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学范文

时间:2023-07-31 10:50:22

数字信息学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族信息学 学科定位 理论体系

[分类号]G250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民族内部和民族之间信息活动的复杂性。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使少数民族的信息活动有了数字化的载体和形式,也给打破语言和空间障碍,实现多语种信息的一体化共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民族地区信息活动的基本规律,妥善处理民族信息活动当中的各类复杂关系,实现民族地区人、信息和技术的良性互动,已成为民族地区信息管理的重要课题,这一需求直接推动了民族信息学(ethno-informatics)这一学科的产生。

1构建民族信息学的背景和意义

民族信息学是在世界范围内保护语言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构建民族信息学对民族地区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1.1民族信息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1.1.1社会背景:构建多语言信息社会的全球共识和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速渗透到世界每个角落,冲击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保护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取的价值取向。2003年信息社会世界高峰会议通过的《日内瓦行动计划》提出了尊重、保护、提倡和加强信息社会中文化和语言多样性的政策原则;欧盟推出“多语言信息社会计划(MLIS)”,致力于促进信息社会的语言多样性,支持区域性或少数人语言项目,建立了墨卡托网络(MercatorNetwork),用来收集、保存和分析欧洲区域性或少数人语言的相关信息与文献;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立了一个名为“澳大利亚土著语言”的网站,利用互联网、数据库和多媒体存储澳洲土著语言的资源;美国活语言研究所(Living Language Institute of America,LLIA)与美国国家地理协会联手对全世界语言分布集中地区展开普查,并在“恒久此刻”基金会资助下建立名为“罗塞塔(Rosetta)”的语言电子档案馆,已收录了超过2500种语言的多达10万页的资料。

1.1.2学科背景: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CI)的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信息通讯技术(ICT)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各类社群当中的应用催生了“社群信息学”。所谓社群,是指具有共同利益、共同历史(经历)、共同道德价值观和共同期望的个体,通过血缘、地缘、社会关系和社会网络或特定社会组织所形成的集合体。社群信息学旨在为社群提供ICT,探索社群信息和知识形成和共享的规律,关注ICT与社群的互动与平衡,利用ICT实现公民权力的“第四空间”。目前,美国伊力诺依大学香槟分校图书情报研究生院(UIUC)、美国密歇根大学情报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情报学院都已开设社群信息学课程并培养研究生。从概念上讲,民族是一类特殊的社群,ICT与民族的互动比一般的社群更加复杂,除了考虑成员的共同特征及其联系之外,还需要考虑到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而是值得专门研究的科学领域。

1.1.3实践背景:由“信息处理范式”转向“信息管理范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1980年国家标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以后,国家先后制定了蒙、藏、维、哈、朝、彝、傣等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文字编码、字型、术语等方面的国家标准,实现了上述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编辑、排版和检索。1993年起,开始研究制定基本多文种平面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字符集标准(IS010646)。纵观20多年来民族信息化问题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标准建设和技术系统开发,对少数民族信息的产生、收集、管理、保存和利用等问题的系统性梳理和探索还无暇顾及;研究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对于民族信息化过程中人的信息需求、人与信息、人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很少有人关注。随着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等使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成熟,民族地区信息化相关研究由“信息处理范式”转换到“信息管理范式”的时机已经到来,民族信息学的建立正是实现这一转换的关键步骤。

1.2构建民族信息学的重大意义

1.2.1是民族学和信息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构建民族信息学是拓展民族学研究领域的要求。走向信息社会是全人类必须面对的大趋势,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民族学为了更好地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拓展研究的视野和思路,与相关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只有这样,民族学理论本身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也才能够回答民族地区信息化实践当中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另一方面,构建民族信息学是信息学研究深化的表现。信息学从上个世纪发展到现在,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已经成熟,基础性问题上的创新空间已经很有限,其发展的大趋势是深入到具体的研究领域,应用信息学基本原理解决这些领域的特殊性问题。民族信息学正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用信息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民族学问题的一种探索。

1.2.2是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以蒙古文、藏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壮文、彝文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少数民族语言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编辑出版系统开始在民族地区得到应用。但是,国家对于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的管理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战略性的安排,各个少数民族语种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如何兼顾民族信息化进程中的多种需求,提出一个整体性的战略参照体系,是民族信息学当前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1.2.3是实现数字时代“多元一体”架构的需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1910-2005)先生1988年8月22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来的,这一观点已被学术界接受。传统社会当中,“多元一体”更多地被作为一种民族关系的概念范畴来理解。在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以通过信息整合与集成,在保持信息多元性的同时,对其进行一体化管理,使“多元一体格局”在数字时代能够以技术架构的形式得以实现。我国有30多个跨境少数民族与境外同族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多元一体”架构的实现也是争夺虚拟空间控制权,维护边疆文化安全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多元一体”架构的建立

涉及到技术、标准、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需要民族信息学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2民族信息学的学科特质

学科建立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应的科学领域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理论内核,可以解决其他学科所不能有效解决的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当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在学科体系当中具有清晰的定位。

民族信息学学科定位主要通过研究对象、研究范畴、核心任务等方面进行把握。

2.1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学科的内核,决定了学科所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标志。民族信息学是民族学和信息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由民族学和信息学所共同决定的。

“民族”一词具有多种含义:①是政治学意义上的“民族”,也就是斯大林所定义的民族概念,其研究的范围涉及全球所有国家的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②专指“中国少数民族”,例如,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民族问题,主要是指少数民族问题,而不包括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③广义的“民族”,指中华民族,也就是由中国56个民族所组成的集合体。民族信息学所指的“民族”,不是研究其他国家的民族现象,也不是以中国主体民族汉族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现象和问题。

信息学的研究对象“信息”一词也具有丰富的含义:哲学层面上的信息是指物质存在形式的反映和表征,是人类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中介;一般认为,信息是由语言、文字、图形、图像、符号等形式所表达出来的,以纸张、声波、电磁波、电子数据等为载体,可以降低人对事物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学的兴起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信息学研究始终离不开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不论是否做了说明和界定,绝大多数的研究是侧重于研究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现象和信息活动的。民族信息学也不例外,尽管研究内容也可能涉及纸张等传统介质,但是研究的侧重点还是与现代信息技术、数字信息相关的信息现象和活动。

中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不能将少数民族信息活动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割裂开来看待,而应该从整体性视角研究人、技术、信息、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因而民族信息学主要从“民族地区”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同时关注少数民族人口与主体民族人口的信息活动及其互动关系。因而,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是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地区的信息现象和信息活动。

2.2民族信息学的研究范畴

民族信息学研究以少数民族信息为核心,涉及信息人、信息活动、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4个方面,关注民族地区信息化进程中信息、人、技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见图1)。

2.2.1信息 民族信息学研究的核心是信息,其涉及的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语言角度讲,可能涉及单一少数民族语言、多语种少数民族语言、国家通用语言、国际流行语言等。作为带有政治性的民族概念,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意符号,还代表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政治态度。因而,对少数民族语言信息的研究具有综合性,除了考虑语言问题,还需要考虑法律和文化问题。

2.2.2信息人 民族是人的集合体,民族信息学研究以人为基本的出发点。从信息生态角度分析,民族信息学要研究由信息生产者、信息管理者、信息传播者、信息消费者、信息技术支持者等群体的互动关系。民族信息学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例如少数民族人口的信息需求、信息活动、信息素养、信息心理等问题。但是,研究范围不仅仅限于此,从信息利用的角度而言,采用少数民族语言记录的信息还要考虑主体民族的共享问题。

2.2.3信息活动 民族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活动主要是指少数民族信息从产生到被利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所经历的管理活动,主要有信息产生、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分类、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信息服务、信息利用、信息控制等环节。

2.2.4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支撑少数民族信息活动的工具,民族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技术除了常见的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信技术以外,还有信息跨语言检索技术、信息跨语言翻译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等。

2.2.5信息环境 民族信息学所关注的信息环境是指影响少数民族信息活动因素的综合,例如基础设施、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等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2.3民族信息学的核心任务

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明确了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思路,同时也确立了民族信息学发展的基本理念。“多元一体”思想体现在民族信息学领域,就是各少数民族在信息活动中都有使用本民族传统文字的自由,与此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国家整体层面上的信息共享需求,并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应用来有效平衡这两类需求,实现信息化条件下多语种信息资源的和谐共存。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应用,为少数民族人口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应该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因此,民族信息学的核心任务是探索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技术架构和管理模式,为中国各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技术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3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

