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文化范文

时间:2023-02-27 10:08:09

税收文化

税收文化范文第1篇

然而,什么是文化?它和历史是什么关系?似乎很少有人认真去考虑它。因此,这种“时尚”不能不带着似是而非的夹生味,也不能不产生出我们将来肯定会鄙之为“垃圾文化”的东西。

文化,从社会存在的意义上说,就是历史演进过程的积淀及其轨迹。数千年历史演进的积淀及其轨迹,量化为所谓传统文化,质化为所谓文化传统。

特别是文化传统,它渗透在人们思想观念、言论著述、行为习惯之中,渗透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不论是正面或负面的,积极或消极的,进步或反动的;也不论人们对它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总之,它已沉淀凝结成一种人们的活动氛围和社会环境。面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强大的文化传统力量,正确、科学地认识它,积极地对待它,就会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的历史动力;反之,就会成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巨大阻力。

税收本来就属于历史范畴,而且是在社会演进、历史变迁中举足轻重的历史范畴。所以学习税收历史,把握税收文化传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税收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它的历史和国家一样悠远。

税收以国家为主体,通过超经济手段、无偿的方式,参与社会产品和财富的分配,是国家的一项主要职能。税收收入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保障。

税收又是一个多元的历史范畴:作为国家的职能,决定于也影响着国家政治,因而融入了政治的范畴;作为特殊的社会分配方式和关系,制约着宏观与微观经济的发展,因而融入了经济的范畴;而税收的历史轨迹、历史记载、典章制度、政策法令、言论著述、文书表格、行为规范、教育培训、信息媒体、以及文学艺术上的反映等等,又融入了文化的范畴。

税收是伴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范畴。古代传统的税收,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会职能,但归根结底是为国家服务的。当国家的政治体制从专制集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转化时,当经济体制从自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时,税收体制也会亦步亦趋地跟着转化。它的职能也会从主要为国家服务转为主要为社会、为人民、为纳税者服务,并以公开化、法制化、规范化,严格的监督机制为其主要特征。从而浮现出现代税收体制与古代税收体制的分水岭。

作为历史范畴的税收具有如此耐人寻味的特质、特性和特别功能,因此,我们对于税收文化传统更不能等闲视之。

什么是中国税收文化传统?如何看待中国税收文化传统?

第一,中国税收文化传统历史悠久。传说,黄帝时代中国就有了税收(《路史》),时距现今有五千多年;正史记载,夏朝在出现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的同时,也形成了税收体制,所谓“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史记·夏本纪》)至今也有四千多年历史。当时的“贡”,指各地的上贡;“赋”指田赋。不过,夏朝都统称“贡”。到了西周,便有“九贡”和“九赋”之分。“九贡”是把上贡的物产根据用途分为九类,并确定它们的用场:“九赋”前六种均为田税,后三种就包括了关税、市税、各种资源开发税、物产税以及种种杂税。

从夏商周开始,中国的税收,经过几十个朝代的更迭开拓;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包括分封制和中央集权制)、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几个社会形态的变幻调整;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在学理和实践上的导引革新;又经过历代农民起义、民族战争和少数民族入主的冲击,地方割据和军阀混战的破坏;经过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门户开放后的变动;解放后所有制改造及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影响;直至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发展……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蜿蜒曲折,陶冶积淀成我国税收文化传统。

所以,中国税收文化传统有着世界最悠久的历史,而且体制完备,内容丰富,文字记载几千年,源远流长,从未间断,为世界所仅见。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税收文化的一大宝藏。

第二,在中国税收文化传统中,“轻徭薄赋”、“富民强国”这一具有民本主义、人道主义的传统深入人心,而且两千多年前,就己明确。先秦诸子中,如孔子的“惠民”,“敛从其薄”;孟子的“仁政”,“省刑罚、薄赋敛”;老子的“轻摇薄赋”,“与民休息”……他们的税收思想和原则对后代有巨大深远的影响。在先秦诸子中大概只有少数的法家代表人物唱了反调。如商鞅主张国富民贫;韩非主张重税,反对足民。但不是主流。虽然历史上的一些统治集团的政策总是和“轻徭薄赋”“富民强国”思想原则相悖,而且现代学者也有人简单地斥之为“小农意识”,但它毕竟反映了广大民众——纳税者的愿望和要求。窃以为,这应该算是中国传统税收文化中的一个优良传统。

第三,是税收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思想原则。历代许多思想家、政治家都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国家税收才能多起来。如春秋初年,辅佐齐桓公取得霸业的管仲就提出:“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孟子也认为,合理的税收,能够促进生产,不仅可以富民,也有利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他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西汉执掌中央财政达三十年的桑弘羊清醒地提出,为扩大国家税收范围,不仅要重视农业,更要促进农工商互动协调发展。他说:“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主张“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农工商师各得所欲”。北宋王安石更明确主张,税收的基础应是发展生产,“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这种税收原则,越到后代,越被明确。

第四,强调税收的社会协调、社会保障的职能。就是说,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除了用于皇室,用于养活官吏和官府的开销,还要用于社会事业,备荒、赈灾、修桥、修路等等。如韩非提出:“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备军旅也”。西汉的贾谊提出:“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桑弘羊主张通过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可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可以“平万物而便百姓”。在历朝历代税收机制、设施和规定上,也对这种财政的分配做出一定保障,如设“常平仓”,收“义仓税”、“蠲免”的规定等等。

第五,主张税收“取民有制”或“有常”,要求税收规范化、制度化。孔子最早提出税收要“度于礼”;其后墨子提出“以其常正,收其租税,民则不变”;孟子提出“取于民有制”。西汉初年,朝廷把“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作为税收原则。到了西晋,傅玄更明确提出“赋役有常”的主张,他强调“上不兴非常之赋,下不进非常之贡,上下同也,以奉常数,民虽输力致财,而莫怨其上者,所以务公而制常也”。到了唐朝,有“量入为出”和“量出制入”之争,也都是为了体现“有常”——即规范化、制度化。

当然,中国税收文化中还有其他值得肯定的传统,如根据社会要求,对税收问题和原则开展公开争论的传统;根据政治、经济变化开展变法改新的传统,等等。

但是,中国毕竟有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历史,近百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近三十年的苏联模式、计划经济运行的历史。这些历史的积淀交揉融汇在一起,互为作用,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成为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沉重包袱。

一、税收的属性本是国家的职能,而且以强制性、无偿性为其基本特征。所以新中国成立前的税收史毕竟是一部压榨老百姓——纳税者的血泪斑斑的历史。中国古代虽不乏明君贤相,有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们的财税主张和措施客观上或顺应了历史的发展,也反映了人民大众一定的要求和愿望,但归根结底是为了“取之于民”,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所以,在解放前,收税者和纳税者的利益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不可能一致的。

二、从春秋战国以来,政治家的主流思想,一直强调农业为本、重农抑商,并在税收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管仲声称:“欲杀商贾之民以益四郊之民”;商鞅变法提出:不经批准从事“未利”者,罚作奴隶;汉朝初年规定贫民和商人不得为官。至于税收上,如唐朝的“借商”、五代的“免行钱”、宋代的“过税”、“住税”,都是挖空心思对商人的压制和剥夺。从战国的商鞅变法,到宋朝的王安石变法,从明朝的“一条鞭”到清朝的“摊丁入亩”,所有这些改革,都贯穿着这样的主导思想。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虽然也有合乎时宜的改革内容,但总体方针是农本主义、重农抑商。从经济上压抑了商品经济的自然发展,从政治上强化了封建统治的专制化和集权化。无疑包含着严重的反动性。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现象,不能不说与历朝历代奉行“重农抑商”的农本主义有关。中国文化传统,包括税收文化传统中的农本主义、重农抑商的观念影响,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为一大历史包袱,人们自有深切感受。

三、“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历史遗产,是中国税收文化传统中最沉重的包袱。我们习惯地把它称作“左”的势力和“左”的影响。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使税收作为国家的一项职能异化为国家主义的机制,从而与社会、与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隔阂;它的保守、封闭、僵化的特性,阻碍了税收体制的改革开放,影响税收体制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影响税收体制的公开化、规范化、法制化进程,影响税收的财政、监督,调节社会经济多元功能的发挥,只重收税而不重为纳税者服务;纳税者缺乏纳税意识,缺乏权利和义务统一的观念。

由此可见,税收文化传统在其合理内核的外壳上,无处不深深地镌刻着封建宗法思想的烙印。如何“扬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一个不可轻视的问题。

