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4:35:29

市场学论文

市场学论文范文第1篇

金融市场学课程,是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一个入门课程,几乎所有开设经济管理专业的高校在教学中都安排了教学任务,但是由于授课老师教学质量水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影响,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认识和最终的学习效果不尽相同,随着高校课改工作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工作也正在稳步展开。

二、金融市场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思想陈旧

之所以经济管理专业将金融市场学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个体系的建设,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所做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态思维模式的影响,很多任课讲师对非公有制经济一直持排斥态度,以至于在讲金融市场学的时候,更多的内容侧重于“金融”,而刻意的忽视“市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误导了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的正确认识,还使学生对了解整个金融经济体的构件格局产生了影响,实属人为因素。

(二)教学环境单一

金融市场学的学习过程,不仅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堂解析,还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详细的讲解一些经济管理或者是金融市场中的案例,这些案例的时效性很强,甚至是有的相同的经贸业务在不同的金融环境下最后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老师紧扣时展的主题,选择较为新颖的教学案例给学生进行讲解,而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那种单一的教学环境下的实际授课效果,非但让学生达不到对经济管理学有深刻的认识,反倒会对学生今后的专业知识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金融市场学教学新方法

(一)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

金融市场学中的理论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实际经济管理格局而言,目前还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阶段,在资本市场和经济金融环境中存在很多变数,要验证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正确,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来完成。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将实践教学列为重点内容。这样做一是能把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发挥到最大效果,二是能让学生在实践岗位上总结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以后的职场规划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体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客观的了解我国经济管理组成能有很大的帮助,四是能让学生既能把在课堂理论过程中在实习实践中得到明确的解析,还能把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存在的困难再带回课堂上进行分析;五是通过这种主观能动性学习的转变,还能锻炼学生的自我掌控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这种实习实践学习过程中,校方最好是能让学生接触较多的经济实体,不要局限国企和金融经管单位,因为受到体制的影响,这些单位中许多经济数据的上报过程较为漫长,而学生的实习实践周期受到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尽量找一些民营经济体或非公有制经济体给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为最佳。在这些经济体内,会计和金融措施应用较为灵活,能让学生在较短的实习实践过程中最大化的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二)增加案例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阶段里,理论知识是需要有实际内容来验证的,所以穿插着理论知识,期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实际案例来作为印证。这其中也包括学生通过实习实践总结出来的问题,这种问题是学生自己在日常的工作中接触到的,讲解起来既得心应手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任课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要单纯的考虑既成事实的成功案例来进行讲解,还要综合一些经管和金融操作中不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拿出来讲解,因为无论是贸易还是金融经管过程,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只有最大化的规避了这些风险,才能使其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成功。另外,任课老师在进行案例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参照离教学环境最近的时间段来进行选择,这样有的放矢是为了能配合理论的时效性,让二者产生自然的融合,如果拿二战时期的经济环境来套用美国次贷危机下的金融措施的话,那就贻笑大方了。与此同时,要充分地考虑中外不同经济背景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因素,不考虑经济基础而单纯的讲解外国成型的金融案例的话,那对于综合分析整个经济管理背景是不利的。

(三)与其他课程做好衔接和融合

金融市场学是经管和金融范畴里的一个基础课程,无论学生的日后专业方向是财政学、会计学还是金融学、经济学,都要将金融市场学作为基础,经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特定的学科分类概念,其中很多知识是互通的,所以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授课老师可以尝试着将一些其他学科的内容与之想融合一起学习。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还可以通过其他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印证金融市场在整个经管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能树立学生更强的学习信心,增加学生对金融市场学甚至是经管专业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金融市场学专业的新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效果的好坏需要经过实践来进行验证,课改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会给学生带来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就能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经济管理专业优秀人才。

市场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上海大学的王晓明首先代表会议组织者介绍本次会议的缘起、主题和基本设想。他说,从80年代至今这二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学与社会的变化同步,进入到一个关键、但又令人感觉困惑的阶段。我们都认为现实环境所呈现出的一切已经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而对那些引起文学和现实生活变化的各种因素却又缺乏认真的分析研究和透彻的见解,对其中新的可能性的方向并不明朗。他指出,要想回答大家的困惑所指,短期内靠个人的努力并不能完成,需要我们大家一起讨论,充分交流彼此的意见。他还说,为避免这次学术讨论会异化为一种形式,我们没有惊动学术界的前辈,也没有请各级领导为会议“打开场锣鼓”,甚至没有按照所谓国际会议的惯例,要求提交并宣读论文,更不组织旅游活动;而是充分利用会议的四个半天共八个时段(每个半天分发言与讨论两个时段),讨论中你来我往,使问题从表层而至深入,在充分展开批评和反批评中,使真正有价值的思想观念在分歧中慢慢呈现出来。

(一)

如何认识当前文化/文学生产机制是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王晓明认为,当前文化与文学的生产机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文学为例,五六十年代国家主要通过作家协会和出版机构来组织和管理文学活动,现在这种管理的重心明显向出版方面转移;而出版社一方面产业化,以追求利润为原则,另一方面又是国家体制的一部分,具有垄断性,它对文学的管理就尤具特色。他同时列举从文学教育到社会对历史的集体记忆等多方面的因素,认为这些都构成了当前文化和文学生产机制的重要部分。他强调,今天的文学研究应该充分考虑生产机制的影响,才可能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作出贴切而深入的分析。他同时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如果仅仅援用“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之类西方概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切实而具体的研究探索新的观念和方法。福建师范大学的南帆说,在这个新的机制中有几个环节是他特别关注的:一是关于市场的概念,在这里,“利润”是好字眼,但不能仅仅把创造利润当作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目前文化产业的利润仅次于航天业,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但他认为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家都在谈论市场,但是文化市场是值得进一步分析的。现在市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公平交易的平台,市场已经成熟到可以制造热点的地步,比如,如果你没读过一本十分幼稚的畅销书,你就是落伍的人,等等,这就是市场所形成的一种新意识形态。二是市场与话语权力的结合,80年代建立了这种想象:市场是与思想解放联系在一起的;特别在文化人想象中,市场是与民主联系在一起的,对市场的好感主要来自这方面。三是市场与大众复杂的联系,30年代提倡大众化,连同40年代提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当时的“大众”是革命主力军;而现在在“大众文化市场”中,“大众”是创造利润的人,虽然都使用“大众”一词,但其间已经发生了深刻的转化,市场掩盖了许多复杂的历史关系。

南帆的发言还强调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他说,文化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层面,即使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并不一定了解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他引用阿尔都塞关于集体记忆的理论,说明一种想象性关系所形成的控制力量。他说,文化层面的意识形态不容易察觉,它通过符号体系发挥作用,例如在文学中,在武侠小说中,都可以传递出诸如种族、性别等意识形态的信息。在文化里面,文学是意识形态变化中非常活跃的因素,文学往往以敏锐而深刻的感性洞察力来宣布恩格斯所说的“现实主义的最伟大的胜利”。《视界》主编李陀在发言中探讨了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动力问题,他认为不能忽略民族国家这个动力。在20世纪的世界局势中,地缘政治成为国际政治最重要的方面,跨国资本在中国经济领域的渗透与反渗透所形成的张力,已经进入中国文学、文化生活领域。他特别强调应该充分认识这种动力中的张力关系,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民族国家与西方启蒙传统的紧张关系,当前不仅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社会与市场之间也有冲突,我们的会议就体现为与市场的一种紧张关系,对知识界不能下简单结论。鉴于动力中复杂的张力关系,李陀认为,必须意识到套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经验的有限性,虽然这是一份可贵的理论资源,但对中国经验而言,它不足以提供有效的反思,也就无法作出有效的阐释。对当代文明面临的危机进行新的阐释性描述,这是人文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否则无论科技为我们提供多少物质方便,人类都还是没有摆脱黑暗。总之,李陀认为,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动力机制的复杂性。

在一般人看来,当今发达的传媒业正在不断缩小传统意义上文学的空间。对此,上海大学的蔡翔在发言中探讨了“纸面媒体与文学生产经验”的关系。他先着眼于微观,分析时尚类杂志生产的特点:一,不靠发行获取利润,利润主要来源于广告,并根据对读者群的定位寻找广告商,再由此组织刊物的叙述方式,因此,它面对的其实是“小众”而不是“大众”;二,当刊物确定它的读者群的概念后就是叙述,即表达一种生活方式,并以此来检验我们的生活是否“时尚”;三,极力抓住未来的可能性,提供关于未来而不是关于过去的想象,比如关于“家庭”、“幸福”、“身份”、“健康”的未来想象与可能性。蔡翔认为,正是第二、三部分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由某种生活方式转化为表意叙事,并成为既定生活模式,生活方式由此被文化工业生产出来,以“时尚”或“不时尚”的观念来控制我们。再来看文学,从表面看,出版社鼓励长篇小说的繁荣,但实际上版税的影响非常大,艺术创新在版税制度面前退缩了,目前中短篇小说创作正不断萎缩,使文学创作的基础被削弱,这将影响后十年长篇小说的繁荣。另外,文学杂志要进入市场,也产生分层现象,一部分杂志专为“白领”,一部分专为“顶级富人”……但蔡翔最后表示,有一种真正的大众也许还没进入我们的视野,他们不属于“时尚的”高档消费群体;就此而言,寻找新的读者也就是寻找没有被遗忘的精神诉求和历史记忆。南京师范大学高小康关于“市场与文学关系”的发言倾向于寻找文学与市场的同一性。他说,古人有所谓“著书都为稻粱谋”,对此我们不应该仅仅理解为作家放弃了精神自主性,也应该理解为是古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是他们和社会的交换方式。当代文化市场与传统相比自然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正如历史上商业的发展非但没有破坏文学的精英价值,而且高效率的市场运行机制将增进文学向多种文化形态发展的可能性,大众传媒也将促进文学活动的传播。

北京大学的韩毓海在发言中对比西方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差异,强调中国文化/文学传统所着力描摹的是一个“情”的世界。他说,无论马克思从研究商品开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福科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社会的批判,还是哈贝马斯对不同时期市民社会、平民社会和大众社会的区分所做的贡献,都体现了西方的理性传统。他举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文学家笛福为例,亚当·斯密和笛福在历史上作为经济学家和文学家的角色都曾前后置换,其原因也植根于西方文化注重范畴、实证和条分缕析的理性传统。中国的情况则不同,他举《海上花列传》和《马桥词典》为例,认为这些小说并非环绕一个中心,其中许多非理只能用一个“情”字来解释。像《海上花列传》中三人连环套的故事情节表明中国人的情的世界如此复杂,以至于有关中国现代性的思路始终没有解决“情”的问题。“天若有情天亦老”,以“情”来解释翻天覆地的政治革命,也可视作这种传统的投影。韩毓海的发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以西方理论诠释当今复杂的中国文化/文学现实的怀疑。华东师范大学的罗岗对在权力和话语之间运作的文化/文学生产机制进行分析,他认为比较成功的期刊或媒体书目注意在市场和体制之间寻找平衡,而不可能长久地徘徊在边缘。他说,90年代以来市场发生变化,新技术的加入,网络空间的出现,互联网改变了我们对文学和文化生产的看法,而目前社会对新经济的兴起还有所忽视。伴随网络兴起而诞生的是新经济神话,所谓“眼球经济”,追求点击率,人们对网络的热情,引起跨国资本和外国基金的关注。文化生产带来新的可能性,比如业余思想者、写作者和新网络群体纷纷出现。另外,网络已经开始制作自己的经典,像《大话西游》现象,其实是网络讨论的结果。在进行上述分析后,罗岗还提出网络文学必须应对的问题,比如在版权、作者和传播问题上如何抵制资本的压制,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护和发扬民主精神,但他认为目前不能高估这种可能性,因为网络文学毕竟徘徊于资本与市场之间。面对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转变,江苏省作家协会的费振钟对作家协会在目前文学生产机制中的作用表示忧虑,他认为目前作协的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已不能满足作家的要求,作家协会无力组织文学生产,作家越来越不愿意参加作协活动,在作协活动中经常看不到作家的影子。