任何一门新兴学科都与现存的相关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识别这些联系和区别,是明确新科学在科学体系当中独特价值的前提。民族信息学的学科定位主要从两个方面予以把握:

3.1民族信息学的学科性质

3.1.1是信息学的分支学科 民族信息学同时涉及民族学问题和信息学问题,但是两者参与到新学科当中的方式有所不同:民族学决定学科的研究范畴、主要矛盾和信息需求;信息学决定学科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民族学决定了学科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信息学决定了解决学科问题的可行性。虽然就理论来源而言,也可以认为民族信息学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但从本质上说,民族信息学是信息学的分支学科。

3.1.2是管理类学科而不是技术类学科 信息学与技术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有人将计算机科学、网络通信学等学科归属到信息学范畴。民族信息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不能脱离人和社会问题而单独存在,带有鲜明的管理学特色。尽管民族信息学也会涉及到技术问题,但是信息技术更多地是作为满足信息需求、促进信息交流的工具出现的。因此,民族信息学就学科性质而言属于管理类学科而不是技术类学科。

3.1.3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性学科 与强调思辨的人文类学科和强调技术的工程类学科的不同,民族信息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重视从理论层面对问题进行战略性思考,也重视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管理方案。在研究方法上,民族信息学也强调多种方法的综合性应用,涉及到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案例分析、数据统计等方法;与此同时,信息学的需求建模、

战略规划、系统开发等方法也会应用到相关问题研究当中。

3.2民族信息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民族信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与以下学科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3.2.1民族信息学与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cs,SI)

社会信息学研究侧重于哲学层面,通过对社会整体信息问题的理论描述和分析,探讨宏观社会信息运动的基本规律;民族信息学则专注于少数民族的信息活动,具有非常明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不仅限于哲学思考和理论思辨,相比而言更强调研究对象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强调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和信息系统的技术实现。

3.2.2民族信息学与社群信息学 社群信息学的研究对象是社群的信息活动,而社群的概念比较宽泛,例如目前由网络论坛、微博等形式所形成的网民群体被称为网络社群,网络社群的信息行为也在社群信息学研究范畴当中。民族可以说是一类特殊的社群,其形成不仅仅取决于个体之间的联系,而且涉及到政治、法律、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民族信息学相对社群信息学而言,研究对象更为明确,所关注的问题更具复杂性,有些问题的解决方案甚至与社群信息学的基本原则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也是民族信息学要单独成为一个学科领域进行专门研究的原因所在。

3.2.3民族信息学与少数民族语言学 少数民族语言学是专门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现象的科学领域,主要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文字、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包括研究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计算机语言学在内。民族信息学离不开少数民族语言学知识的支撑,但是只引用语言学研究的成果而不涉及语言学研究的细节问题。

3.2.4民族信息学与民族档案学 民族档案学是研究少数民族档案、民族地区档案工作特殊矛盾和民族地区档案事业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学科。民族信息学研究会涉及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问题,但是其研究的范畴比民族档案学要广泛。除了关注档案等文献资源之外,民族信息学更多地关注人、信息、技术、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所涉及的问题更具复杂性和综合性。

4民族信息学的理论体系

民族信息学是围绕核心理念向外拓展而成的完整理论体系,随着民族地区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在不同发展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

4.1民族信息学的体系结构

按照研究的层面,民族信息学的整体结构划分如图2所示:

按照图2所示,民族信息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

4.1.1各少数民族信息主体研究 研究各少数民族人口发展现状,特别关注其双语教育程度、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和信息技术接受意愿、有待满足的信息需求、跨民族社会交流等方面的内容。

4.1.2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 根据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的成果,重点关注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相关的语言理论和统计数据等内容。

4.1.3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基础标准研究

重点研究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计算机编码标准、键盘标准、字模标准、输入法标准等内容,特别关注基于unicode或国家标准的多语种信息处理标准。考虑到国家通用语言的中介作用,还需要考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标准问题。

4.1.4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研究 重点研究基于特定信息处理标准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计算机操作系统、字处理系统、编辑排版系统、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站或网页、移动通信设备等应用软件或设备的设计和研发问题。考虑到少数民族语言信息集成共享的需求,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同时进行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的双语著录。

4.1.5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的应用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各个语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应用系统在民族地区的应用问题,包括各类系统在民族地区应用的数量,少数民族人口对这类系统的接收程度,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的应用规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在实践中应用的需求和趋势,等等。

4.1.6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的数据集成问题研究

主要按照专业化管理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富集地区建立单一语种的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例如位于呼和浩特的蒙古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拉萨的藏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乌鲁木齐的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南宁的壮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延吉市的朝鲜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位于昆明的彝语、傣语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等。这些分中心之间采用分布式技术架构,物理上分散在各地,逻辑上是一个整体,可以支持跨地区全局信息检索。

4.1.7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信息共享问题研究 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在各个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建立对应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的双语对齐语料库,支持少数民族语言和国家通用语言之间的双向机器翻译。同时,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中介,实现任意两种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之间的双向机器辅助翻译。

4.1.8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集成服务问题研究在分布式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分中心体系和双语对齐语料库体系的支持下,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提供跨越地域、跨越语种的多语言档案信息服务,满足各类主体的信息需求。

4.1.9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环境研究

主要研究与少数民族信息活动各个环节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国家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

4.1.10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管理的信息环境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应用相关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内容。

此外,除了由少数民族人口产生信息的正向信息流动之外,还存在着少数民族人口主动获取信息的反向信息流动,也包括由新闻传播机构向少数民族人口进行信息传播的反向信息流动现象。对少数民族人口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也是民族信息研究的重点内容。

上述各类因素相互支撑,最终实现民族信息学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在“多元一体”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多语种信息资源集成管理体系。

4.2民族信息学的典型问题

民族信息学理论体系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一般是随着实践的发展首先解决具有典型性的问题,再逐步拓展到整个理论体系。对当前民族信息学面临的典型问题举例如下:

4.2.1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资源编码标准的选择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制定少数民族文字信息技术标准16个,涉及蒙古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彝文、藏文等语种。1993年起研究制定了基本多文种平面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字符集标准(ISO10646)。同时,按照中国多语种统一平台思想设计的多语种信息处理编码标准(GBl8030-2005)也制定完成,其中收入了藏文、蒙古文、傣文、彝文、朝鲜文、

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文字的编码标准。目前,需要从国家层面明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编码的标准方案,避免多语种信息处理过程中由于编码方案冲突所引起的信息乱码和无法读取等问题。

4.2.2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核心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共享策略按照跨语种信息共享的要求,民族地区或民族事务管理过程中的各类机构在产生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时就应该考虑到将来在更大范围内共享的需要,尽可能同时归档保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版本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版本,或者对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采用少数民族文字和国家通用文字两种文字进行著录。没有掌握对应语种的人要理解特定语种的信息必须借助人工翻译或者机器翻译系统的支持。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转换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之后,就可以被全国绝大多数的人口所理解,任何两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之间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中介进行翻译,从而实现双向互译。只要建立起各语种少数民族语言与国家通用语言之间的双向对齐语料库,就可以建立起以国家通用语言为核心的多语种数字信息共享体系。

4.2.3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协同管理与共享体系

按照单一语种专业化管理原则,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在主要少数民族语言富集地区的档案管理机构建立对应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管理分中心,这些分中心物理上是分散在全国各个地区的,逻辑上则是集中的,在分布式数据库支持下构成一个分布式信息共享网络,各个分中心在管理中心协调下进行自主管理,同时可以支持跨地区的全局信息检索和全局并行应用。各个分中心负责单一语种数字信息的保存,并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对应语种的各类应用软件,开发编码转换、格式转换工具软件,为对应语种数字信息提供可读性保障服务。

5结论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2篇

【 关键词 】 盗版;信息;安全;平台

A Solution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s Against Internet Piracy

Zhang Jian li Ding-bo

(Hainan University,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inanHaikou 570228)

【 Abstract 】 Currently,The piratic phenomen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product is seriou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we have developed a new type of digital information security transmission platform, which is based on two patented technologies of professor Gu Jian in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Hainan University, the detailed name of two patents are" complexity controllable in any period to meet the public random sequence system and method" and" the same channel independent authorization digital information safety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system". The platform plays the very good protective function on copyright.

