方面来完成。这时我们应积极开动脑筋,尽力显示我们不凡之“笔”。

切记,考试不可作弊,否则被时间这位主考官发现,那你的人生将是失败的。如果你想隐瞒一切,那请自问,你的成绩有意义吗?

写作素材范文第8篇

大多数时间不是在学校,就是去学校的路上。每天除了作业就是考试,很少参与其他活动,写作文时不知道写什么,找不到写作的素材。

周.com答:(《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资深编辑)

这个说法流传甚广,有普遍的群众基础,听起来很合理,其实是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初中生作文不同于专业作家的创作,要求深入生活现场,体验生活细节。比如,鲁迅先生为了写好的细节,就花费了一些心思。他的《阿Q正传》中有两处对作了生动的描写,其中一处是阿0押牌宝的情景:

阿Q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青龙四百!”“咳……开……啦!”庄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Q的铜钱拿过来……!”

这些牌桌上的术语和规则,鲁迅信手拈来。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鲁迅之前对也是一窍不通,为了写好这些细节,他跑到赌馆去观察,还专门拜了一个名叫王鹤照的人为师,向他求教之道。

为写好《平凡的世界》中煤矿工人的生活,路遥曾到铜川矿务局亲身体验。张艳茜在《创作者路遥》一文中描述了路遥当时的生活情境:

头上戴着一顶矿灯,穿着一件破旧的满是煤灰的工作服,脖子上也学着采煤工的样子,扎一条白毛巾,跟着工人乘上下井的升降罐笼车。这时候的路遥,活脱脱一个采煤工模样。

从专业作家的层面看,没有相应生活的切身体验,没有对写作对象的精准把握,说要写好作品可能会有一些挑战。

对没有写作素材这个问题,我们不要以专业作家的眼光和要求来苛求自己,杀鸡焉用牛刀,身边的人情、内心的想法、生活的想象足以让我们写好作文。

可能还有同学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懂,可我还是不知道写什么。每天的生活都差不多,起床、早餐、上学,上课、放学,午餐、上课、放学,回家、作业、睡觉……不都是那么回事儿么?

我承认这是中国学生普遍的一种学习生活,但这种抽离了个性的内容,只剩下骨头架子似的公式化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具体生活的现状么?

想一想,这都是不可能的!

单说早上起床这一点而言,急脾气的人听见闹钟翻身而起,根本用不着父母三请四催,而赖被窝的,则苦不堪言,每天早上都是一次痛苦的折磨。不幸的,我也是一个赖床族,我对闹钟并不敏感,它的叫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一种催眠的效果。我也善于想象,就是在半梦半醒之间,想象自己正在穿衣起床、洗漱出门,然后走到学校,坐到教室里认真听课。正当我满足地陶醉之时,房间的门被猛烈地砸响,伴随着父母狂暴的怒吼,我有时还理直气壮地大声回应:“不要吵,我已到学校了。”结局可想而知。我痛恨早起,痛恨那么早去学校。这种赖床的意识一直持续到我工作之后才渐渐消退。

我想说的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个性的内容,千万不要把它公式化、概括化,这不是作文的路数,以这种思维方式去看待世间万物,肯定是没什么可写的。比如,人的一生可简单地概括为,生老病死,或者出生、成长、成人、老年、死亡。这样简单的概括,不要说是写作文,就是连活一次我们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样的人生实在太简单、太枯燥、太无趣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人生,你就会发现另外一片风景:

想象有一家银行每天早上都在你的账户里存入¥86400,每天早上“时间银行”总会为你在账户里自动存入86400秒。一到晚上,它也会自动地把你当日虚掷掉的光阴全数注销,没有分秒可以结转到明天,你也不能提前预支片刻。

如果你没能适当使用这些时间存款,损失掉的只有你自己会承担。

没有回头重来,也不能预提明天,你必须根据你所拥有的这些时间存款而活在现在。

你应该善加投资运用,以换取最大的健康、快乐与成功。

时间总是不停地在运转,努力让每个今天都有最佳收获。

想要体会“一年”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失败重修的学生。

想要体会“一月”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不幸早产的母亲。

想要体会“一周”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定期周刊的编辑。

想要体会“一小时”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对等待相聚的恋人。

想要体会“一分钟”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错过火车的旅人。

想要体会“一秒钟”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死里逃生的幸运儿。

想要体会“一毫秒”有多少价值,你可以去问一个错失金牌的运动员。

请珍视你所拥有的美好时光,特别是你可以和一些值得付出的人来分享这些时光。

这是网上流行的《时间银行》,从时间的角度看人生,是不是感觉很新鲜呢?有人说,只有生活得与别人不一样才能写出不一样的作文。事实上,我们都是典型的中国式学生,难道就真的写不出好作文么?

我相信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生活模式相同,生活的具体内容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我们看生活的角度也可以不同。有了这种理念,我们还会因为作文找不到素材而怨天尤人么?

