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32:09

土壤的知识

土壤的知识篇1

1 土壤物理学课程的特点

土壤学研究主要分为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两大类。土壤物理学是土壤学的一个分支,且研究历史悠久。土壤是一种成分复杂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土壤是由三相物质组成的复杂团聚体,土壤物理学则是研究组成土壤的三相物质(固相、液相、气相)的物理运动规律。故土壤物理学广泛涉及物理学、水力学、数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基础知识。土壤物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土壤颗粒、土壤结构和土壤水的运动规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是以气象在各行业应用为研究领域的学院,其前身是农业气象学。土壤作为大气与地面接触的重要环节,是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的重要载体,学好土壤物理学对应用气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农业微气象是农业气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中水汽热的组成对农业微气象有着重要影响。总而言之,土壤物理学课程对应用气象专业学生开展深入的基础研究,明确物理过程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2]。

大田实验是应用气象等一些农业类专业必要的研究手段,作物在田间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学习土壤物理学可以让学生明确农田土壤质地、土壤类型、土壤干容重、土壤饱和导水率等基本土壤参数,这些参数在科技论文写作中是基本的试验地背景资料,当前很多科技论文不注重试验地背景资料的介绍,尤其是一些中文期刊。实验数据可重复,详细可靠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严谨科学态度的基础。土壤物理学的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了解如何测定或者获得土壤背景参数,为科技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3-4]。

2 土壤物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校应用气象学院土壤物理学学时不足,现有的教学内容过于深奥,学生学习以气象专业为主,土壤物理的深奥公式学生很难听懂,也很难应用于实践,这是我们应该改革的重要内容。

土壤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由于种种原因,本课程只有理论讲解,没有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的开展上困难重重。实验器材短缺,虽然具备个别土壤物理学实验的开展条件,但限于教学规定学校管理等方面原因,还是很难实施。实践教学经费也基本没有,实践教学更是无从谈起;土壤物理学实践教学实验应为小班教学,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但于此同时,教师的工作量也会加大。实践教学应提供土壤物理学实验场地,有足够大的试验台给学生开展实验。最后,实验区土壤样本少,最好能到其他地区多搜集一些土壤样本,为学生实验提供素材,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土壤物理学课程的认识。

3 土壤学课程教学的变革措施

3.1 合理选取教学内容

针对应用气象学专业特点,土壤物理学学时有限,所以要讲授传统土壤物理学上所有内容不现实,也没有必要,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应用气象学领域相关的土壤物理学课程的特点和重点。

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有如下措施:首先,明确应用气象学相关的土壤物理学重点内容,包括土壤物理学概念,土壤的粒径组成,土壤的三相组成,土壤质地的分类及确定方法,土壤特征曲线等基本物理参数的概念,意义及测定方法。随着技术的进步,测定方法有了哪些革新,可以提高效率。其次,土壤中的化学、微生物、溶质方面的知识是土壤化学方面的内容,但土壤溶质运移属于土壤物理的范畴,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自学,自己查阅文献,并能制作幻灯片讲给其他同学。再次,加强实验课的开展,实验课对土壤物理这门课程尤为重要,通过土壤物理实验,学生可以对理论知识更加了解,并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故需要在32学时中拿出8到10个学时开展土壤物理实验教学,并合理安排实验内容,如土壤质地类型的测定实验,土壤水分测定实验,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试实验等要重点开展。通过以上理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实践课程选取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保证了土壤物理学课程基本理论的讲授和巩固,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2 选取合理的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的优化是课程的灵魂,教学方法的选取则是教学内容能否发挥其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应用气象类专业土壤物理学课程特点,重点集中在土壤基本的物理参数,水、气、热的转化上,在这些部分要多与专业结合起来讲授,学生更喜欢学习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这与他们今后的就业或科研紧密结合。土壤物理学有许多的假设,讲这些假设的缘由一一讲来学生可能兴趣不大,但实际生活中土壤物理的应用有很多,如常说的反滤层在花盆中的应用,将反滤层的设置,基本原理,用途给学生讲清楚,学生们还是很爱听讲的,与实践相结合也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趋势。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中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如果能将一些涉及土壤物理的小实验搬到课堂上,相信学生会更喜爱这门课程。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理论知识讲好,还要结合课堂效果来适当引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讲授的效果。例如,讲一段理论知识后要引入现在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学术论文材料中的实验部分中涉及到土壤部分,一定要介绍土壤的参数,这是一直科学严谨的表现,这样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很多同学还不清楚如何查阅参考资料,可以适当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各个著名数据库的使用,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除了以上一些方法,还应该多提问,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如果不能当场回答则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下一次课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答案介绍给所有的同学听,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又能熟练掌握理论知识,锻炼学生们查阅文献,言语表达能力。总之,所有的新颖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将枯燥的知识顺利的教授传递给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这样学生才会激发兴趣,学习才会有主动性。

