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高等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7 11:22:26

特殊高等教育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高校;特殊性

一、外在特殊性

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多元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民族高校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实行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即根据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由二者对其经费、布局、专业设置、招生、教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指导和宏观管理。

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即要遵循国家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又要遵循国家根据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特殊的方针政策。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注重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和专门措施,例如,针对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语言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同时,在少数民族高校的招生和教学过程中,对民族语言充分自由使用的宽泛要求、“降分录取”和“从宽、优先录取”的政策,均体现了这一政策原则。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特殊性

凡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后的,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和培养少数民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专业教育,我们都称之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因此,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各地普通高校学习,主要指设在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或集中分布地区的的普通高等院校;一是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置的民族学校和部分高等学校特办的民族班,这也就构成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办学形式上的多元结构。

4、少数民族高校区域分布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相较普通高等教育沿海、内陆集中分布的现状,少数民族高校大都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地区,以便培养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更好的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

二、内在特殊性

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办学方针的特殊性

最大限度的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特殊的办学方针。比如,为发展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央民族大学采取必要的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的办学和措施:在办学的层次结构上,既有与普通院校相同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又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专门设立的预科班、民族班。

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首先,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少数民族高校主要的服务地域,一般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为宗旨,这也就要求少数民族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更加凸显民族性和地域性。第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恶劣的自然和物质条件、特殊的政治稳定性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坚定和鲜明的维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统一、的政治立场与意识。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的主要培养对象主要来源于民族地区。其次,民族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族别多元、宗教多元的特点:少数民族高校以招收民族学生为主,同时,为保证学校持续发展,民族学校还会招收较多的非少数民族学生,因此,生源呈现族别多元化格局,而生源的多民族性也就决定了其的多元化。第三,少数民族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有较大不同。第四,学习、认知、知识背景不同。由于汉语基础、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等差异,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认知基础相对薄弱,学习难度较大。

4、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学科设置的特殊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即要传授优秀的民族和主流文化,又要重点开展有关少数民族问题的科学研究。在专业学科设置方面,少数民族高校一般会设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专业教育,即与少数民族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包括民族学、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民族文学等专业,以此保证所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①

5、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中,师资队伍的专业学科结构方面的民族特性,决定了民族高校的师资队伍具有以民族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类、艺术类专业教师为主的结构特性。同时,民族高校教师的素养结构也较为丰富,除应具备基础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外,还须具有民族学的文化素养和相应的少数民族语言素养。②

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发展策略

(一)宏观上

1、坚持“多元一体” 原则,积极整合民族高等教育与主流高等教育间的关系。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应积极地保持和弘扬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 同时避免过分地排斥主体民族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主体民族也应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支持少数民族按照本民族的意愿发展特色高等教育。

2、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全方位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应从少数民族自身的实际出发,在招生、分配、投资、教学、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采取特殊的多元化发展方式,以适应和推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3、加强国家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扶持和立法工作。国家应将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上升为国家策略,从政策和机制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及其高等教育给予最大的支持。在立法方面,应该针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加强相关民族教育的研究以及民族教育立法的理论探讨,加快少数民族法制进程和法制法规建设,以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平等权等。

(二)微观上

1、首先,在办学定位上,少数民族高校要把自身定位为民族院校,把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办学宗旨;其次,在办学特色上,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如在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一方面,普通高校中的许多现代科学的基础课,民族高校应该设置;同时必须开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和专业学科,尤其是开设民族地区急需的诸如财经、政法、理、工、农科等实用性学科。

3、加大投入,坚持自我培养。通过校校合作的方式,把本校教师送到重点院校去进修,并把国内外重点院校的教师请来对校内教师进行短期讲学与培训,同时,还要建立一套促进教师队伍稳定的鼓励政策和机制,从而让教师教有所得。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招揽贤才。

注解:

①任世琦.略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0(4):3-6.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特殊高等教育 品牌维护 品牌资产

一、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特殊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取得了长足发展。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1987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立,是全国第一所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在全国首创了集听障、视障、肢障人教育于一体的残疾人高等教育体系,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空白。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作为吉林省唯一的高等特殊教育机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共享”的高等特殊教育理念,围绕发挥高等特殊教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残疾人事业发展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功能和内涵进行建设,经过22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创建了残健融合的高等特殊教育新模式,带动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因此,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是承担起为国家和吉林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义务和社会责任。

二、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维护的必要性分析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陆续成立了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河南中州大学聋人艺术设计学院等13所专门培养残疾大学生的学院,在校生有4000余人,高等特殊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等特殊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中国高等特殊教育已走过二十年的历程,从无到有,规模不断壮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高等特殊教育院定位不清晰,教育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社会公众认可程度下降;缺乏办学特色,高等特殊教育单位间竞争加剧。由于后建院校多数处于经济发展省份,他们在吸收和借鉴前人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软硬件配套设施完善,校舍规模不断壮大,发展起点相对较高,发展较快。他们利用区位优势、设施优势吸引了众多残障人士及家长。这无疑对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要想让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始终处于全国龙头地位,就必须通过打造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品牌,打造与社会需求对接,与学校层次适应的吉林省特殊教育品牌,通过品牌来提升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品牌来增强对家长和考生的吸引力, 针对目前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如何打造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品牌成为需要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也对实现吉林省高等特殊教育协调、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始终保持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龙头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三、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维护策略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只有进一步对现有品牌进行提升和维护才能在市场上不受到新进入和潜在进入竞争对手的排挤,通过对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院校名称、形象以及学校名称命名的保护,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全方位提升品牌质量

高品质是品牌的灵魂,质量是品牌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应该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特殊高等教育的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结合残疾人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充分发挥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独创的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缺陷补偿教学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残疾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目标,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大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和人文环境,使特殊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融合;以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践活动为载体,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融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专业技能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相融合,充分提升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质量,从根本上维护品牌。