【 Keywords 】 piracy; information; safety; platform

1 引言

2009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市场规模已达5368亿元,随着数字内容在各地的深入建设,诺达咨询《2010年中国数字内容产业研究报告》预计,2010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有望达到6350亿元而再创新高。根据艾瑞咨询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达到716.1亿元,环比上涨17.1%,同比上涨72.7%。

然而在网络经济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数字信息产品的版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年因为数字信息盗版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相关统计显示,盗版网络文学造成的每年损失约40亿—60亿元,数字音乐每年因盗版损失上百亿元。

为了解决上述互联网上电子信息产品盗版泛滥问题,这里我们提出一套解决方案,建造一个保护电子信息产品版权的新型数字信息安全传播平台,专门为保护电子信息产品版权提供一套系统化规避盗版的方法。

2 平台概述

首先,通过与数字信息产品(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版权所有者合作,取得独家授权。

其次对数字信息产品进行加密处理,然后将经过加密的产品上传至平台网站。用户可以通过该网站免费下载所需要的数字信息产品并向平台服务器申请获取产品的唯一解密授权码,而后与相应的硬件加密设备结合解密后,使用该产品。其中,具体授权过程可描述为:依据客户需求,授权可以对一个产品终生授权使用,也可以授权一次、或有限次数、或一段时间内、或固定时段内使用。

当然,产品因加密的原因,只可能在新型数字信息安全传播平台专用的播放设备(简称播放设备)上,并且在授权码的控制下使用。这会降低灵活性,但在安全性方面是过硬的。

新型数字信息安全传播平台的授权码,是一对一的,即每一个授权码都只对应一台播放设备和一个产品,在其他播放设备和产品上这个授权码是无效的,播放设备是全球惟一编号的,任意一台播放设备的编号都不与其他设备重复,并安全存储于安全模块中,且在播放时参与解密工作。依据这些技术,平台能保证凡是经过我们平台处理并投放市场的数字产品无盗版发生或者即使发生盗版也可以迅速发现盗版源头并予以追究法律责任。

3 技术背景

“新型数字信息安全传播平台”基于两项发明专利:一是《任意周期可控复杂度满足公设的随机序列方法和系统》(专利号99120902.8/CN1251962A 发明人:顾剑);二是《同一信道独立授权的数字信息安全传输方法和系统》(专利申请中 发明人:顾剑)。平台通过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实现版权保护与数字信息的安全传播,其安全性高,理论上可以做到完全保密,从而为我们提供高安全度的信息加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意周期可控复杂度满足公设的随机序列方法和系统》属于现代信息科学和工程、涉及信息处理中诸多领域,是不可破译密码体系,是计算机模拟和科学研究所必须的;提供一种易实现、低成本、性能优良、符合Golomb公设的伪随机序列的方法和系统,其序列具有:1.序列周期可充分长;2.良好的随机统计性;3.序列线性不可预测性可充分大的特征。可用于实现众多过去不能实现的在国防、科学和工业上极有价值的信息处理方法和软、硬件系统 。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宽带网络;区域医疗信息化;软件厂商

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新医改方案的颁布实施,为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机遇。分析了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相关实施方案,即建立居民标准化电子档案、推进电子病历、完善双向转诊、构建区域性信息平台、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本文基于这一背景,中从数字化角度探讨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内容。

1 数字信息化医院的理念

数字化医院指的是依靠宽带网络实现所有临床作业过程的无纸化和无片化,包括数字化医疗设备、医学影像系统以及医疗信息系统等。当前我国的医院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收费,而数字化医院的建立将改变这一现状,收费信息系统将会转变为临床信息系统,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特点。

对于数字化医院的概念,国内外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概念指的是通过网络和数字技术对医院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将医院信息采集、保存、传送、处理以及所有业务流程均数字化的一种信息体系,它是一个将信息进行综合的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医院业务软件。

广义的概念是狭义的数字化医院的延伸,配套了更深层次的网络连接,它指的是由医院与医院以及社区之间相互连接所形成服务体系,具有区域性,也就可以不受距离限制在某区域范围内提供医疗服务。它所包括的内容比较多,有社区服务、双向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是将预防保健、医疗服务以及卫生管理整合在一起的应用系统。

2 数字信息化医院的主要特征

医院进行数字化医疗服务管理主要是依靠三个方面:数字化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及医院业务软件,而数字化医院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1)医疗设备的数字化:指的是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共享等全部数字化。2)医疗方式的网络化:指的是围绕病人的一种组织模式,基于医生工作站,将所有病人的病历电子化,医院所有信息共享,可远程进行会诊,通过网络系统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和救助,挂号和预约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3)医院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对医院不同组织的信息化管理,包括对医院的运营情况、出诊情况以及药剂等方面的管理。4)日常诊疗的家庭化:政府十七大报告中有提到: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措施,而日常诊疗家庭化正好响应了这一点,它可以为社区与家庭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居民可以通过该网络系统与医生进行沟通,医院可以实时了解和掌握患者的病情。

3 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现状

要进行数字化医院建设,人才是根本。数字化医院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职能应用系统,它们的功能不一,无论是其内部联系还是外部环境都非常复杂。要做好每个环节,使系统保持畅通、稳定运行以及所提供的数据准确,使系统的功能完全体现出来,必须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那么具体要怎么做呢?1)要培养信息化人才必须具备多个方面的知识。2)在相关医科学校设立与医学信息学相关的专业,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编制适宜的教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3)加强医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组织各种相关培训班,提供网络教程。4)聘请一些具有较强医学信息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硕士或教授,建立一支骨干队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相关人才的匮乏问题。

4 区域医疗信息化

国家科技部曾经在医疗服务某重大项目中提到:要建立一个将医疗、教育、公众健康服务、行业管理等集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必须依靠各方的共同努力,坚持资源共享、低成本、低风险的原则,为大众提供良好的医疗信息服务。

5 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自2003年开始,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快速;两年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接下来的五年内,预计中国各个地区的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发展步伐将会更快。

6 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软件厂商的现状

近年来,国内医疗信息系统越来越成熟,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在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需求也日益迫切,而要满足医院的所有需求仅仅只靠一个厂商是不够的,加之应用系统越来越专业,因此医院需要选择多个厂商,这样医疗行业市场的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

[参考文献]

[1]高昭,李泉.基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1,03:19-22.

[2]罗爱静,平静波.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07:48-50.

[3]陈先波,金盾,金新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探究[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1,03:10-13.

[4]刘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1,23:2792-2794.

[5]应炜.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平台的体系模型研究[J].软件产业与工程,2011,05:36-41.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高职院

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随着计算机网络等高新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作为当代重要的“智力资源”、传播和交流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枢纽”和“精神文明建设基地”,旨在“帮助人们充分利用人类已有知识”的图书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工作内容、技术服务手段、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等,也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形成,信息的生产、储存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数字信息资源以难以比拟的优势,逐渐成为信息资源的主体。

用“数字图书馆”做关键词检索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可以得知1994年国内的期刊中开始出现了“数字图书馆”这个名词,报道了美国开始实施数字图书馆设计的消息。当今社会与“信息(information)”二字密切相关,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数字化信息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藏书资产相加和学术成果的数字存档,还是支撑这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信息化至关重要的要素,因此,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开展,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关键。网络化、数字化、无形化已成为当今图书馆的趋势。

一、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

什么是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对于众多学者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一致公认的定义:有国外的美国说,由国内的学者研究,本文采用赵媛的说法:数字图书馆是拥有庞大数字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传统图书馆基本功能(使信息的搜集、加工处理、贮存与传播),通过计算机网络向社会大众提供超时空、高效便利的信息服务的机构。因为它首先考虑到了与传统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就不能称其为数字图书馆。其次,他还考虑了与其他网上信息服务机构的不同(数字信息资源容量、服务对象、普及化程度、服务方式等),最终是考虑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等等。总之,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本质特征是数字化资、网络化存取、以及分布式管理,其核心理念是共享、合作与服务。

二、南化院数字图书馆建设情况

南化院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中与全国很多高校一样,经历了手工、自动化、数字化、数字服务这样一个发展的过程,如图1揭示了此过程在提升服务能力和拓展服务内容所产生的影响。

图2则描绘了这一发展过程中:自动化系统是手工与自动化的分界点;数字资源系统是自动化与数字化的分界点;数字服务环境是数字化与数字服务的分界点。图书馆目前应是处于数字图书馆与实体图书馆并存的“复合型图书馆”阶段。

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化与数字化的结合,催生了“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将传统图书馆馆藏中以纸张为载体的文献信息转换成数字化信息,从而能够用计算机检索和读取并通过计算机网络传输与存取;另一种是搜集已经数字化了文献信息,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文献资料等,还有一种新型的数字化书籍—电子图书。这两种途径不仅涉及文字信息的数字化,还涉及声音、图像等多媒体的数字化。

