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范文

时间:2023-03-11 15:46:25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范文第1篇

写景抒情散文是散文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同样具有散文的最大特点――形散神不散,把散文散珠碎玉般的内容串联起来的正是作者流泻于字里行间的情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是理解文章的核心,我们在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只有抓住这个核心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下面就写景抒情散文的阅读问题做一些探究。

一、抓住景物析特点

写景抒情散文的主体是景物,虽然不是文章的核心,但作者却把大量的笔墨用到了对景物的描写上。这些景物是作者抒情的载体,准确把握景物的特点,可以增加对作者所抒感的理解。把握景物的特点的关键是注意作者在行文中运用的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找准这些词语成为把握景物特点的关键。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抓住济南的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温晴”(温暖晴朗),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的图景。

二、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凡写景抒情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常言道“画龙点睛”,唯有“点睛”方能出神,“画龙”之后才好“点睛”,而“画龙”的过程即是融情于景的过程,所以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立意”,需要紧扣“文眼”,认真赏析作者对景物细腻逼真的描写。特别是那些精彩的片段,需要细细品味,随着作者的思路层层推进,向纵深开掘,主要结合写作背景,全面归纳。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表现了“春”的美,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三、品读语言悟真情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阅读散文,特别是写景抒情散文,必须努力去发现、解析文中最能表达感情的词、句,去发掘“情”与“理”之间的联系。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文,作者运用了拟人(“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拟物(“……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和比喻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多处比喻的运用,或描摹静态特征,如用“银盘”喻月,突出其圆而亮;或状写动态过程,如用“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比喻“浪峰上的霞光”特色,给人霞光随海浪摇曳、翻腾的流动美。这些贴切的比喻生动地再现了景物特征,表达了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使读者如临其境,体会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享受。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夏之雨

信 子

蒸沤的热浪,堆叠着,郁积着。潺潺的汗珠涌动着,翻滚着。黏糊的肌肤挣不脱薄衫的依附。雨,成了人们的渴盼与最爱。

一半的天,蓝得不带一丝犹疑,另一边的天际,却是尘烟滚滚,黑云片片,黑浓的云迅即卷漫开来,扑腾跌宕、漫漫溢溢。镶着金边,绣着蕾丝,只展现上苍诡谲的骤风,氤氲一场天地神奇。

乍然的雷闪里,雨,如支支银箭,带着雪亮的镞矢,疾射而下,狂暴猛戾地射向每一个角落。似乎,要把上苍的怒意倾泻净尽;似乎,要将人间的愤懑恣肆填平。于是,雨奔腾在柏油路面上,驰骋在朵朵伞花上。激迸的弦箭,弹射在一洼洼的水痕里,带着一朵朵半圆的气泡,奔向滔滔的街头。

荷,擎着碧翠伞盖,迎一场雨的婚礼。蛙,在荷畔鼓掌欢呼;蝈蝈的鸣叫,仿佛催唤着易害羞的荷,快快在短促的夏雨中,展露生命的精华。

雨停歇,荷香幽远,笼罩着一方水塘。盛妆的荷犹缀着浑圆的雨珠。天边的虹折射在雨珠上,幻化出不可思议的静谧、沁凉。

似乎,尘世里,唯有荷在的地方,才有清凉!

仿佛,夏之雨,只为迎娶荷而倾落!

雨骤然落,骤然歇,如梦般,掀起人的希望;却又在乍然休止后,重新点燃夏的火炬。于是,在希望、失望,兴奋、诅咒交替里,雨来了又去。人,在雨的戏弄中,无奈地苍老、消沉!

枝折花倾,窗破瓦掀。上苍以它的威猛、酷戾回报众生的贪得无厌。上苍以它的冷峻、残苛晓谕世人,四时有定,强求不得。

风,只在心静、身静时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风,只在无所欲、无所求时,才弥漫周身!浮泛的人生,遍布的枷锁,妄求夏之风,如何可得!

夏,热热烈烈地来,却也在西风的吹拂下,凄凄凉凉地去,留下的是孤寂的心、萧索的情,以及一声声无可奈何的叹惋。

叹惋人世仓促无常,叹惋红颜成白发!

不曾去思索,不曾去回顾,只沉湎在浪涌中,只浮泛在浪花里,一年年,红的是凤凰花,白的是少年头!

夏,年年来,年年去,而红尘依旧,炎凉依旧,而这人生,却再也不能重新走过!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0年第1期,有改动]

1.文中第一段突出了什么?

2.分析文章第三段画线句中“银箭”“疾射”的表达效果。

3.文章写雨中的“荷”与“蛙”有何用意?(用文中句子回答)

4.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对景象加以描写,抒发对夏的感受,做到景与情交融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风 雨

贾平凹

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青。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只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着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糊糊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刷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地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选自《贾平凹散文》)

1.本文作者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作者如此细腻地描绘风雨中的景物,有何作用?

2.品读文末画线句,说说有何表达作用。

抒情散文范文第2篇

一、抒情散文的文体特征——情景交融,形散神聚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写作出发点,因此文中之景往往是情感的外化物。换句话说,就是抒情散文中的写景是为达到抒情的目的。譬如,同样是秋色,在命运多舛的郁达夫眼中就是“清、静、悲凉”的,而在善于对生命和生存作诗性阐释的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眼中则是“坚硬而明亮的金属季”。由此可见,诚如古人所言——“以我之眼观万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抒情散文最见作者的性灵。

抒情散文所选之景往往不局限于一时一地。比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六朝时江南采莲的情景,并引用梁元帝《采莲赋》和《西洲曲》作了印证;《故都的秋》中则有陶然亭的芦花、潭柘寺的钟声,甚至还有南国普陀山的凉雾和荔枝湾的残荷等。这些描写时间跨度大,空间转化快,景物意象多,表面上看似乎很散很乱,但实际上却排列得非常有序,被一根贯穿全文的感情之线连接着:《荷塘月色》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故都的秋》中的这根感情之线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值得注意的是,抒情散文中这些体现感情线索的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文眼,抓住它们阅读鉴赏文章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二、抒情散文的鉴赏思路——鉴赏手法,缘景明情

