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自述范文

时间:2023-10-21 14:34:47

思想品德自述

思想品德自述篇1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导行

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启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实践活动的摄入,使得小学生没有很好地吸收知识,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下面将简单叙述小学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然后在根据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落后,学生学习效率不高。由于思想品德课程在小学的整体教学科目中只占据副科的地位,很多教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师都是语文、数学、英语等主科老师,大部分学校只重视主科的学习,本身并不注重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有的时候甚至会让主课老师占据思想品德课的时间。小学整体的教学方式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死板枯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自己并不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课堂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习效率提不上去。

(二)教学内容单一无趣,课堂效率低下。由于小学对思想品德的重视度不够,而且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度影响,没有勇气去尝试也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所以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大都是生硬地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小学生,内容太过于单调,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书本上交给他们的知识。课堂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老师抑制了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硬件设施差,不能制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很多学校教授思想品德课的时候还是局限于课堂,而且教师硬件设施配置不齐全,很多学校都没有多媒体设备,小学生在上思想品德课时,老师不能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动画、视频等方式将思想课堂变得活起来。另外,也缺少良好的学校环境,不能为小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不能组织小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致使小学生不能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和生活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

二、小学思想品德导行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所出现的问题的阐述,找出应对的解决策略才是应对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下面将提出几点建议以便改善目前的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现状,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所学内容,有效地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将个人品德贯穿到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品格。

(一)改善周围环境,完善硬件设施。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硬件设施是基础。学校应该提高对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其的投资力度,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将课本内容用多媒体完美地呈现出来。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动画、音频等方式更加方便地将内容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听觉、视觉效果,加深小学生的课堂印象,从而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要孝敬父母、尊敬他人的时候,教师可以给播放诗歌孟郊的《游子吟》的音频,学生伴随着朗诵者的声音以及诗词的内容,感受亲情的温暖。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小学思想品德教师不应该总是沉溺于过去的教学方式中,应该有勇气地去突破,接受新的教学方法,要带领小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这样学生可以从学习当中收获乐趣,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也能够带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例如,教师在教授小学生孝顺老人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去周边的敬老院,没有敬老院也可以去周边老人经常聚集的地方,鼓励小学生主动帮助老人做事情,让小学生感受到老人的关爱和温暖,也让他们懂得尊敬老人、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生心理道德素质的启蒙阶段,所以多效生动的课堂是带领学生真正领悟道德的内涵。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将课本教学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可以将小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针对相同的课本内容,让小学生将它排演成情景剧,生动地将它表演给大家,小学生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增加自己认为可行的情节,充分表现出主题,学生可以透过这种表演方式,深刻领悟到课本所要传达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从身边做起,通过学生之间的相处关系,从真正意义上懂得关心他人的道德品质。

小学思想道德课不仅要对小学生灌输课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因为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还是要在实践中获得。上述通过论述目前很多学校在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教育上存在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解决意见,“导行”不仅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上有体现,这也可以延伸到其他学科上,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实际运用,如果只是学习理论知识,却不懂得实现,这就失去了它本身的实践意义。小学生的世界都是单纯美好的,教师采取快乐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从学习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从实践中提升自我。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重视“导行”的重要性,真正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述提出的几点建议只是只言片语,真正还是靠教师在实际中找到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这还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小学生未来的道德素质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提升一个新的高度,将“导行”贯彻到底。

参考文献:

[1]潘奕.人格培养与寓教于乐――浅议小学生思想品德课教育重点与方式[J].江西教育.2010(30)

[2]郑友法.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学[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4)

[3]张立芝.实施主体性教学是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有效途径[J].经济研究导刊.2009(16)

思想品德自述篇2

关键词:初中美术;思想品德教育;德与才;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86-02

初中美术教育贯穿思想品德学科教育在当今社会非常必要,将美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符合时展的需要,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教育之目的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思想道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一个道德素质低的人,即使他技能和才智再高,也是对社会无益无用甚至有害的人。可见初中美术教学贯穿思想教育符合教育之目的。其次,21世纪人才衡量标准是德才兼备,可见德是人才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道德素养在人的综合素质中排在首位,初中教育教学将初中美术和思想教育结合顺应新时展的要求。最后,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的品德教育没有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注重学生技能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甚至完全抛弃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这就出现很多美术生拥有技能,但思想素养较低的局面。

古人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道”即是为人之道,人的思想道德被排在传授的第一位,可见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我们应该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初中美术学科教学。美术教学的功能主要包括教育功能、认识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等,其中的教育功能也包括思想道德教育,通常思想教育主要是文化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贯穿思想教育,根据初中美术的学科特点及美术教学特征,在初中美术课对学生思想教育途径有两方面,一方面,通过学生对评述课的欣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另一方面,通过一定的课业实践,启发并培养学生们的思想素养。