(二)因需因特设置专业,提升品牌满意度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只要满足社会需求才能使得品牌在市场上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必须在充分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对吉林省高等教育品牌进行整体包装,以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不断迎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品牌内涵。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创立适合残疾人大学生学习的专业特殊教育学院的专业设置,是在充分考虑盲、聋和肢残学生的不同生理、心理、认识特点和社会需求基础上设置的,体现因“需”而设,因“特”而设的原则不断动态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创办满意度高的品牌特色教育模式。

(三)坚持品牌个性特色

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已经在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的无形资产能够给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在品牌维护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品牌本身所固有的特色,充分发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是全国残疾人高等院校中办学最早、规模最大、学科最全、层次最高,在我国高等特殊教育领域居于龙头的品牌特色,现在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已经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特点,创立了残疾人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教学优势,根据残疾人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需求,创立适合残疾人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创立了符合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缺陷补偿教学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建了“三个融合”的残疾人高等教育环境模式,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梯队健全、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特教师资队伍,建设了功能完备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设施,只有始终坚持这些品牌个性特色才能够不断深化社会对品牌的认知程度,提升品牌的层次。

(四)强化品牌意识,维护品牌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对品牌的保护意识普遍不强,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强化品牌意识,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体现其巨大的无形资产价值,教师、学生等全员参与品牌维护工作,把品牌管理纳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品牌管理,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发和利用吉林省特殊高等教育品牌这一觉巨大无形资产。(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建强. 论高校品牌塑造的意义及策略[J] . 现代管理科学,2006(6):96-97

[2]吴杰. 学校品牌塑造之策略[J] .今日教育,2006(7):45-47.

[3]吴钊,路新平. 高校品牌战略探析[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10):74-78.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剪纸艺术;现代特殊高等教育;残疾群体大学生

本文为2014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民间艺术资源在残疾人职业教育中的开发利用研究——以江苏省为例”(项目批准号:2014SJB295)的成果之一。

一、剪纸艺术与现代特殊高等教育的融合现状分析

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也统称为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指对残疾群体大学生所实施的专业性高等教育,它将残疾人的高等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它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残疾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剪纸艺术历经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之精华。将其纳入现代特殊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可提高现代特殊教育水平之不足,可以传承和保护民族艺术,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提升残疾大学生的审美水平与就业前景。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现代特殊高等教育,各个高校都开办了与特殊教育相关的专业。而剪纸艺术作为适合残疾群体大学生学习与就业的一门特色课程,为残疾群体大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与就业的大门,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剪纸艺术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的实施

1.剪纸元素的应用途径

剪纸艺术与现代特殊高等教育的交互与融合,不仅能使残疾群体大学生掌握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而且又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加深残疾群体大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兴趣和对艺术的理解。与此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中国剪纸艺术的语言,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剪纸作品中的构成元素点、线、版式、纹样以及表现手法;另一方面需从整体出发,营造出属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语言内容。这种语言可以与时展脉搏相互结合,又能从现代设计艺术中汲取部分精华。剪纸艺术题材多样富有变化,其图案一般是多种图案、多种题材的不同组合。这种组合可以是图形与图形的组合、文字与图形的组合,也可以是人物与动物、动物与场景的组合等。如果残疾群体大学生对剪纸的基本图形元素有所了解与认识,使这些元素在剪纸设计时变为符号化、模块化的子系统,并且对剪纸的基本元素能认真学习、掌握技巧、一一攻破,这就能为其以后的剪纸创意与设计打下了巩固的基础,是其能学习好剪纸艺术的先决条件。

2.残疾群体大学生剪纸学习方法

针对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的残疾群体大学生,可以根据残疾种类分为以下类型,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等。其中有些群体因条件限制不能参加剪纸学习如:视力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等,其余群体均可正常学习剪纸。而其中在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中听力残疾是最为常见的,其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听觉障碍,从而难以和正常人一样进行语言交流活动。他们的主要感官途径是依靠视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听觉障碍虽给残疾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些阻碍,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视知觉对于听力障碍会形成一种特殊的补偿作用。因此,在剪纸艺术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着重考虑听力残疾学生的特殊情况,充分发挥听力残疾学生的视觉优势,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由于这类群体大多有听力障碍,所以在面对此类受众时,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为他们演示。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准备好相关的剪纸教学用具,授课时把汉字、图形标注在每件剪纸教具的旁边,以此来增进学生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样的方法,发现残疾群体大学生会对这样的图案符号及文字有直观的感触与认识。例如:在教授剪纸最基本的元素锯齿纹时,通过文字与图形,以及让学生设身处地的通过触觉去感受,让其清晰的了解到锯齿纹的特点就是纤细和尖锐,那么残疾学生在之后自己动手的制作中就对二者有直观的了解,以便他们在剪制的过程中注意到这些图案的特征,更好地表现作品。言语残疾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无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残疾群体大学生便捷、及时获取信息,通过信息技术采集方式,如语音输入、话音识别、文字输入、教学实时视频和录像信息,给予不同的残疾群体大学生不同的呈现方式,如语音播报、视觉显示、震动警示等等。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功能优势。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多媒体硬软件工具的辅助,充分调动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充分参与进教学活动之中,不是作为旁观者,而是作为参与者,最为重要的是使得残疾学生能感知生动的剪纸艺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面对特殊群体残疾学生时更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让这部分学生有信心完成每幅作品。对于其他不同类型的残疾群体大学生,如智力低下、自闭症、脑瘫等特殊群体。这部分人群比较特殊,其自身最大障碍就是对所教授的内容很难或无法正常理解。因此,教师在课上传授知识时,必须倾注全部的耐心进行讲解、演示,让他们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最基本的剪纸元素,不求复杂,只求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从兴趣点切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学会更有效果。

三、结语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也是民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范例,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最朴素的表现形式。剪纸艺术与特殊教育的结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又能通过特殊教育使剪纸艺术得以传承与发扬,并能对残疾群体大学生的兴趣培养与日后就业有些许帮助。因此,随着剪纸艺术的外延的不断扩大。将其纳入现代特殊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可以弥补特殊高等教育之不足,让剪纸艺术能更好的服务于高校残疾群体大学生,加快高校残疾群体大学生的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胡显章.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大学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2]崔凤鸣.推动残疾人融合教育的几个关键向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6).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4篇

