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武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9 17:30:51

小学武术教育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 武术 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9-0046-02

前言

奥运会作为向世界推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捷径,已成为各国优秀传统体育争相上镜的舞台。

2008年武术申奥的失败,引发了国内武术界对武术发展的深思,是东西方文化的难以融合,亦或是奥运瘦身计划对武术申奥的阻碍,当然这二者皆是造成此次申请失败的重要因素,但国内学者普遍赞同一个观点,即武术普及面过小。暂不论中华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面如何,仅国内而言,武术馆校的惨淡经营、武术课程的无人问津就应该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换个角度,如若武术最终无缘奥运,那么中华武术该何去何从?国际奥委会决定在2020年前确定25项奥运会固定项目,也就是武术必须在2020年以前申奥成功,当然这是条艰难而又障碍重重的道路。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理所当然应该也必须成为中华武术传承的战略要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福州市小学武术课程普及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清华同方、维普等期刊网,和图书馆查阅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参考其他学者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方法。

2.问卷调查法:(1)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福州仓山区、鼓楼区、晋安区、台江区、马尾区各两所小学。(2)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各小学的一个班级作为学生调查对象。(3)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0位体育教师作为教师调查对象。(4)自制福州市小学武术课程现状调查问卷,向学生发放闯卷580份,回收问卷569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为553份。向教师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27份。

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16.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4.访谈法:为深入了解武术课程的普及情况和影响武术课开展的因素,对部分小学体育组组长、体育教师和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进行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一)武术课开设情况

将武术作为体育课的内容是福州市学校武术开展的主要模式。调查显示,福州市仅有一半的小学开设了武术课程,这一数据距离武术普及的标准还相差甚远。从访谈中得知,大多学校仍然只是由于教材安排而不得不安排武术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一致,较少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调整或改变。

(二)影响课程开设的原因

影响武术课开设的原因众多,其中教学大纲的安排情况,武术教师师资情况以及领导的重视程度等构成了客观影响因素。

1.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相悖

福州市小学体育仍是以教学大纲为指导,除校本课程外,教学内容基本同意,但各校执行教学大纲的力度却不尽相同。早在80年代初,教育部就已明确地将武术列入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但部分学校并未完全服从大纲安排,而是以满足学校的体育需求、符合学校客观环境为前提来任意安排体育课教学内容。调查显示,仍有60%的学校未将武术列入学校体育工作计划之中。技击作为武术的本质,在武术教学中不可摒弃,但受传统观念及舆论的影响,学校及家长过分认为武术具有对抗性,容易使尚未建立正确人生观的学生具有暴力倾向;其次武术动作过于复杂,习练过程较为艰苦,这些原因都使学校体育教学计划经常将武术拒之门外。对武术了解的片面性,忽视武术文化建设对青少年儿童的重要作用是导致学校未将武术纳入教学大纲或没有根据教学大纲执行武术教学计划的重要原因。

2.师资力量有限

师资力量是学校武术课正常开展的保证,福州市小学武术师资力量十分有限。拥有一名专业武术教师的学校仅占30%,在体育工作中,担任武术教学的教师33%为本科学历,66.6%为专科学历。从访谈中可知,从小从事武术训练的教师几乎没有,工作后继续进行武术、跆拳道、散打等教学培训的教师也仅有40%。由此可见现阶段福州小学武术师资力量基本无法满足学校武术教学的需要。

3.校领导重视不够

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直接负责,直接指导,因此校领导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学校武术工作的开展。从调查中得知,没有一所学校领导对武术非常重视,仅有30%的学校对武术较为重视。小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多元智能水平为目的,而非单方面地重视学生学业的发展。现阶段福州市小学生升入中学,基本以地区划片为依据,不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进行划分。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校领导应更新观念,真正做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多角度地开展校内文体活动,将武术这一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文体活动的范围。

4.武术场地、器械缺乏

调查显示,具备武术上课专用场地的仅有一所学校,位于风雨跑道旁。其余学校武术课的上课场地多为田径场、篮球场和排球场。两所学校具备武术课的基本器材。对于这一现象的结束如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经费不足,恐怕有点差强人意。因为调查中发现,大多学校都拥有标准田径场、多片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台等项目的场地器材。对于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应该是学校对西方经济体育的重视远高于民族传统体育。

(三)小学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对策

1.简化武术套路

武术难学难教是武术工作难以开展的原因。在校内普及武术课应淡化竞技性,强调健身性、娱乐性。武术套路路线多变,竞技动作难度较高。对小学生而言,单个动作的简易组合更容易接受,在武术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加强简易武术组合的继续教育对提高师资水平更为有效。创办兴趣班,可以让部分对武术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华武术。

2.创新武术教学模式

严格的、一板一眼的传统武术教学显然不适合小学武术教学。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的注意力极易分散,如果只是枯燥地反复或定式训练,教学效果只会事倍功半。将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与成语、诗经等词句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武术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领悟能力。与音乐相配合的武术操也能增加小学生的武术兴趣。

3.校运会中适当增加武术项目

校运会作为各校每年一次的体育盛会,是评价班级体育发展的舞台。校运会项目的制定也影响着班级体育开展的方向。在校内普及武术的最佳途径,就是在校运会中适当增加武术项目,以引发班主任及体育教师的重视,调动学生参与武术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论

现阶段小学武术的开展现状不容乐观,仅有50%的学校有开设武术课程。同时影响小学武术课程开设的因素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与执行、师资力量、场地器械、校领导的重视程度等,并且小学武术课程的发展还要有一定的对策:简化武术套路、创新武术教学模式、校运会中适当增加武术项目等。通过各方面的改进和加强,来共同促进小学武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昌 沧.武术走进中小学难在哪里[J].体育文化导刊,200j(1).

[2]武建伟.我国中小学武术教学的普及现状及对策研究[J1_武术科学,2007,4(5):70-71.

[5]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5(6).

[4]郝士儒.浅谈武术的普及和发展[J].保定师专学报,2001,14(4):44-46.

