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4 09:19:30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一、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

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的附件中指出:遴选高水平师范院校与优质中小学联合,采取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相结合的方式,与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师范生实习支教相结合,组织支教教师、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支教、顶岗实习,置换出农村骨干教师到培训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3~6个月的脱产研修,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为中西部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辐射作用的带头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1]

首先是遴选问题。包括参与的培训机构、优质中小学以及骨干教师的遴选。高水平的培训机构的遴选是通过各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高等院校、教师培训机构的标书进行评审,确定入围名单后再组织答辩,最终确定项目任务的承担机构,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这种竞争择优机制,以竞争择优盘活教师培训资源,以竞争择优促培训质量的提升,改变了以往直接由行政任命培训机构的模式,让具备优秀的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做到优中选优,这是保证培训取得较好效果的前提。培训组织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协调培训机构与优质中小学之间的关系,以往的培训当中,一部分优质中小学认为培训主体的是培训机构,自己只是协助参与,让优质中小学全面参与到培训中来,让培训机构和优质中小学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是培训组织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

遴选体育骨干教师学员是“国培计划”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培训质量好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培训的全过程。能否选派到高水平、高素质、有潜力、可造就的优秀体育学科骨干教师,不仅关系到此次培训,而且决定整个“国培计划”既定目标的实现。从2010年一些省市的体育骨干教师学员反馈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专业不对口问题,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由其他专业或者一些退伍军人担任,没有专业正规的体育教师选派,只有抽调他们参与培训,造成了一些参训教师专业不对口。第二,学历,职称,教龄等与体育骨干教师学员的要求不符,部分学员学历、职称偏低,教龄较短。第三,被选学员城镇中小学体育教师比例较大,显然,这与“国培计划”实施目的初衷相违背。第四,一些学员学习动机不纯、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些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本身就少,学校不愿意把一线的骨干教师派去学习,对置换来的师范生能否胜任一线骨干教师的工作表示怀疑,让骨干教师去学习,学校体育工作就难以有效地开展,于是就派一些闲置人员参与培训,造成一些人被“国培”了。在这种状况下,有些学员培训学习时得过且过,放松了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这种不纯的学习动机和怠慢的思想行为偏离了“国培计划”的培训目的和要求,影响了“国培计划”项目的教学与培训质量。[2]

其次是培训的方式问题,主要采取集中研修和“影子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于本身实践性较强的体育学科来说,培训中二者结合,很好地体现了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中总结实践。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困惑。集中研修时,一些专家主要在高校及城市中学从教的居多,没有农村基层中小学校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对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及条件不很熟悉,造成设计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和指导性不强,难以满足基层农村中小学的实际需要。“影子教师”跟班学习时,也是在条件较好的城市中学进行,这些中学在当地市、县都有一流的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一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不一定适合农村中小学。如何把先进的体育理念运用到农村中小学具体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受训教师在未来教学中如何根据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是培训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所以在培训中应当注重更新教师教学观念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相结合,突出“问题教学”,启发教师总结经验、培养反思能力,努力提升参训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参训教师的可持续成长。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4-0093-07

The construction of a “class research” mode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ZHAO Fu-xue1,ZHANG Xue-zhong2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747000,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Based on related theories about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ts teaching, coupled with the teaching reality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and the training need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e authors constructed a “class research” mode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y determining the concep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 research”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authors pointed ou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effective organization of “class research”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cribed the basic procedure of “class research”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method for dividing jobs between members,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 for “class research”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emphasized that we should not only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action specific and practically effectiv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searches, but also sum up experiences constantly, and encoura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boost their own development constantly by carrying out “class research”.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class research mode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的“国培计划”(中小学教师国家培训计划)教师培训项目已在全国各地全面开展近两年,中央财政投入5.5亿元支持“国培计划”的实施,培训项目涉及中小学各个学科。对于体育学科而言,这种大规模、高水平并且要求骨干体育教师全员参与的部级培训项目在建国以来尚属首次。这种培训将有利于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的支持力度,有助于全面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对促进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意义重大。而对于每一名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来说,学会经历从现职走向成熟、追求从经验步入卓越,科学遵循体育教师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意识地努力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从体育教学实践经验中进行学习,都需要一套适合体育课程特点的研修模式与体系来实施。学科课程“课例研修”是“国培计划”培训项目提出的一个新的课程研修方式,它没有具体规定,而是要求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组织开展。对于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而言,目前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在体育课程创新理论和学校体育教学实际经验中去寻找和整理。

1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背景

“课例研修”指的是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动中开展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在内的教学研究进修活动。课例研修源于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最初兴起于日本[1]。20世纪末以来,课例研究陆续为美国、英国、瑞典、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引进和改造。2002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始从事课例研究的工作。2006年,“世界课例研究协会”在香港成立。在世界课例研究年会上,来自各国的同行们把关注点聚焦在课堂教学研究上。“自第1届年会起,日本的授业研究、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和上海的行动教育3种模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日本的授业研究影响最大”[2]。虽然形式上五花八门,但课例研究的共同特点可以归结为在学科课程培训过程中,既重视教师的行为跟进,又重视教师的理论提升;既重视教师的技能训练,又重视教师的能力提高;既重视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又重视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是一种联结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研究者和教师的桥梁,是“回归课堂”的主要研究方式和成果表现。

作为体育课程理论研究者,应探求如何将先进的课程理念转化为体育教师普遍的教学实践[3]。因此,在新兴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的探索过程中,我们要以前瞻性的视野、专业的判断、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将体育课程研究人员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促进区域性、系统化融入常态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的体育教学实践智慧。我们要采用“做中学”的方式,帮助体育教师们学会做课例研究,帮助校本体育课程教研的组织者(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学科带头人)学会组织以课例研究为内容的团队研修,这种以帮助体育教师学会做课例研究为主要内容,以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为目的的研修过程,就可称为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我们希望借助这种研修模式,引导更多的体育教师掌握并运用课例研究的方法,改进常态教学、区域研修和校本研修,促进不同体育教师群体的发展。

2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特征

我国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条件还比较薄弱,体育师资水平良莠不齐[4]。“课例研修”倡导教师研修团队的共同行为,它可以使体育教师团队中具有不同专业技能教学水平的教师之间做到优势互补。从大家有共识的一堂体育课做起,在发现真实的教学问题并进行研究与解决的同时,会将相关体育课程理论的学习与备课、说课、授课、观课、议课、反思等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主要有以下4个特征:

1)在常态体育课堂教学中,科学观察、深度反思和持续改进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

研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基本技术技能标准不仅是体育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体育教师的现实需要[5]。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理想体育教学的追求[6],这种追求也是体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真实问题。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要强调教师集体通过行动研究,借助体育课堂观察和实录分析的手段,观课、议课教师与执教者一道设计、反思和再设计、再反思,以寻找体育课堂教学关键事件,调整教学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课例研修团队成员在处理真实的教学事件中扩展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重视对教师体育教学知识的研修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体育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成长,体育教师专业成长需要研究和积累教学案例,但案例讨论后需要进行调整,要有“行为跟进”,以实现教学经验的重构。将体育教学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这是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增长研修技能和实践智慧的一条有效途径。

2)将日常体育教学与研修、培训融于一体,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参与研修的体育教师为了教学行为的改进而研修,在真实的体育课堂上开展研修。研修的过程就是教学实施的过程,也是培训的过程。无论是一线体育教师还是专家、研修员、学校领导,都将是研修参与者。一线体育教师是研修的主体,既是被培训者,也是培训者。由于体育课堂教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种培训的内容要在特定的体育课堂教学情境下动态生成,可能无法准确预设。因此,培训的过程不是培训者对被培训者的单向传授。而是依赖于培训者与被培训者之间的互动。但在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常规教研方式往往重于实践经验,欠理论提升[7]。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既关注教师的实践经验,更注重体育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常规教研方式中教师被动参与的居多;而课例研修则非常重视教师主动的深度参与。研究结果的获得,不是取决于专家水平,而是需要团队形成合力,共同得出的最终成果要适合体育教学实际,能真正应用到一线体育教学中去。

