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9:43:26

小学科研论文

小学科研论文范文第1篇

――2010年中小学课题实验校教学艺术优质课及科研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全国各地方课题实验学校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人员:

为认真贯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全面展示新课改实践中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创新技能和专业发展技能,进一步总结与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教育科研成果,选出一批教学科研模范人才,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定于 2010年4月――2010年12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学校文化研究科研成果评选――2010年中小学课题实验校教学艺术优质课及科研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选对象:

全国各地相关课题实验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及教育科研人员。

二、参选内容:

按照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各学科课程标准,选自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课件(实录):执讲现行中小学教材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课,学科不限。参评课题从所任学科中自选,授课时间为30分钟,以光盘形式提交。一件作品一张光盘、无病毒、运行良好。在光盘的开头部分,请写明“参赛作者信息”。

(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合理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鲜明的学科特色,科学准确、语言精炼,有一定的创新性。设计以一个课时为单位。同一作者可报送1~2篇教学设计。文字在2000~3000字,word文档编排。

(三)论文报送要求:

1.论文作者必须是文章的唯一作者或第一作者。

2.每人最多报送两篇文章,内容要求:观点鲜明,论述严谨,数据准确,案例典型,文字通顺,理论联系实际。

3.每篇文章字数3000~4000字左右;

4.报送的论文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如因论文有严重抄袭现象而影响评选结果的,责任自负。

三、参选办法:

(一)集体组织:为确保评选课件的公平、公正,本次比赛主要以教育局、教研室、教科院(所)、学校等教育单位集体征集为主。集体组织者,务请填好附件登记表。

(二)个人参赛:为照顾个别市县没有集体组织参评,也接收教师个人参选。

四、评选办法:

本次活动特邀相关专家、教授、学者进行评审。所有参选作品每份收取130元评审费。

五、奖项设置:

优质课奖项设置:

1.××学科课堂实录类、课堂教学课件类一、二、三等奖;

2.××学科课堂教学设计一、二、三等奖。

科研论文奖项设置:××学科类科研论文一、二、三等奖。获奖者将颁发获奖证书。

3.省略

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

小学科研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科学大会;体育研究;数据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1-0026-06

全国体育科学大会是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主办,2~5年举办一次的,全国体育领域级别最高,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体育界盛会。会议的交流形式分为专题主报告、专题报告、书面交流和墙报交流四种。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于2011年12月5日至7日于上海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体育学院承办,会议的主题为“发展体育科技,建设体育强国”。九科大既是体育界学习与贯彻党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即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议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对过去四年体育科学技术及体育科学理论的总结和对未来我国体育科技和理论发展趋势的展望。文章从入选本次大会的论文的地域分布、学科分布和作者单位构成等方面,对本次大会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总结,这不但有利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全国体育科研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促进广大体育工作者更好地从事体育科学研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历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相关的总结性论文及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目录。

1.2.2分类与数据统计法对入选的论文按照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对其进行分类和统计。

1.2.3比较分析法对根据入选论文所做的分类和统计进行比较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概况

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共录取论文3379篇(除专题主报告),最后入选论文3151篇,这些入选的论文不仅体现了我国体育科技或理论发展的最前沿或最新的发展方向。更表现了我国在体育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的发展和创新。它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其中专题报告437篇,书面交流1182篇,墙报交流1532篇。分别占录取论文总数的13.9%、37.5%、48.6%(见表1)。

比较表1、表2可以看出,本届大会的论文录取总数超过了以往三届大会。同时本届科学大会入选的专题报告形式和书面交流形式的论文比率比上届有所上升,这种入选结构上的优化,有利于更多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的论文入选,从而使这些论文中的科研思想得到更好的传播。

2.2第七、八、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主题的变化

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七届体育科学大会的主题是“奥运、科技、健身”,彰显了以发展科技为手段,服务2008奥运会和全民健身为目的的宗旨。第八届体育科学大会的主题是“体育科技与和谐社会”,这表明了体育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之间有着积极的相互促进的作用,一方面社会的和谐可以促进体育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体育科技的进步又可以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即体育科技的进步可以更好的造福与人们的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第九届体育科学大会的主题是“发展体育科技,建设体育强国”,正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体育科技是促进我国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这种由量到质的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此外体育科技又是体育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体育实力的重要标准,因而只有切实发展体育科技,提高我国体育科技水平,才能实现真正的实现体育强国。

2.3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专题报告、墙报交流和书面交流的论文的地域分布

表4分别反应了入选九科大的专题报告,墙报交流和书面交流论文的地域分布情况。北京、上海、辽宁三个地区,无论是专题报告,墙报交流还是书面交流论文的入选数量上都居于前三位。特别是北京地区在入选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不难看出,北京地区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社会地位,其体育水平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我国体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另一方面,入选论文数量较多的地区都是经济、文化在我国较为发达的地区,而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论文入选数量上远远低于东部较发达地区,因而更应该注意在抓好较发达地区的体育科技文化发展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对西部地区的体育科技、文化的投资力度,以及技术上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持。

通过上述数据同表5的比较可以看出,入选论文数量上占优势的地区,大学综合实力的排名在全国范围内也很靠前。由此看见,体育科技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建设水平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关系,因而对于那些体育科研水平欠发达的地区,国家也应加大对其教育的投入和扶植。另外,在九科大中,入选论文除港、澳地区的论文外,还有多篇来自国外的论文入选,由此看出中国体育科学大会的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逐渐走向世界体育科学的舞台。

2.4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的学科分布情况

2.4.1专题报告的学科分布

由表6中可以看出,九科大专题报告的学科分布安排不同于墙报交流和书面交流的学科分布安排,在安排上更细化为58门各学科的具体内容。从这种一改三种会议交流方式学科分布形式相同的安排方式中,不难体会到会议组织者对专题报告这种交流方式的重视程度。而这种新的学科划分方式也使得专题报告的指导性更有针对意义和更强的专业学习意义。另一方面,从各学科入取的论文的数量中也可以看出,专题报告的各学科入取数量所占的比例是比较平均的,均衡的照顾了各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各学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向着平衡的方向发展。

2.4.2墙报交流和书面交流的学科分布从表7中可以看出,墙报交流还是书面交流,均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学科数量分布,按学科入选数量的多少排序,前六位的学科分别是体育社会学、运动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化学、武术和体育产业,这些学科大都是建立时间较久,研究方法较为完善的学科,而对于—些新兴学科和冷门学科,例如体育建筑学、体育仪器器材学、体育统计学、体育计算机应用等学科,入选论文数量很少,这表明了我国体育研究中存在的各学科间的不均衡陛。正像经济学中所说的“木桶效应”,体育科学的整体发展水平是由其中最薄弱的学科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体育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共同发展。只有实现体育学科间的均衡发展才能达到“发展体育科技,建设体育强国”的目标。因而有必要注重发展我国的短板学科,从而促进各学科问的均衡发展。

2.5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作者的单位 构成情况分析

从表8中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研的主力军仍旧是体育院校,体育院校无论在专题报告,墙报交流还是书面交流中的论文入选数量都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均达到了入选总数量的55%以上。其他高等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在体育科研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它们的论文数量在入选总数中也占有很大比重,分别占到了总数的20%以上和12%以上。再次是体育局和科研所。同时从表8中也可以发现,中小学入选的论文比例过小,因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职前科研教育不足,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培训形式化,工作方式的惯性等原因,使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能及时转化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科研成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第七、八、九届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主题虽不尽相同,但是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九科大的主题“发展体育科技,建设体育强国”,更彰显了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信心和决心。

(2)从入选的论文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入选论文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数量上有着明显的差距。

(3)从入选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传统和热门学科的研究要好于新兴和冷门学科,更有学科有“无人问津”的情况。

(4)从入选论文作者的单位构成来看,高等院校是我国体育科研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还有待加强。

3.2建议

(1)入选论文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因此在保证稳步提高体育科研水平较高的地区的科研水平的同时,更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政策扶植。

(2)在发展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努力发展新兴和弱势体育学科,实现体育学科各领域的均衡发展。

(3)在保证高校教师的体育科研水平稳步提高的同时,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体育科研能力,切实将他们的丰富的实践经验转变成可利用的科学的体育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杰,张琦,黄军.从第四、五、六、七届体育科学大会分析我国体育科研的进展状况[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7,16(4):84-86.

[2]田玉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09,29(3):3-8.

[3]蔡有志,王凯珍,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情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303-1306.

[4]张瑛.浅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2):82-84.

