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18:30:56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第1篇

我市从**年起开始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市教师进修学校当时被确定为**省中小学校长培训试点单位,负责对全市中小学校长实施培训。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步入规范发展的轨道。至今举办了二十期教育干部培训,共计学员1283名。(现在岗440名。小学校长272名,中学校长168名。)其中,举办了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10期,参训学员835名;(其中,小学在岗校长272人,参训率100%;中学在岗校长168人,参训率100%。)举办了中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5期,参训学员209名(不包括在省、市级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举办了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2期,参训学员68名;举办了中小学后备干部培训班3期,参训学员171名。在培训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探索,注重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研究,“九五”期间,曾在《人民教育》、《中小学校长》等有影响的刊物上多次发表研究性文章,出席原国家教委在**召开的全国干训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书面发言,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分别报道我市的校长培训情况;20**年以来,我们以“九五”校长培训工作为基础,不懈努力,创造性地工作,在培养和建设素质高、业务精、善管理的校长队伍实践中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被**省教育厅授予教育干部培训先进单位、先进个人。

二、具体做法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完善机制。

首先,强化领导机构,完善运行机制。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的精神,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十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见》,我们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张艳为组长,教育局局长钱继斌等为副组长的**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市“十五”小学校长培训实施意见》。明确职责分工,进修学校主要负责制定培训计划、食宿安排、学籍管理、教育实践等;紧密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了有效的培训运行机制。

其次,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善于从事校长培训工作,有较强培训能力的教师队伍。目前,进修学校配备了专兼职干训教师17名,其中专职6人,兼职11人,全是本科及以上学历,高讲12人,讲师5人,兼职教师中有教育行政干部4人。还配备了1名专职管理员。

第三,为进一步搞好教育干部的培训工作,我市加大了对教育干部培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目前,进修学校有阶梯教室一间300座;计算机教室4间计算机200台;多媒体语音室2间;**卫星接收设备一套;并组建了校园网并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还有能满足学员生活需求的生活设备;同时十分重视干训实践考察工作。

第四,健全培训管理制度。在各期教育干部培训班开班之前,进修学校都先完善培训手续,并建立学员学籍档案(见档案材料);按照省指导性教学计划,结合学员特点,认真研究制定教学培训实施计划(见各期教学档案材料);在培训中,使用的教材是省指定的材。除按要求开齐全部课程,保证教学课时量外,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学员研讨,并到市内外一些示范性中小学学习考察,并要求写出考察报告;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培训效果加强考核测评;培训结束,严格按学籍管理规定,由进修学校填写结业证书,上报市教育局审批后颁发培训结业证书。

(二)分层施训,形成网络,注重实效。

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严格执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和《全国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的有关规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努力提高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和业务综合素质。从20**年4月起,我们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办**市“十五”小学校长骨干研修试点班(后确定为全省三个省级试点班之一),参训学员35人,研修班以在职业余研修为主,研修总课题是《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下设10个子课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与探索,骨干研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题《农村小学管理创新研究》被**市教科所确定为重点科研课题,现已申报**省干训科研课题。

我们确立了四种不同的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开展了骨干研修,普通研修,岗位培训,后备校长培训四个不同层次的校长培训。几年的培训实践证明:以骨干研修为突破口,以普通研修为重点,以岗位培训为基础,以后备校长培训为补充的培训策略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也是合乎我市教育发展实际的。

同时在市教育局和进修学校干训中心指导下,以乡镇为单位开展学校中层干部培训,我们已在城关镇、**乡进行了试点工作,城关镇第一期培训学员76人,**乡第一期培训学员62人,现已结业,培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发挥已培训校长的辐射作用,以学校为单位,在校长的指导下,开展教师培训。我们已在**镇**小学进行了试点工作,这种校本培训模式得到省厅领导和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经过几年的实践,成效是显著的:

1.促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生根开花。我市的校长培训工作,始终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要研修内容。校长通过培训,认识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探讨和研究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实施和推进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小学校长骨干研修班”的学员不仅是市、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的旗手,有的还是乡镇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的组长。在短短的几年中,创新教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垌冢镇五一小学坚持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制,尝试用素质教育报告单,其探索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校长》杂志上,**镇**小学创新教育体会文章刊登在《中小学继续教育》杂志上。

2.提高了校长的综合素质。一是提高了校长的政治思想素质。在研修中,我们坚持政治培训与业务研修并举。要求学员学习邓小平理论,进行“三讲”教育,领悟“三个代表”的精髓,告诫学员加强政治修养,反腐蚀,拒诱惑。参训校长在复杂环境中能表现出高尚的政治思想情操,率领教师站稳三尺讲台默默耕耘。二是提高了校长的创新素质。研修给校长提出了新课题,给校长开辟了另一番新天地,经过学习和探索,校长们初步掌握了小学教育科研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创新能力。为科研兴校和科研兴教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造了条件。三是提高了校长的管理素质。研修中,校长们就现代学校中师生的新特点、新需求、新变化如何实施新的管理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讨,并走出去考察学习,调整了管理思路、更新了管理观念,校长回岗后,更注重对人的管理,更注重规范管理,更注重服务管理。

(三)加强研究,不断总结,提高质量。

“十五”小学校长提高培训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在几年的实践中,我们的体会和认识是:

1.根据校长需求,结合农村小学教育实际确定培训模式。我市确定的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小学校长普通研修和小学新任校长岗位培训模式分别为“理论研修课题研究”、“理论研修专题研修”、“集中培训回岗实践总结提高”。

2.理顺培训关系,突出培训重点,确立全新的培训教学形式。第一,以课题为纲,专题围绕课题转。在小学校长骨干研修中,我们坚持以理论研修作基础,以“创新教育”课题研究为中心,坚持课题统摄专题。整个研修活动中,一切围绕“创新教育”课题研究展开,一切为“创新教育”课题研究服务。第二,以用促学,理论研修为课题研究服务。在理论与实践,学与用的关系上,坚持从理论着眼,以实践为落脚点,从实践出发,针对性地教、有的放矢的学,促进学用结合,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第三,以讲导学,教员围绕学员转。培训始终以学员为中心,把培训的主动权还给校长,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员主动发展。干训教师不光在“讲”上下功夫,更要在“导”上花气力,学会点拔,善于帮扶,巧于指导,培养校长的研修能力。第四,以学促“变”,研修培训为“创新教育”服务。培训不坐而论道,也不搞就事论事,而是紧密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边学边议、边学边思、边学边用,把研修过程变为研究“创新教育”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和增强办学效益的过程。

3.加强研修管理,优化考核评价过程。“十五”校长培训比“九五”培训内容更开放,形式更灵活,学员的自主性更强,自学研讨的时间更多。针对这些特点,管理要与之相配套,我们推行了理论研修统一要求、严格管理,实践活动分别要求、统一评价的管理办法。在几年的校长培训实践中,我们对提高培训的考核办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总结,初步形成了我市小学校长提高培训学员考核办法,制定了《**市小学校长骨干研修和普通研修学员考核办法》,具体作法是以理论研修评价为基础,以课题(专题)研究评价为重点,实行环节监理,抓好阶段督查,致力总评提高,注重自我评价,落实民主评价,以评促学,把评价过程变为学员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三、努力方向

1、继续抓好常规培训。对已接受过任职资格培训的校长,在“十五”期间要有70%的校长接受累计不少于240学时的提高培训。对全市50岁(含50岁)以下在岗校长普遍进行不少于40学时的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技能的专题培训。经过考核,要求中小学校长分别获计算机初、中级合格证书。

2、继续加大委托培训工作的力度。按照教育部全国中小学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模式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

3、加强干训基地建设,为多元化培训模式的实施提供必要条件。首先配齐配好干训人员,教育局和进修学校要对干训人员安排从数量和质量上给予保证;加强干训教师的培训,通过委托培训、挂职锻炼等培训方式,加强全体干训教师的多方素质的提高培训;加强培训基地硬件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尽快着手进行干训网页建设,开展校长网上培训,通过与网络设施好的院校进行资源共享等方式开展培训。

4、充分发挥小学、初中、高中和职业高中校长工作研究会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术研究和经验总结,将大量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提炼,上升为新的教育理论,不断丰富教育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围绕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教育行政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培训模式;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01―08

自《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决定实施全国“百万校长培养计划”以来,我国已有几百万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各级各类的培训。无论是从培训的范围、培训的层次,还是培训的类别、培训的规模,都是世界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但由于培训定位的行政取向和培训过程的随意性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和主动性较差;由于缺乏对培训对象专业发展需求和认知特点的研究,导致参培校长对培训的认同度较低,培训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其发展瓶颈就在于培训课程和培训模式对当前教育发展和校长自身发展的不适应,关键在于要从校长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的视角出发,解决校长培训质量和效益问题,尤其是校长培训模式创新,给予校长培训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在更为基础性和更具针对性的方向上给予理性引领和实践探索,以此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方面给予符合校长发展规律以及培训活动自身规律的行为选择和政策导向。

一、“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建构模型解析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实现一定培训目标而实施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培训模式既是对培训课程实施概念化的体现,也是培训课程实施的载体,做为链接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培训模式的设计既需要考虑到培训课程的特点,也要考虑到校长的认知特点。由于现有的培训课程是学科本位的,以系统学科知识和管理理论作为校长学习的主要内容,缺少对能力技能培养的实践知识,导致现有的培训模式远离工作情景,系统理论的学习产生的“惰性知识”较难与校长原有的知识结构生成出新的、校长需求的知识。

校长培训模式创新就是要探索一种适合校长自身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使其能充分促进校长专业发展。这就体现在要深化现有的校长培训模式和拓展新的校长培训模式。“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就是应校长的培训需求,基于校长的认知特点和校长所需要的实践性知识,为校长的专业成长所创造的一种专业化培训模式。

(一)“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内涵界定

校长培训模式,就是在一定的培训理论指导下,为达到特定的培训目标,培训者、受训者、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诸要素之间形成的结构及其运作机制。模式最突出的是形式体现在培训完整程序或环节上,是活动形式总的概括。培训模式就是整个培训的特点和样式,包含培训的各个要素,是由多个小的培训方式构成的。

案例教学是最早广泛运用于医学和法学专业人员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将已经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培训,是在专家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参培学员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校长学员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慨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培训方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就是培训者根据一定的培训目标,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校长参训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专家与校长、校长与校长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校长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的综合培训模式。

(二)“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关键要素

1.参培校长是培训的主体,是有独立思想、自主思考能力的参与者。在培训之前,校长学员要收集案例、整理案例;在研讨中,校长学员要主动发言,谈出个人的独立判断;课后将讨论的案例进行反思,撰写案例报告。

2.在培训中要创设情境,调动校长参与研讨的热情。校长学员积极主动参与,需要讲课专家的调动。通过研讨使校长学员不断产生新的思考,专家也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者转换为学习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3.校长和专家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案例教学培训是在校长和专家之间搭建了交流、对话、合作的平台。他们之间呈现的双向或多向动态的信息交流、沟通是动态的、发展的,培训将成为校长和专家之间具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的载体。

4.案例教学培训是“案例教学”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产物。案例教学不排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好的案例必须有足够的理论知识的支撑和阐述。案例教学的本质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5.案例教学培训重视校长学员对每个案例进行分析和平解决问题、共同研讨的思考过程。校长参与研讨的深度和广度对最终的结果起决定作用。

(三)“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实施条件

1.授课专家必须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熟悉学校管理的流程和机制,能有效地对学校案例进行研究、判断、引领。

2.校长学员和专家都要对案例的内涵和外延做深入的研究,并依条件创设性地开展案例教学。

3.在校长和专家之间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形成一个互动的过程,从教育观念到实施程序以参与、互动和反思为主要推动力,实现校长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专家的积极引导、有效促进。

二、目前在实施“案例教学”培训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作为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有效连接模式,既能训练参培校长的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也是在校长培训中较为理想的培训模式。但在培训实践中还存在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才能使校长培训更具实效性、提升质效性。

(一)案例教学方式缺乏全面性,制约校长学习的实效性

案例教学培训,多以案例作为培训授课的支撑,但对于学校案例的使用和开发还处于比较浅层次阶段,往往将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两个概念混淆。校长学员比较认同对来源于实践的案例、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讨论。而授课教师往往举例来说明一个具体问题,这和界定的案例教学有较大的区别。这说明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还未全面开发,举例教学需要进一步上升为以案例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

(二)培训案例来源受到限制,局限校长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的“人工化”、“不切合实际化”使参培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虽然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对于训练校长思维和提升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模式,但培训专家很少有做校长的经验,很难从学校实践中获得的第一手真实案例,其案例来源基本上都是二手材料。这就使案例教学培训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三)案例教学培训设计不良,影响校长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教学培训与课堂讲授式培训的不同就在于校长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动交流。但在培训中,一方面授课专家的“一言堂”忽视、排斥了校长的事迹经验,而用其教学主体的地位使传授的知识合法化,以使其在整个培训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大降低了校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校长对案例准备不充分,课堂讨论实效性差,校长又没有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查阅相关的理论和原理,就不能对课堂中所呈现的案例进行分析、解释、讨论。在案例讨论中,还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教师先入为主,校长的思路受到局限,无法启发校长们以批判的视角对案例进行研讨。