3.3 课程考查方式的改革

以前课程基本是考试,包括名词解释、选择、简答、计算或论述,随着教学的深入,对于应用气象系的学生来说,土壤物理学并非主干课程,最终的考核除了平时成绩外,实验部分可以用实验报告的形式来完成,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弄清楚,并能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是最理想的状态;课堂讲授部分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去查阅文献,制作幻灯片,在老师的指导下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交流,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展示给大家,不仅可以掌握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4 结语

土壤的知识篇2

关键词:土壤地理学;教学内容;实验;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3-04-158-02

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地理学、环境科学、地球化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属于高等师范院校自然地理与环境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与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土壤圈圈层特点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土壤的基本特征、形成演化及土壤剖面形态特征以及土壤野外描述,不同空间的土壤分布规律,土壤景观的认识以及土壤系统分类等基本知识[2]。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土壤资源、土壤资源的变化以及人类影响下土壤资源的演化趋势进行预测。

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土壤地理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来学习,包括理论与实验实习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土壤学基本概念的学习,如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形成、分类体系等,接着是土壤的地理分布规律的学习。在试验实习部分主要涉及到土壤的李欢分析手段与方法以及土壤野外调查与制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总的来说土壤地理学教学、实验、实习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也是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学地理教学以及组织学生进行第二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的能力。土壤地理学的实验、实习也为日后学生从事研究生工作、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今社会需求不相适应[3] 传统的土壤地理学教学内容陈旧,应与当前社会需求相适应。随着科研的不断提升,土壤方面的热点问题不断涌现,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问题、最新的研究方法应及时补充到大学教材中去。这样才会达到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如土壤碳库变化、古土壤解译古气候、土壤中碳氮元素循环等。

1.2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多是采用老师教授,学生听的方式[4]。尤其是在大学授课当中,两节课的大课所涵盖的内容多、知识量大,学生很难对课中所讲解的内容全盘理解和接受。并且在讲授过程中,土壤地理学的一些理论,如土壤发生学原理、土壤分类体系等,比较枯燥、乏味,很多学生对于空洞乏味的讲授毫不感兴趣,缺乏兴趣,以致学生不爱听课,或是听课当中开小差,玩手机现象较多。针对这一现象,土壤地理学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增加实习授课,在实习过程中讲授理论。如土壤剖面的观察,让学生亲自参加土壤剖面的挖掘过程,并且讲授挖掘剖面所要注意的事项,如挖掘剖面方向的选择,要大致计算好太阳角度的变化,计算好剖面挖掘的时间,这样才会使得剖面挖掘完给土壤剖面照相才不会有阴影。让学生在参与土壤剖面挖掘的过程中,随着挖掘的难易程度就能感受到土壤的硬度,对剖面挖掘好后土壤层次的划分打下了基础。若只是在课堂中采用土壤剖面照片进行讲授,学生很能理解土壤的结构、颜色、质地等,在野外实习中,通过学生自己亲自挖取土壤剖面,在剖面中讲授土壤相关的物理性质,学生会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为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验仪器缺乏 目前各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3个项目。分别是物理性质的测定,如容重、水分、土壤颗粒组成的测定以及土壤pH的测定。而关于土壤地理学中的实验例如土壤氮、磷、钾、有机质等传统实验都没有开设。而大多数师范院校在开设地理科学专业的同时,配备的实验课非常少,远远不能满足土壤地理学实验的需求。因此,师范院校应该在土壤地理学仪器购置时,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力度,比如建立一个土壤地理学实验室,不仅可以满足传统教学的需求,对于学生日后做毕业论文,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平台。

2.2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

2.2.1教学模式 目前大多数院校开设的土壤地理学实验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方法、步骤去做,都可以完成,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缺乏自己思考的空间,缺乏对学生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5]。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被动的记忆、被动的接受知识,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因此,应该除了传统土壤地理学实验项目的开设以外,还应增加探究性实验,例如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养分状况对比研究、不同区域土壤结构分析等,使得学生在掌握实验分析的同时,去设计整个实验的设计过程,初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

2.2.2 实验的前期准备 前期的实验器材以及实验药品的配置,都是实验员准备,学生完全不知道药品怎么配,尤其是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分析化学的基础,缺乏对药品试剂配置的基本能力[6]。但是土壤地理学侧重土壤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只有学生之前了解样品采集地的地理发生、发育环境,才能对实验所做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用老师准备好的实验样品,学生就不会对样品采集地的环境有所了解,学生就会对所做的数据凭空分析,造成一定的误差。因此,在开设实验分析项目之前,让学生参与样品采集的过程,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以及药品的配置。

2.2.3 实验考核方式 学生完成实验后,大多数都是抄写实验报告,而我们的考核方法大多是以学生抄写的实验报告作为打分的依据。并且实验过程中,都是小组的形式,很多学生不动手,不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应把实验的考核等同与基础理论课的考试,不能对实验课的考核流于形式,确实有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不够或者实验过程中不参与的,可以给予挂课或者不合格处理,下学期继续补考。这样有了严格的实验考核机制,学生才会重视实验。

