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范文

时间:2023-02-28 07:49:23

物理学家

物理学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失误;科学探究;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0-081-1

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更多地介绍了物理学家成功的、正确的一面,而往往忽略了他们的失误。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通过对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酿成失误原因的剖析,对中学物理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在物理教学中客观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

事实上,物理大师也会走弯路,有失误。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事例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发现放射性元素的贝克勒尔认为要找到比铀的放射性还要大得多的元素是不大可能的;牛顿推算光在介质中的速度比真空中大;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由于实验的局限而错误地认为阴极射线不带电。

中子发现的历史更值得回顾。在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前,在实验中已有迹象表明在核中可能存在一种中性子。例如,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玻特和他的学生利用α粒子轰击铍元素时,发现产生了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后来居里夫人的女儿I?居里和她的丈夫约里奥对这种射线进行了研究。他们将这种射线射到石蜡上,测到了有反冲质子从石蜡放出,他们认为这反冲质子是由这种不带电的的射线所轰击出来的。但遗憾的是约里奥-居里夫妇和玻特等人都没能抛弃传统的旧观念,而断言为这种射线正是大家所知的Υ射线。太可惜了!尤其对约里奥-居里夫妇而言,只要根据打出质子的动能,仔细地推算一下,假如入射粒子是Υ光子的话,那么它的能量将达几十兆电子伏,要比实验测得的这种未知中性粒子的能量大得多,于是就会发现,这种未知中性粒子不可能是Υ射线。可惜旧的传统观念太深了,以致快到手的成果丢掉了。在正电子的发现过程中,同样的失误又一次发生在约里奥-居里夫妇身上,使他们成了正如恩格斯所描述的“当真理碰到鼻子尖上的时候,还是没有得到真理”的人。

纵观物理学家们的失误,造成他们作出错误分析或错失了重大科学发现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科学发现和创造是人类向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的、艰难曲折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二是传统思想的束缚,科学发现和创造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需要新思想、新观念,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就不可能作出科学发现,但突破传统观念总是非常不容易。

二、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家失误的积极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家的失误,分析失误的原因,似乎会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怀疑,对科学家的不敬,在时代呼唤更多创新人才的今天,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将有利于学生体会到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个曲折艰苦的过程,是个反复修正、反复深化的过程;有利于确立不怕挫折的信念,增强学习中的毅力;有利于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挑战权威,服从真理的求知精神。

当然,仅仅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并不能达到上述目的,更要注意向学生讲述物理学家对待失误和挫折的科学态度和不屈的探索真理的精神。约里奥-居里夫妇不仅错失了发现中子的良机,后来又错失了发现正电子的机会。但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始终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坚忍不拔的意志投入研究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1934年获得了20世纪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人工放射性,并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学家王淦昌教授因为自身或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发现中子、验证中微子存在等物理研究方面几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科学热诚的追求,而是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在众多领域里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直到年逾90,仍不时到研究室去,他提出的激光引发氘核出中子的想法,成为惯性约束核聚变的重要科研项目,一旦实现,这将使人类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在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辨别物理学家的失误和科学上的骗局也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法国物理学的权威布朗洛发现N射线就是一场巨大的骗局。对科学史上骗局的揭示显然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学家的失误,而激发学生对科学家们由衷的敬佩。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似乎更应该让学生在进行相关科学探究的实践中重复物理学家的失误,比如在讲电磁感应相关内容时,笔者有意安排了这样的实验,将电流表的表面背对学生,在插入磁铁后,让学生跑到讲台后看指针的读数,学生看过常常露出不解的神情,“指针没动啊!”可磁铁确实在线圈中啊!如此,模仿了当年科拉顿所做实验的情景,并设置了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明白科拉顿的失误和法拉第的成功在创新思想上的不同之处。

三、在物理教学中介绍物理学家失误的几点反思

1.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促进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生成。

正视并合理开发日常教学中的错误资源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新的课程资源不断生成,对师生创造性智慧的激发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激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抓住学生因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出现的错误的观点和想法,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促进生成;不轻易剥夺学生自主发现错误的机会,为教学的有效介入创造最佳时机。

2.介绍物理学家的失误,促进教师更好地锤炼教学艺术。

物理学家范文第2篇

这段话是对教科书的要求,更是对物理教育(也包括其他自然科学教育)的要求。

反观现实中我们的教育,就会发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学科教学已经演变为“做题教学”,理科教学如此,文科教学也如此。教师学生眼中只有公式、定理、原理,只有题型、考法、模式,没有科学家本人的精神、意志、品格,没有科学发现的曲折生动的过程。

教育,首要的任务不是“传经”,而是“育人”,所有学科莫不如此。而育人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物理学家们以其丰硕的理论成果筑起了物理学的大厦,同时他们的精神和品格,作为不朽的精神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样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正像爱因斯坦指出的那样:“现在这代人往往注意我们这代人发明了什么,有哪些著作,实际上我们这些人的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大。”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鉴于此,把理科教育看做一种文化传承,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科学史的内容,用物理学家的精神和品格影响学生,是个大话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如何利用科学家的品格精神影响学生成人,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如何选择渗透的教育内容