[5]杨安花.武术在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01(1).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第2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文章就目前的中小学武术师资、武术教材、场地器材等实际现状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分析, 找出影响我国中小学武术发展的若干因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武术;现状与对策

1. 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现代社会处于急速变化之中, 对中国来说, 它是知识急速更新的时代, 知识的激增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维持性的学习上, 不能只对学生提出掌握知识的要求, 而是要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 一味靠技术引进, 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进一步强调: 教育是知识创新, 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 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 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时代的要求, 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任务。因此,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育受到极大的关注, 教育培养人主要是通过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是课程知识的教育价值之一, 也是当前我国体育教育改革所要着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包括体育课程在内的我国教育课程改革这一重要举措,其目的正在于引发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凸显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以前的老教材在这方面就很欠缺, 所以时代呼吁有一个新的大纲来统领这我们的新课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新课程, 体育新课程标准应时而出。在实施过程中, 可以说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特别是理念的转变。

2. 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国中小学武术的现状 在我国, 中小学武术现状还不是很乐观, 主要存在有武术师资不足、教材不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场地设施不足等问题。

2.1 中小学的武术师资: 在中小学的体育教师中, 专业的武术教师很少, 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业的武术教师。笔者对多所中小学武术教师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得出, 武术师资所占的比例很小, 这就给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增加了难度, 教师的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 特别是在新课程实施以来, 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 而且更加强调上课的“艺术”, 如何能在 45 分钟的课程上让我们的学生愉快上完一节武术课, 这对我们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在中小学, 武术教师师资的不足和水平不高影响着我们的武术教学, 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效果。

2.2 中小学武术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明确指出: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实施以来, 中小学的武术教材和以前使用大纲时的教材区别很大, 首先是编写教材的理念, 再就是教学的目的和目标,还有教材的内容比以前的大纲更加灵活等等, 相比之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武术教材方面也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体验, 适合时代的发展。

2.3 中小学的武术场地器材设施: 目前, 中小学的场地设施还不尽人意, 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体育的经费很少, 低于全国的最低水平。在调查的结果看, 西部地区中小学人均体育教育经费较低, 生均年体育经费只有 1.18 元, 低于全国中小学平均1.36 元的水平。但还有很多学校把少的可怜的经费挪作它用, 致使学校体育不能正常开展。体育经费的投入少, 使得体育器材的购买力下降, 部分中小学的场地器材设施无法满足学校体育课的正常教学, 武术的场馆和器材, 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2.4 领导不够重视, 武术在中小学校体育中的地位很低: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人们总是把练武之人称为武汉子, 同架架斗殴相联系, 因此在学生中教学武术, 认为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殊不知武术是一项熔防身、健身、修身、娱乐为一体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领导为了追求升学率, 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 排挤学校体育教学, 更谈不上重视关心武术项目的教学。

3. 影响我国中小学武术发展的因素

3.1 受竞技武术的影响。在建国初期, 国家从“发展体育运动, 增强人民体质”的角度出发推广武术工作, 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 武术工作的重心是在“竞技武术”, 而此时中小学体育教师本身就没有掌握其技术, 当然其教学也就无从谈起。随着时间的推移, 受“竞技武术”的影响, 体育教学大纲从小学到中学的每个年级都规定了武术教学内容, 详细到每个技术动作的名称, 而且其动作难度很高, 使中小学武术教学更广泛推广的难度加大, 以至于使我们的武术在中小学中发展的速度缓慢, 尽管每隔几年改革一次, 但其还是没有脱离“竞技体育”思想的泥潭, 所以改革的效果总是那么的不尽人意。

3.2 中国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严重制约着中小学武术的发展。首先, 在我国的古代, 各门各派的武术功夫是互相抵御的, 你练了这门功夫, 你就不能去另一派别去学习。而且各派的绝技都受“传内不传外, 传儿不传女”的思想影响, 严重地制约了武术的传播, 这种传统的思想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部分人。再次, 就是几千年的封建统治, 儒家文化和“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 致使实际上我们的中小学体育在学校教育上并未受到像其它学科那样的重视, 作为体育里的一个项目――武术, 它在中小学中的发展也就可想而知了。

3.3 外来强势体育项目对我们传统体育项目的冲击, 影响着我国中小学武术的发展。近代, 外来的体育项目传入我国, 不可否认, 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给我们的传统体育项目带来了冲击。在今天, 据有关报道说, 跆拳道已经把中华武术“踢”出了“都市时尚”, 我们的传统武术项目在公园的一角或是树林的一旁进行练习的时候, 外来的跆拳道正在窗明几净的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场馆里演练,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的青少年正热衷于跆拳道, 而作为我们学校体育的工作者, 武术的工作者, 看着我们的中小学生在课堂之外练习着跆拳道, 我们又有什么感想呢?

3.4 高校中小学武术师资的培养。在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中, 除个别的武术专项的学生外, 其他学生普修武术课程, 由于在中小学很多学生没有武术的基础, 所以对普修武术课的学习出现了应付的现象。上课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不到其武术的精髓, 而是刻板地记忆武术的套路动作, 拿到武术普修的学分, 在这种动机下, 是不可能学好武术的。如何培养这些即将服务于我们中小学的体育的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 是我们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3.5 高校培养体育师资的武术教材和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目前,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本专科教材还是沿用以前老教材的思路, 教材中还透着为竞技武术服务的思想, 虽较以前的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进, 增加了散打和防身术的内容, 但其和现在的基础教育改革后的中小学教材相比还明显滞后。特别现在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武术普修教学还是“老三套”, 多少年来, 没有什么改变, 已经明显地落后时代的步伐。所以改革高师的武术教材和教学内容也迫在眉睫。

4. 对策

4.1 武术本身的改革要适应时展。跆拳道作为武技进入我国, 成为“都市时尚”之后, 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丧失对武术的自信, 我们武术工作者要“究其因, 追其源”, 找出存在的问题, 对传统的技击术进行改革和再创造, 看到不足, 进行改革, 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使更多的青少年喜欢武术, 更好地在新时代, 新课程下, 开展我们中小学武术。

