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1:12:15

社会学小论文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1篇

一、学会鉴赏,掌握方法

文学鉴赏是开放性、研究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与素质教育倡导的突出鲜明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尤其应该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以激情去撞击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引发审美的创新意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打下生活体验的基础。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理论,他反对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主张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杜威认为,学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学习和增长才干。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借鉴这一理论,还要在此基础上锐意创新,建立完善的课程理论。文学鉴赏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形象性、实效性和创造性的五大特点,综合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文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汇合的框架,富有鲜明的创新精神。为了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中外文学名著,勤于积累,增强语言感悟,品味生活酸甜苦辣的滋味,贴近丰富的生活现实,理解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典型方法,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创作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第一,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第二,联想、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心理形式。第三,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教师点拨文学鉴赏知识只是引路子。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鉴赏作品,讲出真实的感悟和思想。学生独立思考,“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灵感应要比教师硬灌给的知识更有价值。

二、鼓励写作,提高水平

学而不研则浅,研而不写则虚。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学生,对文学情有独钟,感悟性强,有写作欲望,有研究灵感。笔者认为,学习与写作是文学鉴赏的孪生姐妹。她们彼此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新课标把文学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年的中考和高考阅读题都考文学作品鉴赏。于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强与弱,水平的高与低,得分的多与少,牵动了莘莘学子的心,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的好坏,也涉及文学教育的深层领域,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撰写研究性小论文,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是动脑动手实践的思维能力训练,是提高审美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成果。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能力训练有助于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通病。通过强化小论文的写作,切实提高文学鉴赏的写作水平。例如,鉴赏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笔者首先要学生到图书馆借书阅读。以“围城”为小说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思考,再思考,要求学生读作品,勤动脑,上网找有关评价文献,构思小论文的观点,选择作为论据的典型材料,运用比喻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充分论述《围城》命题的深刻思想内涵,阐明永恒的人生哲理。然后,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写作,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题目,并研究概括了关键要点:(1)《围城》的含义是:结婚和整个人生都好比是一个“鸟笼”,好比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2)人生也有被围困的感觉,钱钟书用犀利辛辣、幽默诙谐的笔调,描写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丑态,塑造了某类人物的畸形形象。(3)题材创新,含义深刻。小说通过对旧知识分子丑态和命运的描写,辛辣地讽刺了不学无术、精神空虚、虚伪狡诈、道德堕落的人。他们没有远大理想,一个个陷进了美丽的“围城”而不能自拔,可悲可恶。由此可见,鼓励学生研究文学名著的精彩章节,准确鉴赏主题,撰写研究性小论文,多管齐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践、思考、研究、写作有机结合,形成和谐协调的教学研究新格局,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必将充分发挥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提高中学生文学鉴赏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作者:龙莲明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任务驱动;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30-02

1 网络课程与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以任务为线,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任务中,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独立或以分组形式来完成任务。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学会去发现、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网络课程里任务驱动教学的应用还在初期探索中,常用于科学类课程,如计算机课程。此类课程的教学是对科学知识的实践与印证,更多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科的特点,缺乏对创新、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而在人文类网络课程中,如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强调对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但大部分此类网络课程还延续传统书本教材的“知识点介绍”特点,以历史章节为顺序,列举每个时期的重点现象,并由教师进行点评,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只能对知识点记忆,而不能真正地思考。同时,此类网络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只是将静态的书面素材变为动态的网页呈现,教师从录相课里直接灌输知识,学生完成网页浏览,其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得不到监控,“自主”学习转为空谈。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里的应用如何?笔者参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网络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专题、现当代文学的设计与应用,将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教学的重点方法实践。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文学类网络课程中的设计