物理学家们优秀的精神和品格表现在许多方面。根据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及教材编排意图,可重点从以下几角度入手。

1.科学家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即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物理学家们以其丰硕的科学成就奉献于社会,加速了社会的发展进程,他们的人生是有着非凡的价值的,但是他们前行的过程中充满艰难曲折。一旦成功,他们并未向社会索取什么。居里夫人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获得七万法郎的诺贝尔奖金后,她甚至都没想到为自己买一顶新帽子,而是把钱赠给科学团体、实验室或用它来接济贫困学生。她自己穿着一件朴素的黑衣服,每天工作十五小时直到去世为止。最后,居里夫人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患上了白血病,但是,她开拓的放射性医学却拯救了千百万癌症病人的生命。她那高尚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面对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不少人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严重,已经影响到正在成长的中小学生。用物理学家们这种高尚的人生目的和处世准则教育学生,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坐标。

2.科学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是真理战胜谬误、科学征服愚昧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物理学家们以其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高尚品格为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伽利略为了宣传“日心说”和系统地纠正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念,受到教会的残酷迫害,但却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富兰克林为了证明“天电”与摩擦起电、静电放电的关系,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在雷雨天放风筝把“天电”引下来;爱因斯坦在德国反犹太右翼分子的攻击下,仍坚持科学研究,矢志不渝,创立了“相对论”这一伟大的学说。这种精神无疑会激励处于顺境中的青年学生们去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确立崇高的志向,实现自身的抱负。把学物理从解题、背记公式的层次上升到追求真理的高度。

3.科学家立志成才的人生理想

物理学家们成长的经历是不同的,有的天资聪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科学氛围的熏陶,为其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有的却出自寒门,青少年时也未必聪慧,但他们却通过不懈的努力,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后者的经历对于来自农村、家境贫寒、从小没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学生更有启迪作用。

牛顿出世前,其父已离开人世,三岁时母亲改嫁,为了生活,十几岁就在庄园里干活,但他却对学习很着迷,放羊时躲在灌木丛中看书而使羊群不知去向。这种学习精神为牛顿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焦耳自小体弱不能上学,却利用跟父亲学习酿酒的空闲时间自学化学、物理,终于成为自学成才的著名科学家。法拉第九岁时父亲去世,不得不去文具店当学徒,在书店当图书装订工时却为他提供了难得的读书机会。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贫穷都没能阻挡他向科学进军的脚步。爱迪生小时候曾被老师骂为“糊涂蛋”,母亲只好领他回家自学,后来却成为取得一千多项专利的大发明家。这些事例都是理想教育的范例。

现在的学生将来不一定都能成为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但像他们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百折不挠却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选择。“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难成”,这是教师必须通过课程教给学生的道理。

4.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研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菲涅耳在泊松兴高采烈地宣称驳倒了光的波动理论后,与阿喇戈合作潜心研究,终于以精彩的实验证实了“泊松亮斑”的存在,从而证明了光的波动理论的正确性。为了寻找用离子轰击氢原子核试验中产生的新粒子,布拉凯特拍摄了两万多张云雾照片,从40多万条离子经过的照片中发现有8条产生了分叉,导致了质子的发现。所有这些事实都说明,每一项新的发现都离不开物理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都耗费了他们大量的心血。正像爱迪生所说的那样,“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科学家高尚的爱国情感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许多物理学家都表现出了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感。居里夫人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把她发现的两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Po)和镭(Ra),表现了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崇高品德。丁肇中教授在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坚持用汉语演讲,从而结束了长期在授奖大厅没有汉语发言的历史,这是多么崇高的爱国精神!钱学森、钱三强等物理学家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着广大同学,唤起他们刻苦学习,立志报效祖国的热情。

二、实施策略及应注意的问题

用物理学家的精神和品格教育学生,是一种深层次的、建立在学科教学基础上的德育。要收到实效,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

用物理学家的精神和品格教育学生,就要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和事迹,这就不可避免地向学生做一些介绍和讲述,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物理课程教学大讲特讲物理学家的生平和创造过程,而是要结合教材编排体例,相机渗透,借题发挥,从而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注意途径的多样化

除在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外,普通高中还可以专门开设《物理学发展简史》选修课,让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体会物理学家们对物理学的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热爱科学、严谨求实、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品格。也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开设“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讲座,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还可以结合某些章节的内容,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讲述物理学家的故事,使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总之,渗透的途径应是多样化的。

3.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

物理学家范文第3篇

每次同学聚会,陈宁滔滔不绝谈论的,多是他的太太美阳,以至于我们对素昧平生的美阳,她的爱好,她的脾性,她的家庭等情况,都了如指掌。陈宁是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博士毕业,到德国工作实习,回国后,进入一家高科技单位搞科研。