以上问题说明:“案例教学”培训模式需要在各个环节设计上形成有利于校长参与学习的机制,从案例收集、案例讨论到形成案例报告都要确保每个校长参与其中,并扮演好设计者、引导者、推进者、激励者、调节者、挑战者、总结者的角色。这既有助于校长价值判断标准的形成,又有利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形成,还可以激发校长自主深入研究,更有利于校长理论高度的提升和升华。

三、构建“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实践探索

多元化的校长培训需要要有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与之适应。根据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总体趋势、要求以及中小学校长队伍素质发展水平,我们在全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理性研究和实践探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一)提升对实施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重要意义的认识

提升校长的专业化素质与能力,对校长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提升办学质效意义重大。而有效的校长培训模式的开发无疑是重要的关键一环 。

以往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培训形式单调枯燥,校长培训多是讲授灌输方式,从书本到书本;学员处于被动的地位,校长作为“受训者”,只能是被动地听课接受信息,没有主动参与培训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干训教师的教学要求固定、划一,积极性与创造性受到压抑。尤其是培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严重弊病。即受“知识本位、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讲授本位”等陈旧的传统教育习惯定势的影响,校长培训存在着严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基本上是一种“以行政指令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即便组织开展了一些诸如学校考察、参观,现场示范、调研等实践活动,也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只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这样的培训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初级层次,严重制约着校长培训工作的质效,影响了校长素质的适时提高。

积极创建和开展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工作,能有效地破解了校长培训“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有力地促进和提高校长的专业化素质、提升校长新课改的领导力,促进学校推进新课改、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因此创建校长培训的“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价值的意义。

(二)开展中小学“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课题研究

《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研究》已经立项为吉林省省教育科学重点课题,基于“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实现目标、培训宗旨、培训原则、培训特征、培训流程进行研究,以此使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有一个更加有效的理论支撑。

1.《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研究》将实现以下多元目标:

(1)开发一批典型的校长案例和学校案例,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改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引领。

(2)有力地促进中小学校长学员素质的提高,提升校长实施新课改的领导力,推动学校的新课改。

(3)破解长期以来困扰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难题,将使干训教师与校长学员“双满意”。“理论与实践分离”是干训工作者和校长学员十分关注、孜孜以求破解的“老大难”问题,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将切实地解答这一难题,给干训工作者和校长学员以信心、激励和希望。

(4)开创一个有效的校长培训新模式,提供新鲜的理论和经验。

(5)有效地促进吉林省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不断发展,提升培训质量、培训水平、培训层次。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将成为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一条主线、一个品牌,也标志着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2.《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研究》将界定培训宗旨、培训原则、培训特征、培训流程以及培训创新之处。

(1)培训宗旨界定为2层含义:一是服务于校长专业化需求,提升校长的专业发展能力、新课改领导力。二是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学校管理。

(2)培训原则界定在3个层面: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家讲授的专业知识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结合起来;二是校长、学校案例形成过程与校长反思、积累、提炼、挖掘案例相结合;三是校长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专家的积极引导、有效促进相结合。

(3)培训特征体现在:案例教学培训是使专家和校长学员直接、共同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案例中的问题进行任知研究、讨论分析、总结提升的方法。突出的特质是把校长学员带入特定的案例情境之中,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发现、思考、研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增强实践能力。由此生成出“迁移机制”和“创新机制”,促进主体反思和自我生长。

(4)培训流程主要体现在:培训前的准备阶段―梳理案例;培训中的实施阶段―讨论案例;培训后的总结阶段―形成案例几个方面。校长参培是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主体角色,也是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完成感知和升华自我的过程

(5)在理论上,此培训模式系统梳理了校长培训中的核心问题,丰富了案例教学模式的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成人学习理论、继续教育理论进行了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在实践上,此培训模式是校长培训实践的有效突破。打破了以往培训的“三中心”,发挥了校长的主体作用;开发了较丰实的典型案例,使参培校长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吉林省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实施过程及实践范式

1.“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实施的运行过程

吉林省在实施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过程中,经历了“试点开发”、“理论完善”、“组织推广”、“实践总结”等几个阶段。

“试点开发”以吉林市昌邑区为试点,在全省召开了第一个吉林省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现场会,作为实施“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引领。全省有300名中小学校长、市州教师进修院校干训培训者、培训管理者参加了现场会。

“理论完善”是在吉林市昌邑区现场会取得成功试点后,及时总结其经验,进行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理论完善”工作。在全省征集的1100多个中小学校长管理案例中遴选出105个优秀案例,出版了《中小学校长管理案例》作为全省“案例教学”培训教材。对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进行理论建构和理论研究。经过申请和专家审核,把《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研究》立为吉林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

“组织推广”是在全省6个地区(长春、吉林、四平、松原、通化、白山地区)的15个县(市、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工作,参培校长达到2000多人。

“实践总结”是经过相关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发表了多篇思考、探析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文章,其实施策略得到教育专家、培训同行的肯定,并有了以下4点收获:

第一,参与培训的校长形成自主学习、主动交流和研究反思的共同体。案例教学是基于案例的学习,校长在参与案例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学习、研究的实践者。

第二,增强了中小学校长的实践反思能力。中小学校长在培训中要经过案例设计、参与研讨、案例改进的全过程。通过阅览文献、深入讨论、理论提升和案例分析,形成研究意识、掌握反思方法、培养研讨素养,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促进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案例教学培训中,中小学校之间相互开放、相互交流、经验分享、共促发展。

第四,提供和开拓了中小学校校本研修的路径。在案例教学基本“范式”的基础上,创造适合不同中小学校校长的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2.吉林省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实践范式

实践范式之一:案例教学-“观、议、导、省”培训模式的实践范式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有中小学75所(含乡镇、村级),中层以上干部356人,副校级以上领导220人。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本着“层级培养、名优带动;分岗培训、全员提高;创新模式、提高实效;建设基地、示范引领”的培训策略,以案例教学培训为基本培训模式,积极构建适合本地实际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提出并实施案例教学-“观、议、导、省”培训模式,这是一种主要针对提升校长教学领导能力的培训。

观:观看“实例”-实践现场-集体备课现场、课堂现场、培训现场、管理实践现场,以提供创设情境的现场和研讨交流的案例、素材。在“观”的过程中,要眼观、耳观、心观三观同步,整理出“观”的意见和建议,为“议”做好前提准备。

议:互动研讨。校长学员针对现场案例感悟的收获、问题、困惑进行互动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互动研讨教学的培训目的。

导:专业引领。授课专家根据校长们在“观”、“议”中生成出来的新思维、新问题,进行专业引领和理论提升以达到校长学员提高认识、总结规律、提升能力、内化吸收的目的。

省:总结反思。培训者引领、督促校长学员对自己在培训中的“参与度”、“准备度”进行客观反思,对培训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进行凝练、总结和及时梳理、深入思考。以此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提升自我。

案例教学“观议导省”的培训模式,经历酝酿、尝试、发展、完善、总结等五个思考、实践历程。也展示了是松原区开展校长案例教学培训的发展过程。

一是酝酿过程。在全区举办校长培训“走进新课程-案例教学”现场培训会上,通过“观看课例、自主评课;教研员现场指导评课;实验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座谈;看实验材料展示;参培人员交流体会”等,对参培校长实施培训。

二是有效尝试。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学校集体备课空洞化、形式化、低效化的实际,开展了教学校长参加、以“集体备课研讨”为主题的案例教学现场培训会。参培校长“在现场中学、在研讨中议”提高了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三是引领发展。在观、议的基础上,对参培校长进行专业引领、理论升华。使培训方式的“空对空”变为“面对面地听、评者多方互动、细节导评、共同研讨”。

四是完善阶段。在对教学校长实施案例教学培训的过程中,通过“观、议、导”之后,结合专家建议,又增加了“省”的环节,以此形成参培校长的内化反思、总结提升。从而也形成了完整的、具有特色的“案例教学―“观、议、导、省”培训链。

五是总结提炼。通过对中小学校长进行“观、议、导、省”案例教学培训,松原市宁江区的中小学校长整体素质明显提升。

实践范式之二:案例教学-“校本培训”培训模式的实践范式

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教育局确定了以“提高培训质量为重点,以拓展培训类型为抓手,联系实际创新思路,加强培训力求实效”为培训方针,确定铁东区校长培训的工作思路是:“遵循一个宗旨、坚持五个原则、构建一个体系、形成一个机制、实现一个目标”,遵循干训工作为新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的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注重实效、改革创新、案例教学的原则;构建适合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为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培训体系;形成“行政宏观管理、学校依法施训、校长自主学习”的培训运行机制;通过培训实现促进中小学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即达到提高校长的政治理论、教育理论素养、专业科研水平、学校管理能力的目的。

(1)铁东区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校本培训”模式的内涵界定

在校长培训中,立足于“校本培训”,开展案例教学,以有效发挥学校、校长及管理团队自身的优势、辐设、影响作用的培训方式。“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本,培训主体是学校的中层以上的干部。即基于学校内部的培训。“案例教学”是基于校本培训开展成功、有拓展意义的学校、校长为“案例”,开展专业引领、经验分享的校长培训活动,使校长培训富有成效。

(2)铁东区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校本培训”模式实施流程的四个维度。

第一,确定培训主题、选定案例学校。确定主题、选定案例是实施校长案例教学-“校本培训”模式的前提。铁东区确定了6所学校为案例学校,每个学校有不同的案例主题,使参培校长在培训中根据各自学校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案例研究,以达到案例、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第二,指导案例学校,开展校本研究。在铁东区所管辖的六所学校确定试点校,在全区召开案例教学-“校本培训”培训现场会。

第三,深入案例学校,进行交流活动。在指导学校校本研究的基础上,培训者深入到学校具体开展培训活动,进行实际有效的培训交流。组织全区相关校长,针对主题案例进行现场直观培训,收到很好的反馈效果。

第四,组织学员反思,形成激励评价。对每次进行的“校长案例教学校本培训”都有校长学员总结反思,培训部门进行综合评价,以形成“校长案例教学校本培训”所培植的长期效应。

通过实施校长“案例教学”“校本培训”的模式,改变了在以往培训中的教师唱主角、学员被动接受的状况,使理论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校长学员在置身于具体案例的研讨中,增强参与意识,有效调动了校长学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也充分发挥了教师和校长学员的“双主体”作用。

实践范式之三:案例教学―“读书、写博”培训模式的实践范式

吉林市昌邑区所辖5个乡镇,有57所中小学,副校级以上领导干部185人,中层干部214人。在总结“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校际考评调研’培训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又结合“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特点,探索实施了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读书、写博’培训模式”。为昌邑区校长培训拓展出新的路径。

(1)实施校长案例教学“读书、写博”培训模式的实践基础

在进行校长培训的过程中,昌邑区对校长的读书兴趣、读书类型、读书态度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了在全区校长中有超过90%的校长喜欢或非常喜欢读书;有超过80%的校长非常喜欢读书;有40%的校长能在读书的同时主动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而喜欢读的书籍大体有:成功励志(63.77%),教育经典(56.52%),管理科学(42.02%),教研课改(37.68%),时事政治(33.33%),人文著作(26.28%),大众娱乐(17.39%),其他(20.29%)。说明校长读书有目的性、有良好氛围、有读书愿望。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校长“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系统读书、面对读书也有为难情绪“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昌邑区认为开展以中小学校长读书为主的案例教学活动十分必要,尤其是以“校长博客”为平台,开展“读书、写博”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研究,对拓展校长的办学视野,提升校长管理站位都具有现实意义。

在此基础上,昌邑区开展对全区中小学校长实施案例教学“读书、写博”的培训有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实施校长案例教学“读书、写博”培训模式 的操作流程

前期准备。第一阶段对全区中小学校长进行读书现状和阅读需求调查,了解校长的读书需求,撰写《昌邑区中小学校长读书现状调研报告》。第二阶段根据调查结果,拟定出《昌邑区中小学校长“读书、写博”推荐书目表》供校长们参考。书目中有必读书目、选读书目。第三阶段,制定《昌邑区中小学校长“读书、写博”工程实施方案》。第四阶段在全区中小学校长中公布上述方案,启动校长案例教学“读书、写博”培训。

培训主题。根据校长的培训需求,在培训中确定了提升办学理念,特色学校建设;感悟科学发展,拥抱教育理想;品读教育经典,提升职业品质;分享管理智慧,实现专业成长;品位文化盛宴,享受阅读幸福;领略校长风采,实现教育创新等六个主题。列出了50条书目供校长选读,提出了读书“四步流程”:即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实践感悟、互助提升。使校长在培训中,带着任务读书;自主研读书籍并主动在博客上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在教育实践中感悟反思;达到校长共同提高的效果。

搭建平台:

平台之一:专家引领,站位指导。

在进行校长培训中,针对“读书、写博”特点,聘请国家、省市区培训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实现专家高站位引领和指导,使校长们增强对案例教学“读书、写博”培训模式的认识。

平台之二:读写结合,内驱提升。

依托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建立了昌邑区中小学校长博客群(有246名校长参加),开展读书写博活动(原创博文已有641篇)。通过读写结合,使校长们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在共享读书成果的同时,也促进校长个人的成长。

平台之三:读书交流,经验分享。

举办《昌邑区中小学校长读书论坛》活动。以《论坛》为载体,交流读书体会,分享读书经验和办学经验,以此达到分享智慧、交流经验、相互学习的目的。

平台之四:案例剖析,提高升华。

借鉴于“案例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有效实现学用结合的特点,把案例教学与读书写博有机结合起来,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有了实施的平台,使“读书、写博”有了实施的载体,更进一步促进了校长的素质提升。

