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3:28:22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第1篇

翘首以盼,职称制度改革终于不负所望,给了广大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无疑是件令人倍感温暖的消息。以往,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不良评职倾向横行,专业技术人才成L步履维艰,职称制度也已然走形变味。此次《意见》的出台,既是鼓励,同时也是一次纠偏。

民众不会忘记,2014年,四川大学教师周鼎的一篇“自白书”曾经刷爆网络,一句“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直言高校重科研而轻教学之痛。前不久,河南大学女教师常萍又火爆网络,这位不愿为评职称而写论文的教师却广受学生欢迎。凡此种种,都反应出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在唯科研、唯论文是举的高校评职体系中,诸如周鼎、常萍这样的一大批优秀教师被卡在职称之外。一方面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漏洞的现实,另一方面又是教学被放在一个无足重轻位置上的尴尬,可见,因为职称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影响深远。好在,这一切将成为过去时,不过高校教师庆幸之余,中小学教师的尴尬却依然未见纾解。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出台的《意见》仅仅是针对高校教师等的职称系列改革,而并未涉及广大中小学教师。同是教师,同是专业技术人才,同样面临着评职晋级的束缚,但显然,中小学教师未能赶上这趟政策,依然要为评职晋级的事情焦头烂额。中小学教师的评职晋级,排资论辈、看重论文等等都相当严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美好愿景都还未落到中小学教师的头上。种种问题,依旧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来化解。

当然,中小学教师因为基数庞大、高级职称名额偏少等诸多原因,改革起来的难度大、遇到的阻力也更多。更何况,诸如论文、职称英语等硬性指标,对于部分农村教师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压力。繁重的教育教学之下,广大教师还要为少数几个职称名额而争得焦头烂额,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花钱发论文等等造假行为便难以避免。与其责怪教师弄虚作假,倒不如反思这背后的政策瓶颈。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第2篇

“晋升上的高枕无忧,很多人也不怎么努力了;中年教师名额少,没机会、没希望;年轻老师职称低、待遇差。”近日,济南某县区一中学教师蒋振告诉记者,自己20多年以来一直在一线教学,学生喜欢,成绩也不错,平时都是满工作量甚至超工作量,“但就是因为各种证书少、加分因素少,到退休也没晋升到高级职称!”

“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在山东采访调查时,不少中小学教师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职称评聘“评一次,打击一次”,似乎已经成了中小学老师心里“永远的痛”。

“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

“最糟心的是工作11年,还是拿最低档工资。”威海一名中学教师徐宏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越来越缺乏动力,“因为教师职称评聘不能体现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你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

好多年评不上职称,相应的职称工资10年未涨,老师工作积极性受挫。“不仅对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激励作用,反而更闹心。”徐宏说。

“问题是学校多年来根本就没有高级职称的晋级名额,七八年只给了一个指标,比20世纪70年代买自行车还难,无论你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有机会。”济南一位中学教师王明说。

职称评聘具体过程也有不少问题。李强2003年晋升到中学二级教师,满5年后,他年年参加晋级,但晋级标准年年变,如今七八年又过去了,还是没晋升上中学一级教师。“晋升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一般都在领导岗位,一线教师很少。”李强告诉记者。

程平工作近20年,成绩突出,就是晋升不上一级教师。“因为每次晋级标准都在变,量身定做、名额分配,人为因素多,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程平说,“精力放在晋级上,哪还有心教学啊!不仅如此,还人为增加了教师之间不合理竞争的内耗,说起来是笑话,传出去丢人。”

“明明我的分数够了,却有人故意为难,把该得的等级分数降一个档次,少加了3分,最终让我少了零点几分,没评上职称!”杨青很郁闷,因为她觉得“这其中有个别人暗箱操作,不仅没有激励作用,反而让人怨气冲天,影响教学”。

“当前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名额太少,特别是高级教师名额更少,几乎到不了小学段。”淄博一名小学教师林岳认为,“个别教师甚至快要退休了,连一级职称都不是,为教育奋斗一生,打击不小。”

淄博一位中学教师告诉记者,学校700多个老师,高级名额一年也就一个,中级名额2到3个,排队等高级的有300多人,等中级的100多人,“几乎看不到希望。”

“职称上去了,教学水平下来了,人也不教学了”

评不上职称的难受,评上的又怎么样呢?

“不少评上高级职称的‘老’教师,既不愿意多承担教学任务,也不愿意损失一分钱的收入,而且把这一切都视作理所应当,因为他们是‘高级教师’。”泰安一名中学教师王康说,“职称上去了,教学水平下来了,人也不在教学一线了。”

“教师职称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聘上职称,万事大吉,脱离一线,或者找个清闲处,反正不影响工资待遇。”程平说,“高级职称教师很多都不教课了,工资又不少拿,只有晋不上级的,还在一线苦熬。”

“职称评聘已‘异化’成学校领导管理教师的一个重要手段。”淄博一位教师孙明说,“比如,班主任劳累又费心,待遇比较低,很多人不愿干。领导便会在职称评聘中将班主任任职年限列为‘硬杠杠’。”

事实上,很多老师并不认同这种做法。“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反映,是其成就的等级称号。”王明说,“担任过班主任可以在同等得分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但不能作为决定性因素、限制性因素。反之,就会出现只是有过班主任经历但工作上并无建树,反而比获得过省市优质课、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学科教师得分更高、机会更多的问题。”

职称评聘的具体要求围着荣誉、论文等“指挥棒”转,脱离教学实际,也是一个问题。“能得到高级荣誉的一般是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勤勤恳恳工作多年,也不一定能获得个小小的区级荣誉。”孙明说,“此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还要求发论文,绝大多数老师只有花钱、托关系了,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倒在其次了。”

“既要考虑职称作用,也要注重工作实绩”

职称评聘分离、待遇不能及时兑现,职称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再加上难以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也为不少中小学教师所诟病。

“实行职称评聘分离后,即使评上了职称,依然是‘空头支票’,涨工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济南市一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

2005年至2008年,山东中部地区某县试行职称评聘分开,3 000多名教师取得了中高级职称资格。2009年职称制度改革后,该县又实行了职称评聘合一政策,但到目前仍有300多名取得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未能聘任。