在美阳之前,陈宁谈过一段漫长的恋爱,漫长到他现在想起来就后悔:那么宝贵的时间,那么长的青春,都浪费在猜测彼此的心思、犹疑不决和矜持试探中了。“我不愿意在感情问题上走太多弯路,浪费太多时间。我需要一个懂事的、知书达理的、心灵沟通上让我感觉很舒服的妻子。”有了这种思路,所以,到了应该结婚的时候,陈宁确定了走向婚姻的第一步:闪婚。

“闪婚”在10年前,还是一个比较时髦的词。物理学家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先从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向着手,无意中,反倒赶了一回时髦。“闪婚”之前,是做排列组合数学题一样挨序的相亲活动。因为个人条件的优越,相亲的女子接踵而来,已经不记得见过多少女孩了,有很漂亮的、有爽朗大气的……陈宁用他精密的理性思维过滤、淘汰,直到见到美阳,一个干净、阳光、单纯,又很懂事乖巧的女孩……他脑子里制订的那个婚姻公式,“啪嗒”一响,给出正确答案:就是她!介绍人还没有正式介绍,陈宁已经决定娶美阳了。1周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

“在我见过的女孩中,美阳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最爽朗的,作为一个上海女孩,她也不是最能干的。但她一眼看上去,非常舒服,就是最适合我的。”10年过去,他们依然恩爱如初,丝毫没有任何“闪婚后遗症”。

曾经有一位朋友,结婚了再离婚,离了之后又复婚,复婚之后还是不行,又离婚,一段婚姻,整整折腾了10年。等明白过来,身边的同事出书的出书,评职称的评职称,只有自己原地不动,白白浪费了10年时间。“如果我拿这10年时间,干点别的事情,怎么也都有一些成绩吧?”她的感慨正是陈宁所担心的,10年,能出多少科研成果?几个博士都读下来了!所以,结婚不能感情用事,不能被外在迷惑,科学家就是科学家,第一步就力求正确,找最合适的。因为,一个小数点错了,飞船就上不了天。一旦第一个步骤错了,往后再努力,都很难找到正确的道路了。

试验食物

有了好的开头,下一步骤也不能出错。物理学家陈宁说:婚姻中的任何问题,都把它当作一项科学实验,仔细认真、一丝不苟地去解决,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想想自己,宇宙空间的问题都不在话下,还解决不了婚姻中的小麻烦?

在德国工作实习的时候,他们遇到很多问题。最大的烦恼,还是生活上的。美阳是个上海女子,吃饭很讲究,可在人生地不熟的德国,天天吃着半生不熟的西餐,感觉生不如死。逛遍了超市,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熟悉的食材;到处找华人饭馆,收获的也是失望:那是地道的中国菜吗?假模假式的,也就骗骗外国人吧!

一天,两个人聊起来,美阳向往地说:“好久都没吃过小吃了,记得咱们去西安旅游的那一次吗?那里的凉皮多好吃啊,明年回去,我一定要去找西安小吃!”陈宁一听,想吃凉皮还不容易?又不是什么中式大餐,咱可以自己做嘛!

天知道从来不会做饭的陈宁,是怎么把凉皮做出来的!做凉皮,需要一个平底的大铝盆,到哪儿去买?陈宁找到一个扁平的饼干盒子做替代,买了各式米粉、鱼丸粉,然后一次次实验,调配比例,这个多了那个少了……一天下来,他发现一种日本的鱼丸粉做出来的凉皮凉粉最好吃!“这也是我的一项科研成果啊!不试验,哪里知道凉皮凉粉的创新做法!”连家庭主妇都不会做的小吃,陈宁做起来倒是兴致十足。接下来,他又乐陶陶地琢磨给美阳做春卷、土豆饼、汤圆……次次都让美阳吃得眉开眼笑,嫁了一个笨手笨脚的物理学家,却能变魔术一样做各种特色小吃,神奇吧?

“科学需要想象,别看做这些小食品,也要动足脑筋,开动想象力,一旦成功了,就活色生香的,马上就可以享受,比做实验更容易有成就感哦!”陈宁的话,让美阳觉得自己的功劳也挺大的,不仅丰富了老公的业余生活,还启动了他的想象力呢。

其实,陈宁的这个婚姻公式很简单:我们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最热衷的事情,就像陈宁对做物理实验情有所钟一样。如果把你对某项事物的热情——做实验的热情、打游戏的热情、看电影的热情,同样拿来对待婚姻中的问题,就不会觉得婚姻烦琐,像白开水一样平淡了。

家庭公文

开头对了,接下来的步骤也一丝不苟地运算正确,万一还是碰到瓶颈,实验进入死胡同怎么办?只能老老实实地,一步步退回,找到最初有疑义的岔路口在哪里,然后,重新选择,继续走下去。科学实验,容不得一点马虎和侥幸,婚姻里的问题也是这样,错了,就要老实改过,退回来,重新再走。

同学们要建同学录,陈宁在校友录上遇到了婚前那场马拉松恋爱的女主角。女主角婚姻不顺,刚刚离异,对陈宁的现状非常关心。在校友录上大量留言,毫不顾忌地说一些伤感怀念的话。美阳也是校友录上的常客,一眼看见,再懂事、再乖巧的女子也会打翻醋坛子,当晚就和陈宁闹起了脾气。