3)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要去“功利、表演和示范”,要服务于体育教师的长远发展。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是围绕体育教师做的“课”而展开的,这与组织教师听学术报告、教学辅导以及参加教学经验交流的培训课(参与式培训、模拟教学培训),然后布置教师写一篇学习心得作为学习成果和考核依据不同。与“把老师们集中起来先听一节公开课,课后执教者先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然后听课的专家或教师们评议一下该课并提出改进建议,教研活动就结束了”[8]。这种常规的体育教研活动也是不同的。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是体育教师团队围绕一个主题、围绕课堂教学,采用课堂研究的方法与技术手段,持续学习与持续实践的研修过程。经过学习、设计、教学、反思――再学习、再设计、再教学、再反思――继续学习、继续设计、继续教学、继续反思,并在学习中总结、提炼、升华。具有经验、理论、实践结合与交织、融为一体的特性,是基于先前经验的实践与新行为发展为新经验的过程,是对他人经验进行分析、整合并吸收为自己经验的过程,是将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体育教师把对教学实践的深入思考自觉地转化为课堂教学智慧与技能的过程,是体育教师把研修体会、收获提炼,整理为文本或视频等形式的主题研修成果的过程,是将研修团队中每个成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在相互依存的群体研修中展现出来成为群体教学智慧的过程。此外,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可以实行3轮做课,很像以往做公开课、参赛课前磨课的过程。但是进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目的不是教学水平的“亮相”、教学技能的“示范”与教学研究成果的“展示”,它的终端不是为了教学比赛获奖,当然也不是在刊物上发表文章,而是为不断解决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体育教师依靠群体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快成长、更好发展。这就决定了组织、参与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就要去“功利化”、去“表演化”、去“示范化”。只能是为“发展”而研修,在研修推进的过程中体验并收获学习的快乐、研究的快乐、教学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

4)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形成相互依存、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的研修文化。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模式强调组建合理、高效的研修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基本上由4部分人员组成:外聘专家、体育课程研修员(教研员和师训教师)、学校校长或教学负责人和一线体育教师。大家分工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填平专业研修人员与体育教师之间的鸿沟,在和谐、安全、平等的研究氛围中敞开心扉,相互尊重,实现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有效结合,进而不断改进教学技术和提高水平。这样有利于学习型组织和团队精神的形成,有助于民主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文化的形成。

3影响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组织的因素

3.1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团队成员的素养

教育工作者个人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因为通过个人的努力,变革的作用会更大[9]。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中,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体育教师是研修最重要的主体因素,他们的投入、发挥主体作用被视为研修成功的最基本的条件。参与这种有组织研修的人员,一般应相对稳定,便于维持研究的连续性;有时也会有变化,这就需要新成员主动尽快了解、熟悉研究内容和进程,以便于研究的继续和深入。结构合理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团队应包括专家、体育课程研修员(教研员和师训教师)、学校体育教学主管领导、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等各方面的人员,他们都应具备一定的研究意识与能力,能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研究;同时,每一位成员又应有各自的特点,便于实现教学风格、经验和理念的互补,便于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实践,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不同身份或职务的人员在团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学校体育教学主管领导的参与就会在协调团队集中研究时间、保障研究顺畅进行方面起到较为突出的作用。

3.2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案的策划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是直面体育课堂教学真实问题的“精致化”研修,需要踏踏实实落实、切合实际逐步展开。有效组织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起点在于:要有一个明确的研修主题和一个切实可行的研修计划。研修主题宜小宜精,能反映体育教学特点和实际,且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导向性与激励性,这样研修活动的开展才会顺利。研修计划宜早宜细,可操作性要强。由于研修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身兼多重事务,能够定期聚在一起探讨研究的时间来之不易,因而,要求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活动的负责人一定要早定计划,让每位成员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工作安排。课例研修确实以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但不仅仅是做课或研究课。因此,在方案策划中各项研究内容、步骤应尽可能翔实和便于操作。做课安排也要掌握好度,时间间隔上既要保证体育教师有时间反思、整理,又要避免因拖延而产生遗忘,更要避免倦怠情绪的产生。

3.3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机制的建立

现代意义上的课程研究倡导将教师的研究、进修和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10]165-167。这也就意味着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人员要集学习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于一身,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1)要建立持续学习机制。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所有参与课例研修的老师、教研员甚至专家都要加强学习,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方法要学,关于研修主题的相关理论要学,前人的经验要学,同事间更要相互借鉴,面对自已的学生,也要学习。珍视可学习的一切资源,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使研修成效落于实处。当然,在培训、自学、文献研究的同时,要促进参与者不断提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研修团队要为研修人员创造持续学习的条件,建立持续学习的机制。

2)要形成团队讨论机制。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要不断创设开放和谐的研究氛围。比如针对技术技能方面的研修,可以在运动场上进行,可以开展团队成员之间的比较和切磋,对不同教学理念的验证可以用事实来证明,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成长。

3)研修成果提炼机制。

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要通过教学设计与实施,课堂观察与反馈,反思与研讨等环节以达成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这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唯有及时提炼、及时记录,才能成为新的资源。因此,团队成员应及时将教学随笔、教学设计、会议或课堂实录等进行整理,变成大家共享的资源,才能促进体育教师的持续发展。还要注意发挥网络的优势,进行定期或指定内容的网络交流,以提高交流的效率,促进核心成员水平的提高。

4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组织方式

从当前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的一些观点来看,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研究层次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改变以往单一狭隘的课程结构,建立多向的多极化的课程结构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10]。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也要遵循这种趋势,形成多层级的组织方式,可由区域研修、校本研修和跨校研修等组织方式。

4.1区域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

区域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一般由地区中小学教学研究机构或教师培训机构研修员(体育学科教研员或培训教师)出面组织、主持。在研修组织形式上可由体育学科研修员带领一部分教师参与全程课例研修,其他教师参与课例研修的某些环节;可由体育学科研修员带领骨干教师先做课例研修,再由骨干教师逐步带动全体教师参与课例研修。还可由区域体育教学研究或教师培训组织者举办部分体育教师参加的培训班,在培训课中设计实施相应的课程模式,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

1)部分教师做体育课程全程“课例研修”,其他教师做某些环节的研修。

县区一级的体育学科研修员组织区域内同一年级的体育教师组成研修共同体,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如在甘肃省“国培计划”培训项目中,指定甘肃省合作市(县级市)中学体育课例研修团队的成员可以是市内全体初二的体育教师。市体育学科研修员组织市课例研修核心组成员研究确定研修主题和课堂教学课题,参与规范的全程课例研修。围绕共同的主题,3位执教教师分别在本校各做3轮课两轮反思,并向市内同年级体育教师开放一次授课过程。规定每周一次的市级集体研修的时间,组织全市初二年级体育教师参与课例研修中的集体培训、三轮课堂观察与课后会议等关键环节。这是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纳入县市级常态体育教学研修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方式。

2)体育学科全体教师参与全程课例研修。

这种研修方式可由区域内体育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组成研修共同体,开展全程课例研修。如合作市小学体育课例研修小组由市内全体小学体育教师组成。体育学科研修员要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到课例研修中来,是有一个逐步扩展和推进的过程的。体育学科研修员可采取尝试、调整、历练和推广的路径,在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学会做课例研修的基础上,分组带领体育教师群体共同进行课例研修,使小学体育骨干教师个人到骨干教师群体再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体育学科全体教师纳进来,因此每一位体育教师至少要参加一轮全程的课例研修。

