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诗句范文

时间:2023-10-26 02:19:03

抒情诗句

抒情诗句篇1

1、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2、因思人事苦索绕,离愁别恨,无限何时了?

3、日幕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4、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5、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6、故乡,是游子用谷子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有醇香。

7、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8、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9、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0、思念故乡,其实就是想念故乡儿时的伙伴,想念那间老屋子,想念那片土地。但是,游子最想念的还是那已经苍老的父母双亲。

1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每当面对皓月当空的时候,思念故乡就如潮水一般涌来,就如洪水涌来一般不可收拾。

13、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1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6、想起故乡,我就在内心深处思念故乡。对于故乡的思念,年代越远久,对故乡的体会就越深刻,灵魂的触动就也大。

17、不知何处吹芦菅,一夜征人尽望乡。

18、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19、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20、悠悠兮离别,无因兮叙怀。

21、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2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4、本知人心不似树,何意人别似花离。

25、故乡,是一道色香味俱全而又上好的美味佳肴,诱惑远方的游子不得不去品尝。

26、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2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8、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

29、故乡,思念故乡,是不需要任何借口的。

30、故乡,是游子儿时记忆中片断,()游子越理越无法理处头绪,越来越无法剪接出来完整的画面。

31、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32、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4、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35、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36、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抒情诗句篇2

首先,要想语文拿高分,我们先得知道高考语文怎么考。诗歌鉴赏就是一小题,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方法

鉴赏诗歌的形象(一)

人物形象

设问方式:

1、请分析抒情主人公当时的心情;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等信息;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但不能任意拨高。

在此基础上明确出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典型意义。

应答步骤:

1、性格+身份

2、分条列举出性格而后点明身份。

鉴赏诗歌的形象(二)

景物形象(一)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特点是什么?

2、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3、 这首诗写了什么样的物象?作者借它表现什么?

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先准确把握诗歌所写的物象,再进一步体味这些物象给人的主观感受,还要弄清物象所体现的时令、方位特征。至于写景的目的,则要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应答步骤:

1、 物象+感受(清新、凄冷、悲凉……)

2、 时令+物象+感受+什么地方的画面(图景)+抒发感情。

3、 感受+物象+表现感情。

鉴赏诗歌的形象(三)

景物形象(二)

设问方式:

1、 试分析所写景物中蕴含的感情.

2、 简要分析诗歌的意境.

3、 试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诗歌作简要分析.

方法点拨:答这类题要把握以下三个要领:

第一,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点有二: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或高阔辽远,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 讲清景情关系。景情关系在诗歌表达中,无外乎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以景衬情等。作答时应注意区别,一般讲,借景抒情,是诗句中有直接表现感情的词语句子;寓

第四, 情于景,情景交融,则为诗句中只有景物描述而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或句子,只是在物象中寄寓了某种感情,至于以景衬情,则主要体现在乐景哀情的反衬上。

应答步骤:

1、 通过描写XXX"氛围特点"表现XXX感情(对应设问1)

2、 描述图景"氛围特点"形成什么样的意境(对应设问2)

3、 景物"氛围特点"揭示感情"点出景情关系(对应设问3)

鉴赏诗歌的形象(四)

事物形象

设问方式:

1、 诗中所描写的意象(形象)有何特点(特征)?

2、 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方法点拨:

这类题大多涉及的是咏物诗,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此类形象,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即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注意把握描写的类型;景物描写(事物情境、季节、时令、地域),场面描写(战争、农事、狞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应答步骤:描摹图景+概括景象特点+剖析作者感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一)

解答这类试题有以下三个步骤:

1、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 结合诗句阐释怎样使用这种表达技巧;

3、 指出此种表达技巧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注:对于已经指明表达技巧的题目可直接进入第二步作答)

篇章结构

设问方式:

1、 XX句在全诗有何作用?

2、 XX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X诗在结构上有几个层次?

方法点拨:对行文结构的考查,是近年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命题者的命题切入点,一是开头,二是过渡,三是结尾。答题时要看清是在全诗中的作用,还是在上下文的作用。另外,注意诗歌篇章结构的有关知识:

1、 属于开头部分的作用:①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统领全诗;②渲染描写奠定基调;③作铺垫或伏笔。

2、 属于中间部分的作用:①承上启下,作过渡;②照应上文,铺垫下文。

3、 属于结尾部分的作用:①卒章显志;②以景结情;③总结全诗,照应题目或开头。

应答步骤:先指出作用,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分条应答为适宜。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二)

表达方式: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与之相关的有:倒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工笔、渲染,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2、 诗人怎样来抒发感情的?