小学科研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申报条件

申报三级教师需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初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岗位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

申报二级教师需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见习1年期满并考核合格;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初中担任三级教师职务2年以上;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担任三级教师职务3年以上。

申报一级教师需博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中小学教学工作3年以上;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担任二级教师职务4年以上;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初中担任二级教师职务4年以上;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担任二级教师职务5年以上。

申报高级教师需博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担任一级教师职务2年以上;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担任一级教师职务4年以上;具备硕士学位或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担任一级教师职务5年以上;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学历,在小学、幼儿园、初中担任一级教师职务5年以上。城市中小学教师(当年年底男满55周岁、女满50周岁教师除外)需有1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支教的经历,或者完成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对口支援、结对指导、送课下乡等支教任务不少于60天。

申报正高级教师需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学历,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20年以上,或者硕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16年以上,或者博士研究生毕业并取得博士学位后,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12年以上,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8年以上。

另外,省、市、县教研室、电教馆从事中小学教研的教研员,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任职年限达到相应要求。乡中心校从事中小学教研的人员申报高级教师及以下职务,应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任职年限达到相应要求;申报正高级教师应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任职年限达到相应要求。

关键词:业绩能力条件

三级教师要基本掌握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能够正确教育和引导学生。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知识,基本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材教法,能够较好完成所教学科的教学工作。

二级教师要比较熟练地掌握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能够胜任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所教学科必备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同时还要掌握教育教学研究方法,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一级教师中,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和教研人员的条件有所区别:

中学(含职业中学)教师具备下列条件中的3条以上(其中1、2条为必备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一级教师水平。

1.讲授过县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县二等奖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农村学校教师讲授过县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或乡中心学校组织的优质课(均获一等奖)、示范课或观摩课2次以上。

2.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成绩良好,撰写有一定价值的课改、科研报告。

3.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所带班级被评为县以上文明班集体或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4.教师节期间,获得县以上政府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称号;或者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其中农村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县以上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表彰。

5.直接指导的2名以上学生在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直接指导的学生在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获奖,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小学(幼儿园)教师则需具备上述前4项条件中的3条以上(其中第1条为必备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一级教师水平。

教研人员具备下列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一级教师水平。

1.每学年在本级或上一级区域开设示范课、教学专题讲座等活动2次以上。

2.培养、指导2名以上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在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乡中心学校人员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3.省教研室的教研员参与(限前3名)并完成省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市、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主持并完成市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乡中心学校从事教研的人员主持并完成县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

4.省教研室的教研员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市、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2篇以上,乡中心学校从事教研的人员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1篇以上。

高级教师中,不同类型学校教师和教研人员所具备的条件分别是:

中学(含职业中学)教师具备下列条件中的4条以上(其中1、6条为必备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高级教师水平。

1.讲授过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市二等奖或省三等奖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获得好评。农村学校教师讲授过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或县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县一、二等奖各1次)、示范课或观摩课2次以上,获得好评。

2.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2篇以上;或者正式出版教育教学著作1部(本人撰写4万字以上);或者参编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地方课程(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等,并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正式出版。

3.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所带班级被评为市以上文明班集体或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4.教师节期间,获得市以上政府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或者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者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学管理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表彰。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5.直接指导的2名以上学生在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农村学校教师直接指导的学生在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规范的本学科竞赛中获三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6.培养、指导2名以上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获得市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表彰奖励。

小学(幼儿园)教师具备下列条件中的4条以上(其中1、5条为必备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高级教师水平。

1.讲授过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市二等奖或省三等奖以上)、示范课或观摩课,获得好评。农村学校教师讲授过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或县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县一、二等奖各1次)、示范课或观摩课2次以上,获得好评。

2.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所带班级被评为市以上文明班集体或本人被评为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或者主持辅导一个学生社团活动,获得市以上奖励。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3.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1篇以上;或者正式出版教育教学著作1部(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或者参编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地方课程(本人撰写2万字以上)等,并在县以上范围内推广使用或正式出版。

4.教师节期间,获得市以上政府综合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先进教育工作者;或者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省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表彰;或者校长、教学副校长教学管理工作成绩突出,受到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综合表彰。农村学校教师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5.培养、指导2名以上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获得市以上教育主管部门表彰奖励。

教研人员具备下列条件,经专家综合评价,达到高级教师水平。

1.每学年在本级(至少县以上)或上一级区域开设示范课、教学专题讲座等活动3次以上,学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培养、指导3名以上本学科二级、三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在省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乡中心学校人员获奖降低一个级别。

3.省教研室的教研员主持并完成省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2项以上,市、县教研室的教研员主持并完成市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2项以上,乡中心学校从事教研的人员参与(限前3名)并完成市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

4.省教研室的教研员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4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市、县教研室的教研员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上),乡中心学校从事教研的人员在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科研论文2篇以上。

关键词:正高级教师评定标准

值得关注的是,首次引入的正高级教师具体评定标准体现了真正的高标准。正高级教师要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8年以上,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操作能力,教学理念先进,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

系统担任1门以上课程的全部教学工作,胜任本学科各年级的循环教学,进行过学科循环教学或担任过3届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完成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每周课时专任教师8节以上,班主任4节以上,兼任管理工作的教师4节以上且每学期听课30节以上。校(园)长至少担任一个教学班的学科教学,每学期听课20节以上,或者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每学期听课、评课40节以上。

职业中学专业课教师能够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能,独立承担一门专业技术课的理论教学和对学生的实习实训指导任务,年均实训指导课120课时以上。

教研人员从教以来,在中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累计5年以上,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系统承担并完成1门以上学科的教学指导和教学研究任务。每年深入学校指导教学60天以上,听课、评课60节以上。

关键词:教师要有核心期刊的论文

正高级学校教师还要具备下列条件:

1.讲授过省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获一等奖)、示范课或观摩课,或者在市以上范围开设教学示范课、观摩课或学科专题讲座3次以上,收到较好效果。

2.主持并完成省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1项以上,同时提交的论文中至少有1篇为课题研究成果。

3.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6万字以上)或参编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或3万字以上的教学参考用书,同时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3篇以上(其中至少1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

4.获得省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或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

5.培养、指导3名以上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在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关键词:校长至少主持并完成2项省级教科研课题

要被评为正高级教师,校(园)长需具备的条件是:

1.在市以上范围开设教学示范课、观摩课或学科专题讲座5次以上,收到较好效果。

2.主持并完成省以上教科研课题2项以上,同时提交的论文中至少有1篇为课题研究成果。

3.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5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8万字以上)或参编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教科书或3万字以上的教学参考用书,同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2篇以上。

4.教学管理工作成绩突出,担任校(园)长以来,所管理的学校(幼儿园)获得省级以上政府表彰或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综合表彰2次以上。

5.获得省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或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

6.培养、指导3名以上本学科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在市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均获二等奖以上,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关键词:教研员培养教师要见成效

评定正高级教研员的标准是:

1.每学年在本级(至少市以上)或上一级区域开设示范课、教学专题讲座等活动5次以上,学科教学质量位居前列。

2.培养、指导4名以上本学科二级以上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所培养、指导的教师在省以上教研部门组织的优质课、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中获一、二等奖,同时本人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3.主持并完成省以上本学科教科研课题2项以上,其中1项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同时提交的论文中至少有1篇为课题研究成果。

4.在省级以上CN学术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至少3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或者正式出版学术著作1部(本人撰写10万字以上),同时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独立发表高水平、有创见的本学科教科研论文或学术论文3篇以上。

5.获得省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或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得省级以上政府奖励或荣誉称号。

小学科研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题意识 设计意识 成果物化能力

中小学校的科学发展依承于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指向于中小学校的特色、优质与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的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却普遍存在着三种问题倾向――问题意识较强,课题意识较弱;实施意识较强,设计意识较弱;成果物化意识较强,成果物化能力较弱。这三种问题倾向不仅导致中小学校无法获得预期的科研成果,而且降低了中小学科研活动的实效性,更使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大受打击。由此,对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存在的三种问题倾向进行深入剖析与对策分析,是有效提升中小学科研活动的实效性以及成功推动中小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针对“问题意识较强,课题意识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策略实现课题意识的增强。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发现并提出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要将其提炼并抽象为一个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的科研课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虽然科研课题一定来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就是科研课题。

一个优良的科研课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价值性。即能够为教育理论的拓展提供相关的知识,或者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直接的指导。其二,创新性。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发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并不难,但是要区分这个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就比较难了。因为大部分中小学教师都没有研究意识,他们不会甚至不知道运用文献检索来甄别已发现的问题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其花如此多的时间重复前人的研究还不如直接将已有研究成果运用于实践当中。因此,创新性是优良课题的必要条件。其三。可行性。一个有较高价值和一定创新的课题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课题,除非它切实可行,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成形。由此,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一定就是个优良的课题,因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既可能没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也可能没有一定的创新性,还可能在现有条件下无法有效解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优良课题的产生既需要问题意识,更需要课题意识。