从我院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情况来看:在纸本馆藏资源建设方面:以新馆建设为挈机,更新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汇文自动化管理系统,系统进行图书采购、编目、流通、期刊网络管理,OPAC,的正确使用减少了书目检索时间,极大的方便了广大师生在网络上查询所需借阅的书刊,实现了江苏高校书目数据库联检、联查,高校间馆际互借、互阅,使江苏高校馆藏资源共享。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图书馆读者使用信息信息资源以图书、印刷本期刊和工具书、数据库为主,已使用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CNKI、读秀等几种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检索系统等几种的试用数据库。在文献检索建设方面: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加强提高文献信息检索的能力,处理好手工检索内容和计算机检索内容的关系,使两部分内容合理融合,手工检索是文献检索的基础,计算机检索是文献检索的重点。计算机检索包括:计算机检索系统、数据库信息资源检索与获取、网络检索工具和网络信息的检索及获取。

下面重点介绍“读秀”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首先登陆,进入读秀首页,在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查找你要书目和全文的相关信息。

1.全文检索

选择“全文检索”后,在检索框中输入关键词,即能搜到包含关键词的所有图书、期刊论文、报纸等信息。检索结果如下:

检索结果:

(1)左边显示与关键词相关的条目,图书会显示关键词的章节,点击阅读本页。

(2)右边显示与关键词相关条目出处的分类条数目,点击分类名将显示一系列出自该类目下的条目。

2.检索图书

检索类型选择图书后,在检索框输入书名或关键词,检索结果将显示包含书名或关键词的所有图书,并有图书的简略信息。如下图所示:

点击书名,将会看到该书的详细信息。

(1)“读秀”与“超星数字图书馆”进行对接,若显示“全馆电子全文”,则点击,反之则没有收藏此书。

(2)点击“图书馆文献传递中心”进入图书馆咨询服务。

数字图书馆旨在将各种各样的技术融合早图书的工作环境,并探索在电子和印刷的双重环境下将系统和服务结合起来的集成系统服务。它既包含纸质资源的传统图书馆,还包含电子资源的虚拟图书馆,为此,图书馆需要在服务观念、服务方式等对现有的布局进行重大调整,形成能有效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能力。

三、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虽说是传统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延伸和发展,但两者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馆藏资源的组织及存在形式的不同,以致两者其服务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传统图书馆的一切活动是有形的,而数字图书馆的一切活动是无形的,数字图书馆的实质是应用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实现全国乃至全球性开放的服务,达到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数字化能够扩展图书馆的虚拟馆藏,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突破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使信息传递变得更加快捷、便利。

参考文献:

[1]赵媛.数字图书馆法律问题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3.

[2]王启云.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研究[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11-13.

[3]储荷婷,张茵.图书馆信息学[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7.

[4]毛恒生.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65-67.

[5]张晓林.图书馆创新服务战略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188-189.

[6]朱强.高校图书馆现代化建设之探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172.

[7]储荷婷,张茵.图书馆信息学[M].北京: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7:37-38.

[8]赵媛.数字图书馆法律问题研究[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74.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信息网络、多媒体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新课题,也是国际上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热点。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广泛和深入的运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音乐教学观念转变、信息素养信息能力的提高两个方面,才能有效的与数字环境相适应。

数字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快速全面介入不仅改变了整个社会,也对人类的学习形式和过程发生革命性的颠覆。高校音乐教学在数字技术的支持和推动下正在发生极大的改革,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新、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开展数字技术对音乐教学介入的首要和关键部分。

一、教学观念转变与更新

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表现形式、体验形式出现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使音乐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一个飞越的变化,这直接导致了原来传统音乐教学观念的破碎和新型教学观念的重构,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所产生的颠覆性革命的意义必须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而高校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和认可,是数字环境下音乐教学改革的前提。

(一)在音乐表现形式上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介入,音乐视觉因素的动感形象化与音乐听觉得到完美的结合,这使一贯来以听觉为主要载体的音乐的动感性得到了视觉上的真实表现。音乐不仅仅是能听、而且能看,这无疑为音乐学习增添了一个新渠道和新的学习方式,但将“视听”一体的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新学习内容、形式必须在观念上得到教师的认可,教师首先要接受和具有视觉音乐已成为现代音乐教育重要学习内容这一新的教学观念。

(二)数字技术对音乐的介入使音乐的体验呈多元化形态。声音与视象的快速转换、超级链接以及音乐流动过程的具象化、切片化、数值量化、存储小型便携化,使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形式增添了新的构建元素。同时,数字技术的强大处理和链接特点可以将过去以听、奏、唱、读为主的音乐学习形式以极为特殊转换方式贯穿起来,让其在四者中灵活转化而形成崭新的学习体验形态。

(三)数字技术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结合、渗透成为常态。音乐教育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下内容的扩展和多元使音乐超越了传统的学科范畴,与不同学科形成更为广泛结合面和交叉面,并在这种交叉和结合中更好的取得互阐互利的良性循环发展效果,使音乐学习在教与学两方面上都能拓展崭新的空间。

二、信息素养的培养

新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作为新时代的人必须具有检索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这种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是未来信息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高校音乐教师在数字信息技术全面介入音乐教学的环境下,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不断的提高信息能力水平,才能真正的理解数字音乐的新涵义和适应、参与数字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改革。

(一)强化信息意识。高校音乐教师只有加强信息意识教育,把个体潜在的信息需求意识转化为显在的信息需求、并能充分正确地表达、辨析、鉴定信息价值和合理利用信息,从而形成一种对信息所特有的恒久注意力,建立良好的信息第一、信息抢先、信息忧患、信息终身的意识,才能主动的将音乐教育与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音乐特点的独特信息观念和意识,为全面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奠定基础。

1、对数字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要有着良好的敏感力、观察力、判断力与吸收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数字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介入发展趋势特别是对音乐领域介入和运用情况要积极关注,逐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了解、利用、开发的主动性思维,拓展性的借鉴和吸取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介入后所形成的新形态。如对媒体领域中的视听的动态转换、表现艺术中音象结合的新型表演,各学科教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运用等

2、结合音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特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的阶梯目标、高度自觉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凭借现代技术手段和设备对在音乐表演、音乐体验、音乐教学研究上有关数字信息技术运用的信息、方法进行追求和捕捉,并积极的将捕捉和追求到的信息和方法及时与高校音乐教学各环节、阶段、目标形式做全方位的比照,找出其契合点或可借鉴的地方。

3、必须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传统的教育理论及观念、教学策略及模式、教学方法及手段发生深刻变革的这一新前提,尽快的进行教师角色的转换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从单纯的“教者”转变成为具有多元身份特点的“指导者”,在音乐技能和音乐知识的传递过程和演绎体验形式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介入为突破点,建立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音乐教师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的新的音乐教学模式。

(二)信息知识学习。掌握好一定的信息知识,才能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课堂效益,获取新知识、扩充新知识、更新知识,以适应知识成倍增长环境对当代音乐教育的要求。

1、要掌握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如计算机原理、网络原理、多媒体技术原理、信息传递及接收与控制的原理,了解信息选择、集合、分类、使用的法则,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基本陈述性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等;另外,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特点要有深刻认识了解,特别是介入音乐和与音乐教学结合后所形成的一些新知识和特点,更是音乐教师信息知识学习的重点

2、要了解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以及所跨越的学科基本知识,了解与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覆盖面极广的学科,因此对音乐学科外的多学科知识了解认识不可忽视,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契合层面以及一些自然学科、工科、理科知识的了解;另外,要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的比照和前瞻性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发展路径,建立基于数字环境下的新的思考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种新的思维方式 、了解数字信息技术对社会、文化、教育的重要推动意义和数字技术对音乐教育介入的基本模式,才能真正

的学好信息技术知识。

(三)信息技能的掌握。进行信息设备与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操作技能和能掌握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传递、管理等基本技能——智力技能两个方面。作为高校音乐教师的信息技能学习由于其学科教学的特殊性,还必须在这两方面基础上具备将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结合的教学思维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递给受教育者的能力。

1、操作技能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课堂教学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基础后应用,要将参加分科、分层次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数字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作为普及基础,先结合自然学科课程和信息学科知识学习,弄清楚信息技术的基本纲领概念和工作原理,具备最基本的一些属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范畴方面的知识后,再通过应用技能学习,去逐步掌握常用的课堂信息技术多媒体设备和软件操作基本技能。