抒情散文往往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运用联想或想象对景物进行生动描绘。这样做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还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所以,阅读鉴赏抒情散文一定要先了解文章的写景方法。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充分体现了抒情散文写景手法的多样化:直接描写田田的叶子、零星的白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静而动,全方位地描绘荷花的形、味、色、声,动静相宜,虚实相生,层次井然,丰富而不凌乱,很好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月光难以描摹,就以“雾”“树影”间接烘托。

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还要发挥联想,展开想象,将自己置身于作者描绘的情境中,感受景外之情和言外之意。比如,何其芳《雨前》中的那只远来的鹰就是作者对现实不满且渴望投身火热生活的象征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如是必显。”其揭示的正是这种缘景明情的抒情散文鉴赏方法。

三、抒情散文的鉴赏重点——感受风格,品味语言

景物描写通常是一般抒情散文的重要写作内容。因此,阅读鉴赏抒情散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抓住文章的文眼和直接议论或抒情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二是品味文章中的摹状性词语——这些词语往往会在描摹景物或事物的特征中表现作者的情感;三是主要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入手品味语言形式上的外在美和表情达意方面的意蕴美,如《汉家寨》就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诸多修辞手法,形象地描摹了隔壁荒滩的苍凉广袤,突出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语言可谓于绵密中见生动。

四、抒情散文的赏写要领——规范写作,彰显个性

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一般应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作者写了什么;二是作者是怎样写的;三是深层次阐述阅读感受。关于作者写了什么,无外乎就是要分析作者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的特点与关系;关于作者是怎样写的,无外乎就是要重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结构安排、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等;关于个性阐述阅读感受,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或收获。这里所说的规范写作,是指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时要适当运用鉴赏术语,如手法之“形散神聚”“以小见大”“虚实结合”“疏密相间”等,风格之“鲁迅式的幽愤深广、老辣犀利”“徐志摩式的清莹流丽、奔放不羁”“巴金式的真诚执著、不事雕琢”“朱自清式的文情并茂、缜密细致”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写鉴赏抒情散文的文章最忌面面俱到却是浅尝辄止或长篇大论却是人云亦云。为此,写这类文章一定要选择最有感触的点深入阐述,力求“读”出个性和新意。比如,同是写北平,土生土长的北平人老舍选择了和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场景或物件,并将之与巴黎、伦敦等世界名城对比,突出了游子心中北平的家的感觉,不仅极富情趣,而且亲切感人;《动人的北平》则用对照的手法写了北平的包容大度,文中林语堂“扮演”的显然是一个正在进行文化旅游的游客,因为他对北平的欣赏多于热爱……

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抒情散文中的一枝一叶都透露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正因为如此,“循景明情,品味语言,个性解读”便理所当然地成了准确精当、独具个性地阅读鉴赏此类文章的不二法门。

抒情散文范文第3篇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古代抒情散文的考查往往会涉及思想内容的概括分析与表达技巧的鉴赏评价。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阅读古代抒情散文呢?

一、情由心生:把握作品的情感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古代抒情散文的情感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古代抒情散文主要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手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古代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在阅读时,我们可以要通过文中感情强烈的句子,体味作者的感情,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当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当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等。

二、知人论世:联系作者的生活和思想具体分析

古代抒情散文是古代作家写就的篇章,他们生活的社会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因此,要读懂古代抒情散文,我们最好能了解作家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即使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作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遭遇、思想历程和艺术道路,因而他们的作品也就各有自己的思想、艺术特点。退一步说,一个作家一生的创作是随着他的思想、艺术的发展而变化着的。因此,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具体了解这一作品是作家在什么时期创作的,具体了解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这一作家的一般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这一作家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遭遇、思想状况及艺术进展,等等。如果分析作品仅限于就事论事,就作品分析作品,便很难认识这一作品的特点,更难作出恰当的历史评价。

三、休戚与共:分享作家的喜怒哀乐

在阅读古代抒情散文时唯有意会一“情”字,文章才没白读。我们应在理解了文章写作背景后,熟读成诵,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日常的所见所闻来细细地揣摩古代作家在文中着力向世人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如苏洵的《六国论》,面对北宋统治者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作者痛心疾首,借古讽今,痛陈利弊,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文中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四、玉树临风: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

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形象,是作者按照自己的认识,用形象化手法、技巧表现的客观事物。因此,艺术形象是由作品所写的客观事物形象和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交融而成的。

就阅读的本质而言,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形象,其实就是在回答以下问题:是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手法技巧表现的?表现或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倾向?答题时,我们应把全篇的具体题材一一分析,然后加以综合归纳,便能较确切地了解、把握全篇主题的形象性和作者自我形象的表现,从而认识这一作品的艺术特点。

五、绘声绘色:品味作品优美的语言艺术

古代抒情散文大多属于文学性强的散文,因而语言的技巧显得更为突出。阅读时,我们必须熟悉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分析古代抒情散文的语言,应当注意到语言的时代特点,从而了解和掌握作品语言的时代风格。再者,每一位优秀作家的散文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风格,这也是分析其语言艺术时应当注意到的。

【阅读训练】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韩 愈

樊绍述既卒,且葬,愈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曰《樊子》者又三十卷,《春秋集传》十五卷,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说论、今文、赞铭,凡二百九十一篇,道路所遇及器物门里杂铭二百二十,赋十,诗七百一十九。曰:多矣哉,古未尝有也。然而必出于己,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又何其难也。必出入仁义,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从,无所统纪,然而不烦于绳削而自合也。呜呼!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生而其家贵富,长而不有其藏①一钱,妻子告不足,顾且笑曰:“我道盖是也。”皆应曰“然”,无不意满。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一年,征拜左司郎中,又出刺绛州。绵、绛之人至今皆曰:“于我有德。”以为谏议大夫,命且下,遂病以卒。

绍述讳宗师,父讳泽,尝帅襄阳、江陵,官至右仆射,赠某官。祖某官,讳泳。自祖及绍述三世,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④以进。

