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控范文

时间:2023-03-14 17:29:51

市场管控

市场管控范文第1篇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对粮食市场的管控手段日渐成熟,已经由单一的计划指令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正如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一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由于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削弱、外部性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调节的失效、市场信息不完全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无处不在,从而令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无法具备,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实社会中也就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社会效率。

三、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

1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由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

关于粮食现货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郑州、合肥、兰州、济南、南京、吉林、长春、成都、福州、银川等10余家部级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部级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体系。

作为市场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备发现价格、公平交易、信息、资金结算、技术服务、处理纠纷等保障市场运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如下宏观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每天的交易结束后,各种数据均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交易中心则通过以一家市场带动多家市场的功能对国家决策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并通过交易规则调整、会员信息监控等手段杜绝中间商的投机行为。二是保障用粮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用到粮、用好粮。三是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关于粮食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粮食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交易、交割、结算和技术服务等。宏观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价格传导效应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超前预期性。而且,由于期货交易具有严格的规则体系,因此,期货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为集中和权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期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公开、透明与传递迅速等特性,各类信息可以直达市场的各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粮农切身利益。与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粮食的种植者却是以成千上万的粮农为主,规模小且产业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种植户组成的生产者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粮农多以个体身份分布于信息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很难独立捕捉到大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而消费方则是粮食的消费企业和一些中间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个体的种植者。因此,在粮食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方与消费方利益失衡,种植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保障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种好地、卖好粮,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货+订单”的形式,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价格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以优质优价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此外,为让粮农接受先卖后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还会利用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免费咨询系统和免费培训制度。

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供求关系和现货价格趋势,这样,期货与现货价格间便形成了紧密的价格联系机制。我国政府正是通过期、现货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从粮食期货市场获取价格等信息,并通过粮食现货市场使政策与措施得到快速实施。

2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政府管控粮食市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我国,从粮农种植粮食到进入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个收购环节。在收购环节,各级粮食局以及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例如中储粮总公司,从粮农手中将粮食收购上来后再投放粮食现货市场。由于绝大部分被收购的粮食都要作为各级储备粮,其实质是将粮食资源归于政府管理。这样,进入市场的卖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各级储备粮;二是自产自销的粮农以及贸易企业。其中,后者仅占很小的部分。粮食的买方则是包括加工、贸易、仓库等在内的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企业。

(二)我国政府通过管控平台以市场化手段管控粮食市场的基本模式。

市场管控范文第2篇

利用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广泛宣传计量法律法规,提高经营者诚信计量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计量、人监督计量的良好社会氛围,同时市场主办者也要转变和加强自身思想观念,切实担负起管理职能。积极学习,宣传计量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以“谁经营谁负责”为原则,做好农贸市场内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登记造册,并且要积极主动配合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指定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做好强制检定工作。对于公平秤的设置,一定要按照要求设定在农贸市场的醒目位置,并且要做好维护保管工作,定期将公平秤送到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检定,消除公平秤不公平现象。创新措施,因地制宜,优化服务,以适应农贸市场所特有的现状。

针对农贸市场经营者流动性大以及其自行配备的计量工具流动性大的特点,要支持和鼓励农贸市场主办者统一配备经过强制检定并且检定合格的计量工具,供流动性较在的农贸市场经营者使用,以此降低计量器具的流动性,从源头上保证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减少和杜绝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事件的发生。计量服务站产生的修理费和修理后的强制检定费纳入政府买单范畴,既提供方便、高效、低价、优质的服务,也堵住修理环节中存在的改装作弊电子秤的漏洞。同时,大力推行《农贸市场设置与管理规范》,逐步建立起一支懂业务的计量协管员队伍,并编制农贸市场计量管理服务手册,在选、购、检、用环节渗入“秤准、量足”的诚信管理观念,提升市场管理水平。

创新机制,从单一部门管理转变为多个部门联动,实行复合管理。积极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建立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市场联动、百姓互动的民主工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逐步推进计量器具“统一配置、统一检定、统一管理、统一公平秤”模式,从源头杜绝“作弊秤”;聘请农贸市场计量义务监督员,定期开展巡查暗访,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建立计量检定合格公示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通过各渠道有着监督信息;制作100g标准砝码,发放到不同社会群体,推动社会监督,震慑短斤缺两的违法行为;推进诚信计量体系建设,开展农贸市场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多管齐下,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营造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开展农贸市场评比活动。在所在的地区定期开展“最佳最差”农贸市场评比和诚信计量度测评活动,评选出“诚信计量农贸市场”。

同时要加强与所在地区农贸市场行业协会的联动,发挥行业自律作用合力推进市场诚信计量,形成部门齐抓共管合力,共同促进市场繁荣,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公示制度。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计量专项执法检查,通过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经营者行为。对发现检定不合格的计量器具通知经营者限期维修检定;对于一些不法经营者采用非法手段使计量器具缺斤短两以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坚决予以没收取缔和处罚。同时在农贸市场建立计量器具检定合格公示制度,每一个经营者必须在摊位显著位置悬挂检定合格证书和计量违法举报电话。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经营者的法制意识,而且还可以让农贸市场的消费者成为计量监督员,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消费的局面。

市场管控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我国政府; 粮食市场; 管控模式

2008年,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势下,总体看,我国粮价仍处于平稳运行阶段。这其中虽然也有95%自给率因素的存在,但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行之有效的管控模式。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 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对粮食市场的管控手段日渐成熟,已经由单一的计划指令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正如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一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由于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削弱、外部性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调节的失效、市场信息不完全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无处不在,从而令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无法具备,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实社会中也就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社会效率。

三、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

1 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由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

关于粮食现货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郑州、合肥、兰州、济南、南京、吉林、长春、成都、福州、银川等10余家部级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部级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体系。

