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0 08:56:11

小学毕业论文

小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一、城市普通中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增加,普通中学中非示范性高中优势日渐显现。城市普通中学在节约当地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合理利用教师资源,方便附近居民小孩入学等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论文联盟社会效益。但现行城市普通中学的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

(一)学校多位于城市边缘,办学难以形成特色。以南宁市中学为例,普通中学大部分建校时间较短,很多学校建在城市郊区,以方便附近居民子女入学。随着城市发展,外来人口增加,郊区逐步城市化,使这些中学成为优先满足附近居民子女人学需要的学校,其生源来源复杂,办学形式不明显,难以形成自己教学特色。

(二)学生来源面广,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从生源来看,学生的生源比较复杂,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城市普通中学接受的大部分是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和属于地段小学毕业生。初中学生部分来源于附近居民子女、外来务工子女和外地借读生;高中部生源主要来源于本校初中毕业后回归本校的就读学生,以及附近的厂矿企业和社区学校的学生。其中还有部分来源于南宁市城区扩大后农村中学的学生。 毕业论文

(三)城市普通中学教师育人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在城市普通中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教学工作。特别是初中部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育人的工作尤为重要。普通中学教师每天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解决学生的问题,如打架、斗殴、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们亲自解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城市普通中学管理对策

(一)加强普通中学的班级管理,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针对城市普通中学学生历来纪律比较散漫的问题,学校必须加强班级管理和严肃校纪校风,提高普通中学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强班级管理,就必须依靠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共同努力,在普通中学中实行全员育人制度,实行班级管理组,推行在每个班级中,除班主任负责管理外,每班的主要学科老师要一起共同协助参与班级管理,并成立班级管理组。新学期开学之初,年级组长必须召开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班级管理组会议,制定本学期班级目标,管理计划、班级纪律和管理措施。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班主任和课任老师,担负着实施素质教育的使命,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的教育,更是人格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作风,都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学习性。 论文

科学管理,坦诚相处。普通中学管理的科学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成即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班主任和主课教师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管理者,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主任和主课教师共同管理的集体组,即使是跨年级跨班上课的教师也身兼两个班级管理组。通过科学实施教师班级负责制,层层落实管理制度,每班有三到四名教师管理班级,形成有力的管理集体。其次,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规定管理教师除完成本职教学工作外,还必须对所管班级的学生的思想工作、学生纪律、家访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实施一段时间,教师的工作负担不是增加,反而是减少了,原因是工作理顺,管理出效益了。

小学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在教育改革创新的推动下,借鉴国外经验,许多学校开展了诸如基于问题(项目)的学习,或主题式学习,或探索学习等,这些都可以算作项目学习。但什么是项目学习,或者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项目学习是一次精心设计的任务与活动,学生进行开放性探索的基础上提高自身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有人认为项目学习对学生来说就像是参与了一个长期的学习任务。这个任务要求他们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通过工作,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就像成人工作一样。但无论如何,项目学习使学生能够接触各个学科领域,从而更容易理解概念,明白不同学科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

中关村三小最近几年对项目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索,除了几次国际会议的研讨、理论方面的学习外,学校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着。我们认为项目学习就是真实的学习,就是让孩子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学习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在完成真实世界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丰富交往、形成品质。

二、基于项目的毕业课程设计与落实

近年来,中关村三小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之间开展了许多基于项目的学习,成果显著。在真实的学习理念引导下,项目学习逐渐成为学生的“正餐”,基于项目的毕业课程设计就是其中之一。

1.基于项目的毕业课程设计初衷

学校希望努力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研究意识,但学生小学毕业时这些能力达到了什么程度,毕业考试这一项远远不能检测出来。毕业考试仅仅是一个基础性考核,而在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育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创造力可能已经达到了更高水平。那么,如何评价学生在这六年中都学到了什么呢?我们想到了以项目研究为载体的“里程碑”式的毕业课程,以实现与中学、大学研究性学习与考评的衔接,并以此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现代学校的建设,以及学校教育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推行的项目研究式的毕业课程能够有效规避毕业活动的局限。学生自主选择项目,鼓励与“邻家”兄弟姊妹学校以及乡村的、民族的、国际学校的学生一起合作,进行真实的研究学习。毕业项目以答辩、展示、汇演、汇报等形式呈现,考核中制定专业的评价量规。这样的考核,可以让教师、家长与社会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科知识、综合能力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2.基于项目的毕业课程领域及参与方式

表1 基于项目的毕业课程领域分类

类别 课程领域

A 类 语言艺术(中文、英文及其他语言)

数学、科学、科技、工程、信息

历史与社会科学类 (含金融和法律)

B 类 视觉艺术

表演艺术

积极身体活动的健康生活方式

成长体验

选择参加该毕业项目的学生,须从A、B两个课程领域中,各选一个领域,即构成“1+1”毕业项目。

A类项目研究成果,可以采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形式呈现,从A类课程中选取。B类研究项目,可以采用“毕业设计”或“毕业表现/实践项目”的形式呈现,从B类课程中选取。

学生的每个项目都需要有导师指导,导师主要由六年级级部教师、部分中学、大学教师及研究所和专业机构的专家担当。导师与学生之间,实行双向选择。

3.基于项目的毕业课程实施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施

2016年春季毕业项目后,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参与积极性。经统计,中关村三小南校区六年级46组92人、北校区六年级垃圾工程共9组48人参加A类项目,其余学生均选择了B类毕业项目。两校区A类项目中,选择参与第一次答辩的有32组,这些学生的研究时间仅有一个月,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首先,确定研究选题。为保证毕业课程顺利实施,我们组建了临时班级,为学生创造研究空间与时间。在不影响学生正常课业的情况下,我们每天下午将学生集中起来,组建临时班级,让学生专门进行项目研究。来到这个班级的学生可以带电脑、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以便随时从网络上查阅资料;学校为学生申请了知网账号,供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学生还可以随时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他们严格遵守班级约定,积极投入研究之中,小组分工明确,研究进行得井井有条。

在研究初期,我们发现,他们研究的方向五花八门,有数学科学类的,有生物计算机类的,还有语言艺术类

的……在研究中,有些项目小组需要调查问卷,学校提供打印;有小组需要收集数据,学校提供机会让他们调查;有小组需要做实验,学校也提供实验室与实验器材……总之,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研究并撰写论文,学校给予他们大力支持。

其次,导师上门指导。学校请来了中学学科教师及一些学科专家为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导师与学生保持着密切联系,不仅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沟通,还抽空到学校对学生面对面指导,八一中学的教师还把我们的学生带到他们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

导师们就学生的研究提出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提供建议,供学生修改。比如有的小组题目太大了,根本无法着手研究,导师就带领该小组一步步缩小题目范围,扎扎实实做研究;还有些小组认为把不同资料堆积到一起介绍一个问题就是研究了,导师就会引导他们修正研究问题与方向。

再次,预答辩对症下药。一个多月的集中研究学习,加上导师有效的指导,各项目组的毕业设计成果慢慢成型。但学生到底研究得怎么样?能否将所研究的内容进行有条理的汇报?对于答辩流程和规则还有哪些疑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决定开展一次预答辩。

根据正式答辩当天的分组情况,每天我们分组进行预答辩。完全按照正式答辩的要求,10分钟汇报、5分钟提问互动,除了指导老师担当预答辩评委外,旁听的其他项目组成员也都是小评委,在倾听、发现和分析中学习。

第一轮预答辩后,我们发现各项目组的准备工作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读或背诵准备材料,而不是自然地介绍。大部分项目组成员因为紧张或者对准备内容不熟悉,预答辩过程中完全按PPT内容读,内容逻辑、衔接不自然。第二,侧重介绍论文而不是项目研究过程。有项目组直接将论文大纲罗列出来,理论、结论性内容多。第三,文史类问题的研究无法突出研究观点与思路,照搬照抄史料、文献的情况比较严重,论点不突出、论据不充分。第四,答辩PPT过于复杂。文字过多、字体模糊,影响介绍思路与观感。第五,答辩时整体表现不自然,声音小,表情、站立姿势僵硬,导入与结尾生硬。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因为时间紧、任务重,一对一指导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我们采取共性问题统一解决、个性化问题方向性指导的措施。

比如,许多项目组都采用调查问卷收集分析数据,这对项目开展非常重要,也是体现他们自主探究的关键。“小学生的理财”这个项目小组预答辩时呈现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社会上专业理财知识的介绍,与题目偏离较大。了解后发现他们小组在高年级做了关于零花钱、压岁钱使用的调查问卷,但并没有在汇报中体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指导教师建议他们细致分析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重点了解高年级学生理财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范围锁定了,内容具体了,学生有抓手了,落实起来自然就容易了。

最后,正式答辩。2016年5月20日,六年级项目组成员将他们一个多月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出来。实地调查研究、资料收集整理、问卷调查访谈、请教专家老师、撰写毕业论文/调查报告、制作答辩PPT……一个多月真实的学习和探索让六年级的他们成长了许多。

真实的学习、前期的充分准备,使得最终答辩的每个项目组都自信大方。10分钟左右的汇报,除了将研究过程娓娓道来外,有的小组还临场发挥,新生长出来许多精彩内容,让评委大开眼界。资深的评委对他们赞赏的同时,也提出许多犀利的问题与专业的建议,他们应对自如、谦虚接受。

答辩委员会的评委们根据评价量表给学生打分、写评语,各分会场汇报完成后进行总结。几所中学来的领导和教师对24个项目组的展示进行总结点评,在一上午的汇报中,他们看到了中关村三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研究能力与求知力。

(2)毕业表现项目实施

视觉艺术展属于毕业表现项目中的视觉艺术类。此次视觉艺术展主要由五位六年级同学策划,并聘请美术老教、少年宫教师和六年级级部教师作指导

教师。

展览以“鱼戏画荷―在艺术的海洋里遨游”为题,包括绘画、摄影、书法、模型、微电影和剪纸这六个板块。历经一个月,33位小作者主动发现自我,呈现出了上百件作品。

展览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策划组、创作组和导师三者之间积极沟通,相互合作,开拓思维,遇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措施,互相包容。

