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散文范文

时间:2023-10-02 16:21:43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篇1

抒情中秋节散文篇【1】中秋,是喜庆热闹的日子。

一家人,老老小小,欢天喜地,望明月,品月饼;

热闹的街头树起了灯彩,舞起了火龙,清静的河边也有小孩漂起河灯;

福建有抛帕招亲,台湾有偷菜求郎,湖南、贵州、安徽还有窃瓜祈子。

中秋,是思念拔节的日子。

人世间的思念,像一大片一大片的青草,疯长着,堆积着,涌动着,蔓延到天际:

或是远方的儿子,激动地用家乡话,附着话筒,深情为父亲唱生日歌;

或是慈爱的母亲,戴着老花镜,走针串线,正为海外的女儿织着毛衣;

或是相爱的情人,彼此用最亲近,最甜蜜的短信诉说最遥远的相思情。

中秋,是诗香飘飞的日子。

唐李白的《月下独酌》是诗人、身影、明月寂寞地合成,逸出的是酒的醉人的香味和诗人的浪漫的芬芳;

宋苏轼的《中秋月》是暮尽、寒溢、月转的慨叹,传达的是时光易逝的苦味与生命无常的孤独;

宋辛弃疾的《太常引》是诗人望月、伤己、叹国的共熔,抒发的是美人迟暮的凄凉和激荡不已的壮志。

中秋,是神话改写的日子。

蟐蛾姑娘与后弈俊男,你们该是攀上天地间的彩虹桥,不再有离居之苦了吧;

修行千年的兔仙,你送到月宫里的最小的女儿,该是回来同家人团聚了吧;

吴刚,你该是记住了他人真诚的教导,勤心学习,不再醉心于求仙之道了吧。

中秋,有浓浓的快乐;

中秋,有刻骨的思念;

中秋,有无尽的诗意;

中秋,有满满的祝愿。

诗人说,故乡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我要说,心有快乐,心有思念,心有希望,心便不会老;

中秋有明月,中秋便不会老!

抒情中秋节散文篇【2】那年的中秋节,是五年前的八月十五。

五年前八月十五还不是公休,还不是公休的八月十五,学校临时调整了作息时间,早早地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提前一个小时放了学。

那天放学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站在大门口,目送欢天的学生闪过大门的身影,目送喜地的老师急匆匆地跨过校门的槛,心里盘算着静校以后早点回家,省得让白发苍苍的老娘,再站在门前的槐树下翘首,省得让老娘不知疲倦地长时间地期盼。

传达室的保安轻轻地摁下了大门的电动开关,折叠的大门开始缓缓地打开,缓缓地拉长,形成了一道黑色的屏障。这道黑色的屏障,隔开了门外叫卖月饼的喧嚣与噪杂,显得安静的校园更加的寂静。我向保安道了一声辛苦,送上了一句祝福的话语,然后沿着每天不知要走过多少次的校园大道,急匆匆地扫视着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看看楼上的窗户是否关好,看看大楼的楼门是否锁好,看看学生公寓里是否还有没有回家的学生……

教学楼的大门虚掩着,没有上锁。我的心里有些纳闷:下班的时间若是在平时,老师批个作业,写个教案什么的,早来晚走是常有的事儿,但今天是八月十五,是传统的阖家团圆的日子!谁还在加班加点?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推开了虚掩的大门,轻声走上了老师们办公的三楼。

语文教研组的门开着,数学教研组的门开着,英语教研组的门也开着。我礼貌性地敲了敲语文教研组本已开着的门,张老师和两个学生站了起来。

我提醒张老师说:天不早了,有什么事儿明天再说吧。别耽误同学们回家。

张老师向两个学生挤了挤眼,会意地笑了笑,又向我挤了挤眼说:看我的学生多懂事儿,今天不回家了,要陪我过节!

