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0:50:22

数字信息学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信息学 学科定位 理论体系

[分类号]G250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信息活动的复杂性。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少数民族的信息活动有了数字化的载体和形式,也给打破语言和空间障碍,实现多语种信息的一体化共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民族地区信息活动的基本规律,妥善处理民族信息活动当中的各类复杂关系,实现民族地区人、信息和技术的良性互动,已成为民族地区信息管理的重要课题,这一需求直接推动了民族信息学(ethno-informatics)这一学科的产生。

1构建民族信息学的背景和意义

民族信息学是在世界范围内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构建民族信息学对民族地区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1.1民族信息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1.1社会背景:构建多语言信息社会的全球共识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冲击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价值取向。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通过的《日内瓦行动计划》提出了尊重、保护、提倡和加强信息社会中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政策原则;欧盟推出“多语言信息社会计划(MLIS)”,致力于促进信息社会的语言多样性,支持区域性或少数人语言项目,建立了墨卡托网络(MercatorNetwork),用来收集、保存和分析欧洲区域性或少数人语言的相关信息与文献;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立了一个名为“澳大利亚土著语言”的网站,利用互联网、数据库和多媒体存储澳洲土著语言的资源;美国活语言研究所(Living Language Institute of America,LLIA)与美国国家地理协会联手对全世界语言分布集中地区展开普查,并在“恒久此刻”基金会资助下建立名为“罗塞塔(Rosetta)”的语言电子档案馆,已收录了超过2500种语言的多达10万页的资料。

1.1.2学科背景: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CI)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通讯技术(ICT)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各类社群当中的应用催生了“社群信息学”。所谓社群,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共同历史(经历)、共同道德价值观和共同期望的个体,通过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或特定社会组织所形成的集合体。社群信息学旨在为社群提供ICT,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形成和共享的规律,关注ICT与社群的互动与平衡,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力的“第四空间”。目前,美国伊力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研究生院(UIUC)、美国密歇根大学情报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情报学院都已开设社群信息学课程并培养研究生。从概念上讲,民族是一类特殊的社群,ICT与民族的互动比一般的社群更加复杂,除了考虑成员的共同特征及其联系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是值得专门研究的科学领域。

1.1.3实践背景:由“信息处理范式”转向“信息管理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1980年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以后,国家先后制定了蒙、藏、维、哈、朝、彝、傣等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文字编码、字型、术语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实现了上述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编辑、排版和检索。1993年起,开始研究制定基本多文种平面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字符集标准(IS010646)。纵观20多年来民族信息化问题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标准建设和技术系统开发,对少数民族信息的产生、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等问题的系统性梳理和探索还无暇顾及;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民族信息化过程中人的信息需求、人与信息、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很少有人关注。随着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使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成熟,民族地区信息化相关研究由“信息处理范式”转换到“信息管理范式”的时机已经到来,民族信息学的建立正是实现这一转换的关键步骤。

1.2构建民族信息学的重大意义

1.2.1是民族学和信息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构建民族信息学是拓展民族学研究领域的要求。走向信息社会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大趋势,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民族学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思路,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只有这样,民族学理论本身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才能够回答民族地区信息化实践当中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构建民族信息学是信息学研究深化的表现。信息学从上个世纪发展到现在,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已经成熟,基础性问题上的创新空间已经很有限,其发展的大趋势是深入到具体的研究领域,应用信息学基本原理解决这些领域的特殊性问题。民族信息学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用信息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民族学问题的一种探索。

1.2.2是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以蒙古文、藏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壮文、彝文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少数民族语言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编辑出版系统开始在民族地区得到应用。但是,国家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的管理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战略性的安排,各个少数民族语种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如何兼顾民族信息化进程中的多种需求,提出一个整体性的战略参照体系,是民族信息学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1.2.3是实现数字时代“多元一体”架构的需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1910-2005)先生1988年8月2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来的,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接受。传统社会当中,“多元一体”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概念范畴来理解。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通过信息整合与集成,在保持信息多元性的同时,对其进行一体化管理,使“多元一体格局”在数字时代能够以技术架构的形式得以实现。我国有30多个跨境少数民族与境外同族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多元一体”架构的实现也是争夺虚拟空间控制权,维护边疆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多元一体”架构的建立

涉及到技术、标准、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民族信息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民族信息学的学科特质

学科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应的科学领域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内核,可以解决其他学科所不能有效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当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学科体系当中具有清晰的定位。

民族信息学学科定位主要通过研究对象、研究范畴、核心任务等方面进行把握。

2.1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学科的内核,决定了学科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民族信息学是民族学和信息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民族学和信息学所共同决定的。

“民族”一词具有多种含义:①是政治学意义上的“民族”,也就是斯大林所定义的民族概念,其研究的范围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②专指“中国少数民族”,例如,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民族问题,主要是指少数民族问题,而不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③广义的“民族”,指中华民族,也就是由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集合体。民族信息学所指的“民族”,不是研究其他国家的民族现象,也不是以中国主体民族汉族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现象和问题。

信息学的研究对象“信息”一词也具有丰富的含义:哲学层面上的信息是指物质存在形式的反映和表征,是人类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中介;一般认为,信息是由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符号等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以纸张、声波、电磁波、电子数据等为载体,可以降低人对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学的兴起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信息学研究始终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不论是否做了说明和界定,绝大多数的研究是侧重于研究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活动的。民族信息学也不例外,尽管研究内容也可能涉及纸张等传统介质,但是研究的侧重点还是与现代信息技术、数字信息相关的信息现象和活动。

中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将少数民族信息活动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割裂开来看待,而应该从整体性视角研究人、技术、信息、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民族信息学主要从“民族地区”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同时关注少数民族人口与主体民族人口的信息活动及其互动关系。因而,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地区的信息现象和信息活动。

2.2民族信息学的研究范畴

民族信息学研究以少数民族信息为核心,涉及信息人、信息活动、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4个方面,关注民族地区信息化进程中信息、人、技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见图1)。

2.2.1信息 民族信息学研究的核心是信息,其涉及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语言角度讲,可能涉及单一少数民族语言、多语种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国际流行语言等。作为带有政治性的民族概念,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意符号,还代表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政治态度。因而,对少数民族语言信息的研究具有综合性,除了考虑语言问题,还需要考虑法律和文化问题。

