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06 02:21:54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经验总结;主体;教材

我在乡镇中学从教10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新理念和新思维注入了思想品德课堂中,现在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越来越灵活,越来越接近生活,那么作为一名农村教师如何才能上好一节思想品德课呢?这里我来谈一谈个人的认识和经验总结。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在这一前提下,我在授课过程中,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把课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具体做法是:

1.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

从生活中寻找案例,把通过新闻或者报纸等获得的相关案例,在备课时,巧妙地渗进课文中进行教学。

2.多媒体的应用

利用多媒体教学,事先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如课件,图片资料等准备好,上课时渗进课文中,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去体会并理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理论结合实际

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如:本学期我带领学生进行义务打扫公园、公路卫生。到学生家里去观看学生自己家种的农作物,并带领学生进行浇水,施肥。

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和教学时间、环境和政策等因素的限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体验和感悟,导致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无法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欲望和兴趣,也因此使得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

二、围绕教材又走出教材

新课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一种课程资源,一种充满变性和弹性的课程资源。有时候对教材内容的适当取舍能让思想品德课更生动、精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教材编排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设置的内容联系国内外重大时政、社会热点,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理论结合实际地去进行教学。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资源进行备教材、备学生。对已有的资源做切合实际的适当改变,有针对性地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教材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这样不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材的利用率,而且也使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为学生的知行融合搭起一座桥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

三、理论结合实际不光只是一句空话

每一位教师都知道理论结合实际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几位呢?特别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把理论结合实际运用到教学中去,因为这是由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本来就源于生活,源于社会,课堂是小天地,不能替代现实世界;课堂又是大天地,可以再现现实生活。生活赋予了思想品德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使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从课堂单调如一的枯燥乏味到精彩纷呈、生机盎然。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应该具备一双“慧眼”,善于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挖掘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生活素材,把生活引进课堂,让思想品德课堂奏响生活的乐章,让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所喜欢

的课程,让思想品德教育在欢乐愉快中成果丰硕。这就是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之己见。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全球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充实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精神世界的丰富,也不能避免价值观的失落。因此,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十分关注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儿童品德的培养,道德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倍受重视,从而促使品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1989年日本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1996年美国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1997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1981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

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02年12月,开题会。

2003年1月~2003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03年3月~2005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05年7月~2005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研究,加快德育课程改革的步伐,为我国小学品德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丰厚的借鉴经验。例如,*年*文布省颁布的新教学大纲,对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均进行了调整。为培养具有"自主性的*人",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现适切性,力求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相吻合;道德教育的实现方式体现阶段性,由低年级体验性活动逐步向高年级反思性活动推演。1994年,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将品格教育列为各国教育应进一步努力的首要方面之一。*年*的第二次教育高峰会议和*年总统的《国情咨文》都强调了青少年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英国在1999年9月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学校教育应肯定真理、正义、诚实、信任、责任感等美德。

我国一贯有重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传统,从*年开设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来,品德教育改革无论在理念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没能有效地实现理念和操作的实践性整合,成为导致品德教育实践中的知识化、简单化、去生活化、成人化倾向的原因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中介,必然承担着改变德育的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偏低的责任。值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契机,加强小学品德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小学品德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势在必行。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研究将以在实验区试教的新教材为依托,围绕小学品德课程建设展开,验证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探索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体系。

(一)品德教育的模式

目前国外影响比较广泛的德育模式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等,对于这些模式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借鉴,使其成为我国品德课程改革的推动力量。国内现已被实践证明比较成功的道德教育模式有情感道德教育模式、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体验道德教育模式等,各实验区应灵活地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以运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任何一个模式不可能就道德教育的全过程进行阐释,因此,在小学品德教育中不能采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任一德育模式,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将德育模式运用于具体的儿童品德培养中,并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品德教育模式。

(二)新教材的编写和实施新教材是课程改革教育理念所依存的物化表现形式,又是教学实践工作的工具,因此,本课题将借助新教材推动实验区的课程改革,同时积极吸取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推进新教材的编写,使实验区工作和教材的编写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对品德课程本质特征研究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德课程改革取得的成就以及新进展