吉林市昌邑区通过实施校长案例教学“读书、写博”培训模式以来,校长的教育反思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学校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呈现出校长读书带动教师读书,建设书香校园的局面,为学校内涵发展找到有效支点,为校长专业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新的平台。

实践范式之四:案例教学-“网络校本研修”培训模式的实践范式

吉林省白山地区临江市把校长“网络校本研修”作为该市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特色。在形成了“六步三式”、“四位一体”的校长培训模式基础上,从临江市教育、学校、校长的实际出发,科学谋划,精心安排,突出特点,全员参与,取得了良好的实效,促进了全市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并在三个维度上体现了“网络校本研修”是临江市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实践范式。

(1)搭建平台,有序开展

整合资源,引领培训。为了全面推进校长“网络校本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临江市组织了各中小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分别就 “网络校本研修”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对全市中小学领导干部进行“网络校本研修”全员培训,并建立博客群组、QQ群组,进行了示范教学,解决了校长在网络学习中存在的困惑,进一步增强了对网络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校领导干部对“网络校本研修”的认识。

选择载体,搭建平台。临江市中小学校长“网络校本研修”平台由三部分组成,博客群组、网络邮箱群组、QQ群组构成。博客群组主要依托吉林省教师博客网和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建,由教师进修学校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参与系统管理吉林省教师博客网站。全市286名中小学校领导(含中层、后备干部)都建立了自己的博客,申请了网络邮箱和即时通讯QQ号码。并对全市中小学校长网络校本研修平台资源汇总成册,建立了完备的校长网络校本研修通讯体系。

促进反思,重视实践。开展全市中小学校长“网络校本研修”研讨会,内容包括:网络研修的途径与方法、网络研修与校长的管理艺术、网络的发展对校长工作的挑战、如何引领教师开展有效的“网络校本研修”等等,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校长网络校本研修深入有序开展,使校长在学中干,在干中思,在思中学,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获得了质的飞跃。

课题引领,务求实效。在开展“网络校本研修”案例教学培训实践活动中,以行为研究为主体,确立了《农村中小学校长网络校本研修策略研究》课题,目前,课题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①校长网络研修水平整体提升。有10名校长成为博客之星、18名校长的博客成为热门博客、10名校长的博客成为推荐博客,形成了一批丰富多彩的特色博客。共建立了30个学校群组,有286名校长建立了博客,日志8800多篇,有100多篇文章被评为精华,在吉林省教师博客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②成就了一批案例博客。以优秀校长的原创作品博客为案例,以反映学校教育生活为主题,多数校级领导干部能把自己的工作经历、学校管理经验与校长修养融为一体,反映出临江市校长的成长历程和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丰富了校长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热门博客;③带动了教师博客网络研修和学生博客网络学习发展。在校长的引领下,教师和学生们的博客网络研修也丰富多彩。有的学校为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建立了“中学学生群组”,多数学生针对早恋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反映了青年学生身心健康的诸多方面,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素材;④推出了一批热门博客群组。创建的“临江教师”群、“吉林省骨干教师”群、“信息技术教师”群、“英特尔未来教育”群,成为吉林省教师博客网上的热门群组,带动了全市校长和教师博客网络研修。

(2)积淀素养、注重内涵

校长“网络校本研修”展示的文化内涵是校长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重要表现,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情况下,校长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校长中开展建立博客进行网络校本研修,培养校长信息化学习素养,把校长信息化学习与网络校本研修结合起来,用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培养校长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是“网络校本研修”的培训目标所在。通过结合国家教师远程教育项目,积极推进校长“网络校本研修”工作;把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新课程部级远程培训项目课程《学生学习》、《教师成长》、《课堂教学》放置在“白山市校本研修”博客群组上;组织中小学校长利用已经建立的博客开展远程学习,并把学习心得日志在校长的博客上;解决了基层校长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

(3)交流合作,拓展空间

通过“临江教师”、“吉林省骨干教师”、“信息技术教师”、“英特尔未来教育”等博客群组,加强与全省校长、教师的研讨交流,形成了聚集效应。校长之间进行网络实时交流学习各自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网络研修的经验,提高了中小学校长的网络研修水平和专业素质。

实践范式之五:案例教学-“科研模式”培训模式的实践范式

吉林市永吉县在以往运用“名校带培”、“以赛促学”、“以辩促学”等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开发了“校长培训案例教学科研模式”,不断提升校长培训工作质效。

“案例教学科研模式”就是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结合学校管理案例开展课题研究,让中小学校长、教师直接参与、共同对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有目的、有计划、有措施地引导中小学校长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剖、分析和研究某一个或某几个教育教学管理事例,从而使所学理论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同化或升华。

“校长培训案例教学科研模式”实施主要有五个环节:专家讲座,点评案例,师生互动,课题引路、名校体验。这五环节分两个层面来完成,一是理论素养提高,二是校长实证研究。

①专家讲座:根据培训需求,设立培训专题,由专家做教育理论的讲座,提升校长专业理论水平。②案例点评:让参培校长提供各自办学案例(管理案例、教学案例等),专家进行诊断,与参培校长共同讨论案例、研究案例、案例点评(专家点评与同伴互评相结合),丰富案例,以此提升参培校长的办学能力、管理水平、教学水平。③师生互动:讲课专家结合参培校长的实际案例和培训需求,在讲课过程中与校长进行现场互动,为校长提供的“案例”解惑答疑,提出指导意见。④课题引领:在完成以上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参培校长每人基于办学实际、学校“案例”,有针对性地设立、开展“案例”课题研究(校本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案例”研究为依托,提升校长的研究力。⑤名校体验:在培训中,让参培校长作为“影子校长”置身于省内外优质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境中,以“影子校长”的身份参与其完整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该校教育教学典型事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引起共鸣,产生感觉,获得真实的体验与理性的感悟。激发参培学校校长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参培校长的学校领导力。

“校长培训案例教学科研模式”有力地推进了永吉县的校长培训工作,全县中小学校长素质明显提高。三年来,被评为各级各类好校长、名校长67名;校长们的理论水平也有显著的提高,校长科研论文有20余篇在部级刊物上发表;50余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全县中小学校长管理水平明显升位。与过去相比,学校管理规范了,纪律严明了,秩序井然了,师生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到目前为止,全县有5所学校被评为市级以上一类一级校,有15所被评为市级最佳管理学校,有20所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先进学校。全县中小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得到了提升。全县78所中小学,经过深入研究与实践,都形成了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理念,校长们抓住了学校发展机遇,使学校步入健康和谐的发展轨道。

实践范式之六:案例教学“一点一题”培训模式的实践范式

吉林省梅河口市以“一点一题”模式作为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实践范式,体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校长培训,适应了不同层次校长的需求,得到了校长们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一点一题”模式的基本流程归结为“五个一”即:选择一所点校、确定一个案例、制定一个方案、进行一次操作、解决一个问题。

(1)“点”就是选择一所“点校”,也就是在办学经验或办学教训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围绕办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如何加强农村小学校舍建设;如何做好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学校怎样以人为本,创建平安和谐校园等内容,取其一作为一个案例,通过在点校开展案例研讨交流活动,有针对性地对校长进行专题培训,提高了培训工作的实效,深受校长欢迎。

(2)“题”就是问题,是指贴近中小学校长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疑惑而需要急于解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中小学校长在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课改理念,注重新的实践,领导和组织教师开展新课程改革工作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由此,把以上的问题作为一个“题”,形成一个案例,通过研讨交流的培训研修,解决办学中的实际问题。

梅河口市经过几年对校长培训案例教学“一点一题”模式的尝试,改变了传统的培训方式,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校长的管理能力。有以下质效显示:

增强了校长理论功底,提高实践能力。按“一点一题”案例教学流程,培训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前,都要根据所选问题,认真准备案例材料,做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为校长提供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结合案例进行理论培训。

增强问题意识,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一点一题”案例教学模式,就是针对校长在学校管理中所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通过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学习点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举一反三,促进校长善于发现自身存在问题,认识问题的危害,有利于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校长相互学习,促进自我发展。“一点一题”案例教学模式,为参培校长搭建了相互学习,相互研究,相互借鉴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校长的专业化发展。通过学习点校校长管理经验,校长们重新认识自己,设计自己,发展自己。仅 “十一五”期间,有5人被评为省科研名校长,有4人被评为名校长,有30余名中小学校长参加部级、省级骨干校长培训,有6名副校长被提拔到校长岗位,有2名小学教学副校长被安排到名学校任职。

中小学校长“案例教学”培训模式,是基于多元化的校长培训模式中一种具有针对性、有效性、实践性的培训模式。在紧紧围绕校长培训的具体目标、实际要求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岗位校长培训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案例教学”培训模式的实践范式,会更加有效地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效性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吕蕾.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林森. 吉林省基础教育干训蓝皮书[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4]娄南平.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培训模式的建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

[5]夏芳.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

自1993年国家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决定实施全国“百万校长培养计划”以来,我国开展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已经整整20年。20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虽然在培训目标界定、培训需求确定、培训课程设计、培训模式选择、培训师资培养、培训评估实施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中小学校长培训更深层次的系统运行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实效性的角度,还需要基于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视角为培训提供更为有效的培训模式专业化保障,在为更基础性和更针对性的方向上给予理性引领和实践探索,以此在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方面给予符合校长发展规律以及培训活动自身规律的行为选择和政策支撑。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中小学校长培训是对校长专业化发展和专业化成长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从中小学校长职业的专业化转变层面的角度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校长职业从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校长个体的内在专业结构(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质)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基于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给校长群体、个体带来的专业化提升和成长优势,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管理学校的能力。

(一)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现状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的起始时间比我国略早, 培训模式也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模式:

1.问题中心模式

上世纪90 年代初, 美国将医疗教学模式引入到校长培训中, 该模式以校长已有知识为基础, 以获得管理技能为培训目标,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校长积极思考, 鼓励探寻问题解决的新见解、新方法。主要包括问题设计、问题探究、成果汇报、评价反馈四阶段。该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 以问题为导向 , 校长是主动学习者, 教师是促进和设计者。

2.同辈互助模式

该模式由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教学管理研究所设计, 以教学特性、校长需求及成人学习特点为理论基础, 强调为校长提供批判性检查自己和其他校长行为的机会, 培养校长全新的思考及思维方式。校长通过观察在相互学习、探讨中反思个人管理行为, 通过自我反思、借鉴, 提高其管理能力。操作过程包括

观察、反映式访谈和领导结构框架构想三要素。

3.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模式

国外校长培训中心试图参照医疗、建筑等行业的做法,把培养目标定位是培训教育管理专家。强调校长的自主学习是成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培养校长称为反思实践者。

4.辛迪加模式

辛迪加模式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 它采取全封闭式的讲座、个案研究、参观学校、辛迪加小组讨论等完成对校长的培训。按照校长经历组织设计工作并促使合作, 让校长轮流当主席, 加深校长之间的认识与了解,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培训过程以辛迪加小组( 3 -20 人) 为单位, 以研讨会形式, 讨论采取头脑风暴法。校长最少担任一次专题讨论主席和秘书, 当地教育行政官员倾听后要做出评论和建议。培训学院帮助校长运用知识, 营造辛迪加学习氛围, 并将培训过程制成影像资料, 再分析各自的表现, 提高自我认识的客观性。[1]

5.校长专业资格模式

英国教师培训署根据《国家校长标准》, 先后推出《 国家校长专业资格》( NPQH) 、《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 ( HEADLAMP) 及《在职校长领导计划》( LPSH) 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校长培训计划 。现以NPQH 为例:NPQH 是校长上岗的必要条件, 是英国现有三个校长培训计划中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多、程序最复杂的一个计划, 分为申请、入门、发展、最终评估四个阶段。只有通过最终评估的校长, 才有资格参加校长岗位竞聘。

通过实施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注重了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使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促进了各国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提升。

(二)实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现实选择

我国的中小学校校长培训工作自“八五”以来,至今已经经过了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团体到个体、由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过程。从全国一统、自上而下的简单化组织培训到统一与多样化组织培训相结合,从看重校长队伍(整体发展需要)到看重个体校长(个性发展需要),从校长一般职业培训到校长专业化发展,使中小学校长工作逐步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同时,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也进入了校长培训的“高原期”、“沼泽地”阶段。从多维认知的一般视角看,在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管理、培训质效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整体要求,在运用培训模式中还出现如下问题。[2]

1.在培训定位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培训工作的核心元素。

2.在培训实效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作培训工作的核心问题-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 3.在培训研究上,还没有把校长培训模式当做校长培训研究的主要课题来深入研究。

4.在培训系统上,还没有完整准确地把握培训模式的实质性问题,在理解上表面化、肤浅化。

5.在培训模式选择上,还不能切合实际、专业化、科学化地运用培训模式,在培训模式的选择上出现盲目性、随意性。

凡此种种,体现出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培训模式的视角上出现了培训定位、培训实效、培训研究、培训系统、培训模式等方面的不适应和不协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以上问题缺少对校长工作实践的关注,没有对校长培训需求做深层次的调查分析。尤其是对校长培训模式的整体把握,其工作的结构和逻辑还不能满足校长工作的实际需要。[3]