看得张老师真心的笑容,我夸奖学生说:你们长大了,也懂事儿了。不过,也别玩儿的太晚了。张老师家毕竟还有老人和孩子。就在我转身将要离开的时候,发现两个同学的眼里噙满了泪珠,发现张老师的脸上带着一丝焦急,似乎感觉她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但又不好问,也不好说,便说了一句你们聊着我再去看看,转身走向了数学教研组。

敲了敲数学教研组的门,里面鸦雀无声,没有一点的声音。听到我的敲门,教数学的董老师从隔壁的英语教研组里走了出来。他一看是我,一边和我开着玩笑说“是不是要和我们一起过节”,一边悄悄地给我使了个眼神,示意我到他的办公室。

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也和他开起了玩笑:看来是弟妹不让你回家了吧?他苦笑地说:不是她不让我回家,是我不能回家。

不等我再问他是什么原因不能回家,他给我发起了牢骚:你看看现在这些年轻人,一点责任感都没有,两口子动不动就离婚。你离婚就离婚吧,可你把孩子安排好呀?这倒好,两口子离了婚都不管孩子,弄得这些无辜的孩子无家可归!

我有些丈儿和尚了,不知他这话从何说起。看到我满脸的迷茫,他悄声告诉我:

这几个学生的父母离婚以后,谁也不管孩子,不是跟着爷爷奶奶过,就是跟着叔叔大爷过。听说学校为了让老师和学生过好中秋节,提前放学以后,知道他们心里很难过,我们几个老师一商量,决定和他们一起吃饭,陪他们过节。

我有些感动了,掏出手机,打了两个电话,一个打给了母亲,告诉她不要等我吃饭;一个打给了开小餐馆的朋友,告诉他去买几斤月饼,买,几斤水果,再给我炒上几个菜……

当一轮皓月高高地挂在树梢的时候,我匆匆赶回了家。电视里仲秋晚会接近了尾声,母亲盖着一件棉衣依在了沙发上。一桌子的饭菜已经冰凉,桌上的碗筷似乎一点也没有动。

听到我走路的声音,母亲睁开了昏花的双眼,问我吃饭了没有,我给母亲撒了慌说:学校有点事儿没顾得上吃。她掀开那件盖在身上的棉衣,端起已经冰凉的饭菜,打开煤气灶,一一倒在锅里,又一一盛在盘子里……

中秋晚会结束了许久,母亲关掉了播放广告的电视。问我过节了怎么还这么忙?我告诉母亲回来晚的原因,母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尽管那晚我吃的特少,但母亲没有象往常那样问我为什么吃得这么少,只看到她岁月雕琢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抒情中秋节散文篇【3】小时候我最盼望过中秋节,那时只为吃月饼;长大后,依然盼望中秋节,但更多的是为品味那种怀着喜悦的心情分享着辛勤劳动收获的累累硕果,那种一家人团圆和谐的令人陶醉的家庭气氛。

我生在农村,那是一个有山有水,家家果蔬满园,鸡羊成群,令人神清气爽的美丽乡村。家乡的习俗是中秋节的前几天,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着节日的吃食。时值果子成熟季节,于是果园里便热闹起来,人们从树上摘取许多的苹果、梨、葡萄等新鲜水果摆上几大盘,然后再买许多各种图案、各种口味的月饼。到了十四那天,每家院里都杀猪宰羊,开始散发出浓浓的节庆味。

中秋节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忙,大人们一整天忙着做好吃的,小孩也围着大人,包饺子、炸油糕,孩子们做得不像模样,但大人们今天是最宽容的。我和哥哥也帮着包饺子,我包的饺子总是鼓鼓的,妈妈说象绵羊,哥哥包的饺子却扁扁的像饿狼,放在面案上站都站不住,笑得人眼泪花花……

晚上,待万籁俱寂、月明如镜之时,大人把洗得发亮的各种水果和制作精巧的月饼整齐地摆放在盘子里,放在院子里的方桌上,然后点上一炷香,虔诚地磕几个头,妈妈说是祭月神。一柱香烧完之后,我们姐妹几个才迫不急待的围着桌子坐下,眼巴巴地等着妈妈给我们分月饼。妈妈总是把圆圆的月饼切成一样大小的四块,每人一块,然后我们有说有笑,一边欣赏着圆圆的月亮,一边津津有味的吃着甜甜的月饼,快乐的笑声撒满小院……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时光啊!