毕业表现项目还包括篮球赛和啦啦操比赛等。此外还有学长制、走进中学、一日住家等成长体验类项目。

四、项目学习的困境与挑战

本次毕业项目是学校长久以来毕业课程的一次飞跃性尝试,是一次由活动到课程的转型,也是考量毕业班学生能力的一把综合性标尺。但是,细细回顾,初次探索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比如教师专业性的提高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对于习惯传统教法的教师来说,项目学习无疑是新鲜事物,虽然学校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培训,组织了不同规模的研讨会,但是时间短、任务重,教师吸收消化水平差参不齐。所以,如果教师不能尽快改变教学方式,不能够专业且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学习,脚手架的作用可能会减弱。

实际上,不仅仅是教师,教育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面临这样的问题。还有评价量规的制定、表现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的开展和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等,这些都是我们未来需要一步步去解决、去科学化的挑战。但是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的表现告诉我们,这是有助于他们成长的,是值得的。

小学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效果针对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38-03

目前,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逐渐受到学生的重视。不仅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把社会调查方法课看成社会学专业的基本功,而且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也同样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课。这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部分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置了社会调查方法课。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公共事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把“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列为必修课;其次,大学生创新实验性计划的常规性申报凸显了社会调查方法的重要性,促使学生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课的学习。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2007年以来,教务处每年都会组织部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中期检查、结项验收。申报成功的项目负责人、参与者在保送研究生、评奖学金、评优等环节中占优势。所以,大学生们申报项目很积极。在所申请的项目中,社会调查类的项目占相当的比例。这促使学生重视社会调查方法的训练。在2009年10月笔者作评委的某次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立项答辩会现场,有一个新闻系2008级的学生答辩一结束就向笔者咨询关于她的立项设计方面的问题,以求改进;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践教学占相当的比例,促使老师和学生必须掌握社会调查方法的知识。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将社会实践环节计入总学时中,按照2学分计算。该课程一共是6学分(16学时1学分),其中,课内4学分,课外实践环节2学分。实践教学内容就是安排学生利用暑假作社会调查,撰写社会调查报告。2009年春季学期,社会学系的教师应邀给所有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一个年级的两千多名学生讲授过4学时的社会调查方法基本知识课。再如,重庆大学2008级学生 2009年的寒、暑假和2010年的寒假都安排了学生的社会调查。前者是假期的学生活动,后者是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作业,计3学分。社会调查的过程使学生发现了自己相关知识的储备不足,从而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课的学习。

但是,重视社会调查方法课并不等于这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好。如何提高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的效果是个难题。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接受了系统的社会调查方法训练的社会学专业学生,在运用社会调查方法进行调查、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从2004级学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虽然大家都按照要求作了社会调查。但根据调查结果所写的毕业论文却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对具体单个问题或层面的分析基本没有大的缺陷,但是从文章的整体布局来看却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前后文的分析思路不连贯,存在较明显的前后逻辑漏洞,缺乏一条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另外,经验材料和理论分析相脱离,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中传社会学专业的论文非常强调实证资料的重要性,任何分析都要求基于调查所得的经验资料。但是很多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都是实证资料归实证资料,理论分析归理论分析,两者缺乏紧密联系和结合。这说明,学术科研精神与方法的培养、提高是非常必要的和迫切的。2005级学生在毕业论文选题上就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题目过大,如《关系:基于中国文化的一种策略性选择》;有的社会学理论色彩不浓,如《厦门市民商业医疗保险购买行为的研究》;有的存在逻辑性问题,如《新媒体与大学生择偶观》。在具体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也存在2004级学生出现过的调查结果和理论性的结论脱节的问题,如《新媒体与大学生择偶观》这篇毕业论文,作者在内容提要中写道: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迎来了新媒体传播时代。大学生作为“网民化”程度最大的一个群体,其包括择偶观在内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受到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和冲击。本研究采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以随机抽样的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为例,从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有效影响开始,进一步调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择偶观,并着重从网络时代带来的西方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渗透,虚拟文化带来的冲击,公众人物对大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网络传播的消极信息产生的影响四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择偶观的直接影响。

这个内容提要概括了全文的轮廓,但致命的问题也在于此。因为,大学生择偶观决不是仅仅受新媒体所影响的,很多其他因素(如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家庭、自己的经历、自己的价值追求等)会比新媒体影响大得多。而且,枪弹论在20世纪后半期已经被传播学界彻底抛弃了。如果还直接地把新媒体的影响和大学生择偶观联系起来,无疑会闹出简单化、幼稚的笑话。这说明,上社会调查方法课和实际运用社会调查方法知识在某些学生那里是两张皮,是脱节的。这就需要作深入、细致的关于提高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效果的探讨。在这个探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考虑角度是提高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的针对性。

本文根据笔者近年来“社会学定性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等课程的教学经历和体会,并结合指导社会学专业学生社会实践、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社会调查的经验,探讨提高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的针对性问题。通过具体探究提高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针对性的必要性和途径,本文试图推进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以此对社会调查方法的现实意义略作建树。

一、提高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针对性的必要性

加强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的针对性,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思考、研究问题能力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必要的。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导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调查方法课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崇尚效益思维,如果他们所学的对他们将来的就业、深造没有帮助,那么他们对这些学科是不感兴趣的。这也是基础类学科不受学生青睐的根本症结所在。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的教学中,注意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讲授和引导,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是非常必要的。空洞地讲理论、技巧,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期待,这样的教学,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

3.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施实践教学计划的必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施实践教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这是不证自明的公理。社会学专业的课程中,很多都设置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社区概论)。实践教学计划的落实也是很多专业必须的条件。中传的实践教学计划总学分为30学分,除军训、毕业论文等必须完成的学分外,需要系里老师安排的学分还有近20学分。这就要求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以帮助学生完成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实施实践教学计划。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初步的研究能力,没有创新能力是不能实现的。而社会调查方法课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是最基本的条件。以下是中传2007级媒体创意专业某学生2009年12月31给我发的一封电子邮件,说明了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

冯老师:

您好!感谢老师一个学期以来给我们上“文化人类学”这门课!我和很多同学都有交流,大家觉得这一个学期下来,我们感觉到自己相比以前有了很多收获。我想这其中跟老师您有很大的关系,这门课不仅仅是让我们学到了一些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的知识,还引导了我们如何用严谨的态度去写论文,看问题,做研究……

黄 晶

5.训练学生科学思考、研究问题能力的必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科学思考、研究问题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学生一般都很善谈,但他们的言谈往往基于自己的直观思考,缺乏严谨的逻辑性,更缺乏经验材料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调查方法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有很大作用。

二、提高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针对性的途径

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讲授,做到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在选题和设计、实施社会调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课堂讲授,以加深印象。这两条途径对于提高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针对性是必须的。

1.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讲授,做到有的放矢。

老师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调查方法课或相关内容的讲授,是提高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针对性的基本途径之一。中传2007级媒体创意的李舒沁同学2009年12月31日曾给笔者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咨询寒假社会调查选题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地作了答复。这样的互动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必要的。以下是我们电子邮件交流的内容:

李舒沁:寒假里我想做一个关于民族融合问题的社会调查。我们市那儿有个南通市民族中学。那边的孩子小学毕业后就来在这个学校里上初中、高中,据说当地大学的学生常年去那儿爱心教学,藏中也会安排同学寄住在当地人家中。您上课讲过关于民族融合的问题,我就想做一个这个方面的社会调查。但是具体的切入点还是不太明白。老师您觉得这个选题可以吗?具体的切入点方面能给我出出主意吗?非常感谢老师。

笔者的回复:民族问题在当代中国很有研究价值。你说的调查,我想题目就定为《内地民族中学教育与藏族学生的民族认同》,可以调查藏族学生怎样接受教育、接受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效果如何。在作总体描述的基础上,从民族认同感是否弱化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民族融合范围太大了,先从这个角度做好,以后有机会再做其他的。

就社会学专业学生而言,从大一开始,老师就引导他们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带着这个问题一以贯之地上社会调查方法类的课程,直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把对该主题的思考形成研究结论、见诸系统、科学、规范的科研成果,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高社会调查方法课针对性的模式。中传2005级社会学专业学生罗文宏在一次征求专业建设意见时曾经说过:他们以前在上方法类的课程时,由于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用处,很多人都没有好好学,以为能过关就行。但到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发现当初没好好上课,现在就没有驾御论文调查阶段的能力了,悔之晚矣。

2.针对学生在选题和研究设计、实施社会调查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课堂讲授,以加深印象。

以下是学生在社会调查知识运用方面的常见问题分类:

(1)选题中的问题

选题不当是社会调查、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以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秋季学期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请为例,有不少项目的选题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通过比较香港与北京电视台的饮食栏目研究两地的观念差异》(所用概念过宽、过大)、《影像调查当代中国中西部乡村教育现状――以山西省榆社县为例》(混淆个案研究和总体的关系)、《版权与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之中国网络版权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题目太烦琐,不精练、表达不准确)、《中国直销从业人员生存现状调查》(用词不当)、《对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社会学研究――以中西四大快餐品牌为例》(题目过大)。

(2)研究设计中的问题

例如,关于定性研究与假设的关系问题,有的同学没有弄明白,以为所有的调查都应该追求假设和假设的验证。实际上,定性研究不应该以追求假设验证为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深入、全面地理解调查对象。“深度访谈的目的并不在于解疑释惑,也不在于验证假设,抑或是通常所说的‘评价’。深度访谈的核心是,了解其他人的‘鲜活’经历,理解他们对其经历生成的意义。”中传2007级媒体创意专业的晏昭同学于2009年11月交的文化人类学课堂论文题目是《“在京新疆青年”文化融合过程调查与分析》,文章非常认真地呈现了她的深度访谈调查过程和结果分析。但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过分追求提出假设和假设的验证,这种研究设计使她的调查和调查的结论误入歧途,没有挖掘出定性研究的更深刻的意义。以下是晏昭同学这篇论文的摘要和提出的假设:

本文全程展示了一项针对“在京新疆青年”的文化融合过程的调查,这个调查主要是以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和研究视角来实施。研究发现,被调查者“在京新疆青年”在受到文化冲击,融入北京文化的过程中后,会自发寻求一个同是“在京新疆人”的群体,以群体为壁垒抵抗文化冲击。同时,调查结果表明,“在京新疆青年”这个群体(文化区),还因为民族的不同分为许多小群体(小文化区)。在这些小群体中,文化之间差异很大的群体更难实现文化融合和“同化”。另外,当时环境对“在京新疆青年”的情绪影响也起了重要作用。

本次研究的假设

假设一:新疆青年来到北京会遭遇到文化震惊和文化冲击,之后会进入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同化”现象出现。在整个过程中,他们会不同程度的感到孤独和无助。

假设二:“在京新疆青年”在受到文化冲击后,可能会主动寻求一个同样是“在京新疆青年”的群体,以群体作为壁垒抵抗所受的文化冲击,他们还从这个群体寻求情感和安慰。

假设三:最后,他们决定长期在北京生活之后,就面临着一个重大选择,是坚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还是接受北京的文化改变自己。此时,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会对他们的选择造成怎样的影响?