“未聘教师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各种来信、来访不断,但因为职称设岗比例有限,待聘教师在短期内还是难以完全解决。”该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这部分教师解决不了,新符合条件的教师也很难聘任高一级职称,又造成了新的不满。总体而言,还是评聘合一好,特别是要保持相关政策的连贯性,不能评上许多,聘任很少,增加矛盾。”

上述人士表示,教师职称不应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以该县为例,高级与中级工资差900元左右,中级与初级工资差700元左右。中级教师是教育教学骨干,而高级教师由于年龄偏大,评上职称后教学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学任务相对较轻。

“工资差距过大,导致部分中青年教师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削尖脑袋,想方设法争取各类考核优秀、荣誉称号和业务称号等,造成了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部分中年教师对晋升职称失去了信心,工作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还有部分中青年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重,但工资待遇低,心理不平衡。”上述人士表示,“应缩小教师职称之间的工资差距,有效实施绩效工资,既考虑职称的作用,也注重工作实绩,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会更大。”

王康认为,应该缩小职称工资差距,加大绩效工资差距,大幅提高班主任工资。“职称工资有所体现就行,还是绩效工资、班主任工资差距大最好,让能者上、庸者下。”徐宏说。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因为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年轻教师发展不利。受职称评定制度影响,评职称需要满足、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等附加条件,导致很多人为此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而没有把精力放在主业上面。应该取消职称的评定,改为用人单位聘任,让职称与待遇脱钩。至于与职称直接挂钩的待遇问题,应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人员的业绩和表现来确定。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明确提出“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增加乡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数量,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改进乡村教师评审标准,不作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的刚性要求。对此,很多受访的中小学教师用“充满期待”四个字作为回应。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第3篇

“晋升上的高枕无忧,很多也不怎么努力了;中年教师名额少,没机会、没希望;年轻老师职称低、待遇差。”近日,济南某县区一中学教师蒋振告诉记者,自己20多年以来一直在一线教学,学生喜欢,成绩也不错,平时都是满工作量甚至超工作量,“但就是因为各种证书少、加分因素少,到退休也没晋升到高级职称!”

“不评不甘心,参评特累心,落评更灰心!”在山东采访调查时,不少中小学教师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职称评聘“评一次,打击一次”,似乎已经成了中小学老师心里“永远的痛”。

“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

“最糟心的是工作11年,还是拿最低档工资。”威海一名中学教师徐宏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越来越缺乏动力,“因为教师职称评聘不能体现实际教育教学水平,你教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也不一定能评上职称。”

好多年评不上职称,相应的职称工资10年未涨,老师工作积极性受挫。“不仅对教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激励作用,反而更闹心。”徐宏说。

“问题是学校多年来根本就没有高级职称的晋级名额,七八年只给了一个指标,比上个世纪70年代买自行车还难,无论你如何努力,也不可能有机会。”济南一位中学教师王明说。

职称评聘具体过程也有不少问题。李强2003年晋升到中学二级教师,满5年后,他年年参加晋级,但晋级标准年年变,如今七八年又过去了,还是没晋升上中学一级教师。“晋升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一般都在领导岗位,一线教师很少。”李强告诉记者。

程平工作近20年,成绩突出,就是晋升不上一级教师。“因为每次晋级标准都在变,量身定做、名额分配,人为因素多,导致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程平说,“精力放在晋级上,哪还有心教学啊!不仅如此,还人为增加了教师之间不合理竞争的内耗,说起来是笑话,传出去丢人。”

“明明我的分数够了,却有人故意为难,把该得的等级分数降一个档次,少加了3分,最终让我少了零点几分,没评上职称!”杨青很郁闷,因为她觉得“这其中有个别人暗箱操作,不仅没有激励作用,反而让人怨气冲天,影响教学”。

“当前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名额太少,特别是高级教师名额更少,几乎到不了小学段。”淄博一名小学教师林岳认为,“个别教师甚至快要退休了,连一级职称都不是,为教育奋斗一生,打击不小。”

淄博一位中学教师告诉记者,学校700多个老师,高级名额一年也就一个,中级名额2到3个,排队等高级的有300多人,等中级的100多人,“几乎看不到希望。”

“职称上去了,教学水平下来了,人也不教学了”

评不上职称的难受,评上的又怎么样呢?

“不少评上高级职称的‘老’教师,既不愿意多承担教学任务,也不愿意损失一分钱的收入,而且把这一切都视作理所应当,因为他们是‘高级教师’。”泰安一名中学教师王康说,“职称上去了,教学水平下来了,人也不在教学一线了。”

“教师职称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聘上职称,万事大吉,脱离一线,或者找个清闲处,反正不影响工资待遇。”程平说,“高级职称教师很多都不教课了,工资又不少拿,只有晋不上级的,还在一线苦熬。”

“职称评聘已‘异化’成学校领导管理教师的一个重要手段。”淄博一位教师孙明说,“比如,班主任劳累又费心,待遇比较低,很多人不愿干。领导便会在职称评聘中将班主任任职年限列为‘硬杠杠’。”

事实上,很多老师并不认同这种做法。“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反映,是其成就的等级称号。”王明说,“担任过班主任可以在同等得分的情况下优先考虑,但不能作为决定性因素、限制性因素。反之,就会出现只是有过班主任经历但工作上并无建树,反而比获得过省市优质课、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学科教师得分更高、机会更多的问题。”

职称评聘的具体要求围着荣誉、论文等“指挥棒”转,脱离教学实际,也是一个问题。“能得到高级荣誉的一般是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一线教师勤勤恳恳工作多年,也不一定能获得个小小的区级荣誉。”孙明说,“此外,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还要求发论文,绝大多数老师只有花钱、托关系了,实际教育教学水平倒在其次了。”

“既要考虑职称作用,也要注重工作实绩”

职称评聘分离、待遇不能及时兑现,职称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再加上难以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也为不少中小学教师所诟病。

“实行职称评聘分离后,即使评上了职称,依然是‘空头支票’,涨工资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济南市一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

2005年至2008年,山东中部地区某县试行职称评聘分开,3000多名教师取得了中高级职称资格。2009年职称制度改革后,该县又实行了职称评聘合一政策,但到目前仍有300多名取得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未能聘任。

“未聘教师的情绪非常不稳定,各种来信、来访不断,但因为职称设岗比例有限,待聘教师在短期内还是难以完全解决。”该县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这部分教师解决不了,新符合条件的教师也很难聘任高一级职称,又造成了新的不满。总体而言,还是评聘合一好,特别是要保持相关政策的连贯性,不能评上许多,聘任很少,增加矛盾。”