长大参加工作,结婚生子,远离了家乡。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想跟父母一起过个中秋节竟然是那么的难。好长时间吃不到妈妈亲手做的饭菜,好久没有享受过与爸爸妈妈在一起那种温馨的感觉。

两年前,恰好中秋节与国庆节同庆,我才有机会和父母在月圆之时团圆。月亮依然圆圆,月饼更加香甜,但父母却苍老了许多:头发白了,背也驼了,行动也不如以往灵便。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有点心酸,有点难过,更多的是对父母深深的愧疚和歉意。一时间,我再也找不到儿时过中秋的那种喜悦和兴奋的感觉。父母亲一辈子为我们做儿女的操碎了心,但老了却享受不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儿女们都忙于工作,看望父母的时间很少,甚至连个电话都懒得打,父母的日渐苍老告诉我们,他们与我们团聚的时光越来越短暂,我们应该好好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次,有空常回家看看。为了父母,也为了求得自己心灵上的安宁。

抒情散文篇2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抒情特色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教授,也是激进的民主斗士。作为学者和教授,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学、语言学、文艺学和美学等学科领域有很深的造诣和建树;作为民主斗士,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呐喊歌吟,上下求索,即使穷困潦倒、病魔缠身,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大义凛然、不徇私利的民族气节。

郁达夫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认真地总结。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抒情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他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人,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也不会特地从正面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在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从侧面或背后看父亲,而且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简笔就点破了“背影”的题旨。接着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橘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地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2.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形象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形象美,使感情的抒发愈具真切、细致。如《绿》是描写梅雨潭的,朱自清对这里的景色有独特的感受。他撇其形而取其色,显示出观察、描写角度的独特。绿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但在作者笔下,绿简直像有了魔力,绿得幽深,绿得静美,绿得嫩润,绿得明媚,绿得令人神迷心醉。作品中有这样的描写:“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接着,作者对自然景物的色彩——绿作了丰富的比喻和联想。将梅雨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和柔嫩、纯洁等各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临末,还送给它一个圣洁高雅的名字——“女儿绿”。写到此,作者的感情真是柔美到了极点,可以看出作者已将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化在这一潭绿水中,用了一连串奇特的想象、比喻,写尽了绿的千般风韵、万种姿容,然后用情感的涓涓细流浸润冲激读者的心灵,创造出优美深远的意境,触发人们共同的美感,使读者跟着作者一起心驰神往,惊诧于梅雨潭的绿。读着这样的散文,确实令人叹服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文中用的每个比喻都是那么贴切,都给人以十分丰富的美的享受,使人感到既有一种逼真传神的形象美,又有一种清新宜人的情趣美,还有一种细腻入微的技巧美。

3.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等,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是以夹叙夹议手法抨击黑暗社会的名篇。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文章表现出朱自清先生固有的细致沉着的风格,却细致中透出抑郁,沉着中透出激愤,显示出他作为正直作家应有的是非观及很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朱自清散文中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的,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显得机智深沉。

参考文献:

[1]朱自清选集.教育出版社,1989.

抒情散文篇3

初中作文网权威初三抒情哲理散文 :时光—遥远的地方_100字,更多初三抒情哲理散文 :时光—遥远的地方_100字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作文网。 当风吹过沙滩留下一道痕迹,冬季的寒冰融化成叮咚泉水,看阳光穿过树叶撒下的斑点…我们,就要分手远航…

点点滴滴的往事浮现脑海,最后留下的,竟只有悲伤。太多的话无法言语,但愿回眸时,岸边还有熟悉的身影。

初三:蔡源琦

抒情散文篇4

云之南

蓝蓝的天空上,那朵镶嵌的白云,如棉絮般的白、如棉絮般的柔,远远望去显得十分可爱。此时此刻,你漫步在郊外山野那段蜿蜒如蛇的那条小路上,你的心情定会另有一番滋味。

山路旁边开满了说不出名字的野花。或红、或黄、或白、紫的每一朵都显得分外艳丽,花丛中不知从何处飞来了蜜蜂和蝴蝶在飞舞。它们给这里增添了不少生机,同时让人会有一种更神秘的感觉。当微风轻轻吹起,花儿的芳香很快就染遍了整个山野与峡谷。