(2)现阶段品德课程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

(3)适合我国国情的品德课程的构建方式

2、小学品德教材编写研究

(1)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研究

(2)教材的形式问题研究

(3)教材综合资源体系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3、小学品德教材实施研究

(1)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教材与生活性特质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主动参与、自主建构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完全生命投入、完整心理结构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新教材与民主参与的品德教学研究

(2)教材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

教材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的评价

学生对教材的评价

不同实验区对教材的评价

4、评价研究

(1)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

品德评价的本质研究

品德评价的基本理念研究

品德评价的功能研究

(2)品德评价实施工作的研究:

明确评价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收集和分析数据与证据

设计评价工具

明确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品德师资的培养和培训

新课程非常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本课题将探索有效师资培养和培训的内容、途径,提升教师的品德课程开发参与意识,确保培养培训工作与新教材开发实施的同步进行。

(五)品德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被列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和课程形态,在品德课程开发中也应突出地方品德课程和校本品德课程的有效开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

1、品德地方课程的开发

2、品德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品德课程资源建设研究

品德课程资源是品德课程建设的基础,除去教材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品德发展的多种资源。

1、品德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2、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七)品德课程内部以及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1、《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的衔接研究

2、小学品德课程与中学品德课程的衔接研究

3、品德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衔接研究

三、本课题的创新程度

由于我国的课程开发一直存在"大一统"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虽然国外已经有一些相关研究可以为我们借鉴,但对于国内课程领域的研究而言,本课题的研究是全新的,我们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研究涉及品德教育理念、品德教学、品德教育过程中的师生角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育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以期填补我国课程研究领域的空白。本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在于促进我国教材开发的多样性、灵活性和丰富性,增强教材的适应性,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四、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二)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三)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四)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五)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六)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年12月,开题会。

20*年1月~20*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年3月~20*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年7月~20*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二)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六)品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精选集

(七)调查研究

通过实地的调查获得新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况和数据,以此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不断完善新教材。

(八)行动研究

本着从教育教学的实际

中发现问题,并在教育教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宗旨,使新教材的开发实施工作与实验区的工作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系统。

(九)个案研究

研究分析典型的品德教学个案,通过个体考察整体,寻求规律性的认识,实现课程开发实施的最优化。

(十)经验总结研究

对品德课程改革中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认识。

(十一)比较研究

比较分析国内外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中获取可供借鉴的经验。

(十二)实验研究

按照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对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新教材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效果。

五、研究步骤

20*年12月,开题会。

20*年1月~20*年2月,各实验区申报子课题,并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

20*年3月~20*年6月,各实验区根据子课题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整理典型课例和品德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体会分别成集。各实验区每半年报送一次研究成果。

20*年7月~20*年12月,各实验区对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相应的子课题研究报告,总课题组以此为基础撰写"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报告。

六、预期成果

(一)"小学品德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的总结报告

(三)小学品德的实验教材系列:

教材

教师教学用书及相关辅助材料

教师备课系统(CD-ROM光盘)

研究课(VCD光盘)实验教材通讯

(三)系列论文

(四)教师培训资料

(五)典型课例集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1、课题提出的现实意义

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设置的德育课程《思想品德》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学生文化。她坚持“回归生活”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学生文化,强调对学生生活的服务、指导和提升。

②现行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强调在主体认知中自主建构,致力于情感的浸润和培植,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③现行的品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反思等进行活动和相互交流、深化认识,在自主的参与和体验中,习得道德素质。

2、思想品德课教学出现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人,冷冰冰的理性。而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把道德、品德从人的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他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以知识的机械复制、行为的刻意规训为主。新的思想品德课程她忠实地体现了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思想,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①忽视学生主体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学习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而当前品德教育以管代导,主客体颠倒现象还较严重,忽视学生在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变化特点,忽视学生品德形成的自主性和发展性,学生主体意识得不到唤发,学生习得过程简单,方式单一,自主建构道德的能力得不到培养,

②轻视学生生活 学生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真实生活,最后回归学生生活。而当前品德教育中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轻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与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行脱节,机械唯本现象仍有存在。

③漠视资源利用 品德课标指出:“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目前,教师仅停留在使用教材上,缺少对学生生活资源的提炼和生成资源的捕捉,缺少对教材、学生、家庭等资源的开发、吸纳和整合。

