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2-21 19:56:10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 教学

经验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数学基础与他们对小学数学概念的掌握关系密切,学校老师对此一直予以高度重视。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探究小学数学概念的影响因素,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提高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最终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忽视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填鸭式、满堂灌,学生在下面认真听、拼命地记,没有互动和思考,更没有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学生课后死记硬背教学中的知识点,缺乏对知识点和概念的理解。所以,在实际应用时,只会按照背诵所记忆下来的公式去解题,碰到与课本例题不一样的他们就无从下手。这种教学模式下,消磨殆尽了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方式。

(二)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不到位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正确理解。数学教师专业学科素养是基础,而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正确理解是灵魂,只有同时具备,才能完成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目标。然而,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师队伍中,能同时具备以上条件的教师很少,甚至教师自身对数学概念教学理解还不到位。在这种教学理念下,教师仅用一种单一情况作为模型,以偏概全过早地对小学生进行概念教学的构建,却忽视了对整体情况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小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开发。小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偏离了课程编写的目标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果不理想也不足为怪。

二、影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因素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效果取决两大因素,即教学指导(老师)和学习的主体(学生):

(一)学生自身的因素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小学生如不能克服过去填鸭式教育所带来的固定思维弊端,对所学的知识总是用过去已有的概念去理解,缺乏创新思考的话,就很难做到真正理解所学到的知识点,更遑论对知识点内涵和延伸的思考与理解了。小学生特殊的年龄、心里、生理,他们对原有概念理解的越深刻、掌握的越丰富,学习新概念的质量就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就越强。小学数学新旧知识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老师要善于从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类似的数学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实F新旧知识的衔接与对接。

(二)教师的因素

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也是影响数学概念教学效果的关键。部分数学教师教学观点和方式较陈旧,仍然停留在让小学生“背概念”与“读概念”的阶段,忽略了对学生理解概念的思考,影响了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效果,压抑了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部分数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灵活性不够,不能很好地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积极性不高,影响小学生数学的学习效果;部分数学教师对数学概念理解不足,教学能力和水平有限,因而导致小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数学新概念上也存在着重重困难;另外,教师发放的学习资料其数量、质量、组织和陈述等也都会影响对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学习。

三、提升小学数学概念高效教学的策略

(一)从培养学习兴趣到改变思维方式

提升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成效,需要从培养小学生数学科学习兴趣入手,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积极引导小学生树立乐于学习的观念。接着,老师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在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开发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将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生活化、形象化,借助小学生以往生活经验,举出具体事例,激活学生数学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和今后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概念。

(二)践行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

新课改下,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优化和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革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式,以适应新时代下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育中,教师首先对概念教育的理念有着明确深刻的理解,重视小学概念教学的价值所在,认真研究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设计,建立教学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概念学习,创新和改善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优化、整合外部条件

高效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还要进一步优化、整合所能利用到的外部条件。比如小学数学学习资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特点。一方面,如果学习材料过于复杂,会增加小学生学习的难度。缺少了梯度,会让小学生无法适应;如果学习材料脱离实际,会让小学生难以从以往经验中获取帮助。另一方面,学习材料中概念陈述要清晰准确、逻辑严密,既有专业学科术语,又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只有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才能有效帮助小学生对数学概念地理解和掌握,从而增进小学生的学习与思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可见,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仍存在诸如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如何革新教学观念、如何合理利用外部资源等问题,这些都是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究的课题与方向。但我相信:经过我们教师的不懈的探究与完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将会迎来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田兵,韩志茹.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2011,(20).

[2]徐美荣.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定位[J].小学数学参考,2012,(06).

[3]刘忠锋.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3,(08).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细节;课堂教学

前言

新课改对小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重减负高效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实际的应用能力,注重课堂有效性的发挥。小学数学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精彩细节的呈现,使课堂的有效性更好的提升,通过教学细节进行利用及指导,赋予课堂新的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精彩细节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课堂经验的总结,使其对教学细节进行了较好的掌握,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东县开展了“真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一切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习为出发点,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定的气氛,并强调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学生内容是学生实际需要的,能够为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拒绝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精彩细节的展示,能够将真学课堂应用的较全面,首先,精彩细节在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师实际总结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内容的精简提炼,具有真实性;其次,通过精彩细节为学生提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服务意义,帮助学生提高其学习质量,促进教学有效性更好的开展。

