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9 17:30:51

国防心理教育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第1篇

不可忽视的“5种心理”

焦虑心理 新毕业国防生朝气蓬勃、年轻气盛,有知识、有能力、有抱负。他们在进入部队、成为基层军官后,遇事急于求成,但常常因经验不足、方法不当、效果不明显而内心焦虑。

失落心理 新毕业国防生大都理想远大,踌躇满志,一到部队就想施展自身抱负,成就一番事业,但缺乏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心理准备,对紧张的生活、工作和训练往往认识不足,找不准远大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契入点,有时一遇到批评就认为自己的才华难以得到领导的赏识,自己的思想难以得到同志的理解,内心常常感到失落。

挫折心理 当前,新入伍战士在文化程度、智力、思想等各方面都存在层次差异,他们源源不断地来到军营,必然会给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容易造成“兵难带”的问题。少数新毕业国防生心理学知识学习得不够,在带兵过程中摸不清战士的心理活动规律,管理上又缺乏宽严相济的经验,容易导致出力不少却收效甚微,常常感到“带兵难”,意志脆弱者更是易把困难放大,心理严重受挫。

孤独心理 新毕业国防生要实现被管理向管理、知识向能力、理论向实践、梦想向现实的转变,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新环境势必会对其原有认知结构产生冲击,导致他们在融入新集体的过程中容易遭受冷遇,感到自己进错了“门”。少数毕业生看人看事比较绝对,往往夸大部队的某些消极现象,把同志之间的正常交往看成是拉关系、搞不正之风,遇事爱钻牛角尖,感到军营缺少友谊和真诚,内心孤独。

浮躁心理 新毕业国防生都是怀着一腔热情投身基层的,具有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但缺乏实践的磨练和良好的心理准备,在得与失、苦与乐、生与死的考验面前,理想信念不是很牢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一味消极地比较军地之间在生活方式、物质待遇方面存在的差距,浮躁心理便随之而来。

“多管齐下”的应对策略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人的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新毕业国防生从学校步入基层,在他们尝试实践的过程中要不间断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作为军人,只有把为祖国、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建立在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密切关注上,才能确保国家的安全富强和个人家庭的幸福;二是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选取在革命战争、抗击“非典”、战胜洪水中出现的英雄事迹,用他们的榜样作用感召新毕业国防生,增强他们的英雄气概;三是进行党员先进性教育。用先进的理论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得与失,科学区分美与丑,明辨事与非,增强他们的政治敏感性,端正他们对战士的态度,坚定他们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信念。

优化基层育人环境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产生动机的内在推动力,有了需要,有了动机,才有了行为。新毕业国防生思想积极,精力充沛,他们需要战士的服从和尊重,需要同级的理解和支持,需要领导的关怀和认同。工作生活中,战士如果不服从管理,处处逆反顶撞,就会使新毕业国防生的自尊产生“挫伤感”;同级如果不理解支持、反复讽刺挖苦,就会使他们的真诚产生“失落感”;领导如果不关怀帮助、一味指责埋怨,就会使他们的自信产生“危机感”,长期下去,他们的积极性就会窒息,决心就会动摇,心理就会出问题。因此,要优化基层育人环境,一方面,领导机关要切实关心新毕业学员的成长进步,创造条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适时协调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有经验的“老基层”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对他们经常进行“培训”,传授经验,帮助他们及早“入戏”,顺利度过角色转变的心理“断奶期”,实现心理“软着陆”。

开展心理素质训练 心理素质是衡量军官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也是军官的政治素质、军事素质、文化素质等其他各项素质的基础。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指导新毕业国防生形成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仅能促进其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而且能促进部队战斗力的形成和提高。开展心理素质训练时要拓宽心理教育途径,把心理专家重点讲与基层领导随时讲相结合;要加大心理教育力度,把心理教育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开要把心理教育与军政训练相结合,针对新毕业国防生的心理特点,由心理专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环境适应性训练、坚强意志训练和情绪调节训练,全面提高其心理素质。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第2篇

1.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高扬主旋律。

2.深化普法教育,坚持依法治校。

3.深化环境教育,树立国策观念。

4.深化国防教育,强化国防观念。

5.深化理想教育,办好党校团校。

6.坚持优抚助残,开展常年学雷峰活动。

7.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发展汉藏友谊。

8.加强劳动教育,培养艰苦奋个精神。

二、管理制度化突出品德,注重常规,着眼有形,实行量化,形成制度。

1.在编写《德育手册》上册的基础上,着手编写《德育手册》下册,制定学生行为规范标准、特优学生、三好学生标准,大力开展争先创优达标活动。

2.进一步完善千分、百分竞赛方案,修正指标权植,强化量化考核,检查评比、激活竞争机制。

3.完善年级、班级目标管理细则,健全两次检查考核,坚持阶段小结和期终总结,加强形成管理,实施目标量化统计,改评先进为“算”先进。

4.巩固厂街教委会,家长委员会,办好家长学校,形成三结合“网络”合力,实行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

5.修改学生《七项规章制度》,完善拾评价方案”细则,强化《礼仪常规(十条)》、《寄宿生制度》严格奖惩条例。

6.改革政教处内部管理,?定岗定职责,制定政教人员考核条例,加强内部活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7.发挥干部作用,实行“班长组阁,轮流执政”,推行干部轮换制。

8.认真填写班日志、记录,形成评价、健全任课教师评分制。

三、方法科学化1.坚持“四改四丢”?的班级管理方法,即改管束式为引导式,丢掉一个“罚”字;改单一式为多样式;丢掉一个“呆”字;改封闭式为开放式,丢掉一 个“堵”字;改一把钥匙开万把锁为一把钥匙一把锁,丢掉一个“粗”字。