(二)

如果说,关于当前文化/文学生产机制的讨论是90年代以来文学形势变化所引起的思考,那么讨论必然涉及对这十多年来文学创作情况的看法。出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和切入角度,大家对这十五年来文学经验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尽相同。

华东师范大学的倪文尖认为,90年代与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不同的是在权力和资本抑制之间打球,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微妙的转换,相互利用,最终目的是满足市场欲望。90年代文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利用80年代的文学资源,比如余秋雨的散文多表现了80年代对文化的理解,再比如90年代的流行歌曲《涛声依旧》的作者其实是80年代的朦胧诗人。虽然其间有转换得比较成功的作品,但倪文尖对90年代文学创作的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他认为,这首先是文学观念的问题,即文学是怎样的,文学与经验的联系,特别是与那种既凝聚着个人化、又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人经验的联系。现在关于都市的叙述中看不到中国都市发生的真故事,故事是套路、模式化的。90年代中期以后,文学中有关注底层生活的作品,但那底层还是程式化的。从文学技术层面看,小说的呈现能力如对细节和场面的描写,远不如对故事过程叙述得好,作家的描写能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那些在80年代成名、90年代继续走红的作家的前景也不容乐观,比如莫言的作品忽好忽坏,表明他对自己的作品缺乏反省和判断能力;王安忆则相反,她是自觉与思想界保持互动的作家,由于过于自觉,创作陷入另一种观念化倾向。《上种红菱下种藕》表达了一种情怀,但这种情怀可以写一篇好的散文,作为小说,她最想表达的却不是目前写出来的。因此,倪文尖认为对90年代文学持反省的态度会更具有价值。

对文学现状的反省逐渐深入到对研究者自身文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反省。复旦大学的郜元宝对一部分会议代表研究方式的改变提出质疑。他说,在座的一些批评家在80年代都曾经是名副其实的“赏花人”,但今天却转向文化批评,只问“种子和泥土”,方法论上的这种转变,是否意味现代人更关注文学管理问题,而对人的灵魂问题不再关心,我们在进行文化研究时,从文化跳到文学,但从事文化研究后还能不能回到文学研究?他的意见引起与会者的讨论。南帆认为,“回到文学研究”,这里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文学研究是什么?人道主义回答是对人的研究,新批评认为是对语言的研究,这些构造本身即是一种话语,具有意识形态的背景。王晓明说,我们今天所以要来讨论文化/文学生产机制,恰恰是因为我们觉得在80年代获得的那一套文学观念,已经无法有效地解释今天的文学现实;但他同时指出,郜元宝的批评包含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值得与会者仔细思考。李陀对80年代他曾认为文学的根本就在于形式的看法进行反思,他说现在看来,在当时背景下形成的这种看法有许多问题,为什么用文学生产代替文学创作?就是为了打破那种以为“文学是创作主体靠主观建构的”陈旧观念。蔡翔进一步说,作家写作、作品成为经典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件成品。我们过去只承认主体性,其实也并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比如《重逢》的背后是各种政策和形势参与的过程,80年代的各种观念支持着作家的写作,像《冈底斯的诱惑》和《棋王》都离不开当时的语境。90年代的文学作品越来越趋于雷同,文学基础发生危机,恐怕也不应该仅从作家的主体性来考虑问题。上海大学王鸿生的发言则使郜元宝提出的问题更为明晰,他认为,采取文化研究的机制把思想吸附进去,使个体、心灵,以及审美和乌托邦走下坡路,我们变成自己的对立面,似乎个人感性、经验走到头了;另一套术语:民族国家、资本、权力等成为大辞条。他希望有一部“词典”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解释,而不是简单地抛弃或词语之间的断裂。否则,这样的研究将导致危机,因为我们把文化研究出发点上的东西丢掉了。

上海师范大学的薛毅认为,把文学比喻为一朵花,并由此纳入审美范畴,从审美欣赏的角度来肯定文学陶冶心灵的功能,其实这种审美主张并不能将80年代蔡翔、王晓明等人的文学批评包容进去。这十几年的文学更无法纳入一个纯粹审美的范畴,比如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不是作为“一朵花”而获得接受,许三观令人同情的命运反映了文学表现苦难的主题,对作品的接受是现实市民社会的回应。薛毅回顾现代文学史认为,文学研究会使文学像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文学对现实的关注和揭示也各有不同,他把《许三观卖血记》和茅盾的小说进行比较,认为余华与茅盾都表现了苦难,但他们之间的差异在于茅盾努力呈现“老通宝”的命运与社会的联系,并由此揭示了像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那样的社会内部结构,而《许三观卖血记》则把对这层关系的揭示去掉了。南京大学的丁帆在发言中,主要批评90年代文学的多元化趋向削弱了五四传统中的批判功能,一些作家在市场面前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文学创作的成功被视为未成名的写作者进入影视圈的通行证,由于急于瓜分市场利润,创作主体的“我”正逐渐消失,人文价值立场隐退。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学院派的研究究竟有无用处,持疑问态度。

会上也有一部分学者试图从文学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中对90年代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武汉大学的昌切认为,对于90年代文学中灵肉二分写作现象的批判,缺乏一种历史的比较。他认为,在物质生活匮乏的时代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作品;“欲望化写作”完全投合于市场,因为市场的规律就是不断刺激个人的欲望,满足新的消费观念。深圳文化研究中心的尹昌龙则从文学研究如何进入市场的角度提出,应该看到90年代文学建立了一种新的文学的“公共性”。当内地普遍认为“文学失去轰动效应”的时候,在深圳,文学类的销量则仅次于经济类读物,新的文学与大众公共性之间正在形成一种新的关系。具体说来,文学一方面与市场建立一系列新的联系,比如文学与影视创作的结合、利用文学和文化的公共资源,等等,与体制、主旋律、反特、黑幕、官场、人性等各个方面发生复杂暧昧的关系,重新站稳脚跟;另一方面,文学扮演了“梦工厂”的角色,比如在打工文学杂志中“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这样的创作意向,就很受市场欢迎。尹昌龙认为,与80年代不同,知识分子讲“独立承担”并不是简单的事,而意味着重建无数复杂的联系。山东师范大学的吴义勤认为,人们对90年代“新生代”小说有许多批评,但这是在文学理解上的分歧。90年代“新生代”小说是对80年代文学倡导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写作,以及先锋写作的现代化诉求和西方模式化的一种反叛,它以一种镜象的方式,从时间向空间概念转化,以证明这些作品中的“新启蒙”所建立的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合法性,比如其中女性对男性的启蒙,老板对知识分子的启蒙,儿子对父亲的启蒙,等等。

(三)

文学批评是当代文学研究者介入现实的重要途径,但以怎样的方式谈论文学,包括阐释历史与回应现实,八九十年代实际上有许多分歧。关于不同的文学观念是导致分歧的主要原因,与会者都有共识,但同时大家也认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观点和分歧明晰化,不在一些枝节问题上兜圈子、打空气拳,而在相互交流与论争中,使研究得以进展。

北京大学的李杨说,《南方周末》曾组织作家谈作品获奖的理由,有些作家把文学创作归因于“热情”和“真诚”,这显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回答。因为真诚和热情的作家并不一定写出好作品。为什么有这种回答?表明文学观念出了一些问题,这也是我们的会议需要回应或给予描述的。80年代关于文学的讨论,使文学观念建立在文明与愚昧、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的个人主体性基础上,这种文学观念是当时现实和政治的产物。那么,现在什么是中国的现实?现实改变了,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并不是多数人的暴政,不是个人化不足,而是个人化过度,像“欲望化写作”、“下半身写作”这种所谓纯粹个人化经验实际上是商业化的,最不个人化。一部分人身体的快乐是建立在另一部分人身体的不快乐上,一部分人的思想“解放”是以压抑了另一部分人的思想解放为前提。李杨认为,今天讨论文学,不应该把文学与政治理解为一种二元对立的关系。文学作为话语层面的一种知识,它是一种制度和政治。如果文学脱离政治,文学还能做什么?它还能用什么方式建立与现实的联系?我们今天“捅破窗户纸”,也就是要建立文学与政治的联系。李杨还认为,不可能在国家政治与日常政治之间划一条界限,对此西方社会学家已表示怀疑,因为关于谁的日常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为。在文学与政治的问题上,李杨认为,他并不想建立知识分子的总体形象,而应有个人承担。复旦大学的倪伟的发言强调了文学对社会环境的关注,他说,文学从来不曾剥离政治,“个人写作”和“身体写作”的问题不在于作品写了“身体”,而在于应该写出烙刻在身体上的各种社会烙印。他认为,文学批评有时对作家产生误导,使作家陷入理念和简单化。虽然批评中有赞美,当一个“赏花人”也没什么不好,但他本人对分析培植“花朵”的土壤更感兴趣。

郜元宝不同意李杨的看法。他说,从中国文学史看,不是文学没抓住现实,而是缺乏那种脱离现实的文学。因此为文学辩护或唾骂都有道理,但都落空了。亚当·斯密的蓝图在茅盾的《子夜》中不可能实现,读中国现代文学经典,除了鲁迅,还有什么作家作品?第一流作品可以提供了解心灵,第二流作品可以提供社会学资料、文献材料。鲁迅的许多创作完全是一种纯文学,但这样的文学被斥为“反动的文学”,左翼恰恰是在现实层面把鲁迅否定了。别林斯基的“现实”是从先验的概念推演出来的,不是我们意义上的“现实”。我们的“现实”恰恰是一个主客体分裂的概念。清华大学的旷新年则从知识话语的角度强调文学与政治、现实的联系。他首先表示在争论中任何人都不可能说服对方,正如波尔所言:“不是一种理论战胜另一种理论,而是一代人死去了,另一代人成长起来。”80年代以来,围绕人和自我一直在打架,旷新年说,他不相信“自我”,“自我”本身是一种知识的建构。每个时代的流行真理,都会找到一个新的“自我”。针对有的与会者在发言中认为文学应该强调“伦理”,旷新年认为,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那一句老话说的,什么阶级说什么话,男人和女人、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伦理不会一样。伦理的前提是政治,无论日常政治还是国家政治,每个人的政治态度不同,伦理也不同。这个问题牵扯到对文学史的评价,旷新年强调“文学是时代的”观点。他说,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文学,但现实是:在一个时代是文学,在另一个时代就不是文学,正如80年代对“十七年”文学的排斥。其实把80年代文学说成是纯粹的文学也是片面的,新时期文学话语是与第四次文代会的政治文件联系在一起的,80年代提倡人性,表现爱情,但也有被压抑的话语,如关于阶级和政治。