2.2.2信息人 民族是人的集合体,民族信息学研究以人为基本的出发点。从信息生态角度分析,民族信息学要研究由信息生产者、信息管理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信息技术支持者等群体的互动关系。民族信息学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例如少数民族人口的信息需求、信息活动、信息素养、信息心理等问题。但是,研究范围不仅仅限于此,从信息利用的角度而言,采用少数民族语言记录的信息还要考虑主体民族的共享问题。

2.2.3信息活动 民族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活动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信息从产生到被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所经历的管理活动,主要有信息产生、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分类、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信息服务、信息利用、信息控制等环节。

2.2.4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支撑少数民族信息活动的工具,民族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技术除了常见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以外,还有信息跨语言检索技术、信息跨语言翻译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2.2.5信息环境 民族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环境是指影响少数民族信息活动因素的综合,例如基础设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等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2.3民族信息学的核心任务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明确了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路,同时也确立了民族信息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多元一体”思想体现在民族信息学领域,就是各少数民族在信息活动中都有使用本民族传统文字的自由,与此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国家整体层面上的信息共享需求,并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应用来有效平衡这两类需求,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多语种信息资源的和谐共存。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为少数民族人口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因此,民族信息学的核心任务是探索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技术架构和管理模式,为中国各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技术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3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都与现存的相关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识别这些联系和区别,是明确新科学在科学体系当中独特价值的前提。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把握:

3.1民族信息学的学科性质

3.1.1是信息学的分支学科 民族信息学同时涉及民族学问题和信息学问题,但是两者参与到新学科当中的方式有所不同:民族学决定学科的研究范畴、主要矛盾和信息需求;信息学决定学科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民族学决定了学科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信息学决定了解决学科问题的可行性。虽然就理论来源而言,也可以认为民族信息学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但从本质上说,民族信息学是信息学的分支学科。

3.1.2是管理类学科而不是技术类学科 信息学与技术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有人将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学等学科归属到信息学范畴。民族信息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不能脱离人和社会问题而单独存在,带有鲜明的管理学特色。尽管民族信息学也会涉及到技术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更多地是作为满足信息需求、促进信息交流的工具出现的。因此,民族信息学就学科性质而言属于管理类学科而不是技术类学科。

3.1.3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学科 与强调思辨的人文类学科和强调技术的工程类学科的不同,民族信息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从理论层面对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也重视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管理方案。在研究方法上,民族信息学也强调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应用,涉及到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与此同时,信息学的需求建模、

战略规划、系统开发等方法也会应用到相关问题研究当中。

3.2民族信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民族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以下学科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3.2.1民族信息学与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cs,SI)

社会信息学研究侧重于哲学层面,通过对社会整体信息问题的理论描述和分析,探讨宏观社会信息运动的基本规律;民族信息学则专注于少数民族的信息活动,具有非常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不仅限于哲学思考和理论思辨,相比而言更强调研究对象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和信息系统的技术实现。

3.2.2民族信息学与社群信息学 社群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是社群的信息活动,而社群的概念比较宽泛,例如目前由网络论坛、微博等形式所形成的网民群体被称为网络社群,网络社群的信息行为也在社群信息学研究范畴当中。民族可以说是一类特殊的社群,其形成不仅仅取决于个体之间的联系,而且涉及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民族信息学相对社群信息学而言,研究对象更为明确,所关注的问题更具复杂性,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与社群信息学的基本原则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民族信息学要单独成为一个学科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原因所在。

3.2.3民族信息学与少数民族语言学 少数民族语言学是专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现象的科学领域,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文字、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研究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语言学在内。民族信息学离不开少数民族语言学知识的支撑,但是只引用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而不涉及语言学研究的细节问题。

3.2.4民族信息学与民族档案学 民族档案学是研究少数民族档案、民族地区档案工作特殊矛盾和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民族信息学研究会涉及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问题,但是其研究的范畴比民族档案学要广泛。除了关注档案等文献资源之外,民族信息学更多地关注人、信息、技术、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所涉及的问题更具复杂性和综合性。

4民族信息学的理论体系

民族信息学是围绕核心理念向外拓展而成的完整理论体系,随着民族地区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4.1民族信息学的体系结构

按照研究的层面,民族信息学的整体结构划分如图2所示:

按照图2所示,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4.1.1各少数民族信息主体研究 研究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现状,特别关注其双语教育程度、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信息技术接受意愿、有待满足的信息需求、跨民族社会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4.1.2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根据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的成果,重点关注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相关的语言理论和统计数据等内容。

4.1.3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基础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编码标准、键盘标准、字模标准、输入法标准等内容,特别关注基于unicode或国家标准的多语种信息处理标准。考虑到国家通用语言的中介作用,还需要考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问题。

4.1.4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研究 重点研究基于特定信息处理标准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计算机操作系统、字处理系统、编辑排版系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站或网页、移动通信设备等应用软件或设备的设计和研发问题。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信息集成共享的需求,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同时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的双语著录。

4.1.5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各个语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应用系统在民族地区的应用问题,包括各类系统在民族地区应用的数量,少数民族人口对这类系统的接收程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的应用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在实践中应用的需求和趋势,等等。

4.1.6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的数据集成问题研究

主要按照专业化管理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富集地区建立单一语种的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例如位于呼和浩特的蒙古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拉萨的藏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乌鲁木齐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南宁的壮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延吉市的朝鲜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昆明的彝语、傣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等。这些分中心之间采用分布式技术架构,物理上分散在各地,逻辑上是一个整体,可以支持跨地区全局信息检索。

4.1.7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信息共享问题研究 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在各个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建立对应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的双语对齐语料库,支持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之间的双向机器翻译。同时,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中介,实现任意两种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之间的双向机器辅助翻译。

4.1.8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集成服务问题研究在分布式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体系和双语对齐语料库体系的支持下,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跨越地域、跨越语种的多语言档案信息服务,满足各类主体的信息需求。

4.1.9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环境研究

主要研究与少数民族信息活动各个环节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国家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

4.1.10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环境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应用相关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内容。

此外,除了由少数民族人口产生信息的正向信息流动之外,还存在着少数民族人口主动获取信息的反向信息流动,也包括由新闻传播机构向少数民族人口进行信息传播的反向信息流动现象。对少数民族人口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也是民族信息研究的重点内容。

上述各类因素相互支撑,最终实现民族信息学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在“多元一体”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多语种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体系。

4.2民族信息学的典型问题

民族信息学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一般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首先解决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再逐步拓展到整个理论体系。对当前民族信息学面临的典型问题举例如下:

4.2.1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资源编码标准的选择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制定少数民族文字信息技术标准16个,涉及蒙古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彝文、藏文等语种。1993年起研究制定了基本多文种平面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字符集标准(ISO10646)。同时,按照中国多语种统一平台思想设计的多语种信息处理编码标准(GBl8030-2005)也制定完成,其中收入了藏文、蒙古文、傣文、彝文、朝鲜文、

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标准。目前,需要从国家层面明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编码的标准方案,避免多语种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编码方案冲突所引起的信息乱码和无法读取等问题。

4.2.2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核心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策略按照跨语种信息共享的要求,民族地区或民族事务管理过程中的各类机构在产生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时就应该考虑到将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的需要,尽可能同时归档保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版本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本,或者对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采用少数民族文字和国家通用文字两种文字进行著录。没有掌握对应语种的人要理解特定语种的信息必须借助人工翻译或者机器翻译系统的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转换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后,就可以被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所理解,任何两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中介进行翻译,从而实现双向互译。只要建立起各语种少数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之间的双向对齐语料库,就可以建立起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核心的多语种数字信息共享体系。

4.2.3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协同管理与共享体系

按照单一语种专业化管理原则,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在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富集地区的档案管理机构建立对应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管理分中心,这些分中心物理上是分散在全国各个地区的,逻辑上则是集中的,在分布式数据库支持下构成一个分布式信息共享网络,各个分中心在管理中心协调下进行自主管理,同时可以支持跨地区的全局信息检索和全局并行应用。各个分中心负责单一语种数字信息的保存,并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对应语种的各类应用软件,开发编码转换、格式转换工具软件,为对应语种数字信息提供可读性保障服务。

5结论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流动;医学图书馆;微信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各种信息穿越时空疾速流动,人们不在因为距离而孤陋寡闻。随着物流的发展,北方百姓吃到南方新采摘的鲜荔枝已成家常事。建立流动的医学图书馆以类似物流的"一线通"通道和微信、微博、网络的"一点通"平台,使文献信息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便捷送到读者手中,读者随时随地地获得各取所需的即时医药信息。

1建立流动医学图书馆的可行性

1.1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 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迅猛拓展,传统医学图书馆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适应时代的变革,便捷、广泛、无时无地地传播知识是传统医学图书馆今后生存的取向。

1.2适应社会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的变革 建立以人为本多层次的服务模式,树立"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服务理念,改变传统医学图书馆的静态服务为动态服务是当下医学图书馆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

1.3把改变"读书风每况愈下"作为医学图书馆努力的方向。社会快速发展,群体浮动,不少人更热衷于做手机的"低头族",把束之高阁的书籍看成难越的山、难趟的河。如果能使医学图书馆丰富的知识源泉流动起来,流进人们心田,激发读者读书的激情,便捷读者对知识的获取,理应是利民利己的可取之路。

1.4传统医学图书馆的领导和职工思变 面对传统医学图书馆目前遭遇冷落进亦难、退亦难的现实,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思考的问题。改变现状可行之路就是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建立起便利读者的流通通道,使医学讯息与读者无缝链接,流动医学图书馆是必由之路。

2建立流动医学图书馆的设想

2.1建立起类似物流的医药馆藏流通通道

2.1.1建立"一线通"馆藏流动绿色通道。聘请资深专家、主任对有价值的图书进行筛选、推荐,以市医学图书馆为"物流"中心,联手各级医院、各医药院校、各医药科研院所的图书馆以及编辑出版单位形成三级互动传送网络,借助于相应的运输工具,将重新统编、整合入册后的各个馆藏的医药文献纸质版和电子版信息资源形成巨大的知识流,实现在一定的区域内使注册读者通过"一线通"共享便捷的医药信息资源和销售服务。

2.1.2组建"物流支队" 以市医学图书馆为调度,各加盟单位轮流参与配送,根据读者需求就近按时发送到读者所在单位和社区的读者手中。

2.2建立"一点通"数字医学信息公众平台

2.2.1建立网络微博微信医药信息平台,读者通过点击查取所需中外文医药数字信息某个章节的内容和最新科技动态。

2.2.2 实现全市医学图书馆大网络时代。使医药数字信息在各医院间互动,与读者互动,实现读者随时随地沐浴在泛在医药知识服务中。

2.3实施会员注册制,制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对借阅有特殊价值的或稀少的中外文文献,实行预交押金制度。

2.4建立系统运行管理机制。如建立服务人员培训制度、完善馆藏库存登记和流向记录制度、制定调度责任制、赔偿制度、"物流支队"责任制、文献和数字信息资源保护等制度。

2.5实现医学图书馆馆藏统一收藏库。对超时效的文献,建立统一档案,统一入库收藏,达到节约书库用地、便捷整合保存、便捷检索查询、节省人力物力的目的。

3继续教育

3.1录制资深专家对本专业的精、难点的讲解和实际操作向本专业各类医院医务工作者进行网上培训。

3.2医院图书馆员应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包括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知识、医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及网络 知识、外语知识等。在医学知识不断更新与信息 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馆员的知识体系需要不 断地更新。医学图书馆员应补充与业务工作相关的 知识,包括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循证、医学基础知识、医学网站,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参考咨询基本知识等[1]。

4结论

信息资源共享已成为20世纪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主题[2]。图书馆人要适应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作为医务工作者心灵鸡汤的医学图书馆也需做出相应的由静到动的改变。为用户搭建一个便捷的沟通通道和互动的平台,提供适宜、便捷的信息服务,以满足、适应读者对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面对海量文献信息资源和复杂多变的信息需求,任何图书馆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全面收集信息资源,满足读者的不同信息需求[3]。当图书流动起来,节约了购书经费,使更多的读者看到了需要的书籍。联手各个医学图书馆,借助类似物流和各种媒体通道,使医药文献信息资源和数字信息资源汇总并流动起来,改变传统图书馆各行其是的静态服务为相辅相成的动态服务,加强各图书馆彼此业务交流,提供更具时效性的便捷的医药情报信息,促进医学图书馆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的提升,实现医药知识泛在化服务。

英国图书馆学家哈里森说过,"即使是世界一流的图书馆,如果没有能够充分挖掘馆 藏优势和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也难以提供广泛的读者服务" 。这就要求图书馆员既要有 渊博知识,又要结合本馆的实际工作,掌握图书馆学理论和科学管理知识,努力学习,积极 参加有关学术研讨及交流活动,提高自身学术业务水平。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根据自己的需求灵活的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使自己网络操作技能得到 进一步的提高[4]。

参考文献:

[1]苏晓英.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馆员信息素质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87.