3、 这首诗用了哪些描法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

4、 如何从动静关系的角度欣赏本诗?

5、 本诗从哪些角度来写X景的?

方法点拨: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和描写,而诗中最重要的是描写与抒情。描写的技巧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白描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相生等。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法;对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答步骤:

1、 怎样描写(描写技巧)+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2、 抒情方式+用什么景抒(含)什么情(总分式或分总式皆可)+表达效果。

3、 先确定何种手法或方式,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三)

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广而言之,与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同一概念,包含表情达意手段手段的方方面面,诸如:描写方法、抒情方式、写景角度及景情关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托物言志;动静关系(以动定静、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这里我们所说的表现手法是狭义的(我们答题时应理解为广义的,即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正衬与反衬,联想和想象,虚与实,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扬与抑,明褒实贬,以小见大及对比、用典、铺垫、悬念等。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2、 这首诗怎样抒发XX感情的?(是怎样来表现XX的)

3、 这首诗在手法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方法点拨:解答此类题,我们应特别注意对题干的审视,要分清是对整体发问还是对局部发问,而后结合对诗歌的整体理解来判定所用的表现手法,再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手法的形成,然后指出其对表现思想内容,强化思想感情,突出作品主旨的作用。

应答步骤:手法+手法的形成+表达作用(句意+主旨或情感)。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四)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些)修辞手法?

2、 这首诗的XX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艺术)手法?

3、 这首诗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来表情达意的?

方法点拨: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如此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应答步骤:修辞手法+手法形成+表达效果(刻画了什么形象,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一)

主要考查方向:

(一)品评诗句中某个字眼的艺术效果即赏析诗眼(炼字);

(二)对寻常词语的口味(含义及表达效果)与理解(含义、色彩、情味等);

(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鉴赏古典诗歌语言的考查主要从语法角度、修辞角度和语言风格方面设题。具体有四种题型及其变格。

炼字(词)型

设问方式:这一联中最主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你认为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词)是哪个?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为什么?诗词中的甲字能换作乙字吗?为什么?

方法点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分析炼字,就是口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口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应答步骤:该字句中含义+放入句中描述景象+该字形成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的语言(二)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有人认为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2、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说说诗中某一诗句的妙处)(前人认为某一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请谈谈你的看法)(某诗句有什么意味?)

3、 分析前人的评价(和前两点有交叉),提问方式一般为:某人对此诗作过某种评价,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某人认为此诗有某种特点,谈谈你的理解)

方法点拨:这类试题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解答“诗眼”类题目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 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要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应答步骤:

1、 判定词句+解释描述(句意)+分析(手法及效果)+作用(内容或感情)。

2、 分析前人评价:表明态度+分析证据(意象、手法、主旨、情感)。

鉴赏诗歌的语言(三)

语言风格特色及叠音词: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笔调婉约。。。。。。

设问方式:

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2、 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为XX,请简要分析。

3、 这首诗中,“XX”叠音词的作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方法点拨:诗歌的语言风格。多了解、多记忆常见的语言风格,然后注意答题步骤。其具体步骤为:第一步,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词中相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描写的意境或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叠音词的应答步骤为:先结合诗句指出它描写了什么景,再说这景传达了什么情,最后说叠音词的表达作用(音乐性、节奏感)。