④无视学生文化 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是一种学生文化。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往往忽略学生发展环境,把学生看作“小大人”,习惯用那墨守成规、刻板僵化、居高临下的化来组织教学,学生自由、自主的天性受到禁锢,生命的活力、张力无法施展。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品德课程实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课题的研究,将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效果。

3、课题研究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研究以课程文化和学生文化的诸多影响因素为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文化的特点,梳理、整合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内容,将之趣化、人本化,对思想品德课程实施中文化缺失的问题加以分析和研究,为丰厚思想品德课程文化、教师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提供有效途径,切实提升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

二、课题界定

以思想品德教材为蓝本和载体,立足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和实践,细化、活化、趣化课程内容及资源,着重突出思想品德学课的实用性,让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改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的认识。对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三、课题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理性水平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细化、活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源,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建构、体认、感悟、形成道德;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情趣,浓厚学习氛围;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开放的课堂中提升品德修养的同时,提高文学素养和生活情趣。

3、课题成果目标:构建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理论框架与操作方式;开发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资源;撰写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四、研究的内容

1、对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的实际问题及环境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了解初中生在日常生活和知识传授式德育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和困惑,存在哪些干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不利因素,教师德育工作方式上存在哪些不足,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撑,以便确定以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

2、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的策略研究

研究制定以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以影响他们成长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导向等因素,来构建思想品德课内容体系。每项活动都从生活实际中来,与学生的道德观导向等相吻合,同时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生活实践把德育、心育结合起来,把道德、知识、行为结合起来,并通过教师的发现、唤醒、引导,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例如:在学生中开展以“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怎样竞争”、“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为主题的活动进行自我设计,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促使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3、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的策略研究(即着重研究促使学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① 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课的主体。思想品德课实践活动应该与学生真实生活相联系,增加道德人文关怀成分,善于在最现实、最本质的生活中,拨动学生心灵深处那根善良之弦,让正直之举、同情之心成为他们生活中再正常不过的生活行为。如:开展“一日家长”、“一日校长”、“一日班主任”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家庭的联系,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等,使他们学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生活充满憧憬,对生命学会尊重、关怀和爱护。在宣扬生活真善美的同时,要敢于让学生面对和剖析生活中的矛盾和丑恶现象。如:开展“关于学校收费问题的调查”、“影响家乡经济发展的社会调查”、“单亲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家庭体罚情况的调查”等活动,通过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形成过程,来促使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内化。

②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以学生生活为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班集体生活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班集体内一种生活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人生初期思想品德观形成的重要支柱和基石,教师可以用自己的遗憾警示学生,用自己的人格感染学生。可以以班级、年级、学校为单位,开展有关德育生活化的大讨论、沙龙等活动,组织指导学生走进生活,探究、思考人生发展的道路,感悟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

③ 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品德课文化活动,培养学生高雅的文化情趣。由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只注重道德的说教和灌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可以通过举办校内广播、校刊、报告、参观、集会、访问、绘画、书法、工艺制作、戏剧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缓解学生的压力和生活情绪。进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培养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五、研究的方法

①理论研究:邀请专家作理论讲座;读理论书籍,写读书笔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开展专题研讨。

②调查研究:课题研究实施前的问卷调查;课题研究结题时的问卷调查。

③行动研究: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诊断,从而发现问题,制定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案,开始行动(观察、记录),进而作出评价(分析、归纳)。

④经验总结:定期撰写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定期举行课堂教学改革论文或比赛活动;定期编辑师生作品与研究成果。

⑤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问题学生的个案跟踪分析,不断总结与反思,以促使思想品德课真正回归生活。

⑥另外,再采用实证研究法、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研究法。通过理论分析,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科学性。

六、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研究能力

①为了加强课题研究的有效性,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课题管理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及成果奖励制度等)。

②课题组组长、副组长都参加过省级课题和市级课题,并都获奖,已具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课题组成员匀已参加过二轮以上的课题研究工作,对课题研究的方法、手段、途径等匀有所了解,并能合作开展研究工作