二、注重数学精彩细节的设定,增加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一)学习材料选择上要注重精彩细节与有效性

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喜好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这种选择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及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材料的选择注重精彩细节的提炼,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细节的体现,将教学材料尽量具体化,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将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好的开展。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过程中要注重对学习内容的提炼,学习材料的选择能够符合学生的真实需求,实现教学课堂的有效性。例如在认识图形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习的目的进行总结,对学习材料的选择注重体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够与其他类似图形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教学结果能够更加有效。教师在教同学认识长方形时,要将长方形的特点与学习材料进行比较,突出教学细节,使学生接收的有效信息更加的具体,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二)利用细节引导教学活动内容并提高有效性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真学课堂的内容,以服务学生的学习内容为目标,为学生营造学习气氛,构建学习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数学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应该利用好教学中的细节,有意识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意识的规划及流程的设计,提升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提炼出主要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内容进行教学环节及教学问题的设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跟随教师思路进行学习。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利用实际教学中的精彩细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感受课堂教学内容及环节,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使教学细节能够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

三、利用数学精彩细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利用交流互动,发现精彩细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及沟通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及生活需求。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互动中的细节,进行教学环节的补充,更加便于学生接受。例如,教师在周长计算的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对于周长的学习公式总是记不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利用学习材料请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图形设计,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计算图形的周长。部分学生在图形制作的过程中用尺子将制作图形的绳子进行测量,然后再制作图形,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细节对学生展开提问“为什么会先量绳子?”学生回答“因为绳子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教师将这个细节扩大并利用在周长教学中,使学生将抽象的周长计算方便变得更加具体。

(二)利用学习偏差,生成精彩细节

由于教师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及想法不同,部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很好的理解,使其学习内容出现偏差,影响了教学结果及学习成绩。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纠正学生的学习偏差,将其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但是教学效果提升却不是很明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这种学习偏差,对学生进行引导,形成新的教学细节。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想法,将学习偏差内容进行转换与换位思考,了解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学习偏差。其次,教师根据问题的原因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利用这种学习偏差形成新的教学资源进行应用,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精彩细节的挖掘,提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中的精彩细节虽然很小,但是能够深刻的反应出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掌握与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了解,更能够反应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挖掘教学中的精彩细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杨飞.如何创设有效情境助推教学效率的提高[J].才智,2016.12:68

[2]张丽军.以情激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兴趣与教学的有机融合[J].科技创新导报,2012.09:170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浅谈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45-01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

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

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

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领会,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

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

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教研专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等日常工作。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

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必须能符合学生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1.小学数学与生活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进一步促使数学生活化,数学与生活进一步接轨是指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过程。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和兴趣,从而进入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数学知识。

2.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3.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教学《线段》时引入:通往小猴家的路有两条,一条路是直的,一条路是弯的,小猴走哪条路可先到家,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现代教育形势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学习也由存储型向探究型变革,由僵硬式转为开放式。所以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还要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4.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材料 呈现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所谓“小学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是指:在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利用教材中创设的数学学习材料或者教师创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抓住教学的有效时机,呈现学习材料,以达到材料利用效果的最大化,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

教学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预设与生成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处理不恰当现状较普遍,始终无法达到有效或者高效。

1小学数学学习材料呈现的内容

数学教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教学中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简单的呈现,而是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创造性地使用。

1.1呈现生活化的学习材料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也就是使数学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教师创设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解决,引导学生把数学的学习变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真切的认同感,保持强烈求知欲望。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现在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一个数,或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本来是很枯燥无味、抽象难懂,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材料,以生活中的两个信封为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一个信封标上A元,另一个信封标上B元,让学通过猜钱数的游戏,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用字母表示数,以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然。

1.2呈现趣味性的学习材料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非常喜欢有趣味性的学习材料。比如形象生动的故事、学习和生活中游戏、多媒体动画课件等等,都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使学生真正理解圆的特性: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距离都相等。在圆的特征教学之后呈现了非常有趣的学习材料,教学中呈现了有趣的游戏,马上调起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笑声中,在学生相互探讨和辩论中,自然而然地发现车轮为什么是圆的道理:圆心到圆的距离都相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一刹那又被调动起来,学习情绪空前高涨。

