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00:18:43

世界科技论文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与此同时,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再次空缺,这是该奖项十三年来的第9次空缺。

一边是在顶尖学术期刊上的发文数量飙升,另一边是具有重大原创价值的研究成果寥寥。这对我国科技界的“论文情结”和近年来一直采用的“论文奖励”方式提出警醒:只关注,而不关注学术研究本身,不可能出现一流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评价一名学者的学术成果,通常评价者会阅读论文本身,评价学者的学术贡献,关注其研究的原创价值;可在我国,则只是看在哪个刊物上。

有研究者对过去2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论文进行研究发现,4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77篇与获奖成果有关的论文中,只有9篇登上《自然》和《科学》,仅占论文总数的11.69%。

对学者提出论文数量和期刊档次的要求,使我国学者在过去10多年时间里,在方面表现极为突出。2002年至2012年(截至11月1日),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名世界第二,成为世界论文大国。在社会呼吁高校和科研机构要重视质量的情况下,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学者的要求从过去发表SCI、EI论文,进一步要求期刊的影响因子,并对《科学》、《自然》发出重点奖励,奖励的额度从1万元到5万元不等。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我国科技界,流传着一种说法,“没有弄不上去的指标”。各种考核、奖励措施之下,大家把心思都用到“弄”论文上。比如,提高论文引用率,方法很简单,发动同事们互引,并采取“社交手段”希望国际友人帮忙;提高单位的量,可以搞兼职和柔性引进等等。就这样,论文数量上去了,也许在不久之后,的期刊档次也会上升,中国变为“论文强国”指日可待,但科研的真实质量却令人忧虑,学术风气也会出现严重问题。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合作论文;国际合作率;国际合作指数;相对引文影响力

科技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国际科技合作是高校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是增强研究力量,互补优势的一种重要方式,对我国基础研究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同际合作论文作为科技国际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是科学研究走向国际化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力佐证,其数量和质量代表了科学研究跨国界的力度,可以用来衡量国际科技合作的开展情况和产出能力。它是反映国际科技合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科技资源和知识资本国际扩散的有效路径,体现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基本格局。本研究通过对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科学计量分析和比较,综合分析上海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产出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从一个侧面反映上海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发展态势、活跃程度、在世界的地位和国际科技合作能力,为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研究和科技评价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2001-2012年上海高校被收录在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国际合作论文。国际合作论文是指一国学者与他国学者合作产生的论文。2013年上海的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等12所普通高校进入InCties数据库,其中8所是部属高校,4所是市属高校。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汤姆森路透公司的InCites数据库。该数据库是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建立的科研评价工具,通过它可以分析机构、学科、人才和院系的学术表现和影响力,并可以与全球同行进行研究成果比较。数据的时间段是2001-2012年,2013年11月下载。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科学计量法。该方法以论文的数量、质量、被引次数等为计量对象,考察计量对象在同家、地区、机构等不同属性上量的分布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来评价各科研主体的科研水平、科研实力和科研能力,作为科研管理和决策、科研资源分配的基础。

(三)研究指标

本研究采用的指标包括:论文数、国际合作率、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国际合作指数(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 Index,ICI)、相对引文影响力(RelativeCitation Impact,RCI)。国际合作率是国际合作论文数占国际论文总数的比例,可以用来描述国家、地区、机构、学科等的国际合作情况。本研究采用国际合作指数(ICI)来分析比较不同机构或学科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计算公式是:

ICI=1,表示该机构(学科)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与世界的平均水平相当;ICI>1,表示该机构(学科)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ICI

相对引文影响力(RCI)是一个机构(学科)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与世界论文篇均被引次数的比值,它可以用来评估不同机构(学科)的论文质量,计算公式是:

RCI=1,表示该机构(学科)论文的质量与世界(学科)论文的平均质量相当;RCI>1,表示该机构(学科)论文的质量高于世界论文的平均质量;RCI

二、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分析

(一)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规模

论文数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机构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常用指标,反映学术研究的水平。以下首先分析上海高校2001-2012年国际合作论文数和国际合作率。2001-2012年上海高校发表的国际论文115428篇,占全国论文的9.95%,占世界论文数的0.92%;其中国际合作论文27210篇,占全国国际合作论文的10.81%,比国际论文占全国的比例高0.86%,这表示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相对规模大于国际论文。2001年上海高校的国际论文是2865篇(校均239篇),2012年是19012篇(校均1584篇),2012年是2001年的6.63倍,年均增速17.08%(如图1所示),十二年间平均每所高校发表国际论文9619篇。2001年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是614篇(校均51篇),2012年是5144篇(校均429篇),2012年是2001年的8.38倍,年均增速19.38%,国际合作论文的增速高于国际论文。

从图2可以看出,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率从21.43%增长到27.05%,十二年增长了5.62%,全国的国际合作率从21.97%增长到22.55%,上海高校国际合作率从2006年起开始超过全国的国际合作率。上海高校国际论文占全国论文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8.09%增长到2012年的10.19%,增长了2.1%。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增加得更快,十二年增长了4.33%,从2001年的7.90%增长到2012年的12.23%。如图2所示,2005年以前国际合作论文的占比都低于国际论文的占比,从2006年开始国际合作论文的占比超过了国际论文的占比,说明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增长速度比国际论文更快,尤其是2004年以来逐年上升,由19.02%增长到27.05%。十二年来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数量逐年增加,论文数增加1345篇,国际合作率不断增长,高于全国的国际合作论文率,这表明上海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意识不断增强,国际科技合作更加频繁。

图3展示了上海各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数和国际合作率。上海交通大学的国际合作论文8579篇,是国际合作论文最多的高校,以下依次是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这四所都是“985工程”高校。地方高校中国际合作论文最多的是上海大学,其次是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我国的国际合作率是21.68%,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的国际合作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下面通过国际合作指数(ICI)来分析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指数是1.16,这表明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上海各高校的国际合作指数雷达图如图4所示,从图4中可以看出,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8所高校的国际合作指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的国际合作指数低于世界水平。

