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自我鉴定范文

时间:2023-09-23 03:45:26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篇1

本人自入学以为,一直我是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各方面表现优秀。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工作责任心,坚持实事求事的原则。

本人思想端正,能吃苦耐劳,有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目标,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乐于助人,关心国家大事。

在校期间,本人一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通过系统地学习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由于有良好的学习作风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曾获得"优秀团员"、"三好学生"等荣誉,得到了老师及同学们的肯定,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在课余时间,本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也热爱劳动,积极参加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报告,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参加了校文学社和书法协会,丰富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本人坚信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挑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篇2

1.1思想政治教育对规范理论学的借鉴

规范伦理学是侧重于道德体系研究的科学,它把研究的重点指向现实生活,“强调通过探讨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应该与不应该之间的界限与标准,论证道德的价值,制定道德的规范,以指导和约束人们的生活实践”。②规范伦理学通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方式将人类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具体地表现出来,以规范人们道德行为和推动社会道德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一定的载体,采用一定的方法,将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规范传授给人们,使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行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制定合适的道德规范是前提条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状况,研究具体的道德规范。在当前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以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为目标,研究符合时代要求的具体道德规范,并引导人们将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

1.2思想政治教育对应用理论学的借鉴

“应用伦理学是以规范伦理学的原理为依据,着重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伦理学研究类型的方法。”③应用伦理学是在描述伦理学和规范伦理学的基础上,结合道德生活的具体领域,有针对性地运用新的视角来研究社会道德现象,它在不同的具体道德领域又形成了不同的分支学科,比如经济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等。社会的各个领域都涉及人的思想道德情感方面的内容,这些社会领域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相应的道德规范的引导,对于社会思想道德的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伦理学分支学科的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开拓了更宽的视野和提供更多、更直接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借鉴其原理和内容,并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将其转化为符合本学科需要的内容,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方法,对人们的思想品德观念与行为进行引导,促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素质。

2思想政治教育学对伦理学理论成果的借鉴

道德是伦理学的专门研究对象,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重要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伦理学的很多内容可以被思想政治教育学直接吸纳进来,从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使之更好地发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拓展中,需要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伦理学基础,这就需要借鉴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成果,例如借鉴道德功能理论、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理论、道德他律理论、道德评价理论、道德终极标准理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等。

2.1道德的功能理论

道德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但是,道德一经产生,就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作用于这个物质基础,发挥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的道德意识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道德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进步。道德主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辩护功能和调节功能,这些功能相互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调节作用。认识、教育和辩护的功能是道德的基本功能,但是三者都不是道德的最终目的,道德认识、道德教育和道德辩护都是为道德调节服务,最终达到培养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人的目标。在道德的这四个功能中,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要重视道德的教育功能,通过各种手段,传授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内容,为我国的发展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充分地认识到优良道德的功能,合理地利用这些功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解决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要求同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公民。

2.2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理论

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是道德实践的两个基本的方面,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道德实践的主要内容。道德选择“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根据某种道德标准,在不同价值准则、善恶冲突之间所作的自觉自愿的抉择。”④道德选择直接反映了选择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层次,一个人进行怎样的道德选择直接由自身的思想意识所决定,同时也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行为则是在道德选择之后,将一定的道德要求、道德观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在这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他人和社会产生影响的,可以用善恶来评价的行为。道德选择影响甚至决定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经过他人和社会的评价之后又反作用于道德选择,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们正确的观念,最终形成正确的、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需要从观念、意识入手,用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并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引导人们将这些观念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最终以行动表现在自己的实践活动当中。

2.3道德他律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价值既不是来自于神,也不是来自于社会权威,而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人们“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⑤道德他律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道德主体受制于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受到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另一方面,道德主体受制于其他人和社会,不是完全由自己个人的想法所决定。道德他律的目的是通过外在的道德规范指引道德主体朝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最终达到道德自律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用一定的道德规范对社会成员产生他律作用,以期形成社会要求的道德品质。道德的他律性正符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它首先需要的是制定良好的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走向,同时要在社会中大力宣传,加强道德的他律,让社会成员逐渐将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进而实现道德的自律,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的人。