2、强化智力技能的学习。智力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活动方式,是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对信息的处理、重新组织分析、传输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是高校音乐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技术的最主要内容。在这一学习中,要特别强化在数字信息技术介入音乐教学中的过程中所新出现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如何与传统的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型思维。

3、在具备课堂教学基本操作技能基础上结合音乐教学专业的特点,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融合与运用。如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音频视频剪辑、拼接、合成,音乐知识的图文转换、链接、文本设计、掌握文本、幻灯片、三维动画的制作、钢琴学习软件的运用、视唱练耳软件的使用等,同时,教师要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互联网知识,熟悉浏览器、搜索方法的使用以及简单课件制作技术,在大量的采集、分析、选择、储存、传递音乐信息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音乐信息化处理能力和信息素养,为开展数字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打好基础。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学习、环境构建的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音乐教学的各个层面是现代教育的需要,高校音乐教师亟待在信息素养上强化提高,让信息技术成为音乐教学最强大的认知工具并逐步将信息技术作为构建新型音乐教学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和先导音乐教育改革,因此,更快更有效的加强高校音乐教师本身的信息素养以适应现代数字信息社会对高校音乐教育的要求,是高校音乐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资料

[1] 杨志坚.论高等教育对信息素养的培养[J].

[2] 姜传菊.论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民族信息学;范式;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08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031-05

The Paradigm and Trend of Ethno-informatics ResearchZhao Shenghui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Tibe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anyang 712082,China)

〔Abstract〕Ethno-informatics is the domain aims to study basic rule of information activities and phenomenon in ethnic minority residence regions of China in digital age,the research paradigm is significant to its development.From the difference of conflicts among interaction of human,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circumstance,ethno-informatics can be expressed b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aradigm,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radigm,information management paradigm,information understanding paradigm and information fusion paradigm.Currently,the research of ethno-informatics situated at the transforming stage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radigm to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aradigm.In future,the issues such as basic research,unified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document and archive,the infrastructure of integrated sharing for information resource in minority languages,the process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in minority languages,the management standards for multiple languages information services in ethnic minority residence regions should be emphasised.

〔Key words〕Ethno-informatics;paradigm;information in 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是国情的基本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以蒙古文、藏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壮文、彝文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语言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办公自动化系统、编辑出版系统、多媒体节目制作系统、网站系统等开始在民族地区得到应用。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催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民族信息学。

1 建立民族信息学研究范式的必要性

民族信息学(Ethno-informatics)是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活动和信息现象基本规律的科学领域,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中国民族地区的人、信息、技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在近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构建多语言信息社会共识的达成,社会信息学(Social Informatics)和社群信息学(Community Informatics)在西方国家的兴起[1],中国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民族信息学的核心理念是“多元一体(Diversity & Integrity)”思想,旨在探索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保护语言文字多样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技术架构和管理模式,为中国各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为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2]的技术实现提供理论支撑。

中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少数民族信息活动当中人、信息、技术和环境之间互动关系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民族信息学必然是一个涉及技术、管理、政治、法律、语言、文化等多领域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目前,民族信息学的科学研究刚刚起步,理论体系还不成熟,大多数研究所关注的都是民族信息学当中的微观性问题,研究成果所涉及的领域较为分散,大多数没有触及学科的核心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民族信息学领域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纲领,各类研究的战略一致性难以得到保证。因此,从全局视角研究民族信息学的整体性战略,对于这一学科的构建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实现这一目标,将科学研究当中的“范式”理论引入民族信息学,研究民族信息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范式演进规律,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范式(Paradigm)是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常规科学发展过程中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循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是一系列假说、准则和方法的总和[3]。从认识论角度看,范式是帮助人们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有效途径,它使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错综复杂的矛盾得以简化,便于人们明确事物的发展方向,把握特定发展阶段的核心矛盾,保障整体上的战略一致性。从实践论角度看,范式是指导人们按照事物发展规律进行社会实践的行动纲领,范式一经提出并被广泛接受,就可以起到指引发展道路,凝聚各类社会资源,推动特定领域社会实践的作用。

民族信息学研究目前正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以“范式”的形式从战略层面上建立学科发展的整体框架,民族信息学研究范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明确学科发展的脉络,构建学科发展的路线图,指引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第二,引导研究人员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特殊矛盾提出科学问题,拓展研究人员研究思路,提升研究人员在学术研究领域的想象力;第三,整合来自技术、政治、管理、法律、文化等领域学者的力量,使跨学科研究能够围绕共同的理论内核进行,保障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者所做的研究具有战略一致性。总而言之,民族信息学研究范式在整个学科建设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学科初建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的问题。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民族信息学的研究范式与发展方向探析Feb.,2012Vol.32 No.22 民族信息学研究的五大范式

民族信息学是民族学与信息学的交叉学科,同时涉及民族学问题和信息学问题,但是两者参与到新学科当中的方式有所不同:民族学决定学科的研究范畴、主要矛盾和信息需求;信息学决定学科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民族学决定了学科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信息学决定了解决学科问题的可行性,虽然也可以认为民族信息学属于民族学研究范畴,但从本质上说,民族信息学是信息学的分支学科。因此,民族信息学研究范式的构建主要以其呈现出的信息学特征进行划分,按照信息学发展阶段建立不同的范式。从不同发展阶段人、信息、技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所面临核心矛盾的不同,民族信息学可以划分为以下五大范式:

2.1 信息交流范式ICP(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Paradigm)民族信息学研究的“信息交流范式”是指重点关注传统社会环境下民族地区人口信息交流活动的研究模式。尽管民族信息学研究的重点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少数民族人口的信息活动,但是信息社会本身是脱胎于传统社会的,是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发展和孕育而来的,不可能存在一个完全游离于传统社会的理想化信息社会。因此,民族信息学首先需要关注的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信息活动的基本规律,此后才能重点关注信息化条件下的特殊规律。

信息交流范式是整个民族信息学研究的根基,关注民族地区传统社会当中,人、信息和环境的互动关系,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信息学基本要素的角度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的主题:

2.1.1 民族地区信息主体研究

主要研究作为信息主体的民族地区人口的基本情况,例如我国民族地区的地理分布,各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特定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种类和人口规模等信息。信息主体研究的重点是少数民族人口,由于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数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和国家整体性信息共享需求的存在,与少数民族信息活动相关的汉族人口也是研究的范畴,例如国家民族事务管理相关机构、民族类高等学校、语言文字管理机构当中对少数民族语言信息需求的相关人群也应该纳入研究的范畴。

2.1.2 民族地区信息研究

主要研究传统社会环境下民族地区信息的存在形式和发展概况,例如少数民族传统语言的种类、分布和发展概况,少数民族传统文字的种类、分布和发展概况,少数民族古籍、少数民族档案文献等信息资源的存在情况。信息研究的重点是采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作为记录符号的信息,考虑到多民族之间交互以及少数民族人口与汉族人口信息交互的需要,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信息资源的状况也在研究的范畴。

2.1.3 民族地区信息环境研究

信息环境主要研究与少数民族信息活动各个环节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国家颁布的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规范等,以及民族地区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系统应用相关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内容。

2.1.4 民族地区信息活动研究

主要研究信息在民族地区信息活动的概况和基本规律,主要研究民族地区人口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信息交互的情况,例如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传播信息的场合、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传播信息的场合、制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双语教育问题、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机构的信息传播、少数民族人口跨语言信息交互、跨境少数民族的信息交流等问题。

民族信息学的信息交流范式涉及民族学、语言学、政治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其关注的焦点是信息交流问题,可以引用其它相关学科普遍接受的理论和结论,对与之相关的其它学科的知识在细节上不做深究。民族信息学的信息交流范式为民族信息学构建了基础性的框架,是民族信息学最基本的范式,其它研究范式都是以信息交流范式为基础而构建的。

2.2 信息处理范式IPP(Information Processing Paradigm)

民族信息学的“信息处理范式”是指重点关注民族地区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技术,为民族地区业务活动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研究模式。“信息处理范式”是在“信息交流范式”的基础上考虑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旨在为在民族地区信息活动当中采用信息技术提供解决的方案。

“信息处理范式”重点关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计算机处理问题,例如各少数民族语种语言文字信息编码标准的制定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计算机输入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处理软件的开发问题、少数民族文字的文档排版系统开发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影视作品编辑系统开发问题、少数民族文字的计算机识别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识别问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移动通信设备的开发问题等。此外,由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共存,同时需要考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信息编码问题、字处理软件系统开发和各类应用系统开发问题。