作为市场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备发现价格、公平交易、信息、资金结算、技术服务、处理纠纷等保障市场运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如下宏观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每天的交易结束后,各种数据均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交易中心则通过以一家市场带动多家市场的功能对国家决策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并通过交易规则调整、会员信息监控等手段杜绝中间商的投机行为。二是保障用粮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用到粮、用好粮。三是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关于粮食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粮食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交易、交割、结算和技术服务等。宏观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价格传导效应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超前预期性。而且,由于期货交易具有严格的规则体系,因此,期货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为集中和权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期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公开、透明与传递迅速等特性,各类信息可以直达市场的各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粮农切身利益。与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粮食的种植者却是以成千上万的粮农为主,规模小且产业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种植户组成的生产者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粮农多以个体身份分布于信息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很难独立捕捉到大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而消费方则是粮食的消费企业和一些中间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个体的种植者。因此,在粮食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方与消费方利益失衡,种植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保障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种好地、卖好粮,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货+订单”的形式,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价格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以优质优价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此外,为让粮农接受先卖后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还会利用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免费咨询系统和免费培训制度。

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供求关系和现货价格趋势,这样,期货与现货价格间便形成了紧密的价格联系机制。我国政府正是通过期、现货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从粮食期货市场获取价格等信息,并通过粮食现货市场使政策与措施得到快速实施。

2 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政府管控粮食市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我国,从粮农种植粮食到进入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个收购环节。在收购环节,各级粮食局以及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例如中储粮总公司,从粮农手中将粮食收购上来后再投放粮食现货市场。由于绝大部分被收购的粮食都要作为各级储备粮,其实质是将粮食资源归于政府管理。这样,进入市场的卖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各级储备粮;二是自产自销的粮农以及贸易企业。其中,后者仅占很小的部分。粮食的买方则是包括加工、贸易、仓库等在内的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企业。

(二)我国政府通过管控平台以市场化手段管控粮食市场的基本模式。

市场管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我国政府;粮食市场;管控模式

2008年,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势下,总体看,我国粮价仍处于平稳运行阶段。这其中虽然也有95%自给率因素的存在,但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行之有效的管控模式。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对粮食市场的管控手段日渐成熟,已经由单一的计划指令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正如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一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由于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削弱、外部性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调节的失效、市场信息不完全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无处不在,从而令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无法具备,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实社会中也就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社会效率。

三、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

1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由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

关于粮食现货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郑州、合肥、兰州、济南、南京、吉林、长春、成都、福州、银川等10余家部级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部级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体系。

作为市场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备发现价格、公平交易、信息、资金结算、技术服务、处理纠纷等保障市场运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如下宏观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每天的交易结束后,各种数据均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交易中心则通过以一家市场带动多家市场的功能对国家决策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并通过交易规则调整、会员信息监控等手段杜绝中间商的投机行为。二是保障用粮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用到粮、用好粮。三是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关于粮食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粮食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交易、交割、结算和技术服务等。宏观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价格传导效应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超前预期性。而且,由于期货交易具有严格的规则体系,因此,期货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为集中和权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期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公开、透明与传递迅速等特性,各类信息可以直达市场的各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粮农切身利益。与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粮食的种植者却是以成千上万的粮农为主,规模小且产业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种植户组成的生产者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粮农多以个体身份分布于信息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很难独立捕捉到大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而消费方则是粮食的消费企业和一些中间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个体的种植者。因此,在粮食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方与消费方利益失衡,种植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保障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种好地、卖好粮,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货+订单”的形式,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价格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以优质优价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此外,为让粮农接受先卖后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还会利用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免费咨询系统和免费培训制度。

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供求关系和现货价格趋势,这样,期货与现货价格间便形成了紧密的价格联系机制。我国政府正是通过期、现货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从粮食期货市场获取价格等信息,并通过粮食现货市场使政策与措施得到快速实施。

2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政府管控粮食市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我国,从粮农种植粮食到进入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个收购环节。在收购环节,各级粮食局以及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例如中储粮总公司,从粮农手中将粮食收购上来后再投放粮食现货市场。由于绝大部分被收购的粮食都要作为各级储备粮,其实质是将粮食资源归于政府管理。这样,进入市场的卖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各级储备粮;二是自产自销的粮农以及贸易企业。其中,后者仅占很小的部分。粮食的买方则是包括加工、贸易、仓库等在内的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企业。

(二)我国政府通过管控平台以市场化手段管控粮食市场的基本模式。

市场管控范文第5篇

摘 要 我国市场竞争环境日趋激烈,钢材市场起伏波动,对于供应商保证采购物资的及时供应到位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物资采购部门势必紧紧扭住“客户”和“市场”两条线,更新理念、创新驱动,精益管控供应商队伍,全面提升竞争力,降低采购成本。

关键词 客户 市场 精益管控 提升竞争力 降低采购成本

鉴于当前的经济形势,钢材市场起伏波动,对于供应商保证采购物资的及时供应到位产生了一定的障碍。物资采购部门势必紧紧扭住“客户”和“市场”两条线,更新理念、创新驱动,进一步加大精益管控供应商队伍,全面提升竞争力,降低采购成本,为企业融通大量资金。

一、供应商精益管控的基本内涵

近年来,精益思想的概念也给物资采购及供应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而供应商精益管控正是运用了精益思想,以降低采购成本为切入点,通过规范供应商管理,实施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以质量、价格、技术和服务为依据,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数量采购需要的物资,杜绝采购中的高价格和一切浪费。一方面以客户为中心,另一方面以市场导向为手段,进而达到实现双方互利互惠共赢的目的。

二、供应商精益管控的具体做法

为使供应商提供的物资能够持续、稳定地满足使用单位的要求,物资采购方应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有效的管理与控制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一)供应商精益管控的保证措施

1.建立供应商管理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收集整理数据、现场跟踪勘察、定期评价考核作用。