(二)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

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家、地区或机构的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它是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越多,影响力往往更大,论文质量越高。中国和世界的国际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分别是7.44和12.20,中国和世界的国际合作论文篇均被引次数分别是11.11和15.51,上海高校国际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分别是7.67和10.88。这表明:上海高校国际论文的质量略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但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低于我国的平均水平,说明国际合作论文的相对质量低于国际论文的相对质量。从表1可以看出上海各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都是高于国际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这说明国际合作论文的影响力显著高于国际论文的影响力。复旦大学的国际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都是最高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两所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高于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表明这两所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10所高校的国际合作论篇均被引次数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离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计算了各高校国际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的相对引文影响力(RCI),并根据这些值绘制成雷达图。从图5可以看出上海各高校国际论文和国际合作论文的RCI都小于1,表示各高校国际和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学科分布

为了解上海高校国际科技合作的学科分布情况,以下将根据《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对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进行分析。上海高校在InCites数据库的国际合作论文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理学、工学、医学和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的国际合作论文最多。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有77个学科,由于民族学、外国语言文学、考古学、世界史、科学技术史、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的国际合作论文数都少于10篇,本研究只分析除它们之外的68个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情况。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数量最多的20个学科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与丁程、数学、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力学、生物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占所有国际合作论文的85.9%,其中国际合作率最高的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该学科一半以上的国际论文都是国际合作论文,国际合作率达到57.23%。

下面分析各学科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通过计算上海高校各学科的国际合作指数(ICI)后发现:城乡规划学、心理学、地理学、工商管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公共管理、地质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林学、天文学等54个学科的ICI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力学、矿业丁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兽医学、哲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冶金工程等14个学科的ICI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用上海高校68个学科国际合作论文数、总被引次数和ICI绘制了气泡图,横轴表示国际合作论文的总被引次数,纵轴表示国际合作论文数,一个气泡表示一个学科,气泡的大小表示ICI的值,ICI越大,气泡越大。图6中的气泡都是ICI相对较高的学科。气泡在图中的位置由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数和总被引次数决定。有很多大气泡聚集在图中的左下角,这是因为很多学科的ICI较高,但论文数和总被引次数相对较低。图中右上角且气泡较大的学科如生物学、临床医学、物理学,它们的论文数、总被引次数和ICI都较高,表示这些学科的国际合作论文数比较多,论文的影响力也比较高,同时国际合作活跃程度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的论文数、总被引次数都较高,但是国际合作活跃程度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通过计算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RCI,发现只有建筑学、数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护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等6个学科的相对影响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他62个学科的RCI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数学、建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护理学等4个学科的ICI和RCI都大于1,这表示它们的国际合作活跃程度和相对影响力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此可见,整体来说上海高校学科的影响力还需要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2001-2012年上海高校的国际合作论文数增长较快,超过我国国际合作论文的增速。上海高校国际合作率逐年提高,从2006年开始超过我国的国际合作率,2013年达到27.05%,说明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数超过了国际论文总数的1/4,这表明上海高校的国际科技合作更加频繁,国际科技合作程度不断提高。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篇均被引次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虽然上海高校同际合作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和国际合作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高校国际合作活跃程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有54个学科,相对影响力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6个学科,国际合作活跃程度和相对影响力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只有4个学科。总体来说,2001-2012年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和国际合作率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上海高校的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相对于质量在世界上的位置更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推动上海高校国际科技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支撑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科技的国际化程度,加强高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对高校科技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根据上述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情况,提出如下建议:

(一)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的范围和领域,增加国际合作论文的数量

高校要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尤其是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相对较少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活动;要提高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支持教师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积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和国际科学计划,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研发基地,积极与同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促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科研成果的产生,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二)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深度,增强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

从上海高校国际合作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来看,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进一步提升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提高国际合作论文的质量。高校要通过与国外其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和交流,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高校要探索建立高校间校际联盟机制,联合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形成战略集群;高校要鼓励教师与同际同行不仅要有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和研究动向,而且要深度参与国际科研项目,开展项目合作,并在合作研究中产出高质量的成果。

(三)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的分类发展制度,针对不同国际科技合作水平学科的制定分类发展策略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8.21%,年均增长0.33个百分点,相当于新中国前50年年均增长水平的2倍;森林蓄积量达124.56亿立方米,年均增长1.78亿立方米。(国家林业局)

我国将建全国湖泊数据库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专家正牵头进行“中国湖泊水质、水量和生物资源调查”项目。据了解,项目完成后将建成我国湖泊数据库,从而为我国湖泊环境治理、资源合理利用以及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从1958年到1987年,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开展了全国第一次湖泊资源调查,初步摸清了我国湖泊家底,掌握了大量基础性数据。但由于湖泊资源和环境状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有的数据已难以准确反映我国湖泊的现状。

该项目将针对我国不同区域湖泊资源与环境变化的特点,以掌握我国湖泊水量、水质与生物资源变化及其形成原因为核心,以野外调查、定位观测和遥感监测为手段,项目调查的重点是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和东北地区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主要湖泊,对其开展湖泊水量、水质和生物资源监测调查,以期全面、系统地掌握我国湖泊现状及其变化。(蔡玉高)

中国去年发表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

一直承担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数量和影响统计分析工作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消息说,2006年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会议上的论文共十七点二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百分之八点四。按国际论文数量排序,中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较之2005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增长迅速,世界排名由第四位升至第二位。去年国际科技论文总数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英国、德国。

主要反映基础研究状况的《科学引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中国论文七点一万篇,比上年增加百分之四点三,占世界份额五点九个百分点,论文数排序中国居世界第五;反映工程科研情况的《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中国论文三点六万篇,占世界比例为百分之十四点六,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2006年中国科技工作者在主要国际会议上三点六万篇,占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九,中国科技人员共参加七十四个国家(地区)逾两千个国际会议,科技会议论文世界排名也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1.关于SCI

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20世纪60年代出版发行的一种面向全部科学技术领域的综合性引文索引, 创刊于1961年。SCI是目前世界上涉及学科最全、覆盖国家地区最广,能够查找引用情况的唯一大型文献数据库。因此,许多专家和学者用它来进行不同层次的科研绩效评价。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