“信息处理范式”的核心问题是使主要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样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重点关注的是技术问题而非管理问题,目的在于提高事务处理效率和信息传播的速度,没有充分意识到少数民族语言信息交流的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对于信息辅助完成事务处理以后的管理和开发也交流较少。

2.3 信息管理范式IMP(Information Management Paradigm)民族信息学的“信息管理范式”是指围绕民族地区的信息管理活动,重点关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收集、整理、保存、开发、服务等活动的研究模式。“信息管理范式”与“信息处理范式”都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但是其关注的重点问题存在较大的区别,“信息处理范式”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业务活动的效率,“信息管理范式”的目标则是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和开发社会信息资源。

“信息管理范式”主要研究民族地区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问题,例如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古籍的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加工,民族地区电子文件管理和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的数字化加工、民族地区数字图书馆建设、少数民族语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采集与保存体系、民族地区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民族地区信息资源跨地区共享体系建设、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长期保存问题等。

同时,“信息管理范式”与“信息处理范式”具有紧密的联系,“信息处理”是“信息管理”源头,只有信息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广泛使用,才会产生大量的数字信息,信息管理才会有工作的对象;“信息管理”又会反过来为“信息处理”提供支持,通过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开发更大限度的发挥信息资源的社会价值。“信息处理”与“信息管理”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架构,推动民族地区整体上向信息社会迈进。

2.4 信息理解范式IUP(Information Understanding Paradigm)民族信息学的“信息理解范式”是指围绕民族地区多语种信息资源的理解问题,重点关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打破语言差异带来的信息沟通障碍,实现多民族跨语言信息理解和交互的研究模式。“信息理解范式”是在“信息处理范式”和“信息管理范式”的基础上构建的,旨在满足民族地区信息交流当中的深层次需求,也是民族信息学研究需要重点攻克的问题。“信息理解范式”存在两种表现形式:第一是基于用户理解的“信息理解范式”;第二是基于机器理解的“信息理解范式”。

基于用户理解的“信息理解范式”主要研究应用计算语言学理论,构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少数民族语言多语种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例如少数民族语言语料库的建设问题、多语种少数民族语言语料库的跨地域共享问题、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的双语著录问题、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信息检索问题、基于语料库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机器翻译问题、以国家通用语言为中间语言的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信息交互问题等等。“信息理解范式”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国家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平台,为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的理解提供支持。

基于机器理解的“信息理解范式”主要应用语义信息处理技术,使民族地区所产生的信息资源的内容具备被计算机所识别和理解的能力,也就是让计算机部分地具有像人脑一样理解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或者进行多语种信息转换的能力。基于机器理解的“信息理解范式”主要研究的是民族地区语义网络所要关注的知识库构建、信息资源语义标注、语义理解的算法规则等等。

基于用户理解的“信息理解范式”体现了民族信息学的核心理念,即在保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元性的同时,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实现多元信息的一体化共享,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而也是民族信息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机器理解的“信息理解范式”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鉴于其技术实现的难度较大,民族信息学研究可以在借鉴相关学科在机器理解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2.5 信息融合范式IFP(Information Fusion Paradigm)

民族信息学的“信息融合范式”是指重点关注泛在信息环境下,民族地区人口跨地域、跨语言、跨媒体、跨平台的“无缝信息交流”和“无障碍沟通”等问题的研究模式。“信息融合范式”代表了民族信息学研究的最高理想,它是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信息、技术和环境无缝集成而产生的一个高度智能化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形态下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多样性得到很好的保护,各类人群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可以非常便捷地以熟悉的方式、熟悉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无障碍沟通。“信息融合范式”的实现要受到人类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也要受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这无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民族信息学“信息融合范式”之前的各个范式所代表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是为其实现提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积累,都是对“信息融合范式”各类必备条件的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当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最终过渡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综上所述,“信息交流范式”、“信息处理范式”、“信息管理范式”、“信息理解范式”和“信息融合范式”是在分析民族信息学研究整体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特殊性矛盾进行理论概括而得出的结论,梳理出了这一领域发展的大致脉络。任何事物发展都是复杂的,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各个范式的区分并非是完全清晰的,可能存在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情况,需要结合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并解决具体的科学问题,逐步推动民族信息学的发展。

3 民族信息学的发展方向

五大范式为民族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完整的战略参考体系,是民族信息学当前研究的定位更加清晰,也为民族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3.1 民族信息学研究的现状与定位

我国民族地区大都处于边疆地带,气候和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滞后,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的数量相对较少,共享程度较低,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虽然已经起步,却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研究范式视角来看,蒙古文、藏文、哈萨克文、维吾尔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壮文、彝文等使用人口较多,影响力较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标准都已经颁布,相关的字处理系统和各类应用软件已经开始应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阶段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对于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的管理问题已经得到学者的关注。此外,由于从信息学视角研究少数民族信息活动的成果相对较少,“信息交流范式”所涉及很多内容的研究目前还非常缺乏,“信息理解范式”当中的机器翻译问题也有部分学者在着手研究,但整体上也是局限于小规模研究。因而,我国的民族信息学研究目前整体上处在由“信息处理范式”向“信息管理范式”的转型阶段;作为民族信息学研究的根基,“信息交流范式”的研究还非常薄弱;“信息理解范式”的研究已经开始,但是其中的全局性、基础性的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民族信息学未来的研究工作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3.2 民族信息学的发展方向展望

结合民族信息学的研究范式和当前的定位,以下领域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

3.2.1 民族信息学的基础问题研究

按照民族信息学的“信息交流范式”所涉及的范围,加大对民族信息学领域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力度,重点是收集和分析总结我国民族地区信息资源的语言分布和数量分布,梳理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语言、少数民族文字和少数民族信息活动之间的关系,探索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少数民族人口信息活动的影响,研究少数民族内部、少数民族之间、少数民族与汉族人口之间信息交流的基本规律等;

3.2.2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

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的数量相对较少,又是国家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证据,应当按照电子文件管理的要求进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在业务系统中嵌入电子文件管理需求。其中,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管理需求需要同时兼顾一般性电子文件管理的各类需求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集成共享等需求。民族地区业务信息系统文档一体化管理的推进,将对促进民族地区信息管理的规范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3.2.3 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基础设施平台

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跨语种信息共享涉及多个省区、多个政府部门,按照统一领导、分层负责的模式进行管理具有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可以从国家层面上建立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的分布式共享体系,为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的跨语种共享提供统一的技术支撑;

3.2.4 少数民族语言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共享

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包括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少数民族语言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跨媒体信息检索等领域目前还有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

3.2.5 民族地区多语种信息服务的管理规范

针对民族地区网站和各类信息服务系统的多语言信息服务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业务标准,促进多语言信息服务的规范化,保障多语言信息服务的质量。

4 研究结论

民族信息学(Ethno-informatics)是探索信息化条件下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活动和信息现象基本规律的科学领域,研究范式的在学科建设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人、信息、技术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所面临核心矛盾的不同,民族信息学可以划分为“信息交流范式”、“信息处理范式”、“信息管理范式”、“信息理解范式”和“信息融合范式”。目前,我国的民族信息学研究整体上处于由“信息处理范式”向“信息管理范式”的转型阶段,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学科的基础性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管理、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基础设施平台、少数民族语言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共享、民族地区多语种信息服务的管理规范等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闫慧.社群信息学: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J].图书情报工作,2010,(4):53-55,99.

[2]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3]李国秋,吕斌.经济信息学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体系[J].情报科学,2005,(1):22-25.

[4]孙凤美.基于ISO10646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排版技术研究[J].科技与出版杂志,2007,(3).

[5]赵生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信息编码标准研究[J].云南档案,2011,(9):25-27.

[6]华林.论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技术保护[J].档案学研究,2006,132(2):36-39.

