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家范文

时间:2023-03-11 21:57:53

投资家

投资家范文第1篇

“私募可以开着宝马去簋街,私募基金从募集到操作盈利,几个人就可以搞定,所以他们剽悍狂野,他们快意江湖;银行人士则喜欢安静私密的场所,因为银行的游戏都是极规程化、流程化的,所以他们的人也是隐秘低调;公募基金则有些类银行,但又要比银行热闹,因公募同业之间来往又比较密切。”

因为在上海和北京都工作过,国投信托产品经理刘擎为我们推荐了她所知道的两地金融圈人士爱去的几家餐厅。

圆苑

圆苑是一家以上海传统本帮菜为主的餐厅,上海菜又叫本帮菜,本世纪初,上海汇聚了苏、锡、宁、徽等16个地方风味,上海人称这为苏帮菜、徽帮菜,而对本地风味,则称为本帮菜。当时的本帮菜主要取用本地鱼虾蔬菜,以红烧、蒸煨、炸、糟、生煸见长,菜有浓油赤酱,咸淡适口。后来,上海菜不断吸收外地菜特别是苏锡菜的长处,在本世纪中叶形成了料取鲜活,品种众多,擅长烧、生煸、滑炒、蒸,品味适中,即有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的特点。

投资家评价

把朋友带进园苑,可以快速融入上海的气氛,在圆苑,不仅是请人来品尝上海美食,其实骨子里还有一种隐喻:不管你来自什么地方,现在要按上海的规矩来做事情了,所谓上海规矩,就是一种契约精神,在做一件事之前,要把利益关系、利益分配、利益格局谈清楚,而且圆苑没有很私密的场所,这意味着不给谈判方隐秘的机会,什么事情都摊在桌子上谈。

十乐会苑

十乐之命,取宋代养生学家陈直的《寿亲养老新书》,其中提出了“人生十乐”:读书、谈心、静卧、晒日、小饮、种地、音乐、书画、散步、活动。会苑由此提出以中国文人传统养生智慧和生活态度为根基的理念,设立了艺术品欣赏、身心舒展SPA疗程、养生健康饮食、酌饮美酒与香茗和休闲书院等项目。

十乐会苑邀请到国际建筑界“后现代”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来担当设计师,在世纪公园这个闹中取静的地方树立起一幢方形低调建筑。会苑在外观上没有任何繁复感,只以简洁的线条勾勒方形构架,外墙采用青色木纹石,配衬着周边种植的翠竹,营造出现代感和中式古典韵味相交的气韵。

投资家评价

很高级的私人会所,上海有头面的私募基金、富豪都会去的地方,对十乐的印象完全是水墨画,很休闲的地方。

俏江南

俏江南将经典中华美食与时尚现代的设计经营理念相结合,不但追求菜品的创新与融合,还在餐厅设计上标新立意,将中国古典的江南小桥流水进行西式设计,每一间餐厅均采用不同的装饰风格,并聘请国际级设计师量身定做,以中西合璧、风格各异的餐厅环境,为消费者带来时尚、健康、高雅的就餐体验。

投资家评价

如果需要一个能上档次、环境又比较好的餐厅,还找不到比之更合适的地方,不过去俏江南不是为了吃,而是为了谈事情。

金湖茶餐厅

位于北京金融街的金湖茶餐厅是港式茶餐餐厅,随着时代的发展,香港的餐饮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一种在一个餐厅内既有纯西式,又有纯中式的快餐形式,在茶饮方式上保留了红茶、咖啡以及中式茶饮,同时又形成一种将茶叶用水冲开后加上淡奶和糖的奶茶,这就是所谓的港式茶餐。

金湖茶餐厅除了具有港式茶餐的全部特色之外,又增加了一些适合北方人饮食特点的精美菜式。在这里吃饭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比一般快餐丰富可口,又没有正餐那么不随意,茶餐厅让人有一种轻松休闲的感觉。

投资家评价

投资家范文第2篇

2009年3月3日,前法国外交部秘书长杰勒德・艾勒拉(Gerard Errera)加盟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担任其国际顾问团特别顾问;3月4日,拥有超过25年领导及投资经验的前CDP技术风险投资(CDP Technology Ventures)高级合伙人迪迪尔・班齐(Didier Bench),以中间市场投资基金顾问的身份加入银湖投资(Silver Lake);3月13日,在加拿大联邦公共服务领域担任过要职的前贝尔加拿大电子集团(BCE Inc)首席执行官迈克尔・萨比亚(Michael Sabia)在Caisse养老基金身处困局时担起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重任,为该基金摆脱困境带来希望……

目前,全球经济陷入困境,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更是“腹背受敌”。此时有经验的投资家的加盟无疑对公司来说有如及时雨般重要。与此同时,全球私募股权投资业内发生的最大改变是,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与出借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需要与银行之间就协议、合约、重组等问题进行商讨。但是许多公司并没有合适的谈判人才,因此,目前有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正在积极招揽相关谈判、重组方面的人才。专业的重组人才能够辨别哪些银行处于比较好的状况,他们有能力判断出银行已经做了什么,以及银行未来能够做什么。专业的重组人才能够成为出借方与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之间的桥梁,起到沟通协调的作用。

有丰富投资者关系经验的阿曼达・麦克里斯托(Amanda McCrystal)于近日被私募股权投资公司HarbourVest Partners揽入麾下,为其旗下管理的一支上市私募股权基金的基金(FOF)HarbourVest Global Private Equity管理投资者关系和对外沟通联络事务。

尽管经济衰退、市场低迷,但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投资家、背景深厚的企业家、精明的谈判家,还是善于表达的公关经理,都在这一个跳槽季中表现活跃。

逆境中的扩张机会

2009年3月17日,摩根大通(JP Morgan)宣布两位新董事总经理加入,一位是前渣打银行家维比翰・潘纳狄克(Vibhav Panandiker),另一位是来自龙科创投(DragonTech Ventures Management)的Cathy Zhang。摩根大通方面表示,此次新成员的加盟是考虑到在市场低迷时期,亚洲市场仍存在重要的潜在机遇。此次经济危机波及全球,很多市场都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但不少西方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都看好未来亚洲地区的发展机会。

除了亚洲,北美也是私募股权看好的地区之一,2009年3月6日,罗伯特・雷德曼(Robert Redmond)以副主席的身份加入麦格理资本(Macquarie Capital)美国公司,此次任命是麦格理集团持续扩张其北美顾问及资本市场平台的重要战略步骤。雷德曼是一位在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高级顾问,在他任职于雷曼兄弟的14年当中,参与了多宗大型并购上市交易的顾问工作,其中包括黑石集团的上市,第一数据公司(First Data Corp)的并购,华纳唱片公司的并购,以及亨氏集团的首次及第二次公开发行等。此外,雷德曼还创建了雷曼兄弟的金融投资者业务(Financial Sponsors Business),并在促使雷曼兄弟成为美国乃至全球多领域行业以及杠杆金融业务领先者的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麦格理资本美国公司的总裁兼CEO提姆・毕绍普(Tim Bishop)表示,雷德曼的经验与麦格理集团独特的平台相符,即将全球资本平台和客户利益与顾问、资本市场以及重组服务相结合。雷德曼的加入显示出麦格理集团意图成为北美顾问及资本领域领先公司的野心。之前麦格理集团就有在市场低迷时期进行扩展以增加市场份额的成功经验,在目前环境下合理配置资本并获得盈利是使得麦格理集团加速扩张的重要因素。

同样为了持续扩张而招募新丁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还有阿布扎比投资公司(Abu Dhabi Investment Company,ADIC)和四方集团(Quadrangle Group)。

沃尔沃集团(Volvo Group)前企业融资董事安德斯・真奎斯特(Anders Ljungqvist)和高盛资深投资专家泰瑞・奇摩尼特(Thierry Gimonnet)加盟ADIC显示出,今年ADIC将把工作重心放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第三方基金管理业务方面。ADIC首席执行官库德斯(Nazem Fawwaz Al Kudsi)表示,在当前艰难的投资环境当中,公司对能够引领企业方向的高级人才有着前所未有的需求。

西格德・斯图艾克(Sigurd Strack)、霍华德・马格里斯(Howard Margolis)和塔沙・沙(Tushar Shah)三位董事的加盟为四方集团资产管理部的扩张添加了更为充足的动力,这三位董事分别在房地产、公开市场和私有市场投资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四方集团资产管理部首席投资官爱丽丝・鲁斯(Alice Ruth)认为,这三人的加入对四方集团的持续成长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对未来业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高管难逃裁员黑洞

原公司陷入困境是另外一个促使大家跳槽的主要原因,在公司出现更大问题之前离开,无疑能在自己的简历上留下一笔不算难看的记录,被辞退与主动离职对于寻找下一份工作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为缩减开支、减少冗余,2009年1月前荷兰银行(ABN Amro)旗下的北欧并购公司ACC Capital Partners辞退了三名后勤工作人员,成为继2008年12月以来第12家裁员的知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尽管此次ACC裁员的人数并不算多,但这体现了目前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中削减过剩人员的趋势。其他裁员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有3i、黑石集团、凯雷集团和HgCapital等。此外,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也开始削减私募股权投资方面的专业人士,从2008年12月至今,至少有超过550名专业投资人员被解雇。

之前的快速扩张和此次遭遇经济危机是导致如今大量裁员的主要原因。以黑石集团为例,根据公司出具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黑石集团全球员工总人数为1340名,其中包括90名高级董事总经理,与2007年底相比增加了320名员工,其中高级董事总经理增加了25人。2008年底,黑石集团不得不解雇70名员工,相当于黑石集团总员工数量的5%。

大型收购基金利用过多债务,以过高的价格收购大公司,并超额募集资金从而获得巨额回报使得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一致性不复存在。这使人们对大型收购基金产生了严重的不满。而目前中型基金市场中低债务水平和交易价格的吸引力越来越凸现出来,很多大型基金开始转做中型市场,因为它更为灵活,同时可以发掘别人还未发掘的交易能力。一系列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型基金开始转做规模较小的交易,面对严重压力的英国著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Candover便是其中的一员。近期公司决定将去年成功募集的30亿欧元中的大部分返还给投资者。面对重重压力,Candover不得不采取缩减公司规模的行动。

Candover董事总经理兼执行委员会成员查理・格林(Charlie Green)在公司做出裁员决定之前主动递交了辞呈。格林在一份声明中表示,Candover投资公司将大规模缩减并重组Candover 2008基金,之后Candover伙伴公司(Candover Partners)也将进行缩减。因此,他希望借此机会离开Candover。