无论你在山野、峡谷都能嗅到野花那淡淡的清香。那不浓不淡的香味令人心旷神怡,让那些热爱生活,爱自然的人们更是喜欢无比;在此、你听不到城市的喧哗,也听不到汽车的轰鸣,更看不到树木、小草、山坡上有任何污染;这里到处是一幅安静、祥和清新的景象。即使你忽然听到了鸟儿的叫声,你也会觉得是大自然赋予的美妙音符,婉转而动听。涓涓溪流清澈见底,在前方不远处形成一个小池塘。仔细观察还能发现池塘中的鱼儿在无惧游荡,就连池塘里大小不同的异形石子也会给人一种无限的空间遐思。这儿的风景虽比不过人们常说的“世外桃园”,却也足够幽雅别致。同样会把你带入梦幻般的世界,此时你也很想跳进池塘里去捉鱼儿、捞石子……分享自然赋予人类的幸福与快乐。

当你回想起童年岁月的时候,你已不知不觉的沿着小溪走了好远一段路程,忽然间发现自己的身体有些疲惫。这时你便会停下来,就近选择一棵大树下歇息纳凉。此时的你背靠树干慢慢地闭上眼睛沐浴着大自然赋予的阳光,让你那感到疲倦的身体得以释放,把你累积已久的一切思想压力。尽量在此时放松,让你同时还会想到什么是人生的快乐与幸福。在那时的你绝不会说,这不是一种大自然赋予你人生的快乐与幸福。

:

抒情散文篇5

曾经遐想小学生活,那么美丽,异样动人。此是小学时代,从某些久别校园的学者笔下领略的高等学府风韵;一旦身临其境,给人的感受,却是忧郁多于快乐,苦闷多于开心。

让我不快忧郁的,不是它的恬静安适,不是同学的博闻广志,不是教师的谆谆诱导,而是精神上的迷乱。美丽的校园,乃社会的世外仙境,可以借此逃避世俗诸多纷争,超脱物欲,潜心于精神世界。但为什么,我却总如浮游的幽灵,夜阑时叹息,寂静处悄行?

我好像失落了魂灵,忧郁又苦闷,失望又哀伤,在无助中寻找,向空虚中呼唤。久久思索,仍跳不出迷惘的罗网,苦闷的掌心,愁丝的阴影。思想如昙花一现,等不到真理之光的普照便花谢凋零。我的大学生活,如同枫叶,等不到秋实累累,于盛夏便悄然飘落,难觅踪影。

我不明白,人生中,什么叫做最美与最真?人的一生,该追求标新立异,还是默守阵规、因昔相循,或投身于宗教玄妙意境。也许向上帝祈祷,他会指予我所求,赏赐我所欲。

思考指引了我,教我怀疑一切,否认人生。总相信人生是一场骗局,生命是场无聊的游戏,世界则永远沉沦于乏味透顶的纷争。人生太空虚,于是我想逃避一切,甚至自身。只想做个隐士,永逃离这红尘。

抒情散文篇6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当时整个欧洲正处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过渡时期。年轻的资产阶段有了经济基础,但是政治上无权,社会地位低,且受着封建贵族的压迫与歧视,因此强烈渴望打破等级界限,实现人人平等。他们以“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等口号反对封建束缚,希望实现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18世纪70年代,德国终于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狂飙突进运动”,它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发展,是一种狂热的个人主义的反抗情绪,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它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出现一批崇尚感情、歌颂自然、反对专制暴政、揭露黑暗社会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在这场运动中结出的硕果,它处处都体现着“狂飙突进”的精神。维特为理想的破灭哭泣悲伤,最后愤而自杀,以死宣告同黑暗社会的决裂,他就是整个新兴资产阶级的缩影和代表。

欣赏导航

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他陷入迷惘的梦幻中不能自拔,在沉思冥想中慢慢毁灭自己,直到最后被不幸的激情,特别是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

这本小册子影响很大,甚至可说轰动一时,主要就因为它出版得正是时候,就像只需一点引线就能使一个大地雷爆炸似的。当时这本小册子在读者中所引起的爆炸也十分猛烈,因为青年一代身上自己埋藏着不满的炸药。

――歌德《诗与真》

《少年维特之烦恼》描写了一个少年的恋爱悲剧,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一本薄薄的小书为什么可以牵动千万读者的心呢?