基于对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中存在的问题和对当前校长培训研究的反思,可见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系统虽然在组织架构和课程设计、培训模式及培训实效上已经取得成效,但从培训运行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的视角看,还需要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定位上为培训的专业化提供现实保证,在更为基础和更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模式专业化上做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培训实施的载体就是具体的培训模式,通过一定的培训模式,实现特定的培训目标。培训模式主要是指,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校长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校长与专家应该设计什么样的情景进行学习?基于校长的认知特点和校长的实践性知识形成需求特点,探究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对于当前中小学校长培训整体工作而言,既具有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界定: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获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实现一定培训目标而实施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培训模式既是对培训课程实施概念化的体现,也是培训课程实施的载体,做为链接理论和实践的中介,培训模式的设计既需要考虑到培训课程的特点,也要考虑到校长的认知特点。由于现有的培训课程是学科本位的,以系统学科知识和管理理论作为校长学习的主要内容,缺少对能力技能培养的实践知识,导致现有的培训模式远离工作情景,系统理论的学习产生的“惰性知识”较难与校长原有的知识结构建构出新的知识。[4]

因而,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基本条件就是需要与校长的工作情境高度相关。也就是说: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即:“自上而下”的了解校长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和指导,给予显性知识的教学与指导;“自下而上”就是在教学情境中解决问题、实施教与学,给予隐性知识的教学指导。

校长培训需求分析模式就是“自上而下”的专业化培训模式之一。这种模式针对当前校长培训中对校长调查不足的现状,通过有计划有步骤针对性的需求分析,调查校长专业特点、结构素质、能力水平等,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培训课程。在培训需求分析过程中,校长能系统思考学校及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定量研究的方式给予校长和培训机构有关校长专业发展特点和水平的描述,揭示校长专业发展结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的特点是定量化、程序化、易操作、结论明确,便于对校长培训进行分类分层指导。

校长培训案例研究模式也是“自下而上”的专业化培训模式。案例研究能提供给校长虚拟情境,使校长们更有利于在案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并将校长所熟知的管理事件典型化为案例,在教学中进行讲述,使培训内容能够贴近学校实践,使案例研究成为联接理论和实践的契合点。案例研究模式的重点:在于培养和发展校长的判断力、系统思维力,解决处理问题的能力,其重心是培养校长的研究方法、思维范式、研究能力上。

校长培训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都是“自下而上”的专业化培训模式。

同伴互助模式(简称pal)是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的教学管理研究所创设的,这一模式就是将模拟问题情境深入至现实情境,并以旁观者的站位观察情境中的校长行为及决策,使校长在角色转换的时空中,体验如何超越事物本身实践系统思考和理性分析。旨在为校长提供机会,回顾与检验自己的日常行为,思考行为和意图是否一致。校长通过地位相当的同伴帮助和支持,进行知识和技能学习。同伴互助的整个过程包括在理论框架指导下,参培校长进行个人反思、观察同伴,相互诘问,共同讨论、改进实践。通过互助式学习提供结构化、有始有终的反馈,有利于校长们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改进不足、相互学习、交流问题、增长经验。“同伴互助”还包括同伴指导、同伴示范、同伴教育、同伴咨询、同伴监督、同伴评估等。[5]

校长培训问题中心模式是集系统思考、实践、学习模式之大成,将思维训练、能力提升集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体现校长学习的本质和特点。只有当学习是基于现实工作中的问题,学习的所有权才能由校长把握。“问题中心”培训模式,就是让校长解决一些结构不良的、真实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有针对性、实践性的学习。它在课程组织和策略指导上得以彰显。也就是说,“问题中心学习”就是让校长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让他们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框架。

问题中心模式强调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校长通过合作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学习隐含与问题背后的管理理论,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研究的能力。

为此,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建构(界定)有以下几点:

1.培训目标指向“学校发展”而不是“校长发展”。致力于促成学校之间的师生结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学校发展。

2.培训数量指向“团队合作”而不是“专家讲授”。注重团队智慧,促进团队发展。

3.培训内容指向“问题解决”而不是“理论提升”。直面学校发展困境与难题,使培训效果迅速转化为工作质量的提高。

4.参培身份指向“角色多重”而不是“受训校长”。参训校长是真正的培训主体,既是学习者、观察者,同时也是专家、导师。

(二)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本梳理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培训模式的研究和实施都有不同的内容。从培训主体看,有院校培训、导师制培训;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资格证书培训、岗位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培训;从培训过程看,有“三导(-导学、导思、导行)培训、科研探究培训、六步三式(集中理论辅导、分散回岗消化、在岗扫做实践、参观考察借鉴、总结交流提高、培训成果展示。他助式、互助式、自助式)培训、主题参与培训、“学研改实一体”培训(学习、研究、改革、实践);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从培训课程实施角度看:有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培训,有虚拟工作情境为主的培训,有实践活动为主的培训;综合起来,大体归纳为以下8种培训模式。

1.课程进修培训模式

课程进修模式是典型的学科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分为控制、以证书为导向、侧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课程讲授一般依托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及相关高等学校。同时根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形式。课程研修模式可以再最短的时间内,较系统的传授教育管理知识,还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从校长参培学员反应看,还有如下弊端:

(1)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与校长实践导向的工作需求有一定的距离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所选课程基本上是学科导向的,与校长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相差太远。这也是在培训过程中,缺少培训需求调研,培训师资紧张,因人设课比较严重。校长在培训中,很需要能将所学理论知识直接应用到实践中去快速实现知识转化,因而对课程进修培训模式不能满足校长的培训需求。为此,以什么方式呈现理论知识?以什么样的培训模式将理论知识传输给校长,使其与校长原有的知识结构整合在一起,是课程进修培训模式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忽视校长作为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利于校长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进修培训模式,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校长培训的主要教学模式。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实现方式,这种培训模式也有其重要的价值,需要对这种模式进行改革,建构以校长需求为导向,适合校长成人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

成人学习则是为了扮演社会角色的需要,有一种立即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愿望。对成人来说,教育是一个提高能力以应付工作中面临问题的过程。而机械、灌输、枯燥的学习方式,已经使校长感到厌倦。应该给校长以鲜活的案例,真实的情景,使校长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围绕着学校中的问题有思考的冲动。这种培训模式转化,不仅仅是教学理念的转变,还需要在课程内容、培训教师、教学程序各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实效。

2.案例教学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是最早广泛运用于医学和法学专业人员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方法。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将已经发生和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培训,是在教师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校长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校长学员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慨念理解的一种特定的培训方式,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就是让教育的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校长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专家与校长、校长与校长之间的多项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校长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等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的综合培训模式。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作为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有效连接模式,既能训练参培校长的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通过案例的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也是在校长培训中较为理想的培训模式。但在培训实践中还存在几点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案例教学培训,多以案例作为培训讲课的支撑,但对于案例的使用和开发还处于比较浅层次阶段,校长学员比较认同来源于实践的案例、有针对性的案例。

(2)案例来源受到限制,案例的“人工化”、“不切合实际化”使参培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虽然案例教学培训模式对于训练校长思维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培训模式,但培训专家很少有做校长的经验,很难获得从学校实践中的第一手真是案例,其案例来源基本上都是二手材料。这就使案例教学培训的实施效果打折扣。

(3)案例教学培训过程参与机制设计不良,不利于校长参与学习。案例教学培训与课堂讲授式培训的不同,就在于校长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主动交流。但在培训中,一方面授课专家的“一言堂”,忽视、排斥了校长的事迹经验,而用其教学主体的地位使传授的知识合法化,以使在整个培训中处于主导地位,大大降低了校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校长对案例准备不充分,课堂讨论实效性差,校长又没有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查阅相关的理论和原理,就不能对课堂中所呈现的案例进行分析、解释、讨论。在案例讨论中,还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教师先入为主,校长的思路受到局限,无法启发校长们以批判的视角对案例进行研讨。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需要在各个环节设计上有利于校长参与学习的机制,从案例收集、案例讨论到形成案例报告都要确保每个校长参与其中,并扮演好设计者、引导者、推进者、激励者、调节者、挑战者、总结者的角色。这既有助于校长价值判断标准的形成,又有利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形成,还可以激发校长自主深入研究,更有利于校长理论高度的提升和升华。

3.课题研修培训模式

课题研修培训模式是是基于行动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理论而建构的教学培训模式,是行动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在校长培训中的运用。作为一种理念和系统方法,行动学习法强调理论探索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提出学会学习是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校长培训中使用行动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课题研修培训模式 ,就是要通过行动学习,不是简单地主张在行动中获得新知识和新能力,而是更关注对校长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使个人通过反思并在体验过程中获得指导其行动的理论知识。这种培训模式也有一些缺欠,导致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

(1)对课题研修培训模式定位不准。由于校长对于行动学习的内涵以及行动研究实施的步骤不了解,将行动研究学术化,认为研修培训就是要写学术论文,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以及严谨的研究方法。所以对研修式培训有“讳莫如深”的态度,从而产生为难情绪,学习热情骤减。培训部门应该适当的为参培校长指导,包括行动学习的理论依据,基本概念、实施程序、操作策略,以及如何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结合在一起,使研究和工作一体化。

(2)在课题研修培训的行动学习中,课题研究小组未能更好发挥作用。课题研究小组是参培校长、指导教师形成的实践共同体。它是指多个个体的集合,是一个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分享专业成长经历的集体。这其中,校长们有着共同获相似的研修任务,有着共享的实践性的知识基础,即基于工作任务的实践性知识。但目前,实践共同体的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组织和激励机制的安排,运作不太顺畅。

4.任务导向培训模式

任务导向培训模式是以任务导向学习框架为基础,从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校长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设计了任务导向的培训模式。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模式、案例研究模式、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

任务导向的培训模式注重实践、注重现场、注重操作、具有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校长参与研究、在真实的、特定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研究,有动态的意蕴。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克服传统培训实践活动中观念与方式相脱节,忽视校长已有的教育背景及培训时的非情境性教学的弊端,充分关照到校长不同的学习风格等个性差异,充分发展校长专业自主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造就有思想的实践者有效平台。[6]

5.“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

“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是根据校长专业成长阶段,让每个校长的参训角色双重化。每位校长在培训中既是受训者,又是培训者;既是学习者、又是指导者。校长们向高一层级的导师请教,也努力反思,提炼自己的经验教训,为下一层级的校长提供指导帮助,这也是不断自我反思与提炼的过程。[7]

6.“聚焦诊断”培训模式

“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是借助培训集体的团队力量,围绕某个主题,对某所学校进行“聚焦式”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为学校发展寻求突破路径。“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整合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优点,直接把参培学员学校作为案例,专家、参培校长一起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是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培训更有实际启迪意义。

7.“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培训模式

“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式”培训模式是一种以关注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校长研究水平为重点,吧美国的基于问题(pbl)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校长培训活动,并以科研与培训整合为目的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模式的建构流程是:(1)培训机构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校长仔细观察本校的教育实践过程;(2)从学校亟待解决的矛盾中提炼出带有根本性的关键问题;(3)经过反复论证,确定研究课题;(4)围绕课题,组织开展具体研究活动;(5)通过不断反思,获的课题研究成果。

8.“异地研训”培训模式

这种培训模式是一种从封闭培训走向开放培训的有效培训模式。有三种形式:一是充分借用区域内资源,合作互助的“异地培训”;二是依托高校资源开展“异地培训”;三是借助国际优质资源,进行“异国培训”。

通过对相应的校长培训模式的梳理,为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形成奠定提升基础和实践支撑,以此为校长培训专业化的有效实施探索路径。

(三)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局限性的分析

从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还存在以下的局限性。

1.以传授理论为主的培训,局限在学科化、被动化

这种培训模式以课程进修为特点,它的变式包括专题式培训、教育考察-会诊模式中的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以课题研修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其主要特征:以学科教学为主的培训,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依据组织课程与校长工作的逻辑结构不相符合。其局限体现为:培训课程内容的学科化决定了培训模式的学科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校长置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忽视校长的工作经验在学习中的地位,割裂了理论和实践的结;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学科化,降低了校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学的理论知识在校长被动学习中很难得到有效的建构。

2.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局限在表面化、形式化

这种培训模式以模拟实践情景形式为教学模式。它的变式包括模拟情景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主要特征:需要校长和培训者对所研究的问题情景做出完整的描述,尤其对培训者的要求很高,要在整个模拟情景中起到发起者、指导者的作用。

其局限体现在:在培训实践中,一方面从案例的来源看,校长作为处于案例情景中的主角,应该是案例的主要来源。但是培训中校长并没有成为形成案例的主力军,依靠培训专家寻找案例,使案例的质量和真实性都降低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对案例的收集不规范,培训机构尚未形成高质量、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库,在案例的使用和研究方面比较随意,缺乏对案例完整的、缜密的阐释,对案例中的任务描述不清,使案例研究流于形式,导致校长不能进入情境,最后形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3.以课题研修为主的培训,局限在理论化、差异化

这种培训模式是基于实践情境的行动学习为表现形式。其表现特征:是通过校长自身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反思以此形成问题意识。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改善校长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为:校长在对课题研修的认识上有偏差,对结果的重视多于过程,将研究报告学术化,形成理论的堆叠对自己学校问题的研究较少,也说明校长缺乏问题意识,没有将学习的定位放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上,使研修的目标出现偏移。同时,校长置身于实践中,却由于对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的不明确而使问题停留在表面,不能将问题予以明确化,不能做进一步的挖掘,也没有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理论和实践发生断裂。