2.坚持心理教育,开拓学生心灵,优化心理品质。继续在高一、初一开设心理教育课,普遍开展班级心理教育实验,搞心理辅导,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通过通信、家访形式,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拔开心中迷雾,提高心理素质。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防生 飞行学员 心理素质 培养目标

中国人民开始国防生的选拔培养始于1998年,近年来国防生的培养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国防生作为国防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整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培养大批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国防生,事关军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事关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的大局,事关新军事变革的有效推进。一段时间以来,空军对国防生的培养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科学文化知识及军政素质上,对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国防生心 理素质的培养方式及教育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把国防生作为特殊的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与当前国防生培养规模和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特别是近几年空军在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国防生飞行学员,对于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飞行学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对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做了一定的剖析,并针对国防生飞行学员提出了心理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培养目标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国防生“四弱”特征的心理素质现状及原因分析

根据对空军国防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综合调查发现,加强国防生的价值观培养、环境适应力培养、服从意识培养、集体归属意识培养非常重要。在构建国防生心理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国防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使确立的培养目标具有导向作用。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军人在战争中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影响军人的作战动机和战斗行为,决定着军人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1]。

通过近几年对空军国防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目前空军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弱”。一是心理认知能力较弱;二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三是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四是心理应急能力较弱。经研究分析认为,产生这些不良心理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对培养国防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开展心理训练的力度不大。一方面投入不大,人才匮乏,器材短缺,制约了心理训练的开展;另一方面心理训练还停留在授课教育的层面,紧贴实战、模拟未来战场环境,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的路还没有走开;三是国防生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一些学生对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少,在遇到困难、挫折或是身处逆境的时候,缺乏自我调节意识,不能够通过沟通交流或是其他方式转移宣泄以便使自身心理问题得以解决。

二、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教育应遵循的培养目标

随着航空武器装备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飞行员的要求也不仅仅是飞行驾驶技术,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与战术运用对飞行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空军依托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国防生飞行学员,对国防生飞行学员的心理素质教育更应摆在重要位置,要遵循以下培养目标:

一是要有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很多人都把经济利益、社会地位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而缺乏荣誉至高无上的观念。而飞行员职业充满挑战、艰辛和危险,必要时需要做出无私的牺牲和奉献,因而对其价值观的要求也就非常高。

二是要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人的智能素质是由认知、思维、记忆、想象、操作等多种品质构成的多层次复杂结构,在这一结构中,创造力是其发展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创造能力应该成为最重要的素质[2]。国防生飞行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创造性地预测、评价复杂多变的战场情况,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运用高超的谋略、新奇有效的战法克敌制胜,始终把握住战场的主动权。因此,国防生飞行员的教育训练必须把加强创造性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使其学会学习,善于自主学习,勇于探索新知识,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是要能够调控情绪情感。国防生飞行员情绪情感培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使其懂得情绪情感产生的机制、特点、功能及正常值;了解自己情绪情感发生发展的特点、水平和规律;学会一些情绪调控的手段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情绪反应能力和适宜的宣泄模式,使其经常保持良好的心境和乐观、沉着的情绪,并具备较强的抗干扰和自控能力,防止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发生。

四是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加强国防生飞行学员意志品质的培养,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客观要求。国防生飞行学员意志品质教育培养的主要内容,是使其了解意志品质在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良好意志品质和标准和表现特征,认识自己意志品质中的强项和弱点,掌握意志品质锻炼和培养的方法。在国防生意志品质培养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对其自信心、成就感、自制力的培养,提高其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五是要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国防生飞行学员是社会中的特殊人才群体,对其适应能力也就有着特殊的要求,因而国防生飞行学员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国防生飞行学员的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适应战争环境的能力。对战争环境、特别是对高技术战争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国防生飞行学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二是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变革时期,改革带来的价值观念冲击、社会人际关系的擅变、物质利益的调整、家庭生活变化、军地差别的发展、前途去向的选择等,都对国防生飞行学员的心理产生着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需要国防生飞行学员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三、提高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1)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是提高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把心理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设置教育训练内容,定期开展心理学知识讲座和心理调适方法的训练。通过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根据不同人员的特点进行学习心理辅导、交往心理辅导、成长进步心理辅导与社会适应心理辅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国防生了解心理学基本知识,掌握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的一般方法,把消极的心理转换为稳定、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课程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指导国防生飞行学员培养积极、健康的情绪上,而不是对心理障碍、疾病的指导上,注重运用情景教学、肢体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多向交往,开展心理问题案例分析研讨。指导国防生飞行学员在情景中了解他人心理,了解自己心理,在案例中查找自己性格中的不足,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由此,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取向带给更多的国防生,从而把教育者的外在教育要求化作教育对象的主观愿望,促进了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信息共鸣和情感互动。

(2)结合军政训练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是提高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生活的各个细节,从小处着手。将提高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这一目标纳入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各项活动之中、谈心聊天之中,形成无处不在的教育氛围,真正成为一种“潜意识”教育,让其接受教育在无意识之中,潜移默化、逐步养成。

在平时的军政训练中,必须综合锻炼其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耐力等心理品质。有意识地分任务、压担子,让其执行一定的艰巨任务,以锻炼其胆量和顽强的心理品质;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如让组织纪律观念不强、人际紧张、团结不好的国防生飞行学员执行某项特定任务,培养其精诚团结、通力协作的精神和严格的组织纪律观念、高度的集体主义等品质[3]。在日常活动中,要求严格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时刻按条令条例办事,以养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办事有条不紊的心理品质;鼓励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争取出成绩、得荣誉,展开评比竞赛,以养成竞争意识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等。

(3)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是提高国防生飞行学员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

通过建立心理档案来跟踪了解国防生飞行学员的心理活动,分析心理状况,在心理档案的基础上开展各项具体工作,并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些措施可以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动态的监测手段,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具体工作提供操作指南。

建立心理训练基地,依托设施科学、完善、配套的基地进行训练,己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实施包括心理训练在内的各种训练的重要方式,其良好的训练效益有目共睹。目前,许多西方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心理训练基地。如美军在加州的莫哈维沙漠和内华达州沙漠等地,开辟作战训练基地,经常进行大规模的诸军兵种合成演练,而且每年还派部队到埃及沙漠地区进行远程奔袭作战训练,在阿拉斯加进行雪地作战训练。通过这些针对性很强的基地化训练,在结合战场景况进行训练以提高飞行学员技术战术水平及作战能力的同时,军人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极大的提高[4]。另外,针对国防生飞行学员特点,各委培点也应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咨询机构,为促进国防生飞行学员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培养军事人才良好心理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纪旭,鲁利,宫能平.我校国防生教育与管理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9):71-73.