2、时间保证

本课题确立后,课题组成员将花费更大的精力,利用每周三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加强对教师的现代教育理论业务辅导和研究课题实施进展情况,每月对课题研究情况一次调研,布置研究工作,每学期对课题组教师的研究情况做一次总结考核,切实保证课题研究深入、有序的进行。

3、设备保障

学校先后组建多功能综合媒体教室,购置了实物投影仪、视频展示台、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今年学校已投重资组建了校园网;学校图书室有教师用书二百余册,供实验教师借阅;课题组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可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七、课题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XX年年10月至2010年6月

①课题研究网络组建;②课题研究方案设计;③学习相关课程理论;

2、实施阶段:2010年6月至2010年10月

①策略研究;②分专题开展行动研究;③收集研究案例。

3、总结阶段:2010年10月至2010年10月

①课题总结报告。②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材料。③完成与品德教材配套的课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1、研究总结报告

2、教师专题论文集(论文、教学随想、教学日记)

3、思想品德课教案集(初中各年级,word形式)

4、思想品德课教学课件集(初中各年级,ppt形式)

5、与思想品德教材匹配的教学视频(初中各年级,avi、wmv、rm等形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教学行为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③《"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 叶澜原载《山西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活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7-0320-006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我们应在生活中开展教育,围绕生活这一中心来组织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生活实践来调整课堂,跳出传统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生活真实体验及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所要学习的内容密切关联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在认知结构中快速纳入新的知识,做到“知情意行”。

一、丰富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拓宽生活化课堂平台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加以丰富,并延伸至课外,即将课内思想品德教学“搬”至课外教学模式下,将其融入生活,进而熏陶并影响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首先,品德与生活教学应跳出课堂范畴,融入学校集体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悟、感受思想品德。一般来说,小学生都喜爱集体活动,教师可通过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效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辨别力,使之能够清晰认识美与丑、对与错、善与恶,进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通过集体活动增进彼此感情、友谊,提高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协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姿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让我们的教室更清洁》一课时,笔者特地与授课班班主任交流沟通,组织学生参与了大扫除活动,然后通过班会评选并表扬优秀劳动小组以及优秀劳动人员,并组织学生讨论各位同学在大扫除活动中的各种表现,以学生反馈结果进行评比。又如在学年级下册《鲜艳的红领巾》及《红领巾胸前飘》时,教师可组织少先队活动来教育学生:通过“征集金点子”的方法来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更好地开展中队活动;通过举手表决以及集体讨论方式选择活动方式。然后,结合学生建议来组织当小交警、帮老年公寓的爷爷奶奶打扫卫生等少先队活动。教师应对少先队活动的平台加以充分利用,并在结束后开展活动经验总结和交流,以确保真正落实体验式教育。

二、营造生活化课堂情境,创新品德与生活教学手段

要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单纯依赖品德与生活教师口传心授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营造出生活化课堂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带领他们体验并品味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并从生活实践切入教学,实现思品教育的内化。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我的一家人》教学为例,笔者要求学生回家后利用手机或者照相机来录播一家人的日常点滴,并将其制作为短视频,然后在课堂上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父亲》及《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播放给同学们看,同时让他们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人,和同学谈论日常生活中的家庭趣事,或者让学生与家人玩亲子游戏,做日常杂务等,也可组织学生参与“说说心里话”这一课堂活动,将学生的心声录制下来,放学回家以后交给父母观看。这样利用多种养成性课堂活动来增进家庭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就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家庭给予的幸福和温暖,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

此外,品德与生活教师还应对教学手段加以更新,抛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取启发、诱导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来引导学生,激发其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生活化的思想道德课中,并产生深层次的感悟与思考。同时,课堂教学应由单向式教育转向互动式教育,将“教师――学生”这一传统交流模式转变为“教师――学生”“学生――学生”“学生――教师”的多元化课堂交流模式。教师也要由以往的训导者、长者以及说教者转变为启发者、引导者,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凸显出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展示内在思想感情以及行为的交流平台。