晏昭同学作研究的态度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遗憾的是,她不清楚这个趋势:实际上,“定量的、实证主义的方法和假设的运用,被新一代的定性研究者所拒绝。”“定性研究者致力于一种主位的、具体的、基于个案的立场,这一立场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向特定个案的特殊性上。”

(3)实施调查中的问题

在实施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过程中很好的针对性素材。例如,2009年4月底,笔者带学生到陇南调查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问题。有位同学非常“机灵”地在笔者和一位公交车乘客聊天的时候,跑到乘客后面,悄悄地拿起了录音笔录音。过后我对她说,如果要录音,应该征求被访谈者的同意。她说:“另一个老师说了,千万别告诉人家,如果告诉了人家,他就该拒绝接受访谈了。”这就涉及到了社会调查中体现的伦理原则问题了。社会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绝不强迫任何人参与研究,且不给参与者带来任何伤害”的基本伦理原则。知情同意应该是多数访谈调查的伦理要求。“研究者要让受试者了解他们将要去参与的是什么形式的活动,活动的性质是什么,研究的程序有哪些,研究的风险有多大,是否有什么收益或可能受到什么伤害等。”

目前,国内社会学界关于高校社会调查方法课教学效果、针对性的探讨尚不多见。本文的探究也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尚需要进一步的、持续的、长久的关注与探究,才能取得更深入、更上乘的研究成果。

注释

1 埃文•塞德曼著.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9

2 诺曼•邓津、伊冯娜•林肯主编.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12~13(第1卷)

3 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392

参考文献

1 埃文•塞德曼著.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教育与社会科学研究者指南(周海涛主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 诺曼•邓津、伊冯娜•林肯主编.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第1卷)(风笑天等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3 林聚任、刘玉安主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第二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4 中国传媒大学社会学专业2004级、2005级部分学生毕业论文

5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创意专业2007级部分学生文化人类学课社会调查报告

6 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实验性项目部分立项申请书

7 中国传媒大学2009版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

小学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1 两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所经历的时间不同,发展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美国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基础教育,是从1852年马萨诸萨州通过的全美第一个义务教育法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间,美国用60年的时间普及了8-12年的义务教育,在这以后的发展中,美国基础教育界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在基础教育的管理、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的探索、学制与教材、评价与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对全世界教育都能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成果,为本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我国真正意义上开展基础教育是在之后,在1986年我国的第一个规范义务教育的法规《义务教育法》问世,总共经历了大约三十年的时间,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多少影响深远的建树,只是在扬弃西方基础教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础教育的运作模式、理论建设做了些探索。

2 在基础教育中构筑学生知识体系的方式不同

美国小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先从解决身边的一个个日常事务做起,从而形成一个个"散乱无章"的知识点,随着学生生活体验的不断深入和涉足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些知识点也会相应地向四周发散,进而形成知识的链条乃至网络,最终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我国小学生的学习行为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结构完整、组织严密的知识体系。小学生必须象蚂蚁啃骨头一样,艰难地一点一点将这些知识啃下来,通过自己的消化的吸收,使之进入自己的身体,即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由此造成的不同是:美国小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放眼周围的世界,中国小学生一入学就进入了课本;美国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解决身边的一个个问题,中国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解答一个个课本上的难题;美国小学生小学毕业时大多可以解决身边遇到的、他们兴趣所及的问题,其动手能力让中国学生望洋兴叹,中国小学生小学毕业时大多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其知识水平让美国学生不能望其项背;美国小学生小学毕业可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的影响》一为其毕业论文,中国小学生小学毕业时则必须做完至少两张从课本上提炼的试卷。

3 两国教师的教学理念不同

美国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多让学生提问题,进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中国教师的教学理念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学生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据说(来自2002年秋在河南栾川举行的全国协作区尝试教学研讨会上天津市特级教师张树林老师的讲座): 美国一个物理教师代表团访问我国,我国一个物理名师做了展示教学。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通过看书解决了,再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了,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又通过其它的方法解决了……如此等等。整节课,教师问,学生答,气氛相当活跃,课堂有条不紊,在场的我国同行频频点头称赞,而美国教师则始终一言不发,到了退场时才一脸疑惑地问:"既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设法解决,那你们为什么要上这节课呢?"

无独有偶,中国也有一个教师代表团访问美国(原刊于《河南教育》,日期不详),美国一个年轻女教师现场作课,这位教师是就一篇课文的各个方面让学生提出问题,该教师为学生做答,凡能提出一个教师也回答不出的问题的学生,本周内可以不交作业,自己回去查资料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经过一断时间的吵杂,终于有一个学生高呼着"珍妮小姐(美国人没大没小,在家也可以直呼其父母为某某先生或某某太太),我可以不交作业了",兴高彩烈地跑出了教室。在场的美国教师一个个面带笑容,我国的教师则在心里暗道:"这简直是胡闹!"

显而易见,中美两国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截然相反的,中国的教师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当学生齐声回答 "没问题了"的时候,就是中国教师倍感欣慰之时;美国的教师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当学生能提出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时,就是美国教师享受成功之时。由此造成的后果是,美国学生大多能主动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中国学生只能被动地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

4 传授知识要点的组织形式不同

不论是美式教育还是中式教育,都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要点,但两国传授的方法也是不同的。美国的教师往往是先让学生大量解决同一类或相关问题,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引导学生从众多的解决方法中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要点或捷径(好像美国教师不怕浪费学生的课堂时间),教学模式有点像归纳式,希望以此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中国教师则喜欢直接了当地向学生传授他们认为是捷径或是要点的东西,然后让学生通过复述、背诵、练习,以加强学生的印象,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模式有点像演绎式,以期"多快好省"地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但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束缚得较死。正因为是这样,尽管中国学生接受基础教育后的知识水平远远高于美国,但我国教育的最终产品却并不理想。美国可以培养出大批弄潮于科技前沿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笑傲天下财经的大老板,而中国只能培养大批"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打工者。可能有国人不服气,下面这则故事,大家姑妄言之姑听之。

有三个学生,甲是老师公认的优等生,乙是老师认为听话但智力有限的一般生,丙是老师认为非常聪明但不听话的后进生。十年后,三人同时应聘一家公司的文秘职位,面试时考的是同一个题目:1+1=?乙先进去,答曰:等于2。面试者问:为什么?答曰:不为什么,1+1就是等于2。结果被拒之门外。丙听说后认为答案不会那么简单,想了想说:等于3。面试者问:为什么?丙说一个男人加上一个女人很有可能造就一个新的生命,所以等于3。结果也被拒之门外。甲则在听说了乙丙二人的遭遇后,面试时答曰:你说等于几就是等于几。结果被录用。又过了十年,甲成了公司里的高级职员,乙仍为生计奔波,丙则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个体经营的小老板。

小学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今年是美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1912.5.31-1997.2.16)逝世30周年。1997年2月16日,85岁的吴健雄在美国纽约病逝;4月6日,遵照本人遗愿,她的丈夫袁家骝亲自护送吴健雄的骨灰回大陆,安葬于她的家乡苏州太仓浏河。吴健雄的墓地在她的母校明德学校紫薇阁旁,墓体设计由贝聿铭任顾问。明德学校的科技楼被命名为“吴健雄楼”,袁家骝捐赠25万美元作为基建费。袁家骝虽然是袁世凯的孙子,但作为一个科学家,他拿不出更多的钱来,但他请来了海内外优秀的科学家来做学校的顾问,推动明德学校的教育发展。

1912年5月31日,吴健雄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书香门第,父亲吴仲裔提倡男女平等,创办明德女子职业补习学校,对吴健雄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吴健雄属“健”字辈,族人依次以“英雄豪杰”取名。乳名“薇薇”的吴健雄虽是女孩,但因排行第二,得了“健雄”这个颇为阳刚的名字。父亲希望她不让须眉,积健为雄。得益于父亲的开明思想,吴健雄自小就能c其他兄弟一样读书识字。

1923年,吴健雄小学毕业后考入苏州市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以优秀成绩从师范学校毕业,任小学教师。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小学教师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归宿,但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她决定继续到大学深造。1929年,吴健雄考入南京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读书。在居里夫人的学生、物理学家施士元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吴健雄于1934年撰写了一篇题为《证明布喇格定律》的优秀毕业论文,获得学士学位。毕业之后她受聘到浙江大学任物理系助教,不久进入中央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