4.2 解决好中小学体育教师武术师资的培养与体育师资武术教材和教学内容问题, 更好地为我们中小学服务。首先, 中小学武术教师的培养问题, 就要从高校师范类的体育教育本专科学生入手, 让他们学会和爱好武术, 这是从事武术教学的高校老师应该考虑的问题, 提出解决的办法,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爱好武术, 掌握其基本的武术技能和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 更好地用武术服务于中小学体育教学。在体育师资的武术教材上, 应该优化其教材和教学内容, 一定要改革“老三套”的教学内容, 教材的优化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和时展的需要, 适当地添加和删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优化的方法是优设养生功法运动的方法、优设对抗性运动项目的方法、优设传统拳术的方法、精简套路动作的方法和多重组合教学内容的方法, 以保证武术教学内容优化实施的科学性。

4.3 借新课程改革的东风, 依靠政策的支持, 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 更好地发展我们的中小学武术。目前可以说是发展武术的一个大好时机, 我们依靠改革的政策支持, 在中小学中引入中国武术段位制的内容与考评机制, 使一些具有武术天赋的学生不仅能学到武术精髓内容, 还可以获得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颁发的武术段位证,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习武兴趣, 促进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发展。

4.4 将武术从体育课中分离, 独自成课, 名为国术。中国有 3 亿多青少年, 而大多数青年正在接受中小学的教育, 由此, 中小学是最重要、最广泛的传承武术的阵地。只有将武术置于学校通过青少年来进行传承, 才能更好地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根据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各地区制定与本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国术课程, 这将非常适合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改革以及当今的社会新形势。从而更有力地开展中小学武术, 同时也有益于各地区的传统体育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弘扬。

4.5 加大场地器材投入和建设。中小学的武术内容相对难度小,设备要求也就低, 一块平整、宽敞的土地上就可以进行武术教学, 这只是最低的标准。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为了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可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中小学生,使其更加健康地成长。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1.中小学武术的教育现状及分析

尽管我们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但时至今日,很多学校为追求升学率,仅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对体育课尤其是对武术课重视不够。通过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对于武术教学只有22.4%的学校非常重视或重视,大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一般或不重视,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从各地区的统计数据来看,华中地区武术课的开设情况最好,华北次之,可见开课情况与各地区武术的传统与氛围有密切关系;西部地区武术课的开设率最低,可能与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调查得知,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说明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所以中小学学校体育武术课这一领域还需要有关部门加以重视,为更好地开展武术课,弘扬民族精神做一些必要的工作,改革中小学武术教育势在必行。

2.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行的中小学武术教学内容主要以套路和功法类内容为主,套路的教学内容主要以五步拳、少年拳、三路长拳、太极拳、棍术、刀术、剑术为主,学习起来既繁冗复杂、枯燥沉闷,又缺乏实用性与娱乐性,学生们对武术的学习十分冷淡。武术功法类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基本功,缺少攻防练习内容。虽然武术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中学武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基本上仍沿袭原有的技术内容体系,未有突破性进展,没有突出武术的特色。因此不难理解,当前武术教学内容的陈旧、难度偏高、结构单一、缺乏吸引力,致使学生更为喜爱竞争性、对抗性激烈的现代气息浓厚的、具有青春活力的体育项目,如篮球、健美操、跆拳道等。由此可见,现行的教学内容已不能适应现代学生,激发不起学生进行武术锻炼的兴趣,改革迫在眉睫。

3.中小学武术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

武术教育要“以人为本”,改革中小学武术要以学生需要、社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武术的推广与普及是人们对武术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这里认识的主体是中小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武术。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存在价值关系,主体的认识活动总是参照某种价值目标选择和确定认识的客体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是推动中小学武术运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从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入手研究武术运动的推广与普及才能正确把握学校武术改革发展的方向。武术作为一个体育项目虽然被列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但由于诸多原因造成武术在不少学校名存实亡,制约了武术的普及开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跆拳道、空手道在中国的传播对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也有较大的冲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校外参加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搏击项目培训,武术对中小学生并没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许多城市,武术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跆拳道、空手道等国外武技却大有市场,这值得我们深思。随着西方体育活动项目的盛行,在当前体育活动多样化的冲击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因此,武术要在学校站稳脚,并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就必须通过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通过自身独特的教育、健身及实用价值得到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认可,否则只能被淘汰。只有武术在普通中小学教育中实现普及,才是中国武术的真正普及。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有着丰富的运动形式和锻炼方法,集健身、强身、休闲娱乐于一体。笔者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获得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的相关资料,从而得出当前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内容偏差、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应试教育的影响、外来格斗技能的影响,等等。

4.2建议

针对中小学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了使中小学武术更好地发展和普及,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教材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武术教育工作者;改进武术教学方法;宣传弘扬传统武术的健身意义;传承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等等。

参考文献:

[1]《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3):82-89.

[2]陈梅宝,常演丽.中小学武术教育研究之述评[J].搏击.武术科学,2010,(8):64-65.

[3]王岗.对学校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60-61.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第4篇

一、 武术是一个人体技艺文化体系

首先,武术是一种文化。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着自身,在创造文化的同时把自身创造成具有思维-劳作机能的“文化动物”,从而区别于消极适应自然的其他动物[1]。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超越自然本能的创造物。换言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不难理解,以攻防技击为本质的武术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它来源于历代先贤具有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类本质对象化的武术实践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武器、武技、武功、武术训练方法、武德、武道等一系列的器物层、制度习俗层、精神思想层的文化成果。

其次,武术又是一个系统。系统哲学指出系统是普遍的客观存在,不论是宏观还是微观,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以系统形式存在[2]。因此,从系统论的视角看,武术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系统。早期武术是由拳打、脚踢、摔拿、击刺、劈砍等攻防格斗技法所构成的一个实战武技系统。显然它已经具有武术的本质特征——攻防技击性,但尚不具有完备武术形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而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进化原则,武术会不断与中国文化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医家等,进行能量、信息、物质交流,促进其涨落、平衡、有序的发展进化,最终形成内蕴中华民族文化模式的武术文化体系。从这一意义上说,武术不再是一项单纯的技能和技艺,而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本质特征、反映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体现武术人稳定生存方式的文化体系。