网络课程里自主学习的实现,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首先,网络课程的功能设计上,体现出Web2.0支持的对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记录与统计过程。然后,关于课程的知识点背景(包时代背景、相关知识回顾)可以采用“资料搜索任务”,学生自主总结出知识点背景。课程的知识点学习后,采用“专题辩论任务”,直接体现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在知识点的测试阶段,采用“作业提交任务”,上传小论文。整个教学模式的学习过程为:会员登录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任务课程学习专题辩论任务单元测试小论文作业提交任务。

学习任务1:文学史背景资料搜集——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

学生自主进行情境创设,是指学习初期,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完成者。如对“二十世纪外国文学”这段历史的描述,教师可以罗列出背景知识点的框架: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情况、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情况、世纪初的普遍情绪、当时名人的传记。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资料总结与描述,在网络课程的BBS发表。教师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汇总,并介绍出通行的历史文本。学生在与教师提供的“文本”进行阅读时,已有了前期的理解性情境创设准备,能有一定的批判眼光对待文本,从而产生情感上的交流,达到理解的目的。网络课程里关于知识点背景的介绍,如历史、文学史、社会学史、经济学史、政治史、哲学史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2:专题辩论任务——学生的批判性反思

如对“五四时期新诗的提倡者胡适认为旧诗已是一种无病,必须丢弃古典诗歌”的批判,胡适的观点是当时文艺发展的必然,但放到今天,此观点就值得商榷。在网络课程中,教师可以此经典的观点作为学生辩论的主题,学生以自己的体会在BBS里辩论是否应该放弃旧诗,教师再引入五四时期学者的观点,说明其提出的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阅读文本。网络课程里对所有人文社会科学原理的介绍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学习任务3:小论文作业提交——学生的综合性反思

除了具体的对文学作品的反思,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学生可以对一段文学史进行总体的评论,基本前期对作品的个性化理解,此时的综合评论也是个性化的,从而达到文学史的总体理解。

3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分为:创设情境、提出任务;结合实际、分解任务;启发思维、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完成任务;作品展示、评价总结。下面介绍实施过程中的原则。

3.1 任务要有层次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是由浅入深的过程。学习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对网络课程熟悉程度不够,知识接受能力有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文化知识、认知和兴趣等,针对学习的不同程度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如从“资料搜集”到“资料综述”,再到“阅读”与“反思”,再到“综合论文写作”,就体现出任务的难度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让学生初次接受任务即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3.2 任务要分散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课程的知识体系是非常多的,如文学类课程通常包括一个较长时期的文学史。对于每一个章节,不适合全部都设置学习任务。对于一般章节,重在对作品的体会,要强调原文阅读,学生完成读书笔记即可。笔记可以只言片语,只要是真实的体会就行。只在部分章节设置具有难度的学习任务,让学习过程体现张驰有度的学习节奏。

3.3 任务的操作性要好

任务的完成与呈现,操作性要好。如“文学经典在线BBS辩论”,学生在辩论主题的网页对话框输入自己的观点,点击上传,其观点即时呈现。部分课程设置了后台的审核提交功能,使学生无法即时看到自己的观点上传,审校通过后才能呈现,影响学生的成就感体会与辩论在现场感。

3.4 任务设计要问题多元化

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解决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任务设计时要关注任务的可思考空间。任务设计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如“我喜爱的一部现当代文学作品”就比“我读《伤逝》的知识分子”要多元化。

3.5 关注完成任务时间

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任务,如果学生长时间完不成任务,他们对任务的兴趣就会降低,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同时也要规定完成的时间限制,以免产生学习的惰性。网络课程的使用,可以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但强调在面授课的集中使用,在共同学习的氛围里,规定任务的完成时间,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参考文献

[1]文涛.“任务驱动”方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计算机与网络,2008(9):65-67.

[2]王春霞.基于网络环境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89-91.