难逃经济危机波及的不仅仅是处在火线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实体公司也受到了重创。据福特汽车2008年财务报表显示,沃尔沃公司2008年全年的汽车销量由2007年的48.2万辆降低到35.9万辆,总收入下跌至147亿美元,税前亏损额增加至14.65亿美元。因此,福特汽车做出了出售旗下沃尔沃品牌的决定。由于全球汽车市场环境急剧恶化,沃尔沃公司2008年裁员总数达到16255人。如此大规模的裁员与变动使得公司高管们也开始纷纷寻找下家。

今年年初,前沃尔沃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埃普(Fredrik Arp)加入欧洲并购公司Candover,担任北欧地区投资高级顾问,同时对Candover现有投资组合公司和潜在投资对象提出建议。埃普在全球营销及财务领域有超过28年的工作经验,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对于消费品、耐用品、工业、传媒及医疗技术等领域有丰富的经验,并在实施重要的市场再定位战略、业务管理,以及并购整合等方面业绩卓著。

Candover董事总经理约翰・阿恩(John Arney)表示,公司非常高兴埃普能在经济循环期加入,他在商业以及领导领域丰富的经验对Candover来说都是无价的财富。此外,沃尔沃公司企业融资董事安德斯・真奎斯特(Anders Ljungqvist)也于3月初离开,加盟阿布扎比投资公司,担任金融部主管。

投资家范文第3篇

嘉宾简介:

章苏阳:IDG资本(北京)合伙人

陈敏:崇德基金北京首席代表

姚锦聪:德信丰益资本执行合伙人

王世渝:北京安控投资执行董事

土豆网、赶集网、真功夫,三家公司均遭遇夫妻婚变并股份纷争,严重影响了公司发展、上市进程,今日资本投资了这三家公司,可谓“连中三元”,由此今日资本总裁徐新被认为投资有误或倒霉。风险投资家对“夫妻档”的风险有何看法及防范措施,在他们看来夫妻档该如何高效合作?本刊2011年4月专访了4位风投家。

《董事会》:在投资公司时签署的协议中,有无对创始人/大股东夫妻婚变等引发的公司股权纠纷、内斗等风险做出相应的防范?如无,将来会有怎么样的防范措施?

章苏阳:大部分没有,少部分有。在投资土豆网之前有,投资土豆网时没有,当时CEO王微还是单身,他拥有的股权自然是婚前资产。在签投资协议时,我们做的规避风险的措施,更多是针对假定一些特别情况,比如遗产继承,这样公司控股权可能发生变化。对国外结构的公司,比较容易,一般是约定公司回收股份,价格也是谈好的。在国内,公司不能回收股权,就约定卖给股东。另外,买保险。

陈敏:在我们的交易结构、尽职调查中,夫妻问题不是特别的重点,除非在尽职调查中发现有蛛丝马迹的话才会做特别的设防。有个项目,因为夫妻间的问题,我们没投。夫妻离婚了,没有告示,在离婚协议中,他们对美国的市场做了一个分割,这会涉及到投资后商业模式、利益分开的问题,如果他主动告示,拿出协议来,也就没问题了。婚变引发的股权纠纷等,在中国一般靠家庭观念、传统文化、道德来约束的,不是法律。我们投资的公司中,没有夫妻反目的。对夫妻共同创业而且共同持有股权,我们一般会比较敏感,有的时候可能就特意不去碰。对创始人夫妻婚变等引发的公司股权纠纷等风险防范,以前没有做,以后也不会特别做,比如尽职调查中离婚夫妻财产分割之类。但是在尽职调查中会发现蛛丝马迹,比如夫妻感情好不好,是不是二婚等,在闲谈话语中就可以了解,一旦察觉就会有警觉――更多是对创业者人品、风格,直觉上会有些把握。一般来说,有问题就不会去做了。

真功夫这个案例,在海外来看不是问题,这是中国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事后遇到这种问题,倒霉吧,投资是有风险的。从交易结构、法律安排上看,对于已经发生的这几件事,问题也避免不了,事实上是民事纠纷,要上市就成了敏感的事情。在国内,这种问题靠一个协议约束,不是太靠谱。

姚锦聪:在投资时签署的term sheet中,不会对创业人的婚变可能引发的股权纠纷作出条款来限定。因为做投资,有既定的风险存在,有一些是必须要面对的,不能通过限制企业家的个人婚姻问题来实现基金自身的风险控制。

王世渝:我们做过,遇到过婚变的事情。夫妻创业的行为越来越多,类似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从投资人来讲,一定不要考虑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管他是父子、夫妻、兄弟,投资人就是在做投资,只当他们是股东,他们之间是股东与股东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让被投资的企业产权是非常清晰的。不能让父子、夫妻等关系的变化而引起股权结构的变化。投资时,要看夫妻两个人拥有的股权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真功夫那几个案例,就是忽视了因为夫妻关系可能对公司股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遇到的案例更精彩,原来女的是大股东,创业把公司做很好了,增资扩股后男的做大股东,一离婚,女的被赶出去了。这样就出现问题,第一,老婆的股权怎么退出去,怎么估价;第二,老婆更懂这个生意,会不会反目成仇,成为竞争关系。

《董事会》:在您投资的公司中,创始人夫妻同时在公司任职高管的,存在哪些特别的公司治理问题?

章苏阳:有这样的问题,但问题比大家想象的要小。如果夫妻双方都有能力、按照正规的公司治理来做,几乎没有影响。很多事情是中国人认可的,比如皇帝的儿子做皇帝。公司确实是夫妻两人创办的,他们能力又够,都在公司做高管,大家认可。如果仅仅是有血缘关系在公司做高管,还算简单,如果是兄弟公司,兄弟的妻子都在公司,那就复杂了。

陈敏:有。我们碰到的都是创始人一方比较强势,没有碰到都强势又共同起家创业的。原则应该是家里的事家里办,公司的事公司办。治理结构一个方面就是去家族化。治理方面,公司一把手的胸怀很重要,是把公司做家庭后院还是公众存在,这是不一样的。所以,你在看一个公司的时候,首先考察团队,首先是一把手,公司是否具有开放的文化,外面请的职业经理人是不是真的相对有职有权?这个尽职调查一看就能看出来。投资后,如果遇到治理问题,还不能用外国人的办法,得用中国人的办法,底下沟通,喝喝小酒,晓之以理,和为贵。

姚锦聪:曾投资的公司中,存在夫妻同时任职高管的情况。通过尽职调查发现二人的职能分配不会造成问题和障碍。

王世渝:夫妻管理员工,员工是把你们看做高管还是夫妻?另外,有时候考虑到夫妻关系,夫妻两个人之间就不好管理了――关键还是看他们怎么处理好。

《董事会》:您对创始人夫妻在公司股权方面的安排有何建议?夫妻二人同时在公司任高管,他们二人该如何高效合作?

章苏阳:股权方面是他们自己安排。在投资时,没有人告诉我他们夫妻两人婚前财产公证、婚变后的股权安排。投资时,我们会对人做调查。如果夫妻两人的想法、能力、道德等差很远,一般我们是不会投的。

陈敏:股权安排方面属于私权。谁是大股东、小股东,谁说了算,这个法律上清楚。投资时,我们没有权力对人家说夫妻股权安排的事,只能自己做选择。股权比较分散,上市的时候容易产生实际控制人起义,我们只能告诉人家,做不做是他自己的事。站在公司团队稳定、股东构成、公司风格的角度,股权相对集中一些好。夫妻都任公司高管,如何合作,一事一议吧。国美黄光裕杜鹃,就是互补。

姚锦聪:好夫妻也要明算账,持股最好清晰划分,特别是妻子一方,很多时候并不能就这样退居身后,由丈夫全部持有。至于夫妻高管高效合作的方式,不同的夫妇自然会有自己默契的选择,投资人还是不要参与这种深层次的家务事了吧。

投资家范文第4篇

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在一档名为“我是大投资家”的直播节目中,通过现场答题的形式来考察报名参赛的投资者,完全答对7道题的人可以获得100万元的初始投资基金,在几千名报名参赛选手中,只有一位投资者答对了所有问题,他的回答与解释的过程,或许会给你很大的启发。

“我是大投资家”现场答题直播

主持人 准备好了吗?如果你能答对全部七道题,就能成为今晚的获胜者,得到100万元的巨奖。请听第一题――

在你的身边有三只篮子和三个鸡蛋,你怎么让这三个鸡蛋最安全的落到你的肚子里?

A 把三个鸡蛋分别放在三个不同的篮子里;

B 把三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只篮子;

C 一只手里拿着一只鸡蛋,另一只手里拿着两个鸡蛋;

D 先把一只鸡蛋吃了,然后两只手里各拿一只鸡蛋。

投资者:选D。

主持人:确定吗?难道你没听说过在投资学中有“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和它的对立版本“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这只篮子”这些念吗?

投资者:确定。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解释一下为什么选择D。

投资者:这很简单。“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种投资理念在遭遇系统性风险的时候显得无能为力。就如2D08年的那种行情,无论是大盘蓝筹股还是小盘成长股都是单边下跌态势,即使加上债券、黄金这些投资品种能够挽回些损失,但远远不够。而且不要忘了。像债券型基金、黄金在2008年也只不过走出一波像样的行情,如果择时能力不强,不但不会赚钱,还会亏钱,这与在熊市中抓一波反弹的难度没什么区别。

当然我也认为从长期来看,分散投资确实会降低风险,也有研究表明有效的资产配置比起择时和择股来说能让投资者获取正收益的可能更大。但其他投资方法从长期来看风险也会降低呀!比如投资指数、定投基金、选择一只优质的股票。而且这些投资方法一般比分散投资获得的收益更大。

巴菲特就对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上的、根据贝塔值(显示了证券相对于市场的波动程度)来分散投资、并持续重新配置投资组合的方法很不感冒。他认为,当投资和投资考虑被散布得过于空洞时,风险就上升了。贝塔值忽略了一条基本原理:近似的正确比精确的错误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都死在精确的错误上)。一项投资能否成功的相关因素是企业的长期经济特,性、管理层的质量与整体性,未来的税率或通货膨胀水平。也许这些因素是模糊的,尤其与贝塔值的诱人精度相比,但关键在于对这些问题的判断不可避免。

巴菲特曾建议,应该把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到两三家熟悉的企业中,而且企业的管理层也值得信任,这会提高投资者考虑企业的强度,相当于减少了风险。也就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住这只篮子”。不过,我对巴菲特的篮子鸡蛋理论也持保留意见,因为普通投资者无法像巴菲特那样看住篮子,篮子可能会漏,所以我最终选择了D。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先把一只鸡蛋吃到肚里(保留一定的本金)很重要,然后再把另两只鸡蛋稳妥的拿回家煮着吃或者煎着吃。虽然先吞下去的那只鸡蛋可能味道不好――现金会在通货膨胀中缩水,但这种做法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这也就是常说的保住本金,用闲钱投资,只有这种状态下的投资可以让你安心的展开自己的投资计划。

主持人:你的表现不错,你已经得到了10万的初始投资基金。下面的题将越来越难,请听第二道题――

你觉得下列哪本书对普通投资者迈向成功更有帮助?

