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7 11:22:26

思政课案例教学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政课;案例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01-02

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关键问题在于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存在问题,要么年代久远,缺乏时代感;要么太高大上,不契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要么太呆板,开放性、启发性不足;等等。这严重制约了案例教学的优势发挥。基于此,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效性,亟须探求案例选择的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思政课案例教学与其他课程的案例教学相比,具有突出的个性特征,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过程中,首先需要坚持正确的导向性。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1]。应着重选择正面案例,力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应选择那些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案例;重点选择能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案例。另一方面,还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案例甄选过程中,应着重选择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力求挑选体现以人为本、共享公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原则的案例,把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划清楚,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总之,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着眼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法律素养,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政治任务。

二、针对性原则

在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不能闲庭散步,漫无目的,而是要始终做到有的放矢,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和针对性。首先,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案例。从根本意义上来讲,教学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案例必须要与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才有实际价值和意义。因此,“老师一定针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来选案例,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案例教学,只有那些需要重点阐释的核心内容和学理性很强的难点,才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主要场域,案例选择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地方”[2]。其次,要针对学生实际来选案例。教师在选教学案例时,一定要细致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切实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针对其思想困惑,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来选匹配的案例。最后,针对教师实际来选案例。教师是案例教学的主导者,对案例教学起着牵引作用。教师在选案例时,一定要依自身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困难和挑战,尽量选取那些自己熟悉的,比较能把握的案例,不宜选取自身难以驾驭的案例。

三、典型性原则

客观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层出不穷,这为我们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厚的案例资源。加之思政课本身具有很强的涵括性和包容性,涉及的领域内容又十分广泛,与之关联的案例数不胜数。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决不能奉行拿来主义,而是要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力求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把深刻的概念、判断和基本原理等阐释清楚,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同时,在挑选案例时,还应挑选一些具有典型示范和警示意义的正、反两方面的经典案例,在案例比较中,使教学的启示意义更加深刻,教学过程更具震撼性。

四、真实性原则

客观真实性是教学案例的基本属性,对保障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仔细审查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结局等要素,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生活逻辑,尽量选取那些可信度高的案例。不宜选取那些道听途说,根本无法考证的案例,也不宜在原有的案例基础上去改头换面、添油加醋,为吸引学生去虚构惊心动魄的情节,改变案例本身的味道,更不宜坐在办公椅上纯粹杜撰虚构各种故事案例。这些人为“制造”的案例,不仅起不到吸引学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且还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降低教师和教授理论的可信度和权威。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并尽量保持案例本身的原汁原味,这样,学生才会感觉真实可信,才会感兴趣。

五、本土化原则

当前,我们一些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感觉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在于其所选的案例不贴近现实,不贴近生活,不贴近学生实际,虽然这些案例足够经典,也能够阐明相关理论,但是学生却丝毫不感兴趣,缺乏积极参与讨论的热情和欲望。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遵从本土化原则。“所谓本土化,就是要选那些在学生接受视阈范围内的,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阅历紧密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他们要么亲身经历过;要么亲自看见过;要么亲耳听闻过,这样才会感觉真实可信,又富有感染力,学生也有意愿去参与讨论。”[3]进言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最好能做到以下几个相关,即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相关,与学生所在学校相关,与学生所在省市相关,与学生所学专业背景相关,与学生年龄身份相关等,只有这些案例,才能让学生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拉近教与学、理论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由此大大提升案例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六、生动性原则

理论本身具有深刻性、抽象性特点,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关系错综复杂,要把复杂抽象的理论课上得有声有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何况思政课还不是学生的专业课,在学生眼中,这些课一直给他们以枯燥的、乏味的、教条的形象,基于此,在思政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十分必要,而案例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怎么样才能把枯燥的、乏味的、教条的思政课上得活灵活现呢?秘诀之一就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不宜选取那些理论性过强,看起来枯燥晦涩的案例,而应选择那些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带有很强趣味性、故事性的案例,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符合学生的口味,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在高潮迭起的情节中,开启理论飞翔的翅膀,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使思政课成为他们终生难忘的好课。

七、时效性原则

现存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世界是发展变化的,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发展变化的。作为做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政课,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品格。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时效性不足,新时期的大学生青春活泼,喜欢流行时尚,密切P注现实,渴望了解并分析社会实践不断提出的新问题,但思政理论课却跟不上实践和时代步伐,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教学案例更新也不够及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基于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一定要坚持时效性原则。一方面,对于年代比较久远的经典历史案例,可以使用,但是一定要把其与现实热点有机联系起来,尽量挖掘其现实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我们更多还是要选择最近发生的新鲜案例,特别是具有新闻性质的案例,这些案例在时空上与学生较为接近,他们比较感兴趣,也有新鲜感。利用这些鲜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科学辩证的分析,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解答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八、多样化原则

思政课要改变呆板、陈腐的旧形象,需要借助于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要上得活泼生动,丰富多彩,则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贯彻多样化原则。从案例的来源角度看,需要广开案源,既要从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广播上找寻案例,也需要从学生身上,从别人那里听说,从自身的生活经历中去探寻案例,做生活上的有心人。从案例的性质来看,既要多选择真面典型案例,也要适量选择一些经典的反面代表性案例。从案例的形式来看,既要大量选择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死”案例,也要尽力选取一些实物、活人等“活”案例。从内容来看,既要选择故事性、新闻性案例,也要寻找挖掘生活类、学习类、现象类的案例。最终,我们的案例库会丰富多彩,学生“吃”起来会鲜美可口,有滋有味,从而提升思政课案例教学的魅力。