一、通过欣赏评述课对学生们贯穿思想教育

通过欣赏评述课对学生们贯穿思想教育,主要是让学生们从中外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评述里了解中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美术作品。他们经过对比和思考,初步认识到祖国和世界丰富的文化艺术,引导学生感受并领悟我国伟大民族优秀的智慧,从而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继而激发爱国热情。学生们在接受审美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美术的教材中有很多素材都是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资源,比如,教材欣赏评述部分,其中中国历代具有时代标记的雕塑、绘画、瓷器、壁画、帛画及故宫等诸多美术及建筑类遗产介绍。这些素材都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很好的资料。初中美术教育在备课时,对这些素材背景进行深入研究,能够挖掘其内在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作品时可围绕作品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包括时代背景、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蕴含的思想内容等,都一一对学生讲解,自然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加深了其对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敬畏和叹服,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有着更深切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欣赏元代王冕《墨梅图》,引导学生体会画的题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领悟中国文人坚持自我的高尚气节和不同流合污的情操等。这些例子很多,再如中国画讲究借物抒情,梅兰竹菊代表不同的气节和精神。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们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

欣赏教学课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结合课本图片和教师收集的史料典故进行分析讲解;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更直观讲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者画展等。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并合理的引导,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深化思想教育。此外,在欣赏美术作品课中,教师应该注重对作品对应的文化背景的穿插讲解,这样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作品,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们确立正确的审美方向和理念。比如欣赏外国雕塑作品,特别是人体雕塑,学生们会害羞不好意思欣赏,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向学生们讲解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的不同,欧洲文明认为人体是大自然完美的艺术品。通过文化背景的讲述,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确立了正确的审美观。

二、通过造型表现课对学生们贯穿思想教育

通过造型表现课对学生们贯穿思想教育,主要是在学生们的课业实践中,如临摹美术作品、写生等,不仅使学生们掌握美术的特征和技能,同时,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促使他们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自己良好的情操和人格。

除了欣赏教学课,初中美术结合思想教育的另一个途径是课业实践。初中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临摹、创作、写生等课业实践,这显然是对其进行思想教育的另一契机。临摹中国画是课业实践中比较常见的,也是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一个作业。中国画在我国历史悠久,题材、技法、主题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辅导学生临摹或写生一个作品时,结合写生场景,进行直观演示向学生讲解国画的特色和技法,可以重点突出国画讲究形式美,主要通过线条塑造形象的特点,强调国画书法、文学与绘画有机结合的特点。经过这样讲解,学生对国画艺术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欣赏国画,领悟国画独特与魅力所在,激发其对我国传统艺术热爱和学习热情。此外,一些国画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如《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

思想品德自述篇3

一、以描述性语言评价为主,以量化性评价为辅佐,是激励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手段

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堂,除了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外,更主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品德的养成、学会与他人相处以及所产生的思想的火花,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个教育过程以及学生整体发展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学生评价。

1.量化性评价的优势在于公正、客观、严谨和便捷,但其局限性和负面效应也日益凸显。

(1)量化性评价,是靠一个数字来给他人通报学生的学习成果。一个学生若长期获得蕴含负面意义和否定信息的较低分值,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尊会受到严重挫伤,这时候,量化性评价就无法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2)在量化性占主导的评价下,进入我们视野的往往是根据学业成绩或活跃程度等确定类别的群体。单一的量化性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性格特征、体格相貌、性别特点、家庭背景和独特生命价值等。

(3)量化性的评价,会造成学生群体形成追求机械而抽象的数字符号,忽略了知识间的关联的探求,扭曲了学习的动机和意义。

2.描述性学生评价是对量化性评价的冲击,这种关注人的理解和视野的评价方式,让被忽略而实际上对学生的成长来说非常重要的不可被测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得到重视。描述性评价方式让师生在日常教育教学交往过程的细节和行为中,老师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得以用心观察、倾听、理解,洞悉了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加深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生活状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笔者的课堂实验中,笔者重视的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描述性语言评价,而量化性评价则作为一种辅佐评价呈现。

例如:笔者以下设计的评价量表之一:

说明A优秀(100-80)B良好(79-70)C合格(69-60)D不合格(59以下)

以上是量分标准,总得分直接写到(表二)上制表人:杨玲媛

在学生完成预习作业后的课堂反馈中,我非常重视小组成员对知识预习的汇报的描述,更重视学生对其他小组的预习情况汇报描述的质疑或认同等描述性评价。我设计了学生对他人汇报时的描述性评价的表现进行量化性评价,这就是我对生生之间的描述性评价的鼓励和引导。

如:笔者以下设计的评价量表之二:

以上评价量表的设计,完全是激励大家用描述性语言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评价。

二、以生生间的评价为主,以师生、家校间的评价为导向,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措施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倡导灵活合理利用各种课堂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必须把课堂尽可能地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建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从而使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对问题的认识,不同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层面是不一样的,生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鼓励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交流中来。学生在相互评价中,主动分享学习经验,主动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更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容易提高学习效率。

为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是这样操作的:

如:我布置学生收集时事新闻材料,根据书本的知识点,有侧重去出题材料问答题,并有理有据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当他们在课堂汇报时,多半会引起其他同学的质疑和争论,引起他们设法寻找支撑观点各抒己见,从而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张扬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发掘出学生的创新潜力。之后,我再让学生对小组成员在以下评价量表再次评价:

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在适当时期加以引导或者点拨就行了。

如:当学生在点评《最美的教师张丽莉》这则新闻时,学生可能会用到书本七年级上册的“让生命之花绽放”和“教师伴我成长”方面的知识点进行论述。当学生视野不够开放时,教师可以适时提点学生,结合八年级下册“权利和义务”中“道德与法律”方面的知识点关系去阐述“救人”“舍生取义”问题,也可以翻阅九年级(学生还没有学到)的“责任与角色”的知识点去阐述“教师和学生”“人与他人”的角色与责任,并论述该新闻事件的正面意义。

三、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主,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是体现教师教学本质的基本要求

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笔者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评价的设计,呈现的都是这个理念。

我们尽可能地发挥评价的功能,立足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小组学习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预习作业的布置,重在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方法;小组学习汇报,培养的是学生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同学们倾听、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完成时事点评作业,培养了学生多渠道收集资料,并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全方位思考,尽可能养成滴水不漏去回答问题的习惯。

如:笔者的教学中,是有以下一系列配套评价量表伴随整个教学活动的:A时事点评B预习作业C题库答疑D学习活动小组自评E错题因析,等等。

四、以重视德育教育为主,也不忽略对教学质量的把关,最大化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任务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以德育教育为主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才能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笔者的一系列的课堂评价量表的设计和使用,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思路。

如:时事点评中,笔者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寻找热点问题,再用课本中的知识武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这种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如:在学生作业的汇报和点评的教学活动中,同学们就会自觉地联系生活实际,用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掌握的知识,据理力争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引导和帮助其他学生获得不同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视觉世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我们在注重道德的教育的基础上也不忽略对教学成绩的重视。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把学业质量互动评价方式和教材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是一种生动有趣的更好地完成《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任务的鲜活课堂,不但能更好地完成初中思想品德的德育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值得大家尝试。

思想品德自述篇4

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建立师生之间、认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完成思想品德课也即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适宜的教学情境,会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体参与意识,实现教学的正迁移,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也即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合理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情境创设方法

1.1 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形象情境。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应该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合理的教学情境中感悟道理。多媒体教学能将音乐、图画、视频、文字统一在课件中,使课堂更加新颖生动,引起中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调动他们钻研教材的欲望。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小故事,让学生在对故事的感悟中自然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抵住不良诱惑"一课时,我用幻灯片展出了一些吸毒者吸毒的图片,还播放了一段吸毒者吸毒时的视频,看到吸毒者因吸毒骨瘦如柴、弱不禁风、倾家荡产一幕幕凄惨的情景,学生的视觉上受到了很大冲击,心灵上受到很大震撼,情感上产生了很大共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吸毒的危害性,从而思想上远离这种诱惑,行动上抵制这种诱惑。

1.2 通过语言创设虚拟情境。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引入,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绘声绘色的口头表达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通俗易懂的讲述中,化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为形象的故事、情感。针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特殊性,教师可以将诗歌和名人名言引入课堂中,结合教学目标,恰当导入诗歌的朗诵或者名人名言的阐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增强对思想品德课也即思想品德学习的自觉性,产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例如,在学习"为坚强喝彩"时,我组织了一次以"长征"为主题的课堂讨论。首先,我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了一组长征中的典型事例,充分发挥语言的渲染作用,把W生带进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草、啃树皮,与自然斗,与敌人斗的历史场景中去。然后,我和全体学生齐声诵读的诗词《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激昂的诗句使得学生群情振奋,我及时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士凭什么样的精神战胜重重困难?"长征"精神对你有哪些启示?在这样形象地语言描绘中,学生树立了道德形象,并自觉地以道德形象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为。语言既是创设情境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情境。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师应当积极运用语言,以巧妙的"说",去引导、感染、激励学生。

1.3 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境。创新和进步的前提是勇于质疑,对问题的思考和疑惑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和热情。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科学性、启发性的设问,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化思维和意识,增加看问题的理论深度,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4 组织合作探究创设交流情境。探究与合作学习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首先,学生要自主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中拓展思维,产生初步的观点和看法。在独立思考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和互动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在辩论与协助中逐步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向往和追求正能量,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与意志品质。例如,在教学《感悟青春》时,我先让学生自主思考:青春是什么?然后小组讨论:青春的幸福有哪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审视和体验了青春,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美好时光,对未来会做出更多的期望和努力。

