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计划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06 11:01:27

数字计划设计

数字计划设计范文第1篇

(一)保质保量完成天然气转换工程。继续配合供气企业加快铺设进度,实施天然气管道到小区工程,争取在*年底基本完成主管网铺设工作,使茗园二区、中大新苑、锦绣福兴、银桂小区、工农小区、三角地小区等小区完成天然气转换,使老城区居民尽快用上安全、洁净能源。

(二)全面完成数字化城管建设任务,加强对各职能部门的效能评估。数字城管建设方案提交区长会议讨论后进入项目立项流程,预计6月底完成项目立项,7月初开始招标、场地装修。8月中旬硬件设备到位并安装软件、调试,争取10月底前全面开通试运行。数字城管开通后,我局将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促进各部门的工作主动性,大力提高案件处理率,提高城市管理工作效率。

(三)继续以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区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城区市容市貌整治。加大以跨门占道经营、无证设摊为重点对象的整治工作力度,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维持环卫保洁作业高标准,不断改善城区环境面貌。

(四)推进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继续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清洁美化家园”行动为契机,结合生态区创建工作要求,积极开展调研,争取在骆驼、庄市分别再建一个粪便处理中心,以满足粪便无害化处理的迫切需要;大力开展后海塘区域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加强市政设施日常养护,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提升后海塘区域的管理档次。

(五)大力实施市政设施综合整治。实施童李衙弄、城河东路等道路、人行道、车行道改造,进一步加大道路日常巡查和维护力度,完善一路一档制度;实施龙赛医院门口、*路等6座老公厕和部分沿街垃圾房生态绿化、美化改造,提升公厕和垃圾房档次和形象;继续实施城区内河清淤、水质净化和水面绿化工程,改善城区内河水环境。

(六)加强公用事业行业监管,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继续加强燃气、供水、公交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做好奥运期间反恐、防恐工作,确保系统内部无重大事故发生。继续开展节水型社区和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培育一批节水意识浓厚、节水器具普及率高的节水型社区、家庭、企业,试点计划用水管理,对辖区内月用水量在10000吨以上企业、单位进行试点管理。

(七)继续推进城管宣传教育工作。围绕城管中心工作,及时宣传我局的工作动态,争取较好完成各类信息宣传工作任务。对我局的重点工作,全年计划再出3期宣传窗。积极探索城管“五进门”模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城管法规政策,让城管工作真正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数字计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2)05-0073-04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开始在模具制造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已经成功应用到模具设计、分析、仿真、模拟以及制造的全过程,数字化已经成为模具制造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众多模具企业需要大量的数字化设计制造高技能人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模具行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之一,对模具高级工程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模具卓越高级工程师,既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

目前,国内各院校成型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要求不能达到“零对接”。这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与企业需要的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要求脱节;课程内容陈旧,实践环节薄弱。其结果导致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能力不强。

为了适应设计制造领域快速发展的形势和满足社会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人才的需求,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南京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正在探索和研究新的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对现有零散、重复交叉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课程进行整合、补充和优化,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构建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体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工程的应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总体培养目标

在对众多模具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其他高等院校本专业的培养计划,结合南京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制订了新的成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新确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金属塑性成形和高分子塑料成型以及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工艺技术,具有应用三维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的模具设计、成型过程模拟分析、数控自动编程等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材料性能及产品质量检测分析的能力,擅长模具设计制造与材料成型生产的技术管理,能够在模具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及生产经营管理的卓越模具工程师。

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会使用造型软件工具,还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软件开发原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的切入点等必要的理论基础,即在教学内容灌输上不但要做到“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三维数字化设计能力,完成产品的三维模具设计、成型过程CAE分析、模具型腔模拟加工等,使学生对材料成型CAD/CAPP/CAE/CAM一体化有一个系统的训练,并结合在企业的一年生产实践,进一步强化和巩固课堂理论知识。

2 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制造教学体系构建

在卓越计划总体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现有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建立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教学培养体系(如图1)。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决不是简单地增加几门软件使用操作课程,也不是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再增加一系列独立的、自成体系的数字化设计技术类课程,而是必须明确在卓越计划背景下以三维数字化设计制造能力为培养目标,以CAD/CAPP/CAE/CAM一体化为理论教学主体,并与专业课程有一定的联系,创新实践环节上以模具数字化设计实训、课外创新活动为基础,同时辅以Pro/E、UG等三维应用软件资格培训、模具卓越工程师培训等。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手段与方法,使得学生既拥有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力,又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文理渗透,拓宽基础。夯实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注重分析研究模具专业技术的新发展,并以数字化技术为主线指导教学内容,将有关的现代科学技术融于课程教学中,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给予学生基本的创新理论与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发掘学生的创新潜力。

3 卓越计划背景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体系配置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涉及成型专业领域的模具CAD设计方法、成型工艺计算机辅助自动决策(CAPP)、成型过程模拟、最新成型加工方法等。随着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课程体系应当精选和改造传统课程,充实、反映当前科技成果的最新内容(如图2所示)。

模具工程基础课程主要为后续课程打下一个基础,如《CAPP概论》、《CAD/CAM技术》课程中会涉及到实用CAPP系统、模具CAD系统的开发,就需要学生掌握VB语言等计算机语言基础。

数字化设计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现代模具设计理论与方法,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产品(实物模型)的三维CAD造型、三维模具型腔的设计、工艺分析、成型过程模拟等,使数字化设计技术贯穿设计全过程。

模具设计与制造相辅相承,先进的设计必须有先进的制造技术来实现,数字化制造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核心。为此,在课程设置中,突出数字化制造技术,设置数字化制造系列课程,培养学生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与方法解决产品的制造问题。

专业素质拓展系列课程通过模具工程师理论基础、模具设计选材与失效分析、压铸工艺与模具设计等专业素质拓展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材料成型领域模具设计专业知识。

4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实践教学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培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创新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基于校企联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以及课外科技活动等。

4.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实验以工程为背景,密切联系工程和围绕工程进行;针对传统的实验内容都被孤立地分散在各门专业课中、互不发生联系的状况,对实验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实现专业课程实验课的综合化。以逆向工程课程为例,本课程实验要求选取的实验对象与后续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实训选取的实验对象一致,以便实现CAD/CAPP/CAE/CAM一体化。

4.2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

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是以典型模具零件为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教学,主要流程为:用三维扫描仪(RE)对零件进行扫描获取零件的三维坐标信息,在此基础上完成对零件的三维CAD造型,并由零件的三维模型得到成型模具的三维型腔;根据模具结构对成型过程进行CAE模拟,模拟结果分析无问题后在计算机上使用软件进行模具型腔的模拟加工,生成相应的加工数控代码。利用数控机床所提供的通用标准接口将现代技术制造中心的多台数控机床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起来,组建成一个局域网;将该局域网与CAD/CAE/CAM试验中心的局域网连接起来,使设计信息、工艺信息、加工信息及后置处理数据能及时地传递到制造单元,学生在CAD/CAE/CAM试验中心进行数控编程和仿真的数据也可直接传送到机床上,这样就构成了网络化制造环境,减少了中间环节,增加了可靠性,并提高了工作效率,如表1所示。

4.3基于校企联合的综合型实践教学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工程教育不足和校企脱节的严重现象,“卓越计划”建立了高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三年)和企业学习(一年)两个阶段。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安排学生到企业完成的教学环节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进行。企业学习阶段重点强调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形成,以及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

4.4课外科技活动

在模具卓越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理论学习是基础,思维是关键,实践是根本,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培训等环节中,不仅要注重创新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还应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通过开展学术讲座、课外科技活动等创新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可选择的校内科技活动项目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具创新设计大赛、AutoCAD创意设计大赛、数控技能大赛等。可选择的校外竞赛项目包括: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创意创业大赛、3D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

5 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

5.1校企联手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积极组织“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或参加项目研制开发,进而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以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师为主;企业授课教师必须是在模具相关的企业工作三年以上,并具有一定的模具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必须要求是具有较深的工程实践背景的企业高级工程师或中高层领导,且能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应的工程实践环节。

5.2建立适应卓越人才培养需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建立稳定的、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能力的重要保证。南京工程学院购进了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等一批先进设备,还引进了符合专业发展方向和相应行业背景的企业,在学校营造必要的工程教学环境,将工程专业要素融入到平常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当中。

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先后与企业共建了“江苏省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汽模具装备有限公司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江苏小节距工业链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铸锻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同时,学院还与昆山模具工业城、无锡模具厂、永儒塑胶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营造了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

6 结束语

数字计划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客家文化;数字科技;创新设计

1前言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台湾“客家委员会”(HakkaAffairsCouncil)于2001年成立。由于客家族群在台湾多元化社会结构中相较闽南与外省族群系处于弱势的地位,面对族群文化逐渐消失与社会多元文化之挑战,当局及非营利组织对客家文化保存和客语的传承,投入相当多的资源与努力,2010年通过的客家基本规定,让客家文化推动有法源基础,通过制度化设计展现客家政策成效。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全球热门的产业,如何建构具有丰富文化和创意内涵的社会环境,并运用科技与创新研发、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以及积极开发岛内外市场,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宗旨。然而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较为特殊,俞龙通(2009)指出,客家文化产业在过去一直未受到重视,在相关的产业计划中不见客家文化产业的影子,因为客家事务的主管机关属于客委会,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事宜归属客委会。虽然客委会成立于2001年,但客委会发展的计划目标有阶段性的区分,计划的涵盖面虽然广泛,也兼顾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于客委会政策是扶持与繁荣客家经济,通过客家特色产业辅导计划等政策方案,鼓励企业从事客家产业、改善现有客家产业体质,并结合客家文化内涵,运用创意加值、技术加值及服务加值等方式,协助业者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客庄产业发展。为此,本研究通过客委会与新北市客家事务局的案例分析,了解数字科技与产品创新设计等如何应用于客家文创产业的经营策略。

2文献探讨

2.1数字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

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台湾发展重点计划,表明台湾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殷切,已经是全岛的共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是需要花钱投资的产业,而产品也可以通过文化的加值成为产业。对产业而言,文化加值创造了产品价值的核心;对文化而言,产业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今天,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如何结合文化发挥设计创意,以“设计在地化”营造产品特色,这一波“市场全球化”的挑战将是未来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提升设计产业竞争力的首要课题。至于数字典藏的文化创意加值,把典藏文物的原始“资料”加以分析整理,让它成为有意义的文物“信息”,这是推理的能力;把信息再加以整理归纳,形成有用的文化“知识”,这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把相关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就形成人类的“智慧”结晶,这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整个过程是创意学习的教育目的。就文化创意加值而言,第一个阶段是如何把原始的“文物数据”,赋予意义,经由“信息加值”,成为有用的“设计信息”;再经由分析归纳,通过“知识加值”,变成可用的“创意知识”;最后,则经由灵活运用的“创意加值”,形成有价的“智慧财产”。如果再结合现代信息科技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技术,可以通过数字典藏形成数据库,甚至扩充为“设计知识库系统”;再经由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作为“设计学习转换”的媒介。最后,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直接完成创意产品的设计。

此外,就实际的执行面而言,根据图1的下方虚线所示,也就是连结数字典藏、创意加值、研发设计与商品化的一贯过程,再配合经营模式的典藏加值构想、市场分析、经济效益、商业模式与营运的可行性等,形成既分工又在共同的架构下,整合技艺、创意与生意达成经济美学的成果,三个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关系。架构为基础,配合当局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典藏创意加值,将文化创意转换为文化创意商品设计的模式。也就是以设计产业链管理的概念,整合文化创意、加值设计、生产制造,乃至营销通路的设计产业,达到以“文化加值”的故事化,以“设计加值”的艺术化,与以“创意加值”的商品化,将“数字典藏”的文化转换为文化创意商品的目的。