2.4道德评价理论

道德评价是伦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伦理学大辞典》对道德评价的解释是:“道德评价是指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直接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道德评价侧重于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调节社会关系的规范,因此道德评价具有社会调节的功能。道德评价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行为,也就是对社会的某一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价;二是对人类的某种一般的社会现象进行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评价在一定的社会历史中进行,必然具有社会历史性,但是道德评价又是一个不断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总是为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服务。他还指出,“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道德评价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的。在当前,评价道德是善还是恶,必须要以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

2.5道德终极标准理论

终极道德判断标准是指能够推导出一切道德规范的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一切行为善恶和道德标准优劣的终极标准。这个标准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总标准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道德终极标准:增减每个人的利益总量。分标准1,是在人们利益不发生冲突而可以两全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亦即所谓的帕累托标准: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分标准2,是在人们利益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情况下的道德终极标准:‘最大利益净余额标准’———它在他人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表现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标准;而在自我利益与他人或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表现为‘无私利他、自我牺牲’标准。”⑥道德终极标准理论强调的任何道德都要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地使社会及其成员获得最多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就是要把道德终极标准作为制定教育内容的标准,以集体主义价值观引导人民群众,正确地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在特定的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择。当前,我国的统治阶级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我们应该集中人民群众的力量,“无害一人地增加利益总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6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种支持性资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制度等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和实践上的推进,促进我国经济、文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主要包括了为人们服务的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社会公正原则、诚信原则。道德的具体内容包括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与现实、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这些原则和道德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的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提供具体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把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传授给人们,使人们把道德规范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并在实践中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一些不良思想道德的冲击,我国人们的道德水平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良道德现象时有发生。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育人育德的作用,既不偏离党和国家的有关道德规范准则,又根据对象的具体情况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使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转为人们的优良品德,从而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引下,高中课程增设了美术鉴赏课,意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包括一些教师,对美术课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他们只看重语、数、外这些高考的主要课程,而对美术课,采取排斥和放弃的态度。殊不知这样不但不能提高语、数、外课程的成绩,反而会影响这些课程成绩的提高。所以这里有必要对美术课在高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予以强调。

一、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信息。学习美术作品就是学习和掌握人类重要的文化知识。

美术又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具有重要的认识功能。特别是在摄影技术发明之前,它是人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现实的重要的形象依据。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推移,人们通过美术作品可以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的生活、历史、风俗、行为、观念等,甚至认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整个世界。例如我们从原始岩画中简单质朴的绘画手法和简约夸张的动物及人物形象,从一定的侧面可以了解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早期人类的生产方式;人们通过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的分析,可以认识宋代社会风貌、人们的服饰特点、风俗习惯以及建筑技术、市场情况等。

二、进行语言表达教育

美术作品直接反映的是视觉形象。美术家总是通过视觉形象与欣赏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交流,也即对话,只是这种对话不同于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它是美术家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例如顾闳中的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梁楷的中国画《泼墨仙人》和克利福德・斯蒂尔的《1954》,我们可以看出这三件作品无论在艺术形式还是在绘画形式上都有很大差异,显然是艺术家运用了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了不同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意图。《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环境和道具令人感到真实具体,与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客观世界相似;《泼墨仙人》就大为不同,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人,但又是迅疾、简洁的几大笔;而《1954》却连一点现实的影子也没有,只剩下几块颜色。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这三件作品就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美术类型(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和三种不同的美术语言。具有写实特点的具象艺术其作品采用的是线条和随类敷彩的表现方法;具有主观色彩的意象艺术作品作者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手段;抽象艺术则利用美术语言中的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表现。

学生认识了这些美术语言,就知道除了运用文字语言和声音语言表达感情,还可以运用美术语言表达感情。

三、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蔡元培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它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我国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人们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的一般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士和平,此为艺术最大的作用。”美术教育就是利用美的形象,以提高学生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引起内心共鸣,使学生爱美恶丑、从善拒恶,抵制没落颓废的思想情绪和庸俗生活方式的侵蚀,养成高尚的品质和情操。如鉴赏《长江万里图》能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鉴赏拉斐尔的《圣母像》使人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鉴赏米开朗基罗雕塑《大卫》,就会被作品人物那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以及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所感染。因此,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能唤起人们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受到一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世界。从而使学生向积极、健康、正确的方面发展。

