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9 06:42:43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A-0024-01

数学学科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很强的系统性。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引发我们思考小学数学课堂应如何体现数学本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堂提问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取、数学活动的开展三个方面体现数学本质。

一、课堂提问要有思考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要有数学思考性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1.问题要有广度,引发数学猜想。有效的提问应该是能够开阔和活跃学生思维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广度,要能够引发学生的数学猜想。例如,在教学《平均数的意义》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平均数是什么数?平均数会不会是小数?为什么?怎么不对了?这些问题就具有一定的广度,能够有效引发学生进行数学猜想。

2.问题要有深度,引发数学探究。数学探究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有深度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数学探究。例如,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一课,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要围成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条线段?现在每人只有一条线段,怎么办?(2)把一条长16厘米的线段,剪成三段,看是否正好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这两个问题就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有效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欲望。

二、学习材料要有科学性

学习材料是小学生开展数学学习的主要载体,学习材料选择得好,学生开展的数学学习活动就会生动活泼。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材料的选择要有科学性,要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1.注重数形结合。给学生选择数形结合的学习材料,能够让学生在数形结合的过程中进行观察、思考与验证,从而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看图找关系》一课,我给学生提供了有规律摆放的三角形、正方形。这些学习材料不仅能有效引导学生在观察图像的过程中找出各量之间的关系,描述图形所代表的意义,而且让学生通过图形刻画意义,为数形结合思想和以后学习函数知识奠定了基础。

2.注重前后联系。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往往是存在前后联系的。例如,在教学《线与角》一课时,我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利用线段、直线、射线和角这一些学习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线与角知识间的学习,最后,通过线与角的不断变化,让四个几何对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让线与角的概念更加清晰。

三、数学活动要注重过程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离不开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他们能够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从而促进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具有一定的过程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

1.设计数学比较活动。例如,《折线统计图》一课,学生准确地理解统计图的重要基础是读图能力,感受折线统计图特点的主要方法是比较。我特别关注学生的比较活动,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折线统计图能形象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增减变化,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再将学生课堂中生成的折线统计图进行对比。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2.设计数学体验活动。例如,《平均数的意义》一课,教学“平均数”不仅让学生会算平均数,更重要的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理解其统计意义,更重要的是经历问题探究过程。课堂上,我设计了“看一眼记多少”活动,以即时生成的真实数据作为教学题材,让学生真切地理解平均数含义,感受平均数是虚拟数,是“平均”出来,算出来的,而不是数出来的。我结合多样化练习,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很本分、很公平、很神奇、很中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要体现数学教学的本质,要通过富有思考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利用具有科学性的数学材料,在数学课堂上开展富有过程性的数学活动,从而呈现数学课堂的精彩。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81-01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实用性极强,因而如果忽视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无异于白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就这一问题结合以下几方面的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一、活用教材,促进学习素材生活化

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编撰出来的,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一个基础,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很多教师都是以教材为根本,不敢“越过雷池一步”,以为教好了教材,就相当于教好了数学,其实不然。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当然学习材料生活化也要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力的状态。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教学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这都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是教学的一个素材库,特别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用的素材非常之多,大到宇宙天地,小到玩具书本,都可以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可用的素材。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注重观察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理解、运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植树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举例:学校准备在正方形的花坛周围种上树,每条边上种10棵,那么四条边至少需要买多少树苗?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让学生进行解答,这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人说没边10棵,四条边肯定是40棵啊!在大家都随声附和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异议,其实没必要买那么多,36棵就行了!他的回答大家一致否定,这样就不够了啊!但是他还是将他的道理说了出来:在正方形每个顶点的位置上种一棵,这棵树可以作为两边的数量,那么四个顶点就可以有4棵树可以重复利用,那么就是40-4=36(棵)了,他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也让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可见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创造的教学情境的实用性。

三、注重生活实践,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一个人的数学素养,最为重要的是能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如现代社会中的利息、股票、概率、税收、保险、贷款等问题。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他们更深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教学评价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生活化可以促使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意生活方面的内容,促进生活化教学策略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当前背景下,教师在教学测评的时候一般都是从教师上下课时间、上课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 不可否认,这样的评价对教师个人的上课习惯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非常微弱。本人认为,在进行教师测评的时候还应该充分考虑教学生活化程度。正如前面所介绍的,数学作为应用型的学科,联系生活是必须的,小学数学的教学应该要特别重视教学策略上的生活化问题。因此,在进行教学测评的时候,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程度应该纳入评价体系,并占到较高的一个比例。这样能够有效引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充分将生活联系数学知识,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收获更好的效果。