1936年,吴健雄留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物理学界巨擘劳伦斯、塞格瑞、奥本海默等大师。1938年,当吴健雄正式开始做原子核物理实验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1939年由塞格瑞指导吴健雄进行的实验,正是研究铀原子核分裂的产物,其一项结果为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作出了重要贡献。1940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吴健雄的学位在物理学界最权威的《物理评论》上。吴健雄起初是在史密斯学院担任讲师,1944年到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讲师,并定居于普林斯顿。同年,她前往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资深科学家参与浓缩铀制程,发展y射线探测器。当时吴健雄尚未加入美国国籍,以未入籍的身份参加美国机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1948年,吴健雄获聘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5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1958年升为教授;同年,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她名誉科学博士称号,并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1956年之前,吴健雄已因在β衰变方面所作过的细致精密又多种多样的实验工作而为核物理学界所熟知。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在β衰变过程中宇称可能不守恒之后,吴健雄立即领导她的小组进行了一个实验,在极低温条件下用强磁场把钴-60原子核自旋方向极化,而观察钴-60原子核β衰变放出的电子的出射方向。他们发现绝大多数电子的出射方向都和钴-60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实验结果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对称不守恒,在整个物理学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957年1月15日,吴健雄的实验多次证实了李政道、杨振宁的设想,她将实验报告整理成论文,寄到了《物理评论》。同日,哥伦比亚大学为这项新的发现史无前例地举行了一场记者会。第2天,《纽约时报》以头版报道了吴健雄实验的结果。消息传出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都奔往吴健雄所在的实验室。吴健雄也接到无数大学和实验机构的邀请,要她去讲述她的实验结果。但是,吴健雄未能与杨、李二人共同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奖,很多人为她感到不公,但她本人作出的回应是:“我的一生,全然投身于弱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也乐在其中。”“我研究科学,是为了科学,而不是为它所带来的荣誉。”

1975年,吴健雄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第1任女性会长,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的国家科学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科学荣誉。

1978年,吴健雄在以色列获得沃尔夫奖。

1982年,吴健雄受聘为南京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她在南京大学开办系统讲座,论述了β衰变、宇称不守恒、穆斯堡尔效应等方面的课题。

1984年10月,吴健雄第1次回到阔别40多年的故乡,参加母校明德学校恢复校名暨明德楼落成典礼,独资捐建明德学校紫薇楼。她勉励同学们:“希望你们尽快成长,挑起‘四化’建设的重担。”她提出做学问最需要的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还要有广泛的见识和深透的了解,研究问题时要注意观察,反复思考,遇到困难时不气馁,不灰心,不得结果决不罢休。她说:“乐趣往往就发生在最后快得到结果的时候。”

1986年,吴健雄获得南京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她生前多次探访母校南京大学及南京大学物理系,并与导师施士元交流。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2752号的小行星命名为“吴健雄星”。

1994年,吴健雄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小学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改革 教学方法 学生 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提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人才。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呼唤人的职业素质的提高,而职业素质的具体体现就是职业能力。

课堂教学方法作为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主要手段,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优化课堂教学方面,要讲重点、讲思路、讲方法,教学内容上强调“用”,教学方法上强调“活”,教学手段上强调“新”。在培养能力上,强调“两个三教”,即教知识、教能力、教素质,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从属为主体,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和技能。

一、着眼未来,提倡和深化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怎样主动学的问题,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就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问题导向”,合理地设计教法、学法、考法,是高职教育在当今社会现实中应予探索的课题。

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积极投身其中的学习方法,强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研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会学习”为总目标,它的着力点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以“问题”为载体,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从而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探索积极性和培养创新精神,其结果是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它的主要特征是:学习内容的实践性;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

这种较为先进的学习方法在一些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等国早已实施。据报道:美国的小学有这样一件实例: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喜欢历史,教师就依据这个“问题”作为“导向”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根据美国的发展历史收集材料,分析发展的成因,恰当的选裁处理信息,从而去感受美国几百年历史的变迁,真正了解历史中的美国。小学毕业前,学生把自己的论文交给了学校,通过专家论证,此论文不亚于大学历史系一般学生的毕业论文。暂且不论这个学生今后的出路如何,从中我们应该看到,这种研究性的学习,体现了“过程”比“答案”,“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理念,使教法和学法产生了质的飞跃,更让我们看到了“以知识传承、技能训练为载体、着力于综合能力形成”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为实现目标而去设计调查方式、调查报告,查阅资料进行摘录,遇到困难主动寻找克服的方法和对策,水到渠成地提炼结论,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中,要注重以“研究”为手段,而不是像科学研究那样以“研究”为目的,不必有所发明创造,不必去造福社会,而是恰当地造福自我、发展自我。在教学之中,教师的导演作用不能低估,教师要根据角色(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差异)设计,提出“问题”,提出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如主题辩论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始终鼓励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重“过程”而不重“考评”,淡化终结评价。考核的方式要多样化,答案也多样化,坚持多元智力与多层次、多维度发展的评价观;坚持基本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综合能力较强、较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

二、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启发式教学对于高职学生尤为重要,其实质在于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和总结,主动地把知识学到手,一是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二是创造思考的条件以指导学生积极的思维。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提出一些问题,并做出答案,而是要教师给学生创造积极思维的条件和思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三是精讲多练,使学生有时间进行积极的思维。精讲不是简单少讲,而是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抓住重点、难点,找出规律,便于学生理解。多练,也要精练,要选择典型习题、案例,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不把问题留到课后。

三、在考试的环节上,侧重应用能力的考核

考试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在考试内容上,理论性、知识性的考题与理解性、应用性考题两者的比重应以后者为主;二是在考题的类型上,要以案例分析、应用性、方案设计性题型为主,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上下功夫,重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考试方法上,开卷和闭卷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灵活多样,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当今,高职教育的功能不在于挑选优胜者,而在于使每个高职学生的个性优势充分自由地发展,成为具有基本职业能力的人。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强烈个人欲望。尤其是不能歧视“差生”,要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强化他们发挥自己潜能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动机,充分肯定他们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自我优势,为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创造外部条件,构建平台,进而使其树立社会责任感,并升华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强化努力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为了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把教学方法的改革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凡教学方法不合格、学生反映差的教师,要及时予以调整和更换;二是教研室要把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作为教研的重点内容,通过集体备课、试讲、以老带新、个别帮助等方法,尽快提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教学水平;三是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教师人人参加,以此促进教学方法的深入改革。

小学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如果文字不能被用来讲述故事的话,那必然是一种遗憾。

而如果是关于夏鼐的文字,那起码是一个关于“碾压”的故事。

一般我们讲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从他的出生讲起,但笔者却想从夏鼐出生之前讲起,从他虽然爱听但又不信的齐东野语讲起。

假使有造物者造人,她会将夏鼐形状的泥人,以聪慧之水浸润九九八十一天,将天地正气分九次注入心脏,又用浩然之风鼓振其胸怀,再吟安魂曲围而起舞,接着由最明亮的光芒彻夜照耀,最后,向他的头顶吹去一口由太古流向未来的气息,在他的耳边轻轻寄语:“请向知识致敬,永不断绝前行,以不灭的生命力,证明你是我杰出的作品。”

于是,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夏鼐降生于世。只三天便两岁①[1]4,首先在年龄上便瞬间碾压了同年出生的众人――请允许笔者先开个玩笑。坐拥一个睿智开明的的父亲②[1]4~5,③[25]378和一个细腻用心的母亲④[25]378,哪怕生在富庶的商人之家,上有一兄一姐,下又有一小妹,夏鼐仍得到了那个年代非皇亲贵胄的孩子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知识启蒙。

“碾压”,其实就意味实力远远高于被比较的对象。随着夏鼐考入小学,他对旁人的智力碾压便拉开了序幕。这种现象随着他的长大,逐渐横扫了全国。

小学。“我进附小时是初小三年级插班,那一学期的成绩便考第一。当时每级级长由考试成绩第一的担任,原来的级长叶君向荣,看见级长被夺了,便急得哭起来”[3]97。作为一个自幼便接受教育,三年级就能读懂《三国演义》原文[1]6的孩子,考第一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因此,夏鼐多次考试“辄冠其曹”[1]?,似尚属理所应当。同时,他便一直担当级长,轻松碾压小学诸同仁。

小升初。按说上中学了,强手渐显,尤其夏鼐考初中时,“小学尚缺半年”[1]7,是借堂兄的文凭去考的。按常理,他只要能考上录取率为一比八甚至一比九[1]7的温州十中,就已对得起幼年所受的教育了,但碾压的人生岂能轻易被碾压?夏鼐居然考了第二名⑤[1]7。对比第一名的教育经历,“第一名为郑翔鹏君,乐清人,去年小学毕业,曾在蚕桑读过一年”[1]7,作为一个只读了五年半小学的14周岁少年,夏鼐无疑真刀实枪地碾压了所有参加这次小升初的考生们。

初中,他初一便担任级代表,初三即担任初中部学生会会长[1]8,又以“毕业成绩优良保送升入高中部”[1]8,成功碾压初中诸同学。

高中,他因家乡的战事⑥[1]8而投考上海光华附中高中部,碾压之芒更长。文理分科于现代来看,可谓决定学生命运之重要分水岭,夏却因家事延搁,被友人随意报入文科,事先并不知情。不过碾压的人生何惧学科之分,他便听之任之读文科,并抱着一颗刚经历红白喜事震荡⑦[1]8~9、又对工科忽生向往的心⑧[1]9,连续两学期夺取全年级第一[1]9。毕业时,他又以成绩优良,免试升入光华大学本科[1]11,用同样的战术再次碾压高中同仁。

“高考”。若仅是顺从唾手可得之物,还怎能称得上碾压,夏鼐“以不满意光华大学,故不作此考虑”[1]11为由,先在上海投考了燕京大学,又去南京投考了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在民国时期当属国之第一大学),两场“高考”仅相隔4天,每场考三天[1]11。结果,自然是两处都录取了他。这两所学校之于民国,如清华北大之于今日中国,今日若同时被清华北大录取亦为新闻,而其时又不比今日,大学生凤毛麟角。于是,夏鼐就无疑是凤毛麟角中的骄子,扎扎实实碾压了绝大多数同龄学子。