2.3 缺少研究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与技能,比如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技能的训练等,但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创新精神的锻炼确有着明显的不足。研究性实验可以围绕当前土壤地理学的科研热点,引导学生选题、进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最终使得学生学会研究成果的表述[7]。这样一个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去学习。

3 组织好土壤地理调查实习

土壤地理学属于交叉学科,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在平时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只接受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的教育,对土壤类型的认识,土壤剖面的观察,仅限于图片,很难对土壤地理学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首先在野外实习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土壤剖面,这个土壤剖面要让亲自参与挖掘过程,要在老师的严格指导下,按照专业的标准,挖取标准的剖面。其次,要划分土壤发生层次,土壤发生层次要依据土壤颜色、质地、结构、水分、新生体等进行划分。接着要按照野外土壤剖面描述手册的要求,对土壤发生层的各层次进行描述。最终采取土壤样品。这样一套土壤地理学的剖面描述、观察、采样,学生全程参与,不仅掌握了土壤地理学理论课中很多难理解的知识,而且学会了土壤样品的一种采集方法。在实习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简单的野外工具做室外实验,如利用稀盐酸看土壤样品是否有气泡冒出,进而推测该样品是否有碳酸钙的存在。

我们可以开展一些特色的教学实习,如结合伊犁本地特色,伊犁气候、水资源丰富,是盛产苹果的区域。我院地理科学专业还可以与当地林果业相关部门合作,通过老师的指导,开发一些无公害苹果、树上干杏、桃等,从而理解这些无公害生产需要怎样的土壤条件,从而使学生掌握野外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

4 实验与实习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大多数院校开始的土壤地理学实验课程,实验分析中所需的样品都是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学生没有参与前期样品的采集过程,或者说分析的样品与后期野外实习采样的样品不是同一个样品。这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所得到的数据分析中,很难对土壤所处的地理环境很好的把握与理解,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差,因此,应把学生在野外采集的样品作为室内分析实验的样品,从而为分析结果提供准确可靠的保障。

总之,土壤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学习自然地理学的基本专业知识,只有安排好教学、实验、实习,使得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初步的科研思维,为以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天杰,郑应顺,王云.土壤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朱鹤健,何宣庚.土壤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房莉,余健.对土壤地理学传统教学方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11(31):99-100.

[4]华珞,王学东.关于 “土壤地理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3):44-47.

[5]李粉如,段立珍,张永峰.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2):207-209.

[6]李春红,冯维波.地理专业《土壤地理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0(30):198-199.

[7]衣华鹏, 张鹏宴.土壤地理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93-94,97.

土壤的知识篇3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是通过在不同的陆地生态系统进行土壤取样,对土壤生物和环境指标监测。在野外实习中,学生们在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土壤中取样,在对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进行物种调查和观测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地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从而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紧密联系。土壤取样是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的重要步骤,通过对土壤剖面的认识,结合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调查,学生能够理解土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认识土壤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使学生有机会把植被—土壤—大气各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联系起来考察,对生态学研究热点问题如温室气体的排放、碳循环和氮循环等有了更为深入细致的理解。生科类本科学生通过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能够把实验室室内实验与野外调查取样结合起来,从而树立生态系统整体认识观念,对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逐渐成为大学本科生态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生态素质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的内容与方法 

土壤生态学是土壤学、生态学、地理学以及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土壤生态学这一学科特点出发,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土壤生物与土壤结构、土壤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生物与生产力、土壤生物与生物防治等。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强调应用整体与局部结合的方法论,重视土壤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结合的思路,通过野外实习观测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对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改变过程,探索从根本上改善与维持土壤生产力的方法。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主要包括土壤生物的调查和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监测。土壤生物可分为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两大类。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类群,利用磷脂脂肪酸检测、微生物纯培养、微生物生物量熏蒸测定等不同方法对土壤微生物进行分析。土壤动物包括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通过显微镜观察对土壤中肉眼看不见的原生动物和线虫等进行分类鉴定。野外实习样本的观测训练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使本科学生对土壤生物有了具体形象的认知。同时,实验室室内实验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监测,包括土壤pH、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土壤速效氮、土壤总磷、土壤速效磷等指标,做到较全面地观测对土壤生物影响的环境指标。野外实习和实验室室内实验的结合使学生从生态系统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在野外试验和室内操作过程中培养了生态感。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也关注人类活动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人类活动会影响到土壤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相互作用,改变土壤生物主导的生态过程。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引导学生观察人为干扰下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探索适宜的土壤管理方法以利恢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中学生有机会观测到土壤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生态过程的驱动因子和土壤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生态功能。野外实习把土壤生态过程与土壤生态系统格局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从宏观和微观多角度理解生态过程和格局之间的关系。 