2.2数字科技在客家文创产业的应用

数字文创的定义,源于信息与传播所结合的新领域,其名称曾经多次演变,早期称为“信息与传播(C&C)”或“多媒体(Multimedia)”。Media一词本身就具有多元的意涵,再加上“多”似有多此一举之感,乃回归“数字媒体”一词,但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平面+视听+互动的媒体)。由于“数字媒体”的制作过程包括完全不同的工具制作与内容制作两部分,为强调其内容而非工具部分,故语汇又变迁为“数字内容”。而近年为再次突显数字内容在产业、经济上的价值与地位,又发展为“数字文创”一词。所以,数字文创是一种“数字科技+新媒体+新创作+新服务+更多新可能”,形成一种跨领域的新观念、新作品、新产业、新生活方式。谭文杏(2013)指出,传统的框架让客家文化与生活中的人们产生距离感,许多与客家研究相关的丛书或文献都不离客家历史根源、文化特色或族群特性的描述;客家文化脱离不了客家美食与山歌、采茶戏,或青一色的农村生活与祭祀活动等;此种现象可能是一种窄化、刻板印象,甚至容易造成非客家人对客家人的扭曲与误解。现代的客家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点,兼顾“传统”与“创造”,从贴近人民生活的题材下手,以幽默轻松内容取胜,还原当下文化氛围,让语言自然呈现,才能让客家突破多元文化的冲击,成功吸引各族群目光。

而随着4G时代的来临,多媒体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充斥在每个时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现影像社会的视觉文化。客委会结合客家符号与象征,借由影像与声音(文字)传递客家新意象给客家与非客家族群,逐渐改变多数人对于客家的认知与想象,进而亲近客家。而依据客委会于2015年5月公布的“2014年度施政绩效报告”,客委会文创产业推动成果具体事迹体现在:补助地方及民间社团办理“推动特色文化加值产业发展计划”,补助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创意改造客家传统市场及建设客家产业交流平台等工程、完成“客庄区域产经整合计划-台3线”,并继续推动“客庄区域产经整合计划-六堆”,完成“2012至2014年客家产业创新育成计划”“台3线”及“六堆”2区、创新办理“客家特色产业辅导计划”、办理“2013—2015台湾客家特色商品网络商城暨营销推广计划”、办理“‘客家美食HAKKAFOOD’认证餐厅第2期辅导计划”、办理“2014—2015年度参加会展暨观光旅游展计划”、参加“2014台湾伴手礼名品展”及“2014台北国际观光博览会暨伴手礼展”等成果。

3数字科技的应用

3.1客家委员会应用数字科技

客家委员会自2008年来致力于推动许多施政工作,针对客家人自我文化认同及尊严的提升、客家刻板印象的改观、客家语言传承及推广环境的整备、客家文化艺术的传统保存及创新推进等。客委会在其官方网页成立休闲产业馆,提供客家文创商品售卖渠道并且增进能见度;此外,也设立了空间聚落馆,致力于提供客家文化园区及生活环境营造。为促进客家文化发展,客家委员会在2015年首度举办了“客庄青年新创事业竞赛暨媒合辅导计划”,向69个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从事客家相关产业的20~45岁客庄青年,提供辅导与营销协助。在当局的大力推动及地方团体的支持下,客家文创商品近年来能见度提高,商品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客委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于苗栗客家文化园区举办“客·响——客家典藏,文化发响”数字典藏成果会,正式公开近年来通过各种调查累积的客家数字典藏资源;更借由最新数字科技规划各种展示区,盼民众能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数字典藏计划的丰硕成果。

而客家文化发展中心近年来进行多项数字典藏计划,至今已完成约95000笔的数字化图文件及后设数据,包含在台湾摄影史上具有影响地位的邓南光等31位客籍摄影家完整影像作品、六堆及桃竹苗地区重要客家家族收藏之珍贵古文书、全岛11所客家文物馆舍馆藏民俗文物、与客家相关的故宫文献、总督府档案及时代古籍,以及35座列入古迹历史建筑的客家传统建筑3D影像等,都将能通过“典藏管理系统”、“客家文物联营网”及“客家传统建筑数字影像网”查询并浏览相关数据。总之,“客委会”积极推动各项数字典藏计划,如“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科技计划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计划——数字台湾客家庄”,系以“客委会”为中心,汇聚产、官、学及民间组织力量,整合“客委会”与各界在过去、现在及近期内针对台湾客家文物、客庄文化资产、图书文献、影音数据方面所进行的数字化典藏与数字内容开发计划,通过数字化科技,永久典藏及保存客家具有稀缺性、重要性、代表性及濒危性的文化资产,有助于呈现台湾“多样性”的总目标。以此同步发展数字学习、文化产业、旅游观光、影音媒体等产业,并深具经济价值数字内容加值应用产业的重要基础,彰显台湾客家文化独特性并扩大其影响力,成为数字时代台湾与海外客家族群所依归和凝聚的“数位心灵原乡”。

3.2新北市客家事务局应用数字科技

新北市客家事务局成立了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以都会客家为经营主轴,以文化创新为中心价值,园区内展览及活动皆以创新为目标推动客家文化。至2015年,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办理了多项木雕、纸雕及客家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其文物数字典藏体验,民众能通过网页在线互动,认识客家历史文物,从厨具、生活用品、纺织品到乐器等,每个子项目中皆有图片及文字说明。新北市客家事务局积极推动各项客家事务,如办理客家特色活动、推广客家产业、建设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制作新北市29区客家文化巡礼数字影音纪录片等,在推广客家文化与推广客家产业上不遗余力,设立新北市客家网络电台,举办新北市客家桐花祭、客语魔法学院等活动。面对新北市客家族群逐渐福佬化、隐形化的问题,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有助于民众了解新北市拓垦开发史、迁移族群的人口组成、认识客家艺术文物典藏品、方便游客查询客家美食、文创商品与客家景点,分布在新北市各区的客家社团也可通过此平台寻求相关资源与交流学习。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系统保存、推广客家文化相关出版品、影音、民俗、文创纪录等数据,并以平易近人的陈述方式呈现各馆内容,内容包括客家渊源馆、民俗信仰馆、语文馆、达人馆、文创产业馆、观光美食馆、社团馆、数字馆等丰富资源。

文创产业馆的“客家特色产业”包括服饰、工艺、美食与生活用品等,按产业性质可区分为“时尚风华”、“巧夺天工”、“食饮天下”、“精致生活”等。搜罗客家相关文创商品或产业信息,记录了各商家的历史脉络与产业特性,亦清楚推荐其从创意产出的商品,延续了客家的文化与精神。总之,新北市客事局借助信息科技建设“客家数字馆”平台,将客家文化园区内所收集的资源,通过网络及云端科技的概念,将软硬件数据整合成数字典藏的数据库,使客家文化推广不受时空的限制。客家数字馆收藏的客家相关出版品包含音乐戏剧、历史文物、图书、展览专刊等。出版品部分包含《新北好客都》(季刊),客家人文及客家历史,展览专刊等皆以电子书方式提供民众在线阅读,在音乐戏剧部分包括客家八音、民谣、童谣、说唱艺术及相关音乐创作,互动方式则以提供影音档供大众欣赏。其余相关典藏品及文物则以照片方式,呈现在客家数字馆平台。

4结论

客家委员会与地方客事局等客家机关为提升客家产业经济及客家特色商品之市场竞争力,结合民间各种客家特色商品厂商,积极发展有效的产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观念。此外,应用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将可鼓励与促进客家特色商品的创新概念与创新研究,不仅能创造客家产业多元商机,深化创业育成服务,厚植客庄产业培育成果,以塑造客家文创产业发展,提升客家特色商品能见度,开创客家文化产业新价值。虽然目前客家文创产业应用数字科技,仍然只是林荣泰、林柏贤(2009)提出的“融合文化、美学经济促成美学设计新兴产业整合架构之关系”的客家数字典藏、创意加值、研发设计与商品化过程。未来如何通过客家数字典藏创意加值,以设计产业链管理的概念,整合客家文化创意、加值设计、生产制造,乃至营销通路的设计产业,将客家数字典藏的文化转换为客家文创产业,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1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R].台北,2013.

[2]王健全.200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及年报汇编[R].台北,2005.

[3]余龙通.文化创意产业与客家族群发展:以客家桐花祭为例[A]//江明修,丘昌泰.客家族群与文化再现[M].台北市:智胜文化,2009:49-73.

[4]林荣泰.文化创意,设计加值[J].艺术欣赏,2005,1(7):26-32.

[5]林荣泰,王铭显.台湾设计产业发展现况与愿景之探讨[J].艺术学报,2008,4(1):49-69.

[6]林荣泰,林柏贤.融合文化与美学促成文化创意设计新兴产业之探讨[J].艺术学报:表演类(革新版),2009(85):81-105.

[7]林荣泰,范成浩,洪天回.区域文化特色应用于产品设计初探——台湾庙宇文化应用于手机设计之个案[J].艺术学报,2005(76):157-175.

[8]客家委员会.客家委员会03年度绩效报告[EB/OL].

[9]陈定铭,陈桦洁,游靖宇.“政府”与客家社团协力指标之析探[J].行政暨政策学报,2012(54):41-82.

[10]陈定铭,邓佳青,黄伃君.从族群经济观点析探客家文创产业之创新特色与经营策略.2015台湾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系所联合会,台湾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台北市,2015.

[11]覃文杏.客家新意象的想象与形塑:以“客委会”形象广告为例[D].新竹:台湾交通大学,2013.