再次,武术还是一种人体技艺。就武术表现形式而言,不管是进行实战格斗,还是进行功力、套路的表演和竞技,所有的武术招法都必须通过人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配合,充分调动自身体能,来实现武术的各种价值。而武术的学习和训练,本质上也是通过长期而系统的套路、功法、实战等训练,来开发习武者的身心潜能,提高其攻防实战能力和表演竞技能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武术又是一种以攻防技击性的人体动作为素材,围绕“武”的价值和规律,发展而来的人体技艺。

综上所述,武术是在中国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以武技为中心,经过长期积累、创新而形成的一个人体技艺文化体系。它体现着中国民族的文化、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的能力、习惯等,是历史凝结成的为武术人群所共享的相对稳定的生存方式。

二、 中小学武术教育要培养武术文化人

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体系,其本质是具有人文价值的。在其长期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人文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思想方法等都已熔铸于武术的各个层面,虽然它们在各个现象层面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深层的价值取向上,则是相通、互补、互约的,并共同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是致人伤、残、甚至死亡的武力,追求的是野蛮体魄和高超武技的完美结合,而这些看似与文化所追求的性情陶冶、品德教化和精神修养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因此,长期以来武术的人文价值并未受到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小学武术教育普遍选用套路类的拳术作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体操式的教学和训练,使武术逐渐转化为一项体操化、竞技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重视套路竞技表演技术,忽视武术本身所蕴含的情感、行为、价值、责任、武德等人文内涵。这样的武术教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其体质,但是由于缺乏文化熏陶,所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单向度的,即只有知识技能而没有文化修养的武术套路表演竞赛人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一种异化的不完整的武术教育,只能称得上是一种弱化攻防技击性、缺乏人文价值的套路技术训练。

中小学时期是武术人才培养的基础阶段,该阶段的武术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未来武术人才的培养。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应以培养德艺双馨的武术文化人为其终极目标,应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武术教育,完善学生武术文化知识结构,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其高超的武技、良好的人文素质和民族文化精神。只有这种在身、心、技、艺等诸方面都具有良好修养的武术人才才能被称为武术文化人。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内有仁义礼智信勇、外有强健体魄和高超武技的武术文化人数不胜数。例如,三国时期忠义勇武的武圣关公,宋代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明代并称“俞龙戚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与俞大猷,明末清初内家拳名家黄宗羲、王征南、黄百家,清代文武双全的苌乃周、武禹襄、陈鑫,近代津门英雄霍元甲,现代德艺双馨的陈盛甫、张文广,以及至今仍活跃在武术界的神拳大龙蔡龙云、武术教育家邱丕相等[3]。这些武术大家之所以能够通过武术来实现自我价值,很重要的缘由是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们也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树立了楷模。

三、 中小学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第5篇

摘 要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代表性项目,具有强身健体、弘扬民族精神的功效,习练武术能有效促进青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但是其在中小学的开展却不容乐观。笔者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改革教学内容、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综合能力、转变教学模式尤为重要,使中小学生正确认识武术、习练武术,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

关键词 武术教育 学校武术 中小学教学

一、武术进入学校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测试成绩连年下降,这给我们教育部门敲响了警钟,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还原健康的体魄已经迫在眉睫。武术不仅具有一般体育项目健身的功能,还具有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功能。1915年,武术正式作为一种课程出现在学生的课表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东邻日本就将“武道”列为体育课的“必修项目”。相比较于其他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呵护,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中小学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与重视[1]。

二、制约当代中小学武术教育因素

武术教育,不仅仅指武术教学,它的研究范围更广,是指通过武术教学过程,使受教育者从身体上、技能上、品行上、人格上得到教育塑造[2]。

(一)武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单调

现有教学内容,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教学,长久以来,内容的枯燥、单调使学生渐渐失去对武术课的兴趣,对向往的武术慢慢产生厌倦。导致学生们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

(二)武术教师综合能力水平低

目前,中小学武术课程大部分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只有小部分由专业武术教师担任,教师们也都普遍选择自己擅长的体育项目或相对较为熟练的套路去教授。在武术课程中只注重学生技术的练习,对学生武术礼仪、民族精神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三)教学模式陈旧、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模式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呆板。长期的(热身―基本功―基本方法、组合―套路练习)模式使得学生们只能被动、机械化的学习。教学中以老师为主,老师教什么,学生则学什么,丢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学生武术认知偏差

网络媒体的发达,使中小学生通过武侠小说及影视作品等多种渠道了解到武术。受武侠小说的夸大以及电影特效的渲染,误导他们认为武术就是能够“飞檐走壁、上天入地”,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认识武术。因此,在现实的练习中发现武术与自己认为的“武术”有很大的差异,容易让学生产生失落感。

三、方法与对策

(一)改革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武术教学内容是武术教育得以具体实施的根本,是构建武术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3]。传统的上课模式在这里行不通,单纯的练习基本功,学习套路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反感武术课。段位制教程进入到学校教育中恰恰就解决了现有的教育内容。其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单练,对打和拆招,这既增加了教学乐趣,也会让学生在体验武术乐趣的同时,了解武术的技击攻防作用。

“拳以德立”,武德是武术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现象。爱国主义、厚德载物、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文化基因在武术中都有深刻体现[4]。武术教师在上下课时应与学生互行抱拳礼,通过肢体运动,让学生们感受技术后面的文化。学会武术,不只是单纯的掌握一套拳术或者器械,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武术套路中的技击攻防、了解武术文化。

(二)提高中小学武术教师综合能力

现今的中小学武术教师,不管是对于套路水平还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上都有待提高。国培计划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状况,国培计划是教育部、财政部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家还应当大力鼓励武术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进入到各地中小学,不仅能够让毕业生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能够把武术在各个中小学中很好的传承下去。