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紧密结合当地生态系统管理的需求,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科研工作开展生科类本科学生的野外实习工作。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其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过渡特征,是许多物种分布的南北分界。当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为本科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保障。在土壤生态学野外实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当地生态定位研究站的科研工作,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壤生态学基本知识,强化土壤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野外实习把多学科交叉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方法在学生的身体力行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土壤的知识篇4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水体损失; 土地保育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应考虑的问题,究竟是一些什么问题呢?由于人们对水土保持概念理解的偏差,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治土体损失的机械固定,仅仅限制在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没有意识到防治水体损失方面的保持利用,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不考虑植物侵蚀和化学侵蚀等。

要讨论这些内容的不合理问题,首先得搞清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1水土保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由水土保持的概念看来,要弄清水土保持的内容,还必须弄清水土流失的定义。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根据一些学术专著,它的意义也是比较明确的: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然而什么又是土壤侵蚀呢?土壤侵蚀是国际通用的土壤学学术用语,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机构对此定义大致相同,即水、风、重力等作用下土壤的流失。国内定义是指土壤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当然,随着人们对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土壤侵蚀、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正如土壤侵蚀从最初的由于水力或风力作用引起的土地表面物质的移动,逐步发展到土壤在内外因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水土保持概念也由初期的土壤保持发展为今天的水土保持并举,从单一强调土壤侵蚀引起土地生产力退化到同时强调土壤侵蚀环境与全球生态环境的联系,如水土流失与水环境的联系,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等,即水土保持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停留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的水土资源,而是任何在内外力(如水力、风力、重力、人为活动等)的作用下被分散、剥离、搬运和沉积的水土资源,水土保持的内容已不只是防治水土流失,而是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良好生态环境。

由此看来,水土保持涉及的内容除了防治水土资源的流失外,还赋予了利用水土资源,绿化美化环境等。其中,防治水土流失涉及防治土地荒漠化、防旱保水等内容,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涉及了植物侵蚀、化学侵蚀,慎重考虑工程措施等内容,绿化美化环境则涉及了植树造林,慎重使用复垦措施等内容。总之,水土保持已不是最初的水土流失防治,即采取措施简单地把水土资源固定在某一个区域。

2问题根源的解析

前面已经说了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我想最根本的是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而没有意识到水土保护的根本目的。现结合前面给出的概念来解析这些问题。

2.1仅把“保持”理解为“保护”

保持含义不仅限于保护,而是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由于一部分人把水土保持单纯地理解为水土保护、土壤保护,甚至与土壤侵蚀控制等同起来,没有意识到土壤的改良以及土壤合理利用于农、林业生产,即没有考虑到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在方案设计的时候,仅着眼于防治土体的损失,进行机械地“固定”处理,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从字面上理解植物措施。

2.1.1没有着眼于提高土地生产力。有人认为,用工程措施可以把土壤很好地圈定在某一空间范围,这样处理后基本不会发生土壤侵蚀的现象。有的就是忽视植物措施对土壤的改良功能及其对荒漠化的防治功效,在方案编制中忽视植物措施,至少不对石料场、石渣场采用植物措施,加速了该区域土地石漠化、荒漠化的进程。也有人在方案编制中不是先考虑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土地熟化,而是随意采用复垦措施,使土地越垦越穷。相对次要一点的是,在方案中没有提及风力的扬尘等对土地的沙化。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提高土地生产力呢? 因为他们只知道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不知道中国仅有10.20%的土地面积适于农业,37.10%适于畜牧,且风与水冲刷严重。因此必须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从提高土地生产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把弃渣场设置在农田的方案也是不可取的。就算弃渣在水土保持措施处理后,能够使土地生产力提高到以前农田状况下的水平(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但弃渣场本身占压了肥沃的土壤,让其退化,变得难以利用。据科学测算,自然风化1cm表土层需要400年时间,而风化成30cm耕作层,则至少需要1.20万年。但破坏这1.2万年才风化成的耕作层,却只需一朝一夕就完成了。这是一种资源在时间上的巨大浪费。因此,强烈反对占用农田不经处理就用作弃渣处理场地处理弃渣的方案。

2.1.2 对绿化、美化环境认识浅薄。由于没有意识到绿化、美化环境,一部分人没有考虑植物措施,或乱用植物措施,或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等。总的说来,是对绿化、美化环境的认识没有深入。 没有考虑植物措施的人完全没有考虑水土保持的绿化、美化这一部分内容。在方案设计中,不在乎植物措施,认为在工程措施的防护下,已经能够达到防治目标,采用植物措施纯属多余。

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植物间的互生与对土壤肥力的竞争,只知道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不知道一些植物在人为作用下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即植物侵蚀)。要么是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之间的关系,对各树种不进行优化配置;要么乱用植物种造林,使得外来物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

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的人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他们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立地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混交造林;在简单的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造林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他们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其实,植物措施常常是和生物措施相互通用的)。