[12]魏伊婕.新北市客家文创产业经营策略之研究[D].桃园:台湾中央大学,2015

数字计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数字媒体 培养目标 专业建设

一、引言

数字媒体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有“朝阳产业”之称,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在目前的计算机数字媒体专业方面,在网络动画与游戏、网络应用、应用软件、网络视频与语音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领域对数字媒体技术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巨大。随着互联网末端接入宽带技术的不断突破,集文字、图片以及音频、视频信息为一体的立体内容产品将成为网上的主流信息产品。面对网络等数字媒体迅猛发展,传统的计算机从业人员不相适应的新形势,在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增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属必要,其市场需求前景十分广阔。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在动漫业、游戏业、视频监控业、影视娱乐业、网络业、出版业等几个领域。浙江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经济发达省份,具有许多文化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迫切需要既通晓数字媒体技术,又擅长艺术设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浙江要打造文化大省,杭州要打造动漫之都,要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急需培养大量数字媒体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尽快培养出既通晓数字媒体技术,又擅长艺术设计的高级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是建设文化大省的迫切需要。

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申报与开办是根据浙江省产业结构发展与我校学科建设规划的需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为了满足浙江省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的不断增长的需求。隶属体制改变后,我校成为浙江省和教育部共建、以浙江省为主的院校,因此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是我们今后的发展方向。

数字媒体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两方面,是理工与艺术相交融的学科。我校是以理工科为背景,兼及艺术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大学。信电学院目前已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又可以结合艺术设计学院和文化传播学院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近两年来,又有针对性地引进了一批既通晓数字媒体技术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可以胜任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目前已具备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师资条件。可以说,申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我校的优势所在,也是我校对建设经济文化大省义不容辞的职责。

社会的需求和学校的发展都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我校开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条件已完全具备。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和创建专业的准备工作,2006年提出申办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07年3月,经浙江省教育厅批准我校增设数字媒体技术,并于当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四年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目前已经招收2007、2008、2009共三届本科生,共198人。

二、培养目标与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艺术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精通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以及面向网络的、新型数字媒体综合开发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电影厂、广告公司、游戏制作公司和大中型企业等从事数字媒体设计制作、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本专业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数字媒体设计制作能力的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

三、专业建设计划及实施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规划要求和全国高等学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教育指导目录,同时借鉴国内其它高校的专业办学经验,我们制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计划,具体包括《浙江理工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规划》、《浙江理工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计划》、《浙江理工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验室建设计划》、《浙江理工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计划》,这些建设计划涉及到专业建设的目标、措施以及支持等各个方面,对专业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自成立之初就为专业发展制定了详细的建设计划,为了确保该计划的顺利实施,本专业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内容涵盖了专业建设计划的各个方面,即招生计划、实验室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等。

1.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特色,科学合理的制定了教学培养计划,并聘请校外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专家对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也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同时,我们根据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数字媒体体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及改革发展需要,每年对教学培养计划进行修订,科学规划课程体系,注重基础平台的建设,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合理安排各课程的先后顺序,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并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师还积极到国内其它大学学习、参观、交流,积累、借鉴办学经验。

2.我校数字媒体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国内与国外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引进、培养和整合,目前共有教师20名,其中教授3名,占15%,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10名,占50%,讲师7名,占35%。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13位,占65%,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位,占50%,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100%。这是一支年轻而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并且已经在数字媒体技术或相关领域取得了较好成绩,这为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积极开展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目前,正在进行的校级教改课题《基于提高大学生实践、就业能力的《图象处理及网页制作》教学模式研究》、《研发创新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等7项。这些课题的实施将加深我们对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助于今后更合理、科学的设置本专业的课程和实施数字媒体技术的特色。本专业有多个课程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数字图像分析与艺术化处理》、《非线性编辑》等重点课程正在建设,目前,正在申报数字娱乐系列课程建设。

4.从新专业成立开始,学校对新专业建设有专项经费支持,用于专业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图书资料购买以及相应的师资交流、培训,确保专业教学需要。两年多来,已投入新专业实验室设备经费40万元,新专业建设经费8万;2008年,数字媒体专业成功申报并获得浙江省财政厅实验室专项资金110.54万资助,本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建立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利用政府投资重点建设视频音频采集、视频音频编辑处理与特效技术、三维动画与网络游戏等专业实验分室,建设的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能使学生接受从数字媒体原始信息的采集,数字媒体的早期设计制作、中期加工处理到数字媒体的后期合成制作及完善整个工程实践训练,可接受本专业学生学习消化专业知识,进行学科竞赛,从事科研活动和进行毕业设计;也可接收其他专业学生学习新媒体知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可面向下沙高教园区广大学生采用多样形式(租赁、代做和公益性)有步骤、分阶段提供新媒体制作实践舞台和必要的学习科研活动场所和机会。

WebQuest教学模式的实践证明,该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能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

当然,基于WebQuest教学模式有其自身优势之外,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WebQuest对硬件与网络要求较高;(2)网络资源非常丰富,资料良莠不齐,网络资料的正确性无法保障;(3)WebQuest教学对学生的综合认知水平较高,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无法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等。

总之,作为一种新的基于WebQuest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在英语教学中,是对传统教学的挑战与改革,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现代信息化教学与学习的必然趋向,为学生将来从事信息化社会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家傅.运作WebQuest模板的教学设计案例[J].电化教育研究,2004,(6):77-79.

[2]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代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4]张红.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6):64-66.

数字计划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船舶建造;数字化;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U673 文献标识码:A

1.什么是船舶建造数字化

船舶建造数字化是以数据处理、图形图像、虚拟现实、数据库、网络通信、数字控制等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将数字化技术全面应用于船舶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管理、经营和决策的全过程,使船舶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向着自动化、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通过数字化技术与现代管理思想和先进工程方法的融合,形成船舶制造业信息化的完整体系,实现对造船业的信息化改造,使得造船企业全面提升产品的研发、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缩短设计、生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

2.船舶建造数字化技术的内涵

船舶建造数字化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下3个方面:

2.1 CAX(计算机辅助技术)

CAX(计算机辅助技术)是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的统称。

(1)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指在计算机及可视化设备为基础的专业化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帮助设计人员进行设计工作。可以在CAD系统的辅助下完成从合同设计开始的一系列设计工作,建立产品数字模型,进行工程计算和分析,生成和绘制工程图,生成物料清单等。

(2)CAE(计算机辅助工程)是用计算机辅助求解复杂工程和产品结构强度、刚度、屈曲稳定性、动力响应、热传导、三维多体接触、弹塑性等力学性能的分析计算以及结构性能的优化设计等问题的一种近似数值分析方法。

(3)CAM(计算机辅助制造)是将计算机应用于生产制造的过程或系统,其核心是计算机数值控制(简称数控NC)。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CAM的狭义概念指的是数控,包括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生产流水线、数控火焰或等离子切割、激光束加工、自动绘图仪、焊机、机器人等;广义概念还包括制造活动中与物流有关的所有过程(加工、装配、检验、存贮、输送)的监视、控制和管理。

(4)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是通过计算机进行产品加工的工艺路线制定、工序设计、加工方法选择、工时定额计算,包括工装、夹具设计、刀具和切削用量选择等,生成必要的工艺卡和工艺文件等。CAPP是连接产品设计CAD信息和加工制造CAM信息之间工艺信息的桥梁,是生成各种加工制造,管理信息的重要环节。

2.2 企业业务技术过程与信息管理

通常包括PDM/PLM/ERP/MES/CIMS等。即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它们通过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理念的融合,使人、资源、技术、管理等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设计及生产过程管理的精细化和企业资源利用的优化。

2.3 数字化装备

软硬件相结合的数字化装备,如NC(数控设备)、FMS(柔性制造系统)、Robot(机器人)等通过数字控制形成的生产自动化装备。这些设备通过离散的数字信息控制设备或传动装置的运行,实现生产加工的自动化。

3.船舶建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3.1 单项技术的企业部门级应用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单项技术,如数值计算技术、CAD/CAE/CAM技术、数控技术以及各种部门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如财务、人事、OA、物资等管理系统在企业部门的局部范围内的应用。部门级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提高设计和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3.2 企业内综合应用集成阶段

这一阶段是由企业内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到应用集成。通过信息集成保证了系统间信息的一致性,通过应用集成使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系统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幅提高了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整体效益,使得企业设计、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业务活动得以协调运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3.3 企业间的应用集成阶段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协同设计、敏捷制造等一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得以实施,使得船舶这种具有大量配套设施的高度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够实现跨地域的专业化企业间的协同运作,使产品能够快速地、柔性地应对用户的需求。

自20世纪60年代末将计算机用于船舶线型放样开始,我国船舶行业信息化已历经40多年,国内造船业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得造船数字化技术已逐步渗透到造船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引进或自主开发了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船舶设计、建造和管理过程中。国内一些骨干造船企业和研究院所已开始引进虚拟仿真技术,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的产品虚拟设计和建造过程模拟等研究。

4.船舶建造数字化技术体系

制造业数字化技术是以现代设计制造的工程方法和先进制造理论为依据,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方法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

4.1 现代制造理论与数字化技术基础

主要有计算机集成制造、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大批量定制等现代制造理论,以及建模技术、仿真技术、优化技术、集成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了其技术理论基础。

4.2 数字化基础环境

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及系统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技术、网络系统及相关技术、信息安全体系、信息标准化体系等。

4.3 数字化产品开发设计技术

主要包括产品需求分析、设计开发、生产制造等各个阶段中,为分析和解决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提供的数字化的技术方法和应用工具,如单项应用技术CAD、CAE、CAM、VR等,过程管理和集成平台PDM、仿真及优化应用等。

4.4 数字化制造技术

主要有数字化生产计划与制造执行控制、数字化工艺过程、数字化装备、数字化制造单元、基于数字化的生产系统综合集成等。

4.5 数字化管理技术

主要包括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集成化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与管理系统、企业生产项目管理系统、企业间协作的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技术、企业质量管理的相关技术及企业管理系统的应用实施过程及方法等。

船舶建造数字化技术是制造业数字化技术针对船舶制造的特点和具体要求的实际应用。船舶建造数字化技术体系包括现代制造与数字化技术基础、船舶产品的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和一体化集成技术,此外,还有数字化基础支撑环境与相关技术等。

(1)船舶产品数字化设计技术以三维建模技术、数值计算技术、CAD、PDM、并行协同技术等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按照船舶设计不同阶段及不同专业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形成船舶各设计阶段的数字化技术。

(2)船舶产品数字化制造技术以MES、CAPP、NC、过程仿真等数字化技术为基础,根据现代造船模式的要求,形成制造执行层面的船舶数字化制造技术。

(3)船舶产品数字化管理技术则是将制造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与数字化技术相融合,按照船舶生产管理特点,形成船舶制造数字化管理技术。

(4)一体化集成技术则是进一步在设计、制造、管理等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应用的集成,达到工程的并行和协同。

上述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需具备相应的基础环境,需要解决一些相关的关键技术,如信息标准化、编码体系、产品数据库、企业资源数据库、集成平台、信息安全体系等。

5.船舶建造集成系统

船舶建造集成系统涵盖船舶建造企业的设计、制造、管理的主要业务过程:

(1)设计方面主要包含船、机、电、舾装、涂装等专业门类的设计CAD系统、船舶设计虚拟仿真系统,以及结合生产工艺要求的各个专业的生产设计系统。设计系统生成的设计数据通过PDM(船舶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存放并管理,以PDM作为平台,为船舶制造系统和管理系统提供有关产品信息的共享。

(2)船舶建造和管理系统通常包含工程计划管理、物资与物流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企业资源(设备与人力资源)管理,以及MES(制造执行系统)等。

(3)制造执行系统控制车间级的生产制造执行过程,如造船精度管理、资源日程计划、作业安排与执行实绩反馈等。制造和管理系统根据企业经管计划和产品生产设计的要求制订工程计划、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和其他生产准备工作,通过制造执行系统贯彻实施生产作业过程。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船舶建造业应该紧跟现代科技潮流,不断创新,以实现船舶建造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船舶制造企业项目成本管理问题及优化研究[J].现代商业,2009(26):178-178.

[2]陈刚.项目管理在船舶科技创新中的应用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09(12):139-141.