上述人士表示,教师职称不应与工资待遇紧密挂钩。以该县为例,高级与中级工资差900元左右,中级与初级工资差700元左右。中级教师是教育教学骨干,而高级教师由于年龄偏大,评上职称后教学积极性大大降低,教学任务相对较轻。

“工资差距过大,导致部分中青年教师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削尖脑袋,想方设法争取各类考核优秀、荣誉称号和业务称号等,造成了教师间的恶性竞争;部分中年教师对晋升职称失去了信心,工作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还有部分中青年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重,但工资待遇低,心理不平衡。”上述人士表示,“应缩小教师职称之间的工资差距,有效实施绩效工资,既考虑职称的作用,也注重工作实绩,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会更大。”

王康认为,应该缩小职称工资差距,加大绩效工资差距,大幅提高班主任工资。“职称工资有所体现就行,还是绩效工资、班主任工资差距大最好,让能者上、庸者下。”徐宏说。

全国政协委员、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因为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年轻教师发展不利。受职称评定制度影响,评职称需要满足、考职称外语(课程)和计算机等附加条件,导致很多人为此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而没有把精力放在主业上面。应该取消职称的评定,改为用人单位聘任,让职称与待遇脱钩。至于与职称直接挂钩的待遇问题,应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人员的业绩和表现来确定。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第4篇

1.“三虎”当道职称之路多坎坷

“晋升职称回回被退,抛家舍业愧对长辈,囊中羞涩见人惭愧,青春年华如此狼狈。”一位乡村教师如此直言。

职称是建立在对教师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评价基础上的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评定,在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以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建立于1986年,多年来,中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职称最高等级仅为中级。

在职称评定中,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遵循着平等的标准,然而,恰恰是这种“平等”,带给他们事实上的不公平。与城市教师相比,有3条“拦路虎”横在乡村教师评定职称面前。

一是指标少。“农村教师晋升太难,有250多名小学教师的乡镇,每年只给一到两个中级职称名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反问:“县城学校的指标是60%,农村学校是35%,你说合理吗?”按照惯例,每年职称指标都是按照省、市、县、乡层层下达,往往是城市学校高于农村学校,重点学校高于一般学校,中心学校高于村小学校。这样一来,资质相同的教师能否评上高一级的职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在何处。那位乡村教师坦言:“我校够资格参评的教师有30多位,如果一年一个名额,至少要等30年!”

二是硬件差。“学历要达标,论文、科研课题、教学成果、计算机合格证、普通话合格证、培训进修证一样也不能少!”提到职称评定,不少乡村教师苦不堪言。单就写论文来说,城市教师条件好,视野宽,写一篇论文可能轻而易举。而对乡村教师而言,有的连电脑都没摸过,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论文实在是“难于上青天”。

三是资历“浅”。在职称评定中,获奖证书是最过硬的“资历”,但乡村教师获奖的概率大大低于城市教师。一位乡村教师慨叹:“同样的师范毕业,同样的学识修养,不同的是一个扎根乡村,默默无闻;一个身处名校,金光闪耀。很多人工作了20多年都没有得过一张县级证书,甚至连乡级证书都没有!难道他们的无私奉献就顶不上一张县、乡证书?”网友“郑逢芳”留言说:“真正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是没有时间弄那么多证书的。”

职称评定论资排辈也是一些年轻教师无法逾越的“资历槛”。一位青年教师质疑:“职称应该是教师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工作实绩的综合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年老者上,年轻者让,根本不考虑工作能力如何。”

2.弊端不少伤神伤人伤感情

“职称问题是农村教师关注的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视为其职业价值的标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说:“对于农村教师而言,职称除了经济利益联系之外,主要关涉到其劳动价值是不是得到了肯定的问题。”

正是因为事关重大,职称评定引发的遗憾让乡村教师格外失望。“评职称简直是伤神、伤人、伤感情……”在乡村执教多年的于老师说。

毋庸置疑,教师职称评聘体系的建立,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综合素质,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师职称评定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不够衔接、职级设置不够合理等。

“每年一度的教师职称评审如期而至,我那颗平静工作生活的心再次被搅乱。”9月28日,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张锡科参与网络在线问政时,一位教师直言。在某些地方,职称评定伤害了教师间的感情,常常出现老年教师掉泪、中年教师哽咽、年轻教师无话可说的场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乡村教师说:“每一次职称评定几乎都是在争吵中、大闹中、上告中落下帷幕,给许多教师留下了难言的心痛。”由于评职称成了教师们争抢而过的“独木桥”,难免引起人们的心灵倾斜。

职称评定弊端对农村教育影响最大。在一些地方,不合理的职称评定拉大了城乡教师间的差距,一些乡村教师为了实现职业愿景,或从小学进到中学,或从农村“冲”进城市,有的甚至放弃教师工作,转而追求行政职务。青岛的一位教师说:“很多年轻小学教师都拼命地往城里的高中调,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网友宋茂银呼吁:不能再靠几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咬牙坚持了!不能再让越来越多的教师离开自己喜欢的岗位了!

3.政府推动评定职称求突破

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2011年7月1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会,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同年8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

其实,自2009年2月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就在陕西宝鸡、山东潍坊、吉林松原开展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两年多来,共有121 514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职务过渡,15 560位中小学教师获得晋升及聘任。

过去小学教师中级就到了“天花板”,现在,可以当正高职的“教授”了。在改革中被评为高级教师的宝鸡市东仁堡小学教师陈展宏说:“我们小学教师获得了尊重,受到了激励。”

“主管部门须敢于放权,尽可能让利益相关者成为改革主体。”潍坊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徐友礼说。潍坊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把具体评审权力还给学校,学校也把评审方案的制定放权教师,最终方案要获得85%以上的教职工同意通过。这种办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积极性,一些没评上职称的教师也心服口服。

在不少地方,乡村教师成为职称改革的最大受益者。浙江省衢州市实行倾斜政策,农村教师不仅可以免考计算机,论文和课题等可降一级要求,评审时还能接受单独考核评价,更注重考核教育教学水平和业绩。

福建省对申报评审中、高级职务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在统一评审条件下予以适当照顾,并特别强调,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1年以上的经历。