九、适度性原则

思政课案例教学,还需注意把握分寸,掌握火候,坚持适度性原则。首先,在选择案例的多少方面,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突出一个“精”字,同类型案例选取一到两个最具代表性,最具启发意义的就可以了。其次,所选案例的大小、长短、难易等,也要讲究一个度。案例过大、过长、过难会严重挤占教学时间,也会增加教师和学生理解研讨的难度;而过小、过短、过易又会使学生觉得嚼之无味,不过瘾,没有思考、讨论的空间,也会大大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所以,对于案例的大小、长短、难易都需要仔细琢磨,把握好度。最后,对案例的具体使用也要把握好度。当前,有些教师片面认为案例使用好像越多越好,以至于节节有案例,课课讲案例,把案例教学弄成了故事会、评书会等,认为这样便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其实不然,案例过多,学生反而会被这种案中案搞得晕头转向,一学期下来,感觉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其实,案例使用过度,不仅会大量挤压课程教学的时间,而且会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原理的理解掌握,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运用案例,也有一个度,精要案例适宜用在引人入胜时,适宜用在阐释教学重点、难点的地方,这样才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才会好。

参考文献:

[1]王继全,陆树程.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几个

原则[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5).

[2]李学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9).

[3]李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土化教学案例研究[J].黑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2篇

案例的取舍要恰当,就是说要有思想性、典型性、时代性,要能说明问题并具有感染力。追朔源远流长的历史,洞察日新月异的今天,思政课具有异常丰富的“案”源,然而,在有限的课时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要求教师在案例的取舍上务必力求以今天,即当生的典型案例为主;同时,深入挖掘其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一,思想性。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内涵和深度,给学生以回味和思考的余地。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和人生道理,开阔视野,拓宽知识,更能从思想上行为上反思、反省,活跃思维,引起共鸣。其二,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有代表性,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给学生榜样的力量。教师对案例内容的准确概括、情节的生动描述、结果的深度追踪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澄清理论热点难点,排除学生思想中的困惑与迷惘,使学生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极大关注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其今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其三,时代性。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思政课的案例较之其他学科案例有其特殊性,它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与开放性两大基本特征,因此,案例的选择也要“与时俱进”。让学生在那些能反映时代的发展特征、当今社会的背景的案例中,学会历史地全面地认识和看待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理性客观地审视自身,并由此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明确前进的方向。例如,在讲到“爱国主义”时,“钱学森的中国情结”案例生动地诠释了“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拳拳的赤子之心”。这样的案例能深深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2.内外兼顾,以内为主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特别是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使我们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这种挑战表现在部分大学生在一些问题上常常表现出矛盾或多变性,对社会主导价值和信仰抱有更多的“游离”态度。因此,肩负培养“两拥护”(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两服务”(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大学生使命的思政课教师更应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优势,在思政课教学中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始终,这是思政课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决定的。所以,教师选取教学所需要的案例时,要内外兼顾,以内为主。内外兼顾,能通过横向对比说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阐明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以内为主,能通过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及健康、积极的思想指导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实现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学中没能处理好“内外”两者的关系,往往会给学生一种“社会主义被冷落,资本主义受追捧”的错觉。例如,在讲到“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依法治国理念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并非如某些西方国家所讲到的那样“虚无”。“赵作海案”就是一个例子。运用这样的实例就是要让学生看到并坚信事物总是向前发展的,哪怕过程比较漫长曲折。实际上,就是要教给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正反兼顾,以正为主

思政课教师在讲授时,应注重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教育。特别是涉及一些社会实际问题而学生对此又存在认识不足、消极情绪较多的热点难点时,更要注意把握分寸及方法。如果教师在讲授这些问题时,只讲“正面”例子,只宣传社会“阳光”的一面,积极、进步的内容,往往会适得其反,被学生认为“睁眼说瞎话”,“很假”,可能因此产生抵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但如果教师一味迎合“学生的口味”,大谈特谈“反面”例子,直击社会“阴暗面”和消极、不足的内容,又会进一步加剧学生固有的某些片面的认识,乃至偏激错误的判断,这都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目标渐行渐远乃至背道而驰。所以,本人认为,课堂上“正面”、“反面”的例子都要讲,但以“正面”内容为主。首先,教师要从性质上准确把握所选的例子是否兼具“正面”和“反面”性。这是防止教师因“以偏概全”可能给学生造成的不良印象,最终弱化教育效果的前提。其次,教师要从数量上平衡“正面”例子与“反面”例子在一堂课中的比重,即设计好“正面”例子该讲多少,“反面”例子讲几个,这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哪一面才是社会的主流,这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人认为,教师所选的“正面”例子应略多于“反面”例子,至少不能少于“反面”的例子。如果教师从“反面”例子讲起的,也要落实到“正面”教育。最后,教师还须从程度上把握,“正面”例子所能达到的教育程度(影响力、说服力)能否让学生重新审视“反面”例子,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正面”教育,从而变得更为客观理性。例如,在讲到“社会公德”时,教师可举出不少例子证明“不文明行为的存在”,如,新华社播发《在这里岂能乱丢废弃物———天安门广场清洁工的心声》,展现了我国社会公德方面的不文明行为,如此案例多了,学生会误认为“国人素质差”的印象。因此,教师在案例设计中,需再三斟酌、权衡利弊,以期实现教师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统一,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虚实兼顾,以实为主

案例的虚实是指是社会中实际发生的事件,是客观存在的,还是教师杜撰虚构的。“实”的案例有事实依据,是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进行客观描述;“虚”的案例是那些教师为讲解特定理论内容且无法在生活中寻找到更适合的“实例”佐证时而杜撰虚构的情景。实例的运用可以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由于实例源于实践,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及人们的思想状况,这些案例大都生动活泼,有矛盾冲突及化解过程,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而且能引发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自我命运的关心和追问。学生通过实例教学结合自身经验,再通过消化、内化成理论知识,因此,学生会感觉到学有所用、学即能用。而“虚”的案例要达到以上效果,往往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编写,且需达到与实际生活的情境严丝合缝的程度时才能“瞒天过海”,然而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加剧了教师教学时的心理紧张度,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除非万不得已,思政课教师不要轻易使用“虚”的案例,而应在日积月累中建立起一个丰富而真实的案例库,由此达到对案例的运用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也使学生能将所学的思政理论延伸、深化、升华于现实生活之中。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政课;教学案例;使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CA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1-0066-02