陈宁一声不吭走进了书房,通宵熬夜,第二天交给美阳一篇书面报告。打开一看,原来是回顾他们夫妻的10年婚姻恋爱历程、歌颂他们伟大爱情的研究报告!美阳看完,捧腹大笑,笑得直往陈宁怀里钻,一场危机自然消解。

“我这个人兴趣广泛,没进研究院之前,做过一阵管理工作,没事就看史书,研究公文的撰写。如果事情错在自己,那是一定要赶紧认错的,要在错误的地方反思,总结经验。我擅长写公文,拿这样的报告出来,既显得正式、态度严谨,还能博太太开心,多好玩!”想必陈宁家中,还有不少这样的“家庭公文”吧?谁说科学家都是书呆子?这样的书呆子,多有情趣,多懂浪漫,比那些名利场上的男人可爱多了。

哪个女人,不喜欢这样纯净可爱的男人呢?像陈宁这样,对凉皮凉粉有热情,对工作也很热爱,他天生喜欢物理,认为它是世上最风情万种的东西,他做什么事情,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他说话很生动,眉飞色舞,似乎讲着天下最好玩的事情,精力充沛得让人吃惊,永远不觉得自己老,永远有一颗年轻、天真、可爱的心。

物理学家范文第4篇

挪威物理学家安德烈・斯索尔博格・瓦尔也偏爱冒险游戏,不过对他来说,这些绑着安全带的游戏实在不够刺激。

瓦尔的游戏更像在和死神打赌。在一间旧工厂里,他用尼龙绳把金属球吊在天花板上。顺着绳子,瓦尔将铁球向后拉了3米远,放在一个和自己一般高的机关上。然后站在距离绳子3米远的另一端,后背紧紧贴着墙。

如果你熟悉牛顿定理,就不会对瓦尔的实验有疑虑:释放于3米之外的铁球,会因地心引力而向前摆动,直到到达与起点一致的高度,再次回摆;由于空气的摩擦和其他损耗,这个高度会比起点低那么一点。

瓦尔完全没给自己退路,他把后背完全贴在墙上,直到这个脑袋大小的铁球轻轻贴上他的鼻尖。

瓦尔多的是将危险变成游戏的本事。最近的一次实验,他站在泳池里,用机关扣动4米外的扳机,朝自己开了一枪。水分子的密度比空气要高上八百多倍,这就让子弹旋转前进的运动变得格外困难,在两米外开始下沉,最终落在他脚下。

这些危险的瞬间,全都在瓦尔参与的一档电视节目里播出。在大难不死的结局中,他总是露出释然的表情,或者像泳池开枪之后的那一幕,向后倒下,表演一段欢快的仰泳。所有尺度全部由这位前物理学家计算过,结果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传说伽利略曾站在比萨斜塔上,将一大一小两个铁球同时扔下去,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这件事的真伪已经难考,但一些物理定理能轻松演化成小故事,倒是不假。几年前,还在大学苦心经营学术的瓦尔尚未意识到这一点,生活的重心仍然是学术的假设与求证,直到妻子将怀孕的消息告诉他。

已经对这个世界习以为常的瓦尔,开始试着用另外一种眼光打量周遭,想着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世界。论文里晦涩难懂的词语得留给专家,普通人甚至根本无缘见到那些复杂的推论和演算。于是瓦尔想起那些智者留下来的小故事,那是他理解物理的起点,也是他打算展示给孩子的新世界。

在节目中,他绑着一根绳子,没有其他护具,从13米的高空自由落体,最终在离地一米多高的时候,绳尾上摆动的石头将绳结打死,他暂停在半空中;他也曾浑身喷满水,从火圈中间安然无恙地滑过去。“这个节目最初是为孩子们设计的,希望他们能在惊奇之余,看到统治这个世界的基本原理。”

节目已经做了不少,观众的反响也不错。现在瓦尔最期待的就是孩子长大后,对着一次次死里逃生的父亲做出崇拜的样子。要说有什么坏处,那就是等他将来去游乐场的时候,或许会对过山车这些小儿科嗤之以鼻吧。

物理学家范文第5篇

回忆让人如此美丽

汤老住在上海高安路一个闹中取静的庭院里,一头银发,腰板挺直,精神矍铄全然看不出耄耋之态.

汤老是一位在红外物理园地默默耕耘的“无名英雄”,因为汤老的红外研究,在许多年里一直属于绝对机密的任务,以至于许多熟知他能力的外国学者,一度认为他“从地平线上消失了”.所以当汤老兴致盎然地一件件细数当年的趣事时,总能让听者入迷,连一旁的汤夫人也经常吃惊地支起下巴,盯紧老先生那张被回忆的光芒照亮的脸.