“不能忽视农村代课教师的存在。”袁桂林指出,职称问题,还要从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入手解决,让不同身份的教师都有可以追求的晋级目标。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涉及包括乡村教师在内的上千万教师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进行。当前,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但愿改革能让职称成为安定乡村教师的“定海神针”,让乡村教师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不竭源泉!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第5篇

中小学职称评审存在以下乱象,通过这些乱象的概括和描述,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反思职称评审制度,推行一种公平、公正的评审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职评制度的激励机制,促进教育发展。

乱象一:中教正高级职称成为各级领导的“特供”

职称,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不仅代表一个教师的地位,还与收入成正比,即职称越高,其收入也就越高。然而,现状是越高级别的职称,越是成为少数领导的特供,很少有教师能够享受到其恩泽。

前几年,中小学中一直在实行一种3%的奖励,能评上3%的教师,工资待遇就要比以前高很多。于是,为了争得这个3%的名额,各路神仙各显神通,一场争夺战空前展开,非常激烈,也制造了不少矛盾。于是,后来干脆取消3%的特别奖励。目前在中小学实行的正高级职称,实质和当年3%的奖励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小学教师可以评正高级职称,这无疑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社会地位、工资待遇,以及激励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从事中小学教育,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果正高级职称成为了领导们的特供,这次职称改革必将以失败告终。

乱象二:职称评定中过分强调论资排辈,埋没中青年人才

目前,中小学评职称并不像大学那样,只要能够搞出科研成果,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晋级。一个研究生或者博士生,进入大学工作后,如果研究成果突出,会在很短的时间就能获得晋级,评定为副教授、教授,甚至还有资格做硕士生导师。但是,这样的情况在中小学并不多见,即使有也仅仅是一种点缀而已,更多的则是按部就班的论资排辈。因此,职称评定一般都是按照年龄来论资排辈,根本轮不到一些所谓“年轻有为”的人评上高级或者更高的职称,要评还得依靠时间慢慢的等和熬。现在,能够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就基本不用上课。所以,这样的评选制度不仅没有激发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反而带来不少负面影响。

乱象三:职称评定中外语能力考试等成为部分教师不能承受之重

目前,职称考试内容有外语、计算机(实践和理论),普通话这三项。其中,外语成为了很多人考试职称的一个重大阻力。很多人都在质问职称外语考试到底有没有必要,这是一个必备的门槛,还是一种必备的素质?现实中这却成为一种门槛和一种形式,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职称考试的外语,教师们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根本就没有用,甚至大学毕业生,只要不是到中小学承担外语教学,其以前学的外语知识基本上没有任何用途。这样只会给教师们增加考试职称的负担,花更多的时间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其二,老教师和不教外语学科的教师苦不堪言。因为,有些老教师根本就没有学过外语,即使学过,也忘记,在这样的情况下,考试只好作弊。于是,出现了老教师们只要交钱,然后去考场走一个过场,就能考过。因此,目前的职称考试,已经成为某些机构趁机收费的一个项目,甚至成为了中小学职称评审的一个毒瘤,不仅没有促进中小学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相反,让教师们徒增烦恼。

乱象四:职称评定中与相关考试成绩直接挂钩评价

职称评定,有一条是这样规定的:“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显然,这个很不符合当前职称评审的现状。

其一,考试成绩不能成为评职称的一个重要依据,甚至根本就不应该成为其条件。正因为有这个条件的存在,才导致现在各个学校出现重点班、实验班、火箭班等,把优生进行集中,少数教师或者领导可以长期教这些优等生,而多数的教师则只能垫底,长期在普通班和差班之间徘徊,不仅在学校的考核奖励、地位上受到影响,就连评职称也要受到影响。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恶性循环,不利于均衡教育、公平教育的发展。

其二,升学科目能够以中高考成绩确定,但非统考学科就不能以成绩确定;同时,现在的考试语数外各占150分,物理化学两科共150分,政治历史体育各50分(重庆中考),于是,分值越重的学科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奖金、评优受到优待,分值不重和根本就不参加升学考试的学科则要受到限制,就连地位也要比统考学科的教师低很多。因为,学校的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升学考试学科教师们挣来的,和弱势学科教师毫无关系,这些教师在学校就没有任何地位。现在,如果连职称评审也要看考试成绩,这样的教师根本就拿不出所谓的优秀成绩,其工作成绩根本无法量化,而高级职称永远都会把这些教师排斥在外。因此,他们在评审中处处受到限制,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学校各种奖励制度边缘化,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

乱象五:职称评定因名额和资金困扰让基层教师望洋兴叹

几年前,中小学进行了一次职称改革。在那之前,乡镇中学教师基本上没有资格评中学一级,更不要说高级职称了。这些教师有的甚至在评了中学二级职称之后10多年都没有机会评上中学一级。比如,某初中教师,1990年参加工作,现在还是中学一级职称;而笔者2000年毕业,正好遇上前几年的职称改革,中学一级名额扩大,按照年龄排序刚好到评中一的时间就有资格和条件评职晋级。这如果在以前,也许苦苦熬上10多年也没有评审名额和机会。

这次改革后,很多教师都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就评上职称,改变了以前的状态;但是,还是有一定比例限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中学一级、中高职称的名额基本上就满员了,换言之,前几年只要达到评选中学一级年限和高级年限,只要职称考试合格,基本上都能评上,但现在却又陷入改革前的状态,只有等到这些教师退休或者调离学校才能留出名额,后来的年轻人才有资格晋级,这就是当前职称评选的基本状况。后来,还搞了一段时间的评聘分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投入不足。如果政府能够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教育中来,那么职称评审就不会存在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

乱象六:职称评定中论文写作的弄虚作假、粗制滥造

现在,教育界都提倡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要求教师既能够教书育人,又能够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这本是一种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手段。但现实中,很多教师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甚至还要研究试题命制试题,根本就没有时间开展教学科研工作,那种既能教书又能写作的教师,少之又少。毕竟,中小学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不是专门搞学术研究。中小学教师要评职称,但又写不出符合发表要求的文章来,于是便想方设法花钱请人、。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出现论文造假、“学术论文”泛滥成灾,伪科研泛滥的尴尬局面,此时,论文评定一个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功能和作用基本上丧失殆尽。