[2]武尚.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4):363-364.

[3]李新玲.北京大学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1):46-47.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3篇

【 关键词 】 盗版;信息;安全;平台

A Solution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s Against Internet Piracy

Zhang Jian li Ding-bo

(Hainan University,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Haikou 570228)

【 Abstract 】 Currently,The piratic phenomen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 is seriou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typ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security transmission platform, which is based on two patented technologies of professor Gu Jian in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Hainan University, the detailed name of two patents are" complexity controllable in any period to meet the public random sequence system and method" and" the same channel independent authorization digital information safet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The platform plays the very good protective function on copyright.

【 Keywords 】 piracy; information; safety; platform

1 引言

2009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已达5368亿元,随着数字内容在各地的深入建设,诺达咨询《2010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研究报告》预计,201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有望达到6350亿元而再创新高。根据艾瑞咨询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达到716.1亿元,环比上涨17.1%,同比上涨72.7%。

然而在网络经济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数字信息产品的版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年因为数字信息盗版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相关统计显示,盗版网络文学造成的每年损失约40亿—60亿元,数字音乐每年因盗版损失上百亿元。

为了解决上述互联网上电子信息产品盗版泛滥问题,这里我们提出一套解决方案,建造一个保护电子信息产品版权的新型数字信息安全传播平台,专门为保护电子信息产品版权提供一套系统化规避盗版的方法。

2 平台概述

首先,通过与数字信息产品(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版权所有者合作,取得独家授权。

其次对数字信息产品进行加密处理,然后将经过加密的产品上传至平台网站。用户可以通过该网站免费下载所需要的数字信息产品并向平台服务器申请获取产品的唯一解密授权码,而后与相应的硬件加密设备结合解密后,使用该产品。其中,具体授权过程可描述为:依据客户需求,授权可以对一个产品终生授权使用,也可以授权一次、或有限次数、或一段时间内、或固定时段内使用。

当然,产品因加密的原因,只可能在新型数字信息安全传播平台专用的播放设备(简称播放设备)上,并且在授权码的控制下使用。这会降低灵活性,但在安全性方面是过硬的。

新型数字信息安全传播平台的授权码,是一对一的,即每一个授权码都只对应一台播放设备和一个产品,在其他播放设备和产品上这个授权码是无效的,播放设备是全球惟一编号的,任意一台播放设备的编号都不与其他设备重复,并安全存储于安全模块中,且在播放时参与解密工作。依据这些技术,平台能保证凡是经过我们平台处理并投放市场的数字产品无盗版发生或者即使发生盗版也可以迅速发现盗版源头并予以追究法律责任。

3 技术背景

“新型数字信息安全传播平台”基于两项发明专利:一是《任意周期可控复杂度满足公设的随机序列方法和系统》(专利号99120902.8/CN1251962A 发明人:顾剑);二是《同一信道独立授权的数字信息安全传输方法和系统》(专利申请中 发明人:顾剑)。平台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版权保护与数字信息的安全传播,其安全性高,理论上可以做到完全保密,从而为我们提供高安全度的信息加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意周期可控复杂度满足公设的随机序列方法和系统》属于现代信息科学和工程、涉及信息处理中诸多领域,是不可破译密码体系,是计算机模拟和科学研究所必须的;提供一种易实现、低成本、性能优良、符合Golomb公设的伪随机序列的方法和系统,其序列具有:1.序列周期可充分长;2.良好的随机统计性;3.序列线性不可预测性可充分大的特征。可用于实现众多过去不能实现的在国防、科学和工业上极有价值的信息处理方法和软、硬件系统 。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ICT;图书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教育;内涵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图书馆改变了图书馆的形貌,然而数字图书馆的议题,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大都还是注重在技术层面,而服务的面向,相对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论图书馆的类型为何,其传统功能都在保存人类知识,教育社会大众,提供民众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的信息,以及提供阅读休闲的功能(保存、教育、信息、休闲)。数字图书馆的议题,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科技的层面,图书馆的功能应该借助新科技,加以发扬。和系统科技主导正好相反的另一个现实层面,就是读者服务的实施。目前的数字和虚拟环境,促使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现实,实际上已超越传统图书馆中面对面咨询服务。

目前虽有少数图书馆积极培育虚拟参考服务人才,然而多停留在单一的科技使用,例如使用录影、即时通讯,或电子邮件(e-mail)等,也还只是少数图书馆的尝试。以上的现象,不论数字图书馆课程,可能偏重系统科技面,而忽略服务管理面;或图书馆服务课程,可能忽略科技发展,仍守在传统的服务型态。这些问题攸关未来图书信息人才的专业竞争力,值得转型中的图书信息学课程规划者审慎观察研究。

二、基于ICT的数字图书馆教育内涵

(一)课程科目

Chu对美国图书信息学课程科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数字图书馆是所谓网络时代之后,产生的“新课程”,在原来的核心课程清单中并没有。也有学者分析了图书信息学中的数字图书馆课程进度表,希望从指定阅读书单中,了解数字图书馆课程是否有所谓的核心知识。研究同样发现,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指定阅读书单中,没有核心书单,但有核心作者和核心期刊。这个现象,其中有一种解释是,教学者每学期经常更新指定阅读书单,所以很难从中发现共同的书单。从课程进度表来分析数字图书馆的教学内容来看,课程进度表包含的模块单元有:模块一:概览、模块二:馆藏发展、模块三:数字物件、模块四:信息/知识组织、模块五:系统架构、模块六:空间、模块七:服务、模块八:典藏和保存、模块九:专案管理、模块十:教育和研究。这十个单元,如同传统图书信息学导论课,将所有导论的议题包含于其中,类似学门的知识领域介绍。

(二)书单主题

从阅读书单的主题加以分析来看,包括的议题有:馆藏数字化、数字出版、多媒体、媒体格式、系统结构、系统应用等;从阅读书单内容的数量来看,书单中数量最多是计划和管理,其次依次是系统架构(architecture)、馆藏发展、信息/知识组织、概览(150-200)、服务、保存、数字物件,空间和数字图书馆教育与研究最少。这一分析结果所显现的各主题的书单数量,在符合数字图馆发展历史中,偏重科技和系统架构。书单的结构未来是否会有所改变,乃要视图书信息专业对于数字服务议题的重视,是否与时俱进。