数字计划设计范文第6篇

Abstract: Digital Factory is built with the core of "four modernizations integration" which are digital product data, intelligent management software, visualization of the production process and automated production equipment. It provides mechanical,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management as one of the modern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platform engineering background to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of the school. It can train students' engineering design capabilities, the ability to practice engineering, production management abi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apacity by giving service to students, enterprises and society. Through the platform of practice project training, the students have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provide talent support fo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关键词:工业4.0;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

Key words: industry 4.0;digital factory;practice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115-03

0 引言

新一轮工业革命大潮中,各国纷纷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德国推出“工业4.0”,美国提出“再工业化”,都在努力争夺全球制造业的领先地位[1]。中国制造业由于人力成本上涨、产能过剩、技术含量不高、品牌影响力不够,一直以来依靠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推动增长的模式已经严重阻碍其发展。目前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自动化水平较低,已实现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的还不多,随着人口红利减弱,低成本优势消失,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成为必须要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企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企业需要大量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问题,二个是如何升级的问题。高校建设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利用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对数字化工厂体系的认识理解及相关设备的操作,了解工业,制造业,智能制造的生产模式、组织模式,产品形态等,为企业升级提供相关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又可以为企业升级做示范。

国内的高校对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的研究比较少,知网上相关文章并不多,如:苏亚辉《高职工科类专业数字化实训工厂的建设》只是提出把现代化的企业生产流程引入日常实训教学。宫海斌《校企合作――数字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研究》提出了通过校企合作、工学合一,引进企业先进生产理念、企业文化、管理经验、产品设备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保障的理念。周月侠《高职院校建立数字化工厂意义浅析》只是介绍了高职院校建立数字化工厂的意义。武平丽《模拟数字化工厂的实训中心建设方案研究》提出利用工业控制软件,模拟数字化工厂控制工程的设计、安装、仿真调试和投运的方案。这些研究还只是对数字化工厂理念和实训仿真的研究。还有少数的高职院校建设了校内智能工厂,但只是停留在现成的硬件集成或建一条数字化生产线和厂房,在软件方面,基本是购买商品化的各种应用软件,不仅成本高,而且各软件的集成相当困难,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

基于“工业4.0”高校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依托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JDDFS数字化工厂平台,根据校内现有的以及可以增加的硬件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和改造,不仅成本低,而且易实现,可以作为机械、机电、控制、电子乃至管理类专业的实践基地。通过依托平台开发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具有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技术操作与指导、工程管理方面的技能,知识技能高度复合,该实践平台建设对培养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数字化加工、数字化管理人才,推进数字化工程,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1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建设目标

建设“四化融合,三服务”的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即:数字化产品数据、智能化管理软件、可视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设备,更好的为学生、企业、社会服务。

①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面向学生主体群,面向全校相关专业,打造一个真实的、适合的、可行的,能培养适应智能制造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实践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对未来智能制造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概念。

②为目前自动化程度不高,信息化管理落后的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工厂的示范。

③培训社会人员。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员工技能老化率上升,工作岗位重组频繁,在职员工流动加大,再就业的终身进修成为必要手段。利用该实践平台可以开展层次多样,期限不同的各种培训,为社会人员再就业提供保障。

2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建设内容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建设分为两部分,一是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的建设,二是针对此平台的教学实践项目的开发。

2.1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的建设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是由硬件与软件组成,即车间硬件设备与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制造执行系统、过程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形成综合信息流自动化集成制造系统[2]。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从组织结构上分为四层:设计与制造层、计划管理层、数字化制造层和底层控制层。

2.1.1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软件运用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软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PDM系统(产品数据管理)、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MES系统(制造执行系统)。PDM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ERP解决了“何时何地由谁做”的问题,MES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

①产品数据管理(PDM, Production Data Management)软件的运用。

产品数据管理是位于设计与制造层的管理软件,它是介于数据库和应用软件间的一个软件开发平台,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通过PDM平台,实现CAD/CAM/CAPP/CAE的一体化,使产品向无图纸制造方向发展。产品CAD数据经过校核,直接传送给数控机床完成加工[3]。

②企业资源计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软件的运用。

ERP是位于计划管理层的管理软件,主要用于制造资源(人、财、物、信息等)的组织和控制,解决了“何时何地由谁做”的问题,在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上重点实现物料需求、物流及库存管理功能。

③制造执行系统(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软件的运用。

MES是处于计划管理层与底层控制层之间的数字化制造层的管理软件,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在数字化工厂平台上实现生产调度、产品跟踪、质量控制、设备故障分析及在ERP生产计划的指导下,采集现场自动化系统与生产相关的实时数据,自动生成生产日计划,现场监控、生产过程优化等任务[4]。

2.1.2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系统集成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实现以数字化制造层为核心与其它部分的集成。一与设计与制造层进行集成。二与计划经营管理层集成。三与底层控制集成。

2.1.3 数字化工厂的硬件建设

根据已有的数控设备及增加设备,进行整体布局。即对厂房设计、车间内部设施、整体信息化及各种物流进行规划设计。车间内部设施的布局包括:生产设备的位置与摆放;各工位的位置;车间内各种附件位置;立体化仓库的位置以及实时数据采集设备的安装;车间生产监控设备安装;车间信息看板设备安装等。整体信息化包括:机房、中控室的选择;DNC子网的综合布线、网络设备的位置及其防护设备等[5]。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的总体运行机制是“数据驱动”,即从PDM系统中获取产品的结构数据信息,输出各种与生产有关的信息,实现与ERP和MES等系统的交互。图1给出了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信息化框架图。

2.2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教学实践项目开发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提供一个了具有现代化管理特征的工厂环境,在此平台上开发了五大模块的实践项目,分别为基础模块、设计工艺模块、计划管理模块、数字化制造模块、设备操作模块。图2给出了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教学实践项目。

第一模块:基础模块

①数字化工厂认识(音像教材、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

第二模块:设计工艺模块

②机械CAD/CAM(产品设计与制造);

③CAPP(产品工艺);

④逆向工程(产品设计过程再现);

第三模块:计划管理模块

⑤物料管理(适时、适量、适价、适质地满足对物料的需求);

⑥生产管理(信息化生产管理);

第四模块:数字化制造模块

⑦制造物联网工程(把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到制造业领域);

⑧质量管理(全面、全过程、全员参与、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⑨数据采集技术(从系统外部采集数据并输入到系统内部,如条码技术、RFID技术);

⑩传感器技术应用(合理选用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常用检测仪器和传感器的操作和调试);

{11}AGV小车(原理、结构、种类及应用,物料运输、出入库运输等);

{12}立体化仓库(工作原理、货物入库、出库及盘库流程);

第五模块:设备操作模块

{13}数控设备编程与操作(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的编程与操作);

{14}用于典型加工对象的制造单元{箱体类零件、轴类零件、盘类零件}(针对不同加工对象的机床选择、工艺安排与加工操作)。

3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建设过程

数字化工厂的建设过程分五步:①总体规划;②初步设计;③详细设计;④工程实施;⑤运行和维护。图3给出了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研究过程。

4 结论

数字化工厂实践平台以建设数字化产品数据、智能化管理软件、可视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设备,即“四化融合”为核心,以为学生、企业、社会“三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生产管理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智能制造能力为重点,为全校各相关专业提供集机械、电子、信息、系统和管理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工程背景的教学环境和平台。通过平台的实践项目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为智能制造提供人才支撑。

产品数据管理PDM、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三个管理软件的开发依托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JDDFS数字化工厂平台,根据校内现有及增加的硬件设备进行数字化升级和改造,成本低,集成方便,易于实现,应用的针对性更强。

针对数字化工厂产品生产过程来开发实践项目。在实践项目的总体构建上注重实践项目之间的学科相关性和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的完整性,使学生得到对数字化工厂从产品设计、工艺、管理到加工的完整实践,保证了认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李志东.数字化制造车间系统构建[J].一重技术,2011(2):27-30.

[2]王海峰.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研究――以南通职业大学为例[J]. 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4):22-24.

[3]王建军,魏平安.高速数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机械制造,2009(9):12-15.

[4]张国军,黄刚.数字化工厂技术的应用现状与趋势[J].航空制造技术,2013(4):18-20.

数字计划设计范文第7篇

20世纪末,正是电脑科技大发展的时代。信息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人类沟通的方式,改变了知识的管理和传承,改变了信息的传播和储存,对人类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面对此冲击,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不断转型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文献资料(包括档案、书画、地图、器物等)典藏的数字化,可以有效提升知识的累积、传承与运用,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环节。世界各国和地区也正在积极推动典藏数字化工作,例如联合国的“世界记忆计划”、美国的“美国记忆计划”等。而当时台湾已是全球资讯制造与服务的重镇,网络基础建设逐渐成熟,岛内已有近700万上网人口,全部中小学均已联网,再加上“电子化政府”、电子商务、宽带固网、网络教学及网络医疗等项目推动方兴未艾,在华文市场及汉学研究上皆占有一席地位,台当局希望凭借台湾在全球资讯产业、中文资讯处理成果与能力,及中华文化与语言文字方面的优势地位,能够更上一层楼,加大对数字与网络科技的投入,借机登上世界高科技发展的第一梯队,以此宣示发展知识经济和绿色硅岛的愿景,加速文化资讯产业升级,确保学术发展优势,因此决定推动数字典藏计划。

台湾“国科会”在1998年曾组织实施“数字博物馆专案计划”、“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和“国际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但规模都不大,效果也有限。1999年7月,台湾“行政院”召开第九次“电子、资讯、电信策略会议”,讨论建立所谓“绿色硅岛”、“国家资讯通信基础建设”及“知识经济发展方案”等议题,最后决定根据台湾整体发展的需要,承袭“国科会”往年实施的这些计划,并将其合并为所谓“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以此作为“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划”的重要内容。

2001年1月,“国科会”将前述三项计划进行重新规划,整编为所谓“国家型科技计划”,并于同年3月“国科会第152次委员会议”上通过“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的构想书,正式展开筹备工作,于2001年1月正式开始实施,一期计划执行时间为5年(2002~2006年)。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将台湾重要的文物典藏数字化,建立台湾数字典藏,进而以台湾数字典藏促进台湾人文与社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这也是当时台湾唯一一个着重人文与科技内涵的“国家型科技计划”。

综观当时世界各发达国家对数字典藏的利用,主要着重于下列领域: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扬,以及新文化的肇兴;各级教育和各种教育的提升与革新,促使学习资源开放和学习机会均等,丰富教育的素材,协助推动终身学习和远距教学,以建立公平社会;改善学术研究工具,发展未来各个学门的学术研究环境;产业提升与经济贸易配合知识经济与产业的发展;生态和环境的关怀与生活素质的提升;科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的普及与民众素养的提升;资讯基础建设的配合。

台湾“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参考了以上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将台湾岛内重要的文物典藏数字化,建立数字典藏档案,希望以此促进台湾人文与社会、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其中,在产业与经济方面,除建立公共资讯制度的雏型,促进有价资讯市场的健全发展外,还积极鼓励产业增值,利用各项数字典藏,促进各项相关生产与管理技术(如知识管理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本地常用语文及语言相关技术等)的研发,进而推动在商业、产业(特别是文化产业、增值产业、内容产业、软件产业)、教育、学术研究,以及民生、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利用。在人文与社会方面,创造台湾文化新优势,开启人文与科技融合的新局面,以资讯科技辅佐文化的进程;精致文化普及化,以此陶冶社会的体质,提升人力的素质;发展多元的社会文化与社区文化,以利新文化的肇造,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并得以普及社会大众使用资讯服务掌握资讯与知识的能力,提升生活的品质。

台湾数字典藏计划的特点

2002年,台当局拨发预算经费3.8亿元新台币,并在台北市“中研院”民族研究所内设立总计划办公室。其执行的计划分为核心计划、机构计划及公开征求委外计划等3种。

总计划办公室执行的核心计划共包括“内容发展”、“技术研发”、“应用服务”、“培训推广”、“维运管理”等5个分项计划,分别开展各项研究发展、应用服务及培训推广工作,并沟通协调各参与机构间及各类计划间的整合性工作。各分项计划各司其职,以期达成该计划的目标,如内容发展分项负责调查、建立及发展该计划数字典藏内容;技术研发分项积极研发各项数字典藏相关技术;应用服务分项负责厚植数字典藏整合及增值的研发能力与人力资源,并推动数字交易平台与市场运作;训练推广分项负责数字典藏成果推广及人员培训;维运管理分项则负责协助“计划办公室”推动年度成果展览、开发相关软体系统、出版发行及资料搜集等工作。