乱象七: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

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这应该不属于职称评审制度的一个乱象,但却是这些乱象综合后的一个负面影响,正是这些不合理的评审制度导致中小学教育危机四伏。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第6篇

制度在制定与实施的可行性和效果之间总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制度改革也是与时俱进的。在新的问题出现的时候,当制度阻碍发展的时候,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使其顺应时代的发展。笔者在对现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有关材料的分析中,得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以下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价值的偏离

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变味”了。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职称评定不光与其利益挂钩,更是教师在一所学校地位的体现。现实中,教师高级职称指标比较少,论资排辈熬年限、职称评定限指标、职评考核重材料造成了人们对职称评定激励作用的质疑。职称评定矛盾过于集中,部分教师一旦职称到手,再无进取心,工作也没有动力了。教师评定职称需要参加各种考试并交付相关的报名费,这个费用对教师来说是不小的开支。教师职称评定的过程是一体化的,并有严格的评定过程和监督措施,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去反思:为什么教师职称评定的价值会产生偏离?笔者认为,是教师之间的利益博弈所导致的。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机制的滞后性

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发出了质疑的声音:谁来评定?怎么评定?目前这些方面都比较含糊,导致职称评定过程的不公平现象屡屡发生。因此,应该有个比较正规的权威组织全面评定教师,包括静态的资料评审和动态的实地考察。评审方法要科学,建立教师评审电子档案,审核的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由政府授权的社会中介组织按评审的程序进行,实行公开评审,结果采取公告的形式。“在教师职称评定的时候,我们尽力避免一刀切,变一把尺子为多把尺子。”[1]对参评教师的评议应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

(三)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片面性

我们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应该是全方位的扫描。教师职称评定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效果的综合评定。在正确处理论文和职称评定的关系基础上,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应该以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学生管理能力为主,许多音、体、美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往往得不到同等对待,职称评定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如“硬件(学历、教龄、工资、论文)考虑得多,考虑软件(工作表现、教学效果、工作实绩)少”[2]。学校应优先推荐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晋升职称,完善评定标准,把师德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首要条件。同时,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实绩和实践经历,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在评审中推行全员答辩、讲课说课、专家评议等多种评定方式,将面试答辩、讲课说课综合成绩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二、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常常这样形容教师。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整个社会赋予了教师群体崇高的精神符号特征,但却往往无法在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上给予教师更好的保障。我们要对这一关系到中小学教师切身利益以及教育未来发展的职称制度进行更多的思考。

(一)教师地位提高的社会学分析

《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指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并设置正高级职称;职称系列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师、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过去,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系列;现在,中学和小学统一为一个系列,打破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隔阂,拓展了教师职业发展空间,实现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流动。过去,中学教师职称和小学教师职称截然分开的时候,工资待遇也相应较低,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不高,小学教师评小学职称,晋升到相当于中学一级的小学高级后就基本到顶了,只能永远定格在中级职称;现在,小学教师也能评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也能评“教授”了,让很多中小学教师眼前一亮。这些政策的制定,让中小学教师都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教师的地位取决于多种因素,既有工资、待遇、福利、住房、晋级等经济性因素, 也有工作环境、社会声望、威信、荣誉、尊重等非经济因素。国外社会学家休森认为,人们评价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标准主要有三个:社会声望、财富和权威。中小学教师之所以格外关注教师职称评定,是因为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每年收入将会相应增加,教师在学校的声望也会相应提高,其多年来的付出也将得到精神价值的体现。众所周知,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贡献大、劳动强度大,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对中小学教师劳动价值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满意度。随着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中小学教师在基础教育发展的道路上,专业权威得到了进一步肯定。因此,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地位。

(二)教师权益保障的社会学分析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但在实践中,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出现了不公平和不规范现象,损害了一部分教师的利益。

在社会学家布迪厄看来,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场域构成的,社会科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场域。[2]教师职称评定也是行动者进行“投资”、争夺“资本”,以实现其“利益”的竞争场域。在中小学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场域:一方面是很多获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后期激励不足,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不再钻研业务,而是消极等待退休;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年教师为了晋升高一级职称而参加激烈的教师职称晋升的竞争,因为教师职称的评定不光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更是与教师的利益挂钩,所以在职称评定的过程中,出现了教师弄虚作假的现象,导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价值取向的偏离。谁来确保职称评定的公平?谁来保障教师的权益?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评定的公正与透明度,应依靠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评定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让评定不与教师实际情况脱轨,突显评价的客观性。对评定结果有异议,教师应通过合法的申诉渠道去解决;对于违法的职称评定行为,应提讼。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

总之,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中小学教师成长的规律,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重视教师的师德、业绩和贡献,维护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公平性。它有助于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促进中小学教师全面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玉.教师晋职不靠论文靠教学[N]. 中国教育报,2011-04-05(1).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第7篇

然而,到中小学中去,发现许多教师对教科研的热情正在消退,不主动研究教学,不参与课题研究,教学反思也懒得写,同伴之间也很少交流,教科研制度、计划落实不到行动中,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浅尝辄止。许多教师将教科研活动视为负担、包袱,被动应付,消极对待,出现了“教科研倦怠症”。

一、产生“教科研倦怠症”的原因

1.教师自身原因

(1)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许多教师片面地将教科研作为评聘职称、晋级升等的手段,不愿意在解决自身教育教学问题上下苦功夫,耐不住寂寞,坐不住冷板凳。为了尽快实现个人目的,不惜闭门造车,花钱买论文,弄虚作假搞课题,一旦目的达到,便不再努力。

(2)进入“高原期”进取心不足。很多教师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工作,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套路,教科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难以实现新的突破,进入了“高原期”,思想上产生“惰性”,行为上产生“惯性”。这个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相对减少,容易满足现状,造成发展动力减弱,进取心不足,对教科研也失去了兴趣。

(3)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普遍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角色要求多,而待遇相对较低。大部分教师长期在固定的环境里从事单一的工作,日复一日地机械操作,非常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职业倦怠造成教师激情缺乏,兴趣丧失,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降低,感受不到工作的乐趣,体会不到教育的幸福,在苦恼和疲惫中勉强支撑,如此状态自然对教科研没有信心和要求,也不可能去认真研究。

(4)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整天忙碌于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组织课外活动。除这些正常工作外,还要参加学习、培训、写反思等,班主任要处理班级事务、家访,许多教师还有兼职工作,一天下来身心俱疲,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搞教科研活动。