[3]邹于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梧州学院学报,2008(6):69-72.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3篇

1.1对象2013年3~6月,我校护理学院2011级护理本科(1)、(2)班学生200名,其中,男生14名,女生186名,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31±0.52)岁。

1.2方法

1.2.1教材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朱丹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护理社会学》,教材共17章,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社会学基本原理、方法等;下篇针对特定人群,如青少年、精神疾病、艾滋病人及护理人员等讨论其社会问题。共20学时,每周2学时,共10次。

1.2.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本课程的评价方式由形成性评价(占总成绩70%)和终结性评价(占总成绩30%)组成。形成性评价分四部分:考勤10%,课前分享20%,讨论20%,小论文20%。第1次上课时随机将所有学生分成10个小组,并要求以后上课时按小组坐。

(1)考勤:由学生每次上课前签到,在每次下课后收回。满分10分,缺勤一次扣1分;

(2)课前分享:从第2次课起,每次上课前给学生20min分享其查阅的有关护理社会学的内容,包括相关的新闻报道、自己身边的事情或者评论家的观点等。可以直接口述或制作PPT汇报,同学分享结束后由教师做简短的评价,并鼓励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言的次数纳入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发言4次记小组12分,之后发言每增加一次增加1分,发言的个人在小组得分的基础上每发言一次加1分,满分20分。使用PPT或者英文分享每次计2分;

(3)讨论:讨论的主题和时间提前告知学生,教师根据学生小组讨论时的参与度、积极性、发言情况打分。满分20分;

(4)小论文: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索一篇有关护理社会学的文献,并描述其研究类型、研究方法,并对其提出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满分20分;(5)论文:课程结束前,要求学生根据已经学习到的知识,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社会学问题,设计问卷或者访谈提纲,进行研究、分析,描述现状,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撰写调研报告。满分30分。

1.2.3评价课程结束后,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满意程度,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有效回收率为96.67%。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8名学生进行访谈,听取学生对该评价方法的看法和意见。

2结果

2.1学生成绩(表1)其中仅1人(0.5%)考勤得9分,分享得分为满分20分的有98人(49.00%),总分70分以下1人,70~79分53人(26.50%),80~89分137人(68.50%),90分以上9人(4.50%)

2.2学生对形成性评价的满意情况(表2)82.76%的学生对《护理社会学》课程的开设及其评价方式实施的情况总体上满意,95.69%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转变为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和学生自主学习。80.2%的学生认为这种评价方式是合理的,19.8%的学生认为评价方式无所谓。

2.3学生访谈结果8名同学均对在《护理社会学》课程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持肯定意见,认为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题氛围活跃;7人认为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展示自己的观点和PPT,锻炼了胆量,增强了自信心;6人认为通过课堂分享学习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3人认为小组人数多,个人可以分享的次数有限;1人认为作业太多。

3讨论

3.1形成性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护理社会学》是一门人文社科类课程,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上述结果中显示的绝大部分学生能准时到课,以及近一半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分享,可能与通过形成性评价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前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积极思考,总结并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根据分享和讨论的内容调整教学内容,或者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自愿将时间放在学习上,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效率,这可能也是70%以上的学生的课程得分在80分以上的重要原因。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满意这种“展示性”强的学习方式。

3.2形成性评价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既往的终结性评价让大部分教师以期末成绩高低来衡量教学效果,对学生学习课程及相关知识的程度把握并不了解;而形成性评价让教师根据学生互动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兴趣,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主动思考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的改革。为了掌控课堂节奏,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对教师的知识视野、临场应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另一方面也调动了教师教学的成就感,对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3.3注意评价内容和次数的科学性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而不能为了评价而评价。形成性评价一定要适时适度,评价的方式、次数和内容都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结合。护理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可能是因为在大学之前的各阶段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我国学生习惯于教师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愿发言或提问,因此为了鼓励学生能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应设计合理的评价内容和次数。例如本课程第1次讨论的主题为“风俗习惯”,教师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经历积极主动分享,让学生增强“展示”的自信心,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第2次和第3次讨论的主题以授课内容为中心,分别是“如果你是患者,你认为如何提高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你认为如何解决护理人员的社会问题”,讨论内容由浅入深,学生讨论热烈,分享积极。