苏州大学的王尧在发言中注意到学院研究在介入现实批评时的差异,他认为这些差异其实在六七十年代的文献中也可以找到,只是人们很少关注那段历史。他还提到纯文学批评家很少谈“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品,对这些作品而言,六七十年代的文学经验是否还有合理性?他还谈到,当前的文学批评受大学体制牵制,批评文章获奖难,如果变成专著才容易获奖。这是体制问题。扬州大学的徐德明着重分析了当代小说的暧昧身份。他说,当今小说是什么?其中隐含着主体的暧昧,审美的暧昧。首先关于主体,在当今小说家那里,人死了,身体却很活跃。身体视像化,个人的想象空间被排拒,被忽略。他由此认为,今天是一个从崇高走向卑贱的时代。其次语言缺乏个性化的表达,大家用差不多的语言来说媒体教的话,而媒体教的是大众化的群体语言。徐德明不同意倪文尖认为近些年的作品“描写”不好但“叙述”好,他说,这些小说家不仅描写得不好,叙述也不好,因为描写和叙述不能脱节。小说家与一般人在生活中一样,以牺牲美为代价,因此读者的迷惑和作者的暧昧是必然的。

(四)

关于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新的可能性,王晓明针对会上对茅盾《子夜》的不同评价,阐述他对未来创作和批评的看法。他说,会上有人重新肯定茅盾的创作,强调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刻画,这是和论者在90年代对“私人化”写作的批评联系在一起的。80年代的现代文学界对茅盾的这种写作方式做过批评性的分析,“把人放在社会关系中刻画”是作为创作的一个失败来看的。因此,今天若要重新评价,就应该比过去已经达到的分析更深入、更复杂,而不仅是做一篇“翻案文章”。否则,就很容易给人“你要倒退回去”的印象,尽管你实际上并非如此。倘说80年代对茅盾小说的批评有简单化的毛病,忽略了茅盾小说对人的社会性有更多样的——不仅仅是图解式的——呈现,那就应该把这个复杂性读解出来。至于90年代文学的“私人性”问题,重要的不是写了身体,而是这身体是不是写得好,有没有写出生活与人的丰富性。目前流行的“私人化”写作为什么有问题?就是因为其实没有写出多样的“私”,没有写出真正的“个人”。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认为,首先我们必须研究历史是怎么走过来的,而且我们的研究必须从中国的真问题出发。80年代强调“纯文学”,我也是始作俑者之一,虽然文学从来就没有“纯”过,但当时是为摆脱“”的束缚,而且当时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也带有策略性。现在看来这些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起过积极作用,但也遮蔽了一些文学与政治的实际关系,以及文学背后更深刻的原因。到了90年代,对问题越看越清楚,就应该来揭示那些被“纯文学”观念遮蔽的东西,这不是赶时髦,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他认为,现实的问题不仅是“旧病没好,新病又来”,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今天拿什么来面对现实。他认为应该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拒绝记忆,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合理性长期被忽略,而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得到认真清理,对这份遗产缺乏认真研究;另一种是把苏联社会主义整个搬过来。他说,必须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的贡献,也是最好的工作。

李陀认为,当前知识界的检讨表现出一种可贵的倾向,这也是希望的征兆。他说中国知识界面对两个历史,而西方学者只有资本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有痛苦的教训,这是不能抹掉的,但对它在这一百年来的合理性也应该进行反思,如果不合理,怎么那么多知识分子为此前赴后继?所以对两个历史的清理和检讨都重要。关于文学的“反抗”与政治的关系,李陀认为,拉美文学有强烈的政治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20世纪文学的顶峰,过去我们对其中的复杂性注意不够,需要今后共同努力。罗岗在发言中强调,我们过去谈“干预”,总是和国家和行政联系在一起,但忽略了这一切背后话语的介入,这是另外一种干预和控制的权力。

会上,围绕文学、人性、政治及其相互关系等话题,大家的看法也是多方面的。郜元宝认为,搞文学的人不必非认清社会、人、价值体系、现实等问题以后,才能搞文学,虽然文学有参与这些问题的功能。王鸿生认为,伦理问题是全球化中文学的关键问题,对伦理的关切不一定给我们带来终极答案,但有没有这种关切就不一样。来自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张吕在发言中,通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阐释人性、个体与政治和历史的多样关系,她认为真正的文学应该鼓励人面对现实的积极精神。苏州大学的栾梅建则从古代文学与纸张发明的关系谈起,考察现代科技进步与文学演化的关系。他认为,由于电子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图像的泛滥有可能使文学边缘化,但从另一方面看,文学也有可能渗透到更宽广的领域。复旦大学的张业松认为,当年周作人讲“闭门读书”是担心新文学走向载道文学,但他没能力挽狂澜于既倒。20世纪文学家做的其实是政治工作,因为他不能不做,今天则不同,今天综合国力增强,社会分工不至于混淆。他据此认为,研究文学的人应该提倡“岗位意识”,这也是承担知识分子的职责。浙江大学的盘剑认为,在目前形势下,知识分子应该“迎上去”,进入大众文化市场,改变或提高大众文化的品位。他说,30年代革命文学与商业合作进入市场,取得了成绩,如果不真正研究中国的大众文化市场,其实批判、反抗都是无力的。苏州科技学院的徐麟在发言中强调在大众文化包围中精英写作的意义,同时他认为,未来的精英写作应该不是“代言”,而是指向个人化的表达。华东师范大学的毛尖则认为,面对如此多样的新课题,现在需要更多实际的研究,并通过具体的工作来推进研究,而不是空泛地坐而论道。

市场学论文范文第3篇

1市场营销学引入中国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学者虽然曾对市场学有过一些研究,但也仅限于几所设有商业或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

建国提供专业论文写作服务,包括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硕士论文等高端论文服务,请联系:电话13795489978,qq357500023。后,高校课程设置一度照搬前苏联经验,在忽视流通与市场的经济思想影响下,经济管理类院、系一般都停开市场学。在1949~1978年间,中国台湾和港澳地区的学术界、企业界对这门学科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中国大陆地区,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一度中断。在这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国内学术界对国外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情况知之甚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指导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从1978年开始,市场营销学被重新引入中国。经过20多年的时间,我国对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3年是市场营销学引入中国的启动阶段。引进工作包括:①聘请营销专家来华讲学。

如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和教育部与美国政府合作创办大连高级管理干部培训中心,美派出纽约大学等6所大学教授组成的教师团,1980年6月至1984年11月为我国培训厂长经理和管理专业教师1000余人;②引进市场学教材;③组织编写教材;④开设市场学课程。第二阶段:1984~1994年,是市场营销学在中国广为传播的时期。这一阶段的标志是1984年1月全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的成立。中国市场学会连续开办市场学研究所,在为企业培训营销人才的同时,为大专院校和中专学校培训了大量市场学师资,促进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推广与应用。在这10年时间里,市场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无论就广度和深度而言,走过了在西方国家数10年走过的路程[1]。第三阶段:自1995年至今,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在深度和范围上均有非常大的发展。

进入第三阶段是以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为标志,同年国家教委又批准设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1]。这一阶段,高层领导日益关注市场营销,国家更加重视培养造就市场营销人才,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与研究水平进一步提高。理论界更是全方位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上,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名外国学者和142名国内学者出席了会议,25名国内学者的论文被收入论文集(英文版),6名中国学者的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2]。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请进来、派出去的交流活动也有增无减。外国和港台市场营销学教授来大陆讲学,内地学者去香港和国外讲学,比以往更为频繁,菲利普•科特勒、米尔顿•科特勒等市场营销学权威均应邀到中国讲学。

2中国市场营销学在理论上的发展

2.1理论上的研究课题市场营销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随后,由美国向全球扩散、传播,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和接受的学说。在此期间,市场营销学的学说越来越丰富,对市场营销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一些新的概念和原理不断涌现,市场营销的研究领域也逐渐扩大。美国著名营销学者菲利浦•科特勒于1981年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几乎每10年中都会产生五六个营销的新概念,从而使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营销学自1978年传入中国的20多年里,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在改革开放初期,有的市场学教材还保留着较多的计划经济色彩。一讲“渠道”就是三条流通渠道:国营商业、供销社和集市贸易;一讲“定价”就离不了审批权限。如今,各种市场营销学的专著纷纷出版,如郭国庆等著《市场营销学》、刘凤军著《品牌运营论》均有相当的理论深度;服务营销、绿色营销、整合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以及超市、旅游、体育、药品、图书、邮政、航运、银行、保险、农机和房地产等专业性较强的市场营销著作也有较多出版。不少营销学者在市场营销学的中国化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卜妙金著《中国市场营销》、吴世经等著《中国市场与市场营销》、卢泰宏主编《营销在中国》、胡正明著《中国营销———对策与创新》等,对中国国情和市场特征都作了较为透彻的分析,对营销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发表了极有新意的见解。

2.2在中国高校中的专业发展市场营销学重新引入中国后,最早开设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是广州的暨南大学,开设时间为1979年,开设的目的主要是针对一批港澳学生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子弟的需要。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外贸部和一机部所属高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湖北财院、广西商专和云南财院等大专院校,也于1980年、1981年先后开设市场学课程或讲座。目前,在企业管理等专业招收市场营销方向硕士研究生的院校有150所左右,招收博士生的院校也有20所左右。进入21世纪,中国市场营销学界队伍壮大,人才济济。在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还缺少市场营销学教授,如今市场营销学博导已有数10人,博士、博士后已有100余人。据估计,21世纪初,正式出版的市场营销学教材(包括译著)累计约有500种,开课院校超过千所,任课教师不下5000人,学习过市场营销学的人数当以千以万计[2]。营销学界不仅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而且为企业培训大量营销管理人员。

3市场营销学在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3.1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现状为了研究市场营销学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对中国大陆的各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以职业经理人为调查对象。在400份样本中,约有26.5%的公有制企业,其中国营企业13%,集体企业13.5%;比例最高的是私营企业,占58.3%;“三资”企业有11.2%。调查中有41.4%的生产企业、22.1%的商业企业以及25.4%的服务企业。被调查的企业普遍属于中型企业,员工数量大多在1000人以下,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比例大都在10%以内;规模较小的管理人员比例略高一些,有的甚至能达到20%。进行市场营销活动的管理人员在企业管理人员中有很高的比例,一般都能达到30%以上,这种情况在生产型企业和商业企业中尤为典型。

3.2企业应用营销理论的先行者非国有企业在调查中占据主要地位,源于他们在应用营销理论中是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非国有经济在改革中日益壮大,导致中国市场营销实践主体多元化,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国有成份在市场营销竞争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其经济活动取决于市场导向,竞争意识和危机感强于

国有企业,所以,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局部性市场经济的成熟,它们在中国市场营销阵营中不仅构成了最为活跃的力量,而且在促进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挥了持久有效的作用,其中很多企业建立的品牌后来成为研究中国市场营销的典型案例。在非国有企业中,最具中国市场营销特色的就是乡镇企业。有别于国有企业“体制外先行”的战略,使乡镇企业最早由朴素的推销观念逐步转向市场导向观念,成为中国实践市场营销理论的先行者。

3.3企业中的营销部门设置及从业人员水平在所调查的企业中,85%设立了营销或相关部门,其部门名称略有不同,72%的企业将其称之为“销售部”。营销部门的主管人员中有55.8%的人具有本科学历,甚至有16%的人有硕士学历,他们几乎都是营销专业毕业或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调查中还发现旧体制中的供销科、销售科、营业部逐渐被市场部、推广部、营销中心和业务策划部等取代。在大型企业中,还设立了按照市场营销机制运作的专业部门,如市场调研部、广告宣传部、新产品开发部、战略规划发展部、公关部、售后服务部或客户服务部等。尽管这一时期专业机构的职能还未能发挥其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企业也没有将整个管理体制调整到与市场环境相适应的水平上来,但企业已经意识到以市场为导向改变经营管理体制是企业改革的最终发展方向。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企业的市场部门人员的知识结构层次日益提高,市场部门的作用也逐渐得到了企业的重视。