鉴于此,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就成为中小学教师生成优良课题的重要策略。这要求教师,首先,从价值性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是否能够为教育理论带来相关的知识,或者是否对同一类型的教育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次,从创新性的角度考虑问题及其问题解决是否具有新意。比如,这个问题是否已经有人研究过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是否与众不同等等。最后,从可行性的角度考虑能否成功解决问题。如果仅凭现有的研究团队、研究水平或研究条件根本无法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或很难推进问题解决的深入,那么这个问题也无法成为好的研究课题。实质上,无论是从价值性、创新性还是可行性的角度来实现问题意识向课题意识的转化,其实都是在强调中小学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应具有研究意识。

针对“实施意识较强,设计意识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强化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以及构想预期成果等环节实现课题设计意识的增强。

从逻辑上讲,课题实施依承于理性、完整与优质的课题设计,因而课题设计是有效实施课题的基本前提。但是从现实上看,中小学科研活动中却存在着重视课题实施,轻视课题设计的问题倾向。比如,在课题实施中,教师们根本不知道课题的研究假设是什么,也不清楚是采用什么方法在进行课题研究,所撰写的课题申请报告、课题中期检查报告,甚至结题报告基本上都仅是工作报告,完全没有研究的味道。中小学科研活动中之所会存在重实施轻设计的问题倾向,其原因在于没有厘清课题设计与工作计划的异同,更不知道如何着手进行课题设计。

事实上,对于课题设计应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从“做研究”的角度来看,课题设计是指对课题“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的设想,它侧重于从理论层面对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成果等问题进行构想,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研究假设、研究变量、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问题的设想。其二,从“做事”的角度来看,课题设计是指对课题“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等理论构想如何生成与实施的工作规划,它侧重于从操作层面对理论构想的生成与实施进行全面规划,其具体内容包括要做什么以及做事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基于此,优良的课题设计至少应包括提出研究假设、设计研究变量、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构想预期成果等环节。首先,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根据经验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问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答案。研究假设的提出对于整个研究活动具有导向与轴心的作用,因为整个研究活动都是围绕着研究假设的论证展开的。具体而言,演绎法、归纳法和比较法是形成研究假设的三种主要方法;“提出科学问题-->形成初步假设-->不断完善假设-->研究假设的表述”是研究假设形成的主要步骤。其次,设计研究变量。研究变量一般包括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对研究变量的设计实质上就是对如何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及测量因变量的设计。研究变量的有效设计直接决定着实验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第三,确定研究方法与过程。研究假设与研究变量的提出与设计主要是对课题“研究什么”的具体设想,是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如何依据目标指向,采用什么方法逐步展开具体研究就涉及到“如何研究”,即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过程。研究的具体方法与过程不仅直接影响着研究的进展,而且直接决定着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因而它是整个研究活动的关键,也是其成功的保障。在中小学科研活动中,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与叙事研究法等是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第四,构想预期成果。研究成果不仅是推动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而且是研究价值的具体表征,更是课题评审的重要依据,还是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的重要载体。预期成果的构想主要涵盖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构想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比如是论文、著作,还是调查报告等;二是设想研究成果的名称、完成时间以及负责人等。

针对“成果物化意识较强,成果物化能力较弱”的问题倾向,通过有针对性地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撰写训练实现成果物化能力的增强。

如上所述,研究成果对于研究团队而言,是推动课题研究的内在动力与研究价值的生动体现;对于课题主管部门而言,是课题汇报与成果评审的重要材料;对于同行而言,是经验交流与成果推广的重要载体。由此,研究成果的物化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虽然中小学教师也较为注重物化研究成果,但是他们却将成果物化停留于个案的生成、搜集与整理,或者一般意义上的经验总结。尽管个案与经验总结式文章都是研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都亟需加强。这一点,就连教师们自己也意识到了。重庆市龙凤桥小学的教师就认为,“我们的研究成果缺乏理论深度”;朝阳小学的教师也提出,“我们需要专家在研究成果的物化上给予引领”,“新教材内容的持续调整使得我们的大量研究成果(即个案)一夜之间付诸东流!”教师们的呼声与叹惜使我们意识到,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应成为中小学科研培训的重要目标。

实质上,成果物化能力就是将研究活动中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生动体现在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中的能力。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最终表现在能够撰写出优良的结题报告与学术论文。鉴于此,成果物化能力培养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撰写结题报告的能力。由于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是结题报告的核心内容,因而区分出工作报告与研究报告,并能够有效把握两类报告的侧重点就能够撰写出优良的结题报告。具体而言,工作报告侧重于从工作(即“做事”)的角度来对课题研究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以及做的结果如何等方面进行回顾与总结;而研究报告则侧重于从研究(即“做研究”)的角度来对课题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研究结论与研究创新、还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等方面进行反思与归结。二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这里的学术论文既包括普通的学术论文,也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叙事研究报告等。因而,中小学教师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培养实质上就是训练中小学教师学会撰写普通的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以及叙事研究报告等。

实际上,透过上述三种问题倾向不难看出,阻碍中小学科研活动有效开展的症结在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意识强于研究意识,即过多地将科研活动看作是一项工作,而没有认识到科研活动既是一项工作,也是一项研究,更没有意识到研究应着手于问题,受制于假设,依承于方法,着力于创新,着眼于结论或策略,延伸于新的问题。因而,牢固树立研究意识,注重课题意识与设计意识的强化,关注成果物化能力的提升是增强中小学科研实效性的关键,也是中小学通过科研活动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邓小华.“学术的教学”与“教学的学术”―论中小学科研与教学的关系[J]. 教学与管理,2013年27期

[2]刘尧.中小学科研兴校中的教师校本培训[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3]王际海.我国中小学科研兴校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2期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市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素质调研及提高策略研究”(编号:13SKR06)的阶段性成果

小学科研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解决策略

体育教师针对自身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并将其转变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这种能力称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教师的个体科研工作能力作为衡量其综合教学水平的参考指标,对现阶段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科学合理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引作用。我国自1978年以来,对学校体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过程中体育科研的主力军主要以专业体育院校的教师为主,而作为一线体育工作者的中小学教师在体育科研中所占比例较小。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教育活动的实践者,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而中小学体育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的教育水平对全国体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升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并且对我国更好的开展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儿童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对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个体科研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的提升其个体科研能力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实现体育教师理论知识的提升。

1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

通过在电子期刊网(中国知网)上进行高级检索,以“体育”为主题进行跨库检索,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在2010-2015年中的科研情况进行整理(见表1)。搜索来源主要以期刊、国内会议、专利、特色期刊、国际会议、年鉴和学术期刊7种类型为主。

从表1数据可以了解到,搜索文章总计298926篇,中小学体育教师发表的文章43440篇,占搜索到的全部体育类相关文献中的14.53%。其中年鉴和专利所占比例最小,而发表在期刊、特色期刊以及学术辑刊上的论文分别占总体比例的9.87%、39.1%和13%。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近五年所参加的科研会议上发表的科研论文为566篇,占近五年体育主题会议的9.65%。以上数据直观的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现阶段的科研成果的发表状态,而科研成果的发表是衡量科研工作能力高低的方法之一,科研论文是否发表在核心刊物,是对其科研能力及论文质量高低的另一个评判标准。从体育学科核心期刊中遴选出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发表的论文(见表2),以便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情况,了解和掌握现阶段体育教师的个体科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期刊主要参照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2015)中的体育学学科标准进行遴选。

由表2数据可知,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内在体育学科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总计55篇,占其总体比例的0.85%。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所数量最多,发表13篇;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数量最少,发表0篇。

结合表1和表2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来在期刊及特色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分别占近五年期刊数总体比例的9.87%和39.1%,而在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却只占各类期刊总体比例的0.13%,从中可以了解到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论文级别整体较低,论文质量及所作科研的可借鉴价值不是很高,间接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现阶段科研能力不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体现着自身的科学探究创新能力,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我国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大,并且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因此,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这一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

2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原因

2.1内在因素

2.1.1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占有量导致的科研能不足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欠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从体育教师自身而言,多数人认为,体育实践重于理论,导致自己在获取理论知识时产生心理上的倦怠,而这种倦怠,直接导致科研能力的不足。另外,大多数教师是高水平的退役运动员或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之前的训练和在校学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相对的也就造成了体育从事者在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上的精力不均,造成理论知识薄弱。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员和体育专业学生接受体育训练的时间较早,并且技能训练占据了其大部分的时间,中学教育系统性的培养遭到破坏,导致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理论知识较为贫乏。造成了运动员或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相对应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导致其在工作中不能真正的做到以理论知识促进技能的提高,也不能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或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体育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体育工作者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也是导致其科研能力欠缺的因素之一,即使能够发现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却不能将其上升为理论研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体育教师群体在科研工作中的一种缺憾。