3.4存在的问题本次形成性评价中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如何将学生自评和互评纳入评价手段中,以及如何让评价的各个部分构成比重合理化还需要进一度的研究和探讨。此外,班级规模大势必难以保证评价过程中人人参与,如果增加评价次数,容易造成学生疲于应付,教师工作量增大而难以坚持。所以,进行大班教学的护理院校还需对评价的时间和频次进一步求证。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4篇

一、学会阅读,理解主题

以往的一些文学鉴赏,存在思想认识的误区,未能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那种“考什么,教什么”的毛病依然存在。一篇优秀文学作品被分解得支离破碎,围绕考试的某一知识点,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做剖析,用掉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时间,作品的人文学科特色无法充分体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戏的局面终未打破。尽管教师鉴赏得生动有趣,精彩无比,学生听得茅塞顿开,津津有味,但这只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艺术,学生并没有带着要研究的问题深入反复地思考,思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有效训练。其文学鉴赏活动,学生根本就没有时间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动”,教师过多的“讲”实际上是越俎代庖,学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要少讲,要精讲,引导学生自己多品味,多鉴赏,多感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其一,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十分重要,因为生活是社会大众化的生活,是文学的源泉。其二,生活是开放式的生活,学生学习语文要用创新思维方式看待发展的事物,体验生活,品味人生百态。其三,语文学科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大语文的动态学科,崇尚大自然,奔向大社会,在大环境之中学习语文,吸取营养和精华。其四,语文的外延形象地揭示了语文是扩大延伸的学科,是与大社会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社会化学科。学生这样的鉴赏活动比教师的讲解要好得多。

二、学会鉴赏,掌握方法

文学鉴赏是开放性、研究性、创造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与素质教育倡导的突出鲜明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尤其应该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以激情去撞击学生形象思维的火花,引发审美的创新意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打下生活体验的基础。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著名理论,他反对学科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主张教学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杜威认为,学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学习和增长才干。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仍然借鉴这一理论,还要在此基础上锐意创新,建立完善的课程理论。文学鉴赏具有开放性、研究性、形象性、实效性和创造性的五大特点,综合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文学与其他学科知识交叉汇合的框架,富有鲜明的创新精神。

为了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多读中外文学名著,勤于积累,增强语言感悟,品味生活酸甜苦辣的滋味,贴近丰富的生活现实,理解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典型方法,理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创作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第一,形象思维始终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第二,联想、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要心理形式。第三,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教师点拨文学鉴赏知识只是引路子。要相信学生,让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来鉴赏作品,讲出真实的感悟和思想。学生独立思考,“心有灵犀一点通”,心灵感应要比教师硬灌给的知识更有价值。

三、鼓励写作,提高水平

学而不研则浅,研而不写则虚。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学生,对文学情有独钟,感悟性强,有写作欲望,有研究灵感。笔者认为,学习与写作是文学鉴赏的孪生姐妹。她们彼此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新课标把文学教育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历年的中考和高考阅读题都考文学作品鉴赏。于是,文学鉴赏能力的强与弱,水平的高与低,得分的多与少,牵动了莘莘学子的心,直接关系到考试成绩的好坏,也涉及文学教育的深层领域,体现实施素质教育的成果。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撰写研究性小论文,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因为撰写研究性小论文是动脑动手实践的思维能力训练,是提高审美能力的综合素质的成果。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能力训练有助于克服学生眼高手低的通病。通过强化小论文的写作,切实提高文学鉴赏的写作水平。

