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改良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04 17:09:47

土壤改良技术

土壤改良技术范文第1篇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土壤改良工作,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

凤城市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全市现有耕地93万亩,中低产田72万亩,面积大、产量低。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土壤质量,提高全性状市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针对土壤的不良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的目的。具体采用的技术分类如下:

1.耕作土壤改良,改进耕作方法,改良土壤条件,增施有机肥。

2.化学土壤改良,施用化肥、农家肥和土壤改良剂,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生物土壤改良,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牧草、秸秆腐熟剂等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利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二、深抓落实土壤改良技术

1.2013年春季工作

增施有机肥改良技术实施,每亩平均施用2500公斤以上。今年4月9、10、15日,分别在大兴、大堡、赛马落实示范田项目,划分实验地块,指导示范户正确施用有机肥,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有机肥在实际耕种中的作用,掌握合理用量。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今年4月17、18、19日,在四门子、宝山、大兴落实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示范户,将配方肥推广与技术指导员进行对接,指导示范户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稳产高产。

施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土壤改良重要技术环节之一。今年4月24、25、26日,在宝山镇岔路村、大堡乡爱路村、大兴镇大兴村、青沟村对示范户撒石灰这一技术环节进行现场指导。

2.2013年秋季工作

秋季测产工作是对这一年试验示范的最为科学的总结,9月23、24、25、26日,对所有示范田进行测产工作,采集样本,做好对比数据。

秸秆还田工作的开展,对土壤的养分与性状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划分对比区域,验证技术的可行性。10月12、14、21日,在白旗民主村、宝山大营子,做秸秆还田和施用秸秆腐熟剂对比试验。

3..2013年冬季工作

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土壤改良技术推广工作的安排,开展技术下乡。技术传播与培训,与农民近距离、心贴心的传授土壤改良技术,详细解答农民在实际耕种中出现的问题。10月31、11月1、4、5、8日,在白旗民主村、大兴政府、通远堡林家台、宝山大营子、草河爱河开展土壤改良技术培训。

4.2013年土壤改良工作成效

全市施用常规土壤改良技术,在赛马、大兴、大堡、宝山四镇区落实试验示范,推广面积近5000亩,亩平均玉米增产82.5公斤,增产16.6%,亩增收165元。

三、土壤改良工作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改造中低产田需要长期坚持投入,短时期效果不明显,改造程度不完善,因其土层薄,漏水漏肥;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过酸,影响微生物活动,并且磷元素易被土壤固定。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土壤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作物的生长,还影响作物产量、品质,体现土壤在农业中基础作用。

土壤改良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茶叶;土壤改良;硫磺;草炭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232-01

茶树(Camellia sinensis)属山茶科山茶属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茶树属于典型的喜酸性植物,其根系必须在酸性土壤下生长。

济源市地处北纬35°12′,东经112°,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壤多为石灰质土壤,pH值多在7~8之间。由于济源是茶仙卢仝故里,为弘扬卢仝茶文化,培育地方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指导下,选择条件相对适宜的地方进行土壤改良调节,进行了茶叶栽植试验,并进行跟踪检测和茶叶栽培研究,目前茶叶长势良好,取得了初步成效。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选择

依据茶叶生长特性,选择背风向阳、土质中性偏酸的区域进行土壤改良和种植茶叶试验,本研究选择了王屋镇清虚村和思礼镇郑坪村2个地方。两地地表耕层土壤均为弱酸性,自然环境优美,周边远离工业企业。王屋清虚试验地位于王屋山区的清虚发山村,地处两山之间,为20世纪70年代人工建造的梯田,土质为少砾质中性砂石土,周边山林茂密,山上有机质含量高,沟内山泉水充足。思礼郑坪试验地毗邻九里沟景区,三面环山,为山区自然梯田,土质为多砾质薄层砂石土和红黏土。

1.2 试验材料

硫磺:S的含量≥99%,水分≤2%,砷含量≤0.000 1%,细度不低于400目。草炭:pH值≤6.0,有机质≥60%,腐植酸≥10%。茶树品种选择适应性较强的龙井43、天台黄茶、北斗等品种,所有茶苗均在3月22日前栽植完成。

1.3 试验方法

2013年3月初,用挖掘机对茶园土地进行深翻和改良,全园深翻80 cm,在深翻前将硫磺粉1 950 kg/hm2均匀撒施在地表,然后进行深翻,将硫磺均匀混入土中,并平整土地,捡拾石块和杂物[1-2],共深翻改良土地4.2 hm2。

土壤深翻后,按照茶园种植要求,采用双行双株条栽方式种植,大行距1.5~1.6 m,小行距30~40 cm,株距25 cm。在茶苗定植前按规定的行株距开好种植沟,种植沟宽50 cm、深30 cm。开好种植沟后将草炭165~180 m3/hm2均匀施入沟内(厚约5 cm),并将硫磺按0.1 kg/m(种植沟长度)均匀撒施在草炭表面,然后覆土回填,等待种植[3-4]。

1.4 数据采集

土壤改良前,在2个试验区域共选择有代表性的5个地块,每个地块分别采集20、50、80 cm 3个不同深度的土样进行检测。每块地进行3点混合取样,所有地块不同深度按平均值进行记录。土壤改良60 d后,每月中旬对上述5个点分别采集土样进行检测,分别于5月、6月、7月、8月、10月、11月重复采集土样进行检测,跟踪pH值变化情况[5]。

每次土壤检测后,对5个试验点数据进行原始记录,为降低试验误差,每次对不同深度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取平均值进行记录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将不同深度土壤pH值在坐标上进行标注,形成土壤pH值变化曲线,与对照不同土壤深度pH值进行比较。由土样检测数据(表1、图1)可以看出,由于试验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在600 mm左右,且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土壤蒸发量明显大于降雨量,因此土壤逐渐碱化,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深度增加,土壤pH值逐渐增加。

在施用硫磺、草炭改良后,土壤pH值明显降低。20 cm的耕层土壤,未处理前pH值已经在6.25,属于酸性土壤,并且受灌溉、降雨、耕作等农事影响,土壤pH值有所降低,但变化幅度不大;50、80 cm土壤,在改良后效果显著,达到了茶叶生长的要求。

从土壤深度看,处于50 cm深的土壤,由于受其他干扰因素较少,且在改良过程中硫磺、草炭等施用均匀,因此改良效果最好,pH值相对稳定均匀。

从硫磺施用时间来看,从60 d开始,土壤pH值已经明显降低,在4个月后效果达到最好,在未来的连续监测中,pH值变化不大,相对稳定,并且均在茶叶生长的适宜范围,达到了预期目的。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用硫磺、草炭调节土壤pH值是可行的。硫磺对土壤pH值的调节主要特点是效果持久稳定,其作用机理是硫磺施入土壤后被硫细菌氧化成硫酸酐,硫酸酐再转化成硫酸起到了调节pH值的作用,硫磺施入土壤后需要分解后才能起到调节土壤pH值的作用;草炭用于土壤改良最主要的作用是能够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综上所述,通过调节土壤pH值和添加土壤有机物料,可以有效地解决土壤条件对茶叶栽培的限制,为扩大茶叶种植范围,实现南茶北移,弘扬历史文化,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4 参考文献

[1] 谢兆森,吴晓春.蓝莓栽培中土壤改良的研究与进展[J].北方果树,2006(1):1-4.

[2] 张昌爱,张民,曾跃春.硫对石灰性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7(7):1453-1458.

[3] 湛润生,岳新丽.硫磺在石灰性土壤改良中的应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1):42-44.

[4] 吴洵.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土壤改良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酸性土壤;成因;改良技术

一、矿物和工业废弃物的改良作用

除了利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传统方法外,人们还发现利用某些矿物和工业废弃物也能改良土壤酸度,如白云石、磷石膏、粉煤灰、磷矿粉和碱渣等矿物和制浆废液污泥等工业废弃物。白云石是碳酸钙和碳酸镁以等分子比形成的结晶碳酸钙镁化合物。在安徽酸性黄红壤上的试验表明:酸性黄红壤施用白云石粉可以降低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提高土壤pH值和交换性钙、镁的含量,显著提高作物产量,且有明显的后效。

磷石膏是磷复肥和磷化工行业的副产物,它的主要成份是硫酸钙,还有未分解的磷矿粉和酸不溶物等。过去主要用于改良碱性土壤,近年用作酸性心土层的改良剂,效果很好。磷石膏改良底层土壤可概括为“自动加石灰效应”。施用磷石膏提高了心土层土壤盐基饱和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如容重下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土壤结构改善,团聚体破坏率降低,红壤通透性和结构性增强。

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的煤经高温燃烧后由除尘器收集的细灰,呈粒状结构。主要含硅、铝、铁和微量元素, pH值在10 - 12之间。粉煤灰中含有CaO、MgO等碱性物质,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研究表明粉煤灰施入红壤性中低产田可以中和土壤酸性,提高土壤养分,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并且有利于保湿保墒,使水、肥、气、热趋向协调,为微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