税收文化范文第2篇

一、当前我国税收文化建设的现状评估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文化在各行各业所发挥出的巨大推动作用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事文化等。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的浪潮中,税收文化也乘风破浪,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一是税务部门领导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加大了对税收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成为推动税收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二是扩大了税收文化的应用领域,将税收工作置于更为广阔的天地,从不同的角度对税收文化进行了思索和实践,时代特征更为鲜明;三是税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念越来越明确,建设手段更为丰富,建设载体不断推陈出新,群众性文化建活动十分活跃。

但是,由于税收文化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处于不断创新之中,各级税务部门所处的文化背景、环境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文化实践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征、纳、用税方面均存在不和谐因素

税收文化涉及征税人文化、纳税人文化和用税人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当前这三个层面均还或多或少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一是征税人文化方面,由于征税方权利大于义务而带来征税权的随意性,存在征纳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为纳税人服务也仅仅停留在职业道德、行风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的层面上;二是纳税人文化方面,由于纳税人义务大于权利而带来的纳税意识的漠然性,纳税人对税收的理解程度不够深透,自觉纳税意识不够强,纳税行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用税人文化方面,用税部门的用税行为还不够公开,税款去向和用途不够透明,纳税人了解的渠道过少,对用税和征税行为的理解也就存在抵触性。

(二)缺乏对税收文化建设的全面理解

当前有些税务人员对税收文化的定位还不够准确,对其概念、结构和特征还不够了解,在建设实践中存在误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充分理清税收文化建设与相关人员的关系,认为文化与己无关,与纳税人无关,是领导和文化建设部门的事,没有认识到税收文化包括征税文化、纳税文化和用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没有正确认识税收文化建设与税收事业的关系,存在着文化无用和文化万能的极端想法,片面缩小或者扩大了税收文化的功效;三是没有真正把握税收文化建设的规律,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认为文化是一种快餐,可以迅速建立、变革、马上发挥作用;四是没有深刻领会税收文化建设的精髓,对如何开展税收文化建设感到茫然,觉得无从下手,难以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创建税收文化的实施方案,将其等同于文体娱乐、纸上文化和面子工程。

(三)税收文化的个性不够鲜明

优秀的税收文化必须是对成功税务管理实践的提炼与总结,而不是简单的借鉴与引进。“橘生淮南则为橘”,文化建设一定要具有原创性,要切实结合本地区实际,充分挖掘本部门的特色,彰显本单位的个性,才能充分发挥税收文化的作用。但许多税务部门对自己本单位的文化特色却很少去认真研究,在建设税收文化的时候都有一味的“跟风”的现象,或者直接对别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果进行整体“克隆”式移植。

(四)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当前税收文化建设发展还不平衡,大部分税务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的税收文化建设水平偏低,对文化管理理论的研究普遍滞后,且多局限于基本范畴的探讨,在系统内缺乏成功的经验。从宣传载体上看,缺少具有震撼力的反映税收的文学作品和理论作品;从系统内部来看,少数干部职工对税收文化基本理念理解不深、把握不准,没有做到以此来指导税收工作实践;从外部氛围来看,广大纳税人和社会各界对税收文化基本理念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和关注。

二、税务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税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税务部门深入持久的探讨和实践,在理论上丰富完善,在实践中深化发展,并应注意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切实处理好征、纳、用税三个税收文化方面的关系

在税收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兼顾征、纳、用三个方面进行准确定位, 更新税收观念,协调纳税人、征税人和用税人的关系,为营造良好的税收体制环境打下基础。首先,税务部门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并落到实处,切实处理好依法征税和为民服务的关系,将组织税收收入与构建和谐征纳关系共同列入税收工作的目标之中;其次,要加大对纳税人权利的正面宣传力度,积极引导纳税人对征税行为和用税活动进行监督,切实保障纳税人依法纳税的义务和消费公共产品及服务的权利相对等,改变其传统的被剥夺感,降低纳税心理的痛苦指数;最后,政府部门作为用税活动的安排者,必须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好税收,最大限度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并建立完备的税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定期公布税收资料,接受纳税人监督。

(二)税务文化建设需要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高度重视

税务文化建设不能“急功近利”,应把它作为税务部门长期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有人形容税务文化建设是“一把手工程”,因为税务文化建设的推进、引导,从人员、机构到资金都需要主要负责人给予强劲的支持;另外,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一言一行具有很强的隐性引导作用,其言行、作风在某种程度上对干部职工都会施以无形的影响。

(三)税收文化建设需要大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文化

税收文化范文第3篇

税收文化是与税收相关的文化,是人们在税收实践中产生的并反映税收实践的观念意识,是客观税收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应上的积累和沉淀,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里由学习和社会传递获得的关于税收态度、道德、思想、价值观等观念的总称。税收文化建设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建设现代税收文化,实现税收文化的现代化,就是要把人治型、威权性、神秘性、封闭性、随意性的传统税收文化改造为具有法制性、民主性、参与性、明确性等特征的科学规范的现代税收文化。

二十余多来,我国的税制和税务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税收文化的进步和改变自然也包含其中,而税收文化的创新与进步又为税制优化和税收管理现代化提供了新的价值观念、理论和知识的支持。因此,只有通过现代税收文化的构建,才可能引导人们从文化层面去探讨更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实现税收管理的现代化。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税收管理体制,不能简单地去移植西方的制度,要在继承、借鉴、比较的基础上,针对国情民情来构建我国现代税收体系,并注意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税收文化,以使我国现代税务管理体制根深叶茂,源远流长。

二、我国税收文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财税体制的规范、税收征管的完善、税法的普及以及纳税人和税务人员素质的提高,我国建设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逐步取得成效,已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税收文化。然而,由于税收文化是由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等要素构成的,当这些不同要素的发展速度不同时,就会出现税收文化的混乱和税收文化滞后现象。它主要表现在:由于纳税人与征税人的地位不平等造成征税方权利大于义务而带来的征税权的随意性或由于纳税人义务大于权利而带来的纳税意识的漠然性。

造成我国现行税收文化不健全的主要原因在于体制环境。首先,“抑商”的文化传统阻碍了税收文化的完善。其次,受前苏联财税模式、“非税论”和“税收万能论”思潮的影响,我国对税收的职能始终界定不清,税收文化便无从发展。再次,我国各级政府间税权关系不清以及政企不分的现状,仍未能提供一个促进税收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最后,税收立法工作的滞后和税种体系结构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税收目标的实现,不利于良好税收文化的形成。

三、现阶段税收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活动中,使税务干部认知税收文化,营建税收文化,自觉代表先进税收文化,从而模范实践“三个代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税思想、税收观念、职业道德、法律制度、行为方式,形成税收文化系统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先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税收文化占领思想阵地,发挥先进税收文化的指导推动作用,才能促进我国税收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征税主体方面。首先,从“人治”税收文化向“法治”税收文化转变,要求税务机关及广大税务人员在理念上向法治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转变,以此指导税务工作,并最终在制度表述上和执法实践中真正体现法治精神。在法制化中,除了建立起系统的税收法律制度,工作上有法可依外,还需要使法律本身社会化,使其成为社会经济、政治及其他各方面生活的基本框架,实现对纳税人权利的切实保障;其次,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实现管制税收文化向服务税收文化的转变。以往计划经济条件下,税收征管活动要借助于管制权威来推行行政措施,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税务工作人员要在管理行为与服务行为的双向关系平衡中努力增强对社会、公众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行为,这是实现从管制税收文化向服务税收文化转变的主导方面;最后,必须着力培育民主观念,推动税收管理民主化。税务活动要体现民意,普通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合法的方式参与税收管理过程,影响并监督税收征管工作的体系构成、运行规则和决策过程,依法治税、公开行政,鼓励全民监督。

(二)纳税主体方面。整个社会的税收思想特别是纳税人的思想,也是税收文化需要研究的范围。我国纳税人普遍存在对税法不够熟悉,对履行纳税义务存在能逃则逃、能拖则拖的心理。究其根源,在于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背景。源自封建时代赋税征取上的任意性,导致社会整体缺乏自觉纳税意识。而建国以后的“非税论”和“计划经济”观念,以及人们长期生活在没有“明税”的环境中,也影响了公民自觉纳税意识的形成。