四、进行审美鉴赏教育

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更多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和训练逐步获得和增强的,因此通过美术教育,让学生在具体的美术鉴赏活动中理解诸如对比、调和、节奏、韵律、对称、均衡等,从而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以强化,审美品位得以提升,进而增强其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

其次,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而这种象征意义要通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分析鉴赏才可以感悟。

另外,许多美术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其感人效果,它要人们用心去体验、去触摸。

五、进行创新创造教育

美术课是培养创新创造力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想象、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所以说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思维创造的过程。

另外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通过鉴赏现代派和抽象派的美术作品,明确其在构图和形象上运用合理移位,在色彩上运用条件色规律,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表达。从而使学生开动恼子,引发一种创造的灵感,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

著名艺术教育家罗恩费德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方法,而不是一种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使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事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篇4

【关键词】杜威 德育思想 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32-02

一 杜威德育思想的基本内涵

杜威的德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传统德育思想理论进行尖锐批判的基础上,构建了独特的德育思想理论体系。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道德的要素、性质、目的、方法及价值标准等方面。

1.个体道德的组成要素

传统的道德观认为,道德就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杜威看来,道德是个体的社会智慧、社会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合金。而德行不是对某种刻板规则的遵守,而是一个包含知识、情感和能力在内的综合性概念。一个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首先要具备一种知识、智慧,才有判断善恶的感受能力和鉴别能力,才知道因果利害及其行为的结果对他人与社会的影响。同时还必须有一种内在的信仰、愿望、热情和社会的同情心作为一种动力,促使个体自发、主动地去追求和表达“善”。

仅仅拥有社会智慧和情感只能使道德停留在思想和情感层面,主体还必须使内在的、正确的思维和判断付诸行动,使道德行为外在地表现出来,才能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道德的实效性才得以体现。当前中国道德教育的困境并不仅仅是个体对社会既定行为规范准则严格遵守的缺失所造成,本质原因是人们对道德内涵的误读与道德内容范围的片面认识。中国道德教育的现实尴尬在于,由于个体社会智慧、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能力的缺失在频频发生的道德事件中得到必然的体现,而这种缺失正是我国道德教育的盲区和错位。

2.道德教育的目的

道德教育的目的难道仅仅是把一套既定的道德规范交给每个人去记诵和遵从?难道没有违反这种既定规范的人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杜威极力批判道德教育就是教育人们遵从既定的规范,甚至变成所谓的自觉。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应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发展的德育目的,即发展坚强的意志力、卓越的判断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因为人的鉴别力和判断力随着智慧的增长是不断发展的,而社会文明程度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人们的要求也是变化的。

第二个层次是明智的德育目的。既然道德教育强调发展个人的智慧、情感和行为能力,尊重个体自身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但是人总处在与他人、与社会的交往中,因此,这些品质的培养并不是感性的、随意的,而必须是理智的,要正确处理好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个层次是民主的道德教育目的。杜威严厉批判传统教育目的的强制性,认为它只是无视个体的外在强迫,而在这种状态所谓的道德教育目的其实是强制个体循规蹈矩,毫无民主可言。人们拥有的更多的是遵守既定规范的意志和忍耐力,甚至把这种规范变成强制的“自觉”,而不是处理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3.杜威的道德教育的方法

杜威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四点:(1)营造真实的道德情境,培养个体的鉴别力与判断力;(2)培养个体的主动意识,形成“自动道德”;(3)培养具有行动力量的品格,积极实践道德;(4)培养个体的社会性,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传统道德教育主要通过文字符号向学生传递必须遵守的

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宣扬一些所谓高尚的行为表现方式。但在现实中,社会、家庭对道德教育的忽视使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难以发挥,甚至由于外界环境对学生道德教育起反作用而导致三者的教育方向南辕北辙,使学生在道德成长的关键时期陷入道德教育漩涡,并对其产生潜在的、长久的不良影响。