高等教育产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竞争也随之变得激烈。教育产业有自身的特殊性,充分理解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有助于在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但目前不少对高等教育产业的研究分都建立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模式之上,对于高等教育产业的特殊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对此,笔者尝试结合西方一些学者的理论,对高等教育产业的若干特殊性进行探讨。

一、产品的特殊性

从高校的生产活动来看,教学当属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也是最基本最广泛的生产活动。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产业的生产者,其主要产品之一是在教学活动中产出的服务产品。诚然,教学活动具有服务性质。教育产业也是第三产业当中一个重要部门。

但是,高等教育产业的主要产品并不只有服务,因为对于高校来说,除了知识技能的教授之外,还有文凭的产出。文凭并不是无价值的一纸空文,而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教育证书。文凭作为学位的证明,给其拥有者在未来的工作、收入和社会地位竞争提供了相对竞争优势。其实,文凭只是象征物,真正的价值在于其代表的学位,这也就是赫希(Hirsch)在Social Limits to Growth中提到的地位商品(positional good)。地位商品和一般商品不同。地位商品产生于地位等级的差别,因此地位商品体现出地位的价值,这也是地位商品的核心价值所在。马金森(Marginson)曾经指出,地位商品是高校重要产品之一。很多研究也表明,在高等教育市场当中,产品的地位属性往往受到更多重视。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以学生择校为例,某些专门性大学在其强势学科上的教学服务质量可能比一些知名综合性大学更高,但考生却大多倾向于选择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原因是知名综合性大学的学位往往拥有更高的地位价值。

二、市场的特殊性

目前不少关于高等教育市场的研究都存在误区:一是认为高等教育市场表现出单一的市场特性;二是忽视了高等教育市场中地位市场的存在。高等教育市场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地位市场,而且同时存在两种市场模式:地位市场和传统市场。

声望是地位的体现,大学的地位越高就享有越高的声望。对于享有高声望的院校来说,其面对的市场是地位市场,而对于声望较低的院校来说,其面对的市场更接近传统市场。在地位市场中,生产者拥有越高的地位就意味着拥有越大的竞争优势。声望越高的院校往往越能吸引考生前来竞争,因此高声望的大学通常占有优质的生源。不仅如此,考生带来的激烈竞争可以拉高录取分数线,高录取分数线又可以提高学校的声望,如此一来便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考生竞争名牌大学少数的录取名额,但考生的竞争越激烈,反而越能吸引更多的考生前来竞争。由此可见,地位市场是一个卖方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应。但作为生产者的院校也同样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因为地位竞争是一场零和游戏,一所大学地位的提升意味着另一所大学地位的降低。因此高等教育产业的地位格局相对其他产业来说更为稳定,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校通常能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领先地位,后进者也很难打破现有的地位格局,市场的竞争激烈而又封闭。而对于声望较低的院校来说,供求相对平衡,因此面对市场更接近传统市场。但该市场仍然存在地位市场的特性,因为地位相对落后的院校所生产的地位商品仍然具有地位价值,只是相对于声望较高的大学所在市场而言地位市场的逻辑表现得较弱。

三、大学排名的影响

大学排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地位,而且给予了大学地位更为直观的描述,受到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注。虽然不少研究都表明目前大学排名的客观性仍然值得商榷,但无可否认,大学排名对高等教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高等教育产业整体表现出地位特性,大学排名的出现让抽象的地位可以容易地进行直观的比较,因此,原本已经白热化的高校竞争因为大学排名的出现而继续升温。排名的出现和盛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众对高校的认识偏差。人们容易以偏概全地认为排名领先的院校所有学科建设都比排名靠后的院校要好。美国曾经有学生调查发现普林斯顿法学院在受访者心目中被列为全国十大法学院之一,然而事实上普林斯顿大学并没有法学院。在我国也有着类似的情况,不少学生在高考志愿选择中更侧重考虑学校的排名而非专业。这说明了在高等教育产业当中,院校地位可以给作为生产者的高校带来更大的竞争优势,高校政策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排名指标的影响。但是,现行的大学排名往往侧重于高校的科研成果,而非教学质量,因此不少高校的政策向科研项目倾斜,教学发展得不到重视。公众对于高校排名的过度关注和热捧,使得不少高校的发展受到片面的排名指标影响,科研建设变得急功近利,学术风气变得浮躁。由于高排名可以给院校带来巨大利益,某些高校剑走偏锋玩弄数字游戏,设法提高与排名指标有关的统计数据,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环境也因此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西蒙·马金森.?教育市场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Hirsch,F. Social Limits to Growth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6.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美国高等教育法案》 特殊教育 残疾儿童 启示

1965年美国颁布了第一部《高等教育法》,开启了联邦政府对高校建设、学生资助和教师培训等基本内容的系统扶持,也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国家化与政治化发展。随着后来社会、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该法案又经过了1972年、1978年、1982年、1986年和1998年等多次修订,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7年努力和14次延期2008年7月31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高等教育机会法案》,8月14日布什总统签署了该法案,《高等教育机会法》正式成为法律。[1]此次通过的美国《高等教育法》对特殊教育中教师素质提高,教师教育的问责,残疾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及国家的援助等方面有了新的规定。[2]这些新规定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高等教育法案中关于特殊教育条款的介绍,以及对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美国高等教育法案中关于特殊教育的条款

(一)教师素质

修正的美国高等教育法案通过了一个对高等教育合作伙伴(包括:高等教育学院、艺术和科技学院,当然其他的合作伙伴也是允许的)五年拨款计划,以此来提高具有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素质,来满足残疾人学生和那些具有天赋的学生对教育的要求。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评估能力和学习管理能力,发展和提高学生技能使他们在以后的高等教育和工作中能够取得成功,法案通过了对教育机构联盟长达三年的财政拨款,以此来提高初中等教育教师的科技技能,使教师符合数字化时代的要求。