纳税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只靠征税主体依法治税和提高服务的努力并不能完全解决。税收政策法规的贯彻同样需要道德的力量,因为只有当国家对税收法规制定的意图被纳税人接受,才能使法规的实施获得好的效果,实现税收、征税者和纳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我国实行税收改革时要考虑到税收文化滞后问题,一方面制定的税收政策法规不能超越现阶段纳税人的税收道德和修养;另一方面在税收制度改革的同时,要下大力加强税务教育,使依法纳税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实践中,税收文化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要使人人都知道“税”是国之根本,必须自觉缴纳;第二,使每一个人在潜意识中都认为税是不可逃避的,必须缴。这样才能使税收文化更具有现实意义。

四、税收文化建设的完善

完善税收文化的建设并不只是税务机关单方面的职责,也不仅仅是提高纳税人的税收意识和社会纳税氛围,而是一个从完善财税体系、健全税收法规、加强税收监管到提高征纳双方意识的各要素互相联系的系统工程。

(一)加强理论建设,更新思想观念。税收文化建设首先应从理论上入手,进行税收文化理论的研究,以此引导征纳双方的思维、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政府机关而言,应更新税收观念,认识到为政必须理财,理财必先治税,治税重在依法。对税收机关而言,要实现由单纯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必须树立现代税收服务观,将税收服务贯穿于税收征管、稽查、监控和培养税源的全过程。对纳税人而言,应通过税法的宣传教育,使纳税人弱化“纳税光荣论”,认识到依法纳税并非光荣与否的道德问题,而是守法与否、大是大非的法律问题。

(二)加强制度建设,改进工作方式。税收文化制度是税收文化的核心和准则。在工作服务上,要优化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如开通税法咨询热线、推行多元化的纳税申报方式等。在税法宣传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宣讲税法,内容要贴近百姓生活。如通过对公共建设运用多少税收收入、效率如何以及低保解决了多少人的温饱等的宣传,让人们切实认识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体制上,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使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权事权关系分明、政府与企业的上缴利税关系分明、企业与员工的代扣代缴关系分明,为税收文化的完善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税法结构上,考虑制定税收基本法,并充实有关纳税人权利的内容,作为税务机关在征税工作中尊重纳税人的行为准则。同时,要构建税收的司法保障体系,适时设立税务警察和税务法庭并注重加强税务系统自身的制度建设,如建立领导责任制、首问负责制、行为规范制度及监察处罚制度等。

(三)加强行为建设,塑造良好形象。税收文化行为是税收文化理论导向的结果,是税收文化制度约束的反映,也是税收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要达到的终极目的。对税务机关而言,要注重税务机关的公众形象,加强税务机关的对外信息工作,公开和办事程序,并采取社会协商对话、公众咨询活动和基层访问等形式开展社会沟通,缩短公众与税务机关的距离。对税务人员而言,要强化税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对税务人员的事业观教育、法制观教育、荣辱观教育和廉政观教育,使他们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准,依法治税、文明收税。对纳税人而言,应使他们在自己脑海中形成全新的纳税观念,调整自己的行为,依法纳税,合法节税。

税收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税收;税收文化;和谐税务关系;构建

1、税收文化的内涵

1.1内涵

税务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税务工作领域内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它是由税务机关和公民共同构成的不同主体在长期的税收实践过程中累积形成的各种物质条件、行为方式、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总和,并以提升社会价值观念为导向,以税务价值内涵、监管机制、行为准则、物质基础四个方面为着眼点。它涉及的主体有:征收主体,如税务机构;征收对象,如纳税人;政策制定者,如政府部门;协税人,税收研究学者、税务中介结构等。这四个主体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税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

1.2组成要素

税务文化由税务价值、税务制度、税务行为、税务物质等四个不同要素组成。

税务价值是税务文化的精神源泉,是其存在、发展、有竞争力的内在精神。在税收实践过程中,税务部门形成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人才素质、精神面貌等精神文明的有形表现。“聚财为国、执法为民”不仅是税务机关组织使命的诠释,更是税务人员共同愿望与核心价值取向。

税务制度是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的具体反映,在税收实践中形成职业税收主体活动的各种行为规则,约束和规范整个税务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特定的模式和民族特点。它由税收法律法规、征收征管制度、税法立法层次、税务机构的规则和税务人员的考核体系构成。

税务行为是税务文化主体参与税收活动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由纳税服务水平、纳税遵从度、政府用税行为、人际关系处理等组成。

税务物质是税收活动中形成的有形的物质实体,是税务文化的载体和外在标志。具体表现为税收主体、税收收入、税收组织、税收手段、科技保障等。

1.3税务文化的重要价值

第一,提升经济价值,降低征税成本。虽然说文化建设,无法彻底根除征收成本太高的问题,但是通过提升税务文化建设,转变征管观念,可以构建和谐税务关系;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行新型征管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业务经费;普及税务文化,减少政府的干预,有效地分配人员以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管”和“被管”间形成高效的组织结构。

第二,提升政治价值,构建和谐征收关系。税收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增强法律、维权意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职能转变的过程,更是一个在征、收管理中让双方得到平衡、和谐的过程。

第三,提升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软实力。税务文化建设具有引导、规范作用,也有凝聚作用,更有激励作用。通过文化建设,税务工作人员有了危机感、存在感以及成就感,并通过一系列的思想意识、行为统一到税收工作的整体目标上来。

2、我国现阶段对税务文化建设的妨碍因素

一是,纳税意识淡薄。这是影响税务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人民骨子里就存在着权力可以免税的残余思想。

二是,我国税务法制化的程度较低。立法不全、税法级次较低,都存在着严重的人治的特征。

三是,纳税服务水平较低。由于官本位思想的存在,很多征税人员常常以凌驾于纳税人之上的态势来从事征收工作;加上纳税服务运行机制不健全,造成效率低,成本高,严重影响了经济价值的提升。

四是,税收使用行文不规范关。税务使用过程的不合理、暗箱操作以及用税无度等不规范用税行为,不仅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更有损税务文化建设。

3、提升税务价值,构建和谐税务关系的对策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构建和谐税务关系必须改变现在税务体系的劣势,消除威胁,促进价值的提升。

3.1弘扬税务精神、树立正确的税务价值观

一方面,每个税务工作者都应该以维护国家税收尊严为宗旨,正确使用税收权力,处理好征、收之间的关系;要夯实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感、提升税务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促进税务形象迅速提升;税务工作人员要在履职的过程中,转变职能,从重“管理”转变为重“服务”,打造服务型政府。

另一方面,纳税人要明白税收源于人民,用于人民的道理,依法纳税并依靠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3.2建立、健全税收法律法规体系,提升政治价值

制度的关键在于根本性。只有具有根本性,才能使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一是完善税收法律、法规。要建立繁简适度的税制体系,改造复杂的税种,简化税收成本;提升税法立法层次;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增强裁决机关的独立性和中立性,以保证裁决结果的公正性。

二要健全征税监管机制。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内部工作人员之间的监督以及税务机关内部的纪检、监察监督。建立独立的外部监管机构,加强监督效果,保证公平。优化纳税制约机制,通过建立信用评定制度与信用激励制度挂钩,树立依法纳税的典型与违法案例,增大其逃税的社会风险。

3.3规范税收行文准则,提升社会经济价值

第一,提高纳税服务水平

每个税务工作人员都应该充分意识到,纳税人才是上帝,才是自己的衣食父母,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提供配套的纳税服务,并将纳税人满意度作为检验工作绩效的标准。简化办税流程,提高纳税人防范风险的能力。加强征收双方的沟通与互动,促进和谐税务关系的建立。

第二,提高纳税人的意识。要让纳税人知道,纳税是一种基本义务,如果逃税,将付出大的成本价值。

第三,规范政府的用税行为。政府在使用税收的时候,要遵守合理、透明、有度的原则,切实做到税收来源于人民,用之于人民。

4、以科学为保证,夯实税务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第一,不断改进税收征管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加强税收基础建设,消除地域税务文化不平衡的威胁。完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税务、工行、银行、海关、公安等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对纳税人进行有效地监管;增强科技力量,加快税收电子化的发展进程。

第二,丰富文化载体,大力宣传税务文化。

税务文化是多样的,要通过积极的文化建设,如培训工作、文娱活动、讲座、体育运动等多种形式作为文化选择的载体,利用官方网站、电子设备、报刊、杂志、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选择工作,增强纳税人及公众的纳税意识,提高其的纳税遵从度。

参考文献

[1]陈琼.论税务文化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税收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税收文化;分层税收文化;税收遵从