1.5 契合思想品德目标创设生活情境。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枯燥灌输大道理,让学生觉得思想品德课没有实际用处,因而产生对课堂的反感和应付情绪。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明确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与个性,因此,教学中必须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将教材知识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参与社会的体验统一起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的联想,产生正确的体验,实现心理的共鸣,更好地接受教材观点。例如,在教《诚信是金》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在平时经历中,发现过自己周围有人不守信用、不负责任的现象吗?你怎么评价呢?你是否有过这类行为?你做过后心里有哪些感想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反思,体验到诚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蕴含在生活实践的点点滴滴中,实现思想和觉悟上的升华。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情境创设注意事项

2.1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学情。情境教学是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的过程,如果情境脱离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设想和任务,如果问题太简单,会使学生感觉无趣,丧失注意力和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的情境内容必须与自己学生的实际知识与经验相适应,预设问题最好具有启发性,让学生在努力中获得结论。

2.2 教学情境应该结合教学目标。一切教学方式和手段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服务,课堂情境不能为了热闹和新鲜而设置,必须符合教学的内容和目的,通过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理解和记忆思想品德的道理、知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构建高效课堂。

2.3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该体现层次性。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性格比较叛逆,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的学习习惯和基础逐步拉开差距,教师要改变一刀切式的教学方式,设计情境问题时应该具有层次性,思维从浅入深,在循序渐进中得到进步,让每个梯度的学生都得到进步。

3.结语

思想品德自述篇5

人们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份,它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们需要具有的正确的思想观点、良好的道德风貌,却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需要进行培养和建设。从教育学的意义来说,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常称为德育。

笔者最近展读由广东教育出版社于1996年1月出版的《徐特立文存》(五卷本),发现这部宏篇论卷中有不少篇章论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深感他对于思想道德建设有许多独特的见解。这对于我们当前的两个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现实借鉴意义。本文拟对他有关思想道德教育的含义、目的、任务及其理论依据的论述,作一探讨,以就教于同仁。

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制度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规范要求是不同的。徐特立生活岁月的年度跨度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背景下,他从不同的角度,对思想道德教育有过不少的论述与提法。最早的述说,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在他著述的《小学各科教授法》中论述修身科“教授目的”时写道:“修身科以涵养生徒德性,指导道德实践为要旨。”还具体论述了小学各年级修身科教材编写原则与教授方法。20年代初,他在中央苏区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部长时,制定签发的有关《小学教育制度》的文告中明确提出:思想道德教育“要同革命战争的各个方面——儿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的道德教育,培养儿童的自动能力和创造性。……还应当从根本上训育儿童,读书讲解和实际行动要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要求从小学二年级起开设政治课。抗日战争爆发后,针对日寇的奴化教育,他坚决主张:“要消灭一切教育上的麻醉剂,使人民从民族解放斗争中觉悟起来”,尤其是要有对于政治的了解,和自己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及民族的解放的高度觉悟。为达此目的,应把十岁以上的儿童都组织起来,加以教育,使人人都懂得抗战。

由上可见,徐特立是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民族解放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全国解放前夕和解放之初,正是急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他就此问题发表了系列文章与讲话,予以系统论述。1946年秋,在一次讲述伦理道德问题时说:“一般教育问题,总是把伦理教育提到第一位”,并指出:“经济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伦理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建立在生产关系上。当时社会合理的社会关系就是道德,当时合理的行为、习惯就成为当时的规范。”因此,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时代的“道德既是绳人也是律己,这是道德的基本问题。”他还谈到:“道德、能力、思想都是政治教育,在学校要放在第一位。学校要讲道德和能力。”在引导学生重视道德修养的同时,要注意发展他们的智能,日后才有立足社会的本领。并且,他阐明了道德与政治、法律的联系与区别: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要有一种高度的热情,这是跟政治不同的地方。“这种意识形态,还不等于政治法律,但政治结合上情感,结合以道德,就使政治更有生命。道德主要是从思想感情上表现。”

以上论述透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的基本观点,明确提出了以德育为首的地位。道德教育是以传递社会意识形态使受教育者向着预定目标加速社会化的活动。1949年11月2日,徐特立曾在讲述“科学民族化与大众化”问题时说:“进步的社会,把意识形态的科学哲学放在第一”。所以,在我们人民民主制度的国家里,“新道德的建立,是要从学习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论开始。”只有用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论的观点与方法来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才能真正有得(德)于心,为新的道德打下基矗显然,他是把马克思主义宇宙观作为培养青少年儿童无产阶级革命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人的个性心理的和谐发展能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徐特立曾在谈及教师与儿童家庭的关系时说:儿童是社会有机体构成的一部份,儿童的需要与社会的需要是互相影响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儿童的父母“共同研究儿童之性质及其需要……故教育儿童者,不可不谋求个性之发达,又不可不适合于社会。”可见,培养儿童个性心理品质对其身心发展及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论述揭示,我们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包含着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构成整体。它为我国普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或曰德育规定了明确的内涵,为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矗。

道德教育是要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道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思想品德的人,即培养年轻后代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徐特立说:“道德思想造成一定的意识形态就是人格。我们也要造成一定立尝一定方向又无限生动发展的人格。”在不同社会制度下,反映当时社会要求的教育及其所决定的德育目的是不同的。我们的教育要求塑造与以往剥削制度下完全不同的、具有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人格。他明确指出:我们学校的“思想教育就是培养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为什么呢?因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而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宇宙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故此,“思想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要使儿童建立辩证的宇宙观。”