[2]李艳玲,夏纪林.理工院校国防生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查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70.

[3]谢伦立,张兆发,索艳军,黄春林.大学国防生体育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2):96-98.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189-190.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受众心理; 传播效果; 国防生;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4-0138-03

1946年拉斯韦尔在由莱曼・布莱森主持的犹太神学研讨班上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堪称为“一部传播学的独立宣言”[1]。

“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产生什么效果?”是文章开头部分的基本要素,其中的“对谁”中的“谁”就是受众,“效果”即传播效果。

通常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众身上所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上的变化。通常受众并不是被动接受传播信息的个体,受众是传播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非常活跃的因素,是产生传播效果的关键。任何传播活动只有被受众所接受,并在受众中产生一定的效果,传播过程才算完整。

一、国防生受众主体的接受心理分析

作为受众主体的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其教育效果取决于受众主体对教育信息的反映与择取、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及外化践行等,是源于接受主体本人自觉自愿的意识和行动,单纯的外在强制难以奏效[2]。

无论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被受众主体真正认同、接受、内化,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对其产生持久的影响力。因此,优化国防生自身的接受心理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重要保证。通过对383名毕业国防生的问卷调查分析[3],我们发现他们在接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时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即一般性和特殊性。一般性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基本的心理矛盾,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国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1.基本的心理矛盾

(1)与教育者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在认知、情感上认同、喜欢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及其施教的内容、方法、创设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等,则可能选择、接受教育者所传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否则,将会对教育者传导的心理健康知识产生厌恶、排斥心理。

(2)与教育内容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现有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教育内容存在差距,就会使其在心理上不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直到受众主体真正认同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才能自觉地完成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化过程,并将所认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3)与接受环境的心理矛盾 如果受众主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社会及心理环境与受众主体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符合,彼此适应,受众主体将产生积极、主动认同的接受心理。否则,则会使其产生困惑、怀疑甚至抵制、逆反等心理。

2.国防生接受心理的特殊性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把外在的心理健康知识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认知,再进一步将认知转化为外在健康的行为方式。这一过程中,在考虑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时,我们必须看到施教系统与接受主体的接受心理之间的矛盾,即基本的心理矛盾的同时,更应关注国防生因其特殊性而表现出的接受心理的特殊性,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的各种心理矛盾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1)能动性与受动性 在对国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国防生作为受众主体既有其主观能动性,又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把团体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在团体教育环境中,国防生因其有极强的纪律性和服从性而使得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受到外界人为环境的制约,国防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影响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受动性。另一方面,在个体教育中,国防生展现了更多的能动性。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是否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并能主动调节自己的接受活动,因而表现出主观能动性。

(2)递进发展性 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可能一蹴而就,使新健康教育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中,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不同阶段有机组合而成,国防生健康心理发展每个阶段的某些特征是在上一阶段已经萌芽,而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在下一阶段开始时仍保留痕迹,表现出一定的连续性。

(3)实践活动性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而是产生于国防生作为受众主体的接受过程中。国防生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是积极的活动者,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反映以及认识的加深、提高与丰富是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日益深化而实现的。

二、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效果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向受众传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引起他们在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意识的转变、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简言之,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就是他们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内容而产生的效果,它具有内隐性、恒常性、层次性等特征。

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集中反映在受众身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心理健康知识的增长,即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看国防生能否对这些内容进行识记、保持、回忆、理解和运用。第二,心理健康意识的转变。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活动能够改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看法和态度,强化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这种意识的转变一方面表现为对固有意识的增强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对固有意识的改变和抛弃。第三,心理健康自我维护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自我维护能力其实质是一种技能,主要表现在国防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扰和问题时能熟练和迅速的处理,使其对国防生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同时,这种自我维护能力和心理健康知识是紧密联系的,“知不知”与“会不会”是两个有机联系的层次。第四,行为的变化。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运用一定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巧,在国防生心理健康意识转变及自我维护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其行为习惯、行为方式有所改变,使其向教育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策略

通过对383名毕业国防生入营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约有25.8%的国防生存在心理适应问题,有近13.5%的国防生主动提出心理咨询要求。可见,目前国防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四弱”:一是心理认知能力较弱;二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三是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四是心理应急能力较弱。

进一步而言,国防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挑战,我们在承认国防生入学后一直接受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和教育而心理压力较大这一事实的同时,更需要深入思考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换言之,应更多关注国防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效果。而当前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还停留在授课教育的层面,紧贴实战、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的路还没有走开,同时也没有真正以人为本、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更加切实有效地开展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即从受众心理和传播效果的视角出发,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笔者认为,必须在客观分析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以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为依据,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使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

1.以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为依据

国防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接收者,是构成心理健康教育传播过程的两极中的一极,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优化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时,应考虑国防生这一受众主体的客观接受心理,并以此为依据。笔者认为国防生的接受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动机不一 国防生接受心理教育的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入学动机的影响。国防生的入学动机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个人理想型、强化自身素质型、解决就业型、迷茫型。如果国防生入学动机不端正,他们在入学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也会受到影响。