机构计划由“国史馆”、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台湾省文献馆、“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简称“文建会”)及“中研院”等9个单位共同参与执行,初步目标是建立一个“台湾数字典藏”数据库,供民众查询使用。

2002年度公开征求计划共有5个委外技术研发计划、9个数字典藏内容开发计划及52个数字典藏应用计划。其中数字典藏应用计划将构建17个主题网站,提供民众数字学习环境。9个数字典藏内容开发计划分别为:

“中研院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 包括台湾原住民数字典藏计划、语言典藏计划、近代中国外交经济重要档案数字典藏计划、近代中国历史地图与遥测影像资讯典藏计划、珍藏历史文物数字典藏计划、台湾动物相之典藏计划、台湾本土植物数字典藏计划、数字典藏技术发展与技术支持计划。

“文化艺术数字典藏计划” 完成台湾美术馆约1700件前辈美术家美术作品的照相、数字化及诠释资料的研析、著录及建档。

“日据时期与光复初期档案数字化计划”。

“台湾大学典藏数字化计划” 包括台湾大学岛内文献文物典藏数字化计划、植物标本馆典藏数字化计划、昆虫标本馆典藏数字化计划、地质科学典藏数字化计划、人类学系典藏文物数字化计划、动物博物馆典藏数字化计划及数字典藏资讯技术研发计划。

“自然科学博物馆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 完成馆藏50种昆虫学门鳞翅目标本影像数字化的台湾特有及重要鸟类、兽类32种,两栖类13种、特有节蜱30种标本建档;完成深度介绍代表性馆藏维管束植物标本50种、影像资料500笔,并修订数据库架构,校订馆藏标本各项资料;完成布农族标本文物数字化96件、赛夏族标本文物13件、卑南族标本文物96件;大马U文化代表性遗物200笔;进行鱼形总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及哺乳纲等脊椎动物的影像数字化。

“典藏国家档案与总统文物数字化计划” 开发完成“国史馆”档案文物数字典藏系统;开发完成编目著录系统与简易型目录资料检索查询系统;进行“国史馆”数字典藏计划专属网站的研发与建立。

“故宫文物数字典藏系统之研制” 进行“故宫博物院瑰宝―赴法文物精选”数字化;台湾故宫书画数字典藏子计划,检讨各类藏品属性,改进现行数据库的著录栏位;故宫清代档案数字典藏子计划,将分析完成的标准著录格式转档;故宫文物图档建立及管理子计划,完成仪器设备更新及文物图档管理系统开发;台湾故宫文物数字典藏电脑应用系统建立子计划;故宫文物数字典藏电脑网络系统建立子计划;故宫缮本古籍数字典藏子计划。

“国家图书馆国家典藏数字化计划” 包括“国家图书馆”古籍文献典藏数字化、台湾地区地方文献典藏数字化、“国家图书馆”期刊报纸典藏数字化计划、建立“国家图书馆”数字典藏资讯系统软硬件设备。

“国家历史文物数字典藏计划” 包括汇整典藏陶瓷类各类型资料的目录、索引与摘要;完成历史文物分析;整理博物馆网络数据库索引词目;规划历史文物词目架构、建立历史文物索引典;完成各类型文物资料的影像资料数字照片,及具深度内容与提供相关学术索引的专业网站。

台湾“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与同时期的一些国外数字典藏计划相较,其特色为涵盖多样性主题的学科内容,如生物、史地等学科,藏品项目包括档案、书画、地图、器物等多种的型式,数字化藏品有文字、图像、影音等多种的媒体形式,其内容知识专业精深。

为促进台湾人文与社会发展,自2002年度起开始进行“数字典藏联合目录系统建立计划”。建立《数字典藏联合目录》的目的是汇整该计划项下各机构计划数字化后所建立数据库的成果,提供一引介平台,以增加原典藏部门的效能与其典藏品的曝光率,提高网络世界中知识资讯的质量。在联合目录中查询到的每个项目都提供网络连结,可以连到原来的数字典藏子计划或典藏部门的数字典藏品的后设数据(也称诠释资料)页面。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联合目录,连结到原数据库更加丰富、深入的资讯,并进一步使用原典藏部门的检索系统;使用者也可以继续使用联合目录的系统搜寻、浏览,以接触种类更广泛的典藏数据库。联合目录数字化媒体材料汇入数量越多,则可提供使用者的资讯则越丰富与多元。

该计划的产出除了建立后设数据、历史地图、语言时空典藏档案,为数字产出共同参照及互相融合的基础外,还包括原住民、近代史料、动物、植物、矿物、考古、金石拓片、铜玉陶瓷等器物珍藏、古旧照片、书法、绘画、善本古籍、档案及期刊报纸等数字典藏。

所有产出资料都汇集至“台湾数字典藏数据库”,并分为典藏级、电子商务级、公共资讯级3个等级的数字化产品。典藏级档案为精密的数字化产品,目前暂不开放;电子商务级可提供业者进行各种商业产业增值;公共资讯级的典藏将免费开放民众使用。

为达到典藏重要文物、保存传统文化的目标,该计划第一阶段优先发展的项目是充实数字典藏的内容。而发展数字典藏内容,必须先了解岛内的主要典藏,以排定数字化的优先次序,并根据数字化规范相关知识,制定各种技术规格和技术标准,进而与世界上其他的数字典藏计划接轨与相容。

该计划注重人文与科技领域的沟通以及各部门间的合作,对于计划相关的各种文件、档案及资料等皆予以保存,以供后期计划或相关研究参考;此外,也期望通过该计划培育相关人才,延续数字典藏工作。

除了建立台湾数字典藏,该计划更期望能普及精致文化典藏内容的应用。藉由该计划提供大量的数字资讯,做为发展各行各业的应用基础,如教育、研究、商务、产业、民生(食、衣、住、行)及休闲娱乐等,同时建立公共资讯展示系统,开放精致文化典藏内容予民众共享,进而提升民众生活品质,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并建立新文化。此外,藉由该计划的推动,形成公开的内容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内容产业、软件产业与增值产业的发展,刺激相关应用技术的研发,为数字台湾打造基础。

一期成果丰富

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到2006年,该计划一期各项任务目标已基本完成。在内容发展成果方面,根据统计,参与该计划的“中研院”、“国史馆”、台湾文献馆、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大学、台湾历史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台湾省咨议会”等机构陆续将其典藏品进行数字化,产生的数字化档案与后设数据结合成数字化产出,包括动画、影片、语音、录音、照片、影像、文字等资料,2005~2006年数字化产出总计达256.77TB。数字典藏联合目录汇入的数字化媒体材料达250万笔。

这些数字化媒体材料包括生物与自然、生活与文化、文献与档案、地图与建筑、艺术与图像、语言、影音与新闻等六大主题,依典藏品类型与特性可细分为16个领域,包括动物、植物、地质、人类学、档案、器物、书画、地图与遥测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闻、语言、汉籍全文、影音、建筑等,并建立联合目录,根据主题分类,建立网站汇入数字典藏品,数量共约26万笔,依11个分类提供查询检索服务。同时记录各项数字化工作流程出版成手册及影片,以供推广与培养数字典藏专业人才及有兴趣的大众使用。2005年进行了15份数字化工作流程简介,全部置于网页,并于2005年完成13部数字化工作流程影片的拍摄,置于网页供使用者免费观赏。

在技术研发成果方面,完成佛像石刻造像拓本系统等46个主题计划的典藏系统支持与服务系统,包括分析后设数据、引进国际标准、开发数据库等工作,开发出多媒体处理技术、典藏系统与数据库技术、环场环物互动系统等核心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与隐私权管理机制的核心技术开发与后设数据分析技术。语言处理技术计有汉字构型数据库系统、断词系统、中英语言跨语言资讯检索技术,开发老旧印刷档案光学字元辨识技术并已技术转让。还完成LiveTrans跨语网页搜寻系统,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CMTALIP、ACMTOIS、JASIST等主要期刊以及重要国际会议,如SIGIR、ACL及JCDL等。仅在2007年便发表学术论文228篇,内容涉及对数字典藏学术应用与文化传布议题的创新性研究,以及如何可在理论、实践、技术等方面具体导入各类数字典藏专案计划等。另外,还申请5项专利,包括技术研发分项计划的“无线网络的视讯安全传输技术:可容忍几何处理的数字影像赫序方法与系统”等。

该计划一期重要技术研发成果包括:

多媒体影音典藏技术 整合过去发展的影音技术,包括影片分镜侦测技术、关键画面撷取演算法、浮水印、读取SRT档字幕格式、影片字幕加入、档案格式转换等功能,成为电子编辑工具。开发影音博客系统工具与技术,包括影音线上编辑、整合flash影像串流服务器、整合地理资讯呈现、声音播放、系统管理、Gadget应用程序等,并营运影音博客系统。

Web2.0核心技术研究 包括借重群体智慧来做预测或决策、汇整群众意见的品质、安全性议题及防制恶意行为。

视讯内容了解技术 应用局部不变性特征比对不同类型的视讯内容,发现在比对两两相邻的影片时,对应点的数量会随着视讯分段时的影片过场特效而有明显的减少,能将目前摄影机晃动或是视讯中物体快速移动误判为影片过场特效的问题处理得更好,且发展新的视讯内容自动分镜演算法及测试在不同影片中自动分镜演算法的效果;同时结合局部不变性特征与基于模拟疫苗概念的复制影像侦测方法,首先搜集常见的复制影像攻击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预先攻击原始影像,产生新的复制影像,再从新影像中撷取局部不变性特征,产生模拟影像。采用approximatek-dtree的方式快速地比对出遭复制的影像,经由实验图库进行复制影像侦测实验,所提出的演算法能有效抵抗常见复制影像攻击,并能更有效率地比对出复制影像。

音讯处理及检索技术 开发SoVideo影音新闻检索系统及SoMusic歌曲检索系统。

地理资讯系统 共研发7件系统或技术,包括“跨越时空・鸟瞰地图与数字地球的结合”展示系统及单机版应用程序;地图影像及应用软件工具,包括地图影像分割及套件以及地图影像分割应用套件;多人互动触控桌与数字地球整合技术;运用谷歌地图Mapplet技术,开发“台湾新旧地图比对-台湾堡图”网络服务;多点触控桌(屏幕)整合应用;车用录影机结合电子地图动态展示街景;建立在影音资料平台上的数字版权管理保护机制。

数字典藏成果推广与应用

为使社会大众能领略多样、深入的典藏内容,带动民众运用典藏内容,该计划从使用者为社会大众的观点及效益出发,将典藏内容经视觉设计包装及互动功能引用,完成FLASH版公共展示系统“数字101【经典意象・珍藏台湾】”,于2005年该计划成果展出期间正式对大众开放,内容包括数字艺廊、藏品目录、专题特展、典藏说明、教学中心、商务授权等。展览为期一个多月,强调“动手动脚玩数字,随时随地做典藏”,参观人潮达1.4万人,有多家知名媒体陆续采访报导,如TVBS、“中国时报”及联合报等。

为建立提供更完整、清楚的成果展现与交流平台,使民众亲近了解数字典藏,在持续改善充实网站内容后,该“计划办公室”又建立“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总门户网站,制作及开发HTML版公共展示系统,提供数字艺廊、精选目录及专题特展等项目,让大众免费体验精致数字典藏。至2006年12月底为止,网页浏览人次已达208,906人次。