以上的论述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目的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年轻后代奠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陶冶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树立坚定的无产阶级政治方向,养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并在社会实践中,“改造自己,把自己锻炼成为经得起任何考验的共产主义者,把革命的红旗世世代代传下去,直到消灭一切阶级,实现人类的完全解放。”可见,徐特立揭示的德育目标体现出了人的身心的完满发展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上述教育目的制定有三方面的依据。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规定性

徐特立于1950年1月在《教育讲座》中写道:“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又说:“可以断言教育的本质和方法是受同一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形式决定的。”他这里所指的“社会形式”就是指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它是制约着教育目的的首要因素。他所说的“人格”,既是指伦理学意义上的人的道德品质,又指教育学意义上的人的智能和体能的要求,也含有心理学上的个性心理品质。他还具体论述了“封建的、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四种形式”社会中的教育对各自需要的“一定人格”的标准。在一切剥削制度下,“两个阶级对立的社会,必须培养两种不同的人格”的人,即“劳心者”的统治者与“劳力者”的被统治者,以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在我们人民民主制度的国家,社会变革使社会习惯和个人道德也就来了历史上空前的大转变。我们无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是没有剥削、压迫”,“求得人类完全平等”。这说明在我们人民民主的社会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的社会特别看重人,我们培养儿童“要有主人意识、自学的能力、习惯。……要有批判的态度,独立思考的头脑。”他还一再强调我们要培养的是有独立人格的“国民”,而不是甘当奴隶的“顺民”,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人翁人格,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本质对德育目的的客观要求。

2.我国教育目的的客观要求  德育是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份,人的思想、政治、道德、个性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要通过德育目标的实施才能得以实现。徐特立在解答什么是贯彻教育方针的正确道路时指出:我们培养学生“都必须针对培养目标(教育方针),极为讲求效果”。这正说明,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效果。徐特立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原理确立德育目的的。他指出:“人类的发育包含着德育、智育和体育三方面”,求得德智体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历史上由于剥削制度的偏见,教育与社会生活和儿童发展相脱离,结果使“人类的发育因此偏枯成半身不遂的‘偏枯帛,只是造成一些“书柜子”和“字纸篓”,更有甚者,未及成年就已夭折,这是旧教育的祸害。1958年他在阐述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时指出:我们今天新的教育方针的制定,“这是社会发展的辩证过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这不只是毛泽东个人的心愿,也不是共产党要这样做,而“这是掌握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的结果。这个教育目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才培养的规格与发展方向:这“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提高劳动人民的政治文化科学水平。”贯彻这一方针,尤须“特别注意培养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树立共产主义的方向。”他在这里阐释了教育目的对于德育目的的客观制约性。

3.德育目的应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

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和其智能发展是相并行的,德育不能超越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提出要求。因而,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适应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青少年年龄特征,促进儿童整个个性心理的和谐发展。徐特立很重视儿童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他观察到在日常德育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常是不注意心理问题引发的,其结果不但不能奏效,反而弄得学生产生对立情绪,给他们的心灵和身体都带来严重损害。他指出:“人都是可以改造的,不学好的人,他的个性是积极的,你压不下去的,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就容易教育了。”所以,德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他们生活的环境出发,充分考虑其个性心理特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他强调“教育小学生问题,要从他们的家庭出发,从小学生的个性出发”,以激发教育对象在思想道德素质上不断自我完善的需要,形成完满的德育为目标。

德育目的的实施规定着它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德育是“实践的教科”,它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所规定的德育任务。下面从四个方面来了解徐特立关于德育的基本任务。

1.“要使儿童建立辩证的宇宙观”

宇宙观即世界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总的看法。人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各种社会现象无奇不有,社会思潮纷至沓来。青少年时期还处于世界观的孕育、形成时期,为使他们自觉地认识与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徐特立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儿童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即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教育,将其放在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延安时期,他曾就宇宙观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深刻地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世界的改造;对人的认识,对人的改造,这是教育的基本问题。认识也即宇宙观、人生观。”为此,他勉励受教育者要“用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事物”,即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受教育者形成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1950年1月,他在阐述新中国文化教育政策的源流时指出:它“也就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的产物,它的理论基础就是无产阶级的唯物主义。”他的这些讲述历史地说明了我们社会主义新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要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它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对人的思想的巨大影响的论断:“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由此,他于1949年12月28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论文,开宗名义地指出:“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去处理他们学习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并且,这种教育应“从年纪极小的儿童起”,就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及日常活动中打下“唯物论世界观的基幢。这样,就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从而培养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就能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残余思想以及形形色色的反动思潮,警惕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这些都充分说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是思想教育的最高要求。” 所以,培养青少年儿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学校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