3)区域部分教师的专项体育课程“课例研修”。

可以在区域教学研究或教师培训组织者举办的部分教师参加的集中培训项目中,在培训课中设计系统的课例研修课程模块,组织学员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如甘肃省“国培计划”中的中学体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培训项目、小学体育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等。这类脱产或半脱产培训要将体育理论、概念、流程、技术做系统介绍,但学习不能停留在空谈,要采用“学中做”的方法使研修超越了解、知道层面,有效掌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采用“做中学”的方法,把“学”的能够“做”出来,才是有效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

4.2校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

1)全校统筹的体育学科教师研修。

课例研修是将教学理论行动化的一种研修方式,课例研修最终应扎根于学校[10]121-124。校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效开展和深化的关键在于校长。首先,校长应重视体育学科,将体育和其他学科一致对待,给予体育学科应有的地位,这是校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顺利开展的前提。其次,校长应相信以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为手段,能够使本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进,能够提高本校体育教师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师群体的研修实效,并应使这种动态的研修行为制度化,成为常态化的研修方式。其次,校长应善于组织教学干部和骨干体育教师带动全体体育教师进行研修,自身应以敏锐的职业判断力,引领大家准确发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当研修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时,校长或是能够身体力行、深度参与,给教师明确行动指引,或是能够聘请体育学科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与诊断,给予专业上的引领;或是能够在思想上给予支持,在心理上及时疏导,在时间上灵活调整,在人力、物力及财力上全力帮助等。这些都是保证校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顺利推进的有效策略。

2)年级教研组的体育教师研修。

体育教研组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是体育教师研修和专业成长的具体环境[11]。每所学校都应有组织较完备的“教研组备课组系统”或“跨学科组织系统”,这是校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在学校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如中学体育学科可以以教研组、备课组方式进行课例研修。要求教研组内部成员校本文化一致,研究背景一致,话语系统一致,教师之间的差异能够形成互补等。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校本化工作的重心应该落在体育教研组。改变体育教研组研修方式,必须使包括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在内的研修方式走向常态,使日常研修活动更富有成效,为实现体育教师可持续的专业成长搭建教师个体和团体成长的交流平台。基于教研组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还可以扩展到学校专项体育工作的其他方面,如体育合作学习、学生主题体育活动等,以丰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校本化的意义和方式,从而促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校本研修的发展。

4.3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

这种方式目的在于使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交流,充分发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实现优质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形成共同发展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方式。

首先,应关注选定学校进行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客观条件。例如,可以选择距离较近的两所学校,并且两校校长非常重视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选定参与跨校研修的一线体育教师教学研究态度要严谨、能力要强,善于合作,具备较强的反思总结能力。这是开展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基本条件。

其次,应注重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层级管理。例如,在研修团队中,应聘请体育学科专家引领,设置负责人,明确学校行政负责人、学校项目组负责人、学校项目组中体育教研组负责人等,以便于管理和协作。

再次,应在教师自荐的基础上,由区级学科负责人合理选择恰当的人员,组成课例研修团队。例如,小学体育跨校协作组是由学校校长、学校主管体育的教学主任、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区级体育学科骨干教师、校级体育学科骨干教师和一线普通体育教师等组成。

最后,县区级体育学科项目负责人应对开展的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有整体的思考。例如,可以针对跨校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研究特点、工作特点、组织形式特点及成果交流特点等方面作如下定位:一是基于研究体育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行动研究,并且以连环跟进式的研究改进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师教学实效,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二是体育学科教研人员走进课堂,和体育教师一起,有计划、有目的地在一段时间内,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总结一个问题;三是跨校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必须得到学校校长的重视、支持和具体的帮助。

5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与成员分工

5.1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

一套完整的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基本流程包括策划与准备、实施与反思、梳理和提升3个阶段,每个阶段应分为4~6个步骤。

1)策划与准备阶段。

该阶段主要完成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开展前的规划部署和相关准备工作。第一要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成员,做好成员内部的分工;第二要确定研究主题,要注意从体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主题;第三要进行相关文献研究,要根据已经确定的主题,查找相关文献,弄清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可进行研究的空间,避免重复研究;第四要形成研究方案,将研究主题进一步细化,实现研究主题的可操作性;第五要做好研究准备,对前4项内容进一步整理,形成准备实施的详细方案。

2)实施与反思阶段。

该阶段主要做好研修方案中的“上3次体育课,进行两次课后反思”工作(可简称为“三课两反思”)。第一轮课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首先要进行课前设计,要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准备课堂观察与诊断的“工具”,这类“工具”主要用于实现对研究主题和内容的量化。其次要进行课中实施,要将教学设计付诸于实践,研修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运用“工具”完成课堂观察。第一轮课结束后紧接着要进行第一轮反思。具体是要整理课堂实录,进行建构性反思,将问题聚焦与细化,改进体育教学设计和观察诊断“工具”。

第二轮课是在第一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行为跟进,实践修改后的体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研修团队成员分工合作运用调整后的“工具”完成课堂观察。紧接着要进行第二轮反思,具体是要继续整理课堂实录,再进行一次反思,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聚焦与细化,进一步完善体育教学设计和观察诊断“工具”。

在前两轮课和两次反思的基础上,可进行第三轮课。第三轮课重点在于教学行为的跟进,要实践经过两次修改后的体育教学设计,研修团队成员分工运用调整后的“工具”完成课堂观察。

3)梳理与提升阶段。

该阶段是对前两个阶段的总结,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首先要全面交流与反思研修方案和课程实施,要求团队中的每名成员都要参与发言;其次要整理研究资料,查缺补漏,尽量细化;再次要梳理研究经验,将研究经验从研究资料中挖掘出来,使研修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分享;最后要完成研修成果表达,形成一套完整的研修资料。

就上面的基本流程需要说明的是,科学地进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体现在追求体育教学的严谨性、强调有更明确的主题和通过持续行为跟进的“以课论道”上。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生命力在于其载体是教师必须要上的课,它要融入教师的工作和生活。

5.2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团队内部的成员分工

进行任何课程研究的团队首先应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在整体中才能发挥研究成员个体的作用[12]。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小组在课例研修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家教师的引领作用和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不同特点教师的积极参与、相互促进,形成积极向上,具有专业追求、民主和谐、平等参与的氛围,使研修文化更加健康和具有活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准备工作中重要的一项是组建结构合理的研修小组,组建时不仅要考虑成员构成的多方位及全面性,还要明确每位成员的不同职责。例如,中学篮球教学研修项目组可由6~8人组成,在进行任务分工时,有些内容需要组员共同承担,如确定篮球教学哪方面内容作为主题、第一轮和第二轮反思后的集体备课、拟定课堂观察和进行课后评议等;有些内容则需要明确分工,任务落实到人,如进行文献研究、设计调查问卷及分析问卷、承担做课任务、进行课堂观察(分别观察教师和学生)、撰写课例研究报告和资料管理;有些内容还可以轮流做,如整理文字版的课堂实录和议课实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小组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明确分工,任务到人。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随着研究开展,可以调整人员分工,使成员都有机会尝试体验不同的任务,获得丰富多样的经验。其中组织和资料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专人或根据任务、研修进程等进行分工,才能保障研修活动的顺利进行,并获得第一手完整的资料以供分析、总结。在小组成员合作研修的过程中,创设和谐氛围,激发研究热情,鼓励贡献智慧,分享研修成果,这些都是体育课程“课例研修”顺利进行和获得成功的保障。