三、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在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中,接受经常性的专业引领和职业培训是不可缺少的。要保证校长的专业发展,建立相应专业化的校长培训体系是必要条件,而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是提升中小学校长培训质效性、实践性、针对性的重要保证。

(一)构建多样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综合体系

1.确立专业化的培训目标

专业化的培训目标是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核心要素。 校长培训目标应从学校发展方向和校长的自身发展角度来确定, 其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

2.设计专业化的培训内容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内容即课程设计培训专业化中处于核心地位。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培训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一是校长个体需求, 在确保理论高度的前提下, 充分考虑校长的实际, 重视校长个性发展, 关注校长自我实现, 以此来确定其接受培训的层次、类型及内容; 二是学校组织需求, 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宗旨, 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找出其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对策, 三是社会需求, 要考虑教育的超前性, 进行未来预测, 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发展思路。这样的探索, 有助于校长以更理性的思维解决新形势、新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和发展问题。[9]

3.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专业化的培训方式, 注重科学性与操作性, 做到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研讨与交流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引导学员主动获取信息,联系实际, 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 以有关教育改革与发展和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载体, 让每一位参训校长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研讨、碰撞, 进而通过梳理、反思、总结, 形成新的办学理念与方略; 组织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挂职锻炼, 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对突出问题进行会诊, 这些都是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4.运用专业化的培训手段

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搭建包括网上学习和信息服务在内的具有多功能的综合平台。借助互联网, 培训导师向学员传递信息知识, 布置作业、检查学习情况。学员在家庭、学校接受指令, 询问问题。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解决工学矛盾, 也使多向选择式交流成为可能, 提高工作、学习的综合效益。校长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 资源共享、信息互通, 就感兴趣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培训的专业化, 使教师和学员通过现代化手段共同建立学习共同体。

(二)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 在培训模式的运用上采取多元化、专业化培训模式

专业化培训模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程序性。 构建和运用培训模式应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从校长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状况、教改要求、校长的实际水平与学历程度等情况。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不同定位的培训要采取相应的专业培训模式,才能收到好的培训效果。

改变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为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政策、组织环境传统校长培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部门对培训模式的选择运用与创新, 影响了培训院校培训的能动性和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面对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校长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政府宏观调控,宏观指导培训教学业务,宏观监控培训质量, 给培训部门以更多的培训自,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宽松的发展空间, 使培训部门在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上多下功夫,提升校长培训的质效。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创造和准确的价值取向来定位,才能构建具有实效性、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培训机制以及科学的、可持续的、促进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专业化培训模式。

[参考文献]

[1]褚宏启. 校长管理智慧[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09).

[2]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3]吕蕾.中小学校长培训专业化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林森. 吉林省基础教育干训蓝皮书[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5]娄南平. 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培训模式的建构[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2008(27).

[6]夏芳.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

[7]龚孝华,吴开华,贾汇亮. 校长专业发展与能力建设[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8]张茂松,王晶晶. 培训的智慧[J]. 宁波:宁波出版社,2011.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第4篇

从中小学校长职业专业化转变层面看,校长专业化就是校长职业从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校长个体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基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给校长群体带来的专业化提升优势,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专业化培训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水平。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研究比我国略早,培训模式也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模式:

1. 问题中心模式。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将医疗教学模式引入校长培训,该模式以校长已有知识为基础,提升管理技能为培训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校长积极思考,探寻问题解决的新见解、新方法。主要包括问题设计、问题探究、成果汇报、评价反馈四阶段。该模式强调先问题后学习,以问题为导向,校长是主动学习者,教师是促进者和设计者。

2. 同辈互助模式。该模式由美国旧金山远西实验室教学管理研究所设计,以教学特性、校长需求及成人学习特点为理论基础,强调为校长提供批判性检查自己和其他校长行为的机会,培养校长全新的思维方式。校长在相互学习、探讨中反思个人管理行为,提高管理能力。操作过程包括观察、反映式访谈和领导结构框架构想三要素。

3. 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模式。国外校长培训中心试图参照医疗、建筑等行业做法,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训教育管理专家。强调校长的自主学习是成人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由此参培校长成为反思实践者。

4. 辛迪加模式。这是澳大利亚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它采取全封闭式的讲座、个案研究、参观学校、辛迪加小组讨论等完成对校长的培训。按照校长经历组织、设计工作并促使合作,校长轮流当主席,加深校长之间的认识与了解,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当地教育行政官员倾听并评论和建议。培训学院帮助校长运用知识,营造辛迪加学习氛围,并将培训过程制成影像资料,再分析各自的表现,提高自我认识的客观性。①

5. 校长专业资格模式。英国教师培训署根据《国家校长标准》,先后推出“国家校长专业资格”(NPQH)、“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HEADLAMP)及“在职校长领导计划”(LPSH)三个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校长培训计划。以NPQH为例:NPQH是校长上岗的必要条件,是英国现有三个校长培训计划中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多、程序最复杂的一个计划,分为申请、入门、发展、最终评估四个阶段。只有通过最终评估的校长,才有资格参加校长岗位竞聘。

这些专业化的培训模式注重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使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研讨与交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相结合,有效促进了各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发展。

培训实施的载体就是具体的培训模式。通俗地说,培训模式就是指,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校长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以及校长与专家在什么情景中学习。

建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是要与校长的工作情境高度相关。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内涵建构可概括为:

1. 培训目标指向“学校发展”而不是“校长发展”。致力于促成学校之间的师生结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此带动学校发展。

2. 培训数量指向“团队合作”而不是“专家讲授”。注重团队智慧,促进团队发展。

3. 培训内容指向“问题解决”而不是“理论提升”。直面学校发展困境与难题,使培训效果迅速转化为工作质量的提高。

4. 参培身份指向“角色多重”而不是“受训校长”。参培校长是真正的培训主体,既是学习者、观察者,同时也是专家、导师。

(一)我国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基本梳理

我国中小学校校长培训工作自“八五”以来,经过了初级到高级、团体到个体、粗放到精细的发展过程。从全国一统、自上而下的简单化组织培训到统一与多样化组织培训相结合,从看重校长队伍(整体发展需要)到看重个体校长(个性发展需要),从校长一般职业培训到校长专业化发展,推动中小学校长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轨道。但与此同时,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也面临着发展的“高原期”、“沼泽地”。从多维认知的一般视角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在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模式、培训管理、培训质效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整体要求。②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大体归纳为8种培训模式:

1. 课程进修培训模式。这是典型的学科教学模式,以学分为控制、以证书为导向、侧重系统学习理论知识。课程讲授一般依托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院校及相关高等学校。根据培训要求,确定培训课程、培训教材、培训形式。课程研修模式可在最短时间内,较系统地传授教育管理知识,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但课程进修培训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输,与校长实践导向的工作需求存在距离。同时,培训中忽视校长作为成人学习的特点,不利于校长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2. 案例教学培训模式。该模式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校长引入教育实践情境中,通过专家与校长、校长与校长间的互动、平等对话等提高校长面对复杂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它既能训练参培校长的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还可通过案例的学习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但在培训实践中,案例使用和开发中的“人工化”、“不切合实际化”,不利于激发参培校长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机制设计不良,授课专家“一言堂”,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无法启发校长们对案例进行批判性研讨;校长没有足够精力和时间了解案例的背景知识、查阅相关的理论和原理,课堂讨论实效性差。

3. 课题研修培训模式。该模式是基于行动学习和实践共同体理论而建构的教学培训模式,提出学会学习是个人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更关注对校长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该模式实践中形式化现象严重:(1)课题研修培训模式定位不准。校长常对行动学习内涵及行动研究实施步骤不了解,将行动研究学术化,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热情骤减。(2)课题研究小组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课题研究小组是由参培校长、指导教师形成的实践共同体,是一个交流思想、共享知识、分享专业成长经历的集体。目前,实践共同体的建构缺乏积极的组织和激励机制,运作不顺畅。

4. 任务导向培训模式。该模式以任务导向学习框架为基础,从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要、关注校长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特点为出发点。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模式、案例研究模式、同伴互助模式、问题中心模式。

该模式注重现场操作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校长在真实、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参与研究。这种培训模式可以克服传统培训实践活动中观念与方式脱节、忽视校长教育背景及非情境性教学的弊端,关照校长的个性差异,发展校长专业自主意识,使学习过程成为造就有思想的实践者的有效平台。③

5. “层级导师制”培训模式。该模式根据校长专业成长阶段,让每个校长的参培角色双重化。每位校长既是学习者又是指导者。校长们向高一层级的导师请教,努力反思,也为下一层级的校长提供指导帮助,这也是不断自我反思与提炼的过程。④

6. “聚焦诊断”培训模式。该模式借助培训集体的团队力量,围绕某个主题,对某所学校进行“聚焦式”的分析与研究,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聚焦诊断”培训模式整合了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的优点,把培训工作和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具实际启迪意义。

7. “问题探究主题研讨”培训模式。该模式以关注学校实际问题、提高校长研究水平为重点,把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运用于校长培训活动,并以科研与培训整合为目的。建构流程是:(1)培训机构精心设计和组织,引导校长仔细观察本校的教育实践过程;(2)从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中提炼带有根本性的关键矛盾;(3)反复论证、确定研究课题;(4)围绕课题,组织开展具体研究活动;(5)通过不断反思,获得课题研究成果。

8. “异地研训”培训模式。该模式是一种从封闭培训走向开放培训的有效培训模式。

(二)现行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局限性的分析

我国目前广泛应用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存在以下几点局限性:

1. 以传授理论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学科化、被动化。这类培训模式以课程进修为特点,它的变式包括专题式培训、教育考察—会诊模式中的第一阶段的集中学习以及课题研修第一阶段的理论学习。主要特征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依据组织。这种课程建构与校长工作的逻辑结构不符,降低了校长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学的理论知识在校长被动学习中也很难得到有效吸收和建构。

2. 以案例教学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表面化、形式化。这类培训模式以模拟实践情境形式为教学模式。它的变式包括模拟情境学习、角色扮演学习等。主要特征是需要校长和培训者对问题情境做出完整描述,对培训者的要求很高,要在整个模拟情境中起到发起者、指导者的作用。

其局限体现在:从案例来源看,校长没能成为形成案例的主力军,更多地依靠培训专家寻找案例,案例的质量和真实性都大大降低;案例收集不规范,培训机构尚未形成高质量、有代表性的管理案例库,在案例使用和研究方面比较随意;缺乏完整缜密的案例阐释,任务描述不清,使案例研究流于形式,校长不能进入情境,造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和表面化。

3. 以课题研修为主的培训,局限在于理论化、差异化。这类培训模式基于实践情境的行动学习,特征为:强调校长自身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进行反思,强化问题意识。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校长系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局限在于校长对课题研修的认识有偏差,重结果轻过程,将研究报告学术化,研修目标发生偏移。研究定位和研究方法的不明确使问题研究停留在表面,也没能形成有效的知识建构。

(一)构建多样化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综合体系

1. 确立专业化的培训目标。这是培训模式专业化的核心要素。校长培训目标应从学校发展方向和校长自身发展角度来确定,其目标的价值取向应具有时代性、主体性、发展性和实效性。

2. 设计专业化的培训内容。培训需求是确定培训课程的依据。一是校长个体需求,充分考虑校长实际,重视校长个性发展,关注校长自我实现,以此确定其接受培训的层次、类型及内容;二是学校组织需求,以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宗旨,引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找出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是社会需求,要考虑教育的超前性,进行未来预测,提出战略性、前瞻性的发展思路。⑤

3. 确定专业化的培训方式。注重科学性与操作性,做到讲授与自学结合,研讨与交流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统一性与个性化结合。引导学员主动获取信息,联系实际,认真反思自己的办学理念与办学行为;以教育改革与发展、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载体,让每一位参培校长通过相互交流、研讨、碰撞,进而梳理、反思、总结,形成更加合理的办学理念与方略;组织学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挂职锻炼,由教师进行点评、对突出问题进行会诊。

4. 运用专业化的培训手段。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搭建包括网上学习和信息服务在内的多功能综合平台。以教育的信息化带动培训的专业化,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学习共同体,既可解决工学矛盾,也使多向选择式交流成为可能,提高工作、学习的综合效益。

(二)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在培训模式的运用上采取多元化、专业化培训模式

专业化培训模式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程序性。构建和运用培训模式应准确把握培训模式专业化的实质,从校长培训需求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教育状况、教改要求、校长的实际水平与学历程度等情况,分层次、分岗位确定相应的培训模式。

改变培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培训模式专业化的生成创造良好的政策、组织环境。传统校长培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培训部门对培训模式的选择运用与创新,限制了培训的能动性和中小学校长参培的积极性。行政部门在对培训质量进行宏观调控的同时,应给培训部门以更多培训自,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宽松的发展空间,激励培训部门在专业化培训模式的探索与改革上多下功夫,提升校长培训的质量与效益。

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专业化要有新的理念、新的创造和准确的价值取向来定位,才能构建具有实效性、专业性、针对性的培训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培训机制。

注释:

① 褚宏启.校长管理智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

② 李方.教师培训研究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③ 夏芳.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比较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3.