3.4企业营销人员对市场营销学的理解与使用对于某一个企业来说,它是如何理解市场营销学的涵义,如何看待市场营销学在企业中的作用,如何使用市场营销知识等,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调查数据显示,5.1%的经理人认为其目前的市场营销是“把企业所有产品如数销售出去”;45.2%认为“努力让顾客信任自己的产品(服务),从而愿意消费”;49.7%认为“努力发掘顾客的需求与潜在需求,从而指导企业的产品生产(服务导向)”。由于这3种论点代表着营销学从销售观念到营销观念过渡,笔者认为,中国的企业已经进入营销时代。在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和大市场营销这几种理论中,管理者对服务营销最为熟悉,关系营销次之,对网络营销的了解最为陌生。不过,随着网络平台的逐层建立与电子商务应用的日趋广泛,网络营销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潜力。在调查中,有50%的企业认为自己运用了电子商务,可以认为这样的企业对网络营销已经有粗浅的认识,尚待进一步发展。对于市场营销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调查结果显示,受访的经理人认同度最高的是“顾客由于优质的产品和需求的满足而被吸引“这一说法;其次是“公司的中心任务就是创造和抓住顾客”与“人是第一位的”,最不同意的说法是“发现欲望并满足它们”;再次是“顾客满意实际上受到其他部门业绩的影响”。

问卷上的9类说法均来自营销泰斗菲利普•科特勒。如果不考虑判断和实际营销行为是否一致,可以认为中国企业的经营者们在意识上是非常重视市场营销的。中国企业对营销的重视源于营销活动对增加企业利润的作用,95%以上的经理人都认为营销活动可以为企业带来满意的经济效益。在营销方式方面,促销活动和公关活动均为26.6%,广告宣传占42%。所有的公司都聘请了相应的企业顾问,其中技术顾问比例最高,约占41.7%,营销顾问次之,约为26.2%,法律顾问为15%。市场营销概念的吸收到广告、促销意识的确立,再发展到经营管理体制的调整、探索与实验阶段的中国市场营销自发地从组织机构管理要素、人力资源的重新组合上探索一种机制,保持了与中国市场经济环境变化的同步。实际上,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对中国企业自发性地实施营销策略是永恒的鞭策。当自发性转化为理性时,企业市场营销的变革就成为一种由内至外的自觉行为,广告或各种促销仅成为营销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超级秘书网

4对未来市场营销在中国发展的预测面对营销的世纪变迁,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十版《营销管理》提出,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营销主流模式,即关系营销、差异营销、整合营销、直销和在线营销等,这4种营销模式代表了未来营销的方向,也反映了中国营销发展的趋势

随着加入WTO,中国市场经济机制的成熟,中国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将逐渐转型,表现在以下3个主要方面:

(1)营销理念转型:更多领域行业将从无到有地引入营销(如银行和媒体);已引入营销的行业将从推销导向开始迈向顾客价值导向(如关注顾客的真正需要)。

(2)营销组织转型:营销部门在公司组织架构中的地位将上升;初级形态的营销部门开始再造为真正意义的市场部(如基于市场研究指导产品研发)。

(3)营销运作和营销策略转型:从粗放型营销转向精细型营销(如细分市场和通路深耕);从封闭自我型营销转向开放关系型营销,如厂商关系和顾客关系;从单一的策略转向整合性的策略,如竞争策略开始多样化,整合营销传播IMC的实际运作。

参考文献:

[1]魏贤君.当代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诌议[J].商业研究,2002(6):9-12.

市场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营销学;发展阶段;理论学派;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F27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9)02-0033-05

营销学从20 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由各种途径引入中国, 最初仅局限于大学课堂和学术界交流,后来逐渐走向经济前台并扮演经济发展的主角。中国市场营销的历史实际上是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史,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改革开放, 特别是与市场经济的深化同步的,30年的中国市场营销见证了中国社会的一场伟大变革。

一、改革开放30年营销学在中国的发展

1.营销学的引进启蒙阶段(1979年~1983年)

解放前的旧中国曾经有零星的市场营销译著和思想引入,中国最早的营销学教材,就是丁馨伯先生1933年翻译并由复旦大学出版的《市场学》。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作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主张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学术界才真正开始大量的将西方营销理论引入中国,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聘请营销专家来华讲学。从1979年起,部分大专院校和外贸部、一机部等,多次聘请外国专家来华讲授营销学,香港中文大学闽建蜀教授等营销学者也多次到大陆讲学。1980年,外贸部与设在日内瓦的国际贸易中心(ITC)合作在北京举办了市场营销培训班。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和教育部与美国政府合作创办大连培训中心,聘请纽约大学、加州大学等高校教授讲授市场学等课程。1981年夏,中国人民银行在陕西财经学院举办市场学师资班,为综合大学和财经院校培训了第一批师资。此后陆续开办了一系列的讲座和培训班培养师资,为更多的院校开设营销学课程创造了条件。

(2)引进市场学教材。除高校图书馆从国外购买和交流的外文原版教科书外,还翻印和翻译多种多样的市场学教材。流传较广的中文版本有:王德馨、江显新合著,三民书局1970年出版的《市场学》;Rosenberg著,石衍长编译,正文书局1980年出版的《行销管理学》;William J・Shultz著,朱仁安译,世界书局1975年出版的《市场学》;企业管理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市场学》(大连培训中心外籍教授讲稿译文――教材之二)等等。这些教材的编译出版,在中国营销学的启蒙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组织编写市场学教材。一机部因部分产品取消统购包销,不得不关注市场,较早较多地选派厂长、经理和所属院校教师到大连培训中心学习。一机部所属院校从事市场学教学的教师,1981年初即编写了《市场学》讲义,在多次短训班试用,同年5月印出讨论稿,1982年2月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郭军元主编)。以此为契机,全国陆续编写出版了一批“市场学”教材,1982-1983年出版的市场学教材就达15本。这一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国内先行者包括对外经贸大学罗真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吴世经教授、上海财经大学梅汝和教授、暨南大学何永祺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吴凤山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邝鸿教授、北京商学院贺名仑教授、湖南大学郭军元教授、陕西财经学院贾生鑫教授、云南财贸学院吴健安教授等。

(4)开设市场学课程。1979年起,暨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率先开设市场学课程,外贸部和一机部所属高校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湖北财院、广西商专、云南财院等大专院校,也于1980年、1981年先后开设市场学课程或讲座,商业部所属院校也陆续开出市场学课程。暨南大学的何永琪教授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和开设营销学(市场学)的学者,开讲市场学在当时是冒很大政治风险的一件事情。

2.营销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阶段(1984年~1994年)

1984年1月,全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的成立是一个重要标志,它为营销学学习与应用的推广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并为中国营销的发展打开了新的一页。这一阶段,中国市场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逐渐得到推广和应用,也见到了效益,学术界和企业界开始广泛认知和认可。这一阶段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探索而言,营销在中国都得到迅猛发展,中国营销这十年无疑跨过了在西方国家数十年的发展阶段。

(1)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1984年以后的十多年间,开设市场学课程的院校日渐增多,普通高校包括综合大学、财经院校,以及设有经济类专业的农、林、理、工、医科以至军事院校,几乎都开设了市场学课程,电大、自学考试、中专和干部学校开设市场学课程的也为数众多,估计全国开课院校超过千所。市场营销专业的设置虽然较晚,但不少院校1984年前已在商业经济、企业管理或其它专业开辟市场营销方向,培养营销专门人才。从全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看,暨南大学的商学系,实际上早已属于市场营销专业,其它高校也有类似情况。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1984年开设大专层次“市场营销专业”,1986年又增设“国际市场营销专业”。1988年,国家教委批准山东大学试办“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同年招收本科生,此后本科院校陆续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据资料显示,上海财经学院的梅汝和教授早在1985年第一次招收市场营销方向的硕士生,当年只招到1人。1992年起,中南财大、哈工大、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大、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校开始培养市场营销方向博士生。

(2)营销学会的贡献。1984年1月,在长沙召开了“全国高等财经院校、综合大学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贾生鑫教授任会长。1987年在哈尔滨召开年会,研究会改名为“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何永祺教授任会长。学会承担了营销学在中国高校这个重要阵地传播者和推广组织者的角色,之后每年(除1989年)都召开年会,每次年会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同时探讨营销学的全球化与中国化发展,以及营销教学与研究的主题。该年会在各高校中影响很大,为营销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高校市场学会成立后的几年中,国内各大区先后都成立了市场学会,各省、市、自治区也逐步建立了学会。地区市场学会不仅有教学科研人员参加,而且广泛吸收企业家参与,为市场营销理论的传播和推广应用打下了基础。1991年3月,中国市场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中国市场学会成立后,密切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联系,促进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同时,积极开展学术和咨询活动,建立对外交流渠道,培训市场营销人才,为我国研究和应用市场营销原理、提高企业营销素质作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3)国外市场营销教材的编译出版。因为中国营销起步较晚,而西方营销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构建了成熟的理论体系,所以这一阶段营销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编译出版西方营销学者的著述来实现(这一特征直至今日还比较明显),其中,美国西北大学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所著的《营销学原理》成为市场营销入门读物,对传播营销理论和概念起到了重要的“科普”作用。其后出版和不断修订的《市场营销管理》、《营销管理》、《市场营销》等科特勒的系列教材著作对中国营销理论界和实务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其中国营销“教父”的地位。此外,唐・舒尔茨、大卫・奥格威、杰克・特劳特、克里斯琴・格罗路斯、库纳尔・巴苏等一批西方知名营销学者著作的编译出版也都对中国营销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营销学在中国的应用深化阶段(1995年~2008年)

由于90年代初的泡沫经济导致盲目投资和市场饱和,1995年开始的又一轮宏观调控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加剧,这一经济的转折为市场营销的广泛采用和研究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同时,1995年开始的外资零售企业(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大举进入中国市场的风潮客观上推进了中国企业营销意识的增强和营销能力的提升。2001年中国加入WTO,更加推进了中国营销的国际化和深化,中国营销要赶上国际潮流,要与世界接轨。如果说全国高校市场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营销学从引进启蒙转向广泛传播的时期,那么研究应用与深化发展阶段则是以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的召开为标志。