6开展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要求

1)要明确研修形式和研修手段应该为研修目的服务。

不要颠倒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要从每一节课中的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学生的每一个反应,甚至每一个技术动作做起,由关注研修手段本身向关注研修目的转变,要积极地将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区域化和校本化,不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2)要处理好体育课程“课例研修”过程中的“点”和“面”的关系。

在做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过程中都要依据研究主题选择一个“点”去深入研究,但是每个“点”都是以“课”为载体的,归根到底要关注预设的体育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

3)要把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与日常体育教学工作相互融入。

在体育课程“课例研修”区域化或校本化的推进过程中,区域层面的体育学科研修员和学校领导应该整体考虑,抓住课型、内容和课时安排等关键点,每学期带领教师做1~2次为宜,使实践过程更加符合常态体育教学,避免“一刀切”或“批量化”。

4)要努力突破研修思维误区。

要避免研修思维僵化,努力突破研修思维误区。例如,不一定是一节体育课由一位教师连续上3次,可以依据学校体育课程实际教学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安排。但进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的人员要相对固定,对获得的研修资源要加强梳理和提炼,使之文本化和视频化,有条件的话可以利用网络推广,建立辐射机制。

随着“国培计划”体育教师培训项目的不断推进,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作为一种新的研修模式摆在了体育课程与教学工作研究者和一线体育教师的面前。面临这种新兴的体育课程研修模式,我们需要更多的同仁参与进来共同探讨研究,既要加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体育课程研修方面的研究,也要不断总结经验,鼓励体育教师不断促进自身发展。进行体育课程“课例研修”以后,我们希望能够看到这样一种情景:体育教师的学习不止于接受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不止于集体观课后的评议,不止于参与体验后的感悟,也不止于作公开课后的反思,而是将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作用于真实的体育教学实践,以深刻的反思带动有效的行为跟进。每一位体育教师个体都能在群体互助中增长专业能力和教学智慧,凝聚专业情谊,获得群体研究中的快乐和成长中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王洁. 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9-90.

[2] 杨玉东. 课例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启示[J]. 全球教育展望,2007,36(3):47-49.

[3] 课程教材研究所. 课程改革整体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65-267.

[4] 高嵘,张建华,毛振明. 对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的反思[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74-77.

[5] 苏明理,徐波锋,仲宇. 论中小学体育教师基本技术技能标准的内涵及构建意义[J]. 体育学刊,2010,17(10):75-77.

[6] 毛振明,王小美. 体育健康课改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2-4.

[7] 赖天德. 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56-58.

[8] 张学忠,郝招,石高慧. 试论学校体育课程的本质[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3):84-88.

[9] 迈克•富兰克林. 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7-39.

[10] 王策三. 基础教育改革论[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11] 程传银,鲍志宏. 关于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课程论思考[J]. 体育与科学,2004,25(4):75-77.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2011年3月4日―6日,温州市中小学体育“三坛”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四次集训暨结业活动在享有“中国第一座农民城”荣誉的龙港镇举办,活动由温州市教师教育院主办,龙港镇第十二中学和龙港第二高级中学承办。研修班由30名温州市中小学体育“三坛”(“三坛”是温州市第二层次骨干教师,教坛新秀、教坛中坚和教坛宿将的总称)骨干教师组成。在近两年的研修周期中,共进行四次集中培训,基本辐射了全市各县市区,使农村薄弱学校的1500多人次教师受益。

本次活动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理论学习,专题是《寻找我们行动背后的理论支撑》和《体育教师怎样走上教育科研幸福路》,意图通过专题讲座和互动对话形式,共同寻求拓宽理论结合实践通道,建立更多“接地气”的支撑点。二是实践观摩,观摩课的内容是《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原地跳起单手肩上投篮》和《急停跳投》,设计了同课异构和内容递进的教学实践方式,意在聚焦教材分析,深入研究教材之间内在关系,科学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是主题研讨,采用小组讨论、任务驱动方式,分学段、分区域、分版块,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行研讨,主要围绕对课程标准修订版主要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我市体育教学现状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分析、根据区域性特点分类(分层)指导和逐步推进的课程实施策略等三个问题展开。四是结业典礼,有学员代表的成果展示、学习感悟,全体学员训后问卷调查,班主任的班级培训总结、布置二次成长后续质量追踪的要求和任务。

整个研修班活动的策划旨在通过集中学习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观摩相结合、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相融合、专家引领和小组合作相组合、任务驱动和后续追踪相促合等研修方式,帮助温州市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以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学为主线,以聚焦课堂、更新知识、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专业技能、实践拓展、教学研究为主体,进一步达到拓宽视野、创新教学、拓展技能的目的。在研修周期间,学员们自己得到快速成长同时,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一人引领一校,一校辐射一片,一片影响一区域”,使每位骨干教师作用“由线状向网状发展”,从而使研修班辐射功能向全市覆盖,达到“共享共进”“共同富裕”的目的,为提高体育教育质量而不断进取,实现体育人共同的愿景。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1-0077-01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学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校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2016年起,北京教育学院转变服务方式,聚焦问题解决,于年初启动了“协同创新学校计划”。该计划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出发,围绕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中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开展市区校紧密联动的合作式研修。体育与艺术学院的培训团队共开展了14个项目,辐射到4个区县、26所学校,主要涉及大兴、通州、昌平和密云四个郊区。

自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启动后,体育学科根据项目的整体安排,开展了“基于学生素养的体育中考项目课程化进阶设计”“肥胖儿童的体型矫正与体能发展”“校园足球教训赛能力提升”“小学民族传统体育与地方体育开发”等四个项目的研修活动。一年来,体育与艺术学院培训团队通过申报课题,结成项目团队,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开展实地培训和教研活动。培训团队由项目负责人、责任专家、指导专家、实践指导专家和项目秘书组成,为“协同创新”项目校提供专业培训指导。培训团队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及方案论证,分析各地区、不同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制定并逐步完善研修方案,形成了聆听、观摩、调研、指导、培训的研修一条龙模式。通过聘请高校教育专家、外区教研专家和市特级教师,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助力拓展各区一线教师的视野,推动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体育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潘建芬带领其团队曾先后24次深入其项目实施校开展座谈、指导,真正体现了“把培训课堂建到学校,让教师研修真正发生”的研修主旨和理念。

经过一年的主题跟进、推进落实后,各项目在实施校生根开花、日现成效。12月5日,w育与艺术学院召开“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验收与校长研讨交流会,旨在盘点、梳理、总结、提炼过去一年的成果,以便对项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有更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来自昌平、通州、大兴、密云的区县主管继续教育领导、学科教研员和协同校教师一起参加了研讨交流活动。9所学校的校长分别就体育、艺术项目表达了对协同创新项目的肯定。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校园足球教训赛项目实施校张富国校长深有感触和体会,他总结了三个“优秀”,高度评价了协同创新学校计划:优秀的项目设计、优秀的项目团队、优秀的跟进过程,其结果就是直接成就了学校的创新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成长――获得兴趣增加,习惯养成;教师成长――获得课程理念发展、设计能力提升;学校发展――教育优质发展的途径。昌平一中天通苑校区王晓东校长从“教师眼界宽了-理念新了-巧干多了-课堂活了;学生兴趣高了-参与多了-身体壮了-精神旺了;学校氛围变了-合作多了-管理易了-成绩好了”三个方面谈了项目实施一年来的影响变化,并对项目提出了个体转向群体、务实兼顾务虚的建议。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没有教师发展,就难有学生发展”。校本研修是教师发展重要平台,教研组活动是校本研修的基本载体,教研组长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校本研修的有效性。体育教研组研修活动质量不如其他学科,受质疑的声音不断。笔者作为负责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师训员,一直思考如何寻求一个平台,作为提高体育教研组研修活动有效性的突破口。思考后认为教研组长是关键因素之一,决定组建教研组长培训班。