(三)转变教学模式不容忽视

武术难学易忘,技术性强,缺乏趣味性。泛竞技武术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惧怕一些难度动作。武术进入中小学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体质、传承武术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需要他们参加比赛取得金牌,当然,能够教育出拥有专业水平的学生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充分发挥武术特长生在课堂上起到的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脱颖而出,他们的一个示范动作会削弱其它学生心理上对武术动作的恐惧,并使他们发挥特长,起到帮、带作用。

(四)正确认识武术,习练武术,养成终身习武的习惯

受各种武侠影视、书籍的影响,无形中也增强了中小学生对武术的神秘感。也正是因此,使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武术也多抱有向往的心理,这种对武术向往的心理又移植到了对武术课的情感上来。因此,武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武术形成正确的理解,正视武术的功能价值。使中小学生将学习武术看作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使我国国粹真正的在他们身上起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传承武术的作用。

四、结语

武术“六进”,进学校也是其中之一。学校设置武术课程,就是在增进体质的同时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提高了我国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够保证武术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武术能够造福更多的人民。武术作为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和“符号”,我们应该把它更好的传承与传播下去。

参考文献:

[1] 《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我国中小学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3):82-89.

[2] 邱丕相,王国志.当代武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6.13(2):76-78.

[3] 洪浩,田文波.现代化进程中武术教育新理念与体系重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11):53-58.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国武术 中小学 教育 文化

一、前言

在华夏大地中国武术无处不绽放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同时它也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然而,我们可以不加思考地告诉世界:我们始终在走一条西方的身体教育之路。”原本有着浓厚的本土气息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的中国武术正在远离传统,原本“追求过程文化和终身参悟”的中国武术成为了西化的“复制品”。这使得“我国的学校武术教育显得举步维艰”。因此,对于中小学武术课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这关乎到中国武术未来的传承与发展。

二、在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的必要性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有其自己独立的体系和文化内涵。“武术的发展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和传扬,进入学校教育,是世人对武术文化的一种认可。”但是遗憾的是,“尽管,党和国家对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三令五申地指出‘在各级各类学校加强武术教育’,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被誉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面临着严峻挑战,亟待进行一场全面的革命。”

三、中小学武术教育面临的问题

1.模糊的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的不明确,将使得这门学科产生偏差。“由于近代以来武术是以体育的身份进入学校教育, 这直接导致人们对武术教学目的内涵的模糊,而放弃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本的德育。将中国武术“简化为身体运动,文化内涵被忽略、教育功能被弱化,而后完全等同于西方体育,冠以‘运动’之名苟活于‘体育’之下。”把原本就“脆弱”的武术文化挤向了边缘。“正如中国武术研究院康戈武研究员指出的那样:‘学校武术教育名存实亡’。”

2.西化的教学模式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随之带来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冲撞。而学校武术教育往往受到的只有冲击,似乎没有融合,甚至形成了对西方体育化的单方向的文化模仿。教学方法重复于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巩固提高,因循守旧;教学手段老化。因此,如何“将学校武术教育教学从体育课体系中剥离出来,构建民族身体文化教育教学体系,使武术教育能站在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并得到良好传播。”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3.匮乏的师资力量

从当今的情况看来,“我国中小学的专业武术教师严重不足,武术课多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尽管这些体育教师在大中专学校学习过武术,但繁杂难学的套路教学内容使他们在学校学习时尚存困难。”甚至有些教师“只是掌握了武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了解武术训练的基本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基本过程而已”。加之新课标的颁布,给武术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使得许多体育教师对武术课少了份热情,多了冷淡。“谁来教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因此,师资力量的匮乏严重的阻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开展。

四、中小学开展武术课的应对措施

1.教学目的的明确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教学目的则是一门学科的“指南针”,因此,明确了武术教学目的也就明确了中小学校武术的发展方向。然而当今武术的“竞技化”和“体操化”蒙蔽了人们的双眼。武术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只是一种技能的传授,而应该被看作为国学视野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以“教学”为手段,“育人”为目标来达到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这才是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征途。

2.教学模式的革新

近代以来,中小学的武术教学模式一直“抄袭”着西方体育程式化的教学理念。这是对西方文化的模仿,更是对文化自尊缺失一种表现。武术课中的本土气息越来越少。因此,“中小学武术教育应走2+1模式,即三节体育课中,两节为普通体育课,一节为武术课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将有利于民族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

3.师资力量的强化

在中小学开展武术课,庞大的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校的领导要重视本学校武术教育。一个好的武术老师,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就能带动整个学校的武术教育。”因此,从不同方面来加强武术师资力量,提高武术教师业务水平就显得极其重要。首先,国家要高度重视武术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其次,通过培训班的形式提高武术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三,“扩大体育院校武术教育专业类的招生比例,从根本上扭转武术专业教学人才短缺的现状;最后,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德高望重的拳师和地方上的武术名家兼职,组织开展教学和课外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来强化武术师资力量薄弱的严重问题。

五、结论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济南历下区;小学;武术教育;现状;发展对策

1.前言

武术,也被称为武术或武艺,是一个拳击和武器技术的使用,是中国传统体育。是广大人民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优秀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学生学习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还可以增强爱国主义思想。

但是近年来,学校的武术教育呈现出萧条的景象。一是在应试教育的局限下人们只看中文化成绩、关注升学率,忽视体育课,影响到了武术活动的开展;二是学生对武术的不全面的认识,以及对武术的兴趣等多方面问题,也使得武术活动在学校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本文通过对济南市历下区小学学校武术教育现状的调查,在剖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武术教育实施设想,以期为促进济南市小学武术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历下区小学武术活动的开展状况

2.1.1武术课的开设情况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济南市历下区小学学校中开设武术课的学校仅占到调查总数的25%。出现这种情况,是现下很多学校共同存在的问题。这说明学校对武术课认识不足,武术在济南市历下区小学学校中受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武术的顺利发展,首先应该是解决对武术的认识程度,才能使得武术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2.1.2学校课外活动中武术的开展状况

课外活动课是除去体育课以外的,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兴趣班、俱乐部等形式进行的身体活动,在肢体活动的同时,心理上也得到放松。表2调查结果表明,在学校的课外活动安排中,武术所占比例甚少只有10%。说明在课外活动的安排中,并没有受到学校、教师的青睐。