三、革新教学评价方式,实现生活实践与品德课的有效融合

品德与生活教师应积极革新教学评价标准,对以往目标型评价体系与方法加以变革,既要重视学生参与思想道品课的积极性与知识接受情况,又要对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的表现予以关注。教师应重视与家长及班主任的沟通,彼此做好立体式沟通协调工作,认真评估家庭活动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观察学校生活中学生的表现,分析不同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所存在的差异性,纵向对比学生的变化,合理评价学生的表现,并组织学生参与互评,树立榜样和典型,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所谓“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教师在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多表扬学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以及被尊重的需求,使他们在情感上倾向于教师教诲,并能将思想品德课知识融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做到“回归生活”,这不仅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主体性思想的要求,同时也是课内外结合、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必然选择。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师在生活化课堂中应选择与学生生活逻辑相符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规律着眼,促进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实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桂玲.回归生活 彰显魅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探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9).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体育;升华;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6-051-01

学生高尚品质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团结互助、坚强勇敢、遵守纪律。体育教学中处处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得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共探讨、清思路,提供借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观点、信念、情感和意志品质,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2009――2010学年度在天津市咸水沽第三中学所教的初三年级的2个班(3班和5班),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文参考了各类体育、德育书籍、资料及上网查询有关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评论等。了解近期国内外对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成果。

(2)观察法:观察并记录体育课堂中教师授课时由于对两个班级的德育教育渗透程度不同,总结两个班级中学生的精神面貌、情绪、学习状态以及教学效果的情况。

(3)访问调查法:对两个班级中学生进行访问、调查,其中,3班男生2名,女生2名;5班男生3名,女生2名。了解了教师当堂课使用的教学语言,以及学生有何主观感受。

(4)比较法:比较两个班级因体育教学语言的使用不同,而造成的教学效果的差异。

(5)经验总结法:归纳总结出体育教师合理运用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与方法。

二、实践结果与分析

一学年的实验期结束后,通过运用观察法,访问调查法和比较法发现,两个班级的学习状况有明显差异;5班的同学学习积极性高,与老师关系融洽,组织纪律性明显提高,并且在一学年的时间里不但完成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学习了其他教学内容,因此本学年体育成绩明显提高;3班的同学则学习情绪比较消沉,与老师缺乏沟通,组织纪律性涣散,在本学年度不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所以体育课成绩平平。具体、形象比较见下表2

三、结论

1、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优势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及完善个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无论其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为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个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体现并不是表现在口头上的,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才能看得出来的。而体育运动的显著特点就是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来完成各项运动技能的,它处处与人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育教学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具有集体性、配合性,体现坚强、勇敢、顽强拼搏、不怕苦、不怕累等精神品质的特点,比如跨栏跑体现勇敢、顽强的精神;中长跑体现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质;足、篮、排运动能体现集体配合的团队精神……,这些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创造了独有的基础和条件。

2、结束语: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增强组织纪律性,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 有效 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由于许多学生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中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论望而止步,难以理解,再加上有的教师只是说教式地讲授一些条条框框,强硬灌,无疑会挫伤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情绪不高,滋生畏学的心理,这给思想品德课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笔者通过近三十年来的教学感受,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真切体会到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总目标,就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以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呢?笔者现将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愿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学习,以求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充实有效!

一、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精致的备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树立大备课观,实现多维度备课。不仅要备学生、备课程、备情境、还要备怎样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备设计。要把学生的需求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放在首位,思考和解决对教材的处理如何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怎样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活动是否能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学过程是否有足够的时空留给学生自主活动等问题。备课中还应使用好现代教育资源,借鉴或设计制作好相应的课件。备课中的难点应该是把握课程和教学模式,追求教学品位,即寻找教育教学的真谛。从而给自己带来充沛的教育情感和教学激情。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应创设相应的教学情景,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社会热点、焦点,设法找到相应的情境材料,比如注意收集现实生活材料,到图书馆找报刊杂志、网上、广播和电视中找相关的情境材料,然后对情境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典型的合乎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枯燥的政治教学变成学生喜爱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实效。科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它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极富哲理的名言警句、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活动等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使用好这些教材中的素材,并结合学生和社会生活实际进行适度的拓展,进而有效地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的智慧,开拓他们的思维,形成师生互动的精彩课堂,很好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三、精心的复习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新课改正在进行中,有效教学主要表现在对“效果”、“效率”、“效益”三方面的综合评价上,其核心就是追求教学的效益。因此,有效教学要更多地关注其可测性或量化,还要用好复习巩固这个“常规武器”。