一、问题的提出

从我国近年的税收实践来看,税收不遵从现象相当严重,表现为纳税人偷、逃、骗、抗税情况普遍;税务机关在税收执法中屡屡出现违规事件:国家审计署于2008年7月17日公布了16省区市国税部门税收征管情况审计调查结果: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税部门违规将71户企业的130.92亿元税款延期征收,占企业当期应缴税款的54%;而116户享受高新技术税收优惠的企业,有85户不符合条件,享受的税收优惠达36.31亿元。安徽阜阳耗资千万元建白宫式政府办公楼事件作为政府用税铺张浪费的一个典型案例暴露了我国政府的用税不遵从行为之冰山一角。

毫无疑问,税收不遵从行为将导致税款流失,使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对中国税收不遵从行为所导致国家税款的流失。很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方法的测算。有的专家认为。我国每年因逃税而损失的财政收入不少于1000亿元。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每年的税收流失规模大约为2500~3000亿元。也有研究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国每年各类税收流失5700~6800亿元。有些学者曾以“1/3的支出效益大于零,1/3的支出效益等于零,1/3的支出效益小于零”来概括中国公共支出的效益格局,实际上也是用税不遵从行为所造成的后果。

因此,堵塞税收漏洞,减少税款流失,提高税收遵从度,成为我国税收领域里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理论界对此的研究大多从单纯地依靠税收法律、税收制度、征管水平等强制性手段去思考,这种“法制”思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长远看来,却未能根本解决问题。“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宗教、一个利益集团的税收文化观。总是或轻或重地影响到税收制度和税收管理。”因此,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税收不遵从问题有必要引入“税收文化”概念。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的税收文化氛围可以营造一种“近朱者赤”的“染缸”效应。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改变税务关系主体的文化观念,为提高税收遵从提供软动力。

二、税收文化与税收遵从的辩证关系

税收遵从是指税收法律、法规所规范的组织和个人对税收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服从。“法律、法规所规范的组织和个人”即纳税主体、征税主体和用税主体,“税收遵从”从遵从主体角度则可以相应地区分为纳税主体的纳税遵从、征税主体的征税遵从和用税主体的用税遵从。税收遵从本质上是对涉税主体心理状态及其行为的一种描述,反映了涉税主体对依法征税、诚信纳税、合理用税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它深受一个国家的税收理念、征税思想、国民的纳税意识和纳税心理等因素的影响。而税收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构建的税收思想、税收制度、税收管理、税收观念、税收知识、税收道德、税收修养和税收精神的总和。它由正式约束――税收法律法规,非正式约束――税收价值观念,实施机制的构成要素――用税人、纳税人、征税人等构成。征税人文化、用税人文化和纳税人文化作为税收文化的三个分层文化与相应的税收遵从主体之间可以表现为如下的关系:

(一)用税人文化与用税遵从

用税人文化是指用税人即政府具有科学合理的用税意识和行为。公共产品理论认为税收是社会成员因获得社会公共产品。而向该产品的提供者――社会公共权力(国家)支付的成本补偿。政府的任何较大支出都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力求做到公开透明并接受纳税人监督以符合社会公众的意愿。政府只有在这一理论所产生的约束下才会建立起用税遵从的观念。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强权思想之下对税收的理解是作为臣民对皇上无条件地供奉,皇上如何开支,臣民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这样的税收理念与思想使得封建国家的赋税可以不受限制地征收,苛酷的税吏可以趾高气扬地加派。受这种传统的税收文化影响,现在的政府官员“长官”意识浓厚,政府的预算往往变成政府官员的预算;各级政府部门不遵照政府预算使用税款的现象时有发生,税款使用中的铺张浪费、人浮于事、拖拉疲沓等低效率和浪费等用税不遵从行为非常严重。

而西方国家基于“公民思想”产生的“利益赋税说”和“税收价格说”等理论,将税收定义于公民为获取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公民将个人的部分收入以税收形式让渡给政府。使之能够提供公共产品而服务于公民自身利益,为西方国家政府当局普遍接受和奉行从而为西方国家用税文化打上了强烈的法制色彩。西方国家政府对税款的使用及监督能真正做到依法办事。

(二)征税人文化与征税遵从

征税人文化是以征税人为主体,反映一个国家治税理念、税收制度、管理体系、服务质量等的税收文化。征税机关只有在良性的治税理念之下给税收执法人员树立良好的税收精神,征税人员在征税过程中才能做到秉公执法、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礼貌待人、文明服务。尊重和保护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依法接受监督。

我国传统的征税文化带有强烈的“官本位”色彩,相当一部分税收执法者认为,权力是国家赋予用来管理民众的,在执法过程中,随意使用征税权。多年来,征税部门税收征管的认识还停留在对纳税人进行制约、监督、处罚的层次上,基于纳税人“非偷即漏税”这样一个基本判断来制定几乎所有的税收法规和征管措施,使得本应是“纳税人权利之法”的税收法律成了“防纳税人之法”、“治纳税之法”。国际税收专家卡路・西尔瓦尼说:“税收征管的目标是培养纳税人自觉依法纳税的习惯。惩罚逃税者,或催促拖欠税收款者按时纳税,这本身并不是税收征管的目的。”这很清楚地说明税收执法的目的不在于威慑或者惩罚纳税人,而在于培养纳税人税收遵从意识以及依法纳税的习惯。

对比西方国家的征税文化,从其征纳关系就可见一斑。西方国家的征纳关系直接表现为征税人为纳税人服务的关系,“为纳税人服务”作为其税收征管“金字塔”的最底层而深受纳税人的认同,为西方国家良好的征税遵从秩序奠定了基础。

(三)纳税人文化与纳税遵从

纳税人文化是指以纳税人为主的税收文化,它围绕着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和权利展开,包括纳税人意识、纳税意识、奖惩认知、行为习惯等。

纳税意识作为纳税文化的核心,对纳税人的税收遵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的传统税收文化中。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极其复杂:一方面,老百姓历来对“皇粮国税”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另一方面,又对无常无度的税赋具有天生的逆反心理。而建国以后的“非税论”和“计划经济”观念,以及人们长期生活在没有“明税”的环境中,导致了公民又无法形成自觉纳税意识。

而西方国家的公民普遍具有“纳税人有权享有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公民有权知晓政府财政支出的用途”的权利观和“享有了政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必须依法纳税,为国家税收作贡献”的义务观。所以,上至总统下至老百姓,都有自觉纳税的意识,在加拿大这样一个高税负的国家,它的税收体系主要建立在纳税人“自我遵从”、“自我评估”和“自我申报”的基础之上,该缴多少税基本上由纳税人根据税法自行计算、自行缴纳。统计结果显示:超过90%的居民纳税人、超过95%的企业纳税人都能及时、准确地自行申报纳税。

上述通过对分层税收文化与税收遵从的辩证关系的论证可清晰地看到税收文化是影响税收遵从的重要因素之一。征、纳、用税人文化影响着征、纳、用税人的遵从行为,同时,征税人和用税人的税收遵从行为还会对纳税遵从产生示范效应。因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民纳税之间是契约型的交换关系,政府若用税不遵从,实际上是违背了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财政契约,进而构成纳税人选择偷逃税等不遵从行为的一大诱因。而征税机关作为政府委派的代表政府组织收入的机构,其在税收执法过程中对税法表现出不遵从。则导致纳税人对纳税产生抵触情绪。

三、税收文化视角下提升税收遵从的对策建议

在新一轮的税制改革中,应提炼出中国税收文化的精华,研究税收文化。从纳税人、用税人、征税人的角度重新思考和审视现代税收文化,要形成税收文化的价值观念,并作为一种理念来引导社会公众,发挥税收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经济发展功能,通过加强先进的税收文化建设,提升税收遵从。借鉴比格・纳瑞的税收文化观,就是要避免落后或消极税收文化对现行税制的冲击、扯动和阻碍等文化混乱现象,必须有一套足够进取、足够积极、足够人文的税收理念、税收伦理、税收游戏规则发生作用。可以从征、纳、用税文化三方面加强税收文化建设以提升税收遵从。

(一)更新纳税人的税收理念,强调纳税人的权利,提升纳税遵从

从我国税收理论历来强调税收“三性”来看,我国税收文化中对纳税人的义务强调得过多,负担的沉重使人们自然缺乏纳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因此。要将原来根植于人们头脑中的税收理念改变过来,引入税收价格论,形成公共财政观。瑞典学者林达尔提出的“税收价格论”将税收定义为公共产品的价格,它能清楚地解释人们必须纳税的原因:纳税的过程是等价交换的过程,是纳税人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为购买公共产品而支付的价格。人们纳税是为自己纳税,是符合自己根本利益的。而不是为政府纳税。该理论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政府征税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有利于克服人们对税收的抵触心理。正如孟德斯鸠说:“因为国民相信赋税是缴纳给自己的,因此愿意纳税”。