五、数学作业生活化

数学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教师应紧扣教材,从教材中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布置符合小学生实际的作业。如学习了《厘米》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回家量一量家具和电器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自己的身高是多少厘米,爸爸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厘米,并比一比家里谁最高。又如在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一课后,让学生去购买一些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并记录自己买了什么物品,用了多少钱,付出多少钱,找回多少钱?这样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寓于生活中,生活中又饱含着数学;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怀着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去组织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他们就会爱上生活、爱上数学,从而真正实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 崔 飒.小学数学生活化刍议《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第6期

[2] 青 媛.试论如何让科学教学生活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6)

[3] 周春梅.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中),2012年第7期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一、充分准备学习材料

教学中的学习材料作为学习内容的情境,其选取、组织、结构化呈现都需要受到重视,而不是继续秉承学习材料为探究对象的单一取向。科学课有许多需要学生动手动脑才能完成的探究活动,只有材料准备充分,学生才能有机会参与探索和实践、才能有机会发现和感受科学,才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科学课教师,可组织科学教师共同制订好学期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计划,并将一学期的教学内容、观察实验制作准备材料等列出详细清单,通过学校统一购买或找专人制作等方式;作为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协助下准备课堂所需材料,确保科学课各种教学过程的开展,学校可以通知书的形式统一印发到每位学生及家长手中,由家长提醒、督促并协助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地做好准备。

二、创新教学方法

1.恰当设置教学情境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学生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而创设丰富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到实践活动中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开端。教师应巧设课前引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让大家都急于探究本课的知识。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中心”的要求。

2.注重能力培养

(1)质疑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向生活质疑。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2)合作能力。科学课的教学主要借助探究和实验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重视学生思考、发言、合作交流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都能自觉融入教学中,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另外,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走进小组当中,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操作能力。首先及时引导,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在实验过程中慢慢培养的,只有多进行这方面的锻炼,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其次,精心指导,使实验技能熟练化,科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通过实验悟出道理。对于每一个实验,教师都不要怕麻烦,课前要细心准备,课上要求学生大胆实验,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给学生一个自己动手、动脑的平台和机会。

3.进行教学对话和反思

对话和反思,既是认知的重要方式,又是促进对科学理解的基本途径。对话依附于思维,同时又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从更广泛的范围对思维进行重新审视。反思要对经验进行批判性、多种、公开的考察。将自我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联系起来,将过去和现在的经验联系起来,对所采取行为的重新构建,对得到的意义的重新考察。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对话与反思,能真正促进科学文化和其核心价值生动、有效地循环和发展。

三、丰富教学手段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延伸课堂知识,进行趣味性教学。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教学一般都是语言加板书的传统模式,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教学而言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和机遇,也是实现科学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支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结合课程特点适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科学课堂上会有一些实验、观察、实践等活动,由于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填补这一缺陷。

2.根据当地特色安排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在教学这样的课程时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地理优势、气候特征、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特定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探究和社会实践活动。

当地自然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最直观、最容易接受的学习环境。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地理优势等自然条件的变换理性安排相对应的科学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开展相关科普活动。

3.与其他学科形成知识互补

小学科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不能孤立地教学,应该紧密联系、利用其他学科为科学教学服务。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对其他课程中所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现象等进行详细解说和阐释;教学过程中通过列举其他学科中学生所熟知的案例、情景来加深印象、帮助理解;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甚至进行跨学科的实验操作等,从而调动学生的激情和潜能,也为其他学科学习做好铺垫与伏笔,使各学科教学相辅相成,知识得到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光霞.美国小学科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4(31).

[2]童海云.美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2(9).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在社会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从量向质转变,是每个社会人所面临的竞争的核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应用技能。因此,“高效”正强烈并紧迫地影响我们的数学教学,进而影响并要求我们教师关注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开发更多的潜力,并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以适应未来生存的需要。

小学数学有效学习材料的开发,就是教师为了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释放生命活力,追求个性张扬的并能充分发展学生智能和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学习载体。归根结底是教师创设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如何使用,才能使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得到更多发展。

一、激发兴趣是开发有效学习材料的前提

兴趣是小学生产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也是维持良好的数学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因此激发兴趣也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前提。教师利用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对丰富多彩的个性化问题的思考与解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尺”这一知识,感受“比例尺”的意义是学习的重点,而要达到这一重点,关键是教师利用学习材料激发学生产生自主探索这一数学知识的需要。据此,我将学生自己的个人照片作为这一课学习的第一个资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描述如下:

上课一开始,先让学生拿出一张自己的近期全身照片,小组合作解决以下问题:

(1)实际的你身高多少?照片中的“你”身高又是多少?