SCI收录期刊,主要运用科学的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方法,综合评估期刊的学术价值,截至目前其收录了 10000余种期刊,覆盖了国际上大多有重要影响的刊物,其收录的80万条论文,集合了各学科的重要研究成果,SCI已逐渐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因此,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学术界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作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就SCI本身来说,其索引功能帮助了世界各地的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这也是创始人加菲尔德创办SCI的目的所在,即通过文献搜索的办法,方便各地的科技工作者掌握本领域或即将探索领域的研究数据,从而减轻了不必要的劳动,更好地结合现存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通过其引文功能,能很快地看到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引文次数有多少,可以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另外,使用SCI还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有没有关于某一课题的评论,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被扩展,某一方法有没有被改善,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等等。因此SCI也具有反映科技论文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功能。

2.国外利用SCI进行科技评估的情况

美国:美国科学情报所除了生产SCI等几个索引数据库外,还于2001年推出了“I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ISI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Database),它对基础研究的评估和分析非常有帮助。设有三大栏目,一是引用量排序,可按个人、机构、国家和期刊来排序;二是高被引论文;三是引文分析,其中包括两部分,各学科论文被引量的世界平均水平和引用热点所反映出的研究前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每两年一次发表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中,都引用基于SCI的数据,例如世界各国历年在主要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数。

英国:英国是开展定量科研绩效评价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苏赛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的本·马丁等科学计量学家就开展了一系列评价研究。产出指标中的论文被引情况,用的都是SCI数据。由于英国一直在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端,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于1985年以“英国的科学评价方法”为主题召开听证会,邀请马丁先生去作证。直到现在,苏赛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依然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另一重镇。近年来,他们以SCI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面向评价的数据库。英国政府出面,为全国的153个大学和研究所购买了ISI的《Web of Science》的使用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英国人对SCI的重视。

荷兰:荷兰莱顿大学的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是科学计量学研究的重镇,其在SCI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为科学计量学分析服务的科技指标数据库,将世界上所有科研单位的名称、地址都规范化了,并将它们分出了,以便于开展世界科研概况的分析比较。

欧洲其他国家:芬兰赫尔辛基大学1999年对其心理学系的评估很倚重SCI和SSCI的数据。评估专家请自瑞典、法国和波兰。比利时一些大学用类似的方法进行科研绩效评估。以林堡大学为例,他们用SCI数据评估自然科学系科,用SSCI评估社会科学系科。所用指标有两大类:一定时期的论文数,每个人当年产出的论文数;被引用次数。有些指标要与世界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计量分析的结果交给科研人员进行讨论。他们认为,应将科学计量学的分析结果与科研人员自身对其所在学院和研究组的印象进行相互验证。丹麦技术知识中心还用SCI数据评估各国科技进步情况,对世界各国主要城市的知识创新进行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在匈牙利召开的世界科学会议期间,中欧国家的一个题为“为发展服务的基础科学”研讨会,作为世界科学会议的一个卫星会。与会代表讨论了基础研究产出的测度,一致认为基础研究产出中目前唯一可量化的就是发表刊物指标。

3.中国利用SCI进行科技评估的情况

近年来,中国科技论文在发表数量和国际影响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步和发展。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中,从1991年的6630篇,到2010年的121530篇,同时中国SCI论文的被引用量也在同步提高。中国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SCI标准不能准确反映我国的科研水平。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近几年所使用的SCI数据中采用的中国期刊一直很少,这直接导致了SCI对中国学者的报道偏少。因此,以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技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用SCI为标准评价科技工作者的日常科研成果,是两件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工作。如果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致将SCI的标准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研信心的失散。

其次,在用SCI进行科研绩效评估的具体实施中,一些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为了追求SCI收录论文的高数量,不是在培养和引进人才、更新管理机制、创造研究条件方面下工夫,而是急功近利,简单应付,制定一些所谓快出成果的行政措施和硬性条例,造成不好的结果。如果一味地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在SCI涵盖的源刊上发表数量可观的论文数,只会鼓励华而不实的短期行为、助长学风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思想,甚至诱导弄虚作假行为。过分强调SCI标准容易使我们走入科研绩效评价的误区。科学研究是一个充满艰辛的探索过程,创造性成果的取得绝非一朝一日之功,而是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

再次,SCI标准不适合于评价应用技术类研究成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其中只有基础研究成果形成的论文最适于利用SCI进行评价;而应用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应用前景上,开发研究成果的价值则体现在商业价值的实现。虽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工作成果都会以论文形成表现出来,但技术类研究成果的论文,被引用率要比基础研究方面论文的被引用率低得多。

4.中国应当如何正确对待SCI

SCI的评价作用近几年在中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在评价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了激烈的争论。一般来说,我国物理界、化学界、生物界的科学家和材料界部分科学家比较看重SCI,而偏于应用领域的科学家则不太赞成以评价论文论英雄。科技界甚至有少数人对各类评价系统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SCI代表性不够,尤其不能反映中文论文的情况;同行评议不能保护创新思想和不同观点;评审会又常常出现外行评内行、二流评一流等不合理现象。其实SCI作为一种评价标准,只是从论文数量和影响力等方面提供一些相对客观的数字,自身本就存在局限性,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把SCI应用于科学评价的实践中,注意评价对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做到既不轻视SCI,也不滥用SCI。

SCI正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各项功能,一些国家还利用SCI制定了自己的科技评估体系。我们应该正确对待SCI,肯定它的历史功绩、评价功能及其严谨全面的科学收录体系,克服浮躁心态,认真地参考SCI来提高我国科技论文、科技期刊的水平,最终推动我国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我们也要参照国际标准,尽快发展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