因此,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在真实、具体的道德情境中的道德鉴别能力与判断能力,使其主动做出道德选择与决定,从而形成外在道德行为习惯。培养道德实践的智慧和能力正是中国道德教育所缺失的重要部分,而不只是停留在加强道德教育的热情口号上。

二 杜威德育思想的评价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既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足。

1.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优点

第一,调和了理性主义道德论和功利主义道德论。杜威批判传统道德理论时直接指向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主义道德论,理性主义道德论偏重人体意志训练而轻视道德行为的养成。功利主义道德论与之相反,偏重个体外在行为而忽视其动机的善恶。而我认为杜威融合二者的优点,不仅重视个体的意志、动机,还强调了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第二,改变了知识传授与品格发展分离的传统观念。杜威对传统观念的批判一针见血、具有颠覆性。传统德育观念认为对个体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通过道德教学训练个体的道德行为,从而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习惯;或者认为个体的道德化是在教育过程中的自动展开等。知识能促进个体智力水平的提高,而智力、智慧是培养道德感受力、判断力与鉴别力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育者要改变这一错误观念和实践方式,对个体的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渗透着道德教育,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融入道德教育。

第三,确立了个体在德育中的地位。传统德育观念认为道德教育就是被动地接受一些既定规范,不违反规定就是“善”,不顾德育的内在规律,否认道德学习的主体化。受教育者挣扎于“道德主体的我”与“被道德规训的他”之间,从而形成了“热情的口号”与“落寞的实践”的悬殊。而杜威意识到个体才是外在的道德内化为个体内在的品格的最终决定因素。

2.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不足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篇5

    论文摘要: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一面旗帜。在我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国社会伦理道德建设、市场主体建设、理论研究开展和政府行为实施等方面都有借鉴意义。

      一、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产生背景

    亚当·斯密(1723 --1790)是英国产业革命前期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斯密所处的时代是英国资本主义的成长时期,一方面残余的封建制度和重商主义的限制政策束缚着英国产业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基督教的谦恭顺从、禁欲、忍耐等传统信条也束缚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进取心和创造力。处于青年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为了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迫切要求一个自由的经济学说体系。在英国资产阶级力求实现商业自由竞争的呼声中,斯密从理论上论述了资产阶级经济自由思想。1759年,斯密在伦理学讲义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反映了斯密早期的经济思想;1776年他的巨著《国富论》出版,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在批判吸收了当时有关重要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就整个国民经济运动过程作了较系统、较明白的描述,被许多资产阶级学者奉为至宝。在实践中,斯密的经济学思想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理论上,它成为了经济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经济自由主义,竞争和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特征,斯密的思想是这一学派的重要部分,而且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对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的政策选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斯密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内容

    一种经济思想总是有它的哲学基础的,斯密在《天文学史》中集中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界相互联系规律的科学,而哲学体系在很多方面就像机器,发明它是为了在想象之中把现实中已经产生的不同活动和后果连接起来。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是以自然法则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斯密受到赫奇森的哲学思想影响,赫奇森特别强调分工的重要性,主张人人都有为自身经济利益而活动的自由。斯密还受到大卫·休漠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其“同情学说”。休漠认为一切科学都或多或少与人性有关,在其著作《人性论》中认为人的德行是利他的,人的同情心使“利己”和“利他”相一致。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扎根于斯密的哲学思想之中,这种哲学思想也构成了《国富论》的一个基本部分。