碱渣是制碱厂的废弃物, pH值为9. 0 - 11. 8,呈碱性。根据X - 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综合分析可知碱渣主要矿物成分是结晶不良的方解石, 次要矿物有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等。碱渣中含有大量农作物所需的Ca、Mg、Si、K、P等多种元素, 用此土壤改良剂代替石灰改良酸性、微酸性土壤, 可调整土壤的pH 值, 加强有益微生物活动,促进有机质的分解, 补充微量元素的不足, 使农作物增产效果显著。

造纸制浆废水处理产生的沉淀固体称之为“木质素污泥”,含有来自制浆原料中的木质素等有机质和相当量的石灰质,与石灰、粉煤灰等具有某些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木质素污泥具有较强的碱性,且含有多种植物生长需要的常量和微量元素及有机质。将其施用于酸性土壤,不仅能中和土壤的酸度,还能补充酸性土壤所缺乏的Ca等有益于植物生长的元素。施用造纸制浆污泥可使中强酸性土壤的酸度降低,抑制土壤中铝的活性,对削减土壤铝毒害和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也有积极作用。

另外,磷矿粉、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碱性污泥、炼铝工业产生的赤泥、燃煤烟气脱硫副产物等也都应用于酸性土壤的改良,并取得一定的效果。

二、有机物料改良剂

在农业上利用有机物料改良酸性土壤已经有千余年的历史。土壤中施用有机物质不仅能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土壤对酸的缓冲性能。有机物料还能与单体铝复合,降低土壤交换性铝的含量,减轻铝对植物的毒害作用。用作改良土壤的有机物料种类很多,在农业中取材也比较方便,如各种农作物的茎秆、家畜的粪肥、绿肥和草木灰等等。利用有机物料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目前国内的相关报道还很少,多数集中在利用种植绿肥等调节土壤酸度方面。强酸性土壤上分别施用泥碳、泥碳和绿肥、泥碳和水稻秸秆、泥碳和鸡粪以及泥碳和油坊软泥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土壤中铝对作物秧苗的毒害作用。因为泥碳中含有一定量的腐敏酸和富里酸,能与铝形成不溶性有机物- 铝络合物。向土壤中加入绿肥,会增加铝在土壤固相表面的吸附;绿肥分解产生的有机阴离子与土壤表面羟基的配位交换反应将OH- 释放至土壤溶液中,可以中和土壤酸度,降低土壤铝的活性。泥碳可以解除铝毒,石灰可以降低土壤酸度,将泥碳与石灰混合施用也可以取得更好的改良酸性土壤的效果。

焚烧作物茎秆产生草木灰在农村中很常见,木材工业的残余物的焚烧也会产生很多的草木灰,这些草木灰对酸性土壤也有很好的改良作用。施用草木灰对酸性贫瘠土壤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草木灰在土壤中会产生石灰效应,使土壤的pH 值大幅度升高;另一方面,草木灰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K含量丰富能极大提高土壤钾含量。将猪粪与小麦秸秆混合,在一定条件下腐熟8周后施于酸性红壤中,发现土壤的pH升高,土壤无机态铝浓度降低;研究还发现施用猪粪和小麦秸秆对缓解铝毒的作用比用碳酸钙更明显。

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某些植物物料对土壤酸度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这种改良作用不仅仅是通过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来增加土壤CEC,而且由于植物物料或多或少含有一定量的灰化碱,能对土壤酸度起到直接的中和作用,可在短期内见效。在一定条件下,豆科类植物物料比非豆科类植物物料的改良效果更佳,如将羽扇豆的茎和叶与酸性土壤一起培养,其pH增加的最大值可达1 - 2个单位。豆科植物物料对土壤酸度具有较好改良效果的原因与这类植物生长过程中其根系对无机阴、阳离子的不平衡吸收有关,由于生物固氮作用,豆科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其根系会从土壤中大量吸收无机阳离子如Ca、Mg、K等,导致植物体内无机阳离子的浓度高于无机阴离子的浓度,为保持植物体内电荷平衡,植物体内有机阴离子浓度增加,这些有机阴离子是碱性物质,当植物物料施于酸性土壤时,这些碱性物质会很快释放,并中和土壤酸度。测定结果表明,羽扇豆茎和叶所含灰化碱的量是小麦秸秆的7倍多。豆科类植物物料能够提高土壤pH的另一个原因是有机氮的矿化,豆科植物的固氮作用使其体内积累了大量的有机氮,有机氮的矿化反应是一个消耗质子的过程,这一过程也使土壤pH升高。但矿化反应产生的铵离子的硝化反应是一个释放质子的过程,这一过程将抵消豆科植物物料对土壤酸度的中和作用。

近年来,人们还开发出营养型酸性土壤改良剂,即将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改良剂及矿物载体混合,制成营养型改良剂。这种改良剂加入土壤后,在改良酸度的同时还提供植物所需的钙、镁、硫、锌、硼等养份元素,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另一种复合型改良剂除了供应养分、降低酸度外,还具有疏松土壤、提高土壤的保水性的功能。

结语

随着化肥的大量使用已经造成土壤氢离子的大量积累,严重破坏了土壤PH的平衡,土壤逐年酸化,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目前,改良酸化土壤,减缓土壤退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课题,所以全面了解全区土壤pH现状和变化对土壤肥力评价和今后的施肥指导十分重要。关于土壤酸化问题的研究,土壤酸化特征、不同物料的改良效果还需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赵明,赵征宇,蔡葵,等,有机肥料对土壤可溶性氮素变化的影响及肥效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01

[2]易杰祥, 吕亮雪, 刘国道. 土壤酸化和酸性土壤改良研究.[J]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6, 12

土壤改良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产田;土壤;改良技术;效益分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的土地已经不再是像那些贫瘠而广阔又使用不到的荒地了。人口在增长,百姓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于高质量的农产品追求也在增长,同时对于食品的安全指数也在不断上升。这使得人们对于高产量的土地需要感与日俱增。一块高产的土地,不仅仅只是需要达到数量上的提升,在作物的营养价值和最为重要的安全上,也是必须要达到标准的。对于现所存在的低产的土壤来说,对其进行土壤改良是势在必行的。增产增益是现阶段的土壤农业所追求的,改良后效益提高和农产品质量将成为现代农业一直要不断靠近发展的目标。

1 低产田的存在问题及改良技术手段

1.1 低产田的问题 对于种种因低产田而造成的问题,从各个方面,都应该有一定的详细了解。首先,对于低洼地,常会因遭遇涝灾发生水溃,然后紧接着产生次生盐碱化。土地盐碱化的产生,对于作物的生长具有很大的危害。而自然风沙的影响,已成为很长时间已关注到,却没有切实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地处黄河一带的耕地,常年受到风沙的摧残,风沙伴随有细砂风砂土,多分布在东部和西部两个沙丘砂垄带上。低产田经历风沙后,造成土地质量更为低下了,防风固沙,也因此成为能够为维护土壤质量的一个长期重要的决策。土壤中营养成分的含量低和不平衡问题,是低产田的一大重点需要关注的问题。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土壤的肥力,决定了土地能够种出更为优质的产品。

1.2 改良技术 根据地势的不同,先进适用农业技术都已采用,但是根据种植作物的不同,将每一种不同季熟的作物都通过科学的方式种植。一般的套作和间作,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对于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的作物,采用不同的种植方式,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最大程度的增加有效面积的使用,以达到最大效益。土壤的肥力问题,通过对土壤土质的长效培育,先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提上去,再在其上种植作物,这样就能使得作物的质量提高,并且,在作物长得比较饱满充实的同时,提高了其营养价值。

2 改良技术与效益增长

通过对土壤的技术性改良,从节省空间、时间上,再到土壤科学性培养上,一步步将土壤的肥力提上去,尽量通过各方面的技术手段减少风沙等自然环境对作物的影响,通过建造防风固沙林等有效措施来减少其危害,有效的解决现阶段低产田的遭遇的问题,以此来提高收益。改良治理土壤技术后,将能够从出产上,先保障产品的质量,这样,不仅仅只是出产效率增高,每一份增加的效率,都使企业获得不可小觑的增益,这才能算是切实可靠,有效的效益增长。对于前期的土壤改良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也会在后期收到效益后,发现前期工作的经济性,并能够明显看到后期效益大于前期的投入。

2.1 改良技术的提高 土壤的改良必须根据当地土壤的实际情况一步一步地认真切实的做到改进。在各个影响土壤肥力各方面上做到稳扎稳打。因为,土壤的改良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实践性工作,土壤改良不仅仅只是需要找到其根本所在,这还要相当的技术性工程地改造,以及在实践中摸索更加适合实际土地的改善方式,来提高土地的各方面种植能力。首先在低产田面积上做到逐渐缩小,先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成效后,大面积广泛的实行改良技术,不能只求快,还要因地制宜的想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天气气候等不能够预估的环境影响。其次,是在土壤的肥力上,增加土地肥沃程度,才能够让种植的产物从土壤中获得营养,从而得到高质量的农