(1)国内营销教学与交流广泛开展。高校市场学研究会每年的年会都讨论营销教学与营销理论的创新发展(如表1),与会代表积极向大会提交论文,探讨营销理论前沿问题,总结交流教学经验,还介绍一些生动的教学案例。每次会上,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研究结果,营销学在“九五”后期被列为“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不少地区和院校都把营销学列为重点课程。教育部组编的核心课教材――《市场营销学》(吴健安主编,郭国庆、钟育赣副主编)于2000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各种层次学历教育和培训教育发展的同时,营销学还发展成为MBA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后,营销学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场营销学》(吴健安主编)和《市场营销学通论》(郭国庆主编)被评为部级优秀教材(一等奖)。这一阶段营销学教材的编译出版处于一种扩张状态,如今国内有关市场营销的各种教材已达600多种。此外,《经济管理》、《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国流通经济》、《市场营销导刊》、《销售与市场》等期刊在中国营销研究与推广方面也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2)国际学术交流全方位展开。“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在北京的召开是一个标志。1995年6月22-2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康克迪亚大学联合主办此次会议,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名外国学者和142名国内学者出席了会议,25名国内学者的论文被收入论文集(英文版),郭国庆等6名中国学者的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会前,朱基同志代表中国政府会见了前来出席会议的国外学者。在这次会议上,郭国庆教授作为亚太地区营销学者的代表,当选为国际学术组织ISMD(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Marketing and Development)的常务理事,从此,中国营销学者开始全方位、大团队地登上国际学术舞台,主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即已与46个国际营销学术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在国际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刊物上42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10人次。外国和港台营销学教授陆续来大陆讲学,菲利普・科特勒、米尔顿・科特勒、唐・舒尔茨、库纳尔・巴苏、克里斯琴・格罗路斯等营销学权威均陆续应邀到中国巡讲,大陆学者到国外学习、讲学和交流也逐渐增多。1995年以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等多家知名出版社组织翻译出版了多套西方营销系列优秀教材,为营销理论的中国传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2001年,中山大学卢泰宏教授在上海获得科特勒教授亲自颁发的“科特勒营销理论贡献奖”,这是大陆营销学者的贡献得到世界承认的一个标志。2007年《营销科学学报》的出版吹响了营销科学研究的号角,2008年1月《Journal of Chinese Marketing》(中国营销学报)创刊号出版,成为全世界专门探讨中国市场营销的第一本学术期刊。

(3)科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科研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自2000年开始,陆续将市场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等列为重点研究或鼓励研究的领域,仅2000-2003年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委批准立项的营销课题就达36项,2004-2007年期间更是达到100项(见表2),且呈迅速增长之势(如图1)。董大海、甘碧群、郭国庆、范秀成、赵平、符国群等是其中的常客,每人都主持过多项课题。这一阶段中国特色的营销理论著作也有涌现,如甘碧群教授的《宏观市场营销研究》(1994),郭国庆教授的《市场营销管理:理论与模型》(1995)和《市场营销理论》(1999)以及卢泰宏教授的《中国消费者行为透视》和《解读中国营销》(2004)、陈春花教授的《中国营销思考》(2006)等。经过近30年的辛勤耕耘,中国营销理论学派也呈现雏形。据中国管理传播网(2006、9、27),中国本土已经形成营销学派(及其代表人物):基础理论派――郭国庆;顾客满意派――赵平;品牌营销派――范秀成;营销道德派――甘碧群;营销实务派――卢泰宏;营销安全派――李蔚;精准营销派――吕巍;顾客价值派――董大海。同时,各地各高校也纷纷成立营销研究中心(所),展开对市场营销理论创新的研究,其中最知名的是中山大学的中国营销研究中心(简称CMC,卢泰宏教授任主任)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市场营销研究中心(简称MRCC,郭国庆教授任主任),他们通过编译出版理论专著、研究中国营销理论、提供企业咨询策划服务、举办营销学术会议等方式传播西方营销思想,为中国营销的深化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MRCC举办的2008年第二届国际营销学术交流峰会的英文论文集通过了ISTP检索。

(4)市场营销专业的深化发展。全国普通高校从20世纪80年代开设市场营销专业,至本世纪初开设市场营销本科专业的院校已有213所,目前在企业管理等专业招收市场营销方面硕士研究生的院校,有超过150所,招收博士生的院校也有超过20所。据估计,目前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超过6000人,营销从业人员数以千万计。营销学界不仅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还为企业培训大量营销管理人员。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全国还缺少营销学教授,如今营销学教授(博导)已有数十人,博士、博士后已有数百人,成为营销学未来深化发展的主力军。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市场营销管理专业博士是一个标志,它预示着中国营销学的深化发展进入到了实质性阶段,可以培养自己的高标准专业人才。经过30年的培育发展,今天的营销学已经在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随着营销学的深化发展,营销也扩展到了政府、医院、学校等非营利机构和组织,营销正在焕发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市场营销专业也在各级高校学位教育中普及提高,成为当代中国高校最普及和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4.营销学在中国的创新拓展阶段(2008年至今)

有学者提出,营销学在中国“整个80年代只是处于导入和启蒙阶段,90年代才开始被普遍接受和应用,进入21世纪后,营销学有可能进入到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营销理论的本土化及创新阶段”(卢泰宏,2004)。但本研究认为,应用深化阶段也应该有足够的时段(1995-2007)来完成,创新拓展阶段应该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推进中国营销甚至整个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创新运动,其主要特征应该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更全面彻底的营销理念和模式的创新。中国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这项任务的复杂性,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巨大变迁也决定了中国营销本土化的难度。譬如,中国市场分销渠道的变迁就遭遇传统渠道如何转型,新兴渠道(连锁经营、直销、网络营销)如何开展和管理的难题,因此,营销的本土化应用创新研究应该成为未来中国营销的重点和难点

全球经济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信息技术的兴起推动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在这种经济环境下,网络营销无疑成为营销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心,网络营销也逐渐演变成为新时期主流的营销模式,菲利普・科特勒1987年就预测了未来网络营销的主流趋势(还有营销泛化与非营利组织营销)。互联网营销时代体现出对消费者个性的关注和满足,催生出“顾客导向”的营销,因此,研究理解消费者,开展客户关系营销就成为必然趋势,事实上,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客户关系营销(CRM)正在中国企业蓬勃开展。

全球经济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自产品经济、商品经济、服务经济之后,体验经济的来临。体验经济的特点决定了体验营销模式的未来趋势,因此,体验营销也是未来中国营销不可忽视的方向,这与未来营销的“人本导向”是一致的。然而,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甚至根本改变,传统的营销思维和营销方式、营销工具都将发生改变,甚至可能被完全颠覆,因此,新时期会有新的营销变数,现在可能无法预料。所以,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理解把握成为未来营销研究的难点,因为未来的营销具有“技术导向”的趋势,前沿技术会主导未来营销模式及其开展。

二、中国营销学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1.理论与实践的错位问题

“由于中国市场属于转型市场, 一方面,中国本土企业的营销水平不高, 必须学习和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 成熟市场中的营销理论、策略和方法尽管具有指导作用, 也不能完全照搬, 因为100 多年形成的西方营销理论基本建立在相对稳定的成熟市场之上, 主要针对市场机制完善环境中的西方企业和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 因此, 如何将国际成熟的营销理论与方法和中国转型市场完成对接, 是当前摆在我国营销学界和企业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⑥,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西方营销理论与中国营销实践错位的问题。

营销学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学科,由于缺少学术积淀,中国学者往往是通过翻译西方营销学者的著述来研究和传播营销理论,受其自身知识背景和经验的影响,现实中往往出现其研究主题的过度超前性和不适用的问题,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学者研究网络营销、绿色营销、非营利组织营销就属于此类情况,也许这些理论在新世纪的中国更为急需,更有价值。因为中国市场的发育程度与西方市场有差距,营销理论存在与现实的匹配问题,当时中国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面临此类营销需求。而中国市场的复杂性又使得具体营销难题(如应收账款问题、窜货问题等)没有现成的、合适的理论指导、去解决,出现了理论研究的“超前”与实践应用的“滞后”之间的矛盾,使一些企业界人士因此对营销理论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怀疑。因此,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进行西方营销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营销的本土化理论创新都是一种挑战,所幸现在中西差距在缩小,但这个问题也当引起学者们的重视。

2.中国营销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由于企业界缺乏对西方营销理论应用于中国实践的充分探索,缺乏中国营销理论创新的尝试,营销学依然没有实现和中国具体国情的有效整合, 营销学最权威的指南仍然是‘科特勒’、‘麦卡锡’和‘斯坦顿’。大多数人只不过是在介绍他们的理论与观念。”而每一种理论都有它特定的应用环境和条件,从西方舶来的营销理论也面临中国环境的实用性问题,所以,建构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成为中国营销理论界的重要课题,卢泰宏教授就明确提出“创建中国的营销理论架构”的主张。

中国特色的营销理论体系包括适用于中国理论界与实务界的营销基本概念体系、结构体系、观点体系、思想体系、方法体系、策略体系、创新体系、应用条件体系等,需要对世界营销理论和中国营销实践做细致深入的科学、系统的研究,才能对该体系概念、结构、思想、方法、策略做出准确的界定和把握。这是一项艰巨而又极负历史使命的工作,它对于中国营销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它又是一项复杂而极具挑战的系统工程,不是任何一个人的能力可以承担,也许需要学界共同努力和政府的支持,由相关营销学会或营销学术机构(CMC/MRCC等)、高等院校、科研团体来组织才能完成。

3.“过度营销”现象严重

“过度营销”是企业过分的依赖或使用商业手段(如广告轰炸、价格战、虚假促销、销售回扣等)来获取眼前的商业利润或经营业绩的一种短期营销行为。“过度营销”者往往迷信营销技巧或手段,过分追求自身的眼前利益而忽视消费者的价值感受,忽视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忽视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对整个商业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伤害,对中国营销学的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市场“实践中的营销更多的是广告、促销,甚至不顾道德的束缚,操纵消费者的欲望, 背离了时代特征。”因为“为了影响消费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公司和个人可能会不惜一切手段,由此可能会产生过度营销甚至非法的营销行为,主要表现为利用消费者人性的弱点来操纵消费者,利用不正当的行为来获取非法的利润”(卢泰宏,2005)。中国市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确出现了“过度营销”的现象,制造陷阱诱导销售、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的现象时有发生,它伤害了消费者的感情,影响到消费者的信心,它违背了营销的本质原则,对中国市场营销的成长带来了危害。

其实,“过度营销”不是营销理论本身的含义,也不是营销学者们的期望,它是中国营销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过度营销”问题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同时还是一个制度问题,需要全体营销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机构协力解决。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国家可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定相应政策强力解决这个问题。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过度营销”问题,营销道德的建设是关键,社会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全民消费素质的提升是保障。

[参考文献]

[1]郭国庆. 市场营销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吴健安. 中国市场营销学与时俱进的20年[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57-61.

[3]金永生. 营销学的回顾与中国营销学的展望[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 (7).

[4]卢泰宏. 解读中国营销[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州出版社,2004.

[5]Frederick E. Webster, Jr. The Changing Role of Marketing in theCorporation [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92,(56):1-17.

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ing in China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

ZhengRuihong

(Economics and Trade Department, Guangdong College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Guangzhou510510, China)

Abstract: China’s marketing has developed for thirty years, which is only a short period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marketing. However, it has experienced the hard process of one-hundred-year world marketing and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marketing development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including introduction, wide spreading and further application stages. Moreover, it is experiencing a new stage of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China’s marketing is facing challenges from the new century. Through the process, China is gradually transferring its role from “a manufacturer” to “a R&D engineer” and then “marketer”. Therefore, we should be ready for the hard road ahead in the coming days.