[7]赵生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数字信息分布式共享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3).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摄影测量 遥感 发展

中图分类号:TV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286-01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隶属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范畴,它是利用非接触成像和其他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及环境、其他目标或过程获取可靠的信息,并进行记录、量测、分析和表达的科学与技术。本专业的特色在于:基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具有扎实的辐射光谱、成像几何与影像信息的理论基础,具备航空和卫星影像数据处理、分析和解译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诸多领域(包括土木工程勘察、国土资源调查、自然灾害与环境监测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对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需求日益增长的要求。

一、摄影测量发展的三个阶段

摄影测量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

1.模拟摄影测量

所谓模拟摄影测量,即是利用儿何反转的特性,设法把航摄时获得的无数对同名点的两张相邻像片,保持航摄瞬间的相对状态来进行投影,此时各同名点的摄影光线必然仍对对相交于地面某相应的地物点上。利用这一原理,德国、苏联、瑞士等国先后制成了多倍投影测图仪、立体量测仪、精密立体测图仪A8,A10,B8,D2,CIIP等等,由于这此仪器均采用光学投影器、机械投影器或光学一机械投影器来模拟摄影过程,所以我们称之为模拟摄影测量仪器。 这一发展时期也就称为模拟摄影测量时代。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类型的仪器已发展到了顶峰。

2.解析摄影测量

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开辟了解析摄影测量的新纪元。1957 年美国人海拉瓦提出了摄影测录的新概念,就是用“数字投影 ”来代替光学的、机械的或光学一一机械的模拟投影。所谓数字投影就是利用计算机实时地进行共线方程的计算 , 从而交会被摄物体的空间位置。解析测图与模拟测图的主要 区别在于前者使用数字投影方式,前者使用模拟投影方式ij为计算机控制的坐标测量系统,后者使用纯光学的、机械的或光学一机械的模拟测图装置;前者是计算机辅助的人工操作,后者是完全的手工操作。

3.数字摄影测量

1996年的维也纳ISPRS大会上,展出了众多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它表明数字摄影测量已经步入实用阶段。所谓数字摄影测量就是以数字影像为基础,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及其性质的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模拟、解析摄影测量的区别在于:它处理的原始信息不仅可以是像片,也可以是数字化影像。同时,影像匹配技术代替了双眼观测,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自动测图,它所使用的仪器最终将只是运用计算机及相应的设备。在短短不到 40 年的时间里,航天遥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日的成就。从遥感平台到遥感器、从遥感数据源到遥感数据处理、从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到遥感应用,无不发生了翻人覆地的变化。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相互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摄影测量步入全数字阶段,遥感进入1m高分辨率和立体观测后,情况发生了根木的变化,摄影测量与遥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实际上,“摄影测量(包括像片判读)”与“遥感”这两个不同的名称指的是一个相同的学科而存在于两个不同的时期,遥感就是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和扩充。同时,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不可分。于是,一门综合的新兴科学技术地球空间信息学应运而生。地球空间信息学是指以 GPS,GIS,RS 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与地球及空间分布有关的一门综合、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这无疑为摄影测量和遥感学科进行了很好的定位,即地球空间信息学是数字地球的数学基础,是数字地球的空间信息框架。

三、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趋势

摄影测量从传统的模拟阶段到解析摄影测量到今天的全数字摄影侧量,它是以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出发,通过计算机对这种数字影像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以获取所需要的图形和数字信息;它已经从单一的测绘学科发展为一门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数字摄影测量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影像信息学是集摄影测量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航天科学与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认知科学等相结合的一个边缘学科。另外,在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美学和艺术等学科对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空间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以及虚拟现实等 方面都对摄影测量的发展起到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围绕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而对近景摄影测量或者说地面摄影测量的研究和利用相对较少。同时,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价格越来越低廉而性能越来越好的数码相机在摄影测量中的广泛应用,将是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近景摄影测量在工业摄影测量、生物医学摄影测量、双介质摄影测量高速摄影测量、建筑变形与沉降摄影测量、文物和考古摄影测量以及在军事目标定位、打击、评估等方面得到发展与进步。

四、结语

全数字摄影测量及其与 GPS、GIS集成的道路是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多“S”(包

括数字定位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以及专家系统SE)的集成将是全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方向;高分辨 率(包括高空间分辨率、高时 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传感器、专业型的小卫星群、遥感定量化和商业化是未来遥感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机载GPS或机载INS、激光扫描仪和数码(CCD)成像技术的发展将实现实时空一地测图。全数字摄影测量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是一门相对年轻的新兴学科,由于它利 用计算机代替“人眼”,使得全数字摄影测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将在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它对国家基本地形图的更新与其现势性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德仁.周月琴.金为铣.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论.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2] 李德仁.信息高速公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与数宇地球.测绘学报.1999(1)1-5.

[3] 李德仁.论 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遥感学,1997(1):4-6.

[4] 张祖勋,张剑清.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思考与对策.

[5] 杨春生.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信息

郝君仪,男,汉族,山西省晋中市人,郑州大学地理信息系统2012级本科生。

陈国庆,男,汉族,河南省新乡市人,郑州大学地理信息系统2012级本科生。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医院图书馆;建设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以及现代传输和存储技术的不断改进和革新,丰富的网络资源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信息传播必需的工具。医院图书馆建设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使信息储存、加工、交互与传播于一体,实现现代化的信息服务,从而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由此可见,建设医院数字图书馆是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是加快国家信息化步伐的需要,也是我国图书事业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概念

1.1数字图书馆的含义及特征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具体含义,目前国内外对其没有一个公认或精确的定义,定义的研究者们分为两派:一种从技术角度、信息空间认识数字图书馆概念;另一种将重心至于“图书馆”之上,从狭义或者广义的角度去理解“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界人士普遍认可的概念是:数字图书馆是保存以数字形式存储的电子文献并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传递数字化信息,同时对网上信息进行虚拟链接并提供服务的实体性或虚拟性的信息机构或信息机构群。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分布式、便于使用、没有时空限制、为全球用户提供h程信息服务,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

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内容多元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技术普及化、信息揭示多维化、知识组织网络化、资源存储分布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机构虚拟、信息服务分散化、用户服务个体化[1]。

1.2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数字图书馆是国家信息基础的组成部分,是搜集、整理、存储和传递各种数字化知识信息的重要社会设施。具体来说,数字图书馆主要具备以下功能:各种传统载体文献数字化;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数字化资料的传送预;组织有效的访问和信息管理[1]。

2 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是时展的需要,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因特网已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图书工作不可能游离于社会发展之外。1998年, 李岚清副总理在视察中国国家图书馆时指出:“未来图书馆是什么模式?应当是数字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将文献资源数字化,通过网络与全国联接,乃至与世界联接,这是个方向。数字图书馆是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但有围墙的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源中心。”李副总理给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于传统图书馆的各种局限性和落后性,在信息高度发展的今天,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对信息知识的需求,而数字技术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发展机遇。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图书馆向计算机化、数字化及网络化发展,可以随时随地提供网上检索、查新、浏览、咨询、馆际互借等个性化服务,能够满足各类读者的信息需求。数字化图书馆以其对信息的加工整理和有序组织,优化馆藏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图书信息的需求,为利用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信息资源。医院图书馆作为辅的服务机构,规模普遍不大,受重视程度也不高,加之本身自我发展滞后,服务手段落后,服务质量偏差,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和制约了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建成将改变这一切,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的方式以及知识性、多样性,都将有一个质的飞跃,极大地提高医院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3 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高新技术落后 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需要投入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他是依靠现代高新技术支持的系统工程,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2]、检索技术等。医院数字图书馆总体信息技术落后,网络基础薄弱,数据的采集、挖掘、加工、传递、自然语言处理、多媒体信息技术、安全加密处理等相关核心技术直接关系到医院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除此之外,数字技术历史较短,但资源发展迅速,信息资源保存硬件设备的存储以及信息资源保存技术的维护存在一定困难,在保存信息资源的选择上也存在困难,哪些信息资源需要保存,保存多久。

3.2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不足 传统的医院图书馆服务主要包括文献的借阅、参考咨询、课题服务等形式,主要利用馆藏印刷型文件来完成的,而医院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是在网络环境下由用户自行检索查询获取所需的数字信息资源,提高了获取信息的速度、有效率、质量。相比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在馆藏文献的类型中,印刷型文献比例逐渐减少,数字文献、电子出版物与日俱增。因此,拥有丰富的虚拟馆藏对于医院数字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文献信息量的大规模增长,这使得任何一个图书馆不能独自收集全部的电子出版物与文献信息,而且文献随着学科领域的不断扩大,各种门类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产生各种综合学科和分支学科,对文献的利用产生影响。医院数字图书馆服务于临床、教学和科研,仅仅依靠本馆的有限虚拟馆藏不能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因此要在文献资源上加强采集,实行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

3.3知识产权维护 在医院数字图书馆版权问题中,是将其他相关文献转化成数字信息的形式供用户查阅和检索的过程中产生的版权问题。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文献信息的“复制”行为变得界限模糊。如何保护信息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同时兼顾信息用户与图书馆的利益均衡,已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1]。目前在网络环境下,还存在版权保护意识不强,版权保护能力较弱,版权保护技术不成熟,版权保护法律措施不够完善等问题。