附录: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xx的作用。

然后你可以通过一遍,或者直接读题,等有了一定的题目印象,再去看文章,这样很节约时间,也是应试中常用的查读法,英语阅读也可以这样。

抒情诗句篇3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两句诗说的是阅读文章要理清作者思路,遵循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其实,高考的备考何尝不是如此,摸清命题者的思路是至关重要的,按命题者的思路去备考,备考才能有效。那么,怎样复习诗歌鉴赏专题呢?笔者认为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歌。怎样读在考纲中,关于诗歌鉴赏的表述有两条: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考纲的表述可以看出,诗歌鉴赏考查的热点主要体现在形象、语言、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四个方面。笔者先从一节高三复习课说起:案例:时间:2009年5月6日地点:兰州市某中学形式:海淀区高三语文期中试卷的讲解授课流程:一、交代阅读诗歌的方法1.关注形象(讲了3个问题:①什么是形象②形象的特点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2.语言3.表达技巧(讲了有关技巧的一些知识点: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4.思想观点态度二、练习1.教师读题(附: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闻邻船吹笛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注】①分:料,料想。(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B.第三句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心情感。C.诗歌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D.这首诗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2)这首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抒写了诗人秋江月夜闻笛的感受,诗人的感受有哪些?(3)此诗开头两句“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与《琵琶行》中的诗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有景物描写,两处写景,作用有何不同?参考答案:(1)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2)诗人感受到吹笛人的羁旅行驿之苦(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漂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吹笛人的思乡之情,引发了诗人浓郁的乡思(或引起诗人共鸣)。(3)杨诗中的“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白诗中的“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秋江月夜的寂静,烘托出琵琶声令人沉醉的动人效果。2.教师疏通诗意(逐句分析,该句写了什么内容)3.讲题(在给出正确答案的同时,逐题逐选项分析错因)在教学环节中,教师教给学生的方法(或技巧)往往仅仅是方法,而忘了给学生使用方法的实践意识和机会。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从教师的示范做起。1.从题目入手:“闻邻船吹笛”,可见诗歌写的是“听见邻船吹笛的事情”,由此可以联想到是在哪里听到的?听到后会产生怎样的感觉?笛声是怎样的?等等。2.从形象入手:讲清楚三个问题:①诗歌写了什么形象?②形象的特点是什么?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3.从表达技巧入手:先讲清楚表达技巧应该包括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情节结构,抒情方式。然后引导学生逐一作出分析: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其中描写是虚实结合,注解“分”在暗示考生后两句是想象之景;其次是动静结合(正因为环境的安静,才有了笛声的清晰)。修辞手法:比喻情节结构:卒章显志(律诗、绝句的结构:起、承、转、合)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前两句写景或叙事,后两句抒情)怎样备考诗歌鉴赏的备考,最基本的方法是选好例子,借助例子落实知识点。如,可以选择严武的《军城早秋》讲透意象的问题,选择白居易的《村夜》《暮江吟》讲透修辞语言的问题等等。下面以唐朝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为例,来说明如何借助这个例子来落实表达技巧这个知识点。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之所以选择这首诗作为学生掌握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的例证,是因为这首诗中关于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辞手法、描写的角度和抒情的方式。1.修辞手法:比喻(如霜的月光,月下雪一般的沙漠)、夸张(一夜征人尽望乡)。2.描写的角度:从描写顺序看是由近及远、由下到上;从感觉上说是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从虚实的角度看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一夜征人尽望乡)。关于虚写:虚写是相对于实写的,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写想象中的,写自己的心中所感。一般有两个角度:或从自己的角度想,或从对方的角度想。一般来说,从自己的角度想,学生容易上手。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有所思想,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入手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3.抒情的方式:前两句融情于景,后两句直抒胸臆。①动静结合,视听结合:前两句写的是景;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②情景交融:前三句写景蓄势,末句直抒胸臆,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③直接抒情方式:前三句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中来。④虚实结合培养规范答题上面的备考只是解决了学生“读懂诗歌”的任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培养学生规范的答题意识。训练答题的规范化,往往从答题的基本模式的领会开始。而这种基本模式,又往往是从高考命题答案研究开始的。研究参考答案,其目的是分析命题者制作答案的方法是什么。第二步则是提供练习,让学生制定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总之,诗歌鉴赏的备考如同读文章一样,“命题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只有揣摩清楚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制定答案的思路,沿着其思路进行备考,才能提高备考的效率。

抒情诗句篇4

一、赏“诗情”

首先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遭遇经历、个性特征等,因为这些都有助于更全面的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和情感。如李白傲视权贵,渴望施展才华而郁郁不得志;杜甫穷困潦倒,乱世流离,有感叹自己不幸、忧国忧民的情杯;等等。

其次是通过标题来确定诗歌写的什么内容和情感。有些标题即指明了诗的主题,如标题中出现“送”,表明是送别诗,往往是表达真挚友情的;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再次是通过意象(人、景、物)来确定,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等等。

二、赏“诗技”

“诗技”指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三个方面,这是诗词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1)抒情方式。抒情是诗的灵魂,诗人就是藉此来言志抒怀的。教者在教学中应明确诗人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叙事、写景、议论等,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具体为:①直抒式,直抒胸臆。如《关睢》《蒹葭》,爱慕之情流露大胆、直接、强烈而真挚。②叙事式,即通过叙事来抒情,如《木兰诗》等。③写景式,这是最主要的抒情之式。情景相生,写景就是为抒情服务的。《观沧海》《春望》等均是情景珠联璧合的典范之作。④议论式,即通过评论来抒情。如“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今我何功德……尽日不能忘”等。