大学。夏鼐先在燕大读了一年,考了个全班第一,惯性碾压了全班同学之后(虽然一班也就六个人)[1]59,又因不满燕大社会学系,跑去考清华历史系二年级的插班生,顺利考上,成绩惯性优异,无甚阻碍地碾压了同为天之骄子的燕大清华同学们。

“考研”。夏鼐考清华研究院近代史门再次夺魁[1]260就不提了,值得一提的是公费留美生考试。当时,公费留美生的名单连《大公报》都会登载[1]298,非全国综合成绩最优者不能入选,乃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强强之争。而夏鼐秉持着碾压者的基本素养,嘴上说着“觉成绩尚过得去,然不见得十分优异”[1]255,再次不小心考了个第一名,以平均分领先第二名15.62分之多的方式[1]265,来了一次漂亮的全国性大碾压。至此,可以说夏鼐起码已在智力上碾压了全国绝大多数同龄人乃至一些较年长的高级知识分子⑨[1]258。

但成绩只是智力碾压的第一步,学识思想的比拼才是智力的高级较量。而其最明显亦直接的体现,便是学术论文了。夏鼐的高级智力碾压之路,在国内就已初见锋芒。

他在清华念大四时,曾选了陈寅恪所开设的“晋南北朝隋史”一课。他在这门课上得了一个全班仅有的最高分S+也就罢了,成绩毕竟是他的强项,可试卷上陈寅恪的评语却更值得一提。评语曰:“‘所论极是,俱见读书细心,敬佩!敬佩!’”[1]218陈寅恪出题以怪难出名,给分更不客气,对夏鼐的论文连用两个“敬佩”,哪怕是掺杂了鼓励之情,一介学生能让其如此,亦属难得。由此可见,夏鼐在大学时期,起码中国古史方面的论文,已写得相当好,是一场令人心服口服的碾压。

而到了英国之后,夏鼐简直大杀四方,其碾压战绩之彰著,到今日竟仍未消退。

在英留学的第一年,他遇到了叶兹教授,随之学习中国考古学。然而,用他的话说,“一个将近60岁的老头儿,还是很努力苦干,他的精神自然很可佩服,但是一个不懂中文,又不懂考古学的人,做起中国考古学教授,却有点滑稽” [2]84。

之前师从叶兹教授的几位中国留学生,都在汉学方面对其助力颇大⑩[2]12,11 [2]109,而第二届公费留美生的状元夏鼐,在中国文史方面自然能毫不留情地碾压叶兹教授12[2]48,84。然而,如此学到的东西颇少,碾压的人生又岂能就此满足。于是一年后,夏鼐转投伦敦大学更好的埃及考古学系,师从系主任格兰维尔教授。

按说他对埃及考古学一无所知,总没那么容易进行碾压了吧?夏鼐显然也是这么想的,结果发力过猛,碾压伴着博士论文轰隆而来。

夏鼐的博士毕业论的是埃及考古学的精专题目――串珠,这好比一个英国人跑来中国研究铜镜,困难可想而知。但他从前期准备开始,就得到了格兰维尔教授的大力支持,以致欧战爆发后,为了能让他继续研究,格兰维尔教授为他四处找地找钱,硬把夏鼐送到了开罗继续工作13[2]263。那时,夏鼐的博士论文才写了两章不到14[2]269,足可见其人品之佳,所表现出的学识素养之高。

而他的论文会写得如何,从埃及考古学泰斗皮特里爵士15[2]300,16[2]304的复信中可见一斑:“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的讨论以面谈为好……你会发现这里的夏天比开罗凉爽。”[2]306当时夏鼐仅写信提了问题,未寄已写好的论文,竟得到了皮特里的邀请。作为皮特里这样成名已久的大家,倘若夏鼐的问题提得不好或平淡,他就可能连回信都不写,更别说卧病在床还约见面谈了。

后来,夏鼐的论文终于写好寄回了英国,拿到了博士学位。那么,他到底写得如何呢?这里有两个版本,请诸位感受一下。

道听途说版:1980年,夏鼐“至建外宿舍访孙毓棠同志,孙同志谈起1945~1947在英国牛津时,听Prof. Gadd[加德教授]谈起我的博士论文,Ancient Egiptian Beads[《古代埃及的串珠》],至少有60年的命运,为研究此道者必须参考之书。”[2]387

正儿八经版:2014年,伦敦大学埃及学讲座教授斯蒂芬・夸克评价道:“夏鼐的博士论文如此出色,以致于在伦敦竟无人敢于再做这种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会花费一生时间的工作……这部核心论著及其基础性资料汇编的出版,可能正是使这个关键性的研究领域进入极端重要境界的必要却又缺少的条件。”[13]104

夏鼐写作这部论文断断续续花费了约五年的时间(1938~1943),期间经历了欧战、温州失陷等战争,更辗转多地,这是他一生中写得最久的一篇成品论文。但用时久便能阻止他碾压的脚步吗?不,至今竟尚未有人“敢”再去从事这项研究。这场碾压,可说是具有全球性和世纪性,至此,说夏鼐对世人的智力碾压“名副其实”,应不算过誉了。

但若仅是智力的碾压,钱钟书、傅斯年和胡适等就要笑而不语了。夏鼐绝非头脑发达、四肢简单之人,在他的青年时期,他对旁人的体力碾压虽不如智力碾压那般出众,但也在慢慢显现出来,最终十分惊人。

在英国留学的第三年,夏鼐参加了为期四个月的埃及考察团,进行田野发掘的实习。在发掘的间隙,他得到了游览埃及遗址和博物馆的机会。埃及的遗址举世闻名,夏鼐立刻就被那丰富的文化盛宴迷住了,遂踏上了徒步达人的养成之路。那段时间,他游览的地方实在太多,在此仅拣突出者略述一二:

参观埃及显贵墓。“10时许抵其处,4时半离开”[2]156,刨去吃午饭,约六小时的时间,夏鼐就跑了24座墓,虽自谓“几类走马观花”[2]158,该日日记却近2000字,几无废话,全用于描述所观之墓,并相当仔细。如参观96B墓,“拾级下降,极为黑暗,燃灯始见阶级,墓壁绘画粗陋,天花板为葡萄纹,利用低凸不平之石灰岩,颇具巧思……”[2]158。登高爬低,兴趣盎然,毫不觉倦。

途中若没有交通工具,驴和自行车又有什么不可以。“到此间虽已五星期,卡尔纳克却只逗留过半小时,今日预备以整天的工夫专逛卡尔纳克。上午雇驴……下午借到照相机,租了一部脚踏车,又向卡尔纳克而来。……时已日落,明月上升,一弯新月……驾自行车返卢克索”[2]165。骑过马便知,骑动物以颠簸之故比坐交通工具累许多。而夏鼐在骑了一上午驴之后,竟还有体力背着照相机骑一下午自行车,直到天晚方恋恋不舍而归。在此,他日后碾压众人的田野考古体力,实已渐露。

而他在埃及的这四个月间,体力消耗的强度究竟高到什么地步呢?当他回到学校时,“朱庆永君来,说我的身体比去冬强健得多了”[2]211,又“谒见格兰维尔教授,他也说我比去冬身体好得多了”[2]211。身体的变化如此明显,以致人人能看出来,可见这四个月间,夏鼐确实跑出了一身好体力。而体力上来之后,夏鼐除了生病之外,身体一直很好。回国以后,他对别人的体力碾压就开始了。

首先尝到被碾压滋味的,是夏鼐在英国就结识的向达,后来中国著名的敦煌学家和交通史学家。向、夏二人于1944年一同去兰州敦煌一带进行田野工作,在某日的野外调查中,两人花费大半天却毫无所获,此时,“向君谓腿已发软,余则尚有余勇,再至曹家嘴一寻索,仍无所得乃下山”[3]172。

向达中途还休息了一阵,夏鼐则是半刻也没歇着,“与向君一同至技专,已3时半,校长曾济宽邀向达讲演……余乃利用此机会,赴附近之土门后山寻觅彩陶”[3]172。晚上回到住地时,“向君已筋疲力尽,余晚间将陶片洗净,记上出土地”[3]173。虽然夏鼐在这里什么别的也没有多说,仅陈述事实而已,但不知出于有意或无意,两厢一对比之下,向达精疲力竭瘫软在床、而夏鼐脸不红气不喘,尚有余力地洗起了陶片的画面,跃然纸上。此时,若说向达被夏鼐的体力彻底碾压,他怕是心有不服也无力反驳了。

夏鼐的体力碾压不仅体现在野外调查上,更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田野发掘中。并且,他对人如对己,自己还能干就让旁人也干下去,堪称“魔鬼领队”。仍是1944年与向达同行的西北考察,他们先在敦煌的老爷庙和佛爷庙进行发掘。而夏鼐在夏季的沙漠中也不停止工作,“睡眠不佳,或由于连日在沙漠中工作过劳。现下室内温度日间90度,戈壁上中午当在120度以上”[3]208。120华氏度约等于49摄氏度,人光是走出去就感觉要融化了。就算夏鼐的估算有误,但只要气温超过45度,就会令人极度不适,容易中暑,夏鼐却坚守工地还不生病,仅仅是睡不好。

小学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一、教育环境

(一)社会环境

“叮叮腔”所在的江苏徐州市,是部级历史名城,素有五省通衢的江苏徐州是彭祖文化、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集萃之地。徐州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项,其中入选部级名录9项。众多“非遗”项目的开发均来自当地本土资源。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扶持,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的主要外部力量之一。政府部门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对“非遗”校园传承起着无形的推动作用,在政策上、资金上、社会宣传上可以为校园传承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利因素,为“非遗”校园传承创造事半功倍的积极因素,这些有利因素表面上作用于学校,却在无形中推动了“非遗”校园传承向更深层次发展,促进“非遗”校园传承具有更强的主动发展机制。