④ 龚孝华,吴开华,贾汇亮.校长专业发展与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6.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 校长培训 反思 国际视野

中图分类号:G4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96-02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中小学校长是学校发展的主要决策人,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人物,校长的视野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著名学者Hallinger等的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有关学校及学校改进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了校长是学校成功发展的关键。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都非常重视,希望通过校长的个人发展引领、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进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成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在知识爆炸的背景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意义和作用更加突出,培训的内容和方法也面临着挑战,培训变革的号角已经吹响。

1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发展的历程回顾

1.1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国家政策

1989年,中国颁布了《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关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政策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校长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开始。之后国家又相继颁发了约12项相关文件,根据文件涉及的内容与重点,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涉及到校长培训重要发展背景与方向的国家宏观性教育政策文件。第二类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直接颁发的指导校长培训实施的文件。第三类是有关教育干部培训规划的文件。第四类是有关人事政策文件。

1.2 中小学校长培训发展的四个阶段

根据国家政策及实施情况,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八五”探索期(1991―1995)。第二阶段为“九五”巩固期(1996―2000)。第三阶段为“十五”规范期(2001―2005)。第四阶段为“十一五”深化期(2006―2010)。“八五”探索期。这一阶段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管理刚刚起步,属于政策探索期。这一时期国家主要颁布了《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1989年)、《全国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指导性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9年)、《国家教委关于开展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的若干意见》(1990年)。这些政策为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初步建立了制度框架结构,确定了基本培训的目标、内容、方式等,为以后校长培训的发展与规范打下了良好基础。“九五”巩固期。这一阶段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处于巩固和提升阶段,国家对中小学校长及校长培训的定位有了新的变化。1995年国家颁发了《关于“九五”期间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指导意见》,明确了校长培训对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意义。除了注重巩固岗位培训,另外兼顾校长培训层次的提升,初步形成了任职资格班、提高班、高级研修班三个层次的培训体系。“十五”规范期。1999年《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开始进入规范化的阶段。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校长培训被视为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因此,这一时期的校长培训以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核心,在巩固“八五、九五”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的基础上,开始重视骨干校长培训,注重向纵向层次提升。“十一五”深化期。在前期发展的基础上,校长培训的进入深入发展阶段。校长培训不仅只重视“面”的扩大,同时还注意区分不同层次和类别学校校长的培训需求,强调“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薄弱学校”实施的培训项目。

1.3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演变

从1990年开始,我国开始使用全国统一的校长培训教材。近20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有了很大变化,专业性越来越强,中小学校长的培训课程在内容和结构都相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尽可能满足校长们的多样化的需要。在“八五”探索期,培训的内容主要以“政治理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及教育的基本理论、学校管理的知识与方法”为主,“意识形态”特色鲜明。“九五”阶段,内容上体现出适应当时市场经济、技术革命、素质教育的要求。“十五”规范期,新课程体系显示出对于高水平科学管理的新要求(要求校长学会自我诊断,能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因应、对于学生品德发展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十一五”深入期,校长培训的内容以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主线,内容由以前的宏观问题为主转向学校管理中面临的微观问题,强调根据实际中的新问题,开展各种细分的专题培训,来满足不同需求的培训者。

2 国际视野下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发展的反思与建议

2.1 国外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发展经验

国际上每个国家的中小学校长培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很多共同的成功经验。如重视发挥国家能力,把校长培训转化为政府行为;发挥培训主体的作用,加强培训机构的建设;适应校长职业发展的需要,构建以学校管理为核心的课程结构;顾及校长学习经验和学习特点,注重培训形式和方式的多样性。国际上校长培训形式有校长岗位培训班、校长研修班、专题研讨班、校长硕士、博士课程班、评价中心活动、讲习会等形式。培养方式有自学考试、卫星电视广播教育、函授教育等。校长培训有成人教育的特点,在培训的方法上,为了提高校长培训的有效性,广泛采用问题教学法、分组讨论法、顶岗实习法、案例教育法等。另外,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网络培训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已运用在中小学校长培训中。

2.2 中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发展的反思与建议

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长培训面临着变革,参考国际发达国家经验,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主动适应校长的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2.2.1 培训课程应该以培训者为中心,提升培训者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传统培训模式是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培训专家为主体,教材为内容。这种模式强调知识的全面与系统性,但是,往往容易忽视学习者的主体需要和自身发展。以培训者为中心,注重培训者已有的经验,提供可选择学习,能够促进培训对象的自主发展,使学习转化为其自身内在的要求和自觉的行为,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根本转变,这更有利于发挥培训的实效和实现校长的真正发展。

2.2.2 不断改革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校长培训课程遵循按需施教、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强调培训课程及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培训课程模式以专题培训为主,通过设置各种菜单式的专题,为校长学习提供选择性。我国各地教育发展极不均衡,学校情况的差异性很大,校长能力也良莠不齐,因此,传统的统一的课程很难适应时展和校长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校长工作岗位与职责不同进行分岗培训,分别举办“一把手”校长、教学、总务、德育副校长等培训班。另外,可围绕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重点问题及教育实践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培训。把课程学习与经验总结结合起来,以不同地区优秀校长的办学经验作为培训内容。重视实践操作课程,培训中保证安排学员下校的参观、考察活动,在考察活动中进行学习、研讨和反思。

2.2.3 拓宽培训机构及师资的来源,实现校长培训主体的多元化

办学主体的社会化和多元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应不断拓宽培训师资的来源,实现校长培训主体的多元化。目前,由于国家行政力量的“垄断”,很多社会机构、民间学术团体还不能顺畅、公平地参与到培训中来,这限制了培训的进一步发展。在充分发挥专门培训机构的作用的同时,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也应该允许、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各种优质的社会资源,这将有利于开拓培训的新视野、新形式和新内容。

2.2.4 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制度化、法规化

近20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划化、制度化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法规化进展不快。校长的发展关系着学校发展,应该通过教育立法形式使校长培训和普通教育一样具有法律地位,并依据立法对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把校长定期参加培训法规化,同时还要通过教育立法来保证校长培训的经费来源。

2.2.5 重视培训参与各方协同参与,提高培训管理与结果的实效性

校长培训在管理和实施中有诸多环节及多个参与方。目前,我们主要强调国家规划和培训实施方的作用,但对整个培训系统各方的协同关注不够。在这种视野下,校长培训的实效性不仅在于国家及地方机构的设计,更在于培训系统内的有效管理和各方利益关系人的配合。

参考文献

[1] Hallinger,P.,&Heck,R.H.Reasessing the principal’s role in school effectiveness:a review of empirical research,1980-1995[J].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1996(32):5-44.

[2] 卢乃桂,陈霜叶,郑玉莲.中国校长培训政策的延续与变革(1989-2009)[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5):100-106,122.

[3] 褚宏启.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改革路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9(6):43-48.

[4] Su,Z.X.,Adams,J.P.,&Mininberg,E.Prof i les and preparation of urban school principal s:A compar ative study in the Uni ted States and China[J].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2000(32):455-480.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影子培训 中小学校长 培训 新发展

当前教育处于快速发展与变革时代,学校面临着许多挑战,迫切需要校长解决,校长也非常希望通过实践性培训解决学校发展的实际问题[1]。各种各样的实践性培训模式应运而生,影子培训便位列其中。影子培训是参训校长与专家校长形成"如影随形"的近距离接触,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充分发挥参训校长的主动性,把"听、看、问、议、思、写"等自主学习行为整合为一体,以深刻感受与领悟专家校长及基地学校的办学思想、理念、制度、方法等的培训模式。此种培训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校长培训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培训的实效性与针对性。现以重庆市试点培训项目为例,探索影子培训在常规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新发展的巨大优势。

自2009年至2011年,重庆市在全市遴选了10所具有不同特色的优秀中小学校作为实践基地学校,每年从18个区县选取了50名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培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集中学习阶段、基地研修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基地研修阶段是影子培训的重点阶段,耗时较长,任务较重,问题较复杂。重庆市在培训范式中着重抓好"四个效应"的价值升华,极大地提高了影子培训的成效。

一、扎实开展需求调研,增强影子培训的"计划效应"

培训方案的制定要从校长实际需求出发,培训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要考虑到校长的成人特点[3]。为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按照"计划周全、措施得力、制度先行"的原则,重庆市结合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现实需要,选取具有影子培训实践经验的校长、学校、部分区县培训机构,通过现场访谈、电话咨询等方式,收集体验式培训的相关操作模式、培训重点等经验与注意事项;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学校定位与规划、学校课程与教学、学校德育与文化、学校队伍与评价、学校特色与潜力等角度收集每一名参训校长的所在校实际情况与个人培训需求,初步设计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遴选培训师资、拟定培训方案,并邀请专家指导组进行审议论证,确保培训工作能有序、扎实、高效地推行。

二、努力革新培训内容,提升影子培训的"引导效应"

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重庆市坚持"五个兼顾":兼顾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及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兼顾国内外对于影子培训的综述和学校管理的理论前沿与实务展示;兼顾重庆市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的现实情况和异同处;兼顾实践基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管理模式的先进性与代表性;兼顾参训校长素质提高和所在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点面结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落实,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四级"培训内容体系。主要呈现为"主题引导-市情介绍-经验提点-实践感悟"四大模块:第一,站在整个国内基础教育的高度,对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态势及影子培训的实施现状、特点、方式等进行一一阐述,并以学校特色教育为切入点,对影子培训进行基地研修主题引导;第二,从重庆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态势入手,使参训校长理清工作思路、优化办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需解决的困惑;第三,邀请具有海内外影子培训的施训和参训双重经验的知名校长进行经验分享与实践提点,从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参训校长进行体验式培训的态度和方式导向;第四,凸显体验式培训的不寻常之处,将培训内容的讲授权限引渡到实践基地校长及指导工作团队手中,分别从办学思想、教学、德育、教务管理、特色教育、文化建设、后勤、总务等横切面,从学校的行政领导班子、职能处室、年级、班级等纵切面展现培训内容的实用价值与代表借鉴性,使参培学员全方位领略感悟。

三、有效创新培训形式,彰显影子培训的"特色效应"

(一)设计实施"四结合"培训模式

充分发挥每一位校长的智慧,让每一位校长开动脑筋,实现自我发展[2]。重庆市采用"集中理论辅导――师徒结对指导――交流反思研讨――跟踪反馈评价"四结合培训模式,贯穿培训始末,特别是除了以实践基地学校为基准建立学习组之外,还通过建立分层次的大组学习共同体,深入开展学习组之间的研修交流,潜在扩大参训校长的研修范围,碰撞研修思想,分享经验,解决困惑,分别形成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层次的独特研修主题。

(二)探索创建"五六七"任务流程

项目组织机构按照"开展需求调研组织开展集中培训跟踪指导基地研修主持总结交流后期调查反馈"的五步任务流程进行组织管理。实践基地学校按照"了解学员需求情况师徒结对协商制定个人研修方案示范指导研修活动交流指导学员工作方案考核点评"的六步任务流程开展基地研修活动。参训校长按照"明确研修问题制定个人研修方案实地研修分组交流研讨总结汇报交流撰写工作改进方案回校实践"的七步任务流程进行影子培训,有效地保障了影子培训的有序实施。

(三)整合采取"四个一"任务模式

实践基地学校在影子培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重庆市影子培训试点期间,基地学校采用"一名导师校长、一个指导团队、一份执行方案、一种指导特色"的任务模式。实践基地校长作为基地研修导师,分别整合资源,组建一个由本校行政班子成员等组成的指导团队;在了解参训校长的研修需求与所在校实际情况后,结合基地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等,在与参训校长协商制定个人研修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一份针对本校影子培训学习小组的执行方案,明确本组成员的研修主题、研修目标、研修任务等,形成本校的独特指导特色。

(四)重点突显三大指导特色

重庆市十所实践基地学校在基地研修期间,努力探索指导模式,创新指导内容,形成了三大指导特色。

1."版块带培"指导特色。影子研修的每一天分别由学校教学、教务、德育、总务等不同版块的负责人和基地校长一起带培,形成了参训校长对基地学校的系统研究,寓细节于宏观。

2."角色扮演"指导特色。采用角色担当和角色互换形式进行影子培训,强调实际参与,让每名参训校长定期承担一个角色,通过参加座谈会、行政办公会等环节,对这个角色所面临的实际事务提出建议,与基地校长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并参加学月考试分析会、生活管理老师与班主任情况沟通会等细节环节,与普通任课教师、班主任,甚至是学生或家长的角色进行互换,以换位思考的形式掌握学校管理的机遇与桎梏。

3."特色推荐"指导特色。结合参训校长的实际情况、参训需求,以基地学校突出发展的办学思想、校园文化等办学特色为指导重点,并以延伸状态将指导范围逐步扩大至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等学校管理的脉络,循序渐进地突出指导重点,引领参训学员从点到面地进行总结提炼。

四、重视优化管理模式,强化影子培训的"人文效应"

为适应影子培训模式与常规集中培训模式的差异,力求培训规范化、实效化,重庆市及时调整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模式,践行了"三级管理体系":制度性管理、互动性管理、自我性管理。第一,制定了《影子培训手册》、《影子培训考核量化表》、《学员学习、生活指南》等规章制度,对管理机构、基地学校和培训学员明确了具体的职责要求,为培训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可靠保证。第二,采用相互监督模式,调动互动管理的积极性。各学习小组组长负责对本组学员进行监督和量化考核;影子校长对基地学校校长和市干训中心进行考核调查;基地学校对学习小组成员进行研修鉴定;市干训中心则针对十所实践基地学校建立了项目联络员制度,分组了解各校基地研修的动向与进度。第三,运用自我约束的形式,各参训学员严格完成文本性约束材料,并勇于进行自我鉴定和剖析,形成由内而外的自我研修干劲。

重庆市倡导人文关怀,坚持人本原则,极力创建"寓服务于管理"的培训氛围。由联络员分组将参训校长派送至实践基地学校,圆满完成对接任务;基地研修期间,前往十所实践基地学校对参训校长进行慰问关心,并由联络员定时与学习小组组长和基地校长保持联系,尽量帮助学员调整研修中的不适应,鼓励并创造互相关心、互相学习、积极向上的培训风气。

五、重庆市改进影子培训的两点思考

影子培训虽然成效显著,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一,集中培训内容仍显宽泛,对影子研修期间的研修主题与问题导入的把握力度不够到位。其二,培训时间较短,参训校长普遍反映在短时间内接收如此高强度的信息有一定难度。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我们在今后的影子培训工作中努力改进、不断创新。

(一)加强课程建设,强化培训的科学性

围绕农村教育的热点、重点、难点,紧扣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研修主题,在集中培训期间,注意点面结合,祛除大课教学形式,争取以小课保证新、精、实,以科学的培训课程帮助参训校长通过理论指导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凝炼问题,明确基地研修期间的观察内容和观察方法,以引导参训校长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思想状态进入高强度的基地研修。

(二)加强后续跟踪,探索培训的创新性

设计一定期限作为跟踪反馈时段,掌握参训校长的实际成效,明确其提交的工作改进方案的实施进度与有效度;并邀请实践基地校长加入后续跟踪专家团队,提供更实效地跟踪指导与建议,拉长培训时间,创新培训形式。

参考文献

[1] 陈丽等.校长培训需求与课程设计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6.