为推动数字典藏在文化产业、增值产业、内容产业与软件产业,以及教育、学术研究、民生、休闲娱乐方面的应用,该“计划办公室”每年都通过“国科会”向社会公开征选研发项目,征选的范围包括数字典藏内容开发、数字典藏技术研发、数字典藏创意增值及数字典藏创意学习(2004年度增设)等4类。例如2005年数字典藏内容开发公开征选项目有31件,数字典藏技术研发公开征选项目有15件,数字典藏创意增值公开征选项目18件,数字典藏创意学习公开征选项目23件,共计87项目。

此外,2006年度共举办58场次推广活动与培育课程,参观人数共计18,522人次。例如举办ICDAT2006国际会议,邀请国际Metadata领域及多媒体影音专家演讲。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陈跃教授发表演讲,主要议题则包括影音典藏技术与后设数据技术,及技术分项的成果展示。参加人数约180人,受邀讲者13人,成果展示有8项。于数字典藏的后设数据方面,研制后设数据需求设计DIY教材,提供15场后设数据培训课程。

为培育数字典藏人员专业能力、加强典藏部门对建立数字典藏的概念与能力,促进参与部门的经验交流,2005年规划14门数字典藏专业培训课程已于2005年10月15日授课完毕,课程讲义全部置于网站供使用者免费下载。为培育台湾文件符码化的种子教师,该“计划办公室”还主办多场文件符码化协会教育培训课程,由国际文件符码化协会主席法兰德斯(Julia Flanders)及文件符码化协会北美地区编辑包曼(Syd Bauman)授课,内容分4个主题,包括文件符码化及标志介绍、文件符码化教学介绍、文件符码化格式与验证及未来文件符码化教学议题。

为探讨数字内容应用的议题,该“计划办公室”还先后举办各类研讨会,如数字典藏增值推动与营销策略座谈会、数字典藏增值应用技术研讨会、数字出版研讨会、品牌创造与品牌策略座谈会、国际授权人才培训研讨会等。2006年以“台湾创新”为主题,带领数字典藏国家型科技计划团队参加纽约国际授权展,以培植岛内典藏部门与增值商品厂商的海外授权能力。参展厂商包括12个典藏部门、8个企业品牌,授权项目计有实体商品40件,图像授权514件,影像授权12件,其他授权69件及品牌授权等,吸引500家以上国际授权买家参观,现场交易延伸产值达3.9亿元新台币。2007年再次参加纽约授权展,共有5个授权品牌、5个创新品牌,约吸引1800参观人次,共达成约4400万元新台币预估授权金以及5.5亿元预估产值。

该“计划办公室”还积极开展数字典藏增值应用示范性案例辅导,包括数字典藏创意增值公开征选计划辅导、内容数字典藏增值应用辅导、数字典藏产出的移动内容开发应用辅导、数字典藏网络园区厂商媒合辅导及数字典藏厂商辅导咨询等。

如为推动故宫博物院典藏文物数字内容供创意文化产业进行增值运用,曾尝试通过以下各种方式:Y世代设计商品,邀台湾6所大学所组成的学生设计团队设计,共同开发系列“故宫文化设计精品”;新锐设计精品,邀请岛内多位不同风格的设计师为故宫的商品打造新的面貌;与意大利国际知名品牌Alessi合作,以故宫典藏文物发想设计吉祥物新象征图案等相关商品;摩登T恤设计大赛,委托台湾创意设计中心举办“Old is New时尚故宫-摩登T恤设计大赛”;邀请国际知名的台湾设计团队合作研发设计产品。

近年来岛内数字典藏的产业规模已俨然成形,为整合这些厂商的研发能量,使其不断投入与成长,形成产业聚落,共同建立数字典藏产业的市场利基,该计划办公室于2005年规划成立“数字典藏网络园区”,其目标是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营销推广平台,提供厂商虚拟进驻,给予各项辅导措施,协助厂商发展有效的商业模式,并与历史博物馆合作进行数字典藏增值商品开发,建立数字典藏商品示范,并媒合辅导厂商与典藏部门的合作。到2006年底,数字典藏网络园区共有100家机构进驻(32家典藏部门与68家厂商),并有多家公司进行合作意向书的签署确认;商品上架数已达930件,并促成典藏部门获得授权收益15.8万元新台币,厂商创造约197.5万元的产值。

由于数字典藏的内容已累积一定数量,增值与应用也走向多元发展,交易与授权的议题愈显重要,该计划办公室还邀请产官学研界专家担任产业推动暨知识产权咨询委员,针对数字典藏发展现况及未来趋势给予建议及指导,共同探讨典藏应用在相关产业的可行性、可能的商业模式,辅导厂商规划商业产品,实际取得数字内容授权,协助解决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知识产权问题。如2005年4月举办“迈进国际市场:数字内容授权说明会”;5月举办“数字买卖与数字分享:2005数字典藏授权暨成果展”,参与厂商约100家。

此次活动为台湾岛内首次所谓“部级”数字素材的授权。此项授权及成果展分两部分进行:一为该计划各机构计划代表与厂商授权签约仪式,并由该计划典藏部门、“文化建设委员会”,及参与创意增值、内容开发公开征选计划的机构等共58个部门展示数字典藏的成果,供厂商寻找签约对象;二为公开征选计划的成果简报,并于9月至11月举办4场数字内容应用产业链系列座谈会,其目的皆在使增值与应用多元蓬勃发展,建立数字交易机制与环境。

数字计划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 造船 生产设计 管理

中图分类号:U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441-01

现代船舶制造过程中,结合了多专业、多工况、多工种,是一种复杂的系统过程中,由于交叉作业多、工作面大、受天气、水文、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工作作用,使船舶生产效率受到影响。数字化造船的目的是通过虚拟仿真过程中,对生产、管理过程进行模拟,使生产过程中设备、计划及组织有序的进行,但是,在数字化造船过程中,除了对装备能力、技术水平等生产环节进行考虑外,还要对前期设计、后期管理等环节进行综合考虑。

1、造船生产设计管理

由于生产设计环节的工作面广、任务多,必须要有专业的组织来完成设计任务。在管理方面,生产设计管理要与船厂的管理体制相协调,尽管每一个船厂的生产设计组织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管理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船体生产设计与舾装生产设计分离,一种是船体生产设计与舾装生产设计相结合。为了推动造船工程管理,生产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可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对生产设计的管理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计划管理、技术管理及人才管理。

2、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过程管理

在数字化进程中,实施标准化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是现代造船生产设计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现代造船科学管理方法也必须要贯穿于整个生产设计过程,根据船厂的生产能力及船舶的特点,对造船工艺顺序计划、日程计划及负荷计划等正确的进行编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根据日程计划的大中小顺序进行工程控制,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造出低成本、高质量的各种船舶,从而使船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在过程管理中,需要采用一些控制方法,主要包含:首先编制建造计划书,涵盖目标船概况、建造计划及建造方案等,对生产设计的工作流程及内容进行控制;其次,全船三维数字化建模;第三,区域设计专业间的协调,保证造船过程中的顺利衔接;第四,建立合理的交流协调体制,保证船检、船厂等部门的协调交流;最后,建立与生产部门的交流协调体制,从生产设计的前期设计、到模型建立,再到设计更改等环节进行协调与交流。

3、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管理的实施

3.1建立内部设计工程

因为船舶设计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设计变更,所以在设计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各类图文档案进行有效的管理。一个项目在开始运行以后,首先要建立起内部数据工程,包含图文档工程和数据库工程。数据工程由技术主管部分同意建立标准数据库及各专业的数据文件,由综合管理部门建立标准的图文档管理工程。

3.2设计过程中的图纸资料管理

在设计过程中,包含初步设计及详细设计等过程,这些过程中的物质资料应该根据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由专人进行负责,根据图纸资料管理体系实施管理,由项目负责人对图纸进行跟踪,并按照初步设计或者详细设计的计划进行执行。一般情况下,图纸资料的管理可以根据图纸的状态及专业进行分类,根据图纸状态,可以分为预审、送审、退审及图纸附件等类型;按照专业可以分为总体、甲装、结构、居装、空冷通、轮机及电气七种类型。管理的时候,应该确定保存位置及文件类型、图纸附件处理、图纸处理及程序化管理等工作。

3.3来往信息的管理

在进行船舶设计、生产及管理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设计部门和船厂、船检等方面的联系非常紧密。所以,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必须要及时进行沟通与协调,这在设计中也非常重要的。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异地部门间的信息传递采用电子邮件、传真等方式进行,所以根据所采取的信息传递途径确定传递方式的处理工作流程,从而保证各种信息在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传递。

3.4设计图纸的版本管理

为了对图纸在项目中加强管理,防止由于变更造成的图纸修改管理混乱,对图纸要进行规范化的管理。首先,文件名的定义方式:由图号和版本号构成,如图1:

其次,图纸修改。因为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诸多的因素,导致图纸难免会出现修改的现象,在修改完成以后,只将所修改的图纸封面及修改页发送到生产部门,将所修改内容在修改内容页面上用云线圈标出,并标注出本次修改的序号、修改原因;如果需要对图面的内容进行删除,要用方框将需要删除的内容框出来,然后在框内打叉,并标注删除序号。

3.5计划管理的会议驱动机制

在过程管理中,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时候,一般通过会议形式确定工作计划的协调与安排管理,包含各个科室的工作安排、项目的工作布置等。因此,在计划管理中,会议驱动机制也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管理方式。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现代造船模式下的生产设计管理体制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对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不同设计阶段的设计管理模式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现阶段的造船设计管理中是十分有效的。为了能够更好的使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管理体系更加完善,应该将数字化船舶生产设计管理体系模式在造船生产设计管理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朱安庆,蒋志勇.基于数字化造船的生产设计方法研究[J].造船技术,2010(6).

[2]张晗,闫大海,符道.数字化造船——现代造船技术的发展方向[J].舰船科学技术,2009 (3).

[3]徐凌洁,朱若凡.多项目管理在船舶综合日程计划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造船技术,2007(1).