(2)修辞方法。修辞的运用可以丰富表达的内容,修辞方法的分析对理解诗的内容极为重要,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双关等。笔者在分析时常提问:为什么要用修辞方法?用与不用,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理解修辞方法运用的作用。《雁门太守行》首句中“黑云”“金鳞”的比喻,写出敌重兵压境及守城将士们严阵以待的情形。《书湖阴先生壁》中送青入门的两山是多么的多情可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风吹雨”是双关词,要分析其深刻含义则要指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比喻等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诗人常用烘托渲染、典故、借古讽今、虚实相对等表现手法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以利于自己情感的表达。在教学中要讲解透彻,以便学生能由此及彼,在诵读时注意这些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泊秦淮》首句以“烟、水、月、沙”四种景物烘托出凄迷冷寂的气氛,暗示唐王朝国运衰微,隐含对国事的担忧,与下文沉湎声色享乐的达官贵人形成对比。

“妙语”赏析。学会赏析凝练精准的词语和名句,这是古诗词赏析的较高境界,也是具备鉴赏能力的体现。词语和名句的理解赏析,主要是分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体会其妙处。

抒情诗句篇5

[关键词]古典诗歌表达技巧描写抒情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33

目前,因教材对诗歌的表达技巧没有统一的界定,各种高考复习资料和见诸报纸杂志的文章分类说法不一。比如,在概念上就有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写作技巧等不同的表达;对某种手法,如衬托,有的归入艺术技巧,有的归入表现手法,学生头脑混乱;对于“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等问题,学生看出什么答什么。

笔者认为,高中生没有必要在概念上做细致的区分,可以把手法、技巧划分为一大类,即都是对诗歌形式的鉴赏,这里可以暂借考纲中的“表达技巧”一词。重要的是关于诗歌形式方面的“表达技巧”有哪些,如何归类划分。如果归纳出合理系统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知道这些方法是如何产生和运用的,学生就不用去死记硬背一些概念,去做贴标签式的赏析。

关于高考常涉及的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内容,可以归为四大类:思维特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炼字(句)。这四方面分别涉及思维、整首(篇)、句子、字词,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角度来分类。下面谈一谈每部分所涉及的手法技巧。

一、 思维特点

鉴赏诗歌时,如果判断诗人是通过联想、想象创造的画面,这幅画就是“虚写”,然后再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确定这一“虚写”是否与“实写”结合,互相对照,或是侧重一方面,“以虚衬实”或者“以实衬虚”。如果学生弄懂了虚实手法是如何产生和运用的,那么对这一手法的鉴赏就能说得清,道得明了。

二、 表达方式

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有关描写的知识如下:

描写的对象有:景和人。

描写的角度有:正面和侧面。正面描写景物可从客观和主观的角度描写,客观的角度涉及空间、时间和逻辑(诗歌很少涉及逻辑的角度,所以可以略去不谈),主观的角度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的。

描写的基本手法有:白描和工笔细描。如果描写的对象是人,写人的手法还有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等细节描写。

如果诗歌中的画面有主要画面、次要画面,或画面中有主要景物和起衬托作用的景物,就能判断描写的角度是否有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最重要的是应从描写的对象和角度来判断所使用的手法。比如杜甫《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幅画用白描的手法,所描写的景没有主次之分,合起来为下面抒情作渲染、烘托,不存在正面、侧面的角度,可这幅画在空间上有远景、有近景,有天上、有地下,有猿的哀鸣声、萧萧落木声、滚滚波涛声,有风在吹、鸟在飞、水在滚,又有清渚白沙的清静。因诗歌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来描绘景致,所以说这幅画从空间上形成对照,运用了对比(对照)的手法;落木是时间的痕迹,与江水结合,既有时间的流逝又有空间的广大,这里时空结合;这幅画又从主观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上描写,从而有视觉、听觉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因此,可以说因描写角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写作手法或写作技巧,那么就不能再说“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是描法,它是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切入描写而产生的写作手法或技巧。总之,应该让学生明确哪些是描写的角度,哪些是写景写人的基本手法,哪些是因描写角度而产生的表达技巧。

有关抒情的知识如下:

抒情角度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象征)、借乐景抒哀情(反衬)、借哀景抒乐情(反衬)、借乐景抒乐情(正衬)、借哀景抒哀情(正衬)、寓情于景(以情驭景)、情景交融。