产品。

2.2 效益的增长 目前,针对土壤的改良,从各个环节上小心,注意,总结、提高都是很关键的。农业技术的排灌条件,肥料用量,耕作处理等农业技术水平,已达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同时,土壤质量的改良,让这些水平都发挥了其应该达到的技术水平,一旦各环节的作用都发挥到位后,带来的经济效益一定是必然的,而工程前期的用心投入就是为了后期的增益,在农业发展这一大方向上,土壤改良技术的提高,必定会让后期收益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3 总结

河南低产田的土壤改良,和众多土壤改良工程的一致性在于,都需要因地制宜的去观察,发现土壤肥力不够,达不到效益的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有针对性的解决,并且在工程性的问题解决中,有组织性的秩序,一项项的完成所要达到的目标,都是在一个重大工程中非常关键的地方。从政府到私人,从上级,到下属各级别,认真履行职责,奖惩分明等各个环节的严肃认真处理问题态度,是在工程中,最不可忽视的。只有这样,农产企业的收益才能够提高,企业效益的增长才能够达到满意的水平。

参考文献

土壤改良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土壤 土壤类型 潮土

一、景县耕地的基本情况

1.土壤类型及分布

景县耕地土壤绝大部分为中壤质或轻壤质冲积潮土,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土壤肥力水平较好。按照土壤质地的划分,景县主要分为砂壤、轻壤、中壤三种类型:砂壤主要分布在王同、连镇、梁集、杜桥、龙华、景州六个乡镇,占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轻壤在景县各个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后留名府、青兰、广川、留智庙、北留智、安陵,刘集。占总耕地面积的61%左右。中壤主要分布在降河流、温城、王谦寺三个乡镇,占总耕地面积的7%左右。其他类型的土壤也有零星分布,占总面积的2%左右。

2.景县轻壤质土壤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轻壤质土壤其性质介于沙土与粘土之间,群众称之为“两合土”呈碎屑状结构,疏松,一般都有良好的耕性,适种作物广泛,是较理想的耕作土壤类型。

轻壤质土壤虽是较理想的耕作土壤类型,但因长期的粗放耕作,及掠夺式的种植,重用轻养的种植方式,使农作物的种植环境越来越差,极大地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持续增产;在生产中长期的使用化肥,且重施氮肥、磷肥,不重视钾肥和其他中微量元素的施用,造成土壤养分的失衡,作物抗病性差,产量降低,耕地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耕层浅、有机质含量较低、引起土壤肥力降低,农产品品质差。

二、土壤改良培肥技术环节

景县耕地土壤培肥改良的主要方向为增施有机肥料和中微量肥料的使用,同时应平衡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逐步提高土壤各种养分元素的含量。

1.有针对性的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根据作物缺什么就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施肥原则,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

2.景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分为犁耕和旋耕,犁耕耕层深度为15厘米左右,旋耕耕层深度为12厘米左右,为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应采取深耕、深松的耕作措施,其耕层深度应提高到30厘米左右。景县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3%,通过增施有机肥料及生物肥料等措施使有机质的平均含量提高0.6个百分点。

3.通过实施平衡施肥、轮作倒茬、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等措施,使冬小麦平均产在445公斤的基础上,单产增加30公斤,增产幅度达到6.7%;夏玉米在450公斤基础上,单产增加50公斤,增产幅度达到11.2%的产量目标。

三、主要措施及步骤

1.推广平衡施肥技术,协调土壤养分

平衡施肥技术:主要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五个技术要点。在小麦、玉米播种前以200亩为一个取样单位通过对土壤大量元素(氮、磷、钾)、有机质等指标测试分析;配方即综合分析处理信息数据,确定所需养分的合理施用量和配方,提出合理施肥建议,开展技术宣传与培训;配肥即实行技物结合,按所确定配方,生产配置专用肥;供肥及开展农化服务,将优质配方肥及时供应到农民手中;施肥即通过技术培训和田间示范指导农民按施肥建议施肥。推广应用该技术,可促进土壤养分平衡,培肥改良缺素障碍土壤。

2.增施高效有机肥

增施高效有机肥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供保水、肥能力。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在小麦成熟后,利用小麦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然后带茬播种玉米,脱粒后的麦秸完全运田外,再覆盖在玉米田,在玉米成熟后,留秆收穗,然后利用玉米秸秆粉碎机在田间直接进行粉碎,同时把腐植酸类有机肥均匀撒施地表、然后再进行耕作,每亩可回田玉米秸秆400公斤以上,腐植酸类高效有机肥每亩用量50公斤以上,通过以上措施,可使土壤的肥力状况达到中等偏上和高等肥力水平。

3.轮作倒茬

在全县范围内结合种植业调整,在小麦、玉米、和棉花三大作物种植中进行合理安排。在小麦、玉米和棉花的两套种方式中,实行农作物产地内轮作,每隔两年轮作一次,达到每年30%的种植面积做到轮作倒茬。同时把任务分配到乡镇,分解到村、落实到农户,保证轮作倒茬目标的实现。

4.深耕深松

深耕深松可打破犁底层,耕层厚度,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壤需肥能力,促进农作物根系下扎,提高抗旱能力,促进节水增产。结合当地实际,应大力推广农田深耕、深松技术,一般在10月5日左右,玉米收获后,小麦播种前进行,每三年深松一次,隔年深耕一次,耕深达到30厘米以上。

四、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

通过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测土施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肥力0.1~1个等级,肥料利用率提高5~10%,小麦平均单产增加30公斤,玉米平均单产增加50公斤,照这样算,如果每年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共增收小麦300万公斤,玉米500万公斤,扣除投资成本,可增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

2.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各种土壤改良培肥措施,可极大的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技术操作水平,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农作物防灾抗灾能力和产量品质,同时,可带动运输、加工及养殖等相关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国家安定有重要意义。

3.生态效益

改良培肥措施实施后,可增厚土壤养分含量,增加活土层,提高地力,改善耕地质量,耕地地力提高0.6个等级,达到高肥力水平;平衡施肥养分均衡供应,化肥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减少化肥投入,提高农作物产量、品质,减少化肥污染,促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深楚,尤文瑞 河北省景县土壤改良规划 《土壤》 1985年第02期 .

土壤改良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蔬菜地;土壤;肥料;土壤结构;土壤改良

前言

由于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蔬菜的需求量也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种植蔬菜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且蔬菜产出量要远远大于大田粮食作物,这也是当前菜农选择种植蔬菜的重要原因。由于蔬菜具有较高的产出率,菜农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蔬菜的产量,往往会在生产过程中加大化肥的施加量,时间一长,化肥会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从而导致土壤理化性下降,土壤出现板结、盐渍化及微量元素缺乏及病虫害严重等诸多问题。在当前大力倡导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快推动菜农做好土壤改良工作,为当前我国“菜篮子”工程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1 抓好菜地建设,改善土壤物理条件

在对蔬菜基地选择时,需要选择地势平均地区,同时还要具有充足的水源条件,菜地建设中需要做好灌溉和排水设施,对可能出现的早涝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通常情况下蔬菜基地不仅集中,而且田块也较大。近年来我国很大一部分蔬菜基地都是由粮田开垦而成的,很多蔬菜基地地势较为低洼,土壤排水力较差,土壤盐渍化情况较为严重。对于这样的地块,则需要采用高畦深沟进行种植,将畦沟、腰沟及围沟进行有效的配套,从而做到排灌自如,提高蔬菜基地的防旱排涝能力,确保蔬菜能够正常生长。而对于水源不足及地势较高的蔬菜基地,则可以利用节水灌溉技术来有效提高水的利用率,确保蔬菜能够健康的生长。

2 深耕改土,创造深厚疏松耕作层

土壤是蔬菜生长发展的重要基础,特别是深厚疏松的耕层更是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重要基础。所以在蔬菜种植过程中需要做好耕作工作,精心进行整地。有效的改善土壤板结的状况,改变土壤的环境,为蔬菜的生长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在对蔬菜基地土壤进行整地过程中,需要施足有机肥料,同时还要确保每一年都要加深耕作层,这样在深耕和深翻的情况下,确保熟土在上,而且在深耕和深翻过程中还要对墒情进行注意,避免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在对蔬菜地进行整地过程中,对于整地质量应更为重视,需要确保其达到深、松、细和平的标准,确保土壤上层疏松性,为蔬菜根系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其吸收营养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更好将土壤中的肥力有效的发挥出来。在对菜地进行整地过程中,需要做好有机肥料的施加,通过深翻来将地面的杂草和残叶埋严埋实,在确保适墒的基础上将土地耙碎整平,确保达到上虚下实。在采用直播方式进行蔬菜种植时,则需要确保土粒达到规定的细度,同时做好畦和沟的配备,确保排灌的顺畅性。