表2 武术在课外活动中的安排

2.2当前小学生对武术的认识现状

2.2.1了解武术的途径

通过调查发现中历下区小学生对武术了解途径有88.46%的学生选择的是电影和电视,选择小说的比例也占到了37.50%,但是通过体育教师了解武术的只有18.3%。老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现在影视作品对小学生的错误引导,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来认识和研究,并且充分利用先进的传媒手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武术。使学生了解武术的攻防意识的核心内涵,武术攻防之道最重要的是,在进攻和防守基础上对人格、道德、礼义的培养,而不是影视作品中的较为夸张的武林称霸、争强好胜的目的。

表3 济南市历下区小学生武术了解途径调查情况(多选)

2.2.2对武术的认识程度及看法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生知道拳击、散打、站立气功、太极拳、少林拳属于武术的范畴,但不容忽视的是也有39.42%和24.0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拳击也是武术项目。这表明在学生的心里认为凡是有打斗类的都属于武术,学生对于武术的范围的界定尚不明确,了解程度还停留在表面,这跟他们的年龄较低有着一定的关系。

2.3 学生家长对武术教育的意见和希望

家长已经认识到学习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作用,即能够锻炼身体、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传承武术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以家长希望学校能够开展武术课程,同时有的家长明确表示:最好以基本功练习为主。对于任课教师,家长希望是专门从事武术专项的教师担任。在授课内容方面,家长希望散打、防身术等可以防身健体的项目、以及一些短小精悍的表演类组合可以教授给学生。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济南历下区小学武术的开展情况并不理想,武术的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教材使用方面也不统一,有的学校用的只是自编教材。

3.1.2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是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重要途径,其夸张的荧屏效果和虚构的小说情节让小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的理解,而体育教师也没有及时的做到宣传。

3.1.3从学生的习武动机上看,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动机不高。学生对武术的好奇,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而且学生不喜欢花拳绣腿的套路和器械,反而更喜欢带有对抗性、实战性的散打搏击等。

3.1.4家长希望学校开设武术课,来增强孩子的体质。学校具有专门的武术教师和适宜的教材,并且通过武术的学习锻炼孩子的意志,培养品质,同时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注重安全、有危险的项目需考虑。

3.2建议

3.2.1应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部门的重视是推广与实施的保证,采取强制手段解决历下区小学推广普及武术教育的问题,使小学生了解武术教育目的与价值,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2加快课程改革,开放适用社会需要的武术教材,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武术教材,在课外活动中引导学生对武术的关注程度。(作者单位:上海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振勇.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J]。中华武术.2002年12期.

[2] 程啸斌,盛敏.传统武德与人文精神.江西社会科学,2005,(2):135~137.

[3] 段全伟.中小学生武术教学现状与对策.中国学校体育,2002,(1).

[4] 余新园,刘美玲.武术教育价值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3).

[4] 邱丕相.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体育科学,2005,(2).

[5] 徐才.武术学概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6] 吕韶均,彭芳.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与建议.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7,(4).

[7] 唐军.浅析现代武术的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7).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第8篇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1]。教育心理学涉及到教育现象、教学心理与学习心理等方面。中小学武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之路通达的必经之路,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宗旨的具体诠释。在中小学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成败归因等心理因素应得到教育者的重视,对此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现象因遵循的教育心理原则进行研究,无疑能促进中小学武术教育的健康长足发展,实现武术教育的强身强心功能和文化教育功能。

2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武术走进中小学的充分性

2.1武术走进中小学符合全面发展教育的方针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体育教育是一种身体的教育,体育应该回归到教育中去。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内容和形式都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宗旨相符合、相一致。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面发展教育才是我国教育的宗旨。中小学处于基础教育的阶段,在整个教育阶段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奠基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此阶段,学生在学校承担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家庭的期望、课业的压力、体育锻炼的缺乏等诸多因素导致了学生体质连续25年下降。因此,“教师应当把关心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体质作为重要任务”[2]。武术作为有益身心健康的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调节神经,促进智力发育,使学生以健康的体魄,饱满的精神完成学习任务;武术文化中蕴含的武德品质和尊师内容更能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美德的熏陶,是对学校体育人文价值缺失的最佳匡补;而武术套路运动中的风格美与神韵美,更能使学生在习练过程中得到美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提高审美水平。因此,武术走进中小学符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宗旨。

2.2武术走进中小学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活动。身体素质是发展其他各项素质的物质基础[2]。武术作为实现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多样的运动形式和完备的技术体系,全面均衡地发展学生力量、耐力、柔韧等各项素质。武术的教学过程绝不是单项传递、孤立进行的,无论是武术教的过程中直观形象的讲解示范,还是学的过程中的拳械对练与集体演练,无疑都是促进师生对话、生生交流的平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体悟式学习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诠释;而通过以武术为平台的各种演出活动与赛事,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协作能力无形中增强。中小学开展武术教育教学,发掘武术在健身、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价值,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此过程中得以彰显。中国武术与素质教育在宗旨与定位上乃是一致并相通的,都是致力于人的身心和谐完整的塑造,都是要使人的精神和人格成熟、练达与完美,将“武之教化”与“素质教育”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物化教育”到“人文教育”的转向。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第9篇

摘 要 本文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应试教育的局限下武术教育教学受到了影响,武术教育制度不完善;武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武术师资匮乏,武术教师业务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学校武术教学的开展。调查分析旨在提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设想,为促进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蓬勃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 武术教育 教学现状 对策

一、前言

学校是最重要、最广泛的武术传承阵地,将武术置于学校能更好的履行武术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使命。学习武术能使身心修养得到调节,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和谐发展;而且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培育崇礼尚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推动“阳光体育”、《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本文旨在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通过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设想,为促进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蓬勃发展提供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鞍山市铁东区、铁西区、立山区、千山区(每区抽取初中、小学各一)8所中小学学生和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据研究需要,查阅国内外体育期刊、著作、文献、资料,为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思路。