将教学案例引入思政课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和阐明一些学生所关心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及学术观点。而引入一些教学案例去辅助课堂教学。将教学案例引入思政课教学,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在备课时精选案例,在教学中择机使用,以全班或分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案例,再由师生分析案例,剖析每个案例中所蕴涵的各种理论知识,最后以学生口述或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方式导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观点。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思政课的概念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里,案例选择是关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典型性原则

即指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的事件,是包含有疑难问题的且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它能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示和体会。每一个教学案例均由其背景(“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主题(即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细节(能反映主题的特定内容或关键性的细节)、结果(案例所描述事件发展的客观结果)和评析(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议论、看法)五要素构成。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的高校各门思政课教师参考书、学生辅学读本、疑难问题解析及学习参考文选等教学参考用书中,与各门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的教学案例比较多。任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案例时,一定要遵循典型性原则,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学案例,或运用投影仪、多媒体,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或由学生以表演方式将这些案例呈现出来。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上编“从鸦片战争到前夜”教学中,可随机引入“近代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近代中国国家产业化的艰难历程”、“经济技术落后是否决定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必败”、“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方案不能救中国”等案例;在中编“从到新中国成立”教学中,可随机引入“如何认识中国建国方案的选择”、“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及其深远意义”、“第三条道路的主张、历史命运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等案例;在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教学中,可随机引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历程”、“科学地评价和思想”等案例。

二、针对性原则

一是学校在教师是否使用案例教学问题上,不应为了追求“时尚”而强求整齐划一,甚至要求教师必须课课使用案例教学,实行“一刀切”。应依据针对性原则,让教师自主选择是否使用。诚然,案例教学具有传统的概念注入式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与方法,是一种与传统教学手段互补的教学活动,它的使用必须服从于课程、单元、章、节的教学目标,必须服务于学生认知规律这一最高目标,不能滥用。

二是每位教师在备课中也应依据每次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等自主选择是否使用和怎样使用案例来辅助课堂教学。案例选用要有针对性,即要针对那些不用案例不易解决的重点、难点内容来使用案例教学。

三、严密性原则

教师在将教学案例引入思政课教学时,切记要遵循严密性原则。做到:其一,引入的教学案例必须要紧扣章、节、目的教学主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其二,使用案例教学必须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要依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准案例,认真分析在课堂实施案例剖析、辩论、探究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收集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中向学生进行解读与阐释;其三,组织课堂案例剖析、辩论、探究的步骤要紧凑,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阅读案例到对案例问题的分析思考,再到提出对策,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科学性原则

将教学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之升华,因而选用教学案例时一定要突出科学性原则。所选案例的内容既要与教材内容相符,具有典型性、必要性和针对性,又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疑难问题、热点问题,能激发学生辩论、探究之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案例剖析、辩论、探究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生动、详实的文字资料和鲜活的影音声像资料。在所提供的这些资料中,对文字、符号、图表的显示及概念的表述和配音、配乐的处理都应做到准确无误,杜绝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五、适度性原则

当前。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时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使用的案例越多越能体现“案例”在教学中的优势。于是传统的精讲多练、师生辩论互动、讨论探究等教学方法手段被忽视甚至被抛弃,于是章章用案例,节节用案例,甚至将一些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的案例也引入课堂,出现了“案例”牵着师生鼻子走的现象。案例过多,学生难以消化,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适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使用案例时要把握住“度”,要适当地使用案例。案例不是用得越多,就越好,而是要适度,应在符合教学需要、方便师生操作的前提下使用,切不可滥用和误用。

六、启发性原则

思政课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探求知识、运用理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案例教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案例教学与传统讲授法不同,它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课堂讨论、探究为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案例教学,一是训练学生个体思维,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集体合作和联合攻关能力;三是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为达到此目的,使用的案例一定要对学生的课堂辩论和探究学习具有启发性的功能。要围绕“案例”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声音、图像和影视,调动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启发其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其分析和解决问题,克服其对教师的依赖性和思维的从动性,培养其求异思辨的能力,切忌由教师直白地给出结论来代替学生的思考。

七、导学性原则

导学性原则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案例辩论、探究学习的过程,也是通过教师设疑问难,积极引导,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集体合作,最终完成对案例探究学习的过程。可见,案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过程,这一过程由教师的“导”开始,以学生的“学”成告终。教师的“导”应包括“引导”、“诱导”和“指导”。“引导”是引领学生找准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辩论的方向;“诱导”是诱发学生掌握案例探求的方法;“指导”是教会学生揭示案例的规律。教师的“导”是为学生探求新知、掌握学习方法铺就道路,架设桥梁。学生的“学”应包括“自学”、“合学”与“创学”。“自学”是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在自主思维中学习和训练。“合学”是指班组的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个体主动适应班集体,学会合作,增强班组凝聚力。“创学”即指创新性学习。学生个体均具有潜在的程度不同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导”去开发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案例教学中的导学形式多种多样,如引导班级集体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同桌合作探究和个体自学思考等。

八、析理性原则

“析理”是指学生在教师导引下,根据“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细节以及事件发展的客观结果和对案例要说明的问题进行剖析,辨析是非,进而突破思政课教学中的难点,以达到明晰事理,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在“析理”过程中,教师应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剖析、辨析、总结,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独立分析、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析理”和“导引”过程中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思想。“析理”过程是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它符合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九、激励性评价原则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实践意义;问题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学生层次偏低、理论学习领悟能力偏差、思政课教师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对有限。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讲授、轻引导”,“重老师、轻学生”,教学手法单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而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与学生互动,实现教学互长。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老师也正在进行着案例教学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遗憾的是,案例教学作为改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并未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本文将探讨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及实施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实践意义