2.根据公司《供应商管理程序》文件进一步完善《物资采购部门供应商管理实施细则》,规范供应商管理,为物资采购打下牢固的基础。

3.优化供应商管理,充分发挥ERP系统及一采通平台供应商管理功能,继续努力扩大供应商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引进具有竞争实力的生产商入围,实现供应商的不断优选和整合,进一步缓解资金压力,化解供需矛盾,确保各项物资供应。

4.为保证投标供应商的竞争性,凡电子采购平台入围的供应商均可参加其主供类别范围内的物资的投标,完善物料技术要求,重新修订物资评标办法,采用综合评标法,实现物资性价比最优。

(二)供应商精益管控的具体实施方案

1.充分发挥一采通供应商管理功能,全面加强供应商管理。

2.严格供应商投标入围推荐,采用综合评标法,实现物资性价比最优。

3.通过集团联合采购,提高物资性价比,并通过与优秀的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降低采购成本。(1)按照集团的安排,积极组织河钢7家子公司完成了运输А⒌缁等物资的联采招标工作。针对运输带消耗偏大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一是建立了运输带台帐,做到了“一条一线一记录”;二是深入现场,加大巡查力度,早发现,早处理;三是建立供应商产品质量跟踪台帐,与其签订技术协议,按期维护。2016年运输带采购金额1852万元,较2015年降低1774万元。(2)在非垄断性货源的供应市场上,由于供应商的管理水平和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深入程度不同,应该优先考虑规模、层次相当的供应商。不一定行业老大就一定是首选的供应商,如果双方规模差异过大,采购比例在供应商总产值中比例过小,则采购商往往在生产排期、售后服务、弹性和谈判力量对比等方面不能尽如人意。(3)从供应商风险评估的角度来看,如果仅由一家供应商负责100%的供货和100%成本分摊,则采购商风险较大,因为一旦该供应商出现问题,按照“蝴蝶效应”的发展,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不仅如此,采购商在对某些供应材料或产品有依赖性时,还要考虑地域风险。(4)供应源数量控制原则指实际供货的供应商数量不应该太多,同类物料的供应商数量最好保持在2-3家,有主次供应商之分。这样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果,保证供应的稳定性。(5)对于实施战略性长期伙伴关系的供应商,可以签订“一揽子协议/合同”。在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之后,还要根据需求的变化确认供应链合作关系是否也要相应地变化。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应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

4.为精细物资采购细节,完善物资采购内容,特对采购物资的出厂返修(或更换)、没有订单需入库和涨价等作出补充规定。

5.优化设备、材料等物资的采购方式结构,保证物资到货有效控制。

一方面减少部内比价,杜绝部内商谈,减少物资采购的独家、指定供应商,减少物资采购的续标。另一方面减少招标中公司商谈与多家招标的比例,减少物资返修,改为物资换货。

6.为了进一步规范物资采购的招标,减少直至杜绝物资采购的续标,下发了《河钢宣钢物资部关于规范物资采购续招标的通知》

三、供应商精益管控的效果评价

1.采购物资的返修由年初的每月40多批次减少到年底的零批次,退(换)货率由年初的14.29%增加到100%。也就是以返修为主要处理质量物资的方法转为以退(换)货为主要处理质量物资的方法,并且返修的方式得以杜绝。

2.招标形式中部内商谈、比价由年初的26.46%降到年末的10.03%,公司商谈、公司招标由年初的57.75%增长到年末的75.89%。招标形式更加公开、透明,物资采购的覆盖面更广泛。

3.通过对物资采购的采购、使用的精益管控,物资供应商的管理更加合理、全面,采购渠道更加流畅,采购质量更加稳定,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有力地推进了物资采购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四、结语

市场管控范文第6篇

资本经营是市场营销的一个新阶段,也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制,一致性,这两个部门虽然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具体的目标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一个企业的两个部门,最终目标都是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企业只有生存,才可能获利。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生存下去的基本条件是以收抵支。企业一方面支付货币资金,从市场上取得所需的实物资产;另一方面提供市场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从市场换回货币。可见,成功的营销必须有财务的支持,而财务管理又必须以营销为基础保障,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市场营销和财务部门的冲突性及产生的原因

营销部门认为,市场营销的研究对象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顾客和市场,所以营销部门是企业活动的中心,而财务部门认为,财务管理是对企业所需资金的筹集、投资、运用和分配等所进行的全面管理,而资金则是企业赖以生存、发展和活动的物质基础,所以财务部门是企业活动的中心。于是,两个部门在工作的接触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冲突。1.部门职能不同。市场营销和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的两个不同的部门,虽然最终目标一致,但具体目标不同,职能也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两个部门员工的工作程序、方法及侧重点有很大差异。市场营销侧重占有市场和销售量的提高,而财务管理侧重资金投入后的收益和成本的配比。由于市场营销的业绩很难控制和评价,往往会使预算出现偏差,而有时这些超出预算的成本在财务部门看来过高或不能直接给企业带来利润,以至于产生部门间的摩擦。2.专业素养不同。财务管理人员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它要为整个企业的活动制定资金计划,因而会规避风险,比较保守的预算;而市场营销人员要经常与顾客和市场接触,他们往往需要灵活的头脑和公关技巧以及灵敏的市场意识,有时会增加风险,所以专业素养的不同使其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引起两部门间的冲突。3.业绩考核不同和薪酬分配。财务部门为了客观、公平,更倾向于采用定量的指标进行业绩考核,但由于市场营销特殊的工作性质,一般的定量指标是不能很好的衡量市场营销人员工作业绩的。因此,定量指标的业绩考核方式必然会带来薪酬分配的不合理,不合理的薪酬又会严重打击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二部门之间相互埋怨。在企业经营中,除以上的原因外还存在着其它原因会引起二部门间的冲突和摩擦,如两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定价原则以及失败责任归咎的循环积怨等。这些问题冲突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需要适时的合理解决。