2.2仅从定义上理解,没有注意到事物的发展

早期,人们只提出了土壤保持这一概念。而今,还有很大一部分停留在这一概念上,认为只是对于水力、风力等各类因素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治理。于是,他们没有注重水体的保护和利用,没有意识到化学侵蚀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说,没有水忧患与水战略的意识。当然,这些还与水体保护的具体定义有关,因为在这一方面大家还持不同的意见:如有人把入渗作为一种水体保护措施,但有人认为,入渗到地层深处的水体已经变得难以利用。

因此,在方案编制中少了很多内容,让编制方案的根本目的落空。没有了 “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这一内容,好多东西也就空荡起来,更别说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了。个人认为,水资源的保持要从水资源的利用、便于利用出发,做好库存,同时进行防污染处理。

3对今后方案编制工作的建议

土壤的知识篇5

一、把握教材

靠教师讲解书本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结论,绝对不是科学教育。但教师也不能忽视教材,要运用书本提供的知识背景,加强对教材不同章节内容间的脉络联系与有机衔接,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如《土壤与生命》这节课,在户外土壤采样时,被周围许多神奇有趣的小生物所吸引,教师可以在坚守探究主题的同时,结合教材中下节课《植物的一生》所需要问题,抛砖引玉,将一些较常见的易识别的生物资料整理出来,构建“先行组织者”,为后续章节做好准备。基于对教材的通整理解,深化了学生对土壤的认识,培养了探究发现的能力,激发了热爱家乡热爱大美祖国的情感,有力促进了教育目标的达成。

二、掌握学情

教师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教师对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深入了解、对学生知识储备的精准把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科学素养的养成。目前苏教版科学课的开设范围是3―6年级的孩子,虽然抽象思维能力呈逐渐上升趋势,但对科学现象的认识仍以感性认识为主,探究的水平和质量都存在问题。教师要紧抓这些特点,把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结合实验探究活动,运用直观教具与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爱上科学,学好科学。仍以《土壤与生命》为例,小学生虽然对土壤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多,但好奇心强,探究的热情高涨。针对此特点,笔者事先让学生观察自己住所附近的土壤,看看土壤里有些什么?土壤上面长了些什么?长势如何?能不能带给大家分享分享?……有了这些铺垫,课堂探究时有物有情,土壤采样各不相同,课堂也活泼多样了。针对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尚不完备的特点,不强制学生的试验记录,而是将重点放在探究的热情与过程上,对探究中的疑问,技巧性留下悬念,在学生心中埋下好奇的种子,让学生爱上科学,学好科学。

三、组织教学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要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何作用。苏教版科学的内容多样,涵盖了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三大领域的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有科学探究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科学课堂的设计就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年级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章节的内容做好衔接,以便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三年级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继续发展着,同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在增强中。基于此特点,笔者在《土壤与生命》教学时,带学生到学校近郊荒地上,让学生亲手采集土壤样品,用“看、摸、捻、嗅”等方法观察土壤里有些什么,指导学生认识腐殖土及其形成过程,亲手制作肥料袋,采集腐殖土,为下一单元《植物的一生》中植物的种植做好材料准备。

教学活动开展时,要有效应对实验中的意外情况,解决派生问题,如针对比较实验时壤土、黏土、沙土的保水性都较强的反常现象,激发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等手段,探寻原因,在探究中增加了对土壤的认识,加深了对家乡历史的了解,培养了对土壤的亲近感与对美好家园的热爱。

四、准备器材

科学课器材准备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科学探究的活动效率。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小学科学实验装备这块十分重视,配备积极充分,给科学教学特别是乡村小学带来了便利。不过在平时教学中,上级部门提供的器材也未必完美,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本校本地实情,自创或改进实验器材。教师也要鼓励学生e出心裁,自制实验器具,告诉学生不要只把实验室里的那些仪器定视为实验器材,生活中只要能为实验而用的物品,生活中的玻璃瓶、手机、鸡蛋、镜子、土豆、萝卜、种子、垃圾袋等亦可应用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五、提升素养

土壤的知识篇6

【关键词】土壤与植物营养 素质教育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03-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及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急需大批高素质科技人才投身其中,高等院校作为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为不断提供高科技人才提供保障,因此,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任务。为了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保障高等教育的教育成果,教学仍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则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也是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1、2]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使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优质教育,其实质在于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使学生身心两方面的潜能都获得开发与提高,因此,要求教学所涉及的各个因素都作出新的调整。高等学校必须在教学体制和运作上不断改革,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展开教学活动,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因此,怎样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校的培养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就成为每个教育人关注的热点问题。

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是农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点。目前是我校农学、园艺、植保、草业、植科、设施等专业的必选基础课程,每年修读该课程的人数高达400余人,学生受益面广、影响大。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内容包括两大部分,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生长基础及水、肥、气、热等生长条件,植物营养则掌控了植物的生活习性及植物高产、优质、高效的具体途径。土壤部分理论性强,为植物营养部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植物营养部分实践性强,进一步巩固了土壤部分理论知识。为了适应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们进行了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建立面向素质教育的教学体系