绍述无所不举,于辞于声天得也,在众若无能者。尝与观乐,问曰:“何如?”曰:“后当然。”已而果然。铭曰: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寥寥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⑤。

(选自《唐宋家散文精品》,有删改)

[注]①其藏:指父辈留下的家产。②告哀:皇帝去世通知各方。③帅:指节度使。④军谋堪将帅:唐有“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策上第:指对策及第,获得很好的名次。⑤躅:足迹,轨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二百九十一篇(总共)

B.我道盖是也(正确的)

C.征拜左司郎中(授予官职)

D.皆以军谋堪将帅策上第以进[(被)任用]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韩愈倡导的文学主张的一项是( )

①多矣哉,古未尝之有也②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③必出入仁义④于辞于声天得也⑤文从字顺各识职⑥寥寥久哉莫觉属

A.②③⑤ B.①②③ C.③④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绍述的著作体裁丰富,有表笺、状策、书序、传记、纪志等,而且内容博大精深,笔势纵横奔放。

B.樊绍述曾任绵州刺史、绛州刺史、谏议大夫等官职,担任绵州刺史和绛州刺史期间施政有方,对百姓有恩德。

C.作者认为,樊绍述对当时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他开通了古人优良的创作传统,其创作方法可以为人们借鉴。

D.在本文中,韩愈既高度评价了樊绍述在写文章等方面的成就,又借此宣扬了自己的文学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绍述于斯术,其可谓至于斯极者矣。

译文:

(2)尝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言某帅不治,罢之,以此出为绵州刺史。

译文:

(3)曰:“后当然。”已而果然。

抒情散文范文第4篇

状物抒情散文中的突出手法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理解这样的文章,首先要弄清文章写的是什么“物”,抒的是什么“情”;其次要把握住“物品”与“志向”“感情”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物”的特征、“志”的内涵、“情”的表达;然后是在阅读时抓住抒情的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最后是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写作技巧并联系生活体会所言之志的现实意义。

一、寻物。既为“托物言志”,首先就要找出所托之物。一般情况,文章的标题就明确告诉我们所托何物。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的紫藤萝就是“物”。如果题目不能提示象征物的,就需要我们到文中寻找、分析,然后再确定。如杨朔的《荔枝蜜》,通读全文,我们知道作者共写到了荔枝树、荔枝蜜和蜜蜂三种事物,到底哪一个才是象征物呢?通过分析描写重点以及三者的关系,我们便可以确定所托之物是蜜蜂。找准所托之物,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二、辨形。“托物”的写作基础是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言志”的思想源泉是所托之物的内在品质。而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鲜明,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如叶圣陶的《牵牛花》中对牵牛花的藤蔓生长情况的描写,郭沫若的《石榴》中对石榴花形状的描写。

三、明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如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四、品文。要深入理解采用“托物言志”手法的写景散文,还需静心品味文章的语言、写作技巧等。此类文章通常以诗化、绘画的语言,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浓淡相宜、饱含深情地展开描写,言简意丰;也常采用欲扬先抑(《荔枝蜜》)、铺垫、衬托、对比(《白杨礼赞》)等写法言志抒情。因此,在阅读时,品味这些内容对我们理解文章、学习写作有很大帮助。

五、悟理。“志”是文章的眼睛,再好的文章也必须结合个人的思想实际有所感悟,才能达到阅读的根本目的。所以,在上述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悟出文章所含的情理,并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自己对文章中心的认识、理解和思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江南柳

陈志宏

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妖娆的诗篇。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那里有一片绿海。皲裂的树杆,是一副粗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柳皮粗裂处,静静地记录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翠柳报春来。柳枝绽开第一片嫩绿的芽,江南春就如神来之画师,在大地上泼绿作画。水丰盈了,山朗润起来,远远近近一派青碧。柳之绿,如火种,引来绿染山河,绿得灿烂,绿得香浓,激越如歌。

依依,是江南春柳的媚之态。《诗经》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语道尽绵绵情思。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桃红柳絮白,照日复随风。”柳絮飞,飞入原野精妙处,飞入寻常百姓家。“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狂颠的柳絮,轻柔白嫩的小点点,在春风里狂舞,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正是如此浪漫而快乐地旅行。

……

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牧童爱闻,浣纱女爱听,游走在柳下的人们皆乐赏。

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却成林成荫。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语传的深层意蕴,更潜藏一处升华灵魂的秘密通道。

灵魂不灭,生生不息的江南柳啊,迎风亲水间,你在吟咏生命的华章。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6期)

1.试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秃的梧桐

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那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个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淅淅沥沥打在梧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技,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绿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巴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子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薛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的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但是,我知道有在土里的桐子。

(选自《绿天》)

1.作者描述了一株濒临枯死的秃的梧桐,遭受风雨、蚂蚁的侵蚀后依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其用意何在?

2.文中除了描写梧桐外还写到了“老柏和香橙”“年近古稀的老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抒情散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抒情散文 阅读技巧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独特的美就在于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读到作者对于人或自然的感悟。散文历年来都是语文中考命题人青睐的文体,特别是抒情散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看,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丢分最多的正是抒情散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绝大部分学生被散文形式上的“散”迷惑,并没有读懂文章内涵,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这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何帮助学生快捷地读懂这类散文,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是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读抒情散文?下面我谈谈看法。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它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达到抒情的目的。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白杨礼》《鼎湖山听泉》都是这类散文的代表。读懂抒情散文,我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看到一篇散文,千万不能被它的材料众多、内容博杂吓倒。尽管散文看似很“散”,但都有一个“神”统领全文。这个“神”就是作者在文中借景抒情的“情”,就是作者托物言志的“志”,即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主旨。我们一定要平心静气、聚精会神地通读全文,读完之后要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言了什么志”,即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只是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再研究局部才不会偏离中心,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例如初中课本中的《紫藤萝瀑布》一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的描述及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紫藤萝花其实是作者由个人感情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原先,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心上”,在繁花盛开的藤萝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我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二、体会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物象的深层含义