[2] 龚孝华.走向个性化的校长培训――基于校长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7(10).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第7篇

实践课程是以校长直接体验学校管理实践、研讨和分析学校管理问题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对中小学管理现象的观察、调研和典型案例分析等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加学员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感性经验和提升管理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具体包括教育考察、调研、挂职锻炼、研讨交流、案例分析等。它与以知识传授为主要任务的理论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在这个过程中,学员是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全员和全程参与是其重要特征,校长管理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其核心目标。

本文拟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实践课程作一探讨,以促进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深化人们对校长专业发展的理性认识。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历时20年的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为校长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就实践课程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目标上看,表现为不确定性。根据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泰勒提出的课程开发四个步骤(围绕这四个步骤所阐发的课程理论被人们称为“泰勒原理”),培训对象的素质标准是确定培训目标的依据,而培训目标又直接决定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校长专业发展标准是校长专业发展的行动框架和尺度,它规定着学校领导者在学校管理有关领域所必备的知识、专业品质(技能、倾向和个人才能)和行为标准,衡量校长个体的专业发展程度和阶段,是职业发展的标志和尺度及衡量职业本身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确定培训课程目标的依据。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校长专业发展标准仍然在研制过程中,尚属起步阶段。校长专业发展标准的缺位造成了校长培训目标的不确定,进而使得实践课程目标迷失了方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

第二,从层次上看,表现为笼统性。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我国中小学校长有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几个层次,不同层次校长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同,对课程的需求也不一样。然而,人们在设计各级各类校长培训课程计划时仅仅注重理论课程的层次性,对实践课程的层次性却较为忽视,没有根据不同层次校长的素质特点和发展需要来设计,使不同层次校长培训实践课程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第三,从内容上看,表现为雷同化和简单化趋向。从现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课程计划的内容看,主要有教育考察、挂职锻炼、研讨交流、分析案例、撰写研究论文和设计学校整改方案等,显得较为雷同和单调,形式化倾向严重。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课程的定位

1.以校长专业发展标准为依据

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开发学校课程所必须回答的四个问题:

• 学校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的?

• 为达到这些教育目的,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育经验?

• 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的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提出的学校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后来演变成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它对课程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模式同样适用于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实践课程的开发。

泰勒原理的第一个问题关系到如何确定教育目的,在校长培训中也就是如何确定培训目标的问题,培训目标的确立取决于对被培训者素质和标准的系统研究。第二个问题关系到如何选择教育经验,所谓教育经验,就是校长在培训中应该掌握和学习的主要内容,即培训课程。第三个问题关系到如何组织教育经验。第四个问题关系到如何评价教育目的得以实现。根据泰勒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校长培训目标是开发实践课程的依据,必须以校长专业发展标准为准绳。因此,只有制定明确的校长专业发展标准,才能设计具有适切性、科学性的校长培训实践课程。如前所述,由于我国校长专业发展标准至今没有问世,给实践课程的开发带来了一定困难,并造成实践课程目标的不确定和比较随意的现状。

发达国家很早就制定了校长专业发展标准。美国是最早制定校长专业发展标准的国家,早在1996年就由美国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The Council of Chief State School Officer)下属的州际学校领导认证协会(Interstate School Leaders Licensure Consortium)了一套《学校领导标准》,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英国1998年制定了“国家校长专业标准”,2004年经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全面修订后正式颁布了新的国家校长专业标准。这些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使中小学校长培训也有了相应的依据,进而形成了一套严格依据标准开发课程、规范实施、考核评估的体系。

2.以校长学校管理实践能力的提高为核心目标

犹如人们诟病师范院校对教师能力发展的作用不大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实践课程在设置和实施中存在问题一样,长期以来,造成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实践课程较为薄弱是其主要原因。实际上,人们是在对实践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等缺乏理性认识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培训工作,其效果可想而知。实践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它是检验或运用理论的途径抑或仅仅是贴上“与实践结合”的标签?它需要培养校长的哪些实践能力?人们对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实践课程的设置首先是受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的。关于课程的价值取向,历史上有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三种,因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即知识中心型课程设计、社会中心型课程设计、学生中心型课程设计,这三种课程设计思路分别注重课程知识体系的建构、能力培养和学生的兴趣、需要等。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师培训的能力本位师范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可以看成社会中心型课程设计的表现形式,它强调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这种模式后来扩展到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对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实践课程而言,能力本位应该成为其基本价值取向,尽管目前有人批评“校长培训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本位和技能中心的倾向”。校长培训中能力的培养不仅不能削弱而且需要加强,定位准确、结构合理、内容充实并具有前沿性的实践课程是完成这个任务的重要途径。

实践课程的定位还涉及到人们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认识。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课程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也是理论与实践复杂关系在实践课程中的反映。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人们的看法并不一致。1904年,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理论家杜威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文中指出,理论与实践的“紧张关系”(tense relationship)是所有专业教育的中心特点,并认为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紧张关系,如同家庭中各成员间高度依赖的紧张关系一样。由此可见,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与冲突是普遍和长期存在的。杜威描述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即便在现在依然存在:不仅国外有,国内的矛盾也很突出;不仅在普通教育中存在,校长培训中也同样存在。目前,在既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对于如何处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无论是在感性还是理性方面,培训者和接受培训者的认识都比较模糊,导致实践课程的定位不够明确和准确,培训中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教育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处于脱节状况,导致学员缺乏专业自觉意识和学习的自主性,大大地影响着培训工作的实效性。

从国外校长培训情况看,中小学校长培训特别重视对校长能力的培养,例如“集群式模块课程”特别注重培养特定职业、职位的岗位技能,它是在“模块式技能培训法”(MES)、“能力本位模式”(CBE)和“双元制”等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美国《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颁布后,校长培训开设了专门课程,培养校长数据收集和分析技能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现代技术应用技能。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课程的设计策略

1.根据校长培训的类型和层次设计实践课程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类型丰富、层次分明。从培训类型看,有根据学校性质划分的对普通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和对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中等师范和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的培训,有根据学校发展水平划分的对一般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和对示范学校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从培训层次看,有对拟任或新任校长进行的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任职资格培训;有对已经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并在职的中小学校长进行的以提升其教育理论水平、提高管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提高培训;有对富有办学经验和理论素养、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校长进行的以造就名校长和实施素质教育带头人为目的的高级研修班。

培训类型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实践课程的设计也要分类分层。如任职资格培训班的校长由于缺乏学校管理实践经验,实践课程可以以观摩、交流、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演习为主,使校长在类似的实际工作环境中得到训练;提高班校长已经从事了一段时间学校管理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实践课程应以典型案例解剖、学校管理现场诊断、专题研讨为主,以此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最终指导实践;高级研修班学员是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实践课程可以由校长论坛、设计学校改革与发展方案、导师制下的课题研究为主要内容,也可以通过对优秀教育经验和办学思想进行提炼和总结的方式进行。

在分类分层设计实践课程时可以参考国外的有益经验。英国中小学校长培训通过对校长的“能力缺陷”进行诊断并设置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以弥补能力缺陷。例如,第戎和贝藏松两个学区的联合培训计划中,有三天时间用于灵敏训练和人际关系处理上,内容涉及自我与他人、各种态度和角色的影响、校内外关系等,共16次,每次90分钟,主要方法有案例分析、讨论、观察、电视录像镜头前的角色扮演、演习、主持会议和安排接待等。还有一些特殊的训练,如观摩一支乐队排练和聆听一位军事训练指挥员的讲演,目的是使受训人员了解到其他形式的领导风格和训练途径。[1]另有“战略课程项目”,设有“信息与沟通技术领导”和“校长的督导检查技巧”内容,主要目的是提升校长和其他领导的领导和管理技巧。

2.以学校管理对校长能力的不同需求为向度设计实践课程

专业化是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校长职业也在走向专业化。李伯曼等学者对于一种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特征虽无一致的看法,但是他们所提出的专业标准都大同小异,认为大凡专业工作必须以专门的知识与技能作为基础并接受长期的专业训练等。[2]所以,知识和技能一直被作为专业的前提条件。学校管理是一种专业工作,校长是专业人员,特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从事学校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学校管理对校长能力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不同岗位、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能力。

萨乔万尼将理想校长的领导隐喻地看成是一系列力量的组合,并将这些力量区分为技术力、人力、教育力、象征力和文化力的。[3]根据这种分类,相应地,校长应具有技术能力、教育能力、管理人和文化的能力。香港学者郑燕祥提出学校领导是多向度领导,包括人际领导、结构领导、政治领导、文化领导及教育领导,因此,校长应该具有人际关系能力、政治领导能力、文化领导能力及教育领导能力。英国的“校长领导与管理计划”非常重视提高校长领导和管理学校的具体能力和技巧,确定了应培养中小学校长具有领导能力、交际与人际关系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变化能力、解决对立问题的能力、谈判和协调能力、认识组织能力和激励能力、传授知识能力八种基本能力。

以上这些研究和培训实践可以为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课程的设计提供借鉴,以学校管理对校长能力的不同需求为向度设计实践课程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3、根据校长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实践课程

校长的成长有一定规律,在其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知识、技能会发生变化,人们从不同维度对校长的发展阶段进行了分类。教育部根据校长的任职时间长短和能力高低,将校长分为新任(或拟任)校长、在职校长、骨干校长三个层次;也有人将校长的成长分为适应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4]英国国家领导学院将校长生涯发展分为领导者、形成中的领导、新任领导、发展型领导、顾问型领导,并以此构建了包括领导者培训、形成中的领导培训、新任领导培训、发展型领导培训、顾问型领导培训为主要阶段内容的“学校领导者发展框架”。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如果以校长管理经验和能力为维度,可以将校长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过渡期(从教师到校长)、发展期、成熟期。对过渡期校长行之有效的实践课程包括挂职锻炼、案例研究、问题诊断、管理情景模拟;发展期校长有效的实践性课程包括管理实践的自我反思、成果交流;成熟期校长有效的实践性课程有经验总结、课题研究、理论概括等。不管如何分类,根据校长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来设计实践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注释:

[1]张明亮.发达国家中小学校长的选拔、职责及训练[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2]陈奎熹.教育社会学[M].台北:三民书局,1983:276、276-277.