国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动机,决定了他们接收信息的成效不同,因而会产生教育效果的差异。而目前,国防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是以课程任务的形式进行,因而会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制约性,其接受动机不强,由此会弱化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因而,在对国防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依据不同的入学动机而产生的接受动机展开相应的教育活动。

首先,对于个人理想型和强化自身素质型的国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较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并辅之以其他形式,就能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对于解决就业型、迷茫型的国防生,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动机较弱,如果简单地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很难保证,因此,在对这两种类型的国防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以形式活泼的体验活动为主,着重增强其军人核心价值观,打牢从军报国的思想基础,强化爱国观念、激发爱国热情。

(2)接受能力不一 由于个体差异性,国防生的接受能力不尽相同,会制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国防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过程实质是信息传播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是否能通畅完成主要取决于接受主体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国防生接受技巧存在差异。若国防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而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反应不灵敏,不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灵活运用,很难高效地获取信息,这表明国防生缺乏相应技巧,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信息传播受阻或中断。其次,国防生转换能力出现两极。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信息的变换过程。国防生在接收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经信息转换,以各种方式对其反应进行信息反馈。有的国防生对信息的反馈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的则是消极、负面的,这两种反馈方式对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何引导国防生将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进行正面、积极的反馈是发挥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关键点。

2.以科学的传播方式为桥梁

在强调受众心理过程的同时,我们同样要考虑到传播的能动性。信息能不能为受众所接受,固然和受众的心理及信息的重要性程度有关,但还和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紧密相连。信息表达形式优劣高下的不同,对受众选择和取舍的概率有很大影响。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心理上有着极大的随意性,他乐意接受就接受,乐意接受什么就接受什么,反之亦然。一般而言,受众易于有选择地感知与他们原有的观点、兴趣、动机、态度相同或相似的传播内容,并有选择地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解释。传播者的能动性在于他可以用巧妙的方法使受众接受信息并且相信它,使他们克服对信息的消极看法和逆反心理。科学的传播方式是实现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优化的有效途径。笔者认为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以下三种传播方式:

第一,信息。任何一种教育活动,都是教育信息的传播活动。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信息的可靠性与传播效果有直接的关系。教育信息的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信息量都会影响教育传播的效果。如在国防生心理压力管理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和情景剧的方式促使国防生了解其压力源及压力应对方式,使有关心理压力的信息量及信息呈现贴近国防生的接受心理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传播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选择方面,应根据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以国防生容易理解的方式选择和收集适当的信息内容。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呈现,如果信息呈现的组块过小,国防生会感到太浅显而认为是浪费时间;组块过大,有些国防生会感到过于深奥而不胜负担。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呈现应尽可能适合国防生学习接受的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的量方面,由于一定时间里,国防生的接受水平的限制,应保持适量的教育信息。

第二,媒体。不同的传播媒体会产生不同的传播效果,各种媒体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不可克服的局限,因而,在对国防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选择适宜有效的媒体,才能取得最优的教育传播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教育,其媒体运用更加多样化,主要以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传播。

第三,环境。一般来讲,国防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不仅仅局限于教室,还包含校园文化、区队管理、人际关系、教室环境等,尤其就教室环境而言,多以活动桌椅、温馨开放的活动场地为主。教育传播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国防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强有力的影响。因此,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传播环境,如精心设计传播场所可促成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美]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M].杨昌裕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2] 程丽丽,刘 洋.接受理论的接受主体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47-49.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第5篇

高校德育是指在高等学校中,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的心灵施加影响,让道德内化为大学生内心信念并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品质的活动。国防教育与高校德育不可分割,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大学生。创新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视角,将有力地推动高校德育向纵深发展。

一、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功能

⒈高校国防教育。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为了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的《国防教育法》,可以把学校国防教育与社会国防教育两种类型。高校国防教育是隶属于学校国防教育的范畴之内,所指的是高校开展以大学生为对象,所开展的向大学生进行国防思想、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的一系列教育活动。这是一种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国防观,促进和提高学生素质构建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根本性目的就在于为了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大力增强国防观念。因为高校国防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素质全面、知识复合、能力综合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⒉德育功能。作为德育理论核心问题的德育功能的认识,必须从德育的概念谈起。什么是德育?狭义来说,是专指的道德教育,也就是西方教育理论所讲的“moraleduca-tion”。而广义的德育界定,除了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教育之外,还应当包括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甚至还应包括环境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等等。因此,我们看德育的内容,其主要包含着道德、思想和政治方面的教育。而法制教育则可以从属于广义的政治教育范畴。而心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其中的部分是从属于德育的内容,也就是说,只有这些教育领域中涉及教育的部分才归属德育范畴。对于什么是德育功能的理解,我们认为,应必须了解功能的含义,才能够对此进行认识。关于功能,则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功能表示的是系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其体现的是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国防教育是高校完成《高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的德育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中,高校国防教育体现出很强的德育功能。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

⒈政治教育功能。德育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党的建设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等。我们所开展的高校国防教育就应让一切都围绕政治教育这个中心,面向大学生开展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和军事行为等教育、培养和训练活动,促使大学生充分树立起报效国家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理想。不仅如此,还要把优良传统带入大学生的军训之中,大力开展优良传统教育,最大限度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对于培养起大学生远大的人生理想,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以及调动大学生的军训积极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⒉思想教育功能。这里所说的思想教育是对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就包含着很深的思想教育内容。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军事理论教学中。这门课的开设所秉承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还要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组织大学生学习军事思想。由此以来,可以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思想的精髓,并通过深入了解当代中国革命史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断培养学生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逐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来研究世界并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

⒊道德教育功能。必须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始终贯穿着道德教育。闪耀在当代军人身上的弘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虚谨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都来自继承与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道德传统,这些组成了当代大学生参加国防教育无尽的德育资源宝藏。