这首先归功于书中丰富的情感。主人公维特才华横溢而又多愁善感,他把对乡村的热爱,对简单生活、自由平等的向往,对古代诗人的怀念全部倾注在小村的一草一木之中,当他爱上一个纯真美丽的少女而注定不能与她结合时,他的每一次心跳、每一次哭泣与欢笑都牵动着读者的心――爱过的人可以以此重温旧梦,正在爱的人可以惺惺相惜,将要爱的人呢,它可以给你多少憧憬与叹息!读这本书时,读者的心一直被种种强烈的感情激流所包围所挟裹。这,也许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久而弥笃、历经几百年不衰的奥秘之一吧!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用书信的形式写成的,这种形式像日记一样,也特别适合细致地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维特向最好的朋友坦率地述说自己的遭遇,展露自己的情怀,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书信时而描写乡村的优美风光,时而抒发激烈的情感,时而发表精辟的议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矫饰,不做作,那绵绵无尽的情思、激烈的内心冲突、亦苦亦甜的恋爱感受以及诗情画意般的自然景色描绘,自然而真实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精彩花絮

五月十二日

不知是附近一带有愚弄人的精灵呢,还是我自己异想天开,竟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如乐园中一般美好。城外不远有一口井,我真像人鱼美露西娜和她的姊妹似的迷了它。――下了一座小丘,来到一顶凉棚前,再走下二十步石阶,便可见大理石岩缝中涌出一泓清澈的泉水。那绕井而筑的矮墙,那浓荫匝地的大树,那井泉周围的清凉,这一切都有一股诱人的力量,令人怦然心悸。常有城里的姑娘们来打水,这是一种最平凡又最必要的工作,古时候连公主也亲自做过。每当我坐在那儿,古代宗法社会的情景便活现在我眼前,我仿佛见到老祖宗们全聚在井泉边,会友的会友,联姻的联姻;而在井泉四周的空中,却飞舞着无数善良的精灵。呵,谁若无此同感,谁就必定从不曾在夏日的长途跋涉后,把令人神怡气爽的清泉啜饮。

五月十三日

抒情散文篇7

一、朱自清散文艺术风格的形成

与同时代的很多作家一样,朱自清的散文也带有他所处时代的深刻印记。朱自清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就是受到了当时的“五四运动”的影响。从那以后,朱自清散文的发展无一不与时代共进退,后来的五四运动的低潮、时代的发展、文化的进步以及残酷的现实,都在朱自清的散文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渐渐地,朱自清的散文日渐成熟,风格也日趋明显,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朱自清式的散文。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本文主要是从结构、抒情、语言表达等方面来论述朱自清的散文风格。

二、朱自清散文的艺术风格

1.结构上的艺术风格

散文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随性。人们在读散文的时候往往会觉得文中的语句总是东一句、西一句,看起来非常松散随意。但是,再随意的散文也会有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思想,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散文,这就是所谓的“形散而神不散”。朱自清的散文也是一样,在他的散文中往往有着大量的看似毫无关联的语句,但是通篇读下来会发现,他的散文到处都充斥着精巧的构思和缜密的结构。例如在《荷塘月色》中,一会儿叙事,一会儿写景,看似毫无关联,事实上都是为了抒发作者苦闷的心情,通篇下来,就会发觉,整篇文章紧扣主旨,结构缜密,中心突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也是异常地能够打动人,这就是优秀的散文所必须具备的气质之一。

2.抒情上的艺术风格

抒情也是散文的一大特色。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抒情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借景抒情,如《荷塘月色》中开篇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为了追求片刻宁静而来到了这片宁静的荷塘月色下,为的也只是暂时的忘却,但是作者又不可能真的在这一片宁静的荷塘月色中忘却现实,于是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袭上心头,不禁发出慨叹,“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种不宁静的心情和宁静的景色恰恰反映了作者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朱自清通过对这些景色由衷地抒情,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了他内心的复杂感受;第二类是借人抒情,如《背影》一文中写到的父亲 “从不放心茶房而决定自己来送”,以及帮助儿子“拣定座位、叮咛嘱托”,亲自去买橘子等一连串的琐碎的小事中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第三类是对日常生活事物的抒情,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小事,却在朱自清的笔下散发出浓厚的哲学意味。抒情是每一个散文家都会运用的写作形式,然而,朱自清的抒情则更能够通彻人们的心扉,更能够触及人们的心弦,这也是朱自清散文能够打动几代人的原因之一。