[3]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吴朱燕.“十一五”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视点[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第8篇

应该说,我国校长培训体系的形成是与我国教育管理研究的重新起步相伴前行的。新中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重新起步是从1978年开始的,而且是从总结建国后前17年教育管理的实践经验开始的。“”结束后,学校在拨乱反正中逐步恢复了正常的秩序。一些老校长复职,大批年轻教师被提拔为校长。当时,用什么样的思想指导办学,用什么样的方法管理学校,是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育管理实践呼唤教育管理理论的指导,并成为滋养教育管理理论发展的沃土。当时的北京教育行政学院学校管理教研室接受任务,编写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学校管理教材。由于历史的原因,参与编写的教师本身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管理理论。当时国家还未完全对外开放,他们很难找到国外有关的参考书,唯一的办法,就是总结老校长的经验。1977年,教研室组织了北京市最有经验的36名老校长,举办研究班,采用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结合的方法,对已有的教育管理实践经验进行深入的研讨。经过近3年的努力,《学校管理》一书正式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新中国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学校管理学教程。尽管用今天的观点看,这本教程的内容显得有些陈旧、稚嫩,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依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特别是其编写过程和基本思路都给教育管理研究以久远的启示。

同时,教育管理实践也推动着校长培训事业的发展,并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动力。学校管理实践需要正确的管理理论的指导,教育管理理论需要学校管理实践的支撑与检验,而校长培训则是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现形式。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校长队伍的建设得益于校长培训,教育质量的提高得益于校长培训,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学术繁荣也得益于校长培训。这就是为什么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学术繁荣的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有影响的教材的编写、教育管理专业的产生、教育管理学术团体的创建与发展等,总是和校长培训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原因。

不是所有的专业人员都可以进入教育管理专业,甚至也不是所有的管理人员、教师都可以进入教育管理群体或成为校长的。进入这个群体或从事校长工作的人,都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并不断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胜任。

在我国,对校长专业发展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古代曾经政教合一,“以吏为师”,教育者和政府管理者不分。后来有“学者为师”,即有学问的人才能当教师,当学校负责人。进入近现代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当教师、做校长必须经过师范专业教育,进行专业训练。20世纪初,新学思潮兴起;至20世纪中,教育行政、教育管理等理论才被社会认可,并成为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和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内容。在校长的职责、选拔任用、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那时的学者曾经进行过认真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可惜后来,我们在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过重大失误,错误地认为教育管理不是专业,将高校教育专业和中等师范学校中的教育管理专业课一律取消,教育管理类教师被迫转业。从1949年到1978年,我国基本上不承认教育管理专业,不开设相关课程,不组织教育管理研究队伍,不出版教育管理类的学术著作,致使校长专业化的进程停滞不前。同时,极“左”思想对校长专业化也有很大的冲击。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选拔、任用和培训校长,都要服从政治斗争的需要,校长培训只开设政治类课程,基本上不开设专业类课程,致使校长专业化的过程逐步变成了政治化的过程,校长的管理也与行政官员的管理并轨。校长专业化走了一条畸形之路。

改革开放,给校长专业化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人们逐步认识到:校长是从事教育管理的专业人员,校长在学校的职业特性得到认可。校长作为教育者、管理者、领导者的地位被重新确立。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关于校长的调查研究和培训。比如: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承担了国家教育科研“七五”重点课题“中小学校长的培训与管理”,课题组曾组织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104位研究人员,对全国11244位现职校长和128位获得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优秀校长进行调查走访,就校长素质、成长规律、校长培训和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当时的国家教委组织和领导,通过试点,在全国分阶段、有计划地进行了校长培训。这些都大大推进了校长专业化的进程。  1980年~1985年,在全国中小学校长中普及哲学、学校心理学、普通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等基础理论。

1986年~1990年,在全国试行和推广持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上岗的制度,在百万校长中实行全员任职资格培训。

1991年~1995年,在全国校长中试行并推广任职资格培训后的提高培训,校长全员接受每5年240课时的继续教育。

1996年至今,针对校长专业化发展的不同水平,分别进行不同的培训,将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成熟校长的研修结合起来,初步形成我国中小学校长继续教育的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校长专业发展的进程。

这30年的培训,在我国百万校长的专业发展中功不可没,如此深刻的变革在国内外的教育史上也是少有的。它为今后加快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进程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已经逐渐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相对完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体制,它包括:

1.领导体制

国家层面由教育部统一领导,教育部人事司负责实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校长培训领导小组,由省(市、自治区)党委、政府、教委和培训机构的领导人组成,领导本省(市、自治区)的校长培训工作;地(市)和县(市)也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规划与实施本地区的校长培训。

2.办学体制

中学(高级中学和完全中学)校长的培训,一般由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学院或师范大学负责实施;小学校长的培训由区(县)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各省(市、自治区)成立普通教育干部培训中心,负责协调本省(市、自治区)普教干部的培训工作。

除发挥专门培训机构的作用外,干部培训还充分发挥本地区高等院校的优势和各系统培训干部的积极性,建立了以培训机构为主体、多渠道办学的体制。

3.培训体制

在总结近30年校长培训经验

的基础上,中小学校长培训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培训体制。这一体制包括:

(1)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校长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而进行的一种专业资格培训,其目的是提高即将上岗校长的政治、业务素质,使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在任职资格培训的基础上,我国实行校长持证上岗的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从1979年起,凡未接受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的干部,都不得任命为校长。

(2)提高培训。属学历和任职资格培训合格后的继续教育。其目的是通过系统学习理论和交流先进的管理经验,使校长适应时代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有关政策规定:中小学校长每5年轮训一次,形成校长定期接受继续教育的制度。

(3)学历培训。是为校长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标准而进行的培训。其中教育管理专业的学历培训要达到双重目的:其一是要使学历未达标校长,通过培训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学历;其二是对学历已达标的校长,通过第二学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学历培训是特定时期内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专业补偿性培训。

(4)成熟校长的研修。是促使成熟期校长向专家型校长发展的培训。这类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研修,总结校长的办学经验,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促使他们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育思想。比如:北京教育学院通过建立校长工作室和导师制的方式组织成熟校长的研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培训者的培训制度等。

以上4个主要层次的培训,是互相联系和衔接的。各省(市、自治区)的培训机构总结已往经验,通过学分制将4个主要层次的培训互相连接,避免了课程重复设置,提高了培训的整体效益。

4.教学体制

(1)教学原则。校长培训体现了以下几个教学原则:政治培训与业务培训并重,理论联系实际,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培训进度与培训效益尽量统一。

(2)教学内容。校长培训的内容,必须具有先进性(指教学内容要反映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教育实践的最先进经验)、针对性(指教学内容能解答校长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性(指教学要围绕学校管理实践展开,使校长从各个侧面吸收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应用性(指教学内容能指导学校管理实践,在体系上要突出实践环节)和启发性(指培训内容要有利于校长思考和研究问题)。

(3)教学方式。校长的继续教育,属于在职培训,以业余学习、自学和短期脱产培训为主,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建国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校长培训成功的经验证明,在考虑培训形式时,要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

脱产培训与业余培训的关系。为了提高培训效果,让校长参加短期脱产培训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做可以使校长暂时摆脱繁杂的行政事务,集中精力读书、研究问题和总结经验。但是,不能搞过多的脱产培训,特别不能搞过多长期的脱产培训。这是因为,校长若长期离岗,必然会影响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转。校长培训的经常性方式是业余培训,即忙时少学,闲时多学,学习和学校管理的节律紧密结合,以缓解工学矛盾。

面授与远程教学的关系。在校长培训中,面授是不可缺少的,即使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学,也要使面授达到一定的比例。但是,远距离进行教学能节省校长往返路途的时间和办学经费。这种教学形式,特别有利于边远山区的校长就近接受培训。

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针对我国中小学校长人数众多且分布极为分散的特点,校长培训一般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采用集中的方式。即使在一个地区范围内,培训的时间和地点,也需要适当分散,尽可能让校长就近入学。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提倡各培训机构的教师下到基层,就近培训校长。这种送教上门的培训方式,由于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工学矛盾而深受广大校长的欢迎。

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的关系。校长的学历培训时间,一般为3年~5年,属于长期培训;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的时间,一股为3个月~6个月,属短期培训。校长培训最经常的方式是短期培训。即使是学历培训,由于大多采取的是半脱产或业余培训的方式,所以实际上也是分成若干个培训小阶段完成的。

5.法律法规保障体制

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已经初步形成了法律法规保障体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规定》等专门的法律法规等。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已步入法制化轨道。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第9篇

到目前为止,此项工作已经开展了五期,其中“乡进城”两期共24人,“城下乡”两期共12人。“乡进城”是由海城、台安、岫岩、千山四个县(市)区各选送6名年轻有为、有培养前途的正职中小学校长,分别到市内三城区的24所学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挂职锻炼。这24所学校都是该地区管理水平较高且有特色的学校,共同特点是“重管理、求实效、讲创新、办特色”。“城下乡”是由市内三城区各选派2名中小学校长,分别到海城、台安、岫岩三个县(市)区的12所中小学进行为期5周的挂职锻炼,他们均是年龄在45岁以下的市级和区级名校长,其中有3名校长是*市首届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学员。

通过两种形式的挂职锻炼,城、乡中小学校长普遍感到受益匪浅,他们在学习、交流和实践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农村中小学校长不仅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更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城市学校办学理念提升之快、学校管理之规范、办学模式之新颖令他们始料不及,他们在感叹农村学校硬件建设落后的同时,深刻意识到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差距。“以人为本”的管理、“为发展而教育”以及“小班化教学”,这些原本抽象的新知识和新理念都变得生动、鲜活,具有可操作性,使农村校长深受启发。他们目睹了专家型、学者型校长的风采,掌握了科学管理的内涵,体验到了新课程改革的成效,领悟到了因地制宜办特色学校的“真谛”。他们还尝试由后台走向前台,亲自主持城市学校工作,参与一系列教学、教研活动,这些亲身经历使他们平添了勇气,增强了学、赶先进校长的信心。

市内三城区的挂职校长,在毫不保留地做好传、帮、带,充分发挥名校、名校长辐射作用的同时,他们本身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农村艰苦的教学环境和教师执着的敬业精神使城市校长的心灵受到洗礼和净化,丰富了人生阅历,磨练了意志品质,为打造明星校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加挂职锻炼的校长们还充分利用这个契机,主动担负起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与对口学校建立起长期帮扶关系,并不断深化这种姊妹校友谊,互通有无,彼此促进,共同发展。

小学校长研修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统筹规划;科学安排;校长培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026-02

一、培训介绍

教育部――中国电信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于2014年12月开始启动,这次培训意义重大,旨在通过远程培训提高全国10.1万名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当好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此次培训,笔者作为南京七组工作坊的坊主,为工作坊命名为:化蛹成蝶,华丽转身。寓意校长们通过此次培训都能实施完美蜕变,优雅转身,真正地成为一名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头羊”。

二、科学安排

在学员培训之前,中央电教馆通过YY语音,首先对52个工作坊的坊主进行了培训,使坊主们明确了职责以及开展工作的基本步骤、方法和途径,为开展好远程培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中央电教馆又对所有参训学员进行了一次远程培训,使学员们大致了解了培训的内容,培训的时间以及培训的要求,为接下来的远程培训扫平了障碍。

与此同时,分级建立了QQ群(部级、省级、市级、区级),极大地方便了工作坊工作的开展。为了更好地指导学员进行学习,我们坊在吉林省电教馆的指导下,又分别建立了两个QQ群――化蛹成蝶和精诚合作。学员们非常踊跃,纷纷加入QQ群,实现了1000人同时在线的盛况。真正实现了用信息化手段指导信息化学习的目的。

三、总结经验

工作坊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省下达通知时间不同,导致这1000人的工作坊陆陆续续一个月才达到上限。这就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刚开始时,由于没有经验,每天就像复读机一样,重复着同样的问题。后来慢慢有了经验,笔者和其他学员一起把一些集中的问题采取截图加文字的形式,变成研修攻略放到群文件里,供学员下载学习。如:研修攻略之选课,研修攻略之问卷调查,研修攻略之YY注册及使用方法,研修攻略之研修积分的获得,等等。这一做法有效地减少了复读的次数,大大地降低了工作量。

四、关注情绪

为了学习而学习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在培训过程中要关注他们的情绪,他们的心态,他们的价值取向。比如:出现偏激的语言时,坊主要及时引导;学员之间产生矛盾时,坊主要迅速化解;价值观扭曲时,坊主要跟踪矫正。这些都是坊主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不容回避。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工作坊,也一定能培养出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长们。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校长,也一定能带出一所好学校来。学校信息化建设也一定会渐入佳境。

五、YY交流

在主题二学习阶段,中央电教馆开展了一次精华帖交流活动。问题为:应用驱动要“驱动”的是什么?应用驱动与项目(课题、硬件)驱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坚持应用驱动的信息化推进策略?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众多的精华帖中,笔者选取了20名校长的精华帖提交给了央馆,后来笔者也非常荣幸的代表南京七组参与了精华帖的交流活动,成为了10个交流坊主之一。使笔者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研讨、学习,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六、主题研修

我们坊第一个主题研修活动设计的内容是《问卷调查》,主要想通过这个问卷了解校长的基本情况,学校信息化现状,以及对坊主的期待,等等。

主题3开始后,笔者又设计了一个针对当前热点、难点问题的主题研修活动。什么是微课?微课与慕课、翻转课堂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设计一节微课?使校长通过查阅资料,点评其他校长的理解与感悟,真正地了解它们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主题4的研修主题是:放慢你的脚步,让思维停留片刻,盘点走过的岁月。主要是想让校长总结学习的收获及感悟,为下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用PPT呈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则主要是想考察校长是否能学以致用,能否运用应用驱动来对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

主题5的研修主题是: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和共识如何形成?如何建立完善的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的特色信息化建设体系如何构建?送给同伴的祝福!

这四个主题研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校长通过学习,通过思考,通过谋划,尽情地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把远程培训推向了高潮,也为此次远程培训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七、培训成效

在南京七组工作坊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不仅互相学习,互相帮助,而且还比着学习,比如:今天学到哪了,积分多少了,我们坊排名多少了,等等。结果显示,我们坊有一名学员积分高达7777975分,位列所有学员第二名。我们工作坊的排名也一直处于前十名,目前是第七名。

八、几点建议

以下是笔者此次培训中遇到的问题,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进入工作坊的时间应该一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重复指导。

(2)坊主应该有学员的联系方式,当学员不能按时完成任务时,能及时跟他们取得联系。

上一篇:小学音乐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小学体育研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