二、组织与实施

根据校本研修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教研组长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分析,设计培训项目,组建温州市首期中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策划专题研修班。培训历时一年,分四次集训,共计90学时。

1.确定适宜的培训目标

根据体育教研组长培训需求分析,结合体育教研组功能和研修实际,确定以下三项培训目标。第一,开拓视野。以策划理念和实践结合为主线,帮助体育组长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准确把握新课程中的问题和研修主题结合,培养一批有策划理论水平、有学科知识的“前瞻性”的体育组长。第二,创意研修。以教研组交流与研修活动实践为形式,帮助体育教研组长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创新设计活动,丰富研修方法,开发组员潜能,确保每一次教研组研修活动的质量,培养一批具有组织和策划能力的“思辨型”体育组长骨干。第三,拓宽技能。以组长论坛与策划能力训练为基础,提高策划研修活动的能力和观课评课的能力,培养一批有研修活动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的“全能型”体育组长。

2.设置合适的培训内容

根据“提升策划能力”的主题,结合培训目标和体育教研组长培训需求,设计五个培训课程模块,分别是研修活动策划理论模块:具体内容有《培训方案解读》《组长与学科素养提升行动》《研修活动策划的理论与实践》《对话研修活动策划案例》《体育教学(研修)案例研究》《从实践层面谈体育课程改革与组长专业发展》。研修活动计划设计模块:具体内容有《体育教研组计划策划的思考》《主题研修活动计划策划的思考》《学期计划与主题方案整合的思考》。研修活动实践模块:具体内容有《主题研修方案研读(分六组自主研读)》《围绕“做什么?怎么做?有效吗?”讨论汇报主题研修方案》《单元教学实践研修》《同课异构教学实践研修》《小学体育单元教材“文本解读”——以跪跳起为例》。教研组长论坛模块:具体内容有《务本求实,开展体育组工作》《和谐同心,一路同行——艺术体育教研组工作思考》《小学体育技巧教材“文本解读”研修活动实施方案》《以球健体,以球启智》《与其看天,不如看地——教研组建设与思考》《做好体育工作,促进教育发展》。培训作业模块:具体内容有制定一份学期研修活动计划、策划一份主题研修活动方案、主持一次主题研修活动实践(或深度参与活动,撰写活动建议和反思)、完成一份参与培训学结。

3.采用多元培训形式

采用两种结合和两种方法的多元形式。第一种结合是集中学习和自主研修相结合。“工学矛盾”是困扰教师继续教育的难题之一,故采用集中学习和自主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学习有70 学时,自主研修辅以20 学时的作业驱动,具有灵活的操作性。第二种结合是理论学习与研修实践相结合。体育教研组长已经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沟通能力,但是策划理论和研修活动实践相结合能力比较欠缺,通过策划理论学习和研修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形式,提高体育教研组长策划研修活动的能力,具有符合实际的合理性。

第一种方法是“学研训一体化”法。从体育教研组长需求出发,以“学中思、研促训、训助研”为指导,聚焦校本,结合活动,贴近课堂,整合校本研修活动、研究主题活动和训练策划管理进行培训,找准体育教研组长策划实施校本研修活动中的重难点问题,实现校本研修实践与策划培训研究的统一,体现体育学科的独特性。第二种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人的学习需要一定的任务驱动,只要有任务,自主研修才能真正动起来。通过完成“四个一”作业任务过程中,结合“培训课程”的专业引领,有效的将学习内容结合实践予以强化、内化,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4.组建优秀师资团队

优秀的培训师资团队是有效培训的重要保障。本方案根据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主题,设计了“隐形师资”和“显性师资”。“隐形师资”是指研读两本书,“显性师资”是聘请在省内外校本研修策划专家及教科研专家、优秀教研组组长、特色教研组团队、一线骨干教师等各方在校本研修方面有研究特色的教师组成授课师资团队,培训团队源于实践、贴近一线研修,实在、实效、实用,为有效培训提供良好保障。

5.制定合理管理制度

培训管理制度由教学管理、考勤管理和作业管理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教学管理方面:在培训期间必须认真参加全部培训活动,完成授课老师和班主任布置的作业;师训员担任班主任,负责安排培训内容、落实研修实践、收集整理档案材料、评价考核、沟通和协调班级的日常事务。第二,考勤管理方面:集中培训期间,一般不准请假,如遇特殊情况必须持单位证明,向班主任提出书面申请;迟到或早退一次作旷课一学时计算,未履行请假手续,属旷课。对各种原因累计缺勤超过总课时的30%以上者,将取消培训资格,培训期间的考勤情况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第三,作业管理:按要求完成“四个一”的培训作业。作业要求整洁、规范,规格要统一,如超出规定期限将不予登记评价;不得抄袭、复印、上网抄袭他人作业,违者不得参加结业考核。

6.确定弹性考核标准

培训考核内容由考勤要求、作业要求和过程表现三个部分组成,等级为优秀(20%)、良好(30%~40%分)、合格(30%~40%)、不合格(10%以下)。考勤要求:满分40分。体育教研组长必须按规定完成所有课时的学习任务,无故缺课一学时扣2分,因故请假一学时扣1分。作业要求:动态给分。必须按时完成“四个一”作业,每一个获得优秀9—10分、良好7—8分、合格6分。过程表现:满分20分。视在参加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定,由班主任评价。经以上三项内容考核合格后予以结业。不合格者不予结业,并将培训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所在单位和当地教育局。

三、效果与思考

1.培养了体育教研组长的策划意识和能力

培训之后,体育教研组长们普遍认为收获了许多,特别是对“策划”这一概念有了比较深入的体会。体育教研组长们反映:在参加培训之后,有教研组活动,就想到“策划”一词,一切活动方案先行,先策划方案后组织实施,“策划”已经深入人心。

培训一直坚持把策划理论学习同策划学期研修计划和主题研修计划紧紧联系在一起,还付之于“单元递进教学”和“同课异构”的研修实践跟进,有效的提高了体育教研组长的研修活动策划和实施能力。在市校本培训调研中,一位组长的教研组研修“策划先行、实践跟进”做法受到了市局领导和专家好评,认为教研组长的“策划”意识和能力对有效开展校本研修有着非常重要意义,并指示其它学科参照学习。

2.初步形成了教研组长培训的特色雏形

第一,培训目标具体化。将有效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可以使体育教研组长易于理解、便于接受。所以,在策划实施培训方案中制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至关重要,也非常关键。本项目培训目标具体,指向明确,如创意研修目标设计:以教研组交流与研修活动实践为形式,帮助体育教研组长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创新设计活动,丰富研修方法,开发组员潜能,确保每一次教研组研修活动的质量,培养一批具有组织和策划能力的“思辨型”体育组长骨干。目标指向中小学体育教研组长的实际需求,清晰、合理、适宜,为有效培训指明方向。

第二,培训内容主题化。培训需求是培训的现实起点,培训目标是预期终点,那么,培训内容就是起点和终点的连接线路,“主题化内容”指向目标才能使“线路”最短。在明确、具体化的目标指引下,本项目培训内容紧扣研修活动策划主题,设置了研修活动策划理论模块、研修活动计划设计模块、研修活动实践模块、教研组长论坛模块、“四个一”作业模块等五个课程模块。培训内容设置围绕“提升策划能力”主题,切口小、有深度、重实效,符合教研组长需求。