2.1.2对体育学科传统的思维定势导致教师科研积极性降低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出大量的示范动作,对于技能的掌握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传统观念认知看来,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方法主要以体育教师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为标准,理论水平掌握程度的多少则被看作是无关紧要。现阶段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依然持有“体育以技能为核心”的观念,认为理论知识水准的高超远不如技能动作水平的高超受人认可。因此,体育学科一直处于技能占主导地位的状态,体育学科中的理论发展也较为缓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参与者中的一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指导下,导致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水平掌握程度较低,科研意识淡薄,对待科研的态度始终呈现片面性、曲解性,不能正确地认识科研工作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造成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与科研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自己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体育教学而不是体育科研。这对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升个体科研能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出于对体育学科的传统思维定势导致体育教师较少的去考虑改变现状,反复执行较为低下的工作。而科研工作在外界认知中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声望,或者只有社会的主流学科才有资格开展的一项工作,因此外界对体育和科研二者认知的差距给体育教师造成的压力使得许多体育教师望“研”却步。

2.1.3对体育学科地位的认识偏差引发教师职业倦怠

出于人们对体育教师存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认识,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升学压力下过度追求升学率,以身体锻炼为主的体育学科一度被列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副科”,学科地位低下。因此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不论是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声望还是在社会中的大众认同感都比其他学科教师要低。学科地位低下间接造成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体育学科地位低下则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的自我认同感,挫伤其工作积极性,造成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消极怠工。体育教师受学科地位低下的影响,在对待课堂教学、在职继续教育、体育科研等工作的开展上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以体育教师和学生为主的课堂群体对体育学科未能树立正确的认识,平时忽略对体育科研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导致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关注与了解甚少,个体科研敏感度和科研工作能力降低。

2.2外在因素

2.2.1体育信息实时传输性差

在体育信息建设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对硬件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远比对软件开发和体育信息收集整合的投资建设要大。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建设充足,软件开发却相对缺少,造成体育信息传输的衔接性大大降低,信息的收集整合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体育在体育信息传输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效性落后,由于缺乏对体育前沿信息实时动态的掌握与了解,造成体育教师在科研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上存在着严重脱轨,只能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此外,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之间开展的交流活动也比较少,造成体育信息的流通性较差,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几乎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体育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几乎不能有效涵盖欠发达地区,造成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缺乏对最新体育动态的了解,无法对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展开。

2.2.2科研氛围差科研氛围对于科研工作具有较大影响,体育教师群体普遍受“重技能,轻理论”思维定式的影响,造成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体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较为缓慢。此外,由于学校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系统的科研培训造成其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结构改善不明显,中小学体育教师不能用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科研工作,教学中的实践无法科学转换成理论指导,做出的科研成果没有很大的可供参考价值。而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他们虽有着强烈的科研意识,对科研工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有着深刻认识,但由于缺少可供利用的体育设施、科研资料查阅整合较为困难以及科研工作缺乏科学的纠正指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制约了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另外,“同工不同酬”是目前存在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学校教育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课程任务繁重并且还要组织课间活动、课间操等课余锻炼,科研工作的开展受到时间限制、薪资待遇低以及科研经费缺少等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师科研工作不仅受到人文设施环境影响,还受到工作待遇环境的影响,这些对科研工作的进行具有较大的阻碍。

2.2.3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作为对其教学综合评价的指标之一,对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具有相对的推进作用。但是在现有的教师评审工作中依旧存有评审的不足之处,例如有的教育管理部门工作不负责,过分注重职称评审的外在工作,对评审的内在工作关注较少,导致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时只注重论文数量的发表,曲解科研工作的意义,造成体育教师在科研工作的开展上缺乏主动积极性,不能正确的认识对待科研工作,发表的科研论文缺少可借鉴价值,不能更好的深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工作。此外,青年体育教师在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起来的科研习惯使其成为体育科研工作大军中的新鲜血液,而在学校教育的评职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资历一直作为评审的一个重要标准,评职制度的“论资排辈”压抑了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导致其在科研工作上很难做出成绩。由于体育教师在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下,将只是当作工作晋升的工具之一,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师对体育科研的认识,从而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论文质量较低、可鉴性较差、科研工作进展缓慢等问题的产生。

3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3.1理论和技能同步提升,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学习

体育学科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转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所保留的传统认知,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实现理论指导技能,技能丰富理论的同步提升。体育教师注重自身运动技能提高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体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并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认知。使体育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传统认知,真正做到体育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同步提升。此外,体育并不是单一的技能指导型学科,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牵涉到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体育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及时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对体育科研的自信。体育教师还应多关注一些高质量的核心论文期刊,将其理论和教学实践能高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体育科学理论来高效指引体育教学,改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所存在的定势思维,加强对体育科研的认识,平衡体育教学中技能和理论二者的关系,使体育教师逐渐变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2提升中小学体育学科地位,加强对体育的重视

提升体育学科地位使体育学科得到应有的重视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为提升体育学科现有地位,我国对现有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体育地位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管理层切实执行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学校体育政策,将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到学校教育以及体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对所制定的制度措施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反馈,及时进行有效调整,以保证工作的科学合理性,真正做到行之有效的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体育学科地位的提升不仅要求有制度政策的保障,教师还应该做好学校日常体育工作,充分运用学校的已有资源提升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此外,像日本的应试教育也很严重,但是学校体育工作并没有得到松懈,我们完全可以向国外学习他们较为成功的经验,指引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3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信息的有效传输需要体育教师之间不定期的进行交流合作,以此达到对体育信息的有效整合。这种交流活动不应该仅限于本校体育教师的交流,也不是某个学校和某几个学校的单独行为,而应该是一种有相关部门牵线,多层面,多渠道的交流活动。本校内的交流活动可以在各个学科间共同展开,从而开阔体育教师的视野,吸取其他学科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发展动力。此外校与校间,市与市间,省内,国内,甚至是国外的交流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样广泛的交流活动,教师之间可以互动有无,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交流活动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面对面式大家坐在同一间房间里的交流,而应该是多种渠道的。例如通过网络,特别是微博、微信这种形式,不但省时省力,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通过广泛开展交流活动,使体育信息的传输渠道更为宽广,有效把握科研信息的实时动态,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动力。

3.4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相关部门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其应有的薪资待遇并给与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缓解因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而带来的工作压力,重视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体育教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除了对体育科研的物质支持外还应对体育教师进行不间断的在职继续教育科研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及时更新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做到理论与技能的良性成长。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对学校教育中的体育设施进行一定的投资修建,使体育教师可以具备良好的场地进行教学,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理论指引技能,以技能转变理论,真正做到理论和技能的相辅相成。而对于刚就业的青年教师来说,则应该多鼓励他们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积累科研资料。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还可以组织优秀教师成立学科科研小组,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及时的纠正指引,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5建立科学的评审制度,端正体育教师教学态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评审制度对体育教师科研动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严格评审教师的论文质量,在注重数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质量,使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可以直接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由同一地区不同校际间的部门领导对参评教师进行评审,以体育理论教学、体育科研、运动技术讲解示范等教学能力成绩的叠加为参考标准,避免出现评审过程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端正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学校领导对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审评管理应该平等对待,避免出现对学科间进行所谓的“主科”“副科”之分,加强对体育科研的认识。对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教师加以肯定或奖励,并将适合学校本身的科研成果在校园范围内加以推广,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科研空间。此外,学校不光对教师进行评审,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核,由校领导或同一地区不同校际的部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更利于学校教师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现状及现阶段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端正体育教师教学态度。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科学理论,间接的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

4结语

小学科研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问题,是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重点研究的课题,是关系到提高小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适应网络环境下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的大问题,课题组于2007年10月间对湖州城区几所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的相关问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并对如何提高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进行讨论与思考。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I调查对象

课题组成员对浙江省湖州市城区的龙泉、飞英、爱山等六所小学的200名小学教师就教育科研素质等相关问题进行实地问卷调查。

1.2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向爱山、湖师附小(简称:湖师)等六所小学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200份。采用SPSSI2.0.1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调查内容与结果

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是小学教师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规律性、创造性、应用性的活动,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课题组对小学教师科研课题申报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

其中龙泉小学有92%的教师是“在主管部门要求下参与科研”,远高于其它小学教师,在调查“有申报课题意向”、“参与过课题研究”的项目中,各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其中爱山小学教师均为100%,明显高于其它小学。

课题组为深人了解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对小学教师选题来源与级别进行调查,在“论文选题来源”的调查结果中,爱山小学教师有53.3%的“论文选题来源”于“教学问题”,其它几所小学也无显著差异。在“申报科研课题级别”的调查中,多数小学教师的科研选题来源本系统或本校,其中爱山小学教师有33.3%的省级课题,远远高于其它几所小学。调查结果显示:龙泉、飞英、新风小学有近50%的教师“申报课题时常遇到选题的困难”;大多数小学有近50%教师认为“缺乏申报课题知识”,其中爱山小学教师为65.2%,有较强获取科研知识的需求。有关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调查,参见表2.