(三)课程教学

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的教学方面,跨校、跨学科、远程教学也是一种趋势,例如维琴尼亚科技学院(Virginia Tech)电脑科学系Edward Fox教授,就和北卡罗莱纳图书信息学院Wildemuth教授共同开发一套数字图书馆课程模块,希望该课程,无论从图书信息领域(LIS)或电脑科学(CS)毕业,都能够培训数字图书馆馆员,具备平衡的能力。该课程经过两个阶段审查测试,第一阶段为专家审查,第二阶段为实际营运测试、修正模块,并收集相关课程补充资料。而该跨学科领域的数字学习课程设计,是根据Fox教授领导的Virginia Tech数字图书馆研究实验室所发展的5S理论开发的数字课程。5S 包括串流(streams)、结构(structures)、空间(spaces)、情境(scenarios),和社群(societies)。串流是指各种媒体的整合表达;结构是指课程内容有目录、索引、超文件等组织;空间是指2D或3D的虚拟空间、地理信息系统等;另外要注意学习者了解的情境,以及学习社群的角色安排等。

数字图书馆课程的重要性是不容回避的,根据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显然这门课不应该是一门技术的课程,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还在发展之中,需要进一步探讨和了解。换而言之,除了系统、馆藏、服务、典藏、组织等议题之外,服务和管理层面的知识也十分重要,应该要和实体的图书馆服务密切整合,例如版权协商、智财权管理、资料库、系统行政管理、人事和专案管理、可用和使用者服务、技术和结构后设资料等议题,也是数字图书馆教育课程之中需要涵盖的主题。由于数字图书馆同时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视,有学者曾建议图书信息学领域(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有关数字图书馆课程内容方面,应进一步划出数字图书馆的范围和边界,研究了解图书信息学之外的数字图书馆其他的领域,例如电脑科学、医学信息学、数字人文学等的差异,以便进一步制订独特的课程内容。

(四)远程教学

至于远程图书馆服务会议方面,1982年开始,在密苏里州圣路易市举办“第一届远程校园图书馆服务”(First Off-Campus Library Services Conference,1982),以后陆续举办,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早期有时隔三年,有时隔一年。这个会议的主要发起和参与者,大都是大学中的远程教育和图书馆员,早期的会议内容大都是如何提供服务,如何评价远程学习者的图书馆信息服务。近几年来,信息传播科技改变了教育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促进数字学习发展,图书馆也极力追求创新的信息服务,期盼能够提供与时俱进的数字信息服务,支援教育功能,因此近十年来该会议论文的议题及其分布状况,涉及远程离的图书信息服务项目,以及信息传播科技的需求和发展,便十分值得分析探究。

三、小结

目前对于图书馆各项借助ICT延伸的服务和管理面缺乏注重,事实上在虚拟参考服务方面,则需要ICT有关的技能,包括学习平台、信息分享平台、线上沟通等技能等。这些现象显示图书信息学课程设计,需要关注、加强科技和图书信息服务的融合。本研究建议在有关图书信息服务的相关课程方面,能够重视ICT的应用,加强ICT延伸服务教学;而数字图书馆课程,能够从ICT系统面的焦点转移,不仅注重科技和系统设计,且能够全面关注ICT延伸出来的图书信息服务面和管理面,以使未来图书信息学,包括数字图书馆课程,能落实ICT和信息服务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樊怡菁.基于信息素养教育的信息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8).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宽带网络;区域医疗信息化;软件厂商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新医改方案的颁布实施,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分析了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相关实施方案,即建立居民标准化电子档案、推进电子病历、完善双向转诊、构建区域性信息平台、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中从数字化角度探讨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内容。

1 数字信息化医院的理念

数字化医院指的是依靠宽带网络实现所有临床作业过程的无纸化和无片化,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医学影像系统以及医疗信息系统等。当前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收费,而数字化医院的建立将改变这一现状,收费信息系统将会转变为临床信息系统,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特点。

对于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国内外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对医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将医院信息采集、保存、传送、处理以及所有业务流程均数字化的一种信息体系,它是一个将信息进行综合的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医院业务软件。

广义的概念是狭义的数字化医院的延伸,配套了更深层次的网络连接,它指的是由医院与医院以及社区之间相互连接所形成服务体系,具有区域性,也就可以不受距离限制在某区域范围内提供医疗服务。它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有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是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以及卫生管理整合在一起的应用系统。

2 数字信息化医院的主要特征

医院进行数字化医疗服务管理主要是依靠三个方面: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及医院业务软件,而数字化医院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1)医疗设备的数字化:指的是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共享等全部数字化。2)医疗方式的网络化:指的是围绕病人的一种组织模式,基于医生工作站,将所有病人的病历电子化,医院所有信息共享,可远程进行会诊,通过网络系统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和救助,挂号和预约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3)医院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对医院不同组织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对医院的运营情况、出诊情况以及药剂等方面的管理。4)日常诊疗的家庭化:政府十七大报告中有提到: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措施,而日常诊疗家庭化正好响应了这一点,它可以为社区与家庭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居民可以通过该网络系统与医生进行沟通,医院可以实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

3 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要进行数字化医院建设,人才是根本。数字化医院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职能应用系统,它们的功能不一,无论是其内部联系还是外部环境都非常复杂。要做好每个环节,使系统保持畅通、稳定运行以及所提供的数据准确,使系统的功能完全体现出来,必须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1)要培养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多个方面的知识。2)在相关医科学校设立与医学信息学相关的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编制适宜的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加强医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组织各种相关培训班,提供网络教程。4)聘请一些具有较强医学信息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硕士或教授,建立一支骨干队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相关人才的匮乏问题。

4 区域医疗信息化

国家科技部曾经在医疗服务某重大项目中提到:要建立一个将医疗、教育、公众健康服务、行业管理等集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必须依靠各方的共同努力,坚持资源共享、低成本、低风险的原则,为大众提供良好的医疗信息服务。

5 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自2003年开始,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快速;两年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接下来的五年内,预计中国各个地区的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步伐将会更快。

6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软件厂商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医疗信息系统越来越成熟,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要满足医院的所有需求仅仅只靠一个厂商是不够的,加之应用系统越来越专业,因此医院需要选择多个厂商,这样医疗行业市场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参考文献]

[1]高昭,李泉.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03:19-22.