数字计划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军工企业;数字化;制造系统;方案;MBD

中图分类号:TJ08;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02-0039-02

1 军工企业制造系统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本文从工艺技术、生产管理和生产车间三个层面对军工企业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简要的分析。

1.1 工艺技术及制造业务

在军工产品的加工制造,特别是工艺技术对三维设计模型的承接方面,目前还是一个瓶颈,设计与工艺之间还存在数据断层;当前绝大部分企业生产制造均是根据二维设计图纸,利用CAPP、PDM等工具进行二维工艺设计,根据现场加工需要临时建立模型进行加工仿真、装配仿真,产品设计信息多次转换、传递缓慢,导致生产准备时间长,且无法实现从设计到工艺、从工艺到制造的快速推进。

1.2 生产管理业务

军工企业现有生产管理业务主要涉及生产计划管理、现场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等系统,部分优秀企业已基本建立了精益生产协同管理体系,打通了从生产计划到现场执行、质量检验、产品交付这一主价值链,但是该系统在生产策划、运营管控、生产准备、生产成本和生产现场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并且系统侧重于部门职能的实现,流程化管控较弱。

1.3 生产车间

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各军工企业生产车间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有了较大提升,各类计算机和数控设备终端全部实现联网工作,MES系统的应用使计划下达、任务跟踪、工时统计等生产管理业务实现了信息化,DNC/CAM/CAE系统的应用使数控机床的部分功能实现了数字化,但生产车间目前的应用水平和数字化分厂的标准还相距甚远。

2 军工企业数字化制造系统构想

2.1 总体目标

通过构建数字化制造系统,将我国军工企业武器装备的研制水平提升至我国制造业先进行列,同时大幅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研制成本。

2.2 框架组成

本文在综合考虑武器装备的研制特点、军工企业的信息化应用现状、数字化制造发展趋势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军工企业的数字化制造系统,主要包括数字化工艺设计平台、精益生产协同管理平台和数字化制造单元三大部分,框架的组成示意图如图1所示。

3 军工企业数字化制造系统的推进方案

3.1 实现数字化条件下的产品制造

主要实现六大功能,分别是:

①设计制造的紧密高效协同。

②数字化可制造性审查。

③基于全三维数字量传递。

④零件精确加工的数字化应用。

⑤装配过程仿真。

⑥在线检测技术的应用。

主要从建立基于MBD的数字化制造模式、完善PDM系统在武器装备制造过程的应用和实现装配过程数字化仿真三个层面进行推进。

3.1.1 建立基于MBD的数字化制造模式

武器装备的研制过程主要经历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产品制造和检验检测等五个环节。新一代武器装备设计部分已采用了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基于模型的定义)技术,为满足新一代武器装备及未来军工产品的工艺承接和快速交付,以及对产品可靠性、安全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等使用要求,有必要建立基于MBD模型的数字化制造流程。

3.1.2 完善PDM系统在武器装备制造过程的应用

近年来,依托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制,PDM系统在军工企业开始逐步进行应用,但我们的应用规模、应用水平等与欧美先进企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有效支持新一代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面对我国未来武器装备研制对数字化技术的要求,借鉴PDM技术在国内外武器装备产业成功应用经验和军工企业制造系统的特点,完善军工企业基于PDM的武器装备制造系统平台,重点实现产品工艺数字化设计方面的应用。

3.1.3 实现装配过程数字化仿真

在装配车间引入三维数字化仿真技术,它是在软件虚拟装配环境中,调入产品三维数模、资源三维数模和设计的装配工艺过程,通过软件模拟完成零件、组件、成品等数模上架、定位、装夹、装配(连接)、下架等工序的虚拟操作,实现产品装配过程和拆卸过程的三维动态仿真,验证工艺设计的准确度,以发现装配过程工艺设计中的错误;仿真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不断地调整工艺设计,不断地仿真,直到得到最优的方案。

3.2 建立面向供应链的精益生产协同管理平台

基于用户订单管理,融入精益生产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对“用户订单―生产计划―物资采购―制造执行―质量检验―产品交付―销售回款”等生产核心价值链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建立面向供应链的精益生产协同管理平台。协同管理平台主要涵盖了生产计划、生产准备、生产管控、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五个系统。

3.2.1 生产计划管理系统

建立基于信息化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面向生产的计划业务过程,采用PDCA循环的方法搭建基于信息化的生产计划管控结构,通过制定生产计划、执行生产计划、检查计划执行和问题处理四个过程实现对生产整个计划的管理和控制。从而一方面实现军工企业生产计划管理的统一和闭环,另一方面形成科学的计划节拍,实现准时化生产。

3.2.2 生产准备管理系统

主要包括物资供应管理和工装管理两大业务。通过ERP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实现采购计划编制、供应商选择及评价、采购管理、合同签订、评审及执行等物资业务全过程的信息化,消除信息流和物流之间的障碍,从而提高整个物资供应过程的效率,使物资供应环节更好地服务于生产。通过实施全面的工装管理,使工装申请、设计、更改、投产、状态监控、报废等业务的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军工企业统一的工装信息库,基于三维模型实现产品设计、工装设计以及工艺设计的并行进行,同时将三维工装模型及其几何、加工能力等参数信息关联到数控编程过程中。

3.2.3 生产运营管控中心

借鉴平衡计分卡思想,覆盖“计划、工艺、制造、质量、财务”等各主要生产,以面向流程和问题管控为主动力,利用系统集成、数据可视化等信息化技术,建立由计划部门主导、多部门参与的生产运营管控中心,实时监控生产主价值链流程的运行状况,推进企业制造能力建设,促进生产流程的优化,从而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目标与客户评价”的目的。

3.2.4 基于信息化的成本管理系统

利用ERP等软件工具建立成本管理系统,实现对产品标准成本的管理和实际成本的自动归集,进行成本统计及分析,比较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揭示成本差异,建立成本预算、核算及过程控制的关联。生产成本管理子系统与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集成,实现动力燃料、固定资产折旧和人工费用等信息的传递,同时实现对产成品或零组件实际成本的自动计算。

3.2.5 质量数据管理系统

建立面向产品追溯性的质量数据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包括现场质量检验、不合格品流程审理、计量器具检定、理化试验委托、外场排故、质量体系审核、质量成本汇总和质量信息上报等功能模块,实现对型号产品质量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使生产质量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其处理工作的速度和准确性,也便于动态查询,提高决策水平。

3.3 建设数字化车间

3.3.1 建立基于信息化的车间计划管理模式

①建立装配需求拉动生产的计划管理模式。改变当前计划管理模式,建立总装配套需求拉动车间生产组织的计划管理模式。车间合格零件直接入库总装库房,可使总装厂对配套零件库存及在制品情况准确掌握;总装厂直接下发配套计划,可使车间将有限的生产资源高效的利用。

②建立基于系统排产的作业计划管理模式。利用ERP、APS等软件实现系统的自动排产,将配套订单计划分解成工序级作业计划,并通过生产准备服务体系的建立及各项制度的支撑,保证每道工序按节点完成,继而保证每个订单按节点完成,最终保证整个零件配套计划及总装生产计划按时完成。

3.3.2 建立基于信息化的车间生产准备管理模式

①工艺技术准备。在PDM中实现电子签署,即省去了各物理区域的来回奔走,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工艺文件的可靠性;将协作工艺编制和工艺文件审核、审签并行进行,优化了签署流程;与其他管理系统互联,实现工艺文件的无纸化管理。

②生产物资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对刀量具、原材料、辅料等生产物资建立信息台帐,进行数字化管理,对已有的物资能实现快速查找、数据共享,对未到位物资进行自动识别和预警,缩短生产物资准备时间。

③实现随行文件电子化。通过实施产品随行文件电子化管理,借助对外购/外协检验及生产现场检验的信息化管理,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信息进行有效采集和记录,保证从物资器材到组件产品的质量信息清晰、明确。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可通过电子化随行文件快速实现对产品的配套件、加工制造过程、加工人员等信息进行筛查。

3.3.3 完善车间数据收集、传输系统

完善DNC网络技术,实现NC程序的有效管理与传送,同时实现机床状态在线监控,保证车间管理层对底层设备状态的有效掌握。建立生产现场数据等信息反馈终端及展示看板,实现生产现场显性化管理,使生产管理、工程技术、生产保障、物资供应等部门以生产现场为中心,对生产活动做出快速响应,使问题产生即暴露、暴露即解决。

参考文献:

数字计划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公共信息图书馆 数字典藏 日文旧籍

分类号 G252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1.015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vide a new reading mode for the public, the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 combined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ts to plan two projects called“Digital Archive of Old Japanese Books” and “Decrypting Books’DNA”. The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 library also built website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played many training and activities for users. There are high degrees of satisfaction from the users’ feedback. These digital-added programs are not only successful conversion from the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 digital archive, but also help users to quickly find valuable E-learning resources. It also achieve the object and purpose of the service of “innovative digital experience”.

Keywords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 Digital archive. Old Japanese books.

台湾公共信息图书馆(以下简称本馆)设立于1923年,以全台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提供图书信息、阅读服务、推广社会教育、办理文化活动,并肩负全台520余所公共图书馆发展策划与辅导任务。在2012年6月3日迁建台中市五权南路新馆后,更以实体与虚拟相结合的“虚实合一”创新公共服务为营运主轴,提供崭新的阅读模式、独特的探索途径、多元的休闲机能和舒适的终身学习环境。同时,本馆还是全台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典藏中心、图书资源交换中心、数字资源共享中心、数字学习中心平台以及数字出版交流中心。

本馆自2003年将“典藏数字化”列为重要工作项目起,迄今已完成多项主题之数字典藏。2013年开始规划“数字阅读与课程整合推广计划”,其下包括“数字典藏资源学习推广计划”和“数字体验内容与互动学习课程整合”两个子计划,将基于数字典藏加值所建置的教学课程及教材,置于本馆网站和教育部门云端平台上供民众学习,并提供APP、电子书、装置艺术等服务,以提升数字内容教育推广功能,强化中国文字相关知识内容,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政策、缩小城乡数字落差,并满足大众对于知识阅读、学习的乐趣,扩大民众接触数典资源之机会。

1 数字阅读与课程整合推广计划

1.1 数字典藏资源学习推广计划

1.1.1 计划缘起

本馆典藏丰富的日据时期日文旧籍,并有战后初期旧版报纸、古文书等珍贵资料。部分数据因年代久远,纸质自然脆化,不宜供读者自行翻阅查找数据。为了保存图书数据、推广阅读及提供研究之用,本馆于2003年起对典藏之2万余种日据时期日文旧籍,分期进行日文旧籍数字化工作。为谨慎维护及保存这些日文旧籍,每期均邀请史学与法律、文学、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之学者专家,协助审书挑选后再行数字化工作,截至2015年为止共完成10期,书目累积数量达3771种4811 册(2 055 873页)。该工作持续进行不仅是本馆“典藏数字化”发展政策,亦是实践数字图书馆、建构丰富数字馆藏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为永续推动数字阅读、鼓励数字学习,并整合多个数字典藏数据于一网站供读者自由使用,本馆于2007年规划委外开发“数字典藏服务网”,此网站不仅提供数字馆藏在线浏览及查阅功能,透过Web2.0机制,以分享式概念供民众上网贡献个人或家族收藏,并分析收藏品的基本数据,以充实服务网内容。

此外,基于辅导全台公共图书馆整体发展的任务和发挥中小学生课外延伸学习的社教职责,本馆规划了数字典藏加值化计划,邀请教材内容专家设计成一系列之数字教材及教案,并经实体展示及推广,作为全台公共图书馆数字典藏之效标,鼓励各方加入数字典藏工作行列,让更多民众了解这些珍贵的典藏品。

1.1.2 开发数字教材

1.1.2.1 建立跨领域数字学习课程开发团队

(1)教材主题订定及内容筛选。为使本馆日文旧籍等数字典藏内容融入九年一贯课纲内容,在计划初即筹组成立“教材开发专家”与“审查顾问”二组学者专家团队,以确保开发方向与内容之正确性。

“教材开发专家团队”由熟稔台湾史、方志学之学者及现任中小学教师组成,负责提供素材、教材架构确认,并进行设计接口、脚本及数字教材成品等编修工作。“审查顾问团队”则由具台湾近代史、近代台湾教育与社会文化等专长之学者组成,负责提供史料及教材内容咨询与审查,并对教材开发专家团队所确认与编修之教材架构、设计接口与脚本及数字教材成品等进行二次审查,以确保教材内容具正确性与客观性。“审查顾问团队”会就本馆已数字化并典藏于“数字典藏服务网”(http://das.ntl.gov.tw/)之日文旧籍,进行盘点、讨论、分析及筛选,并参考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有关五年级与七年级之社会学习领域课程,对涉及日据时期教学内容,拟定教学单元主题、制订能力指针与学习目标等教案内容,订定数字教材单元,各单元名称见表1。