A 托拜厄斯的《你所需要的唯一一本投资指南》;

B 爱丽斯施罗德写的《滚雪球》;

C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D 《选集》;

投资者:(沉默)

主持人:很难选择吧,你可以打场外的求助热线。

投资者:算了,不用了,我选择D。

主持人:确定吗?我问的可是对“投资”有帮助。

投资者:确定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你为什么会选择这本书?

投资者: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因为第二本书和第三本书都对我的投资有很大帮助,而第四套书我并没有完整的看过。先说我为什么淘汰第一本书吧,但凡书名上出现“唯一”、“必读”、“稳赚不赔”等绝对语气的词,这类投资书籍可以扔到垃圾桶里了。因为在投资领域没有绝对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即使是作者真有成功的投资经历,但他的操作手法别人也未必适用,所以宣称拥有什么必胜法宝肯定是骗人的。

如果人人都掌握了这种必胜法宝,难道人人都可以成为股神?

果然,后来我发现托拜厄斯先生又写了一本新的投资书,真不知道那本“唯一一本投资指南”的唯一性在哪里?在汗牛充栋的投资类书籍中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各种观点和结论互相冲突,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书籍说“买入并长期持有是最好的投资策略”,有的则说“买入持有者是傻瓜”;有的说“让盈利持续下去”,有的则说“落袋为安是上策”;有的说“要灵活改变投资方向”,有的则说“要稳定方向,坚信自己的想法”,真是让读者坠入云里雾里。

我的建议是对投资类的书籍看几本经典的就够了,其他的时间不妨用在研究宏观经济、经济金融史、公司财务上。而多与人交流,特别是创办过公司的人,也对投资很有帮助。

《彼得啉奇的成功投资》确实是一本经典书,也会启发投资者特别是散户的投资思路。但我还是觉得其中的有些观点太理想化了,如果彼得-林奇没有长期任职基金经理并经受残酷考验的经历,是否还会把投资写得如此简单?而他的经历是普通投资者所不具备也无法弥补的。当然这不是否认此书的价值――它不仅帮助我们树立一种正确的投资理念,更告诉我们,成为一名成功的投资者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巴菲特没有专门写过投资类的书籍(所有介绍巴菲特投资理念的书都是别人总结的),不过他每年刊登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报上给股东的信中,蕴涵着丰富的、非常有益的投资哲学和理念。读懂巴菲特,不妨看看关于他的传记,最新的一本叫《滚雪球》。但那些想从这本书中找到投资秘笈的人可能又失望了,因为会发现巴菲特更像是一个产业资本家――实施并购重组、改选董事会、认购优先股,而不是普通投资者印象中的投资家。所以说,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非常好,但普通投资者很难实践。

《选集》我并没有完整读过,但把其中的有些篇章内容和具体的投资实践结合起来,会发现非常有默契。比如“论持久战”中提出的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对

于制定投资策略和控制投资节奏很有启发;再比如“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分析”,对理解中国的“政策市”和把握政策方向有不小的帮助;还有其中关于“矛盾论”、“实践论”的论述,对指导具体的投资行为非常有裨益。再想想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不也能让我们联想到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吗?

投资学是融合了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的一门综合学科,思想对这些学科均有涉猎,他很推崇的一本书――《乌合之众》,就是研究大众心理的。所以,我认为读《选集》可能比读单纯的投资类书籍对投资更有帮助,因此我选择了D。

主持人:你到目前为止的表现很令我吃惊,请听第三题――

对于未来市场的走势,你觉得得哪类人的预测更准备?

A 经济学家的预测;

B 百家证券结构的综合预测;

C 占星师的预测;

D 市场沉默期时身边绝大多数人预测的反方向。

投资者:选D。

主持人:这么肯定?你答对了!

投资者:当然,回答这个问题我很有自信,因为我天天都在关注这些预测。在全球金融危机前,提前做出预警的经济学家很少,而预测出2008年A股大熊市的经济学家更少,等到了年底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到中国实体经济时,这些经济学家的论调就更悲观了,但A股却上演了绝地大反弹。

当然也有一些优秀的经济学家对经济事件发展方向的判断很准,但是由于时机把握不对,仍然受到质疑。比如对于国内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国内外早有经济学家预测出来,并且把危机爆发的过程都准确的描画出来。但就是由于太超前了,反倒一度落下笑柄。

其实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自身的惯性,这种惯性更多的是由人们的情绪这些非理性因素主导,是理性的经济学解释不了的。也正因为如此,不能根据经济学家的预测来判断市场。但我还是很爱看一些经济学家的文章,他们对经济现象的解释确实有助于提高我把握市场趋势的能力。

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部分,按理说他们的判断应该没错,但我看到的事实恰恰相反。记得有一档电视节目曾每天播报综合百家证券机构意见的市场走势预测,可预测的准确度比起天气预报差太远了,后来这部分节目被取消了。更有趣的是翻看证券机构的研究报告,我经常会发现某些券商报告中的观点突然转变,而且支持不同观点的理由都是相同的。比如说5000点的时候预测指数会回调,因为“经济过热会有紧缩政策出台”,但当指数涨到6000点时,就开始预测下一步将涨到8000点,理由依然是经济热度不减,而把之前负面的说法给省掉了。我觉得正是由于证券机构离市场太近,反倒容易被市场情绪感染,而市场走势本来就是多方博弈的结果,证券公司在信息方面的优势有时变成了劣势。

我在研判证券机构的预测结果时,通常会将他们的分析逻辑重新思考一下,有道理的加以吸收,认为逻辑不是很清晰的,持保留意见,坚持自己的独立判断,对于经济学家的预测同样如此。独立判断的依据,一是来源于自己的知识经验,二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我对于后者更为看重,所以我选择了D。

回顾一下近两年来市场的牛熊转换,当2007年指数处在6000点时,市场上的声音变得沉默。曾经在3000点、4000点、5000点的时候提示风险高而看空的人不说话了。看多的人还在看8000点、10000点。更多的人开始恐高但仍认为指数继续向上,接着市场急转而下。而在2008年的大熊市中,不断有人说在3500点、3000点、2500点抄底,结果总是抄到半山腰。等到指数跌到1600点的时候,没人再说抄底的话了,有些人还在预测下一个点位是1300,更多的人已经觉得价格合理了但仍预测指数向下,这时超级反弹开始了。

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有其内在规律的。以2008年年的大熊市反弹为例:当市场处于沉默期,也就是市场已经“死”了,多空博弈没有了。空头继续做空的动力不足,因为大部分多头已经心死,不接盘了。而多头也不可能在深度套牢的低点上再“多翻空”,既然没有人做空,那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只能做多,反弹开始了。2007年的大牛市转折是同样的道理,这有点像我们经常看到的波浪和弹簧的运动,每当到一个高点和低点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个短暂的静止期。

D这个答案最能体现出人性的弱点,也就是随着别人的贪婪和恐惧大多数人也变得贪婪和恐惧,内心变得脆弱,理智的思考完全屈从于外部的压力。这正给了少数内心强大的人以可乘之机,他们通过捕捉到别人的人性弱点独立做出自己的决定。任何市场都是弱肉强食,投资市场更是如此。

当然,这个规律最适合于单边的市场,因为只有在这种市场形态下,静默期仅出现在高点和低点上(震荡市里任何时间都是喧闹的)。不过也正是单边的市场出现趋势转折时,才会让普通的投资者真正赚钱或者赔钱。

对了,我还没说为什么不选C,主要是因为我不懂星象学,虽然有人说很准,但我不会去考虑。

主持人:恭喜你连过三关,你的初始投资基金帐户上已有有了30万,你是选择继续答题还是放弃,如果放弃你可以稳定获30万,但如果接下来答错了,你将一无所有。

投资者:我选择继续答题。

主持人:选择一只股票的时候,你觉得谁的建设最值得听取?

A 分析师; B 股评家; C 知道内幕消息的好朋友; D 妻子。

投资者:我选D。

主持人:正确,为什么?

投资者:这个问题不难。我也是吃过很多亏才得出这一结论的。在最开始炒股的时候,我根本就不知道该买哪只股票,于是经常会听一些卖方分析师的建议,比如某某板块和个股近期表现活跃,值得关注。也会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上的交易软件,按下FIO来看看各家机构对某一上市公司的评价――是大胆买入?还是持仓观望?或是立刻沽出?

后来我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在这些评价语言中,几乎看不到立刻沽出或赶紧出手此类鲜明有效的建议。特别是对于我持有的一些公认的蓝筹股,从6100点飞流直下1600点的过程中,总是会听到“建议持仓观望、长期值得关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最后只能默默吞下股价被腰斩的命运。不过想想中国神华H股被预测到101元的神话故事(也是出自卖方分析师之口),就觉得我所听到的建议还靠谱点。

我进行了一下换位思考也就想通了,卖方分析师是不会搞坏与其必须继续分析的公司之间的关系的,而他们的消息来源也都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关出口,得出的结论当然会相差不大。这和媒体记者与官方信息来源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所以你永远不会从分析师那听到“赶紧出手”这样的建议。

我对于股评家的印象一直不好,我有时觉得一些爱抛头露面的股评家特别像电视购物中那些“雷人”的推销员。股评家的工作好像总是出于两种目的:一种是做“庄

托”,另一种是混出名声来好代客投资。这两种目的都让我反感,我不会买别人拼命向我推销的东西,也不会把钱交给一个爱出风头的人,真正的大师是先做出成绩再让人挖掘出来而成名,而不是先出名,再谈成绩。

2005年开始的最近那波牛市,造就了一批网络“股神”。不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熊市来临时,昔日的“股神”都销声匿迹了,连声招呼都不打,大有“我先撤,兄弟们顶上”之势。最近随着股市回暖,好像又有一批网络活跃分子出现,对于这些网络股坛“高手”,只能辩证的来看,交流可以,忽悠人没门。

我相信,绝大多数散户买入的第一只股票是听朋友、同事或亲戚推荐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声称自己有内幕消息或有过成功投资经历的人更是奉若神明,我也曾如此。但后来我发现,那些有传闻的上市公司股票并没有给我带来正的收益,反倒让我买在高位上。经过长期反思,我对内幕消息形成了两种认识:一是提供你内幕消息的人可能是在如厕或者倒垃圾的时候偶尔听到消息;二是当这所谓的内幕消息传到你耳朵里的时候,其实在圈内已是老掉牙的公开新闻了。假如你真的有精力去核实内幕交易是真是假,那早就错过了买入的时机。

于是,对于与我利益不相关的人推荐的股票,我已经不再相信。所以我会听我妻子的建议买股票。除了利益相关和信任外,我妻子是很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而且她身处的圈子都对生活品质要求不低,这有助于我判断哪家上市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得到了肯定。此外,我妻子也有过开店经历,她会以合伙人的角度而不是投资者的角度来观察一家上市公司。

主持人:很好,你的初始基金已经增至50万元,请听下一道题――

你认为哪种投资方法能有效地帮助散户成为成功投资者?