[2]罗爱静,平静波.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07:48-50.

[3]陈先波,金盾,金新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03:10-13.

[4]刘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1,23:2792-2794.

[5]应炜.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体系模型研究[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1,05:36-41.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6篇

在对高校档案管理中不仅仅要做好对电子档案的记录以及存储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对档案工作的共享进行合理的分工。现对高校档案进行三个层次的分类:高校的原始资料和档案的扫描件以及档案数据库。其中高校档案的原始资料转化为扫描件是档案数字化技术的重点,包括对文件的扫描所采用的扫描仪的选择以及对文件扫描的清晰度,保证了对图像的采集工作。但是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档案进行扫描工作需要将档案进行拆分,利用扫描仪进行档案的扫描工作。而对建立高校档案数据库能够实现对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的并存。高校档案系统数据库能够实现档案实体转化为数字档案,并借助多媒体来对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档案转换为数字化可以借助多媒体、数据库、数据压缩等多种技术,将现存各种载体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形成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图形文件、影像和声音文件,并存储到档案信息数据库中,实现了最大可能地保证信息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在建立高校系统数据库后对随时发生的信息变更都可以将形成的档案资料及时转换成为数据文件,保证了高校档案系统数据库中信息的时效性与真实性。

二、构建高校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电子档案安全评价方法有许多,但基于高校电子档案性质,其安全风险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法。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遵循科学性、层次性、全面性、独立性、可操作性、动态稳定性等原则。

(一)评价指标的组成。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通常涉及档案学、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学、密码技术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同时其安全评价涉及的范围也是多层次的,包括硬件层、软件层、网络层等。因此其评价指标也是多元化、多学科交叉、多层次的。

(二)确定指标权重方法。结合高校电子档案信息特点,对于诸多安全评价指标,需确定与之对应的权重,对安全级别和要求进行分级,避免一概而论带来的资源浪费。通常权重确定的标准是依据档案信息量的大小、重要等级、敏感性等。对于高校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环比法等。其中最为常用且实际效果较符合高校信息化安全管理实际的是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三)综合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许多相关学者都对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于高校电子档案安全的综合评价研究,总结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系统模拟与仿真评价、信息论方法、灰色系统理论与灰色综合评价、智能化方法、可拓物元分析法、动态综合评价法、交互式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法、交合分析法等。

三、总结

随着我国信息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数字化档案管理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在校园行政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功效。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校园管理相关资源转换成数字信息,并以数字信息的形态加以保存,不仅避免了纸质档案不易保存且损坏的弊端,还实现了信息有效共享的功效,极大程度推动了高校档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高职院

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高新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作为当代重要的“智力资源”、传播和交流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旨在“帮助人们充分利用人类已有知识”的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工作内容、技术服务手段、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等,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形成,信息的生产、储存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信息资源以难以比拟的优势,逐渐成为信息资源的主体。

用“数字图书馆”做关键词检索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可以得知1994年国内的期刊中开始出现了“数字图书馆”这个名词,报道了美国开始实施数字图书馆设计的消息。当今社会与“信息(information)”二字密切相关,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数字化信息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藏书资产相加和学术成果的数字存档,还是支撑这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至关重要的要素,因此,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开展,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关键。网络化、数字化、无形化已成为当今图书馆的趋势。

一、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

什么是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对于众多学者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一致公认的定义:有国外的美国说,由国内的学者研究,本文采用赵媛的说法:数字图书馆是拥有庞大数字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传统图书馆基本功能(使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贮存与传播),通过计算机网络向社会大众提供超时空、高效便利的信息服务的机构。因为它首先考虑到了与传统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就不能称其为数字图书馆。其次,他还考虑了与其他网上信息服务机构的不同(数字信息资源容量、服务对象、普及化程度、服务方式等),最终是考虑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等等。总之,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本质特征是数字化资、网络化存取、以及分布式管理,其核心理念是共享、合作与服务。

二、南化院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

南化院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与全国很多高校一样,经历了手工、自动化、数字化、数字服务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如图1揭示了此过程在提升服务能力和拓展服务内容所产生的影响。

图2则描绘了这一发展过程中:自动化系统是手工与自动化的分界点;数字资源系统是自动化与数字化的分界点;数字服务环境是数字化与数字服务的分界点。图书馆目前应是处于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并存的“复合型图书馆”阶段。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化与数字化的结合,催生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传统图书馆馆藏中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转换成数字化信息,从而能够用计算机检索和读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与存取;另一种是搜集已经数字化了文献信息,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文献资料等,还有一种新型的数字化书籍—电子图书。这两种途径不仅涉及文字信息的数字化,还涉及声音、图像等多媒体的数字化。

从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情况来看:在纸本馆藏资源建设方面:以新馆建设为挈机,更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汇文自动化管理系统,系统进行图书采购、编目、流通、期刊网络管理,OPAC,的正确使用减少了书目检索时间,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师生在网络上查询所需借阅的书刊,实现了江苏高校书目数据库联检、联查,高校间馆际互借、互阅,使江苏高校馆藏资源共享。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读者使用信息信息资源以图书、印刷本期刊和工具书、数据库为主,已使用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CNKI、读秀等几种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检索系统等几种的试用数据库。在文献检索建设方面: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加强提高文献信息检索的能力,处理好手工检索内容和计算机检索内容的关系,使两部分内容合理融合,手工检索是文献检索的基础,计算机检索是文献检索的重点。计算机检索包括:计算机检索系统、数据库信息资源检索与获取、网络检索工具和网络信息的检索及获取。

下面重点介绍“读秀”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首先登陆,进入读秀首页,在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查找你要书目和全文的相关信息。

1.全文检索

选择“全文检索”后,在检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即能搜到包含关键词的所有图书、期刊论文、报纸等信息。检索结果如下:

检索结果:

(1)左边显示与关键词相关的条目,图书会显示关键词的章节,点击阅读本页。

(2)右边显示与关键词相关条目出处的分类条数目,点击分类名将显示一系列出自该类目下的条目。

2.检索图书

检索类型选择图书后,在检索框输入书名或关键词,检索结果将显示包含书名或关键词的所有图书,并有图书的简略信息。如下图所示:

点击书名,将会看到该书的详细信息。

(1)“读秀”与“超星数字图书馆”进行对接,若显示“全馆电子全文”,则点击,反之则没有收藏此书。

(2)点击“图书馆文献传递中心”进入图书馆咨询服务。

数字图书馆旨在将各种各样的技术融合早图书的工作环境,并探索在电子和印刷的双重环境下将系统和服务结合起来的集成系统服务。它既包含纸质资源的传统图书馆,还包含电子资源的虚拟图书馆,为此,图书馆需要在服务观念、服务方式等对现有的布局进行重大调整,形成能有效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虽说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延伸和发展,但两者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馆藏资源的组织及存在形式的不同,以致两者其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传统图书馆的一切活动是有形的,而数字图书馆的一切活动是无形的,数字图书馆的实质是应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性开放的服务,达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能够扩展图书馆的虚拟馆藏,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突破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便利。

参考文献:

[1]赵媛.数字图书馆法律问题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

[2]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11-13.