“我最早对物理学发生兴趣是因为一只收音机.第一本引起我浓厚兴趣的书是萨本栋编的《大学物理学》,深入浅出,当时我看得简直入了迷……最得意的一件事嘛,因为没学过英语,考大学时英语交的是白卷,但由于物理考出了高分,相抵之后总分仍遥遥领先,于是被破格录取了……最让我感慨的一件事?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三年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我放弃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冲破种种阻力回了国,当时几乎每个人都问我,你为什么要回来?我就反问他们‘我为什么不回来?!’我倒奇怪人们怎么对我回国这么感兴趣,这在我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有什么好说的?!”

在我国的红外研究领域,有一段由汤定元的三封信引出的佳话.

1958年,汤定元意识到当时我国需要研究的不仅仅是物理机制,还应该在应用上多做文章,他觉得有责任要做些什么.于是,他直接写信给总参谋部,建议红外研究领域应注重器件研制,例如红外探测器,可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这一建议得到了重视并马上付诸实践,国家正式下达了发展红外技术的科学研究任务.

后来,各地的红外研究所纷纷上马,但三年困难时期很快到来,30多家研究所因经费等原因又纷纷“下马”,科学界一时众说纷纭.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汤定元第二次提笔,写了一封信给聂荣臻元帅,指出红外研究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但不能一窝蜂,要聚散为整,集中全国的科研力量攻关.他又向国家科委负责人韩光作了详细汇报,有关内容后来在《内参》上发表,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由于他的倡议,红外技术与应用光学并列作为国家的科研发展重点;也是因为他的力促,中科院于1963年底召开了红外工作会议,并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把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与昆明物理研究所作为我国发展红外技术的专业研究所,中国的红外研究从此“柳暗花明又一村”.

1965年,某实验室液氢爆炸,在当时轰动一时,给刚刚迈步的红外研究蒙上了一层阴影.汤定元又坐不住了,他再次给聂荣臻元帅写信,言辞恳切地表明了他对红外研究的信心与决心,又一次得到了聂帅与党中央的支持与帮助.

如今汤老的头上,有着众多头衔和光环,更有人用“力挽狂澜”和“中流砥柱”来形容他在我国红外领域的地位.对此,汤老只淡然一笑,“其实我不过是运气比较好而已,都说成才是三分机遇加七分努力,对我来说,可能五分机遇加五分努力的说法更确切些.我有幸生在那个年代,有幸遇到英明的领导,这才是一切努力和成功的前提.”

浇水施肥,这是我现在最要紧的事情

汤老一直有一个信念:把科学成就告诉普通老百姓是科学家应尽的责任.就像他在红外领域强调应用一样,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他也是千方百计地化为普及的语言和实践,“让科学走入千家万户”.

早在五六十年代,汤老就写了不少科普文章,翻译过瓦维洛夫的《眼睛和太阳》等著名科普书籍和文章,还对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声学现象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科学假说,从科学上解释了400年来人们迷惑不解的天坛奇异声学问题.至今,他撰写和编译出版的科技专著和科普书籍已达10本,印刷字数超过300万.

物理学家范文第6篇

何泽慧不喜欢打扮,从来不会把自己收拾得花里胡哨的。在大多数人已经用名牌武装到牙齿的时代,她依旧艰苦朴素,平时习惯穿老式解放鞋,如果鞋子哪里破烂,她就找来针线、布料自己缝补。鞋子上已经布满三层补丁,她还是舍不得丢弃,依然每天都穿着。

尤其让人敬佩的是,何泽慧穿的衣服,价格普遍比较便宜,在衣服破烂之后,她就认真地缝补,几乎她的每件衣服上,都有几个补丁。何泽慧提着的人造革书包,已经用了几十年,人造革出现口子,她用针线缝补起来,书包带子断裂,她用绳子系着。即使参加级别很高的国际会议,她也提着破旧的书包。

何泽慧时刻想着科学研究,已经有90岁她还要提着书包,每周坚持几次到研究所上班。她对科学的献身精神,令同事刮目相看,觉得她是自己的楷模。在感动中,同窗王大珩提起笔,情不自禁地写出几句诙谐的诗:“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除了治学与探求真理之外,何泽慧对于物质生活要求极低,生活极其简朴。在傍晚下班的时候,她从办公室里出来,去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放在书包中,带回家里吃。在吃东西时,她会左手拿着食物,右手提着茶壶,去接自来水,放在火炉上烧开以后,倒在水壶中。在口渴的时刻,她就拿来杯子,接准备好的白开水喝。

五十多年来,河泽慧家都住在中关村,她家居住的房子,是非常破旧的普通单元房,狭小的客厅,面积不到14平方米,随着时间的更替,当初刷在木地板上的油漆,都已经磨掉,仅仅留下依稀的痕迹,家具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的旧物,没有任何高档的家具。

在狭窄的客厅里面,有几样普通电器,都是用了多年的陈旧物品,无论卧室,还是书房,都比较微小。哪怕已经到耄耋之年,何泽慧依然每天都要练习书法,放在书桌上的镇纸,是她亲自去捡来的鹅卵石。她的书法以篆隶立基,以颜、魏立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何泽慧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单位几次来人进行劝说,可以搬到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居住,她竟然坚定不移地拒绝。何泽慧的女儿钱民协,是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女儿购买新房子后,让她搬过去居住,她也不愿意搬迁,继续住在破旧的小楼里。