(二)学校环境

徐州工程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学校注重结合区域文化特征,努力发挥文化传承功能。学校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传承作为高校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突破口,积极推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科研工作。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是我校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一大特色。学院将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展特色课程群建设,实现错位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立足区域文化,加强校地互动,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可行路径。为了打造高水平研究基地与交流平台,徐州工程学院整合人文学科的力量,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并在2009年和2011年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市文化局共同承办“中国・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等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120余人出席会议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获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相关建设成果获得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奖。学院非常注重校地互动、资源共享、特色互补,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新机制的建立,可以使我们共同谱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交响曲,通过三支队伍共商“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使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以彰显与传递。在这样的环境下,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徐州工程学院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教师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非遗”校园传承的主体,应该说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开发者、实施者、贡献者。“非遗”专业是新兴的专业,“非遗”课程也是新兴的课程,虽然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与研究机构开设与“非遗”相关的专业,但是在高校从事“非遗”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很少是“非遗”专业出身。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从事相关研究的教师主要为文学、艺术学、体育学等专业。教师在“非遗”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保证有一个正确的“非遗”课程意识、专业的素养等等,这些都将对“非遗”在校园传承的教学实施产生直接影响。对于课程改革有过这样一句话:“课程改革的失败不一定在于教师,而成功一定在于教师。”可见,“非遗”校园传承的成败教师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笔者这几年在工作中的体会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授课方式

“叮叮腔”的教学采用了1+1模式授课,也就是说一位老师和一位艺人共同完成一节课。“叮叮腔”的民间艺人大都是文化程度不是很高的农民,语言表达也是地道的铜山利国地方方言。比如目前健在的吴承瑛和孙为荣老人,一位没有读过书,一位是小学毕业,所以在“叮叮腔”理论方面的讲解(比如解说剧本、表演艺术、音乐唱腔方面的理论知识),就需要专业的老师来完成这部分工作。因为戏曲类“非遗”项目地域性和专业性较强,这部分工作由民间艺人担任(唱腔和身段的表演)。教师可辅助老艺人做一些读谱,以及唱词的解释等工作。也就是说教授“叮叮腔”的教师是由两类人构成,一是本校教师;二是“叮叮腔”民间艺人。以校内教师与校外艺人1+1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开设“非遗”选修课程

2012年笔者在所在学校面向部分专业的同学开设了《徐州“叮叮腔”的传承与保护》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是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指导选修课,也是伴随学校“非遗”保护研究特色化、“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建设”群集化而生发的行动研究性课程。即以音乐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为基础,建构以“叮叮腔”为核心的保护知识体系,结合田野调查、排演剧目实践,并呈现开放性、综合性的地方特色活动课程。

本课程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地方民间戏曲“叮叮腔”的诠释(“非遗”视野),一方面弥补了传统文化中“小传统”教育的不足。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传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并采取积极行动参与保护(排演剧目、对保护的调研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校园中形成一种宣讲“保护文化遗产”的氛围,激发更多的学生关爱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凝聚力。尤其通过本课程排演剧目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在丰富校园的艺术文化生活的同时,用实际行动来传承文化遗产。

(三)教师在科研上对“非遗”项目的研究

课题研究是“非遗”校园传承得以持续有效实施的保障。在上文提到,“非遗”专业是个新兴的专业,大量从事“非遗”教学研究的教师不具备“非遗”研究的知识背景,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他人所取得的成绩来保证自己有一个正确的“非遗”课程意识、专业的素养。“非遗”科研是“非遗”保护的高级阶段,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然后总结归纳成可供同行们参考的宝贵经验,并把这种经验进一步实施到自己的“非遗”保护实践中去。更促进了“非遗”保护在校园里健康有序的发展。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重视“非遗”科研无非是有着积极的意义,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自2009年,建立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这为学校教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非遗”研究平台,学校鼓励教师们对地方“非遗”项目进行研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短短的几年间,学校教师已发表“非遗”类相关论文105篇,省部级课题 8 项,市厅级课题103 项,这对徐州甚至周边地区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做了巨大的贡献。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可以通过直接参与“非遗”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使自己更进一步的从社会、历史、传统、风俗等方面更全面的了解“非遗”文化,并且能让“非遗”传承植根于年轻人的意识中,达到校园“非遗”传承的根本目标。以“叮叮腔”为例,2012年,10级音乐系张夏梦同学申请的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下视角下的徐州“叮叮腔”音乐采录、整理与研究》被评为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成功结项。张夏梦同学在了解和研究“叮叮腔”之后,把自己的毕业论文目标定为自己家乡的小戏――“淮海戏”,并最终高水准的完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12级音乐系学生孙亚、张雅文所申报项目《徐州“叮叮腔”老艺人口述史调查整理》被评为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学生们在申请和研究“非遗”项目的过程中,能够基本掌握科研的基本操作方法,为自己毕业论文的撰写以及进一步的学习、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生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

学生与教师一样,也是影响“非遗”校园传承的关键因素,是“非遗”校园传承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习能力及其学习方式都会影响到“非遗”在校园的传承。学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参与“叮叮腔”的保护传承工作。

(一)田野调查。2012年7月,学生们就奔赴“叮叮腔”的流泛地开始了第一次的田野调查。这次田野调查也是在1960年徐州师范专科学校师生对“叮叮腔”进行全面普查之后的又一次的田野调查,经过漫长的半个世纪的空白期,把接力棒送到了这些学生手里。同学们得知后充满了对“非遗”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现有的关于“叮叮腔”发展的文字、图片、音像进行大量的搜集与整理,调查其流布范围、密度及其文化生态等情况,掌握客观详实的第一手资料。2015年7月,再一次对“叮叮腔”艺人的口述史做了详细录音整理。然后将各相关类别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整理。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

(二)学唱排演“叮叮腔”。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叮叮腔”,更深层次的领悟“叮叮腔”的魅力,在学生通过“叮叮腔”选修课程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该小戏的唱腔以后,我们又聘请了“叮叮腔”的专业演员帮助同学们排演“叮叮腔”剧目。主要是通过唱、念、做、舞、音乐、服装、扮相等几个方面入手,为其“活态化”的传承做出实际行动。2013年12月16日,音乐系孙亚、梁欢欢、马芯如、张雅文同学排演的“叮叮腔”剧目《梁祝》参加了江苏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传承“非遗”项目汇报演出,她们俊俏的扮相、专业的演唱受到专家学者们的一致赞扬。

(三)论文写作

从学生层面上看,如何使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知识、技能和审美特征,提高他们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论文写作无疑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刻的思考这些问题。我校10级音乐班徐达2013年暑假到“叮叮腔”的原发地徐州市利国镇进行了7天的田野调查并跟老艺人面对面学唱了“叮叮腔”。回校后,徐达同学根据自己的田野调查和学唱体验发表题为《探究“叮叮腔”传承与保护中遇到的问题》,文中除了提到政府对“叮叮腔”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外,还提出了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比如:后人演唱与记词记谱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老艺人的待遇问题等等。10级音乐学专业杨海鸥同学也把自己的毕业论文选定为“叮叮腔”的保护和传承方向,最终高水准的完成了自己的学士论文《浅谈“叮叮腔”的保护与传承》。

四、教材和教法

教材的继承是优化和完善校园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丰富传承的校本教材,不仅是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遗产的成果,还是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重要载体。“非遗”校园传承在帮助学生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在引导学生感受民族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传承教材的编写必须紧紧围绕传承本土优秀文化艺术、弘扬民族精神这一原则,要力求体现继承与创新这一主题思想,坚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水平、接受能力为出发点,注重系统性和实践性的教材,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目前使用教材为吴跃华、李爱珍编写出版的书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和笔者撰写的“叮叮腔”的研究报告为使用教材。教材涵盖了一下几个内容: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概述――知晓什么是保护;2.“叮叮腔”的艺术特征――了解“保护对象”;3.“叮叮腔”的田野调查――掌握“保护存见状况”;4.“叮叮腔”保护实践――采取“保护行动”。

在实际教学方法上,以问题为中心,以研究性解决保护问题为学习取向,以合作教学(师生共同合作)为基本理路,以讲说为辅,排演、调研保护实践为主的课程理念。力争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各方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取得学生发展与遗产保护协调发展一整套的建设目标。

五、结语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的教学,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观其前景,高校应当积极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培养。打破单一文本式、学院式的学术及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和学生多角度、广泛性的参与,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对“非遗”项目科学而有效的“保护”。

基金项目:

本文为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徐州“非遗”项目“叮叮腔”的教与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YGJ1343;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徐州“叮叮腔”研究》,项目编号:2013SJD760053。

参考文献:

[1]吴跃华,李爱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3]赵欣,刘佳新.高校音乐专业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中的人才培养模式[J].教学研究,2011,(02).

[4]张坤.在高等音乐教育中建立“非遗”特色教学”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5).

[5]杜红艳.“非遗”牵手高校的理性思考――浅谈地方高校设立“非遗”专业的困惑及解决途径[J].陕西教育,2012,(06).