在更新纳税人的税收理念的同时,强调纳税人的权利保护是保障纳税人对税法遵从的一个重要手段。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2009年11月30日在官方网站上关于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告,将纳税人权利概括为:知’隋权、保密权、税收监督权、纳税申报方式选择权、申请延期申报权、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权、申请退还多缴税款权、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权、委托税务权、陈述与申辩权、对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拒绝检查权、税收法律救济权、依法要求听证的权利、索取有关税收凭证的权利十四项。笔者认为,这些权利大都界定在征纳过程中,属于征管领域里的权利,显然过于狭隘。而完整意义上的纳税人权利应从宪法层面上的纳税人权利和税法层面上的纳税人权利两个方面予以体现。宪法层面上的纳税人权利即“赞同纳税权”,它是指纳税人缴纳税款必须经过社会公众自己同意,没有纳税人的同意,政府是不能课税的。在纳税人真正享有了“赞同纳税权”后。就会明白依法纳税从根本上是为自己的利益,也会认识到政府依法征税和用税是为了维护全体纳税人的利益,于是其对税收的厌恶感和排斥感自然就会减轻许多,甚至是基本消除,纳税人的忠诚性遵从度将大大提高。强调纳税人在宪法层面上的权利从另一个方面构成了对政府用税遵从的一种约束,“赞同纳税权”引申出来的“政府服务权”和“税款节约权”将提高政府部门运作的透明度、确保税务机关的高效和廉洁,更有利于遏制政府腐败和官员腐败。

而税法层面上的纳税人权利包括税收立法和税收征管方面的权利,应制定《税收基本法》作为纳税人权利保护的纲领,并提高税收立法的效力层次,改变税收法律少而税收行政法规、规章多的现状。

(二)更新征税人的税收管理理念,规范征税行为,提升征税遵从

征税人是税收征纳关系中的另一主体,征税文化的建设直接决定征税人的行为意识和税收遵从行为。要培养征税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新三民主义”的观念,逐步由过去税收管理的“管理导向”理念转变为“服务导向”理念。借鉴西方近年来兴起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现代税收管理理念提出的新要求即将客户服务理念引入税收领域。建立纳税人洞察体系。紧紧围绕“顾客满意”,以顾客需求为起点,坚持顾客导向,深入分析、研究,以达到顾客满意为目标。树立“以服务为中心”的现代税收管理理念是时展的趋势。

同时,规范税务人员执法行为。确保税收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通过强化对各级税务部门和税务执法人员的法制观念教育和思想监督检查力度,提高税收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水平、法制意识,规范执法人员工作规程,塑税务机关与税务人员公正廉洁的新形象,消除公民纳税上的心理误区,促使其自觉自愿地向国家缴税。

(三)建立用税人与纳税人之问的税收契约文化。提升用税遵从

税收是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契约”。“税收契约”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关系,体现政府与纳税人之间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税收契约包含政府文明、诚信征税和诚信用税等内容。政府作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保障征税人的依法征税和财政部门的依法用税。依法征税和依法用税将对依法纳税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建立税收契约文化,首先要优化税收契约的条款。让公众参与到公共产品价格的制定中来。减少公众对税收的抵触情绪。只有公众参与签订,才能要求公众去履行这些契约;其次,要完善公共支出机制。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完善监督,加大违约处罚力度。提高公共支出的违约成本。

税收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税收文化 差异 比较

1.税收文化的定义

税收文化在文化的分类中属于法律文化范畴,税收文化是指在纳税、征税和用税过程中所形成的税收法律、税收修养和税收精神的总和,是围绕税收工作而形成的,通过税收独特的经济行为来体现。纳税人、征税人和用税人是支撑税收文化的三个主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影响着我国税收文化建设的进程。

2.中西税收文化比较分析

2.1纳税人

西方有句谚语“人一辈子只有两件事是不可以避免的,一个是死亡,一个是税收”。在西方,纳税对于公民来说,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权利,他们往往十分享受纳税的过程以及税收带给他们的福利。西方国家的公民具有很强的纳税意识,一般都能够主动纳税,尤其是企业,更是不敢超期缴纳税款或者逃税。并且西方国家的公民还具有很强的权利意识,他们善于也习惯于监督政府如何使用税款、在纳税过程中能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很强的维权意识。西方文化虽然追求个性的独立解放,倡导民主自由,但是他们更崇尚法律的威严。就税收文化中的纳税心理而言,不懂税法,甚至违法、偷税是一种不道德的象征,因此偷税行为在西方国家是普遍受到谴责和鄙视的。

而在我国,由于封建时期的税收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人们,加之我国税收立法起步较晚,很多人的纳税思想仍然处于比较陈旧的状态。加之我国在税收方面实行的税收义务说,往往过于强调纳税人的义务而忽视了纳税人的权利,导致纳税人产生抵触情绪,人们觉得能少纳点就少纳点,能不纳就不纳。这些不仅加大了税收工作的难度,也阻碍了我国税收法律文化的建设。我国纳税人的权利意识也较差,在税收过程中权利遭到损害很少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长此以往,更是加深了纳税人对于税收的抵触心理,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外,我国纳税人很少主动去查问税款是如何使用的,有多少成果,当然这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用税人的不透明。

2.2征税人

西方很早就确立“税收法定主义”税收原则。美国宪法第一条就规定没有众议院的批准,政府不能向人民征税;日本也在宪法中规定,新税的征收以及对现行税种的改变必须以法律定之。并且在西方,只有权力机关才有权进行税收立法是一种共识。征税人是服务于纳税人的,包括整个政府都是为纳税人服务的,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正是来自于纳税人。而在我国,长期的官本位思想导致征税人处于一种绝对的优势,凌驾于纳税人之上。并且在征税过程中,征税人过分强调纳税人的义务,税收过程中存在着“人情税”、“关系税”等情况,执法不严更是增强了偷税者的侥幸心理,也使得政府形象受损,更多的纳税人觉得别人都少交我为什么全交,这显然不利于我国的税收征收以及税收法律文化的建设。另外,在我国由立法机关制定的有关税收的法律十分有限,往往都是行政机关自行制定,导致了一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形。这不仅容易滋生腐败也叫纳税人对征税人更加地不信任。

2.3用税人

在西方,政府很重视对税收的宣传工作,在宣传纳税人义务的同时强调纳税人的权利。政府更是有意识的主动的向纳税人公布税款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税款数目、时间、用于何种项目、项目进行情况等。纳税人可以清晰明确的知道他们所缴纳的税款是何如使用的,他们有没有取得缴纳税款相应的对价。纳税人如果对税款的使用情况存在疑问,可以向政府机关讯问。当纳税人觉得自己所缴纳的税款得到了相应或者是高于所纳税款额度的回报自然会更加主动的纳税、监督征税人以及用税人,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而在我国,政府用税不甚透明,有时候公布的一些数字也是语焉不详,让纳税人云里雾里。在税收宣传过程中,过分强调纳税人的义务而忽视了纳税人的权利。这些无疑都加深了纳税人对于纳税的抵触情绪。

3.加强我国税收文化建设的建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西方国家纳税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果应加以借鉴和利用,以期帮助我国税收文化的建设,为完善收税制度服务。

3.1重视法律的威慑作用

众所周知,英国人具有很强的纳税意识,但这并不是说英国人普遍素质都高,而是跟英国严厉的法律规定分不开的。英国法律规定任何的推迟申报或者逾期缴纳税款的行为都将处以高额的罚金,逃税一经被发现所处的罚款将让人们倾家荡产,在这种高额甚至是巨额的违法成本面前,人们把个人信用看得同生命一样重要,这样促使人们提高了主动的纳税意识。我国也应该重视法律的威慑作用,还要做到严明执法,同时健全我国的法律体系,适时制定税收基本法,确立税收法定主义原则。