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定义,综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来讲解理论。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1]。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抽象性与晦涩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及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这一特性决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政治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论课,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枯燥晦涩,文字的条理化、系统化及可读性不强势会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将教材跟社会实践结合,是讲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强调理论来源于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与生命所在。思政课的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师授课其魅力就在于将理论跟今天的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沟通教材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采用来自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以“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过度强调理论的传授,最终演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其结果是老师讲台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睡倒一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思政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度”灌输模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强迫式的“要我学”让学生对思政课拒绝甚至反感。现代思政课教学应逐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那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形成自我见解。从案例的选择到分析讨论甚至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氛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我意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实际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过程,忽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学生却“听不懂”、“学不进”,甚至“坐不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突破教师权威,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早有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牵制、强迫学生,简单地直接灌输理论。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学生则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多采取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进行中肯的引导与评价,对于个别学生错误或肤浅的回答,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案例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切实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专任教师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并不协调。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能力,熟练驾驭案例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途径,让案例教学充满新意、充满激情。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么对案例教学作用与效果认识不足,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对传统教学的路径有较强的惯性依赖;要么就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应对措施:其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纳贤才,高起点引进思政课教育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素质。其二是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其三是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更新知识,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必须服务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毕竟只是现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理论[3]。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出问题。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必将迷失方向。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离开了案例的佐证,空洞的理论说教苍白无力。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并不是为了弱化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走向极端。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是错误的。现代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具有绝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可以变动,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关系。

(三)必须处理好教学案例本身的问题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着必然联系。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准确、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般来说,选取教学案例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案例要有真实性、完整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案例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的热情。所谓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头有尾,不能随意切割,断章取义。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在某一类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够揭示规律、阐述理论。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为主,要注意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避免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阶段,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课堂中切忌过分渲染社会不好的、丑陋或者负面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其四,案例要与理论吻合,能够揭示教材理论,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不能哗众取宠。理论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为理论服务,这样的案例才是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精心准备,切忌信手拈来,教师必须对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设想到案例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会提出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去引导。总之,案例教学是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对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只要运用得当、拿捏到位,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梁红敏.高校思想政治课运用案例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5篇

关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定义,综合而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运用案例来讲解理论。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调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案例教学法对于思政课这种理论性、抽象性与晦涩性比较强的学科其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教学的实践性,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思政课是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担负着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立场及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特性决定课程内容更注重于政治性、理论性、严肃性和抽象性,尤其是概论课,其基本原理和理论带有相当的模糊性和有限合理性,教材内容的枯燥晦涩,文字的条理化、系统化及可读性不强势会必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如何更好地将教材跟社会实践结合,是讲好这门课程,让学生感兴趣并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就强调理论来源于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品质与生命所在。思政课的知识和理论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教师授课其魅力就在于将理论跟今天的社会发展实践联系起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去思考分析并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沟通教材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中介与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状况,采用来自于真实社会情境中的典型案例作为教学载体,师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形成对案例问题的见解或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愉悦性和实效性。

(二)确立以“以生为本”理念,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长期以来,思政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和“一言堂”,过度强调理论的传授,最终演变成“填鸭式”的灌输,其结果是老师讲台上高高在上、“激情四射”,讲台下学生睡倒一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一线技能型人才。思政课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单向度”灌输模式,拉开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强迫式的“要我学”让学生对思政课拒绝甚至反感。现代思政课教学应逐步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而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通过选择那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政案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形成自我见解。从案例的选择到分析讨论甚至教学效果的评价,整个过程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与积极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氛围,让课堂真正“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我要学”的自我意识。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的“填鸭式”理论灌输实际上是注入式教育方法,注重过程,忽略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倾其所有”,学生却“听不懂”、“学不进”,甚至“坐不住”。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循循善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案例教学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师生平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突破教师权威,尊重学生创新思维。关于启发式教学,孔子早有论述。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教师要善于引导、积极鼓励和督促学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牵制、强迫学生,简单地直接灌输理论。思政课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教师以“讲”为主,变为以“听”为主,学生则由“接受者”变为“参与者”。多采取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对学生提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进行中肯的引导与评价,对于个别学生错误或肤浅的回答,教师绝不能动辄批评甚至挖苦讽刺。案例教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重点关注并着力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切实转变教师对案例教学的认识态度,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高校扩招,专任教师的增长与学生数量的增长并不协调。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必然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中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要求教师要切实提高授课能力,熟练驾驭案例教学方法,创新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实践途径,让案例教学充满新意、充满激情。遗憾的是,在实践中,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要么对案例教学作用与效果认识不足,认为案例教学可有可无,对传统教学的路径有较强的惯性依赖;要么就是实施案例教学的能力不足,教学水平有限,把案例教学方法局限于举例讲解,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针对以上问题,可采取这样一些应对措施:其一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广纳贤才,高起点引进思政课教育人才,提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总体素质。其二是对现有的师资力量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思想认识,增强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其三是有计划地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社会实践,鼓励他们深入工厂、企业、农村、社区,深入生活、深入一线,更新知识,了解并掌握更多的鲜活生动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

(二)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

首先,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案例教学有着诸多优点,但从根本上来说,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必须服务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毕竟只是现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种手段与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讲解理论。在实施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妥善地处理好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厚此薄彼或厚彼薄此都会出问题。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两者之间应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离开了理论的指导,案例教学必将迷失方向。案例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理论的具体化与形象化,离开了案例的佐证,空洞的理论说教苍白无力。其次,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主客体关系,实施案例教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这并不是为了弱化教师的角色与地位,而是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性,走向极端。今天,我们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分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样是错误的。现代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并非具有绝对性,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可以变动,教师与学生是双主体关系。