在对SCI的争议中,有人认为,由于SCI指标的导向作用,致使中国大多数科研管理者注重论文数量轻视质量,使SCI庸俗化。其实,这些现象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无法避免的。事实上,我国被SCI收录的论文在以较快速度增长的同时,论文的质量也在逐步地提高。数据显示,我国科技论文的被引频次和被引率都在逐渐增长,表明我国科技论文在国际上形成规模的同时,影响力也在加大。同时还有资料显示,由于受环境的政策的影响,我国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往往重视研究的结果(论文或其他成果)而相对忽视研究过程(主要指对研究过程中辩证的研究方法和认识不太看重)。而研究过程实际上更是对预测结果的检验,涉及到检验所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否可靠,检验的过程及操作是否规范,要考虑的因素是否齐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是否遗漏和客观,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因此在论文创作时,重视SCI论文产出的研究过程显得至关重要。

总之,SCI并非尽善尽美,但在现阶段却又是不可替代的科技评估手段和工具。我们应当扬长避短,充分挖掘SCI内在的资源,发挥其在科技评价中应有的作用和功能。随着我国对科研工作的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以及科研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评价工作一定会开创出更加科学、理性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任胜利.对SCI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3(1):170-172

[2]红.对SCI在科学评价体系中作用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4):292-294

[3]张九庆.期刊影响因子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和应用原则[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2):189-191

[4]宋伟.如何客观评价SCI[J].科技管理研究,2002(2):46-48

[5]光明日报.一些国家和地区对SCI的态度[N].光明日报,2002,1/18,第B01版

[6]邱均平,嵇丽.美国《科学引文索引》与科学评价研究[J].科研管理,2003,24(4):22-28

[7]王晓莉,叶良均,徐飞等.SCI作为科研成果评价标准的局限性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1(2):41-46

[8]武夷山,梁立明.采用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科研绩效量化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12(2):110-111

[9]马玉良.美国ISI数据库对入围期刊的遴选[J].中国信息导报,2001,9(2):19-23

[10]靳达申.SCI是一种实用的评价标准[N].科学时报,2000,9/25,第3版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屠呦呦获奖或可反向证明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一般认为,论文评价更适用于基础研究领域的评价实践。事实上,在应用研究领域,以论文的方式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及其背后的科学理论进行总结交流也非常必要。

以此次屠呦呦研究员获奖为例,这么好的成果之所以时隔这么久才获奖,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由于缺乏论文特别是高声誉的期刊论文这种学术界的“硬通货”成果形式,使得国际学术界同行难以及时了解相关成果。而其最终获奖,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许多海外华人科学家的不懈奔走推广,在此过程中付出的是时间成本和相当高的交易成本。设想如果屠呦呦当初比较早地就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在高质量的学术刊物(特别是当前占据国际学术界主导地位的英文刊物)上发表,或许这个奖项会来得更早、更容易些。

缘何以论文为考评依据

论文兼具交流展示和考核评价的双重功能,以论文为核心的考评机制是规模化科研模式下的产物

现代科学诞生之初,论文的主要功能在于“交流展示”。一方面,科研人员通过撰写和总结自己的工作成果,与学术同行进行交流;另一方面,在科学奖励回报系统的核心――研究发现的“优先权”之争方面,论文始终是“优先权”展示的最有力工具。

随着科研活动逐步“建制化”,论文的考核评价功能变得日益突出。特别是二战以来,政府和商业对科研活动资助规模日益扩大,科研模式已从先前的个体作坊式转型为现代的规模化生产,科学共同体也逐渐转变成一个竞争日益加剧的学术劳动力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出资方更加重视对科研人员工作效率及产出的考核评价,科研人员也更加需要释放信号展示自己的价值,以获得雇主、同行和社会的认可。

如果说在个体作坊时代,尚可以通过同行评议,以一人(事)一议的规模对科研人员的水平和绩效进行定性化考评,那么,在现代的规模化科研时代,巨大的考评工作量和过细的学科分工,已经使得这种理想化的评价模式变得不太现实。而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及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引文分析法(影响因子)的兴起,恰恰使得论文作为一种批量化的“同行评议”,能够成为规模化科研模式下对科研人员考核评价的“硬通货”。与理想的同行评议相比,以论文为核心的定量化评价的精细化和有效性显然更低。但其最大优点却是,作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反映科研人员价值、降低学术劳动力市场交易成本的“信号”机制,同时又便于大规模的实践应用,因而更适用于现代的规模化科研模式。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理想的同行评议类似于小规模自然经济交易中的“以物易物”(只适用于对少数科学精英的评价实践),论文评价却类似于大规模商品经济交易中的“货币”。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论文为核心的定量化考核评价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扩散,成为驱使科研人员追求的重要动力。事实上,在欧美发达国家,青年科研人员也普遍面临为了追求“终身研究职位”(Tenure)而的压力;对获得了Tenure职位的科研人员,也有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从以往不加考评转向探索“适度”的考评机制。

正面作用

对以论文为核心的考评机制的一个批评是,过度重视定量化指标会使得科研活动重量不重质,影响科研水平提高。事实上,近十几年来,我国科研论文的产出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呈现出持续上升态势。以SCI数据库收录论文为例,从数量上看,2013年我国内地共发表SCI论文23.14万篇,与2D02年(4.04万篇)相比,年均增长率高达17%,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占世界SCI论文总数的比重,从2D02年的4.2%提高到2013年的13.5%,已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2位。

从质量上看,2D04~2014年间,我国科技人员发表SCI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第4位,与1994~2D04年间的第18位相比,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名持续提升。从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看,我国为7.57次,与世界平均值(11.05次)还有不小差距,但比2013年提高了9.4%,提升速度显著超过其他国家。2013年,我国学者在CNS刊物(Ce]]、Nature、Scl ence及其子刊)发表的论文数居世界第6位,比2012年上升了3位;2014年发表的CNS论文数又比2013年增长了73.3%,远高于其他国家增速。Nature出版集团的反映高质量的“自然指数”(NatureIndeX)显示,2014年我国高质量论文的WFC总分(加权分值计数)位居世界第二,比2013年提高了16%;美国WFC总分虽然仍远高于我国,但比2013年下降了3.5%。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从科研规律看,科研论文的影响有一个累积和滞后过程。我国正是在过去十几年科研论文数量的积累和大幅增长的基础上,才有了近年来论文被引用数量的明显上升和高质量论文的涌现。这既是多年来科研投入增加、科研条件改善和研究人员素质提高的结果,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管理部门和科研单位对科研论文产出的考评和激励导向。