4 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4.1优化馆藏文献信息,完善数字资源建设 医院数字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主要以馆藏信息数字化为主,目前电子出版物数量比例较少,数据库数量较多但是权威性和类型有待提高,庞大的印刷型文献资源数字化的任务艰巨,网络信息杂乱不能及时有效的进行收集加工处理,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的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化信息贫瘠,大多数馆藏文献以书目和光盘数据,电子出版物为主。故此,要不断优化馆藏文献信息,完善医院数字资源建设,依据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构建出有序的信息资源系统,建立统一的资源信息库发挥其高效检索信息资源的特性,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3]。

①要有条理有重点的数字化本院的馆藏资源丰富本院数字化信息;②根据各个医院不同的科研专业,临床特色,教学特点建设本院自有特色的数据库;③引进国内外成熟权威的数字图书馆软件,加强电子文献采集,合理补充电子文献,优化馆藏资源,满足读者信息需求;④需要我们不断的审视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努力实践,在统一规则下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区域管理,将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融合起来,为本地区经济、医疗、科研、提供资料保障。拥有丰富的网络文献内容是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前提条件,也是医院图书馆真正成为文献信息中心的基础[4]。

4.2协调资源,注重合作 注重医院图书馆与研究机构和专业公司的合作,尤其是在数据库开发、信息收集与分析、专业化分析、搜索引擎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国外医院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合作很成功,其经验值得借鉴。医院数字图书馆可以通过合作,例如馆与馆之间互通有无,资源互补,进行数字资源相互交换,建立图书馆网等,分享传播文献信息,完善各个医院数字信息资源,使自己的服务质量和特色快速提高,以适应医院各层次对数字化信息的高标准的专业化需求。

4.3拓展信息职能,提高图书馆员素质 医院数字图书馆要为本院的读者做好医疗、科研、教学信息服务保障,信息职能主要包括:文献的检索查询,馆际互借,参考咨询,项目查新等。在新的环境下,要不断拓展信息职能,进一步开展信息服务,针对网络信息资源和读者信息查询要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注重在医疗,科研,教学方面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文献信息服务。

医院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应用了许多新技术,这也就要求图书馆员需要具备较高的素质进行管理和建设,提升图书馆员的素质刻不容缓。医院数字图书馆馆员不仅要具备基础的图书馆工作能力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管理学和一定的外语水平,还要具备娴熟的算机技术,数据库和信息资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医学发展新动向等,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和业务水平,适应新时代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要求,娴熟的指导读者检索查询文献信息,提高医院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

5 结语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形态,是图书馆在信息网络时代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数字化图书馆正在深刻的改变图书馆的事业形态,把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融入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是信息时代赋予医院图书馆的建设的使命,是建立区域,国家乃至全球性医院数字图书馆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际图书馆出版社,2008.

[2]史文峰,朱靓,许凤琴,等.网络环境下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5):82-84.

[3]孙阅春.医院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5,09:334.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9篇

>> 反感性广告构成因素研究 论领导组织成本及其构成因素 品牌价值构成因素的实证研究 品牌竞争力构成因素研究综述 房价构成因素分析 新蒙商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其成因 不同栽培措施对济麦22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穗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打顶时间与方法对甜荞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播期对弱春性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秧龄对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鹰嘴豆品种(系)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脲甲醛缓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栽培模式对江淮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大麦重组自交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播期对棉花品种产量、品质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无机房电梯构成因素分析 中国房价构成因素分析 加工番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竞技体育中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因素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 3 ] 陈沛.搜商:人类的第三种能力[J].人力资本,2007(6):91.

[ 4 ] 黄瑞颜,伍昭嫦.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搜商培养的再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5):6-8.

[ 5 ] 龚花萍,胡春健.基于行为模式的大学生搜商塑造与培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36(2):87-90.

[ 6 ] 王媛媛,张晓光,王华.高校信息检索课教学与大学生搜商培养研究[J].学园,2014(13):73,97.

[ 7 ] 于新国.网络数字信息资源的8种强行下载获取方式[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3(3):8-11.

[ 8 ] 徐正林.研究生师生关系网络舆情之管窥:基于搜索引擎搜索结果的分析[J].学园,2012(6):78-82,69.

[ 9 ] 罗书练,郑萍,张梅英,等.熟悉搜索引擎快速检索医学网络信息[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8(9):30-32.

数字信息学范文第10篇

发展土木工程信息化的着眼点以及关键点在于管理者,管理者必须打破传统的思想,从思想上进行改变,构建信息化的框架,推动行业的变革。

1.1土木工程信息网络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信息的远程提供者、信息的传播媒介,这是土木工程信息化的重点。然后是信息的接收端,有台式和手持式两种形式,手持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的作用是用它随时随地地与土木工程信息网进行互换信息,获得技术上的支持。其次是网络传输,既要保证土木工程的信息与电讯移动通讯网络相互兼容,又要土木工程信息网与各种接收端进行互换信息。最后是土木集成和交互系统,这一系统是有一系列比较大型的程序构成,只有遵循土木工程信息网络传输标准才可以进行信息的整合,土木工程信息制造商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精准、便捷的给工程提供不同信息,保证信息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传输。

1.2学科建设、信息产业化发展土木信息学科是将传统土木工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边缘交叉学科,任务是在土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进行学科建设,从技术、政治、经济、法制等角度对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并培养大量专业人才[2]。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引起土木工程行业整个结构的调整与资源整合。

1.3整合资源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必须遵循国家提出的原则———“国家主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想保证土木工程信息化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调动各方力量,整合政府、土木工程相关部门,调动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其配合力。积极地与国外进行技术合作,相互学习,形成健全的机制。

1.4商务贸易信息系统逐步融入互联网的土木工程,在提供信息服务上发挥巨大作用,又可比较设计方案、施工方案、技术合作方案等,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电子邮件的使用,可以改变建筑项目、承建商以及供应商之间信息沟通有误情况,增加工作透明度,进行网络投标可以从另一角度规范市场行为,减少成本。

2土木工程信息化发展前景

2.1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传感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运用,将抽象而又复杂的数据空间转化成用户比较熟知的事物。虚拟现实技术,可建立建筑物周围场景、机械设备等虚拟的三维立体模型,而且可以使其中的模型具有动态性能,对模型进行模拟配置,这样在虚拟环境中就可以对施工方案进行改动,这种改动完全可以用到现实中。随着土木工程耐久性的问题的日益突出[3],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2.23S系统3S系统由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构成,它可以选择地进行观测、分析应用,这在土木工程中某些方面已发挥巨大作用,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近几年谈及的“数字城市”,是以“3S”技术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各种功能机制进行采集。“数字城市”是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的通信技术背景下的系统,这一技术的运用将会提升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

2.3智能化智能化是信息化背景下土木工程发展的大方向,信息化的发展推动了智能建筑的发展,智能建筑融合了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环境监控,对机械设备的自动监控、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和建筑进行优化,适合信息型社会的需要。

2.4数字信息集成系统工程中的数字信息集成系统由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施工系统、运输系统三大系统构成,它们分别连接设计、制造工厂和现场。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施工网络进度计划以及项目管理整合到数字信息系统中,引入建筑设计信息、产品制造数字化集成、三级辅助等方法引入,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土木施工现场的工作容量以及强度,在现场施工的组织与管理方面,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使用专家系统、知识工程与人工神经网络等现代科学技术,利用集成、协调以及智能手段实现计算机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检测目前在结构定位检测方面已经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场材料的性能测试、破坏性以及开发性测试,可以成为计算机集成系统的关键部分,可以有效地保证现场建造施工质量。

2.5电子数据和项目管理方向工程的施工在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中是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施工的复杂性,工程的投标报价、预算、合同的管理以及最后的验收都需要大量的数据与信息[4],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都将会成为计算机辅助施工技术的一个方面。国际上已经开发出用于工地联系、人机通讯设备的双向无线电通讯设备。土木工程信息化的发展,使国际承包商跨越国界进行施工承包。

3结语

土木工程信息化发展,符合土木建设发展需求,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借鉴全球信息产业先进的经验,学习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成果,从产业、企业和工程实际出发,研究开发一般解决方案和个别解决方案。本文分析了信息化背景下,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未来土木工程信息化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上一篇:安全环保文化范文 下一篇:民宿标志设计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