1.3呈现开方性的学习材料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

(1)呈现弹性内容的学习材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习材料的呈现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而呆板的呈现方式较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提供学生有一定弹性的学习材料,以此来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2)呈现多余信息的学习材料。在学生现实生活中或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一般没有人告知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只有在碰到问题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才清楚需要知道哪些信息,然后在原有的信息库中提取并灵活地运用。这就要求学生有一个重要的能力:提取信息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做到有意识的培养,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呈现多种信息或多余信息,让学生在不断地提取中,不断的选择中,培养能力,获得技能。

2小学数学学习材料呈现的方法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规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应该是多样化的。

2.1直截了当呈现学习材料

直截了当呈现也就是开门见山,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知识的起点,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直接把所学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例如在《可能性》教学中,由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意思有了大概了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写上三个词语( “一定”、“可能”、“不可能”)教师在教学中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知识起点,运用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组织教学,马上把学生的学习积性调动起来,学生在想,怎么上数学课有解释语文词语,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学生运用了很多的词汇来表述自己对这三者的理解,如学生用了“肯定”、“肯定喜欢”、 “一点儿也不喜(下转第86页)(上接第84页)欢”等来表示“一定”的意义;用了“都行”、“也许”、“或者”、“大概”等来表示“可能”的意义;用了“没有”、“不喜欢”、“绝对不行”来表示“不可能”的意义。这们很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2.2借助“实物”呈现学习材料

“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实物化’”是蒙台梭利创造的一套数学教育好方法。这一套教学方法非常适合小学数学教育,因为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为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的形成需要不断地用具体事物或“实物化”的模型强化才能形成。蒙台梭利创造的这套数学教育方法,就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提供一套具体实物或形象的实物教具,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表象思维所需的具体形象,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数学。

2.3动态生成呈现学习材料

叶澜教授曾强调“要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教育活动会因为不同的因素生成新的动态要素”,这是新课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之一“生成性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共同经历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由此,教师在呈现课堂学习材料也应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是一个“可变的过程”。

3小学数学学习材料呈现的时机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中,如何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呢?数学学习材料的内容很重要,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呈现的时机更重要。有些好的学习材料,没有根据学生学习的起点呈现出来,反而收不到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在教学要准确把握学习材料呈现的时机。

(1)在解决问题关键处呈现。每一个知识教学都关键知识点,学生对于关键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一定的学习素材,教学准确把握关键知识点,抓住有效教学时机呈现,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

(2)在学生疑惑辩解处呈现。学生学习知识都有疑惑,特别是当学习相同类型的知识点之后,疑惑会更强,要消除这些疑惑就需要呈现一些认知冲突性的学习材料,从需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课堂 教学 策略

一、精心组织课堂材料

小学生是一群思维活跃,同时跳脱性强的孩子,数学的教学不能过于死板,要以灵活教学为原则。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在学习材料的组织上花心思。既要与学生的思维方式相匹配又要结合学生的已知学习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其次,材料的组织还要既符合课本教学的知识逻辑结构,因为每个不同的学生都是单独的个体,又要同时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结构。小学生正处于智力体力同时迅速发展的阶段,第三点要求教师准备学习材料要化材料的静态为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观察,结合实际的学习方法。

二、充分实现活动体验教学

(一)在学习目标确定上要注重过程

传统的教学里,学生被灌输考试一定要考好,取得好的成绩才是学习的目的的意识,这其实是不对的。定期测试学生的成绩当然有必要,但是要教导学生在制定学习目标的时候要脚踏实地,不能为了分数而学习,要注重达到目标的学习过程,为了理解吸收知识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更具有能动性【1】。

(二)活动组织要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爱上了才有充足的能量去了解、去挖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学生的爱好和需求,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不断进取,满足需求。

(三)活动过程要重视认知与情境的结合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学习的过程就是认知活动的过程与情感活动的过程的统一。在活动体验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要同时参与进来,才能达到活动体验教学的效果。