[3]储荷婷,张茵.图书馆信息学[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7.

[4]毛恒生.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65-67.

[5]张晓林.图书馆创新服务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88-189.

[6]朱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之探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72.

[7]储荷婷,张茵.图书馆信息学[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37-38.

[8]赵媛.数字图书馆法律问题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74.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8篇

【论文摘 要】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也是国际上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热点。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音乐教学观念转变、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才能有效的与数字环境相适应。

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全面介入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也对人类的学习形式和过程发生革命性的颠覆。高校音乐教学在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正在发生极大的改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开展数字技术对音乐教学介入的首要和关键部分。

一、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

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体验形式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使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个飞越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原来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学观念的重构,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所产生的颠覆性革命的意义必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而高校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和认可,是数字环境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

(一)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介入,音乐视觉因素的动感形象化与音乐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使一贯来以听觉为主要载体的音乐的动感性得到了视觉上的真实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能听、而且能看,这无疑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个新渠道和新的学习方式,但将“视听”一体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新学习内容、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视觉音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重要学习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观念。

(二)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体验呈多元化形态。声音与视象的快速转换、超级链接以及音乐流动过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数值量化、存储小型便携化,使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形式增添了新的构建元素。同时,数字技术的强大处理和链接特点可以将过去以听、奏、唱、读为主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极为特殊转换方式贯穿起来,让其在四者中灵活转化而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形态。

(三)数字技术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渗透成为常态。音乐教育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下内容的扩展和多元使音乐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范畴,与不同学科形成更为广泛结合面和交叉面,并在这种交叉和结合中更好的取得互阐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效果,使音乐学习在教与学两方面上都能拓展崭新的空间。

二、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乐教师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音乐教学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不断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字音乐的新涵义和适应、参与数字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一)强化信息意识。高校音乐教师只有加强信息意识教育,把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转化为显在的信息需求、并能充分正确地表达、辨析、鉴定信息价值和合理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第一、信息抢先、信息忧患、信息终身的意识,才能主动的将音乐教育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音乐特点的独特信息观念和意识,为全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奠定基础。

1、对数字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要有着良好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与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介入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音乐领域介入和运用情况要积极关注,逐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了解、利用、开发的主动性思维,拓展性的借鉴和吸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如对媒体领域中的视听的动态转换、表现艺术中音象结合的新型表演,各学科教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运用等

2、结合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的阶梯目标、高度自觉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在音乐表演、音乐体验、音乐教学研究上有关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信息、方法进行追求和捕捉,并积极的将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时与高校音乐教学各环节、阶段、目标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点或可借鉴的地方。

3、必须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的这一新前提,尽快的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者”转变成为具有多元身份特点的“指导者”,在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递过程和演绎体验形式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为突破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的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二)信息知识学习。掌握好一定的信息知识,才能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益,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环境对当代音乐教育的要求。

1、要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选择、集合、分类、使用的法则,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陈述性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等;另外,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有深刻认识了解,特别是介入音乐和与音乐教学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识和特点,更是音乐教师信息知识学习的重点

2、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学科基本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因此对音乐学科外的多学科知识了解认识不可忽视,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契合层面以及一些自然学科、工科、理科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路径,建立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和数字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

的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技能的掌握。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和能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传递、管理等基本技能——智力技能两个方面。作为高校音乐教师的信息技能学习由于其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还必须在这两方面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结合的教学思维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1、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2、强化智力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是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对信息的处理、重新组织分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高校音乐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术的最主要内容。在这一学习中,要特别强化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中的过程中所新出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如何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型思维。

3、在具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专业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融合与运用。如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剪辑、拼接、合成,音乐知识的图文转换、链接、文本设计、掌握文本、幻灯片、三维动画的制作、钢琴学习软件的运用、视唱练耳软件的使用等,同时,教师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熟悉浏览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简单课件制作技术,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选择、储存、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音乐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开展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环境构建的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层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校音乐教师亟待在信息素养上强化提高,让信息技术成为音乐教学最强大的认知工具并逐步将信息技术作为构建新型音乐教学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和先导音乐教育改革,因此,更快更有效的加强高校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数字信息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要求,是高校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资料

[1] 杨志坚.论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的培养[j].

[2] 姜传菊.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9篇

【论文摘 要】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也是国际上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热点。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音乐教学观念转变、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才能有效的与数字环境相适应。

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全面介入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也对人类的学习形式和过程发生革命性的颠覆。高校音乐教学在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正在发生极大的改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开展数字技术对音乐教学介入的首要和关键部分。

一、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

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体验形式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使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个飞越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原来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学观念的重构,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所产生的颠覆性革命的意义必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而高校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和认可,是数字环境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

(一)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介入,音乐视觉因素的动感形象化与音乐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使一贯来以听觉为主要载体的音乐的动感性得到了视觉上的真实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能听、而且能看,这无疑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个新渠道和新的学习方式,但将“视听”一体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新学习内容、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视觉音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重要学习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观念。

(二)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体验呈多元化形态。声音与视象的快速转换、超级链接以及音乐流动过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数值量化、存储小型便携化,使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形式增添了新的构建元素。同时,数字技术的强大处理和链接特点可以将过去以听、奏、唱、读为主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极为特殊转换方式贯穿起来,让其在四者中灵活转化而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形态。

(三)数字技术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渗透成为常态。音乐教育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下内容的扩展和多元使音乐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范畴,与不同学科形成更为广泛结合面和交叉面,并在这种交叉和结合中更好的取得互阐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效果,使音乐学习在教与学两方面上都能拓展崭新的空间。