负面作用

论文考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我国当前的考评实践没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期刊为1300多种。

SCI、SSCI交叉关系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

什么是SCI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SCI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3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

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年,ISI推出了SCI的网络版数据库Webof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第7篇

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过程中科技期刊的准备

日本学者汤浅光朝认为科学中心(数据指标)是指某国或某地区某个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的数据超过同时期取得的重大科学成果总数的25%(汤浅光朝.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从16世纪开始,科学中心共发生了4次大的转移,从意大利到英国,再到法国,后转移到德国,自1920年开始向美国转移。有学者对历次科学中心的转移与科技传播关系进行分析,认为科学中心转移的规律与科技传播力度有关,科技传播力度大的国家必然会成为科学发展的中心。这说明科技传播中心也会随着科学中心的转移而转移(徐海军.科技传播与世界科学中心转移[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27)。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2009年中国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的科技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数量占世界总数的12%,排在世界第二位(美国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其论文总数占世界总数的25%),较多的国家还有英国(7%)、日本(6%)、德国(6%)和法国(5%)(王丽,从科学中心转移的角度研究科技期刊语种的布局策略[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虽然中国与美国还存在巨大差距,但已经在过去10年超越其他国家。与此同时,2010年,我国的科研投入已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我国科研投入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2%,经费将达到1.2万亿人民币,中国届时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科研投入国。我国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以及科研人员数量,如今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8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推介的方式之一,也是科学事业的组成部分。百年来,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研究成果都是以期刊论文的形式首先发表的。通过对《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研究发现,在科学中心从德国向美国过渡时期,美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期刊出版的中心,这也说明科技期刊的发展先于科学中心的转移。在科学中心从德国向美国过渡时期,各国都重视多语种科技期刊的出版,同时更倾向于选择英语。

发展一定比例的英文科技期刊。目前,英语是国际学术交流的主要语言。作为我国与国际科技界之间学术交流的桥梁,英文科技期刊对内促进我国与国际学术的交流与合作,对外展示我国学术领域的科技成果,在扩大我国的学术影响等方面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发展一定比例的英文科技期刊是必要的。

发展多语种科技期刊。汤森路透的《期刊引证报告》(JCR)中数据显示,多语种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于本土语种期刊,而我国多语种科技期刊的比例很低,因此,为了增加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显示度,也有必要发展一些多语种的科技期刊。

办好中文科技期刊。在提高我国的英语和多语种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同时,发展中文科技期刊,做中国的精品科技期刊也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做的必要准备。《太平洋事务》(《Pacific Affairs》)已经注意到这一点,该刊过去刊发的文章摘要有英文和法文两种,考虑到文章的内容关注亚太地区,最近用中文摘要取代了法文摘要。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论文80%是发表在中文科技期刊上的。未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汉语。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将中文科技期刊办好。

我们可以借鉴荷兰、日本等国的期刊发展经验。日本科技期刊的出版语种有日语、英语以及日英语混合,其选择依据主要是看该期刊所在学科的发展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发展本国科技期刊是占有科学发现优先权的重要一环。作者时,可采取英语与母语相结合的策略。多发表英文论文有助于加强国际间的交流,论文的学术思想容易被外国学者获取。但若能在本国的科技期刊上尽快发表成果,则有利于争夺科学发现的优先权。对1901年到2009年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在获奖之前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本国的科技期刊对科学家的早期事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与促进作用(马彩峰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发表期刊的语种分析,情报学报,2011,6)。科学家在本国做科研时,最初的选择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国的期刊上,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与国外科学家的合作日渐增多,后来较多选择将在国外期刊上。这一研究证明,国家重视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非常重要,应着力扶持一批精品科技期刊成为国内各学科的顶尖学术期刊,这样就是为培养人才和培养大师做准备。

战略机遇期我国科技期刊与学科前沿的契合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调查显示,7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应将作为科学研究人员的一项要求,且高达70%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国内期刊作为发表自己论文的第一渠道。发表学术论文确实可以起到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的目的。我国的科技期刊约5000余种,按国家标准分类,在39个一级学科中都有,那么科技期刊与学科发展是否同步,能否与学科前沿相匹配则应该作为科技期刊主办方追求的目标。

仍以汤森路透研制的《期刊引证报告》(JCR)进行分析,德国和日本的科技期刊凡是进入本学科国际期刊前四分之一的,基本上都与该国该学科在国际上的地位相一致。比如德国的数学、应用物理、动物学和化学等研究水平均在世界前4位的水平,其进入本学科前四分之一的期刊就相对较多。再如,日本的物理、化学、自动控制、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期刊也

与本学科的国际地位相一致。而我国的工程技术、材料科学、化学、数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所占世界的比例较大,可以算是优势学科,而我们的科技期刊却缺乏影响力。2009年仅有7种科技期刊能进入本学科国际期刊前四分之一行列。

我国学术研究与国际同行的研究热点是否一致,也与科技期刊的趋势和方向相关。以201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石墨烯为例,检索到国际相关文献8438篇,79个国家的

500多种期刊上发表了该领域的前沿论文。我国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652篇,有12个国内期刊发表该领域的论文10篇以上(王丽等,石墨烯的研究前沿及中国发展态势分析,新型炭材料,2010,25)。研究还发现,我国的研究方向与世界的研究方向存在差异,我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并不与获奖科学家的研究方向一致。

关注热点和前沿问题,应是提高科技期刊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只有提高科技期刊与学科前沿的契合度,才能使科技期刊真正走上推动学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轨道。《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部署了11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68项优先主题,16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专项,8个重点技术领域的27项前沿技术,18个基础科学问题,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它们涵盖能源、资源、农业、制造业等领域,载人航天和探月、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等战略工程,生物、信息、制造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以及蛋白质、纳米等科学研究。在未来5至10年间,将有大量的高质量科研产出来自这些领域,对于科技期刊来说,也是步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能否抓住这个契机,则是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作为科技期刊,也应提前布局,在重点领域使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尽快成长起来,或者创办与这些前沿研究相匹配、契合度高的科技期刊,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保障。