第三,培训形式多元化。选择适宜培训形式是体育教师有效培训重中之重,是发挥研修主体积极主动参与研修的有效手段。结合体育教师特质,本项目采用专家讲座与组长对话相结合、分主题讨论与分小组汇报交流相结合、研修活动案例研究与研修计划设计相结合、主题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并辅以作业驱动等多元培训形式,充分调动体育教师听、说、读、写、思、练多项参与,达到主体积极主动、深度参与的目的。

3.思考了后续培训改进的方向

第一,需加强“全方位”的“策划”培养。在交流、互动和反思中了解到,体育组长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和教研组研修工作以外,还需要承担大量学校体育相关工作,如体育活动竞赛、大课间体育活动、体育特色项目等。学校非常重视这块工作成效,对于组长策划、组织、实施以上体育活动的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对教研组长的“策划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需要加强教研组长全方位的“策划”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二,需加强“多形式”的“实践”演示。体育教研组长来源于不同类型的学校,教研组有大小、组员有差异,学校层次不同、学段不同,学校对教研组长要求也不同……从体育教研组长的反思中认识到,体育教研组长需要在策划理论指导下的,开展不同形式研修实践活动演示与研讨,以培养多种“实践”能力。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第6篇

摘要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学员进行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国培计划(2013)”——骨干教师高端研修项目人大附中高中数学班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国培计划(2013年)”贵州省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脱产置换研修学习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2013)” 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进村校项目活动心得体会 “国培计划”高中生物骨干教师研修项目培训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小学科学国培计划(2015)县级教师培训团队“送教下乡”培训需求调查报告 教育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厅 “国培计划”转岗培训心得 “国培计划”培训策略研究 “国培计划”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级的服务与管理研究 “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培计划”农村体育骨干教师培训解读与策略 “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建构 “国培计划”初中美术骨干教师培训问题及策略分析 "国培计划"农村英语骨干教师培训模式探索 体育游戏在留守儿童中的延伸"国培计划"2013 “国培计划”辅导教师培训总结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项目综述 “国培计划”中的“影子研修”探索 结合兵团实际 创新国培计划培训模式 “国培计划(2011)”紧缺薄弱学科培训模式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1-12-12/2013-10-24

11 李淑文.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需求的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2):62-64

(责任编校:齐媛)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第7篇

一、研修项目及内容

(一)高中、职专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高中、职专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学科(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和教辅人员)教师。研修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理念、方法、应用案例、工具等模块的学习,推动高中、职专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教师根据学校选择的课程套餐,自主选择具体的研修专题,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高中、职专教师要学以致用,将集中研修所选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平台提交应用成果。

(二)初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初中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和美术12个学科教师。以基于新课标的课例研究为主题,聚焦新课标贯彻和混合式课例研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基于课标贯彻和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与研究、学科教学问题与对策、贯彻课标的混合式课例协同研究、课例研究常态化及其变式应用等。研修共50学时,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期间的成果,结合日常教学,进行课例设计与研究,并通过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三)小学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小学教师远程研修参训对象包括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8个学科教师。研修以“用技术改变教学”为主题,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理念和方法、小学应用案例、小学教师常用工具等模块的学习,推动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教师根据课程套餐A自主选择具体的研修专题,36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14学时。分散研修阶段小学教师将集中研修所选学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并通过平台提交应用成果。

(四)幼儿园教师全员远程研修

幼儿园教师研修内容以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提升为主题,围绕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科学组织与实施,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流程及组织要点、生活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和家园沟通的艺术与技巧六个专题的学习,在普及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的同时,提高我市幼儿教师实施一日活动的科学性、规范性、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研修共50学时,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36个学时;第二阶段,分散研修,14个学时。分散研修阶段,旨在学习借鉴应用集中研修成果,结合日常幼儿园一日活动,进行实践研究,并通过研修平台提交研修成果。

二、研修时间

研修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集中研修6天,第二阶段分散研修两个月。

1、集中研修时间:

幼儿园教师:7月7日-7月12日;

高中、职专教师:7月15日-7月20日;

初中教师:7月22日-7月27日;

小学教师:7月30日-8月4日。

2、分散研修时间:暑假结束开学后。

三、研修形式

以学校为单位,集中组织在校研修。研修按照“省课程专家团队—市县学科指导组—研修小组—参训学员”的教学组织模式,依托“省教师教育网”研修平台进行。

在省教师教育网上凭已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首次参加远程研修的教师以默认账号(身份证号码)和密码(姓名的全拼<小写>)登录,并及时修改密码。

四、研修考核评价

1、指导教师、研修组长和研修教师达到合格标准,在其信息管理系统个人账户计入相应学分。

2、市项目办将对暑期研修的所有单位进行量化考核,依据平台数据,并结合各单位研修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对于组织到位,研修有序,研修人员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的单位,将给予考核加分,评选省远程研修工作先进单位。凡出现不合格指导教师或学员的单位,将不得被评选为远程研修工作先进单位。

3、所有研修人员按照省远程研修的评优标准,依据平台数据,评选省远程研修先进个人;对于研修态度差,不听从领导和安排,被省市通报批评的研修人员,取消本年度评先选优的资格。

五、研修组织管理

1.本次远程研修实行市、镇(街道)、校(园)三级管理。市教体局成立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教师进修学校牵头的“市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办公室”(简称“市项目办”),办公室设在教师进修学校,下设各相关职能组,具体负责我市远程研修的组织、管理、宣传等工作,对各研修点的研修过程进行巡视督导。集中研修期间,负责指导教师团队集中办公的组织、管理、服务工作。

2、各镇(街道)教育办和市属学校要成立远程研修项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制定切实可行的研修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对研修工作的管理。于7月6日前,将《2015年远程研修实施方案》和《暑期远程研修应急预案》,书面的形式(加盖公章和校长签字)报市项目办。

3.参训学校校长(园长)是此次研修工作第一责任人,集中研修期间,全程在岗。要保障教师上网学习条件,网络应达到规定标准。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严格按照课程进度播放视频,督促、引导教师按时收看视频、完成作业和积极参与网上研讨,保证每一位学科教师保质保量完成研修任务。

六、其他要求

1、市项目办、各研修学校做好研修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反映教育和教师的良好形象。要安排专人负责研修的宣传报道,及时总结研修情况,及时发现研修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暑期研修期间,以研修点为单位,至少报送3篇稿件。

2.各单位研修项目负责人要保持电话畅通,每天登录研修指导QQ群,查看最新研修信息,加强过程监管和指导。请各单位负责人、管理员、指导教师加入学段QQ群(加入时注明:单位+姓名)。

3、高中(职专)学科指导教师组由市教育局负责组建。集中地点和时间另行通知。初中、小学、幼儿教师远程研修指导教师组由我市负责组建。集中地点在教师进修学校,集中时间分别为:

4、各学段集中研修前,各学校要组织召开远程研修动员会,并组织教师进行预备培训,使每人都能熟悉研修平台,明确研修要求,学会研修方法,确保研修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中老年教师研修方式调查对策

一、调查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方式和模式的改革也到了关键期。温州市瓯海区中小学的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约占35%左右,在学校担任重要角色。虽然他们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他们在思想上面临新理念的冲击,在实践中遇到许多新的困惑和困难。同年轻教师相比,他们更加需要通过研修培训来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强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

温州市瓯海区还是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大部分学校还是农村学校,根据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省农村骨干教师的领雁工程和温州市教师素质年――中老年教师基本功升级活动等项相关要求,瓯海区非常关注中老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在2007年9月,组建了瓯海区首届中老年骨干教师培训班。