写作素材范文第9篇

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这很值得今日的为“作文而作文者学习”。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极其有限的,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心动的东西,教师需要对学生作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

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自己要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觉得很有收获的就记下来。每天的生活仿佛就是一个万花筒,它色彩斑斓,丰富多彩。常常有的学生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直线,思维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每天上学去,只要留心,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上学的路上总会有三两个同学与他人不同;想想漫长而有趣的寒暑假;天真可爱的四季童年;平时生活中的琐事。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是农村的孩子,大多数的父母在田里劳动。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有几个学生问:怎么写?我就笑着对他们说:同学们有没有到田里帮爸妈劳动过呢?你们知不知道他们的辛苦呢?那些学生就点了点头。一位学生写了《爸爸妈妈真辛苦》。因为亲身经历,有所思有所想,根据自己的回忆,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生动。“身边的一滴水虽小,也能见太阳,秤砣虽小压千斤”。

二、鼓励学生敢说敢写,让生活不再枯燥

社会上的一些“稀奇事”,能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是学生作文中的“新鲜”材料,学生如能从实践中发现,就能产生一些真实的内心体验。教师不应被旧的思想观念影响而视之为“不健康”,加以抹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写作意愿,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例如一名顽皮生在《课间活动》一文中,着重写了两个同学打架的经过。文中动作神态描写惟妙惟肖,语言风趣幽默,颇有武侠小说之风。对于其中的“不健康”成分,教师不能“一棍子”打死,还应评个“优”,并在作文辅导课上,念给同学听,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优缺点,总结表扬小作者敢说心里话,观察仔细,描写入微,并指明同学间该怎样相处。

三、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

题材可写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或误会与矛盾,对存在于同学中的某些现象的分析与看法,进而写自己与老师家人之间的关心、支持或误会,再写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帮助或矛盾,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至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写作兴趣。如写写“身边的事情”,有些学生就能写出对一些破坏环境现象的厌恶之情,并表示要写一些宣传标语和图画,提醒所有人,让他们明白环保的重要性。这样,既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让学生参与了社会,教会了他们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

写作素材范文第10篇

一、摘抄课文佳句,丰富语汇

新课标明确提出积累词汇、加强背诵的要求。如何积累词汇?首先,“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摘抄自己喜欢的成语和名言佳句”,“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平时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参加课外阅读,读好书,通过大量阅读,丰富语汇,摘抄佳句,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丰富的语言文字的经典,大多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内容方面,涉及比较广泛,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优美精彩的词句片断,诵读品味、揣摩意蕴,日积月累,不断丰富学生对语汇的记忆。由于课本范文数量毕竟有限,其用意只是一种写作的引领和典范。因此,教师必须把学生的目光指向课外,丰富学生课堂以外的生活,鼓励学生博览群书,从课外读物获取佳句,增加新鲜语汇。教师要让学生注意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名言警句、俗话谚语、成语诗词,掌握各种句式和表达方式,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样作文时,所需词句就会随着思绪自然流淌出来,写起来也就得心应手。

二、积累写作素材,开拓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之不尽。”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让学生写好生活作文,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

1.体验家庭生活,丰富情感。

鼓励学生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从劳动中就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洗衣服、做饭、钉纽扣、整理房间等。学生亲自参与生活,亲身经历,获得深刻的劳动体验和丰富的情感,给写作注入新鲜的源头活水。

2.留心学校生活,细心寻找。

学校生活精彩无限,留心学校中的人、物、事是学生积累素材的好途径。同学、老师的喜怒哀乐,优雅整洁的校园环境,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少先队活动……无不有待我们细心寻找。

3.实践社会生活,开阔视野。

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而社会这个大舞台每天也都在上演形形不同的节目。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社会中的一些有意义事情,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四季交替,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观察工地上的劳动场面,观察上学、放学的路上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再让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进行交流,讲述学生感兴趣的重大新闻,谈谈自己看不惯的事情等,从而让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听说能力,进一步开阔视野。

只要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深入生活,多关注现实,就一定能从生活中掌握大量鲜活的材料。学生有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充实的内心感受,又何愁写不出缤纷斑斓的好作文呢?

三、积累写作技巧,提高能力

写作是讲究技巧的,需要反复历练,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是不会有多好的效果的。写作也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训练和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让学生拥有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逐步熟能生巧。多读多写铺基础,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文时才能得心应手。写作虽然没有框架,但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例如可以指导学生怎样审题,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也可通过记事、叙事等反映主题。学生逐步积累写作技巧,所写的文章就会不断进步,提高写作技能。

四、积累修改方法,力求完美

一篇好的作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遣词造句,反复酝酿,不断修改。注意文字表达是否流畅、语句是否通顺。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是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方法。文章不厌百回改,越改越精美。学生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掌握修改符号的使用方法,懂得作文修改要达到与作文起草前老师提出的主题思想要求保持一致,学会边读边修改作文,看看句子是否通顺、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条理是否清楚,前后是否连贯,有没有错别字或用错的标点符号等。

上一篇:语文作文论文范文 下一篇:盈余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