象征手法是抒情散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作者往往把自己要抒发的“情”、要言的“志”都寄托在一定的物象上。因此,作者在浓墨重彩地写物的同时,也在抒情或也在言志。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开头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形象:“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也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这些词语既是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在具体描写的基础上,文章抽象出白杨树“倔强挺立”“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这是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行文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读这类散文时,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物象的表面特征,更要看到它的深层内涵。即要能达到宗禅的“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三、审清问题,确定答题区域

在把握住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文后各题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各个问题涉及哪些知识,在文中的哪些段落寻找答案,也就是确定答题区域。如《江南陶公柳》这篇抒情散文中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通过读题干后,我们要能理出这样的答题思路:1.初步确定答题区域应该在文章的第三区域。2.能概括出古人笔下的陶公柳有什么特征。3.再看看作者写这篇散文的意图是什么?把这三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归纳出这样的答案,即“印证“陶公柳”“武昌柳”的名称由来已久;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赞美了(“武昌柳”)的风姿,表达了对陶公的怀念之情。在解题过程中有三点要提醒学生:一是看题干要一气呵成,切忌“看一题,做一题”;二是思考问题要纵观全文,要有整体观念;三是依据题干准确圈定答题区域。

四、加强阅读,由量引起质变

学习上没有捷径可走,要想真正提高抒情散文的阅读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加强阅读训练,多加强积累,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感。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代表性的抒情散文,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雪》等。教师要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欣赏、品味这些美文,并能以此为基点不断扩大阅读面,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由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的效果。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职责――既教书,又育人。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都凝聚着作者的深情,寄托着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独特感悟。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读懂抒情散文。

参考文献:

[1]巢宗祺.解读语文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冯晓丽.写景状物散文的教学方法[J].语文教学,2010(1).

抒情散文范文第6篇

一、把握情感波澜

中外抒情散文常常表现作者的心路历程,以饱满的情感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中外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中外抒情散文,要发掘作品所蕴涵的深刻的生活哲理,就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

三、品味语言特色

作品的语言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是抒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凭借和载体。

四、赏析艺术手法

阅读中外抒情散文,要重视艺术手法的运用。艺术手法因文而异,有的借景抒情,有的托物言志,有的将情怀植根于生存环境中,通过这些环境表达作者的思考和追求。象征是中外抒情散文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学生阅读时,要充分理解抒情散文中的形象和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种独特的地方需要学生着力思考,是学生鉴赏的重点。

阅读中外抒情散文的方法、步骤主要有:

一、明确特点,了解分类

明确中外抒情散文的内容和形式特点,了解分类,是阅读中外抒情散文的基础。

二、抓住线索,辨识文眼

线索是一篇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中外抒情散文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或者是时间、空间等。抓住线索有以下方法:一是要充分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以物喻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二是要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三是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是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中外抒情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文眼,是指文章中能点明内容、情感与谋篇布局的词语或句子,即文章的点睛之笔。阅读抒情散文时,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拿到了解题的钥匙。文眼通常在一篇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有的时候是标题,也有在文中的。抓住文眼就抓住了阅读的关键。

三、巧借联想,领会意境

中外抒情散文在行文上常常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写情。展开联想,是中外抒情散到情景交融的重要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学生只要抓住联想的“联系点”――形与神的共同点,就能更好地体味中外抒情散文的情感,领会作者对自然、生活、社会及人生的独特认识和感受,感受到文章的意境美。

四、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抒情散文范文第7篇

散文是文章的主要文体样式,以情丰理深的特点超越了一般记叙文和一般议论文,近年来很受高考阅卷老师青睐。但是,“散文”是个很大的概念,如何写“散文”?根据对高考满分作文的分析,我们分出了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两大类,其中各含五个小类。

借事抒情散文是抒情散文五姐妹中的老大。因为我们生活在“事情”之中,情感也生发于“事情”之中。不过,“事情”有各式各样,写作借事抒情散文的首要策略就是“缘情取事”。

什么是“缘情取事”?就是根据要表达的感情选取事件。考场写作由于受时间、字数、阅卷的限定,考生所要表达的情感必须符合六个字的标准:“积极”“鲜明”“单纯”。鉴于此,承载这份情感的事件也要加以选取:或恰好再现,或精选其一,或加工组合……第一种情况不多,更多的是第二种、第三种。一般情况下我们倾向于选择第二种,可以称之为“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

一事贯穿式借事抒情散文最易与一般记叙文混淆,因为一般记叙文基本样式也是一事贯穿,但是二者对“事”的处理大不相同:一事贯穿式记叙文重在人物塑造或者情节设置,事件是环环相扣、紧密连贯的;一事贯穿式散文重在情感抒发和联想,事件是跳跃表述、隐约相续的。

操作要领

借事抒情散文以事件为外在线索,分为三个构思环节:确立事件与简要流程――确立联想素材与安放位置――确立情感表达层次与方向。

①确立事件与简要流程。寻找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确定事件的首尾。事件在写作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寄托情感,不需要波澜(淡化波澜),不需要完整(淡化情节)。

②确立联想素材与安放位置。在事件过程中进行联想,寻找若干相关素材来类比、对比这个核心事件(或其中的一个人物、一个细节等),成为抒情血肉的若干根肋骨。

③确立情感表达层次与方向。从事件中选择情感,注意情感的层次和方向,结合相关素材进行情感铺染。注意情感的理想化趋向。

借事抒情散文成功写作的关键在三处:

①“事”有可“借”之价值。一事贯穿借事抒情散文写作基点在“事”有可“借”之价值。其一,事件不可太大。事件太大,叙述起来吃力,想追求完整又难以完整,常常会“掉”进叙述的流程里而忽略抒情和相关素材的支撑,等到想稍停,一看500字下来了,故事还不到一半,悔之晚矣。其二,事件不可太繁。事件曲折,来龙去脉一交代,400字过去了,才开了一个头。作者被故事牵着鼻子走,900字到了,还差个结尾,一切皆完。其三,事件不可太简单。太简单的事件如“我今天早上洗了一只碗”,缺乏承载中心的能力,也无法引发有价值的联想。“得体”关键在“得”抒情之“体”,叙述为抒情服务,谁是“主”谁是“从”务必搞清楚,因此,淡化情节的“波澜”和控制叙述的“势头”就显得非常重要。