    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对自由的渴望、正义感、劳动习惯、交换倾向等,同情心即“对别人的遭遇的关,}l"”则是道德世界的出发点,而人们又总是在自爱的心理指导下追求私利的。这些心理相互制约,支配和决定人们的行为,形成人类社会的自然秩序。在《国富论》中,斯密在考察市场秩序时,从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及其行为出发,强调了在经济领域中追求私利的重要性。斯密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人”的概念,但是,在考察经济生活时他区分开作为多种品质的人和作为经济活动的人,而驱使经济人努力的动机是追求自身物质利益的利己主义本性。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最早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在自爱心理引导下追求私利时,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无形中促进了全人类福利的目的。在《国富论》中,斯密从经济理论上发挥了“看不见的手”的概念,把它理解为客观经济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斯密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经济自由思想。他认为分工一旦确立,每个人的劳动产品只能满足自己极少部分的需要,其他大部分生活需要必须依靠他人的劳动产品。即每个人都要依靠交换而生活。交换不是恩惠和赠予,而是有偿的物品流转。商品交换的规则是等价交换。所以,如果人们要享受更多的物品,就必须能够生产更多的东西来获取交换的媒介—货币;要使自己的产品顺利的转化为货币,取得盈利,必须投资和生产社会上最需要的东西;每个人越是追求其个人的利益,就越会为社会生产更多的产品,社会财富的增长就越快。因此,斯密主张,在人们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应该保证每个人的自由,让他以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用他的劳动和资本与其他人竞争。就是说,国家应该废除一切特惠和限制,采取自由的政策,让每个人在平等自由和正义公平的制度下,按各自的路线自由经营,谋求各自的利益,从而使劳动和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并使社会财富增长。斯密的经济自由思想,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破除封建专制束缚的资本主义时代精神的反映。

    斯密认为除了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力外,经济学说以及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也直接关系国民经济财富的消长。如重商主义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并且片面强调财富是金银,财富仅产生于流通领域,否认社会财富包括各种物品和消费品,看不到工农业是财富生产源泉,因而不利于生产的发展。重商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种种限制政策,对商人经济活动的干预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富论》里,斯密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的种种干预政策,并且从原则上否认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他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实质上就是反对以垄断和国家干预为特征的经济政策和主张,提倡自由竞争、自由贸易以及劳动、资本和其他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认为国家废除一切特惠和限制制度,就是经济的自由。但是,斯密也不是主张完全不要干预的极端经济自由主义者,他认为国家主要有三项应尽的义务和职能:第一是保护国家安全,第二是维护社会安定,第三是建设并维持某些社会公共事业以及某些公共设施的经济方面的职能。斯密也不否认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采取某些保护政策的经济职能。直到现在,斯密提出的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问题,保护主义和自由放任问题,依然是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斯密思想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它在我国现阶段至少有以下几方面借鉴意义。

    (一)在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方面的借鉴意义

    斯密不仅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而且构建了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转所必须遵循的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这对处于转轨时期我国社会传统观念的改造和更新,对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互利原则是斯密推崇的基本原则。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人类社会的所有成员,都处在一种需要互相帮助的状态之中,同时也面临着相互之间的伤害,在出于热爱、感激、友谊和尊敬而相互提供了必要帮助的地方,社会便兴旺发达并令人愉快,社会成员通过爱和感情这种令人愉快的纽带连接在一起,社会便像是互相行善的公共中心;如果社会成员之间缺乏相互的爱和感情,社会必定要减少许多幸福和愉快,但是,社会仍然可以根据一种一致的估价,完全着眼于势利的互恶行为而被维持下去;倘若这种互利的准则也被抛弃,不义行为的盛行将毁灭社会。因此,斯密推崇互利原则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道德准则。《国富论》认为互利原则既是自利的界限,也是他利的实现条件,互利因此也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原则和应有的道德准则。

    斯密认为在商品交换之中,以自利为出发点,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实现互利的途径。因而,关于众多人争论的“斯密问题”,斯密实际上在他的两部著作之中已经阐明。《道德情操论》论述利他.为,《国富论》论述了利己的重要性,利己是解决并达到利他的最优路径。因此,斯密的互利思想,也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借鉴,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秩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参考价值。在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人们长期重农业生产,轻商业流通,重义轻利。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人们对市场经济误解很深,将“自利”看成“自私”,将“利他”与“利己”完全对立。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后,必然引发人们思想的深刻革命,尽管任何一个全新的事物在被人们认识和接受的初期,都会引起争论和误解,但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方法缩短人们的思想转型过程,其中,从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中汲取合理成分,便是引导人们走出对市场经济认识误区的有效办法。通过对斯密思想的了解,可以认识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可以学会遵守市场经济的伦理秩序,这不仅会在交易活动中给双方带来长期利益,还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经济人”假设的借鉴意义