考虑到何泽慧年龄较高,上班下班挤公共汽车很麻烦,研究所打算派车接送,她坚决不要单位照顾,仍旧自己从中关村坐公共汽车到玉泉路。去买菜的时候,何泽慧也是坐公共汽车,完全没有大科学家的派头,不知道她身份的人,认为她就是普通的老太婆。

在公共汽车上,心情舒畅的乘客,会主动给何泽慧让座,情绪低落的乘客,会故意让她站着。别人愿意让座,何泽慧立即客气地表达感谢,人家不想让座,她也不会轻易生气。在何泽慧的眼里,无论男女,还是老少,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是平等的,不必要特殊化。

物理学家范文第7篇

在我出生前,父亲对母亲说:“要是个男孩,那他就要成为科学家。”

当我还坐在婴孩椅上的时候,父亲有一天带回一堆颜色各异的小瓷片。他把它们垒起来,弄得像多米诺骨牌似的。然后我推动一边,它们就全倒了。

父亲和我把小瓷片重新堆起来。这次我们按照两白一蓝的颜色排列。母亲忍不住说:“哎,你让小家伙随便玩不就是了?他爱在哪儿加个绿的,就让他加好了。”

父亲说:“那不行。我正教他什么是序列,并告V他这是多么有趣呢。”

我家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父亲常让我坐在他的膝上,给我念里边的章节。有一次念到恐龙,书里说,有一种恐龙的身高近8米,头宽近2米。

父亲停下来,对我说:“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说,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够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可它的脑袋伸不进窗户,它比窗户还宽呢。”

我难以想象居然有这么大的动物,而且居然由于无人知晓的原因灭绝了,我觉得兴奋新奇极了,一点儿也不害怕会有恐龙从窗外扎进头来。

我从父亲那儿学会了“翻译”,学到的任何东西,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是什么。

鸫什么时候啄羽毛

那时我们常去卡次基山,那是纽约人避暑消夏的去处。漫步于丛林的时候,父亲给我讲了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其他孩子的母亲瞧见了,觉得这着实不错,纷纷敦促丈夫也学着做。

有一次,孩子们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一只棕颈鸫呀。你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爸是这样教我的。爸爸说:“看见那只鸟儿了吗?那是一只斯氏莺。意大利人叫它‘送祭皮提达’,葡萄牙人叫它‘波姆达培达’,中国人叫它‘春兰鸫’。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语言是怎么叫这种鸟的,可是最终还是一点儿也不懂得它。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我很早就明白,“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个东西”有区别。

他又说:“瞧,那只鸟儿总是在啄自己的羽毛,看见了吗?”

“是。”我说。

他问:“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说:“大概是它飞翔的时候弄乱了羽毛,要啄着把羽毛再梳理整齐吧。”

“唔。”他说,“如果是那样,那么在刚飞完时,它们应该很勤快地啄;而过了一会儿后,就该缓下来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

他说:“那让我们来观察一下,它们是不是在刚飞完时啄的次数多。”

不难发现,鸟儿们在刚飞完和过了一会儿之后啄的次数差不多。我说:“得啦,我想不出来。你说道理在哪儿?”

“因为有虱子在作怪。”他说,“虱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质。虱子的腿上又分泌出蜡,蜡又有螨来吃。螨吃了蜡不消化,就拉出黏黏的像糖一样的东西,细菌于是又在这上头生长。”

最后他说:“你看,只要哪儿有食物,哪儿就会有某种生物以之为生。”

他的故事在细节上未必对,但是在原则上是正确的。

留意观察,养成习惯

父亲培养了我留意观察的习惯。

有一天,我在玩马车玩具。在马车的车斗里有一个小球,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我注意到了小球的运动方式。我找到父亲,说:“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当我拉动马车的时候,小球往后走;当马车在走,而我把它停住的时候,小球往前滚。这是为什么呢?”

“这谁都不知道。”他说,“一个普遍的公理是运动的物体总是趋于保持运动,静止的东西总是趋于保持静止,除非你去推它。这种趋势就是惯性。但是,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是很深入的解说,他并不只是给我一个名词。

他接着说:“如果从边上看,小车的后板擦着小球,摩擦开始的时候,小球相对于地面来说其实还是往前挪了一点儿,而不是向后走。”

我跑回去把球又放在车上,从边上观察。果然,父亲说的没错,车往前拉的时候,球相对于地面确实是向前挪了一点儿。

父亲就是这样教育我的。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和我讨论,没有给我任何压力,只是兴趣盎然地讨论。他一生中一直在激励我,使我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我只是碰巧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上瘾了,就像一个人在孩童时尝到什么甜头,就一直念念不忘。我就像个小孩,一直在找前面讲的那种奇妙的感受。

除了物理,我父亲还教了我另一样东西,那就是对某些东西的毫不尊重、毫不遵守。

我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坐在他腿上读新出的凹版印刷的《纽约时报》,看见一幅画,上边是一群教徒在向教皇叩首。父亲说:“瞧这些人,都对另一个人叩首,他们有什么区别呢?因为这个人是教皇。他只不过戴着一顶教皇的皇冠罢了。”