为了确保目前和将来教师的素质,法案通过了竞争性拨款计划,在高等教育机构和教育机构联盟中建立关于教师教育的卓越学科基地。符合条件的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必须有一个教师教育计划;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机会会法案的标准。

为了提高普通教师的教育工作,特殊儿童委员会对合作伙伴(合作部门包括:一个或多个培养普通教师的部门和计划;一个特殊教育部门和计划,一个在核心学术领域提供学位的部门和计划)通过了五年的教学和研究拨款,以确保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更有效的指导残疾人学生。

特殊儿童委员会对语言教育协会和私人教育机构提供拨款,为专业教师和在数学、自然科学方面有专长的老师创造机会为那些中学生以附属标准提供专门知识

为那些在社会急需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这些领域包括数学、自然科学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以及对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缺陷学生提供指导的老师。通过建立早期国家儿童教育发展体系和职业体系任务组来提高早期儿童教育者的素质,并通过财政拨款来支持这样的活动。

(二)教师教育的问责

修正的高等教育机会法案要求国会要对教师教育计划和学生的表现有一个年度性的报告。在教师素质和教师教育方面对议会和民众也要有一个年度性报告。

在教师发展方面法案要求所有具有教师教育计划机构 应该设定一个年度性的目标,以加强急需领域教师的教育,这些领域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和在英语流利性方面有缺陷的学生给予特殊的指导,同时为这些教师提供特殊保险。

同时国会也要发挥自己的职能,法案要求如果发现薄弱的教师教育计划,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那些因为未来基金而不合格的专业素质发展活动将会得到美国教育部的支持)。符合条件的计划包括传统的教师教育计划和可选择性的国家合格证书和执照。

(三)保证残疾人学生享受高素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为了保证残疾人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特殊儿童委员会为示范工程提供拨款旨在给高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工作人员和管理者提供技术援助并促进素质的提高。修正法案特别强调了要提高残疾人学生的高等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学业完成率,其中包括确保残疾人学生能够从高中到高等教育顺利过度的一系列活动,并且为智障儿童创立高素质的全纳式教育过度计划和高等教育计划。

专门为高等教育阶段残疾人学生设立――简易课程资源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会的职责主要在两方面:a,评估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和系统问题及可解决得技术问题,让学生更有效及时的掌握这些教材。b,寻求一种全面的方法以确保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可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及时有效的掌握教材。

另外还要建立全国性的技术中心,在优秀的有前景的社会实践工作方面为残疾人学生、他们的家庭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以提高残疾人学生的入学率和完成学业的比率。建立一个协调中心为残疾学生提供全纳式过度教育和高等教育计划。

(四)其他与残疾人教育相关的高等教育机会法案的修正

联邦家庭贷款计划,在国家需要的公共服务领域,增加具有免息资格的贷款人数量,包括在学校计划中服务学生的工作人员,例如:言语病理学家、学校顾问、职业性的治疗专家和学校管理者。

联邦直接性学生助学贷款,增加在公共服务领域具有贷款免息资格的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在公共教育领域的工作,早期儿童教育包括智力启动前幼儿园教育计划和为残疾人提供的公共服务。

联邦“珀金斯”贷款声明那些在前幼儿园教育中工作的全职人员或者是获得儿童服务计划职业证书的贷款人可以免息。同时病理学家也可以享受这样的优惠政策。

在教师培训方面,授权国家性学术教育中心对教师教育计划的质量进行一项调查,以便更好的满足那些在阅读和语言掌握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其中包括有诵读困难的学生。

二、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问题

我国特特殊教育在最近几年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一些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

1、目前,我国关于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很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很多方面存在空白。例如: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任用(特殊教育教师任职资格制度)、教师进修制度等方面还很不规范,一些地方许多特殊教育教师根本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而经过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又有许多不能补充到特教师资队伍中去,这造成了师资的缺乏和资源的浪费。对于特殊教育这样专业化极强的领域,需要以法规和制度的形式来明确教师的资格与规范教师的素质。[3]作为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水平的有力保障,对特殊教育法规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都有对特殊教育的若干规定,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特殊教育法还没有形成。现行的特殊教育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其发展,表现出某些条款滞后于特殊教育实践,操作性不强,执法力度不够等问题。

2、我国对特殊教育的投入不足,学校的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严重影响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虽然特殊教育学校的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在国家整个教育经费投入中,对特殊学校教育的投入比重一直偏低,平均只占整个教育经费投入的0.37%左右,而且逐增长的比例极小,甚至在1999年、2004年均出现了对特殊学校教育经费投入下滑的情况。这与某些国家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例如:韩国将教育经费中的3%拿来直接用于残疾人的教育,他们对所有的残疾人实行完全的免费教育。[4]投入的不如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3、对特殊儿童的援助不够,缺少稳定的贫困生和残疾学生入学保障机制,致使很多特殊儿童因为经济上的原因不能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

三、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启示

结合美国高等教育法案中关于特殊教育的措施及目前我国特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质量和促进其更快的发展

1、积极立法。

在结合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和我国国情前提下,借鉴先进国家特殊教育立法经验,开展立法研究,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教育法律体系。中央与省一级教育研究机构应积极开展对特殊教育立法的研究,针对残疾人教育立法,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研究.积极制定“特殊儿童教育促进法”、“残疾人教育法”、“公民教育权利保障法”等系列法律及其配套法规、实施细则,把“依法治教立法为教”作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广。

2、加大投入,建立稳定的入学保障机制。

在我国,政府对贫困学生和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还不够,因此政府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用公共财政建立起稳定的贫困生和残疾学生入学保障机制,保障残疾学生及贫困生的入学机会。同时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政府办学为主,积极支持和鼓励民间办学、社会力量办学和捐资办学。在特殊教育教材、师资培养、培训等方面教育部门要在给予大力的支持。要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保证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教育事业。国家对民办残疾人教育的学校,应给予资金上的补助和资助。在特殊教育法中,应明确规定民办残疾人教育学校的地位,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教育事业。这样才能促使残疾人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建立持久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

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特殊教育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必须有着更强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就需要制订切合实际的专业认证。专业认证是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前提是需要制订专业标准。[5]首先,制订准入标准和职后标准,把握好特教教师的入职关和做好他们的职后专业发展。其次,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还要具有专门的资格标准。特殊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职业道德和责任感、特殊教育理论专业知识、特殊教育教学技能,还要具备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爱心、事业心。在此基础之上,要尝试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订不同类型特教教师的专业标准(聋童教师专业标准、弱智儿童教师专业标准),这将代表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魏建国.美国《高等教育法》修订与高等教育财政改革.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六卷第四期。

[2]Presedent Bush Signs Legislation to Renew the Higher Education Act.省略/news/article/4996 presedent- bush -Signs-legislation-to renew-the-higher-education-act,2008-8-14.