解决两部门之间冲突性的策略

市场管控范文第7篇

关键词:市场成本;管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在当今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电信运营商在提升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规模的过程中,控制好市场成本意义重大。目前市场竞争中,由于市场成本的特点决定了市场成本管控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对市场成本进行管控,提升电信运营商市场成本的使用效率是电信运营商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市场成本管控现状

当前,各运营商依据自身公司在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采取了许多的应对手段和措施,在成本管控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首先是有的运营商改变传统的仅由财务部门负责成本管理,将成本管理从公司各个层级进行责任的分担,并聘请专门人员负责公司的市场成本管理。其次是成本管控手段跟上时展潮流,充分运用新思维新方法,使运营商的市场成本管理变得简单可行、执行见效。最后是对市场成本的预算、使用及总结进行跟踪,分析各个环节出现的不足,并及时改进,保证了市场成本得到合理控制。

运营商通过上述方法对市场成本进行有效管控,节约了公司拓展市场的成本,为公司带来了效益。但是,运营商的市场成本管控中还是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具体分析如下:

(一)业务发展与成本管理无法有效统一,成本效益导向不够具体

在电信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业务发展、市场开拓工作主要由市场部完成,成本的使用和效益情况,则由财务部门负责管理。市场部为了追求自身业绩,对成本使用及企业利润关心重视程度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竞争在逐步加大,电信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活动也在逐渐强化,相关部门对各自经营范围的市场成本管控需要重视。但是到目前为止,运营商的市场开发和市场拓展部门仍旧存在中业务量、轻成本管理的现象,在相关人员眼中,成本控制会影响他们的业务量,他们在进行市场开发与拓展过程中,不会去过度关注市场成本效益,虽然市场部门对单个政策效应有评估分析,但是对相关业务的总体利润不够重视,导致运营商业务发展与成本管理无法有效统一,成本效益导向问题不够具体。

(二)市场成本设计范围广、项目多、成本管控不到位

当前,电信运营商的市场成本涵盖范围比较广,种类比较多,导致成本管控难度比较大。例如在广告宣传费用方面,此处的成本没有做到有效的控制,由于人员素质差异,各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广告的投入、宣传效果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并且这些投入的成本无法预计,成本投入效果无法有效评价,使得成本的管控存在很大的难处。另外,由于相关部门之间沟通的出发点不一,导致成本主管部门在成本管理方面面临重重阻力,相关部门对成本管理态度随意、相关政策执行不到位,成本列支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也大大存在,导致成本管控事宜无法有效开展。

(三)市场成本评估有效模型缺失 ,评估结论不可靠

对成本效益评估,为运营商对市场成本管控提供了依据与参考。但是,由于运营商内部相关部门的成本列计方法不统一、成本明细项目管理不严密,使得成本效益评估无法有效进行,而且,有些成本项目与业务发展关联在一起,相关业务成果无法及时取得,导致效益评估存在误差,并且市场发展速度不均衡,相关成本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致使成本效益评估过程十分复杂。此类问题的市场评估没有相应的有效模型与评估体系,导致评估结论不可靠现象时有发生。

二、电信运营商市场成本管控完善对策

在如今电信运营商市场发展面临困难的时期,提升公司对市场成本的管控,提升公司整体效益有很大作用。在运营商的市场成本管控过程中,需要做的是对相关成本费用的去向有明确的掌握、相关成本费用使用情况要清晰、不合理的市场成本费用等应控制好,另外在对子公司、分公司的管理过程中,统一相关的成本项目计列标准,对相关人员业务素质进行提升,促进市场发展,提升市场成本效益。

(一)明确相关部门的市场成本管控责任

电信运营商在对市场成本管控的过程中,需要对现有管控机制进行重新制定。市场成本的管控要根据成本使用部门的情况综合考虑,确定不同部门的市场成本管控责任,将市场成本的管理变成归口管理和专业管理相互协调的方法,促进成本管控的有效性。相关专业管理部门负责相关费用的收支明细管理,归口管理部门承担相关营养费用的管理,在管理中增加上级部门的管理责任,由管理层级依次向下实行纵向管理,促进市场成本的管控。

(二)对市场成本过程管控流程进行优化

在运营商对市场成本的管控过程中,市场成本管控流程是市场成本管控效率的核心影响因素,如果将市场成本管控流程制定的合理,执行的有效,将大大提升公司对市场成本的管控。在具体的优化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依据成本使用的特点,按照“先预算审批,再回头审计使用情况”的流程进行管控,节省相关不必要的环节,对成本的审计把好关,即可实行对整个市场成本的有效管控。

(三)对市场成本支出项目对症下药,完善成本控制方法

目前运营商市场成本主要支出:终端补贴、点渠道拓展、商佣金支付、广告宣传、老客户维系积分补贴等。在市场成本管控中,对上述支出项目应单独采取办法解决。如对终端补贴方面的管控可以采取对相关套餐的设置进行合理改变,使得补贴成本能带来一定的利润,同时对合约机用户应采取办法进行良好的约束,一旦用户出现机卡分离、套卡套机行为应该立即停止话费的划拨;在客户维系方面,公司应制定灵活科学的维系方案,按照客户给公司带来的利润确定维护等级;在佣金费用的管理中,做好渠道建设管理的同时要注重对佣金支付的管理,既能激发相关商的市场拓展积极性,还能提升佣金使用效益。

总结:

对电信运营商而言,市场成本对市场部拓展市场、开发市场完成相关任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对市场成本不能有效管控,将会为公司整体利益带来损失。当前,电信运营商市场成本管控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相关人员积极研究与思考,寻找出有效对策,提升市场管控水平,促进电信运营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瑞.电信运营商市场成本管控及评估体系优化[J].邮电设计技术,2012,11:85-88.