他说:“教皇也是人,他有所有人共同的优缺点,也要吃喝拉撒。”父亲是做服装的商人,他知道一个人穿着官服和脱去它,底下还是同样的人。

请教未来的物理学家

我想他对我的成绩是挺满意的。有一次,我从麻省理工学院回家,他说:“现在你在物理方面懂得多了。我有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问你。”

他说:“当原子从一个状态跃迁到另一个状态时,它会发散出一种叫光子的粒子。”

“对。”我说。

“那么,光子是预先就包含在原子之中的喽?”他问。

“不,光子并没有预先存在。”

他问:“那么它是从哪儿来的呢?怎么就钻出来了呢?”

我试图解释光子数是不守恒的,它们是由电子的运动产生的。不过,我解释不清楚。我说:“比方说,我现在说话发出的声音,它并不预先就存在于我身体中。”

父亲并不满意我的回答,我也始终未能教会他不懂的东西。从这方面来说,他没有成功:他送我上大学去寻找答案,他却没能得到。

物理学家范文第8篇

如果你是一个物理只考5分的学生,你告诉别人说:“我将来要当一名声震寰宇的物理学家!”所有人会摸摸你的额头问:“你没发高烧吧?是不是烧狠了说胡话呢!”

这时候,别听他们的,你埋头做你的事。你知道自己不是在说胡话,因为已经有人将这个“胡话”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他就是钱伟长。

钱伟长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等等,是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奠基人之一。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和应用科学科研成果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钱伟长一般方程”等等。

这样一位在数理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科学家,所有人一定以为他是理科出身。其实完全相反。他家境比较贫寒,上大学前的人生岁月中,钱伟长一直以文史拔萃而小有名气。

钱伟长十八岁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时,中文、历史成绩均得满分,中文答卷让文学大师朱自清击节叫好,历史答卷令历史学家陈寅恪拍案赞叹。然而,他的物理仅考了5分,数学、化学相加才20分。

很快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因为日本人有精良的飞机大炮,中国却没有,就算抵抗也没用。国弱则民受欺,钱伟长与千万同胞一样愤怒了!他立即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改学物理――用先进的科技为祖国造出精良的武器,把侵略者赶出中国!

物理考5分还想学物理,不是开玩笑吗?当时物理系主任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吴有训,对于钱伟长的请求他当然一口回绝。然而钱伟长一次又一次恳求并陈述改系原因及决心,精诚终于击开金石,吴有训被感动,勉强同意试读一年,一年之后若成绩不合格即退回原系。

这一年里,钱伟长极度刻苦,和衣而眠,闻鸡起舞,很快由后进变为先进,毕业时已成物理系佼佼者,跟随导师吴有训进行物理学研究,为提高国防装备提供科技支持。

当别人称赞他为天才时,他说,我不是天才,关键在于刻苦和努力,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所有人都是“后才”。学习求知是艰苦的,但必须有不辞辛苦、孜孜不倦的顽强精神,才能学到东西。

他认为不能彻底否认人与人的个体智力差异,但那是次要的,有多少“仲永”式的神童最后泯然众人,那是因为他们自以为超于常人的神童不用再继续刻苦。丧失了刻苦精神,最后必然归于寂灭。反之,天资平庸而靠后天顽强奋发,最后举世闻名,大有人在。

“文章已满行人耳”的白居易也不是生而能作锦绣华章,“二十以来,昼课赋,间又课诗,不遑被息矣。以至口成疮,手肘成胝。”读书读得嘴里生满疮泡,练诗练得手肘长满老茧。难怪日后他的诗如此深入人心:“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琶琶》篇。”直至今日,“白乐天”的诗名也是不废江河万古流。

“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的郑板桥,诗书画三绝,尤以画竹秀劲绝伦,“似有神助之”。其实只有郑板桥知道,他并没有“神助之”,而是他的“勤勉劬劳”助之:

四十年来画竹枝,

昼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称号的季羡林,出生贫寒农家,但他精通12国语言,是中国唯一一位可以释读吐火罗语的学者,八九十岁还著书立说,拥有“东方学家”、“印度学家”、“历史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作家”等等称号……

你一定会感叹说,真是个天才啊!是啊,这么多称号里,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拥有一个,就已经算功德圆满了,可是他却拥有那么多。

可是当人们都称其为天才时,他却不以为然,他在晚年时淡淡地说:“我非常平凡,没什么了不起。如果我有一点优点的话,我只讲勤奋。”年轻时的勤奋与不倦自不必说,否则也不可能有后来的博学与成就。即使到了皓首之年,仍然“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时期,季羡林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受辱,自杀未遂。后来,他被“发配”在女生宿舍楼看大门,谁会想到,就在那样的特殊时期,他完成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翻译工作。翻译工作都是他在“地下”进行的,因为怕被发现,偷偷把史诗原文抄在小纸条上,趁没人时拿出小纸条,躲在角落逐字逐句翻译,就这样,结束,一本《罗摩衍那》基本译完。

八十多岁了,他仍是每天早晨四点钟起床,并风趣地说,别人都是闻鸡起舞,我是鸡闻我起舞。学术上,他没有一点停步,完成了重要的著作:《糖史》及《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九十多岁了,该一杯清茶相伴悠游度日了吧!不,他仍旧焚膏继晷,整理并出版了《病榻杂记》。

除了孜孜不悔地埋头治学,他把许多东西看得很淡。他喜欢并鼓励好学的年轻人,曾寄钱给一位好学的年轻人,并说,这些钱助你读书,都是我爬格子所得,都是干净的。

他用朱熹的诗勉励年轻人: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Anythingispossible!一切皆有可能!