[3]刘艳华.论我国残疾人教育立法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殊教育,2008,(4)。

[4]庞文.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中国特殊教育,2008,(12).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6篇

>> 法国高等教育及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策略选择 试析日本私立高等教育及其对我国民办高校的借鉴 美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启示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财政与税收政策研究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浅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和不足 浅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浅析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起步及发展 促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平衡发展的思考 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法规发展的思考 从经济视角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 略论高等教育产业的若干特殊性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浅谈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前景与对策 试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演变历程研究综述 西方私立高等教育对我国民办教育的借鉴意义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法律制度的创新 新时期我国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胡天佑,石猛.南妹攀锌疵癜旄咧霸盒7⒄估Ь秤胪黄[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62-68.

[7]卢彩晨.家族式民办高校治理模式的演变及调试[J].大学(学术版),2010(10):9-15.

[8]闫凤桥.中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形式及其国际比较[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9):1-8.

[9]教育部.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3-09-04]..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机构;知识分类;序列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6-0001-06

一、“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之辨

当代的高等教育已经演变成非常复杂的系统,世界各国为了顺应社会环境的变迁,亦有鼓励高等教育机构类型朝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办了一项论坛,主题即为“高等教育多元化、知识与研究角色之变迁”(Diversific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hanging Role of Knowledge and Research),主要探讨欧洲地区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状况与发展,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内涵,以及机构类型的差异与转变。[1]高等教育的复杂化与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潜藏着两种可能性:一是失序下的混乱,一是秩序下的协调;前者是高等教育发展中要避免的,后者是高等教育发展所追求的。为了实现高等教育机构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对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归类与序列排整,明晰不同高等教育机构的任务与职能。这也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思路。当然,这里还需要对“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与“分类”之间的些许差别稍作辨析。

(一)“高等学校”与“高等教育机构”之辨

通常,人们在使用“高等学校”这一概念时,主要是指实施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而事实上在正规高等教育之外早就存在着非正规形式的高等教育,相应地也就存在着实施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如“开放大学”、“函授大学”、“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网络学院”、“社区学院”等。这些非正规大学在许多国家早就纳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畴。[2]因此,“高等教育机构”应该既包括实施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即通常所谓的“高等学校”),也包括实施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在我国,实施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长期未被“察觉”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非正规高等教育主要是由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的(如函授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另一方面我国实施非正规高等教育的机构亦在逐渐正规化(如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与此同时,“硕果仅存”的社区大学或老年大学等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也日趋势微。社区大学要么变成了社会技术培训中心,要么因为招生困难而逐渐萎缩;至于老年大学则有成为老年娱乐中心的趋向。结果是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实在难以成为一种能够让人察觉的独立存在,所以当人们谈论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时,在意识里主要指向的是“高等学校”。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企业大学的异军突起对这种将“高等教育机构”等同于“高等学校”的意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根据凯洛格公司2007年5月的《2007企业大学白皮书》显示,到2007年中国已经成立的企业大学超过了150家。[3]显然,从企业培训学校发展而成的企业大学,作为时下实施非正规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机构,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4];而且企业大学可以说是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多元化发展的新突破。据此,我们认为,如果从将基本职能定位为培养专门人才的角度看,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三种: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大学[5],前两者为正规高等教育机构,后者为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

(二)“分类”与“序列”之辨

罗建河:从一般到特殊:知识分类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 所谓“分类”,根据《辞海》的定义是指“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事物划分为不同种类的逻辑方法”;社会学创始人涂尔干和莫斯则认为,“所谓分类,是指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斥关系的过程”。由这两个定义可以确定“分类”的两个要点:一是“分类”要有划分的标准,以便加以区分与归类;二则“分类”是方法不是目的,关注的是事物间的相互联系性与可比较性。[6]对应地,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是指根据高等教育机构的异同特点进行分别归类的过程。所谓“序列”,指被排成一列的对象(或事件),每个对象的顺序非常重要。在教育中,早就有“国民教育序列”的表述。“序列”与“分类”有相同的地方,即都需要一个标准、都表现出事物间的关联性。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即“序列”强调事物间的次序、顺序,“分类”则不一定关注事物间的次序。可以说,“序列”也是一种“分类”。

结合前面关于“高等教育机构”的辨析,本文中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主要指的是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大学之间的次序。这种序列应该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初次分类,不同于其中某一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如把普通高等学校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或是分为师范类、理工类、综合类等。至于普通高等学校或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能级或等级划分应为二次分类。

二、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失序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呈现为一种失序状况;这种失序既有现实的表征,又有理论上的体现。

(一)高等教育机构失序的现实表征

就现实的表征而言,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失序主要表现为:普通高等院校对于所谓“应用型人才”的过分执着,高等职业院校要么急于“升格”要么强调对企业岗位的即时对接,企业大学则表现出对颁发学历文凭的热衷。所谓普通高等学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过分执着是指我国当前的许多普通高校都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把自己的教育性质定位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进而对于这种应用型的本科教育产生了极端化的认识。如,开始把所谓的操作技能看得比理论学习更重要,把促进学生就业视为高等学校的惟一目标和衡量教育质量的终极目标;普通高等学校几乎成了就业服务站或技能培训中心。当普通高等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时,也给自身的发展制造了新的难题:一是普通高等学校中某些学科专业教育实在难以与用人单位的岗位技能一一对应,如哲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等,这些学科专业该何去何从,是任其自生自灭,还是另辟蹊径将它们“应用化”、“技能化”?二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除了本科教育之外还有研究生教育,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又该如何与学术型的研究生教育衔接,是将研究生教育全部“应用化”,还是让本科教育分流,将一部分人培养成所谓的应用型人才、为就业或为接受“应用型”的专业研究生教育(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做准备,让另一部分学生打好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为接受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做准备?陷入这些新的难题中,无异于“作茧自缚”。