(2)怎样才能将你的实际身高拍在这么小的相纸上?

(3)要想使别人能从照片上了解你的实际身高,你可以写上一句什么话?

学生顺利地回答了前两个问题,对于第三个问题,他们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生1:实际身高是照片高度的17倍。

生2:照片中“我”的高度只有我实际身高的1/11。

生3:实际高度比照片中高度多一米。

生4:实际与照片中“我”的高度比是161:13。

生5:照片中“我”与实际高的度之比是5:154。

……

此时,时机成熟,教师顺理成章地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揭示比例尺的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比例尺。这里的学习材料是学生生活中所常见的并且是自己的照片,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达到了感知新概念的目的,又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提高了学生学习概念的有效性。

二、突出重点是开发有效学习材料的基础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学习效率低,学业负担重”的现状。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应着眼于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着力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着重于提高学生课内活动效率。这就需要我们围绕教学目的,突出重点内容,开发出针对学生知识、思维水平的数学学习材料。因此,突出重点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基础,也只有突出重点才能使学生在材料的使用过程中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发有效学习材料之前深入钻研教材,明确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三、思维提升是开发有效学习材料的关键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具有科学道理的,这是由于数学学科的基础性和学生成长的发展性所赋予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在帮助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还需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生继续进行有效学习的必备技能。因此,思维提升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关键。

四、互动生成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过程

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这些过程也是学习材料不断生成的过程。

五、张扬个性是有效学习材料开发的结果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开发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能使学生在学习材料的利用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并在这一学习提高中张扬个性;在个性张扬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进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以后学习数学新知识的效率。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材料 数学活动探究 数学活动经验

【基金项目】福建省福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编号FZ2014ZX02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08-02

活动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数学素养而采取的行动。数学学习不能只是理解知识浅显的结论和运用结论,而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提高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进一步明确数学教学“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继续重视“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三个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动词,阐述了“过程性目标”的具体内涵。这表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改变了以往单一、被动的教学方式,突显了学生的过程、思想、经验的重要性,旨在让学生在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情感、智力、能力的全面发展。

学习材料是获得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提升数学素养的载体,也是学生在开展探究活动必要的脚手架。数学情境图、问题设计、习题、教与学的操作材料等等都是课堂活动探究的学习材料。教学中,我们发现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形成,组织不同的材料活动或对相同的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历程就会不同。有效的数学学习材料能使学生使学生对探究活动充满兴趣,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当全面考量探究材料的选择与准备,凸显数学的本质,在课堂上发挥和利用好学习材料是相当重要的。可是,由于一些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价值功能认识不到位,对“材料”的准备缺乏重视,缺乏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呈现方式简单机械,学生缺少了探索公式时思维的灵活性、深度性、广度性、求异性,影响着活动探究的低效。在“图形与几何”活动探究中,我们该如何去开发学习材料的价值,做到既重视知识表征,又有效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推波助澜呢?笔者展开了积极的实践与研究。

一、找准起点,提供直观趣味材料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感兴趣。”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很多学生学习数学时会感到枯燥乏味,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充满魅力,强化数学的直观趣味是十分重要。直观趣味的学习材料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学会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时适当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进学生生活经验及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

【案例1】: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它的长宽有关,我们创设了长方形“变变变”游戏:

1.游戏“变变变”。

师:演示课件,观察下面的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1:长方形的长变了,宽不变,面积也发生变化。

生2:长方形的长变大,宽不变,面积也变大。

师:接着演示课件,继续观察,你发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变了,面积也变了。

师:再次演示课件,你观察到这个长方形又有什么变化了?

生1:长方形的长、宽都变大,面积也变大了。

生2:长方形的长、宽都变小,面积也变小了。

生3:长方形的长、宽都变了,面积也变了。

2.游戏“猜一猜”。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请你想一想,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猜猜看,有怎样的关系?