小学毕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入党志愿书范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计算机系学生会学期末工作总结 计算机系学生会第二学期的各项工作也喜摘硕果.在校系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全体同学鼎力支持下,在全体学生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计算机系第二2010年大专生入党自传范文本人xxx,男,汉族人,现就读于xxx高等专科学校。父亲xxx,普通工人,政治面貌为党员。母亲xxx,普通群众。二人政治历史清楚。XX年7月小学毕业,我开工申请报告建设单位工程地点工程名称总造价建筑面积㎡结构类型层数拟开工日期年 月 日实际开工日期年 月 日开 工条件具备情况1、施工场地三通一平是否具备、各种手续是否2011年团训活动第二期总结主题:创建阶段 时间:2011年3月19日 地点:心理学实验室 小组成员:活动指导者:朱贵廷陶威 活动协助者:陈全平郑艳 活动记录者:陈文香李艳敏 活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协议合同编号:_________ 发包方:_________ 承包方: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的期末小结期末小结 本学期,我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学校领导提出的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与“立志、修2010年下半年入党申请书范文敬爱的党组织:我是一名平凡的电力工作人员,热爱工作。在我心中,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和光荣的政治组织,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坚信,中军校毕业本科大学生自我评价 一晃军校大学四年生活已经过去了,回顾往昔,有渴望、有追求、有成功也有失败,我孜孜不倦,执着探求,百般锻炼,逐渐成为了一个能适应社会要求团日活动心得感想今天晚上我班跟08广播电视新闻学2班、0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2班共三个团支部在教学楼6e-308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历史回顾五四知识竞赛”,在比赛中我班是科学 研究生中期考核自我鉴定范文时光荏苒,光阴流逝一转眼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已经过半。回首过去的一年多,我觉得还是比较充实且有意义的,其中有收获,当然也有失落。总的来说自己成熟了很多。在这里对自己过去一年多的学习、生活、科研及社会工作等做一个小结,目的是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之处,以利于今后继续发扬优点,弥补不足,为将来适应社会做好准备,让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稳、更好,以服务于祖国和人民。先从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谈谈我这一年来的认识和收获。虽然自己在本科阶段未能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但我始终不忘党的宗旨,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科学发展观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能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对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发展目标有了相对成熟的认识和定位。同时,我也在努力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学习方面,我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要求,有针对性的认真研读了有关核心课程,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并选修了一部分其他课程,开阔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了一些课题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查阅学术资料和参考书籍,增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和提高。通过对研究方向的深入钻研,对专业领域的应用背景、科学前沿以及整个学科的结构都有了宏观、深入的认识,使自己具备了自我学习,认真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并认真撰写了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准备在专业领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一到两篇学术论文。 大学四年之自我鉴定大学四年,是实践的四年,也是收获的四年,实践的是对理想的追求,收获的是个人的成长。我的大学生活是富有意义的,它为我即将踏入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殷实心理学实验报告彩色视野及盲点的测定1.教学目的 测定各种彩色视野的范围以及盲点的位置,学习使用视野计2.实验程序2—1 准备工作。2—1—1 准备好视野图纸、彩色铅笔(红、妇产科实习鉴定通过妇产科实习,巩固妇产科的理论知识,熟悉妊娠、分娩、产后的正常过程及其护理,异常过程及患病妇女的护理、计划生育和妇女保健指导内容等,同时要了解国党校学习自我鉴定 短暂的党校学习结束了,通过近段时间的努力,使我不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思想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同时我也看到了很多自身的不足,现在就简要总结通信站站长竞聘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决定参加这次竞聘前,也曾度德量力,思虑再三,而且我的处世哲学就是不与世人争。今天,我之所以参加汽车租赁合同合同编号:_________ 出租方:_________货运公司 承租方:_________建筑公司 一、出租方根据承租方需要,同意将四吨载重量解放牌汽车租给承租方使用,经双方产品加工承揽合同甲方:(定做方)乙方 (承揽方)附加身份证复印件加工xx,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协商一致的原则,达成合同条款如下:一、甲方权利和义务1、合同签定后,甲方毕业生就业推荐表中的自我鉴定大学生活似弹指一挥间,从刚跨入中专时的失落和迷茫,到现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从容、坦然。本人知道,这又是人生中的一大挑战,角色的转换。安全工作情况小结及下一步工作部署一、一至五月安全工作小结依据局工作要点及科室计划,一月至五月安全工作以市督导评估和“安全教育月”活动为重点工作,结合学校安全自查小学五年级班级工作计划新的学期已经开始,接手了一个全新的班级。面对一个崭新的班集体,面对一群半大的孩子,作为班主任,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为了让自己更快、

小学毕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事实上,这所学校里并没有所谓的“神童”,而且它学制灵活,因材施教,精彩纷呈,甚至可谓是中国最不应该以“流水线”来形容诟病的学校。

——优智实验学校的存在,俨然就是一个现代学校的变形记。

不是奇迹的奇迹

如果没有一点怀疑精神,优智实验学校校长聂华今天仍是郑州市一位公办中学的语文教师,拿着教参,日复一日地以重复的方式教着学生。

1988年,聂华接触到一本教育读本《卡尔·威特的教育》,虽然这本书的信息来源有待商榷,但是书中老威特造就“天才”儿子的故事还是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聂华也转而对自己3岁的儿子展开了“早期教育”,买来大量小儿书,每晚讲童话故事,训练看图识字……

两年后,儿子的识字量竟然奇迹般地达到3000多个,而且小家伙自己主动找书读,找东西学,《十万个为什么》被一套一套地“啃”掉。

不过,看到儿子身上发生的奇迹,聂华却陷入了沉思。

在儿子所在的幼儿园里,每天的生活平淡无奇。孩子们11点吃饭,12点睡觉,下午3点起床,接着吃点心,等着家长下班来接。大多数时间里,孩子们都是“干坐”或“干玩”,有限的教学只是一些诸如“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上小学后,情况似乎更加糟糕了,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孩子们每学期的识字量却只有两三百个,到了四、五年级,多数孩子的阅读能力依然有限——可是,聂华的儿子在6岁时便已经开始接触《红楼梦》了!

是自己的孩子智力超群,还是传统的学校教育耽误了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质呢?

当后面的一种可能性浮现于脑中,聂华不禁感到一丝凉意。

聂华还是决定试一试。她从亲戚、朋友那里招来了30个4到5岁的孩子,利用每周一、三、五晚上各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教他们“科学的”识字教育。

结果依然惊人。一年后,30个孩子识字量均达到3000个左右,多数孩子都可以轻松地阅读中学教材!

奇迹再次发生,只是面对它的人已经习以为常了。

聂华意识到,如果有得当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基础教育是完全可行的,从教育科学方面来讲,这也与幼儿智力发展的高峰期相吻合。

1993年,经过深思熟虑的聂华毅然辞去“铁饭碗”,办起了郑州市第一所私立小学郑州优智特色实验学校,接着又创办了郑州优智中英文幼儿园。

与其他所有学校不同,优智小学的毕业生将只有8到9岁。

学校的变形

优智学校甫一成立,便招致各方质疑。

这是否是“幼教小学化”?又一个天方夜谭的闹剧呢?

面对这些质疑,聂华当然有着一肚子的委屈。但是,学校的与众不同让这位民办学校创办人选择了沉默。

但是,沉默还是被打破了。

时间一晃就是两年,聂华的表弟带着自己5岁的女儿参加了一场同学会,同学中一位《光明日报》的记者偶然问发现,小女孩竟然在一旁捧着一本《格林童话》津津有味地品读,仔细一询问,方知孩子就读于郑州优智实验学校。

“这么小的孩子读《格林童话》,不是神童,也是超常儿童吧?”

不久,这位记者带着《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的记者,对优智学校进行了一次“突然袭击”。

显而易见,在媒体的曝光下,聂华必须要做一番解释了。

技术变形

“普通小学的识字教育为什么效率那么低?”

这是聂华提出的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却殊不简单。因为很多小学教师的疑惑在于:“效率低吗,进度慢吗?”在他们看来,教学进度似乎已经是非常紧绷了。

在普通小学里,识字主要依靠教师领读领写。如学习一个“山”字,教师会一遍遍领读“山、山、山,大山、大山”,学生再一遍遍跟读,接着一笔一笔学习书写。到了中后期,识字主要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即一篇课文中抠出十几个或几十个生字,教师再一一讲解。这些方式都是把识字视为一种单一的符号学习。

不同的是,聂华采取的是生动形象,而且效率惊人的“全盘式环境学习”。

优智实验学校的教室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识字卡片。书桌边有一张“书桌”卡片,椅子边有一张“椅子”卡片,黑板旁有一张“黑板”卡片……带着孩子们去了卫生间,老师会教认“男”和“女”,在马路边看到驶过的卡车,老师会教认“卡车”,天上飞过飞机,老师会教认“飞机”……

这样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孩子的眼睛当做“摄像机”,耳朵当成“录音机”,将口语与汉字、实物图像联系、连接在一起,供孩子们进行快速的“图像记忆”。

“幼儿的记忆特点就是图像式记忆,不加选择,不知难易,无目的性,无意识性,只凭兴趣与好奇心,一旦记住,就像刀刻在石头上一样终生不忘。”

而且,“该慢的地方还是要慢,形与义结合起来学习汉字。”比如,讲一个“疑”字的书写,老师会详细地告诉孩子们:“疑”字就是一个猎人,背上背着一把“匕首”,一捆“矢”,肩上扛着一把“矛”,在森林里小心翼翼地“走”。这样的教学无疑还原了汉字的内涵。

对学龄前儿童,优智学校识字教育坚持“只认不写”的原则,这也间接加速了识字的效率——学生在一到两年的时间里,便能“不知不觉、玩玩乐乐”地认读3000个汉字。有此基础的孩子们开始畅意地游历于书海之中,进入小学后只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便能学习其他孩子一年方可掌握的全部知识。

从某种程度而言,阅读能力的突破带来了学生学习的全方位跃进。

聂华又根据儿童心理与认知规律,编写出校本教材《快速识字》,将同类词按照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科学知识等,以儿歌的形式分类编写,并创造出“游戏识字法”、“韵文识字法”、“生活识字法”、“古诗识字法”等80多种教学技术。

这些无疑都是优智学校与众不同的技术基础。

思路变形

从学校成立的第一天起,聂华便坚持从中学聘用教师来执教学龄前儿童。

不过,面对4、5岁的孩子们,老师们却显得缩手缩脚了。“孩子们真的能够接受这么多知识吗?而且还开了识字、计算、英语、科技、手工、美术、音乐、游戏这么多门课?”