2.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

思想品德自述篇6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 德育教育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才能有高度的责任感、崇高的使命感,从而把自己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思想品德课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把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做学生德育工作的做法浅谈如下:

        一、用真情感化学生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个体的感受,具有明显的主体性。一个人的思想观念与他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中学时期是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的过程,看问题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必须把理论知识与学生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教学。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愈发激烈,人的情感资源相对“短缺”,有的人漠视生命,冷淡人情甚至亲情,表现在有的同学对他人、对社会、对集体漠不关心,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在思想品德课上,可利用情境教学,以情生情,以景生情。如我在讲述“助人为乐”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的画面再现生活中助人为乐的情景;播放雷锋同志帮助他人的珍贵视频;回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焦急的心情,体验、感受助人为乐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中我还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情之处我泪流满面,此时学生也被感染,被深深地打动。

教师的情真意切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真情,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洗礼和净化,在情境中丰富升华自己的感情,从而在明理促行中达到提高学生德育的目的。

        二、用美感召唤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中学时代是学生对美希望向往的时期,教师对学生要注重美的熏陶,展示美的魅力。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技巧充分展示美的“魅力”,让学生感受美的同时去创造美、展示美。

        思想品德教材中真实概括地展示了很多美,像祖国山河的自然美、孝敬父母的心灵美、人际交往的语言美——所有这些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无限的热爱,让学生在对美的感悟中培养美的心灵和行为。

       在生活中发现美是用美感悟生活的延续,是人道德的升华。只有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自身才能去体现美、追求美、创造美。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用发现的美来武装自己。这样学生可以从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修养中去追求美、发现美,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用赞扬激励学生

        童话大王郑渊洁对教育孩子最著名的论调就是“孩子永远是对的”,“鼓励可以把白痴变成天才”,“要把孩子往死里夸”。众所周知,有效的赞扬有时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日常行为,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特别是对于那些学困生,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努力表现得更好。教师赞扬学生要注意根据事实,情真意切,让学生感悟在以后遇事如何去做,同时让其他同学也无形地在正确言行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提高全体同学的道德素质。

        四、用调查培养学生

        人是社会的主体,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道德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上的一些积极因素联系教材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淳朴高尚。事实比语言更有感染力,更有利于学生自觉提升自己的情感。如在讲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让学生在收集材料、调查方向中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从生活中感受社会的进步,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感受人民的巨大力量,在调查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党、对人民的热爱。

思想品德自述篇7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是茶与文化的结合体,更是中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非物质载体。既然茶文化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茶文化也就可以体现中国的国民性,即国民思想政治。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茶文化也在不断发展,随之则是国人思想政治变化。鉴于此,分析茶文化对国人思想政治发展的影响就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丰富茶文化内涵,还有助于国人思想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

茶文化;国民性;思想政治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极其广泛,其中茶文化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国人思想政治特征,也为中华民族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研究并探讨茶文化,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更有助于发展国人思想政治,两者之间具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

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1.1茶艺

在茶文化中,茶艺处于核心地位。一般而言,食茶要经过食茶、喝茶、饮茶、品茶四步,也只有到品茶这步,才能使得食茶具有艺术性,才能称得上是茶艺。当人们的食茶行为变为一种艺术行为后,茶就会蜕去最基本的意义,会对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产生作用,进而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如茶道、茶馆、茶艺等,并使茶艺存在独立的价值。

1.2茶道

茶道即所谓的品茗之道,是茶艺操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是茶艺的魂,更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由于茶文化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茶也就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秉性,即厚德载物,道与器本身就是融合的,茶本身所具有的内涵使得茶与道同时获得了升华。处于现实中心的人都在不断寻求超越现实,摆脱身心的束缚的路径,进而获得身心解放、获得情感的解放。茶道所追寻的正是这种对人生、对现实的超越,静与雅是其主要特征,这种特征既符合茶的自然属性,又是艺术的自然特性。中国茶道精神为陆羽首创,他将诸家思想均融于茶理,并结合唐代文化特征,这便是茶文化的雏形。

1.3茶德

诚如上述,茶道以茶德为基础,茶道是茶艺的魂,而茶德则是茶道的魂。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茶德早已获得世人的认可,并推崇备至。所谓“精行俭德”,表明茶德的标准是茶的优良品质必须与品德优良之人匹配,这也是茶道的核心精神,也即重德。基于此,茶人都以追求塑造高品质的人格、不断完善自我追求目标。茶德,既体现着茶人的精神,又是茶人所确立的道德标准。茶品即人品,茶品是指人们对茶的认识形成的一种象征性的品貌,不喧嚣,不激扬。随着茶品在生活领域中的渗透,人们对生活的理解、认知开始浮现。