普通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际上是抢滩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为了生存计,高等职业院校只得“转型”,要么去向普通高等院校的领地――“升格”,要么培养所谓的实用性人才,与企业的各个生产岗位直接对接。高等职业院校对“升格”的追求,是为了迎合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本轻专”、“重普教轻职教”的大环境;当然,“升格”背后还有着巨大的利益驱使。在高职升格风的鼓动下,大量无论水平高低、有无特色的高职院校都加入“专升本”的行列中,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这两种原本不存在相互“升格”与衔接的教育类型混在一起,加剧了高等教育机构定位的难度,同时也造成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萎缩。[7]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实用性”人才的追求,则是“以就业率谋生存”的体现。为了尽可能地迎合企业岗位的需要,实现即时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率,吸引更多生源,高等职业院校往往寄希望于所谓的“工学交替”来达成自己的愿望。且不谈“工学交替”中存在着的诸多阻碍,仅从简单的逻辑推理就可以指出寄希望实现与企业岗位的即时对接只能让高等职业院校吃力不讨好。因为任何企业都是在不断地发展着的,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会带来不同的生产岗位调整,即使是同一岗位在不同的企业生命期其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在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只能是在企业中持续地工作下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只有这种人才能积淀下只属于该企业的特殊知识。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天然隔离,显然是难以承担传授不同企业的特殊知识这一重任的。

正是因为传统的正规高等教育机构难以传递企业中的特殊知识,企业大学才开始登上了高等教育的舞台。正规高等教育的内容与企业的现实需要始终存在着明显的间隙,即使是那些强调企业需求导向的技职院校也难以提供企业针对自身从事的产品开发所需要的高度专门化教育,更无法使学生在完成一个系统的课程学习后产生对企业使命与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之不同的是,企业大学的培养目标定位是直接指向企业各岗位的需要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一对应的。可惜的是,我国当前的企业大学要么徒具形式,“挂羊头卖狗肉”,只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而打的广告牌;要么开始抢滩普通高等院校的领地,收学费发文凭,例如,金蝶大学从开始办学就开始面向社会招收收费制学员。如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便呈现出一种奇怪的冲突与错位:普通高校抢占职业院校的生存空间,职业院校一部分“反攻”普通高校的领地,另一部分又去侵占企业大学的领地,而企业大学则只好来抢做普通高等学校做的事情――文凭与学历的认证。这种错乱一方面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高等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就业人为地制造了障碍。

(二)高等教育机构失序的理论体现

就理论上的失序而言,主要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理论上的漏误。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研究中,影响较大的有两种分类法:一是“三分法”,如潘懋元先生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关于第三级教育的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实际,将高等学校分为三种类型: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科性或单科性的大学或学院、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技术型院校(高职高专)。二是“四分法”,如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研究员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及人才需求的一般规律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四类。[8]参照前文关于“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辨析,这两种分类法,只适用于正规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却难以适用于完整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定位与与排整。近来,有学者主张从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的视角切入,按认识成分由多到少、实践成分由少到多的原则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分为学术研究型、专业应用型和操作实施型三种类型。[9]这种分类方法似乎可以将非正规高等教育机构(企业大学)囊括其中。据此,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大学之间的序列可以如图1所示:普通高校属于学术研究型,认识成分最多、实践成分最少;职业院校是职业应用型,认识成分开始减少、实践成分逐渐增多;企业大学认识成分最少,实践成分最多,属于操作实施型。

然而,我们认为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排整而言,认识-实践的视角仍然是不够严整的。首先是因为目前人们还无法准确地衡量认识成分与实践成分,因此事实上是无法判定三种高等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活动中谁的认识成分多,谁的认识成分少,谁的实践多,谁的实践少。如果“科学实验也是一种实践”这一论点是成立的,那么普通高等学校中的科学实验明显比企业大学要多,就更难以肯定地说企业大学中的实践成分多于普通高等学校了。更重要的是三种高等教育机构所指向的认识与改造对象是不同的;普通高等学校选择的是更具有一般性的认识对象――即较大范围的学科专业活动,而企业大学选择的是具有特殊性的认识对象――局限于某个企业中的具体岗位的活动。由于认识与改造对象的不同,因此,在认识-改造世界的视角下,三种高等教育机构是缺乏现实的可比较性的。

综上可见,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予以重新整理既是现实层面的政策需求,又是理论层面上的学理需要。

三、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排整

鉴于当前的高等教育机构分类视角在排列和整理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中暴露出的不足,我们有必要寻找一种新的视角去确立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正如前文所述,“序列”需要一个标准,需要体现出事物间的关联性,既要找出事物间的差异,也要找出事物间的共同点,最后还要体现出一定的“顺序”。我们认为这个新的视角应该是知识分类的视角。

首先,高等教育机构是基于知识的。任何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知识展开的[10];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他们为知识聚集而在一起;大学的三项职能也都通过知识得以体现――通过传递知识培养专门人才,通过生产知识发展科学研究,通过传播或运用知识为社会服务。诚如帕金斯所言,“知识之获取是研究的任务;知识之传递是教学的任务;而知识之应用则是公共服务的任务。”[11]“说到底,知识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因”[12]13,高等教育机构各自的定位、次序,必然需要从知识的视角加以思考。