    “经济人”首先是自由人,有进行经济活动的自由权利,是一个财产独立的人,拥有明晰的产权界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建立与市场原则相一致的利益最大化原则和相应的市场方法,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价格信号为导向,调节经济活动。经济人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是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微观基础,经济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引导下,会自发促进社会利益的实现。

    我国要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创建实现这些目标的微观主体,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要形成与两种转变相适应、进而推动两种转变得以实现的经济增长主体。这个经济增长主体的特征是,一方面要符合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的本性与要求,另一方面同其他主体相比,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必须具有绝对的市场实力或技术实力,从而使其他主体隶属于自己。以上两点,正是斯密“经济人”假设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三)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借鉴意义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篇6

修政德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孟子曰:“以德服人者,其心悦而诚服也”。在封建社会为官,也讲究先“修身、齐家”,尔后才能“治国、平天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在新形势下又与时俱进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执政方式上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这些都是为政以德的重要表现。

是否具备良好的政德是衡量一个干部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们党选任干部历来强调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为官从政,思想品德修养是最基本的前提之一。缺德少才者,无法成为领导干部。有德无才者,无法胜任领导工作。有才无德者,其才不可用,同样不能走上领导岗位。一个干部的政德如何,反映其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其精神状态的好坏和才能发展运用的方向,最终决定着其政绩的大小和好坏。

讲政德的核心是讲政治、讲正气、讲公正。讲政治是讲政德的最高表现。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始终践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时刻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讲正气是讲政德的根本要求。“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人们企盼每一位领导干部都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讲公正是为政以德的行为准则。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不患贫,而患不公。为官从政最需要做到的就是为百姓作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当然,我们强调领导干部修政德,不是回复到过去那种“三纲五常”、“君臣之道”的愚昧状态,而是要在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下建立起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规范。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修政德修得好的典型,如孔繁森、吴天祥、任长霞、牛玉儒等。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有勇创大业,追求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理想;有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可贵品质;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火热情怀;有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公仆意识;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工作态度;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时代赋予领导干部的高尚政德。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篇7

一、音乐鉴赏课创造性教学的含义

我们知道,创造性是一种新奇,独特的思维方式的体现。音乐鉴赏教学由于以音乐作品为媒介,音乐鉴赏教学由于以音乐作品为媒介,音乐作品不确定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艺术空间。因此,音乐鉴赏课创造性教学不是创造前人没发现的知识,而是老师对学生有目的地引导,使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象和创造性地活动,把个性化的东西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通过语言艺术或非语言艺术表现出来,这一表现的过程,就是创造性的体现。

二、音乐鉴赏课创造性教学的方法

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1、创造性"听"的教学方法鉴赏是听觉,感知和联想相结合的非凡熟悉过程。在听音乐时,往往使我们想到听觉以外的事物。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把作品背景,内容,特点,思想等直接传授给学生,或者只是从这几个方面简单地进行介绍,然后鉴赏;由于学生经验不足和音乐的"不确定性",创造性教学就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作品,从深度,广度把握作品的实质,使学生能听,会听创造性地听。

第一,从内容上挖掘作品。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声乐作品,学生们都知道是一首情歌,歌中想象的"他"是自己的情人。我在教学中熟悉到不能使学生仅停留在这层意义上作品反映了"五四"时代的青年追求个性解放,摆脱封建礼教束缚,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首爱情歌曲,作品还布满着对自己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7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多角度,多方面分析,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真正把握往作品。

第二,从历史上挖掘作品。例如,《拉德茨基进行曲》作品鉴赏课中。我先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学生都认为作品曲调动听,热情奔放,引人向上;通过引导让学生听第二遍,学生们认为这是一个歌颂性的作品,带有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节奏似战马奔腾,具有英雄的戚武形象和气势,又似英雄在战马上检阅部队的庆典,是一种既热烈又严厉的场面;听第三遍时,我给学生深入介绍作品的历史背景。作品所歌颂的人物,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上看,是一位民族英雄,但同时又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是一个战争的侵略者。由于他在侵略战争中屡建战功,受到皇室贵族尊敬,作曲家为他而作。只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们逐渐忘记了这一历史原因,忘记了歌颂的是侵略者,而接受了它的美丽旋律。鉴赏一个作品,不仅要从它完成的时代背景考虑,而且更多方面挖掘内容,以作品的内容为主深入鉴赏,听出层次,深度。通过讲解挖掘作品,学生鉴赏的层面提高了,历史知识更丰富了。