[2]王衡.全业务经营时代A公司营销成本管控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市场管控范文第8篇

成本管理主要是监督、控制生产费用发生的合理性,为减少管理费用,必须合理安排人员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支出;监控生产工艺合理性,监控生产、检验所使用的机械设备使用率,监督生产操作人员正确使用机械设备,从而减少设备修理费用,监督节约原材料费用,缩短生产时间,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所有不合理的管理费用,增加企业的效益。供热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包括:成本预算、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等。

2、供热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成本管理念滞后

传统成本管理理念,不重视产品质量和社会效益,只为了降低成本,多数供热企业采用降低供水的温度,使用户达不到室内温度标准,从而降低了供热质量,给用户带来生活不便而报怨或投诉,公司信誉负面影响大,造成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负值产生。

2.2成本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多数供热企业,确定成本目标不合理、责任分工不明确、成本考核标准不具体。如:盲目制定成本目标,制定成本费用、节约费用、增收费用与实际发生费用偏差太大;各个职能部门责任人分工不明确,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能源及原材料浪费现象,甚至消耗资源而出现漏水、漏电;考核奖罚标准量化不够。

2.3成本信息传递满足不了现行的成本管理要求

目前,部分供热企业为了完成各项指标,常出现人为漏计或少计成本现象,从而使成本核算不能准确反映企业消耗水平,使得账目及信息不真实化,造成企业虚盈实亏现象。有些企业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没有设在基层生产班组,造成原始资料班组上报的资料采用手工填报信息,再由专职人员输入电脑,缺少报表即时性,或有事后补报的现象,由于手工采集的原始数据会造成字迹不清,造成原始数据不准确的现象,无法起到控制和考核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作用。

3、加强供热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

3.1成本预算确定要准确无误

企业成本目标,确定依照成本预算。成本预算是指在规定时间内预计发生的一切成本费用。供热成本预算在确定供热面积基本上,对其相应的能源费用、材料成本费用、人工费用、固定资产大修费用、管理费用、员工福利费用、财务费用等进行预算。供应企业预计所创造的利润,是预算成本与供热收费金额之比。为确定准确成本预算,工作人员采集原始资料一定要与实际出发,依据供热企业现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参照上个周期采暖季各项成本计划及实际完成率,确定当年的成本目标。在成本目标基础上编制成本计划,成本计划编制原则:纵向采用由下而上逐级上报方式,对单位成本费用完成情况进行控制,依据指标控制成本计划。

3.2加强采购管理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供热企业生产成本中,主要项目是燃料及直接材料消耗。原材料采购价格高低、采购原材料质量、数量等能否满足生产需求,直接影响采购成本高低,为控制采购成本,采购时要减少中间环节,做到定点采购、龙头企业直供,减少企业库存,做到先进先出,降低采购成本。

4、小结:

控制企业成本是实现企业最大利润化,是保障企业生存控制的有效方法。成本控制直接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及经济效益,供热企业不能为控制成本追究更大的利润,控制用户供暖温度,忽视用户的服务质量,应在实施成本控制中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实践中及时不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提先进的企业成本管理理念,降低成本,为企业创造利润最大化。

市场管控范文第9篇

关键词:市场化汇率风险防范控制

建立和完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民币汇率体系,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强市场条件下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的研究,是金融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

一、建立和完善市场条件下我国汇率作用发挥与风险防范控制的环境与条件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汇率发挥作用与风险防范控制的效果会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并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市场化的汇率决定机制

市场化的汇率决定机制指汇率不是由少数银行寡头协定或政府人为决定,而是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上外汇供不应求,汇率就会上扬;外汇环境相对宽松,汇率就会下降。因此,由市场因素决定的汇率能够真实灵敏地反映社会外汇供求状况,通过汇率机制促使外汇合理流动。

(二)灵活的汇率联动机制

汇率体系中,各种汇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其中的一种汇率发生变动时,另一些汇率也会随之上升或下降,进而引起整个汇率体系的变动,这就是汇率之间的联动机制。各种汇率当中,尤以基准汇率变动引起的变化最为明显。例如,近年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曾多次针对经济形势,调高或降低其基准汇率一再贴现汇率,由于美国具有灵活的汇率联动机制,因而再贴现率的升降引起了商业银行汇率、市场汇率的迅速变动,从而起到了紧缩信用或扩张信用的作用。可见,汇率对经济调节作用的发挥和风险防范与控制离不开灵活的汇率联动机制。

(三)适当的汇率水平

过高或过低汇率水平都不利于汇率作用的发挥。汇率水平过高,会抑制投资,阻碍经济的发展与增长;汇率水平过低,又不利于发挥汇率对经济的杠杆调节作用。因此,各国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都十分重视汇率水平的确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市场化汇率决定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应逐步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一方面能真实反映社会外汇供求状况;另一方面使外汇借贷双方都有利可图,从而促进汇率对社会总需求、物价,收入等因素作用的发挥,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四)合理的汇率结构

汇率水平的变动只能影响社会总供求的总体水平,而不能调整总供求的结构和趋向,也不能调整经济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发展比例等。合理的汇率结构包括汇率的期限结构、汇率的行业结构以及汇率的地区结构,可以体现经济发展的时期、区域、产业及风险差别,弥补汇率水平变动作用的局限性,通过汇率结构的变动引起一连串的资产调整,从而引起投资结构、投资趋向的改变,使经济环境产生相应的结构性变化,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汇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二、重构我国商业银行在汇率市场化与风险防范控制进程中的内部运作机制

汇率市场化与风险防范控制的过程实质是商业银行获得自身产品定价权力,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的过程,这一过程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造成全方位的冲击,并对商业银行市场地位和份额进行重新分类和组合。随着汇率市场化的深入,汇率风险显现出来,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将进行重新整合,并不得不调整其总体经营目标、风险管理机制组织结构、经营模式和客户结构,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将渐次演变成为产品、服务和价格之间的综合竞争。