传统论文在出版链条转变中的新机遇

世界科技创新风起云涌,特别是新兴技术的使用,云计算、云服务理念的引入,作为媒体一员或者说是信息产品一员,科技期刊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和新机遇。现在,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发生了变化,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从过去的收稿-审稿-加工-出版-发行的直线型流程,转变成发散型的多元立体网络。其中,从研究工作开始就有新成员加入。比如研究过程中的中期研究报告的发表和会议交流,出版之前的预印本,发行之前的数据库数据的提交和解析,各种全文数据库的参与交流,尤其是掌上阅读和微博等新媒体形式等,更为科技期刊的出版提供了新的途径。

目前,较为发达的因特网技术,传统期刊的印刷出版成本以及期刊价格的上涨,科研成果产出的不断增加,商业出版机构的整合,系列出版物价格上升引发图书馆人员寻求更为低价的替代产品,新的电子格式搜索的出现,特别是开放资源搜索的运用等,这些因素形成开放获取(OA)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010年12月“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OAJ(Directory ofOpen Access Journals)收录世界开放获取期刊5922种。《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所收录的1946种科技核心期刊中,采取了开放获取出版模式超过4年的期刊有140种,占所有1946种科技期刊的7.19%(王菁婷,中国开放获取期刊的路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硕士论文,2011年)。比较国内外开放获取期刊的学科分布,可以看出我国的开放获取期刊的学科分布与国际的期刊学科分布相近。国际上开放获取期刊的学科分布排名前三位的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以及生物学,而国内的学科分布排名前三位的学科是生物学、工程与技术基础学科以及临床医学。这也就说明全世界对于开放获取的学科倾向还是较为明显的,许多重要的开放获取期刊平台是依靠这些较重要的学科发展起来的。

国外开放获取期刊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萌芽阶段,1998年至200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随着大家对开放获取的定义组织形式等达成共识,许多国家大力发展开放获取项

目,并且制定了一些开放获取政策,对于开放获取期刊论文的版权问题也制定了一些原则,与此同时,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开放获取期刊平台,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目前

国外开放获取期刊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从2004年底开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推出一系列开放获取计划,之后许多国家也相继推出开放获取计划。关于开放获取发展中一些版权法

律也得到修正,政府机构对于开放获取提供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支持。

然而,我国开放获取期刊才刚刚进入最初发展阶段,还存在期刊运行费用低、作者对于开放获取期刊的认同度不高等问题。但是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已初具规模,而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华医学会等各种学术团体对于开放获取持积极态度。依托中国庞大的科研市场,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相信一定能够提高我国开放获取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打造出国际知名的开放获取期刊平台。

回顾国际期刊发展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期刊是1665年法国出版的。也就是说,西方国家的期刊发展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我们常说的SPRINGER、ELSEVIER均历史悠久,其中SPRINGER有160年的历史。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期刊的发展,在二战后的1950年前后,都经历了一个崛起期。据考证,中国的第一本科技期刊出现在19世纪,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产物,名曰《瀛寰琐记》,但一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期刊,且连续出版至今的是《中华医学杂志》,其创刊至今仅有百年历史。截至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中国仅有科技期刊80多种;期间,科技期刊出版几乎处于全部停刊状态;1978 年以后才陆续恢复、新办出版科技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真正开始正常发展是从1978年开始的,可以说,中国科技期刊的繁荣与飞跃仅仅用了30年的时间,相对于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规律来说,我国科技期刊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又身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应该是没有包袱的,且可以充分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工具和理念,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引领世界科技期刊的数字化时代。目前清华同方的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的知识服务平台已经初具规模,且两家都在新兴技术的提供和应用上狠下功夫,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期刊的传播速度,减少了运营成本,实现了网上信息资源的共享集成,这正是适应了人们网络时代的阅读需求和习惯,而且我国期刊的数字化发展速度和普及程度不亚于一些发达国家。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出了“遏止领先”法则,即在转变时期起先最发达和最成功的社会要改变和保持其领先地位将是最困难的。相反,落后和较不成功的社会则更可能适应变化,并在转变中逐渐处于领先地位,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国外出版商曾指出,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的图书出版市场没有形成先进高效的体系,所以这有可能就是中国数字出版的机遇。有关负责人表示,搭建内容投送平台是开发数字阅读市场的关键所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建设8至10家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而据预测,今年数字出版市场整体收入将超过750亿元人民币,“90后”是未来消费的主力,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企业将投身到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建设中。那么,科技期刊也处在这一次浪潮中,其提供的内容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将这些创新成果以最有效的方式向国际和国内的科研工作者推介,是科技期刊出版者的责任。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达国家科技期刊建设同经济实力、科技发展的关系暨期刊语言选择的历时性研究及其借鉴意义”(70973118)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面向科研诚信的学术论文著录行为规范化研究”(10BTQ0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第8篇

SCI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EugeneGarfield(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1945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

SSCI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二、什么是SCI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

SCI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简称ISI)于1963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

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

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年,ISI推出了SCI的网络版数据库――Webof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CitationIndex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

据统计,SCI已收录全球6500种刊物。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9月,SCI收录我国大陆科技期刊78种;同上一年相比,2004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有稳定增长,SCI论文数增长15.2%,论文被引用篇数和次数分别增长4.4%和4.3%,我国论文过去十年间总被引用数上升了4位,达到世界第14位。然而,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尚没有一个学科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平均值。EIEi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Compendex数据库每年新增的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iCompendex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领域,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的文献语种是英文。

三、SCI、SSCI交叉关系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学报;论文质量;学科队伍;OA技术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133(2013)01-0113-04

高校学报刊载论文的质量体现着主管高校的科研水平,同时也表明高校学报办刊管理模式是否适应高科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高校学报是属于自己学校主办的学报,刊发论文的作者,必须是自己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所以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与高校的科研能力相关是必然的。但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高校学报也应该成为推动学校的科研能力发展的阵地,因此,吸收科技界的优秀论文,提高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就成为高校学报管理模式的努力方向,这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命脉。各高校学报都争夺优秀在自己的高校学报中,来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影响因子,达到进入中国核心期刊或EI检索系统的标准,就需要在高校学报的管理模式改革上下工夫,才能提高高校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只有高校学报的论文的学术水平提高了,才会借助高校学报论文的传播,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才会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因子。