3.2明确征税人、纳税人以及用税人三方关系

从征税人角度来说,税务机关应该转变执法理念,摆正“人民公仆”的身份,依法收税,以此来让纳税人信任税务机关,减少抵触情绪,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从纳税人角度来说,纳税人应该转变纳税观念,认识到纳税的合法性合理性,同时还要增强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用税人角度来说,用税人用税行为应当透明,让纳税人知道税款的去向以及税款的使用状况,建立有效的监督体制和畅通的反馈渠道,主动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在税收文化主体关系中的三方,如果用一个金字塔来表示其地位,纳税人无疑应该位于金字塔的顶端,纳税人有权知道税款的去向用途,有权监督用税人如何使用税款:征税人和用税人应位于金字塔底端,二者皆为纳税人服务,真正做到使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纳税人对征税人和用税人进行监督并且按时交纳税款,征税人将税款交予用税人,用税人运用税收为纳税人服务。与此同时,用税人监督征税人的征税情况以及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征税人也和纳税人一同监督用税人的用税情况,三方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形成一个良好的纳税、征税,用税机制。

3.3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税收宣传

首先,我国政府应当高度重视纳税宣传,健全纳税宣传机构。我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提高对税收相关知识的宣传,从而增强人们的纳税意识,使人们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第二,制作内容详尽的宣传资料,并且可以免费领取阅读。由于税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对税收的宣传不能浅尝辄止,必须详尽,否则造成纳税人的一知半解,不利于我国税收文化的建设以及税收工作的进行。政府部门在制作宣传材料时,应该考虑到纳税人不同的知识背景,尽量采用浅显易懂的词句来解释法律法规,可以结合现实案例进行普法宣传。第三、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当税收制度有变化时,做到对纳税人进行事前宣传,事后全方位教育。具体来说,可以建立官方的纳税宣传网站,使纳税人可以及时方便的直接查询个人纳税信息和下载各种税收表格;新闻单位也要及时传递税收信息,从而在民众中形成一个正确的引导机制。引导纳税人建立主动纳税意识和依法纳税意识。

税收文化范文第7篇

【关键字】税收文化,税收遵从

一.税收文化以及税收遵从概念

(一)税收文化定义及分类

税收与国家同在,税收文化也伴随税收的起源而滋生。在西方,“税务文化”一词在70多年前,由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文章“economics and sociology of the income tax” 中提出来。他将税制设计喻为一门艺术,而非单纯的工艺,因而税制设计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活跃的思维。学术界普遍认为,德国学者比格纳瑞对税务文化的认识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比格纳瑞认为“一国特定的税务文化是与国家税务制度特别是执法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全部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总和,它历史性地植根于该国的文化中,因为相互影响而产生依赖与联系”。

(二)税收遵从定义及影响因素

税收遵从的定义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范的主体对涉税活动规范的遵守和服从。根据税收征管法,这里所指的税收法律法规所规范的主体包括税收立法机关、各级政府、税收主管部门、纳税人。

国内外对税收遵从研究多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认为税收不遵从行为是理性纳税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结果,经该测算,得出稽查概率和罚款率的提高,会抑制纳税人冒险,从而增大税收遵从度的结论。从税收成本的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不适当的遵从成本容易使纳税人对税收产生不满情绪,进而降低税收遵从度。从纳税心理角度出发的研究认为复杂的税制,不适当的税收管理机制,会激发纳税人的厌恶心理,从而降低税收遵从度。

二.我国税收文化及税收遵从分析

(一)封建税收文化及税收遵从。由于封建社会君权神圣不可侵犯,根源于这一背景, 封建时期的税收呈现一种与专制、集权的政治体系密不可分的形态。由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束缚,统治阶级对强权和征税权的使用随意性较大,用税文化表现为统治阶级随意挥霍的形式,用税也没有任何遵从可言。在经济不甚发达的封建经济条件下、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税收文化中呈现出鲜明的阶级对立。

中国的纳税人深受沉重的税负压迫,出现了“前年弩大女,去年卖小儿,皆因官税迫,非以饥所为”的惨状。处于弱势群体的人民群众为了逃税,甚至会采用而将新生儿溺死、将窗户堵死等违背人性的做法。当苛征赋役到了人民忍无可忍的程度,纳税人的纳税不遵从度达到极点时,抗税风潮跌起,税收不遵从行为最终演变成以武装抗税。

(二)民国时期税收文化及税收遵从。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深受西方税制思想,在提取西方税制民主性精华的基础上,他在中国开征地价税,以实现“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开征所得税,以实现“节制资本”;同时开征直接税,以调节社会贫富不均,同时减轻穷人税负。但由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内忧外患的国情,孙中山先生的赋税政策虽然有正确的出发点,却在实施过程中被大打折扣。在整个民国时期,军阀连年混战,帝强豪夺,关税已被帝国主义掌控,其余税目掌管在各省手中,因而赋税制度混乱不统一,每征收一种税,各地的征收方法、税率高低不统一。税收征管制度执行也是花样百出,擅自变通,别立章程,,受贿索贿,侵吞税款的行为极其普遍。为筹集军费和饱官员私囊,统治者加征旧税,又开征新税,形成了“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局面。

沉重的税负将人民对税收的厌恶感和抵触情绪推到极点。被逼上绝路的人民在各地掀起了反抓壮丁、反征粮的斗争。到1947年这种斗争遍及全国300多个县,涉及人口达84万多人,成为瓦解反动统治后方秩序的重要力量。一如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斗争,极度纳税不遵从最终演变成武装斗争,推动了新时代的到来。

(三)新中国的税收文化及税收遵从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步确立和发展完善。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改,统一了税法,简化了税制,公平了税负,规范了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也得以法律形式上的确认。但由于我国税法起步较晚,目前在用税人文化、征税人文化、和纳税人文化方面,尚未形成完全的科学系统的体系。

在用税人文化和征税人文化上,税收立法的着眼点主要以国家财政收入为着眼点,重“税收”而轻“税法”。征税文化上仍有“上下级”之分,“人情税”现象屡禁不止。因而用税遵从和征税遵从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审计署在 2001 年查出税务部门违规缓征税款 63.26 亿元,违反规定减免税 27.61 亿元。在纳税人文化上,纳税人的主人翁意识不够强烈,同时,宪法、法律体系和立法体制中对纳税人的知情权缺乏法律保障,导致纳税人要维权却无法可依,有法不能依,纳税文化呈现出一定的消极服从的态势。在我国实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后,据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实际申报人数仅占应申报人数的1/4。工薪阶层“唱主角”,私企老板、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仅占少数。2009 年,实际申报人数的申报人数也仅占应申报人数的1/3 。

三、结论

道德沦丧是税收遵从下降的重要原因,外国学者在研究税收文化对税收遵从的影响中指出,以下因素会直接影响税收遵从:有效的法律、高经济自由度、对经济影响甚大的股市和道德标准。在税收文化上,政府的积极行为、宗教和经济满意度会直接影响税收遵从。

文明先进的税收文化,在提升税收遵从度的同时,将降低税收成本,提高社会财富积累以及社会的满意度。现1代税收文化的构建,应从透明的财政入手,同时加强教育建设,提升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对传统文化实行一定的“扬弃”。以透明财政为基础,辅之以健全的法制,约束和规范用税人、征税人、纳税人行为,实现“人治”和“法治”的完美结合,给予纳税人平等的税负和税收服务。形成“科学征税、诚信纳税、正确用税”的税收文化新氛围。

参考文献:

[1]王飞. 中西方纳税文化比较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5.