1.设立科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其教学目标必须面对农业生产的实际,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①培养学生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求实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这需要教师用渊博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和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感染、熏陶学生。②培养科技型、创造型及复合型人才。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讲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时,要适当联系相近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善于思考和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对土壤和植物营养研究和技术应用领域作广度和深度探索,培养学生科学灵活的思维方法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教学目标:①基本掌握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水气热状况、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的发生、分布、分类及我国主要土壤类型的概述和陕西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性及改良利用方向,了解土壤的培肥、土壤的污染和治理、土壤生态及保护。②了解植物营养的发展动态,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营养功能,植物营养元素缺乏与过剩的主要症状。掌握植物根系和叶片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分配、同化与再利用,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氮磷钾肥、中量元素肥料、复混肥料及固体废弃物的性质与合理施用,施肥对环境及农产品品质的影响。③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土壤、植物及肥料的基本分析技术和土壤类型的调查及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土壤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传授的同时,还应加大本学科研究的热点和最新进展的介绍,此外,还应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此课程主要是面向本校植保、农学、植科、园艺、草业、设施等专业而设,由于专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个较大的难题。因此,在深入分析上述几个专业对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每个专业不同的特点强化专业特色教学。如对植保专业讲解叶面施肥的影响因素时,应让学生联想喷施农药的影响因素;对园艺专业可介绍肥料调控花期、花色;草业专业可介绍草坪施肥等,使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执行严密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来进行,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突出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增强实践环节,并可将应用能力的培训结合教师的科研任务来进行。

二、运用加强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改革土壤与植物营养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是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展与更新,现代化、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势在必行。

首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多使用“为什么”、“怎么理解”、“表现在哪里”等语言,同时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适当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在教学中应随时补充一些土壤与植物营养学国内外研究动态,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性。问题情境主要是指与问题有关的事实、现象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由讨论,敢于质疑、争辩。

再次,可采取讨论式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活跃,因此,在讨论中应让学生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一方面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知识运用、团队协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得到锻炼,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2.强化土壤与植物营养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土壤与植物营养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措施。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目的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除实验和实习外,学校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三下乡”等活动,都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更能增强学生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课堂讲授作物营养失调症状时,鼓励同学到田间采集典型样品或拍摄图片,或把宿舍养花时出现的典型症状直接搬到课堂,让学生充当“医生”给植物看病,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而且还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3]

三、设立面向素质教育的考核标准

成绩考核是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同时考核结果作为信息反馈给学校和教务部门,作为评估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都有重要的作用。另外,课程成绩的评定方法是否客观和科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因此,课程成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理论考试,还应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及评价。在教改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课程考核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改革。首先,通过闭卷考试来考核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理论体系,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否则根本谈不上应用。试题内容的覆盖面要广,一般要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80%以上。通过闭卷考试可了解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其成绩占总成绩的70%。其次,通过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来考核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在班级的出勤率,迟到、早退等现象以及课堂答问情况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教育和教导学生良好的集体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这部分考核占总成绩的10%。再次,通过学生的实验技能来考核动手实践能力。由于该门课程强调实践应用,其实验课课时占总课时的33%,故必须将实验技能作为总考核的一部分,才能引导学生重视实验课。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是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操作技能综合考试相结合,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四、强化素质教育的手段和途径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将教学、科研和生产相结合,一方面是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的有效、科学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围绕生产实践选取科研课题,把专业知识、实用科技和推广项目等灵活应用到具体生产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也锻炼提高了自己组织教学、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的能力和水平。另外,教师在科研活动中可以吸收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不仅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而且带领他们参与企业生产项目的研发和宣传,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但提高了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而且也提高了他们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彭瑞东、杨彦从、杨从娟.素质教育下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7(5):81~83

2 胡智峰、韩平和、丁守玉.课堂教学如何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结合起来[J].中国校外教育,2009(6):77~78

3 董廷旭.《地理信息系统》实施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2):85~88

4 张亚丽、陈巍、沈其荣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0~72

5 李永夫、徐秋芳、姜培坤等.通识教育背景下土壤肥料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书育人,2007(12):100~103

6 刘世亮、刘芳、化党领等.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土壤肥料学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1):187~190

7 耿建梅、唐树梅.提高《土壤肥料学》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85~288

土壤的知识篇7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 案例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2-0108-02

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对呈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土壤肥料学是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是种植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各门专业课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因此,研究土壤肥料学案例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相关学科案例教学研究与应用都有较大意义。

一、土壤肥料学案例的特征

(一)案例应具有真实性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把学习设置于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提高兴趣、问题启发,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土壤肥料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与社会科学相比,不确定因素相比较少,事件基本都是客观事实,所以,案例的真实性是土壤肥料学案例的最重要特征之一。