优质教育需要优质教师,需要优质培训,培训中最不容忍“豆腐查工程”。为了更好地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教育资源,探索有效的研修培训方式,我们对温州市瓯海区中老年教师(35周岁以上)研修方式进行调查。调查表参考浙江省首期教研员培训中的一张模板,请教专家进行修正设计而成。我们随机抽查了初中和小学各五所学校,其中省示范小学一所,乡镇中心小学和村小各二所,市示范初中一所,街道初中一所,农村初中二所,民办初中一所。共发放150张调查表,回收131张,有效131张,其中小学教师61人(男16人、女45人),初中教师70人(男44人、女45人)。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供研修活动组织者参考。

二、结果与分析

1.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

表1表明:有效促进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的选择排序是经验案例类占61.8%、现场分析类58.8%、同行座谈类57.3%、专题报告类18.3%和研修作业类12.2%,男女中老年教师的选项差异相近。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研修三种形式的校本研修中,认为有效的研修是同伴互助形式,如经验案例类、现场分析类和同行座谈类。同伴之间经历相近,经验相仿,能易于沟通、易引起共鸣和深度交流,效果自然较好。

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是专家引领形式,部分的专家精于理论、疏于实践,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效果大大折扣。专题报告类往往出现专家滔滔不觉、口若悬河的高深理论引领,听者一头雾水、一脸茫然而不知所措,“供”和“需”没能较好协调成一致,思维的“交叉点”不多,思维交流碰撞的“火花”也就不多,研修的效果可想而知。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是一种自主研修形式,需要较好的毅力和时间,中老年教师一般都是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又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琐事限制,研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毅力大大受影响,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的研修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表1有效促进专业成长的研修方式类型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2.专题报告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2表明:中老年教师在专题报告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53.4%选择专业授课,如针对学科专业的培训授课等等;有45.8%选择专家对话,如针对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与专家直面对话;有35.9%选择专题讲座,如专家的新课程理论、通识、教学方法等专题讲座;有30.5%选择专题论坛,如结合专题进行阐述交流碰撞等。说明中老年教师离开校园较久,学科专业知识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需要学科专业知识的更新,需要与专家交流新课程教学实践的困惑,寻求解决的办法。

表2专题报告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3.经验案例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3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经验案例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4.1%选择经验交流,如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等;有46.6%选择课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2.8%选择案例研究,如对教学实践中经典的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等;有40.5%选择教学设计,如对精心预设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和研讨等;男女选择的顺序差异相同。说明中老年教师还是习惯于一般的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主题不明确,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够;没有重视把教学中的经典课例和案例进行交流和研讨,忽视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忽视对教学预设的交流。以上现象要充分引起组织中老年教师研修活动者的重视。

表3经验案例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4.现场分析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4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现场分析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9.5%选择听评说课,如现场听课、评课、说课,互动交流,取长补短,形成共识,写出心得等;有46.6%选择课例剖析,如现场对课堂教学进行课堂实录,并进行详细的分析、交流、改进等;有42%选择实践考察,如外出观摩学习,撰写学习体会等;有29.8选择生成智慧,如现场对预设与生成的现象进行分析、交流、讨论等。听评说课研修方式的选择远远高于其它选项,说明还是习惯于同学科之间、比较传统的交流方式。生产智慧研讨的研修方式选择只有29.8%,要引起组织研修活动者的思考。可能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方式选择和认可也是比较传统的,对教学实践中预设和生成发生冲突、思考解决冲突的办法而现场生产智慧或教学机智的有效教学方法不够重视。

表4现场分析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5.同行座谈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5表明:中老年教师在同行座谈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48.1选择案例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案例相互交流等;有45.8%选择主题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中遇见共性的小话题(主题)进行交流等;课题研讨,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研究进行相互交流讨论或合作研究等;只有19.9%选择论文交流,如同行对教育教学实践中撰写的论文相互交流、答辩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在与同行座谈交流时,认为经历相近的案例、问题相似的主题的交流座谈是比较有效的。课题研究的认可度也较高,可能认为课题研究的问题具有针对性,研究的周期较长,能与教学实践密切相关。论文交流的选择很低,可能是中老年教师认为论文都是在评比和职称晋升时应付一下,对教学科研的作用不大。

表5同行座谈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6.研修作业类型中有效研修方式的选择

表6表明:中老年教师在研修作业类型的有效研修方式的选项中,有63.4%选择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如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积极撰写教学反思等;有42.8%选择课题研究,如对教育教学实践中遇见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等;有30.5%选择论文撰写,如总结提炼教育教学经验,形成教育教学论文成果等;有27.5%选择课件研制,如探索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与方法等。说明中老年教师对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思考改进教学行为方法的研修方式积极认可,这是值得欣慰和肯定的。对于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的选择,同上面的选项类似。选择课件研制的比例最低,说明中老年教师认为,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对于部分学校和教师过分追求利用大量的课件来代替板书,费力费时,又不能达到高效,要引起思考。

表6研修作业类的研修方式选择一览表n=131(男60女71)

7.中老年教师对研修活动的其它要求和建议

通过提建议和要求的形式表明,有51.7%中老年教师建议要提供更多外出学习机会和多参加研修活动,有20.7%中老年教师建议学校要建立有效激励评价制度。34.5%中老年教师提议,研修活动要有效性和针对性。有20%多的中老年教师建议组织研修活动时要多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多加强理论结合实践,多加强专业引领,加强教学方法研究,搭建平台让中老年教师展示教学经验和特色等。

三、建议与对策

1.要建立中老年教师研修机制

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建立中老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制度。中老年教师是学校一支特殊群体,也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对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活动要一视同仁,要形成“合力”。如在经费上要有保障,在外出学习培训上要同待,在在职继续教育评价上要加强等。

2.要创设适合中老年教师的研修方式

适合才会有效。中老年教师教学实践经验非常丰富,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宝贵财富。中老年教师认为有效的研修方式是教学经验和经典案例分享,同行之间座谈交流,现场问题的交流研讨。研修活动组织者在组织各种研修活动时,一定要考虑以上的因素。同时,针对中老年教师的特点,也要在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论、新的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给予专业引领,帮助中老年教师更新观念、吸取新营养。要注重中老年教师观念转变,要注重教学行为跟进。

3.要给中老年教师研修的时间和空间

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空间比较特殊。要处理好“工学矛盾”,最好在一周的时间内安排半天时间作为专门的“校本研修日”,让中老年教师们有时间参加各级研修活动,提高他们参加研修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的研修活动更具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

[3]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上)[J].中国学校体育,2007,(3).

[4]朱万银.学校体育校本研究方法论析(下)[J].中国学校体育,2007.(4).