(一)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和总体目标的转变

汇率风险防范控制目标与市场化运作目标是商业银行今后一定时期内工作的双重目标,尽管四大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已经开始了多年,但迄今为止这几家银行还没能摆脱多目标的经营约束,包括服务和服从于国家的大政方针,化减地方金融风险和国企脱困等等,而利润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反而被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在汇率市场化进程的挤压下,商业银行多目标的经营管理趋向转变为确保资产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之上的利润最大化或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

(二)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和组织结构的转变

从短期看,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中的第一个问题是商业银行汇率管理部门的调整。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市场化运作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套相应的组织结构来进行操作,为其服务和保证。在目前的汇率管制情况下,商业银行汇率管理的核心是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银行的有关规定以确保合规经营,或者在不违规的前提下打打球,日常工作主要是一些解释职能,一般由计划财务部门行使管理权限。汇率市场化与风险控制并重之后,商业银行的汇率管理就不仅仅是汇率政策的解释,更重要的工作是日常的汇率制定(汇率风险管理在后文详述),也就是商业银行的对外报价。商业银行的汇率必须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和本行外汇运用途径等方面综合考虑,而前者是瞬息万变的,后者是相对稳定的。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来看,汇率市场化后汇率管理(报价)职能只是由外汇部门(交易部)来行使。

从长期看,汇率风险防范控制和汇率市场化运作不仅仅意味着汇率管理在商业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它对商业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和业务流程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确立灵活机动、责权利明确的管理模式、形成更为合理的权力结构、分工结构和沟通结构(包括组织结构扁平化、决策层次减少和决策分散化),实现有效的激励机制。

1内部机构设置

强调组织的灵活性,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强调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的融合,以提高决策的效率:强调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作,以便决策能够得到顺利的执行;重视决策层次的减少;重视决策的分散化与民主化。逐步建立以产品为核心,市场开发、研究发展、服务支持垂直分工和综合管理全面协调的管理模式。

2人力资源管理

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汇率市场化运作对商业银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包括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挖掘人才和保护人才等各个层面。关键是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发挥员工才能的环境,并且让员工得到应该得到的薪酬,核心在于如何度量员工的工作的绩效,并在员工绩效与激励之间建立合适的联系。

在商业银行核心领导层面,目前实行的行长个人负责制(行长管理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将不得不改变,CFO(首席财务官),CTO(首席技术执行官)将浮出水面,而后勤服务将趋向中介化、货币化。

在普通员工层面,应注意适应于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汇率市场化运作需要的金融创新性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比如熟悉以汇率运作为核心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各种金融工具的金融工程人员。

(三)汇率风险防范控制和创新机制的转变

1注重汇率收益单一渠道与其它收益渠道融合的思路创新。目前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于传统存贷款所带来的利差收入,但从国内国际商业银行的发展来看,这种收益结构不尽合理。比如,二十世纪90年代国际银行以中间业务收入为代表的非利息收入占银行全部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国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证券化、买卖化的趋势将不断发展,美国商业银行表外或有资产总量一般超过表内资产总量,有的银行甚至在两倍以上;随着Intemet的迅猛发展,国内外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将部分业务通过网上提供,并通过其它收益渠道的增加来减轻汇率收益渠道的压力,减少汇率风险。

2注重汇率收益与风险正方向运作的产品创新。一是抢在竞争对手前推出适应于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实现领先优势;二是对同业推出的,也适应本行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要及时跟进。值得注意的是,产品创新不仅要注意开发新品种,而且要善于挖掘现有产品潜力。例如,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推出的中信借记卡理财宝业务,就是将客户存款账户按实际存款期限自动计算相应定期存款利息,从而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种产品创新实际上是原有业务的改良。

3注重以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指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商业银行应建立一整套以外汇清算为轴线,以会计核算(包括产品核算、业务核算和部门核算)为核心,面向所有柜面服务,面向客户服务,易于增加各种业务功能和业务品种,能够及时提供管理决策信息,有利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助于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有助于实现全行统一的外汇平衡与调度,并保证安全运行的网络化信息系统。

4注重以防范与控制汇率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有两层含义,一是商业银行要形成一整套适应于上述创新的组织基础;二是商业银行的各种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在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变化,特别要求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因此,商业银行应建立一整套以外汇清算为轴线,以会计核算(包括产品核算、业务核算和部门核算)为核心,面向所有柜面服务,面向客户服务,易于增加各种业务功能和业务品种,能够及时提供管理决策信息,有利于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助于防范和控制经营风险,有助于实现全行统一的外汇平衡与调度,并保证安全运行的网络化信息系统。

(四)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和业务模式的转变

1经营重点向收益与风险匹配的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转移。

目前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其他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实质都是负债业务。原因是商业银行必须以其外汇来源制约外汇运用,而商业银行除传统负债业务之外,又缺乏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诸如发行金融债券或大额存单等获取外汇来源的方式。

当汇率市场化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之后,商业银行的外汇来源就大大扩张,既可以通过传统的负债管理,也可通过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获取外汇,或者将资产出售。也就是说,只要商业银行发现适当的有汇率收益的资产业务,就可以在不同市场上寻找在可承受的风险之内的与其资产收益水平相匹配的负债。这样,商业银行的经营重心就必然是重视风险与收益匹配和平衡的资产业务,表外业务和无风险的中间业务。

2建立以贡献与风险相对应的汇率弹性运作机制,促进客户结构多样化。

随着汇率市场化运作的深入,目前商业银行种类繁多,相差无几的产品结构将根本改变。不同商业银行将形成不同的业务品种和市场定位,客户结构也趋向不同,原因是客户结构要体现商业银行收益和风险的对称情况。

由于汇率市场化运作将首先从贷款汇率开始,故商业银行将首先面临资产业务客户市场结构的转变。在这场客户结构转变过程中,不同类型和特点的商业银行将趋向形成不同的客户结构群,而规模、经营特点大体相同的商业银行将展开资产负债业务方面全方位的竞争。