首先,要用好“标”。这里指课标和考标。课标即《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考标即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认知能力的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具体为综合考查学生的以下能力:“识记能力,考生应能再认或再现考试范围内的概念和原理;理解能力,考生应能对有关知识进行转换、解释和推理、应用能力,考生应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表述能力,考生应能恰当使用所学思想品德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社会实践能力,考生应能设计一些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程序,具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素质,能反思总结所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

其次,要把好“脉”。这里指的是社会热点和焦点。要寻找热点素材与教材的有机结合点,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复习言有信度、悟有载体,切实提高复习效率。要设计好热点素材与教材相关的有效问题,既丰富课堂学习的内容,又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再次,要选好“题”,坚决反对“题海战术”。要注重选题的针对性、特殊性,学生先练后用,注重选题的典型性,做到一题多用,能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注重选题的探究性,选题应基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方法。通过精心选择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老师设计的问题必须认真看书,动脑思考问题,让学生真正从复习巩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要上好“课”。复习课必须上得充实、扎实,注重回归教材,关注社会生活,落实知识点,做好知识的整合与迁移,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特别是发挥和使用好多媒体复习课容量大,直观形象,整体感强的特点,使教学更有效,学生多受益。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不断的教书过程中,在不断地地探索学习中,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教学相长,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定能实现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整体素质;课堂教学效率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作者通过自己的切身教学经验总结,以及采纳其他教育者的教学特长,总结出了一些更适合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希望文章能给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的建议,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一、讨论式课堂

讨论形式的课堂,对于思想品德教学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是这不能说是没有理论基础的,因为这种讨论式教课在其他科目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而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而且还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够很好的表现学生的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关系,这样就否定了师生之间的友谊关系发展,使得教学变成了单一麻木的填鸭式的传授知识,大大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降低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讨论式课堂和传统的教学相比,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形式大不相同,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主动去追求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还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讨论式课堂可以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隔阂去除,让他们之间没有距离感,学生和老师都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相互提问和解答问题,同时还要做到倾听彼此的观点。老师在听学生阐述观点的同时,将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总结,然后找到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找到知识的疏漏点。学生可以对老师在课堂中漏掉的知识,及时的提出问题,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二、提高讲课的艺术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结合的课程,是一个师生合作的过程,所以教学要做到教者有方法,学者有兴趣。学习的主动性来自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需要老师去培养的。一样的教材,对于一些老师来说,可以讲的栩栩如生,让学生回味无穷;但是有的老师却讲课讲得味如嚼蜡,让学生教条的去接受知识,让他们成为了学习的工具,而不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讲课的艺术性,进而增强教学的效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要以一个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态度去讲授知识,让学生感到亲切感。老师和蔼的态度是消除学生畏惧心理的重要方法,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和老师之间亲近的同时,就会不自主的对老师所讲授的知识感兴趣。反之如果一个老师讲课特别教条,上课总是板着脸,这样就会无形中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了一堵阻碍交流的高墙。其次,语言的力量是伟大的,而幽默的力量更具传染力。思想品德课虽然是一门比较严肃的课程,但是也绝不是一门乏味的知识。一堂课按照五十分钟计算,一个学生能平均认真听课的时间不过三十分钟,如何才能让学生抓住这短短的三十分钟,就要靠老师的个人魅力了。老师的幽默感会让学生摆脱疲乏,把学生的注意力搜集到课堂中,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兴趣,不仅是对老师的语言感兴趣,更重要是对知识感兴趣。

三、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联系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使教学过程具有丰富性和生活性,教师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这些问题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有人戏称网络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开展关于“网络上的交往DD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利弊”等问题的讨论。通过讨论、辩论、交流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辩证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师要根据时展、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丰富德育内涵,尽量压缩那些超越学生思想接受能力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内容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

(二)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便利,把一些与实践联系密切的现实问题,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同学,从而增强同学们对现实问题的感知力度。如在讲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先进事迹,如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DD郑州98岁“医生奶奶”胡佩兰,2012“感动中原”年度人物DD中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的感人事迹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示给同学们。通过这种融听、说、看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使同学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总之,兴趣永远是激发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真正投入到知识的殿堂里,吸取更多的知识。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不断创新,找到更多,更适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课堂的乏味,很多老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注意课堂的效率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河.谈初中思想政治中情感教学的应用[J].才智,2009,(22).