[5]张浇娇.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参与式研修报告集[M].杭州出版社,2008,(6).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第9篇

一、切实加强培训需求调研,做好培训规划设计

各省(区、市)要对“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摸清需求,并根据本地教师队伍建设实际,进一步明确“国培计划”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设计。要根据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在职教师提高培训和新任教师岗前培训的不同要求,科学设计培训项目,确保按需施训。要重点关注未参训教师的需求,扩大培训覆盖范围。

二、进一步加大实践性培训比重,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要根据“国培计划”课程标准,紧紧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合理确定课程内容,开展主题式培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要将师德、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和信息技术列入必修课程。要切实改变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式,大力推进实践性培训,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现场诊断和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采取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进教学行为,切实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各地要加强专家库建设,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一步加大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培训项目师资团队中的比重,应不少于50%。

三、积极推动培训模式创新,不断增强培训实效性

要积极变革远程培训模式,推进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紧密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要积极进行教师培训选学探索,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满足教师个性化需求;探索将国培学分纳入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教师非学历培训和学历教育学分互认,激发教师参训动力。要加强教师训后跟踪,通过网络研修、课题研究、定期回访等模式,对教师进行有效跟踪指导。

四、严格项目规范管理和质量监控,提升培训专业化水平

各地要切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示范性集中培训项目管理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师厅〔2013〕1号)要求,认真做好参训学员选派管理、项目招投标、项目组织实施、经费使用管理、培训质量监管等各项工作。要进一步提升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学员电子档案,实行参训学员统一管理,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师资团队的培训过程监管。要严格培训质量监控,细化网络匿名评估,推动第三方评估,加强训后实效评估,及时公布检查结果。

要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中西部项目”置换脱产研修经费安排55%左右,短期集中培训安排20%左右,远程培训安排25%左右;“幼师国培项目”置换脱产研修安排40%左右、短期集中培训经费安排35%左右,转岗教师培训安排25%左右。严格培训经费使用管理,项目经费专款专用,经费须直接拨付至中标的培训任务承担机构,不得以任何名义挪用,食宿安排厉行勤俭节约,不得安排与培训无关的参观考察活动。各地要落实必要工作经费,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附件1

2013年“示范性培训项目”重点加强教师培训团队研修、特殊教育教师和体育学科教师培训,启动教师高端研修,推动远程培训模式变革,开展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设置以下子项目。

一、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对担任兼职教师培训者的6 000名中小学幼儿园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培训技能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教学和组织实施能力。开展骨干教师高端研修,将集中研修与教师工作坊相结合,将“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培训300名“种子”教师,辐射带动不少于3万名教师。

二、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对1 800名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校本研修指导能力。要对从事盲教育、聋教育、培智教育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为全国每所特殊教育学校至少培训1名骨干教师。

三、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5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其中,对2 00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重点提升其培训能力;对5万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50学时的远程培训,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高骨干教师的保教能力和园本研修能力,防止和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四、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5 000名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双语教育等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员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培训,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其中,对100名农村兼职体育教师和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探索兼职体育教师培训模式;对1 000名“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骨干培训者进行专项培训,引领各地开展教学点教师培训。

五、培训团队研修。采取集中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高等学校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的16 500名专职培训者进行针对性培训。其中,对1 500名高等学校、省级和市级教师培训机构骨干培训者进行10天集中培训,对15 000名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培训者进行50学时培训,提升其培训项目组织实施能力。

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采取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对5万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变革教师远程培训模式,建设网络研修社区,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七、骨干班主任教师研修。对1 000名中小学骨干班主任教师(包括150名骨干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为期10天的集中研修,提高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素质。

八、优质培训课程资源建设。研制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制定教师培训项目实施指南,开发教师培训优质课程资源(包括文本、网络课程和微课程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为各地实施“国培计划”和教师培训工作服务,提升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水平。

附件2

“中西部项目”和“幼师国培项目”采取置换脱产研修、短期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转岗教师培训相结合方式,对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园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一、置换脱产研修。各地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置换脱产研修模式,细化项目实施流程,落实“双导师”责任制,增加教师返岗实践环节,实现院校集中研修和优质中小学“影子教师”实践有机结合,推动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改革。要积极利用网络研修平台,探索“种子”教师培训与研修团队打造相结合的机制,切实发挥“种子”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严格参训学员遴选标准,落实参训学员公示制度,切实选拔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参训。

二、短期集中培训。要建立高等学校、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的有效合作机制,组建名师讲学团,采用名师示范课、听课评课、参与式培训等方式,实施“送教下乡”和“送培上门”,开展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培训,扩大项目覆盖范围。要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农村新建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农村中小学专兼职体育音乐美术教师、农村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校教师培训力度。边疆民族地区要对双语教师培训给予倾斜。要建立教师训后跟踪指导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辐射带动作用。

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第10篇

Abstract: The remote training is a way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ts purpose of solving their own problem of facing the real teaching. The remote training sets of experts to lead, peer support and as one of the independent study. But it is a new field for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In this paper, we elaborated the value of remote training and focaused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远程研修;价值

Key words: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remote training;value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65-02

1 高校体育教师目前的工作现状

1.1 体育课堂“准备活动”部分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老套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体育课程的不断增加,体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呈现多样性,但仅限于各专项的“基本部分”教学。而体育教学的“准备活动”部分依然停留在几十年前老模式:体育班长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班长带领全体学生做徒手操进入“基本部分”学习。当然在体育课堂中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本课是体育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课堂中“准备活动”中的“徒手操”部分是可以灵活多变的,据笔者调查发现无论什么项目的课,健美操、武术或篮球等,很少有教师根据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准备活动”部分或在“准备活动”中穿插游戏来调节课堂气氛。这种单一老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无精打采、懒散、重视程度不够等症状。

1.2 教学没有压力导致教师工作态度消极、不思进取 高校体育课不同于中学体育课,也不同于学校其它院系的课程,它没有升学压力,更没有四六级通过率的压力。再加上一些学校分管部门对体育课的不重视,导致体育教师在工作中态度消极、不思进取:认为只要保证完成学校的体育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不出现危险或较大的事故就万事大吉了。

1.3 高校扩招带来的繁重体育教学任务使部分教师对工作产生厌倦的心理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从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万人,到2002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275万人,增幅高达154.6%。然而近几年随着国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补贴政策,使得多数高校又陷入了扩招高潮。高校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多,而体育教师不变或每一年甚至几年才进一个,这种情况在一些高校已经维持了几年时间。体育课堂人数从几年前的20人左右变成了现在每一个班级近50-60人。50人左右的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不能与20人左右的课堂教学质量相比,而体育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增加了近3倍。这种长期的、大负荷且单一的体育教学使得部分教师身心疲惫,也使得部分体育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倦怠的心理。

2 高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的相关情况

2.1 问卷调查 作者走访调查了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山东财经等山东省近10所高校的公共体育部,共发放调查问卷260份,回收248份,无效调查问卷为1份。

2.2 结果分析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可知,高校体育教师每学期出去培训的几率很小,而且也仅限于几个项目如健美操、瑜伽、啦啦操、舞龙舞狮和体育舞蹈等健身类的体育项目,这几个项目的老师能出去培训也是跟此类项目的更新程度有关。出去培训几率最少的体育项目为球类、武术和田径。如下图所示:

由上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各高校每年出去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人数以及培训教师人数占总体育教师的百分比。在走访调查中还发现有的体育教师在工作十几年来从没有出去培训过,知识结构的陈旧再加上学校分管部门的不重视导致部分体育教师产生厌倦、得过且过的心理。

3 高校体育教师开展远程研修的价值

目前,中学体育教师在开展远程研修方面表现的轰轰烈烈,而且效果很好。那么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和分管部门,是否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远程研修在高校体育教师中的价值体现呢?结合现阶段高校体育教师所呈现出来的教学状态以及每所高校体育教学条件设施现状的不同,在高校体育教师中开展远程研修的价值总结如下:

①覆盖面广泛,能基本照顾到一线的所有人员;②平台可利用时间长,无论是培训期间还是培训后消化运用阶段平台都可以使用;③参训人员交流面广,所有的在线人员都可以交流;④培训成果可见度高,成果上传平台后,不仅专家和指导教师可以浏览,所有的参训人员均可借鉴。

另外,远程研修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要有时间就可以看一看,在家里打开电脑就可以和名家对话;自我支配性强、费用低等等,不用到处跑就可以共享许多优质资源。

参考文献:

[1]张生梅.远程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J].小学语文教育,2011.17.

[2]陈智慧.研修培训 提升能力[J].新教育,2011.11.

上一篇: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思品研修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