②素材要广博、贴切。散文之“散”主要“散”在素材上,素材也是知识,散文对知识性是有要求的。素材要广博,古今中外,以文化、思想领域为主;素材要贴切,与中心事件要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不是一时拍脑袋就来的事儿,需要日常做个爱读书、关心时事的有心人。可能还要有个小本本,及时提炼归纳背诵一些,方可用时千军万马笔底来。

③情感表达具有感染性。如同盖大楼一般,事件是框架,素材是砖瓦,情感表达是借事抒情散文的水泥沙浆。没有情感的濡染,这个大楼不成其为大楼。

精品示范

窃 据

张晓风

下课钟响了,那时是六月,时间是正午,那堂课是我学年中的最后一堂课。对,所有的唐诗宋词到此终于掩卷,屈灵均或陶渊明都请暂时引退。六月已至,熏风南来,知识且去匿身,我自有我自己的去处。

我跳上车,从城北直驱城南。下了车,径自进入植物园,直逼荷花池。待我屏息注目,果见千柄高荷,清艳绝伦。虽然一切皆在预料中,我仍然不觉为之动容。

站在池前,仿佛刚下飞机归国述职的大使,一时有很多话想跟荷花报告,有委屈,也有得意。想告诉他这一年的业绩,想告诉他美的讯息已经向学生传达。想让他知道,其实,截至目前,并没有人知道我是奉派自荷花的使者。想说,我有点累,让我再嗅一口荷香,我就能复活,就能有本事去对抗尘世中坏人所加之于我的种种的奇招怪式,并且能保住我自己婴儿般的一味灵明。

呀!小小的水鸟在翠叶间施展轻功。

美丽的红蜻蜓也来认祖归宗。

他们是荷花的堂兄弟。

互相追叙着属于红系的高贵血统。

仿佛听到歌声,但却不见有人唱歌。荷香常令我迷惑,它是如此厚实且具质感。梅香属于月光,兰香属于绝壁,菊香和田陇不分,桂花则宜于在一家人四合院初醒的韵律里含芬吐馥……但荷香是云梦大泽中升起的幻象,是神秘池沼中冒出的魔法泡影,它的香气亦灵亦肉,令人怅怅惘惘,目夺神授,而不知所从。

在一本名叫《指月录》的禅书里,记载着一条奇怪的戒命。原来,对严格律己的僧人而言,当经过别人荷花池的时候,是不可以偷嗅荷香的。看来,他应该行闭气大法来行过花香阵,以免吸入了属于别人的馥郁。

啊!这一点倒提醒了我,原来荷香是值得盗取的资产,我今身在台北市植物园,所嗅的芳烈算来应属“公物”。但这番闻嗅却是天真无罪的“侵吞公物”,是高妙美丽的巧取豪夺,是不着痕迹的彻底霸占,是光明正大的蚕食鲸吞。啊!我为此而沾沾自喜。

对,我赤手空拳来到这世界,如果不窃据那些本来不属于我的东西,又怎能活得下去?所以,容我是偷闻荷香的现行犯,容我是偷听鸟语的惯窃,且容我是偷偷披着阳光金斗篷的一名风华老去的少年犯。

是因为冷气团来袭吗?在拥着羊毛毯枯坐的冬夜,我会痴痴地想起某个六月正午的一汪池水,以及池中绝美的荷花布阵。还有那诡异的香息,令我反刍又反刍,咀嚼不尽。原来,曾经被荷香充塞过的胸臆,也是某种永恒。

技法解密

这是一篇优秀的借事抒情散文。我们看它的策略运用:

①确立事件与简要流程。本文的事件很简单,就是“回忆六月赏荷之景”。事件的流程同样简单:六月放假后“我”去植物园荷花池――站在池前嗅荷花的香气――现在的“我”想起多年前的这一段感受。

②确立联想素材与安放位置。文章采用倒叙手法,主体事件就是“现在”的联想。在主体事件叙述中,设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联想,就是佛教经书《指月录》中关于“窃据”说法的由来,这个联想安置在文章中间部位,起到升华情感的作用。

③确立情感表达层次与方向。文章的整体情感是“喜”,可是这“喜”与我们一般所言之“喜”大不同,这“喜”中蕴涵着人生欣赏大自然的大满足、大境界。情感表达分两个层次,一是对荷花香的感性陶醉,二是对拥有荷香的生命感受的理性满足。文章由“感性”升华到“理性”,使得对人生价值、追求有了一个哲理的升华。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今天是一个崇尚快捷的时代,“快”无处不在,信息有“快报”“快讯”“快信”,传递有“快递”“快运”“快件”,出行有“快车”“快艇”“高铁”,唱歌有“快歌”,摄影有“快照”,婚姻有“闪婚”,写作有“快”,餐饮有“快餐面”,连购物都时兴“秒杀”。

“快”使得经济快速成长,潮流快步翻新,今天的社会呈现出全然不同以往的面貌。在这样的快节奏中,你还记得“慢”吗?你认为今天还需要“慢”吗?你怎样看待“慢”?

请以“慢”为题作文。

抒情散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抒情散文美感实现自然美情感美形式美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8

美感实现,是我自创的词语,意思是使美感得以实现或使之(我、物)具有美感;或者说使之美起来。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文中之美 。

抒情散文的美感实现,至少需要两种因素――人与文本的积极参与。人本因素中作者人本与读者人本缺一不可;相应的,文本因素中也包含作者文本与读者文本。就是说,抒情散文作家、作品及读者之间,其美感实现有着各自的自身实现与相互实现,因此,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在抒情散文的美感的自身实现中,作品对象是外因,作家对象是内因,在其相互实现中,作家、作品是外因,读者是内因。从《荷塘月色》文本写作解读的美感实现观之,可略见一斑。我从以下几方面去剖析课文。

一、文本写作呈现的美的基本形态

《荷塘月色》有如下三方面的丰富性:1.如诗如画的自然美;2.一波三折的情感美;3.行云流水的形式美。现作如下评述:

(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自然物作为人与人类生活的象征而呈现一种象征美,这是自然美的高层次。这种象征美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一定社会内容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式结构而形成的,且主要是以其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而具有审美含义。如梅兰竹菊之与君子、大地之与母亲、太阳之与希望等,都是自然物的象征美的表现。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朱自清认为写景散文就应当是“画”,是“以文学作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哲学”。

《荷塘月色》选取荷、月两个为历代中国骚人墨客所吟咏不休、渲染无穷的自然物为中心意象。其象征意味和审美意义中,蕴含了先人的精髓,同时,更重要的是,也吸纳了朱自清的所有才华、心血、情韵与一生遭际。在荷、月意象中,寄寓了他全部的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他挥洒着工笔与写意双重驰骋的自由。他以比喻、想象的形式铺写月夜的荷月、荷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一幅淡雅、美丽、柔和、恬静、朦胧的图景,更抒发了寂寞、苦闷与不平静的情思。写月光下的荷叶荷花,由静态而动态地写出其形、色、味等全方位感受;写月色则是由光而景,由上而下地多视点观照。

(二)“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朱自清深谙这一修辞原则,他在描写客观景物,抒发思想感情时,善于结合具体的题旨情境,选择最恰当的不可移易的动词,将静态的事物动态化,从而使描写的事物形象可感,生动逼真。

朱自清主张在散文中要渗透情感,其作品无不体现这一主张。面对社会、人生,他以血写血,以泪写泪,笔触透达了生活之本质、生命之本质。他“处处不忘记自然与社会”,即使是“写到了风花雪月,好总要点出人与人的关系,或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以抒怀抱”。他记秦淮河歌、染荷塘月、感亡妇恩、念父亲情、写春天意,无不洋溢着他“个人”的情调,饱含“激情寓志”之声――或寄托政治忧愤,或指点社会疮痍,或暗示对光明的追求。所以在他的散文画面中,总是别有一番画外情韵和滋味。

《荷塘月色》写成正是1927年7月,是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之时。作者“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逃避办法”。因此,该文通过对荷塘月色的幽静淡雅景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希望解脱精神苦闷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他“动情辞发”,开篇直入主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继而以“自由人”的心境“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以此一句,引出如诗如画的荷塘月色的超然出世之美。但在这沉醉之中,蝉声与蛙声,却打破了他超然的境界,他重坠现实深渊,烦恼再起且益难排遣。文章之末以采莲的江南旧俗一合,文章境界大开。历史与现实、北方与南方、物与我、我与人至此都连成一片。

(三)“形生势成,始末相承。”

朱自清先生给我们勾画出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美的形象:幽深静谧的“荷塘”,自然与情感美的碰撞、融合,产生了味之无极、绵绵如织的佳构,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的形象是借助于语言表现出来的,作家要塑造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必须对语言进行艺术的加工锤炼,以最准确的文字反映事物的形态。散文是文学中最讲究语言锤炼的文学体裁之一。可以说,散文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魅力。从这个角度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杰出的散文家都是卓越的语言艺术大师”。

朱自清就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他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即使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一旦经过他笔炉的加工,也会变得鲜活起来。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那些自然景物经过他语言的修饰润色之后所具有的形象美感,为读者提供了诗的情怀与空间。

二、文本画面的美感实现

朱自清曾在评论孙福熙的文章时说:“他的文几乎全是画,他的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他叙事,抒情,写景,固然是画;不但文中有画,画中还有诗,诗中还有哲学。”其实这个评价用在他自己的散文中,也是十分恰当的。如同画家是善调丹青的高手,朱自清是善于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他的散文充满着诗情画意,读它,不仅是听悦耳的歌,简直是欣赏美丽的图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的写景散文不单描绘静态或动态景物,而且还融进了人物的活动,既显得朴素自然,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三、文本解读的美感实现

有人说:“散文是心灵的歌。”的确,散文是作家从心灵深处奏出的最强音,它能表现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字里行间跳动着作家情感的音符。我们读一篇优美的散文,简直就是欣赏一首悦耳动听的歌。

朱自清写景散文的语言,有一种声情并茂的音乐美。他像演奏家善于调整琴弦那样,善于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因而形成了他散文语言的匀齐和谐的诗意,读他的散文,仿佛沐浴在清澈的山泉,通体舒畅。郁达夫曾这样评论他的散文,说它“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如果说在本文写作过程中,意象是显性的,作家是隐性的,那么,在文本解读中,作家与文本均是隐性的,处显性地位的是读者。

“欣赏之中都寓有创造,创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赏。”在解读过程中,作家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解读过程使读者成为作家。每位读者得以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选择、丰富作家经验,在文本的解读中获得共鸣。

《荷塘月色》的选材,“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叙写情文并茂,为读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反之,“这一千个”也用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同样,一千位读者之于《荷塘月色》不啻一千遍地重组和补充了“这一个” 《荷塘月色》。这是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亲历身受作家的体验,并挖掘自我,共同讨论,在文本解读中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抒情散文美感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浅谈散文阅读教学的美感效应[J].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抒情散文范文第9篇

“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写作成功运用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风景”与“场景”之间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以“风景”开头,以“风景”收尾,首尾的“风景”是一致的,但描写不要重复。开头的“风景”是为了引出场景,因此要简约,不要为写景而写景。接下来的“场景”是开头的“风景”中的一个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是“现在”,为了和下文“过去”的场景相对。

(2)处理好“实”的场景与“虚”的场景的关系。借景抒情散文重点是“场景”,“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特色在“双场景”,就是先是一个现实的场景,再是一个过去的场景,两个场景相互对照,从而催生浓烈感情。因此,处理好今之“实”场景和昔之“虚”场景就成为这种文体写作的关键。“虚实”二场景有什么关系?二者是“荣”与“枯”的关系,或者“今荣昔枯”,或者“今枯昔荣”。前者主题积极昂扬,但浓度难上来;后者主题幽怨,但分寸难把握。一般情况下,多选后者,调整之法在抒情议论部分“转”——看到现在的优势或未来的希望。

(3)处理好“写景”与“抒情”的关系。从根本上说,借景抒情核心是“抒情”,“情”应该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因此,对所写之景便有了“情”的要求:①以“情”的需要为中心选材;②写“景”为抒情蓄势,在“景”的“势”“蓄”满后喷发。从结构比重上说,文章前三分之一是“风景”与“场景”,中间三分之一是由实到虚的两个“场景”,后三分之一是虚的“场景”和“抒情”。

如何写好一篇合乎标准的借景抒情散文?