在间接抒情中,诗人一般借助便于表达感情的景物或典型的意象来抒情,如果诗人通过描绘某一具体物象寄托自己的情感,我们就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这样的诗一般会有象征意义,所以多用象征的手法。借景抒情中景和情之间还存在借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的情况,通常可以有上面列出的四种情况,因此会相对应产生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寓情于景(以情驭景)与借景抒情也是有区别的。寓情于景是诗人把情感寄予景中,景物带有诗人的情感。古典诗中,往往景中有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的情况较多。比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既借“杨柳”“雨雪”抒思念和凄苦之情,又因抒情主人公的思念和凄苦而有“依依”和“霏霏”的景致,这里既有借景抒情,又有寓情于景,又是情景交融的典型诗句,极富感染力。因此,可以这样归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三种方法既是并列关系,同时又可以交叉并存。

三、 修辞手法

诗歌从语句的角度主要涉及修辞手法中的修辞格,让学生掌握常用的修辞格即可,如比喻、对偶、比拟、排比、借代、夸张、反问、反复、双关、对比、顶针、回环、互文、通感等。常见的修辞格中还有“引用”,在诗歌中引用古代的典故我们称为“用典”,这里就把“用典”归到修辞手法里,对高中生暂不用做概念理论上更深入的研究。

四、 炼字(句)

古代诗人作诗讲究炼字。对字句的鉴赏和考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词类活用、修辞手法、叠词等几个方面结合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去考虑。

抒情诗句篇6

关键词:古代诗歌;格律;意象;抒情;语言;表现手法

诗歌是一种抒情的文学体裁,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中国古代诗歌的文体特点鲜明,概述为以下几方面。

一、规范的格律化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到了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到了唐朝,诗的格律才完全成熟而定型。因为这种受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约束的诗体是新近形成的,所以唐朝人称之为“近体诗”,而把没有平仄、对仗、声韵等严格的格律的诗体,称之为“古体诗”。“近体诗”称之为“格律诗”,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即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除了古体诗(唐代以前的古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外,大多数的古典诗歌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唐代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如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宋代词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而且词的押韵依词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玉楼春》按词牌的规定应押仄声韵。元曲的特点是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二、情感的意象化

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因为诗歌中感情的具体外化是通过意象的选用来完成的,所以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优美巧妙的意象是一首成功的诗篇佳作所必须的要素。

古典诗歌意象具体,意境深广。其中的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暗示着深刻的哲理,倾注着诗人的审美倾向,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常常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极富美感的意象。诗歌中的“象”是通过语言体现诗人意志的实体,“象”随意变而变。它倾注了诗人的情感或意志,如果倾注的是情感,就是“移情”,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人把自己的溅泪、惊心移植到花鸟上了,这样的花鸟就是有情(意)之象。

古典诗歌中的形象又常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某些约定俗成的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例如,在古典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再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可见,“意象是感情表象”,诗歌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意象的创造和创造性的组接。在我国古典诗歌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了解民族传统审美心理,表达思想感情。

三、强烈的抒情性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作为一种以表现人的内在情志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样式,以情动人是诗歌功能的主要体现。古代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通常分为两种方式。

抒情诗句篇7

关键词:诗歌奖赏技巧

要想答好诗歌鉴赏题,除了能力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答题技巧。

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题目。古代诗歌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的时间、地点、时间、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比如《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点明这首诗是送别诗;《咏梅》,题目点明这首诗是歌咏梅花的,属咏物诗;《越中览古》,题目点明这是怀古诗。

二要注意作者,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话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诗,杜甫的忧郁顿挫、忧国忧民的诗。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三要注意注释。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感情。比如:刘克庄《落梅》,诗后注: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有些解释相关语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还以刘克庄的《落梅》为例,注释中解释:“飘入迁客,坠似骚人”分别是指韩愈“朝奏夕贬”和屈原“失宠被逐、投江而死”之事。

四要看题材。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或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藉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则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亲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五要注意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如马致远《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从而表达了作者踽踽独行于异地,倍思故乡的情感。再看苏轼的《鹧鸪天》中“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描写了红蕖、白鸟、绿叶,色彩绚丽,以乐景抒哀情,抒发了诗人孤独、苦闷、得过且过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六要注意细节。例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抱膝灯前影半身”这一句,通过影伴身,抱膝灯前等动作对人物进行描写,表达诗人思乡,思亲的情感。还有元稹《闻乐天左迁江州司马》中“垂死病中惊坐起”这一句,写“重病中,元稹听到朋友被贬的消息突然做起来”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震惊之巨和与朋友的友谊之深。还有岳飞《小重山》,中“起来独自绕街行”一句,也是对动作的细节描写,可见诗人彻夜难眠,从而抒发诗人孤独苦闷,壮志难酬的心情。还有《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一句,从形神两方面刻画了幼稚、顽皮、天真、可爱、机警聪明的垂钓小儿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七要注意“情语”。故事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语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语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例如:袁凯的《客中夜坐》中“何处行人不断肠”这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思。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客行悲故乡”这一句,也能直接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除了以上七个技巧外,我们还应掌握一些古代诗歌鉴赏的常识。其中,常见的艺术形象,也是学生应该需要格外重视的。