3 合理轮作,改良土壤结构

由于蔬菜种植的生长期相对于粮食作物来讲较短,这样一年之内就存在着频繁换茬的问题,蔬菜根系活动会对土壤带来较大的影响。所以需要确保轮作计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可以在具体种植过程中根据蔬菜的特性来进行交替种植,确保土壤养分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加快对土壤结构进行改良,有效的对病虫害的发生起到防范作用,确保蔬菜的质量。

4 增施有机肥料,培肥土壤地力

在对土壤改良及地力培育的过程中离不开有机肥料的施加。有机肥可以就地取材,来源较为广泛,而且种类较多,在有机肥制作过程中含有一切有机肥物质,同时能够提供多种养分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制作有机肥的材料。所施加的有机肥需要经过沤制、发酵及腐熟处理,否则不能对其进行施加,因为没有经过处理的肥料不仅含有多种病菌和寄生虫,还会对环境带来污染,不利于蔬菜的正常生长。通过施加有机肥料,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蔬菜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有效的降低蔬菜生产的成本,降低能源的消耗。

在当前制作有机肥料过程中,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类粪便是上好的原料,在具体制作过程中,需要将二者进行混合堆积发酵。通过收集粪肥,将其堆积后进行摊平,在其上面覆盖一层农作物秸秆,并进一步将所堆积的粪肥摊平,最后利用塑料薄膜对其进行密封,使其自然发酵。对于人畜禽的粪尿则可以通过自制无害化粪池,使其进行发酵形成液体肥料,在施用时对其进行稀释,这对于蔬菜来讲是上好的肥料。对于没有经过发酵的人畜禽粪便则不能直接对菜地进行施加。另外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对土壤的污染,在蔬菜收获完成后,需要及时对菜园进行清洁,将病株及残叶等及时清除,保持菜地的整洁性。

5 科学施肥,提高蔬菜品质

蔬菜生产过程中,要保证蔬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就必须讲究施肥方法。一是多施有机肥、少施化肥。施用充足的有机肥,在改良土壤的同时,能不断供给蔬菜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有利于蔬菜品质的提高。适量补充少量的化肥,有助于蔬菜生长、提升产量,但要严格控制化肥用量,一般菜地施纯氮量应控制在225kg/hm2之内(折合尿素375kg/hm2左右),并要深施10cm以下土层。还可以取1份尿素、8~10份干湿适中的细土,混拌均匀堆放后用塑料薄膜堆闷7~10d可作追肥穴施,也可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二是重施基肥、少施追肥。蔬菜生产要施足基肥,控制追肥。一般蔬菜整个生育期的总需肥量的2/3作基肥,1/3作追肥。三是因地、因苗、因季节而异施肥。不同土质、不同苗情、不同季节应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和施肥种类,一般低肥力菜地,可用有机肥和化肥培肥地力。砂土菜地由于保肥保水性较低,可适当增加追肥的次数。黏土菜地由于保肥保水性较好,可增加基肥的用量,减少追肥的次数。蔬菜苗期少量施用化肥利于早发快长,后期尽量少用化肥。

在蔬菜种植过程中,生物肥作为一种非常理想的辅助肥料,其主要以细菌肥料和抗生菌肥料为主,这种肥料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而且肥效较为持久,不会对人畜和植物带来伤害,能够有效的提高蔬菜的抗病能力。在当前绿色食品蔬菜种植是最为提倡使用的一种肥料。但由于当前生物肥料品种较为繁杂,而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具有选择性,不同的肥料只能针对特定的蔬菜品种进行使用,不能一概而论,需要针对蔬菜品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生物肥料,从而确保蔬菜的健康生长。

参考文献

[1]刘炳仁.特种蔬菜高产栽培新技术[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唐懋华.菜园土壤修复及处理方法[J].上海蔬菜,2008(2):70.

土壤改良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日光温室;土壤改良;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15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3018

随着民勤县“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深入推进,民勤县日光温室瓜菜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几年,由于日光温室瓜菜作物长期连作,导致土壤易返盐,土传病害加重,土壤理化性质变坏,影响其生长、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为此,笔者经过3a的实验示范、研究分析,总结出民勤县日光温室土壤改良技术要点,供广大日光温室种植户参考。

1 土壤耕作及改良

1.1 深翻曝晒土壤

阳光照射最强烈的7月份,前茬作物及时收获拉秧,清除残株落叶,土壤深翻40cm以上进行曝晒,既可打破土壤障碍层,熟化土壤,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又能起到杀虫卵、灭病菌,减少初侵染来源的良好效果。

1.2 浅耕疏松土壤

扣棚前瞅准天时再进行1次浅耕,深度20~25cm为宜,充分疏松土壤,接纳雨水,积蓄地墒。

1.3 生长期行间中耕

苗期和营养生长阶段,每次灌水后中耕1次,深度5~10cm为宜,苗旁浅,行间深,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的通透性。

1.4 因良,清除土壤障碍层

生产实践中,结合实际因良,对于耕作性差的黏质土壤要掺沙改良;对于保肥、保水、通透性低的沙质土壤要掺黏土或地表熟良;对瓜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严重障碍的耕层土壤要换良,既消灭了初侵染来源,又创造了肥沃的耕层土壤。

2 高温堆肥以及配方施肥

高温堆肥,增施充分腐熟的优质有机肥是改良日光温室土壤的关键措施,因此,动员日光温室种植户利用7~8月高温季节,将优质农家肥和作物秸秆混匀加水用薄膜或土泥封好堆腐,可加入适量尿素和磷肥,15~20d左右翻堆1次,直至充分腐熟。用量:60m标准日光温室,每棚6~8 m?;水分:水分是影响堆肥能否充分腐熟及质量的关键因素,水分多影响堆温上升,水分少容易出现烧肥或不腐熟现象。衡量标准用脚踩以有水挤出而不流水为宜;堆高:一般不超过1.5m,不能过于踩实,要保持松软状态。有条件可在堆底加1层驴马粪,以利提高堆温,加快腐熟;翻堆:15~20d左右翻堆,细碎粪块,并掺入适量尿素和磷肥。60m标准棚,每棚掺尿素2kg、过磷酸钙100kg;起堆:堆肥是否堆好,从外观看堆体塌陷或明显缩小,刨开看柴草腐烂,颜色黑褐色,粪体散碎,无特殊臭味,不招引苍蝇。堆制好的堆肥,随用随起堆,随施肥随翻地随覆盖,以防肥分损失,改善土壤团粒结构、理化性质,调节土壤PH值,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容重,增强土壤保肥、保水、保温及缓冲性能。

根据土壤供肥性能、肥料效应及瓜菜作物需肥规律,遵循平衡施肥原则,即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原则;有机肥料无害化处理原则;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相结合原则;肥料深施覆土原则;肥水结合原则;集中施用原则配方施肥,避免盲目、超量、滥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平衡失调,土壤板结、耕种性变劣、次生盐渍化、地力衰退,确保日光温室瓜菜“节本、提质、增效、安全、环保”。

3 合理轮作倒茬以及合理灌溉

根据不同科属的瓜菜作物按2~3a的间隔期进行轮作倒茬,利用瓜菜作物根系深浅、分布范围不同、吸肥差异,避免化肥残留超标、土壤酸化,减轻连作障碍,防止土壤板结,恢复或提高地力。也可在早春茬瓜菜作物收获后,复种一茬箭舌豌豆、毛苕子、饲用油菜等养地作物,以达到养地的目的。

根据瓜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及土壤相对湿度进行合理灌溉,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等条件,从而改善土壤温湿度和通透性,促使矿质养分溶解,提高土壤供肥能力,减轻土壤板结,保持土壤通透性,最终达到改善土壤环境的目的。

4 秸秆还田,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4.1 秸秆覆盖

生育期间,在大沟内铺1层10~20cm长的麦草,300~400kg/667m2,既可降低温室湿度,减轻病虫危害,秸秆腐解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4.2 秸秆深施还田

开沟坐趟时,在宽行内顺种植行开深30~35cm的秸秆填充沟,长度与种植行等长,沟内铺25~30cm厚的秸秆,铺平踏实覆土,沟2端漏出秸秆10cm ,以便通气,还需注意,顶部每间隔30cm用16号钢筋打孔,孔深需穿透秸秆,促进气体交换,并施用微生物菌剂或菌肥,通过有益微生物群体活化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方彩霞.日光温室蔬菜连作障碍的综合治理[J].甘肃农业科技,2014(02).