A 价值分析法;

B 技术分析法;

C 价值分析和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D 自我实践分析法。

投资者:这个问题好像有点难。

主持人:你可以选择求助场外观众或者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投资者:我选择去掉一个错误答案。

主持人:去掉c。

投资者:我选D。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说说理由吧。

投资者:这道题确实不容易作答,价值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是证券投资中两种重要的方法,也是成功的实践者,所以我不会否认这两种方法的价值。但是我认为,机械的实践任何一种投资方法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都是拔苗助长。

拿价值分析法来说,就是要寻找好的上市公司,并长期持有。但什么是好的上市公司?不仅要看过去,还得看将来。巴菲特在买入一些公司后可以改变这家公司,可以真正掌握这家公司的经营情况,但普通投资者肯定做不到。所以我们现在实践价值投资过程中缺少了重要的一环。连彼得・林奇这样的投资大师也提倡频繁的换股和买卖操作,而不是买入一支股票就持有不放,概因他可以判断出一家公司的好坏,却无法影响公司的未来经营。

相比于价值分析法,技术分析法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似乎更可行也更公平,因为他面对的是量价关系,而不是无法掌握的公司秘密。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技术图形只是描绘出过去的走势,却无法展现未来的趋势。如果一味的沉迷于技术图形分析,而对于其背后的原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这就相当于内力全失的武功高手虽然还有花哨的动作,却无法实现克敌制胜。

有人说技术分析可以帮助投资者择时,价值分析可以帮助择股,但我不赞同这种简单的划分。我一直觉得自己买卖股票的时时机把握不准,就曾一度钻研某种技术分析法,虽然牢记住了几种技术形态,却发现在实战中毫无用处,因为我对影响当时市场走势的经济规律毫不理解,也就无法在恰当的时机把握住大趋势。我也曾去寻找自己心目中的好公司,比如某家航空公司,我赌人民币升值能减少债务、赌油价下跌会降低成本,这些我都赌对了,但却没意识到金融危机对上座率的严重冲击,更没想到这家公司居然因金融衍生品套保而巨亏。

那是不是把技术分析和价值分析有效的结合起来就可以帮助我们成长为成功投资者了?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在实践中这样的案例很难见到。大多数投资者、即使是很成功的投资者,也只擅长用―种投资方法,也许技术派和价值派这两种派别本身就是针锋相对的。所以对于C这个答案,我非常犹豫,幸好你排除了它。

尽管我在利用技术分析和价值分析操作股票的时候都遭遇了失败,但我绝非否认这两种分析方法,只是因为我还没达到可以自如掌控这两种方法的那种高度,所以我建议一般投资者不要一开始就将自己局限在僵化的投资模式中,这并不利于自身的成长。

普通的投资者要想成为成功的投资者,最重要的不是固定遵循某种投资方法,而是通过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操作哲学,这也是一个逐渐认清自己的过程。我不会每天都买卖股票,但我会每天都盯盘,并且做出预测,找出自己预测正确或错误的原因。我会不时的根据当前的经济形势、政策导向判断接下来的市场趋势,并不断修正自己的判断。我也会长期盯住某几只股票,关注他们的公司信息和财务数据,然后捕捉他们的走势规律。长此以往,就自然而然对市场产生感觉,也对自己有了充分的认识,这也就是我认为最有价值的自我实践分析法。

主持人:你离拿到大奖越来越近了。请听第六道题:

你认为从哪里获得的财经资讯对投资最有帮助?

A 海外财经媒体;

B 国内商业化财经媒体;

C 证券类报纸;

D 晚7点的中央台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

投资者:我选D。

主持人:这么快?不再考虑一下了?

投资者:不考虑了。

⑨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你不觉得你的答案很突兀吗?

投资者:我没觉得。你以为我会说海外财经媒体?海外财经媒体看起来很专业,内容上也具有国际视野,但他们在判断中国经济问题时错误太多了,而且都是关键性的错误。他们以前抛出过“中国崩溃论”,讲过中国的银行业都要破产,结果呢?如果你把海外媒体的言论信以为真,就会错失投资获利的大好时机。

海外财经媒体之所以老犯重大错误,一是因为他们不懂中国国情,二是因为他们雇佣的经济学家和国际投行分析师习惯于戴有色眼镜看中国,或者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发表言论。由于他们占有很强的话语权,所以往往能够得逞。比如高盛在2008年油价接近历史高点时曾预测过油价还会涨到200美元,这制造了通胀恐慌。引诱中国企业买入商品保值,而自己却顺利逃顶。再比如在去年末今年初的时候,高盛发表一系列言论来做空汇丰,导致港股暴跌,然后自己成功抄了个大底。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所以经常的看海外财经媒体尽管可以显得自己有品位,骗骗小姑娘,但对于指导具体投资却有害无利。当然,通过海外财经媒体更多的了解国际市场,还是有必要的。

国内商业化财经媒体近几年涌现出来很

多,而且有的越办越好。我从他们那里可以得到新鲜的财经资讯,也能学到很多知识。不过由于商业化媒体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独家新闻的出炉都很仓促,这造成准确性的下降,反而误导投资者。另外在一些政策建议和解读上,这些媒体可能看到了问题的本质,但是与国家的战略和政策制定者的设想不一致,所以他们的观点也会混淆你的投资视听。

证券类报纸更专业化,理所当然成为我阅读的首选。可也正是由于它专注于证券投资,无法完全跳出这个圈子来看待这个市场,这更容易影响我的独立分析。特别是证券类报纸的经营依赖于这个市场的繁荣,因此在证券类报纸上很少看到彻底看空市场的内容,比如在2008年的熊市行情中,我就能在一家权威的证券报纸上找到预测从“红二月”到“红八月”的一系列文章。

其实,在证券投资中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占有尽可能多的资讯,有时较少的资讯反倒更有利于我们的判断。那么不妨从央视7点的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这些权威的渠道获得经济领域的重大新闻和相关评论,如果真正读懂这些新闻和评论背后的含义,对投资会大有帮助。比如在2007年的下半年,总理就多次在权威媒体渠道上表达过对股市、房市泡沫的担忧。而在2008年的两会上,坦言“今天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那时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就应该清仓了。

当然,像晚7点的新闻联播和人民日报这些权威媒体也不能左右和预测市场走势,但是他们表达出的观点有时会非常的婉转,并且包含投资者最需要读懂的政治含义。比如2008年初,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过一篇“不要轻言熊市”,这种措辞不会像一些专家坚持“慢牛说”而遭到耻笑,也表达了对市场的担忧和希望提振信心的态度。还有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号召“股市维稳”,这也是个很精妙的词,“维稳”只是表达一种态度,但并不是说市场已经稳住。

总之在中国要想成为成功投资者,没有政治头脑是不行的。而且多看看央视7点的新闻联播还有一点好处,就是让在股市被套的投资者能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在投资这项艰苦的事业中,乐观一点好。

主持人:你现在已经得到70万的初始投资基金,距离最后的大奖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你要放弃,还可以拿到现在的70万,但如果最后一题答错,你就功亏一篑,是否放弃?

投资者:我不放弃。

主持人:好!请听题――

你觉得投资者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最适宜采用的操作手法是什么?

A 买入并持有;

B 低买高卖,波段操作;

C 设立好止损止赢,按交易纪律操作

D 综合考虑经济周期、货币流通量和概念题材来把握买卖节奏。

投资者:你们出的问题答案为什么都是D!

主持人:恭喜你,答对了!你赢得了100万大奖!你为什么在这么关键的时候如此自信?

投资者:因为我就是采取最后一种操作手法,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而这是我长期实践经验的结晶。

前面已经说过,买入并持有的操作策略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这种策略难在无法长期跟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更不用说去改变它了,而一旦你买入的股票不具备真正的成长性,那么会浪费掉巨大的机会成本。在A股市场,那些十年没涨甚至下跌的股票比比皆是,比如过去的明星股四川长虹。而假如一个年龄大的美国投资者在1929年买入股票并持有,那么可能直到死的时候还没有回本。

低买高卖,波段操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需要很高的技术分析技巧,也需要对影响市场趋势的因素能够进行综合的评估。谁都愿意低买高卖,但“低”在哪?“高”在哪?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高买低卖,一位技术分析专家曾经告诉我,他通常平均一年只做一次,因为一年也只有那么一两次明显的趋势,能从清晰的信号捕捉到,有时一年都没出现一次能让他有把握抓住的趋势,可见这种操作手法并不简单。

止损止赢,强调交易纪律,这没有错。但这种操作手法更适合于震荡市,而且实践起来并不简单。如果没有对市场方向有清晰的判断,盲目的止损止赢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而对于普通投资者,特别是投资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夜暴富而是为了最终实现财务自由的人来说,如果能够对宏观经济周期和货币松紧状况有个大致的把握,就能比较容易抓住大趋势。假如还能够对题材概念更敏感,那就会让资金的运用更有效率了。

简单来说,就是要根据经济周期调整长期仓位。在经济过热时降低长期仓位,在经济变冷时增加长期仓位。其实对于经济周期的判断非常简单,每个人只要善于观察生活都能感受到经济是否正常。在2007年的时候,我身边至少一半以上的人都在说,经济太不正常了,泡沫太大了,这时果断的降低仓位就能躲过这场风暴。而当2008年底经济骤然变冷的时候,却赢来了建仓的好时机。建立长期仓位时重点考虑在下一个经济周期中有可能成为热点的行业和企业,当然更要关注企业本身的资质和成长性。如巴菲特买比亚迪H股。

长期仓位看经济周期,中期仓位就要看货币流通量。2005年开始的那场大牛市更多的是由流动性泛滥推动的,从去年底开始的这波反弹,很大程度也是由天量信贷支撑的。同样从2007年底开始的熊市,是由紧缩货币政策和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全球流动性收紧造成的。所以捕捉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化对把握中期趋势非常重要,只要社会上的钱多了,各种机构必然配置风险相对高的资产而不是消费品,导致资产价格上升,这个原理与个体行为是相通的。判断社会上的钱是多了还是少了,也不难,官方公布的M2数据以及身边的银行朋友和企业朋友的感知都能帮你得出结论。建立中期仓位重点关注资源类和工业品股票,他们是货币扩张的最直接受益者。

短期仓位看概念题材。不要认为捕捉概念题材是碰运气,它同样需要很高的技术含量。是建立在你对宏观经济政策很好的把握基础上的。比如在四万亿投资计划下达后,就要想到水泥行业;当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战略明确后,就要想到上海的银行上市公司――浦发银行。当然,炒概念要早,要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否则就成了高位接盘者。另外,炒概念题材要辨别其含金量,如果这个概念是假概念,是瞎炒,那还是不碰为妙,如互联网泡沫时期很多企业胡编的网络概念。

投资者可以将资金分成几份,分别执行长、中、短期的投资策略,把握好投资的节奏,一定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做一个成功投资者

看完上面这轮测试,可能有的读者发现了,这不是仿造奥斯卡奖最佳影片《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里的剧情吗?的确如此,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印度男孩夺得了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大奖,而他答对每道题的原因都能与他在贫民窟的经历有关。我们虚拟这样一个答题现场,也是为了告诉读者,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在投资游戏中规避哪些认识误区、以及如何提升自身的投资素养。不知

这一山寨版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是否可以考察出一名优秀的“山寨投资家”来?