六所小学有近80%教师在“进行科研查找、收集文献信息困难否”调查项目中,选择了“较困难”。在“进行过科研方法或信息检索知识教育”调查项目中,龙泉、飞英、爱山小学教师分别有88%,83.3%,87%选择“经常有”,几所小学无显著差异。在“能否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检索、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信息资源”调查项目中,爱山小学教师有60.9%的选择“经常能”,高于其它小学教师。在“备课时能及时检索、利用图书馆或网络信息资源”方面,仅有湖师为67.4%选择“经常能”,其它几所小学差异不显著。

调查结果显示:飞英、爱山、湖师小学教师分别为75%,82.6%,79.1%“撰写过教育教学论文”,与其它几所小学有差异;爱山小学教师没有发表过论文仅为4.3%,与其它小学之间有显著差异。在“有记教学读书笔记的习惯”和“在论文写作中产生的困难有哪些”调查中,龙泉小学教师选择“无”记教学读书笔记习惯为16%,与其选择“写作能力不强”的25.8%成正比。其中爱山小学教师认为“理论根底不深”为14.8%,明显低于其它小学平均的41%。

爱山小学教师在“常阅读与教育教学相关书籍”的调查项目中,选择“有”的为91.3%,其中龙泉、新风小学教师选择“没有”均为44%。在“经常阅读哪些类型文献”调查项目中,飞英、爱山小学教师选择“期刊”的分别为72%和87%;其中龙泉小学教师选择“图书”为30.8%,高于其它几所小学,经常阅读“期刊”仅为42.3%,低于其它几所小学。

3调查分析与思考

3.1提高教师科研综合素质

3.1.1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意识是指:“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的探索和革新,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性,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1}调查结果显示爱山小学有82.6%教师认为“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质量关系”密切;而龙泉、飞英小学教师选择“不一定”的分别为60%和60.9%,从中可以反映出多数教师的科研意识还有待提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小学教师中绝大部分人的教育科研意识在逐步增强,但不可否认的是,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学教师没有把参与教育科研同提高教学质量联系起来,为此,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小学校长,乃至各位教师,应加强教育科研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小学校长应积极支持小学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3.1.2掌握教育科研知识

小学教师不仅在教学科研的实践中不断掌握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而且要努力掌握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课题研究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勇于探索收集、整理、获取、分析、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3.1.3提升科研选题能力

教育科研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能否在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管理的实践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作为教育科研的选题加以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调查中反映出几所小学教师对选题都感到困难,而爱山小学教师对“不知如何选择课题”的调查结果比率最低,其原因是他们均有申报课题和的实践经历,为此教师应善于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与交流、各类传媒等途径寻找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3.1.4提高应用能力

教师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将已学习的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科研实践中。网路环境下,教师要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与效率,跟上时展的步伐。众所周知,教育科研的成果(案例、论文、著作等)、科研报告是需要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快速传播,推动教育的创新与进步,为此教师要善于动笔,提高科研写作的应用能力。

3.2教育教学科研定位

3.2.1以校本教研为主

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科研提升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达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主要以“校本教育科研”为主,调查中也得到充分证明。

3.2.2教学科研相互促进

教学与科研不能错位,科研是为教学服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提高要求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二者处于同一体中,相互促进,切记教师课题的研究内容要与自身经历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不能把教育科研和教学实践分离开来。调查中反映出爱山小学作为省级重点小学,其教师的教育科研素质均高于其它几所小学,事实证明科研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构建教研服务平台

3.3.1构建信息资源保障平台

课题组走访了六所小学图书室(馆),发现其人力、信息资源的匾乏与小学教师不断提高的科研意识、科研参与的积极性对信息的需求不相适应,为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小学领导要从教学工作实际出发,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即依托本地区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构建信息资源保障平台(如:开展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传授信息检索技能、教育科研知识等),为实现小学图书室(馆)与大学图书馆、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小学教师与教育信息调研人员的多方合作搭建平台,提供人力资源的指导和信息资源的保障。

3.3.2构建小学教师教研训机制

构建起以网络为载体的小学教师教研训一体化机制,以教研组为主体,小学教师为核心,以教学中教师亲身经历的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课题,并利用校园网设立教研专栏,开展课题讨论,及时报道课题研究进展,以及课堂教学试验或应用情况,及时采纳教师提出的建议,并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带头人或专家作专业性点评,及时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为教师搭建教研训机制的服务平台,提供师资、技术、经费等方面的支持。

3.4建立科研激励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要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建立一个合理、科学、高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尊重人才、发现人才、鼓励成才、人才强校的一种手段。学校要设立专项资金如:教研项目奖励基金、学术专著奖励基金、科研成果应用奖励基金等;还可借鉴国外的“科研假期”,并应将科研成果计入工作量,作为评定职称时的参考。当然,科研奖励重心在于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服务。

小学科研论文范文第7篇

一、目标三维化:了解常识、体悟方法、养成精神

(一)确定的过程

任何教育行动研究都应以了解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为起点。对《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了解,始于对所在学校近年来该课程的教案、教学日历、考查试卷及其他师范院校网上课程资源的研读。笔者发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被普遍定位于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掌握。“掌握理论与方法”是许多课程的共性目标,也是《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必然的基本目标,但能否将它视为唯一的基本目标呢?我们为此走访了一些近几年承担过师范类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的老师及已修完该课程的大四学生。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普遍反映,学科教育类师范生对教育研究的热情不高,教育研究方法的掌握也不尽如人意,甚至有一名体育教育专业论文指导老师一再质疑:“他们开过《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吗?开过吗?你确定?”被访谈的学生,基本上能列举出常见的教育科研方法,但如被要求举例运用某种方法,则约有一半人回答“没试过,感觉很难”“说不上来”。可见,“如果视掌握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方法”为唯一目标,则该目标基本将成为空谈。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体系的启发,我们尝试将《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了解科研常识、体悟科研方法、养成科研精神。其中,“了解科研常识”是传承的说法;对于科研方法,将以前注重结果的“掌握”改为注重过程的“体悟”;“养成科研精神”以前提得比较少。我们希望三维并进,合力提升师范生教育科研综合素养。三年行动研究证明,这三个目标事实上分别是实现《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价值的基础、途径与内核,三者互促互融,确实有助于师范生知道什么是科研、如何做科研,并从骨子里认定自己必须不断做科研。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

1.了解教育科研常识

教育科研常识指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与常用方法。选题、设计研究方案、运用具体方法开展研究、成果表达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流程,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等是展开小学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即,如何完成教育科研的一个基本流程,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来做调查与研究,是师范生学习《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后必须获得的基本常识。

2.体悟教育科研方法

课程名称就可看出,《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侧重为技能课程。任何技能课程都不可能通过纸上谈兵获得实效,本课程也是一样,如果不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科研体悟,科研方法的掌握就很难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全员、全程参与具体课题的研究,师范生才能深入体悟教育科研方法实践,为毕业论文及进入中小学后的教育科研打好基础。

3.培养教育科研精神

“教育科研精神”蕴含两个方面的意思:第一,视教育研究为自己必须从事的一项事业;第二,具备坚韧、能合作、敢于质疑的科研品质。有学者提出,我国师范生毕业论文多选学科专业方向而非教育方向的选题。这种情况跟我们的访谈结果一致。学科类师范生“教育”意识模糊,主要缘于师范院校百年来饱受“师范性”与“学术性”二元对立观的困扰,“学术性”被视为学科科研,“师范性”被为师范技能,而学术在高校地位优越,学科类教育专业有意无意选取了往学科靠拢的姿态,连专业名称也通常被简称为相应的学科专业名称(如“中文教育”被简称为“中文”),以至有些学科教育类师范生到毕业都以为自己所学为“××专业”而非“××教育专业”。在这样的氛围中,师范生自然就会缺乏“教育研究”意识。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明确认同“教育研究很有价值”“我必须进行教育研究”“我能做好教育研究”,师范生才能积极主动投身于教育科研方法的学习,教育科研素养也才有推进的动力。此外,《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还应着力培养学生坚韧、能合作、敢于质疑的科研品质。因为,坚韧是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品质,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长期的关注与艰辛的探索之后;教育科研跟众多领域的科研工作一样,往往需要多人合作方能完成;质疑是超越成规与成见的基础,缺乏质疑精神的科研难有突破。

二、内容模块化:关注不同学科教育方向的需求差异

(一)为什么要关注各学科教育的不同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是课程的永恒努力方向之一。《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也已有加强其内容针对性的方法介绍,不过,其所言针对性主要指向“小学”二字。笔者认为,该课程的内容针对性还应该指向“不同学科教育方向”。因为,《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是教师教育类公共课,所有学科教育方向的师范生都要学习该课程,而不同方向所开其他课程差异较大,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中文教育、心理学分别开设了《毕业论文写作》《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等相关课程,其他专业则没有。另外,各专业学生的基础与学术兴趣也有很大差异,通常,中文、外语教育专业强于文献阅读,心理学专业数据处理能力较强,公费定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意识更强。如果把课程内容模块化,就可以较好地应对不同学科教育师范生的差异。即任课教师开课前通过查看授课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咨询授课班级的相关师生,了解授课班级的专业基础与专业需求,灵活择取课程内容模块,妥当安排各模块的教学时量,从而避免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相互蚕食与叠加,突出本课程的独有特色,并使学生在学“新知”中保持良好的求知欲望。