1 高校学报论文质量现状

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可以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高校的科研能力水平,这是不争的事实。2002年武书连按大学教学和科研能力将大学分为4四种类型。由于研究性大学和研究教学性大学,主要是发表理论性的科研成果,是以来评价。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一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反映出高校学术质量,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也必然高,这也就是为什么前些年这些高校学报进入美国EI检索源的原因。

在高科技时代,高校学报更具有传播高新知识的价值,虽然高校学报传播的高科技信息,具有潜在的商品属性,但论文不同于专利,由于它的使用价值主要是间接的,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原创性和科学性。一篇高水平的论文,它可以助推高校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可以显示高校学报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新知识的传播给社会带来的财富,是高校学报在经济收益(发行费和广告费等)等各方面无法比拟的。这就如国家投资高校培养学生,只看到资金投入,没有看到培养学生得到的回报。但高校培养的人才,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条战线上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是无价的。同样,对高校学报资金的投入,也不能只看高校学报发行费和广告费的数额,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对于高校学报的提高和发展,要与非时政报刊的改革有别。对高校学报的创办模式,应作为公益事业去管理,也应该为公益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而加大高校学报办刊资金的投人,改变高校学报论文质量的现状。

2 高校学报论文质量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校学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得到长足的发展,国内211院校和985院校的大部分高校学报,借助自身高校的科研优势得到的论文成果,使这些高校学报进入美国工程索引(EI)。在1998美国E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有92种,高校学报进入美国EI收录的有15种,占总数的16.0%。到了2003年美国E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有118种,高校学报进入美国EI收录的有36种,占总数的31.0%。到了2010美国E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有246种。高校学报进入美国EI收录的有54种。占总数的22.0%。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10年以来高校学报进入美国EI收录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值得提出的是,在2007年以来,有些高校学报为了提高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将高校学报改名为专业期刊,提高了其在全国的影响力,吸收了全国的优秀论文,提高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增强了学报的影响因子。例如,电机与控制学报、矿业科学技术(英文版)和矿业冶金与材料学报(英文版)等,都是由原来大学学报改名成为专业期刊的,这种办刊模式也是值得许多高校学报选择的一种模式,这样的选择虽然有别于高校学报当初办刊的宗旨,但是更有利于高校学报的发展和提高。

高校学报的选择无论怎样,高校学报的征稿范围再也不应该局限在高校自身的师生,应扩大到整个研究领域,这样才有利于学术的交流,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因为在我国学要发表的优秀论文不在少数,只是由于高校学报的各种限制,作者无缘在高校学报。

1998、2003和2010年美国EI收录中国科技期刊和高校学报数据,如图1所示。2006年以来SCI收录中外各国科技期刊数量的数据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1可以明显的看到,1998年到2003年再到2010年,我国科技期刊被美国EI收录的期刊数量是呈增长态势,我国高校学报被美国EI收录的期刊数量也呈增长态势,只是增长的速率在2010年不及2003年增长的百分率大;可见,我国高校教师和研究生在世界三大检索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大,但可惜这些学术水平高的论文没有发表在中国的高校学报上,而是发表在非中国期刊上。

图2表示了2000-2006年7年中,中国作者被SCI检索系统收录的论文,每一年几乎都有超过一半的论文发在非中国期刊上,而且近年来呈现增加的态势。这显然可以证明,我国高校学报发展和提高在高科技时代的重要性,高校学报要尽快加大投资力度,使高校学报进入Ei或SCI检索系统,提高高校学报的影响力。

SCI检索是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检索之一,在中国的科技界受到的认可程度最高。SCI在2006年收录中国科技论文数可以看出,2006年中国作者发表在非中国期刊SCI论文,是中国期刊发表的论文的3倍以上,显然有接近70%的SCI论文没有发表在中国高校学报上。从另一个角度,应该说许多的高校学报,还不能被中国作者认同,究其原因,虽然说高校学报还存在许多差距,如论文质量上的问题,但实质上还是高校学报管理上存在问题。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和管理政策,使高校学报论文质量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会导致中国作者舍近求远,使在非中国期刊之中。这一数据也证明,虽然中国学者的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是足以保证中国高校学报的刊发量,但是,由于高校学报没有进入世界三大检索,一些高校学报至今也没能达到中文核心或CSSCI的标准,使高校学报没有影响力。显然,要使高校学报达到三大检索的标准或者进入中国检索标准,高校学报论文质量提高和发展道路还很长,不仅需要高校学报的编辑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努力。在高校学报的办刊理念和管理模式上要加大创新意识,增加高校学报的投入资金,改变高校学报正常办刊经费都难以维持的现状,才能促成学术腐败和学术浮躁风气的现象,使高校学报走出困境。同时,高校学报的主管职能部门,还要制定相应的高校学报论文的评价和管理政策。

3 高校学报论文质量提高措施

高校学报传统的管理模式是相似的,但高校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有高低之分,这是由于我国高校自身的差异和国家投资的不同,使我国高校分成不同层次,按照武连书《中国大学评价》体系结构的分类,我国高校可分成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研究型;前两种类型大多是211院校和985院校,这些院校的到国家投入的资金数额大,科研能力强、学术水平高。虽然至今没人对高校学报进行相应的分类,但是高校学报也被检索系统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等级分类,例如,SCI高校学报、EI高校学报、中文核心期刊高校学报和CSSCI高校学报等。虽然这样的分类与高校的名称无关,但是不同层次的高校学报,却可以显现科研能力的不同,再加上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这必然会影响到撰写论文的学术质量。因此,应该说高校学报论文的学术质量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高水平作者的投稿数量,二是高校学报的编辑能力。这两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受许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有的学校主管部门就对自己的高校学报不重视,明确规定博士生在自己的高校学报不算数,评职称不算数,这样的管理机制不利于高校学报征集优秀论文,没有优秀的论文如何来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显然,要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必须得到主管学校的支持和认同,才能提高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使高校学报早日进入世界三大检索系统。为我国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个进入世界的交流平台。