生1:我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大小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长、宽越大,面积也越大;反之越小,面积也变小。

生2:我的猜测是长方体的面积=长×宽。

案例中借助课件呈现长方形的4次不同变化,学生直观看到了长方形的长、宽影响着它的面积大小,体会到变与不变的关系,从而大胆地猜测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与课件演示共同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真正理解“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内涵。因此,我们要发掘教材孕伏的智力因素,在探究材料的选取上突出材料的直观趣味性,借助游戏中直观浅显的道理,向着数学的理性思考迈进,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把握目标,选择简单高效的材料

数学学习材料是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也是活动探究的物质基础。如果学习材料偏离数学核心本质,会导致思维肤浅片面,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为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们所选择的材料要紧扣教学内容,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彰显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只有深刻的情感体悟,才能感悟思想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案例2】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图形的周长”教学中,我们呈现的学习材料有:(1)课本(2)钟面(3)树叶(4)三角形(5)五角星(6)爱心图(7)不封闭图形。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运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必将应用于生活。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实用性极强,因而如果忽视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无异于白学。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生活化教学来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呢?本人就生活化教学策略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单阐述。

一、根据教材,促进学习材料联系生活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联系生活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生活当中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联系生活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生活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生活营养”,让教学扎根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使之成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生活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生活是教学的一个素材库,特别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可用的素材非常之多,大到宇宙天地,小到玩具书本,都可以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可用的素材。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特别注重观察生活,通过对生活的理解、运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植树节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举例:学校准备在正方形的花坛周围种上树,每条边上种10棵,那么四条边至少需要买多少树苗?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让学生进行解答,这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人说没边10棵,四条边肯定是40棵啊!在大家都随声附和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出了异议,其实没必要买那么多,36棵就行了!他的回答大家一致否定,这样就不够了啊!但是他还是将他的道理说了出来:在正方形每个顶点的位置上种一棵,这棵树可以作为两边的数量,那么四个顶点就可以有4棵树可以重复利用,那么就是40-4=36(棵)了,他的回答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扬,也让很多同学恍然大悟!可见通过实际生活案例创造的教学情境的实用性。

三、注重生活实践,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一个人的数学素养,最为重要的是能以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数学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如现代社会中的利息、股票、概率、税收、保险、贷款等问题。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他们更深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新学知识的拓展。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一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和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12元,一共需要多少元?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又如学习统计后,我有目的地让学生统计班级中近视眼人数,通过统计,学生了解到班级近视眼人数较多,使他们意识到保护视力的必要性。从那以后,学生都能较自觉地做眼保健操。

五、将数学教学方法进行生活化

在小学教学中主要以启发式进行教学,对问题进行情景设置,将学生的主动思维进行激发,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主要以提问题的形式进行教学,提出的问题是和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问题,让学生形成一条思考问题的思路,对学生的创作力进行发掘,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猜想。比如说对统计学进行教学时,设计一些图形,条状的、圆柱状的、扇形的,让学生对每一部分所代表的内容进行思考。在柱状统计图中,可以先讲一些内容让学生对要思考的问题有一个方向,“在夏季,我们对短袖、长衫、毛衣的商场销售进行了统计,统计的结果就是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图形,同学们可以告诉我图形上的柱形哪一个是短袖的销量、哪一个是长衫的销量、哪一个是毛衣的销量吗?”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而应该将其踏踏实实地落到实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这一教学理念。在生活中要指导学生努力发现所存在的数学知识与现象,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要积极联系生活中的相关事例,以生活中活生生的事实来指导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在课堂上所学习、掌握到的理论知识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参考文献:

[1]任杰娜.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J],学周刊,2012年第29期.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关键因素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对其理解的程度决定着学生的数学水平. 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概念教学. 但是由于影响数学概念的因素众多,如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不足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因素,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因素

(一)小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小学生在学习任何知识时,都是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去理解新的知识,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即小学生在心中建构数学概念时,总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所学的数学新概念. 假如学生在学习数学新概念时,头脑中已经有了相关的知识经验,那么在理解和掌握新概念时就比较容易,反之,理解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知识就具有一定的困难. 如在学习和掌握“周长”这一数学概念时,学生的大脑中就需要拥有“一周”、“封闭图形”、“长度”以及“物体”等相关的概念知识,不然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就比较困难. 可见,影响数学概念学习和掌握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的知识经验.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新概念时,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经验越丰富,理解和掌握得越深刻,学习就会越容易. 假如学生缺乏深刻的知识经验,对原有知识也没有深刻地了解,对理解和掌握数学新概念知识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小学数学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的概念有很多,如角、三角形以及圆,等等.