税收文化范文第8篇

一、实施方案

第一步:推行阶段(xx年2月至xx年年年底)

利用近一年时间在讨论学习的基础上,明确税收文化的意义和推进县局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营造税收文化建设的氛围;确立税收文化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和文化理念:构筑我局税收文化的基本框架,并在我局开展国税文化基本理念的普及和“灌输”活动。借永宁县政府开展创建“礼仪永宁”“诚信永宁”“文化永宁”“魅力永宁”活动之机,积极开展教育宣传和实践活动,以此来推动永宁国税局的税收文化建设。

1、2月18日—3月30日:学习讨论税收文化的发展、作用和我局建设税收文化的可行性、重要性和必要性。

2、4月1日—4月15日:制订我局税收文化建设的规划,成立税收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分工实施,制定我局有关税收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的雏形。

3、4月16日—6月30日: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完善修订我局税收文化的理念;将各项制度修订成册,做好税收文化建设中间层即标准文化建设。

全面组织实施、建构和巩固国税文化阶段。整个税收文化体系基本形成;作用充分发挥。就是通过发挥税收文化建设的功能,优化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最大限度的激发、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管理向自主化方向发展。

第三步(2011年1月—6月)

利用半年的时间建构和巩固永宁国税文化,具有鲜明特点、富有时代特色的先进的永宁国税文化体系基本形成,税收文化建设的作用在税收工作中具体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同时用学习和实践丰富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推进我局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

二、几点要求:

1、各级要高度重视我局税收文化的发展。提倡税收文化是我局工作的一项创新,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系统的庞大工程,她的启动是我局干部素质工程的启动,对我局各项工作的开展起着积极的辅助和推动作用。

2、税收文化创建领导小组要按照实施步骤认真抓好落实,要抓好每个步骤、每个阶段的具体细节。力争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税收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基层国税;文化建设;文化修养

引言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逐渐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发挥了愈加重要的作用。文化与税收相结合,是税收工作特别是基层国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选择[1]。税收文化是指税务机关在纳税、征税和用税过程中所形成的税收法律、税收价值、税收知识、税收遵从、税收道德、税收修养和税收精神的总和。基层税务机关文化建设作为税收文化建设的一个有效载体,对于加强基层税务机关建设,提高基层税务机关依法行政、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的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2]。随着税收征管改革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国税系统用先进的税务文化去教育人、激励人、鼓舞人,特别是充分发挥基层国税干部的积极作用,实现通税收、善管理、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的基层国税干部培养目标。针对基层国税存在的税收文化建设刚刚起步、文化建设偏重于形式、创新能力不足、管理模式面临转变、干部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等问题,本文通过积极探索加强基层税务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把干部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税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突破口,以增强税收文化自信,践行“忠诚、敬业、守法、廉洁、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国税精神,推动国税工作不断创新,税收事业快速发展。

一、基层国税税收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目前税收文化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整体水平不高

近年来,各基层国税部门在完成税收中心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层国税税收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税收文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科学统一的系统和标准,在面向基层各岗位布置工作时针对性不强,尚未建立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也缺乏必要的管理、约束和监督机制。

(二)部分国税基层单位的税收文化建设基础薄弱

部分基层单位在基层税收文化建设中偏重形式,对“税收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在税收征管中自觉运用税收文化理论去指导实践方面的能力还不强。有时在税收文化建设工作中把活动当文化、把口号当文化,税收文化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完善。广大干部还没有树立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充分挖掘国税部门特别是基层单位的特色

税收文化是在税收的征管实践过程中产生、发展的,是对征纳双方履行权利、义务的提炼与总结,而不仅仅是对外在其他类别文化的借鉴和引进。对于基层国税部门来讲,文化建设要具有原创性,要充分挖掘基层国税部门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特色,结合工作实际和国税干部人员情况,形成科学系统的文化体系。

(四)没有将纳税人纳入税收文化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纳税人数量持续增加,素质也相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对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逐步增强,客观上使得征管模式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纳税服务地位日益凸显。税务干部在税收征管工作中需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征纳双方法律地位平等、为纳税人服务的观念,将纳税人列入税收文化的研究对象和组成部分。

(五)税收文化与廉政文化结合不够紧密

在基层国税建设中,廉政建设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将廉政文化引入税收文化,作为税收文化重要的、有益的补充,在建设税收文化的同时提高基层国税干部的廉政自觉意识,将廉政、勤政渗透到征管工作的每个环节和步骤,防微杜渐,警钟长鸣。

二、基层国税局加强税收文化建设方面的对策

(一)结合队伍特点,制定文化目标

基层国税部门在坚持先进的文化导向、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基础上,确立引导国税干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思路,提出“以人为本、文化兴局、人才强税、共建和谐”的整体管理理念,紧紧围绕“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税收工作宗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公正执法、诚信服务、廉洁奉公”职业道德规范,以提高税务干部“四种能力”为重点,以增强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核心,以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税务人员素质,增强广大干部献身税收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调动、发挥干部主观能动性,全力建设新形势下的新型税收文化。建设税收文化,领导班子应率先垂范。以不断提高班子带队伍的能力为主要内容,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强一流管理、创一流业绩”为目标,坚持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开好民主生活会,全面提升班子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全局广大干部职工起到榜样带头作用。同时,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把税务干部的各方面的需求放在重要位置[3],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设身处地地关心干部职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使广大干部职工理解税务文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抓好学习培训,夯实文化基础

基层国税局应始终坚持把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加强税收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实用为前提、以见效为目的,提高干部队伍的依法行政、科学管理能力。组织全体干部进行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业务培训。在教育培训中宜采取全局授课、上机演练、个别辅导、专题讲座、重点答疑等多种务实灵活的授课形式,保证税收文化基础建设落到实处。学习内容应紧跟税收征管改革步伐,使广大干部理清思路、提高效率、迅速落实。大力开展“以考促学”活动,组织基层干部参加省、市国税系统组织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考试,增加业务知识储备,检验学习培训效果。建立岗位达标考核奖惩激励机制,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参加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律师等专业考试,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应注重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积极要求进步的年轻同志扩充到兼职教师队伍中来,加强师资力量。召开兼职教师座谈会,了解实际情况和工作需求,为兼职教师备课授课提供便利条件。组织多层次的兼职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三)强化征管责任,优化纳税服务

日管和纳税服务工作是国税税收工作最直观的体现,基于这一认识,提升税收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是税收文化建设在税收征管方面的客观要求。因此,需要基层国税局优化服务内容,细化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一是在日管上融入服务意识。积极推广金税三期,认真落实税收管理员工作制度,加强重点税源监控管理,进一步加强一般纳税人管理,清理规范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和其他个体业户,推行多元化的纳税申报方式,推进网上申报、认证工作和自助办税深入开展,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涉税服务。二是在窗口建设上突出服务意识。以“公正执法、文明服务、整洁规范、提高效率”为主题大力开展文明窗口建设,扩充窗口数量,实施一窗通办,方便纳税人办理各项业务。通过深入履行“领导责任制、首问负责制、全程服务制”等行为规范,形成遵章守纪的自觉意识。三是在工作细节上展示服务意识。在办税服务厅内设置指示牌,方便纳税人详细了解各部门的地址电话。将依法治税、文明征收、微笑服务作为税收管理员的日常行为规范,增进与纳税人相互间的沟通了解,及时为纳税人排忧解难,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四)选树先进典型,筑牢思想防线

先进典型是税收战线的排头兵,更是税收文化建设发挥榜样作用的体现。各基层国税单位要积极选树先进典型,通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女税官、最美家庭、业务能手、岗位明星等先进典型的评选活动,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争先创优。通过网站、微信、新闻报道等媒介、以文字、图片等形式广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和精神,大力报道发生在广大干部职工身边的好人好事和感人事迹,增强为国收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结合党风廉政,确立文化方向

积极开展廉政教育活动,在干部思想源头上筑牢拒腐防线,为税收文化建设再加固一把“安全锁”。通过全局干部大会、网络学习、撰写学习心得等形式,认真学习廉政法规。组织基层各单位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做到警钟常鸣、常抓不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重点实施党风廉政建设“一把手”工程,党组书记与各部门负责人签定目标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一岗双责”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机制。建立外部监督机制,从社会各界人士中邀请特约廉政监督员,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在基层国税局内和局外所设置意见箱和举报电话,认真查处纳税人反映的问题,并予以积极反馈。

(六)提升道德品味,丰富文化生活

为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知识储备,丰富业余生活,应定期组织开展主题读书活动,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俱佳的各类书籍和简介通过各种渠道推荐给干部职工阅读。按照干部职工的兴趣特长,不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艺术展览,展出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书画、摄影、十字绣等艺术作品,邀请干部为参展作品打分、评奖。举办税官艺术节活动,以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新颖、强调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的文艺节目,展现基层国税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注重强身健体,愉悦干部身心

基层国税局应积极倡导“愉快工作、健康生活”理念,想方设法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将“身心健康”作为税收文化对税务干部提出的重要要求。通过徒步、球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使干部职工既锻炼身体、释放压力,又增进干部之间的相互交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活动中锻炼身心、提高修养、铸造品位、沟通感情,增强国税机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总之,如何建立和加强税收文化建设,是当前基层国税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基层国税税收文化建设的积极探索,有助于建立和认同税收文化价值体系,创新税收文化发展思路,实现税务干部的思想升华、道德净化和能力提升,进而服务于国税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泽文.论税务文化的构建———兼析江西信丰“快乐地税”文化[D].厦门:厦门大学,2016:5-6.

[2]吕彤.新时期税务文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62.