(二)案例要有较好目的性

无论是案例的编写与选择,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紧紧地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对真实的、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综合的典型事件处理,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速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过程。

(三)案例要有较好启发性

在任何一个案例中都包含有供学生思考、分析和探寻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可能比较明显,有的可能比较隐晦。实施案例教学就是要使学生通过案例所描述的情景综合研究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作出判断、推理和论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学习知识,而是主动参与,自由、主动、积极地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自己去思考、创造,独立自主地搜集、分析和理解资料,获取信息,提炼观点,通过案例分析和教师的指导学到知识、锻炼才干,使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发挥,因此,土壤肥料学案例应该有较好的启发性,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和效果。

(四)案例要有较强的实践性

土壤肥料学教学案例是从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中提取的典型事例,事件生动、有趣,特别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完全不同于那些事先组织好的知识和经验体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五)案例应有较好的综合性

土壤肥料学案例中调查型案例常常是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而农业生产问题往往是综合性问题,如作物生长状况、作物产量、肥料利用率、土壤质量下降等都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事件或问题反映在教学案例中,便使得教学案例具有综合性这一重要特征。

二、土壤肥料学案例的类型

(一)实验型案例

这类案例一般是在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事件,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理解土壤肥料学的一些理论知识。如在土壤质地测定过程中,对土壤进行分散后转移至沉降筒中,再用纯水稀释定容,有同学误操作用自来水稀释定容,结果,沉降筒中的土壤溶液出现了分层现象,细小的土壤颗粒聚合成较大的颗粒沉淀到沉降筒底部,上部为透明清亮的溶液,而用纯水稀释定容的土壤溶液中的土壤颗粒悬浮整个沉降筒中,溶液不透明且有丁达尔现象。这一案例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电解质促进土壤胶体凝聚这一土壤现象。对此案例进一步分析,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土壤结构形成与破坏、土壤粘闭、土壤质地改良的基本原理。

(二)调查型案例

这种案例是在调查实践中获得的,如在调查农民施肥状况时,一些农民反映磷肥施用反而使作物产量降低,而且,磷肥施用量越高,作物产量降低越多。一般来说,施肥量过高,会造成作物倒伏而减产,但在调查中发现作物减产并不是由于作物倒伏而造成的。为此,我们进行了一项不同施肥量的磷肥盆栽试验,结果发现,施磷量超过一定数值时,玉米株高降低,光合作用减弱,玉米生物量明显下降,玉米产量明显减少,这一案例对学生理解土壤元素互作及其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对理解合理施肥的重要性等都有很大启发。

(三)图表型案例

这类案例是已有的典型事件研究结论,用图或表格形式表示的案例。如不同类型土壤或不同质量土壤缓冲曲线、土壤陪补离子效应等。通过对不同类型土壤或不同质量土壤缓冲曲线特征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土壤极限这一较难理解的概念,理解土壤极限大小及其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关系,理解土壤缓冲能力与酸碱饱和度的关系、理解不同类型土壤或不同质量土壤缓冲曲线差异及其原因。通过土壤赔补离子效应这一案例,可以使学生理解土壤离子有效性不仅与离子本身、离子浓度有关,而与陪补离子有关。在土壤肥料学教学中,图表型案例较多,但要认真筛选,应选择那些比较综合、有典型意义的案例。

三、土壤肥料学案例教学应用

(一)要处理好讲授法教学与案例教学关系

传统讲授法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却效果明显。一般来说,在大学自然学科教学中,讲授法教学是主角,案例教学是配角,案例教学是以理论教学为前提和基础的,不能片面强调案例教学而忽视了讲授基本理论。

(二)要坚持案例教学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要使案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效果,不但要求教学案例本身质量要高,而且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担当多种角色,要根据教学选择适当的案例,并制定周密、详细的教学实施计划。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应主动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讨论。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研究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理解案例描述的关键内容,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三)教师应及时撰写更新案例

案例编写是土壤肥料学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时,这项工作助于提升案例教学的学术价值,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要使案例教学跟上科学发展要求和反映当前实际,原有案例也需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应把更新编写土壤肥料学案例当作一项教学研究来对待,开发各种各样的高水平案例。教师要成为案例的发现者、创作者,只有参与创作,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案例的来源、背景和反映的问题。

(四)建立与案例教学配套的教学质量考核办法

现有的教学质量测评体系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试卷的题型一般为名词解释、单项或多项选择、是非题、填空题、问答题、计算题等,进行案例教学后,教学质量考核和学生的能力评价应该包括图表类、实验类和生产实践类题目,强调分析讨论,尽管其难度较大,但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用甚大。

(五)要根据土壤肥料学案例的实践性、综合性特点组织教学

土壤肥料学案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案例应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在教学案例调查、选取、编写等过程中,吸收学生参与其过程。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帮助学生分析案例的综合影响因素,及时引导学生使用综合分析方法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土壤肥料学案例教学中,要编制好教学案例,处理好讲授法教学与案例教学关系,建立起与案例教学配套的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改革教学、促进教学、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张新平.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育管理学课程中的运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3] 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4] 李斌.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与职业.2007,(3).