2中国茶文化发展国人思想政治的必要性

2.1公共意识淡薄

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中国传统的“差异格局”目前仍在影响中国国民的思想政治。外加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中国国人的公共参与意识不断缺失,自我意识不断膨胀。现实生活中,国人公共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个人自我利益驱动的影响,多数国人将个人利益看得过于重要,群体观念淡薄,缺少国家感、缺少使命感;其次,多数国人自治能力缺失,公共场合不能自觉维护公共秩序;最后,自我防范意识较强,相互之间缺少信任感,不关心他人境遇,对公共事务缺乏关系。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只有重德,提高国人的道德修养。

2.2人格精神欠缺

人格精神欠缺一直是中国部分国人的劣根性表现。现代社会,这种劣根性依然存在,并且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1)人生价值及理想的迷失。这主要表现在缺少追逐价值的勇气,自己的生活往往不能做主,而是依靠他人,要求他人为自己的生活指明方向,生活态度更是模仿他人,容易屈服于他人的世界观及生存方式。当前,中国梦是国家思想建设的主线,这一主线反映出当前国人缺少自我理想,追求自我生活的现状。(2)自治能力不足。这主要表现为自我约束能力下降,无法进行自我评价。社会发展最需要的是可以进行自治的个体,并可以按照社会法规及道德规范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并进行自我个体管束,以保证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但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个体自制力缺失的情况,如班级管理中,自治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觉地遵守班级秩序,可以获得较大的自主性;而一些不具备自治能力的学生,则需要代表权威的教师或班干部进行管束,其最终结果是导致学生对权利的过度盲目崇拜。此外,由于自治力缺失,导致国人法律观念淡薄,无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及人格尊严,还无法以法律武器规范个人的行为,导致社会秩序紊乱。这种现状的改变,需要国人具有一种求和精神,天人合一,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中国茶文化对国人思想政治的发展

3.1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重德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茶文化开始盛行。茶文化的盛行是为突出国民的精神境界,即示俭。唐代,中国茶文化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被世人称为茶圣的陆羽。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指出,茶性节俭,最宜德行精俭之人饮,这就要求茶人应当具备勤俭节约的美德,并积极遵守这种美德。唐代以诗闻名于世,其茶诗也存世较多,这些茶诗也多描述品茶所得的境界。也正是通过对茶诗优美境界的描述,国人那种重德、追求完美的性格才得以凸显。而后宋元明清四朝的茶人也继承了前期茶人重德、追求完美的茶德,对茶的赞美也不绝于耳。如苏轼曾做《叶嘉传》,传中苏轼详细阐述了茶的品德,其用意则是借茶抒意,表明作者对完美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另外还有许多关于茶的诗篇,正是在茶的境界中体现了国人的国民精神追求。

3.2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求和

茶本身就是一种中正之物,品茶则可以实现人的心情的平和,消除人的烦恼。在中国,茶文化异常繁荣,中国国人也特别爱饮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品茶会给人一种平和的享受,使人放松身心。晚唐茶人裴汶在《茶述》中指出,茶本性精良,味道纯净,具有消除烦恼之功效,可以帮助人实现中和。鉴于此,中国国民多喜爱品茶,并在品茶中求和。中国人的求和并不仅体现在上述言论中,更多的是体现在饮茶、品茶的感受中。茶圣陆羽以《茶经》名闻于世,这本论述茶的经典的核心则是对天人合一的孜孜追求,以求达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合一,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合一。纵览中国历朝历代的茶著作,其基本精神均是国人对天人合一、超凡脱俗境界的不断追求。

3.3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雅与静

从本质上来讲,中国的茶文化也是一种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并不仅仅源于茶的外形美、茶艺的美,更源于中国国人思想政治中的雅与静。在雅、静的自然山水中,在人为的具有雅、静的环境中品茶,享受品茶带给人们的一种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进而显示出中国国人思想政治中的好雅、好静的国民性格。纵观历朝历代的关于茶的论著,其阐释的品茶的环境均是山、水、云雾等,这些环境的共同特征就是雅与静,不能不令人沉醉,是一种超脱的美。几千年以来,中国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尤其喜欢这种品茶的美。如在室内品茶,则必须营造这种雅与静的具有山水特征的环境。唐代品茶多在室外环境中进行,宋代品茶则多在室内进行,并注重品茶环境的营造。宋代诗人吴自牧在《茶肆》对当时杭州的茶肆进行了全面的描述,指出列花架以装饰门店,并将奇异之物安放在花架上。明代关于茶的论著则多是对室内品茶环境的论述,及对自然山水环境的追求。如许次纾在《茶疏》中指出了最适宜饮茶的环境,窗明几净、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这些环境均是既雅又静,且有山有水。