(三)必须处理好教学案例本身的问题

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载体,案例教学的效果与案例选择有着必然联系。教师要根据思政课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以及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选取准确、恰当的课堂教学案例。一般来说,选取教学案例要注意这几点:其一,案例要有真实性、完整性。所谓真实性指的是案例必须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案例才有说服力,也才能激发学生关注、思考、讨论的热情。所谓完整性指的是案例要有头有尾,不能随意切割,断章取义。其二,案例要有代表性、典型性。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现实性,在某一类社会现象中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越是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越是能够揭示规律、阐述理论。其三,案例要有正面性,以正面案例为主,要注意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避免带来消极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走向定型而又尚未定型的阶段,教师要注意正面引导,课堂中切忌过分渲染社会不好的、丑陋或者负面的现象,这样的教育只会适得其反。其四,案例要与理论吻合,能够揭示教材理论,不能就事论事、泛泛而谈,更不能哗众取宠。理论是案例的精神支柱,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必须为理论服务,这样的案例才是有价值的,具有针对性的。最后,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精心准备,切忌信手拈来,教师必须对案例的背景、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同时,还要前瞻性地设想到案例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思考、会提出什么疑问以及如何去引导。

总之,案例教学是当今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对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只要运用得当、拿捏到位,对于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不无裨益。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6篇

遴选教学案例是开展思政课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精当的案例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紧扣教材,体现思想性、政治性、时代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要紧密结合重新修订的教材新观点、新内容精心选取。首先,教学案例要有思想性。教学案例要围绕章节内容体现的思想主线、思想观点、思想倾向、基本精神来遴选。教学案例要具有政治性,要向学生传递政治文明的正能量。教学案例要有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显示出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学案例要体现时代性。教学案例要展现时代风采,催人奋进。

(二)案例要体现典型性、集成性、鼓动性

典型性是指教学案例要反映客观现实,其所呈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例如,华西村是中国新农村的代表。通过多媒体呈现华西村的发展壮大历程,将很好地诠释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好的案例不仅仅是文字、图片的呈现,还应有视频片段、虚拟动画、音频等融入,展现给“90后”的大学生的是立体综合集成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政课案例,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眼球。思政课选取的案例要符合政治宣传的需要,要有感召力、鼓动力、推动力,成为“90后”们自觉行动的有力推手,增强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绽放青春的华彩。

(三)案例要体现趣味性、生动性、情境性

选择、运用思政课教学案例要有趣味性。案例文本呈现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显示疑点、声像新奇、连环曲折、起伏跌宕等手段唤起学生注意,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设悬探奇喜悟乐学的效果和目的。遴选教学案例应具有生动性、情境性,应围绕立德树人、由境生情、由境思理、情理动心、引人入胜来设计。(四)案例要体现现场性、开放性、研讨性思政课教学案例有时可以采用现场讲授的方式,即师生到典型事件、典型先进人物工作单位或纪念场馆现场参观学习,如到红色旅游场馆开展案例教学。思政课案例教学也可以请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到云录播课堂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身临其境,使案例教学充满“在场”的氛围。比如,请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与大家畅谈社会主义道德。

二、多媒体条件下思政课案例施教策略

(一)把握好案例呈现时机

经过筛选编辑的思政课教学案例要以多媒体组合教学一体机等为教学条件在适当的时机呈现导入,一是从案例导出思政课教材知识点。即例在理先型。通过案例,经过自主、合作、思辩、探究其理。二是先讲解教材知识点后导出案例。即理在例先型。以例释理,以例证理。在教学中,案例要灵活运用,可用于开篇引起学生兴奋点。可用于讨论之前,启发引导。可用于重要知识点讲解之时,例在其中,例寓理中,以例解理。可用于教学难点解决之时,以例点拨,使问题焕然冰释。可用于课堂总结,以例收束,点到为止,余音绕梁。

(二)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增强多元互动

教师要通过电子白板展示案例,引导学生观看案例的内容,分析事件、事例的情节及隐含的观点、意图。引导学生明辨因果,现实性与可能性,寻求案例显示的问题解决办法。电子白板和一体机的网络技术支持使师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的交互多元化。这体现在: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案例资源的交互、教师与案例资源的交互、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间的交互、学生的自我交互六种形式。

(三)基于云录播技术进行教学总结反馈的策略

云录播是以物联网模式为基础框架,采用云存储、云传输技术以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的技术方式。云录播技术为教学反思反馈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方便地调取学生课堂参与案例互动、讨论的影像资料,组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教师要求学生观看讨论录像,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学习反思,自我提高。学生可以通过登陆校园网云录播案例教学网络平台对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开展案例教学同行和对案例教学感兴趣的领导、老师,可以通过网上直播系统、网上巡课系统观看教学录像并进行评价。

三、多媒体条件下思政课案例学习策略

(一)云录播平台网络自主学习策略

建立云录播案例教学网络平台,是思政课课堂案例教学的延展和完善。学生可以登陆案例多媒体课件资源库进行再学习,查遗补漏,产生新的认识飞跃。云录播支持远程教学,为校际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提供了便利。应以会员资源积分制等成功模式,对案例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持续加以强化。

(二)辨明学习风格与因材乐学策略

学习风格所指的是个人的学习喜好、学习习惯及个性心理特征。通常,我们把学习风格分为四种类型,即常识型、分析型、动力型和创新型。如果是常识型学习者,那么他的学习风格表现为比较善于明了解事物的产生和发展。由此,在确定学习策略时,学生要做好案例学习计划,把握好学习节段、节奏,处理好案例的重要节点、情节,发散思维,利用网络搞好知识链接。如果是分析型学习者,那么他的学习风格表现为具备抽象地感知信息的能力。因而,学习者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的电子白板,使用白板笔进入“注解模式”与老师互动调用教辅软件内容和教师现场书写的内容,博采众家之长,“虹吸”装进自己的案例学习信息库。如果是动力型学习者,那么他的学习风格表现为对隐含的可能性感兴趣,是问题解决的高手和有创造力的人。动力型学习者是自我指导型的,能自定学习步调,开展个别化学习,学习动机强烈,目标明确,不用扬鞭自奋蹄。这类学习者可以利用云录播校园网学习平台进行个别化学习。如果是创新型学习者,那么他的学习风格表现为感知具体信息并进行随意加工能力超常,善于想象和交流。因此,这类学习者要在多媒体教学平台上多做人、机交互,多加强师生协作对话,通过讨论提高学习成效。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高校思政课 实效性