[2]刘会娜.如何在初中政治课上运用讨论式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2011,6(12):305-306.

[3]杨秀怀.浅议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J].大众周刊,2009,549(41):173.

[4]王静雪.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政治课教学效果[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2):108.

[5]林剑丽.小学思想品德课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衔接问题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

[6]董海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素质教育 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1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1.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从本质上说,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至于素质教育到底要发展哪些素质,至今尚无同一的认识。有的学者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认为素质教育应包括5大素质,即思想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

由此可见,不管是谁,也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去研究素质教育,都离不开身心素质,然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正是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和首要目的。因此,素质教育决不能没有体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近几年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虽然学校体育的地位得到加强,体育课程、教材改革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体育教学思想比较活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手段较为多样化,注重发挥大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然而,也还存在与实施素质教育不适应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仍然没有摆正,体育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重德智,轻体质的现象仍然很普遍

(2)由于受竞技体育的影响,不少学校仍然偏重于少数运动员的培养与训练,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

(3)学校体育教师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有待进一步提高。

(4)目前学校体育科研工作较为薄弱,不能充分发挥体育科研在向素质教育转轨中的先行作用。

为此,要想使学校体育教学充分发挥其素质教育的功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就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地解决以上问题。倘若不能认真解决这些问题,要实施素质教育只是空谈。

2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体育中有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和科学文化教育因素,可以说,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教育过程。

2.1高校体育中富含德育因素

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这从重大的国际比赛中体现的最为生动具体,我国体育健儿为国争光,取得胜利后升国旗,奏国歌的庄严场面,必然会使广大青少年受到教育、受到感染,从而他们会模仿,会崇拜体育明星,这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校的各种体育教育都是有组织、有计划、有领导的进行的,既是集体活动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思想品德。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过程,实际上又是一个克服困难,艰苦磨练的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性格、信念、情操的陶冶过程。例如,参加田径运动会,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精神;通过武术,体操等活动则有利与培养学生沉着、机智、敏捷和自控能力等心理品质。

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与身体活动之中,它的教育方式不同与一般的政治报告、个别谈话等用语言形式来进行教育,而是把活动内容与要求、意识与动作、理论与实践自然的、和谐的统一起来,这种教育形式有利于把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有机的统一起来,并且在活动过程中付诸于实践,使学生的行为表现直接受到实践的检验。这种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能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2学校体育中包含许多智育成分

(1)体育教学中要传授有关知识。例如,起跑,投掷的教学要传授有关力学原理,借此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日本的体育课本中不仅有各项体育运动的内容,而且还有许多生理卫生和养生保健的知识,这是我们要借鉴的。

(2)体育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早在20世纪60年代,原民主德国就有文献论述儿童游泳对开发智力大有好处。近些年来,我国上海、北京的一些专家、学者正在进行一种开发右脑功能的“智力球”实验,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最简单的常识是健康的儿童有利于提高智力,同时具有高水平运动能力是运动员,其智商普遍比较高。

体育是智育的基础,良好的体质是人才成功的支柱。居里夫人有句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这是她自身通过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居里夫人是世界上所有科学家中唯一的两次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她之所以能两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在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上为人们作出杰出贡献,这是与她一生中长期坚持不懈地从事体育锻炼,练出一副强健的体魄分不开的。

3结语

总之,目前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对我们搞好学校体育改革的是一个难得的契机,如果我们努力做好这一切,充分发挥体育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必将大大提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思想品德教育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小学教师个人师德师风自查报告范文一:

作为学校的一员,本人认真反思自已在思想上,工作态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改正,总体情况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长期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教育法》、《教师法》,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方面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深体会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我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规范,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态度方面:教研力度不够,只注重平时的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听课少,没有把教学经验总结下来.