2.外部环境原因

(1)无效的教科研活动,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近年来,各地为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组织了大量教科研活动,请专家讲学,开展课题研究,组织教学比武,举办论文、课例竞赛等。教师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和经费参加,但效果却难如人意。满堂灌的讲座使教师感到厌烦,学校开展的研讨、交流形式化、层次低,教师收效甚微,参与的热情受到抑制。

(2)混乱无序的环境败坏了教科研声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中小学教师急于的心理,伪造刊物,非法组织教学竞赛等活动,以、评奖等名义,骗钱害人,败坏了教科研的声誉,严重挫伤了教师教科研的积极性。急功近利的心态与浮躁的教育环境,造就了大量伪论文、假课题和作秀的优质课、示范课,使真正搞教科研的教师感到寒心和失望。

(3)社会消极因素的干扰。在经济快速转型和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人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和人生哲学,各种诱惑不断挑战人们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底线。一些教师受到功利主义价值观以及社会上消极因素的影响,产生信仰危机,教育信念动摇,内心世界失衡,职业理想消失,不再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自然不会重视教科研工作。

(4)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抑制了教师热情。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还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职称评聘、评优晋级都与学生的考试分数挂钩。单纯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法,迫使教师专心钻研提高成绩的“术”,而放弃通过教科研提升质量的“道”。

二、积极应对“教科研倦怠症”

1.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教科研观念

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解决教师自身以及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最终实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目标。教师要正确认识教科研的意义,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功利化倾向,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研究真问题。大量事实证明,教师如果能坐稳冷板凳,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踏踏实实地研究,专心致志地探索,一定能取得有效的成果。当成果受到上级的肯定、同行的承认、实践的验证时,评聘职称、评优晋级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2.努力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

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短期内看不到对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效果,因此要在提高教科研的实效性上下工夫。一是要增强研究问题的针对性。问题一定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是学科组教师共同关注、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有解决的可能性。二是增强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如,要开展一次以“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为主题的教研活动,可提前布置老师学习有关合作学习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使教师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感到理论学习十分有用,这叫作“菜单式专题理论学习”。还可开展“拓展式理论学习”“问题式理论学习”“储备式理论学习”等。三是增强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对于基层教师来说,运用叙事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方式,技术要求不高,便于操作,符合大多数基层教师的实际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研究,边研究边实践,能够掌控,见效也快。

3.倡导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针对教师个体,关注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反思与行为跟进,关注教师自身的问题解决与经验提升。这种研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与复杂的技术,不受环境、条件的制约,普通中小学教师容易掌握,教师个体即可开展研究,便于操作、见效快,应用价值高,能有效解决教师教科研参与率不高、即使参与也大多浅尝辄止的问题。

4.建立教科研共同体

教科研需要互相协助、交流和鼓励,建立教科研共同体尤其重要。共同体成员在相同的需求和愿望下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互相鞭策,共同激发教育情怀。通过合作交流、行动研究推动教科研,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应该善于把自己融入共同体中,主动地和其他教师合作交流。如,学校内部缺乏形成共同体的条件,可通过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共同体,进行网上交流,这种模式全国各地已有不少成功的范例。

5.积极主动应对“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教师成长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大部分教师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高原期”。当出现对教科研兴趣减退、专业发展停滞等类似“高原现象”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坦然面对,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克服挫折感、自卑感,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

主动寻找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的教师是因为知识不足、方法欠缺;有的是因为努力不够、信心不足;有的是因为缺乏积累与反思……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出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积极学习与研究。广泛阅读教育著作和人文书籍,要特别重视阅读人文社科、人物传记等“非教育”类书籍,这些书籍能帮助教师开阔眼界,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拓宽思路,跳出教育看教育,换一个视角看自己,对自己、对工作形成新的认识和思路,这是突破“高原期”的有效途径。通过学习汲取精神力量,凝聚教育智慧,营造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抵御尘世的纷扰和灯红酒绿的诱惑。同时要鼓励自己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从简单易行的教学反思、听课评课、观摩交流入手,体会其中的收获,感受参与的乐趣,在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知,实现自我突破与超越。

学校要实施民主化、人文化管理,营造开放、宽松、支持性的教师成长环境,赋予教师更多的教学自和发展自由度,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当教师有了主动发展、自我发展的愿望时,就会主动关注、积极参与教科研活动。

6.建立评估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

上级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教科研工作要给予指导、评估和奖励,让教师看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研究的信心。对踏踏实实开展研究的教师,要从教育资源、经费、时间上给予支持,提供参加培训、交流展示的机会。对取得的成绩要给予表彰奖励,并创造条件推广成果,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到教科研之中。对教科研中弄虚作假、甚至抄袭剽窃等行为,要坚决反对,并给予必要的处罚,形成尊重教科研、崇尚教科研、严谨踏实和求真务实的风气。

此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实验学校专项课题 “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做为’现象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GHB〔2014〕SYX02)。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重庆农村 中小学教师 职后培训 现实困境 培训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重庆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现实困境

重庆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直辖市,与其它几个直辖市比较起来看,它有着面积广大的农村地区。发展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存在着极大的困难:一是学校教学条件差,二是教师教学任务重。这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的“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极不协调。

近些年来,针对这种状况,重庆市各区县陆续启动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程。培训工程的启动对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者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的良性发展,发挥着很大作用。然而,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教师职后培训工作的展开显得异常困难。

1.1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严重缺编,职后培训遭遇现实困难

在重庆市的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很少有人愿意到这些偏远山区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导致教师岗位严重缺编。在很多学校,甚至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代课教师。另外,重庆市的城乡经济差距也较大,造成了农村地区的教师单向地向城市流动,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村优秀师资力量的流失。

在农村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基本上都是以耕带教,从事农业生产与教书育人齐头并进。教师所承担的教学任务都极其繁重,不仅上课节数多,而且一个教师还可能上数门学科。至于培训研修等等之类,本来机会就较少,加上这样的“教育”工作,实在是难上加难!年长教师由于生活压力,没有更好的办法,只好忍受着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的现实,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教育、研究教学。而年轻教师则是另外一种心态:“走人!”他们从年长教师的今天看清楚了自己没有前途的未来:微薄的经济待遇、艰苦的生活环境、简陋的工作条件、繁重的生活负担和苍白的娱乐生活等等。凡此种种造成年轻教师无法扎根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或走人,或改行另谋他职。