《钱经》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你不需要是一个专业投资者,一样可以实现财务自由。而今天我们提出“你只有成为一个成功投资者,才能离财务自由越来越近”,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专业投资者意味一种工作生活状态,也就是把投资当作自己的主业和收入的主要来源。成功的投资者需要的是一种结果,也就是通过成功的投资操作创造更多的被动收入。对于普通的白领来说,当然不可能成为专业投资者,而需要做一个成功投资者。

为什么如此强调“要做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是因为我们发现很多人由于在投资上的一系列失误,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一生理财计划的实施。在教条的理财观点中,总是告诉人们要注重节约,然后把多余的钱进行有效的资产配置,并长期持有,似乎这样就万事大吉了。财务自由不可能来得如此简单!不经过成功的投资,创造出更多的被动收入,怎能实现财务自由?至少我们看到在2007年全民理财热情最高涨的时候,买入持有并进行资产配置的人很难看到自由的曙光。

不要把理财想得那么简单,但成功的投资也并不难。很多人一谈到投资,就想到巴菲特、彼得・林奇、索罗斯,大有向投资大师们看齐之势。其实没必要,你只要在众多投资者中成为聪明的一员就行,这和你考试取得班上前几名或者在职场上表现优秀没什么区别。“二八定律”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投资领域也不例外。

我们在这个山寨版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测试中,也指明了普通投资者与巴菲特、彼得林奇的差异,他们的投资理念固然好,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功实践的。投资者并不需要拥有影响甚至转变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也不需要每天花八小时以上的时间看财务报表,或者是完全掌握一门专业的技术分析手法,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投资节奏,建立适合自己的投资哲学就行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别陷入各种投资陷阱,如受市场极度狂热(或极度悲观)的情绪感染、被虚假的内幕消息引诱、过度相信经济学家和分析师的预测、教条化的进行资产配置和长期持有等等。

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强调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只有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够摆脱各种投资陷阱,再结合良好的理财习惯。就基本上可以实现财务的稳健。独立思考不是狂妄自大,它是建立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基础上的,投资真的不是能够教会的,不经过反复的自我实践(跟踪指数、数据、公司等等),就无法形成对市场走势的良好感觉,也不会拥有超强的自信进行独立判断。

独立思考能让你的财务稳健,但要实现财务自由则必须在金融投资的专业性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种高度并非让你一定成为价值投资和技术分析的高手,而是说你必须对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运行的规律有充分的理解,能够看清经济现象的本质,保持对财经政策的敏感性。这些素养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培养,不是教科书式的学习,而是广泛的涉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吸收有价值的东西并融会贯通。

投资家范文第5篇

据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官员曾要求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自宣誓就职当天起,停止使用黑莓手机,但遭到奥巴马的拒绝。这位黑莓的粉丝总统通过与国会周旋,最终得以把心爱的黑莓带进了白宫。

而今,黑莓已经成为在美国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用户已经达到3200万户,在全球仅次于诺基亚。由于在消息推送、社交网络应用等互联网服务方面风靡全球,这个便携式电子邮件设备已经成为了企业高管、咨询顾问和每个华尔街投资家的常备电子产品。在国内,黑莓也备受投行人士的青睐,是其辗转各地之间可靠方便的信息窗口。

黑莓是什么?

如果你每天会有相当多的时间用于处理各类电子邮件,并且不愿意带着所谓的“wifi”笔记本,绕到麦当劳或者星巴克去收发E-mail,黑莓会是一个实用又时尚的解决办法。

黑莓是一种采用双向寻呼模式的移动邮件系统,兼容现有的无线数据链路。它出现于1998年,当时黑莓提供商、加拿大Research in Motion(RIM)公司的品牌战略顾问认为,无线电子邮件接收器挤在一起的小小标准英文黑色键盘,看起来像草莓表面的一粒粒种子,就起了这个有趣的名字。

黑莓是目前在美国、加拿大地区相当流行的无线收发电子邮件的软件,它将软件客户端结合在移动电话、PDA及其他通信终端上,用户可以通过其无线装置来安全地访问电子邮件、企业数据、Web以及进行企业内部的语音通话。这种装置并不以奇妙的图片和彩色屏幕夺人耳目,甚至不带发声器。

为贴和高端商务用户的实际应用需要,RIM公司及其各个终端制造商,大多将搭载有黑莓技术的产品,设计成功能全面的个人随身数字助理,成为高端商务人士的新宠。

黑莓与桌面PC同步堪称完美,它可以自动把Outlook邮件转寄到黑莓中,不过在用黑莓发邮件时,会自动在邮件结尾加上“此邮件由BlackBerry发出”字样。

即使使用者在办公室之外,也可轻松处理电邮、就像从没有离开办公桌。用户可以在旅途中发送、接收、归档和删除邮件、并阅读电邮附件、支持格式如Word、Excel、PowerPoint、AdobePDF和HTML等。黑莓解决方案的“始终在线”推入技术可以自动传递电邮、用户不需要执行任何操作就可接收通信。

这几乎成为了一种商界时尚。2005年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全球的商业精英汇聚一堂,代表们几乎人手一台黑莓,是最时髦的联络工具。而联想在和IBM谈并购时,为方便沟通,谈判团也为成员每人配备了一台黑莓终端设备,其即时沟通和永远在线的优势功能,让联想方面的所有参与者对视频会议等工作方式很快驾轻就熟。

事实上,黑莓并不是唯一的一种移动邮件业务系统,但黑莓更简便也更安全的技术特点却使其在北美独领。

未来的超级终端

如果要在全球通信行业找出一个对“云计算”概念最热衷的CEO,恐怕非吉姆?贝尔斯利(Jim Balsillie)莫属。这位RIM公司的联合CEO最近一年来挂在嘴边最多的词就是“云”。

这位CEO更急切地希望外界把他手中的黑莓理解成一个真正的多媒体终端平台,其中包括地图、位置、音乐、阅读等各种服务,而曾经最为知名的邮件推送业务只是其中一项。“黑莓手机再也不只是一个主要功能是收发邮件的商务型智能手机,而是‘用于所有种类的企业和消费应用的超级终端’。”贝尔斯利说。

RIM公司在去年8月收购了一家名为TorchMobile的浏览器生产商,后者研发的Iris移动浏览器,不仅性能和稳定性上都要好过原有黑莓手机的浏览器,而且采用了开放源代码,这就让其升级变得更加容易。RIM公司承诺,黑莓上的浏览器要在2010年夏季赶上iPhone浏览器的水平。

至于最热门的触摸技术,RIM公司了全屏触摸手机黑莓Storm。去年,Storm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智能手机之一。而在被RIM公司看成“云计算”的服务领域,黑莓在去年3月开通了Appworld,模式和苹果公司的Appstore、诺基亚的Ovistore类似,目前已经有3000多款软件。

在贝尔斯利看来,所有RIM公司在“云计算”的做法,都是打造一个开放度比对手更加灵活的平台。该平台不仅可以把各个应用程序和黑莓的“推送”服务联系起来,让用户享受到的“云服务”不再仅仅是单个的应用程序下载,而是随时根据需求变化。

到目前为止,黑莓和苹果是最炙手可热的智能手机,这两家公司加在一起,占了美国智能手机销量的74%。自2005年以来,RIM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一直都在大幅提升。去年上半年收入为35.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7%。

对比四大手机操作系统可以发现,在过去的两年间Symbian的市场份额逐渐被苹果和RIM公司蚕食。Symbian的操作系统主要用于诺基亚和索尼爱立信,如今索尼爱立信已经滑落出手机终端的前8名。尽管诺基亚目前依然在老大的位置,但随着未来智能手机领驭市场,特别是去年底iPhone和黑莓全面进入中国市场,其头把交椅的位置将岌岌可危。

有消息称,就在黑莓和中国移动达成深度合作的同一天,诺基亚将关闭其在英国的旗舰店。

布局中国

2009年是中国的3G元年,中国移动打造的一系列OPhone手机、苹果iPhone“嫁入”中国联通,国内两大运营商都在费尽心思的打造自己的3G明星手机,年末,蛰伏已久的中国电信也不甘示弱,选择了RIM公司合作,最新消息显示,2010年中国电信将支持CDMA2000网络的黑莓手机。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RIM公司就制定了进入亚洲市场的策略。首先实验的是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其结果总体顺利。而在中国市场,一些用户对黑莓手机并不陌生,早在2006年,RIM公司就和中国移动合作,并成功发展了宝钢集团、中远集团、平安集团等集团客户,但是由于当时只是针对大型企业,加之资费高企和款式极少,其在中国这个关键的市场份额微不足道。

据IDC数据,去年黑莓在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中的份额不足1%,正式销售的手机只有几千部。但是在民间仍不乏追捧者,乃至不少手机论坛已经纷纷开设黑莓专版,原因是因为2005年上演的经典美剧《越狱》的剧中人物配备的黑莓手机让人记忆深刻,以至于北京中关村手机市场中水货黑莓手机经常缺货,大有洛阳纸贵之势。

投资家范文第6篇

【为什么要批判武训】

武训毫无疑问是中国公益史上的伟人——平民教育的倡导者,兴办义学。凡是重视教育的对武训都非常推崇,尊其为“武圣人”。1903年山东巡抚衙门为武训修葺了陵墓、建造了武训祠,并立碑为纪。民国时期,为纪念清末闻名中外的“平民教育家”、“义学正”武训,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先生拨款重建了武训祠。连韩复榘也尊敬武训,建造了“武公纪念堂”。

但历史刚到1951年,武训就受到强烈批判。“”中,山东冠县中学红卫兵竟在老师带领下砸开武训墓,掘出其遗骨,抬去游街,当众焚烧成灰。到底是什么原因能使社会对一个今天看来完全不是坏人的人产生这么强烈的仇恨呢? 曾经有一个历史时期,流行这么一句话: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1949年之前,武训都受到政府褒奖。以当时的观点来看,武训既受到封建政府和反动政府的拥护,那我们肯定是要反对了。

而且历史上武训为了兴办义学,与各方面的官员保持了良好接触。武训的第一所义学,是在当地一个举人帮助下建成的。当他的事业做大了之后,山东巡抚也给了很大的支持。最后连光绪皇知道他了,钦赐他一件黄马褂。此举是否阶级立场不够坚定、卖身投靠统治阶级?这在革命者的眼中,罪加一等。

在决定要批判武训的时候,带着一队人马跑到武训的家乡聊城,专门搜集武训的罪状,搞了个《武训历史调查记》。经过大概20天的田野调查,她有了重大发现,说武训有一条重要罪名——放高利贷,因此武训就是打着劳动人民旗号的地主资产阶级。定性是:“武训是一个流氓起家,遵从反动统治者的意志,以‘兴学’为晋身之阶,叛离其本阶级,爬上统治阶级地位的封建剥削者。”

以我们今天的理解,这是反革命集团为了丑化武训的形象,刻意捏造事实。但我们看《清史稿》里记载武训“以所得钱寄富家权子母,积三十人,得田二百三十亩有奇”( 武训将钱委托富人放债以图钱生钱,最后靠这些钱置地230亩),如果按那个时代的标准,说武训是资产阶级其实并不过分。问题在于我们怎么理解资产阶级。

【武训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来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武训就是一个苦哈哈的乞丐。确实,他的人生起点很低,是靠乞讨起家。但有一条历史事实很多人没注意,而这恰恰非常重要:在武训开始办第一所义学时,他就拥有了当地230多亩良田和几千贯铜钱。这说明他在当时已经是个很有钱的人了。那么他是靠什么手段攒下了这么一大笔家业呢?