⒋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个性心理品质之中包括着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强、自立精神的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的培育,健康的人格,奋发进取和勇于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心理承受力的锻炼等。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从小生活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缺乏经历过艰难和困苦的磨练和挫折教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开始接受国防教育,就能为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压能力、受挫折能力等心理品质教育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国防教育不仅要给每位大学生送来国防思想与国防理论,还要给每位大学生带来心灵上的宁静与思想上的坚定。

三、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创新视角的选取

鉴于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凸显出的开放性与时代性等特点,对原来传统教育理念与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当下的高校国防教育必须立足传统,进行德育功能视角的创新,让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发挥最大化。

⒈国防教育目的的塑魂性取向。应以爱国主义主旋律的高扬作为高校国防教育目的,围绕构筑当代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这个精神支柱,在全程中贯穿爱国主义精神对人的塑造、鼓舞和武装精髓。作为高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渠道之一,更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育内容必须赋予时代与现实政治的新涵义,去自觉跟踪当代大学生思想新脉络以及他们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新时期的高校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程,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确保大学生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战争观,在此基础上让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为大学生塑魂。

⒉国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取向。基于高校国防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大学生广知识、高学历和思想活跃等特性,就要求形式多样化的国防教育与之相适应。这些形式可以是集中的课堂专门教育形式,也可以是日常中融国防教育于其他教育环节的各种工作之中的教育形式。在国防教育中,主要有三种重要形式,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形式是军训。军训可以让大学生在实际的亲身接触过程中,体验和学习党领导下人民军队的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第二种是国防教育形式。在开展系列的军事理论与国防精神和国防历史教育之中,培养大学生不忘国耻和振兴中华的强烈思想感情,也培养他们形成为国家民族利益勇于献身的精神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崇高思想境界。第三种是借助于多种学生组织和社团,如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开展多样化形式的自我教育活动。#p#分页标题#e#

⒊国防教育方法的持续性创新。一个方面,要讲究内容的层次性,进行因材施教。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道德认知等方面层次性比较明显,国防教育在高校的开展,不仅要对有道德缺失或情感障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而且还要对德育的内容与方法进行适当选择,依据层次的不同来因材施教。另一个方面,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改进。教学过程要重视理论讲授结合直观教学,不仅要注重启发,借助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语言讲解内容来增强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形式,如:投影、录像、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等等辅手段,提升视听效果,充分调动起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⒋国防教育资源的科学性整合。

第一,要下大力气开展实践性国防教育活动。可以组织大学生烈士陵园和革命遗址参观,也可以组织他们到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宫等参观;

第二,积极开展军民共建方面的活动。这样可以给大学生提供一些接触军人、了解军人的机会,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爱军、拥军的自觉性和支持国防建设的历史责任感,还可以组织大学生深入到部队战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实现国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心理教育中心 士官学校 士官

中图分类号:E251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到来,国家之间的合作不限于地区、单域,在互联网这一重要平台,各国家、民族、党派、宗教等组织的思想、文化、观点都可以自由表达,社会上由经济建设为主以来衍生的相关问题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个个体,包括看似封闭环境的军队。在军事斗争领域,由美国军事变革后主导的几次全面压制的局部战争给军队信息化战争模式提出了新思考,对单个军人在信息化战争中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作出了更高要求。这些内在和外在、社会和网络、战时和平时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着士兵心理健康,对士兵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军队院校成立心理机构是贯彻总部指示精神,切实以维护官兵心理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有效举措。

1 心理教育中心的定义

教育中心,指的是围绕某一中心工作而成立的教育机构。心理教育中心指的是围绕心理服务中心工作成立的教育机构。在军队,心理教育中心的定义就是围绕军人心理服务工作成立的教育机构。具体而言,军队院校心理教育中心是以加强军人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开展心理活动和心理训练为主要手段,配合心理课堂教育推进心理服务工作的全面发展,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应对军队发展任务要求成立的组织机构。

2 心理教育中心的定位与职能

军队院校是军委统揽国防事务,谋求军队科学发展,寄寓一定军事战略意图而成立的。每所军队院校的存在都有它特定的专业领域,作为军队重要组成部分的士官队伍作用愈加明显,士官学校的意义也更加深远。心理工作是依附于每个军人的普遍性工作,它存在于人的思想和心理领域。在我军,它是隶属于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起着辅助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确保部队安全稳定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不单纯受思想、观念的支配,而且也受情感、意志、人格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问题不能统统归咎于思想问题,用传统的政治教育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与此同时,心理工作能疏导各种心理问题,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所以,在我国当前阶段,军队心理教育中心的定位就是隶属于思想政治工作范畴,辅助思想政治工作达成政治工作意图。

教育机构的任务主要是疏导和育人。心理教育中心作为教育机构的形式存在,它的职能就是疏导和育人。但是它的形式不是宣贯式的教育,而是通过开展一些心理活动、心理测试、心理行为训练等疏导官兵心理问题,提升官兵心理素质。但是它育人的形式不是宣贯式的教育,而是通过开展一些心理活动、心理测试、心理行为训练等疏导官兵心理问题,提升官兵心理素质。要响应好国家“建立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战略指导方针,就必须对军队的信息化战争能力以及单个军人如何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作前瞻性思考。而隶属于心理工作的单个军人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心理教育中心的工作范畴。完善的心理教育中心要达成以下四点目的:

2.1 能确保学员日常生活的思想稳定

和平年代心理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能,就是通过各种途径确保学员的思想稳定和心理健康,确保部队的安全稳定。

(1)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通过心理授课、心理讲座、心理简报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基本的、共性的心理问题,个别的要依托心理咨询室进行个体辅导,通过各种心理途径使官兵能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能是教育。心理教育中心要端正学员学习态度,培育学员良好的学习习惯,辅助学员的专业技能学习。