土壤的知识篇8

关键词:高职;土壤肥料;项目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026-03

近年来,高职教育的改革可谓如火如荼。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教育的精致化需要,可见,课程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提高高职课程建设水平是高职院校一直努力探讨的主要课题。目前,国内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性、技能性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而项目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就是把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进行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可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可见项目课程非常适合于职业教育教学。

《土壤肥料》项目课程构建的必要性

土壤肥料是发展农业的基础,土壤肥料知识是种植类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土壤肥料》课程是农业院校种植类专业必修的核心专业课程。《土壤肥料》课程主要介绍土壤基础知识和肥料的性质作用,对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但随着知识的快速发展更新,当前土壤肥料知识和理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同时传统学科体系课程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职业院校始终未能很好地将《土壤肥料》课程体系与当前的职业需求有机结合、与实际工作任务有效对接。鉴于此,《土壤肥料》课程亟待改革创新。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也对《土壤肥料》课程的改革进行了较多探索,但主要还是停留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状态的学科式教学思路上或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没有从根源上触动课程体系,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以工作工程为线索的项目课程则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它是根据职业需求构建的以行动和行为为导向,以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为主线,由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体系,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正是杜威先生的“做中学”的生本教育理念。因此,构建和开发《土壤肥料》项目课程,以项目为单元,以任务为中心,在教学中逐步完成项目,不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有成就感,既可以满足职业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为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

《土壤肥料》项目课程设计思路

针对土壤肥料学科的特点和土壤肥料工作的岗位需求,《土壤肥料》项目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如下。

1.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典型生产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和学习任务,将土壤肥料应用的单元技术组装到具体生产服务工作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广泛的调研,分析总结出《土壤肥料》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和岗位能力需求,进而设计出对应的教学项目。如图1所示。

2.教学项目按照“从识土到用肥”的实际工作先后顺序进行设计安排,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由初级技术员向技术骨干、技术主管的方向转变。

3.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四阶段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案例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4.教学评价多元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占65%),即教学效果分别从职业素质养成、项目计划、项目实施、任务完成质量、项目学习报告等多方面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

《土壤肥料》项目课程构建内容

(一)根据工作任务和课程培养目标定位确定教学内容

《土壤肥料》是历史较悠久的一门课程,本课程对应的工作任务主要是识土、改土和施肥,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土壤及利用改良、营养诊断和合理施用各类肥料的实践能力。近年来,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的迅猛发展赋予该门课程新鲜活力,特别是绿色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等更是与土壤肥料息息相关,“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理念的普及和深入,使得本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土壤肥料技术与现代农业、环境问题的结合,更加注重技术应用性。立足于此,结合地方特色,我们将《土壤肥料》课程的内容优化整合成9个基本教学项目单元,并注入了一些新的内容,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施肥、生物菌肥等。改革后的课程将土壤肥料的应用技术单元组装到具体生产服务工作中,所确定的教学项目具有较强的工作过程完整性,课程内容选取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如图2所示。

(二)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

《土壤肥料》项目课程以典型的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安排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以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二是依据专业教学的需要,将相应的学科体系知识进行解构,并按行动体系进行重构,以适应工作任务、专业教学的需要。本课程共设计了9个教学项目单元,每个项目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但项目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实际,主动学习,培养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教学项目的总体设计如表1所示。

(三)以典型教学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学习主角。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学习情境的实施主要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法进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见表2)

在资讯、决策阶段,教师指导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

在计划阶段,教师指导以引导完成任务为主,首先向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引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任务、项目方案设计,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在实施检查阶段,技术操作先由教师示范指导,然后由学生操作演练,教师要检查学生设计的实施方案,对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加以指出,予以更正;在操作中教师要进行督促检查,对学生不规范、不正确的操作要予以纠正,重点培养学生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的责任感。

在总结评估阶段,教师指导以点评为主。指导实习报告的撰写,制定评估标准,对学生的实习结果进行评定,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在具体组织实施教学项目时,应制定分项目教学方案,以项目2为例,并给学生下发项目学习任务书(见表3),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目标。

总之,《土壤肥料》课程是种植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地位不容忽视。项目化课程改革是对传统高职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全面变革,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对高职院校各项管理和教师教学能力的严峻考验。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也需要相关的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徐国庆.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技术[J].职教论坛,2005(7):1-2.

[2]宋志伟.土壤肥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金为民.土壤肥料[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的内涵、原理与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8(19):5-10.

[5]张亚丽,等.土壤肥料学通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70-72.

[6]刘秀珍.《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83-184.

[7]王思萍,等.高职院校土壤肥料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2007(2):217.

作者简介:

上一篇:烹饪的技术培训范文 下一篇:网络服务器在企业中的应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