例如,鉴赏钱钟书的小说《围城》,笔者首先要学生到图书馆借书阅读。以“围城”为小说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思考,再思考,要求学生读作品,勤动脑,上网找有关评价文献,构思小论文的观点,选择作为论据的典型材料,运用比喻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充分论述《围城》命题的深刻思想内涵,阐明永恒的人生哲理。然后,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写作,从不同角度论证了题目,并研究概括了关键要点:(1)《围城》的含义是:结婚和整个人生都好比是一个“鸟笼”,好比是一座“被围困的城堡”。(2)人生也有被围困的感觉,钱钟书用犀利辛辣、幽默诙谐的笔调,描写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丑态,塑造了某类人物的畸形形象。(3)题材创新,含义深刻。小说通过对旧知识分子丑态和命运的描写,辛辣地讽刺了不学无术、精神空虚、虚伪狡诈、道德堕落的人。他们没有远大理想,一个个陷进了美丽的“围城”而不能自拔,可悲可恶。由此可见,鼓励学生研究文学名著的精彩章节,准确鉴赏主题,撰写研究性小论文,多管齐下,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践、思考、研究、写作有机结合,形成和谐协调的教学研究新格局,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视野,必将充分发挥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提高中学生文学鉴赏的综合素质,切实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率。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思考;实践;小论文;辩论;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17

中学政治课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面临着思想更新、教法更新的课题,这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入门课,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课重点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思考,二是实践。当学生开始思考了,才能谈上创新;有创新的种子,学生也就有了实践的冲动,二者相辅相成、互不分割。让学生早日进入社会学家搞科研的状态,对他们的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这些年,本学科呈现出信息量大、内容更新快的特点,这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生才能不断地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在这里需要强调方法论的培养,要让我们的学生学会思考,而不单纯做学舌的鹦鹉。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再是教师灌输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会不会学习,会不会获取并分析信息。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不再以知识权威的面貌出现而是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似乎才是时下教师应该做的。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习变得主动,思考起来、行动起来,将小论文写作、辩论、写调查报告这些形式充分的利用起来,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创作小论文

学生写作论文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效果非常明显,为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写作状态,我们分以下步骤进行辅导:

1. 学习范文,选择优秀学生论文和正规的科研论文分别印发给大家,对论文结构、写作思路进行分析学习。

2. 指导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自拟题目。为此,我们分了学习小组,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最后拟定论题。例如,我们在学习了税收、银行这些内容时,学生呈报上了“个人所得税的变化”“令人眩目的家庭理财”等有意义的题目。我们组织大家对所有同学拟定的题目进行了筛选润色,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知识的复习升华。

3. 介绍参考书目,指导同学查阅资料。面对众多媒体和巨大的信息,如何捕捉到最有价值的东西,也是学生必备的能力。

4. 指导学生拟定写作提纲,进入写作的实质阶段,对学生的初稿作进一步指导,帮助他们进行文字加工。

经过以上步骤,每位同学都熟悉了创作一篇论文的全过程。

最后,我们还要评选出优秀论文,组织论文会,由学生自己对创作过程进行描述,并宣读作品,以便同学间的交流和学习,对有微机操作基础的班级,我们还以班级为单位将优秀论文汇编成集,论文集的编排和印发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这些活动激励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

二、引导学生根据所学拟订课题进行辩论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辩论,对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也很有效果。最初,参加辩论的同学只是注重言辞的流利,当真正投入辩论中的时候,所有的人都意识到,辩论中的优胜者取决于对观点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辩论场上在没有任何依赖的情况下要做到脱口而出,还是在于平时的积累和深入细致的思考,如果没有平时的“厚积”,绝不会做到赛场上的“薄发”。

为了把辩论这种形式同思想政治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又能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动了很多脑筋。由于哲学课涉及的是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所以最初的辩论活动我们是从哲学开始尝试的,在讲到“主观,客观,内因,外因,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地方时,我们组织同学进行了“自律和他律哪个更重要”“未来社会是机遇决定人的发展还是能力决定人的发展”“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等辩题的讨论。可喜的是,同学们在准备稿子时,不仅翻阅了教科书,而且查阅了有关哲学书籍,将课堂上要费很大力气才能讲明白的哲学问题搞得透彻清楚。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学以致用,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为主动。