(3)学习有效地情绪管理。人的情绪是不断变化的,确保学员掌握好情绪管理方法也是心理教育中心的内容。

(4)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促使身心健康发展。要利用心理教育中心,全方面普及心理知识,促进学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2.2 能开展合作与组训能力训练

运用心理教育中心,举办心理活动,开展心理教育,围绕如何组织训练、如何管理等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挖掘和激发以班排长(特别是士官)为主的组训和管理能力。

2.3 增强对心理战的认识

核武器的存在消弱了我国遭遇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现在战争最尖锐的战场在隐蔽战线,在思想和心理领域,要配合好“三战”宣传,特别是现阶段心理战的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影响。普及心理战知识,具有一定的反心战能力。

2.4 能进行战场情境模拟

完善心理行为训练场,开展情模拟训练。战争中伤亡最重的总是新兵,因为没有心理经历,没有适应时间。通过情景模拟,使官兵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就经历第一场战争,形成实战环境下的心理经历。这项工作是战争时期心理教育中心的主要职能,能大幅度地提升官兵心理素质,减少伤亡。这需要与专业部队联合建设情景模拟训练基地。

3 心理教育中心设施及工作内容

(1)心理测量室。包括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等。心理测量包括智力测量、人格测验、心理行为测验等。在摸清兵员心理情况可以用scl-90等量表进行初步测验,把握总体心理情况;对有需要的来访者进一步确诊则需要开展专项测验。(2)团体心理辅导室。建设一个可进行多媒体授课的团体心理辅导室,定期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心理活动、培训心理骨干。同时增加受训人数,力争面向全体学员传授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和方法。(3)心理训练室。包括心理放松训练系统、心理恢复训练系统等,对有需要的学员进行心理放松和恢复训练。比如想象性放松训练等。(4)心理宣泄室。配备各种宣泄设备、宣泄套件等,为学员提供合理的减压途径与场所。比如仿真木偶、沙发墙等。(5)心理治疗室。配备高级电脑肌电皮温生物反馈仪、反馈性音乐放松治疗系统、行为矫正厌恶刺激治疗仪等,对学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治疗。(6)心理战研究室。购置心理战设备、心理战资料,可供学员了解心理战,认识心理战。

4 应该注意的问题

心理教育中心的建设当前正处于边探索边建设的阶段,所以,在建设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际性。要建成即能直接投入使用。所以建设中要规划到位,分阶段进行。(2)前瞻性。要有预见性,不仅仅局限于官兵现实中心理问题,要聚焦于未来战争条件下官兵心理素质要求。(3)科学性。要实现数据管理的电子化,仪器操作的自动化,提高科学化水平。特别是在心理档案等心理资源建设上能在全军互通信息,建立数据链,实现电子管理。(4)要跨区域、跨领域的联合性。秉承服务于党和国家这一根本理念,注重与“三战”有效结合,与时展有效结合,不仅仅限于心理这一单域,也不仅仅限于某单一军校,要利用好地方资源,以其他科学为推手,促进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5)针对性。比如量表等,要从我国军队实情出发编制能确实测验的有效量表,而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一些传统样板。

参考文献

[1] 王林.士兵心理教育与疏导.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戴旭.盛世狼烟.新华出版社,2009.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未成年人 活动育人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关系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多年来,虎丘一小以活动为载体,在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独特优势和基本经验,吸引了未成年人参与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实践,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

一、竭力优化办学条件,凸现文化底蕴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这样一个理念:要让师生在“温馨、亲善”的环境中和谐发展。学校努力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落到实处,努力体现传统文化的底蕴和特色。

1.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近几年,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文教局先后拨款,对学校的操场进行了改造,并购置了一批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也自筹资金,对专用室场进行了调整和改造,使百年老校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学校拥有设备齐全的电脑房,先进的网络教育和中心机房。学校图书馆共有图书19070册,其中学生用书14105册,电子藏书4000多册。音乐室、舞蹈房、实验室等14个专用室场基本达到标准,能满足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需求。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教师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2.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凸现环境育人功能。学校是传播文明之地。从校园环境中渗透出的文化信息,将潜移默化地滋润着每个人的灵魂。近年来,在校园环境布置方面学校力争体现三大主题:一是“激励师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如大型广告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名人名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警句牌、孙子兵法文化长廊等。二是“规范师生道德行为”。三是凸现学校特色,用以激发全体师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精神追求

学校以“教会学生如何爱”为核心,以培育“四有+四会”新人为落脚点,通过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素养。

十多年来,学校先后建立了五人墓纪念馆、横山烈士陵园、社会福利院、虎丘敬老院、沙家浜革命博物馆等德育教育基地,充分利用“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每学期定期组织学生去“基地”参观和开展“手拉手”义捐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凸显和丰富了学科渗透德育和德育实践活动的效果,有效地扩大、延伸了德育的内容和实践范围。如,开展革命斗争教育,有的班队组织学生到纪念馆、烈士墓实地参观、接受教育;敬孝教育,许多班级把课堂搬至敬老院,有的把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节约下来,精心挑选礼品,探望老人;有的组成服务小组为老人擦门窗、剪指甲……学生带去的不仅是一片心意、一份关爱,更重要的是让老人们感受快乐,让往日静谧的气氛充满了欢歌笑语。

三、充分发挥少年军校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学校以少年军校为载体,通过有计划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19年过去了,军校初具规模,日趋正规,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少年军校工作坚持做到“五有”:即有一个明确的办学宗旨;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有一套完整的教育、训练计划;有一系列规范的制度;有一个固定的活动阵地。少年军校已成为我校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我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军校活动中我们力求丰富多彩,努力与共建部队联系,做到“勤”“近”“亲”,建立健全组织,制订和执行《虎丘少年军校章程》,逐步形成了军校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充分激发学生对军校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学校精心策划了一次又一次的学军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军事知识和军事技能的教育。同时学校将军事化管理引入到学校平时正常的管理之中,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员们在强化体能训练、增强体质的同时,学会动手、动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四、重视办好家长学校,使家校教育同步发展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创设更好的办学环境,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家庭,学校相当重视“家长学校”工作,扎实抓好“家长学校”的制度建设和课程开发,努力探索自己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首先,明确了家长学校的办学宗旨: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坚持正确的育人观,积极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其次,积极开展家校联谊活动,认真组织专家讲座,邀请成功家长现身说法等,从而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曾多次被评为“苏州市优秀家长学校”。