(二)教师对小学生数学概念学习的影响

1. 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知识时,教师的数学学科素养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 有些教师缺乏数学学科素养,对数学概念性知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出现一些偏差甚至错误,不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效果的提高. 如教师将“平面图形的长度”片面地理解为周长的概念,虽然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了树叶等实物,但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原因是什么,更不能理解展示这一素材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从而致使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概念. 由此可见,学生数学概念的掌握程度与学习水平的高低与数学教师学科素养的高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 教师的教学业务素养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除了受到教师学科素养的影响,还会受到教师的设计能力、教学观念以及教学组织能力等教学素养的影响. 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数学概念时总是让学生“读概念”与“背概念”,并没有对概念知识的理解给予高度的重视,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数学计算上,致使学生不能正确、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重要的数学概念;还有的教师由于不具备较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无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数学概念,使学生陷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水平的提高;还有的教师缺乏较强的组织能力,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愿意主动地思考问题,也不善于动手操作,无法感受到概念知识形成过程的喜悦之情,仅对数学概念知识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往往缺少用比较直观的教学方法展示、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印象的方法手段,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能力.

二、认真研究影响概念教学的因素,探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坚持树立一种“让学生会学习、乐意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学习的规律、方法及其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的心智操作过程,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 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丰富学生的数学表象和数学模型,积极主动地营造出一种与学生生活经验有十分密切关系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在原有认识结构的基础上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的知识.

(二)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行为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数学概念知识的重要性,对数学概念知识的教学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明确数学概念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概念的同化和顺应来自主建构概念,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系统化、具体化的心智操作过程,使学生从数学概念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在数学概念知识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以满足学生对数学概念知识的需求. 要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和新教材认真研究和分析,充分了解和掌握数学课标的修订原则,对数学教材编写的体系、目的以及特点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以便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目的性以及实效性. 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心理、态度以及情感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以便能够设计出更符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课堂教学活动.

(三)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记忆能力;遗忘规律;具体做法;小学数学

一、小学生记忆能力与遗忘规律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按内容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等;按感知器官可将记忆分为听觉记忆、味觉记忆、混合记忆等;按记忆保持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等;按意识类型可以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与记忆相对应的即为遗忘。遗忘是人脑中过去的经验模糊、弱化、不反应等现象。

“记忆―遗忘”与“遗忘―记忆”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相互对抗的两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受到学习材料的性质、学生记忆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高低、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时间因素、学生的态度等五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而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遗忘现象,主要是因为压抑(动机)、提取失败、学习干扰、记忆消退等原因。

二、提高学生记忆能力的方法

(1)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明确记忆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授“连除应用题”时,教师需要明确了解该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点: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学会用两种方法列出综合算式解答连除应用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会有条理地叙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明确的目标为指导,课堂的一切教学活动就要围绕此目标开展,引导学生有重点的学习新知识。

(2)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同样,以“连除应用题”为例,教师可以组织探究性的分糖活动,让学生先将糖按小组平均分配,再从小组平均分给个人,思考每人能得到几块?有无剩余?使学生在动手中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帮助并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基本方法的理解。例如,在“立体图形认识”章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需要学习的立体图形意义展示给学生,并附以文字表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4)教师学习并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以供学生使用,并且引导学生主动地组织学习材料。例如,教师可以将应用题按解题方法分为若干类,然后每个类别下设置相应的例题,促进学生解题方法与解题能力的双向学习。

(5)重视复习方式,防止知识遗忘。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多样化的练习活动,让学生达到熟能生巧的水平。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新的教学思维,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例如,讲授练习题时,可以尽量的使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三、教师教学的具体做法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章节学习的目的与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是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统一。小学生对于某一章节学习的目的主要包括两点:第一,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为具体的解题奠定基础。第二,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积累,为自身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目标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目标及其满足自身学习需要而指定的更高层次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章节学习的目的与目标,并善于引导学生实现章节学习的目的与目标。

(2)教师积极改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理念中最基本的一点即是要求教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教师教学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最基本的生活化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与巩固所学知识时,亦要坚持该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比较常见的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等等。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逐渐推广,以及遗忘规律提出的要求,让学生自主的探究与体验逐渐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选择。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深入的融入到教学环境的具体实践中,让学生基于对具体情景的直观感受,全身心投入学习实践的过程里,从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直观化。