武训是苦孩子出身,原来连名字都没有,别人就叫他武七。他的第一桶金,毫无疑问是靠乞讨得来的。据载1859年,21岁的武训开始行乞集资。他手使铜勺,肩背褡袋,烂衣遮体,边走边唱 ,四处乞讨,足迹遍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将讨得的较好衣食卖掉换钱,而自己只吃粗劣、发霉的食物和菜根、地瓜蒂等。他唱:“吃杂物,能当饭,省钱修个义学院。”在行乞的同时,他还拣收破烂、绩麻缠线,唱:“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他还经常给人打短工,并随时编出歌谣唱给主人听。当给人家推磨拉碾时,就学着牲口的叫声唱道:“不用格拉不用套,不用干土垫磨道。”另外,他还为人做媒红,当邮差,以获谢礼;表演竖鼎、打车轮、学蝎子爬、给人做马骑等,甚至吃蛇蝎、吞砖瓦,以取赏钱;将自己的发辫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以兑换金钱和招徕施舍。到了1868年,也就是10年间,武训将分家所得的3亩地变卖,加上历年行乞积蓄,共210余吊。一吊钱就是一千文,在清代中晚期大约相当于不到一两银子,光绪年间按粮食价格折算,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大约相当于现在的200元人民币——这大约4万元钱,就是武训的“第一桶金”。

在当时,靠这些钱可以过上足够温饱的日子,但要兴办一所像样的义学是远远不够的。这就牵涉武训并不为大家熟知的另一面,那就是他杰出的商业才能和投资天赋。他懂得投资学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把钱藏到罐子里,埋在地下,钱就永远是那么多;只有把钱用来投资,才能让资本升值。虽然武训目不识丁,没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但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无师自通的商业天才,甚至以今天的眼光看,说他是投资家也毫不为过。

到了1886年,武七已置良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决定创建义学。到了1888年,他才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成他的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在此之后,他的名声才传扬开来,以后才有了士绅和官府的资助,山东巡抚张曜闻知武七义行,才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自己捐银200两,并赐名武训。

也就是说,从1868到1886这18年间,武训的资产大约增值了20多倍,完全是靠他自己的经营。在这18年间,武训取得的年度回报率大约在18%左右。这个大字不识的乞丐,投资业绩居然可以和巴菲特媲美。今天,我们有股票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各种投资途径。但在当时的中国,投资途径非常少,那武训是怎么进行投资的呢?

“股神”巴菲特说他投资的全部秘诀就在于坚持价值投资,也就是选择时机投自己懂得而且信得过的东西。武训真可谓巴菲特的知音——他也是这么干的。作为一个不识字的乞丐,武训了解最多的是什么呢?首先,他经常走街串巷,所以了解哪家人最近缺钱花,需要卖地,而哪里的土地位置和质量又比较好。所以他就在恰当的时机,吃进优良土地资产,买地置业。这就和今天温州商人炒房是一个性质。第二,他经常外出乞讨,见的人就多,消息也比较丰富。于是他就找一些比自己商业能力更强的人,并从多方面了解这个人的为人和口碑。如果这个人符合要求,那就把钱投给他,然后拿分红,相当于今天的股权融资和风投。就这样,武训把最初通过乞讨得来的钱越盘越大,最后成了很有经济实力的人。

虽然武训有杰出的投资眼光,但他投资的成功也依赖于自身的不断努力。据历史记载,有一次他去求当地一个杨举人说,您是非常有声望的士绅,而且办事靠谱,我能不能把钱投到您这里,挣了钱我拿分红。虽然史料没有明说,但我们大概也能估计出来,这位举人是一位投资有方的成功人士。一开始这举人说,你一个臭要饭的,我拿你的臭钱,有损我的声誉。这种情况下,武训就将姿态放得很低,在举人家门口跪了两天两夜,要求面谈。举人被他的诚意感动,请他进屋详谈。武训说,钱就像母鸡和鸡蛋一样,是能不断繁衍的。钱放在我这里,就一直是这么多了,但放到您这儿,就能再生出钱来。所以我想把母鸡放到您这儿,请您帮着下蛋。话虽如此,但两人素昧平生,人家凭什么就帮你理财呢?武训又进一步打动他说,我搞投资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孩子们能上得起学。我身份低微,要那么多钱也没用,只是希望孩子们能读上书,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交流之下,举人发现这乞丐虽然不识字,但还挺有见识,况且又是为了兴办义学,这才答应帮他理财。而且武训懂得分散投资,据说“积30人”,也就是投资了30家,他简直就是把自己当做一个金融机构来运作。

【慈善也需要营销】

武训的成功不仅在于会投资,而且在于他具有品牌营销意识。如今互联网微博兴起,一大批非常具有营销色彩的事件随之出现,并在微博上引起了轰动。其目的在于把个人诉求变成营销事件吸引眼球,引发支持。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在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同样,公益事业也需如此,希望工程当时的巨大成功,很大程度上与徐永光找了楚楚可怜的大眼睛小女孩做代言有关。

营销最大的秘诀在哪里?今天的MBA教科书已经将它写了出来,就是品牌的差异化竞争。让别人一看你这东西就觉得特别,有什么事儿一下就想到你,就这么简单。武训从没上过MBA培训班,但他无师自通地掌握了营销的秘诀。武训后来已经非常有钱,但他还是把自己定位成乞丐,向大家募捐,这就是慈善营销。如果他穿着绫罗绸缎坐着八抬大轿去跟人说,哎,捐点钱吧,别人可能就不愿意。这样的营销手段使得他能在慈善界鹤立鸡群,甚至巡抚和皇要捐钱给他,他的营销就成功了。

如果武训缺乏商业才能,仅仅是一个乞丐,靠乞讨所得的一点钱资助孩子上学,那他最多就是一个好人,不可能成就这么大的事业。有媒体报道天津的白芳礼老人,靠骑三轮车挣钱资助穷孩子读大学,20年间他前后捐了35万元,资助了300多个孩子,让人感动不已,被称为“当代武训”。但在我看来,他的精神和武训同等可贵,但才干确实远不如武训,因为他缺乏武训那样的商业精神和商业天赋。

在武训的时代,我相信各地也都有乐善好施的人,中国民间一直有造福桑梓的传统。但为什么只有武训能够做大做强呢?这在于武训是将“兴办义学”当做一项事业来干,所以他要投资,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使得事业能够不断发展。一个不识字的人能使有文化、有知识、有声望的人愿意为他工作,到他的义学当老师,说明他不仅有人格魅力,而且有组织才干。

所以在我看来,武训办的,就是清朝末年的“希望工程”。

【“”时的批判方式,如今同样存在】

武训有两桩事迹非常感人,但在今天看来也值得推敲:一是他坚持不娶妻生子。武训通过乞讨和投资赚了很多钱,结婚应该不成问题。朋友们也劝他娶妻生子,武训说我把钱用来办义学更重要。但后来调查发现,虽说武训没娶妻,但在当地有“姘头”,生活作风腐败,跟一个寡妇有一腿,还生了个叫“小豆沫”的孩子。二是武训在请当地士绅和义学老师吃饭的时候,自己从不上桌,说我身份低微,不配同大老爷们坐在一个桌上,我给大家倒酒端菜就好,以后孩子们的学业还要靠大家多努力,让大家很受感动,用心教学生。说,武训最虚伪了,表面上不上桌,自己躲在家里吃好的,这就是资产阶级的虚伪外衣,专门用来欺骗人民群众。

关于这两个事,我们可以说调查者心怀恶意,有丑化武训的倾向。但我倒是比较理解武训的所作所为——武训也是人,我们不需要神化他。将道德标准绝对化,要求每个人都是完全无私的圣人,否则就骂人家是资产阶级,虚伪堕落——如果以这样的标准评判,干脆谁都别做好事、别当好人了。

让人遗憾的是,“”时对武训的批判方式,在现在的中国同样存在。公众有时候对公益事业的从业者在道德上也存在不切实际的要求。前两年卢俊卿受到的质疑,其中有一条最强烈:他资助中非希望工程,是借助公益之名,进行敛财和搞。我们把这件事跟武训的故事一对比就很容易让人明白。任何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都会受到特定社会习俗和游戏规则的影响。对一个人进行有罪或无罪判断时,一定要回到当时的社会情境中,作将心比心的体谅。如果批评卢俊卿的逻辑成立,那我们同样可以指责武训是以公益的名义敛财。如果武训不是挂起公益的大旗,就不会有那么高的社会地位和那么多的社会关系。他在商业上成功,也得益于他以公益的名义获得的社会信任。

对徐永光的批判也是同一个道理。他在当时受到的最大指责是挪用善款,从事“非法投资”。而事实上,慈善在很大程度上不能离开投资。特别在一个通货膨胀速度很快的时代。比如有人承诺今年捐款一百万,在某地建一所学校,钱到账已是三个月之后,实地考察和设计又花去三个月,最后到市场上一看,建筑材料、人工都涨价了,这一百万已经不够建一所学校了。真正理性的捐赠者,也希望让善款发挥出最大的效用。当时徐永光把青基会的善款用去投资,且不推究其动机,单从这个行为来说,和当年武训做的投资没什么区别。关键看他在投资过程中有没有猫腻,能不能摆到台面上讲清楚。