有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因为表面看上去这就是令人诟病的“小学化”。

“什么是小学化?”聂华再次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干读、干写、干练,孩子们学得痛苦,这就是小学化。”聂华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聂华对老师们要求:第一,孩子们能够接受《红楼梦》,就不要再给“小猫”、“小狗”,要相信他们的潜质;第二,把教学视为一门艺术,一门技艺,停止过去的“搬运工”模式,而是要以孩子们的认知规律为基础创造性地教书。

历史老师就必须“开窍”:首先,历史知识可以教给4到8岁的小孩子;其次,历史课必须要变,不再深究于哪年哪月哪日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而是以故事的形式,把历史讲述出来,让孩子们从有趣的听故事中了解古代神话、中外大事、历史进程等等。

——“历史课就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上下五千年》不需要老师督促,学生都愿意主动地去读、去学。”

与之类似,通过听儿歌、讲故事、做游戏几个环节,语文教师要有信心将涉及五官的几个复杂汉字教授给三四岁的孩子们,再通过“帮助小朋友找五官”的游戏,指导孩子们将正确的识字卡放在头像正确的位置上。

“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习、快乐的学习、游戏式的学习,这与小学化的僵硬灌输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过,老师们又有疑问:“如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呢?”

聂华却反问了一句:“考试?有必要考试吗?”

聂华认为,频繁的考试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同时在普通的学校里,考试浪费的时间已经太多了——聂华再次提出要求:第一,作业要少,再少;第二,考试要少,再少!优智学校的孩子绝不会为了考试而学习。

因此,在优智学校,没有差学生或优秀生之分,认识3000个字是好学生,认识1500个字也是好学生;这里没有分数,没有排名,孩子们自由地学习,学习到哪里就到相应的年级去学习——在这里,跳级是自由的,甚至是学习六年还是学习一两年,也是自由的。

“表面上看,学制乱了,但是人却活了。”

系统变形

1997年,优智实验学校成功落户深圳,学生总数量逐渐增加至2000多人。

此时,聂华也开始思考学校教育模式更大胆的系统改造。

“抛弃音标,学生能不能学好英语?”聂华再次发问。

从英语教学权威专家那里,聂华得到了否定的答案:“要学好英语,必须让孩子从小打好音标基础!”

“真的是这样吗?”聂华经过长时间的比较,发现英语教学的一个系统问题:学生掌握一个单词,本质上要掌握音标、字母、单词三种语言符号,但“哑巴英语”仍然大为盛行。

“能否将三种语言符号简化为一种中国人一看就能读说的符号呢?”聂华一下子就想到一样东西:拼音。

2000年,经过长时间的筹备,聂华从澳大利亚引进了全套的“福尼斯英语”教学法——学生学英语时不学26个字母,也不学音标,而是首先学习掌握75个音图及其拼写规则,逐渐做到遇到单词“看到就能读,听到就能写”。

传统的单词教学,就是教师出示单词,学生反复拼读,死记硬背。优智学校的学生却是根据单词读音,在头脑中把单词分解为各个因素,在规则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音图拼写出单词,再通过图画、实物、情景、例句、阅读、英文解释等方法加以巩固。

毫无疑问,“福尼斯英语”等于是在英语教学领域另起炉灶。但是,效果是惊人的,学生学习英语不再死记硬背,学生小学毕业时便可掌握2500到3000个英文单词,可以轻松地练习初高中英文试卷。

此时,聂华已经十分崇信脑科学与教育结合所产生的巨大成效,《3·3·3全面开发人脑功能》科研课题、快速计算、国学经典累计学习法等等课题也都在优智学校中有条不紊地推进。

回归大成教育

4岁入学,8岁毕业。优智实验学校究竟是一所什么类别的学校?

“我们肯定不是天才学校,因为多数孩子是智力普通的孩子。”聂华在思考学校的性质,这事关学校未来的命运。

在“寻根”的过程中,聂华发现,自己的学校竟然与“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十分贴近。

2005年,总理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钱学森当场向总理提出了一个现实而又急迫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教育界众所周知的“钱学森之问”。

不过,很多人并不知晓的是,钱学森在生命中最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不断摸索与总结,概括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模式体系:大成智慧教育(详见“延伸阅读”)。

钱学森认为,国家应该利用儿童4到12岁的智力高峰期,施以适切的教育。也即是儿童4岁开始受教育,12岁之前便应完成小学初中基础教育,13到18岁学习高中与大学课程,19岁再学习一门专业,20岁进入社会工作。

如果说优智实验学校仅仅是一所学校的变形记,那么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则上升到国家层面,试图改造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堪称国家教育系统之变。

2005年,赵宗泽教授组建北京创新学会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专业委员会,并于次年统领负责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聂华的优智实验学校也在这个时候加入课题组,成为课题中幼小教育阶段里一个重要的成员。

对优智学校而言,这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

另一种可能

2013年,优智实验学校将迎来第20个年头。

在这个时刻,人们不得不问,聂华的超常教育是否培养出了杰出的人才,还是只是“伤仲永”般的结局?

一个公允的回答是:聂华至今没有培养出新的钱学森、或是新的爱因斯坦,但是她却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有这样一个女孩,因为不愿意上幼儿园,而被父母在不到4岁的年龄送到了优智实验学校。女孩5岁便开始小学阶段的学习,9岁离开优智学校进入初中学习,12岁升高中,15岁考入大学,18岁拿到双学士学位,19岁进入天津传媒集团工作。

女孩的用人单位这样评价她道:“年轻,有干劲!”在这个传媒集团里,更多的女孩是23、24岁开始参加工作,26岁结婚,27、28岁生儿育女……29、30岁再回到工作岗位,其中的颠簸可想而知。

欢欢,9岁小学毕业,22岁获得博士学位;张宁宇,10岁小学毕业,17岁考入陕西科技大学,后赴美国堪萨斯大学攻读研究生;郭嘉宁,10岁小学毕业,16岁考入四川师范大学,现任河南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郭佳,10岁小学毕业,16岁考入南京炮兵学院……

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在优智实验学校中用3到4年的时间完成了原本需要6年的小学学习阶段。

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小学毕业后,这些孩子都离开了大成智慧教育体系。否则,也许会出现一种更令人信服的可能。

聂华充满自信地说:“到21世纪中叶,4岁接受启蒙教育,18岁本科毕业将成为教育界的主流体系。”

有这种可能吗?我们拭目以待。

延伸阅读

钱学森教育思想的前世今生

20多年来,钱学森曾反复设计21世纪中国的教育事业。他结合自己和同学在北京师大附小、北京师大附中、上海交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等院校受教育和成长过程的亲身体验,吸收了思维科学以及一些科学工作者对教育心理学、脑科学研究实验的成果和感悟,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改革的意见和文章,希望能够缩短学制,充分挖掘和发挥少年儿童的潜力,着重培养青年一代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高度的智慧和创新的能力。

1993年10月7日,钱学森在给钱学敏教授(钱学森之堂妹)的信中便写道:

我在这几天又在想中国21世纪的教育,我1989年的那篇东西不够了;是要人人大学毕业成硕士,18岁的硕士,但什么样的硕士?现在我想是大成智慧学的硕士。具体讲:①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②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③熟悉信息网络,善于用电子计算机处理知识。

这样的人是全才。我们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伟人,走到19世纪中叶的理、工、文、艺分家的专家教育;再走到20世纪40年代的理工结合加文、艺的教育体制;再走到今天的理工文(理、工加社科)结合的萌芽。到21世纪我们又回到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了;但有一个不同:21世纪的全才并不否定专家,只是他,这位全才,大约只需一个星期的学习和锻炼就可以从一个专业转入另一个不同的专业。这是全与专的辩证统一。

大致可以作为下面这几段教育:

①8年一贯制的初级教育,4岁到12岁,是打基础。

②接着的5年(高中加大学),12岁到17岁,是完成大成智慧的学习。

③后1年是‘实习’,学成一个行业的专家,写出毕业论文。

这样的大成智慧硕士,可以进入任何一项工作,如不在行,弄一个星期就可以成为行家。以后如工作需要,改行也毫无困难。当然,他也可以再深造为博士,那主要是搞科学技术研究,开拓知识领域。

这个大胆设想,您看如何?新一次的“文艺复兴”呵!

大成智慧的核心便是“集大成得智慧”。按照钱老的想法,“集”的对象主要就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广博的科学技术知识,还有体系的前科学知识库,这些是形成大成智慧的科学基础和知识源泉。所以,钱学森特别强调大成智慧硕士要“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人类知识的体系结构和具体内容,才能更好地汲取、集成人类的智慧。

但是,钱学森教育思想体系与现行中国教育体系有着多重冲突,这也导致钱老的心愿始终未能如愿。

2008年夏,钱学森再见总理,虽已是97岁高龄,但仍深深牵挂中国教育,提出“改革教育制度,缩短学制,把我们的青年培养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高度智能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的殷切心愿。

2009年10月31日,钱老逝世。同年11月11日,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联合《新安晚报》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至此,掀起了一拨钱学森教育思想的社会大讨论。

2011年12月14日,《光明日报》头版刊发赵宗泽教授研究钱学森教育思想的六点启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亦发出“要认真研究、总结、应用钱学森教育思想”的号召。

目前,《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研究与实践》已被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立项为“十二五”专项课题,赵宗泽任总课题组组长,查有梁任首席专家,顾问团包括郝克明、顾明远、朱小蔓、钱永刚(钱学森之子)等。

“十—五”期间,已有数十所学校加入课题组。“实验学校整体实验研究”组包括郑州·深圳优智实验学校、石家庄精英中学小学部与初中部、江苏泗洪树人学校初中、安徽泗县二中高中、北京西城外国语学校高中等;“实验学校语文学科实验研究”组包括山东济宁中学“轻松阅读”教学、广州四中“语文基因说”研究、香港福建中学初中语文校本教材建设等;“实验学校机器人实验研究”组包括上海复旦大学附中、西安交大附中及附小、北京大学附小、广州真光中学、广州25中、重庆一中等;“子课题单项特色项目研究与实验”组包括北京衣学院幼儿园艺术类活动、北京小优陪童机器人 研发、轻松阅读、机智速算等等。

“十二五”期间,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的指导下,总课题组已经相继吸纳了北京市怀柔实验区、深圳市西乡中学实验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北京大兴二小等实验学校。这些学校将在思想体系、目标体系、学制体系、课程体系、德育体系、教学体系、资源体系、科研体系、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十大体系中完成相应改革。

上一篇:数学家故事论文范文 下一篇:毕业论文小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