3.语言表达上的艺术风格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它的语言表达也是独具风格的,概括起来,朱自清在语言表达上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口语化。在朱自清的观念中,文学创作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清新质朴,过于花哨的语言反而会显得矫揉造作,于是在他的散文中可以看到大量清新质朴、近似口语化的语言。例如,在《威尼斯》一文中朱自清就写道:“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哪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类似这种口语化的表达在朱自清的散文中随处可见。这些口语化的表达不但没有增加散文的市井之气,反而使文章显得清新自然,读了仿佛吸入了纯净的空气一般。其次,朱自清散文中另一大语言特色就是简练含蓄。例如在《春》中有这么一句话“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个“偷偷”不仅赋予了小草人性化的特点,更能把春回大地、生机盎然的春天刻画得维妙维肖。这样简练含蓄的语言运用也只有朱自清这样的大家才能够驾驭。最后,就是语言的画面感很强。朱自清的散文往往被誉为是“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说的就是在他的散文中,能够通过文字的描述,为读者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景,让人在欣赏文章的同时,在脑海中也能想象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就把“田田的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样刹那间,荷塘里的叶子就仿佛跃入人们的眼帘。朱自清是如何做到“文中有画”的?归根到底在于他平日里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细致入微的观察。只有观察得到位,才有可能把自己所观察的很多细节部分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抒情散文篇8

关键词:散文 大学语文教学 鉴赏

散文作为以“情”为中心展开的文体,独具这一说教功能。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更能引领充满朝气的新一代走向光明的生活。那么如何更好地读懂散文,本文将谈一谈散文的鉴赏方法,望能为语文教学出一点力。

一.散文的概念和起源

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二.散文鉴赏方法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散文,主要是指文学散文。谈到的鉴赏方法也主要是我们教学中常接触到的文学散文的鉴赏方法。

散文鉴赏,重点是把握其“形”与“神”的关系。仔细体味里面所饱含的作者的情感。散文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读散文要抓住“文眼”。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文眼”就是文章的眼睛。“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乃至一景一物。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地阅读,慢慢地思索,才可以察觉。因此,凡是有“文眼”的散文我们可以以此为线索去鉴赏散文。

2.读散文要善于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散文,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它通过对某个人物某件事情的叙述,对某种事物的描绘,来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思想,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使之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有的思想比较集中,情感比较明显,有的则比较隐讳,这就要需要抓住文章的中心主旨。如何才能使得我们透过丰富的材料和内容从而抓住文章的主旨呢?这就必须先清理作品的材料,把握文章的结构和线索。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⑴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如巴金的《灯》;⑵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如杨朔的《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自清的《绿》;⑸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的《琐忆》。

3.注意散文的表达技巧,体会散文的情感,领会文章的神韵。

散文中表现手法很多,掌握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另外,散文重在抒情,散文抒情的方式也很灵活,或是托物寓情,或是借景抒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将感情深藏在字里行间。其中寓情于物、景中间接抒感的居多,因此,我们要具体感受到其中所寄寓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就需要对作者精心刻画的事物作深入体会,把握文章的主旨。

4.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风格很多。优秀的散文语言都能做到清新明快、亲切感人,生动凝练,自由灵活。要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需要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阅读反复体味,随处玩味佳语美句的妙处,从中领会作者真挚的情感。

不同的散文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自然淳朴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这些语句朴素无华,简单的语言中吐露出作者对当年的怀念。有的幽怨而无奈如:《匆匆》:“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一字一句中流露着作者对时间匆匆而过的无奈,充满着幽怨与叹息。这些不同风格的语言,我们只有在默读、精读中慢慢品味、欣赏,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精髓,汲取文章的精华。

散文鉴赏的方法很多,通过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生活环境,反复细嚼语言文字,借助对散文这种文体基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深入语文教学中经典的文章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明确文章的主旨。

上一篇:通知的格式范文 下一篇:重要通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