市场学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根据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结合教学实践,从突发性情景策略、远景性情景策略、近景性情景策略、创设性情景策略四个方面对中等职业学校《市场学基础》研究性教学的操作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研究性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教师要发扬民主作风,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管造和谐氛围,运用启发讨论,鼓励质授提问,提倡内化醒悟等教学手段来激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中等职业学校《市场学基础》研究性教学的操作策略作了初步探讨。

1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进行市场学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中,我以为,研究性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组织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为中心的主题式研究性教学。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围绕某一需要研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去展开研究,去主动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应用信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2《市场学基础》研究性教学的操作策略

《市场学基础》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联系的,同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现代管理学等学科密切结合的一门综合性的经营管理学。研究性教学所提出的问题经常是社会化、生活化的,因此,在《市场学基础》教学中引人研究性教学方法,将能促使学生养成在现实生活中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并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帮助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市场学基础》研究性教学的常用操作策略有以下4种:

2. 1突发性情景策略这种教学策略要求我们敏锐地注意捕捉当前发生的事实,并以此为基本情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它不可替代的意义是,能够从学生已有的情绪体验出发,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迁移到当前的市场学研究性学习上来。例如,2002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3. 15',晚会曝光了一批国家抽检不合格的乳品,杭州美丽健、双峰乳品名列其中,3月15日上午起,杭州家友、乐购、物美、好又多四家超市一起把被曝光的乳品撤下柜,顿时轰动杭城。至3月18日下午,上述4家超市恢复销售两家企业的乳品,72小时的危机搞一段落。针对这一事实,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应用市场学的基本原理,以“美丽健、双峰乳业是如何进行危机公关的?正确处理危机的基本方法是什么?”等为题,开展了突发性情景条件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调查活动中,学生们用已有的知识去研究、分析当前的突发性事件,对该事件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学生们了解了两家企业及时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措施。同时,有的学生还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了1999年可口可乐公司在比利时遇到中毒事件时采取的应对措施和2001年冠生园月饼事件后冠生园所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学生们认识到企业面对销售公关危机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收回问题产品,尽快向公众道歉,及时向消费者通报事态发展情况。至此,学生们对企业如何应对销售公关危机有了基本的了解。

2. 2远景性情景策略这种教学策略通常要求以重大的社会性事实为基本情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事实本身对社会影响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具有不可代替的时效性。例如,针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性的我国邮政亏损现象,我要求学生以“原本令人羡慕的黄金企业—邮政,为何越涨价越亏损?”为题,采取多种方法,调查分析邮政亏损的原因,帮助邮政研究对策,最后提交调查报告。这一教学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3近景性情景策略这种教学策略通常要求以重大的社区性、校园性或者家庭性事实为基本情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它的特点是,事实本身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生对事实本身具有比较深刻的情绪体验。例如,在每年的学校“美食节”活动中,我要求各班运用营销知识开展经营活动。在活动结束后,根据各班事先的市场调研、摊位设计、产品设计、产品命名、价格确定、广告促销和最后的赢利结果给予综合评价。这一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从市场调研出发,了解消费者的口味、喜好,然后综合运用营销理论、烹饪技能、公关手段、成本核算等知识来完成。另外,在接受和处理各种信息的同时,学生们也深刻地体会到,同学之间的精诚合作是多么的重要。

2. 4创设性情景策略这种教学策略通常要求以资料性或者其他创设性事实为基本情景,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它的特点是,应用范围广,可控性强,过程相对简便。还可以弥补上述三种策略的相对不足。但是,它也有不足,那就是学生对事实的情绪体验,通常没有像应用以上三种策略那么强烈。

3研究性教学策略的特点

在理论的研究和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是将科学领域的研究引人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研究的本质,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其特点如下:

3. 1注重学生通过活动获得新知能研究性教学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研究活动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建构起新的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3. 2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认知理论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其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因此,研究性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3注重证据在研究中的作用证据是学生通过研究获得新知的关键所在。在研究性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证据的收集,从证据中提炼解释,将解释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等过程,锻炼、提高学生的推理及思维能力,也使他们懂得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如何通过研究发展并获得新知的。

3. 4注重合作学习和情绪体验在研究性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调查,需要讨论、争论、意见综合等合作性学习。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和情绪体验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3. 5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在研究性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形成性评价,如:学生的笔记、撰写的报告,以及学生面对面的交流、针对某个问题所作出的解释等,通过这些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广度以及科学推理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是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另一个特点,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如:检查采用的方法是否合适、解释是否合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3. 6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性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认知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启发、诱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获取知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学习、讨论,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4研究性教学的体会

市场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理论;应用;发展

西方市场营销学者从不同角度及发展的观点对市场营销下了不同的定义。有些学者从宏观角度对市场营销下定义。例如,麦卡锡把市场营销定义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社会或人类需要,实现社会目标。又如,Philop Kotler指出,“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市场营销意味着和市场打交道,为了满足人类需要和欲望,去实现潜在的交换”。?还有些定义是从微观角度来表述的。例如,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于1960年对市场营销下的定义是:市场营销是“引导产品或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企业营销活动”。

1 市场营销学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领域

市场营销观念和理论首先被引进生产领域,先是日用品公司,如小包装消费品公司,继而被引入耐用消费品公司,接着被引进工业设备公司,稍后被引入重工业公司诸如钢铁、化工公司。其次,从生产领域引入服务业领域,先是被引入航空公司、银行,继而保险、证券金融公司。后来,又被专业团体,诸如律师、会计师、医生和建筑师所运用。

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成为商品,连其社会领域及政治领域也商品化,因而市场营销原理与方法亦应用于这些领域,如将市场营销方法应用于大学、医院、博物馆及政府政策的推行等社会领域中;又如法国政府应用市场营销原则与方法了解公众对政府废除死刑及扩大欧洲共同体的看法,根据公众不同的政见进行市场细分,然后采用广告宣传去影响或改变公众对政府政策的反对态度;再如西方国家政党及政治候选人应用市场营销方法对选民进行市场细分,对选民进行广告宣传,争取选民投票支持。市场营销的应用还从国内扩展至国际市场。

中国则是自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引进市场营销学的。首先是通过对国外市场营销学书刊杂志及国外西方学者讲课内容进行翻译介绍。其次,自 1978年以来选派学者、专家、学生赴国外访问、学习、考察国外市场营销学开设课程状况及国外企业对市场营销原理的应用情况,还邀请外国专家和学者来国内讲学。1984年1月,中国高校市场学会成立,继而各省先后成立了市场营销学会。这些营销学术团体对于推动市场营销学理论研究及在企业中的应用起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市场营销学已成为各高校的必修课,市场营销学原理与方法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类企业。由于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产品市场趋势有别,加之各部门经济体制改革进度不一,各企业经营机制改革深度不同等,使市场营销学在各地区、各部门、各类企业的应用程度不尽相同。

2 在中国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之前,我国虽曾对市场营销学有过一些研究(当时称“销售学”),但也仅限于几所设有商科或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在1949~1978年间,除了台湾和港澳地区的学术界、企业界对这门学科已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外,在整个中国内地,市场营销学的研究一度中断。在这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国内学术界对国外市场营销学的发展情况知之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总方针,从而为我国重新引进和研究市场营销学创造了有利的环境。1978年,北京、上海、广州的部分学者和专家开始着手市场营销学的引进研究工作。虽然当时还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而且在名称上还称为“外国商业概论”或“销售学原理”,但毕竟在市场营销学的引进上迈出了第一步。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我国对于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 引进时期

在此期间,通过对国外市场营销学著作、杂志和国外学者讲课的内容进行翻译介绍,选派学者、专家到国外访问、考察、学习,邀请外国专家和学者来国内讲学等方式,系统介绍和引进了国外市场营销理论。但是,当时该学科的研究还局限于部分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该学科引进和研究工作的人数还很有限,对于西方市场营销理论的许多基本观点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大多数企业对于该学科还比较陌生。然而,这一时期的努力毕竟为我国市场营销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2.2 应用时期

1985年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应用现代市场营销原理指导经营管理实践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各地区、各行业的应用情况又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1)以生产经营指令性计划产品为主的企业应用得较少,以生产经营指导性计划产品或以市场调节为主的产品的企业应用得较多、较成功;(2)重工业、交通业、原材料工业等和以经营生产资料为主的行业所属的企业应用得较少,而轻工业、食品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等以生产经营消费品为主的行业所属的企业应用得较多、较成功;(3)经营自小、经营机制僵化的企业应用得较少,而经营自较大、经营机制灵活的企业应用得较多、较成功;(4)商品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尤其是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企业应用市场营销原理的自觉性较高,应用得也比较好。在此期间,多数企业应用市场营销原理时,偏重于分销渠道、促销、市场细分和市场营销调研部分。

2.3 国际化时期

1995年6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康克迪亚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作为协办单位,为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名外国学者和142名国内学者出席了会议。25名国内学者的论文被收入《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英文版),6名中国学者的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从此,中国市场营销学者开始全方位、大团队地登上国际舞台,与国际学术界、企业界的合作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梁思桐,邢文凤.消费者个体差异与网店形象维度的关系研究[J]. 中国商论.2016(16)

[2]赖玉莲.??关于电子商务对企业市场营销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探讨[J]. 中国商论.2016(16)

[3]伍军彬.中国B2C电子商务行业的市场结构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

市场学论文范文第7篇

有效理论影响市场四十年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尤金・法玛在递交给1969年的美国金融协会年会报告中指出,“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价格充分反映着所有信息。”此话的意思是,在一个有效市场上,如果没有内幕消息,便无法战胜市场。因此,法玛教授对股市投资者的劝告便是,买入股票后即长期持有;注意投资组合;把资金投入指数基金。只注意你所能控制的一件事,即尽量降低交易成本。

这些今天看来几乎是老生常谈的股票投资要领,四十年前却极具革命性。而这一革命理论的创始人就是法玛教授和他所在的芝加哥大学,进而为美国各大学院接受,并被人们称为有效市场理论。

有效市场理论催生了指数基金,这类基金专门买卖标准普尔500和威尔希尔5000等指数。统计显示,这类基金目前管理的资产相当于美国股市总市场值的10%,而2002年中,竟有60%的中小散户资金都流入了共同基金帐户。当然,也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小投资者,全然不顾有效市场理论的劝诫,仍宁愿通过共同基金买进卖出股票,企图获取跑赢大市的高回报,在此过程中,眼睁睁让基金大赚手续费和费。

与此同时,还是在美国各大院校,新一代金融教授们却已经扬弃了尤金・法玛的有效市场理论,开始热衷于行为经济理论研究。行为经济理论告诉人们,股市投资者都是非理性的,未来的股价涨跌可从已往走势上做出部分预测。对公司股价的已往走势和财务报表进行仔细分析,有助于在股市中获利,而这实际上是多数投资者已经知道的投资技巧。

热衷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学者们给投资者的信息是,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你也许能跑赢大市,但你肯定不想跑赢大市。结果却是,这些推崇行为经济学理论的哥儿们得出了与有效市场理论相同的结论,但投资者这次却偏信了行为经济学理论。1997年,法玛又指出,许多由行为经济学派发现的所谓市场异动,其实是错误统计的结果。行为经济学派试图确立一种取代有效市场理论的新假说至今并不成功。该论文在美国社会学研究网站发表后,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该网站设立六年来被下载最多的文章。法玛本人其实并不计较行为经济学派对他的有效市场理论的批评,但他认为,如果自己的理论被有行为经济学理论替代则是灾难。“我不明白到底是资产价值里的什么东西使行为经济学派如此郑重其事。如果你确实认为价格有误,那么如何解释资金成本?”