土壤改良技术范文第8篇

一、土壤选择

茶树适宜生长的土壤是沙质酸性土壤;PH值为4.5~6.5。茶树主根可以伸入地下一米以上且四散分布侧根,茶树体内所需的营养物质,除部分由叶从空气中吸收外,大部分都是从土壤中吸收。土壤是茶树生长发育的场所,疏松的土壤,透气及排水性能良好,根系发达,枝繁叶茂,适合茶树生长;黏重土壤通气性差,排水不良,根系发育受阻,导致树冠发育不良。因此,做好土壤的选择工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1.土壤的质地

茶树对土壤的要求,一般是选择不含石灰或含量低于0.5%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2%以上,具有良好的结构,通气性、透气性或蓄水性能好,地下水位在一米以下的,均为茶树生长的土壤条件。林州市太行山地土壤70%以上是褐土性土,黄黏土占绝大比例,这些土壤孔隙度小,粘粒含量高,通透性差,应尽可能选择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的沙性土壤为好。

2.土壤的酸碱度

茶树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特别敏感,茶树是耐酸作物,以PH值4.5~6.5为适宜,PH值高于6.5的土壤不适宜种植茶树,如果在中性或碱性土壤中会造成茶树生长不良,甚至不能成活的结果。建立茶园之前必须对茶园的土壤进行PH值测定,选择接近PH值6.5的土壤进行合理的土壤改良,减少土壤改良成本,实现提供茶树生长需要的条件。

3.土壤厚度

茶树根系发达,通常主根达1米以上,为了让茶树根系良好生长,要求土层深厚,底土松软,土层至少需要1米以上,熟化层和半熟化层应有0.5米,底土要有分化、松软多孔的母岩。

4.靠近水源

由于林州市范围内所有土地均属旱地或旱薄地,年平均降水量700~800毫米,且年际年内降水变幅大,年最大降水量1081毫米,最小降水量319.4毫米。

二、土壤改良

在选定的地块种植前,首先要对该地块取土化验,测定其PH值,然后制定适宜的土壤改良实施方案。碱性土壤改良的原则是:改良培肥同时进行。

1.使用酸性肥料 如硫酸铝、硫酸亚铁、硫磺粉、硫酸铵、过硫酸钙、磷酸二氢钾等,定向中和碱性。

2.多施农家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增强土壤的亲和性能 如施入腐熟的粪肥、泥炭、锯木屑、食用菌的土等,最好每公顷施腐熟肥37500~45000千克或厩肥75000千克,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通气透水性能,促进土壤熟化,为茶树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最好是8~9月份进行,以便泥土冬天分化。

3.整地方式 茶园深翻施肥是实现茶叶优质高产的技术关键,首先将选择好的地块上的树木、杂草、石块等障碍物均要清除运出园外,土堆要推平,杂草刈割沤粪,石块可做修路之用;其次,根据地形(最后以东西向为主)每隔1米开一深0.6米、宽0.8米的槽沟(这一次工作最好在前一年冬季完成),来年春天以每667平方米施入3000千克腐熟肥或5000千克厩肥、20千克硫磺粉、70千克过硫酸钙和80千克硫酸亚铁以实折算施入,如有条件再加入深翻土量1/10的松针土。施肥方法以一层土、一层肥均匀搅拌填入沟内;施肥前应将肥料均匀拌入3%呋喃丹,每100千克拌入50千克,以防苗期地下害虫。填平后进行灌水(一般满灌2~3次),待水全部渗透踏实后,整畦待播。

三、茶树的引进、种植

1.引种的原则。

在茶树引种时,为了取得预想的效果,必须对引入的茶树良种的特性、所处的环境条件,良种产地与引入地区环境条件差异进行全面了解,选择同纬度或纬度接近的地区间引进茶籽播种更易成功。

2.引种的方法。

在引种前首先要明确引种的目的和要求,根据生产上需要来决定引入的品种。主要考虑引进品种能否适应新环境条件,同时考虑到茶类的适应性和产量。在引种过程中必须实行种苗的检疫,对挑选后的茶籽按种子重量的0.4%~0.6%福美双粉(PMID)拌种消毒,以防止茶籽在调运时病虫害的发生。为了获得引种成功,必须根据一切经过试验的原则,进行少量引种、多点试种、逐步推广的栽培试验进一步了解品种的经济价值与适应性,而后决定是否引种。

3.茶树种植

3.1种子处理

茶籽引进后,在播种前要妥善储藏,一般采用沙藏法,种子在储藏之前需进行50%多菌灵等光谱杀菌药剂消毒处理,种子数量少时可将种子在药液中浸泡12小时后捞出晾干,混沙储藏;若种子量大时,可直接将药剂(50%多菌灵200倍)均匀拌种,混沙储藏,储藏时,应选择在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无积水处,挖一深80~100厘米,宽视种子数量而定的地槽,将最底层铺厚10~20厘米湿沙,然后将混沙子放入地槽内,厚度以50厘米为宜,然后上盖10厘米湿沙杂草,注意若种子数量大时,每隔50厘米埋一通风草把,注意通气,最上面盖10~20厘米土,使其高出地面,以免积水。

3.2茶树的种植密度。

①双行种植:在1.3米宽的畦内穴距和行距为0.2×0.3米。

②三行种植:在1.5米宽的畦内穴距和行距为0.15~0.2×0.3米。

3.3播种与间作。

①播种时间:一般3月下旬到4月上旬即可播种。播种前,应将冬藏的种子增温催芽,催芽时间可根据播种时间提前10~15天进行。具体方法:白天将沙藏种子上的土层和草去掉,每天翻动1~2次,使上下温度保持一致,夜间将草盖上,待种子萌动(扭嘴露白)30%以上时即可播种。采用地膜覆盖的可提前播种,不需等待种子萌动。

②播种方法:以穴播为主,即每隔一定距离挖一,播3~5粒种子,其规格有双行和三行等,种子下地后上面覆土不易过厚,一般在2~3厘米左右,覆土过厚不利幼苗出土。有条件的地方最好进行地膜覆盖,以防春旱和晚霜的侵袭。

③间作与管理。

春播的茶籽,从播种到出苗,用地膜覆盖的需30天左右即可出土,不用覆盖的须经45~60天方能出苗。茶树幼苗刚一出土,需进行遮阴,遮阴物采用带叶的树枝插在茶行的南边,或苗上直接覆盖松软的杂草并结合茶行间作高秆作物,如春玉米间大豆或花生等,与播种同时进行,间作玉米应单行双株,遮阴程度不可太实,以花荫为准,待立秋后20天立刻清除遮荫物。

3.4茶苗的移栽。

播种后,茶苗不一定能出齐,往往出现缺苗断垄现象,需要补植。茶苗最好是带原土,移栽前把主根和分支适当剪裁,30厘米以上的茶苗可以在根茎以上20厘米左右处剪除分枝,以减少地上部分的蒸发,移栽后易于成活。移栽后压实、浇水。

四、茶树的越冬管理。

1.对1、2龄幼苗的越冬保护,除采用小工棚保护外,还可采用土墙和土埋法两种形式。

土墙法:即在茶苗背面打30厘米高的土墙来代替柴草风帐,然后在茶行内铺盖碎草,用土压实,这样可以起到既要防风又保温的效果。

土埋法:即在茶行内部用树叶、杂草填充,然后培上细干土,有条件的可用羊粪拌细干土后再培茶行。这项措施可根据气候而定,盖草培土要分期分批进行,土墙高度可得幼苗高度的2/3左右。必须注意,到第二年春季要随着气温的回升,分期分批地将土扒掉,切忌一次扒光。另外,还可采用茶行上面盖膜和杂草的方法可起到同样效果。

2.适时灌足越冬水:越冬水一要灌足,宜渗透30厘米左右,以立冬前后灌水为宜。

土壤改良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稻田养鱼;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应用;浙江永嘉

中图分类号 S9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2-0287-01

开展稻田养鱼土壤改良和病虫防治技术应用和推广,可以减少农药用量,改良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不仅可以减少农药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稻田养鱼的效益[1-2]。为此,2010年永嘉县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承担省农推基金项目——《稻田养鱼病虫防治和土壤改良技术应用》,通过同一区域或相近区域稻田养鱼田块和非稻田养鱼田块农药、肥料、饲料的对比试验,得到稻田养鱼对病虫害减少的效果,对农田杂草的消除效果,对土壤有机质、氮磷钾改善效果,以及对稻谷品种改善效果,从而测算稻田养鱼综合效益,并总结一套稻田养鱼施肥、用药、投饲技术规程,进行推广应用。

稻田养鱼是指人们利用稻田浅水环境辅之以人为措施,采取既种稻又养鱼,达到稻鱼互利的种养模式[3]。养鱼的稻田,一般情况下不必杀草,因杂草本身也可作为鱼的饲料,稻田中的鱼还可吃掉部分害虫,鱼的活动可改良土壤的通透性,利于水稻生长,达到稻鱼双丰收的目的。稻田养鱼由于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提高农田综合经济效益,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发展效益农业的好举措[4-5]。因此,永嘉县委、县政府把稻田养鱼作为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重要内容来抓,制订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稻田养鱼。