1.2 教师职后培训的认识不足,培训模式单一

对于多年在农村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教师来说,他们已经觉得没有必要再去搞什么职后培训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学校本来就穷,资金全靠上级财政的支持,一点点钱都不够发教师的工资。另一方面,部分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职后培训的重要性。职后培训着重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培训内容是现代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

农村中小学教师所参加过的职后培训,除了政治内容,也就要数晋级培训了。对于这样的培训,很多时候都是在走过场。教师为了拿到培训合格证,培训机构为了趁机捞一些钱。培训过程也是极其乏味,不是搞讲座,就是经验介绍,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至于交流和探讨,也就只能限于培训课堂之外的个别教师了。所以这种只有讲话的培训模式一定要改,让一言堂变成多言堂,让传授变成讨论,让培训真正成为专家与一线教师相互交流、激励的舞台,成为教师与教师共同促进的阶梯。

1.3 教师专业发展的权益与保障不健全

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教育缺失问题根源仍然在于教师职后培训权利的丧失。由于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条件极其恶劣,大多数教师是既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和条件获得相应的培训。一方面是由于农村教师的特殊身份造成的。农村教师不像城市教师那样,以教育事业为生,他们一肩担教育一肩担农活,生活负担极其繁重。另一方面农村教师的经济待遇是极低的。在城市,教师的工资虽然不算高,但是有各种其它收入的渠道。在农村,除了教书,可能就只能靠种点地来补贴一下家里的日常开支。

农村教师平常因为各种经济和环境原因,都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在为数不多的培训中,上级职能部门安排的政治培训和为晋升的晋级培训占去了主要的部分。这种培训大而空,与农村教师需要的现代教育理论,课堂实践能力相去甚远。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职能部门对农村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落实好职后培训这项关系着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前景的大事。

从这些问题来看,重庆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然而,当前是一个充满变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新科技、新理论、新知识不断推陈出新,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职后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是一条极其重要途径。

2 加强重庆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和信息正在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更是要求教师紧跟信息社会的发展,中小学教师该怎么办?职后培训势在必行!

2.1 提高职后培训的认识,更新职后培训的观念

要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措施,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必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高对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一是教育职能部门要提高对中小学教师职后培训的认识,转变观念,对教师职后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更进一步,通过多种渠道创造条件、以多种形式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掌握学科知识前沿,了解课程改革实践需求,参与教学科学研究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供机会。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第9篇

一、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应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学校也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去抓。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能够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激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提升教师育人的实效。

(一)规范师德具体要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教师的行为也应受到约束,那么要约束教师的行为靠的就是法律和规定,学校应制定教师师德量化考核方案,通过对教师的师德量化考核让教师知道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在考核的过程中应遵循合理、公平、公开的原则实施,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还是要靠教师的自觉遵守。教师师德量化考核方案应该参照《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八条》中的规定,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最终使广大教师做到以“学生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三大原则去教书育人。同时要建立以“师德档案卡”为主要内容的师德档案,坚持做到师德档案填写真实、全面;实行一人一卡,单独立卷,随同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一并装入教师个人业务档案;坚持每年对师德档案制度落实情况检查一次。这样不仅规范了教师师德的要求,也可以合理去评价,促进中小学师德的建设和发展。

(二)开展师德多样培训

全员进行培训,重点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正是学习和奉献的最佳时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对青年教师要采取岗前培训、以老带新、师德讲座、师德论坛等有力措施进行思想教育和业务培养。特别是现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够活跃师生的思想;另外就是采取走出去学习名家教育风格和教学理念,拓展教师的视野,这样就为教师思想和情感的沟通拓展道路,也调动了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教育工作者通过学习,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有智慧、有境界的人;又要教书育人,躬亲示范,为学生做好榜样,为社会做好典范,带头传播中华文明,带头引领社会风气。

二、聚焦教师专业成长

(一)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教学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发挥重要作用。教研活动应以“四课活动”作为主体,即“备课、说课、授课、评课”,扎实地推动教学常规工作。

一是由县教研室组织各科教学优质课大赛。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可以先在学校比赛,对优秀者推荐县、市级比赛,这样既锻炼教师的教学能力,又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进步。

二是城关各校可以以校为单位、乡镇可以以中心校为单位开展“四课活动”,每人每期至少讲授一节示范课,并整理好四课材料。这样同校教师可以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二)注重培训工作

通过培训可以提升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可以采用网络和实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教师进行新课标、教材、教学理念、教育技术等进行培训。

每年暑假由县教研室邀请教育名家对全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具体包括:新课标和教材培训,示范课的展示等。大家可以聚集一起,共同学习、交流讨论、总结和反思,力求在教学能力上共同提升。具体到科学课、信息技术、劳技课,由于大部分教师不是专业的,学校缺乏实验器材,教师实验操作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可以由县教研室组织到条件好的学校进行实验操作培训,以规范教师的操作方法,提升今后驾驭课堂和指导学生的能力。

利用教育技术可以优化教学,提升教学的质量。教育技术使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模式转变,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体现了教师教学能力与时俱进,也是一种提升素养的方式。对于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有两个方式:由县级统一组织,暑期集中培训、分批实施;各校可以利用学校微机室和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组织培训。通过以上方式,力争能让教师通过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初级和中级测试、甚至达到高级,并能很好的把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三)自我提升能力

1.潜心学习。学习是不断完善自我的有效途径,我们给学生讲解做人的道理,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指导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自学,主要还是靠阅读,阅读资料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教学理论等,阅读后逐渐把知识融会贯通。利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可见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只有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才能有效指导学科教学,才能走在学科的最前沿。

2.不断反思。反思教学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一课之后的教学得失,也可以是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或现象的感触而引发深思,这样就可以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反思教学能够提升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拓展视野,活跃思想。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对教学某一问题或现象,写一写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好,下次如何改进等,这样有利于提升下次教学的效率。拓展视野,只反思自己教学的优缺点是不够,还有了解别人对这一问题或现象看法以及解决的方法,弥补不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知识,在借鉴他人经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活跃思想,反思教学也是一种大胆改革,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通过改进才能趋于完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吸取他人的优点,最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从而提升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活跃了自己的思想。