Nothingisimpossible !没有不可能!

二者同为两种运动品牌的代言词。两句话却不约而同传达了同一个的信念。这样的信念再加上“勤奋”二字,你就可以昂起头说:“虽然现在我物理只考了5分,但我要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物理学家范文第9篇

德布罗意出生于法国一贵族家庭,但他一生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德布罗意从未结婚,一辈子单身,他后来卖掉了贵族世袭的豪华巨宅,选择住在平民小屋,他深居简出,从来不休假,是个标准的工作狂,他上班喜欢步行。或搭巴士,不曾拥有私人汽车,他对人彬彬有礼,绝不发脾气,是一位贵族绅士,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钟爱的科学事业。

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起初却是一位文史爱好者,德布罗意父母早逝。他从小就酷爱读书,中学时代显示出文学才华,18岁开始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历史。并获得历史学学位,后来一次会议改变了他的一生,1911年,他听到作为第一届索尔维物理讨论会秘书的莫里斯谈到关于光、辐射、量子性质等问题后,激起了他的强烈兴趣,特别是他读了庞加莱的《科学的价值》等书以后,他决定开始研究理论物理学,1913年,他获理学学士学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布罗意在埃菲尔铁塔上的军用无线电报站服役六年,熟悉了有关无线电波的知识,他的哥哥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是X射线方面的专家,拥有设备精良的私人实验室,德布罗意从他哥哥那里了解到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关于量子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引起了他对物理学的极大兴趣,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德布罗意终于放弃了研究法国历史的计划,选择了物理学的研究道路,并且希望通过物理学研究获得博士学位。

1919年,德布罗意重新回到他哥哥的实验室研究X射线,在这里,他不仅获得了许多原子结构的知识,而且接触到X射线时而像波、时而像粒子的奇特性质,光的波动和粒子两重性被发现后,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感到困扰,年轻的德布罗意却由此得到启发,大胆地把这两重性推广到物质客体上去,德布罗意曾经与其兄就X射线的性质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为了对这些现象做出理论解释。1920年,德布罗意重新开始研究理论物理,特别是关于量子问题,他的研究终于取得了可喜成果,

物理学家范文第10篇

美国天体物理联合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与德国马尔堡大学的理论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类新的准粒子:他们利用超快激光,让半导体内部的多个电子和空穴以新的方式排列组合,凝结成类似于液体的“量子液滴”。尽管寿命只有短暂的25皮秒(1皮秒=万亿分之一秒),但“量子液滴”的稳定性却足以用于研究光和物质的特定形式如何相互作用。

当电子在半导体中流过时,在原本的位置留下一个空穴。电子可以与空穴结合成对,被称为激子,属于准粒子的一种。而新发现的准粒子是电子和空穴以非成对的方式排列而成的微观复合体。研究人员称之为“量子液滴”,因为它既具有量子特性,比如井然有序的能级,同时也拥有一些液体的特性,比如可以产生涟漪。它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液体水,因为“量子液滴”的大小非常有限,超过这一限度后,电子和空穴之间的这种相关性就会消失。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小组向砷化镓半导体发射每秒约1亿脉冲的超快红色激光。激光脉冲首先产生的是激子,随着脉冲强度增加,更多的电子和空穴对被创建出来。但当激子的密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原本绑定的电子和空穴就会解散。电子继而绕空穴形成环形波,就像液体中原子的排列一样。在周围等离子体的压力下,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空穴被“挤压”成为呈中性的“液滴”。研究人员发现,4个电子和4个空穴就足以构成一滴“液滴”,最多时“液滴”中的电子和空穴数量均可以达到14个。研究人员称,他们获得的关于单个“液滴”能级的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是吻合的。调整激光脉冲的量子特性,可以让能级与“液滴”内部粒子的相关性匹配。“液滴”似乎也足够稳定,有助于未来系统性研究光和物质状态之间相互作用。而且,准粒子通常拥有其组成粒子所不具备的独特性质,可以在控制较大的系统和设备方面发挥作用。

美国天体物理联合研究实验室的物理学家史蒂芬・坎迪夫说:“说到实际用处,没人打算去研制一个‘量子液滴’小设备,但这确实可以间接地加深我们对电子在不同的情况下,包括在光电子器件中如何相互作用的认识。”

上一篇:高中物理范文 下一篇:物理实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