高校政治教育,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是以人为教学对象的学科。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该学科教学具有理论抽象性、意识形态性及政治性等特点。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形式化趋向严重,教学方法保守拘谨,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思想更加活跃,其思想呈现多元化的现象也更加明显。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陷入了低谷,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相对西方而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为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必须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素质和社会中的一些负面问题,出现了许多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诸如:理想信念模糊、政治信仰缺失、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协作意识差,受市场经济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大。思想政治教育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社会价值观和正确意识形态的必要手段,也是个人参与社会实践,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指导思想。作为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作为国家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前提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的高要求[1]。而在《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管理的有效结合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重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思政课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状

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的改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而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始终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显得保守、落后,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经常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在高校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生活严重脱离。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及系统性,但是如果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而忽视生活性和实践性,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因此,个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是通过个人的实践生活表述的,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由于高校思政课缺乏针对性,再加上其理论性特点导致与生活实际脱节,高校思想政治课明显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实效不佳。

二、关于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简介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于1870年首创,后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引入我国。作为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讨论或者研讨进行学习。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又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对于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人文学科,是以人为教学对象的学科,具有理论抽象性、意识形态性及政治性等特点。对于这一特点,马克思曾经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显示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发展[2]。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知识理论灌输在实际生活实例中。案例教学法正是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的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高校思政课。

案例教学法在理论上与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相适应,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其分析问题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要正确运用案例教学法,针对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将课程上的理论与实际的案例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案例中获取更为直观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并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总之,案例教学法是提高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3]。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

(一)制订明确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追求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在高校思政课中运用案例教学,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政治思想理论知识,还在于通过动员学生的参与热情,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其能力。明确的教学计划不仅要考虑案例课的过程控制,还要考虑整个教学计划的进度特别是其中案例部分的安排及其效果,要注意案例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的平衡。

(二)选择合适的案例

要做好高校思政课的案例教学,就必须选择适合的案例。所有的案例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编写的,选择案例一定要考虑案例编写者的着眼点。同时,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现实的政治问题的思考、争论和进一步探索,基于问题和探索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特点[4]。因此,选择的教学案例要结合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同时富涵鲜明、强烈和错综复杂的问题意识,能充分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

(三)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

对案例的讨论环节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以完全释放,是案例教的的特色所在,也是其终极目标。因此,在高校思政课的案例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根据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帮助学生从对案例的认识与思考过渡到对案例后的本质知识的思考。老师要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积极地讨论,并乐于表述自己的观点。

(四)课程的总结与评价

对课程的总结与评述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公正而客观的评论,并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总结。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重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并将理论学习渗透在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其精神实质却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实践和进步大有裨益。在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教学宗旨的背景下,在以思想政治素质作为新时代人才主要评价标准的当代,创新性的大学生思政治课教学方法是更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方式,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能够为大学生的未来,为社会发展的未来提供思想依据的良好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新旭.思想政治课教学案例的应用[J].职业教育,2011(6):78-79.

[2]李钺.思想道德修养课中案例教学法效果浅谈[J].今日科苑,2008(12):67-68.

[3]蒲杰.思想品德课如何开展案例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12):125-126.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 思想政治课 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是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必要和恰当选择

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生文化基础及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动机、态度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偏低,“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课课时缩短,更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这是高职思政课教与学方面存在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成都理工大学罗映光等曾在《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一文中指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应注意内容的口语化表达、内容的选择性切入,方法的互动式启发,结构的承转式连接,讲授的形象化打造等。”通过长期实践经验证明案例教学是博采“众法”之长、比较综合的教学方法,与高职生学习心理及学习状态最为契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以突出启发性为原则,以有益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指导思想,教师要从高职自身的特点出发,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体现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的本质。西方教育家洛克说过,任何东西都不能像良好的方法那样,给学生指明道路,帮助他前进。按照高职生学习心理及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发展和非智力因素培养,靠一种教学方法或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方法是根本不现实的,而应该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材的内容有效地连接起来,使这些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作用并加以综合运用。只有通过案例教学,密切与高职生生活实际、社会现实生活万象的联系,建立师生双方的责任意识及使命意识,用较少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

二、案例教学对高职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案例的真实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案例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是对事件的描述,一般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见识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有利于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由于所选用案例一般源于实践,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生活及人们思想状况,有矛盾冲突及化解过程,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而且能引发他们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和对自我命运的关心和追问。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基本是消化、内化了的知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迁移和应用,学生会感觉到学有所用、学即能用,因此可以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为抵达理论殿堂的中心做好了必要准备。

2.案例的启发性有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它通常通过一个或几个独特而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让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这是成就学生主体人格的基础。案例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教师将思考、判断的权力还给学生,极大开发学生的潜能,开拓其思维和视界。为了独树一帜或发表独立见解,学生会自觉查阅资料、阅读教材、思考每个细节,通过讨论发言,学生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个性张扬,激发起被肯定的需要,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满足,调动了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所以有学者认为“精彩的讲演不如热烈的讨论”,案例教学对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助于学生能力品质发展和民主作风培养。(1)在分析讨论案例过程中,学生要通过归纳、分类、综合、抽象等思维过程,要从大量的论点或论据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批判性。(2)面对案例材料,学生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去假设、论证,找到解决问题的多个答案和最优答案,要有统筹决断的勇气,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品质。(3)教学案例中所出现的道德等两难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多元信息条件下进行判断和反思的方式和能力。(4)在对案例的总结发言中,学生需要以清晰、条理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方法、立场观点,这会锻炼学生的逻辑及语言表达能力。(5)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过程中,必然有很多不同意见的争执和交锋,逐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公正民主、谦虚宽容等作风和道德品质。