3.4凸显国人思想政治的坚忍与克制

现代作家林语堂曾说过,一壶清茶便可随遇而安。一句随遇而安,不仅突出了中国国人的性格,更突出了中国文人的性格。儒家思想的引导,中国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并不断追求这种己任,其中尤以中国文人最为突出。但芸芸众生,能到达这种境界的毕竟是少数,即便顺利入仕,也常会有不如意的事情。面对现实的挫败,道家的无为、坚忍、克制思想就成为中国国人的政治思想的调节剂,且这种政治思想在茶文化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中国国人尤其是文人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经常沉湎于品茶,以茶作陪,坚忍并克制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得益于中国国人面对人生挫折且无可奈何之时寻求心理安慰的过程,因此可以说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国人政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茶圣陆羽的一生是充满挫折的一生,但是他仍然可以持续坚忍,并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时以茶为伴,最终写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经典的茶著作———《茶经》。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多数茶著作都是经过此过程产生的,如明朱权的《茶谱》。靖难之役后,朱权被改封南昌,仕途失意。但朱权并未醉心于极端宗教,而是在郁然茂盛的茶园中品茶,由此化解自己内心中的愤怒,强迫自己绝尘于世,最终造就了《茶谱》一书,对中国后市茶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国历史中众多的茶著作,多数都是中国文人所做,且创作背景均是在人生不如意,以茶寻求安慰时所做。唐代著名诗人卢仝,如果人生得意,就不可能有《七碗茶诗》流传于世。宋代诗人苏轼,如仕途得意,也就不会有《叶嘉传》流传后世。正是中国这些文人的人生的无奈,才能使得他们醉心于品茶,并丰富了茶诗,丰富了中国茶文化。

作者:黄亚果 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微博、微信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04):104-106.

[2]梁晓宇.中国茶文化的特征[J].乌蒙论坛,2014,(2):36-39.

[3]刘建萍.加强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138-140.

[4]张耀灿,钱广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论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问题[J].思想教育研究,2014,(7):19-22.

[5]姜卫卫.湛江茶文化的特征及其价值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3):95-98.

[6]佘双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问题与走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4,(1):35-36.

思想品德自述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兴趣;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多年的教学实践深深感受到部分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困难,同时在自己的事迹工作中也在不断探寻解决对策。

一、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困难的原因分析

(1)对该科目兴趣不够、重视不足。很多学生对于学习该科目的认识还停留于背条条框框,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受前人的影响他们认为只要背好了就会提高思想品德成绩,他们会为自己的成绩迟迟无法提高找各种解释,但真正原因是他们根本就不想学,不爱学,对于思想品德科目没有任何兴趣。进入初中阶段,学生们的主观意愿增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规划好各科的学习,在心目中已对各科的地位予以定格。由于受到社会言论、家长倾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思想品德是一门副科的错误认识。

(2)学习该科目方法不当。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思想品德科目更具综合性和实践性了,并非以往许多人认为的只要划划书再背背书就能了事。也正是由于许多学生不了解该科目的特点和新变化,而形成了思想品德学习中的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搬用以往惯用的学习方法,不注重理性思考和应用评价,强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3)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新的思想品德教材是在新课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实用性和指导性。但对基于老教材的授课方式,教师有难以彻底抛弃的情结,因而难弃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了老套路和新教材的不协调局面。虽然素质教育已被倡导多年,但这作用于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上,显而易见是缓慢作用于学生,他们更会感到教师的教学空洞乏味,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厌烦情绪,影响了对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做任何事情,兴趣都是良好开端和持之以恒做下去的必不可少条件。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也成了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尺度。由于绝大多数思想品德教学活动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堂也就成了思想品德教学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了。教师应思考如何去提高课堂质量,紧扣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优势,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渴求知识。如我在讲《走近父母》一课时,我与学生一起设计了“悠悠寸草心”的活动课。学生自己分成四组,一组收集父母爱孩子的故事;二组搜集歌颂父母的诗歌、或歌曲;三组收集孩子孝父母的故事;四组调查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经过准备,学生、家长、老师一起参加了活动汇报课。在朗诵了《游子吟》和表演完小品后,调查组的发人深思:100%的家长知道孩子的生日,并且有98%的家长给孩子庆祝生日;孩子知道父母生日的占人数的50%,但仅有12%的孩子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送过小礼物或说祝福的话。至于肯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的占被调查的3%。紧接着我引导大家以“如何孝敬父母”为题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讲到尽管父母抚养我们是义务,但作为儿女的要懂得感恩,要和父母形成一种朋友关系,经常和父母谈心。如果这种习惯保持下来,父母老了也不至于感到孤独。最后全班同学宣读了“给家长的一封信”。一系列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端正态度、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重听讲轻笔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注重记笔记,以便回去好好背诵。但其实在他们忙于记笔记的同时,很可能错过了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应在全神贯注听到老师所讲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做记录,而不应该把笔记当做检验课堂效果的全部。多做练习题。学生应选取适合自己的练习册和套题,认真去做,并感悟正确答案的讲解。定期重温知识点。由于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尤其处于初中阶段,需要吸收的科目多条目繁杂,所以应对所学知识归纳整理定期温习,定期的温习是加固记忆取得高分的有力保证。

综上所述,初中生学习思想品德困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应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特点,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把现象作为研究的起点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思想品德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动态及发展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学生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中的困难是可以缓解和消除的。

作者简介:

上一篇:卫生行政许可的特征范文 下一篇:对大学教育的理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