2.问卷调查法

对抽取的鞍山市8所中小学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为每所学校抽取20名学生和3名负责体育工作的教师,共184份问卷,其中学生问卷160份,发放160份,回收160份,有效问卷160份。教师问卷24份,发放24份,回收24份,有效问卷24份。问卷有效率均为100%。

3.访谈法

走访多位体育专家及教育、体育管理部门官员、校长和学生家长,了解他们对武术教学的意见和希望。

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调查资料和数据,分析反映的现象及问题,为研究提供实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情况

1.中小学是否开设武术课

鞍山市中小学开设武术课的较少,如下表所示。

据表1知,鞍山市中小学按照《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开设武术课的学校占0%,偶尔上武术课但不系统的学校占12.5%,从未上武术课的学校占87.5%。开课情况初中略好于小学,主要原因是初中师资力量和场馆器械优于小学,开课情况相对较好的学校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铁东区学校。调查表明,鞍山市中小学武术教育整体形式不容乐观,武术被设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但鞍山市中小学武术的总开课率却只有12.5%,制约了武术的普及与发展。

2.中小学武术课授课形式

通过调查,鞍山市初中的武术课教学以复合型授课(一节课安排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内容)为主。由图 1 知,开课学校中,采用复合型授课的占 96%,采用单一型授课(一节课只上一个教学内容)的占4%。通过走访又了解到,复合型授课中武术内容也因种种原因得不到保证,武术课在中小学的授课时数太少,学生对武术课教学内容不能熟练掌握,必然会影响学生对武术课的兴趣。

(二)中小学武术器材场馆情况

对鞍山市中小学武术器材供应和场馆的建设的调查中,得到了以下结果。

武术器械和训练场所是实施教学大纲和完成武术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表2 显示,没有一所学校有完整的武术器械和训练场馆。无训练场馆但有部分武术器材的学校占12.5%,但这些武术器械几乎没有在体育课中出现过,极少数学校只是在体育课中偶尔教授一些武术基本功、少年拳等。87.5%的学校没有任何武术器械,更不用说武术训练场馆。

(三)中小学武术师资情况

体育教师的素质也影响武术教学,让非专业教师承担武术教学任务,可知对武术教学的忽视。

由表3知,抽样调查的24名中小学体育教师中, 专业武术教师很少, 只占 4.2%,大部分学校都没有专业武术教师。这给鞍山市中小学的武术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何在 45 分钟的课堂上调动学生兴趣让学生上好课, 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鞍山市中小学, 武术师资的不足和水平不高影响着武术教学, 影响着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效果。

(四)中小学生对武术的认识调查

1.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

由图 2知: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途径主要是影视网络(58%)和武侠小说(30%),而通过学校体育教师认识武术的只占6%。可知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传媒、武侠小说而非学校体育,侧面反映了中小学武术教育的不足。受影视作品中武打特技的影响,学生对武术产生错误认识,过于幻想化,一旦发现现实情况,易导致情绪低落、厌学,直至逃避、放弃学习的情况出现。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当前影视作品对中小学生的错误诱导,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来认识和研究,并利用现代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武术。

2.中小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

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武术的动机有所区别。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最多的是娱乐玩耍,其次是防身自卫、强身健体,选择了解传统文化较少,这与小学生年龄层次、文化背景相符。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层次的提高,心理日趋成熟,中学生学习武术以娱乐为目的的虽较小学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目的,选择强身健体的逐渐增多,选择防身自卫的有所下降,选择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逐步增多。这说明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还是正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以“了解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学生人数相对较低,说明将学习武术看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仍然不足。

3.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30%的小学生和28%初中生分别选择武术为最喜爱的运动,这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中小学生耳濡目染也会对武术有所偏爱。另外,社会上各种武侠影视、书籍等的影响,使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所以学生对武术多抱有向往的心理,这种心理又移植到武术课上。因此总体来看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还较高。

4.中小学生喜爱的武术内容

通过对16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图 5),小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散打,其次是段位制套路和搏击操;初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段位制套路。两者有明显差异,这说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同一教材的喜爱程度有所区别,在编排和选用教材时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由于搏击操攻防特点鲜明,配合动感现代的音乐,符合中小学生喜爱娱乐、追求时尚的特性。相比之下学生对武术操和武术器械则没有多大兴趣,原因可能是武术操过于体操化,动作枯燥,缺乏韵味。

5.中小学武术教学方法的调查与分析

由图 6 知,学生对武术课教学方法表示满意的占 29%,基本满意的占 42%,不满意的占 29%,调查结果并不乐观。调查发现,武术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陈旧单一问题,不少教师停留在“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上。教师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过分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行动。而武术的攻防本质往往被忽略,教师未讲清动作内涵及运用,学生也没有领会动作的精妙。教学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的尴尬局面。

四、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鞍山市没有一所学校具有完整的武术器械和训练场馆。无训练场馆但是有部分武术器材的学校占12.5%,87.5%的学校没有任何武术器械。

2.鞍山市中小学体育教师中武术专项毕业的体育教师很少, 只占 4.2%。95.8%的武术课由一般体育教师担任,武术师资不足、武术教学水平不高。

3.鞍山市中小学生对武术的喜爱程度较田径高,但不如趣味性、对抗性强的球类项目。我市小学生与初中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喜爱有明显差异,小学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散打,其次是段位制套路和搏击操;初中生最喜爱的武术项目是搏击操,其次是散打和段位制套路。

4.中小学生了解武术的主要途径是影视传媒和武侠小说而并非学校体育;小学生学习武术的目的主要是娱乐玩耍,其次是防身自卫,选择了解传统文化较少;中学生学习武术以娱乐为目的的虽然比小学生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主要目的,选择强身健体的逐渐增多,选择防身自卫的有下降的趋势,选择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逐步增多。

(二)建议

1.建立和完善鞍山市升学体育考试制度,努力将武术中最容易普及和评分的一个项目列入我市升学体育考试内容,这对鞍山市武术运动的发展将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2.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终身体育观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引进中小学武术课堂,让游戏贯穿中小学武术课堂。

3.加强中小学武术师资建设,通过各类体育学院和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大量符合中小学武术教育需要的武术教师。

4.教师进修学校应注重对体育教师武术技能和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掌握武术的教学技巧和要点,从而真正的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参考文献:

[1]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OO3(1):95~97.