让我痛心的是,历史经过了100多年,中国人的认识又回到了原点,还在质疑怎么能把善款投资,这肯定是非法牟利。现在整个民间社会对慈善的认识非常情绪化,依旧认为做慈善的人就得以白芳礼老人为标杆,让自己喝凉水,苦得活不下去,然后还拼命帮助别人,这才叫慈善。如果有人在做慈善的过程中,自己的生活条件改善了,哪怕这种改善是在合理范围内,大家就可能说他是虚伪腐败。这种泛道德的指控是站不住脚的,也是在损害公益事业和弱势群体真正的福祉。

在精神上,我们要学习白芳礼老人。但若想真正把公益当成一项事业来做,还是要学武训——把公益精神和商业才干充分地结合到一起。

(作者系清华大学博士后、资深媒体人)

投资家范文第7篇

资本为王的时代,金融资本引爆巨额利润,投资行当成为除了房地产和制造业以外的第三大行业,占比12%。联想的柳传志在退休之后,宝刀不老,注意力从IT转向了投资,精心打造联想投资、弘毅投资、融科智地三驾马车,续写了联想的辉煌。

20年前与田溯宁一道第一次把Internet带回中国的丁健,在亚信CEO任上激流勇退,成为金沙江创投合伙人,目前金沙江创投旗下管理计10亿美元的基金,并和美国硅谷最老牌的创业投资基金Mayfield Fund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看起来,企业家们在转型之后做得风生水起。然而,投资行业的风险不言而喻。即使再有能力,可贸然将脚跨到一个陌生的领域,也很可能被“套”进去而成为冤大头,或者一脚踩空,步步受累。

就连世界头号投资大王巴菲特也有走麦城的时候。《福布斯》杂志2009年度美国财富榜显示,排在财富榜第2位的巴菲特损失最为惨重,净资产缩水100亿美元,降至400亿美元。而他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过去一年下跌20%,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购买了大量的康菲石油公司股票。此前,巴菲特购买了大量的康菲石油公司股票,2009年全球能源价格下跌,致使康菲这只在巴菲特眼中的“下蛋母鸡”成为“烫手山芋”。

因此,企业家变身投资家不是人人都玩得起的,不仅要有实力和眼光,也要有运气。

投资首先得有实力,当金钱对于一个企业家而言已是符号,他就有底气转身。像刘永好这样的超级富豪,砸几百万去投资某个项目,即便打水漂,也算是过把瘾。而有的企业业主,因为没有实力为投资风险埋单,就可能连窝巢都要搭进去。

投资全凭眼光,“投资不在乎失掉一个机会,而是千万不要抓错一个机会”,这是段永平的切身体验。曾经感叹“十年农业收益抵不过一年房地产”的刘永好,如今也成为民生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实际上,一些从事实业的企业家转型做投资,是由于“下海”办实业呛了水,面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的诱惑,想从投资渠道上赚一把,抚慰那颗受伤的心。比如曾经创造小灵通神话的吴鹰被股东们“扫地出门”,在2007年6月落寞地离开UT斯达康之后的半年时间里,这位昔日的“小灵通英雄”几乎悄无声息,2008年1月3日,“折翅”的吴鹰正式宣布复出,加盟和利投资集团,任职资深合伙人,转型从事投资行业。这在业界引起不小的震动。也有的民营企业家是在和国企打交道之后深感自己的弱小,于是转行从事投资买卖,能赚多少算多少,既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也不用再与国企周旋。

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一部分传统制造业举步维艰,企业在转型路上与VC大潮不期而遇,迅速对接。毋庸讳言,时下某些行业的经营困惑和民企生存环境的艰难,也促使许多企业家做出转身投资行业的选择。而家族企业的延续繁衍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可眼下一项调查显示,超八成“富二代”不愿接班。在一己之力无以维系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家退而求其次,做投资人。

投资家范文第8篇

所有的私募股权投资,从天使投资,VC,到并购交易,赚钱的办法,一共只有三种。第一种是赚企业由小变大的钱,第二种是赚企业由坏变好的钱,第三种是赚企业由私变公的钱,(这里的私指的是非上市公司,而公指的是公共公司,即上市公司)。如果企业的变化成长可以用一条S曲线来描述的话,前两种投资发生在S曲线的左侧,而第三种投资则往往发生在曲线右侧,也即企业的PRE-IPO阶段。

在中国的私募市场上,绝大多数投资公司过去主要是靠第三种办法挣钱的。也就是说,过去是在S曲线右侧出手的“”投资家的天下。中国证监会的审批制给了A股上市公司巨大的制度性红利,一朝上市,鸡犬升天。依靠一二级市场的市盈率差价,投资人就能过上舒服日子。能否搞定证监会,帮助投资企业尽早上市,实现企业由私变公的转变,是投资人能力的最佳体现,也是最被企业看重的所谓增值服务。

但三中全会后明确了发行的注册制改革,新三板也将覆盖全国。未来A股市场也将向国际主要市场靠拢,新股发行将由以往的“难过(会)易发(行)”转变到“易过难发”的状态。制度性红利将要消失,一二级市场无法套利。因此,私募投资者若想获得高的回报,必须帮助企业由小变大,或由坏变好――“左派”投资者的春天终于来了。

左右两派投资者的阵营泾渭分明。

首先,二者的能力结构完全不同。的能力基础是与证券审核机构的关系。而左派投资人则必须是“孙悟空”与“哪吒”的混合体,即得有“火眼金睛”,敏锐的投资眼光,强大的项目判断能力;又得有“三头六臂”,在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本等企业发展运营的各个方面具备强大能力与手段。唯有具备此等能力组合的投资机构,才能找到潜力标的,并帮助他们从小企业发展成大公司,提升运营水平,把管理不善的公司变成运营卓越的公司。

第二,二者的人力结构也不相同。们的任务单一,需要的往往是同质的关系型的人才。而左派的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复合型的人力构成。要当一个好的“左派”,既需要达芬奇式的投资经理,兼具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和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又需要韦尔奇式的投后管理专家,能将在实业企业最高管理层面上的经验运用到被投企业身上。有的投资机构甚至有专属的管理咨询公司。所以,左派机构的组织性更强,人员的构成组合也更多元化,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求也更高。

第三,二者的资金来源的构成也有差异。PreIPO是摘桃子的游戏。投资周期短,投机性相对较强,符合个人投资者的偏好,因此,基金的出资人中往往以个人,甚至中小个人LP(有限合伙人,即基金出资人)为主。而要收获企业成长,改变企业运营水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高回报往往是时间的玫瑰,这也决定了左派基金的LP必须是长钱--机构投资人,如保险,社保等未来将成为私募机构的主力LP来源,这也是一个被成熟市场证明的必然趋势。

投资家范文第9篇

然而,他却一再声称,自己不是企业家,也不想打造一个企业。手握重金的他,缘何不愿做企业家,不愿重塑逸飞集团的辉煌,不愿打造一个百年老店?

随着陈逸飞在2005年的去世,逸飞集团瞬间陷入了分崩离析的境地。据报道,其父陈逸飞已知遗产共4300万元,分三部分:不动产住房9处,买入价为1500万元:委托美国马波罗画廊已售或未售艺术品标价为2500万元:保存在宋美英和陈凛处艺术品多为半成品,估价300万元。而其经营或入股的11家公司已被评估为资不抵债,并有部分个人债务。“当我父亲给我的时候,逸飞集团已经破产了,一分钱都没有了,所有的公司全部都是资不抵债了。”陈凛进一步确认。

但是五年后的今天,陈凛所执掌的逸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资产规模已达一亿美金。当笔者质疑,其资产是否是继承其父遗产所得时,陈凛激动地说:“我们所有的自有资金百分之一百全部是自己做的,和我父亲一点关系都没有。”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如此规模,其能力可见一般。

在过去的5年里,陈凛领导投资了数个有影响力的媒体、消费品和物流项目。其中包括国内最大的户外媒体公司――分众传媒,该项目带来超过100倍的投资回报。此外还与美国华平集团、法国德高集团共同投资了中国户外数字大牌广告公司郁金香传媒,与淡马锡共同投资了中国的健身连锁机构一兆韦德健身,与胜达国际集团共同投资了中国民营物流公司新时代通成物流。这些行业巨头也都给陈凛带来了巨额回报,令其身价倍增。

“我不是企业家,我是投资家”

“我不是要再造一个逸飞集团,我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个投资家!”陈凛直截了当地告诉笔者。这让笔者豁然开朗,为什么他会说他的公司只有他一个人,他的名片上也不写任何职务,他笑称:“我的职位就是我说了算啊,你可以叫我董事长,也可以叫我总经理。”

陈凛为什么不愿做企业家?又为什么不愿重塑逸飞集团的辉煌?他说:“做企业太累了啊!”众所周知,一代大师陈逸飞于2000年底创立了横跨电影、时装、环境、建筑、传媒出版、模特经纪、时尚家居等领域,注册资本4000万元人民币的逸飞集团,下辖逸飞文化影视传播有限公司、逸飞环境艺术公司等8家公司。到2005年陈逸飞去世时,集团经营或入股的公司已达11家。然而,庞大的逸飞集团最终却以资不抵债而告终。

对此,陈凛总结说:“后来我们做得很杂,什么事情都做,我觉得每件事情都要做好是不现实的,团队、管理都有问题。”在陈凛担任逸飞集团财务总监期间,曾去服装工厂清点库存,对于造成库存的原因,员工争论不休。他也曾试图去管理每个细节,可是很快发现,他不可能像那些真正的管理者,24小时全部都放在企业的细节管理上。面对层出不穷的具体问题,他焦头烂额摸不到方向。这时,他也理解了,为什么他的父亲每次到公司都那么忙,为什么对每个部门、每个环节上的人,都有交代不完的细节。“当一个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团队时,企业的领导者不得不查漏补缺,承担起更多的职责。我父亲是个很好的创业者,但他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陈凛评价说,“与其养这么多人,还不如一个人都不养。”而2005年,陈逸飞未拍完电影《理发师》就因病去世,更加剧了陈凛对做企业家的恐惧。“我父亲要是不那么拼了命地去做企业,他也可以多活几年,做企业真的是太累了!”陈凛说道。而世界名校的求学生涯、华尔街的工作经历、整合资源引进风险资金的磨练,也让他看到了自己的强项,“我在中国长大,在国外学习,融合了中西方文化思想,在商业领域,我知道国外企业需要什么,也知道中国本土企业欠缺什么。”当他看到电脑页面上的“国际金融信息”时,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做什么,“我就是一个金融投资者!”