3.1高校学报论文质量与学科队伍建设

高校学报论文质量的提高,需要从学科队伍建设上做起,要把高校学报的发展看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部分,把学报论文质量的提高与学科队伍建设联系在一起。同时,要对发表在高校学报的论文给与资助,鼓励和支持高水平作者积极投稿高校学报,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提的高校学报,是指所有的高校学报,高校之间需要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相互学习和交流,高校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需要相互学习与交流,高质量的论文对于科研工作者都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学科大师还是世界级的教育家、科学家,他们在青年时期撰写的论文都发表在高校学报,但今天,这些未来的教育家、科学家为了需要远离高校学报,把优秀的在非中国的学术期刊上,不能不说是无奈的选择。因此,要提高高校学报的论文质量,必须注重高校学科队伍的建设,也要加快高校学报成为世界三大检索期刊的速度。为我国高校学科队伍的建设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也可以说,高校学报在高校学科建设中是培养人才的一片沃土,高校学报通过刊发优秀的、高质量的论文来培养学科队伍人才的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使高校学报的作者队伍和学科建设统一起来,在以科技创新为方向,多出成果,多出论文,尤其是高质量的论文,使高校学科队伍的建设成为高校学报发展和提高的基础,才能保证高校学报刊发的论文质量,随着高校学科队伍的建设,逐步地发展和提高起来。这样就会使高校学报逐步进入世界著名三大检索,使世界的科技界对高校学报的学术水平得到认同。

3.2高校学报论文质量与OA实施

高校的学科建设是科技创新的保证。高校学科队伍是攀登科技创新高峰的主力,学科队伍的科技成果的论文需要尽快的通过高校学报相互交流,传递高科技的发展信息。因此,开放存取(open access,OA)技术是提高高校论文质量的一种模式。

OA技术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出版界和图书情报界倡导推行的出版模式。它的基本手段是利用信息数字化、在线出版和传播,使读者可以免费获取全文,提高读者的使用权限和自由度。OA出版包括开放存取期刊(OAJ)和开放存档(open repositories and archives),前者是基于OA出版模式的期刊,既可能是新创办的电子版期刊,也可能是由已有的传统期刊转变而来;后者是研究机构或作者本人将未曾发表或已经在传统期刊中发表过的论文作为开放式的电子档案储存。有些高校学报为缩短期刊的出版周期,也参照一些国外OA出版平台的经验,实行了“在线预出版”。这种形式就是把作者投来的稿件,经过同行评议可以被期刊录用但还未经正式排版的文章,称为article in press,online accepted articles等;另一种为在线提前出版(已正式排版,印刷版本尚未出版的文章),称为online first,on-line early articles,accelerated articles等。在期刊界通常认为,文章在线日期即为正式出版日期,每篇文章都有一个唯一的DOI标识符,标示于在线发表以及印刷的文章中,永久不变。优秀的OA资源会改变中国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的状态。因此,中国高校学报采取让作者选择OA的学报出版模式,是提高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度的方向。这种高校学报办刊模式的变革,可以使原本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高校学报带来发展的契机,尽快提高这些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度。

4 结语

世界科技论文范文第10篇

“世界第一”和“100名开外”这两个存在巨大反差的数据,足以把一些人从“再次拿到一个世界第一”的狂喜中拽回来。

一直以来,我们是喜欢各种各样的“第一”的,比如“第一高楼”之类的,城市之间要比,比完还要跟国外比。“论文数世界第一”引得一些人狂喜,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高楼情结而已――有了第一高楼,证明我们的经济发展够牛,论文数世界第一,更是俨然证明我们已经成了最牛的科技强国。

但数量上的第一,毕竟不能当饭吃。有了第一高楼,并不意味着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多少;有了论文第一,也并不代表我们是最牛的科技强国。数量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衡量指标叫“质量”。没有质量的数量,再高也是浮云。

靠天量垃圾论文拿下世界第一,原因有很多,比如考核体系的“唯数字论”,比如行政力量主导下的“论文附属利益”,但归根结底,它仍然只是整个社会陷入“数字发展论”的一个切片而已。什么时候整个社会从“数字决定利益”的困局中脱身而出,这样的怪事自然就会寿终正寝。

大家可以想想近年来遭受越来越多质疑的“唯GDP发展论”,它其实跟“论文数世界第一”差不多,都是只顾数量不顾质量,2010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就引发了有识之士“数字重要还是质量重要”的思考。但反思归反思,由于GDP数据是考核官员政绩的最主要指标,大家就能被GDP捆绑着一路狂奔。到最后,“GDP数据注水”之类的丑闻更是层出不穷。论文也是一样,行政考核让论文附属的巨大利益,不仅催生了天量垃圾论文,更让论文造假、抄袭这样的丑闻屡见不鲜。

走出数字发展论迷局的根本,在于考核体系的转变,剥离高数据附属的巨大利益。考核就是指挥棒,有什么样导向的考核,就会有什么样的行政行为。2010年9月份的时候,四川省出台规定,不再向各市、州下达GDP增长指标。这一创新之举的意义,在于它理清了一个思路:社会发展并不等于经济数据增长,均衡的发展比GDP一家独大的发展要科学得多。四川省的新考核办法推出不久,其效果还待观望,但毫无疑问,向均衡发展转变,方向是对的。相信四川省也能解决新考核体系必然会带来的“GDP增长放缓”等难题,毕竟,方向对了,技术层面的办法总是有的。

“天量垃圾论文”的问题,根源同样在于考核体系,在于剥离数量附属的各种利益,更在于行政力量对科研领域的干预。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论文发展回归学术范畴,行政考核应该与其保持距离,而不能把论文发展数量与“奖金、职称、升职”等东西挂起钩来。当一个医院的妇产科都有数量任务时,造假抄袭之风怎能不盛行?让学术的归学术,让行政的归行政,这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

上一篇:科技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青年科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