五、加强心理教育,关注学生成长

学校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学校成立心理教师队伍,已有专职心理咨询师1人,兼职心理教师3人。学校定期邀请心理教育专家来校演讲,还开设了心理咨询室,每周一、三、五接待学生,随时为有心理咨询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使焦虑、压抑、放纵、依赖、无聊等现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得到了有效控制,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第8篇

文章结合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特点,分析了目前高职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从入学教学的内容、形式以及实施过程等三方面进行协同性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实现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关键词:

高职院校;入学教育;协同性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在帮助学生融入大学生活,实现角色转变,了解所学专业并制定今后的职业目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学校今后开展教育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高职院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且需改进提高的地方。

一、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对象缺乏针对性

在高职院校中,生源类型的多样化已经成为其发展趋势,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的生源类型主要有单招、普招、五年制等三种类型,并辅以少量的对口生和预录生。生源类型的多样化造成了学生文化程度和综合素质良莠不齐,各类型的学生又凸显出不同的特点[1]。单招生:高中三年没有学习动力、纪律性较差,选择高职是他们避免高考的压力而提前做出的无奈之举,所以这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综合素质不高。普高生: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相比其他学生,理论知识较扎实,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因为高考失利,对高职缺乏必要的认识,所以自信心不足,对前途认知迷茫。五年制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不成熟,思想幼稚,没有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升入专科阶段已经在学校学习生活两年,对学校环境、规章制度已经了然于心,所以生活较懒散,纪律意识不强。而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没有更多地考虑到他们的差异性,所有的学生统一对待,因此每年的入学教育如同走马观花,甚至流于形式,仅仅是停留在较浅层次上,没有根据学生特点的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二)实施过程缺乏延续性

学生集中报到的时间一般是开学前两周,之后是为期两周的军训。高职学生的学制年限只有三年,高职生在校注重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会安排外出实习,所以在校时间可能只有两年,因此学生的磨合期比较短。在这短短的磨合期内,学生要接受的内容很多,但是又有很多内容诸如安全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又不能仅仅局限在入学教育这一时间段,而是需要学工人员反复强调并贯穿大学始终,但对学生来说,有的入学教育内容抽象并且如昙花一现,还没有领悟真谛,便草草结束。所以,没有对实施过程进行延续,这也是入学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三)教育形式的单一性

入学教育一般以开大会、专题讲座等集中性教育为主,因为学生较多,主讲人一般以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这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育形式呆板陈旧,师生缺少一对一有针对性的交流沟通,缺少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加上学生的纪律性较差,自觉性不强,所以能认真听完的学生不多,教育结束之后能记住和深刻领悟的就更少了,因此达不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没有起到教学相长、互促互动的效果。

二、加强高职学生入学教育协同性的策略

(一)入学教育内容的协同性

在相对集中的入学教育时间里,教育的内容主要在国防教育、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纪教育、法制安全教育、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心理教育等七个内容的分配和协同中。国防教育主要通过军训锻炼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对学生普及国防知识、提高国防观念,增强保家卫国的意志、技能和体魄。适应性教育主要帮助新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环境,融入大学生活。校纪校规教育主要通过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学校规章制度来强化学生的纪律观念,促进新生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2]法制安全教育主要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通过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来维护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专业教育,是教学系部为加强专业宣传和教育,向新生介绍专业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培养目标以及就业的前景等,使新生初步树立热爱专业的思想,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规划教育,新生入校后,必须尽早启动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确自己三年的目标,设计毕业以后的发展目标,这样学生就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有目的性地提高个人素质。心理教育,为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组织全体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4]。

(二)入学教育开展形式的协同性

1.育与多形式教育的协同。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新生入学教育的集中且时间较短,新生教育不应只停留在口头的宣教上,而是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才能实现其针对性和实效性[3]。例如,从学校层面来说,新生入学教育除统一开大会的形式外,应通过迎新晚会、调查问卷等统一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大学环境适应、校规校纪等方面进行全面教育;从系部层面来说,专业教育以各专业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组织,采取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进行专业渗透,安全教育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方式来开展,以确保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所了解和适应。

2.全面教育与个别教育的协同。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心理教育上,为确保新生入学教育取得实效,全面科学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生入学时都会接受心理知识普测,辅导员应针对心理普测反映的共性问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全面教育。而对家庭困难或心理有异常反应的特殊学生进行重点关注,以个别教育为主,帮助这些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健全人格,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三)入学教育实施过程的协同性

1.实施者的协同与配合。

首先建立“家校共管”的教育体制。虽然学生已成为独立的成年人,进入大学后依然不能离开家庭教育,新生报到时,学院应主动告知家长所建立的家校联系制度,以充分发挥家长对学生教育的监督作用。辅导员要引导学生经常把入学后的情况汇报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并主动参与到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来,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另外,学校要建立新生入学教育管理的立体网络,全方位地为学生服务,形成全校上下关注新生、教育新生的良好氛围。新生教育不应只是辅导员的工作,全体教师要和辅导员相结合积极参与,通过课堂主阵地,使其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实施过程的协同与延续。

鉴于新生集中性的入学教育时间较短,可以对实施的过程进行适当的延续。例如可以将军训期间的专业教育延伸到后期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去,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去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将来的就业去向等,从而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专业学习信心,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再如,职业规划教育则可以延续到就业指导课中,因为学生经过了适应期后,对大学学习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就业指导课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步骤、理论的讲解,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指导。