三、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关键措施

1.提高案例编写质量。案例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收集、编写案例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学校首先应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制定完善的支持措施。高职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及课程不同特点开发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案例。比较好的案例具有一定开放性,便于打开学生思路,丰富学生思考角度:案例选取或结合一定社会热点问题,富有理论张力,具有讨论发挥空间。在现代传媒技术条件下,可多采用多媒体“视频案例”,改变传统案例的单一文本呈现方式,增强案例的形象性、感染力及信息密度。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深入灵魂,唤起良知,提升思想境界。

2.科学策划案例教学过程

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灵活的案例表达方式,但是也有共性和规律性的存在。案例教学的基本程序、规范步骤方面要加强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对案例编选、课堂讨论、总结报告各环节都要细致探讨。其实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老师要纵观全局、高屋建瓴。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教育意义,有争议的问题要使学生充分讨论、鼓励质疑,丰富对问题的认知角度。教师对课堂要有充分的驾驭能力,对案例教学内容准备充分,以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深的专业理论,对案例深度点评,不能停留在表面或就事论事。

2.有效整合其它教学法,深化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着眼点不是固定原理或原则的获得,而是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广泛实践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互动式、研究式、情景式、体验式等方法,采用一批学理说得透、事迹讲得活、学生听得懂、时间用的上的经典案例。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用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的方法解决问题才叫做“得法”。案例教学能够克服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动力不足的矛盾,有效实现教学内容“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实现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

参考文献:

[1]罗映光等.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9篇

思政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迫切要求改进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这是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案例教学中案例要有针对性,问题要有层次性,讨论要有开放性,结论要有超越性,这是运用好案例教学的方法技巧。

关键词:思政课;案例;问题;讨论;结论

案例教学可以运用有趣的案例来吸引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通过讨论来进一步思考问题,通过教师给出的结论来澄清问题,得到答案,进而让学生掌握应该学习的知识。这种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到各种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但是为了到达提高教学效果的目标,就要进一步思考案例教学的运用方法。

一、案例要有针对性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景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教学方法。[1]一个好的案例教学应该从一个好的案例开始,好的案例必须具有针对性,既要针对现实问题,针对书本上的理论问题,也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学生的认知特点。案例编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2]案例应该针对现实问题。好的案例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们的生活。人的认识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这个感性认识就是实践,就是人们实际的生活。比较贴近实际的案例,比较能够吸引学生。思政课教学过程不是纸上谈兵的过程,要针对现实世界,针对人们的生活,针对学生的实际,这样才能使课堂生动起来,使理论的光芒照耀着实际生活,使实际生活散发着理论的光芒,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如何才能针对现实问题呢?第一,要做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想,细心的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第二,要扩展视野,一个人的生活总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经历总是有限的,我们要从网络、电视、报纸等传媒上多看多想,多收集。案例应该针对理论问题。要使案例针对理论问题,首先要吃透理论,吃透理论,就要彻底的理解理论。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不仅要理解理论的内容,还要深刻反思理论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理论等。比如,在讲马克思主义时,就要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问题。要使案例针对理论问题,其次要融会贯通,不仅要吃透本次课所讲的理论,还要吃透本门课程的所有内容,使每一次课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使本门课程的内容前后联系起来,从前后内容的联系上重新审视理论和理解理论,这样对理论知识的内容才算是真正的掌握。这样在寻找案例时,才能够挑选恰当的案例,使案例反映的内容不仅针对某一个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针对所讲内容的前后联系上。案例应该针对学生思想问题。案例要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这一方面要在掌握学生思想的现状上来挑选案例,使案例能够吸引学生;另一方面案例的呈现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一个好的案例不仅能够针对现实,又针对理论,还能够吸引学生。案例的选择决定了案例教学的成败,合适的案例是成功的案例教学的前提。

二、问题要有层次性

根据案例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要掌握层次性。首先时间上的层次性,一个案例都是针对一个具体的理论而设计的,有的问题与本次课所讲内容直接相关,有的问题是根据这个案例提出,但是为下次课做准备的。所以在提出问题时,要掌握问题的时间顺序。把与本次课直接相关的问题放在前面,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思考,与下次课所讲内容相关的,要放在后面。其次,提出的问题要从易到难、从感性到理性、从表象到本质。从易到难,让更多的学生的参与对问题的思考。如果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比较难,有的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可能起不到激发学生思考的效果。从感性到理性,逐级深入的剖析,引人入胜,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这样教学效果比较好。提出问题时要掌握层次性,还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来设计问题,还要照顾学生的层次。学生基础比较好的,可以从比较难的问题入手,学生基础比较差的从比较简单的问题开始,总之,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