[2]曾世华.论武术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贯彻途径[J].湖北体育科技.2003 .6(第 22 卷 2 期).

[3]龚良新,易子斌.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3).

[4]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武术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学;对策

2014年,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将武术课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由此确立了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民族精神。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掌握武术运动和作为终身体育锻炼手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中小学阶段推广武术,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兴趣,有利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南京市、无锡市、徐州市、苏州市等13个地(市)。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武术在中小学开展的相关文件要求,对文献资料和相关政策进行分析和梳理,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在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设计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调查表》,经过反复修改,广泛征求专家和教授的建议,最终确立3种类型的调查问卷,即学校分管体育的领导问卷、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共发放问卷664份(领导100份,教师264份,学生300份),回收644份,回收率99.5%;剔除8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636份,有效率为98.8%。

1.2.3数据统计法

将调查中所获得的数据通过spss11.5和excel2007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归类和排序。

1.2.4访谈法

根据研究需要,对江苏省教育部门的领导、专家和学校分管体育的校长等进行访谈,针对目前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开设武术课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交流,并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开设现状

2.1.1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开设状况

表1显示,对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进行调查,有34所中小学在课外活动时间开设了武术课,占总数的40%;有52所中小学课外活动时间没有开设武术课,占总数的60%。这说明江苏省中小学课外活动时间开设武术项目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仅武术课上的学习是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目前,江苏省每个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是以传统的体育项目为主,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开展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表2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形式主要是以学校组织活动为主,占总数的62.5%;班级间武术活动偏少,占总数的9.4%;但兴趣小组的占28.1%,这说明学校组织课外武术活动占主要地位,而班级间活动的比例偏低,这种形式不利于学生自主选择武术活动内容。另外,在武术课外活动时间上,30分钟以内的占40.6%;30~60分钟的占37.5%;60~90分钟的占21.9%,这说明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偏少,不能保证学生练习兴趣的持久性。

2.1.2 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师对《实施方案》的理解程度分析

表3显示,尽管江苏省教育厅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并把开展武术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详细说明,但是中小学武术课开设情况并不乐观。通过对江苏省260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52名小学体育教师表示理解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占总数的40.6%;在中学体育教师中有37.1%的教师表示理解;而不理解把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的教师分别占21.9%、22.8%,通过与这些体育教师交流发现,在中小学推广武术项目,一是武术专业教师紧缺,二是没有专门活动场地等,不利于武术运动的开展。

2.1.3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表4显示,约25%的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教师能够较好地完成武术教学计划,约75%的体育教师一般能完成教学计划。由此,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与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意识等因素有关。

2.1.4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对武术课开设情况的调查分析

表5显示,通过对江苏省中小学学生参与武术课非常感兴趣占总数的12.2%,较感兴趣占总数的18.6%,另外有35.8%的学生对武术课不感兴趣,这说明中小学开展武术运动的氛围不浓,还须要加强开展。

表6显示,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教学形式以单纯武术动作练习占总数的50.8%,教学效果较低;有37.3%的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将武术动作与游戏相结合,教学效果较高;有11.9%的体育教师在武术课教学内容设置上采用游戏化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2.1.5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师专业情况调查分析

表7显示,在调查260名中小学武术教师中,有47名是武术专业毕业,仅占总数的18.1%,绝大多数教师都不是武术专业毕业。很多体育教师反映,自己不是武术专业出身,其所掌握的武术技术动作都是通过自学和短期培训获取,对武术理解不深。

2.1.6江苏省非武术专业教师对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情况调查分析

表8显示,江苏省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主要是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短期培训为主,占总数的95.3%;通过其他途径学习武术知识和技能的教师相对较少,这说明非武术专业教师的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途径相对单一,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和课外武术运动的开展。

2.1.7江苏省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进行武术表演情况调查分析

表9显示,在调查江苏省86所中小学运动会开幕式中,只有12所学校加入了武术团体表演,占总数的14.5%;有2所学校加入了武术个人表演,占总数的2.4%;另外,有69所中小学没有加入任何武术项目,占总数的83.1%。由此可,武术在江苏省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这与执行上级文件的力度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有关,说明武术运动在中小学的推广过于形式化。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第一,武术课外活动是武术课上教学的有效补充,目前,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外活动时间较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性,仅武术课上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有待于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解程度。目前,江苏省中小学有一部分教师不理解为何将武术列入体育必修课,对学校开展武术活动存在疑惑。

第三,在江苏省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武术课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还有待于提高。能够较好完成教学计划的体育教师数量较少,还有部分教师不能完成教学计划。

第四,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还是以传统体育教学形式为主,这种形式单调、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第五,江苏省中小学非武术专业教师较多,对武术知识、技能学习和进修途径单一,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和课外武术运动的开展。

第六,江苏省中小学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特别是大型学校运动会上很少有武术项目,这表明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不高,这与执行上级文件的力度和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关。

3.2建议

第一,转变学校传统组织体育活动的观念,鼓励班级之间的武术交流,建立武术兴趣小组。以发展武术运动为主导,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武术活动。

第二,提高体育教师对武术作为体育必修课的理解程度,武术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它还是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一是具有强身健体功能,二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具有修养身心的作用。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与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设立奖惩机制,江苏省中小学武术课和课外武术活动的开展等要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最终评比成绩相挂钩。

第四,武术课以单纯的武术动作练习相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法的选择和教学手段的设置上要根据不同学龄段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第五,武术专业教师紧缺,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规范化、常态化的武术教师培训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武术专业合作,接收优秀武术专业毕业生到中小学校任教。

第六,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机会,加强非武术专业教师的武术理论知识学习,提高武术技能。

第七,学校举办各种文体活动时要加入武术表演项目,有利于提高武术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有利于武术运动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EB/OL].

[2]王岗,邱丕相,包磊.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拳种意识”[J].体育学刊,2010,(4).

[3]李成银.山东省城镇中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技,2002,(2).

上一篇: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法治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