(二)如何设立模块

那么,设立哪些模块以供择取呢?笔者从《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课程目标与技能课程特性出发,按照教育科研的一般流程和主要方法,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如下各级模块:考虑到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学理和小学教育类师范生的整体学情,其中,一、二、三级模块主要关注学理,30个四级模块(相当于颗粒度较大的知识点)既考虑了学理也考虑到了学情。授课时,可根据所担任课程的学科教育方向,对30个四级模块进行适当删除或部分突出。根据我们的行动研究,把课程内容具体到四级模块,根据四级模块制订课程教学计划,还有利于教师紧紧围绕了解科研常识、体悟科研实践、养成科研精神的三维目标展开教学。尤其是教育科研精神的培养,虽不直接体现在模块名称上,但“各小组选题的可行性讨论”“各小组研究方案的讨论”“小组问卷相互评析”“访谈提纲的拟定”等科研实践,本身就是培养科研精神的最佳方法。事实上,经过一个学期按学科方向确定模块并严格按模块要求教学后,其实做课题真的很有意思,虽然写不出综述、问卷遭到拒绝让人憋屈,但整个一通走下来,特别有成就感”“原本以为科研很难,现在,我觉得跟她只隔了一层玻璃纸”等类似的情感表达,在结题汇报中十分常见。

三、方法过程化:小组式课题研究与同伴案例

师范生学完了《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还不知如何开展小学教育研究,主要是任课教师没有把握好该课程的课程特性,甚至选错了主要教学方法。该课程特性在于它是指向学术的非学术性方法技能课。方法技能课,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以教师指导下的训练为主。其实,早在《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初兴之时,就有学者提出理论、实践、自学研讨应分别占到课堂的30%、45%和25%。该观点的提出基于对该课程特性的一种大致认识,表现出一种正确的过程化实践取向。作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一个分支,《小学教育研究方法》的教学方法也应该过程化,通过实践体悟与案例分析,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一)小组式课题研究

实践体悟指通过亲身做课题,感悟科研方法及科研滋味。因为该课程一般只开设一个学期,加之可以兼顾培养合作精神,实践体悟宜采用小组式课题研究的方式展开。通过摸索,我们确定了按自愿原则,分为3-4人/组进行自选课题的“小组式课题研究”实践体悟模式。“小组式课题研究”吸纳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理念,要求小组成员共同设计、人人全程参与,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各阶段需上交的作业。就实践来看,大部分小组能按要求,提交好开题论证报告、中期检查材料和结题研究报告,全流程体验小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关于实践体悟,有学者建议以学生参与教师课题作为提升高师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笔者认为,这一措施主要适用于研究生,对《教育研究方法》课程尚未学完的本科生并不适用。本科生基本上无法实质性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对课题推进的帮助不大,反而可能因缺乏成就感而折损对科研的进一步兴趣。“小组式课题研究”却与此相反,各小组选题都源于小组内部研究兴趣,同时还能凸显同伴经验的教学价值,有助于在共同的科研体悟中消化科研常识、掌握科研方法、养成科研精神,是实现本课程价值的有效教学方法。

(二)同伴案例

“案例分析”是将理论具象化的一种常用手段,已有的成功或失败典型习惯用的教学案例类型,也是过程化教学的重要手段。由于来自文献的典型案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可能存在心理距离,于是,教师本人的相关科研实践就成了第二类备选案例。不过,相较上述两类案例,同伴经验更有说服力。我们在行动研究中推行两种性质的同伴案例。一类是上届师兄师姐的案例。由于大四第一学期开始毕业论文工作,开设《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时,总有已开过该课的上届同学在校。教师挑选上届的小组前来进行体验报告,讲述其在运用所选科研方法过程中的感受与经验,通常都能起到良好的先行者引领效果。第二类同伴案例,是同班其他各课题小组的研究。前面提到,整个学期中,各小组都需提交开题论证报告、中期检查材料和结题研究报告,在提交方式上做些改革,比如,依序分别在班上进行小组汇报(具体见本文第四部分),即可起到作业检查与同伴案例兼顾的效果。

四、评价多元化:围绕目标、小组为主、全程跟踪

课程目标的多维决定了课程评价角度的多元化,即应从常识掌握、方法体悟、精神养成等三个角度对学习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或者说所有评价都应在三维目标的架构之内进行。经过摸索,我们确立了一个多元化评价体系。由于主要采用了“小组式合作课题”的过程化教学方法,开课之初即完成了分小组确定选题,整个教学周期所有同学都围绕所选课题进行研究,所以,课程学业评价也主要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部几位同学得分一样。评价依据是系列化的小组开题论证报告、中期检查材料(调查问卷/访谈提纲与记录/观察表格与记录/行动记录等)、结题报告,分别占30%、30%、40%,课题研究的态度、方法、过程、进步幅度是得分的四大依据。为提升打分的公平公开,发挥同伴经验的参考价值,并更好地督促、指导小组开展研究、展现成果,我们参照了民国末期“论文研究班”(1946年《修正师范学院规程》规定师范学院最后一学年开设论文研究班,选定课题后每星期讨论一次,轮流报告其研究结果,老师和其他同学共同进行批评订正)及当前课题管理的一般做法,前三周准备选题、进行方案设计,从第四周起,每次课前安排1个课题组进行6-8分钟带PPT的课题汇报,汇报内容按周次大致均匀地分为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报告三个板块。在通过“成绩诛连”强化合作精神,将小组集体成绩作为科目成绩的主体之外,我们还设立了“课堂讨论”和“课后问难”两个项目,为评价个体差异提供渠道。上课时由课代表随堂记录同学们主动提问、答问的次数,教师则随时记下课后问难的情况,二者相加,由高到低奖励每班前40%者,期末成绩在小组集体成绩的基础上提升一个等级。当然,上面所述仅是从教师安排教学的角度来阐述《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价值的实现路径,事实上,提升师范生科研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相关政策与氛围也是实现课程价值的重要因素,因不在教师个人能力范围之内,不予讨论。

小学科研论文范文第8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音乐教育研究与研究方法就是“事”与“器”的关系。因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既是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也是音乐教育研究得以成功的保障,其对规范和指导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起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和水平,特别是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创新程度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着本质的联系,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音乐教育研究的论域。同时,研究方法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推广性。

《中国音乐教育》(以下简称《中》)杂志作为部级音乐教育期刊,在我国音乐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刊载的学术论文既是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状况的重要反映,也是音乐研究者自身学术研究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本文试图对其2007年刊发的论文在研究方法的运用方面进行元分析,以使我们获得关于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重要信息,并针对研究方法在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促进本领域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研究的水平。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1 研究方法

选取《中》2007年1至12期刊发的所有学术论文(外文翻译除外)作为样本,总计160篇。根据论文的题目和原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将160篇文章从研究方法的类型、研究领域等方面进行数据记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Excel 2007统计工具对所获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 概念界定

有关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划分。本研究借鉴徐辉等人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中的归纳,将研究方法界定为“定性与思辨”和“定量与实证”两大类。其中定性与思辨研究是指采用经验总结、哲学思辨、逻辑分析的方法进行的相关研究。其特点是:从材料来源看,大部分材料是采用他人研究成果或从书刊中获取的,材料的引用与分析带有较大的随意性、习惯性、自发性;从研究工作空间看,绝大多数属于“书斋式的研究”,即坐在书桌边、在图书馆中进行的研究;从研究方式看,主要是通过个人悟思、哲学分析、文献概括、归纳演绎等思辨的方式进行;从研究成果的性质看,大多是感想式的、思考性的、哲学性的、主张式的或指示性的。定量与实证研究主要是指对原始材料进行收集及系统的实证性分析,主要采用实地或现场的调查访谈、量化分析、客观性的语言陈述等手段,其具体包括观察方法、调查方法、个案研究、数学分析、实验方法、多学科方法等。

三、研究结果

1 研究方法的总体运用情况

统计表明,在160篇论文中,采用定性与思辨研究方法的论文有150篇,占总数的93.75%;运用定量与实证方法的论文10篇,仅占总数的6.25%。

2 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情况

关于具体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如表2、表3所示,在采用定性与思辨研究方法的文章中,属于感悟性思辨的论文比例最高,占此类论文的93,33%;在定量与实证方法的运用方面,使用调查方法的文章居多,占此类论文的80%。图1、图2是对研究结果的直观呈示。