2、业务研究方面:能够积极主动的对待工作,但钻研程度不够,只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动脑筋,常常等待领导的指示,说一步走一步。对业务知识的深入掌握不够重视,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方法,自己没有一整套学习业务知识的计划,不太动脑筋去创新尝试,不够大胆,害怕失败。

3、工作作风方面:对待工作有时抱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没有做到脚踏实地,总想在工作中找到捷径,最好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可以把事情做好。做事情只安于表面处理方法比较简单,有没有创新精神。

四、 改进措施:

1.努力刻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使自己成为工作中的内行专家。目前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是要加强教研学习和业务学习。

2.学习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知识水平,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多听各位教师的课程,遇到不会的问题虚心向各位老师请教,虚心好学,遇到问题多看多问多想,多向周围的同志请教。

3.树立起良好的师德风范。为广大学生做出榜样,切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总之,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我将努力地使自己形成良好的教师形象,提升自己的师德素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再作贡献,做一名合格的青年教师。

小学教师个人师德师风自查报告范文二:

敬爱的党组织:

通过教师作风集中教育整顿的学习,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作风整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切实改进思想、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作风问题,现就自己过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上觉悟不高,认识不够。

总认为一个普通教师只要教好书,上好课,管好学生不出问题,完成领导分配的工作,工资不会被扣就万事大吉了。国家大事与我无关,作风问题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与我一个普通老百姓无关,天踏下来有领导顶着,事情布置下来了,有同事一起扛着,国家大事是领导们关心的事,少我一个人关心,地球照样转。因此也就忽视了政治学习,记笔记也总是从各类报刊上东摘一段,西抄一段,以凑满学校要求的字数为原则,应付差事。

2、学习上缺乏积极进取精神。

总喜欢看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教学业务方面的书籍看得较少,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吸收的不多。总认为那些业务书籍看起来枯躁无味,而且几年的教学已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了定视,一时是很难改过来的,或者,实在要改时,也不是我一个人要改,跟着大家一起来。因此,就存在着一种不着急的心里。备课欠深钻教材,懒于思考教学方法,疏于练习教学基本功,就连在教学中碰到模棱两可的知识点或难题,也懒的去查阅相关资料,而是寻求捷径问同事,或者直接照搬别人的教案。至使教学方法老化,语言表达欠精炼,业务知识疏浅。

3、只注重知识的教学,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总认为知识的教学见效快、明显,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是要在长期的耐心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甚至有的学生还可能是顽固不化的刁民,要让思想品德变好,难度大,工作又要细心,还要耐心。我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况且,学生的思想品德再好,我也不会多得一分钱的工资。因此,就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教学,也很少对学生进行法纪教育。

4、工作作风不扎实,易受学生影响。

总和学生说课堂是师与生心的交流,心的交流通过眼神的交流来达到。学生的眼神能够告诉教师他们想得到什么,教师的眼神也会回应他们能从教师这里得到什么。总信心满满地准备一节课,但每当站在讲台的那一刻,看到教室里乱糟糟的状况,看到学生脸上满不在乎的表情,之前多好的心情都被破坏,脑海里的教学构思完全被打碎,接着明显感觉到气愤的火焰烧到眉头。自己已经完全被学生的氛围影响,无法掌控课堂。这是工作作风不扎实而无法驾驭课堂的后果。

二、整改措施

1、严于剖析自己。

严于剖析自己,需要一些勇气和信心,但它是对自己高度负责的一种表现,剖析自己的过程是正确认识自己、深刻认识问题的过程,是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具体行动,也是对自己的实际考验。我也知道正确认识自己特别是正确认识自己的缺点错误是很不容易的。诚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常常是夸大自己好的一面,对于自己的弱点总是原谅的,还往往把弱点看成优点。我觉得我不能就滞留于现状,我要做到真正剖析自己,要为自己定好位。我不能把自己降低为普通老百姓,不能仅仅按老百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看清自己平常没有察觉或没有引起重视的缺点和不足,虚心接受同事和领导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快地进步。

2、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素质。

加强业务学习,自觉坚持每期学两本业务书籍,并作好要点笔录。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方法,树立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切实转变观念,增强紧迫感,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积极、主动参予教学研究,根据本班实际,选定一个教研课题,制定教研方案,认真进行研究,求真务实,力争一期解决一个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坚持每天放学十分钟的总结,及时对学生当天的学习、生活及在校表现进行总结,以表扬鼓励为主,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上一篇:人事经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商贸公司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