最初只是选拔了部分知识底子厚,表达能力好的学生组成正反两方,教师从辩论形式、观点的确立、证据的选定等方面做了精心辅导,并组织同学们观看经典辩论赛的录像,利用班会时间进行辩论,这既是一种教学尝试,又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在全班起到了示范作用。经过这样几次活动后,形成了讨论、辩论的风气,辩论变的随机、随时,参与辩论的同学也扩大到全班范围,在讲课过程中只要有辩论价值的问题我们都要组织同学讨论和辩论。

讨论和写作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上的必要做法,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早日进入社会科学家的科研状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很有作用。

思想政治课所涉及到的内容,说到底是研究现实问题,解决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训练学生思维习惯的,这样的课程决不能脱离实际,最终也要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东西去指导实践。让学生学会思考至关重要,当学生有了讨论的习惯后,证明他开始真正的思考了。辩论是口头的讨论,写作是书面的讨论,口头讨论和书面讨论习惯养成后,能力的形成是必然的,只是或早或晚的问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千万不应该产生“学生学会了思考,教师就无所作为”的思想,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对教师是一个更高的挑战。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只有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且精通教育教学理论的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走上独立思考之路,而将学生的兴趣持久的维护下去,这是更大的挑战。

三、指导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

当学生开始习惯用口头或笔头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他们意识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缺陷,还会产生亲自了解社会、寻找第一手资料的冲动。

这时,我们及时地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指导学生写成调查报告,最后将调查报告提炼成论文,这样,学生的论文写作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科研成果。学生很自然地就开始了探讨式、研究式的学习,走上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进行科学研究的求学之路。

我们将调查研究课题主要布置在五一、十一长假和学生的寒暑假期间进行。学生居住的地域差异给我们进行调研提供了便利,我们让学生在假期对自己家乡的情况进行调查,比如居民消费、地区经济活动、生产方式等,都是很好的课题。开学后,我们通常要召开一次学生自己主持的座谈来交流情况。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也明白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道理,同时也学会了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以上就是我们利用口头讨论(目前主要是辩论)、写作、调查研究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培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些尝试。当然,我们并不是让这些做法完全代替课堂教学,也是课堂上完成不了的。我们将课堂上有限的45分钟拓展开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研究、探讨,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实现了课堂上“引进门”的预期效果。值得欣慰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应试”能力也在提高,做“材料分析”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题很是得法。

更可喜的是,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我们正在尝试指导学生制作思想政治课电子作品,引导学生用多媒体展示他们在思想政治课第二课堂的科研成果。现代技术和思想政治的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无疑是不可限量的,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创新研究的丰富土壤。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思想政治课也会让学生喜欢、爱学的。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6篇

1.把家国情怀作为试题的立意,融入试题当中

【例1】伏尔泰说:“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这句话是()

A.禁欲主义思想的反映

B.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

C.蒙昧主义思想的反映

D.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反映

【例2】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2.把家国情怀列为评分标准之一

【例3】(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Ⅱ第40题第1小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3.独立成题,专门考查家国情怀

一般通过历史小论文的形式来专门考查家国情怀。言是心声的流露,文章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体现了人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历史事物或历史人物的理解,经过书面文章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怀。

【例4】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一副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互,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各有评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副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选题2分,观点12分,史实12分,文字4分)注意:(1)观点明确,论述有力,不要泛泛而。(2)联系中外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3)文字通顺,条理清晰,结构合乎逻辑。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德育课 考核方法 改革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传统的德育课学生考核方式日益暴露出诸多弊端。而德育学科的学科特点,更讲究的是“知、情、信、意、行”5方面的和谐发展,不但要求学生了解有关法律、道德、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职业、法律、道德、经济、政治、哲学的相关知识来明确正确价值取向、思索社会热点问题、指引自身发展方向。笔者结合自身对德育课程《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考核的一点探索和尝试,从考核方式、考核内容、评价主体三个方面小议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