其次,既然高等教育机构是基于知识的,那么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差异也可以体现在知识性质的差异上,要描述知识间的差异就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在一般的知识论意义上,人们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知识做出了不同的分类,如波普尔的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波兰尼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分。但是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之根基的知识,并不同于一般知识论意义上的知识,从效用上说,它应该是用于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知识;这些知识都进行了初次的分类,即依据学科专业进行的分类。[12]76因此,用以确立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知识分类应该是限定在各个学科专业知识内的二次分类;而且这种二次分类还应体现出“序列性”,才能证明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存在和确定这种序列。所幸,后现代的知识观为这种知识分类要求提供了启示。后现代的知识观认为“境域性”是知识的基本性质之一[13],任何知识都不具有绝对的普遍性,也不应该以普遍性作为判定知识与非知识的标准,知识在普遍性上会表现出序列性的差异。据此,我们应该可以依据专业学科知识的普遍性差异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与定位,从而确定高等教育机构的序列。

从高等教育所传递和生产的专业学科知识来看,普通高校负责某种专门职业所需要的一般性知识(专业一般知识)的传递和生产;高等职业院校则将这些某专门职业所需要的一般性知识进行加工,赋予这基础知识和一般理论知识以一定的可操作性,形成从事某种专门职业所需要的特殊知识,进而将其传递给学生;企业大学则处于知识传递和生产金字塔的顶端(如图2所示),负责最直接的知识转化(企业特殊知识),实现知识生产与应用的即时效应,这点集中地体现在摩托罗拉大学的口号“即时知识即时用”之中(right knowledge,right now)[14]。

依据这一分类视角,我们还可以对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进行新的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在ISCE中属于“以理论为基础、为研究作准备、为进入高技术要求专业作准备的”5A理论型,包括为准备作研究工作的人而设的5A1和培养高级工程师、律师、医师、教师等专业型人才的5A2两种类型高校。在如今弥漫着浓郁功利气息的时代,普通高校所生产的知识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大学逐渐引向实践、投入使用的基础和前提;普通高等学校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其效益的显现也需要较长的时间。高职院校在ISCE中处于“实践的、技术的、指向具体职业的”5B的位置。如果说普通高等学校突出知识的一般性与学术性,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则是突出知识的职业性;传递与生产某一职业、行业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一般技能与职业道德修养等。由于,企业大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将5B分为5B1和5B2两种类型:5B1指高职院校,专门进行职业理论教育、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情操陶冶;5B2指企业大学,针对企业要求和岗位特点进行专项技能训练;它传授的内容都是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进程中热点和难点问题;与传统大学(包括普通高等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等认识论范畴的问题不同,它更加关注技术、手段和方法等。

值得说明的是,在图2中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与企业大学尽管呈现出金字塔式的序列,但这标识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差异,指代的是三种高等教育机构所传递的知识是从一般走向特殊的,而没有所谓的层次高低;它们各有其特定的科研内容和社会服务对象,毫无贵贱之别。

四、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重整之路

基于从一般知识到特殊知识的高等教育机构序列是一种应然序列,但是正如前文所述,现实中的高等教育机构呈现出的是一种失序状态。因此,接下来要解答的问题是如何根据从一般知识到特殊知识的这一序列,引导各种高等教育机构回归自己的次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的重整。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从课程、教师与学业认证三个方面分类指导,引导它们合理归流。

首先,课程是知识的主要载体,高等教育机构对知识的传递与生产主要体现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创新上;因此明确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中课程体系的要求是可以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定位给予有效引导的。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应该更多地体现知识的一般性,因此课程内容应该更多地由通识课程与大专业课程构成。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则应该指向某个特定的职业,但这个职业不是某个特定企业单位中的具体岗位,而某个特定职业的抽象与一般化,因此课程内容应该由该特定职业的一般理论知识与一般技能构成,同时应该辅以特定的职业道德教育。至于企业大学的课程则应该是难以移植的“地方性知识”,以满足某个企业的现实需要为主导,要满足企业内各部门(如研发、客户服务、市场营销、财务及法律部门等)的课程要求;企业大学的课程应由企业自行专门开发与设计。

其次,课程的实施需要依靠教师,而课程实施的要求也体现着对教师的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课程更多地体现知识的一般性,以理论化程度较高的知识为主要内容,因此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应该掌握某一学科专业中较为高深的知识体系,既能从事某一学科专业知识的传递,又能胜任该学科专业知识的生产与创新;教师队伍应该以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专职教师为主体。高等职业院校传授的知识既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般性,又要求指向特定的职业;这种对职业的指向,要求这种知识能够尽快地转化为职业技能,在这个知识的传递与转化过程中教师的实践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催化作用。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强调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是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及其课程实施的要求的。在成熟的企业大学中,70%以上的讲师来自企业内部,只有15%~30%的讲师来自外部。[15]据此推论,在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应该逐步推行不同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最后,高等教育机构的活动结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而三种高等教育机构所传递的知识性质不同,对应地对学生学业的认证也应该有所不同。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学业认定,以学历和学位证书为标识,学位证书的类别与层级可以较为清晰地指示出该学生在某一学科专业上的学识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学识的学业认定,则应该以各自不同的职业从业资格证书为标识。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某一职业的门槛,可以证明持证人掌握了该职业所需要的一般知识与技能,这与高等职业院校所要传递的知识性质是相符的。至于,企业大学学生的学业理应有企业内部自行认定,因为企业大学始终归属于某个特定的企业。企业认定企业大学学生学业的依据应该是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而认定的结果则可以作为学生(其实同时是企业的员工)岗位变换、职位晋升、待遇调整等方面的依据。因此,企业大学意图获得像普通高等学校那样认证学分课程和学位的授权,实无必要,而且有不务正业之嫌。毕竟,企业属性是企业大学的第一品质,这是造成企业大学与传统大学之间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大学独树一帜的根本。

参考文献

[1]Meek, V. L. et al. Understanding Diversity And Differenti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 Overview[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00(13): 1-6.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高校教师)[S].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

[3]孙麟.企业大学不是花瓶[EB/OL].凯洛格新闻中心.(2007-11-3)[2011-08-01]..cn/content.asp?id=309.