他也不愧是一个合格称职的投资家,借助父亲陈逸飞的人脉资源,帮助早年的分众传媒拿下了上海几乎所有甲A级写字楼的室内广告权,从而成为了分众的创始股东。随着2005年7月13日,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给陈凛带来了“超过100倍的投资回报”。而此后其又陆续投资了多个行业巨头:户外数字大牌广告公司郁金香传媒、健身连锁机构一兆韦德,幼儿教育机构天才宝贝、民营物流公司新时代通城物流……“我不像一般人要投很多公司,因为你投很多公司,不小心你可能就投到傻瓜了。我只投中国最大的,并且全都参股。”而且每家公司其所投的量也都在五百万美金左右,且从不控股,始终是百分之二十以下的小股东。

如今,他也在与阿玛尼中国最大的总在洽谈很多项目,“比如他们要在中国开高档连锁咖啡店,我就以原始成本投一部分。”而陈凛所说的这家高档连锁咖啡店就是位于上海恒隆广场的“镜子”咖啡店,该品牌从国外引进,并在沈阳也已开了一家分店。陈凛透露说:“我现在投的都是很便宜的,家族的人脉的确很厉害,这不是说一般人所能负担起的,我相信一般浙商的人脉也没有我父亲的人脉这么强大,所以我可以用我父亲的人脉拿到很多别人永远也拿不到的东西。”

而家族人脉也成为了陈凛最大的竞争优势,因为投行的竞争就是找项目。并且其认为,在投行里,团队只不过是摆设,因为你要做很多项目,团队决定不了,需要老板自己拍板。“如果你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和企业家沟通错了,那还不如他不去沟通呢。”陈凛也有这方面的担心,“你找越多人,反而把事情弄得越复杂。”

“我已经处于半退休状态”

“我觉得人的生命很短,我把我父亲的关系用好了,赚一点钱,我爱怎么玩就怎么玩,我爱买跑车买跑车,爱买飞机买飞机,爱买游艇买游艇!这是我的钱,我又不是拿我父亲的钱,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陈凛一口气说了这么一长串话,这难道就是三十多岁的他说,自己已处于半退休状态的原因?

“其实赚钱永远也赚不完,你想赚永远也没有底。我是一个很现实的人,我看到我父亲那么拼命地做,一直到死,他也没怎么享受过。而且他要是不这么拼命地做,他也可以活的更长一点。我看到了我父亲的这种结局,所以我就希望自己能过得安定、安逸一点,能够花多一点的时间陪老婆、陪孩子,家庭过得幸福美满一点,而不是拼了命地去赚这永远也赚不完的钱!”陈逸飞的去世彻底改变了他的儿子陈凛,而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又有几个能参破此理。即使那些年近古稀、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有所认识,往往也很难做到,但眼前这个穿着黑色T恤的年轻人做到了。

他现在每天晚上都能踏踏实实地睡觉,早上也不需要早起,有项目的时候就去咖啡店谈谈。平时喜欢去健身房锻炼,春秋就去九龙打高尔夫,每年冬天都要去欧洲滑雪,一年还要去国外旅游三四次。陈凛说,他是一个很随意的人,他现在很快乐。而对于投资,他说:“有机会再看,没机会也无所谓,就基本上收手了,我有点处于半退休状态了。”

陈凛也像他的好友包凡一样,喜欢开跑车,但他说:“我不会像包凡那么开的,他疯了,他跟我说,他开到300码,我基本上开到230到250码,就要开始踩刹车了。”他也从没来没有参加过赛车比赛,他不断地重复,“可控,可控,要冒可控的风险!”这也符合他的投资理念,每家企业投的钱都不会超过五百万美金。而不喜欢去赛车场开车的另一个原因是,他比较“吝啬”,“赛一次四个轮胎全报销了,因为磨损很厉害,赛完就要全部换掉。我觉得没必要四个轮胎全换掉。”这也符合他一贯节俭的风格,一直在国外买衣服,因为国外比国内便宜,“我觉得能节约的要节约,能打折的要打折,能省干嘛不省,一定要省!钱是自己挣的,又不是偷的!”他的这个理由足够充分。

而处于“半退休状态”的陈凛还有一个爱好是收藏家具,但他表示,“要收藏好的东西,一定要花很多很多钱,那我觉得现在这些钱投到好的公司会更好,好的公司投资回报会更大一些,但将来我可能会更多地去关注这一块!”但他表示,自己现在没什么太大理想,也没什么挑战,更没有一点压力,因为“我参股的公司,那帮人做得都挺好,我有什么压力啊!那些公司全破产了,我才有压力啊!”

投资家范文第10篇

在前不久举行的“2006诗画印刷”活动中,芒克获得了两万元的“中国诗歌贡献奖”,他和梁小斌等一批诗人还被邀请撰写100部当代画家的评传。

这些活动,完全由一家浙江民营企业“三尚艺术机构”出资举办。该企业的董事长、胖胖的温州人王说,他们还将出资出版100部当代诗人的诗集或图传。

三尚艺术机构总经理陈子劲说,我们企业的艺术投资总计已经达到上亿元,而且全部是自有资金,没有一分钱银行贷款,但目前还没有任何回报。而王却说:“我的收益大约在五到十年之后就会看到。”

一些早年间以“赚快钱”著称的浙商,正在完成从“炒家”到“战略投资家”的转变。

一张画也能抵几车皮浙江服装

第一代浙商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洗脚上田后的农民企业家”,没什么文化,但行动能力强,注重效率,对投资热点非常敏感,下手果断,回报迅速。近些年来,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浙商大手笔的“财富神话”屡屡传出,引发社会舆论的热议。

浙江以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而在全国著称,最早一批浙江企业的特点是“轻、小、民、加”,生产的常常是投入小、利润高的纽扣、领带、皮鞋等。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也鲜见成功的资本运作,而多是非常传统的“买房置地”。在市场经济的发源地温州,对房产等看得见的财富的兴趣远远大于股票。在温州人中,“股票不吃香”是人所共知的经济现象。“温州购房团”挟雄厚的资金实力,扫荡大江南北,成为近些年国内外关注的社会热点。所到之处,房价猛涨,舆论大哗。此后,又有浙江资金投资煤矿、水电站、水运业、棉花、字画等的各种“炒作”神话传出。以至于很多经济界人士称,得浙资者得天下。无论哪个城市、哪个行业,只要被浙资看上,一夜间就能汇聚巨额资金,很多原本不可能做的事马上变成可能,原来还处于萌芽状态的市场立刻披上财富的光环。其融资筹资速度之快、眼光之准,令很多专业的资本运作机构叹服。

2005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的开展,受到房地产市场回落趋稳和煤矿行业“关转并停”等调控政策影响,大批浙江资金变现回流。据人行温州市清算分中心和金融机构电子联行往来情况测算,春节前10天外地累计汇入温州的资金,2003年到2005年分别为330亿元、350亿元和360亿元。而2006年一下子攀升到了440亿元。

在浙商面临“钱多了怎么办”的同时,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出了要求。过去,浙江不少地方热衷于将自身定位于粗放型“国际制造业基地”,有人曾形象地描述“浙江货”――几个车皮的浙江服装,比不上一手提箱电脑芯片的产值。

“我们艺术行业,不占土地,不损耗资源,完全靠头脑、灵感,创造的却是巨额的产值,一张画也能抵几车皮浙江服装。”王说:“而且浙江人杰地灵,完全有发展艺术产业的基础,这是在国际市场上真正能体现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

既要培养“生产力”和“买单者”更要制定行业标准

有专家指出,已经有一批浙江民营企业开始进入“投资”的更高阶段,就是投资一个还不成形的市场,投资一批还未进入市场的生产力,投资一个还不存在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则。

王说,我们现在在文化事业上投的每一笔钱,看起来似乎和盈利毫无关系,但实际上都不会是白花的。

就在去年底,三尚艺术机构还投入五六百万元,举办了规模盛大的“意象武夷――中德两国艺术家首次面对面互动创作”大型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大批中德艺术家同吃同住,创作了一批优秀的作品。

和对芒克等诗人的活动进行“投资”一样,这些社会活动并非纯粹的“公益行为”,而是“培育市场”,培养将来的“买单者”。同时他们也和不少年轻画家签约,培养“生产力”。

但是光有这些还只是“小搞搞”。他们认为,国内外的大批资金都愿意投资当代艺术的架上绘画,无论从创作者人数,还是购买力来说,中国都会是世界上当代艺术架上绘画最大的市场。但是从现状来看,中国的创作者尤其是青年画家“缺吃少穿”,还不为人关注,中国的市场主要还是迎合西方的口味,大量具有优秀内涵的“中国芯”作品无法在国际市场上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这些都显示出一个事实,这个市场尚处于开始阶段,对投资者而言,应该“逢低买入”,对资本运作机构而言,应该投资培养市场,甚至通过资本的力量,不仅培养市场的“上游”和“下游”,还应参与修改“行业标准”,以取得利益的最大化。

在中国不少传统行业,外国人赚研发、设计、营销等环节的钱,中国人只能赚最少的制造环节的钱。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陈子劲认为,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和很多其他产品一样,在国际上被西方的标准所限制。只有那些符合西方人口味,或者说符合西方人对中国的想像的作品,如政治波普类的才能卖到好价钱,而真正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内涵的优秀作品却常常被忽视。只有改变这种国际市场划分格局,中国的艺术产业才能在世界俱乐部获得和其水平相称的席位。

找到国际视角和“中国芯”的最佳对接点

“我们需要用世界的语言,表达中国的精神,打入国际视觉艺术市场。到收获的时候,我们就将成为这个市场的创造者之一,就能参与市场游戏规则的制定,就会成为这个市场最大的受益者,这就是我说的赚真正的大钱,而且是赚长远的大钱。”陈子劲说。

三尚艺术机构正在通过出版、办画展等手段,制作“水墨中国”、“油画中国”等能真正反映中国人文精神的主题艺术专辑,并希望能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找到国际艺术视角和中国精神内核,即“中国芯”间的最佳对接点。

王说,如果我们能使中国文化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在国际市场上有我们的话语权,中国的艺术品就能像西方作品一样,变成“硬通货”。

出于对这种“战略投资”的认可,现在已经有很多浙江民间资金试图参与到他们的投资中来,还有一些银行、保险、担保机构也主动来和他们接洽,希望在这个市场中“分一杯羹”。

目前,在那些靠打火机、纽扣等小商品起家的“土得掉渣”的“草根浙商”身上,一种“战略投资家”的新形象正在逐渐冒出头来。

近几年来,浙江不少民企在政府“退二进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号召下,关注到了文化经济的巨大潜力。已经有不少原本从事建筑等传统行业的企业家开始投资动漫等新兴产业,有的在投入不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就已经开始通过品牌输出等方式,试图收回高额的成本。如搞建筑起家的中南集团,投资动漫产业,拍摄了《天眼》、《魔幻仙踪》等动画片,并已经在矿泉水、文具等行业进行品牌输出。但真正从战略层面上考虑投资布局,以几十年来计算回报周期的还极为罕见。有专家指出,这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家精神和经营境界的一种提升。

上一篇:如何投资范文 下一篇:境外投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