(3)教师协助并要求学生重复记忆与练习。重复记忆与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也是小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识记新知识、以及复习旧知识过程中比较好的基本手段,更是塑造学生良好记忆能力的根本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多次的重复记忆与练习,记忆基本的数学知识,并掌握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练习与区别,总结学习技巧,养成好的解题习惯。具体的重复记忆与练习可以借助图表、框架、程序、辐射等辅的工具,利用辅助工具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复习的兴趣,及综合性、有区别的记忆基本知识点。

参考文献:

[1]宗学军.小学数学认知策略的改进[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

[2]顾建新.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记忆方法例谈[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学科整合 气糕 统计图表 微生物 关系

科学和数学同属于理科。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数学也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选取了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开化美食――气糕为载体,尝试将其中的数学与科学知识融合,让学生在探索气糕中蕴藏着不同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相互联系的丰富的知识结构,体验学以致用的真正魅力。

“气糕中的学问”属于乡土教材,其中的知识点非常丰富。整体解读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教材,得知“统计图表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食物的包装”也编排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因此,将年级定位于五年级学生,通过对发酵过程的研究,发现发酵时间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借助折线统计图呈现规律并进行分析,从数学角度合理分析科学知识。

【教学内容】自编“气糕中的学问”

【教学目标】

1.借助气糕情境,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学和科学知识,增强探索意识。

2.通过折线统计图探究微生物生长与温度间的关系,进一步学会整理、分析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3.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年级定位】小学五年级

【课前活动】

观看“开化美食――气糕”的视频,阅读有关气糕的学习材料。

(设计意图:学习材料中包含气糕名称由来、气糕荣誉、气糕制作过程等内容,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气糕,初步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发研究气糕的兴趣,也为后面的新课教学作好铺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出示气糕图片):这是什么?对,这是开化美食――气糕,同学们课前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气糕中的学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因课前的铺垫,学生相关的知识经验已被唤醒。导入简洁明了,直接切入主题。)

二、新课展开,数科探究

(一)微生物的生长因素

师(呈现气糕学习资料):你从学习材料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飧庵谱饔兴牡拦ば颍罕噶稀磨浆―发酵―炊蒸。发酵最重要,直接决定气糕的口感。

师:确实如此,最关键的工序是发酵。关于发酵过程,你又读懂了什么?是什么在起作用?

生:微生物中的酵母菌在起作用。

师: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与什么因素有关?

生:温度、空气、水分等。

师:微生物生长(发酵时间)与温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会阅读,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是数学和科学都需要具备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阅读,自然调动知识储备去积极思考:微生物与温度有着怎样的关系?这就是科学与数学的融合点。)

(二)发酵时间与温度的关系

师(出示杂乱的数据信息):老师课前通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收集了一些气糕发酵时间与温度关系的数据。

生:杂乱。需要用数学方法进行整理。

师: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整理记录这些数据?

(提供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空白表,学生自主整理)

交流反馈:

1.填写统计表要注意什么?(有序)

2.为什么选择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怎样绘制?

3.观察折线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发酵时间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有适合的温度区间)

4.进一步分析变化趋势:当温度为18摄氏度、27摄氏度,发酵可能需要多久?当温度低于5摄氏度、高于40摄氏度时,微生物可能会怎样?

师:冬天,气糕发酵时,往往会把装米浆的桶架在炭盆上。你能根据刚才的分析进行解释吗?

[设计意图:呈现气糕发酵时间与温度的杂乱数据,顺势引出数学统计的有关知识。先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尝试分析解决这一问题。在交流中回顾体会统计的本质特征和优势所在,同时在比对中进一步明晰气糕发酵时间(微生物生长)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这一科学本质。此环节中,数学与科学相互交融,用数学知识解释科学道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消除学科边界,实现学科整合。]

(三)气糕的保质与销售

师(出示炊蒸环节与气糕图):气糕已经成为开化品牌,销往全国各地。但是新鲜气糕不容易保存,在销售时得考虑什么因素?(提供学习单一和学习单二,学生自主选择一个主题进行研究)

全班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气糕发酵过程中,已经对数学与科学知识的融合有一定的接触。此环节教师再次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开放的探究时空,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在探讨交流中,对学科融合的认识从朦胧变得清晰,从浅显变得深刻,学生享受着学习的乐趣,思想意识也升华到更高境界。)

三、总结归纳,梳理方法

师:这节课我们做了什么?