第三,从个性,民主性上分析作品。在传统教学中,对曲式结构各种类型的研究,以及围绕这种研究进行的有关分析,在鉴赏教学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是考虑到个性和自由,没有对作品做任何修改,使它在经过了100多年后,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可见,它的成就不仅在于它高度的艺术成就和写作技巧,而且在于思想上的个性和民主性。一部作品要体现它的艺术魅力,就要有自己的个性的东西,要学习传统但于不能拘泥于传统;而学生听一首作品时,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想象,不能把自己禁锢在对作品现成的解释面前,停留在别人才对作品的解释上。

第四,从民族性上挖掘作品。作品个性的发展要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中,民族文化是个性发展的源泉,是创作的基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例如,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这部作品,就体现了较强的民族性。作品描绘了作者对美国这个新兴国家紧张而繁忙的生活感受。作品中没有一处是美国的旋律,都是通过自己的音乐创作来表达对祖国不可遏制的思念之后,为发展自己祖国――捷克民族音乐作出了巨大贡献。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民族住,才被世人所接受,才能流传于世。我在教学中,为使学生鉴赏到具有民族注的作品选择了古今中外具有特定意义的作品,以单元的形式安排。有时集中某一作曲家的作品,尤其是突出鉴赏中国作品,让学生感到中国音乐的民族特征与外国作品的区别。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创造性"想象"的教学方法想象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心理活动,而创造性想象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住,启发学生对音乐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准确地体验音乐情感。要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想象:首先,选择适合高中学生心理的作品。

(1)描绘住音乐引起的联想:描绘性音乐不是单纯地写景,而往往是情景交融。如鉴赏曲目《百鸟朝凤》,《天鹅》;

(2)情节性音乐所引起的联想:有些作品的标题就带有一定的情节,如《彼得与狼》,《动物狂欢节》;

(3)抒情性音乐引起的联想:有些作品是作者凭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感情的,学生要凭借音响感知展开想象。其次,创造性地运用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整体感受法:通过音乐的高低,快慢,节奏,力度,强弱等要素,总体去感受音乐是怎佯开始的,如有几个主题音调,音乐的总体布局,各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感受到作品朦胧的美;进入角色法:把听者自身与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相统一,把自己融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和情境;直观形象法:鉴赏配有画片,音乐和解说的录像作品;听画结合法:音乐作品能表现色彩,使学生对所鉴赏的作品在脑中勾画出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画面为一体。

思想品德自我鉴定篇8

关键词:网络;思想品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6-0066-01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主渠道,思想品德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任务。怎样才能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认真分析网络特点。借鉴网络上的一些做法,探寻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

1.中学生上网情况

1.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高达91.3%,其中23.6%的中学生是互联网的常客。

1.2学生娱乐消遣上网的比例远高于为学习而上网的比例,出于学习而上网的比例仅占38.1%。

2.网络游戏已经被人们称为"电子海洛因"

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者队伍日渐扩大,中小学生因痴迷于网络而造成成绩下降,精神萎靡,偷钱劫钱,亲子矛盾,夜不归宿,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盲目网恋等现象层出不穷。

3.中学生迷恋网络原因分析

3.1家庭和学校充满了批评、训斥,网上很少批评,多的是鼓励安慰许多学生在学校收获的都是批评,这是连成人都不愿收到的礼物,何况孩子?网上玩游戏你过不了关,没人讽刺你。过了关则有奖励,鼓励。在网上聊天。很少有人像家长,老师那样教训你。网友们总是相互安慰,同病相怜,或者帮你骂人,替你出气。你替孩子想想,要让他选择,他会愿意在哪种环境中活着?有鉴于此,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大幅度减少批评,禁止讽刺挖苦。