四、思考与建议

尽管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音乐教育教学规律、改进音乐教学质量、提高音乐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同时也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和优秀作者,但是,总的来说,目前音乐教育研究的现实仍不容乐观。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水平,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

1 提高对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和规范意识

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过程是科研论文的重要内容,体现着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同时,也是研究者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的重要保障。在此次调查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些运用定性与思辨研究方法的论文带有明显的经验陈述或工作体会的色彩,其在论文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研究技术与方法的规范性方面还有待提高。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方式,思辨指的是在较高层次上对实践与问题给予关注,通过概念分析、逻辑演绎等方式获得认识,其问题的提出、分析与解决,均体现一种严谨的逻辑安排和因果关系。如获至宝果仅仅依赖意念上的主观思考,其研究结论是不会有足够说服力的。因此,音乐教育研究者在运用定性与思辨方法时应注意提高思辨的抽象性、概括性及理论分析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有部分采用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在问题设计、调查对象选取及信效度检验等方面存在着技术性的失误。实证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体系,拥有其自身的哲学思想和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程序,包括提出假设-概念化-操作化-选择适当的方法一搜集资料一证实、证伪研究假设等。为了使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结果更加客观可信,研究者应对定量与实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予以重视,采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和有效性,这是提高音乐教育科学化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研究方法的理解与使用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素养,而这种素养的训练和养成一方面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制度性规范,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学术研究者的自觉意识。广大音乐教育研究者应自觉树立科学观念,积极提升自身的科学研究素养,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与规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的学术品格挖掘音乐教育领域学术创见的应用价值。这对提升我国音乐教育科研水平,规范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与过程,解决音乐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以及增强国际学术交往中的话语权等均具有重要作用。

2 掌握并运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目前,在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领域“重定性轻定量、重思辨轻实证”的研究取向比较明显。同时,在具体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研究者的论文多以感性思辨法和调查方法为主,其他研究方法则少有涉猎,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者比较缺乏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意识。

现代学科演变的趋势表明,一门学科仅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已经不足以充分地把握其研究对象,而往往需要采用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音乐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复杂性、动态性及各种研究方法的互补性更是决定了我们需要采用多层次、多方面、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此,音乐教育研究者在重视定性研究方法的同时,不应忽视各种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应将定性与定量方法加以有机结合,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特点,灵活地利用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和揭示音乐教育的本质与规律,这将使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更加科学化、精确化,同时也更具有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者还可以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概念框架、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如将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技术和方法引入音乐教育研究领域,这些相关学科特有的、成熟的学术规范,可以为音乐教育学科知识的产生提供方法上的借鉴,也可以丰富音乐教育的学科内容,使音乐教育的

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和现代化,从而拓展音乐教育领域的研究视野和研究空间,促使更多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的诞生。

3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努力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从《中》刊发论文的作者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在音乐教育研究者队伍中,中小学音乐教师占有相当比例,其研究素养和能力对我国音乐教育领域研究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存在科研能力和素质偏低的问题,这既制约了音乐教师个体专业化的发展和学校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做到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所谓研究型教师,是指在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娴熟教学技能的基础上,还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乐于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并能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的教师。这说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改变传统的职业角色,由过去单纯的教育教学实践者,转变成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从这个角度来说,开展教育科研应该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和基本要求。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既是培养学者型、科研型和专家型教师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激发中小学音乐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动机和意识、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素质无疑是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问题。这首先需要音乐教师自身加强对教学科研重要性的认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和问题意识,将研究成果从教学实践中梳理及表述出来。同时,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积极组织教师培训,提供相应的研究资源和专业引领,确保音乐教师能运用正确的研究方法从事教学科研活动,且不断组织音乐教师进行科研成果交流,为音乐教师终身学习搭建广阔平台。

五、结语

小学科研论文范文第9篇

一、抓好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细化过程管理

XX年是“十一五”教育规划的开始年,;回顾“十五”期间我镇小学有课题38个,其中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2个、县级课题35个,课题内容设计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并且各项课题在上学期已顺利结题。XX年既是新一轮教育规划的开始,也是我镇小学新一轮课题研究的开始。本学期我镇从实际出发,重点申报了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和市级课题《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的研究》。

1、省级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我镇小学于XX年2月申报并于XX年底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的验收。本学期初,经学校领导班子认真研究、论证认为:信息技术已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正改变着教学资源、教学环境、组织方式、授课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手段,质量效益以及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反现农村小学现状,信息技术方面发展滞后,已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时展的步伐,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在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化。基于以是原因决定,抓住“十一五”教育规划开局之年,并以此为契机,申报现代教育技术省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该课题由李德强校长任课题负责人,亲自带领教干教师进行深入研究。目前该课题已申报中央电化教育馆,正在审批期间。

2、市级课题《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的研究》:

一个学校的稳定与否取决于每个的班级的稳定与否,班级的安定与否、班风的正与歪,又取决于班主任的管理方法与机制。现代的学生追求个性、民主、自由、平等,希望能与班主任和班干部平等对话,更希望有一个开放的民主的适合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不愿有处处受制于人的感觉。传统的管理方法无疑是固步自封。同时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次教育教学领域全新的探索,同时也必将使班级管理发生历史性的变化。现行的小学班级管理已从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学生的发展趋向、班级的建设都在实行新的蜕变,实现新的跨越,班级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团,学生是实施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成为班级创新活动的协作者、班级文化氛围的变革者,并注重班级文化的建构、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基于以上等种种原因,经镇教科室和中心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研究与论证,认为必须研究一种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改变传统模式,已适应当行发展的形势。因此申报了《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研究》这一课题,目前这一课题已在连云港市教育学会立项,由单纪声校长负责研究。

3、县级“十一五”课题,由于县教科室还没有下发正式申报通知,所以县级课题尚未申报,但已收到22人报名申报县级课题,教科室正组织这部分教师进行针对所报课题进行研讨与论证。

二、指导教师撰写各级各类论文,做好评优推荐工作

本学期,继续根据省、市、县教育科研部门的要求,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论文竞赛,在每次活动前,努力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组织教师学习省市县有关论文竞赛的文件精神,使之明确竞赛的具体要求及规定,及时撰写研究论文,积极向教育报刊投稿,使实践转化为经验,使经验上升为理论。本学期共参加论文赛事九项,共收到论文180篇,择优上报论文150篇(其中2篇发表)。

1、:李德强校长撰写的论文《有感于学生的流泪》和盛江发主任撰写的《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点体会》在XX年度由江苏省中小学教师教训学会主办的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中分获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在江苏省教育厅主办的《体验教育》第409期刊物上发表。这两篇论文的发表提升了厉庄小学近两年来的教科研水平,同时也实现了数“0”的突破。

2、师陶杯论文:省级“师陶杯”教育教学论文于XX年9月初上报,经评比择优上报20篇论文参加评比,共有7篇论文获省级奖(省级二等奖董自红、谢侠;三等奖韩重忻、盛江发、李春梅、熊玲、谢英),县级10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7篇)。获奖率85%。

3、“园丁杯”论文:为激发我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总结和推广新课改的初步成果,不断提高我镇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江苏教育报刊社主办了全省第六届“新世纪园丁教育教学论文大赛”。按照省、县文件精神,为配合省、县论文大赛活动,我镇小学举办了镇级论文评选活动,截止6月10日共收论文15篇,择优选出9篇论文报送县局秘书科,有7篇论文获县级奖(一等奖勤1人李敏荣,二等奖3人,三等奖3人)。获奖率达78%。

4、“五四杯”论文:教科室XX年3月12日下发关于参加第九由中小学青年教师“五四杯”论文竞赛通知,XX年4月1日共收论文35篇,经过评选推荐上报17篇,获奖情况尚未公布。

5、“教海探航”论文:教科室XX年4月1日下发关于组织小学青年教师参加XX年“教海探航”征文竞赛活动的通知,2XX年6月5日共收论文12篇,经过评选推荐8篇论文参加县级评比,获奖情况尚未公布。

6、班主任艺术征文:时间截止到3月20日共收征文20篇(中心校11篇、河南4篇、山北2篇、顾赤涧3篇),由教科室组织人员进行认真评审,选出5篇报送县局初教科,3人获奖,获奖率60%。

7、学科论文评选:上学期进行学科论文评选,共报36篇。本学期2月份公布结果共有36人获奖,获奖率100%。

8、“安全生产”征文:于6月20日上报县督导室8篇关于安全生产征文,结果尚未公布。

9、“我与课改共成长”征文:于6月30日上报论文30篇。下学期公布结果。

小学科研论文范文第10篇

本学期里,我们在校长室和上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紧紧围绕《**中心小学素质教育“十五”发展规划》,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为创出鲜明的办学特色,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作出一定的贡献。现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大力执行教科研制度,强化课题管理。