[4]罗建河.国外企业大学的发展与启示[J].高教探索,2011(1):84-89.

[5]在这里,有学者也许会指出,就我国的现状而言,很多科研机构(如社科院、科学院等)也担当着研究生的培养任务,是否也应纳入高等教育机构之列。针对这一点,笔者是这样考虑的:机构性质的确定一个很重要标准就是其基本职能;在我国,尽管,科研机构与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职能并无太多差异,都包括培养专门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但是这三项职能的序列在两种机构中是不一样的。对于高等学校而言,基本职能是培养专门人才,极端点说,高等学校可以不做科研,不服务社会,但是不能不培养专门人才,否则就不能称为教育机构。同样,就科研机构而言,基本职能是从事科学研究,它可以不培养人才,不服务社会,但是不能不做科研,否则就不能称为科研机构。所以,笔者认为科研机构尽管也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从事着研究生教育,但是其性质与高等教育机构还是有着本质的差异的,故未将其纳入高等教育机构序列。笔者甚至认为,科研机构应该专注于做科研,高等教育机构负责培养专门人才,必要时两者合作,特别是在研究生层次上,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生可以到科研机构实习。

[6]宋懿琛. 对大学分类的思考――以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为例[J].辽宁教育研究,2007(12):87-90.

[7]张耀萍,袁建辉.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定位混乱的文化因素透视[J].大学教育科学,2005(6):73-76.

[8]王玉丰. 对高校分类的理性审思[J]. 教育发展研究,2010(19):56-60.

[9]刘澍,杨绍珍.我国高校分类与定位新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113-116.

[10]潘黎. 高校分类的新视角――基于知识的视角[J]. 教育科学,2010(1):50-53.

[11]帕金斯.大学的嬗变[M]. 张建邦,等,译.台北:惊声文物供应公司,1970:9.

[12]布鲁贝克,J.S.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13]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8.

[14]Blass,E. What’s in a name?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raditional public university and the corporate university [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2001(2):153172.

特殊高等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全纳教育;聋人;高等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一些较为特殊的群体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首要关心的问题,并且在近年来,更多的聋人本科专科的高等教育院校被设立,为聋人提供了更好的教育。但是实际上,对比国外先进的聋人高等院校教育体系我们会发现,我国的聋人教育不论是在教育质量上,还是在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上,甚至是聋人就业率都有很大的差异。只有从根本上改革聋人教育的现状,完善教育体制,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聋人的全方位素质,提升就业率。

一、什么是全纳教育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人平等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尤其是针对社会弱势群体而言,满足其社会教育生活需求,已经成为政府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所以针对他们而言的全纳教育应运而生。在20世纪90年代,作为新兴的思想,全纳教育开始兴起,世界各国各组织对其理解也各有不同,总结来说就是容纳所有的学生,不排除弱势群体。长久以来,在我国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共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儿童,进入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另一类是非正常儿童,则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此种教育看似是对特殊群体的照顾,但是事实上,在孩子步入学校的第一天起,就已经被社会强制地与普通学生分离,对其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而全纳教育就是要求特殊群体不再“特殊”,也有与普通人一样接受普通教育的权利,并且在平等观念的基础上,使其真正地被社会所接纳。

二、现阶段我国聋人教育现状

全纳教育的发展必须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只有完善聋人群体的特殊教育,才能更好地落实全纳教育。现阶段,我国的全纳教育还处于初期阶段,尤其是全纳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更有待完善。首先,相对发达国家的全纳视野下的高等教育来说,我国针对聋人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且存在后续发展较为缓慢的情况,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聋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在我国聋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过程中,国家根据聋人多种特殊情况,为其单独设立考试政策,增加聋人自主择校的选择机会,但是同时,此种考试模式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自主命题使得各高校的题目难易程度不同,并且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此种教育模式将会为院校带来极大的负担,制约全纳视野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现状除上述两点之外,还存在着聋人高等教育专业选择较少的情况。我国的聋人高等教育专业主要是根据其特点设计的,如计算机、艺术设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专业。但是聋人虽说是特殊群体,但是不论哪个群体首先都是人,每个人的专业的喜好不同,并且在各专业上表现的天赋也不同,增加聋人高等教育专业选择已经成为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国内外聋人高等教育现状对比以及启示

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聋人高等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虽然国内有些学校已经实施了全纳式教学,但是仍然缺乏经验。对比国外聋人高等教育,主要有着以下几方面差异。第一,针对我国聋人招生考试较为单一的情况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行了多种入学招生考试办法,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个人的实践能力。并且在办学情况来看,很多国外的教育没有限制办学模式,而是更为丰富地向聋人提供多种高等教育场所,为聋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第二,在专业设置上,我国根据聋人特殊性仅开展了为数不多的适合聋人学习与发展的专业,而在国外的聋人教育中,可供选择的专业多达200多种,并且学校还会根据现阶段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三,在聋人学习的支持环境上,我国有待完善,应借鉴国外聋人高等教育成功经验,为聋人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国外的聋人高等教育中,从国家专项资金的储备,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聋人高等教育的关注上来看,各种形式的帮助与支持为聋人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几乎无障碍的支持,而我国针对聋人的支持少之又少,只有完善此项服务,才能更好地为聋人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全纳视野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具有其他人不具备的闪光点,只有逐步完善我国聋人特殊教育体制,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逐步减少与普通教育的隔离式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平等。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得大家把更多的目光投向特殊群体的教育中,我国也逐步加大对聋人高等院校的发展完善力度,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着某些问题。只有充分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地完善社会对聋人的支持,增加聋人高等教育专业选择面积,完善聋人招生入学制度,才能更好地在全纳视野下促进聋人高等教育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智勇.全纳教育视野下中外聋人高等教育之比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03:25-30

[2]童欣、曹宏阁、康顺利.分析借鉴美、俄聋人高等全纳教育经验———以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和俄罗斯鲍曼技术大学聋人中心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30-35

[3]于靖、鲁毅光、王艳梅.中外聋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比较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2.01:21-22.

上一篇: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 下一篇:城管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