行为经济学派异军突起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回答。我们首先看看行为经济学派的进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但尼尔・卡尼曼和乔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两人同时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卡尼曼是心理学家,也是行为经济学派创始人,而史密斯也在其实验经济学论述中对有效市场理论的漏洞提出批评。诺贝尔奖之后,又有两年一度的美国经济协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该奖只颁发给40岁以下的美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1999年和2001年,这一奖项都颁给了行为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在美国的流行文化方面,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席勒的《非理性繁荣》不仅成为2000年的全美畅销书,也成为多年来被人谈论最多的经济学家著述。罗伯特・席勒对有市场理论也持怀疑态度。数十年来,芝加哥大学是相信市场永远正确的人士景仰之地。泰勒的苦心积虑研究实际上始自美国曼彻斯特大学,时间是1970年代初期,沿用的也是芝加哥大学模式。达特茅斯大学金融学教授肯尼斯・法兰奇在泰勒离开罗彻斯特大学后才进读该校,他回忆道,“我仍记得我的教授们大声宣称,‘价格反映一切!价格反映一切!’场面简直像场糟糕的表演赛。”

br>

罗彻斯特大学是整个美国经济学界发展方向所遵循的极端版本。经济活动被解释为理性个人追求财富最大化的过程。这一理论的最早提出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但是直到1947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保罗・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一书出版后,这一理论才真正成为经济学的金科玉律。萨缪尔逊用牛顿微积分公式的数学语言表示了这一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数学化从此横扫所有其它经济学理论。

从建立在理性假说之上的数学模式的量化经济学唯我独尊,到其它种种理论的出现,这期间不过几十年。在这些新出现的各种经济学理论中,最引人注目,同时也最符合现实的,是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通过大量对股市升跌的随机运动研究,把理论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上,并坚持认为,股价的上下波动是随机的,有关股价的所有消息都已经在股价中得到反映。换言之,价格变化是对消息的反应,而消息则是无法预测的。

为了使这种对价格运动的观点成立,市场必须表现出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最后入场的投资者都必须是理性的。完全可能是这种情况,即非理性的投资者以种种非理性的方式表现出其非理性,从而被逐一淘汰出局,或承受投资亏损。然而恰在这里,有效市场理论显示出其破绽,即理性投资者将会利用市场的一时疯狂而大赚其钱,同时把股价推到合理价位。

泰勒成行为经济学传播人

这时我们要来说说泰勒了。泰勒在1970年代初期时,正在罗彻斯特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是试图分析人类对生命的价值观,方法是研究那些在矿井和伐木等高风险行业工作的人们,他们的工资比其它行业的人究竟高出多少。他的理论假设是,人们在决定选择这类工作时,会理性衡量死亡风险。

泰勒决定询问几个朋友,他们愿意支付多少钱才排除概率为千分之一的立即死亡风险,又愿意被支付多少钱来接受概率为千分之一的立即死亡代价。他发现,人们并不愿意为额外的安全性支付大量金钱,但却为额外的风险要求大量赔偿。严格来说,这显示是非理性的。多年以后,泰勒写道,“于是我从这些回答中得出两点结论,一,如果我想博士毕业,我最好是研究不断出现的经济衰退;二,买价与卖价之间的差距实在有趣。”

经常学界对泰勒的这一理论并未立即作出热情反应。但是随后几年,泰勒开始获得部分经济学家的支持,这些人有些是从心理学角度赞成他的观点,有些则是金融学教授。在整个1980年代,支持泰勒观点的经济学家人数逐渐上升,但仍未达到人多势众地步。

聪明的没有钱,有钱的不聪明

与此同时,有效市场学派不仅形成经济学界的主要流派,而且已经走进了华尔街。毫不奇怪,有效市场学派与华尔街的最初关系是充满敌意的,因为这些

教授们言外之意,不外是拿高薪的基金经理人和分析师们其实并不值一个子儿。部分经济教授甚至不断向学生重复这样的妙例:1960年代,在美国一家著名交易所里,一位基金经理人曾这样问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教授保罗・库特纳,“既然你如此聪明,为什么你没有钱?”库特纳教授回答,“既然你如此有钱,为什么你不聪明?”

对于库特纳教授的问题,答案是,既然华尔街人士在股市跌得一塌糊涂时也可以通过手续费和费赚钱,他们就不需要靠聪明发财。然而华尔街在1970年代的大熊市却使部分投资者产生疑问,那些为他们投资的基金经理人到底是否值得享受如此高薪?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华尔街推出了指数基金。指数基金并不企图跑赢大市,只是随着指数的上升而稳赚,同时收取的手续费却比其它投资基金低许多。比库特纳教授更具外交风度的金融学家们开始向非学术界传播风险与回报理论。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柏顿・墨基尔随后于1973年出版了《漫步华尔街》。该书在向中小投资者传递有效市场理论信息方面起到最大作用。然而把这一最重要信息传递给华尔街职业人士的却是威廉・夏珀。

夏珀是有效市场学派,但他的工作却令希望跑赢大市的投资者感兴趣,为此他曾获1990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有效市场中,能跑赢大市的唯一方法是更加冒险。夏珀设计出衡量风险的简单方法,这一方法以过去的波动程度为基础,称为“贝塔系数”。投资者可用该系数来建立一种平衡的投资组合,并用这一系数来衡量基金经理人是否真能跑赢大市,或是否正冒更大风险。

夏珀并不满足于仅在学院里宣讲自己的理论,他编写投资和金融教科书,为华尔街投资公司和养老基金提供投资咨询,后于1980年代中期放弃斯坦福的全职教授工作。1996年,夏珀还成立了一家名叫金融引擎的网站,为中小投资者提供咨询。夏珀相信有效市场理论的同时,还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为帮助投资者决策。结果正是这样做,使他后来成为行为金融金融学理论的狂热拥护者。

两派理论殊途同归

行为经济学理论认为,投资者所做的大多数错误决策,都由过于自信造成。换言之,人们以为自己知道的比实际知道的要多。人们大量交易,也不进行充分的投资组合,同时根据刚过去的情况来预测不久后会发生什么。结果,行为经济学能提供给中小投资者的劝告只能是注意保护自己。泰勒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如何为401养老金计划提供最佳投资方案,夏珀则在自己的金融引擎网站上披露行为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为中小投资者提供投资咨询。两人苦心孤诣,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卡尼曼2002年10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后,美国商业有线电视网主持人曾问他对投资者有什么建议时,卡尼曼的回答是,“买入后持股不动。”毫无疑义,卡尼曼与泰勒和夏珀一样,都是为投资者着想。

行为经济学派现在已明显成为美国各大院校金融经济学界的主流学派,而1990年时还被划在圈儿外的新一代教授们,如今已被尊崇为经济学大师级人物。然而曾经为行为经济学的胜利奠定基础的现实世界也显示,这一理论用于实际投资咨询时,听上去竟然极像法玛和夏珀。

这一现实世界就是1990年代末期的股市泡沫。根据严格的有效市场理论,凡是市场已经发生的,必然有合理解释。法玛把炒到天价的互联网股票称为高风险的但不是疯狂的赌注,因为这些烧钱的网站中,将来总会出现一两家规模类似微软的。然而没有人支持他的这一观点。摩基称自己是“用拐杖的随机漫步者”,他认为,“我们刚走出有史以来的最大泡沫。”而法玛最喜爱的合作伙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法兰奇,对法玛的这一观点几乎要骂放狗屁的粗口,“如果我与法玛密切合作,并用笔把这句粗话写下来,法玛一定会很难受。”

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对法玛更毫不留情。1984年,他声称,股价变化无法预测,通过观察股价变化便得出价格实际上代表经济思想史上最明显的错误之一。席勒因这一结论而一举成名。1987年的美国股市暴跌,证明了有效市场学派教授们的先见之明,席勒更是名声远扬。

市场有时候会被疯子和集体癔症所左右

席勒今年56岁,在麻省理工学院读的经济学,是萨缪尔逊的学生。他与泰勒是多年相知。认知心理学希望根据刚刚过去的市场缺陷来推断市场不久后将发生什么情况。许多行为金融学派试图以此拼起一幅市场泡沫的拼图。席勒则看去对此不感兴趣。他完全相信一般性说法,即市场有时候会被疯子和集体癔症所左右。1990年代中期,席勒确信美国股市正处于集体癔症状态。他的依据很直接:美国股市的市盈率已经非常高,因此他不断向人们发出警告,甚至警告美联储,随后又写出《非理性繁荣》一书。此书于2000年3月出版,与此同时,美国各大股市升到最高点。

席勒本人称,此书的适时出版完全是运气。也是在1990年代期间,席勒把自己投在股市的大部分资金抽出。他现在对投资者的劝告是,“彻底分散投资”,还有,不要试图跑赢大市,实际上,这也恰是库珀、法玛或泰勒对投资者的劝告。

法玛曾质问行为经济学派,在一个价格不正确的世界里,他们计划如何计算资本的成本。行为经济学派回答,为便于计算,他们只能假设价格是正确的。

有效市场学派的秘密是,为了使市场保持有效,必须有大量的理性投资者,这些投资者相信市场是低效率的,并穷尽毕生精力试图跑赢大市。行为经济学派当然相信,部分投资者的确能跑赢大市。在有效市场学派眼中,华伦・巴菲特能跑赢大市,只是运气使然。但行为经济学派却认为,华伦・巴菲特的成功证明,多数基金经理正因为不具备华伦・巴菲特的资金实力与魄力,才与成功失之交臂。

但是,对中小投资者而言,要从市场异动中获利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市场维持非理性的时间长,人维持不亏光的时间短。”这一警句可是经济学家兼投机者凯恩斯说的。但是行为经济学派却称,凯恩斯并未观察到一个关键问题,这就是,今天的职业投资者,包括绝大多数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由于受到委托客户要求短期内获利的巨大压力,他们无法做出可以跑赢大市的长期投资决策。而如果哪位投资者有足够资金和过人气魄,就能够跑赢大市。

对中小投资者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再清楚不过:买入股票后即长期持有;注意投资组合;把资金投入指数基金。只注意你所能控制的一件事,即尽量降低交易成本。

市场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261-02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由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转向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努力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由于市场营销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因此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该充分考虑学科特性和企业对该人才的实际需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课教学中、在课堂教学方法中、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渐严峻的形势下,面对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营销专业的学生就业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校确立了“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运行,结合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和开拓性的特点,构建了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建立起“一个中心、两种方式、三项结合、四方面提高”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即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为中心;采用模拟训练与实际运作两种方式;把专业课课堂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方法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毕业论文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精神[1]。

从2006年开始,我校不断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加大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以本专业的现代广告学、市场学、市场营销策划、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学、公共关系、市场调查与预测7门专业课为例,实践学时占其相应总学时28.3%。强化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学用结合,掌握市场营销人才必备的市场营销广告设计、市场调查报告撰写、市场营销策划书设计等基本技能。

二、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

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就是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为宗旨,以课堂教育为落脚点,将创新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使专业课课堂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强化课堂教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创新能力培养和锻炼[2]。