1 考核方式:鼓励多样化

除传统笔试试卷试题类考核外,写材料分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演讲、辩论、知识竞赛、表演、面谈等都越来越多的成为德育课的有效考核形式。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与内容日趋丰富的德育课程相辅相成,必然要求打破试卷测评的单一方式,做到卷面考评与师生平时观察相结合,鼓励更为考察学生能力运用的新颖方式。

传统德育课评价常以笔试试卷考查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分出分数、等级。特别是传统的期中期末考核往往以试卷测试为主,学生只要掌握知识点,考前突击,就能获取高分。学生学习一门课程一年半载,“成果”就集中在用时1~2个小时的考试上,教师通常只能依靠最后一两道主观题分出分差,同时客观题分值过大也会降低学生作弊难度。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材料分析、小论文、调查报告类考核方式以往在课后练习、单元测验中经常使用,针对专门问题往往效果较好。大作业通常可以采取阶梯式提问,参照高考材料分析题方式,采用经济、政治、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学生新奇感,参与感。与之配套的批改则可放宽尺度,对符合立意的新观点给予鼓励,突出对事件的客观、全面、理性分析,合理联系书本所学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独立创新意识。

小组活动、辩论、表演也是新颖、有效的课程考核方式。比如笔者展开的“学生绘制校园周边生活地图行动”(针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部分)、“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制定及实施”、“校园部门大探索”(针对我国的基层管理部门部分)都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促使他们踊跃完成。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各抒己见,运用现场采访、影像资料等方式,做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同学们很有参与感、成就感。

对以知识检测为主的考核,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辅以辩论、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在紧张、热烈、充满挑战的氛围中完成测试。对较为抽象的规律、原理则可采用表演、演讲等方式,学生在表述表演的过程中还能二次加深认识。

2 考核内容:由知识强化转向能力培养

改变“知识本位”,确立“能力中心”,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共识。德育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也必须围绕考查能力来展开。在考核内容上,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运用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水平。

德育考核注重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合理因素,创设多种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完成成果,体现能力。如笔者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后,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相关资料,说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有学生实际陪同父母共同办理低保手续,行胜于言,自己也受到精神触动;有学生收集汶川、玉树地震灾区等的图片、故事,突出前后对比变化,详实有据;更有学生采访五保户、了解领取国家助学金等等,贴近现实,有真实感。

现行的考评过于偏重对知识的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往往只考虑年级、层次的不同,而很少考虑专业类别的差异。我校虽都是建筑类专业,但不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要求均有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不仅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更要“因材施考”。以笔者一次开放性期末考核为例,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观察、检测、分析和形成报告能力的特点,布置给该专业学生的任务是:调查某一社会现象,运用政治理论分析、撰写小论文;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美术设计和电脑编辑能力,即要求该专业学生就某一经济学原理制作一份思路清晰、排版美观的电子经济学小报;工程造价专业学生要求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缜密认真,作业要求该专业学生组织蕴含社会学原理、符合我国实际的“小品演绎”、“辩论赛”等。实践证明,这类凸显专业特色的差异化考试有效融通了专业课和德育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而且强化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

3 考核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

学生、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都可以参与到德育课评价中来。评价主体多元化是考核形式多样化和考核内容能力化的必然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大纲中指出“评价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实践单位的相关人员。评价学生的学,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学生的自评互评、家庭和社会的评价。”可见,评价主体绝不应该仅限于德育课教师,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应该参与评价体系,特别是组织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自评和互评。

具体到实施层面来看,辩论、演讲、知识竞赛等考核方式中学生自评与互评效果较好,评判的过程中还能加深印象,二次学习。主观性较强的材料分析、小论文等考核方式则需要老师进行事前专门考核培训,确定评阅标准,传输解题思路,经过训练后也能较好地完成互评工作。学生充分参与自评互评,能消除考核神秘感、增强其重视性,体现考核的公平、客观。