(四)要注重心灵

心灵参与活动教学就意味着便参加活动边用心思考问题,玩与学习有机融合。数学学习是乏味的,而小学生是灵动的,这两个矛盾的结合就需要通过心灵参与活动教学来实现统一。

三、有效课堂的保证:顺学而导

实现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第三点就是顺学而导,即搞好老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的氛围。让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以学生为本”使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让“教”成为学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唯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就能发挥作用【2】。要做到顺学而导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顺学而导要顺应学生的思路;

顺学而导要紧扣教学目标;

顺学而导要把握好“度”;

顺学而导要把握好导的“时机”。

四、结束语

课堂的有效性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它的实现可以同时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改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罗元元.浅析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创新[J].教师,2013,(33):47.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7篇

一、新课程呼吁数学教师关注学生,关注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研究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效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由此可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学生发挥在知识学习中的自主选择性,从学习材料中学习,学习什么,要自己作主,这一转变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习惯;教师教学由“注入式”向“发动式”转变,要由“讲”到“动”,将课堂塑造成“快乐享受的地方,不是被动接受、枯燥无味的看守所”要打造“艺术课堂”,让学生“享受快乐”;课堂内容由“纯知识型”向“能力、情感、价值观”转变,课堂学习要由知识培养能力,由知识生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 小学数学教师成功转型必备的基本素质。1. 众所周知,我国教育一直主张素质教育以德为先的原则。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思想素质,才能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才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以充分的热情投身到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学生也才会被受感染,受鼓舞,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全面激发, “以德为先,身正为范” 。

2.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做好教师的必须条件,是促使教育获得发展的巨大发展的强大动力。拥有理想的人格魅力就会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

3. 教师扎实的业务水平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包括系统的现代数学教学理论知识,完善的小学心理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娴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突出的改革和创新意识,这些基本素质将在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成功转型中起主导作用。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师成功转型过程中的注意点

1. 尊重学生差异,不能刻意“高效”。由于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的不同,导致不同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一个群体。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就会造成更大差距 。因此,教师首先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个性差异区别对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堂;合作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总是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可是,日新月异的社会需要个性化和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教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改革,让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合作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让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轻松且创意十足。

一、从我做起,改变观念

其实不是学生不具备自主及合作学习的能力,而更多时候是因为数学教师本身的观念问题。教师依据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一种惯性认识,不大相信学生的能力,更多的是以自己的权威主宰课堂和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首先得从自身做起,改变观念,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空间。

1.敢于对学生放手,科学合理安排小组学习。要求依靠单纯模仿和拼命的记忆掌握课本知识,达到统一学习效果的传统教学方式既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也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学生,要想教师的课堂为学生所喜欢,就要打破传统认识,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新的了解,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权利,在形式上可将学生搭配成学习小组,这样有利于互相帮助、互相竞争、共同提高。

2.敢于让学生自己独立预习,提前熟悉新的学习材料。教师可在教学前,以简明的预习学案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也可以组织学生相互合作去收集在生活中可以见到的相应的教学材料,并在课堂上展示,使学生预知学习的内容,带着自己个性化的需要去学习。

3.敢于放低姿态,允许学生进行课堂的交流并学会倾听。从我做起,放低姿态,允许学生对彼此收集整理的学习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并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有序交流,可以从最简单的东西入手:分析为什么要整理收集那些学习材料,所整理收集的东西和数学有什么样的联系。尤其是要学会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要注意与自己观念不同的想法,获取更全面的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交往的能力。

二、主动“出击”,改变课堂

1.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因为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课堂中思想易涣散。所以,教师们都喜欢整齐划一的课堂。但要使课堂获得高效,教师就要对自己的“课堂习惯”进行主动出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真正自主互相协作地学习,真正让课堂“新起来”。如此才能让学生从心里有敢于“说话”及“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轻松环境,让他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

2.给学生利用自己能力解决难题的机会。在自主学习中,学生遇到一些个人根本没有办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时,就需要集体的力量来帮助自己。而这时,教师要有勇气放手,让学生在合力中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和最基本的数学操作、实验等解决问题,这就是合作学习。合作体验探究学习是一个主动经历学习、吸收知识的过程。将这种方式灵活地运用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让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引导学生积极合作、体验探究学习的整个过程,可在轻松和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很容易的掌握知识要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个人的思维能力,而且体验到了合作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朱文娟.小学高年级数学合作体验学习策略探讨[J].科技风,2011,(13):210.