[3]从小冬,王铁华.关于基层税务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4,(4):42.

税收文化范文第10篇

1 我国现代税收文化建设的基本历程

1.1 民国时期的税收文化(1911- 1948)

孙中山先生提出洋为中用的理论,从西方税制文化思想中汲取民主性的精华,丰富了中国的税赋思想。与前期的相比,民国时期的税赋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但政府统治期间的税收政策与税收文化体现始终为四大家族服务以及为反革命内战服务,该税赋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为避免通货膨胀的影响,税赋采用田赋征实的办法,将损失转嫁给农民与工商业者,给灾难深重的人民造成了更大的负担;②内战需要大量军费,为了满足军费需要开征了多种新税;③政府曾几次划分中央税与地方税的范围,但大多有名无实,致使苛捐杂税越来越多。这三个积弊使得人民对“税赋”产生反感。

1.2 建国后至命阶段的税收文化(1949- 1977)

在这一期间中,税制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又由繁到简的变化过程,统一税政、建立新税制、税制修正、简并税制等历次重大改革,并且始终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以及计划经济的烙印。该阶段税收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缺乏文化内涵,税收管理基本是粗放式的,管理者的管理手段完全是经验式的。在这个阶段中税收由职能转变为机制,从而与社会和经济生活间出现了断层。重视收税却不注重为纳税者提供各项服务,纳税的义务和权利不统一,导致纳税人缺乏纳税意识。在这税务工作人员素质较为低下,对税收的理解也在初级阶段。

1.3 改革开放至税务机构分设时期———丰富税收管理文化内涵的开端(1978- 199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部门对税收事业的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步以高,由此开创了税收工作的新局面,税收文化也随之得到恢复和发展。在这一期间,国营企业进行了利税改革,税收政策上作了很多重大调整,税收制度和管理方法有了重大的变化,税收新体系初步建立。这一期间税务文化的特点是: 粗放式管理向条理化管理迈进。80年代初税收管理“岗位目标责任制”等制度出现并逐步系统化,逐渐认识到税务管理自身的差距以及税务工作干部队伍素质的差距,为管理水平和税务人员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1.4 税务机构分设时期———规范化管理(1994- 至今)

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向深化,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使人们的思想意识的产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带动着税务系统管理思想的进行变革,同事其他行业的一些新管理理念和思路也对税务部门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期间,税务部门运用系统化的理论提出了“规范化管理”理论。这一模式的实践和完善,使税务系统的工作和人的风貌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但在规范化管理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感到了规范化管理的局限性。因此,近年来有不少税务部门尝试把企业文化管理的理念运用到税务管理上来,对税务系统的“物”与“人”进行文化管理,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 共性分析:我国税务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2.1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不高

税收征管的难易取决于纳税人是否自觉守税法,不同的情况导致了不同的税收征收成果。从目前我国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的情况看不容乐观,对税收的抵制以及被动纳税的心理状态很普遍,纳税不积极主动甚至出现偷税行为屡见不鲜。针对我国特有的税收文化,纳税人的双重纳税心理决定了税法遵从度不高。

2.2 偏重形式,实际运作与目标结合不足

偏重形式,忽视内容是当前税务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税收文化建设重点是制度文化,有的单位认为税收文化是一种文体活动,故而一些单位税收文化建设放在营造场面和渲染气氛上,这些都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对与深层次的税收管理文化观念较淡薄,思想导向与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不足,无法形成管理的良好互动。

2.3 强调个案,总体策划缺乏关联性与连贯性

一个设计应围绕一个核心创意和主线展开,才能达到有机的统一协调。一个方案经过前期充分的调查研究与制作准备,有一个较为专业规范的组织进行专门的策划与指导,将近期和中长期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相结合,才能使文化建设贯穿于日常的税收工作中。在税收文化建设上有的单位有一些突出的设计,但在系列活动中在主题和主线上设计未协同,从而导致个案的设计上是完整的而整体上看却为突出宣传的主线。

3 西方国家税收文化建设评述

纳税文化被看作税收文化中一个重要成分,纳税文化在一国税收文化乃至社会文化中都体现出其重要性。总的来说,西方国家的税收文化体现了如下特征:

3.1 纳税主体纳税意识普遍较强

如美国,人民特别关心税制的变化,因为日常生活中税收活动几乎无处不在,税收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美国政府税收计划公布后,各种新闻媒体就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深挖对人民有利和不利的各方面。这样新闻媒体这样炒作新税制计划的效果不亚于美国政府发起一场大规模的税收宣传,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美国税务局征税难度。从深层次分析,西方人在“罪文化”的浸润下已把依法纳税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每一个人都深刻认识到纳税并不是个人利益的损失,而是与政府之间的等价交换。另外美国法制的完善,所有的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公众的谴责。不依法纳税就是不道德和违法的象征,这在西方社会中普遍受到谴责和蔑视的行为。因为,自觉主动的纳税主体意识直接决定了在西方国家公民主动履行纳税义务是普遍之情况。

3.2 高度重视纳税人的权利

纳税人对西方人来说一个神圣的称谓。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纳税人享有权利的保护。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政府都采用的方式来保护纳税人所享有的权益,有些国家还将纳税人享有的权利印刷成小册子提供给纳税人。如加拿大 1985 年通过的《纳税人权利宣言》规定保护纳税人所得税事务方面的利益,纳税人有权知道和坚持这些权利。

3.3确立以税收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

税款的征收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要求征税,个人也没有纳税的义务。因而在治税思想上,西方国家确立以税收法定主义为普遍原则,把税收法定主义作为宪法原则加以规定。且法律仅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各种行政法规。如日本宪法规定“征收新税或改变现行税收必须以法律定之”;美国宪法规定税法须由众议院提出,即只有众议院提出并通过了法律后,政府才能向人民征税;这些规定使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得到完全、充分的体现和发展。

4 西方国家税收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由于社会发展历程和文化的差异,税务管理部门和纳税人对税法认识和纳税观念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在分析西方国家税收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从西方国家税收文化建设中得到一些经验和借鉴。

4.1汲取西方税收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

中西方纳税文化的差异包括文化上的差异、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求同存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西方国家纳税文化建设中的优秀成果应加以借鉴和利用。具体来说,可以从研究西方纳税文化入手,对西方国家的税收文化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纳税文化理论,以适应我国的需要。当前我国学者对西方税收文化理论的研究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对税收原则的研究、税收的本质和对税收公平与效率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如对纳税的本质归结为税收是公共产品的价格,它带有交换说的性质,又不同于西方的交换说,只有社会主义的税收才能真正谈得上交换。

4.2 学习和借鉴西方纳税文化的建设手段

4.2.1 法律的威慑力。法律的威慑力对纳税人主动纳税意识的形成起着积极作用。西方国家法律体系比较完善,同时执法严明,这和纳税人主动纳税意识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英国,英国人的很强纳税意识并不是靠自觉自愿而形成,更多与严格的法律约束分不开。英国任何推迟申报或者滞纳税款的行为要付高额罚金,严重者还有牢狱之灾。工商业主如逃税被惩罚会让业主倾家荡产,严重的违法成本让大家在纳税上循规蹈矩,把个人信用与看的和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我国应充分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的作用,借鉴西方法律的威慑力达到的效果为我所用,健全我国税法体系,执法必严,强化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促进形成全民主动纳税的法律意识。

4.2.2 纳税宣传方式的多样性。西方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的宣传具有多种渠道,包括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当税收制度有变化时,更是做到对纳税人进行事前宣传,事后全方位教育,这些宣传和教育有本国强大技术为后盾。

第一,政府高度重视,机构十分健全。在西方国家税收宣传教育已经成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如法国为了让全体公民进一步了解税收情况,以纪念法国大革命 200 周年为契机,正副总理和财政部长带领计 2.3 万名政府官员,分赴全国各地给小学生传授税收基本知识,纳税理念从娃娃抓起,使孩子从小就明白自己拥有的纳税权利和义务。法国税务局还专门成立了税务宣传信息处,专门管理全国的税收宣传工作。

第二,内容丰富,资料齐备。配备内容详尽的宣传资料,并可以免费领取阅读。在英国征税的相关部门里,关于纳税、合理避税的税收知识小册子应有尽有,随阅随取。市场上也有丰富税收方面的书籍,介绍税收法律的相关知识,同时辅以大量的税收案例,对僵涩难懂的税法条文进行生动的解释,让读者能轻松的了解税收知识。

上一篇:物理课堂范文 下一篇:混合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