永嘉县稻田养鱼具有1 300多年的养殖历史,是全省稻田养鱼重点县,现有养殖面积0.55万hm2,产量1 670 t,占全县渔业总产量的55%,产值3 380万元,占渔业总产值的65%,但平均产量仅307.5 kg/hm2,增产潜力还很大。

1 研究内容及预期经济技术指标

1.1 生产记录

对各种稻鱼生产模式和单种稻生产方式做好生产记录。重点记录内容:播种、投苗、施肥、用药、投饲、换水、搁田等日常管理情况;虫害、草害发生情况;稻、鱼的生长、产量、产值、效益情况。

1.2 虫害调查

确定合适的检查时间,按照病虫害检查方法,在1个种稻生产周期中检查3~4次;测定单位面积的病株、虫害数,折算百丛虫量。

1.3 草害调查

每30 d测定1次,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划1 m×1 m的取样区,调查杂草数量、种类、鲜重等。

1.4 土质改良测定

对稻鱼生产模式田块、单种稻田块土壤中的硝酸盐、有效磷、速效钾、无机氮、有机质含量进行测定,确定稻鱼生产模式对土壤中的硝酸盐积累控制和肥力影响。

1.5 稻、鱼品质检测

对产出的稻谷、鱼进行农药、除草剂、重金属等残留检测分析。

2 研究结果

课题选点3个区块,面积10.79 hm2,分别为大若岩镇银泉村稻田养鱼1.69 hm2,共21户,单种稻田块0.55 hm2,共5户;茗岙乡茗后村稻田养鱼1.05 hm2,共计21户;陡门乡大溪村稻田养鱼7.33 hm2 ,20户,单种稻田块0.17 hm2,共4户。

2.1 产量、效益分析

2.1.1 银泉试验点。稻田养鱼试验点的稻谷和鱼产量分别为7 122.0、1 026.0 kg/hm2,产值和效益分别为50 809.5、39 051.0元/hm2;单种稻田块的稻谷产量6 877.5 kg/hm2,产值19 249.5元/hm2,效益14 652.0元/hm2;稻田养鱼田块的稻谷与单种稻田块相比,增产244.5 kg/hm2,增效24 399元/hm2,增幅分别是3.56%、1.67倍。

2.1.2 茗后试验点。稻田养鱼试验点的稻谷和鱼产量分别为5 574.0、277.5 kg/hm2,产值和效益分别为23 940.0、17 292.0元/hm2。

2.1.3 大溪试验点。稻田养鱼试验点的稻谷和鱼产量分别为5 692.5、403.5 kg/hm2,产值和效益分别为28 047.0、21 090.0元/hm2;单种稻田块的稻谷产量7 320.0 kg/hm2,产值20 496.0元/hm2,效益15 966.0元/hm2;稻田养鱼田块的稻谷与单种稻田块相比,减产1 627.5 kg/hm2,减幅达22.2%,效益增加32.1%。

2.2 肥料、农药使用分析

2.2.1 银泉试验点。稻田养鱼肥料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624.0、51.0 kg/hm2单种稻田肥料、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508.50、49.95 kg/hm2。

2.2.2 茗岙试验点。稻田养鱼肥料、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1 041.0、23.1 kg/hm2。

2.2.3 大溪试验点。稻田养鱼肥料、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280.5、19.2 kg/hm2;单种稻田块肥料、农药平均使用量分别为444.0、54.0 kg/hm2。

3 小结

3个试点区块的稻谷产量差别较大,分析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土壤肥力不同造成[6]。大若岩银泉、茗岙茗后、陡门大溪的土质肥力依次递减。二是不同地形和海拔高度造成。大若岩银泉稻田为半山区丘陵地貌,海拔高度40 m左右;茗岙茗后也为山区丘陵地貌、海拔高度350 m左右。陡门大溪也为山区丘陵地貌、海拔高度310 m左右。从光照方面考虑,陡门大溪梯田地貌田块后坎光照时间短,光照条件最差,茗岙茗后次之,大若岩银泉最佳。从积温方面考虑,茗岙茗后最差,陡门大溪次之,大若岩银泉最佳。三是田块实际面积不同造成。山区农民丈量田块时,对离村庄近、地力佳的田块,实际面积小于标定面积,根据陡门大溪农民反映,大溪的实际田块面积往往是标定面积的80%,有的甚至只有60%~70%。茗岙茗后、大若岩银泉也存在这种情况。3个试验点的用药情况差别大,与水稻种植密度、农民用药习惯有关,大若岩银泉的水稻种植密度比其他2个地方高,病害发生比陡门大溪、茗岙茗后的严重,农药用量最大;虽然稻田养鱼的病害比普通田块轻,但农民还是按照普通田块的用量施药,施用方法不科学。

4 参考文献

[1] 沈君辉,王敬宇,刘光杰.我国稻田养殖防虫除草的研究概况[J]. 植物保护,2004,30(3):10-13.

[2] 刘力,廖明伦.稻田养鱼水稻病虫害如何防治[J].渔业致富指南,2004(16):54.

[3] 宋光辉.浅谈稻田养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村.农业.农民,2005(12):31.

[4] 胡福亮.无公害稻田养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4(15):26-27.

[5] 刘兆普,沈其荣,孙怀顺,等.蓄淡养鱼改良江苏滨海强度盐渍化土壤的探讨[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2,15(3):57-62.

土壤改良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暗排技术;农田;土壤改良;应用

中图分类号 S1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242-04

Research Progress on Application of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Technology in Different Types of

Farmland Soil Amendment

LI Hua

(Sh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Shanghai 201699)

Abstract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technology was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aline-alkali and waterlogged wasteland,as well as transformation of median-and low-yield farmland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The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saving land,effective salt elimination,controlling the groundwater level,and reducing the maintenance cost.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technology,summed up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issues such as determining engineering technical parameters,improvement effect and water and salt movement,and prospected of future research of this technique.

Key words subsurface pipe drainage technology;farmland;soil improvement;application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农作物安全稳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与耕地面积逐年退化之间的矛盾日趋严峻,而开发利用盐碱涝渍荒地,改造中、低产田,不仅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力,缓解人地矛盾,而且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对于开发利用盐碱涝渍荒地,改造中、低产田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生物化学改良、节水灌溉、水利改良等。暗管排水技术是国际上应用较广的水利改良措施,是通过在地下埋设有孔的排水暗管,控制地下水位,排除土壤中过多的水分,通过灌溉、淋洗等手段去除土壤中过多的盐分,并防止盐分在土壤表层聚积,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水土环境[1]。该技术具有节省耕地,排盐效果好,有效控制地下水位,减少维护费用等优点,近年来在我国被广泛应用。而由于暗管降渍排盐效果受到暗管布设模式、土壤特性、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盐渍化种类及程度等因素制约,还需考虑当地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因此其技术实施具有地域性。本文阐述了暗排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同时对我国不同类型盐碱涝渍土壤的暗管工程技术参数的确定、改良效果及基于暗排下的水盐运移特征等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该技术的研究方向。

1 我国暗排技术发展及应用概况

暗管排水是相对于明沟而言的。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普遍采用明沟排水,明排存在沟坡不稳定、沟道淤积、占用耕地、易生杂草等诸多问题。20世纪60年代,河南、江苏等省率先开展暗管排水试验,目的是为了解决农田排涝问题。此后,该技术逐渐由排水发展至降渍排盐双重功能,并作为我国改良土壤盐渍化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在滨海盐碱土、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土、苏打盐碱土、大棚次生盐碱土、涝渍地土等不同类型土壤的多个地区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研究。

随着暗管工程技术的逐步成熟,暗管铺设方法已由手工铺设发展为机械铺设,排水管材也由波纹塑料排水管取代了最初应用较广的水泥管、陶管,排水管外包过滤材料由传统的砂砾滤料发展为土工织物[2]。1999年,我国编制了《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3],对暗管排水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作出明确规范。

目前,暗排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集中在基于暗排条件下的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及模型模拟、暗管工程技术参数的确定、排盐降渍工程技术条件优化、排盐降渍效果及效益分析等问题。

2 暗排技术在不同类型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2.1 滨海盐碱土

沿海地区由于长期遭受海水侵渍,致使土壤中Cl-含量高,因而形成滨海盐碱土,其具有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土壤盐分重、土壤水盐季节性变化强烈等特征[4]。对于滨海盐碱地的暗排技术应用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起,近年来在河北、山东、江苏、上海、天津等地针对滨海盐碱良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张兰亭等[5-7]对山东粉沙壤土盐碱区1978―1984年规划设计的万亩暗排试区的规划设计、工程施工、改良效果、适宜条件等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暗排可增加排水排盐量,降低潜水位,提高土壤排蒸比,加速土体脱盐和潜水淡化,增产粮棉,防止粉砂壤土明沟塌坡,是改良滨海盐土的有效途径。魏开基等[8]于1984―1986年在辽宁盘锦轻度盐渍型水稻土区埋设泥烧瓦管进行排水试验得出结论:暗管排水比明沟排水稻谷增产9.1%~18.0%,且当埋深或间距一定时,间距小或埋管深的地块增产效果更佳。