[2] 王雷.小学数学实施"体验学习"的策略[J].素质教育论坛(下半月),2010,(12):38-39.

[3] 李国伟.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实践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9):140-141.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策略 研究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显然,对《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不能只是明确“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是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是要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定位中,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因此,笔者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提出以下设想以求教于方家。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笔者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笔者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6-0057-02

一、问题缘起

在多年指导师范生试讲和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即师范生虽然学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当他们进行具体的讲课时,却往往不能自如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整合各种理论知识进行教学。这促使我们反思:学生不会教学的原因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除了在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不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教育课程的相互分离——学科课程和教育理论课程之间缺少横向的整合。由此导致师范生学到的只是各种知识的简单相加,只是一些没有附着点的、零碎、孤立且缺乏深刻理解的知识。因而出现教学中用到相关知识时不易提取或不知道要用哪些、应该怎么去运用等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整体教学,即是笔者针对这一问题所作的实践探索。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的涵义

1.什么是整体教学

整体教学是基于整体课程思想提出的教学理念。整体课程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还处于理论初创期。它不是一种课程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课程理想和愿景的表达。它以联结、转变和灵性界定自身,追求学生身心的联结、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结、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结。它强调课程与学生之间既不是传递关系,也不是交流关系,而是以一种整体主义方式互相渗透的转变关系。它尊重学生的灵性[1]。整体课程主张“尊重整体的学生,谋求课程的统整,建构整体的教学,张扬艺术的价值,践行整体的语言和塑造整体的教师”,以此来培养整体的人[1]。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整体教学基于相互关联和整体性原则,把学生看作是有着身体、心理、情感和精神的完整的人,把教学看作是一种通过不同形式的共同体寻求学科之间、学习者之间关联的教与学的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整体教学设计追求知识的整体性和学习的整体性,追求“科学理性”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目的。它提倡情境性的学习、问题定向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和内在驱动的学习,倡导利用教练策略、支架策略、建模策略为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2]。

2.“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整体教学的涵义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一般包含课程理论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学习理论知识三部分内容。该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能力,使其获得专业自主发展的力量”。不论是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获得,还是研究能力、反思能力的养成,最终都是为发展师范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基础。因此,我们从教学理论部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入手,以小学数学四大领域某一典型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中心,实施整体教学。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材料和研究性学习框架,引导师范生组织和运用与之相关联的各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数学学科知识进行教学设计。这种整体教学是不同于专题理论的系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以整合性学习材料、探究性学习、校外实习基地和各学科教师与师范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为支持条件,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其“整体性”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的整体性。教师一般向师范生示范在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或某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怎样从横向上整合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科研方法、教育技术知识、数学学科知识和小学数学教学论自身知识中相关联的部分;怎样从纵向上将小学数学教材中各领域的知识形成网络结构;怎样将小学数学知识、学生和学习视为一个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怎样整体把握某一知识单元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渐进性。二是学习的整体性。师范生一般被分成多个教学设计团队。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研究性学习框架和学习要求,开展探究式学习。各种图书资料、小组成员的经验和学科教师、小学教师、小学生都成为师范生教学设计的有效资源。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总结,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实现知识、经验、实践的全面整合,这对于发展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学数学教学论”整体教学的实施

1.选择教学设计的典型课题

向师范生示范的教学设计课题一般综合三个维度来选择,以使师范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小学数学的课程内容和教学。一是兼顾小学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四大领域中的关键内容;二是突出小学数学新课程中强调的几个核心概念,如数感、符号意识、推理能力、运算能力、估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问题解决等;三是课型全面,既有新授课,又有复习整理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业或测试讲评课。例如,我们选用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典型课题主要有:11~20各数的认识(一年级上)、20以内退位减法(一年级下)、图形的拼组(一年级下)、厘米和米的认识(二年级上)、乘法的初步认识(二年级上)、统计(二年级下)、分数的初步认识(三年级上)、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五年级上)、用字母表示数(五年级上)、确定起跑线(六年级上)等课题。我们选择“11~20各数的认识”的理由:它是为学生初步理解十进位制、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奠定基础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师范生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数概念的形成特点、培养小学生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的优质素材。

2.组建学习共同体

上一篇:小学科学教师学习材料范文 下一篇:高考地理学习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