3.实施内容的协同与整合。

入学教育的几个部分不是泾渭分明的,如果在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将内容进行融合提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将国防教育与军训教育的融合,国防教育主要贯穿在新生军训中,让学生了解国防军事知识,强化国防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安全教育和校规校纪的整合,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因为触犯校规校纪造成安全责任事故的案例屡见不鲜,在新生入学中,可以将两部分相交的内容结合以往的案例进行重新整合,通过校规校纪的学习,不仅给学生树立了衡量利弊的标尺,也给新生普及了安全防范意识,为避免安全防范事故的发生提供了保障。高职院校应根据新时期高职新生的特点,针对目前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入学教育的内容上完善新体系,在形式上探索新方法,在过程上追求协同性,创造性地对高职新生进行教育、服务和管理,促进他们在大学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成长,最终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姗.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李建伟.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模式探究[J].知识经济,2014,(11):170.

[3]王建成.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思考[J].山东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9):50.

[4]刘鑫.提高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效果的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5):176.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第9篇

一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将爱国主义教育爱家乡教育结合起来,在全区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传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红色基地巡学”、“家乡文化大搜索”等主题实践活动和“中华魂”、《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的选择》、《建设幸福中国》等读书教育活动。多所学校开展的“诵中华经典,做美德少年”、“与经典同伴,与圣贤为友”主题教育活动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感。以创新国防教育方法为突破口,以少年军校建设为主线,结合各校实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小学把国防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编写了具有特色的校本教材;第二实验小学以“小交警”活动为依托,开展警校共建;十中“人防教育”开展的深入、持久、扎实。

二是开展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

深入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和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小学“好习惯的培养”、“星星闪烁我能行”、“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同在一片蓝天下”、实验小学“诺贝尔教育”等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主题团队会、文明礼仪示范岗、国旗下讲话、文明礼仪之星评选等形式,培养学生讲文明、懂礼仪、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目前,实验小学、已经把文明礼仪教育纳入校本课程,多所学校参与了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征文活动,获得优异成绩。

三是完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了区、校相连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全省率先实现校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充实和壮大了由校长、持证心理辅导员、班主任为核心的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开设心理辅导课、提供心理咨询室、设置心灵信箱、开辟心理热线、创建网络公共邮箱、开放心理贴吧”为主要途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心理教育活动。

四是强化法制教育

国防心理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法制教育 法治意识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正处在生理、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使他们健康成长。地理学科进行法制教育有其独特的优越条件,因为地理教材中和法制教育相关的内容丰富多样。地理教学是真实具体的,不流于说教,地理教材直观形象。我们要注意充分挖掘中学地理课程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对中学生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抵制心灵污染。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二、地理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内容

教育人者先受教育。一个法律知识贫乏、法制意识淡薄的教师是不可能灵活、机智、有效地在学科中渗透法律知识的。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渗透法制教育内容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法制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的“渗透点”。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法制教育内容,如在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方面涉及《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在国家安全方面涉及《国家安全法》、《国防法》、《兵役法》、《国家法》、《领海及毗连区法》、《海岛保护法》等,在环境及资源保护方面涉及《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在行政法律法规方面涉及《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强制法》等,在民商法方面涉及《文物保护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等。在地理课程中还涉及许多国际法如《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内罗毕宣言》、《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国际油污损害公民责任公约》、《关于各国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的活动原则的公约》、《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蒙特利尔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大陆架公约》、《南极条约》、《海洋法公约》、《控制危险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保护植物多样化国际公约》、《防治沙漠化公约》。此外,我国的《农业法》、《国籍法》、《城市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无论是实体法,还是程序法,都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从而很好地结合教材灵活驾驭。因此,只有不断学习和丰富法律知识,才能增强法律意识。

三、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要注意简单化、牵强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会,更不能喧宾夺主。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教材为依据,找准切入点,因材施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渗透点”。我认为,在《祖国心脏——北京市》的教学中可以渗透《文物保护法》、《城乡规划法》、《环境保护法》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三个活动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思考,北京市的城市规划与《城乡规划法》,沙尘暴与《环境保护法》,人口的增加与交通、水资源的匮乏等,增强学生的环境和文化遗迹的保护意识。通过对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的阅读和北京旅游的介绍,学生了解文化遗迹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应当加以保护,从而学习《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

2.联系实际,把知识性与现实性结合在一起。

法制教育要因材施教,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有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在《“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教学中,结合冰川和冰雪融水、荒漠和绿洲、绿洲农业、能源开发等知识点可以渗透《环境保护法》、《水法》、《农业法》、《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点,增强学生珍惜爱护节约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结合等反动势力分裂祖国、制造恐怖的邪恶罪行,本节的法制渗透重点还在于爱国主义与国防知识教育。

利用多媒体教学,用新疆的“疆”字,概括新疆的地形特点,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记住“三山夹两盆”的特点,以及漫长的国界,面积最大的省份,邻国最多的省份等相关知识点。并播放“新疆烧事件”新闻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场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宪法》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教师总结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巩固新疆边防安全及新疆稳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学生不仅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献身国家安全、献身祖国边防的责任感。一旦祖国需要,就要履行《宪法》规定的义务依法服兵役,按照《兵役法》、《国防法》的要求保卫边疆,为巩固国防作贡献。

3.紧跟国际时事及国内要闻,把握法制渗透教育的契机。

在《祖国宝岛——台湾省》的教学中结合近年所发生的风波、黄页岛事件与“”分裂活动等现实,渗透《宪法》、《国家法》关于国家统一的思想,并加强对《领海及毗连区法》《海岛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讲解,结合台湾省地图及我国在处理事件中提供的相关依据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黄页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上一篇:农业水利工程概论范文 下一篇:小学武术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