三、讨论要有开放性

案例教学中在给学生呈现案例,提出问题之后,就是讨论环节。讨论的开放性是指讨论个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个人观点得到充分表达,不同观点相互交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为每个人经历和阅历以及教育背景不相同。在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每个人的个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这包括每个人表达的方式,每个人的观点都得到充分体现。有的人的观点比较犀利,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温和,有的人的观点比较传统,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新颖,有的人的观点比较肤浅,有的人的观点比较深刻,有的人的观点比较个性,有的人的观点比较随从大众,不管什么样的风格,不管什么样的思想,都允许学生充分的表达。讨论要具备开放性还必须允许不同观点、不同思想、不同声音的激烈争执,相互交锋,相互碰撞。对于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观点,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当出现完全相反的观点时,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会相互争执,相互碰撞,在碰撞中产生思想的火花。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当谈到人生理想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人的个人理想最重要,有人认为人的社会理想会重要,这时双方就会相互辩论,相互争执,相互碰撞。在学生充分的讨论、辩论、碰撞的过程中,思想相互交流交锋,一个思想就会变成两个思想,大家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学生之间也增加了相互的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加强。在讨论中学员共同启发,互相切磋,进行思维撞击,加深对案例的理解;讨论有助于培养沟通能力、说服他人和学会倾听的能力等方面的素质。[3]要保证讨论的开放性,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鼓励学生自由的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有教师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情况下,讨论的开放性才能得到实现。一个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教师,不可能会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充分的讨论。第二,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观点,在学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解释或者提问,让学生进一步的澄清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让其他的学生更加了解该学生的观点。因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但尚未形成,学生的观点有时候自己都没有清醒深刻的认识,所以教师要及时给予解释、复述或者提问,经过学生的思考和反思,学生会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的观点。第三,教师要鼓励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之间进行直接的碰撞和交锋,在碰撞和交锋的过程中,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环节,不但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论要有超越性

在案例教学中,经过讨论环节,就进入总结环节,这个环节就是教师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分析,解开讨论问题的答案,给予一个科学的结论。结论要具有超越性,即超出本次讨论问题的范围,把结论与下次课所讲的知识联系起来。首先,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经过大家各抒己见的讨论或者针锋相对的辩论,教师要阐述和补充学生提出的各种意见和结论,[4]给予总结。总结在讨论的过程中,一共存在几种观点,分别是什么观点。让学生对进行过的讨论环节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从教师的总结中深刻认识所讨论的问题。分析不同观点之间的根本分析,如何理解理解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析,如何认识不同的观点。其次,教师要给出科学的结论。学生讨论的问题并不是任意给出的,而是根据书本知识精心设计的,为讲解和帮助学生理解以及促进学生思考服务的。学生讨论的问题与书本理论是息息相关的。在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对所提出的的问题已经经历了一番思考,并且也有了对问题答案的求知欲。这时教师给出结论,可以让学生在得到答案的时候有一种满足了求知欲的快乐感,让学生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学到了什么。通过教师给出科学的结论,学生可以把刚才自己的观点与教师所给出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从比较中,学生找到自己的结论与科学结论之间的差别与距离,产生对科学理论和以及科学理论的创造者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并在这个学习追求的过程中,感受学习、思考和研究的乐趣,使课堂充满思辨和快乐。再次,教师要在作结论的过程中指出知识的前后联系,采用提出问题的形式,把下次课所讲的内容与这个问题的结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知识链条,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渴望。

参考文献:

[1]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59.

[2]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

[3]陈树文.哈佛大学商学院案例教学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81.

[4]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3.

思政课案例教学范文第10篇

案例教学法 思政课 成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了着重解决长期以来“思政课”时效性比较差,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等状况,以及课程改革后教学时数压缩,教学内容增加的实际矛盾,同时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的专业特点,我们从2008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先后在08级、09级、10级共三个年级、五个系、十三个专业、2000多名学生的“思政课”中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我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的运用方法

1.案例讲授法。即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解,说明课程内容,使案例和课程的的基本理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2.案例预习法。“思政课”内容多,课时少,课前预习是重要环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事先把案例发给学生,在预习中结合案例,从教材理出思路,明确重点,提出见解。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结课前教师用刚讲的理论清晰地阐释,学生印象深刻。

3.案例导入法。授课之初,教师讲述一则案例,根据案例用启发式手段向学生提问,当造成一种悬念时,转入新课内容。实践证明,采用案例作为教学导入的手段,使学生产生了所学即所需的感觉及探究问题的冲动。

4.案例插入法。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神秘难懂,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授课中,对重点又难记的内容,可恰当、简洁地插一典型案例,起到画龙点睛、强化教学的作用。

5.案例模拟法。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事先编排好案例的“脚本”,设计特定的场景、人物、事件,由学生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再现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模拟的案例进行评析,使学生在高度仿真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模拟法有利于培养学员的观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一定环境下的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应变能力。

6.案例讨论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具体做法:一个章节或一个教学单元内容结束后,教师提供1~2个案例,让学生课余针对案例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上课时先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派代表上台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着重引导、修正并总结。实践证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可实现教师由教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7.案例练习(测试)法,即在课后和单元练习及考试时,引入典型案例,培养和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政课”大多没有作业,即使有作业更多是也是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阐述题。如果每章节或单元结束后,老师布置几道与所学内容相关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地完成案例分析题。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势

1.加深理解所学知识。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中,学生尽管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这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性思维的认识和收获,是一种单一的,静止的,孤立的抽象认识。而案例教学法通过视觉材料、经过分析,将书本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并利用理论分析说明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获得的收获会很大,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会相对深刻。通过学生自己的大脑思维活动,获得的知识更牢固、更深刻、更清晰。

2.培养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引导学生通过案例的分析推导、运用概念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必须学会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它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变化角色,在不充分信息的条件下对复杂多变的形势独立作出判断和决策,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这就为锻炼、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创造了条件。

3.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长期以来,高效“思政课”教学中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脱节,而案例教学法却能最大限度地弥补这一缺陷。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入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但却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的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缩短理论和实际间的距离。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教学理论性强,枯燥乏味,单凭教师讲解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法,其基本原则是用案例而不是依赖演讲和读书作为主要教学手段,通过自学和相互学习使学生深入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它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加深感性认识,有利于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适应了现代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既强调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实现了教与学的优化组合,确立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5.2006年按照国家教委“思政课”改革方案,有些课程合并,有的课程教学时大大压缩,但教学内容、教学知识点反而增多,在这种现实情况下,为了达到开设“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效性,必须对现有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大大节省教学时间,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教学时数。

参考文献:

[1]沈宁,赵薇,李树学.病案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0):93-94.

上一篇:优秀教育案例范文 下一篇:特殊高等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