我们将构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

(1)描摹风景。文章一开头就呈现所“借”之风景,以简约之笔描写抒情所要凭借的核心风景。这里的风景必须是与“我”生活有关的寻常风景,不必要是名山大川。

(2)呈现场景。仅有纯粹的风景是不行的,风景之中,必须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否则无法生情。由风景而场景才能催生感情,因此,有人、物活动的场景,有生活烟火气息的场景呈现是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因素。

(3)展开联想。这是文章的核心部位,由眼前场景联想到此处过去的生活场景,从而寄予“我”的浓郁感情。所谓“借景抒情”,就是由眼前之景触发联想过去之景,由这“虚实”二景触感的抒发。

(4)回归风景。散文之抒情追求一定的含蓄,以景作结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掩映多姿,所以,文章的最后要回归开头的风景。

当然,其中(2)(3)也可对调,甚至在(1)(2)之间再增添一个(3)的“联想(想象)”部分,这样文章更丰富。

①那条长几就摆在廊上。廊在卧室之外,负责数点着有一阵没一阵的夜风。

②那是四月初次懊热起来的一个晚上。丈夫和孩子都睡了,碗筷睡了,家具睡了,满墙的书睡了,好像大家都认了命,只有我醒着。我不安地坐在廊上,十分不甘心那热,仿佛想生气,只觉得春天越来越不负责,就那么风风雨雨闹了一阵,东渲西染地抹了几许颜色,就打算草草了事收场了。

③报纸和茶绕着我的膝成半圆形,那报纸因为刚分了类,看来竟像一垛垛的砌砖,我恍惚成了俯身古城凭高而望的人:柬埔寨在下,越南在下,孟加拉在下,乌干达在下,“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故乡在下……

④我就那样坐着,把长椅坐成了小舟。而四层高的公寓下是连云公园,园中有你纠我缠的榕树。榕树正在涨潮,我被举在绿色的柔浪上,听绿波拍弦的声音。

⑤于是,渐渐地,我坚持自己听到了“流水绕孤村”的潺涣水声,真的,你不必告诉我那是巷子外新生南路上的隆隆车声,车子何尝不是“车如流水”呢?一切的音乐岂不是在一侧耳之间温柔,一顾首之间庄严吗?于无弦处听古琴,于无水处赏清音,难道是不可能的吗?

⑥何况,新生南路的前身原是两条美丽的夹堤,柳枝曾在这里垂烟,杜鹃曾把它开成一条“丝路”,五彩的丝,而我们的房子的地基便掘在当年的稻香里。

⑦我固执地相信,那古老的水声仍在,而我,是泊船水湄的舟子。

⑧新生南路,车或南,车或北,轮辙不管是回家,或是出发,深夜行车不论是为名为利,那也算是一种足音了。其中某个车子里的某一把青蔬,明天会在某家的餐桌上出现,某个车子里的鸡蛋又会在某个孩子的便当里躺着,某个车的夜归人明天会写一首诗,让我们流泪。人间的牵扯如此庸俗而又如此深情,我要好好地听听这水声。

⑨如果照古文字学者的意思,“湄”就是“水草交”的意思,是水跟岸之间的亦水亦岸亦草的地方,是那一注横如眼波的水上浅浅青青温温柔柔一带眉毛的地方。这个字太秀丽,我有时简直不敢轻易出口。

⑩今夜,新生南路仍是圳水;今夜,我是泊舟水湄的舟子。

忽然,我安下心来,春仍在。虽然这已是阴历三月的最后一夜了。正如题诗在壁,壁坏诗消,但其实诗仍在,壁仍在,因为泥仍在。曾经存在过的便不会消失。春天不曾匿迹,它只是更强烈地投身入夏,原来夏竟是更朴实更浑茂的春,正如雨是更细心更舍己的液态的云。

今夜,系舟水湄,我发现,只要有一点情意,我是可以把车声宠成水响,把公寓爱成山色的。

(有删节)

这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1)描摹风景。文章第①小节简约描摹所“借”之风景——四月初的一个晚上,几条长几在廊下,夜风一阵一阵吹过。(2)呈现场景。第②小节呈现场景。晚饭后一家状态:大家睡了,“我”醒着。(3)展开联想。第③~⑩小节展开联想,由眼前身边的报纸想到故乡,由独坐长椅想到独坐小舟,由新生南路的现在想到它的过去。(4)回归风景。第~小节回归开头风景,但是情绪加以升华。

人们对时间的流逝常常有一种无助感,于是便会挖掘时间背后的意义,提出“一瞬与永恒”的话题。

试根据自己的经历、感悟与思考,以“花开一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累了,我就静静地靠树坐下。

这八株六百年的桂花,似乎还在守护着庭院,诉说着过去。

这里过去是唐荆川的宅第,几百年间,已数易其名。花虽未开,香已飘散,我闭上眼,用力嗅了一下。眼前,洁白的桂花开满枝头,飘散在光滑的罗砖地上。年少的唐家小姐穿着绣花鞋,踮着脚从罗砖地上走过,揽一揽遮住了眼睛的头发。头发上有淡淡的桂花香。

当年的唐宅该是多么的繁盛,唐公骑着高头大马,唢呐声声,旌旗蔽天,宫灯通亮。封火墙愈发高大,红木雕愈发鲜亮,下马石愈发庄严,建起多年的会元坊也在庆贺着主人抗击倭寇得胜回家。而院中唐公手植的桂树,冉冉开放。

我缓缓地睁开眼,倏忽之间,桂花慢慢张开花瓣,金黄的花蕊瞬间显露了出来。我兴奋异常,没想到无意间的休息竟还能遇上桂花绽放的瞬间!然而当目光撞到那布满灰尘的红木雕时,我的心“砰”地被撞击了一下——这红木雕,是不是当年念物呢?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花开只是一瞬,繁华只是暂时。