一、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三、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四、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无垠、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的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六、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七、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八、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刘别是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还有常见的艺术手法、常见的意象形象,学生应该注意整理归纳,掌握一般性后,才能灵活自如的解决特殊性,做到融会贯通、厚积薄发。

抒情诗句篇8

一、探求理趣

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益人心智,我们可以缘事或借物去探索寻求其中的哲理。

例如宋代卢梅坡《雪梅》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细加琢磨,不难发现:该诗句通过梅花与雪花在颜色与芳香上的比较,得出这样一个哲理――人或事物各有千秋。

再如曾巩的《城雨》:“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请问诗中末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试想一番暴风雨过后,色彩艳丽的桃花与李花皆被风吹雨打去,惟有朴素的小草历经了风雨的洗礼后反显得更加郁郁青青,这就告诉人们:朴素的东西往往比华丽的更具生命力。

二、体验情趣

古诗多数是抒情诗,有的借景抒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情景交融。不管哪一类,只要我们综观全局、通盘考虑,从知人论世、披文入情,把握意象意境,辨别题材类型等三个角度入手,细加揣摩,就不难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搏。

1、知人论世,披文入情。

所谓知人论世即通过作家的为人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来揣摩诗人的情感心境;而披文入情,则是通过文字的阅读,了解作者的情怀,即作者的内心、用心。例如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字面上给出的信息是绿荷“有恨”从而“背西风”,前两句的落日烟柳之景为绿荷之“恨”作了很好的铺垫,绿荷在责怪西风的无情,吹弯了它们婀娜的身姿。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绿荷之恨实乃诗人之恨,联系杜牧的遭遇来看,应是一种芳时不再、善人迟暮之恨。杜牧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和主张的人,而不幸生在唐王朝的没落时期,平生志事百无一酬。这时又受到排挤,出为外官,怀着壮志难酬的隐痛,所以在他的眼底、笔下,就连眼前无情的绿荷,也仿佛充满了哀愁。

2、把握意象意境。

诗人要抒情往往会借助某种意象、创设某种意境藉以表达,那么该意象就附着了诗人的感彩,该意境也是诗人某种心境的写照。例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该诗所描绘的意象是“雁”,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种景象每每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者,诗人通过故园的渺远、归思的悠长、漫漫的长夜、绵绵的秋雨和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创设了一种萧瑟凄清的意境,寄寓了游子的思乡之愁。

3、辨别题材类型。

根据诗歌的题材范围和思想观点,古诗词划分为七大题材类型,即咏史怀古、送别悼亡、爱情怨女、思乡怀人、咏物抒怀、边塞征戍、山水田园等七大类。每一题材类型都抒发了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我们只要对号入座,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就会十不离八九。

试比较下列两首诗抒发的感情异同:

谢亭送别

许诨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田园乐(其六)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从题材类型上看,许诗是送别诗,抒发的是离别之愁;王诗是山水田园诗,表现的是一种闲适恬静的心境。

三、赏析景趣

古人诗篇多半要写景状物,藉此来抒情言志。对于写景诗句的考查主要有再现描写的景象图、借景抒了什么情、写景的技巧特点等三方面。由于篇幅有限,这里就单纯的写景技巧特点作一番论述。古人写景不是随随便便、零零散散地堆叠景物的,而是有选择、有章法地选景绘景,其技巧主要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色彩调配、远近仰俯不同视角、调动五官感受景物的形、色、味、声等几方面。

例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关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首诗就是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方法来写景,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中洒下明月的清辉。《梅花落》本是一种曲调,作者拆开用,又构成了虚景,仿佛飘荡的不是笛声而是梅花的花瓣。这样虚实交错,构成了美妙阔远的意境。

至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声衬静口口相传的名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是远景与近景的完美结合;“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更是一幅色彩缤纷、清新明快的秋景图。诸如此类的诗句,在浩如烟海的古诗中举不胜举,“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上一篇:表达对妈妈的爱的短语范文 下一篇:性格心理测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