(2)数字教材开发制作。“教材开发专家团队”就选定之数字教材进行内容编撰、美编设计、动画设计及教材开发等工作,所有教材开发项目内容都需经学者专家团队确认、编修或审查通过后,才交付本馆最后确认。为有系统地规划数字典藏教材之教学效果,藉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数字教材的开发系依据业界和教育界最常采用的Dick & Carey[1]系统化取向模式――ADDIE进行教材设计,包括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发展(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ation)和评鉴(Evaluation)等五个阶段,期经由扎实严谨的系统化教学分析以发展出适合中小学教师辅助教学、中小学生及一般民众便利自学的数字典藏教材(如图1)。同时,规划在线小测验、简报文件与学习单的设计,强化使用者之学习成效,进而达成数字典藏推广成效。

数字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分为“自学式”及“导学式”二类型之数字教材。自学式数字教材系针对学习者容易混淆或陌生的学习内容,设计完整的学习内容,主要以动画方式呈现,各单元开发动画、活动体验等教材成品;导学式数字教材系作为辅助教师进行实体教学的教具,每单元中包含多个组件,每个组件内容互为独立,提供动画、简报及学习单等多元化教材,以利教师自由组合运用所规划的单元主题进行教学。

教材设计相关技术采用目前海内外较广被应用的ADL(Advanced Distributed Learning Initiative)[2]所制定SCORM(Sharable Content Object Reference Model)1.2标准,并结合美术与影音整合设计等技术,开发动画式数字教材;另利用普及性高的简报及文书软件,产制传递性高的简报及学习单配合五年级至七年级(中学一年级)课程纲要有关日据时代之教学内容,亦可用作各年级学生复习或作课外补充教材。

1.1.2.2 推广营销

(1)建置推广网站。因应中小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民众对数字学习需求不同,本计划规划、开发与建置“数字典藏教材推广网站”(http://earp.nlpi.edu.tw),并以PHP程序语言结合HTML5网页标准技术,作为此网站之开发技术。

(2)扩大教材之平台。为增加数字教材曝光管道与使用率,将数字教材扩大至教育部门数字教学资源入口网、教育大市集、地方研习中心e学中心及台北市政府公务人员训练处台北e大等数字学习服务网站。学习者点阅学习后可取得数字学时。

(3)办理推广活动。以学生、教师以及其他民众为对象,已举办28场教育推广活动,共3562人参加。针对现任教师及未来种子教师办理“数字资源研习”,指导教师掌握现有数字资源,将数字教材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融入教学实务里,让教师在教课方式更生动有变化,增加推广的流动广度;对一般教师或其他民众,则办理“示范教学研习会”,推广数字教材的应用,藉此教学观摩性质之活动,让第一线的教育人员或民众都能知道数字教材、并交流教学技巧,俟回到学校或教学场域后,更能运用于教学或作为学生补充教材。对于中小学生,则由教师于课堂上使用本计划开发之数字教材,透过活泼有趣的动画、小测验、学习单等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意愿,亦可观察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将教学意见回馈团队,作为日后修改教材的依据。

1.1.3 成果

(1)成功转化数字典藏内容,辅助民众教育及民众学习。本馆数字典藏日文旧籍,使用者多限于少数的研究人员、鲜少社会大众使用。通过数字典藏教材的发展与推广,将民众不易接触的一手数字化日文旧籍数据予以转化,并结合九年一贯课程纲要,作为中小学教师补充教材或学生课后延伸学习教材,丰富了师生近代史的先备知识,同时也让民众在浏览生动活泼的数字教材中了解近半世纪前的台湾历史。

(2)藉由多元回馈机制,提升数字教材质量及利用率。本计划中的审查顾问团队及教材开发专家团队,为教材从内容审查至开发成品过程进行把关,教材研制完成,并在推广活动中主动搜集使用者意见,制作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及一般社会大众使用情形,作为修改教材内容的依据,俾提升教材质量。

(3)从建置到推广的完整规划,公开无偿提升近用性。数字学习教材的开发,供课堂上教师操作运用,作为学生复习与课外补充资源。完成后,举办示范教学、数字教材运用研习等教育推广活动,同时配合本馆现有之数字资源推广模式与课程,培养高中职及中小学老师为种子教师,至全台各地办理实体讲习,推广数字教材,让学习网建置后能通过完整的推广计划让民众周知。

1.2 数字体验内容与互动学习课程整合计划

1.2.1 概述

此计划系以落实硬件设施、创新设计及数字典藏资源之虚实整合的新开服务,加上区域、馆际、民间及产业的跨域整合,发展出加值型的社教机构网络。将馆藏数字体验资源“图书的演进”做为发展上述内涵之主体,首先加值转化为配合学校课程目标与辅助教师教学的“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用以协助教师并引导学生或其他学习者有自主近用的管道,同时与跨领域机关合作办理“解密图书DNA互动展”,设计搭配体验装置与工作坊等活动,让民众了解新颖的科技互动及精心建置的学习内容,促进民众认识图书馆并培养运用各项馆藏资源的习惯,扩大图书资源使用范围,提高数字资源使用之效益。

1.2.2 研究目的

(1)提高数字教学及典藏资源之可用度。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教师及学习者可接受的数字学习方式,并分析教师及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据以扩充数字互动学习内容,开发有趣并具亲近性之教学资源,协助师生结合教学课程使用此数字互动资源,以强化中国文字知识的课程内容。

(2)数字加值现有馆藏资源,带动数字阅读及学习。让单一展示功能的实体馆藏资源转制为在线学习内容后,藉以扩充数字互动学习内容,配合多元学习形式之建构,建立辅助教学的功能,提升馆藏资源价值。

(3)建立虚实统合推广模式,强化推广效果并建立跨域合作机会。同时展出“解密图书DNA互动展”及“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并将图书馆资源与艺文领域机构交流,亦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共享资源,主动将馆藏资源推广给其他地区民众体验使用,融合展出地方特色设计差异化展览,开发图书馆原有以外之潜在读者群,引领使用图书馆资源。

(4)建立教师与图书馆合作模式,拓展推广据点促进永续使用。以数个教案设计为范例,提供相关课程学校师生使用,同时搭配本馆于全台中等学校以下办理多场数字推广课程,并于全台公共图书馆推广此数字加值资源,以增加民众接触数字典藏资源之机会,继续发挥加值后的推广效益。

1.2.3 研究方法

(1)以考据数据为基础,结合访谈及试用以确知使用者之需求与偏好。以本馆之“图书的演进”数字体验特展内容,包括“汉字演进”“文字载体演进”“印刷术”与“图书馆演进”等四大主题为研究主体,进行相关学习资源之建置。首先,从台湾“中央研究院”“汉字构型数据库”内容评估本计划资源扩充知识库之可行性,从中筛选出汉字演进相关资源作为数字建置依据;以有考据之资料为基础,再透过半结构访谈法搜集教学老师在“数字互动学习课程在线化”的数字教学需求及用户偏好,用于修正、整合馆藏数字体验资源,作为“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之架构及内容,俾使建置完成的网站符合使用者需求。

(2)从使用者意见修正网站。在物理层面上,“解密图书DNA互动展”采用问卷调查法,以得知参观者在“实体互动体验资源推广”的回馈,并观察民众操作互动体验区数字装置的习惯及反应,实时修正服务模式。虚拟环境层面上,邀请具数字典藏融入教学执行计划经验的学者及教学经验的教师,共同就建置完成的“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接口、网站功能及内容适切性提出修正建议,据以强化“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各项内容与功能;修正后的网站正式上线后,亦利用问卷征集使用者之使用感受与意见,作为“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未来持续更新之根据。

(3)数字体验移展及推广活动,定义共享资源目标。本计划案同时策划“解密图书DNA互动展”在馆外县市展出,与“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网”内容整合推广使用。选择宜兰县的传统艺术中心和高雄市图书馆文化中心分馆展出,两场展览跨越图书馆领域,试图吸引一般民众借此认识图书资源并拓展潜在读者,进而知悉运用图书馆数字内容与阅读资源。

1.2.4 研究结果

(1)模块化套装内容资源共享,能显著降低资源成本提高使用效益。将本馆原有实体展示资源,进行南北两场次的巡回展,透过“一套多用”的资源共享模式,加入差异化展出策略,使展出单位可结合自有场地之现有展出主题,以规划出具各馆特色的展示活动,巧妙地呈地方特色与创意性,提供在地居民熟悉题材之另类互动体验,扩大资源产出后的使用效益。

(2)典藏内容加值转化,实体资源转化为数字学习资源扩大使用范围。将既有实体的“解密图书DNA互动展”展示资源,转化成“解密图书DNA在线学习”之学习资源后(如图2),每月逾3000人使用,大幅提高资源运用有效度。

(3)高度互动性且具多元学习模式之资源,易获使用者青睐。在实体体验上,透过Kinect体感互动、RFID感应、AR扩增实境等数字技术,更多民众得以接近图书馆的数字内容,了解中文文化与图书馆的知识与演变,加深民众文化基底;而其中结合印刷术发展背景知识,规划3D打印体验工作坊,更让民众与新颖的印刷发展、数字技术接轨。通过实体展览与体验工作坊,引导民众至在线学习网,采用动画导读的学习形式,创造了有趣丰富的学习环境,提高了使用者的学习兴趣。

(4)配合学校课程增加辅助教学资源与管道,跨时跨区辅助教师进行教学。为提升学童使用兴趣并强化图书馆辅助数字学习之功能,除互动游戏及教学影片外,亦搭配学校实际课程,针对不同年龄层之学习内容,设计教案内容(如表2),提供完整的教学材料、教学步骤活动包供教师直接下载参考,大幅增加原有资源之可利用性。

(5)结合地方特色及创意,同中求异的资源共享新模式。本计划2场互动展之执行,均配合合作展出单位融入该馆所或所在地之独特元素,如于宜兰县展出时,即结合传统艺术中心主推之戏曲主题,以“戏曲相关电子书展示”“戏曲微展览”及“戏言”体验工作坊作为互动展特色内容;于高雄市展出,则结合该馆与高雄市历史博物馆合作之“皮影戏”主题,举办皮影戏制作体验工作坊,以及在地电子书资源推广体验。由互动展因时因地的特色内容,成功找出同中求异的资源共享模式,让每场次互动展成为独一无二的展览。

2 结语

长久以来,本馆在台湾地区公共图书馆整体发展上扮演重要的引导角色。为使民众能更易于接触数字典藏资源,故规划与执行“数字典藏资源学习推广计划”,发展融合知识性、故事性与趣味性之主题,经教材专家设计成一系列之教材及教案,并加值制作成适合教学现场所需之数字教材资源,置在线学习网站供众学习。同时亦展现古籍文献与数字人文的结合成果,配合在线教材进行推广活动,使中小学师生暨一般大众便于使用此类珍贵数字典藏资源。“数字体验内容与互动学习课程整合计划”采“虚实合一”方式进行推广,制作语文相关教学资源供教学使用,使数字体验与课程学习完整整合,提高数字学习系列内容之广度,进而提高教师与学生学习使用效率及意愿。以上两个计划期能增进民众对日文旧籍及数字藏品的认识与近用新管道,并建立数字典藏整合推广之模式,成为全台公共图书馆数字典藏建置转型的重要参考,进一步鼓励全台公共图书馆积极推动数典工作,让更多民众了解更多珍贵的古籍资料。

参考文献:

[ 1 ] DICK W, CAREY L.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M]. 4th ed. 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6.

上一篇:决策分析理论范文 下一篇:风险要点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