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当年的唐公不曾想到他死后的几年便家道中落,宅第改了他姓;当年的红木雕不曾想到昨日的光泽还没有褪去,已没有了人来擦拭;当年的下马石不曾想到昨日主人还站在它身上慷慨激昂,今日它已躺倒在地上,无人问津……唐家的繁华,似乎只是一瞬。

雕栏犹安在

昔人鬓容不复来

唯有梁燕有情年年心不改

仿佛听到有人在低声吟唱。在低低的唱鸣声中,人们一波一波地涌进来又一波一波地喧哗而去,最后只留下这个空荡荡的院落和这八株桂花。

然而真只是一瞬吗?当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时,热血儿女哪个不高呼着唐公的名字,保家卫国,奋勇杀敌?当我们徜徉在青果巷时,还会记得当年唐公的威武,唐家小姐的风姿,会吟着“青果巷唐家半条街”的古语……唐家给我们所带来的,不止是那一时的繁盛,更是数百年来常州人英勇不屈、能文能武的风范。这种馨香,会持续千年,永不消散。

再回眼看那几株桂花,她们静静地站在这里,看着莺归燕去,人来人往,年复一年地盛开。即使她们深知花开终会花落,但那一瞬,她们却依然尽情绽放。花虽已谢,香飘万里。

视线从花间穿过,幽绿的爬山虎奋力地向墙外爬去。

抒情散文范文第10篇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这种文体往往会借助具体物象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情感。其中,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阅读抒情散文,同学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清脉络,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三、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想念一棵树

黄文山

想念一棵树,一棵湘西天子山上的松树。

那天,导游告诉我们,说是要带我们走一条常人不知道的小路,去看“西海”。所谓“西海”,其实是一处巨大的山谷。这就是张家界独具的奇特景观,千百座造型各异的砂岩岩峰绵亘数十里,深藏在天子山阔大的怀抱中。我们跟着导游在密密匝匝的丛林里穿行,实在辨不清哪里是路。终于草木渐稀,待转过一方巨岩,眼前豁然一亮:一大片灰苍苍的峰林仿佛听到一个无声的召唤,已经森然列阵在我们面前。

他们都是些谁家的将士?有的敛眉锁目,胸间隐隐含着一股不平之气;有的髭发俱张,似难耐这漫漫无期的等待;更多的则盔甲齐整,意态冷峻。也许如乡野传说的那样,他们是二千年前张良埋伏于此的精兵良将的化身?但传说毕竟是传说,这万千奇异的岩峰,实在与张良无涉,而是大自然的杰作。三亿八千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大海,后来,地壳上升,海盆隆起,海底成为沙岩高原。于是,大自然微微一笑,以风霜雨雪和亿万年的耐心,精心雕刻出这独一无二的峰林作品。

似乎再往前走几步,就能触摸到这宇宙间最伟大的艺术品了。这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走近些,再走近些。于是我接连跃下几块岩石平台。待听到导游和同伴们的呼叫,已经来不及收住脚步,惯性带着我沿着倾斜的石面直向悬崖冲去。就在一刹间,忽然看到悬崖边闪出一道松枝,我急忙一把抓住,如同抓住一位老朋友的手臂。看看身下,便是深不可测的谷底,不禁心旌神摇。

倚靠着这棵松树,我不但没了危险,而且可以无遮无碍地把整个西海纳入眼帘。我的身旁,就是一座座兀立的岩峰,似乎伸手可及。整个山谷的色调是蓝灰色的,而岩峰本身则略见赭红。每座岩峰都像斧劈刀削般垂直陡峭,几乎看不到一星土。但所有的山头上,无一例外,都有松树在安营扎寨。看看这些松树的生存环境,真让人为之喟叹。它们的根都深扎在石缝间,生生从坚硬的岩石上撕开一道口子,作为它们的立身之处。但这并没能阻止它们去寻求生命的欢乐。你看那一只只伸向蓝天的手臂,正无声地描绘着一个个美好的憧憬。它们本身并不美,但它们的生命形态却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

此时我握住的就是这样一棵松树的手臂。鱼鳞状的粗糙树皮,首先让人想到的便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它从我脚下悬崖的石缝中探出,十分艰难地来到世间。这是怎样的一些生命啊,从萌芽的那一天起,就置身于险恶的环境之中。它要用细弱的根须撕碎坚硬的岩石,使之成为赖以生存的土壤;它要以百倍的耐心,搜集每一缕阳光、每一点雨露以及每一片偶然被风带来的枯叶,作为自己的养料;它还要提防狂风暴雨来袭,经受严霜重雪的欺凌。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漫漫的苦难历程,它终于站在了蓝天和阳光之下,站在了“西海”的群峰之中。抚摸着这样一只手臂,这样一只从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伸出的援手,我对生命的意义也因之多了一层理解。

第二天,上午就要离开天子山了。清晨,我早早便起床,独自一人来到“西海”,为了再看看那棵松树,向它告别。转过一方巨石,偌大的“西海”展露于眼前。在淡淡的晨曦中,群峰静默肃立,好像正等待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此时,有风自峡间来,于是,那弥漫了整座山谷的蓝灰便出现波浪般的起伏。我知道,那是松树的海洋在荡漾。它们才是这片山谷里真正的生命。这时,我看到一根熟悉的松枝,不,是一只老朋友的手臂也在风中轻轻地摇动。

就在这一片手臂的轻轻摇动中,天子山新的一天开始了。

(选自《相知山水》)

1.文章中描述的“西海”具有哪些特点?作者详尽地介绍“西海”有何用意?

解题思路:这道题目在于概括文章所述事物的特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语境作答。

2.文章第五段中说“它们本身并不美,但它们的生命形态却成为一道最美的风景”,请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悟。

解题思路: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回答这类问题,同学们应结合语境进行理解分析。

3.阅读全文,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念一棵树”?

上一篇:汪曾祺散文范文 下一篇:鲁迅散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