暗排工程技术参数的确定及条件优化,特别是暗管的埋深、间距及管径的确定,是改良效果的关键。周明耀等[9]和刘 永等[10]分别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得出滨海盐碱区最佳暗管布设模式为间距15 m,埋深1.1~1.4 m。张金龙等[11]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漫灌淋洗期间排水暗管间距对滨海盐土淋洗脱盐效果影响较大,结果表明,吸水管埋设间距越小,排水排盐效率越高,且土壤脱盐较均一。

近几年,暗管埋设条件下的水盐运移模型模拟研究逐渐成为热点。运用模型模拟暗排条件下的水盐运移情况,并结合田间试验,不仅能够合理地优化工程技术参数,同时可对排水脱盐效果进行预测。张金龙等[12]把暗管排水条件下盐碱土冲洗改良水分运动视为二维稳定流,运用Vedernikov入渗方程、Van der Molen淋洗方程、水量平衡方程等推求盐碱土灌排工程改良暗管间距、淋洗定额等技术参数,提出了适应天津市滨海新区自然环境的灌排改良工程技术参数估算方法,指出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灌排时间和脱盐目标,确定合理的暗管间距,以降低综合改良成本。

张月珍等[13]运用溶质运移理论分析了脱盐标准与冲洗时间及冲洗定额之间的关系,研究了暗管工程设计参数(埋深、间距、管径)的影响因素及其理论模型,从而确定了滨海盐碱地区暗管工程设计参数,并在典型滨海滩涂盐碱地莱州市开展了实地试验。刘浩杰等[14]应用DRAINMOD模型对河北沧州近滨海暗管排水排盐试验区(暗管埋深1.2 m,间距30 m)的地下水埋深进行模拟,并对不同控制性排水方案下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进行了预测。刘文龙等[15]也应用该模型模拟黄河三角洲暗排系统排水效果,并提出“浅密型”布设模式。张展羽等[16]利用典型滨海盐碱地区实测土壤、气象、作物等资料,用DRAINMOD模型对不同排水暗管布置方案的地下水埋深进行了长序列模拟,并在模拟率定参数的基础上,用DRAINMOD-S模型对0~80 cm土壤层剖面含盐量进行了模拟。金斌斌[17]在上海市郊农场的田间排水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暗管排水条件下的土壤含水量、含盐量作为耦合变量,构建麦田水盐运移模型,同时结合非稳定流计算公式和经济效益指标,提出麦田排水暗管布局的二维非线性规划优化模型,继而确定出长江下游滨海地区满足麦田降渍脱盐标准最优布局。

谭莉梅、刘慧涛等[18-21]在河北滨海盐碱地区开展了基于暗排技术的系统性研究。包括运用GIS和RS技术,估算暗排技术实施区域耕地面积潜在增量及耕地增产潜力;针对该区域降水特征及其对暗排技术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及针对该地区的农业特点和作物限制因子,根据生态工程原理,整合适合该区域的农田生态工程技术手段,最终提出“补水―增盐―洗盐―养分流失―土壤培肥”的年周期模式。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区也引进荷兰的暗管改碱技术,开展了以暗排技术为核心,结合生物治碱、深松隔碱、蓄淡压碱等治碱方法,辅以相配套的种植模式的盐碱地改良系统工程[22]。

2.2 内陆盐碱土

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蒸发量大且干燥少雨,土壤中上升水流占优势,淋溶和脱盐过程十分微弱,因而形成具有地表积盐剧烈、盐分组成复杂等特点的盐碱土。内陆地区基于暗排技术的盐碱地改良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23],主要集中在新疆、宁夏和甘肃等地的灌区。

多位学者[24-27]开展了田间对比试验,研究结果均表明,干旱盐碱区暗排技术在排水脱盐、淡化地下水及作物增产增收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明沟排水,且暗管埋深1.5~2.0 m,间隔50~70 m为宜。虽然暗排一次性投资大,但其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清淤、方便田间机械作业、增产增收等优点,并可长期受益,且投资成本4年内可全部收回。

由于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近年来,将明、暗排水技术与灌溉技术相结合,形成“节水灌溉―排水脱盐―水资源再利用”的农田管理模式逐渐成为热点研究问题。孙建书等[28]利用HYDRUS-1D模型对不同灌排模式下土壤水盐运移进行一维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节水和常规灌溉、暗排和无排水对盐碱地的改良效果。该研究成果从盐分调控的角度,论证了在宁夏银北灌区暗排条件下实施节水灌溉的可行性。孟江丽[29]运用MODFLOW模型和HYDRUS模型对新疆阿瓦提县丰收灌区农田中的水盐运动进行模拟,分析了灌溉水量、地下水位、土壤质地等特征因素对土壤盐分、作物长势的影响,并通过完善排水系统,确定了较为合理的灌溉、脱盐和满足作物生长的用水量,以及有效的排水规划方案。代涛[30]在甘肃疏勒河灌区也进行了类似的研究。

2.3 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

松嫩平原地区由于春季干旱、表土积盐,夏季降雨集中、排水不畅等原因,最终形成苏打盐碱土。此种盐碱土不仅盐碱性强,而且透水性较差,如果仅应用暗排技术,势必会影响排盐效果。因此,必须将暗排技术与其他土壤改良技术相结合[31-32]。

王 涛等[33]将暗排技术与土地深松相结合,在管理模式一致的条件下,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暗排条件下,土地深松处理能提高土壤的渗透性,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且深松0.6 m的处理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最好。安丰华[34]研究了不同埋深和间距对苏打碱土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暗管埋深0.8 m、间距5 m的处理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最好。李明敏[35]研究了基于暗管和深松条件(埋深0.8 m、间距5 m、深松0.6 m)下MM、OSJF、K-OS、PT等4种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及水稻生长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4种改良剂均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紧实度,增大土壤渗透性,有利于苏打盐碱土的改良。王 涛等[36]监测了暗管改碱水稻示范区2011―2012年间地下水位、pH值、电导率、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等指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得出了暗管能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而且随着暗管洗盐排碱及种稻的进行,地下水pH值、电导率、总碱度、钠离子吸附比等指标呈现下降趋势,地下水水质逐渐改善的结论。

2.4 涝渍地土壤

涝渍地是由于地势低洼所导致的常年或季节性滞水的低产农业用地,其土壤具有湿黏、温度偏低、缺乏有效养分、含还原性有毒物质等特点,且地下水位较浅,作物生长受到抑制[37]。我国涝渍土壤的暗排技术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在湖北、广东、广西、安徽、上海等渍害严重地区。

多位学者[38-41]开展了田间排水降渍效果试验研究,结果均表明:应用暗排技术可降低地下水位、加快降雨过后的地下水回落速度、提高土壤温度、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排出含亚铁离子和硫离子的毒水,从而使水稻、小麦、棉花等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关庆滔等[42]指出由于黏土类渍害土壤具有胶体含量高及随含水量变化产生干裂膨胀的特点,因此不能单纯依靠暗管排水,还应当利用其失水干缩的特性,将暗排技术与湿润、露田、晒田等田间管理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改土目的。

考虑到排水降渍要求,水、旱作物种植种类及土壤黏重程度的差异,各地区暗管的埋深、间距有所不同。张思农等[43]运用田间经验数据和理论公式方法,同时考虑工程成本,得出上海郊区的青紫泥水稻土最合理的暗管埋深和间距分别为0.8~1.0 m和15 m。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稻田排水暗管埋深为0.6~0.8 m,间距14~20 m。湖北省四湖流域根据当地特点,并按水旱轮作模式设计方案,采用排水暗管埋深和间距分别为0.8~1.0 m和16 m[44]。

许多学者证实了暗排技术可加快降雨过后的地下水回落速度,但也加剧了化肥和养分的流失。张瑜芳等[45]在湖北江陵的丫角试验站和上海市青浦农田水利试验站进行了淹水稻田在排水条件下氮流失试验,研究表明:暗管水中氮素流失主要为NH4+-N,排水和施肥量增加均会导致氮流失量增加,特别在施肥1~2 d后,而无施肥期间氮素流失量较低。因此,渍害田暗排需做到合理控制施肥后的排水时间和排水量,减少肥料流失对水环境的污染[46]。刘培斌等[47]在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排灌试验站的试验结果表明,稻田施肥后7 d内按10 mm/d的排水强度连续排水,第8~15天停止排水,此后按正常排水强度排水,这样可以省水、保肥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最小。可应用暗管控制排水方式,通过在排水出口处安装控制装置增加或减少排水量,减轻由农田过度排水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也是近年来暗排技术的研究热点问题[48]。