3.2家庭和学校不允许失败,网络允许失败重来。许多人的教育思想有一个很大的毛病,就是不允许学生失败,成绩刚下降几分,老师就赶紧给家长打电话报警,连学生喘气的机会都不给。不停的念紧箍咒。网上最大的好处就是没人念紧箍咒。你打游戏一周过关也可,一月过关也可,一年过不去也没人催你,于是你很从容,你有足够的时间咀嚼自己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从这一点说,网络游戏的设计比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习规律--尊重学生自主发展,不搞拔苗助长。因此,教师要慎用权利,允许孩子失败。把成长的节奏尽可能放给孩子去掌握。

3.3老师居高临下,网上是平等的。网友关系最值得羡慕的地方是平等,这种平等是很多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的。许多学生一站到老师面前,精神上立刻矮了半截。即使在同学之间交往,老师也告诉他:要和成绩好的同学交流接触,要以他们为榜样,他在和同龄人打交道之前就已经感受压力了。他必须仰着头,才能跟人家交流。多么难受的姿势!网上则不然,上网者就把身上的包袱都甩掉了,可以平等的,自由的与人家交流。这是一种心灵的解放,这种解放给孩子带来无比的轻松和快乐。孩子怎么会不迷恋网络呢?

因而,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努力制造尽可能平等的人际关系。不要总是居高临下的对待孩子。让孩子亲近你,喜欢你,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你对学生的影响力才会增大。

3.4在学校里,身份已被"定格",到网上可以重新做人。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可避免的经常要评价孩子,评价来评价去,就会有一些结论,也就是说,会把孩子"定格"。如果这种"定格"是比较消极的,比如说孩子被贴上差生,问题生的标签,他就会觉得老师给我定性了,我永远无法去掉这个标签。不少学生破罐破摔,就是这个原因。这种孩子突然有一天走进网络,他就会惊喜的发现,没有人知道他原来的表现。没有人知道他脸上的标签。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体验,是一种新生的感觉。于是你就理解为什么很多差生如此迷恋网络了,对他们来说,网络绝不是简单的游戏和聊天的去处,那是一种新的生活,那是希望的田野。思想品德老师应该注意,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不要给他们贴标签不要让成绩不好,表现欠佳的学生失去信心,也不要逼着好学生处处做榜样。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活得比较充实快乐。

3.5在学校毫无成就感,到网上可以找到成就感。可以实现自我要让学生在学校活的充实快乐,重要的一条是让他有成就感,就是说,要让他感到自己一天比一天聪明,办事成功多余失败,如果教师不能让学生发挥他的强项,让他取得真实成绩,找到他们的信心支柱。弄的孩子每日灰头土脸,毫无成就感,他就可能向网吧逃避,当他发现自己在玩游戏方面可以比别人强的时候,他就可能把网络游戏当作实现自我的一条途径那他就非迷恋网络不可了,这不是简单的对网络的迷恋。他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用来证实自己的生命还有价值。因而,思想品德教师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强项,找到他特殊的实现自我的途径。搭建自我实现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①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一是展现个性,二是展现能力,三是展现成绩。②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交流的机会,一是课堂上个别发言,二是小组内互相交流,三是师生间多边互动。③给每个学生纠正错误的机会,不要求全责备。④给学生一个空间,包括独立的人格空间,即每位学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性的一库之地;独立的思维空间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独立思维;独立表现的空间,即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的小天地。

3.6在学校,他躲不开老师的唠叨,而在网上,他可以选择对话人在网上聊天,也有话不投机的时候,那很好办,换一个人就是了,在学校可没有这个自由,老师的话,即使他早就背下来了,也不得不听着;即使已经听过100遍的教导,也还得要听,他无权选择。不能自由选择对话人的对话其实不是真正的对话,而多半是"训话",没有人爱听训话,所以学生上网聊天彻夜不休,听老师说话两句就烦应该是可以理解的。思想品德老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走进学生心灵,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找到师生共同关心的话题,学生把我们当作朋友,有什么话就自然会找我们说了。因而我们不能上课拿着课本去,下课马上走人,而应该利用课余时间,多和学生交流,可以一起打篮球、踢足球,打乒乓球、下棋、听音乐……通过共同的活动,了解学生,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教育找到契机,也为学生倾听你的教诲创造条件。

上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