1、本学期,每位教师认真填写了《教科研个人计划表》,对自己在一学期里的研究重点、步骤、预期成果等作了安排,使其研究避免了盲目性。各课题组长认真撰写了课题研究学期实施计划,加强教科研与教学研究的整合工作。期末,由教科室对照他们的研究计划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了考核,保证了研究过程、结果与计划的一致性。

2、以制度引导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

对照《常熟市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评选条例》《常熟市学术带头人评选条例》,学校在杨世明等四位同志被常熟市教育局命名为“学术、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本学期继续推荐卫培明、曹燕华等两位同志参评市学术带头人,戴亚芳、冯青等两位同志参评辅导组学科带头人、冯永年同志参评辅导组学术带头人,这些工作极大了地鼓舞青年教师成才的热情,推动辅导组教科研向深度发展。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陆樱樱老师荣获练塘片见习教师第一名,方月芹在常熟市英语青年教师教学设计评比中荣获三等奖,龚立新老师在常熟市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3、为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形成良好的教育科研网络,学校聘任了一批兼职教科员。对在平时的教育教科研方面积极参与的教师,评出了一批教科研骨干教师,让他们真正履行好职责,带领全体教师积极投身于学校教育科研,提高我校的教科研质量。加强对市、镇两级教学骨干教师的管理力度。对市、镇两级教学能手进行规范管理。

4、继续做好了课题申报工作。随着“十五”课题的逐步结题,新一轮课题申报工作已经开始,目前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作为苏州、常熟市级课题开展研究,学校作为部级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研究》的实验基地,将准备开设“网络实验班”,进行网络教学研究。《充分利用篮球优势

深化体育课堂教学》作为常熟市级课题进行研究,《关于小学传统体育与创新体育的对比研究》作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全国重点课题《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的子课题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语文课题组在书香校园的基础上,挂靠市教研室开展了“在愉悦的阅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课题研讨活动。

二、规范、完善课题的管理工作。

1、抓日常课题管理,注意调控。

教科室在平时认真记载好工作台帐,按部就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注意课题研究过程化。主持好学校主课题研究工作,指导督促各子课题开展情况。

2、加强教科研资料积累。

在语文、数学、自然教研组获得市级先进教研组的基础上,各课题组对资料积累工作更加重视,除了专人整理外,还进行了检查、改进。学校本学期推荐英语、艺术、幼教三个教研组参评市级先进教研组。

三、重视学习课改理论,加强教研科研整合。

1、引导教师学习课改理论。

(1)聆听窗外声音。本学期学校邀请了张泳教师前来我校作班主任工作讲座,让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提高;邀请外籍教师来校进行英语培训;邀请邀请苏州市、常熟市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校进行艺术、语文等新课程培训。

(2)开展校本培训。本学期组织获奖教师上台交流获奖论文、英语二级培训、新教育实验课题培训以及艺术等学科课改培训。

(3)加强业务培训。学校加强教育科研与教研的整合力度。除了平时的自学外,学校定于每周四进行业务学习和课题组研讨活动,让教师围绕课题研讨展开讨论,真正让大家做到有话可讲,有论有据。

2、积极参与课题组活动。本学期电教组参加了苏州、常熟市级课题培训;学校派员参加了在镇江举行的新教育实验研讨会;英语组、自然组、语文组等分别参与各总课题组学习研讨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本学期学校共邀请外校专家5人次,本校教师19人次,听讲座人数1000人次;共派出培训人员近200人次,主要涉及教科研岗位培训、科研论坛、技术培训、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涉及城市有常熟、苏州、浙江湖州、昆山等地。

四、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强化校本研究。

(一)以新教育实验为龙头,打好张小“教育品牌”。

1、“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即书香行动)。

(1)学校继续开展中午师生共读名著活动;充分利用好《读书行动手册》,鼓励学生开展好“写日记,写读后感”活动;开展了书香班级、小书迷等活动。

(2)学校继续斥资几千元用于添置教育用书,为每位教师赠送了《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教科室、工会带领教师开展好读书、写读后感等活动,鼓励教师将“教育日记”向“网站论坛”上传。通过对教师的博客培训,大部分教师已建立了博客网页。暑假期间,学校教科室与工会专门编辑“读书心得”、“走进学生心灵”等《张小教研》“教师教育随笔”专辑。

2、开展“墨香行动”,创建书法特色学校。

(1)学校继续规范书法“实验班”、“提高班”及“书友会”工作,加强与平时写字教学有机结合。成功举办了“师生书法作品展”,近二十位教师和三十多名同学的作品入选书展。

(2)积极做好向外参赛工作。学校组织师生参加了市“博物馆杯”书画赛、全国“龙人杯小学生书画大赛”、市总工会“党旗在我心中”书画大赛等活动,师生均有获奖。作为书法实验班的五(2)班参加了苏州、常熟市整班性毛笔字比赛,均获二等奖。

(3)如今,学校已有三名教师获省、苏州、常熟市级书法家称号,十多名学生荣获校级“小书法家”称号。

(二)积极承办、参与课题研究活动。

针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本学期教科室按学校“十五”规划的要求,对照“十五”期间课题研究的规划,主要组织了以下重大研讨活动:

1、本学期,学校承担了苏州市级立项课题“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中期评估展示活动。来自本市实小、石梅小学等14所小学的30多名艺术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展示活动。我校龚立新老师执教《海洋生物》供课题研讨。研讨课结束后,在市教科室程主任的主持下,大家观看了学生的现场剪纸表演和学校剪纸教学成果展,并认真听取了杨校长作的《传承民间剪纸艺术推动学校艺术教学的发展》专题介绍。与会教师和专家对我校以民间剪纸艺术为载体,以教育科研为助推剂,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学校提高艺术教学质量途径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校剪纸课题的进一步溶化研究提出了热情的建议。

2、学校作为常熟市珠心算实验单位,本学期承办了市级课题研讨活动。

3、协助电教组正常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的课题研讨活动。学校参加了“全市网站建设经验交流会”,并分别前往本市、苏州参加网络培训及课题研讨活动。7月5日,由课题组长带领两位教师前往上海参加总课题活动。

4、数学课题组参加了在练塘中心小学举办的数学中期汇报活动。其他课题组分别积极参与总课题活动。

5、组织课改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成长。本学期,学校还组织了市级教学骨干于第六周举行“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蔡明芳等九位教师分别执教自然、数学、语文等学科的九节课。第八周,学校举行了“镇级教学骨干教师教学汇报活动”,陶芙蓉等五位教师分别执教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共五节汇报课。

6、还进行了综合实践课研讨活动,分别由葛林芬老师执教三(4)《节约水、电》、五(1)查卫锋老师执教《小学生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研究》、(3)班马英莲老师执教《找春天》、谭桂珍老师执教《生活中的标志牌》为辅导组进行了研讨课展示活动,效果较好。

5、继续做好调查问卷工作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加强学校管理,学校开展调查研究活动。为了掌握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满意程度,开展“满意在张小”的小学生调查问卷;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教育,学校继续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通过调查研究,让决策者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可以对症下药。

(三)加强校际教育研讨交流。

学校分别组织了几位骨干教师前往报慈、琴湖、杨园等小学进行语文、英语等学科的研讨活动,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通过借班上课,使骨干教师得到锤炼。本学期,与报慈小学的教学结对活动进行汇报。4月20日,我校戴亚芳等三位教师前往报慈小学进行借班上课,圆满完成了第一期结对工作。

五、指导教师认真总结反思撰写教学论文随笔。

学校倡导教师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撰写教育随笔,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教师超越自我。学校除了鼓励教师在“张小论坛”发表教育随笔外,还对全体教师进行博客培训,鼓励教师注册、登陆教育博客,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继续举行每周由两名教师上台演讲“我的教育故事”。

教科室认真组织教师参加了由常熟市教育局举办的“教海探航”论文征集活动,我校共有12名教师上送了论文,其中9篇获奖。万国华等同志撰写的2篇论文获一等奖、冯永年等同志撰写的4篇论文获二等奖、王莉红等同志撰写的3篇论文获三等奖。另外,杨校长等六名教师撰写的4篇论文在省“师陶杯”征文中获奖;曹燕华、王玉华等教师撰写的论文获苏州市优秀教育论文奖,并在省级评比中荣获三等奖。本学期有47篇在市级以上录用交流或发表得奖,其中部级1篇,省级11篇,苏州市级6篇,至今教科室共出刊《张小教研》27期,编印了“剪纸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实践研究”中期展示课题研究专辑1期。

存在问题。

1、课题组与教研组工作整合需要更深入,少数课题组因为主要负责人(课题组长)精力分散,课题研究时冷时热。

2、学校教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着高原现象,有停滞不前之嫌。

3、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工作继续需要改进,课题研究的前测、中测、后测等关键环节需培训。

4、综合实践方面,由于教师教育观念方面没有及时转变,因此需要在今后进一步加强。

上一篇:中学生法律论文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理想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