2.5 设施盐渍化土壤

由于温室、大棚等设施栽培条件下的土壤缺少雨水淋洗,土壤温、湿度及通气状况较特殊,加之设施栽培高集约化、高复种指数、高肥料施用量等特点,导致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产生[49]。目前,对于温室大棚等设施应用暗排技术的研究报道较少。

张 洁等[50]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的方法,研究暗管排水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埋设暗管可降低土壤的EC值和体积质量,而使总孔隙度升高;番茄单果质量和产量均提高;埋深和间距分别为0.7 m和8 m的布设模式土壤盐渍化改良效果优于0.4 m和6 m的布设。张瑜等[51]也通过对比试验的方法证明了暗排对改善番茄外观和品质的作用。周复雄等[52]对控制排水2个月后的大棚土壤盐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脱盐量与地下水埋深呈正相关,随着控制深度的增加,地下水埋深增大,土壤盐分脱减量变大。

陈 林等[53]在田间试验的基础上,应用水管理软件DRAINMOD 模拟各种大棚农田水管理措施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采用常规灌溉和暗管排水的基础上,在高温多雨时节揭棚淋雨并控制排水,是比较理想的设施土壤改良措施和水管理方案。他们还应用DRAINMOD软件,以SEW30、0~60 cm土层盐分脱减率及排水量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暗管控制排水深度及灌水量模式的土壤改良效果,分析研究地不同降雨水平年的水管理措施[54]。结果表明:丰水年,以排涝为主,控制排水深度在0.8 m,无需加大灌水量;平水年控制排水深度在0.5 m,无需加大灌水量;枯水年控制排水深度在0.5 m,需加大灌水量10%来淋洗土壤盐分。

3 暗排技术发展方向

由于暗排技术具地域性特征,各地区的排盐降渍需求各不相同,因此不宜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但可按土壤类型分类,结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制定具有地区适宜性的暗排及相应配套技术的技术标准和实施规程。

虽然多地区开展了针对基于暗排技术的排灌模式研究,但将暗排技术与其他耕作制度整合,形成排灌技术及耕作制度相配套的农田生态工程技术体系的研究刚刚起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形成与暗排技术配套的耕作制度和灌溉模式,同时考虑降雨、地下水的季节性规律,以及技术实施的可持续性等问题,切忌造成水环境的污染,最终实现作物生长与土壤水盐变化耦合,以达到改良土壤、增产增收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王洪义,王智慧,杨凤军,等.暗管排盐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2,24(5):1-4.

[2] 迟道才,程世国,张玉龙,等.国内外暗管排水的发展现状与动态[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3):312-316.

[3] SL/T4-1999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4] 韩立朴,马凤娇.基于暗管埋设的农田生态工程对运东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原理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80-1686.

[5] 张兰亭.山东滨海粉砂壤土盐碱地区暗管排水试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J].灌溉排水,1986,5(3):34-43.

[6] 张兰亭,李龙昌,孙香英.暗管排水改良滨海盐土及其效果分析[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2(2):6-10

[7] 张兰亭.暗管排水改良滨海盐土的效益及其适宜条件[J].土壤学报,1988,25(4):356-365.

[8] 魏开基,吴芝成,韩宏孺,等.滨海盐溃土稻田暗管排水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5,26(2):56-58.

[9] 周明耀,陈朝如,毛春生.滨海盐土地区暗管排水系统布置模式的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2000,21(3):34-38.

[10] 刘永,王为木,周祥.滨海盐土暗管排水降渍脱盐效果研究[J].土壤,2011,43(6):1004-1008.

[11] 张金龙,张清,王振宇,等.排水暗管间距对滨海盐土淋洗脱盐效果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9):85-89.

[12] 张金龙,张清,王振宇.天津滨海盐碱土灌排改良工程技术参数估算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8):52-55.

[13] 张月珍,张展羽,张宙云,等.滨海盐碱地暗管工程设计参数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30(4):96-99.

[14] 刘浩杰,刘宏娟,谭莉梅,等.近滨海盐碱地暗管排水条件下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模拟[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87-1692.

[15] 刘文龙,罗纨,杨玉珍,等.黄河三角洲暗管排水系统排水效果模拟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24(1):30-34.

[16] 张展羽,张月珍,张洁,等.基于DRAINMOD-S模型的滨海盐碱地农田暗管排水模拟[J].水科学进展,2012,23(6):782-788.

[17] 金斌斌.长江下游滨海地区暗管降渍脱盐技术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1.

[18] 谭莉梅,刘金铜,刘慧涛,等.河北省近滨海区暗管排水排盐技术适宜性及潜在效果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73-1679.

[19] 刘慧涛,谭莉梅,于淑会,等.河北滨海盐碱区暗管埋设下土壤水盐变化响应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93-1699.

[20] 马凤娇,谭莉梅.河北滨海盐碱区暗管改碱技术的降雨有效性评价[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19(2):409-414.

[21] 韩立朴,马凤娇,于淑会.基于暗管埋设的农田生态工程对运东滨海盐碱地的改良原理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12):1680-1686.

[22] 彭成山,杨玉珍,郑存虎,等.黄河三角洲暗管改碱工程技术试验与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6.

[23] 胡明芳,田长彦,赵振勇,等.新疆盐碱地成因及改良措施研究进展[J].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10):111-116.

[24] 刘子义.暗管排水技术在新疆干旱重盐碱地区的应用[J].新疆水利,1993(3):11-19.

[25] 姚中英,赵正玲,苏小琳.暗管排水在干旱地区的应用[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5,17(2):76-78.

[26] 孟凤轩,迪力夏提,罗新湖,等.新垦盐渍化农田暗管排水技术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1,30(1):106-109.

[27] 万声淦,沙金煊,董峰,等.宁夏银北灌区暗管排水关键技术的引进[J].水利水电技术,2002,33(7):57-59.

[28] 孙建书,余美.不同灌排模式下土壤盐分动态模拟与评价[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4):157-163.

[29] 孟江丽.水盐和排水系统的模拟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4.

[30] 代涛.西北干旱区水盐动态模拟及排水优化模型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31] 杨明,田静,高玉山,等.辽河平原盐碱地改良现状及展望[J].辽宁农业科学,2012(2):51-54.

[32] 李凯,窦森,张庆联,等.暗管排水技术及其在苏打盐碱良上的应用[J].吉林农业科学,2012,37(1):41-43.

[33] 王涛,安丰华,窦森,等.暗管条件下深松对苏打草甸碱土理化性质的影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34(5):545-552.

[34] 安丰华.暗管排水改良苏打碱土技术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35] 李明敏.暗管条件下施用改良剂对苏打碱土性质及水稻生长的影响[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36] 王涛,窦森,张玉广.大安市暗管改碱水稻示范区地下水位与水质变化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34(6):645-649,666.

[37] 艾天成.涝渍地土壤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38] 刘森荣,何建平.山区冷烂田采用多孔波纹塑料暗管降渍效果初探[J].上海农业科技,2006(3):124-125.

[39] 柳先进.利用暗管排水治理山区渍害田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12):58-61.

[40] 邵孝侯,王靖波,朱成立.暗管排降对小麦养分、干物质、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河海大学学报,2000,28(5):16-20.

[41] 章嘉慧,陆丰年,黄平,等.暗管排水治理渍害低产田效果研究[J].广西农学院学报,1991,10(2):35-42.

[42] 关庆滔,言鸽.四湖地区渍害低产田排水改良研究[J].灌溉排水,1987,7(3):1-8.

[43] 张思农,毛志荣,刘心奎.地下暗管排水工程沟深沟距的研究[J].上海水利,1990(1):17-22.

[44] 梁世炎,雷新美,蔡志文,等.暗管改造渍害型低产田的方法与效果[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4):14-15.

[45] 张瑜芳,张蔚榛,沈荣开,等.淹灌稻田的暗管排水中氮素流失的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1999,18(3):12-16.

[46] 朱建强,潘传柏,郭显平.涝渍地暗管排水示范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12(1):88-92.

[47] 刘培斌,程伦国.排水条件下稻田中氮素运移转化规律的试验研究[J].农田水利与小水电,1994(1):15-18.

[48] 王少丽,王修贵,丁昆仑,等.中国的农田排水技术进展与研究展望[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1):108-111.

[49] 常婷婷,张洁,吴鹏飞,等.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4):449-452.

[50] 张洁,常婷婷,邵孝侯.暗管排水对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改良及番茄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3):81-86.

[51] 张瑜,周卫明,许淼.暗管排水对番茄生长与品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128-131.

[52] 周复雄,吴伟峰,孙怀卫,等.控制排水对大棚土壤盐分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0,29(1):14-18.

[53] 陈林,王修贵,孙怀卫.防治大棚土壤盐碱化的水管理方案[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2,32(5):11-15.

上一篇:地质学学科评估范文 下一篇:生物防控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