生回答,师连线成图(见右上图)。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数学与科学相互交融,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是全课点睛之笔。此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梳理知识的同时,将黑板上散乱的知识点用几条线连接在一起,再次将数学的折线统计图与科学知识巧妙融合在一起,使孤立的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整节课的目标定位与学习重点也一目了然。)

四、纵横拓展,延伸思考

师:我们研究的只是气糕的一部分学问,还有如体积变化等许多知识。龙游发糕等食品也有类似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课后去研究。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更为可贵的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什么。本节课不局限于课堂上研究的知识范畴,而是继续抛出问题,使研究纵向深入、横向拓展,让思维继续延伸。)

长期以来,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于各学科知识平行不交错的状态。在深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尝试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各科知识,实现知识间融会贯通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带动学生乐学、活学、实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

小学科学作为一种探究性学习科目,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可采用游戏、魔术、谜语等方法将学生引人到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当然,还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生活化教学。例如,在实验课上,教师尽可能使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材料,比如三角尺、易拉罐、塑料瓶、橡皮筋等,这样的材料使实验更贴近生活,简单易懂,学生更容易接受。在学习《声音的产生》一课时,用学生学习用的塑料三角尺代替实验室的音叉,在实验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让直尺发出声音来。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不仅能达到同样的实验效果,而且让学生更愿意贴近生活去发现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下也可能会有自己的小创作。又如,在进行《溶解》的课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口渴的时候想喝糖水,但是怎样才能更快地使其溶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用热水进行加热溶解。”“一点点地把糖放进去进行溶解。”“用勺子对其进行不断搅拌应该会溶解得比较快。”……促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情景分析解决实验问题,增强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的亲近感与求知欲。通过在学习小学科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科学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二、提供生活化学习材料

科学大部分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现象,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生活化的材料必不可少。在科学教材中有非常多让学生进行科学世界探究的实验,这些实验难度并不高,小学生经过精心准备之后都可以顺利完成。所以,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科学学习材料,有助于他们主动地进行科学实验,增强科学研究水平。为学生提供的小学科学材料种类形式多样,既包括进行科学实验必需的实物材料,也有让学生进行探究观察的信息材料。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进行实验材料准备时,尽量为学生选择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器材。例如,泡沫塑料、吸管、牛奶瓶、包装箱、汽水瓶、硬币、扣子等都是进行科学探究可以使用的材料。合理地应用准备好的生活化材料,有助于进行科学实验探究。例如,在进行“物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实验时,实验室都会使用玻璃管和烧瓶设计实验。而教师让学生选择透明的塑料吸管和小玻璃瓶进行实验,既能够节省大量的实验室准备时间,还会让学生发现科学就蕴含在生活现象当中,利用生活材料完全可以进行科学实验,从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小学生和社会的接触比较少,在进行科学课堂实验时难免会受到限制,所以在使用实验材料探究中,教师尽量让学生选择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材料,有助于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对世界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在准备实验材料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在社会生活中收集材料,这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步骤,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还会让学生将科学知识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组织生活化课外活动

生活化的课外活动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久而久之,学生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自己想办法探究解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例如,在学习了《水的污染》后,可以让学生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一下当地水受到的污染,让学生“耳闻目睹”身边污染的河流、湖泊中死去的鱼类,结合地方实际,让学生谈谈本地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学习《混合》单元后,学生发现我们身边大多的是混合物,也知道很多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并尝试去分离身边的混合物。学生会非常有兴趣地去做一份混合物,自己去调制一杯混合果汁。使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科学服务生活。

四、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开展科学生活化教学时,让学生将已经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这样才达到了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实际问题中,尽量能帮助父母解决遇到的一些难题,从而感受到学习科学的魅力。例如,很多学生都有挑食、睡懒觉的不良习惯,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讲解“健康生活”这个单元,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生活规律,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而且要栏竦匕凑占苹去实行。这样学生就会下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采用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一些科学知识能够有效地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学习了“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之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作业是调查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存在噪音污染,并且依据自己的调查结果写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学生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发现,大部分的噪音污染来自孩子大声喧闹、汽车噪音、工厂噪音等。他们给出的合理建议是可以在汽车上装上消声器,在小区中设置安静提示语,栽种隔音树木等。

上一篇:幼儿园游戏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