商业银行方面:四大国有银行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大客户、大项目上;对于零售实力雄厚的银行,由于其可以获得比较稳定且成本较低的储蓄存款,其外汇运用方面可以考虑期限较长、汇率较高的住房贷款等消费性贷款;而全国性的中小商业银行将在自身的成本控制和风险约束基础上,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树立特色和品牌,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汇率要求参差不齐的某些特定领域和特定客户;数量众多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可能需要考虑以一个合理的汇率水平如何使自己的命运与当地的经济紧密结合。

客户方面:大客户将倾向于与大银行紧密合作,以获取较低产外汇成本,同时有效利用中小商业银行的特色服务;中等规模的客户倾向于主要与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往来;零售业务客户在获取外汇方面更加倾向于同地方商业银行合作,在金融资产持有方面同各种类型商业银行合作。此外,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业务客户也可能被市场所接受,这就是所谓中小企业贷款问题——只要定价合理,中小企业就可能从商业银行获取外汇。

3要在银行汇率收益与风险正相关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促进市场营销正常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尚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各家银行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大同小异,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关系或其他方面的非正常竞争。一旦各家商业银行获得了对自己产品的定价权,则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就必然发生转变,突出表现在竞争逐渐从非正常竞争转移到正常的产品、服务和价格之间的竞争。例如国内市场化发育相当完善的家电市场,各个家电厂商竞争的内容是产品的差异、服务和价格,从而取得不同的目标客户和市场份额。这样,汇率市场化之后,经典市场营销学中的各种策略就会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例如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品牌策略和促销渠道策略等等。

(五)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和风险管理机构的转变

1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汇率管理。

在汇率管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利差收入,面临的主要风险是流动性风险和信贷风险。汇率市场化运作之后,由于市场汇率的波动是商业银行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银行也难以对市场汇率变化做出准确的预测,这就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并使得汇率风险成为银行的基本金融风险之一,汇率风险管理也成为银行日常管理的一部分,关键是建立适当的风险监控、预警和资产负债调整机制。

一般认为,汇率风险传导机制,而汇率风险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对自身的存贷结构进行管理,以及运用一些新的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或设法从风险中获益。

一个可以作为参照的例子是目前我国票据市场的竞争。目前我国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在商业银行通常是按照贷款进行管理,一般贷款的汇率最大的浮动范围是下限10%,上限30%。商业银行有关部门在评估贷款时一般并不过分考虑贷款的汇率因素,但汇票贴现的汇率是在再贴现汇率基础上按不超过同期贷款汇率加点(含浮动),汇率下限和上限之间的差距超过100%。这样,在进行贴现业务时,不仅传统贷款管理部门会对贴现进行信用评估,商业银行有关部门特别是外汇管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部门就会从汇率风险角度对贴现进行汇率风险评估。

2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信贷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强传统授信业务的管理,比如实施对全行所有授信业务的全程监控和集中管理,建立健全授信业务数据库,定期和不定期提交授信业务结构调整及未来授信业务投向、期限、种类指引分析报告,建立行业和企业风险预警系统,保证在既定的汇率水平上实现利息和本金收回的效益目标;二是着力改变银行资产结构,减少授信收益在银行总收益中的比重,加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份额,防范因信贷资产业务过大,形成部分客户因市场条件下经营管理不善所带来的本息均不能归还造成的汇率收益风险。

3汇率风险防范控制与不良资产处置。

银行要在汇率走高时,及时贷出外汇,在汇率下行时,及时收回外汇。而银行大量不良资产存在,严重地影响银行外汇供需平衡能力,造成外汇调度不畅所形成市场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因此不良资产的及时消化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措施,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界定不良资产,二是采用什么措施消化不良资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一般按照逾期期限来划分的,如果按照五级分类管理,则不良资产的客观评定更加难以掌握,但若建立一套主客观合一的分类方法,则这种划分方式是理有利于风险管理和防范。消化不良资产包括已有不良资产的消化和对新增不良资产的防范。前者是不良资产的具体处置,后者是如何防范经营和道德风险。从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需要加大资产证券化步伐,加大资产保全力度,根据审慎性原则计提利息收入和加大呆滞贷款核销力度等手段,但这些措施都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特别是利息收入计提、呆账核销直接涉及税收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问题。

(六)汇率风险防范与控制和资源投入

汇率市场化运作的过程涉及到商业银行方方面面的改革,核心是建立一套有效的反映汇率波动的防范与控制汇率风险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机制。这要求适当的组织形式、丰富的人力资源和领先的科技水平,需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并且机制的形成本身是渐进的,一般不能表现出当期收益,这就需要商业银行的决策层在资源分配时采取前瞻性的动态策略。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资源投入、研究与发展投入、固定资产投入(含科技投入)和各项费用投入。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在即将到来的汇率市场化运作进程中,应在确保常规业务投入需要的基础上,着力加大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R&D投入和科技投入,力争抢在竞争对手前面完成内部机制的改造。

我国已经具备实施汇率市场化运作的条件下,在逐渐形成市场化汇率的过程之中,商业银行经营决策的主动性越来越强,同时也承受越来越大的汇率风险。在汇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竞争强势地位的有效获得必须依靠提供金融产品的种类和质量,这需要一套适应于产品和服务创新的动力机制,这将迫使商业银行进行从经营目标、经营策略、客户选择到风险管理机制的全方位改革。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市场化条件下汇率内生性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