三、关注教师人文需求

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一种人文情结,强调对人的尊重、理解、关怀和爱护,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人的主体性。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就要给予教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读书,让教师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一)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

以打造高素质师资团队为目标,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可以组织教师到外地进行业务学习。外出可以参加“现代与经典全国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这里有很多的教育名家的授课、评课以教学新理念的解读,参加“现代与经典”,学习“现代与经典”,借鉴“现代与经典”。根据目前的课堂现状,师资水平,找出差距。用“现代与经典”的思想引领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情智的课堂、灵动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根据教师需要提供适当的培训,真正让教师在培训中得到提升,为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减负增效,培养终身学习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注教师的读书

开展读书活动,也是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这样可以宣扬社会主义高尚的道德风尚,抵制不良的社会坏习,推动广大教师自重、自警、自立、自强,激发其投身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的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当然读书的范围还是要与师德、专业成长有关的书籍,从书中体会师德修养是作为教师不可缺少的一门学习功课,如何让自己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如何更好的得到专业化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我们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学生,我们是他们除了父母之外所直接接触的最主要的对象,是学生最亲近和尊敬的人,他们的可塑性强,行为模仿性强,正处于长身体,增知识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情感、意志、行为都需要我们去培养,所以我们的道德人格面貌是学生学习的最直观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努力学习进取,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认真研究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书育人的自学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多阅读,多思考、多反思自悟,相信自己会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师德修养,合格的专业教师。

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一)授予荣誉称号进行评价

“鼓励是行动的动力”,任何教师在工作上都需要鼓励。上级和学校更应该做好对师德高尚和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鼓励,这样教师才能把热情投入到教学当中。根据每学年每位教师的师德修养、班级管理水平、教学科研能力、教学质量等情况,推荐给上级,授予个人相应的荣誉称号。

(二)利用职称晋级进行评价

随着中小学职称改革的推进,未来小学教师也能晋级正高,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对教师的重视和关爱,是对教师价值的肯定。可以利用职称晋级对教师对教师进行评价和鼓励。通常教师职称晋级是根据教师任现职期间的德、能、勤、绩的综合业绩作为依据的,其中绩的分量要占到综合业绩的要过半,绩是按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计算。利用德、能、勤、绩的综合业绩进行评价教师,能够全面地客观的反映一个老师的师德水平,教学能力,因此在晋级职称时以此为评价的依据,这也与中小学职称评定的规定相符合。

(三)嘉奖教科研成果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可以进行课题研究、钻写教育教学论文、辅导学生参加竞赛等。若教育科研获得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表彰,那么学校也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可以从学校的教科研经费里面给予教师适当的奖励,并建立一项奖励标准,以激发教师搞好教育科研的兴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虽然获得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教师给予发奖金不是最合理的,但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方法。这样不仅能激发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激情,还有利于探寻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率。同时学校要做好教师搞教育科研方面的引导和监督,以防止部分教师的功利主义,既只搞教育科研,不搞常规教学。

小学教师晋级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开展教育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由之路

1、如今已不是一个只要有知识或文凭就能当教师,靠经验和"汗水"就能当好教师的时代,而是一个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无可选择地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书育人的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教学研究的能力。一个教师如果缺乏教学研究能力,那就意味着缺少创新精神和工作潜能,就意味着要被时代所淘汰。

2、教学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工作品位和职业形象,教研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日常教学更符合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开展适合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能让每位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二、当前农村小学教师教研存在主要问题:

1、当前,农村教师教研意识不强,有些教师不愿意承担或参与教研活动,主要的原因是:有的教师认为小学教师是"孩子王",小学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简单而重复的脑力劳动,没有什么可研究的。教师的工作质量所依赖的就是爱心,责任心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只要能把课上好,能把学生管好,就算尽到了职责,至于教育科研那是专家的事。

2、对于当前农村小学来说,存在着与城市小学无法相比的教学环境:(1)教师的文化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缺乏教学研究应具备的文化基本功;(2)教学设备落后,一些新的比较先进的教法没有先进的教学手段相配合,使教研课题难以开展;(3)教师教学任务重,任课多而复杂,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探讨教学上所要解决的问题;(4)教学信息闭塞、学校经费有限,教师参加外地学习参观的机会少,先进的比较实用的教学方法及手段难以实施。

三、农村小学教师搞好教研工作的具体对策: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丰富教师业务知识,为做好教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在农村一些乡镇中心校配备了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有些村级小学也已经成为远程教育资源播放点或收视点,远程教育项目工程为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赋予了新的生机,为农村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对农村学校来讲,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学校可以利用国家下发的光盘、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各级教育教学科研网站来举办教育教学研究专题讲座,以此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业务知识,为做好教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深入开展各种活动,切实做好教研工作。

(1)写好教学反思,因为反思是对教学领域深层次的思考,只要教师们能够坚持写好教学反思,不但能在思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还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2)搞好集体备课工作,集体备课应该说是农村学校抓好校本教研的主要途径之一,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交流,集思广益来完成备课工作,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增进学校校本教研工作。

(3)开展优质课展评活动。为了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促进农村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可以每学期开展一次新课程教学展评活动,先制定好《新课程优质课展评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以学校领导、骨干教师为成员的优质课评审小组。然后以抽签的方式确定每名教师的展评时间,要求每名教师积极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凸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对荣获一、二、三等奖的教师予以奖励,对效果欠佳的教师进行剖析,找出问题,限定整改时间,然后再展评,促使农村教师不断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校从展评活动中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更高一级的教学展评活动,对取得好成绩的教师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同时予以优先晋职晋级,进一步激发农村教师投身教研大潮的热情和信心。

(4)开展优秀教案评选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优秀教案评选活动,要求所有教师参加,每人至少上交1份课改优秀教案,通过严格评审,对获奖教师予以表扬奖励,促使全体教师积极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5)开展课改研究论文评奖活动。农村学校每年开展一届论文评奖活动,同样要求全体教师参加,每人至少上交1篇课改研究优秀论文,通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评出一、二、三等奖,对获奖教师给予奖励,调动广大农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新的知识结构和进行创造性教育活动的能力,农村学校的教研工作不能只注重形式,而是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去做一些让教师能够取得成效的活动,使教师通过教研提升自身的素质,尽快地由一名简单的传授者转为一位创造者,向科研型教师转变。

上一篇:大学教师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