在课程教学中强化技能培养和训练,改革考试方式。在《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广告学》、《消费者行为学》的课程中加强实训。对学生营销技能(市场营销技能、市场调查技能、商务谈判技能、广告创意技能、营销策划技能)进行培养和训练,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进行技能实训。考试方式的改革:在《市场学》、《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营销策划》等课程中进行。期末考试学生按教师要求拟定相应的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市场营销策划书等作为课程的考试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密切结合,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实战能力和创新意识。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也吸引了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在课堂教学方法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强调改进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诸如发现法、案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PBL教学法、热点问题探讨法等先进的教学方式,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探索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在课堂上重现或者虚构一个个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所提供的案例展开的分析与辩论来寻求解决方案。在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案例中,熟悉案例的背景资料,充当相应的角色,正确制定解决方案。由于提供给学生的案例都是由真实记录组成,学生深入案例就如同进入了现实情景。这样案例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把所学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有效地缓解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矛盾。我们选用于教学的案例,大多都具有高度的仿真性,都是针对市场营销活动过程中实际问题的真实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每参加一次“案例”讨论,就相当于亲自参加了一次现代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高层决策。为了在案例讨论中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我们将学生分成团队小组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然后由团队小组推荐两名或几名学生作中心发言,在限定的时间内将团队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各团队小组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形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召开董事会”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今日说法”的方式;有的团队小组以“商家名谈”的方式进行汇报,形式新颖、别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有利于其融会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特别是在讨论与争辩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方法是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译为基于问题学习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例如在讲到市场细分这个理论时,让学生自己总结市场细分对于经营性企业的意义,在现实中举出一个具体的行业来进行市场细分,这样既避免了教师讲解的枯燥,又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3]。

3.热点问题探讨法

使用热点问题探讨法时,教师要针对某一部分的理论内容,找出一个跟它相关的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探讨并展开争论。如用某知名家具造假事件讲解公关危机如何化解、企业参与职场类节目对企业的宣传有何利弊等。在争论中学会形成多种不同的看法,各执一端,各抒己见,教师在这个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通过教师进行点评,澄清模糊认识,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让学生明白,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的答案,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四、在毕业论文中体现创新能力培养

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上,我们在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前提下,密切结合企业营销活动实际,注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毕业论文的选题以实战型为主,力求“新”、“实”结合。“新”是指选题反映专业领域发展水平的前沿动态和专业面临的焦点问题,如我国企业的事件营销研究、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植入广告研究等都是比较新的题目;“实”是指选题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中规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如佰草集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哈尔滨乳品市场销售渠道研究等题目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题目过大过深,受知识结构和毕业论文时间的限制难以按期完成;题目太小,又不能达到培养目标对能力培养和锻炼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度,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科研潜能和创新思维。

在确定毕业论文题目的基础上,教师在毕业论文指导中,通过论文调研环节,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开拓能力;通过撰写论文大纲,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系统思考的能力;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并对其进行整理的环节,培养学生对资料挖掘、数据处理、提炼的能力;通过撰写论文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论思维以及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毕业论文答辩环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文字和语言的综合表述能力,以及应变能力。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整个过程中要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每个阶段确定明确的任务和目标,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在指导过程中,教师既要认真指导和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方向上去指导,从总体上去把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生合理的设计或具有前瞻性的思考,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技能,同时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写作毕业论文过程中得到系统训练和全面提高。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随着新时期的发展会被赋予新的内涵。大学生创新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强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将有助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使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晟,王金洲.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

[2]鞠立伟,何永秀.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

市场学论文范文第9篇

1.1走出困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专业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把对专业理论的理解运用于真实旅游企业经营,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理论与市场实际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进而获得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1.2走出教学困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的基本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所教科目的理解不够深入,就不可能充分起到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不改善教学材料的局限性,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就是在机械化地复制毫无现代营销意识的平庸营销服务员;如果教师本身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成为脱离实际的“纯粹学院派”。

2教师在摆脱教学困境中的责任

2.1改进教学方面的责任

2.1.1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教师必须掌握国内外相关的大量信息,精读国外经典教材,如被誉为旅游市场营销领域最经典的由美国学者PhilipKotler所著的《marketingforhospitalityandtourism》等教材;须批判吸收百篇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的思想和观点,精读至少十本相关的专业经典著作。在以上基础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增强旅游市场营销的应用性。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营销技能组合的能力是旅游市场营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主体能力。教师在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安排时,要以这三大主体能力的培养为基本目标。其次,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旅游市场营销的特色。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要具有批判性思维,使旅游市场营销摆脱传统营销的桎梏。旅游市场营销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课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理论和工具来对这门课程进行有效的解读和创新。所以教学内容应在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引下,广泛吸收市场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实和丰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再次,秉承时代性原则是筛选旅游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重要考量标准。只有充分吸收旅游市场营销的新趋势、新理论,才能彰显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时代性,才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2.1.2积极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旅游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科学研究素质、业界实践经验及一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对教学内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未来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树立发展与战略意识,重点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和市场洞察能力。如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之媒介的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教学的单一性和不足之处。在理论讲授之余,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到实践中对业界案例进行调研,激发其将问题深究下去的积极性和动力。

2.2自我提升层面的责任

2.2.1深化多层面理论知识旅游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是在广泛吸收管理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内容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需要教师对旅游市场、旅游企业进行宏观的思索。教师要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理论素养,具有从事旅游市场营销工作所必备的人文精神和情怀。

2.2.2扩展视野与充实实践知识第一,赴酒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或从事企业兼职工作,了解旅游行业前沿发展动态,熟悉新的营销方式与管理模式。第二,参与校内锻炼与培训。可以向学校申请组建学校旅行社、开办学校酒店。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经营管理中,增加师生的实际企业运作能力。第三,勤于出游。教师应深入到景区、旅游地,多欣赏、多研究、多体会、多反思,开拓视野,积累相关的教学素材。

2.2.3践行“言传身教”的理念教师在对旅游市场营销的理论有了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应积极深入旅游企业,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把自己打造成优秀的旅游市场营销人才,以自己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对学生加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教师还可以通过点评学生的课前演说、分析点评学生的读书笔记、与学生通过E-mail、QQ、微信等网络手段进行交流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旅游市场营销学的兴趣。

市场学论文范文第10篇

>> 中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分析 市场营销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 高尔夫市场营销课程建设思路与方法探讨 《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探讨 市场营销学教学方法探讨 中职《市场营销》课堂教学方法探讨 探讨市场营销专业校内教学实训方法 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定位与方法分析 市场营销学课程案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研究 市场营销专业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 地方高校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特点与方法探讨 小学美术教学特点及方法探讨 EMBA教学特点和教学方法研究 机械类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特点与改进方法 市场营销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 浅谈市场营销教学方法 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刍议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市场营销教学特点与方法研究探讨 市场营销教学特点与方法研究探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距离社会和市场最近的一门科学就是市场营销,面临现今信息化和知识化的时代要求与经济全球化的局势,要求能够全球配置国际化的市场营销人才的资源。为了实现市场营销的教学目标,要求市场营销教学创新教学理论,摆脱先前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的束缚,重新组合教学中的每一个要素,包含教师角色、教学手段、教学流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结构和教学观念等。 关键词:市场营销教学 方法 特点

长时间以来,市场营销教学受到了很深的理论性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存在的形式是抽象理论。最近这些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教育的主导思想是政策类的教育思想。市场营销教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为时代服务,特别是具备很强的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作用。世界在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商学院学生和经济管理类学院的学生都逐渐不满于脱离了现实生活的高等学校的市场营销教学,做为经管类大学生主要课程的的市场营销教学出现了愈发严重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教学的特点

(一)创新性

由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时代和日益发展的经济,市场营销教学出现了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市场营销教学重点表现为:逐渐多元化的市场营销教学方式;市场营销教学中增加并不停的更新了科技的内涵;市场营销科研和教学日益显著的出现了跨国合作的趋势;师生跨国和国际商务文化的交流越发频繁;共享国际市场营销理论方面的知识;不断融合了国际的教学理念;市场营销教学的内容逐步脱离了学术化和学文化的内容,融入了经济热点内容和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内容。

(二)实用性

比较别的科目中的教学,市场营销教学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大多数科目教学都主张“为什么”和“是什么”,但是市场营销教学注重的则是“怎么用”和“用什么”。市场营销教学是一个通过判断力、经验和知识来综合应用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结合实际来创新理论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带领学生怀疑和检验教材结论的过程。 复杂性

市场营销主要是研究分析环境和人等颇具变量的因素,所以,相比于其他学科,其知识和科学原理等一系列内在的统一规律性的理论核心内容更难掌握,也具有更多的随机的和不确定的因素,并且还是现今社会采用科技方法最多的一个学科。市场营销具有艺术性、技术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并且具有飞快的变化速度,同时市场营销策略也注重差异化和出奇制胜,不主张照搬理论和原理于现实生活中。因此,上述原因也就突显了市场营销教学的复杂性。 时效性

在全部的高等专业教育中,市场营销教学是最直接研究和面对市场的一部分,针对逐渐显著的信息、贸易和资本的全球化趋势,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市场营销应该更加重视实用性,也就自然增强了市场营销教学的时效性。

二、市场营销教学的方法

当代社会的学生较早的步入了社会,面临着信息化和开放的社会,其和以前的学生相比,具有更频繁的接触社会、更大的信息量和更广泛的信息来源等特点。他们在课堂中希望能参与进去,同时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个性进入了课堂,具有很强的成就感和表现欲。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生学习时一般都要求紧密结合价值观、前途和个人生存等要素,他们在学习上具有更强的功利目的和使用目的,要求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对此,市场营销教学的方法主要有:

(一)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由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教学实习。比如动手实践和模拟教学;第二,项目实习。例如市场调研和企业咨询;第三,企业考察。比如实地考察联通公司和海尔公司等。当然,企业兼职、企业脱产实习和海外实习等都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同时,在进行市场营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与课堂教学穿插或者加大设计课堂教学的力度,更好的插入一些实践环节。

(二)教学中的1个环节和4个要领

具体内容是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让其富有挑战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适当的满足他们获取成就的愿望,承认和认可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心的剪裁,添加新信息和新知识,在他们可以在做中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知识和个人成长,同时也可以帮助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加以设计

1、注重提问的技巧和方式的设计

可以通过抢答式的问题来让学生回想先前所学的知识,课堂辩论时可以通过提问和研究案例和专题,探究性学习能够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是学生控制和评价复杂的问题,可以提前设计提问来增进团队对问题的讨论。

2、引导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为了学生学习和积极思考设计市场营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可以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学习市场营销课程中的经验和概念。在切入市场营销知识时可以设置争端和疑点,当然主要还是在于练习、研讨和案例方面,抛弃传统的主要中心在于知识点和教科书,让感受和体验的活动内容融入设计中,同时还可以设计团队和一对一的学习内容。比如,模拟学习、向同伴学习、游戏式学习、项目导向学习、动手学习和情景式学习等。 制造学习市场营销课程的环境和气氛

1、控制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情绪

教师应该善于调节学生的态度和情绪,充分利用奖惩、承认、肯定和鼓励等方式及游戏、角色扮演、模拟、提问和头脑风暴等方法,让学生能够不停的思考,敢于尝试和参与,用于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善于传递和总结经验,同时升华和概括理论知识,善于分享感受和体会,同时反馈学生的感受和体会。对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时间,按照他们学习的进度来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对他们的课堂学习时间加以转换和重组。

2、确保硬件环境

应该给学生尽量提供舒适和便利的学习条件,具有齐全和完备的教具和教学设备,设立案例团队活动室和研讨室。在摆放桌椅时,摒弃先前的方式,可采用U形或者以单位分组的方式来设置桌椅,让教师站中间,方便互动和沟通,同时也会更加活泼和生动的展现课堂教学,使其具有实效性和创造性。最后,还应该运用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效的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市场营销教学富有时代性的特点,在服务经济建设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探讨市场营销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希求可以对市场营销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珂.浅谈中职学校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才智,2011,02:254.

[2]郭晶.高校市场营销教学的定位思考[J].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01:46-49.

上一篇:语法翻译教学法范文 下一篇:税收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