(一)要加强经营核算,为科学制定汇率奠定基础

实施汇率改革后,商业银行面临着一个技术问题,即如何确定存贷款汇率。准确预测和核算外汇成本是选择外汇来源、决定贷款汇率、判断业务盈利与否等经营决策的前提。所以为了适应汇率市场化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强成本管理,防止发生“不利选择”行为。在方法上,要利用西方银行已设计出的不同的定价方法,如:用银行外汇的预测加权平均成本法、边际成本法、市场渗透汇率定价法给存款定价,对自身的经营成本、收益进行精确的核算。在手段上,要依靠科技手段,扩大信息来源,在提高经营核算水平的同时,不断降低经营成本,为准确地制定汇率打好基础。另外,银行自身在严格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竞争力的同时,还必须对每个贷款户进行细致的成本核算,看它能否按期归还贷款,能承受多高的汇率水平。总之,要通过加强核算,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切实提高银行自身实力,以达到商业银行与社会的双赢。

(二)积极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加强汇率风险管理

由于市场汇率的波动是商业银行难以控制的外部因素,在很多情况下,银行也难以对市场汇率变化做出准确预测,所以汇率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银行对自身资产负债结构进行管理。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汇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需要有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

1要通过资产组合实现分散管理,抵消汇率风险。汇率市场化带来的汇率风险,要求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多元化和证券化。只有改变资产负债品种单一的局面,才有可能实施资产负债表内管理策略,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内的不同组成部分来改变汇率敏感程度,达到控制汇率风险的目的。

2要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汇率变动频率的增加,使存款的稳定性减弱,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随之加大,资产流动性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银行应及时分析资产结构并适时进行调整,增加资信级别高的债券投资等流动性强的资产比例,注意持有可随时变现的资产,以避免银行出现流动性风险。

市场管控范文第10篇

但是,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中国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毕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尤其在法制建设上。如何建立健全与社会整体相适应的法制体系,以法治业,以法兴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在此作一阐述。

一、旅游市场现存的问题。

目前旅游市场尚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因而存在许多问题。从宏观上讲,主要是:1、旅游宏观调控乏力。行政管理部门权威不够,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机构。部门所有、各自为政的传统习惯难以改变,局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使市场难以实行统一管理。同时,与管理相应的一系列配套政策、法律法规、措施未跟上,使行业管理形成既无“权力”又无“法力”。2、现行旅游体制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特别是国营旅游企业,面临着与全国国营企业共同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转换经营机制的问题。3、旅游业发展到如此规模,但“旅游法”以及与旅游相关的法律,如“饭店法”、“旅游安全法”、“旅游景区安全管理法”等至今未出台。与我国市场经济的法制体系日趋成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使旅游业发展的许多问题无法确定下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能法定化,旅游行业管理的范围、旅游管理职能的划分等长期以来有争议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从微观上讲,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旅游市场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企业之间利用不正当手段窃取商业秘密,盗用企业名称,损害企业利益等竞争行为;推销假冒伪劣产品,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服务态度恶劣,故意刁难旅游者,擅自减少服务项目,改变旅游日程;导游不导,擅离职守,造成旅游者人身、财产损失;餐饮质量低劣,不符合卫生标准,甚至出现食物中毒;“黑导”、“黑车”、“黑摄影”扰乱旅游市场秩序;景区商贩尾随兜售,强买强卖,致使景区秩序混乱等。

旅游市场出现的这些问题,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从法律的角度看,这些联系都带有某些法律上的特点,都有可能转化为法律问题。这是因为各个主体都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彼此之间如果侵犯了其合法权益,即会引发出法律问题。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宏观调控,实施管理行为时,侵犯了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违法对其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赔偿责任;旅游企业未向旅游者提供约定的服务标准也要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因旅游职工个人原因所造成,企业则要追究个人的法律责任;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进行违法活动也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样旅游者人身、财产受到损害也会要求直接责任者担当法律责任等。因此在市场经济下,在法制的国家里,一切问题都有可能转化为法律问题。二、政府必须对旅游市场进行调控。

旅游业的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旅游业供需总量的平衡,保持旅游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对旅游市场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为什么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要提出旅游市场调控问题?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旅游业的特性决定的,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依托性极强的行业,它的涉及面之广,覆盖面之大,是其它行业无法比拟的,也正因为如此,决定着它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只要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市场风吹草动,都会对旅游业产生一定的影响。旅游供给是由旅游需求所决定的,而旅游需求只能通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收集各种信息,经过综合分析才能从宏观上把握旅游需求的脉络,指导旅游供给的发展。而旅游业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部门,旅游业内部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行业存在客观比例,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而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时间差,旅游企业及个人掌握的信息不灵,微观决策有一定的被动性和盲目性,一旦决策失误,就可能出现结构失调,浪费了旅游供给,损失了效率,所以单靠市场本身调节不能保持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因此,对旅游业来说,政府调控尤为重要。2、市场功能有缺陷。例如,有些当事人不付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如兴建道路可以带来附近地价上涨,同时可以使道路附近的旅游企业的地理区位升值,还有旅游饭店及旅游景点建成后,附近的旅游企业也因此受益,出现所谓“搭车”现象;有些旅游企业的活动会造成外部主体的经济及其它方面的损失而得不到补偿,如:娱乐场所对附近居民的干扰情况,旅游景点的开发,可能由于保护措施跟不上,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我国接待的旅游者大多来自发达国家,他们的消费水平高,可能会引起国内一部分居民的模仿和攀比,形成“消费早熟”,最终可能拉动旅游区的物价上涨。这类外部影响一般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得到补偿和纠正。3、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分散,且周围环境较差,而我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家财力有限,只有通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总体考虑,用有限的资金重点地逐步开发,才能形成我国旅游业的“拳头产品”,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旅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旅游市场的这些特点阐明了调控的至关重要。因此只有发挥政府旅游机构的调控作用,才能保证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三、法制是实行调控的根本手段。

综上所述,旅游业实行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如何才能有效地对旅游业实行调控呢?笔者认为法制是实行调控的根本手段,这是因为:

1、调控的模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其核心是对市场的调控,而法制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主要手段(另外两个分别是:监督体系、同业之间监督和企业自律)。

2、法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对旅游业调控也必须用法律手段。而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为我们依法调控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上一篇:税法体系论文范文 下一篇:市场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