二、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乐教师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音乐教学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不断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字音乐的新涵义和适应、参与数字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一)强化信息意识。高校音乐教师只有加强信息意识教育,把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转化为显在的信息需求、并能充分正确地表达、辨析、鉴定信息价值和合理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第一、信息抢先、信息忧患、信息终身的意识,才能主动的将音乐教育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音乐特点的独特信息观念和意识,为全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奠定基础。

1、对数字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要有着良好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与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介入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音乐领域介入和运用情况要积极关注,逐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了解、利用、开发的主动性思维,拓展性的借鉴和吸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如对媒体领域中的视听的动态转换、表现艺术中音象结合的新型表演,各学科教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运用等

2、结合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的阶梯目标、高度自觉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在音乐表演、音乐体验、音乐教学研究上有关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信息、方法进行追求和捕捉,并积极的将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时与高校音乐教学各环节、阶段、目标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点或可借鉴的地方。

3、必须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的这一新前提,尽快的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者”转变成为具有多元身份特点的“指导者”,在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递过程和演绎体验形式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为突破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的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二)信息知识学习。掌握好一定的信息知识,才能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益,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环境对当代音乐教育的要求。

1、要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选择、集合、分类、使用的法则,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陈述性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等;另外,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有深刻认识了解,特别是介入音乐和与音乐教学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识和特点,更是音乐教师信息知识学习的重点

2、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学科基本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因此对音乐学科外的多学科知识了解认识不可忽视,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契合层面以及一些自然学科、工科、理科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路径,建立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 、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和数字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

的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技能的掌握。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和能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传递、管理等基本技能——智力技能两个方面。作为高校音乐教师的信息技能学习由于其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还必须在这两方面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结合的教学思维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1、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2、强化智力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是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对信息的处理、重新组织分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高校音乐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术的最主要内容。在这一学习中,要特别强化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中的过程中所新出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如何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型思维。

3、在具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专业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融合与运用。如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剪辑、拼接、合成,音乐知识的图文转换、链接、文本设计、掌握文本、幻灯片、三维动画的制作、钢琴学习软件的运用、视唱练耳软件的使用等,同时,教师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熟悉浏览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简单课件制作技术,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选择、储存、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音乐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开展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环境构建的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层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校音乐教师亟待在信息素养上强化提高,让信息技术成为音乐教学最强大的认知工具并逐步将信息技术作为构建新型音乐教学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和先导音乐教育改革,因此,更快更有效的加强高校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数字信息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要求,是高校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资料

[1] 杨志坚.论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的培养[J].

[2] 姜传菊.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10篇

【摘 要】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也是国际上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热点。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音乐教学观念转变、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才能有效的与数字环境相适应。

【关键词】数字技术;信息素养

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全面介入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也对人类的学习形式和过程发生革命性的颠覆。高校音乐教学在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正在发生极大的改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开展数字技术对音乐教学介入的首要和关键部分。

1. 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 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体验形式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使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个飞越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原来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学观念的重构,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所产生的颠覆性革命的意义必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而高校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和认可,是数字环境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

(1)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介入,音乐视觉因素的动感形象化与音乐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使一贯来以听觉为主要载体的音乐的动感性得到了视觉上的真实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能听、而且能看,这无疑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个新渠道和新的学习方式,但将“视听”一体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新学习内容、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视觉音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重要学习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观念。

(2)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体验呈多元化形态。声音与视象的快速转换、超级链接以及音乐流动过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数值量化、存储小型便携化,使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形式增添了新的构建元素。同时,数字技术的强大处理和链接特点可以将过去以听、奏、唱、读为主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极为特殊转换方式贯穿起来,让其在四者中灵活转化而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形态。

(3)数字技术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渗透成为常态。音乐教育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下内容的扩展和多元使音乐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范畴,与不同学科形成更为广泛结合面和交叉面,并在这种交叉和结合中更好的取得互阐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效果,使音乐学习在教与学两方面上都能拓展崭新的空间。

2. 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乐教师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音乐教学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不断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字音乐的新涵义和适应、参与数字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1)强化信息意识。高校音乐教师只有加强信息意识教育,把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转化为显在的信息需求、并能充分正确地表达、辨析、鉴定信息价值和合理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第一、信息抢先、信息忧患、信息终身的意识,才能主动的将音乐教育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音乐特点的独特信息观念和意识,为全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奠定基础。

①对数字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要有着良好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与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介入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音乐领域介入和运用情况要积极关注,逐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了解、利用、开发的主动性思维,拓展性的借鉴和吸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如对媒体领域中的视听的动态转换、表现艺术中音象结合的新型表演,各学科教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运用等。

②结合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的阶梯目标、高度自觉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在音乐表演、音乐体验、音乐教学研究上有关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信息、方法进行追求和捕捉,并积极的将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时与高校音乐教学各环节、阶段、目标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点或可借鉴的地方。

③必须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的这一新前提,尽快的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者”转变成为具有多元身份特点的“指导者”,在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递过程和演绎体验形式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为突破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的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2)信息知识学习。掌握好一定的信息知识,才能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益,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环境对当代音乐教育的要求。

①要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选择、集合、分类、使用的法则,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陈述性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等;另外,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有深刻认识了解,特别是介入音乐和与音乐教学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识和特点,更是音乐教师信息知识学习的重点。

②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学科基本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因此对音乐学科外的多学科知识了解认识不可忽视,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契合层面以及一些自然学科、工科、理科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路径,建立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和数字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的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3)信息技能的掌握。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和能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传递、管理等基本技能――智力技能两个方面。作为高校音乐教师的信息技能学习由于其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还必须在这两方面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结合的教学思维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①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②强化智力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是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对信息的处理、重新组织分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高校音乐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术的最主要内容。在这一学习中,要特别强化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中的过程中所新出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如何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型思维。

③在具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专业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融合与运用。如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剪辑、拼接、合成,音乐知识的图文转换、链接、文本设计、掌握文本、幻灯片、三维动画的制作、钢琴学习软件的运用、视唱练耳软件的使用等,同时,教师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熟悉浏览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简单课件制作技术,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选择、储存、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音乐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开展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环境构建的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层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校音乐教师亟待在信息素养上强化提高,让信息技术成为音乐教学最强大的认知工具并逐步将信息技术作为构建新型音乐教学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和先导音乐教育改革,因此,更快更有效的加强高校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数字信息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要求,是高校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杨志坚.论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的培养[J]

[2] 姜传菊.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

上一篇:安全环保文化范文 下一篇:民宿标志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