要改变教师是唯一评价主体的传统做法,实行评价主体多元化,充分尊重学生在考核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给学生提供自评互评的机会。班主任,其它课程教师以及家长等都来参与评价,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考核是整个德育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应从学生发展角度出发,树立科学发展观,探索出既符合新形势下课程、学生要求,又具备现实教学可操作性的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估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家颐.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改革与探索[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

[2]金华兴.中考政治开放性试题的分类与特点[J].政治课教学,2002(03):35.

[3]宋公志.我是怎样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64.

[4]叶永鹏,许启新.职业院校德育课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39.

[5]罗芳芳.中职德育课考核模式初探[J].中等职业教育,2009(20):11.

[6]教职成[2008]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Z].

[7]傅洁明.中职生德育课成绩评价方法的探讨[J].中等职业教育,2009(9):121.

社会学小论文范文第8篇

高中历史创新能力教学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创新与应用正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必然也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作为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重任的教育正在由社会生活的边缘走向社会生活的中心,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轴心”。顺应这一趋势,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造就创新人才作为面对新世纪的价值趋向。为此,本文特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了如下探讨。

一、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

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因此,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科的实用价值。

首先,我们至少应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其次,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的学习。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最后,要重视对历史理论的学习,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会”学。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中学生毕竟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会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限度,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二、提升高中历史的课程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从目前的调查情况来看,我们发现大部分高中生对历史的兴趣,还停留在比较低级的层次上,即直接兴趣。直接兴趣非常不稳定,常常会因为各种因素降低、减退。当知识简单易懂时,学生会产生较大的情趣和自信。但是当遇到知识点难懂难记时,学生容易感到乏味、枯燥,甚至觉得困难,自信心丧失,直接兴趣自然会随着消失。因此,要提升历史课程的实用价值。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高中历史学科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采用小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调动所学历史知识和依据,提高积极性;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当今形势有一个大概的分析,从而认识更加深刻;也可以在班级做一些历史小竞赛的活动,根据高中生好赢、爱面子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参与到竞赛中,通过比赛的方式刺激学生主动去学习。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喜悦。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相比而言,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许多学生比较害怕学习历史,觉得自己学不会。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由浅入深,由简到难,逐步引入,对学生要及时表扬,增加学生的成功心理,稳定兴趣。再次,要重视历史理论的学习,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适当的贯穿理论知识,让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掌握了方法,学生遇见难题时成功的机率就会大大增加。

三、进行研究型学习,培养创新能力

历史创新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历史知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自学,除了要求学生明确自学的重要性外,更重要的是进行学法指导。一是通读全课,搞好预习。先通读了解教材的内容,再分子目读,明确各知识点的关系,最后抓住重点、难点,反复阅读;二是读思结合,开动脑筋,启发思维。三是善于质疑,就是在自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不但要求学生把书读懂,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来几个“想一想”,为课堂学习打好基础。

2.指导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

研究历史的方法包括:第一,让学生归纳历史事件的学习步骤:概括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过程特征,表述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第二,让学生归纳历史现象的学习步骤:概括特征,分析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影响,表述这些步骤的具体内容。第三,让学生归纳关于历史人物的学习步骤:明确人物的事迹,从中能学到什么,对现实学习生活有什么作用。第四,让学生归纳多个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学习步骤:回忆这些历史事件的具体内容,概括其特点和发展规律。

3.指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能以史为鉴,回答和解决社会现象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创新教育的要求。因此,笔者积极倡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培养学生的评价、分析、综合能力。其指导方法为:引导学生上路,即指导写作方法;告诉学生史料来源,即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学生写作;分析讲评。通过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真正达到了使学生深化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质的目的。

上一篇:经济学概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学年论文范文